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浑善达克沙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内蒙古沙地的奇迹
热度 1 蒋高明 2018-1-27 22:25
内蒙古沙地的奇迹 蒋高明 从北京向北,约18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沙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7950万亩)。在一些地理课本的地图上,这里被标上了和沙漠一样的黄色。 但是当地的老人可能并不同意这种标法。谈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乡,他们会告诉你,这里原来长着茂盛的草,草的高度要“到马肚子那么高”,不仅仅是家畜不愁吃的,各种野生动物也很多,黄羊,甚至狼都经常见到。 但是老人们的描述跟现在的实际景观相差太大了。现在,这些沙地只能在局部见到小小的草皮,大片大片的黄沙已经使它看起来和真正的沙漠相差不远了。当地的牧民,经常要为牲畜们的食物发愁;冬天因为断草,经常发生牲畜饿死的悲剧。 不仅如此,这些轻轻的沙粒经常乘上西北方向吹来的大风,飘到北京、天津、山东、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成为威胁交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沙尘暴。严重的时候,甚至飞跃1300公里的日本海,成为日本媒体新闻报道的题材。严重的沙尘暴,惊动了中国国务院的领导。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亲自到沙地视察。 当年朱镕基总理考察的车队中,还有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队伍,我也在那支队伍里。从那时起,我带领自己的课题组进驻浑善达克沙地,在那里与黄沙进行了整整十年(2001~2011年)的艰苦斗争。为了治理严重沙化的土地,恢复当地生态,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真的在一片黄沙的土地上,恢复出了老人描述的草地。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有72户牧民,288口人,面积12.6万亩的沙地草场,含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滩地、湿地5种景观类型。我们选择了严重退化的4万亩土地进行试验。 经历了最初几种方法的失败后,我们提出“以地养地”“自然恢复”的全新治理思路。我们划出退化土地中的1000亩作为高效地,占4万亩土地的2.5%。在高效地上,我们进行集中投入,打井、灌溉、架电、修路,为牲畜种植高效饲料,发展集约型畜牧业。这些投入使高效地成为当地居民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剩余97.5%的土地呢,我们把它划为封育区。在封育区,不进行植树、灌溉等大规模投入,主要投入是建围栏,实行休牧,控制牲畜对草原的破坏,使沙地借助自然力恢复。为防止沙丘流动对周围区域造成的破坏,我们在流动沙丘上种植一些灌木或插一些柳条,作为沙障,保护自然恢复的草地。 自然力恢复的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原本存在的各种繁殖体和种子作为物种来源,通过降低人为压力和破坏,使这些物种重新恢复生机,重新建立原有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这种治理方式因为没有引进外来物种,可以有效恢复到本地原有生态,没有生物入侵和生态结构破坏等风险。 实验结果,在控制了牲畜破坏的条件下,沙地草地被压制的自然力得到充分释放。2002年6月,在高效地上种植的饲料高度不足30厘米的时候,封育区草层高度已达1.43米!高度接近高效饲料基地植物的4倍!产草量破记录,达到鲜重5300斤/亩。2003年,滩地草丛最高达1.85米,生物量超过鲜重6500斤/亩 。以前靠人工种植一直难以成活的小红柳,在封育3年后(2004年)自然生长了。2008年,自然生长的榆树高度已达5~8米。试验区内植被总盖度达60%,许多地段植被甚至实现100%恢复。2011年,封育区已形成稳定的群落。与对照组相比,固定沙丘生物量提高了3.8倍,丘间低地提高9倍。植被自然恢复后,野生动物也得到了自然恢复,野兔、沙狐、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上。 过去,一户牧民每年要买2万斤干草。自然恢复试验成功后,牧民每户可以分得7万斤干草,结束了买草的历史。在居民收入方面,控制牲畜量后采取“以禽代畜”的做法,即用鸡、鹅等禽类,替代减少的牛、羊等大牲口。结果显示,草原养鸡的效益高于养牲畜。2007年,牧民那森乌日图养殖400只鸡,净收入7000多元;2010年,他卖掉了所有的牛羊,改为养鸡和发展生态旅游,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恢复成功的浑善达克沙地,其生态面貌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恰恰与非洲“萨王那”生态系统相符,从而证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包含了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类型。至此,中国的土地上囊括了全球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成功,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2007年7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派记者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做长篇报道。2010年,美国大学教科书《地质与环境》,引用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案例。2011年,中国环保部推出的《生态文明简明读本》,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录入经典案例。 更有意义的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自然恢复”的生态恢复理念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的生态恢复工程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本文载蒋高明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沙地榆幼树平均为1.8株/平方米,实生苗数量为7株/平方米,其中固定沙丘阴坡坡基处,当年幼苗高达158株/平方米。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2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日中国》英文版报道笔者研究小组浑善达克沙地恢复试验成果
热度 2 蒋高明 2013-3-12 21:18
Nurturing the Land through the Land By staff reporter LI YUAN on March 1, 2013 Jiang Gaoming (middle) with local herders. AMONG the many superlative descriptions of China, one of the least desirable is that of being among the countries hardest hit by desertification. As of the end of 2009, arid, semi-arid and sandy land accounted for a staggering 45.36 percent of Chinese territory. Many of the initiatives devised and carried out to tackle the problem have yielded encouraging results. One is the program spearheaded by Jiang Gaoming, 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Botan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case study of his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efforts in Otindag Sandlan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ppears in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U.S. textbook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has received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media coverage. In 2000, Jiang and his team established an enclave at the heart of Onqin Daga housing his bio-system restoration experiment. Today, what was formerly a swath of parched drab is a lush pastureland. From Afforestation to Natural Rehabilitation To counteract the growingly frequent and intense sandstorms that hit Beijing and Tianjin in the late 1990s, China launched a project in 2000 to address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areas. That yea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ed its weight to the mission through its experiment to revive the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interspersed crop fields and grazing lands of Onqin Daga and regions north of Beijing. Jiang Gaoming and his team were assigned a plot of 26.8 square kilometers in Bayan Huxu at the heart of Onqin Daga, 180 kilometers north of Beijing. Onqin Daga is one of the four largest sand lands in China. The others comprise Horqin, Mau Us and Hulun Buir, all in North China’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overing 53,000 square kilometers, it is less than 200 kilometers from Beijing as the crow flies. Back in the 1960s, this largely lifeless terrain was blanketed knee-deep in grass in the warmer seasons. Excessive grazing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however, led to severe soil erosion. By the year 2000, shifting sand dunes had expanded from two percent to 70 percent of the local territory, creating a dust bowl that from time to time engulfed the capital. Reforestation is an established remedy for sandstorms tha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embrace. When Jiang Gaoming and his team first arrived at Bayan Huxu, they painstakingly planted tree seedlings, only to see them wither and eventually die the next year. During one get-together with local residents, someone suggested: “If the area is closed off, grass will sprout plentifully of its own accord.” This observation inspired Jiang. But then the question arose: “Where will locals graze their herds if this area is enclosed?” Jiang hit on the compromise solution of setting aside a 67-hectare, or 2.5 percent, strip of the total area for experimental cultivation of a high-yield species of fodder grass. To boost output, the research team dug wells and set up power lines, and paved roads to facilitate irrigation and plantation. The rest of the land was fenced off as a grazing moratorium. By the year 2008, green coverage in the region had soared to an average 60 percent, and in some places to 100 percent. A renaissance of fauna accompanied this flora revival. The young steppe is now the habitat of wolves, foxes, rabbits, wild goats and a number of wild fowls such as swans. The formerly barren terrain has come back to life. Man and Nature: Unity of Opposites Spontaneous recovery is not a new concept. It originates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govern by non-action,” and the common idea “close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The Alps in Europe, arid areas of the American West and China’s Jiuzhaigou Valley all exemplify spontaneous recovery. Jiang Gaoming had two sources of inspiration. One was his teacher and the other the local residents of Onqin Daga. Jiang’s teacher Professor Bradshaw, an expert in ec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U.K.