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探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我州国营林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探讨
ghzcljz 2018-9-21 13:07
对我州国营林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探讨 作者 杨桑杰 , 李俊臻 摘要 对我州国营林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探讨杨桑杰李俊臻(甘肃省甘南州农林局747000)甘南林区是甘肃省重要的水源涵养用材林区,自开发以来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一千多万立方米优质木材,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原因,一些国营林场已出现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 出版源 《林业科技通讯》 ,1997(5) 阅读全文请点击 https://wenku.baidu.com/view/cb724c4bba1aa8114431d9ea.html 或者http://www.docin.com/p-829313157.html
1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属于?
liuyunjun 2018-8-7 10:58
大家认为未来是属于强者,有些牵强。在人类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弱肉强食似乎是结果。但仔细一想,看看一直很强的就世界属于他们吗?好像不完全如此。有时候,我就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富不过三代是啥意思?
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孙傲博友探讨教学问题
热度 3 zywsict 2018-7-12 13:20
孙傲博友在我的博文“ 今天收获一个惊喜 ”写了这么多的评论, 不回复他感觉有点过意不去!从他的评论可以看出他目前不是一位大学教师,当然仅是猜测,猜错了不要介意;而更可能是一位在读的硕士或者博士。以下针对 孙傲博友 的观点,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学生上课来去自由,你可以选择不来。虽然学校规定旷课超过三分之一,或者超过三分之一的作业没提交,是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这个规定,我并没有严格认真执行,都是允许这些学生参加考试,当然他们的平时分会很低,甚至0分。因为不来上课,在我眼里,只有两种情况:其一,都会了,来上课是浪费时间,不要平时分也能够过,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种学生太少,目前我还没有遇到过,对于不想来上课,又想让老师放水过,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我是坚决抵制,不然对其它同学不公平;其二,不在乎,反正过不过都无所谓,既然不在乎了,平时分低一些,挂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在乎,又不会,那为什么不来上课呢? 第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上《信息技术应用》这课程,一次作业都没有布置;但《随机数学》这门 学科基础课不布置作业是不行的。当然每次布置作业也就2-3小题,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够完成。数学课的特点决定了,你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你连这半个小时的作业都嫌多,还能指望在课堂外花时间去学习,得了吧,这种学生尽管有,但所占的比例极低,你要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博文“ 神一样存在的学生 ”。此外,期末考试我是不划重点,更不会透题。平时不做作业,临时抱佛脚就能顺利通过考试的学生少之又少,反正我是没有遇到过。 第三,学生的自律能力很差。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绝大多数旷课的学生,在旷课的时间都在玩游戏、逛街、网上冲浪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你不强制他来,他的时间也浪费,强制他来,也许还能培养一下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我班上一个挂科40多学分的学生,就是自律能力太差,不上课,都想退学。我上这门课程之后,不挂科了,而且还考65分,所以顿时有了信心。 第四,大学没有必要追求高分数。这点我认同,所以我才强调挂科率。大学的考试不是竞争性考试,只要考五十分差不多就能够过,可是就是有不少人过不了,为什么?因为不学。如果不采取措施,逼迫一下这些学生,到时候最终的命运就是被退学,这种例子见多了。既然你退学的结果都能接受,何必要浪费时间在大学里面呢,何不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你所喜欢的事情中去? 第五,我没有炫耀的意思,我的博客就相当于我的日记,记录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博文被精选,以至于你看到,那是科学网小编的行为,而不是我的行为。 第六,至于你所说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点我也认同,但我可以告诉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你以后走上教学岗位之后,你在慢慢体会。
个人分类: 教学|33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人们更偏爱假消息?《科学》发文探讨假消息的科学
Kara0807 2018-3-16 15:43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18年3月9日的《科学》( Science ) 期刊上发表题为《网络真假消息的传播》( The spread of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的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假消息传播比真消息传播更远,更快,更深、更广,尤其是政治性的假消息。而且,假消息一般比真消息更新奇,说明人们更喜欢分享新奇的消息。假消息激发的是恐惧、恶心、以及惊奇,而真消息激发的是期待、伤心、高兴以及信任。自动机器人(即网络机器人)在真假消息传播加速方面效率一致,这就表明是人类导致假消息传播得比真消息更多。人类力量在社交网络消息传播中的影响之前也在关于人肉搜索的研究中被证实了(16-18)。 在同一期的《科学》期刊上还刊登了一篇题为《假消息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fake news )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假消息的定义、历史、流行与影响以及可能的干预等内容,呼吁各界重视对假消息的干预。而早在90年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王飞跃教授在研究开源情报时,就提出了假消息也是消息,同真消息一样,也是客观信息空间中真实的点,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甚至应该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假消息的观点。 假消息的科学 ——处理假消息需要多学科的努力 作者:李娟娟、孙星恺、陆浩、赵学亮 在互联网时代,虚假消息的兴起突显出长期存在的抵制错误消息的制度堡垒正受到侵蚀。对此的关注是全球性的。然而,关于个人、机构和社会易受恶意行为者操纵的脆弱性,仍有许多未知之处。需要一个新的保障制度。下面,我们讨论了现有的关于假消息信仰的社会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以及它的传播机制。假消息由来已久,但我们关注的是最近出现的、以政治为导向的虚假消息的大量出现所引起的科学问题。 什么是假消息? 我们将“假消息”定义为,在形式上而不是在组织过程或意图中模仿新闻媒体内容的伪造信息。假消息机构,反过来,缺乏新闻媒体用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可信性的编辑规范和程序。假消息与其它混乱信息有重叠,比如错误信息(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和虚假信息(故意散布以欺骗他人的虚构信息)。 假消息在政治背景下首先引起了人们近期的关注,但在诸如疫苗接种、营养和股票价值相关主题的信息发布中也有记载。这尤其有害,因为它寄生在标准新闻媒体上,既受益于同时也损害了它们的可信度。 一些媒体——尤其是First Draft和Facebook——支持“假消息”一词,因为假消息可作为政治武器(1)。我们之所以保留,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科学结构的价值,以及它的政治重要性引起人们对一个重要问题的关注。 历史背景 新闻的客观性和平衡性准则源于记者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宣传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他们自己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20世纪20年代企业公关的兴起。由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印刷和广播)技术造成的地方和国家寡头垄断维持了这些准则。互联网降低了新竞争者的进入成本——其中许多拒绝接受这些准则——并破坏了传统新闻源头的商业模式,而这些源头曾获得公众高度的信任和信誉。公众对大众传媒的信任在2016跌至历史低点,尤其是在右翼,51%的民主党人和14%的共和党人对大众媒体作为新闻来源表示“相当大的信任”(2)。 美国经历了一场地理和社会政治并行的演变。过去40年中,党派偏好的地理两极分化急剧增加,减少了跨领域政治互动的机会。同质的社会网络反过来又减少了对其它观点的容忍,放大了态度上的两极分化,增大了接受意识形态相容消息的可能性,并增加了新信息的封闭性。对“另一面”(情感两极分化)的厌恶也有所增加。这些趋势创造了假消息能够吸引大众观众的背景。 流行与影响 假新闻现象有多普遍?假新闻对每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于这些基本问题,几乎没有科学的答案。 在评估假新闻的流行程度时,我们主张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文章的来源,即信息发布方,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文章本身,因为我们认为定义假新闻的重要因素是分析信息发布方意图和行为。同时,对于信息发布方的关注也使我们能够避免陷入单纯评价单篇新闻真实性的泥潭。 一项评估流行虚假新闻传播的研究表明,在2016年美国大选前的一个月里,每个美国人平均会接收到1-3条来自知名假新闻发布机构的虚假新闻报道(3)。而这可能仅仅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因为这项研究只跟踪了156条虚假新闻。另一项研究报告称,Twitter 中的虚假信息通常会被更多的人转发,比真实信息传播的更快,特别是政治相关的话题(4)。Facebook 估计,恶意行为账户所传播的信息占其平台上公民发布信息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Facebook并没有给出分析的细节。 通过点赞、分享和搜索信息,自动机器人(自动模拟人类账号)可以放大假新闻的传播数量级。根据最近的研究估计,通过分享行为、好友数量、语言习惯等可观测特征构建的自动机器人自动识别模型,检测出Twitter活跃账户中9%-15%为自动机器人。同时,Facebook估计,大约有6000万的自动机器人正在危害其平台。这些机器人负责2016年美国竞选期间散布大量的政治相关信息,一部分相同机器人后来被用来影响2017年的法国大选(8)。自动机器人也被植入更智能的操纵算法,用来在广泛的范围预测哪些人群是信息的潜在受众。事实上,Facebook的一份白皮书称,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其平台普遍存在通过自动机器人来操控选举的行为。 