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入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能够呼吁研究生考试取消政治吗?
热度 39 lin602 2012-4-17 08:00
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开始到现在都要考政治科目,几十年了,一直没有改变。考政治有用吗?地球人都知道,这政治是临时背出来的,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其实没有多少用处,二十多年前我考研究生时,就是临时背这些政治内容,考完基本忘了。 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不能呼吁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让学生腾出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去除这种虚假的做法对年轻人思想上不正确的影响。 我们能不能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文章发表,各种访谈来宣传与推动这个事情的实施?甚至在各个博客与论坛上进行呼吁。 当一些科学界的名学者,总书记、总理及教育部长接见你们时,你们完全可以适当地提出这些看法。 我相信,只要正确的东西,迟早总会实现的。 务虚与空谈是必要的,但做点力所能力的事情更重要! 科学网敢将我这文章‘精选’吗? 其实百家争鸣,这点小意见无所谓的。哈哈。 看样子‘精选’不可能了,如果各位博主看了此博文同意我的看法,就推荐一下,让其到首页上让更多的博主了解。
3854 次阅读|72 个评论
[转载]【分享-转自小木虫论坛】一个博士的经验最美
chuzhufei 2012-2-21 08:09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124673 第一季 被博士 2005年,我从南方一所工科学校硕士毕业,凭借本科及硕士期间的一堆“三好”及“标兵”证书顺利拿了几个公司的OFFER。之后,选择了一家合资企业并进入试用期,试用期为2005年5月至2005年8月。 而在此前的3月份,我已经参加了H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试用之间,我已知晓自己被录取了。去合资企业试用,实则是想赚点零花。因此3个月试用结束后,我也凭借此前和老板的约定“假如考上博士就自动解除协议”顺利离职:当然至今我仍然对那个上司心存感激与愧疚, 感激的是他的赏识及挽留,愧疚的是我当初的“算计”。 为什么读博呢? 1.物质欲望。 本科期间,我认识了我的老婆---当初的女友,她家境不好,而且天各一方,但在各方压力下仍然苦等了我N年。我幻想着,读个博,找个二流甚至以下的学校, 可以分个房子,然后带上家属,这样不就一切都解决了--大家别笑我天真,毕竟,05年的时候,博士进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待遇还是过得去的--因此,寄希望 于读博后的好处,我选择了读博。 2.教唆 如果说欲望是我的主观情绪,算不得“被读博”;那么说你最仰慕的人的一句话或者她的规劝使得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算不算呢?家族里的一个至亲表姑,凭借 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奋斗,硬是从我们那个山沟沟里面走出来了,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说“体面”(绝无贬义,毕竟她凭的个人的能力)。可想 而知,在我那一群几百年来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父母眼里,她是多么的荣耀----请不要责怪父辈们的庸俗----当然,她也无疑成了我们下一代的学 习“楷模”----学校里的老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难免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像...一样”...是不是像个很古老的传说,但它确实是真实 的。 这个表姑之于我的重要性,不是其如今的显赫地位,而是其个人奋斗史。外界的灌输加上个人的崇拜,她自然也成了我的榜样(关键是,她人品尚好,且可能因为我 从小到大在学校的表现与之颇为相似,外界乃至她本人对我也似乎寄予了太多厚望)---那么榜样说句话,相信你肯定是把它当真理的。 04年底,春节偶遇这个表姑,喜庆的气氛往往让人热血沸腾,何况我马上要硕士毕业了,虽然04年的硕士已然贬值,但是土堆子里面突然出来一点点带光亮的东 西也总是能让人们刮目,即便它只是一个鹅卵石。与表姑的交流,我当成一种接触与会晤,自认为是英雄嘛--是不是很悲哀?---表姑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我直 言,想早点工作,且已签合同。表姑以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大训了我一通,认为一个男人如此短视,太没出息。当时,我的父母也在场,一个劲的感谢表姑的及时提 醒,并再三告诫我:一定要听表姑的,表姑不会害我,表姑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要多......表姑...表姑...表姑... 表姑走前,还送给我一句:记住,***,你是这些同龄孩子里面最优秀的,表姑最看好你,你可别让我失望----虽然我一个劲的解释,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读 书、科研,因为我觉得自己与人打交道更能游刃有余,学术上却总是蜻蜓点水,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不适合搞科研的---至今依然这样认为。但偶像的话已至 此,我能如何?何况,还有我年迈的父母的指望... 3.虚荣 除了上面两条,再者就是来自内心的虚荣了。认识女友,去过她家几次,听说是个研究生,她家的很多亲人都给了我足够的热情---毕竟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硕士还是少---,小硕尚且如此,我在憧憬,那如果读个博了出来,岂不更美? 表姑在山寨里的人看来,那就是凤凰,每每逢年过节,即便平时偶尔回去一趟,受到的礼遇也丝毫不逊于“龙泉山庄对齐镇长”的欢迎场面。我深深渴望那种被人重 视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种病态的话,我也认了。--眼下的我,似乎也得到了。言及此,附上一首诗,在我读博期间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偶然找到的一首, 作为第一季的结束。 【可以说,上面三点原因,是我读博的最核心动机,因为没有涉及到兴趣、能力、特长,因此从读博“应该具备的条件本身”而言,我是“被读博”了】 如果你对某种东西极度渴望 加倍努力为此奋斗 没日没夜为此劳碌 放弃娱乐、放弃睡眠、放弃舒适 一切渴望皆系于此 它的存在让其他一切变得俗艳和廉价 没有它的生命对你而言只剩苍白和空洞 你所有的计划都为它而设 所有的美梦都为它而做 所有的汗水都为它而流 所有的烦恼都为它而生 为了它,你不在对人类和上帝畏惧 只用尽你的能力和才华 全身心为此一搏 如果寒冷、贫穷、饥饿与憔悴都不能使你屈服 疾病、疼痛、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亦不能使你放弃 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那么最后的最后 它定是你的囊中之物 第二季浑浑噩噩的博一 1.沉迷于刚刚读博的成就感与激情,我在班上表现得尤为活跃----或许是太稚嫩吧,毕竟班上好多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顺理成章,我在担了一官半 职。首先提及此,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借此说明我后期的狼狈:班上的职务成了后期用于维护我的自尊的唯一屏障。多少年以后,我相信大家对我的记忆,也仅停 留于此了。因为我没有发表多牛的论文,没有参加多拽的国际会议,没有获得过科研奖励,没有拿过一张奖状----而这些,在本科及研究生期间于我而言无异于 探囊取物,虽然夸张了点,但至少不曾稀罕----现在呢?我一无所有。博三以后,我害怕遇见我们的同学,因为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无可逾越的鸿沟。我唯 一有别于他们的,就是我是班干----一个可怜的班干。 2.还有一点值得自豪,英语课上,无论中教外教,我总是很活跃,因此给两个老师留下的印象都不错,自然最后的成绩也出奇的高,同学们也误以为我的英语多好多好。现在,才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悲哀。 3.博一下学期,多数同学已经进入实验室了,学校规定博二才能进入课题,所以他们犯规了。但是结果是,两年之后,我出局了--延期毕业,而且不知道延多久。 4.平时的课程,也是之乎者也,不是老师糊弄了我们,也不是我们糊弄了老师,而是体制糊弄了我们所有的人。 5.闲下来的时候,网上斗斗地主,实验室打打羽毛球,也乐不思“书”。 6.导师遇见了,只是聊一些家长里短,似乎压根就没有着急我这博士的课题或是毕业的问题。自然,3年以后,他就开始着急了。当然了,再急也有垫背的,所以我想他是不慌的,又不是他不能毕业。 7.实验室里充满了抱怨。 8.每每夜深人静了,我开始百无聊赖,因此也害怕独处给朋友打电话,去玩电动,购物,出游,几乎一一尝试了,然而我仍然觉得失落,深深的失落,因为那些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我究竟要什么呢,没有人能告诉我,我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不乐。 9.很多虫子给我的诊断是:浮躁。出的药方:踏实做事。可怜的是,在那个时候,连老板都不知道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课题,我根本无事可做!总不至于自己想一个课题出来吧。关于此,很多虫子会问:你老板难道没有课题?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Yes! 10.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轻松的,因为别人紧张的时候,我清闲得狠:上上课,上上网,跑跑步,打打球...但是两年之后,一切都反过来了。 11博一无聊的时候,我还做过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夜里一个人绕着操场猛跑30圈(500米),比如花200大洋去玩电玩(要知道4年前200大洋于我这 个地道的农民而言,意味着半个月的生活费,毫不夸张),当然还有写日记反省......但两天之后,我又回到了原先的轨迹。浑浑噩噩的读我的博士。 12.博一下半学期,和女友领了结婚证。现在想想,真是荒谬。她,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婆,至今也不知道我当初的浑噩。因为我始终觉得,心魔,只有自己才能战胜。至此,博一,除了一张结婚证之外,我几乎一无所获。如果一定要说点别的:那就是无聊,让人感到窒息的无聊。 除了上面的少上网,建议: 1.虫子们博一期间好好读一读李开复的【我应该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好好想想自己 2.一定要定期/不定期的与导师沟通,如果你现在不沟通,你以后还是要硬着头皮去沟通,与其如此,不如未雨绸缪 3.不要与身边的同学攀比,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要和自己的昨天比 4.思考是要的,但是不能负面思考:为什么我这么笨?为什么导师这么差劲?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导师这样做是否有其他考虑,导师是否有他的苦衷?学会宽容,毕竟导师也是人。 5.规划好博二博三,与导师讨论课题的方向,商量毕业的指标(后期导师就不会反悔了) 6.延迟满足。不要为了眼下的享受而不去努力,如果是,将来你一定会失去更多 再送给大家几句话: a.控制内心的注意力、改变注意力最迅速的方式是变换自省的问题。将“失败的结果是什么?”