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情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稀巴烂的期末考试
热度 2 EnvRedox 2015-6-25 10:46
一年两度的期末考试又来了。今天有幸监考最早一场,7:50-9:40. 为了避免迟到而发生教学事故,我6点26分就起床准备,走路-公交-走路,7点32分到达考场。此时,学生们已经全部到位,正在翻弄着打印的资料。随后,主监考驾到,包全部拿到前面,手机关机。整理一番,开始发试卷了。马上就要开始考试了,有三位女同学突然起立,拿着笔和书包跑了。一问,原来是走错考场了!咳!这也能找错。考试开始,我这个副监考开始核对学生信息,并要求学生签名。想起,我读本科的时候还真没这个程序。其中,有两位同学没有带证件,按照要求要几位同班同学指认才能考试。绕来绕去,总算签完字了,有2位同学缺考。全部都弄好之后,两位监考开始轮流前后场巡视。 这是一场理论力学的考试,老实说这样的课程我还真没学过,或许和我本科学的工程力学有点联系吧。看看学生们的表现,大概2/3的学生在犯难。有看天花板的,有看监考老师的,有对着演算纸发呆的。僵持了一个小时之后,先后有学生举手要上厕所。现在的考试还真是有人情味了,还可以登记一下随时上厕所。这时候学生作弊你也没办法,总不能到蹲位上看着吧。其实这样的考试,学生很难去作弊,都是计算题书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临考试结束30分钟的时候,学生们有些坐不住了,有的索性交卷了,有的开始瞪大眼睛瞄别人的答案。其实瞄也没有用,因为前后桌的也都不会做。哎,这些学生啊,一学期都学了点啥啊!考试结束,开始收卷,此时下一场考试的学生又冲进来了。每个人期末都要过堂,只是看起来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场煎熬!
3437 次阅读|3 个评论
Thanksgiving Day
StephenCatholic 2011-11-24 21:53
Thank God for everything 感谢天主赐给的一切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女友的相知相伴 感谢朋友的关怀帮助 父亲节,母亲节。 万圣节,感恩节。 圣诞节,复活节。 人家的节日真是有人情味! 国内商家拿来炒也炒的不伦不类, 徒有喧嚣,毫无内涵。
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情是否就是人情味的简称
热度 1 rantingjing 2011-7-16 11:17
看博文“为甚么台湾民众有那么多‘不可能’”有感,由于未直接向作者申请转载,因此仅附链接,这叫做程序正义吧!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7131165987.html 作为80后,我打心底里感觉社会处于"有人情却无人情味"的状态,尽管有些绝对,但是大部分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是这样一个状态,看了这个博文我进一步坚定了这种想法。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还年轻,缺少社会经验,想法有些偏颇,但是那种不真实的生活经验,我可以不要,因为那种经验更让我对生活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也许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可就是……%%。这应该就是顶层设计的好处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目前带路党,空前强大和满口胡说
热度 3 chile 2011-4-15 12:57
最近一直想说说,网络上带路党给我们带来强大的煽动力,一直没时间,发一篇带路党的文章,真是让人感觉人怎么可以这样无耻那? 这还是媒体做的事情吗?这还是中国的媒体吗? 日媒:日首相登广告感谢中国援手 “ 充满人情味 ” 2011 年 04 月 15 日 08:4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锦思 字号 : T | T 115 人参与 1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新网 4 月 14 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 13 日刊出评论说,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中国《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广告名字叫《纽带》,菅直人对于 “ 全世界人民给予的情谊纽带 ” 表示感谢。 中日两国身处东亚,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互帮互助是两国发展的重要动力,表示感谢理所应当。 尽管这份感谢信翻译水平尚显不足,但是也被认为 “ 言辞质朴,真诚感人,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 。 文章摘编如下: 4 月 11 日是日本 “3·11 大地震 ” 发生 1 个月的日子,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世界各主要纸媒刊登了感谢各方援助的广告。在中国《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广告名字叫《纽带》,菅直人对于 “ 全世界人民给予的情谊纽带 ” 表示感谢。尽管这份感谢信翻译水平尚显不足,但是也被认为 “ 言辞质朴,真诚感人,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 。不过,中日关系要想稳定健康发展,仅靠这次单纯感谢远远不够。 