然而,在没有方法从一个给定的平台获取机器人账户和人类账户的样本时,就必须谨慎地解释任何对于机器人盛行率的估计。机器人检测将永远是一场猫鼠游戏,也许大量未知的自动机器人并未被检测到。当然,每一次对自动机器人的成功检测,都将会激发自动机器人制造商产生新的对策。因此,自动机器人的检测与识别将是一项正在进行且持久重大研究挑战。我们知道,与真实新闻一样,虚假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中更加疯狂的传播。但是,知道有多少人接收或分享一条假新闻,并不等同于知道有多少人阅读或受到其影响。虚假新闻如何对政治行产生中长期影响(是否投票?如何投票?)的研究文献基本不存在。证据表明政治阵营直接游说民众的行为仅仅会对选举行为产生有限的影响。但是,通过社交媒体散布大量的虚假新闻可能会强化其对选民的影响,因为,分享行为隐含表明了对政治阵营的支持。除了对选举的影响外,普遍认为媒体影响的具有更广泛的途径,从犬儒主义,冷漠主义到激励极端主义。而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考虑对假新闻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潜在的干预 什么样的干预措施可能有效遏制假新闻的流向和影响?我们确定了两类干预措施:(i)旨在提升个人评估他们遇到的假消息的能力;以及(ii)结构上的改变进而防止假消息的传播。 提升个人能力 有许多形式的事实检查,从评估新闻报道事实主张的网站,如PolitiFact和Snopes,到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可靠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对内容相关信息的评估,以及一些相关机构给出的新闻背景信息,Facebook也正在使用这类信息。 尽管事实检查有明显的好处,但依然缺乏对其具体效果的科学验证。这可能反映了集体认知更广泛的倾向性,以及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一般来说人们不会质疑信息的可信度,除非它违背了他们的先入之见。否则,他们可能不加批判地接受信息。人们也倾向于将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人们更喜欢能证实他们已经存在的认知观点的信息,普遍认为那些与其先前存在的信念相一致的信息比那些不一致的信息更有说服力(确认偏见),并倾向于接受令他们满意的信息(欲望偏向)。先前的党派和意识形态信仰可能会让他们不愿意接受对特定假新闻报道进行事实核查。 在某些情况下,事实核查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关于信息回忆以及政治上的熟悉性偏见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记住信息或者他们对信息的看法,往往会忽视信息相关的背景。 而且,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熟悉的信息是真的(10)。因此,即使在事实核查的情况下,重复虚假信息可能会增加个人接受真实信息的可能性。不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依然具有两面性(11)。 虽然实验和调查研究已经证实,当错误信息不断被重复时,人们就越不会怀疑信息的真实性。但如果错误信息能够及时地被遏制,这种现象可能就不会发生。不过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重复纠正错误信息甚至可能是有益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解释这些矛盾并确定事实核查干预措施最有效的条件。 另一个更长期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改善个人对信息来源质量的评估。为中小学注入鉴别重要信息能力培训的努力日益增多(12)。但是,这样的努力是否能够提高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或者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尚不确定。强调虚假新闻也可能会降低真实新闻媒体的可信度,因此很有必要对不同的教育干预措施进行严格的评估。 基于平台的监测与干预:算法与自动机器人 互联网平台是假消息最重要的推动者和最基本的传输渠道。建立一个带有专业新闻机构外部标志的网站并不需要很大额的费用;而且,通过在线广告和社交媒体传播实现内容的货币化也很容易。互联网不仅为假消息的发布提供了媒介,还为它们的活跃扩散提供了工具。 约47%的美国人通过经常或偶尔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其中Facebook是最主要的渠道(13)。社交媒体是假消息网站的关键传输渠道(3)。根据国会证词,俄罗斯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成功的操控了几乎所有的主要平台(7)。 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应该如何帮助降低假消息的传播及影响力?Google,Facebook以及Twitter是我们与新闻媒体、亲友的常用关系调节媒介。一般地,它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广告实现内容的货币化,使用复杂的统计模型预测和最大化用户对内容的关联度(14)。通过调节这些模型强化信息质量应该是有可能的。 互联网平台应该能够通过内容的算法排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信息。它们应当能够最小化政治信息的个性化,而且强调信息趋势的函数也应该寻求排除自动机器人行为。更一般地来说,这些平台应该监管机器人或者电子人等的自动化的信息传播,尽管它们可能会在未来设计出应对措施。 当然,有些平台已经对以上的一些措施做出了尝试(5,15):Facebook宣布已经改进算法来监管信息质量;Twitter也宣布屏蔽了一些关联俄罗斯假消息的账户。但是,这些平台没有向科研机构提供更多的可供评估的细节或者交由同行评议,这就使得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在使用这些平台时仍旧存在疑问。 我们呼吁这些平台与独立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假消息的评估与干预问题。目前关于假消息的研究很有限,没有综合性的数据搜集系统对提供假消息的普适系统如何演化提供动态的理解。即便Google有基础代码也无法重造Google 2010,因为它的模式涉及代码、内容以及用户之间的复杂互动。但是,记录Google 2018却是可能的。研究者需要对这些主要平台如何过滤信息进行严格的不间断的审计。 从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角度,科学合作存在诸多挑战。但是,道德和社会责任要求这些平台为假消息的科学研究提供他们独有的数据。 基于平台的政策的有效性可能来源于政府监管也可能来源于自我监管。直接的政府监管可能跟消息本身的风险一样敏感。一般来说,政府或者平台的直接干预导致用户看不到相关内容都会引起政府或者企业审查方面的问题。 一个备选方案是诉诸法律,例如,对假消息的传播造成的直接而具体的伤害进行侵权诉讼。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某个在线平台明知是假消息还坚持传播的话,现有的宪法应该有相应的途径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会反过来迫使平台进行更有效的干预。然而,在美国,1996年的通信标准法案中的条款几乎为平台的假消息传播提供了全面的豁免。对于当前政治体制的任何改变都会面临棘手的问题:在何种程度上平台内容应该受到被害人的质疑。欧洲关于搜索引擎中“被遗忘的权利”正在测试这些问题。 结构性干预普遍提高了对于尊重企业和个人隐私的合法关注。但是,正如20世纪的传媒公司形成了信息应该向哪些人曝光的体系,更多的互联网寡头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人类体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些巨大的力量应该如何被训练,以及如何使得他们担负责任。 未来的议程 我们的呼吁是促进跨学科研究,以减少假新闻的传播并解决它所揭示的潜在问题。美国新闻媒体在20世纪初的失败导致了新闻规范和实践的兴起,虽然这些新闻规范和实践并不完善,但通过努力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我们必须在21世纪重新设计我们的信息生态系统。这一努力的范围必须是全球性的,因为许多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从未开发过强大的新闻生态系统)面临着比美国更为尖锐的假新闻和真实新闻的挑战。更广泛地说,我们必须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如何创建一个重视和推动真理的新闻生态系统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C. Wardle, H. Derakhshan, “Information disorder: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 https://firstdraft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PREMS-162317-GBR2018-Report-de%CC%81sinformation-1.pdf?x29719. 2. A. Swift, Americans’ trust in mass media sinks to new low (Gallup, 2016);www.gallup.com/poll/195542/americanstrust-mass-media-sinks-new-low.aspx. 3. H. Allcott, M. Gentzkow, J. Econ. Perspect. 31, 211 (2017). 4. S. Vosoughi et al., Science 359, 1146 (2018). 5. J. Weedon et al., Information operations and Facebook (Facebook, 2017); https://fbnewsroomus.files.wordpress.com/2017/04/facebook-and-information-operations-v1.pdf. 6. O. Varol et al.,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AAI Conference on Web and Social Medi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ntreal, 2017), pp. 280–289. 7. 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 Extremist content and Russian disinformation online: Working with tech to find solutions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2017); www.judiciary.senate.gov/meetings/ extremist-content-and-russian-disinformation-onlineworking-with-tech-to-find-solutions. 8.E. Ferrara, First Monday 22, 2017 (2017). 9. J. L. Kalla, D. E. Broockman, Am. Polit. Sci. Rev. 112, 148 (2018). 10. B. Swire et al., 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 43, 1948 (2017). 11. U. K. H. Ecker et al., J. Appl. Res. Mem. Cogn. 6, 185 (2017). 12. C. Jones, Bill would help California schools teach about “fake news,” media literacy (EdSource, 2017); https:// edsource.org/2017/bill-would-help-california-schoolsteach-about-fake-news-media-literacy/582363. 13.Gottfried, E. Shearer, News us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2017, Pew Research Center, 7 September 2017; www.journalism.org/2017/09/07/ news-use-across-social-media-platforms-2017/. 