或“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改为“现阶段最有重要的事项为何”,或是更进一步,“达到目标和妥善处理的最佳方法为何?” b.改变自己的内心信念,将“我之前作过,实在不知道今天该怎么办。”改为“只要有心做,必定能达成。” 回想自己最成功的五件事,并对每件事做出一段简单的叙述。这些例子可随时提醒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c.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初恋玉,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谁成气,驮马长枪并乾坤。 d.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走做不完的路,所以,勇敢的前进吧。 e.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哀悼过去,不如用它来展望未来。如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f.人类社会最盲目自大的地方是:高估了一天的改变;最可悲的地方是:低估了五十天的改变。 g.朋友们,在你们一生的奋斗过程中,你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所有的其它人看到最多的只是你的一个结果,而且是阶段性的结果.所以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 怎么议论你。因为那不重要,只有你自己始终陪伴着你自己,默默地忍受所有的属于你的压力,你的痛苦,你的烦恼,你的人生.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自 己,每天很努力,每天很快乐,每天很成功,那么你们必将是最美的玫瑰. 第三季博五 西方成功学里有这样一个励志观点:你认为你行或者不行,你都是对的。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5年的读博经历给了它最好的注解。N年前,我沉迷于成功 学,后来慢慢淡定,再后来,又回过头去思考那些教条,才发现大多数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积极地心态决定一切。这不是唯心主义---这里我不想鼓吹成功学, 只想说一句话----你认为自己能3年毕业或者不得不5年毕业,这些都将成为现实。 1.博二,与导师谈了别人都开始开题,我着急。导师说,我某次参加一个鉴定会,发现有个课题方向不错,我跟你联系一下***,看有没有可能。 2.再约导师,导师说就这个方向了,你先了解一下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列个思路。似乎我的课题就这样定了。 3.我开始查文献,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当然这样的课题在国外可能别人做得很牛,但是国内,反正我是做不出来 4.依旧困顿,我开始郁闷...开始重新规划人生,借鉴成功学,写目标,列计划,但最终一条也没有实现,因为定下这些后,第二天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我认为无法实现,这也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5.博二在挣扎中过去了,又一个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开始承认我的博士生涯是个悲剧了... 6. 突然某日,导师来电,说某国企有个项目可以和学校合作,问我是否乐意,这时的我当然欣然... 7.很快,我开始了第二个项目,而此前的那个项目就那样夭折了 8.我充满激情的进入国企开始做课题,但现实远非我想想的那样简单,人际、条件、经费等等一系列问题处处掣肘,而老板自叹无能为力,我痛不欲生... 9.博三上半年,班上的其他人都开始有N多文章攮入怀中,而我,两手空空,可想而知... 10.下半年,N多同学毕业,我无颜回校,其间,唯有苦闷... 11.在单位的课题进展也不如人意,基本无人指导,我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12.日子就这样把我混了... 13.很快,博四过去了----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只知道,学校的毕业要求磕磕碰碰达到了,但是毕业论文一点头绪都没有,而当初班上的同学,已大多毕业... 14.单位领导找谈话(此时有意让我在公司工作),劝我工作放一放,先把论文做完。泪流满面... 15.我开始整理之前做过的数据--实验在这之前已完成大半--然后开始写... 16.写了前3章,实在写不下去了,我又开始游荡--论文搁浅--又是半年过去了 17.春节领导找我谈话,问我论文如何,我说有困难,可能还要延期--领导很和蔼的说“你不能再打退堂鼓了,一定要冲过去。”--至今仍然感激 18.春节后,找导师,送了我一句:你好好加油吧 19.3月份,我的论文依然停留在前3章。与单位的几位挚友聊天,他们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车间工人,汗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20.征得家人同意,我外出闭门写论文半个月。基本完成,至此,才松了一口气,马上报送审批就要截止,我还是轻松了许多 21.开始送老师修改,基本通过 22.开始送审,结果6A+B 23.准备答辩(紧张而激动) 24.答辩结果5A+2B,也算知足了 没有了曾经奢望的欣喜,也没有了什么激动。 说混,也算;说没有混,也算。说混,是因为答辩评委中有老师让我去读他的博后的前提下,我不敢应允,因为读博让我底气不足,我混了个文凭。说没有混,因为读博期间,我结婚了,女儿出生了,买房了,也认识了很多实在的朋友。 所以严格上讲:我混了读博的过程,但是我没有混我的人生。 第四季 不是建议的建议(方法论呀) 关于科研,我没有资格在这里说三道四,小木虫里面N多牛人的经验的合集足够让我们去冲院士。我只是想告诉那些心态消极的虫子: 1.任何时候不要怀疑自己 2.好好做手上的事情,不能浮躁 3.趁早完成学校的、导师的毕业硬指标,在这个前提下,搞透自己的课题 4.多与导师交流课题(最少半月一次),多与家人交流感情,多与朋友交流人生 5.珍惜时间、家人,还有你现在的这个读博/读研的机会 我喜欢的一句话,与虫子们共勉: 你今天踏踏实实工作一天有什么收获不重要,但是你必须要认真工作。因为一旦放弃了,你就会养成放弃时间的习惯。 最后一句,是我说的:如果我都能毕业,凭什么你不能? 1.读硕/博之初,宜深思熟虑,忌随波逐流 如今的硕/博已远非当初的香饽饽,因此如果奢望读完了硕/博能改善你的生活质量,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选择这条路,请一定三思。如果是因为身边大多数人都 去读,所以你也去读,也请三思,你是否能耐得了寂寞,你是否有那份毅力,你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如果是为了逃避就业而去读,那我只能说你还很天真。什么心 态、什么人适合读呢,小木虫里有过太多的分析,可以去搜一下,就这一条,不多说了。 2.如果你已经上了船了,切勿妄自菲薄,一定要坚定信念 因为同命相怜,因此我更多的是关注那些自认为无法毕业的虫子们,我想告诉你们,困难是存在的,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也不想否认,前贴中已有提及“未曾清贫 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初恋玉,从来富贵入凡尘”,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反之亦然,这是颠簸不破的道理。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完成,那么这件 事情必然没有蕴含太大的价值。因此,既然十几亿中只有那么几十万几百万人在做的事情,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需要承认中间的艰辛。 我要说的是:往往,我们很多人都高估了问题的困难程度。很多成功学中都讲:99%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以前我不相信,因为成功学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就好 像一次短暂的电击,瞬间的冲动之后一切就回复到原先的轨迹,进而我开始怀疑成功学。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无助与失望之后,让我重新回去求助于所谓的成功学(因 为似乎没有人能解开我的苦闷心结,包括爱人与亲人,我担心我的困惑与苦恼只会给他们增加无谓的心理负担,当然,还是应该与他们保持适当的情感交流,因为他 们才是我们永远的坚实后盾)再读成功学,这次,我记下了我的担心:我担心实习结束之后,公司会因为我没有顺利拿到证书而辞退我;我担心没有毕业同事们会取 笑我;我担心我的论文没有深度;我担心论文送审会被毙掉;我担心答辩过程会很难堪...最后呢:我所有的这些担心一条也没有发生。当初的担心害得我花费了 大量的心思,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如果我把那些精力都放在论文与课题上面,我是不是会做的更好呢? 因此,虫子们,请不要担心,适当的紧张或反省有助于自己保持上进心,但是过度的担忧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最后你就真的延期了。 目前的体制,注定了我们绝大部分都能毕业,你听到过很多牛人如何牛,但是你身边究竟有几个;你听到了没有毕业的,但是你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又有几个?人们总是在夸大极端的例子,因为极端的东西容易吸引更多的眼球与好奇。 同时,这里附上我给一个虫子的邮件:我们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能毕业,是因为我们(或世俗的观点)认为博士论文应该如何?博士生的水平应该如何如何?博士生的 理论深度、科研水平应该如何如何?不可否认,我们读书期间碰到了很多牛人,很多?你问问自己有多少?有几个人六级过了95分?有几个人计算机过了三级?有 几个人能把牛津正着背,更不要说倒着背?有几个人真正能把新概念英语背完?哪怕是第一册?你读了这么多年书,你碰到了几个?是,世界上的确有牛人,但是远 没有我们想想得那么多,牛人因为牛,被人们广为传颂,因此大家误以为身边有很多牛人,因而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事实上,大抵不必如此。如果你坚 持认为自己不能毕业,你就会在恐惧中耗费心思,因此也无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最后你就真的无法毕业了。相反,相信你自己一定能毕业(我不是教你狂妄,是 因为我走过来了,而且我总结了身边与我同类型的同学的经验教训),然后花心思去思考课题,准备论文,其他的想法,滚一边去。最后你就真的顺利毕业了。 3.关于课题:宜条分缕析,忌含混晦涩 这里尚不谈论文写作,在课题开始之前,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与导师、同门师兄弟多交流沟通,万不能闭门造车,最后就陷入了死胡同,等你回过头来的时候,为时已晚。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你周边,一定会有人对你的课题比你了解,那么就抓住他们,一个劲的问,直到他们被你问倒了,你就差不多了。当然,这中间需要加入 自己的思考,课题国内外做到了什么现状和程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解决不了?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和思路没有?多讨论,多学习。反之,如果你周围 300个人都没有人懂你的课题的,OK,你毕业肯定不成问题了,因为,这个生涩的课题里面,你已经是权威,答辩过程中,你能自圆其说,毕业岂在话下? 4.关于课题进行过程中的心态:忌昙花一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宜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是个相对苦闷的历程。