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程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成功举办哲学前沿报告会
ssglwu 2019-5-3 07:08
吴国林 成功举办哲学前沿报告会 2019 年4月23日上午10点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号楼102A成功举办了哲学前沿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工程哲学的 若干问题。 主办方: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主持。学院的相关教师与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李教授是国际上最先出版《工程哲学》著作的著名专家。他主讲了工程哲学的前沿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基本观点。工程的基础是技术,技术是经验的。有人类,就有技术,而科学不是。二战之后,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不赞同将医学称为“学”,因为没有“-logy”。上个世纪60年代,技术哲学的中心才转到美国,后又有荷兰的经验转向学派,这强调技术人工物。库恩的科学哲学,实质上是科学社会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是相互定义的。 工程很重要,但工程的理论基础不行,才有我国工程研究院对工程哲学的重视。工程哲学要面向工程师。工程的规模概念重要。工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工程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工程的方法是可以谈判的。在工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也有合作的时候。而科学家争论问题,追求真理,不可能进行谈判。 工程哲学应当涉及:(1)研究工程师的著作;(2)工程哲学的理论问题;(3)工程与规模的关系;(4)工程方法论;(5)工程的定义问题,涉及到什么范围。 吴国林教授与李教授就新工科、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等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比如,在目前的工程哲学中,一般将工程哲学的对象统称为“人工物”,吴国林建议应改正为“工程人工物”,因为在分析技术哲学中,有“技术人工物”,具有对技术人工物的内在的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的深入结构,包括有关的实践推理。目前,在吴国林看来,工程哲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比如,有关具体工程的案例的收集与研究,有关工程哲学的范式还没有真正开始。 附:有关分析技术哲学的最新进展见:吴国林:《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该文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模型,并从实在性、技术命题、技术推理等多方面展开原创研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前沿报告会
ssglwu 2019-5-2 09:50
哲学前沿报告会 主题:工程哲学的 若干问题 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 方式:报告 + 讨论 时间: 2019 年 4 月 23 日 10 : 00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5 号楼 102A 欢迎参加!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2019 年 4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哲学与市场经济
热度 6 lvnaiji 2016-1-2 11:13
吕乃基 工程哲学自本世纪初问世以来成果斐然,然而放到当代中国的实际中,感到还存在有待探讨的领域。 一、 工程的主体 迄今为止的工程哲学主要关注工程本身,没有或较少涉及工程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 。一项工程,从头到尾的各个阶段涉及不同类型的主体,每一类主体都有自己的专长、特色、视野和认识,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有自身特定的利益诉求,并且按经济人假设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迄今为止的工程哲学主要限于从工程的规划设计,经施工建造,到运营的阶段,没有或较少涉及规划设计之前的立项阶段;实际上,立项阶段对而后的各个环节具有决定性影响。有必要把立项环节的主体也就是招标人纳入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招标人主要分为两类:政府,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后者的情况相对规范有规可循,这里仅讨论前者。 工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重不一。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重大工程的招标人往往就是政府。身为政府的招标人,其权重远超过其余各方。在这之后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各方,虽弱于政府,然而作为独立的法人,依然具有一定的权重。至于工程最后环节的主体,也就是社会中的个人,既是工程的最终目的,又因其分散且诉求各异而最少话语权。在一般情况下,最终的消费者可以由对商品的选择与否回过头去制约生产方,但面对一项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被强加的工程,消费者唯有接受。作为招标人的政府拥有对重大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个主体的选择权,其他主体对该项目唯有参与竞标和放弃两个选项,而最终的消费者几乎无权放弃。自招标人而后的各个主体之间,前者对后者具有较多的限定和制约,后者主要只能在前者设定的框架内做文章,顶多是细节上的调整修补,较少具有逆向的权限和反作用。工程哲学,有必要分析工程中的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工程中主体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在重大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招标人和众多竞标方之间的招投标过程。不同于商品买卖,这是市场经济中为工程所特有的竞争方式,各种博弈-合作,黑箱操作都在招投标过程中登台亮相。不同类别、规模、科技含量等工程的招投标规则的一致与否,招投标过程中各方责权利的分配与调整,以及这些规则对竞标方自身的规则和日常运营有何影响,等等,都应该成为工程哲学重要的研究领域。招投标过程有可能成为工程哲学下一阶段发展的突破口。 在当代中国,招标人与竞标方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既有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与合同的关系,同时又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各个竞标方相对于招标人(特别是政府)的权重,特别需要增加最终使用者在工程各环节的参与和话语权,以及保留和强化对招标人的追责。在事前和事中拥有最大权重的招标人,理应在事后承担最大责任,这就是责与权的对称。从“利”的角度来看,身为政府的招标人,在提供重大工程以获得社会效益之时,自身也有了“政绩工程”和GDP,以及获得升迁的机会。此外,“ 不搞些工程,地方政府就会变成‘清水衙门’,一搞工程就会是‘车水马龙’ 。 ” 个中奥秘,相关主体,不言自明。 此外,较之市场中的一般科技型企业,竞标方的资质、信誉、历史积淀和品牌的作用更为重要。