日本东北部地区 11 日下午发生里氏 9 级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强震发生后,为支持日本抗震救灾,按照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应急机制和有关部门要求,中国各方力量紧急集结,倾力支援日本抗震救灾。中国军队承担了向日本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的筹措任务。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 14 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此后,多批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日本,为日本摆脱震灾困境起了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和受灾群众感动在心。 其实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得到中国的赈灾援助,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对中国表示感谢。 早在 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期,中国就 “ 广募捐款,尽数拨汇,藉资拯济,以申救灾恤邻之至意 ” 。为答谢中国人民给予日本震灾的援助,日本派出 “ 国民表谢团 ” ,于当年 10 月 20 日起程来华答谢: “ 此次贵国人民,对于敝国震灾所给予伟大之同情,与贵会派遣医队之协助,殊足使敝国上下一致感动。此次来沪,敬表谢意,极希望此后中日两国国民益臻亲善。 ” 而 1930 年 3 月 , 日本首都东京重建工作历经 6 年半初步完成 , 日本政府通过该国代理公使重光葵照会国民政府 , 对中方当年援日之举表示感谢。 此后的日本侵华无疑是农夫和蛇的故事再现,使对日本无私援助的中国民众倍感凄凉和不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为日本捐助的许多中国慈善家在日本侵华时再次率先垂范,奋起抗击外侮。由 此可见,在他们心中,爱恨分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救助日本灾民并不矛盾。 受人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是传统的东方礼节,也是国际关系必然的准则。 中日两国身处东亚,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互帮互助是两国发展的重要动力,表示感谢理所应当。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金、技术紧缺,能源供应紧张,基础产业落后。一贯争强好胜、奉行自力更生的中国也改变 “ 国不欠债 ” 的观念,积极寻求外部力量支援。 1979 年,大平正芳首相的中国之行,正式提出向中国提供 ODA ,即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当时中国外汇储备仅为 1.67 亿美元,而日本第一份贷款就达 500 亿日元 ( 约合 2.2 亿美元 ) 。总共提供至少 1700 亿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官方援助总额的 60% 。中国政府领导人表示感谢,一些受益者也高度评价。 而这次日本地震,日本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 40 个国际机构、众多非政府组织及世界各国人民对日本的慰问,并得到捐赠赈灾款等方式的支援。据悉,菅直人考虑向各国报纸投稿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4 月 9 日他已向媒体透露,希望鸣谢信能在大地震发生满一个月的 4 月 11 日刊登,代表日本向国际社会直接表达感谢之意。他在鸣谢信中强调 “ 日本不会屈服于震灾 ”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一些报纸的广告栏中刊登鸣谢。由于预算有限,政府的鸣谢广告只在数家报纸上刊登。 日本首相菅直人的道谢对于加强和改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对由于日本核污染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周边国家的核担忧事件,应当说从心理上进行了初步安抚,对日本政府的国际形象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然中日关系要进一步改善,不会因为这次中国援助和日本感谢有效改变。真正的改善也要看日本方面对于中国的各种实质行动,不要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这才是中日关系稳定友好向前的必要基础。 ( 王锦思 ) 似乎只有专家和学者记者们有水平,百姓都提不到带路党的高度! 2011/04/15 09:26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网友 ds4ds 意淫哦。人家说的是感谢全世界,没单独提感谢中国哈。自作多情。 推荐 (36) 回复 2011/04/15 09:20 广东省汕头市网友 netkool 自作多情,我没有看到提到中国两个字啊 推荐 (12) 回复 2011/04/15 11:19 上海市网友 zhangyuanwyp 农夫与蛇的故事,恐怕还会重演。日本,国土狭小,地震频发,资源不足以满足其需求,扩张是唯一之道。 推荐 (8) 回复 2011/04/15 11:06 北京市延庆县网友 guanglu0725 您的留言在路上,稍后即到 ... 我没有看到感谢中国,只看到感谢世界,难道那么多汽油和柴油,和中国自己雇佣车辆送到日本灾区的东西都是是世界送的?