因此需要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虽然需要有一定的定力,但也不可矫枉过正,过多的言及其中的苦楚,我个人认为:既不 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与学术进展,也不利于后来者的健康成长(比如很多虫友在这里获取信息,自然也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本人不才,虚度了读博,人均三载, 唯我五年。回想起来,主要还是在于心态的不端正,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凡事浅尝辄止,养成了避难就易的坏毛病,一点点小困难就放弃,偶尔的进取 也只是昙花一现,三分钟热度之后,一切归于原来的平静,所以最后拖了五年。然而,我的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3年前做的(上有天,下有地,胸中有良心,绝无半 句虚假之词),最后实在被逼得不行了(主要是个人觉得脸上无光了),下了狠心,杀出来了。 心态之外,请脚踏实地,贴子的抬头,我说斑竹可能会封我的贴,因为,读完此贴的虫子们,我诚恳的提请你们今后尽量少上网了,你信不信,没有了网络,你一样 可以写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出来?虽然小木虫上很多关于科研经验的好帖,但是你要知道,路还是要自己走的,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自己,相反,过多的说辞会 让你无所适从,与虫友交流,不如花更多的时间与导师或者领域内的专家交流。 来了小木虫,我们总是会希望能获得精神力量,或者获取一些科研经验,我们以为这些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这样毫无目的的浏览会耗尽我们 的心思和时间。与此同时,当我们浏览这些经验的时候,阅读要花时间,发帖要发时间,跟帖要花时间,每天关注它成了习惯,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每天花在网上有 多少时间啊?我们的课题时间就这样被占用了,进度自然逐渐放缓,心情自然就受到课题进度的影响,心情不好,就再来小木虫,因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也许我的逻辑只适合我个人,但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还是好好问问自己:上网的必要性有多少? 5.关于文献阅读:忌贪多求快,宜细嚼慢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小木虫中有很多关于文献查找与阅读的好贴。因此,我只说我的教训吧。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查文献,我在网上找免费的端口,我去外校图书馆,我去中科院资料室,我与国外的大牛联系,我通过馆际互借,找了很多查文献的方法,自 然,也得到了N多文献。但是知道今天毕业了,好多文献我都没有读完,有的甚至一遍都没有读过。为什么?因为当初我查文献只是为了查文献,我在查文献的方式 中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却忽视了查文献的应有的本质:学习与借鉴。 由此,希望虫子们引以为鉴。文献一定要读透,可能,某几篇经典文献会构成你大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请慎重。文献,不在于查到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 6.关于大论文写作 还是把给虫友的邮件贴在这里吧: 关于大论文,我想说的,你现在的处境与我2年前完全一样,没有人指导,没有理论深度(我是真的没有理论深度),没有创新性试验。但是我还是毕业了,因此,提供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a)首先要把论文的思路拟清楚:研究背景(课题提出、现状如何、遗留问题、课题思路),写论文前找老师或者是师兄多讨论几次,以后会少走弯路 (b)从文献中搞一点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文献中的很多理论,你只需要理解,并加以联系到你的论文,那就是你的理论,但是要注意,一定要写明参考文献,此外,要能讲清楚(答辩时候给人的感觉能游刃有余) (c)关于试验,一定要把试验条件和数据详细记录,这将充实你的论文。别人做了,你也做了,找出两者区别即可,方法?过程?结论?很多人都做了这个试验, 有没有什么问题,就算他们没有问题,你能不能给他们冠上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你肯定知道答案了,因为这些问题是你预设的。 (d)实验做完之后,能够与之前的理论有所联系?能否相互印证?如果是吻合的,解释一下;如何不相吻合,能否重新做点补充实验,或者对理论进行修正 (e)关键一点:实验一定要是自己做的,所有数据都要真实,这样问起来你都不怕了。当然部分数据你可以适当修正 7.关于答辩,之前,你需要预想会请到哪些评委,你能否在课题进行或者论文过程中就碰到的问题向这些老师请教:好处一,你可以得到提高 ;好处二,你会知道评委对你的课题的思路,之后可以应付答辩;好处三,评委会对你留下印象,自然对答辩没有坏处了。 8.关于答辩PPT及其他:请参照小木虫精华帖,但请记住,一定要在你的大论文写作完成之后,再去做这些事情。 9.最后你要做的:想想毕业之后,你最想做点什么,当你放下所有的包袱,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是多么难得的一种享受,各位:你们每一个人,都享有这个权利! 第五季 网友回复整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不孤单,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跟你有着相似的经历。) ----看完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因为感觉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现在还在继续努力中。这一秒在坚持,下一秒就有希望! ----楼主很真实,敢于面对自己,我和楼主非常相似,感觉自控力非常差,喜欢看励志书,每看一次感觉到心灵经过一次洗礼,然后制定一次计划,可是每次很 快就熄火了,总是完不成,我对自己都绝望了,我知道我该好好干,可是总感觉前面困难重重,而且缺乏动力,对未来充满迷茫。 ----如果早看到这个帖子也许我就不会放弃直博了,当时就是被吓到了,真是佩服楼主,祝愿你以后一切顺利 ----看了楼主的帖子,感觉写的是我。五年毕业,浑浑噩噩,结婚买房生孩子,呵呵,学业上郁闷,幸好生活上有进展。下一步就是挣钱还房债了。工作还没理想的,不过总算有个保底的了。以后的生活要努力,不能再混了。 ----连续读完三贴,总觉得一定要写点什么。在楼主的回顾里,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楼主很坦诚,敢于揭开昔日的伤疤并暴露于人前。感慨之余,很是佩服你的勇气。人总应该要光明磊落掷地有声吧“改变自己的内心信念”“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 。收藏。自勉。努力。 ----很感人,特别是说的lz骑车和找朋友那段,仿佛我也回到了我读博的时候。其实每个读博的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历程,lz的这段历程我估计60%以上的人都有,我尽管只按时毕业,但是有好多历程与lz一样。祝福lz,祝福现在还在读博的人。 ----楼主有很多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已博士毕业两年。但对整个博士期间的经历仍然耿耿于怀。我认为我是混过去的,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我没办法再回到当初的那个时候重来一遍,告诉自己不要混。这种心结让我在这两年当中一直很不好过,我想改变自己,却又觉得很无力。 “我混了读博士的过程,但我没混我的人生!”这句话真是我的救赎。 读博3年加工作两年,我做了几年大事: 1.拿到博士学位; 2.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待遇不错; 3.结婚; 4.中了两个基金,一个上海市的,一个国青基; 5.在上海自己买房,帮父母买房。 有了你上面那句话,我可以坦然地甩开心理包袱奋力前行了。多谢lz! ----看到楼主的文章,心里一片惊讶,竟然和我的一样,确实,有时莫名其妙的郁闷,感到生活挺黑暗的!不过,放松些,自己好好的调节一下,整理一下人生的思路和轨迹,好好的生活,开心的生活! ----不知是几年级? 典型的没入门症状!即不知道该干什么!可能整天在忙着下载资料,读资料,云里雾里,不知整天真正干了些什么!对博 士毕业有何实质的用处?可能的情况是: 1没有东西与导师进行实质的沟通,虽然整天在读PAPER 2导师不指导! 途径: 1 从发表一篇最简单的PAPER开始,用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你的第一篇PAPER 2 如果自己不会写,看看胡庚申主编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认真研读论文的结构! 3 读文献-产生IDEA,做些实验,参考相关的文献,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是文章。 4 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围绕自己的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以便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 只要动笔写,哪怕一天一个字!你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你已启动了发动机。坚持!就会充实,直至完成大论文,就不会觉得无所事事。自 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迷惘中煎熬、挣扎的你有所帮助。本人鄙视那些对博士生不闻不问的博导! 第六季 邮件回复整理 端正心态后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上的事情! 有困惑,很正常!后来的总结,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此前非常顺利、非常优秀,突然之间没有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导致空虚失落 2.导师的造诣不深,课题方向含混晦涩,自己像只无头苍蝇 3.自认为自己的实力有限,担心、恐惧无法毕业(如果再同其他人一比,那自己简直就没法活了) 存在即合理!因此,首先,各位实在是没有必要把问题想得太过严重。90%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这句话我现在坚信不移了。我知道你们还会怀疑,但是你们可以开 始尝试了:写下你一周内的担忧,过一周后确认;写下你一个月的担忧,过一个月后检查;写下一年后的担忧,一年后再对着看看。 刘墉说:我不是教你诈。唐骏说:我的成功你可以复制。于是我说:我都可以毕业,为何你不能。 如果你们有这这样的困惑,说明你们和我是同一类人。我自认为自己是属于那种“智商中等偏上”外加“情商尚可”的人,说好听点就是“还过得去”,说难听点就是“混混还行”,所以我也就一平凡小辈。 众人都说很多传记都是刻意贬低从前的自己从而反衬今日的辉煌,但是毕竟那是一种营销手段。我不需要,我只是告诉大家:我真的很水,远没有小木虫上面大家想想的那样“牛”。因为我坚持:牛人稀缺! 因此: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水货。 言至此,请各位坚信:如果你真的不服输,你就一定可以毕业;如果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就罢了,当我没说好了。 关于走出困境,很多朋友都在问我如何脱离开的。后来我也开始反问自己,答案是:毕业了,我就走出来了。 