14. E. Bakshy et al., Science 348, 1130 (2015). 15. C. Crowell, Our approach to bots misinformation, Twitter, 14 June 2017; https://blog.twitter.com/official/ en_us/topics/company/2017/Our-Approach-BotsMisinformation.html. 16. Wang, T. , Zhang, Q. , Fu, J. , Wang, X. Zheng, S. (201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Flesh Search Dissemination?. Pacific AsiaWorkshop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PAISI’13, in conjunction IJCAI’13). Beijing. China: IJCAI. 17. Wang, F.-Y. , Zeng, D. , Hendler, J. , Zhang, Q. , Feng, Z. , Gao, Y. , Wang, H. Lai, G. (2010). A Study of 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 Crowd-Powered Expansion of Online Knowledge. IEEE Computer. 43(8). 45 - 53 (as cover feature). 18. Zhang, Q. , Zeng, D. , Wang, F.-Y. Wang, T. (21 Jun 2012). Understanding Crowd-Powered Search Groups: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PLoS ONE. 7(6). e39749 doi:10.1371/journal.pone.0039749 📚 往期文章推荐 AI+区块链丨区块链如何解锁人工智能新领域 🔗 他物理曾考39分,拼搏不息终成清华物理大师 🔗 物理学家辞掉NASA工作玩折纸,专注折纸把卫星送上了天 🔗 “女神”传奇:中国最早四位女留学生的故事 🔗 她是Sci-Hub背后的“盗版女王”,被出版机构视为死敌的“侠盗” 🔗 浙江大学潘纲团队:感认知增强的智能机械手系统 🔗 用强化学习转鸡蛋、转笔,OpenAI发起新的机械手挑战 🔗 浙江大学吴朝晖:脑机融合系统综述 🔗 马斯克下注的脑机接口,从科幻照进现实还要走多远? 🔗 【平行讲坛】中科院王飞跃团队详解平行增强学习最新理论框架与案例 🔗 福利丨别翻墙了,谷歌机器学习速成课25讲视频全集在此
个人分类: 德先生|1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龙虎山悬棺
热度 9 yag195544 2017-9-8 06:11
龙虎山悬棺 岳爱国文/摄影 2002 年9月24日,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僰人悬棺”清理维修工程正式开始。“僰人悬棺”是明代 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四川南缘的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悬棺置放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50米,最高者达100米。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有人会问,讲了这么多关于“僰人悬棺”的旧事,与龙虎山有何关系?实事求是地讲,关系确实不大,唯一相同之处就是,四川的麻塘坝和苏麻湾有悬棺,江西的龙虎山也有悬棺。为了讲清悬棺的历史,不得不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僰人悬棺”先行抬举出来,为本文的龙虎山悬棺“鸣锣开道”一番,借以概言悬棺的基本特征。 龙虎山公园 我已是第二次前往龙虎山游览了。虽是故地重游,但由于这里的景色优美可人,故不仅未觉有丝毫的乏味,反而是游兴盎然。 龙虎山为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这里的特点是山水相依,山依水而立,水傍山而流。龙虎山的山并不很高,但却钟灵毓秀,一路看去,有极似鲁迅侧面像的鲁迅山,有象鼻山、有悬空桥等动人景观;水并不很深,但却长流不息,不仅可以荡舟、漂流,还可观赏到鱼鹰捕鱼表演等。龙虎山的森林覆盖面积达62%,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正因为此,龙虎山景区的空气负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5倍,是中国国内景点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 简单捷说: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龙虎山的“三绝”。而我们在龙虎山的游程恰恰就是按照这三绝的顺序而依次展开的。 进得公园大门,我们乘着园内的观光车先行去往了重新修建起来的正一观。据说,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但无奈笔者肉眼凡胎,无法领略道教文化之深邃,故也只是一进一出看看热闹而已。第二项活动就是乘着“竹筏子”游览泸溪河。之所以给竹筏子打上了引号,概因泸溪河上的“竹筏子”全部是用玻璃钢制成,只保留了竹筏子的形状而已。因是顺流而下,划“竹筏子”的艄公只需掌握好方向即可。艄公一边划着“竹筏子”一边为我们乘筏子的游客讲着泸溪河、龙虎山的地理风貌,动人的传说,时不时还要唱上一段当地的山歌,为我们的游程助兴。而在龙虎山游览的最后一个项目就是当日的重头戏——悬棺表演了。 悬棺表演 悬棺表演安排在每天的中午11时进行。这个时段正是一天当中光线最好的时候,因为游客要隔着宽宽的河流眺望表演者悬在对面半山腰上所进行的表演,光线差了是不大容易看得清楚的。 表演开始了,为增强表演的可看性,节目设计者先安排了一组悬在半山腰上的动作表演。只见两名身穿黄色衣服的表演者轮流从山顶顺绳而下,并借着绳索的牵拉,在山的峭壁上忽而左挪右腾,忽而来个倒挂金钟,再向下来了个快速滑动,令观看表演的游客都在为表演者提一份心、捏一把汗。不经意间,二人已先后将自己送入了半山腰上的一个天然石穴当中。 当这一组作为铺垫的表演完成后,只见一叶小舟将一具表演用的棺材运至了表演区,悬棺表演开始了。 只见山上山下的表演者将套在半山腰处滑轮上的绳索顺至船上,船上的表演者用绳索将棺材吊住,然后,河岸边的数位表演者用力拉住绳索,棺材缓缓上升,当升至半山腰的洞穴处,已先行入得洞穴的表演者将棺材拖入洞穴。悬棺表演成功! 悬棺表演描述起来确实简单了些,而真实的表演过程也如上所描述,不算复杂。毕竟每天都要表演一场,熟能生巧,表演者们早已将复杂的事情烂熟于胸,每个环节都做得天衣无缝,因此观赏起来就会觉得不够刺激,令游客对其的期望值要打上一些折扣。 悬棺葬之“悬案” 而真实的悬棺是什么样?由于至今无完整的文献可考,故今人所给出的结论如盲人摸象一般,都不完全,且说服力不够。因此,龙虎山的悬棺表演只是当地人根据想象而开发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已,至于是否符合历史原貌,谁也不敢肯定。 说到古人的悬棺葬,首先需要搞清古人为何要选择悬棺葬,或者说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其次才是要搞清古人是如何悬棺的,也就是怎样将死者的棺木放置于半山腰处的。 为了使自己尽量从一个纯粹的悬棺葬民俗学的门外汉到对这一民俗学稍稍了解那么一点点,笔者从龙虎山归来后便查看了一些资料。谁知不看则已,一看反而更不明白了。正如有的悬棺葬民俗专家所言: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有专家将悬棺葬研究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 笔者对悬棺葬之陋见 既然悬棺葬的一个个具体项目都是悬案,笔者斗胆就“古人为何要选择悬棺葬”和“古人是如何悬棺的”谈一谈看法,大家若觉得讲的有点道理就微微一笑,权当表示认可;大家若觉得讲的离谱,就摇摇头,权当表示否定。 先说说“古人为何要选择悬棺葬”。 在这个问题上,悬棺葬民俗学专家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意见,诸如: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有人则与前一种说法持相反意见,认为悬棺葬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甚至有人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入手探索悬棺葬的起源等等。 若就上述说法让笔者投票,我支持“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的说法,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大家庭、一个族群、一个部落的当家人或首脑人物去世了,为表示孝道和图一个日后吉利,这个集体是会将这一德高望重的死者施行悬棺葬的,而一般人则无法享受如此“殊荣”的。之所以这样讲,理由如下,从目前有悬棺葬的省份看去,各省份的悬棺葬数量都不是太多,最多的省份发现的数量也不过数百具,绝没有悬棺葬具数上四位数的省份。若从商代有悬棺葬这一习俗算起,一代一代的死亡人数多如牛毛到无法统计;另外,南方的许多省份虽有高山大川,但具有的天然洞穴却是数量有限的,而靠人工开凿出来的洞穴至今发现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说,如果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后都实行悬棺葬,恐怕南方所有的大山都已是“棺满为患”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除上述表态以外,笔者还持有另外一个意见,也是别人未曾提出过的意见。 笔者注意到,凡有悬棺葬习俗的地区基本都在南方,如福建、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区。笔者认为,南方多水,中国人虽讲究人死后入土为安,但葬于地下易被水侵,导致棺木、尸体过早腐烂。虽然有权有钱的人家可以花重金将棺椁防水防腐搞到极致,如长沙马王堆出土女尸之类,但这样有权有钱的人家又有几何?于是人们便将眼光望向了高高的山崖峭壁间的洞穴、凹槽,这里可以避水、躲风雨,因此可使棺木长久保存。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好的方法。笔者在龙虎山登高近距离地观察了保存着的数具棺木,从外表看去都很干爽,没有因遭到水侵而腐朽了的感觉。当然,也有个别省份的悬棺葬是置于大山的岩壁上的。但据笔者了解,有这种做法的地区相对较少,笔者只能从地区间的差异来进行解释,无法给出更多的说法。 再说说“古人是如何将死者的棺木置于半山腰处的洞穴中的”。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想从正面进行回答。我只想说:中国古代有许多傲人的宫殿,如秦代的阿房宫;骄人的城墙,如明代的万里长城;耸高的宝塔,如山西汾阳市的文峰塔(塔高85.5米);无数的庙宇,如武当山天柱峰铜铸鎏金大殿(总重量40多吨)……在这些伟大的建筑中,有的建筑光是一个屋顶的鸱吻就达数百公斤、甚至数千公斤(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鸱吻达4300公斤),而我们的先人们凭借着智慧和力量,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就实现了这些建筑的高空吊装工作。如果完成不了重物的吊装工作,那么我们今天也就无法得见那么多的伟大建筑了。依此类推,我们的先人将一具数百公斤的棺木吊至数十米至上百米的高处,想必也不是太难的事情吧。 至于非要笔者言清悬棺葬的具体吊装方式,我只有如实回答:不知道。据说龙虎山在重金悬赏提供悬棺葬真实悬吊方法的人士(当然要提供可信的佐证),我若是真能够将此事说得清楚,本人早就前往龙虎山的管理部门领取奖金去了。 写于2017年9月8日
个人分类: 游记|95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沉船扶正之探讨
热度 22 lilianda 2015-6-9 08:59