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told him tha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sometimes achieved by doing nothing, as long as it is within nature’s capacity. When chatting on one occasion with the local Onqin Daga residents, one of them mentioned that closing off an area from grazing would enable grass to grow spontaneously, but that this would cause an animal feed supply problem. As Jiang says, explaining the theory of natural restoration is easy enough, but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is not. The key problem is guaranteeing locals’ economic benefits while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due to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achieve a spontaneous recovery a specific area must be closed off. But as this would inevitably affect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ers they would be bound to oppose the program. To solve the problem, Jiang and his fellow researchers work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guiding local herders to adjust their livestock structure. They suggested that villagers could earn higher incomes by reducing numbers of sheep and goats and instead focusing on high-yield breeds of dairy cattle. They also proposed that locals grow high-yield corn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o providing sufficient forage for cattle. This, in addition to hay in the herders’ own pastures, would meet the need for cattle-feed in winter and also provide enough for the coming spring season. In 2007, Jiang and his team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aising small-bodied chickens on grassland, because they inflict little harm and help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is way, chickens would also have a better than average growing environment. Their meat would consequently be both tender and tastier and generate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The innovative concept of raising poultry instead of cattle both promoted spontaneous recovery and creat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farmers. Jiang and his team’s five years of endeavor have enabled the recovery of 6,700 hectares of arid and semi-arid land. The annual income of local herders has also risen from US $315 to US $460, and dust storms have abated. Management Crucial Even today, Jiang still journeys several times a year to Onqin Daga to assess the experiment’s results. It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12 years, during which time the main task has changed fro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grassl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includes rangeland cultivation, animal husbandry, green vegetables and fruit, organic food,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io-energ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cological village constructio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generate economic returns through the spontaneous recovery model. “Ecologically speaking, it’s easy to restore pasture,” Jiang Gaoming said. “But what’s most important is long-term management.” Jiang believes that the Green GDP should be adopted as an indicator to evaluate government officials’ political achievement, and that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He also holds that 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hat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at there should be greater transparency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Jiang also advocates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for everyday citizens. The concept of “nurturing the land through the land” has drawn growing attention and become the model most widely adopted for restoring China’s degrad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lso picked up on it. In July 2007, correspondent for the U.S. Science magazine Dennis Normile wrote an article on Jiang’s experimental efforts to deal with sand lands in Onqin Daga. It states: “If the lessons of Bayan Huxu can be applied across the vast steppes once ruled by Genhis Khan, dust storms should diminish.” In 2010,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U.S. textbook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made mention of Jiang’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xperiment as a case study. It points out that a better way of tackling desertification might be to replace trees with grass, because trees depend on groundwater whereas grass can survive on just rainwater. Jiang’s experiment has also drawn atten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plagued with desertification. In September 2007, scientists from 11 countries, including Egypt, Iran, Jordan, Pakistan, Tunisia and Uzbekistan, made a trip to Bayan Huxu to inspec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there. In 2008,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praised Jiang and his team’s achievement dur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held at the UN’s U.S. headquarters. In 2012, the Pakistani government introduced and implemented Jiang’s theory in its degraded areas. Moreover, the governments of Burkina Faso in Africa and Bolivia in South America have both shown interest in China’s 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xperience. Special Report The Power of the Market Beyond Kung Fu China’s Film Industry Enhances Ti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telligent Chinese Films Hit the Mainstream Diverse Charms of Movie Icons over Time China Amid Reform Promises Pleasant Surprises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9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普通而又特别的榆树
热度 3 Hunshandake 2012-4-18 16:38
榆树,是北方经常见到的乔木树种,其学名叫白榆,拉丁名 Ulmus pumila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北头就有几棵大榆树,每到春天,树上结出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我们爬到树上一把一把的撸下来,带回家交给妈妈,只等妈妈在厨房里忙上一阵,或蒸或煎,不一会就能吃上香喷喷的榆钱饭,那是儿时最美妙的记忆之一了。在我的印象里,榆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它的影子,墙头墙角、路边河边都能成为它生长的地方,既没有笔直的树干,也没有美丽的叶子。 直到我来到北京,因为要完成课题来到了横跨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才发现原来榆树还能那么特别。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 180 公里,车程 500 公里。一提起沙地,很多人会自然的想到沙漠,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沙地拥有大量的乔木和灌木生存,沙地的生产力比草原还要高,而榆树几乎是生长在沙地的唯一乔木树种。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呈斑块状稀疏分布在草地上,形成了类似非洲萨王纳的景观,有人叫它“温带萨王纳”,异常美丽。这里的榆树跟内地的差异很大,其个体矮化,树高一般在 10-15m ,树干弯曲;枝密叶疏,分枝多而柔软;冠幅大,能更好的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更有趣的是,这里只有年龄大的榆树呈乔木状,即有独立的树干,有的榆树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在我们去浑善达克站的途中就有这么一株老榆树,需要三个人合抱才能围过来,在当地,牧民们尊称这种老榆树为神树,在开那达慕的日子会带上奶子酒为神树敬献神圣的哈达。年龄较小的榆树呈现亚乔木状或者灌木状,或一、或二、或几株从一个基点发出来,大部分呈集群分布。春天,榆树结出大量的果实(榆钱),通过风的力量四处传播,遇到水分适宜的土壤即迅速萌发,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在裸露的沙丘上发现大量的当年生榆树苗,然而由于严重的干旱和强光的炙烤,仅有少量的幼苗能够存活。存活的幼苗遇到合适的条件会尽可能的进行光合,并将光合产物更多的分配给根系以寻找稳定的水源,根系建立起来了,榆树也就长起来了。然而近年来,由于牛羊等动物的啃食,榆树的更新已非常困难,你很难在放牧地发现年轻的榆树了。 榆树对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该怎样保护这片特别的土地,将她恢复成“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丽夏都?我想这该是我辈青年科技工作者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图1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 图2 百年大榆树 图3 艰难生存着的榆树 图4 这里曾是美丽的元上都
个人分类: 浑善达克沙地|7992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技日报报道笔者团队科研成果:浑善达克沙地10年生态恢复路
热度 2 蒋高明 2011-11-2 22:54
10月26日,《科技日报》对笔者研究小组十年生态恢复成果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中国科学院网予以转载。这是对我们十年生态恢复工作的一种肯定,笔者及我们的研究团队深感欣慰。要知道,我们刚将我们的发现和做法公布于众的时候,得到的不是今天的鲜花和掌声,而是冷嘲热讽啊。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当一个新颖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团队对手先是不惜一顾,然后是大力打压,最后恨之入骨,然后你赢了。笔者从事草原生态恢复与退化农田的生态恢复与有机农业实践,还处在第二三阶段吧,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网的连接: http://www.cas.cn/xw/cmsm/201110/t20111026_3384704.shtml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科技日报】浑善达克沙地10年生态恢复路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董子凡 发布时间:2011-10-26 ■ 新闻缘起 作为北京沙尘暴的源头之一,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曾在世纪之初名声大噪,如今却很少能听见它们“惹祸”的消息了。国家采取的一些治理工程初显成效,其中中国科学家的一些来自一线的科学治理实验功不可没。在内蒙古正蓝旗,经过连续10年实施生态恢复,中国科学院“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重大课题已取得显著进展。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等几位课题组专家讲述了当地开展生态恢复示范工作的故事。浑善达克沙地能够回归草丛茂密、生机盎然的本来面貌,并不在于引入什么“神奇”的高科技或新物种,而是凭借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以及为当地牧民寻找合适的可持续生产方式。 初试植树失败,人工造林远非治理万能药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腹地,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距北京正北直线距离180千米。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水草丰美,一片生意盎然。然而90年代以后沙地出现严重退化。到2000年流动沙丘面积从2%达到70%,成为那几年北京春天沙尘暴的源头之一,被戏称为“浑蛋达克”。为此,国家从2000年专门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国科学院也在内蒙古正蓝旗的巴音胡舒嘎查(村)开始进行生态恢复试验示范研究。 2001年春,蒋高明的科研团队为当地“量身定做”了包括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还使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生根粉等保水技术。但不到两年,价值近10万元的树木全都枯死了。 研究发现,在处于半干旱带的沙地草原,降水量不高而蒸发强烈,很难保障树木成长需要的水分。人工造林偏爱的杨树等速生树种,成材虽快,耗水量却明显高于榆树等本地树种,易破坏当地的地下水资源。