5年里,从第2年开始,我一直生活在一种囧态中,我想不需要我描述大家都能体会得到。那个困境,我从来没能离开过,一直到毕业。所以,今天,我很正式也很 失望的告诉大家:当初的我,并没有成功的走出彼时的困境。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写论文的最后几天,和几个同事出去吃饭,我还在诉说着我的恐惧与担忧,苍天为 证!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好好的活到了现在,拿到了我的学位,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一样的享受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很快,你们也能!困境并不能止住你们前进的脚步。 眼下的担忧,恐惧,困惑,不要刻意去抵触、逃避,人生总会有一些坎坷与崎岖,特殊时期面对一定的压力,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即将而立,我也开始逐渐明 白了这些人生感悟。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对待它即可,简言之:让这样的情绪提醒我们要加把劲,我们要提醒自己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现象,要知道“未经打击老 天真”。但是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天天盯着它! 啰嗦了半天,小结一下:别再陷在困惑里面,不要总想着如何摆脱,当一个人把精力放在哪里,他就将被俘获在哪里。一个人的成果与失败取决于他的关注点(这是我说的,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在你们身上验证一下)。请各位把精力放在下面: 关于课题,我在给别的朋友的邮件里面谈了很多,自己思前想后,也就那点墨水了,最近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偷个懒,把之前的一些邮件转贴到这里,作个参考 吧。不一定是对的,对的也不一定适用,各位还是踏实一点,做好每一天、手上的事情,科研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人的悲哀:是高估了 一天的价值,低估了50天的价值。你们,也不防试试50天的静心奋斗! 邮件一: 针对课题: 1.我建议你更多的与所在单位的搞技术的人联系,可以通过导师引荐,而且必须要求导师帮你联系,注意方式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要与他们联系,我不解释了。最 好能找到热心的、热情的、确实搞技术的人,有读博士的经历最好不过了,提出要他们指导你,根据我的经历,他们一般都很热心,你一定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2.企业的课题有企业的方式,也就是说不是搞机理性原创性的,所以,硕士论文远没有你想得那么难,但是你一定要认真去做你的论文: a.企业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虽然你认为很成熟了,但那是你的理解。既然企业提出来,一定有他的理由,可能是你没有搞清楚而已,也可能你的导师也不知道,所以你需要和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交流,弄清楚问题在哪里 b.这个问题现状如何?我认为你没有搞透,首先,国内的钢铁企业别人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为什么大家没有解决?其次,国际上有没有 这个问题,没有是什么原因,环境差别还是工艺差异造成的?有,是否解决?没有解决是受制于什么?解决了,是如何解决的。你也知道,你对国外的研究现状不甚 了解,因为你没有读外文文献,对不对。所以··· c.认真读外文文献,外文读起来很费尽,这个是必然。你不用过多担心,你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态度,我在帖子中说过,问题不是你今天学习了多少东西,而是你 今天是否学习了。多数情况下,你看了一半就不看了,所以你已经养成了放弃的坏习惯,你必须改正。如何改正呢,一点一点,从易到难,这不是套话,你可以用一 天的时间读一篇3-4页的英文论文,下一次争取只用6个小时,5个小时...1个小时,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你的专业单词量越来越大,对课题的深入 也逐渐了解,因此阅读速度也会加快,信心慢慢也就提升了。 d.读文献,不要为了读文献而读文献,一定要思考借鉴:思路,方法,结果,讨论,文风,格式等等,一句话就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文献阅读。可以先从综述读起。文献不要贪多,要吃透。同时,要总结别人的写作格式 e.想办法把六级搞过去。 关于心态方面: 1.希望你能放平静,学习不能急于求成 2.要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我从2007年12月发帖之后,近3年半的时间没有上小木虫,因为一上就上瘾,时间就这样荒废了。要放弃娱乐,你要想到,你毕业以后有的是时间娱乐 3.不要盲目攀比,不要看着别人,看着自己是否有进步,每天晚上想想,我今天有没有虚度 4.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和课题上。人有两种:提前享乐3年而之后痛苦30年,或者是提前寂寞3年而之后有意义的度过30年 5.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两点很难做到,所以很多人沦为平庸 6.一定要静下来,不要着急。我以人格担保,你能毕业。但是你必须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能混毕业。 邮件二: 对你课题本身,可以说我是一无所知。小木虫上给出了很多科研的经验与教训,有空的时候,你可以适当的选择性学习,但一定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沉迷于上。 既然学校的硬指标已经达到,那我想你的困惑就是大论文了。 既然导师人品不错,那你答辩毕业应该没有问题了:首先他不会卡着你不让你毕业,事实上根据你的现状,我认为他留你对他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他一定希望你快点毕业(我导师就是如此);第二,导师人品好的话,评委不存在问题了,大家在台面上都要照顾过去,不然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不让你过,他 一样害怕你导师下次不让他的学生过(当然了,这是后话,也是笑话,但却是中国不争的事实)。 那么关于答辩,你现在的问题就在于:1.请相信我,也请相信自己一定会毕业; 2.写个像样(或是那么回事)的论文 3.答辩的时候要能自圆其说,即便是错的,也无妨。 由此,针对以上三点,除了上述几季以外,还想说的是: 1. 不要担心自己的论文垃圾,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话,你是在骂我! 2. 我的主意只适合你混毕业,不适合你做科研,因为你已经到了快毕业的时候了,所以可能我的思路相比于小木虫上那些投稿、写作、科研经验而言更具可操作性,基于此,才斗胆谏言。 3.任何问题,可随时与我联系,我不一定马上回复,但一定会回复,不为别的,只为信任,只为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获得的自我满足(或许就是小时候我们熟知的助人为乐吧),当然,如果这些帮助确实有用,那自然最好了。 邮件三: 因为需要回复的邮件太多,因此我只能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见谅。 1.首先,你需要端正你的心态,我明白你的苦衷,也能理解你的困惑,能找到一个好单位实习而且可能留下来工作的时候,博士学位就成了一块鸡肋,后来我告诉 我的朋友说:更确切一点,是一块卡在喉咙里面的鸡肋。你的苦闷我深有感触,因此,我更希望在你身上,将我的结论得到证实:相信自己能毕业,就一定可以毕业 (虽然是西方成功学,虽然成功学开始受到怀疑,但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不是成功学的问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成功学,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没有去践行)。我 今天所有的话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毕业。现实已经让我们失望,为何还要自己让自己失望? 2.关于课题,你现在确实应该确定了,不然你的论文和课题开展会延后。我不是很清楚你的公司的工作和你的课题有多大的相关性,如果有,建议你从公司选题,因为你的导师没有方向,这样你只能从公司开始了。我就是这样的。 公司选题有几个好处:一,实用,而且很现实的课题;二是可以和工作一并展开,但是一定要搞清楚,毕业之前,课题和论文为主;三是公司的选题你会得到很多同事的帮助,我能毕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的一些比较牛的同事。 选题要注意:与导师和同事讨论深度是否适当,内容是否充实;思路一定要清晰(课题提出,研究现状、遗留问题、自己的技术路线,预期目标、创新),想清楚了 这些,大论文问题就不大了。很多人把博士想的深不可测,很多人把博士论文神话,这是造成我们不敢动手不敢开始的阻力。请立即进入状态。 另外,我不知道你的学校和导师的要求,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尽快完成硬指标,这样你的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然后一心一意准备大论文。 3.心烦气躁一直是我自己的性格缺陷,因此我无法告知你如何去克服。后来我想了想,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的担心,有着太大的压力, 我们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快点毕业了就有好日子过了。“我知道如果我能留下的话,我得生活将是多么的不一样。”一口吃不成胖子,这句话写给读博士的人再确切 不过了。我们太急于求成,因此耐不得寂寞,我们渴望有收获,又不愿意静下来去学习和研究,很多文献、理论都是浅尝辄止,久而久之,我们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 缩了。这样,也就养成了放弃的习惯。人生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建议你,花一点点心思,想想课题,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导师或者比较厉害的同事沟通一下,然后确定思路,一步一步的做实验,踏踏实实的,不需要担心你不能毕业,只需要想想课题这个思路是否可行,有没有优化的空间? 另外,学会适当的放松,博士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还有着更丰富的人生,博士只是一个经历,脚踏实地的做好手上的事情,不要贪多求快。 邮件四: 再次抱歉的是:我的这封邮件可能会对你造成一定的打击!用一句话来形容你现在的状态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请原谅我的直接与冒昧! 跟着你的老师一起做,你认为只是画画图,那我想问你,你导师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也只是画画图?不会的。企业的项目往往都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企业不会像学校那样,拼命发文章拿点项目。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企业的项目在于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达成盈利的目的。 因此,我确信你们所做的企业肯定是遇到了某一个问题(比如设备需要优化改进,我现在所在的企业就有这个问题),优化改进的过程中会牵扯出来一系列问题:与之前配套设备的兼容性、优势何在、成本或是效率? 