我没有看到质朴,我看到的是日本的含糊,正如对日本天皇对二战战败投降的含糊,对中国侵略的含糊, 对于日本,我们要本着学习不崇拜的原则,日本对美国黒船的感激就是日本对实权的崇拜,日本眼里没有对和错,只有强与弱 推荐 (8) 回复 2011/04/15 11:05 天津市网友 放心游子 我们不要牌坊,我们要赔款! 推荐 (2) 回复 2011/04/15 11:05 北京市延庆县网友 guanglu0725 我没有看到感谢中国,只看到感谢世界,难道那么多汽油和柴油,和中国自己雇佣车辆送到日本灾区的东西都是是世界送的?我没有看到质朴,我看到的是日本的含糊,正如对日本天皇对二战战败投降的含糊,对中国侵略的含糊, 对于日本,我们要本着学习不崇拜的原则,日本对美国黒船的感激就是日本对实权的崇拜,日本眼里没有对和错,只有强与弱。这次美国对日本核污染的宽容和失语,只能纵容日本。 推荐 (1) 回复 2011/04/15 11:04 山东省淄博市网友 鲁商 是哈,我也没有看到中国的字样,别的国家根本不当个事,我国还好意思在人民日报头版登出来!所谓文明国度,只是追求一些面子上的东西,当它要求我们把支援的物品自己运送到灾区的时候 ,当它仍处于震期却还念念不忘宣示钓鱼岛主权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对不属于人类种属的这么一个物种,有怜悯和存在的必要吗!? 推荐 (3) 回复 2011/04/15 10:49 湖北省武汉市网友 阳光之下有阴影 中国官员和媒介的奴颜体现在对外国 . 连起码的外交礼仪都不懂 . 中国官员对内的残暴一点不逊强盗土匪 . 推荐 (14) 回复 2011/04/15 10:33 吉林省网友 zsh4455998 反省历史,承认罪过是对中国人的最好感谢。否则老天还会发怒 推荐 (3) 回复 2011/04/15 10:04 湖北省宜昌市网友 养生主 我看作者是自作多情吧。该篇感谢信我全文看了,在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中国,只是感谢 “ 全世界 ” 。所谓的 “ 患难见真情 ” 是英语,日本可是汉文化圈!个中滋味到底如何,受过几年汉语教育的人都应该不会如此颟顸吧。 推荐 (1) 回复 2011/04/15 09:57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网友 daminglang 中国人可能不习惯,这是一种国际外交礼仪和习惯,当然也有真诚的表达感谢之意。日本确实有很多好东西值得我们学。尤其食品安全确实让人放心,中医中药,茶叶,陶瓷本来是中国的,但日本做的好过我们不知多少倍,前几天朋友买日本补肾的鹿尾精,就大叹日本药质量确实好。令我这老中医很是尴尬。 推荐 (6) 回复 2011/04/15 09:38 贵州省遵义市网友 仡佬族 一个大流氓!这就是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总是放心的原因!!!!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3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动你的手指,让拜年短信有点儿人情味
热度 4 JJZHU 2011-2-5 05:35
短信拜年已成为信息时代取代传统拜年的替代品。相信很多人收到的拜年短信都是这种模式: 1 )祝福信息 + 发信人的签名; 2 )发信人姓名 + 祝福信息;一条信息加上若干电话号码就把祝福和问候送给到若干人手上,省时又省力。 难道大家不觉得这种新年祝福已成为流于形式的表面敷衍了吗?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已经失去了人情味。 请稍稍动动你的手指,用心写两句祝福的话语,专门发送给你真正要祝福的人!如果你再懒一些,哪怕是把拜年短信的模式稍稍改动一下:写上你要祝福人的姓名 + 祝福信息 + 发信人的签名(一条一条地发送)。
4508 次阅读|7 个评论
变化中的上海人情味渐浓
罗帆 2010-8-20 13:59
第一次去上海,我三岁,只留下朦朦胧胧的印象。当时,母亲作为大学青年教师去那里参与四清后期的工作,常会旁听批斗会。唯一记得的是,母亲的同事喜欢逗我说:今天我们要斗你妈妈!我就会恶狠狠地喊叫:斗你,就斗你! 大三时去上海玩,一位同学邀请我去他家。很感激同学的热情,但他父母高傲和冷淡的神情,让我永远不想再次登门。那时的上海人优越感强,认为外地人都是乡下人。但在我眼中,上海就像一张由老房子构成的褪色照片。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没有多大变化,但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每次去上海出差,都会抽空出去逛街。售货员们爱理不理,旁若无人地讲着上海话。在内地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形下,在上海的重要任务是把带的钱花光。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离开上海,心中没有什么留恋。 近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随着新移民的大量进入,上海人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我校在上海办了 MBA 班,招收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去上课时,发现学员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视野开阔,守时认真,积极参与。据了解,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属于上海的新移民。结合激励理论的学习,我让他们做了激励反馈心理测验。结果表明,目前优势需要为安全需要的同学最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竞争激烈、充满机会的上海,生存的压力比较大,不少人缺乏心理安全感。