此外,正所谓“树大招风”,树木对草原上的低温冷害也比草本植物更敏感。 “本来请当地牧民把死树保护起来当‘反面教材’,结果最后还是砍掉当柴烧了。”蒋高明回忆说,“幸亏北京电视台的记者也去过,留下了影像资料。” 树苗“年年种,年年死”或是变成长不高的“小老头树”,在我国几十年来的植树造林中并非罕见现象。科研人员不禁思考,自然环境下本该是一片草原的生态系统,千辛万苦靠人工种出森林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高的成本?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有学者提出盲目种植乔木、大造人工林的实际效益值得怀疑。然而生态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造林规划容易获得较多经费和补贴,更能满足地方政府乃至农牧民的短期利益;围封草场进行自然恢复,难以对放牧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国内一些地区至今仍在政策上“重建轻保”,乃至无视自然规律,在不适合树木成活的地区开展人工造林。 封育退化草场,相信大自然本身的力量 幸而研究团队一开始就没有把“宝”全押在造林上面,而是转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指导,实施新的方案。 沙地的退化,主要是因为过度放牧,大量牛羊的取食、踩踏等行为超出了草场的承受能力。草场的减少,也使给牲畜购买越冬牧草成了牧民们的一大开销。为此,蒋高明等人在试验区的一小部分草场上打出井,通上电,用于集约化生产牧草,还从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引进了生长快、产量高的英红玉米,以提供试验区7000余头牲畜越冬所需的饲料。 而试验区2600多公顷面积中的97.5%则被封育起来,禁止放牧并组织专人看管,以待其自然恢复。 “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土地本身,而当地土壤中草种的数量、种类都很丰富,不需要人工补播。”蒋高明相信,大自然本身的恢复能力不应低估。过分依靠人工播种,会带来成本高、品种少、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并非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而无论是古人口中的“道法自然”“休养生息”,还是现代以来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实践,都可以作为自然修复理念的佐证。 当然,协调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需要时间。研究团队在实施草地沙地封育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牧民们的怀疑和抵制。幸而后来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了一定的经济补偿机制。 经过十年的自然恢复,封育区的大部分面积重新被绿色所覆盖,植物数量和种类都有了显著增长。不仅牧民不用再花钱买牧草,当地还修了路,通了电,有了专门的饮用水井和公共厕所。大雁、灰鹤、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回到了这片土地上。美国《科学》杂志记者来此采访后,将其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予以报道。 “自然恢复是投入产出比高的方法,但不能超出自然本身的恢复能力。”蒋高明表示,降水较多、生物多样性强的沙地毕竟不同于沙漠,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治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的内蒙古四大沙地。而像缺乏降水的沙漠,几乎没有土壤的矿山、垃圾场等,要形成茂密的植被仍需借助外力。 寻找替代产业,草原养鸡初显成果 在为当地牧民寻找替代产业的过程中,摆弄惯了实验仪器的科学家们发现,美好的想法总是遭遇“执行力”瓶颈:本以为沙地景观雄奇秀丽又离北京不远,颇具旅游潜力,无奈至今交通不便,往者寥寥;商业化生产牧草、奶制品的计划,也因为未能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而没成气候…… 2008年,中科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启动“以禽代畜”生态经济示范工程,选用适合放养、肉质较好的华北柴鸡“莱芜黑”开展试验。2009年,他们引进深圳一家企业投资,在草原上养殖了5万只柴鸡,2010年4月又引入12000只刚孵化的鸡苗,经育雏笼育雏后,分为2000只的大群进行野外放养。 在草原上养鸡,虽然新鲜,好处颇多。从事该项目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苏本营介绍,喂食散养鸡仅需投放一部分饲料,其余则任其在天然环境中自由觅食草籽、昆虫等,“比笼养鸡节省粮食,对草原的破坏则远小于牛羊,花费的劳动也少。每公顷放养500只、80%的出栏率,可创造2000元的效益。” 研究发现,散养下每生产1千克活柴鸡投入的饲料成本约为10元,而笼养柴鸡则需要13.4元;只要保证放养密度合理,对退化草地自然恢复影响不大;加以适当的管理、驯养,也可避免鸡群放养后逃散走失。目前,该项目已形成年出栏散养柴鸡10万只、柴鸡蛋500万枚的能力,建立起了国内最大的草原养鸡示范基地。 至今,中国科学院的草原养鸡项目已在新疆、辽宁、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同步开展大规模实验,蒋高明也曾多次撰文或向媒体呼吁,“畜南下、禽北上”有助于解决生态平衡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公众关心的大问题——在南方粮产区圈养牛羊并饲喂秸秆,既可保证肉产量又能减少草原的生态压力;而比起工业化生产的“激素鸡”,草原柴鸡作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也会大有前景。但他同时坦言,要使草原养鸡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品牌,还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介入,“毕竟我们不擅长卖鸡”。 此外,正如以往让牧民搬进房子过定居生活引起的争议,从上千年来的放牧牛羊转为饲养家禽,是否会破坏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这个不必担心,应当让牧民来选择对自己更有益的生活方式。”蒋高明说。 ■ 延伸阅读 别把“沙地”当“沙漠” 只有一字之差,沙地与沙漠却是不同的概念。我国有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它们尽管是沙质土壤,但年降雨量可达350—500毫米,不仅与缺水少雨、难觅生机的沙漠迥然相异,甚至比临近的温带草原更富于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内蒙古草原上的高等植物为100—300种,而沙地中多达800余种,生物量也是草原的近2倍,草丛和灌木之间还点缀着榆树、白桦等乔木。生态学家认为,这种独特类型属于疏林生态系统,与电视纪录片里常见的非洲稀树大草原颇有相似之处,是中国的温带“萨王那”。 “疏林是介于森林和草原、灌丛之间的过渡植被,我国在内蒙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都有分布,可分为多种类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顺利表示,形成疏林的原因包括降雨量和地形等,水分保持能力较强的沙质土壤也是重要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的沙地疏林逐步减少,一些地方甚至真正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对此于顺利认为,这主要还是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而非气候变化的原因。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1-10-26 05版)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97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生态项目的生存样本——中科院浑善达克治沙记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1-1 00:17
一个生态项目的生存样本 ——中科院浑善达克“治沙记”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8时20分 来源: 科学时报 作者: 记者 张林 王剑 字号: 『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自从科学家们进入试验区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巴音胡舒嘎查,各种“冲突”就接踵而至。他们需要面对地方政府、部门、牧民乃至同行的质疑,并应对这个以治沙为目的的生态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难或潜规则的挑战。    用自然力恢复自然?   10年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个嘎查(村),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以一种类似“无为而治”的方式潜心实践。   回报也颇为丰富。浑善达克沙地,一种亦草亦林、独特的生态景观,在被沙漠“魔化”的边缘得以拯救。   科学家们并非真的“无为而治”,为了这个项目能够延续下去,他们还要做很多突破。     白沙子能长草?   夏末的锡林郭勒草原景色宜人。从京城出发,途经河北张家口,进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展现在眼前的即是连绵400多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   2000年,中科院植物所数名专家驱车进入浑善达克沙漠腹地,沧桑粗犷的沙地生境景观让他们动容。   “浑善达克”在蒙语中是“黄色马驹”的意思。严重退化的沙地如同一块块疮疤,嵌在这片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暴源头。   为了驯服这匹“黄色马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与其科研团队,在2700公顷的生态恢复试验区内,在一个名叫巴音胡舒嘎查的村庄,与沙、与人、与规则展开了一场场“搏斗”。   56岁的巴音胡舒嘎查老书记那森乌日图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近30年来村庄的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嘎查的12万亩草场就开始退化,到上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沙化。饲草成了草原上稀缺的东西……   项目组介入后,在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实施禁牧,让大面积的天然草地休养生息。蒋高明将它称为“以地养地、自然力恢复”的治沙模式。   “围封”4万亩草场,引起牧民的强烈不满。   “白沙子上能长草?”“牲口吃什么?”那森乌日图回忆,当时牧民纷纷来找他,给他施加压力。他和村长还发生了争执。那森乌日图代表了支持“围封”的少数派。   围栏禁牧打破了长久以来牧民散养牲畜的习惯。牲畜缺饲料,牧民就“夜牧”(夜间偷偷放牧),这让科学家很头疼。   为此,科学家们开出一片1000亩的人工草场,专门种植青储玉米。“这个(办法)部分解决了牲口的饲料问题。”那森乌日图说,为了改变生计,牧民曾做过多种尝试,如把土种牛换成改良牛,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围封”第二年,4万亩草场上的草都长得接近一人高。打草的时候,牧民投向科学家的眼神中泛起了一丝敬意。   那森乌日图说:“原来自家牲畜都吃不饱,现在有三成牧民可以卖饲草,这让大家没有想到。”   10年来,经过草场自然恢复,这匹“黄色马驹”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白沙子上长出了草,间或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榆树幼苗也慢慢多起来,流动沙丘基本消失,颇有“塞外江南”的神韵。   一直以来,通过围栏禁牧治沙的办法,始终不乏同行质疑。   依据“适度干扰理论”,草地只有在适度破坏和干扰的情况下,草才能长得好。牲畜不啃,草就不长。   质疑的同行在实地考察后预言:这么好的草如果不用,3年以后就退化。   “我们各种方法都做过、观察过,但是10年了,草的长势仍然很好,可见他们预言错了。从这一点看,要相信事实。对‘适度干扰理论’我现在表示怀疑。”蒋高明说到这里有些激动。   “现在草原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禁牧区。”正蓝旗党委委员、党办主任苏乙拉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见证者之一,他告诉本报记者,“生态项目在影响着传统的养牧方式。”   蒋高明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成果比喻为温带的“萨王那”——非洲地名,被生态学家指代稀树疏林草地。这意味着,这里具备了由草原向森林过渡的独特生态系统。   今年,或许是由于“围封”没有牲畜进入的原因,草地缺乏肥料,草的长势不如往年,科学家们不得不另想办法。   试验区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一隅。蒋高明在想,如果推广这个模式,遇到的困难必然少不了。    草原需要自然恢复   植树造林,用树木阻挡沙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治沙的一个“法宝”。在浑善达克沙地,科学家们也走过这条路。   “我们做的一条防护林带投入了十几万元,两三年后一棵树都没剩下。”蒋高明回忆起往事仍倍感惋惜。   那些没成活的树杆子,还被某电视台拍成电视,成为典型,但后来还是被砍了。   当地某移民村,政府投入100万元种植樟子松、杨树,3年后全都没了。   “一棵东北樟子松树苗一两百块钱,种在草原上无法成活。为什么要种?当然是利益驱使。”蒋高明忿然作色,“种的只管种,不管活,死了来年再种,国家往里砸的钱太多了。”   蒋高明说:“在沙地上飞播造林不仅不经济,甚至是有害的。”   在浑善达克沙地,由于治沙思路的偏差,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正演化出一条灰色利益链——老百姓为了得到补助,不惜毁坏草原去种树;行业部门为了获得项目和资金,依然延续造林治沙的传统。   “以前春秋两季都种树,但来年都活不了,后来不再人为种树了。但是林业上的人非常反对,因为这种做法等于推翻了原来人工造林的治沙办法,也没钱挣了。”那森乌日图说,“其实,过去在沙地上种树的做法不适合我们这里。”   苏乙拉图也觉得“植树造林治沙不理想,自然恢复才是草原最需要的”。   对此,林业上的人不是没有反思。   “中国四大沙地和部分草原,都可以靠自然力来恢复植被。”蒋高明认为,生态恢复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在于找到了自然恢复的规律,更是“说了实话”。   “草是通过自然恢复自己长出来的,不是我们种的——不要担心别人说你们科学家什么都没做。”   无为而治其实大有作为。   10年之后的今天,草原的主人——狼回来了,狍子、沙狐、野兔、沙鸡、天鹅、灰鹤等野生动物纷纷回迁,与沙地上的稀树疏林草原共同组成了和谐家园。   试验成果让同行在治沙的认识上发生了改变。现在,林业部门一改在风口上造林的办法,逐步实践乔灌草结合的方法。   让项目组感到欣慰的是,国务院今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多有支持。    替代生计之难   伴随自然力恢复的草地,牧民们的牧养热情再次高涨。   “已经出现个别牧民把缺草地方的牲畜租过来养,这可能带来牲畜数量反弹、草场再次退化的危险。”蒋高明很担忧,“这应该是政府管的事情,科学家有心无力。”   在牧民眼中,增加收入的最好方式仍是增加牲畜数量。对科学家来说,牧民的传统观念很难撼动。   项目组想到了用减少牛羊数量、改善质量的方法,让一头牛顶两头牛,实现1>2的生态经济效益。   进一步,他们提出草原牧鸡直接替代牛羊的思路。   26岁的青年牧民呼和图格10年前还是个学生。现在他加入了当地的牧民合作社,除了放牧牛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饲养草原鸡上。   2005年,巴音胡舒嘎查有企业倡导牧民养鸡,但那家企业没有做起来。2009年,在项目组的引导帮助下,呼和图格从山东购进第一批2000多只鸡苗。每只鸡苗的成本为2~3元,扣除饲养成本,每只鸡纯利润可达5~10元。这些鸡当年全部售出。   现在,呼和图格已购进3批鸡苗,总计1万只。养鸡成为他的一项不错的副业。   替代生计是生态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决定了该项目能否延续下去。草原养鸡使科学家与当地牧民在生态环境与生计发展之间展开深度博弈。   “风吹草低见飞鸡”,这种情形让牧民觉得相当不靠谱。即使有呼和图格这样的榜样,当地牧民真正参与进来的还是不多。   “草原养牧传统只是一方面,”呼和图格说,“其他还包括资金、技术、效益及心态,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养鸡项目的推动。”   2009年,项目组与深圳一家企业合作,由企业投资100多万元在当地建了鸡舍、购买了饲料。