你认为只是画画图,你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只能说明一点:你没有深入领会这个课题,或者是尚未搞清楚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建议你与导师多沟通,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方式很多,但一定要行动,不要空想或等待。说你庸人自扰,是因为你根本没有遇到真正困扰你的问题,如果你能读到其他虫友给我的邮件, 如果你能设想一下当初我的困境,你就知道你现在的问题根本谈不上问题了。 另外,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和别人比没有太大的意义,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他只会让你更加浮躁。有句话,相信你听过,但是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好好体会,把握好当下。当你哭泣自己没鞋的时候,有人却失去了他的脚. 如果你沉迷于现状,你将继续沉沦;好在你已经开始寻求帮助,至少说明你不甘虚度下去,因而你比很多同龄人已迈出了一大步,希望你能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邮件五 从你的邮件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说好听一点:叫非常聪明,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不务实,不脚踏实地。 感谢你的信任的同时请原谅我的直白,因为我想你能懂我的苦心。 1.你知道你的现状:搞理论很难就业;2.你知道你的弱点:看不到希望,不愿花时间,没有心思科研;3.你知道你的毛病:堕落很久了。但是你不知道:1. 搞理论很好毕业2.本末倒置,你完全可以先把论文搞完再去实习或者找工作,但是你搞反了,注定你将痛苦3.该做的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你知道还要努力一把, 却将希望寄托给明天:想放到研3上学期再增加一些。为什么不现在增加?你的问题很明显,我的建议也很简单:抓紧时间把大论文的框架和内容确定,与导师确认 后开始写论文。毕业肯定能毕业,工作肯定能找到。你2年找不到的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都无所谓,但是你2年后不毕业,什么后果? 不要指望有太多的希望和激情,不要渴望那些虚无的东西。你是典型的狂想症!你是给我发邮件的所有人中最浮躁的一个!最后送你一句话:人生有种悲剧:夜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 第七季学习时间管理 今天又读了一遍《奇特的一生》,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传记。 柳比歇夫是苏联时代的科学家,他一生著作丰富,涉猎广泛,成就斐然。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 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 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 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 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 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 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 什么。 看了上面的介绍,有人会认为他是不是一个非常勤奋,不分日夜做研究的人,那那就错了,柳比歇夫在这之外,还比旁人看过更多的话剧,去过更多的地方旅游,听过更多的名家音乐,搞过更多的体育活动…… 可最为令人惊叹的事情还不在这里,他人生格言的重要一条便是“感到疲倦就马上停下工作去休息”。根据书中记载,柳比歇夫每天都保持10个小时的睡眠——天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究竟是怎么做到上述那一切的呢? 这都是在于柳比歇夫有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统计法。其实这套方法本质上也就是“事前计划、事后总结”,但是柳比歇夫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每天都记下自己当日活动的耗时,每月又累计叠加,每年又总结展望,摘书中一段为证: 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十五分,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十五分)。分类昆虫学,参观——二小时三十分,安置捕捉器两个——二十 分,分析——一小时五十五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二十分,《医学报》——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时三十分,给安德朗 写信——十五分。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怎么是“共计六小时十五分”?从记录着,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它。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 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一九六五年的八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六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 明。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 ——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 一小时0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曾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O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六小时四十五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九十一页    ——二小时0分 3.P.贝尔格的手稿——二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四十分 5.拉特纳的手稿                ——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柳比歇夫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总结、统计、展望,归纳自己的得失,最后形成了一套极为高效的工作生活安排。根据这一安排,他认为自己倘能每天工作七八 个小时,就已经非常伟大了,事实上他所以能做出那么多的成就,也正是建立在这每天的七八个小时之上——不过必须说明,这是所谓“纯时间”,柳比歇夫自己在 日记中是这么解释的:“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 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 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 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 纯时间主要用来进行最需要消耗心智的活动,比如学术研究,而在此之外的准备、搜集、整理、积累,又包括上述大量娱乐、体育活动,柳比歇夫只用所谓“时间下脚料”来进行: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适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这套时间管理法其实和现在通常的时间管理方法相类似,计划-行动-总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时间管理不好呢?(包括我自己)。这就是缺乏柳比歇夫的精神,为科研研究而献身的精神。 愿我们都学习柳比歇夫,不仅仅学习他的方法,而更学习他的精神。 附录: 网上的一篇关于《奇特的一生》的体会。 《奇特的一生》教我圆梦 孙宏安 20年前,我在一个师范学院念数学,当时的我已是30多岁“高龄”了,开学的阳春三月,我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不起眼的小32开本,蓝皮上画着一个不太清晰 的闹钟,还有几幅半抽象的生物图,书名是《奇特的一生》,苏联格拉宁著。书中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苏联生物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1890~1972)献身科学一生的故事,重点讲述的不是他的精神而是他的“时间统计法”,也就是记录柳比歇夫做每一件事的时间利用,如何有效地保证了 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后来,他的科研成果是惊人的:一生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他的“时间统计法”表现出一种自己安排时间而不受时间安排的主动精神,这对 于我产生影响。 于是,我借用“时间统计法”,安排我自己的时间。当时,对于我们数学系的学生来说,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连一小时都不到,如何安排时间呢?我想到了柳比歇夫 所说的“时间下脚料”,即各种零碎时间,像等车、等开会、排队以至不想听的会、不感兴趣的课等等,这时的时间都可以利用,于是无论做什么,我手头都带着一 本书。 这样开发的结果,是每周的自由时间达到了16小时。 效果出乎我的想象:10个月里竟然读了98本小说,其他书籍53本,英文书1本,还翻译了半本俄文数论小册子等。初步的成功使我对时间统计法的信心大增,并产生这样一个梦想:用20—30年的时间,完成相当于柳比歇夫一半的学术著作——550万字! 1982年我毕业留校任教,我把每天的纯“自由学术时间”安排为4小时,这样每年就有1460小时的学术研究时间,后来我调到另一所高校,也坚持这样做。 从此,我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电影、没有公园,但有书、有稿纸、有约稿信、有出版合同书,我理解了“没有写作的痛苦更大的痛苦,也没有比写作的快 乐更大的快乐”这话的真正含义。如今,我的纯学术时间累积已达26280小时,按计划应净出版5781 600字,年内,我出版著作的字数即达550万,另外,还有发表的论文87篇,总字数30万,完成了我的计划,实现了我的梦想。 李开复:一顶博士帽能带来什么   一顶博士帽能带来什么——访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读了博士生远潇给本报的来信后,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有这些困惑和担 心,实际上是很多博士生们在读博士之前并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是不是能抵御来自物质世界的诱惑。另外,如果读博士抱有“一顶博 士帽能给自己找工作时加分”的想法,不仅会增加自己学习期间的痛苦,而且在找工作时会发现,博士头衔不能有多少优势后会更加失落。由于是最早进入微软公司 高管层的华人,又常常在高校亮相做巡回演讲,而且还在中国创办了“开复学生网”,给中国学生解答“大到人生观,小到如何学好英语”的各种问题,这使卡内基 梅隆大学毕业的工科博士李开复,在中国高校学生中的名气不小。就博士生远潇的困惑,记者专访了李开复。