沉船扶正之探讨 李连达 李贻奎 有关专家认为沉船后尽快扶正沉船会造成幸存者的二次伤害,应为禁忌。国际惯例也认为应在沉船 72 小时后再“扶正”。后期“扶正”不会造成幸存者二次伤害 , 为什么?因为幸存者在水下沉船气穴中,不可能存活 72 小时,全部遇难后 , 船内只有遗体,再无活人,当然不会有幸存者二次受伤问题。说明早期或后期扶正沉船,目的不同;在幸存者可能生存的有限时间内,尽早扶正船体,目的是救活人;而超过生存时限,后期扶正,目的是搜寻遗体,已无活人可救。目的不是救活人。 尽早尽快扶正沉船的优点是:  所有幸存者可以获得足够的空气、不再浸在水中,明显提高生存机会,延长生存时间。 ‚ 有利于大量人员登船搜救,在最短时间内搜遍每个空间,找到每位幸存者。大大提高搜救效率及幸存者的生存率。而不仅是少数潜水员,水下黑暗中摸出 14 人。几百个房间, 458 位遇险者,能摸出 14 人已很不易。但是还有更多的幸存者未被摸到,失去了获救机会? ƒ 缺点是可能有部分幸存者二次受伤。但是二次受伤总比等死好。既使部分幸存者严重受伤,总能有些人获救,总比全部闷死在沉船中好。哪怕是多救活几位幸存者也值得。此外,大海中沉船与江岸沉船的抢救条件及生还机会,有很大区别,将前者的抢救惯例用于后者,是否正确,也值得探讨。 此次船难事件应从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是船难发生后,立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多次指示,亲临现场,调动党、政、军、民,千军万马,齐心协力进行搜救。投入海陆空几千人马,上千只舰船,大量机械设备,出现很多舍己为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显示了全国人民的新道德、新风尚。更显示了人民子弟兵在任何天灾人祸时总是冲锋在前,是救灾救民、英勇无畏、最可靠的人民子弟兵。 但是,另一方面也应实事求是的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有几个技术问题似应考虑。 1、 此次沉船发生在江边,定位准确。不需在大海中搜寻船位,延误时间,可在第一时间内抢救。靠近岸边可以水、陆兼施,利用陆上条件,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搜救工作,比海中船难的搜救有很多方便有利的条件。搜救结果应优于海中船难。我们充分利用了陆上有利条件,配合水下搜救,但是在 458 位遇险者中只救活 14 人,未能救活更多的人,令人遗憾。 2、 此次救灾工作,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党政军民的伟大力量,特别是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充分显示了全国人民团结合作的新风尚、新道德。这些是最宝贵的,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但是从技术角度探讨,此次救难,似乎缺少训练有素,强大的水下救险专业技术队伍,专业人员、专业设备、专业方法手段。临时从各方面抽调人力、物力、设备,虽然有强大的指挥部,但仍显水下救险的专业力量不足,经验不够,方法手段有限,结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早期救人(救活人)方面,缺少快速、高效的有力措施。只有潜水员在沉船早期救出 14 人,以后再无船内幸存者获救。说明①专业人员, ② 早期抢救,是救活幸存者的两大关键。 在每一次地震救灾中,总是调动千军万马,从多方面支援救险工作,功不可没。但是只有少数专业救险人员才能从废墟下救出活人来。此次船难,也是调动千军万马,支援救险工作,也是功不可没。但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员(特别是潜水员)才能从船里救出活人来。说明在救险的关键时刻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是专业救险人员。大量非专业人员在搜救幸存者的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从事间接的辅助工作、后援工作及善后工作。例如修桥、筑路、打捞、运输及善后处理等工作。几千位参战人员的贡献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提高幸存者生存率方面,很难发挥直接的关键作用。 3、 建议: ① 全面总结此次船难事件,特别是从技术角度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改进救灾抢险工作,提高水平,提高成功率。 ② 从多方面加强预防工作,减少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的发生。 ③ 组建专业救险队伍(包括:地震、水灾、船难、空难等),应该是训练有素、设备先进的强大专业队伍及人员,并有各种先进的抢救预案及实战训练。 ④ 抚慰逝者亲属!表彰搜救有功人员,发扬良好的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善后工作都十分重要。 向所有搜救人员致敬! 向逝者致哀! (外行意见,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附: 急症遇到慢郎中( 李连达 李贻奎 ) 建国之前,山区医疗条件较差,有小孩误吞食物进气管,或患白喉伪膜阻塞气管,造成窒息,几分钟内可致死亡。紧急治疗是用气管镜取出异物或伪膜,若不能尽快取出者,应立即将气管切开,插管通气。抢救的关键是分秒必争,不能拖延时间。但是穷困山区既无气管镜,气管切开及插管等手术器械,更无手术室无菌操作,如何急救?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从山沟里送病人到县市大医院,作正规治疗,优点是操作正规,医生无过错无责任。但是途中拖延几小时,病人必死无疑。这种选择实际是让病人等死。另一种选择是,立即找竹管、铁管等任何细管,用白酒或水冲洗后,直接从颈部插入气管,保证通气,维持生命。再护送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其优点是快速救命,留人治病。缺点是操作不正规,有可能造成二次损伤或合并感染等并发症,或抢救失败,医生要承担责任,甚至误认为有意杀人。 在这种危急关头,明哲保身的医生选择第一种做法。急症遇到慢郎中,病人难逃一死。有强烈责任心的医生,选择第二种做法,冒险救人。做为一名好医生,医德比技术更重要。 在长江船难的救险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是不符合惯例的冒险救人?还是符合惯例等幸存者全部死亡后再搜寻遗体?应该如何正确选择?
5363 次阅读|23 个评论
硕士生可视化培养模式探讨
metanb 2012-6-12 13:13
硕士生可视化培养模式探讨
核心章节正式版(略)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4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体经络探源
热度 9 张三火 2012-6-1 13:58
来源: 《生命世界》 2010 年第 04 期 人体经络探源 龚谨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经过的含义。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因此,经络学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记述。经络的记载详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十二经脉,后者是十一经脉。中国目前出土的石针距今大约有一万四千年或更早,但经络是何时被发现的迄今仍是一个谜。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疑,经络是否真实存在,中国古人是怎么发现的,其他民族的古人有没有类似发现呢? 一、 生命辉光,照亮经络 经络学说早已成为中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被广泛使用。到了现代,人们总想眼见为实, 科学家们也想尽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技术手段,去寻找经络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自然界中,生命的生物体会发出色谱不同与强度有别的彩光,这些光有些是肉眼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科学家称之为“生命辉光”。 1911 年,英国一名医生首次意外发现了环绕在人体周围宽约 15 毫米 的光晕,色彩瑰丽,忽隐忽现,宛如飘渺的云雾,又像凝聚的气体。这就是人体辉光,或叫生命辉光。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中都放出一种微弱不同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叫做有丝分裂射线,它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是这种射线的强源,辐射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 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体辉光异常变化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把手放在高达 25000 V 高压和 100 kHz 高频环境中时,手阳明、大肠经的部位会出现一连串明亮光斑。更让人感到奇妙的是,神经生理学家利用一种仪器对刚死去的人进行测试,发现明亮的闪光点与中医针灸图上标明的 741 个穴位一致。美国华裔科学家对人体辉光的照片研究中,也发现人体光晕的明亮闪耀点与中国古代经络图穴位相一致。外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中医学中的针灸穴位是人体中经络系统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照片有力地证实了经络穴位的客观实在性。其实,人体辉光并不是经络,而是流动的“气”, 只 是借助高科技术段,将不可见的气“照亮”而已。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经络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没有高科技,他们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呢? 二、 教科书上,难圆其说 关于经络的起源,医学教材《针灸学》是这样记述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并进一步指出,“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我们将上述观点用更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就是经络的发现是因为首先发现了许许多多零散在身体的点(穴位),然后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点(穴位)串起来,就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经络”了。这种认识结果其实就是用西方还原论思维看中医理论的具体体现,以上观点存在着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经络?二是以“针感”等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这种以点到线发现经络的观点如果有可能成立的话,那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有关这一过程记载的,但是中国古籍文献并没有发现大量零散记载穴位的医书,然后再在这些零散穴位医籍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经络这样的历史过程的记录。马王堆发现的帛书,记载的正经已经是十一条。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经络的起源中虽有小部分修改补充,但是,最关键的部分则是一次成型。而且,经络穴位系统,是先有经后有穴,不是靠一个个的穴连成经,而是经上布穴,否则,为什么这些穴位要这样连而不那样连呢?三是以解剖、生理知识启发找到了经络的观点更是让人“捧腹大笑”。即使是现代西医解剖及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还没有人能从解剖开来的人体找到所谓的经络和穴位,古人何以能够精确地发现? 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赠隐者忘机》 宋 家铉翁 寂然不动机已兆,感而遂通机乃神。 一阳昨夜回冰底,生意流行万象春。 《易·系辞》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够完全放松,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开。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这样记载:“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那么,当今有没有人进入这个境界,亲身体验到经络的存在呢?