工程哲学一旦涉及工程中的主体,必然要从科技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二、 工程哲学的扩展与界限 工程哲学研究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其原因在于,在于以往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上已经完成的工程,如都江堰、阿斯旺大坝等,基本上没有涉及现实社会进行中的工程;工程哲学界与工程院的紧密结合,无疑开拓了工程哲学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没有或较少关注 市场经济中 正在进行中的工程。工程院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招标人的特殊关系,往往能优先拿到项目,特别是大型优质项目。正因为此,所以工程中的主体及其权重、招投标,以及资质等,也就未能进入工程哲学的法眼。美国的龙飞船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完成特大工程的范例 。走进现实,走进市场经济,是工程哲学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上有如“菜篮子工程”等工程泛化的趋势,工程思维也随之渗透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严谨的工程思维有可能因此而突破底线,发生变形甚至变质。工程思维的一大特点是,在目标引导下的整体观,也就是整体最优,为此可以调整当下和局部。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十分相似,如电影《英雄》中所宣扬的为了“天下”而自我牺牲。类似的事例在当代中国随处可见的拆迁等事项中屡见不鲜。拆迁,一旦谓之“工程”,似乎便有了几许合法性。 传统文化与工程思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实用主义但求结果满意,无论过程如何,甚至不择手段,抛弃程序正义;中庸之道强调过程可控,不走极端,往往以灵活性否定原则性。这种状况在眼下中国社会的典型表现与后果就是,国人对侵权乃至罪恶的容忍致使改革乏力。活着,成为中国人的底线;不论是蛮横的活着,还是卑微的活着。 这种情况并非工程思维之过,工程思维有着自身严谨的边界。工程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拥有自身的权利,可以谈判,但不容剥夺;工程有自己的原则,不容轻易突破,所有的变通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及得到所有相关主体的认可。有必要划清工程思维与传统文化的界限。 三、 工程中的“仨源” 一般的科技型企业,如苹果、海尔等,有自己相对集中和持续的主营业务,以及在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上普遍适用一以贯之的规章制度;工程类企业的情况虽与之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知识、人脉,以及与此二者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三者分别对应于“仨源”中的“质能神”,“质”是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源,“能”是企业所经营的业务,“神”指在企业价值观指引下,为资源的应用和业务的开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显然,任何企业都重视知识、人脉和规章制度,但对于工程类企业来说,这三者具有特殊重要性。 知识。 对于工程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资本和设备,而是知识。每一项工程都是独特的。一项工程结束,如果不及时总结,其中所积累和创造的知识便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同时,一项工程中的知识也不能照搬到另一项工程中。因而随着所完成工程的增加,工程类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就越发重要,包括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更新等。具体涉及到知识的种类(意会知识、嵌入编码知识、非嵌入编码知识、价值观、品牌)和知识的操作。首先是 提炼 :从停留于经验层面束缚于特定的案例——不同层次、类别、或成或败(尤为重要)——及其语境之中,为个人所有的意会知识,上升到可以交流和共享的编码知识。这一环节之所以重要还在于知识的载体。编码知识的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光盘、U盘,而意会知识的载体只能是人。如果没有知识的提炼,一旦人员辞职,知识随之流失。其次是 集成与共享 :按什么价值取向取舍以及存贮知识,形成为本企业所独有的知识库。在此意义上,工程类企业的一大重任是培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最后是 创新 :知识新的组合,以及将已有知识用于新的工程,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人脉。 工程,涉及与招标人的关系、巨量资金周转,在施工周期内对所在区域的影响,以及在营运阶段与使用者的关系等,因而与政府、金融机构、环保部门和媒体等的沟通特别重要。沟通有三个层次:科技和工程等非嵌入编码知识层面的沟通、彼此间培育信任、情感等嵌入编码知识,以及在更高层次对该项工程和企业品牌的认可。 制度规则和价值观 ,规范知识运行和人脉关系。前者涉及企业内的知识产权和赏罚升降措施,后者或许在于设置人脉关系的“负面清单”,同时在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向上开放。 工程哲学的创立者李伯聪先生的新著《工程社会学导论 : 工程共同体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涉及工程中的主体,但除了投资方外主要限于工程的建造阶段。毛如麟,贾广社:建设工程社会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受王礼强博士《仨源论与仨源易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启发 郑永年,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1812105.html?touping 吕乃基, 美国龙飞船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个人分类: 科技|32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2年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fPET2012)侧记
ssglwu 2015-4-19 17:27
吴国林Guolin Wu 这是一个补记。今天找资料时,发现没有记录这次会议,现在记上。 2012 年11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工程与社会分部、国际工程研究网络、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十家中外单位协办的“fPET-2012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近百位知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苏刚教授到会表示祝贺,殷瑞钰院士、李伯聪教授、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米切姆)教授、Hans Poser(波斯特)教授应邀莅临开幕式并作主题发言。 “fPET (Forum on Philosoph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在国际工程哲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fPET”以工程学和技术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工程师及管理人员之间的深度对话,从而实现对工程技术深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由李伯聪教授与Byron Newberry教授担任联合主席。 