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忙季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忙季节”长春行(1994年6月)
黄安年 2010-4-9 21:18
农忙季节 长春行( 1994 年 6 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9 日发布 每年 5 月下旬到 6 月中旬是文科高校毕业论文答辩的农忙季节 ,导师忙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把关和答辩事宜,还要对兄弟院校的相关论文进行评议或者主持或参与答辩。 1994 年正好我指导的四位硕士生和张宏毅教授指导的两位研究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同时还有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篇博士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需要评议,在这种情况下 ,1994 年 6 月 13-16 日 , 我和冯承柏教授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当年 4 月 27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24 日的亲笔信,信中说 : 今年我们这里将有一名博士生和四名硕士生毕业 , 他 ( 她 ) 们撰写的学位论文将于 6 月 10 日左右举行论文答辩,想请您来长春参加指导答辩工作 , 来回约要四、五天 , 不知道您能抽出时间来学校指导否 ? 至希望您能早日来信告知,如蒙俯允,当在 5 月上旬末将打印好的论文寄上 , 请您审阅。他 ( 她 ) 们的姓名和论文题目是 : 博士生 梁茂信: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演变研究(约六七万字) 硕士生:郭立明 : 1940-1960 年代加利福尼亚州经济结构的变化(每篇约有一万多字) 王玉华:芝加哥与美国中西部的兴起 孙群郎:美国内陆地区现代化大都市丹佛 张宏: 纽约 ---- 一个近代大都市的兴起 我们非常希望您能来校指导工作 , 因为您是这方面的专家 , 我们还请了冯承柏同志 , 他已答应到时来校指导工作。前几年 , 学校修建了一座师大学术活动中心 ---- 即师大宾馆,食宿条件还可以 , 地址就在学校附近 , 来往比较方便。  四名硕士生的论文都是王旭同志指导的 , 他已于去年升为正教授,写了一本美国西海岸大都市的专著,不久即将出版。您和承柏都能来的话 , 我们又可畅叙一番了,希望早日听到您的复音。(原件见附照片影印)   依据我的记事本的记载 :4 月 28 日 , 我复信丁先生说 6 月 10 日准时到。 30 日给王旭信谈参加答辩一事。 5 月 20 日 , 收到梁茂信 5 月 16 日来信谈论文答辩事,同日收到寄来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信中说 : 经丁则民和王旭等老师商定,拟请您参加我们今年毕业答辩。今寄去博士和硕士论文五篇 , 供审阅斧正。请您参加答辩的聘请书后由我校历史系邮寄。有关答辩时间等其他事宜由丁老师确定并函告 , 恕不赘述。我们几位学生恭候您的到来。(据我保存的原件) 21 日,我回信梁茂信。 5 月 24 日 , 我收到丁先生信说 6 月 13-14 日答辩。次日,回信丁先生 ;5 月 27 日 , 收到东北师范大学通过胡锦山寄来的答辩聘书,次日回信胡锦山。 6 月 2 日我挂寄胡锦山,五人的答辩评议书 ,6 月 10 日下午 2 点电报通知胡锦山抵达长春车次和时间。 6 月 11 日中午接到梁茂信打来长途。  在 5 月 24 日下午前我应杨生茂先生之邀,正集中力量看南开大学李剑鸣的博士学位论文稿和写出评语。 24 日下午开始集中阅读梁茂信的博士学位论文稿,和其他四位硕士学位论文稿,并在 6 月 2 日写出评议书寄出。其间 5 月 29-30 日 , 还阅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王荣军的硕士学位论文 , 写好评议书。 6 月 10 日上午四个小时 , 举行我所指导的美国史研究生龚道明、张运成、张世祥、肖军政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晚上主持张宏毅指导的李振广、茹莹的美国外交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可见五月底六月中前是农忙季节一点不假,这些天 , 每天睡眠时间没有超过 5 个小时 , 为的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要对得起这些博士和硕士生。 