应该说,这样的人,不仅有,而且为数还不少。其实,根本不知道经络的普通病人,也能在针灸或艾灸时准确地描绘出热感、气感、酸麻胀感流传的方向路径,与十二经脉的走向完全一致。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中描述了自己体悟到经脉运行的情景: 有一天中午练功,当在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像是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脐部(下丹田)随之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清爽明净,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清晰地感觉脐部(下丹田)有约 3cm 的透明圆球在微微地缓慢地正反往来旋转。约十分钟后,即明显感觉到四肢之内、外侧各显出三条经脉并一致的运动着……,而胸腔和腹腔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但位置分散,路线复杂而难辨别,据四肢之三阴三阳的明确运动可以推理而出: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其内在之阴阳经气却是有规律的伸、缩、出、入往返运动的。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祝道长认为: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铁轨),其腧穴犹如火车站,人体的阴阳经气好比“火车”,其“火车”既能运行到终点站,又能返回到起点站。若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与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虽然其经络,腧穴仍在,但却失去了阴阳经气的往来灵机,如此便是没有生命了。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故古圣最重视这灵活的阴阳经气。 四、 无思无为,致虚守静 古希腊、古埃及等都是文明古国,那里的劳动人民同样也在同疾病进行着斗争,原始部落,大家都有图腾,都有巫师,各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医学。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砭石。但是,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络穴位系统,而经络穴位却可以通用世界所有人类,这是为什么? 原因不外三点: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于地利,可以参考《中国国家地理》 2008 年 5 月份的《大中原——大风水》一文。关于人和,应该与我国先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关。我国先民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讲究顺其自然。大禹治水用疏而不用堵,就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五千言,乃至于《道藏》八千卷,南怀瑾先生用六个字高度概括:“致虚极,守静笃”。古人采取了一种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方法来寻求人体的奥秘,那就是静下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无思无为,致虚守静。如果让身体尽可能的静,把自己能够控制的运动都停下来,那剩下的动就是主观无法控制的动了,这种动就不是人强行赋予的,而是大自然赋予的,这种运动里面一定隐藏着生命的奥秘。大道至简,费尽心机去寻找,找到的东西往往不是大道。不如静下来,静极生动,大道自己就出来了。怎么才能静下来呢?只有让身体达到“顺”的状态,然后才能静下来,这时候身体所呈现的运动就是比心跳和脉搏隐藏得更深、更本质、更自然的运动了。 五、 十二经脉,至朴至简 通过气功锻炼至一定程度后,人体便会出现一种沿特定路径循行的气感,这一路径被称作“气脉”。“气脉”与十二经脉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大区别。 首先,存在方式不同。气脉须经过特殊的气功锻炼才能显现、贯通,十二经脉无须修炼,人人可知,人人可学。 其次,作用对象不同。气脉是气功锻炼中的特殊路径;而十二经脉则是运行全身气血、津液,协调阴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三、具体路径不同。不同的功法传承,有不同的气脉路径。如佛家密宗有“三脉七轮”,道家太极门有“二十四部大脉”,道门混元自然玄极宗则有“九玄真脉”之称,各家的气脉都有所不同。而十二经脉几乎人人一样,无多差别。 在《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比作江河的基础上,《难经》复将此前文献中提到的其他一些“脉”比作自然界中蓄积江河之水的湖泊,谓之奇经八脉。但后世对其属性的描述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医家还是习练武术气功者,都对其中的“任脉”、“督脉”等奇经八脉赋予了比十二经脉更为重要的意义。 大道至简。十二经脉就像康庄大道,人人可走。气脉则是坎坷小路,没人领路则行不通。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即大道平坦顺直,但俗人偏偏喜欢走所谓“捷径”。看来,道法自然,返璞归真,需要从认识经络做起。 六、 经络穴位,生命之门 如果一定要问,经络的实质是什么?气是什么?简单地说,气就是能量,经络是气运行而成的“气道”,是能量流。此气周流不息,运行不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人体内,能量虽然流过神经、血管、肌肉、淋巴等等,它却没有固定的管道、没有形状,就好像天地之间都充盈着气,但是没有人可以为气定义壁、定义形。经络上有一些特殊的“节”。这些“节”往往分布比较表浅一些,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穴位,是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交互往来的窍。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生命不过是一个能量的聚散过程,散则为气,聚则成形。许多人把人体经经络看得很神秘,但它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内在的能量系统,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本质。《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任务物体都时时刻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即:任何人,任何生命,甚至任何物体,都时时刻刻向周围散发着气,同时也在吸收外界的气,只是这些气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测出来的那个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络在整个中医体系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认识到经络的本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认识生命现象的一扇门。但这也只能算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艰苦卓绝的任务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如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如何调理等。 (作者简介:龚谨 女, 1979 年生,云南人,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学博士,主要研究传统中医的理论与临床。)
个人分类: 杏林漫步|4410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为什么淡水鱼刺多,咸水鱼刺少
热度 33 cutefay 2012-2-21 10:08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讨论起为什么淡水鱼刺多,咸水鱼刺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在网上搜索,也没找到个貌似合理的说法。 我是这样认为的:咸水鱼的脊椎骨往往比淡水鱼的更大更结实,这可能是因为咸水鱼,尤其是深海的咸水鱼所受到的压力大,所以需要更结实的骨骼。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淡水鱼的小刺那么多,而很多咸水鱼小刺很少。小刺在鱼类中不知道起到何种保护作用。 希望能够向科学网上一些专家请教。 后记:多谢各位老师们的回答。看完各位老师的评论时候,我现在比较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 jianchihu 2012-2-21 12:36 楼上有人说得对,肌间刺只见于低等鱼类中,最多的一个家族就是鲤科,而鲤科所有种类都是淡水鱼,并且不幸的是,东亚大多数淡水食用鱼如青草鲢鳙鲤鲫都属于鲤科。 而热带国家常食用的丽鱼科的淡水鱼和欧美喜食的鲑鱼都没有刺。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2731 次阅读|74 个评论
专业博文读者层次分类的探讨
热度 1 outcrop 2011-11-27 22:02
这是一个拗口的标题,简单的说,就是一篇专业性的文章(博文),可能有一个最适合的读者群体;比如一篇科普文章,最适合的读者对象可能是科学门外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读来,则索然无味,甚至会觉得浪费时间。 我现在要尝试的就是,把读者按专业水平差异,来一个逐层分级;但没把握,就尝试在这里讨论下。我尝试把读者按专业了解程度不同,做以下分类,欢迎探讨: 门外汉 。对某专业领域毫无了解,也不大可能有能力了解。 潜力者 。对某专业领域毫无了解,但有一定学习该专业的潜力;比如基础尚可的高中生。 入门者 。对某专业有一定感性了解,略懂;比如某专业的毕业生。 基本掌握 。能正确的运用大部分该专业知识,比如某专业的1-3年的助理工程师。 熟练运用 。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基本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比如某专业的3-5年工程师。 相当熟悉 。对该专业知识完全掌握,可熟练运用,并能有所创新;比如某专业8-10年的高级工程师。 研究人员 。站在专业领域前沿,具备做开创性工作的人。 大师 。高级工程师与研究人员的综合体。 这是一个粗糙的尝试,参照的是学历与职称体系;目的是便于将一篇文章分级。欢迎有兴趣和需求的朋友一起聊聊探讨下。 也许有更合适的分类方法,但我还不了解。 =============================关于博主============================= 博主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工科人,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4254 次阅读|2 个评论
Hilaire Belloc 连续剧之三:关于一句名言翻译的“学术”研究
flowerofmay 2011-8-28 16:44