会议的主题是:“工程哲学及技术哲学”、“工程伦理”、“关于工程实践者的反思”、“工程研究及其他有关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等。本次会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 笔者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 论量子技术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quantum technology)。并与米切姆、波斯特、维马斯(Vermass)进行了学术交流。特别是与波斯特的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维马斯的量子力学解释的条件等展开深入的讨论。 1. meeting 2. P. Kroes 3. 4. Guolin Wu and Yan Zhou 5. H. Poser 6. 7. Guolin Wu 8. Guolin Wu 9. Discussions 10. Mitcham and Wu 11. meeting field 12. meeeting field 12. Vermass and Wu 13. Poser and Wu 14. meeting 15. L. Floridi and Wu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
wangyk 2008-8-13 01:13
《工程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 王应宽 摘编 2008-08-13 来源:《工程哲学》、科学时报 博主按: 工程哲学是一个工程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其内涵还涉及广泛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科学的问题。研究和普及工程哲学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可使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 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在工程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哲学命题。工程需要哲学,哲学必须面向工程。在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在中、美、英等国勃然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仅从纯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观点来看待工程问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程哲学随之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于2004年正式立项研究工程哲学问题(项目负责人殷瑞钰),其宗旨是希望能集中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界学者、专家的智慧,合作撰写一部对工程界、工程管理界和哲学界都有帮助、有启发的专门理论著作。《工程哲学》(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书就是这个研究课题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大力支持《工程哲学》的写作,并亲自撰写《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一文作为《工程哲学》的代序。他提倡中国工程界和哲学界携手共同研究工程哲学的方向和进程,希望《工程哲学》能对工程界以及理工科院校的师生有所助益。《工程哲学》出版后,学界开展了广泛深入地研讨,产生了较大影响。著者在书中提出和论述了工程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摘录如下,共同学习。 一、哲学与工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活动,工程哲学就是沟通工程和哲学的一个桥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工程就具体体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 哲学研究要着重在工程活动中反思并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工程需要思考在哲学层面实现从征服自然观到和谐工程观的理念变迁。 建立哲学界和工程界的联盟关系,共同研究工程哲学,将有利于工程哲学学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哲学界和工程界应该携手合作,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是工程哲学得以成立的基础。 三元论认为,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类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是以探索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集成建构为核心的活动。 人们既不应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也不应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或者技术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而是科学要素、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环境要素等多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三元论明确承认科学、技术与工程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突出强调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强调工程化环节对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作用、价值和意义,强调应该努力实现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有机互动与统一。 三、从知识层面看,工程位于科学 技术 工程 产业 经济 社会的知识链和知识网络的中心位置,工程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科学和技术来说,工程发挥集成的作用,而这种集成还有赖于工程科学的指导和支撑。对产业和经济来说,工程是构成单元,各类相关工程的关联、集聚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产业。因此,现代工程活动需要在相关知识网络链接的大背景中,研究和总结工程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事物和现象,揭示其中隐藏的带有普遍性的工程规律,发展工程科学。 四、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工程架起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各种类型的创新成果、知识成果的转化,归根结底都需要在工程活动中实现,并据此检验其有效性与可靠性。 工程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工程理念、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生产运行、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努力寻求和实现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和优化。