长春之行的具体活动如下: 6 月 12 日 ( 星期日 )20 : 48 乘坐 59 次特快去长春 6 月 13 日(星期一), 11 : 30 抵达东北师大,戴超武等来接。 14 : 00-16 : 40 梁茂信博士生论文答辩,我任主席。 晚上,丁先生设家宴招待 6 月 14 日 ( 星期二 )8 ; 30-11 : 00 郭立明、王玉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4 : 00-16 : 30 孙群郎、张宏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晚上游东北师大校园 6 月 15 日 ( 星期三 ) 早上去老虎公园, 上午准备下午的学术报告 下午学术报告会,冯承柏讲题 : 中美文化交流中几个问题 ; 我的讲题 : 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晚上丁先生和师母宴请, 饭后于两个研究生聊 , 与冯承柏 6 月 16 日 ( 星期四 )8 : 30-11 : 20 在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室座谈 , 丁则民先生提出加强合作等问题。 中午在王旭家, 16 : 00 研究生来送行 18 : 00 离开东北师大去车站, 18 : 40 乘 252 次长津快车前往天津 6 月 17 日(星期五) 11 : 30 抵达天津 ( 误点 20 分 ) 11 : 40 坐长途汽车由天津前往北京呒 5 : 00 抵达北师大 , 结束长春之行。 回京后 , , 我收到 6 月 30 日梁茂信来信说 : 您不辞劳苦。来到北国春城为我们毕业生主持论文答辩,我们表示深深地感谢。因时间安排较紧,未能给您和冯老师在城郊野外观光,实感遗憾,特致歉意。希今后再来长春 , 我们一定补上。您作为前辈,勤于思考,博览群书,著述甚,治学严谨,令后生深为敬佩。通过此次答辩,我既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 也从您和冯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希望以后常指导后生,以求上进。我们答辩时照了几张照片,已经洗出 , 今随信寄上。丁老师的相机出现故障,所以在历史楼前的照片均报废,希鉴谅。 (据我保存的原件)我还收到胡锦山 6 月 25 日来信说 : 十分感谢您在酷暑之日赶往长春主持我们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并与我们讲学座谈 , 我的收获很大。以前只是拜读过您的一些论文著作 , 知您博学勤奋,这次更深为您认真忘我的精神所感动,去京访学时,要向您好好求教学习。谢谢您对我论文写作的关心 , 到京后即为我复印书目,衷心感谢。我以前从未注意过 JAH 中的 Recent Scholarship 一栏,经您提示我一定要好好查一查 ( 另外我还为丁先生复印了 JAH March 号上的 Recent Scholarship ,看到了您的名字及许多中国学者的名字,目前丁老师在逐条仔细查找 ) (据我保存的原件)。我也收到郭立明 6 月 29 日写给我的信 , 信中说 : 此次论文答辩,有幸得先生主持 , 获益匪浅。您对我的论文的评点指正,见解精深,切中要害,对我今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极有裨益。而您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所做的精彩讲座及各种先进研究手段、研究信息的介绍更使我眼界大开 , 深感耳目一新。只是时间太紧,您来去匆匆,无法多多亲聆您的教诲,至为遗憾! (据我保存的原件) 这些溢美之词是对我的鞭策,事实上从他们哪里学到的远胜过于我给他们的。 16 年过去,现在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史研究队伍中的骨干中坚,和他们那次相聚确实是一次难忘的回忆。 补记: 1993 年 7 月 24 日上午丁先生研究生孙郎群等三人来访,孙群郎带来丁先生 7 月 16 日写给我的信,信中说 : 最近 , 我校四位美国史硕士生(孙群郎、郭立明、王玉华和张宏)将去北京有关单位查阅书刊资料 , 想住在您校招待所,不知能否安排 , 请您多予指导和关注,至为感谢。 (据我保存的原件) 附相关照片 14 幅。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7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