(谨以此文与武夷山和刘进平老师关于翻译进行交流) Hilaire Belloc 连续剧之三:关于一句名言翻译的“学术”研究 黄宁燕 “It is the best of all trades, to make songs, and the second best to sing them.” Hilaire Belloc 令我没想到的是, 武夷山老师关于这句话的博文 引起了我对翻译研究的兴趣, 刘进平老师的博文 跟进增加了这种兴趣。为了获得较确切的理解,居然无意中做了一次“学术”研究,让我在“译海”中乘“扁舟”逍遥游了一番。因此,根据逍遥游的感受,在两位老师之后,我乘兴续写了"译海”连续剧第三集,请见。 第一,出处: 刘进平老师查出该格言出自 Hilaire Belloc 的一本散文集《 On Everything 》,作者发表的是关于歌( On song )的“杂论”,并且所有英文网站都将该名言归于关于音乐、艺术格言类,因此,主题很清楚了。可以判断 make songs 就是“作歌”。 第二,关于 Trade: 提供一个翻译线索。 Trade 与本格言相关的英文解释是:” An occupation, especially one requiring skilled labor; craft ”,即特别指需要技艺的职业。此外,从英文词典发现: art, handicraft, skill 和 trade 四个词居然是近义词(这是我以前用英汉字典学英文没有想到的)。 据此,我判断作者这句话是作者在书中对艺术行当话题所做的“杂论”,而不是所有职业。 第三,提供一个现实的英文应用环境: On The Best Of All Trades Shearston delivers 24 previously unreleased songs that are among the best he has ever written or recorded. Accompanied by David Hume on acoustic, slide and electric guitars, the production is deliberately stripped back, allowing the songs and Shearston's unique vocal style to take centre stage, and that they do in their most inimitable style. Gary was featured on ‘Australia All Over’ with Ian McNamara who traveled all the way to his home town of Tenterfield to catch up with the great man. The Best of All Trades has been some time in the making and will not disappoint. . “ It is the best of all trades, to make songs, and the second best to sing them. ” The new acoustic double album featuring 24 previously unreleased songs that are among the best Gary Shearston has ever written. 这是音乐作家 Gary Shearston 所发行 CD 歌曲的宣传词。作为音乐创作者,他引用 Hilaire Belloc 的名言想说明音乐创作是最美好的工作。 第四,表达目的 所有英文网站都将该名言归于关于音乐、艺术格言类。从网站中罗列的同类格言可以推测出英语文化国家的人认为格言要表达的主旨: l “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grow young. “— Pablo Picasso, 20th-century Spanish artist l "A poet is he who through the eyes of a man preserves the eyes of a child", Emerson l "It is the best of all trades, to make songs, and the second best to sing them." Hilaire Belloc l “ The aim and final reason of all music is none else but the glory of God. ” J.S. Bach l “ Where one sings, there settle down. Vicious people don't know any songs. ” l “ Where one sings, there make your home. Bad people don't know any songs. ” 这些格言基本都是要说明艺术之于人的作用。因此可推断 Hilaire Belloc 这句格言的目的是想说明的最能带给人快乐的艺术。 综上所述, l 试作 直译: 在所有技艺行当中,最好的是写歌,其次是演绎它。 l 试作 意译: (选择一)最佳的技艺职业是创作美好,其次是歌颂美好。 (选择二)最愉快的艺术工作是创作,再次是演绎。
个人分类: 译海扁舟|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72P 对期刊栏目与网站内容二级区分的讨论
热度 1 icstu1 2011-8-4 11:10
栏目是为了汇集知识用的。强调包容性的特点使其多用较为宽泛的(综合性)概念。所以期刊在相同的栏目里的文章难以进行对内容和形式的规范性表达和对比研讨与交流。 对比而言,写作体裁区分,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且内容丰富,可以在同一写作体裁中就表现形式进行交互研讨,其与论坛(主题聚类)的研讨功能也不相重复。 博文从表现手法不同可以分为20大类(这不是我的独创,而是《博客秘诀》里的总结。)用于网站博文的二级区分,为了方便记忆可以用罗马字母来替代(只用了20个,还有扩展的余地呢)。通过此法聚类,可以集中表达和统计博文的不同功能和表现形式的实际传播效率,并引导、研讨其规范行为和提升博文质量。 个人观点,请指正。
个人分类: P 辩论的准备案例过程记录、组织和展开|1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陆地提前到来的逆反心理
热度 1 sstone2009 2010-5-27 22:52
近段时间,陆地的表现明显告诉我们,他的逆反心理出现了,不愿意做作业、说谎、对一切无所谓、看什么都不屑、睡觉延晚、顶嘴或不理睬人与周围出现同样情况的孩子,似乎提前了两三年。 下面是他写在纸片上的一些摘录,据说有些写完就撕了,这三张是来不及撕的。 每日一句 宗旨:与家长对着干。骂完了,也就舒服了。 规则:无规则,就是写批判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话。 目标:乐此不疲。 2010.5.15 1. 就是对着干,怕啥,咱脸皮厚,同学都那么说我,否则我哪能每天问人甚至是女生讨来那么多零食。 2. 家长没一个好人,老师也是,虚荣心太强了,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厉害了,就吹。东吹吹,西吹吹;差劲的孩子么,拳打脚踢。当然,多数为后者,因为,家长总是胃口太大,攀比心太强。给予热烈的鄙视。 3. 三家长必有贱者焉! 4. 三老师必有坏蛋焉! 5. 万对家长,无一不贱;千个老师,无一好也。 6. 如果我是喜洋洋,大人就是被我们耍的灰太郎。哦耶。 7. 我不知道六年来语文学了什么,除了被动学一些早已在别处看过的东西而已。 2010.5.23 8. 撒谎,有时候也是大人无形之中教的,例如在哄孩子时。耳濡目染地,也就学会了。到学会了,才发现撒谎如此轻松。 9. 王冕的墨梅说,他鄙视流俗,我乐意,那流俗就是那集各种俗念为一身的大人们。是的,他们够俗。 10. 能读懂小孩儿心的,除了 X 光机外,似乎没有其他的了。 11. 大人们,不过是在红尘中呆久了,变成一副身不由己的空壳儿,或者说,是某种机器人? 12. 注意,骂要骂个够! 13. 你有病吗?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啊! 问:小孩 答:他(她)的家长或老师 14. 摘录儿童有权获得充分的娱乐的利益。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第四条原则。 从这些言词中,我们突然间就明白了近段时间陆地的变化,前些天,我们还在讨论关于陆地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且十分严肃地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后不久,发现的这些纸片,我们恍然有悟。让我们高兴得是,陆地自己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并且在努力做着调整。 为了尽快地解决陆地的逆反心理问题,或者缓解可能激化的矛盾,一是继续鼓励他在纸片上发泄;二是要加强培养他的同情心,要适当在他面前诉苦;三是要多点对他的观察,及时与他进行面对面疏导。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转基因作物问题答网友评论
热度 1 蒋高明 2010-2-10 20:08
蒋高明 笔者以普通生态学工作者身份,写了一些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有关文章,旨在请教一些真正的内行,解答我们的疑惑。尽管笔者不才,但自大学起就是学生物,而且学的是植物,从事植物学研究也快30年了。这些年来又关注并研究农业问题,多少了解一些粮食生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尽管笔者所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外行,像虫子都不吃,人能吃吗?这个问题在生物技术专家眼里,显然不是问题,否则如果不能吃,还研究它干什么?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认真,如果这个不需要回答,那么紧跟着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问题,为什么欧盟人不吃?日本人,韩国人也不吃,甚至连非洲人都拒绝转基因食物呢? 这样的问题还会有很多。我们搞生物技术的专家也许太忙了,也许觉得公众的这个问题太不值得回答,就保持沉默,或者出来教训你一通。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在这个高新技术问题上,不光是笔者这样千千万万个愚笨的人不懂,就连当局高层领导,你让他说清转基因是什么,我想他们也是感到很困难的。因此,你不能不让人家提问题。国家花了这个多的钱,难道连问一个为什么都不行么?我了解的转基因重大专项研究,简直就跟研究核武器似的,如临大敌,研究内容保密,实验结果保密,甚至发表论文都不能标识课题名称,只能用代码。但我们不是研究核武器啊,是研究普通人每天都要吃的粮食啊。民以食为天,你总得人吃饭的人知道他吃的是什么东西吧。 网友Andrewsun的留言如下 : 我留意到您在《暸望》中表达的意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你所处的这个阵营在任由公众过度解读和培养阴谋论,以帮助处于弱势的你们,而不是让真相不多不少地为人所知。转基因植物技术,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这次讨论主粮里的转基因,主要是利于增产的基因。因此,必须首先证明有效增产。然而美国经验表明增产并不显著。转基因主粮的风险,有针对人本身的风险,有针对环境的风险。基因的传播,是环境风险。人是把东西吃掉,不是跟东西杂交,因此不存在基因传播的风险。针对人的风险,其实是转基因产物因某基因的副作用新出现的其他特征带来的危险,这些危险已经有零星研究报道,但这些危险不是基因对人的传播传染。基于伦理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理由应该是其环境风险而不是针对人的风险。基于利益集团阴谋论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理由应该仅仅是利益的不公平输送。 我的答复如下: 欢迎您这种探讨的态度,不像一些人那样以生物技术专家自居,用教训人的口气说别人无知,科盲。那才是心虚的表现。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毕竟没有权威部门来说,他们只说好处,不说缺点,是不会让人服气的。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科普。另外,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证据,不能视而不见,中国科学家要拿出自己的证据来,好或者不好,都不能隐瞒,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不断前进的,问题肯定是越研究越多的。但绝对不能为了少数公司或者个人的利益,牺牲大众的利益,这是底线。毕竟中国不是美国,科学家花的是公家的钱,不是转基因生物公司的钱。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不说转基因唯一可取,还需要更多的专业进来。更关键的是,恢复耕地质量,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这才是硬道理。我们也希望转基因的东西吃起来没有问题,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尤其来自科学比较严谨的发达国家)暴露出来,我们还是吃起来不放心。要消除公众的这种不放心,就要经得起质疑,经得起科学数据检验。另外,公众有知情的权利,有选择的权利。之所以这次媒体对转基因作物发出很多质疑声音,就与农业部这次动作羞羞答答有关,不能干净利落有关。如果真是一项关乎国际民生的重大科学发现,为什么不奔走相告呢?也许担心公众知道了,会引起不必要的担心和麻烦,但不让他们知道就好吗?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3617 次阅读|5 个评论
探讨(请组织者解答):博文大赛中“一人多篇”与“化整为几(零)”的区别?