可以说,工程创新具有广泛的关联度和综合显示度,工程创新的状况往往直接决定着国家、地区、产业、企业和有关单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五、在工程实践中,既要重视突破性的工程创新,也要重视渐进性的工程创新。 突破性的工程创新往往立足于基础科学层面的原创发现,体现出高超的才智和重大的突破,因而显得特别引人注目。然而,多数工程创新却并不依赖于基础科学层面的原始创新,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渐进性积累、综合集成、逐步改进和加以完善来实现。这类创新通过积累效应和集成效应同样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效果和历史性影响。 六、要高度重视工程思维与工程方法的研究。 与注重理论理性的理论思维相比,工程思维是构建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体现的主要是实践理性。与注重想象和虚构的艺术思维相比,工程思维也具有想象性,但强调的是目标想象性和可实践的过程。工程思维也追求美,弘扬美,但这种美是通过工程活动变成现实后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美。与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一样,工程思维中也渗透着价值追求,但 工程思维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更加具有综合性,往往是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等的融合。 工程思维渗透到工程理念、工程系统分析、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构建、工程运行以及工程价值评价等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成败和效率。 七、工程理念和工程观是人们关于工程活动的总体观念和基本观点,它渗透到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并深刻影响着工程战略、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建构、工程运行以及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只有从工程理念和工程观的高度重新审视各类工程,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工程和世界。近代以来,工程往往被不恰当地视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对工程活动可能产生的长期的、多方面的生态效应和各种风险估计不足,这种 征服自然 的工程理念已经对工程实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的工程理念和工程观要求工程活动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社会道德、社会伦理以及社会公正、公平的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环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八、工程应该以为公众服务为目的,因而,公众应该理解和参与工程。 工程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福祉,工程决不是、也决不能成为一个被专家垄断的领域,工程活动必须得到公众的理解,也必须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作为重大工程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有权以适当方式参与有关工程创新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社会应鼓励公众真正作为有资质的行动者,介入重大工程的决策、设计和价值评价过程,从而促成重大工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根本上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尽量解决在工程实施之前,并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消灭在萌芽之中。 九、需要将工程哲学的新观念落实到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工程人才和科学人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各有其特点和教育规律, 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培养以自然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科学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去培养工程人才, 应该认识和掌握工程人才成长的特点与规律。与此相关,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工程师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声望和待遇,使工程师成为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职业。 十、理论联系实际是研究工程哲学的灵魂 。案例研究在工程哲学研究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案例研究可以成为直接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不但可以成为抽象理论的 落实 过程,同时又可以成为实现理论 起飞 的基地。 《工程哲学》的著者认为,中国学者们研究工程哲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工程活动的实践出发,建立工程师、哲学家、工程管理学家等相关专业人士的联盟,针对工程活动中的哲学问题进行对话,碰撞出思想火花,寻找到工程与哲学的交集,推动工程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进而扩展成工程与哲学的并集。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并促进哲学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了对工程的认识,并促进工程实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殷瑞钰, 汪应洛, 李伯聪等著.《工程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工程哲学:十个基本观点综述。科学时报,2007-11-14。 http://book.ce.cn/spsy/200711/15/t20071115_13601127.shtml 黄顺基. 《工程哲学》的开拓与创新. 来源: 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1-14 23:58:50. 资料链接: 李伯聪 著.《工程哲学引论: 我造物故我在》.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07-01. 安维复 译. 路易斯布西亚瑞利著.《工程哲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6. (《工程哲学》一书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工程和技术研究教授路易斯布西亚瑞利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工程哲学方面的论著) 附专著封面图片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5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