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戴博士帽   “选择读博士就等于选择了在未来三五年,或者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必须要成为孤独的人,要远离物质的花花世界,甚至要无数次承担失败或者不被学界认可 的痛苦”。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能成为博士的潜质。在李开复看来,当你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去读个博士之前,一定要向自己问问这些问题:首先,你是不是 有创新的热情。因为要取得博士学位,最后就得看你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如果你是一个墨守成规,不太富有挑战精神的人,那么做创新研究可能就 不太适合你。其次,要问问自己愿意孤独地追求知识吗?看到同学发财、出名,会羡慕、甚至感到痛苦吗?如果你是个物质欲比较强、对挣钱还有兴趣的人,或许你 该去读个MBA,或者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去读博士。在美国,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可能能拿到10万美元的年薪,而一个MBA毕业后或许能拿到15万美元,但 拿到博士学位要花上5年时间,或者更长,但MBA只要两年的时间,MBA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一些。第三,你愿意花很多时间拼命工作,即便你知道你正在探究的 问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解。如果你是一个很在意失败的人,那么读博士可能会使你的人生变得灰暗。李开复说,只有当你肯定自己读博士确实是为了享受做学问、 超越前人的乐趣时,才有可能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涯。李开复回忆,他自己念博士的时候虽然有奖学金,但日子也不富裕,有时候假期也得出去打打工,但每个人在自 己不同的生活阶段就应该享受不同阶段的乐趣,学生时代就应该是物质清贫,学习而快乐着的。   毕业时,你应该成为你研究领域中世界第一的专家   跨入博士生的门槛后,李开复建议,要给自己设计一个3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 法和见解,脚踏实地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李开复说,他至今 还记得在他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当时的系主任说的话:“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样的要求似乎对大多数刚刚起步的人来说都是高不可攀的,可李开复说,他本人正是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 果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李开复想告诫博士生远潇: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 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 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李开复回忆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人崩溃。他也曾不止一次 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凌晨3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 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李开复说,另外,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 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你找的导师,最好有“我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作用是多么的大。”李开复建议说,在确定自己要开始读博士之后,应该主动去寻找自 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甚至应该去求教于周围能找到的专家,看看大家对你想选择的导师有怎样的评价,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互联 网。李开复说,他还鼓励准博士生们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他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很快给回复。李开复 听到过一些博士生抱怨说,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得到导师充分的指导。他把自己听到的案例归纳出了几类准博士们要慎重选择的导师。有一类导师,有很多的项 目,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3年的工夫大概都在替老师打工赚钱。这样的导师暂且看到他长处的一面,可能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博士找工作,招聘的企业看的 还是你作为博士的突破和研究能力,而不是你做过多少项目。李开复说,这类导师中,有一种最恶劣的是,看到一些能干的学生能为自己做点事,即便到了毕业的时 间也不让学生毕业,还要让学生多打几年工。所以在选导师之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导师的人品如何。还有一类导师也被李开复认为是要当心的,这类导师虽然很安心 做研究,但他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研究思路和方向都是很落伍的,而且他给你选定的方向有可能早就被证明是过时的。李开复说,有的导师可能上了年纪,近年来 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个老师人品不错,能允许和鼓励学生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且从方法论上能指导学生,这样的导师应该是可以选择的。李开复多次在各种 演讲和文章中提到他当年读博士时的导师。他说,虽然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确实没有教给他有关他专业的知识,但是他能给学生大方向的指导,而且能毫不吝啬地 与学生分享他在学术上的经营和他在学术界的各种资源。李开复说,博士生导师或许就是那种没有太多时间给你,也不会给你太多具体而细节的指导,但他却有“我 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   戴上博士帽不等于就能一步跨进挣钱多的地方   有了博士的头衔不一定就等于增加了你找工作的砝码。李开复说,从他在微软和GOOGLE公司的招聘经历和他所了解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招聘的情况来 看,大家招聘博士的范围都会巧合地限定在国内排行前十几名的大学中。李开复解释,一般大公司、尤其是IT类的企业在挑选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时,尺度是比 较松的,即便有的硕士没有太多学术上的造诣,但只要拿出做过的像样的项目,一般也是会被认可的,但对博士就不同了。李开复说,他在招聘博士时会仔细阅读应 聘者的博士论文,因为对博士的水平评判就全靠这篇论文了,博士论文如果没有新意,或者观点方法陈旧,即使应聘者有再多的实践能力,做过再多的项目,也得不 到认可。正因为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反而对博士的水平更加挑剔,所以李开复说,千万不要以为戴上博士帽就能找到好工作。   做个快乐的人最重要   最近李开复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在21世纪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其中他认为很关键的要素是,应聘的人是不是一个热爱工作、积极乐观的人。李开复希望告诉 远潇,即便现在有很多不如意和困惑,但还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积极的人。他希望把台湾企业家张忠谋的一个故事告诉远潇。张忠谋是台基电的董事长, 一次朋友请他题词,他给朋友写下了“常想一二”,朋友问他是什么意思。张忠谋说,“我们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要告诉你常想那剩下的一二比较如意 的事情。”张忠谋说,他从小就看了很多大人物的传记,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成功者都受苦受难,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真实写照。但是他 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保持了正面的思考,通过“常想一二”,超越不愉快。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 了良好的铺垫。李开复说,其实在21世纪,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因为21世纪有一个更实时善变的环境,我们尝试的事情会碰到很多很多 的失败。
1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转载-施一公】
mcloveu 2012-2-17 15:00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大学把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时间延长至2月22日
jyx123321 2012-2-16 17:55
关于开通2012年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的通知 时间: 2012-02-15 10:07 来源: 未知 作者: 研招办 点击: 11627次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我办决定在2012年2月15日左右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届时请相关考生做好补报名与补交费的相关工作,过时将不再办理报名与交费的相关事宜。 特此通知! 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2-1-12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现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具体通知如下: 1.补报名时间:2012年2月15日—22日12:00; 2.补交费时间:2012年2月15日—25日12:00; 3.报名与交费注意事项及报名系统入口请点击“ 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 (点击打开 http://www.yz.sdu.edu.cn/html/tongzhigonggao/20120112/421.html )”,报名与交费时间以本通知为准。 请相关考生做好补报名与补交费的相关工作,过时我办将不再办理报名与交费的相关事宜。 特此通知! 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2-2-15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科技用于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之中--西方列强望尘莫及!