当时养了5万只传统的优质品种莱芜黑(俗称芦花鸡),但由于管理没理顺,市场没打开,最终投资失败。   “科学家忙着做试验、写文章,没有精力去做市场,这一块还是需要专人去做。”项目组成员、植物所副研究员刘美珍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几年来科学家跑市场的一些经历。   “我们通过网络找买家,或者自己内部消化一部分。后来又找了个熟人在北京香山植物园附近开了一家直销店,主打‘草原飞鸡’的牌子。”   刘美珍在为草原飞鸡的销路发愁。“目前养殖成本太高,产品很难进北京的超市。科学家是拿科研经费做这些事的。”   2009年,中科院在浑善达克的治沙项目已经结束,这意味着该项目科研经费的锐减,但科学家依然要坚持后续的科研工作。   一个生态项目如何避免“口惠而实不至”,既能体现生态价值,又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颇为考验科学家的智慧。   蒋高明最终认定,科学家去卖鸡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必须引导企业参与进来。最近,蒋高明与广东康力医药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草原鸡产业。   康力公司是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大型企业,近年来开始进入健康食品领域。公司董事长许瀞予告诉本报记者,企业前期计划年养鸡100万只,逐步做到屠宰、保鲜及储运一体化。   “既能得到回报,还能治沙,这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许瀞予说,企业为此将拿出专门的资金帮助科学家治沙。   受这一思路的启发,目前在巴音胡舒嘎查已经出现养殖火鸡、珍珠鸡的项目。   “这些项目能够成功就好,如果不成功,那么治沙的成果没办法巩固,牧民的损失会很大……”那森乌日图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今后发展的担忧——如果没有好的替代生计,任何生态项目最终都不会成功。   【 中国防沙治沙模式】    新疆吐鲁番防护体系建设模式   干旱区绿洲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在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干旱地区,根据风沙流运动规律,采用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止流沙危害,可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造林投资。营造防沙林带便成为防止沙害的一种重要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在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在绿洲边缘防风阻沙林带,建设绿洲内农田防护林网。    青海都兰封沙育林育草模式   干旱区高寒地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荒漠植被经过破坏后,经过封育,又从戈壁直接恢复为原来的群落,无论植物种、组成、结构、群落外貌等均与原生状态无大差异,中间不存在次生演替阶段。主要措施包括对封育区全面普查和区划,建立固定观测样地,封育区内以保护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段种草栽树,人工更新复壮与天然更新结合。    山西左云集中连片治沙造林模式   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丘陵)及沙地类型农作区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利用水分条件较为优越的特点,建设大面积的经济林、用材林,既保持水土,又增加经济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按山系、流域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注意树种搭配和结构的合理性;在规划区内营造五大防风治沙造林工程。   陕西榆林农牧交错区沙地治理模式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建立综合防治及开发利用模式,组合各种技术先固定流沙,然后综合进行农业利用与开发。主要措施包括划分不同的利用土地类型,建立不同结构的防护体系和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内蒙古伊克昭盟飞播模式   半干旱区草原地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干旱少雨,风沙大,自然灾害频繁是该区的特点。采用飞播治沙造林,覆盖范围广,效率高、效益大,是适宜地区大面积防沙治沙的一种理想方法。涉及飞播条件、植物种类及适宜飞播期的选择。   宁夏中卫沙坡头铁路固沙模式   干旱区铁路、公路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为保障包兰铁路线中卫段不受沙丘前移掩埋的侵害,在铁路沿线设置防风阻沙带,以防风蚀沙埋。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体系。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4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那松乌日图——见证草场十年人退沙退
蒋高明 2010-11-29 22:49
蒋高明 看到乌日图的照片,想起了十年来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这篇长篇报道,用记者的语言和乌日图书记的回忆,记录了笔者研究小组在浑善达克走过的生态恢复之路。 十年了,人生有 几个十年呢?对于巴音胡舒,我是最亲切不过的,我已经是一个巴音胡舒人,一个蓝旗人了。早年正蓝旗的领导开玩笑说,我是蓝旗人,他们要给我授予荣誉蓝旗人的称号 ,至今我没有得到这个称号。今天看到老乌潇洒的照片,心理觉得非常亲切。然而,老乌老了,鬓角已有白发。我们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最小是女儿丫丫还在上小学,如今也是大 二的学生了。 时光如梭,感慨无限。就让我们顺着老乌的回忆,重新回到那风沙弥漫的岁月吧......再来一个十年,我们要让沙地彻底安静下来,变成中国北方美丽的沙地花园,让牧民富裕起来,真的想歌 中唱的那样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那森乌日图见证草场十年人退沙退 日期:2010-04-28 作者:张春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复制链接 那松乌日图生活在巴音胡舒草场,这片草场属于浑善达克。浑善达克,蒙语,汉语即黄色野马出没的地方。传说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时在此丢下一个金马驹,并在此繁 衍。元朝时,浑善达克是一个水草丰美、遍布湖泊的多沙草原,后来因为环境恶化,才形成了现在的沙地地貌。    那松乌日图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生活。在巴音胡舒嘎查,那松乌日图出生、长大,现在到已知天命之年。50多年来,他的人生和草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 到了巴音胡舒草原曾经的秀美,也看见了草原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也见证了草原今天的重生。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也惊叹于大自然自我修复的神奇力量。无为而治,原来就是返 璞归真,敬畏自然。    本版记者日前走进浑善达克沙地,走进正蓝旗,走进巴音胡舒草场,走进那松乌日图。讲述人和草原的故事,由此开始    那松乌日图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的村支书,蒙语里嘎查的意思就是村。1979年,乌日图被牧民们选为巴音胡舒嘎查副嘎查长,后又担任嘎查长、副书记、 书记。    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位于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在传说里,浑善达克是成吉思汗留下的一匹金色小马驹生活的地方。然而,乌日图的眼睛并没有看见金色的小马 ,却只看见了太阳底下漫天的黄沙,尤其是春天,被沙尘笼罩的天空,这些沙子的来源地,就是那个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原浑善达克。   草色从乌日图脚下蔓延,直到与天相接,较高的草,能没到他的胸口处。而10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他却无法睁开眼睛,草场退化成沙地,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4月12日晨,乌日图一口饮完妻子做好的奶茶,放下的瓷碗碰到玻璃桌的茶几,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今天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像往日一样,先去屋后看看饲养的草原飞鸡 ,看看有没有鸡下了蛋,接着喂食,鸡们欢腾地围在他身边,扑腾着翅膀,乌日图多抓了一把小米粒往地上一撒,这下更热闹了,五颜六色的羽毛拥挤在一起,很是喜庆。    乌日图做完这些,一纵身跃上自己的黑色摩托。乌日图脚一踩,一拧油门,摩托飞驰起来。大风呼啸在他耳边,他穿梭在风里。如果一个牧民恰好遇见了这辆摩托,他会觉得 一阵风唰地刮过,并伴着凉意。再一扭头,那位黑衣骑士已朝着太阳升起的地平线奔驰,最后,一个黑点消失在云团里。    乌日图全神贯注地驶向目的地,到了,就在眼前,一片围封的草场。    他停好车,小心翼翼地跨过围封草场的铁丝。草色从他脚下蔓延,直到与天相接,穿行其中,草场上散布着成片的红柳、沙棘、沙榆。他不由自主地比画了一下草的高度,长 势好的草,已能没到他的胸口处。    现在,他感觉到温暖的阳光渗进草丛的缝隙里,散落在地上,微风拂动着地面,那些晃动的光斑犹如天籁之音袅袅飘浮。而10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他的后背渗出一层 如油般的汗水,继而全身都渗出一层冷汗。热,火辣辣的太阳烤在斑秃的草地上,也烤在他身上;刺眼的光,令他无法睁开眼睛,草场严重退化,流沙发白,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这个地方,它的名字叫浑善达克,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在沙化最为严重之地,阔达无疆的大地一脸焦黄,稀疏的狼毒草棵棵憔悴,一棵和另一棵距离遥远,像是一 群孤立无援的战士,矗立在旷世的沙地当中,看日月流转,大风奔袭。    过度放牧后果:沙尘暴来了   乌日图,玩沙去吧?    要走很远,叫上乌达和巴雅尔,一起走吧。    孩童的年纪,想要玩沙,势必要大伙相伴而行。草场上都覆盖了茂密的草,土壤肥沃松软,要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能见到沙子。    这是乌日图脑海里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草场的记忆。那时,草场里的草高达七八十厘米,嘎查的12万亩草地上,大型的淖(蒙语,指有水的地方)16个,小型的淖不计其数 ,夏天到处流水淙淙,果真如首敕勒歌所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乌日图合上眼睛,他觉得一切变得太快了。他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自己每十几天就要搬一次家。幼年时的乌日图睁大眼睛问:阿爸,为什么我们经常要搬家?父亲宽厚 的一笑:这是我们游牧民族的传统,是让草场休养生息最简单的法子呵。    父亲说,我们的祖先蒙古牧人一年本有春夏秋冬四处营盘,冬天,牧民们赶着牛羊来到冬营盘生活。茫茫大雪以后,牛羊优哉游哉地俯下身吃草,夏营盘因此得到喘息。到了 夏天,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们又从冬营盘迁移出来,住在夏营盘里放牧,这就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不过,我们正蓝旗所在的锡林郭勒盟现在只有春冬、夏、秋3季营盘了。父亲叹了口气,眼神飘到草原的方向,他的话音里包含着些许担忧,放牧活动越来越多,水淖干涸 甚至消失,未来会怎么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八十年代起,轰轰烈烈的牧场承包责任制以改革的旋风之势席卷草原,乌日图无比雀跃地认为,多好的机会,我要带领牧民们致富。牛羊多了,牧民们喜笑颜开了,乌日图却 忽然冒出一身冷汗,错了,真的错了!   乌日图又陷入沉思。1979年,他被村民选为副嘎查长。那是4月的一天,牧民大会召开。正值春天,草原上的嫩芽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趁着天早,乌日图翻身上马,他要带着羊群,去草原上饕餮一顿。    中午12点时,有人骑着马追上他:乌日图,赶紧去牧民大会,你被选上副嘎查长了。乌日图赶紧骑马来到大会现场,苏木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牧民老乡把你选上了 ,你要好好干。乌日图点点头。他那时很年轻,黝黑的头发,挺拔的鼻梁,23岁的他迎着村民们热情的眼神,大家信任他、肯定他,他一定要带领牧民们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乌日图想做一个好干部,自从他当上了副嘎查长以后,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让牧民们富裕起来。很简单,牧民的生计主要靠饲养牲畜,那就发展畜牧业吧,鼓励牧民多养牛羊, 这样,草原上的牛羊群们就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财富就会日积月累了。很快,嘎查里牛羊马众多,甚至还养了骆驼。    他赶上了一个特殊时机,1980年起,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股巨大的改革浪潮。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犹如一个浪花,一个惊涛拍岸在草原。这个包字,充分调动起人们 的积极性来,使人们头脑中的私字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简直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可收拾。    草场承包给牧民,牧民们开始视承包的草场为私有财产,在上面盖房定居,在四周修建围栏,在各自的自留地里放养牲畜,草场从原先轮休的状态转变为全年放牧。 畜群在房子附近来回踩踏,草场得不到休养,定居点附近普遍出现沙化的迹象。围栏把原来的大草原打成了方格本。乌日图惊讶地发现,牛羊多了,财富增加了,可沙子却流动了 。    他做了一个统计,在1979年,嘎查大约有268人,牲畜6000头;到1999年时,人口300多人,牲畜数量却达到1万多头。草场不堪重负,草成了珍稀之物。牧民看到草地上有长高 的青草,就割了回家。冬营盘的草吃完了,牛羊就吃夏营盘的,如此恶性循环。到了1999年,最为严重的4万亩草场有80%完全成了沙地。    乌日图笑不出来了,有上级领导夸赞他的领导工作时,他却低着头。他注意到:从90年代开始,草原上便开始刮大风。乌日图耳朵里经常飘进这样的议论声:怎么风越来越大 了,一到春天就刮大风!甚至有一回,乌日图的邻居找到他:乌日图书记,蒙古包里都没法住人了,沙子太多,窗户一开,沙子都进锅了。乌日图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有时候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这时候仿佛敏感起来,在沙化的草原,一天天活着,也一天天衰老在暗夜,他时常看到自己流逝过的青春,布满了刀子一样的纹路,一再裂开,这 是沙漠化后草原留给他的念想。    错了!真的错了!乌日图意识到,再这么下去,会彻底毁了草场。他联合嘎查干部们,赶紧治沙,刻不容缓。正好,从90年代起,正蓝旗政府也十分重视巴音胡舒草场沙化的 问题,政府下达通知,严重退化的草场,蓝旗政府分发黄柳条(一种固沙的植物),号召牧民们治沙。乌日图就领着牧民们种黄柳条。每年秋天11月和春天4月中旬的时候种下,这两 个时期黄柳条都容易存活。户均三亩治沙,这是一直也在做的事情,有些牧民自己用网子把地圈起来,希望草场能有所转机。乌日图觉得看见了曙光。    可是黎明前总是要经历漫长的黑暗。有的沙化草地刚刚恢复生机、长出草来,就成了牛羊的食物。树种下去了,成活量很少,年年种,年年都不见草场有转机。人为治沙好像 仍了一块小碎石子到水池里一样,淡淡涟漪过去,水面又回复平静。沙子照样白花花地存在,人进了,沙还是不退。    这该怎么办? 2000年,乌日图和嘎查里的村干部们一合计,把巴音胡舒草场的现状写成报告提交给了正蓝旗政府,请求统一治理草场。    报告提交上去了,很快,正蓝旗的领导们带着一群专家风尘仆仆地找到乌日图。在自己的小屋前,乌日图眼睛亮了,他遇见了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幸 运女神眷顾着那片逐渐消失的草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正好    在当年启动了西部行动计划的治沙项目。由于乌日图的那份报告,给正蓝旗的副旗长刘果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推荐科学家们选择巴音胡舒草场为实验地。    科学家们果真雷厉风行,他们研究决定,先把沙化最严重的4万亩草场围封起来,不让牛羊等牲畜进去吃草,紧接着,通过科学实验、实践,治理草场。