Fangjinqin 2009-10-23 13:21
探讨: 博文大赛 中一人多篇与化整为几(零)的区别? 方锦清 从王志明那里看到 学术期刊博文大赛 23 篇入选博文(据说是按照点击次数多少排序?),可喜可贺! 比较突出的是:这次出现一人多篇入围现象?!在我印象里每人只投一篇,我这个可能被其他(如中国科协)博文比赛的规定先入为见了,于是,我重新看了 学术期刊博文大赛的规则,发现里头确实有含糊不清之处,没有明确规定一人一篇。但是,联想学术期刊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作者为了增加自己论文数量,把一个完整课题(题目)的研究成果化整为几(零)现象,即分成几篇论文发表的现象颇为相似。这里不妨也请教大家:像这种相似乃乎的做法是不是合适?? 学术期刊博文大赛 本身是为了探讨克服和改进我国 学术期刊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按理出现这种本 来每人 可在一篇博文表达自己完整的改进意见的 内容 分成几篇短文, 不知 大家觉得 这样做 如何? 我提出问题这并不是打击参赛的积极性。 因为我涉入 博客 时间很短 (才4 个月) , 我并 不懂博文 可否 这么做,或应该怎么做, 或有什么规则值得注意事项, 所以 我 在这里仅仅是 提出问题来 讨论一下 或澄清一下而已 ,觉得如何 ?请 博文大赛 主持人解答和讨论,或提供大家讨论,让我搞清楚,这样可以增加一些意外的收获。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9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央行金融决策独立性必须加强
simonjo828 2009-4-1 07:23
  提要:中国央行的信号再一次说明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的时候,保持本国金融决策的自主性对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央行网站3月26日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最近一段时间周小川行长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探讨,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此次撰文同样在很多问题上展开了很多讨论,包括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等。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金融决策部门在维持本国金融稳定的作用不能因为经济一体化而成为一个空架子。相反还要在出现问题时得到加强,从而对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一个减震的作用。   诚然,当G20国首脑峰会日益临近的时候,世界各国针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在不断地进行反思,而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金融决策部门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也受到各国的积极探讨。在这一点上发展中国家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30年的改革,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很多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慢慢得到了解决,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2004年以来实施的新一轮银行业调控,大大提高了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但这并非说我国银行就没有问题了。相反,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业自身的问题依然不少。   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5334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5%,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这样的良好开局也正说明当前我国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合理调控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这对于当前陷入泥潭的国外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在对本国的货币政策部门提出与国际接轨,甚至把部分功能并入到新的区域金融决策部门,从而使得单一经济体自身实施金融政策的范围受到不同的限制,对保持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上很难做到有效的协调,使得丧失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佳时机。在此次金融危机的现实中我们再一次见到了这样的问题。   为了稳定严峻危机下的市场,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迅速行动,采取非常规措施。即使采取了强有力的正确措施,但应对不及时或延误的行动滞后于事态的发展,将会降低措施的效果。所以此次中国央行的信号再一次说明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的时候,保持本国金融决策的自主性对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西方社会,由于政治的原因,赋予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稳定市场的特殊授权往往需经历较长的政治过程,因而常常错过最佳行动时机。而在代理人机制下,这样的状况很难得到更大的突破。这也暴露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在世界各国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制约下,不可能走纯粹的金融大一统的路线,这在当前的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的金融决策部门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当西方金融体系处于一个自身的发展周期时,它自身的弊端可以给我们的金融业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实例,我们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由于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在应对非常时期的时候,更需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情做出最有效的行动,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而此次央行的言论也说明对2008年中国央行在货币决策中缺乏必要独立性的一个信号。   我们的银行业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在有效的监管下货币决策独立性方面还会不断地加强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温下热能有效转换探讨
wangyong77 2009-3-16 19:28
低温下热能有效转换探讨 引言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都显示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核能等新能源都在资源和使用上都是有限的。在此提出热能转化来促进能源循环使用的解决能源危机措施。除了其他的能量被消耗以外,地球也在逐步变暖,会引发各种不良的后果,比如冰川融化、疾病增加、各种灾害、对动物和植物产生不良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从2000年起,气候变化已经直接或间接的使全球100万人丧命。 常温下热能转换的可能性分析 能量是守恒的,它之所以不能够被再度利用,是因为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最终转换为热能,但是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热能是很难有效地转换为其他的能量,所以只要能够有效将低温(包括常温)的热能转换为其他能量,我们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全球变暖及其相应的危害。人们往往总是研究通过高温做功,但是为什么人们不积极去研究将热能有效转换为其他的能量,除了低温下热能转换本身可能是一个难题以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存在息息相关。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如下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开尔文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开尔文表述还可以表述成: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以及热能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研究低温热能转换的问题的兴致。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首先,从定律上并没有完全排除热能转换为功的可能性,所以可能在定律的限制下去寻求常温和低温热能有效转换的途经。 此外,定律的严谨性也有待商榷。热力学定律是基于实验的,而实验的并不能够保证能够涉及到所有的情况。他们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仅仅考虑的热能有从高到低传递一面以及对外做功的考虑,但是可能对热能的支配规律远远不止这些,包括各种化学反应和核反应、电能、磁场的转换问题。水有从高到低的趋势,依据这种趋势,水将会最终保持水平状态,但是现实并不如此,因为影响水的流向的因素太多了,热能也是如此,对热能可以施加影响的也不仅仅只有对外做功。热力学定律表达了一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依然有被其他的机制阻挠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某种机制把低概率的事件充分利用和保持,并且对高概率的事件进行遏制,就有可能让熵增加,而现有的理论也没有排除这种机制的存在。 能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低温和常温下热能的转化非常困难,但是并不存在原则上的障碍,而且能量守恒定理也证明了可行性。低温情况下,热能即使转化为其他的能量,也容易集中和存储。可见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虽然存在许多的障碍,但是应当看到,许多发明创新都实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在能源这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上,更要满怀信心进行研究。在这些方面最近就有纳米材料具有将细微变化的热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性质,这可能会为在低温下实现热能有效转化为电能或者其他能量提供基础。 热能转化的实现可以从上述的纳米材料入手,也有望从生物方面来实现。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热能在常温下转换为其他能量的可行性。实现热能的有效转化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之相关的还有光能转化问题,非放射性物质的原子能转化也足以解决能源危机,但是它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物质和原子结构。 参考文献: Dai Xingang. Water-vapor source shift of Xinjiang region during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17(5):569-575 秦大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国发展观察.2007,(4) : 38-39 郑克棪.世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的发展前景.地热能.2007(2) :11-13 白道华,周少祥.热力系统第二定律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现代电力,2007,24(1)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7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科学与政治”也说几句
刘玉平 2008-12-22 00:31
关于科学与政治也说几句 关于科学与政治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也是小刺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既然已身在其中,姑且 再就此话题说几句,个人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个问题的根本,我认为是 知识分子如何认识自己、应该向什么寻求真理 。 杂感三则(科学、 GDP 、伟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470 ) ,算是自己的一点初浅的认识,论事不论人。以下两条评论进一步表明 小刺猬的态度: 评:李宁让我们怀有一颗平常心吧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654 ) 李兄说得对,想当时小刺猬也激动过那么几分钟,过后也就淡然,如果有一天我们见 父母官 真象见父母一样,尊重而不盲从、热情而不狂热,那就好了。大国心态也好、公民意识也罢,关键是有平等、宽容、平常、真实的心 评:刘进平一次接见(亲听、聆听、视察)引发的争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77 ) 其实我早就思考这个问题了,本人不喜欢快餐式的文章,所以凑了三则才发出来,论事不论人的一点个人认识。他们几位都是我尊敬的师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果只有一种想法就等于没有想法 ^_^ 请进平兄看看我们几位的文章里都有几条相同的 马甲 评论,呵呵。如果谁胡乱臆测,那是他的权利,但惟恐天下不乱者,小刺猬将绝不退缩、勇敢应战!只要能为中国的思想解放释放出 10 -N J ,在所不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陈安 擅长 权变 的中国人 兼说被灭了十族的 腐儒 方孝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460 ) 曾引起一番热议,小刺猬就留下脚印: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与权力的结合,对 道 的寻求,就嬗变成不问 天 (自然)而问 权 (权力),在此背景下,大多数知识分子成为统治集团的附庸(包括部分进入统治集团) 科学、政治应该是平行的关系,而不是从属的关系。 按小刺猬个人的理解,在民主的社会制度里, 政治是利益搏弈的一套游戏规则,其正常的功能应该是协调与疏导,而不是独断与粉饰 (见: 杂感八则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162 )。然而,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政治与权力混淆。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的解放。而解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在于对历史的解读和反思。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 方孝孺 时代及其后的那段历史,大家共同思考吧: 1 402 年, 方孝孺因维护所谓的正统、拒绝为朱棣写诏书而被株灭十族八百七十余口。 几乎同时, 1401 年普鲁士王国的一位主教、科学家、哲学家尼古拉德库萨( Cusa )就打破托密勒体系,提出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的观点。一百多年后,哥白尼的日心说( 1543 年)问世。 56 年后的 1599 年,布鲁诺因提出宇宙无限论而被处于火刑。 当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把寻求真理的目光望向天空时,中国知识分子还密切关注皇家权力如何分配,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黄宗羲、顾炎武也还停留在君为天下之大害这样的认识水平明朝乃至清朝中期的经济水平在当时都处于世界前列,但由于思想的束缚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而没有产生更为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制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埋下后来中华民族被外族肆虐欺凌的伏笔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49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安得广厦千万间(二)