热度 4 毛宁波 2012-1-3 11:29
关键词:2012年、 研究生入学考试、安检、视频监控、手机屏蔽仪、监考大师 无线数传扰断仪 、 无线电探测车、第二代身份证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即将在1月7日和8日在各地举行,教育部和各省市及其考点严阵以待,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许多高科技都将投入监考之中,西方列强看到如此阵容一定会目瞪口呆、望尘莫及。不知道作弊和提供作弊者是否闻之丧胆?各考点通知大同小异,博主选择一学校通知部份内容粘贴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考试院文件精神以及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部署,每科开考前考生要刷第二代身份证并接受金属探测器安检才能入场,考生须提前 1 小时到达考点,今年考点统一配备文具,所有考场配备无声挂钟,考生只需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进考场时不要携带任何文字资料、文具、计时工具(如手表)、电子存储设备、手机及其它无线电通讯工具。” 考场还“配备了各类高科技防作弊设备: ①所有考生经安检方可入场; ②所有考场安装视屏监控; ③所有考场安装手机屏蔽仪:屏蔽整个考场手机; ④所有考生验第二代身份证入场; ⑤配备监考大师:准确定位探测无线耳机; ⑥配备数字无线数传扰断仪:干扰探测手表、橡皮、书写笔等无线接收器; ⑦无线电探测车:探测和定位无线电发射源。” http://yjsc.yangtzeu.edu.cn/yjsc_ShowArticle.asp?yjsc_ArticleID=288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0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悄悄的你走了——2011
热度 2 liushousheng 2011-12-31 17:02
2011的最后一天,我也写点文字纪念一下这个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我经历了一次人生重大的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幸运的我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哈哈... 暑假,我在本科学校跟着一位敬爱的老师做实验,历时一个月,这是个不平凡的一月,自我认为对我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塑造了我的科研雏形,万分感谢李老师! 8月底,研究生入学,我来到了美丽的校园,这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深深的吸引了我。食堂的饭菜以及宿舍的配置,让我彻底绝望! 元旦到了,半个学期即将结束,实验做了一点,但很顺利;课程结束,准备考试。对研究生闭卷考试表示很无语,让我们这样浪费时间来应付考试实在是没啥意思,不如多看几篇文献来的有用。 这一年来,差不多也是每天都来科学网上转转,自己理论功底太浅,提不出什么独到的见解观点,大多数时间都是浏览众博主的博文,以及一些最新的新闻消息,偶尔参与评论一下。经常会被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气的无语,有时真想写点什么,来抒发一下我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但始终没敢太过放肆,怕自己的“不和谐”影响了氛围... 很多学者都有自己很独到的见解,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诟病分析的很透彻,也提出很多建议性的方案,可是始终不见这种力量起到作用,貌似各种局面还在以相同的姿态前进,丝毫没有想做出一些改进的动向。 社会更加多样化了,稀奇古怪的事层出不穷,人们纷纷发表意见,来批评嚣张的气焰,但貌似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李刚还是有儿子,郭美美还可以很富,地沟油依然没有抛弃我们,房价还是可望不可及,老人还是不敢扶...接连而至的蒙牛、营养快线等等各种事情,让我感觉我能健康的活到现在真是很不容易! 2012来了,大家都在忙着买船票,以防这可怕的世界末日。我倒很渴望2012年的12月21日快点到来,不是为了证明这是个谣言,倒寄希望于它可以净化一下这污浊的空气。 在2011的最后一天,祝大家万事顺利,新年快乐!
39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入学申请指南
热度 2 jtyao 2011-11-19 11:20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入学申请指南 里贾纳大学计算机系隶属理学院,拥有学士, 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权。 我们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研究领域广泛,有些领域比如粗糙集 的研究属于世界最前沿。 里贾纳大学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简称萨省)的省会里贾纳市。萨 省位于加拿大中部,盛产小麦,钾肥,石油,和原子能铀。里贾纳大学 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正规大学,为加拿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生人数 1万2千人。里贾纳大学与中国有长期合作关系(始于1981年),曾授予 万里委员长(1989)和乔石委员长(1996)荣誉博士学位。 如果您想继续深造且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话,欢迎您报考里贾纳大学。 我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粒计算,粗糙集,神经网络, 万维网应用,网上智能,电子商务,网上支持系统。 报考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计算机科学或相关学士学位,平均成绩75, 托福80分(机考237)或雅思6.5分。我们一般并不要求GRE成绩。如果 申请读博士,则需要硕士学位。 所有的申请者都必须向研究生院提交申请 (详见 http://www.uregina.ca/gradstudies/main/admissions.shtml ) 入学申请包括 1。申请表(最好网上申请( https://dataware.cc.uregina.ca/app/Misc/introduction.cfm ) 2。成绩单 3。推荐信(两封) 4。简历 5。研究兴趣及个人陈述 6。英语成绩 7。申请费100加元 提交申请后,你会得到一个学号,你会一直使用这个学号。申请完毕后, 研究生院会通知你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如果材料研究生院就会把你的申 请转到系里。计算机系有一个由三个教授组成的研究生委员会。研究生委 员会将对你的申请进行评估。如果评估合格,研究生委员会会把你的材 料交给你在申请里提到的教授。如果该教授同意录取你,那么你将会收到 研究生院的正式接受信。当然这个接受还要通过研究生委员会,系主任和 研究生院的同意。你将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决定是否接受。之后,你有一年 的时间来准备签证。 一般来说,接受信可能还会附带一封资助信。这个资助是对第一年来说的, 它只是一个大概数目。具体你来了后数目会根据你的表现上下浮动。第二年 以后的资助都由你前一年或前一学期的表现在决定。 资助的形式有多种, 有导师课题费来的,系里做助教或临时讲师,及学校和研究生院的奖学金。 不管是那种形式,一般都与导师有关或由导师决定的。 资助的级别分三种: 1)全资助,每月800-1500加元(这个数目一般包括了生活费和学费)。 2)半资助,每月300-700加元 (这个数字一般够交学费) 3)自费。 研究生院有一个花费的估算,最新数字是PhD需每月1417加元。(详见: http://www.uregina.ca/gradstudies/prospstudent/tuitionfee.shtml ) 这个数字实际上比较宽松,对很多学生来说一般也花不了这么多。 计算机系没有具体的申请截止日期,你可以在任何时间申请,我们也会在任 何时间发录取通知。里贾纳大学的主要学期有两个,秋季(9-12月),冬季 (1-4月)。5-8月为春夏季,一般没课,外国学生可注册一半的学分。 里贾纳研究生没有学制限制,一般硕士需要两到三年,最多五年(5门课再加 15个学分的论文)。博士则需要五年到六年(3门课再加51个学分的论文)。 毕业要求详见 http://www.uregina.ca/gradstudies/calendar/programs/comp_sci.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很纠结的问题:少数民族研究生入学是否考英语
热度 17 lgmxxl 2011-11-12 09:24
一篇随心而作的博文“少数民族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否不考英语?”却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我有点想不到。首先,这篇博文被戴“小红花”,让我想不到;其次,这篇博文引起博友较多议论,截止8月上午11点,共有37个留言,此时的点击数是1259,二者之比为1:34,超过本人大部分的博文。两个想不到,使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真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博友留言,我感到这也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在已有37位博友评论中,有24位反对取消英语考试,占64.8%;有12人赞同,占32.4%;有1人中立。也即是说,有三分之二的人反对取消少数民族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再细分其反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反对搞民族不平等,认为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2)少数民族已经享有很多的优待,没有必要再在研究生考试上予以优待,这种优待可能助长民族出身造假;(3)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天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其优待,是一种变现歧视;(4)研究生阶段需要了解国外研究成果,需要查阅大量外文文献,不考英语,可能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不利于他们个人成才和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5)现在的英语考试已经很容易,通过辅导班的辅导和个人的努力,一般人较易通过,没有必要取消英语考试;(6)不能随意在现有制度上搞灵活性,必须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在同意者的留言中,他们表现出对他们学习非本民族语言困难的理解,希望可以找到替代的办法。 博友的留言引起我的思考,或许,对此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规定性。第一,享有者对象的规定。(1)可以规定具体的地区,就如现在考研中的A类、B类地区分级一样。只有真正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居住区才可享有这一优待。(2)可以规定研究生的类别,只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才可享有这一优待,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不享有这一优待。(3)可以规定学科类别,只有文科类研究生享有这一优待,理工类研究生不享有这一优待。(4)可以规定具体学制限制,全日制研究生不享有这一优待,在职研究生享有这一优待。第二,替代科目选择。可以选择汉语或其它非本民族语言为替代科目。第三,可以先在一些具有研究生自主推荐的学校中进行试点,并规定一定比例,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防止不规范的事项发生。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5997 次阅读|36 个评论
少数民族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否不考英语?