乌日图当然拥护这个决 定。当他把这个决定宣布以后,有些牧民不高兴了。最先找上门来的是乌达,他家4口人在那片草场上有草地1080亩。2001年时,他家里有200只羊和四五十头牛,本来牧草就短缺 ,听说还要围封一部分,他着急了。    乌日图,草场围封,我家的牲畜怎么办?    乌达,草场严重退化了,你也看见了,再不围封治理,将面临彻底断草的危险。       请你放心,草场不让牲畜进入,但人可以进去打草。    在乌日图的解释下,乌达最终表示理解和支持了。村民们达成了一致,乌日图心里却迟迟不能平静。草场围起来以后,到底能不能长出草来呢?乌日图开始失眠,往常10点钟 他就入睡了,现在心里有事,睡不着。晚上12点,他又起床,披着衣服到草原上散步,在寂寥的大草原上,他一个人,托着黑黑的长影子。    不过,既然决定了那就这样做吧。4万亩的草场,从决定围封到打好水泥桩子、拉上铁丝网,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离家近的地方好说,早起晚归就行。太远的地方,每天回家 不方便,乌日图索性就和牧民们住在沙坑里。夏天,中午阳光暴晒,牧民们就早上五六点起来干活,中午吃些随身带的干粮,午休一会儿,下午再接着干,一直到月上柳梢头。沙 漠化最严重的地方,车无法行驶,七八十斤的水泥桩子,乌日图硬是和牧民们抗着走进去。连着一个星期,他们都睡在沙坑里,条件这样艰苦,乌日图却睡得很香。   飞播没有凑效 治沙工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2001年,中科院的专家和正蓝旗林业局按传统方式,设计了一层层防护林带,种了柳树、榆树,也采用飞播的手段在流沙上撒山杏、沙柳、沙棘种子。飞播的时间定在6月中旬 。专家告诉乌日图,飞播的日子很重要,最好飞播完后第二天有雨,这样种子就容易成活。 乌日图满载着希望,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通知牧民们开会。科学家来了,他们带来了技术,带来了种子,草原有救了!速度,他骑车的速度飞快,他恨不得立即把这喜讯传 递给每个人。    飞播当天,需要牧民一起行动。乌日图组织村民们编成3排,每排站五六个人。每人手举一个旗帜,指挥飞机方向,到终点的时候,一个人拿镜子冲着太阳反射阳光,这样飞机 就会掉头,播撒第二排。飞机马达轰鸣震耳,好多牧民围观,好奇的人还帮着队伍里的人摇旗子。    飞机来了,种子也撒下去了,结果怎么样?第二年,蒋高明们到草场上一看,山杏、沙棘和沙柳几乎都没有长起来,投入的五六十万元打了水漂!这下子,连科学家们都仿佛 手脚无措了。科学、技术,怎么到了这浑善达克,到了这正蓝旗,就那么不起作用了呢? 飞机飞播一年之后,山杏、沙棘和沙柳几乎都没有长起来,投入的五六十万元打了水漂。科学家们一筹莫展,乌日图也陷入了沮丧之中。 牧民孩子惊人的发现   一天早上,乌日图的儿子胡赫图格和蒋高明吃早饭时,无意中说到他的一个发现,他连比带划、用蒙汉语交织的语言告诉蒋高明,实验地里的草长到了半人高。说者无心,听 者有意。蒋高明非常兴奋,早饭也顾不上吃,拿上照相机、摄像机,胡赫图格带路,他们俩开着车就去了实验地。眼前的景象令蒋高明大吃一惊,这草居然有半人之高。上去一量 ,草丛高度达1.43米!可是,这草却不是蒋高明种的。    蒋高明很快把这一消息告诉乌日图,他说:我国的生态背景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的,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天然分布的就是草原,如果强行改变它,就 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他最后说,一个中学生的发现竟然改变了中国治理荒漠化的思路。科学家们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提出在已经严 重退化的土地上要继续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乌日图也十分惊叹,他虔诚地在心里祷告,但愿草场出现奇迹。    奇迹真的出现了 草原围封后的第三年,草纷纷长了起来,高度就有1米左右,各家每年10月定期一个月进草场打草,草料也实现了自给,牲口吃不完的,还做成了青储饲料, 留待来年春天喂养。不过,尽管围封施行了,但仍有牧民偷偷地将牛羊放进围封的草场内。为此,嘎查选举产生了两个巡逻员,他们的职责是防止牲口进入。    现在的草场,生机勃勃,快接近60年代的水平了,貉子、獾子等动物都出现了。2007年的时候,有个邻居急冲冲地跑来告诉乌日图:夏营盘进来狼了。一只大狼带着好几只小 狼。狼被牧民们视作神。乌日图家里,就挂了一张狼的大幅针织画。而狼,已经好多年不出现在草原上了。这是一个生态恢复的信号!乌日图说:现在我们都舍不得把牲畜放进草场了。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巴音胡舒草场积下厚厚的大雪。蒋高明建议下雪的这一个月里可以适当放牧,每户放牧不能超过20头牛,因为草场不用,也会退化的。雪厚,牛羊只能吃 到地面上的草,草籽和草根没有被破坏。牛羊还能把草场踩实在,牲畜的粪便还可以当草场肥料。    乌日图感慨:还是自然的力量强大啊。人退,沙自然就退了。可是退出来的人怎么解决呢?    新的难题又摆上桌面了,牧民们不能养太多牛羊,草场也围封了,怎样才能让大家增收?    好书记乌日图又睡不着觉了。蒋高明给他提供了一种思路:养鸡   蒋高明的理论是: 要限制中型和大牲畜数量,发展对草原破坏很小的禽类(鸡、鹅、鸭)来增加牧民收入,同时引导牧民进行生态保护。    在草原上养鸡,本身就是一件新鲜事。养牛羊的多了,两个小爪子的动物还真没听谁养过。不过,市场经济的奇葩同样也要绽放在大草原之上。中科院的专家们联系了深圳一家企业,通过解决产业下游的方式,先打出破冰的一拳。 乌日图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决定自己先尝试一下。养鸡对乌日图来说是个难题。祖祖辈辈生长在马背上的他,对养禽业实在生疏。一开始,由于不适应草原气候 ,鸡容易感冒,没有精神,趴地上不活动。乌日图着急,就常去新华书店买书,买中蒙文对照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的书,照着书里学习、实践。第二年情况就好多了。2008年 乌日图养了2000多只鸡,2010年已经有6000多只了。    两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养鸡的确可以为牧民增收。乌日图便开始推广养禽业。他找到嘎查里勤快的能人苏雅拉图,他说:我养了鸡,对草场没有破坏,还能增加收入。你也 是能干人,你也一起养养看吧。苏雅拉图跟妻子商量后,一个星期后就给乌日图回话,他答应了。现在,乌日图已经动员了5户人家养鸡了,基本上都能挣到钱。    乌日图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小女儿。小儿子胡赫图格高中毕业后对他爸爸说:我暂时就不念书了,帮着您治沙吧。乌日图说:草原就是我的母亲,我祖祖辈辈在这里 长大。草原给了我生命。假如让我搬到城市里,我不愿意,我不能远离草原。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乌日图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来,喝妻子准备好的奶茶,喂鸡,接着骑摩托去草场巡视一下。看水泥桩子坏了没有,如果桩子倒了还得修 复。不错,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从北京开车前往正蓝旗,一到张家口、张北高速路段,黄沙漫天,能见度极低,到了太仆寺,越靠近正蓝旗,风沙越小。一边是高速路旁黄沙连天的沙地,一边是人退沙退的 青青草原,这种差异,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深刻体会:以草固沙,比植树造林更为重要。   4月12日下午,乌日图站在草场上,54岁的他对着辽阔的草原放声歌唱: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图1 乌日图每天骑着摩托车去草场。    张春燕 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646 次阅读|5 个评论
保护区为何能抵御自然灾害?
蒋高明 2010-7-23 07:46
蒋高明 本文于2010年7月2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周末评论版 最近,笔者与英国科学家赴浑善达克沙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工作,所到之地是我们成功恢复的严重退化沙地,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连续10年了,这里的草原保持 了较好的长势,野生动物重又回到了那久违的草原。看到大自然的杰作,中外专家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然而,保护区外的草原却是一幅惨象。今年的草原又遇到一个大旱之年。从开春到7月10日,一场雨也没有下过,只是最近几天才开始降水。然而,这场雨来的太迟了,许多生长出 来的草本植物已经枯黄,高岗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军覆灭,即使那些非常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萌发。在浑善达克沙地,只有那些低洼处,还能看 见点青草。 祸不单行。天旱了草生长不起来,但蝗虫却大量爆发,草原鼠也不甘寂寞,草原管理部门忙的团团转。这就是典型的草原退化恶性情景剧:天气干旱造成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严重下降,干燥高温适合虫卵发育,蝗虫爆发了,管理部门只好借助飞机灭蝗;没有高草覆盖,老鼠成群结队,人们只好借助鼠药灭鼠。 然而,进入我们的保护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尽管与保护区外一样,高岗上的草本植物返青后枯黄,一些草本植物今年生长不起来了。然而,由于保护区内的物种非常丰富,深 根系的沙地榆、沙柳、锦鸡儿,受到干旱的影响少,照样生长茂盛;多样化的草本植物对干旱有补偿调节作用,冰草倒下了,冷蒿、糙隐子草顶上来,照样将沙土覆盖,减少了水 分蒸发;在固定沙丘,沙米、沙芥、沙鞭、锦鸡儿、沙榆、沙柳、茶镳子、羊草等等植物,顽强坚守阵地,硬是不让沙子流动起来;在低洼地,喜湿植物利用有限的水分度过了难 关,迎来了降水。这样,由乔木、灌木、耐旱、喜湿的多种植物,形成了立体防御体系,对百年不遇的干旱进行抗争,最终迎来了降水,保护了土壤。这样,冬季和早春季即使有 大风侵袭,也不会起沙尘暴。但在保护区外,严重退化的草原,失去了植被的有效保护,发生沙尘暴是不可避免了。 在保护区内,为什么虫鼠灾也没有发生危害呢?尽管保护区内,植物生长尤其喜湿植物受到了影响,但是,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减少了严酷的表土蒸发散,这就弱化了虫鼠害爆发 的物理条件。更关键的是,在保护区之内,各种鸟类、食肉型捕食动物严阵以待,有效控制了那些害虫害鼠的数量。不喷洒灭蝗、灭鼠药物,没有环境污染,野生动物得到了保护 。可见,没有了人类粗暴干涉,保护区(地)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大家园,在异常恶劣的自然灾害面前,具有顽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巴音胡舒自然恢复案例,有力地证明,在 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不作为恰好是最大的作为。 巴音胡舒是一个有72户牧民、310口人、面积12.1万亩的典型牧村,11年前,牧民将嘎查严重退化的4万亩夏季牧场交给我们做实验,他们认为那样严重退化的沙地是没救了,死 马当做活马医,看看科学家的能耐吧。11年前,由于严重缺草,牧民为保牲口越冬,需要到40公里外的地方买草,每户约花2万元。实验仅一年后,这里的草层高度就达到了1.43 米,产草量每亩为5300斤鲜重,在沙地榆母树周围,自然萌发的榆树苗达321棵/平方米。2004年,牧民由原来的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从此结束了买草的历史。 如今的巴音胡舒嘎查已成为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广为人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逾百家媒体;科学、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路透社等几十家国外媒体对试验 进行了报道。今年,美国地理学家N. Pipkin教授等在他们编著的大学教科书《地理与环境》(第6版)中,增加了巴音胡舒案例。 目前,国家针对草原退化投入了大量治理资金,如草原造林、飞播、防虫、防鼠、打井、建围栏、开垦、引进奶牛品种、建奶站、扶贫、医疗、教育、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付费等 等。然而,遗憾的是,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白白延误了宝贵的恢复时间,30年过去了,草原退化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今后应当将草原治理资金和新牧村建设资金集中向牧民头上 倾斜,变破坏力量为保护力量。这样,国家可在短期内实现大面积草原生态恢复。 我们的实践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地),配合适度的人工促进措施,退化草原和沙地是能够治理的,且效果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治理方法要好得多,且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现在 我们处在关键时期,因为土壤还在,种源还在。如果持续退化,土壤被强风持续带走,种源流失,那么,生态恢复的难度就比目前要高几十倍乃是几百倍。亿万年形成的土壤是最 宝贵的,没有的土壤基础,任由什么恢复措施都是徒劳的。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60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环境报整版报道我们在内蒙古的生态恢复实践
蒋高明 2010-4-29 20:20
2010年4月28日出版的《中国环境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笔者研究团队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开展的连续10年的生态恢复实践,这是记者深入现场考察、采访后对我们实验的大篇幅报道。文章同时发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主任叶平教授对该实验的长篇点评《敬畏自然,遵循生物良性发展规律》。 自然复壮,人退沙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围栏封育恢复草原植被纪实 记者 邹静昭 2010年4月,风沙最大的季节,记者驱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 路上,想起一位同行2002年前往浑善达克沙地写下的采访笔记。 他这样写道:越往东行,风力越大,沙石打在车窗玻璃上,发出一阵阵沙沙声,一股股的狂风把汽车吹得横向飘移,非常可怕。我们的车速不断降下来,从120公里降到20公 里,能见度从500米降到10米。后来我们到达时得知,这是今年这里的第四次沙尘暴,连续刮了48小时,瞬间风力达到11级。 8年后的今天,经过将草场围封禁牧、让其自然复壮,对牧民实行生态移民,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努力之后,浑善达克沙地变成了什么样呢? 终于到达正蓝旗地界,透过车窗向外望去,4月的草原还没有返青,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密密匝匝的干草,还有散布在草原上成片的黄柳条、沙棘。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相信 ,这里的草原曾经退化成一片沙漠,成为北京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水草丰美的塞外江南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刮到北京的每10粒沙子中,就有3~4粒来自这里 浑善达克沙地地处北京正北180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历史上,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风光秀丽,有塞外江南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以后,浑善达克沙地发 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满眼的黄沙,地面上剩下的只有可怜的一点灌木。饥饿的牲口连树皮也不放过,山羊都上了树。回忆起10年前第一次来到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嘎 查为蒙语,译为行政村)所看到的情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记忆犹新。 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12万亩草原,祖辈生活在巴音胡舒嘎查的那松乌日图告诉记者,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巴音胡舒嘎查的草原分户 承包给牧民,之后牲畜数量成倍增长。2000年前后,巴音胡舒嘎查的牲畜数量从6000头增加到10100头。 当时,有的牧民还养殖骆驼,骆驼啃食草原上仅存的榆树枝条。沙地榆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加强卫士,沙地榆一旦消失,就意味着沙尘暴向北京进攻突破了最后的防线。