我先后担任了四位在职学员的导师,除了一位因故停顿,其他三位都以优良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其中,滢在论文中设计的出版社营销组织结构变革方案,目前正在所在单位实施,收效显著。 日新月异的上海,已经成为我校毕业生近几年首选的就业或求学的城市。我所指导的全日制研究生中,有数名去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两位去上海高校读博士。详见博文愿你们飞得更高更远(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481 ) 最先去上海工作的学生是宁。她聪慧内秀,精明强干。实际上,我只是她的副导师,但她的喜怒哀乐,都愿意与我分享。毕业之后,她每年回武汉过年都会来我家,我们会避开喧闹静聊很久。我和先生分别去美国进修时,来去都经过上海,她主动承担了接送的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现在,她已经调往美国霍尼韦尔深圳公司,但与她在上海度过的愉快时光常令人回味。 去年,我们家去江浙一带自驾游,我在上海与弟子们相聚。详见博文师生在沪喜相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612 )。 今年 6 月 17 日清晨,我乘火车到达上海南站。在上海交大读博的妮到车站接我,陪着我去酒店,然后一起赶往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IACMR)2010 年度会议会场。大会主题报告一结束,荔就跑了过来。她已经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在金融学院任教。师生相见分外亲,中午,我们一起在华亭宾馆旁边的沪菜馆共进午餐。 师生情就像花儿一样美好(左为荔、右为妮) 最令人高兴的是,妮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导师顾琴轩教授。顾老师穿着一套合身的米色套裙,庄重文雅,非常有亲和力。她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硕果累累,但两年前我们在广州会议时没能相遇。她与我同龄,治学严谨,为人坦诚,我俩一见如故,倾心畅谈。其实,妮当初先报考的是同济大学罗瑾琏教授的博士,后来因故没能上线,转而报考了顾琴轩教授的博士,有幸被录取。顾老师说,妮的科研基本功不错,夸我指导有方,并说我俩有缘,令人深感欣慰。 很快,我见到了可爱的罗瑾琏教授。两年前,我们在广州会议时相识,在上海重逢真开心!她依然留着童花头,热情活跃,思维敏捷。她是我的老乡,与我年纪相仿,又是同行。第三天中午,她请客招待同行好友,我也有幸参加。除了顾老师,还有北京大学的张一驰教授、南开大学的袁庆宏教授、湖南大学的姚艳虹教授。席间,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在大会闭幕式晚宴上,下一届会议的两位主席产生了。谢家琳和周京教授以对话的新颖形式,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新朋老友依依话别,相约两年后香港再见。 我与顾琴轩老师(左)和罗瑾琏老师(右)合影留念 在会议的间隙,我见到了两位已毕业的在职研究生。超满头大汗地送来两张世博门票,滢请我在小亭酒店共进晚餐,他们的盛情让我感动。此外,还与老友玉林在华亭宾馆的咖啡厅聊天,除了谈所在单位的绩效考核,还谈了他的家庭近况。得知他最近得了宝贝儿子,看到他乐滋滋的样子,心里真高兴! 此后,拿着学生们赠送的世博门票,我和随后赶来的儿子开始了起早贪黑的世博游。因为时间太紧,婉言谢绝了学生请客的邀请,也没有如约与在上海的高中同学们相聚。我将用过的门票保存下来,它们不仅有纪念意义,更凝聚着学生的深情厚谊。 这一次离开上海时,望着车窗外纷纷退去的高楼大厦,心中的依恋悄然泛起。变化中的上海,许多故地已经难以相认。虽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不可否认她变得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有人情味。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4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研究人员的人情味
jlpemail 2010-4-10 09:44
人,人情,人情味.多么美好的字眼. 在一些冷冰冰的环境中,很难感受到人情的味道. 在钢铁的丛林中,在进口仪器的围困下.在样式统一 的制服的包裹下,在心灵的窗口被烟雾尘土笼罩 的环境中.这些字眼,多半只在字典中. 为什么,有些研究人员感受不到春天的暖意呢? 为什么有些人缺乏人情味呢?这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1 是,这样的人,曾经遭遇过不公正待遇.在人情的沙漠 中,成长起来的人,终究缺少了人的味道. 2 以缺少人情 味为光荣的人.这些人在得到缺乏人情 味的高度评价后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进步了,终于和以前的 自己有区别了. 3 缺少人情味,不过是掩饰他们内心恐惧的布匹.内心的恐惧 和不安,害怕失去目前利益和位置的惶恐感,让他们手心里经常 湿漉漉的.他们的内心需要包裹,像甲克动物,比如乌龟一样.遇到 棘手的问题,或者缩头,或者用硬壳伪装自己.遗憾的是,甲壳动物的 坐标系被旋转180度后,尽管他们还是缺乏人的味道,他们最不堪 一击的部位还是要暴露出来. 4 一个团体,是否具备凝聚力.关键看这个团体的决策人,影响力巨大 的人物,是人还是物.是散发人情味,还是唯一散发的味道是(异味排泄)物.后者就 非常可悲了. 遗憾的是,有些人物,即使意识到自己的缺乏,也无力改变 现状. 因为现状让他们麻痹和陶醉.他们已经演化为可以令刘伶 这个品酒大师沉醉3年的怪哉之虫儿.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