刘玉平 2008-8-13 10:2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二) 刘玉平 虚高的房价 简单地说,房地产价格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土地费用,包括土地取得费用和土地开发费用,这部分占到总房价的 20% 左右;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这部分在总房价中约占 40% ;市政公共设施配套费用,这部分占到总房价的 20%~30% ;各种税费,这部分占总房价的 10%~15% 。除此之外,房价中还包括开发商的利润和房地产流通费等项目。 2006 年民间性的 我爱南京自建房网 上公布这样一则消息,土地成本是来自官方的数据,土建和安装成本、配套建设费用和开发商营运成本等三项成本均是由 开发企业里面的专家 提供,按照他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他们认为所有南京河西楼盘的成本都不会超过 4000 元/ m 2 。尽管这是南京首次且由 民间 公布的商品房建筑成本,仍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而当时河西楼盘的价格几乎都在 5500 元/ m 2 以上,最高的达到 9000 多元/ m 2 。 2006 年江苏省盐城出台了首个官方版房价构成清单,涉及该市 2004 年以来开盘的 97 个楼盘。土地费用 195.82 元 / 平方米、前期费用 37.58 元 / 平方米、建安费用 832.09 元 / 平方米、附属配套费 33.43 元 / 平方米、公共基础设施费用 255.41 元 / 平方米、管理销售财务费用 114.49 元 / 平方米、政府规费 157.1 元 / 平方米、土地增值利润税金 494.41 元 / 平方米。以此为标准,盐城市物价局核定上海某公司开发的普通住宅商品房基准销售价格为 2120 元 / 平方米,可在上浮不超过 8% 的幅度内确定具体价格。 2007 年,广州市一位包工头自曝其所承建的一宗商品房建筑成本仅为 697 元 /m 2 。这位包工头向记者公布了他在番禺承包的一项工程的明细账:建筑总面积大约是 11893 m 2 的商品房,合同上的交货价是 808 万元,这样算下来建筑均价为 679/ m 2 元,而该包工头的实际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 572/ m 2 元,在 180 天的工程里,该包工头实际盈利近 80 万元。而当时该房子的销售价格是每平方米平均 4200/ m 2 元。 6 个月我能挣到 80 万元,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已经是暴利了,但是比这个暴利更大的是发展商啊,该包工头感慨地说:如果现在政府给一块地让我建楼,我卖的房价绝对不会卖过 3000 元 / m 2 。 供需矛盾突出 吗? 开发商、某些经济学家和部分官员说,甚至加上一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的推波助澜,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供需矛盾突出 造成的,商品房供应不足,房价自然上涨。民众只有怪自己 命 不好了。这些人自己住着豪宅,所以 站着说话不腰疼 ! 真的是供需矛盾突出吗?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7 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 . 73亿 m 2 ,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1 . 18亿 m 2 。可以看到,开发商圈地的速度明显高于土地开发速度。截至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 . 24亿 m 2 。 开发商每年都会储备一定的闲置土地,尤其是大中城市热点地块,坐等地价上涨再开发,或者是干脆炒卖地皮。而商品房的闲置面积就更大了。 这些充分表明商品房的 供不应求 是开发商、部分官员和某些经济学家的谎言;或者说商品房的 供求矛盾 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哄抬房价。 某些地方官员和经济学家从房价狂飙中获取了非常 利益 ,自然愿意与开发商高声合唱同一首歌。 既然住房供不应求实际是一种恶意的炒作,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居者有其屋吗? 建设部公布的 2005 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 ,其中两组数据备受关注。一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 26.11 m 2 ;二是住宅私有率高达 81.62% ,超过西方国家。 这两组数据的表象,是 显示了我国城镇住房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但是, 统计方法的差异不仅让我国住宅私有率赶超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使得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被高估。 在官方采用的统计方法里,住宅私有率是指报告期末,私有住宅的建筑面积占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这一计算公式得出的我国住宅私有率,并不是 居者有其屋 的反映,而恰恰凸显了房地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即 在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高收入人群拥有的住房越多,中低收入人群拥有的住房就越少。 而且,高收入人群强烈的购房需求,会进一步挤出更多中低收入人群购房的需求,使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聚集了大量非当地户籍人口。如果考虑外来人口,则常住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将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现实中,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住房制实施的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中高档商品房开发的持续高温! 图片来源: news.xinhuanet.com/.../ 15/content_6529844.htm 主要参考文献 广州包工头自曝商品房建筑成本,每平米 697 元 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7-04/10/content_8093937.htm 中国青年报 南京公布商品房建筑成本,开发商多不回应 转载自: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964462.html 房地产 供求矛盾 由何而来 http://www.hnsc.com.cn/news/2007/08/07/177691.html 房地产统计数据掩盖市场供求矛盾 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js/2006-07-07/293111.shtml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
刘玉平 2008-8-11 21:2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 刘玉平 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北京为例 奥运会申办成功及奥运会相关投资极大地刺激了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活动,一大批 奥 字楼盘在北京拔地而起。根据 21 世纪不动产对北京亚奥板块的 11 个楼盘进行的房价统计显示,短短几年间房价均呈现大幅上扬,其中最高涨幅达到 250% ,最低涨幅也有 75% 。例如: 水立方 西侧的公寓 盘古大观 ,均价高达 6.5 万元/米 2 ; 国奥村 的价格由开盘时的 16500 元/米 2 涨到了 27000 元/米 2 。从 2001 年开始,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被迅猛拉升至五成以上的高位运行, 2004 年创下了 58.27% 的历史新高,这远远超过了 10% 的国际警戒线,也大大高于全国 15% 左右的平均水平。更有甚者,整个北京的房价自 2006 年开始三级跳式飞跃, 2006 年初,三环内楼盘突破万元; 2006 年中,四环内楼盘紧跟着冲破万元;而 2007 年年中,五环内已难觅万元以下的楼盘。 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比率 所谓 房价 收入比 ,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房价收入比在 3~6 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 30% 。 我国各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不平衡的。据调查,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多在六倍以下,属于房价不高的范畴;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 6 倍,其中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比率都超过了 10 。 一般认为,住房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应低于 30% 。对于普通家庭购房,如果首付 30% 、商业贷款 20 年,如果房价收入比为 1:8 ,需将年收入的 45% 用于还贷,将超过了 30% 的警戒线。如果还贷款额超过年收入的 50% , 就沦为 房奴 了。这样看来,国内大中城市的房价确实普遍偏高,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 数字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却很能说明问题,现以北京、贵阳两城市为例(表1、2)。由表1和表2可见,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滞后于住宅成交均价、房价收入比的增长,即买房是赔着老本的事情。特别是表1、2的最后一栏作为参考指标的话,对于象贵阳这样的收入一直处于中低水平的城市,61%的差率和43%的增长率,意味着可以把原有的积蓄也差不多洗白了。 表 1 2004 年 ~2007 年北京、贵阳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住宅成交均价对比表 城市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元) 住宅成交均价(元 /m 2 ) 差率( % ) 2004 年 2007 年 增长率 (%) ① 2004 年 2007 年 增长率 (%) ② 北 京 10963 21989 100.6 5053 11454 126.7 26.1 贵 阳 8989 12781 42.2 2158 4385 (两城区三级地段,中高层) 103.2 61 表 2 2004 年 ~2007 年北京、贵阳城市 房价收入比 (住房面积按 90m 2 计算,家庭平均人口按 3 人计算) 城市 2004 年 2007 年 增长率( % ) 北 京 13.83 15.63 13.02 贵 阳 7.20 10.29 42.92 图片来源: www.chnhr.cn/static/ 20080421/NE200804211011.html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商品房销售均价一年上涨46%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gdls/news/2008/01-25/1145880.shtml 去年北京商品房价格上涨6.7% http://news.yonghua.net.cn/htmldata/2005_05/2/15/article_391054_1.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 百度百科,房价收入比 http://baike.baidu.com/view/865384.htm 2007年房价该跌25% 房价收入比脱离现实 http://tj.house.sina.com.cn/n/2007-01-25/165853595.html 贵阳经济适用房缘何价高 http://www.zxhouse.cn/manmess/news/view.asp?NewsID=235classID=3 贵阳市人民政府: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gygov.gov.cn/gycn/1009370400372555776/index.html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2007年下半年贵阳市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公告 http://www.gyfc.net.cn/2_estInfo/index/viewNews.aspx?id=2113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340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