蒋 高明告诉记者。 敬畏自然,释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 。 草原围起来,牲畜怎么办?在最初实行围栏封育时,牲畜饲料的来源成为牧民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决定围栏封育草原的同时,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与围栏封育草原同步,研究人员在巴音胡舒嘎查选择了1000多亩地,种下了高产英红玉米。 为了打消牧民的顾虑,巴音胡舒嘎查书记那松乌日图和嘎查长特木尔带着几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告诉牧民,草场围栏封育后,虽然牲畜不能进入,但是人可以进去 打草。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平均亩产可达3000~5000公斤(鲜重)。算下来,地里产出的玉米、秸秆不仅可以满足嘎查牲畜的越冬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 料,解决牲畜春季喂养问题。 随着草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英红玉米的稳定高产,第二年,牧民家里的草料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牧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种植高产英红玉米是研究人员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想出的办法:在已经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自然修复的机会。 研究人员把这个办法称为以地养地模式,又称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原得到恢复。 造林失败的那段时间,研究人员住在牧民家中,每天都要去草原踏查,设想着各种办法。 一次踏查让事情发生了转机,蒋高明在当地一位牧民的引导下意外发现,在一处原本已经沙化的无人管理区,有新的草丛自然生长出来。 其实许多地方并没有退化,种子还在,基因还在,只要来场雨水,只要你不再剥它的皮抽它的筋,大自然就有能力复壮自己。蒋高明和同事们认为。 2001年,蒋高明和同事们正式提出了自然力恢复的理论,开始了无为而治,依靠自然力量复壮草原的尝试。 具体做法是:将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严重沙化的草原围封禁牧,令其自然修复;适当辅以人工干预,例如在风口处插上柳条,在流沙严重地带,用沙障将沙固住;组织专人每天 骑马巡逻,防止牲畜进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简单而有效: 一年后,恢复好的区域,草原滩地草丛长到80~140厘米。 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到达60%,与当地未封育的草场相比,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提高9倍。 三年后,牧民由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牧草出现了富余。 如今,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草原重现当年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狼等野生动物渐次回到这片久违的土地上。 现在草原生态已经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看着眼前的草场,正蓝旗林业工作站站长苏海林对记者说。 过去我们一说治沙就想到造林,实践证明,治理沙地,只能因地制宜,在已经完全退化,没有种子或种苗的沙漠适宜飞播造林,在依然存在大量种子、根、幼苗等繁殖体的 退化沙地,则不如实行禁牧,让沙地自然恢复长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李永庚告诉记者。 简单而有效的生态试验让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的力量远比任何科学家的力量都要强大。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保草。在生态恢复上,撤下人定胜天的旗子, 敬畏自然,释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种植饲料,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的机会。 草原围起来,牲畜怎么办?在最初实行围栏封育时,牲畜饲料的来源成为牧民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决定围栏封育草原的同时,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与围栏封育草原同步,研究人员在巴音胡舒嘎查选择了1000多亩地,种下了高产英红玉米。 为了打消牧民的顾虑,巴音胡舒嘎查书记那松乌日图和嘎查长特木尔带着几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告诉牧民,草场围栏封育后,虽然牲畜不能进入,但是人可以进去 打草。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平均亩产可达3000~5000公斤(鲜重)。算下来,地里产出的玉米、秸秆不仅可以满足嘎查牲畜的越冬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 料,解决牲畜春季喂养问题。 随着草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英红玉米的稳定高产,第二年,牧民家里的草料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牧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种植高产英红玉米是研究人员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想出的办法:在已经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自然修复的机会。 研究人员把这个办法称为以地养地模式,又称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原得到恢复。 以禽代畜,恢复草原 吃着昆虫、草籽,喝着草原上没有污染的清水,再加上光照充足、温度适宜,这些在草原上的散养鸡个个身强体壮,有的可以飞到3米高,因此,这些鸡有个响亮的名字叫草原飞 鸡。春节前夕,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这些草原飞鸡可以卖上98元一只的好价钱。 在正蓝旗,像苏亚拉图这样的养鸡专业户共有6户,养鸡总数达到5万只。这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配合治沙试验所采取的另一项措施。2008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启动中国北 方草地以禽代畜生态经济示范工程,研究人员在正蓝旗引导牧民养鸡,增加经济收入。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中科院联合深圳的一家企业,每年四五月,免费向牧民提供半成鸡,并免费为牧民建起鸡舍,牧民散养三四个月后,中科院以每只鸡5元钱的价格回收。苏 亚拉图家去年养了5000只鸡,除去被野生动物叼走、吃掉的鸡,收入还将近两万元。养鸡比养牛羊划算!是养鸡专业户的一致反映。 李永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项牧民、植被、养殖企业、消费者多方获益的举措,牧民普遍拥有大面积草原,空间大,可以给禽类提供自由活动的地盘;相对于四条腿 的牛羊,两条腿的鸡对草原的破坏力几乎没有,鸡进入草场排出的粪便,还可以向草场提供肥料。养鸡的周期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没有对土壤扰动,这样不会引起沙尘暴等生态灾 难;养殖企业免去了养鸡的环节;消费者吃到了优质的鸡肉和鸡蛋。 事实上,搬出来的牧民是否稳得住、富起来,和草原生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定居下来,富裕起来的牧民不愿意、也没有必要去破坏历时10年生态才得以恢复的大草原。 近年来,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巴音乌拉嘎查、伊和塔拉嘎查的牧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草原生态好转,牧民家里又有了富裕的牧草;告别了12伏的风力直流电,牧 民家里通上了交流电;嘎查的沙窝路变成了硬化路,牧民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住上高标准的奶牛小区,牧民的养殖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高产奶牛、草原飞鸡正在进入寻常牧 民家。 但是,通过围栏封育、生态移民实现人退沙退的草原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冰山一角。气象部门2009年公布的生态监测评估报告显示,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 还有4053平方公里亟待治理,要想恢复浑善达克沙地塞外江南的秀丽风光尚待时日。 专家讲坛:叶平教授--敬畏自然 遵循生物良性发展规律 2010-4-29 10:34:08 中国环境报第2版2010-04-28报道: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27_655414.html 作者:叶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哈工大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主任。 编者按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开展的通过围栏封育恢复草原生态的治沙试验实现了人退沙退,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作者介绍了自然终结论、自然有机体论和 进化自然论,认为要发现这些自然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而学会谦恭;汲取生态智慧,养成赞扬自然、热爱自然并由衷地敬畏自然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本版今日特刊发此文,以 飨读者。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开展的无为治沙试验使得人退沙退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从200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下辖的巴音胡舒嘎查( 村)为样本,进行了10年的治沙试验,许多消失的动植物渐渐重现。他们的经验是,将沙化的草原围起来,禁止放牧,让自然自行修复,并辅助以人为措施。这一治沙试验,从本质 上重新认证了自然具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繁殖的功能。这使笔者不禁想起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上一个古老但又常新的命题: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的观念应纳入决策过程   ■ 阅读提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无论在自然资源利用还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上,并没有把敬畏自然的观念纳入决策过程。在我国,倡导敬畏自然的资源利用决策意识具有迫切 性。 一提起敬畏自然这个命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无论在自然资源利用还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上,敬畏自然的观念并没有被纳入决策过程。如 有的草原资源管理决策者不知道草原是不能开垦的,也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土地在过去几十年内都被划为草原而没有列入被开垦的土地范围,结果造成草原土地大面积沙化 ,不仅无法继续耕作,而且邻近的土地也被沙尘所掩盖。实质上,草原的形成是在地质演化历史上,经历千百万年的河水冲击、筛选形成泥沙基底,后经动物媒介或风媒介传播草 籽,使草类植物登陆其上并固化沙面,逐渐构造形成今天的草原。这些地方的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原本固定的泥沙就被活化,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干旱少雨、西北风大的天 气形势下,必然导致风沙弥漫,甚至出现沙尘暴。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倡导敬畏自然的资源利用决策意识具有迫切性。   事实上,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在国外也不少见。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早期黄石管理者的理念是人类征服主义,奉行的实践是消灭狼群 。一段时间内,狼的种群几乎绝灭,大角羊由于没有天敌的捕食,其数量出现迅速增长。然而,迅速增长的大角羊数量超过了种群密度极限,不少羊患上了红眼病。这种病传染很 快,使大角羊大量死亡,危及其物种生存。公园管理者不得不改变观念,确立让自然做自然的事情的新观念,请回黄石生态系统的建群物种狼。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最先开始工业化进程,也最先遇到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冲突和矛盾,他们较早地倡导实践决策意识要从旧观念向新观念   转变。我们应当在实践上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加快转变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敬畏自然的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论题。首先,敬畏自然中的自 然是指何意?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还是指现在人类参与其中的自然?所谓自然,不仅仅要追究地球自然界的图景,而且自然本身的指谓已经构成一个前提性问题。其次,自 然本身有没有值得人类敬畏的东西?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揭示和论证自然如何值得人类敬畏。 地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阅读提示 进化自然论的自然标准有两个方面: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具有生命可持续繁衍的属性,生生不息是地球自然的象征;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符合生物进化良性发展的整体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迄今为止共有3种主要观点:一是自然终结论;二是自然有机体论;三是进化自然论。   一、自然终结论    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在其《自然的终结》(1989)著作中提出自然终结论。其要点有3个方面:第一,人类第一次变得如此强大,我们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作为一 种独立的力量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欲求、习惯和期望。自然被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思想和活动的烙印,创造了人工自 然,包括人工大气圈、人工水圈、人工岩石圈。第二,我们生活在自从我们这一物种直立行走以来最奇特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我们在数量上增长得如此庞大,以至于由于我们 的欲求,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这些数据证明,自然的终结已经成为一种比我们人类还要强大的独立的力量。第三,自然的终结,它包含着我们哲学的暗示、 我们的技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再也不能认为我们自己是被巨大的力量抛来抛去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巨大的力量。飓风、雷暴和大雷雨已经不再是上帝的行动,而 是我们的行动。   自然终结论观点的偏颇比较明显。事实上,我们还不能把握地球自然,更不可能使地球自然终结,这是由于地球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具有极其复杂的关系,因而不可能用技 术设备或技术方法无副作用地取代地球经过几十亿年演化过来的精致复杂的自调节机制。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得到阐释。   1991年5月,生物圈二号项目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展开。这项实验坐落在密封的网格玻璃拱顶下的多个连通实验室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人工建筑与陆地表面连 接起来的封闭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为地再造了一系列栖息地,如盐碱滩涂、沙漠、珊瑚礁、亚热带的大草原和密集型的农业,利用了约4000多个代表热带雨林的自然物种 。实验中还包括8个人,要求他们有效地与外部世界隔离,自给自足地在其中生活两年。生物圈二号的目的是打算观察空气、水和废物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怎样有效地实现再循 环,以及在这一实验条件下评价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稳态的生态系统。但是,在为期两年的实验中,生物圈二号不得不开启逾24次,其中有一次由外向内输送空气,有两次补 充纯氧以平衡里面的空气。这次实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地球生物圈大尺度生态过程的模拟和控制能力非常有限,用科学技术圈代替生物圈是不可能实现的 。   自然终结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警示人们:地球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人类因素不可忽视的时代。美国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走向生态纪元。生态纪元是 继地球产生生命进入生命时代(36亿年前开始)古生代、中生代之后又产生人类并进入新生命时代(200万~300万年前开始)之后的一个新纪元(2000年开始)。在生态纪中,人类 将生活在一个广泛的生命共同体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柏励在地球发展历史的全过程中审视和界定地球的未来时代,即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根源:不在于人类个性的经济维系,而 在于共性的地球生态自然的存在。21世纪找寻的就是如何实现这种共性的生态有机体存在的方式。这就是自然有机体论。    二、自然有机体论    早在1923年,利奥波德就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过自然有机体论。他写道: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组成部分,看作地球的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 器官整体。我们尊重它们,不仅在于把它视为人类有用的工具,而且应视为一种活着的存在。生态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生物圈的有机体属性做出了系统概括,具体有4方面:  整体性 。生物圈是由人类和其他生物群落以及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人与其他生物都占有确定的生态位。其中物质和能量在 食物网络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和有序流动,保持生命的存在条件和自然过程的良性运转。某一点的改变能传递很远并引起另一点的反应(蝴蝶效应)。  稳定性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不断通过生物圈整体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涨落和自组织,并通过各种负反馈环节实现生物圈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有序与稳 定。整体结构要素的复杂多样性支持并决定整体系统的稳定性。物种是保持生物圈稳定性的旋钮。   有限性 。生物圈内各子系统受到整体关系的制约,使各子系统具有协同性质,绝不会出现或不允许出现任何种群的无限增长,自然环境也不可能无限开发和利用,具有一 定的承载阈限。在生物圈自然阈限范围内,对冲击并由此造成的子系统波动具有调节、修补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但超过阈限就会破坏协同性质,导致整体结构和功能紊乱,甚至危 及生命的存在(木桶原理)。   时滞性 。生物圈是由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多层次且具有高度复杂关系的立体网络。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使整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抗波动性,表现出一定的耐力 。即使已造成某些因素的破缺,但在整体上也不会有迅速反映,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传递,引起长远的后果。通常这些后果都是不可逆的。   地球有机体正是因为具有这些属性才体现出活着的存在,也正是这些属性孕育了生命并形成自我保护的功能,生物和人类才得以繁衍。然而,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或忽视这 些属性,把地球看成僵滞的资源,不惜酿成生态危机,使地球维持生命存在的自我保护功能正在消失。生态伦理学的确立,就是要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并对地球有机体的自然属性 持有敬畏和尊重的态度。但是,自然有机体论没有考虑到自然属性有其自然进化的必然过程,由此导致进化自然论的诞生。   三、进化自然论    美国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是进化自然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地球自然是能生育的自然,是地球历史积累的成就。其自然标准有两个方面: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 互依存,具有生命可持续繁衍的属性,生生不息是地球自然的象征;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符合生物进化良性发展的整体规律。   这两个标准是进化自然的历史标准。纵观地球生物进化和地质变化的漫长历史过程,都有其规律:即从生物形态和进化的总体演变方向来看,生物变化由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 由功能低级到高级演变;由形态单一到多样发展,呈现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和自控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地球生命遗传和变异长期积累的成就,是物种消亡和产生, 物种渐变和质变相统一的产物。然而,今天地球自然的现状面临一种不可忽视的逆流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和荒野急剧萎缩。这是一种逼迫自然趋向于简单化 和单一性方向发展的逆流,与进化自然标准背道而驰,令人担忧。 自然应按照生物圈的习惯和方式存在    ■ 阅读提示 自然的未来不能低估人类的影响,但是,自然不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自然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习惯和方式持续地存在下去。确立自然报复性这个新概念,要求人类的 一切生态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生态阈限内进行。 自然的未来不能低估人类的影响,但是,自然不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自然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习惯和方式持续地存在下去。探讨并揭示自然的名分,恢复自然的名誉 和尊严是激发敬畏自然的本质。    一、自然界最懂得自然    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提出的生态学4条定律的第三条定律。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重大的人为 变革都将有害于自然。  二、生物利益的自我保护性    生物利益,是指生物的生存或繁衍必须满足的物质和生态需要。生物利益属于关系范畴。它基于生物固有的价值和内在需要,外现并保持在生态活动中。所谓生态活动,是指 在生物圈社会中一切生物维持生存和繁衍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生态活动。从事生态活动的个体或种类总是倾向于使自我利益达到最大值,但又总是受到群体 或生物社会(结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限制甚至是强制。因此,生物利益是在生物共同体(或生物社会)中的利益,任何脱离生物共同体的利益是不存在的,或潜在存在。生物利益 除了体现在种群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群落种间关系中。如非洲的渡渡鸟与大颅榄树之间的生态关系:鸟以树的果实为生,而鸟的肠胃又为果实中的种子催生,杀了渡渡鸟,也就扼杀 了大颅榄树。生物种间的利益关系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偏利、偏害等。  生物利益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利益整合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生物生存物质需要的满足,如食物、隐蔽地、活动场所,以及空气和水等方面需要的满足,也表现为一定的生态特 点的满足,如时空特点、资源特点和生命节律特点等的满足。生物利益是生物圈生物进化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以生物有机体内的遗传编码固定下来的生态活动程序,不同的 种有不同的生物利益,各自利益的实现也有其特殊的方式。人的利益是迄今为止进化最高级的生物利益。有感觉动物的利益有其特有的方式,它们有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有特 有的家园意识及自身的善,也有特有的需要和利益及自我保护性。  三、大自然的报复性    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从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现象的本性,称为大自然的报复性。这种自然属性具有4个特点:  本质上的不可侵犯性 。自然生态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常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能够刺激自然的发展,有助于生态动态平衡。但是,自然界的内在 生态机制暗示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确定的自然弹性阈限,超过这个阈限,人类的活动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自然弹性阈限是触发自然报复性的关节点,呈现本质上的不可侵 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一旦被人为破坏,失调的自然生态几乎不可复原。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生态阈限规定了人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人类一意孤行,必然要 受到自然的惩罚。   固有性 。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种自然反作用力量,它不是主观设定的概念,而是对存在的真实反映。牛顿力学的确立揭示了自然力的种种形式,如运动力、惯性力、摩擦力、万 有引力等。牛顿确实发现了自然界潜在着巨大的力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火山喷发熔岩四溢、地下温泉和强烈的地震,都是自然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这 种符合牛顿力学运动规律的自然威力不是自然的报复性,至少不具备报复的生态本质。  自然的报复性内在于地球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在整体水平上实现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通常,局部生态系统与环境输入、输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基本保持平衡。这种建立在 局部生态系统之上的自然调节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此时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局部生态系统内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经过食物链的快循环传递和地球化学慢循环的传递,会使局部生态 破坏的效果被放大,使涨落超过自然阈限,这时局部系统内在调节机制失灵,触发更高层次的系统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这种在整体水平上的生态调节机制,往往表现出对破坏生态 平衡的生物活动的制约、选择甚至是强制。如历史上恐龙的灭绝,有可能是其种群缺少天敌的控制导致种群大发展,最终因食物短缺无法生存,受到自然报复性的惩治。  后发制约性 。通常,先发制人是指主动进攻的意思。后发制约性有被动进攻或滞后进攻性的含义。自然报复性具有这种属性随处可见,如砍光森林,将其开垦为农田并不会马 上引起水土流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后才会发生。   中立性 。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种自然威力,凡是违背协同性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治。在天然荒野中,生物的大量繁殖、少量生存是符合自 然机制的,因此会不断地灭绝一些物种,又不断地产生一些物种。人类是另一个物种,本质上还是受大自然自调节机制的控制。不管人类出于好的动机还是坏的动机改造自然环境 ,只要超过自然生态阈限,自然都将一视同仁地进行报复,绝不留情面。   自然报复性是生态伦理的新概念。确立这个新概念,要求人类的一切生态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生态阈限内进行,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行为,改变那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愚昧无知的思想观念。  总之,从人退沙退引发的敬畏自然的实践和理论讨论,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究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背景关联。而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揭示并论证 人与自然关系的度。所以,笔者不是笼统地反对自然终结论,倡导自然有机体论和进化自然论,重要的是发现这些自然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而从自然界最懂得自然的教训中学 会谦恭,从生物利益的自我保护性中汲取生态智慧,更加充分地认识大自然报复性的内在自然机制,从而养成赞扬自然、热爱自然并由衷地敬畏自然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84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京报大篇幅报道我们内蒙古十年生态修复效果
蒋高明 2010-4-9 00:03
蒋高明 4月6日出版的新京报以《内蒙古正蓝旗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十年又见草色》为题目,长篇报道了我们再内蒙古正蓝旗赛罕胡都嘎苏木(原贺日斯台苏木)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恢复 效果。该文是记者去一线采访后撰写的,多少牧民的声音。其实,我们的实验室从2000年开始的,2001年的恢复效果就非常好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2003年, 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等栏目都做过专门的现场报道,也就是说,草色不是十年后才现的,而是连续10年保持最好的状态。曾有有内蒙古老草原专家 说我们恢复的草原如果不经过牲口啃食,不出3年就退化,但所幸的是,我们的草原已经联系10个年头保持了高草状态。我们也惊叹自然界的力量。为此,笔者曾专门写了一本书《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时间是2007年。下面是新京报记者的文章。这里再附几张图片,笔者对我们自己亲自恢复的草原是感到非常亲切的。 这里,我们没有利用什么高科技,我们不过是尊重了自然的规律,当然,取得这样的效果,我们也是走了弯路的,《科学家不如大自然》,这是南方周末介绍我们的成果是用的题目。这样好的恢复效果,曾经被某些院士斥为没有科学问题;同行们劝我千万不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草就长起来了,这样,国家的科研经 费就不好拿了。在一些人眼里,将简单问题弄复杂了,才能够申请到项目的。 我想,人们热衷于转基因也是这个原因吧。因为,要提高粮食产量,我们可能没有必要搞那些充满环境风险的转基因,且对许多传统的作物都要搞转基因。 内蒙古正蓝旗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 十年后又见草色 记者秦斌 2010年04月06日08:14 来源:《新京报》   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经过10年的无为而治后,禁止放牧的草原上渐渐有了草色。记者 秦斌   ● 内蒙古正蓝旗对4万亩沙地封地禁牧,以自行修复替代植树治理   ● 种植饲料圈养牛羊,让游牧民定居,试验十年后又见草色与动物   近十年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下辖的巴音胡舒嘎查(村),终于又能看到草色青青。此前,这里过度放牧,草地逐渐退化,其中4万亩草地成沙地。而这只是浑善达克沙地 的冰山一角。2001年起,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与正蓝旗在这4万亩地上开始治沙试验,不再是传统种树,而是将沙地围起来让其自行修复,人为措施作为辅助。十年后,许多消失 的动植物重现。人退沙退的试验初见成效。   4月1日,乌日图走进一片围封的草场,草色从其脚下蔓延,直到与蓝天相接处,穿行其中,草场上散布着成片的红柳、沙棘、沙榆。   这些只有在生态良好的草原里才有。乌日图说,到7月间,能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乌日图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的村支书,蒙语里嘎查的意思是村。   54岁的乌日图自1979年任支书至今,见证了那片草地的几次蜕变。其中4万亩地从草原变沙地,又从沙地变成草原。后一次变化,用了10年。   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浑善达克地处北京正北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也是外地沙尘进京的主要通道。   2001年起,中科院植物所与正蓝旗合作,进行了一项治沙试验。地点选在正蓝旗的巴音胡舒嘎查,主要做法是将草场围封禁牧,令其自然修复,适当辅以人工干预。   十年过来,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对治沙的心得是:自我修复,无为而治。    被动物抛弃的草原   20年中,放牧越来越多,草场沙化,水淖干涸,动物逐渐离开,只剩下了狐狸   巴音胡舒嘎查共有12万亩草地,另8万亩尚未治理。草场斑秃,荒漠化严重的地带,流沙发白,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这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冰山一角。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西长450公里,南北最宽处300公里。   翻译成汉语,浑善达克意指黄色野马出没的地方,传说中,成吉思汗南征时在此丢下了一个金马驹,并在此繁衍,上苍为他们设计了包括人类在内的2000多个物种。传说中的 浑善达克是无与伦比的神奇和美丽。   小的时候,确实很美。在乌日图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高达七八十厘米,嘎查的12万亩草地上,大型的淖(有水的地方)16个,小型的淖不计其数,夏天到处流 水淙淙。风吹草低,不仅可见牛羊,野生的狼、獐子、狐狸、狍子也活跃其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景渐趋消失。   乌日图能想起的一个明显分界是1982年,那时草场承包给各户牧民,之后牲畜成倍增长。从1979年到1999年,嘎查的人口从268人增加到322人,牲畜数量则从6000头增加到 10100头。   那20年,放牧活动越来越多,草场不断沙化,水淖逐渐干涸,动物渐次离开,最后只剩下了狐狸。   草成了草原的珍稀,牧民看到草地上有长高的青草,会随时割回家。到了1999年,最为严重的4万亩草场有80%完全成了沙地。   我们意识到是我们自己毁了草场。乌日图说,他们申请正蓝旗对那片沙地进行治理,但如何治理心中无数。    思路的偶然转变   沙窝里自己长出了1米多高的草,这让科学家意识到,让草原自行修复或许是最好的   正蓝旗林业局林业站站长苏海林介绍,2000年时,正蓝旗决定对巴音胡舒草场进行治理。   也在这年冬天,中科院启动了西部行动计划的治沙项目。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等人到了浑善达克沙地,雪茫茫一片,很多地方寸草不生。   中科院与正蓝旗进行了合作,共同对巴音胡舒的4万亩沙地进行治理。2001年,他们按传统方式,设计了一层层防护林带,种了柳树、榆树,也采用飞播的手段在流沙上撒山杏 、沙柳、沙棘种子。   第二年,蒋高明看到,除了流沙上有少量的沙棘、羊柴成活,种植的树林几乎都死了,很多飞播的种子还被风给刮走了。 试验不成功,五六十万元的经费,换来了迎头一击。   正沮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进入他的视野。2002年6月,嘎查支书乌日图上初中的儿子胡赫图格到草地上玩,看到一处沙窝上长出了草。蒋高明听到后兴奋前往,用尺一量 ,草高143厘米。   这草并不是他们种的,只不过是两年没管这里而已。   蒋高明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他想到,与其种树被毁,不如实行禁牧,令沙地自然恢复长草,既不用大规模种树,也不用大范围飞播。   也不是完全不管。蒋高明说,还是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例如在风口处还是要插上柳条,在流沙严重地带,用沙障将沙固住。   这种方法,还可以降低治沙成本。每亩围栏的成本只有4元,而种树,经常会遇到种了死,死了再种的资源循环浪费。    种草VS种树   科学家们认为,用树林去挡沙,不如用草地去捂土,尤其在北方干旱的环境。   十年后,巴音胡舒的4万亩草场,终于生机再现。   目前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超过1米,最高的能达到1.8米。   乌日图说,他看到草原上出现了多年不见的五花草甸,野生的沙榆,也长到了1米高,野兔、灰鹤又回到了那片辽阔的草原。   像回到了七八十年代。乌日图说,他们下决心与牧民一起,不能再失去这片复得的草原。   蒋高明说,中科院2001年西部行动计划启动后,科学家们在其他四个地方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同:围封的地方,最终生态恢复得比花钱治理的地方要好。   他说,过去治沙的主导思想是造林,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待商榷。   蒋高明介绍,从遏制沙尘暴的效果上说,树林不如草地。草根在地下是相连的,一是能固沙捂土,二是可蓄水和雪。   中科院寒旱所博士生导师陈广庭曾告诉记者,沙尘的移动路径有三种,第一种是蠕移,贴着地面进行;第二种是跃移,跳动式移动。这两种是主要方式。而卫星遥感照片显示 ,如果防护林里没草,沙子照样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穿林而过。   沙尘还有一种移动方式是漂移(也称悬移),离地面的高度在5000米左右,这也是防护林挡不住的。   蒋高明的认识是,用树林去挡沙不如用草地去捂土。他说,就自然条件而言,我国的三北地区,多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不适合大面积造林。   中科院黄秉维院士曾将北方的树木称为抽水机,大量抽取地下水,特别是在一些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本是草原,硬要改变,只能是人类自己付出代价。 他认为,西北有些地方也长出了不少树木,但我们已经动用了后代的水源。   在巴音胡舒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多年,乌日图见证了草原如何变为沙漠,又看到一片沙地慢慢变回草原。再次看到迁飞的天鹅和奔跑的狍子,看到了消失几十年的沙芥,乌 日图感慨:我们回到了过去。   浑善达克沙地的平均降水量在200到400毫米之间,显然不适宜种树。蒋高明认为,治理沙地,只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木)则灌。   具体的种植方式,他也反对一律的飞播,他认为飞播仅解决了生态恢复中一个很小的次要矛盾,是建立在土壤中没有种子或种苗这样一个假设之上。而退化的沙地中,依然存 在大量的繁殖体,如孢子、种子、根、幼苗等,只是没有给它们生长的机会。   巴音胡舒的草场就是例证,飞播的一些物种没有成活,却自然生长出了沙榆、沙棘等物种。自然生长更好地保证一个地方草原生态的完美性。   在巴音胡舒试验的效果,也得到了官方认可,正蓝旗林业局林业站站长苏海林认为,目前的草场跟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差不多。    部分牧民曾反对围地   政府另辟了一千亩地种英红玉米做饲料,第二年,牧民们实现了草料自给。   巴音胡舒嘎查围封的4万亩草场,分属嘎查全部73户牧民。当初决定围封时,曾遭到部分牧民的反对。乌达就是反对者之一,他家4口人在那片草场上有草地1080亩。2001年时,他家里有200只羊和四五十头牛,本来牧草就短缺,听说还要围封一部分,他着急了。乌达找到书记乌日 图,质问草场围封之后,他家的牲畜怎么办。   不愿意的牧民有20户。乌日图和嘎查的另两名干部商量后,决定挨家挨户做工作。乌日图自己去了乌达的家里,首先声明草场已经严重退化,再不围封治理,将面临彻底 断草的危险,同时也让他们放心,不会让他们有后顾之忧。   草场不让牲畜进入,但人可以进去打草。而且在决定围封之前,作为项目的组成部分,已经决定另开辟1000亩草地作为高产饲料基地,种植英红玉米。   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三个月,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测算能完全满足全嘎查牲畜的饲料需求。   乌达很快接受了乌日图的说法,其他牧民也接受了。   围封后的第二年,各家的草料都实现了自给,牲口吃不完的,还做成了青储饲料,留待来年春天喂养。   草场被破坏,主要是放牧形成的。乌日图说,但现在治理也首先要考虑牧民的生存,这样才不至于遭牧民的反对。   不过,尽管围封施行了,但仍有牧民偷偷地将牛羊放进围封的草场内。正蓝旗安排了两个人每天巡逻,防止牲口进入。   巴音胡舒嘎查的牧民苏宁巴彦尔是巡逻人员之一。他每月的补助是500元,每天都骑摩托巡逻,发现牛进入草场首先将牛赶出,赶到圈中,然后向林业局汇报。每头牛,会被罚 款20到50元不等。   苏宁巴彦尔说,每月会发生两三起牲口进入草场的情况,一般在10月份左右,那时候草好。    游牧民实现定居   让游牧民定居,实现奶牛圈养,减少草场压力,是无为治沙中的有为   在巴音胡舒无为而治的治沙试验中,处处遵循有为的做法。意在让牧民逐渐减少在草场里的活动,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做到人退沙退。   2000年之前,巴音胡舒嘎查73户牧民全是游牧民,牧民全家每年都要随着牲畜变换草场而搬家,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对草场的破坏程度要大于定居牧民。乌日图说,游牧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铲除草坪搭建简易房屋,还要在草原上开辟出一条通往自己家中的道路。   2000年以后,巴音胡舒嘎查所有的游牧民都实现了定居,分散居住,平均每户拥有的草原面积1700亩。此时,因为草场的退化,饲草减少,牲畜的数量也在减少。   牧民宝力达家,游牧时有牛近百头,羊三四百只,定居后养了70头牛200只羊,主要原因就是草不够吃。   旗里一直想办法在确保牧民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减少牲畜数量,减轻草场压力。正蓝旗农牧局副局长敖日格勒说。   2008年,有了一次机会,借新农村建设,正蓝旗对部分牧区的牧民进行集中居住试点。   宝力达和另51户牧民被集中到奶牛小区居住,三居室的平房,由政府出资建造并装修完毕,免费提供给牧民。牧民只要添置些家具,即可进屋居住。这些新的居住地有水 、有电、有网络信号。   集中居住,相比分散居住又节约了一些草场。另一好处是可以集中建设牛圈,圈养奶牛,利于调整牲畜品种。 到了奶牛小区以后,宝力达在政府引导下,调整了牲畜的品种,原来家里有70头土种牛,现在只保留30头,另增加了10头高产奶牛。   他算了一笔账,土种牛要饲养两年才能卖,每只能卖八九百元,而高产奶牛18个月就可以产奶,每头牛每天产奶30斤,每斤1.2元,全年产奶8个月,毛收入约8000元。   这样,宝力达一家养牛的收入,每年账面上的毛利润增加了4万元,而牧草的用量下降了一半,减轻了草场的压力。而且奶牛可以圈养,不用放养,也减少了对草场的踩踏。   牧民增收,也能提高他们配合治理草场的积极性。乌日图说,全嘎查牛羊的数量(主要是牛,羊不到400只),已从1999年的10100头,减少到现在的4000头左右,大大减轻 了草场的压力,其中奶牛500多头,还有3000多头优质品种牛。   牧民的人均收入则从1999年的2500元,提到到了去年的4900元。   巴音胡舒希望让牧民增收与草场治理结合,一石二鸟。    鸡与草原的互利   草籽、昆虫供鸡食用,鸡粪向草场提供肥料,而相对牛羊,鸡对草场几无破坏力   封育草场,牛羊禁入,但萨仁家的鸡可以自由出入草场。   53岁的萨仁自2003年开始养鸡,今年有500只鸡,每只可卖25到30元,而土鸡蛋的价格可达到10元1斤。   4月1日中午,萨仁炒了一盘鸡蛋,黄灿灿的,这与你们城市养鸡场产的鸡蛋明显不一样。   目前,巴音胡舒嘎查有8个专业养鸡户,养鸡总量是5万只。这是配合治沙试验的另一个举措。   2003年,围封的沙地,每亩鲜草的产量达到5300斤,中科院蒋高明等人开始在巴音胡舒着手禽北上试验引导牧民养鸡,以增加收入。   在蒋高明看来,这是一项互利的举措,草原上除了牧草本身,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都是很好的鸡食。相对于壮实的四蹄的牛羊,两只脚的鸡对草原几乎没有破坏力 ,鸡进入草场拉下的粪便,还可以向草场提供肥料。   试验中,鸡的喂养与草场的修复形成了良性循环,2007年,国际刊物《科学》曾对这项试验进行了长篇报道。 到去年,这片修复中的草场已开始允许牛羊进入,时间是在11月5日到4月5日,那是枯草季节,不会对草场造成破坏。   10年之后,我们回到了过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乌日图说,他再次看到了迁飞的天鹅和奔跑的狍子,还看到了消失了几十年的沙芥。   我们要保证这个成果不再倒退。乌日图现在忧虑的是,另外的8万亩的草原尚未治理,又快变成沙地了。那8万亩什么时候再回到从前的样子,我这个当书记的就没有遗 憾了。    - 背景资料   距京最近沙源地浑善达克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西长约450公里,面积大约5.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   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也被专家们认为是造成北方沙尘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浑善达克曾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近代由于掠夺性放牧,滥樵乱采等,造成草场退化,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草原气候趋于旱化。河流湖泊萎缩,沙化日益严重。   每年春季起,这里沙尘暴频频发生,强度逐年增高。2000年春天,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沙尘暴或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随 后,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浑善达克沙地被列入重点治理区域。 图1 这是2009年的4万亩实验地实景。是年大旱,试验地外面的草平均高度10厘米 图2 背后的榆树在2002年仅仅是幼苗,在2008年时已达3-5米。而人工造林在这里却不容易成功,大自然却轻松实现。 图为笔者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 图3 我们恢复的4万亩沙地草地(2005年),这张图片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世界荒漠化日纪念日活动上展览过。 图4 夏季的草场 (2004年,是年雨水较好,草显得很绿) 图5 我的博士牛书丽与我们恢复的高草,这棵草的高度1.80米,即文章中记者描述的数字。牛书丽为植物所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之一,现在美国。 图6 2002年的4万亩试验地,是年我们发现了自然力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这个发现出自牧民家的一个孩子之口。 图7 实验仅1年,塔拉上的草的高度达1.43米,地上生物量鲜重5200斤/亩。中国科学院原生物局长以为我们的草是种植的,我当时说我们种的没有自然界长得好。照片上的小伙子当时是我的博士后,后做正蓝旗科技副旗长,现在为植物所生态中心支部书记(2002)。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9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