热度 33 lgmxxl 2011-11-7 09:46
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近两个月的事。起因在于我校承担了国家支持新疆发展项目,我院具体负责“新疆哈密地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类毕业生”(以下简称“哈干班”)在我校的培训工作。现在此项目共有40名学员,其中7名汉族学员,其他为维族、哈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员,现无稳定工作。培训结束后,他们将被分配到哈密地区各乡镇,从事基层公务员管理工作。附着这个项目的开展,我觉得“哈干班”学员素质高,守纪律,爱学习。他们拥护民族团结,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改造家乡,造福一方。 在接触中,我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自强意识,自尊意识。由于教育落后,他们大都没有内地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素质高。因之,他们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们希望通过两年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好运用好现代汉语。在学习接触过程中,他们也提出提高自己学位的诉求,希望在这两年的学习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收获到学位。为此我们请学校研究生处的老师给他们讲了在职研究生的政策。在充满希望中,他们只能以失望结束。虽然他们不怕研究生的综合考试,但他们怕英语考试。他们认为,他们没有机会通过国家在职研究生的英语考试。看到他们失望的、无奈的表情,我真想帮他们,但却没有帮的办法。 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更为有效的救助呢?能否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更为现实的政策呢?比如不考英语,或者单独考试,或者改考汉语? 我认为,此项政策设计不仅体现着国家统一的理念,也真切体现着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知道,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水平与内地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在内地,就是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也无法与汉族学生竞争。新疆的发展,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民族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和谐发展,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政策扶持新疆发展。如内地省份对新疆的教育支持,各级内地新疆班的开办等。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也是出台了多很多政策,如教育部决定,2011年招收5000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等。都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但在具体执行中,我们能否更现实些?我们知道一个人学习非本民族的语言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就恰如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一样,虽然学习十几年前,到头来却说不成、听不懂。我也尝试着学习点“维语”,但其32个字母,每个字母又有2个或4个写法的变化,着实让我头疼。如果政策的制定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就知道,他们学习英语、汉语是多难了,何必非得让他们考英语呢?他们学习英语到底有多少用处呢?考汉语不是更好吗,既有利汉语推广,也有利民族团结,亦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 新疆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对新疆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情况下,采取现实的入学考试办法,有利于人才培养,也符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律,将来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祝“哈干班”全体学员古尔邦节快乐!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6540 次阅读|77 个评论
“严进宽出”好还是“宽进严出”好?
热度 22 lionbin 2011-10-25 09:51
两周前在云南出差,碰到一位在中国某机关工作的德国人,聊天中无意涉及到科研课题的申请问题,他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在德国,课题申请非常容易,但很难交差;在中国,课题很难申请上,但非常容易交差。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我于是对他这句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甚至不是这位德国朋友的发明,他的汉语很好,能用汉语聊天,所以这样的见识也许是从他的同事那里获得的认识,只是被他总结出来而已。但另一方面,他应该算是非常熟悉欧洲和中国体制的研究人员了,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将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与俏皮话高度融合的产物。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中国有很多,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非常严格( 20-30 年前应该更加明显),但读书是非常容易的活儿,正常情况下(排除出国和收到学校处分、违法等客观放弃学业的理由)很少有中途辍学或者无法毕业的。以前曾有人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称之为“严进宽出”。当然,一般说到这个事儿,都是给予的负面评价,其改进措施自然是“宽进严出”,其他的两个组合“宽进宽出”和“严进严出”几乎不考虑。那么,对于科研课题的申请,是否也应该提倡“宽进严出”呢? “宽”和“严”,从词义上看都是褒义词。“ 宽 ”是宽松,宽容等含义,而“严”是严格、严谨等之意,按道理,这两个词不是反义词的,而是从不同的维度说明问题,所以不管是放在“进”还是“出”的前面,都应该属正确的做法,为何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形呢?问题就在于对宽和严的理解上,“宽”被曲解成宽恕,“严”被曲解成苛刻。对于做了坏事和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的人要给予宽恕,对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进行吹毛求疵即为苛刻。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南京大学校门前毛泽东的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课题不管是在进还是出,都需要在宽松而不失严谨,严格但不失宽容的条件下进行。但本博文讨论的“宽”和“严”正好想采用这种曲解的含义。 显然,以上论述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并未给出任何有操作性和建设性的建议。说实话,还真不知道,只能继续发发牢骚。 将“严”理解成苛刻是有其社会背景和基础的,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此处省略 365 个字),总之,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数多,人均资源当然少,门槛就抬高到了苛刻的程度。但人的个子有高有低,同样的门槛,高个子的巨人毫不费力就过去了,比普通人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爬过去,而低于平均个头的人可能永远也爬不过去。我觉得,如果在人均资源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保持的“严进”办法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高个子巨人并不是个子高,而是踩着高跷过来的,或者上面有绳索吊着,根本就不需要脚着地(总称为假巨人),自然连门槛都不用跨。如果采用“宽进”的做法,这些假巨人甚至都不屑作假就进来了,而出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假巨人,“严出”对于他们也是毫无压力。 所以,不管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归根到底是用来约束普通人的,只是一个在前面约束,一个在后面约束而已。 作为一个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吆喝或者倡导宽进严出好还是宽进严出好。只要有假巨人存在,什么政策都不好,消灭假巨人,任何政策都不错。 至少在目前来说,“宽进”的弊端比“严进”更多,在没有真正能完善“严出”策略之前,千万别贸然进行“宽进”的改革,否则到时候真的成了“宽进宽出”了。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9039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东北农业大学布氏杆菌病事件综述(体会加转载)
huijian26 2011-9-18 10:04
按:回顾这个事件,其核心原因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二流,三流大学的基本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基本设施落后,以及无充足经费购置实验动物;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实验室安全措施的淡漠,甚至是无知。东北农业大学的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在全国很多大学都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作为教师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防范于未然。我开始工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在研究生入学培训时讲解安全常识,今年的培训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对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11/09/chinese-university-fires-administrators.html?ref=hp On the heels of a damaging laboratory outbreak that sickened 27 students, leaders at China'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st week dismissed two administrators, apologized for insufficient safety practices, and offered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compensation to the students, who contracted brucellosis while dissecting goats in an anatomy course last December. The announcement came as welcome news to some students, who have been complaining of debilitating weakness, headaches, and joint pain since March. But others have refused the compensation and are apparently gearing up for a lengthy battle. The incident has highlighted funding problems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at China's lesser know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prompting calls for greater oversight . It occurred in a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s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n the city of Harbi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four instructors and two assistants, 110 students gathered to dissect four goats obtained from a local farm. A few months later, students began showing symptoms of brucellosis, an infection caused in goats by the bacteria Brucella melitensis . One student became too weak to walk, according to Shanghai Daily . An instructor also contracted the disease.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now admit the goats were not properly quarantined prior to reaching the lab and that instructors did not follow standard safety procedures . Infected students told the Chinese press that they did not receive safety training ahead of the dissections. One told the newspaper Southern Weekend that after a classmate asked about safety equipment, one instructor discouraged the group from wearing gloves, pointing out that he had been dissecting animals with his bare hands for 30 years. Several students then declined to wear gloves, the student said. Precautions "weren't so strict," another student told China National Radio. "There weren't any specific disinfectant requirements." Both students declined to give their names. To limit damage at the veterinary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dismissed both the dean and the school's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and offered 61,000 yuan ($9545) to each student in tuition waivers, medical fees, and compensation. In a press conference on 5 September , Vice President Feng Xiao bowed before news cameras and apologized to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But the case is far from wrapped up for some students. At the time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just 17 of the 27 infected students had accepted the compensation package. Some are asking for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proffered amount, according to China Daily . Laboratory safety emerged as a prominent issue in China in 2004, when a series of missteps at China'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ed to a renewed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ickness (SARS). The health ministry later issued a report describing safety infractions, and the center's director and a deputy resigned .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outbreak, China introduced stringent national laboratory biosafety regulations . But th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cident has shed light on lingering problems in the country's less esteemed institutions. The bill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lately spent on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has mostly gone toward creating an elite grou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That selective fundi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ucation scholar Gerry Postiglione wrote in an e-mail, has "left second and third tier universities in an abysmal financial state, leading many with no choice but to cut corners on cost and quality." Basic safety is apparently one of the areas to have suffered . In a survey of 231 fourth-year medical student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in 2010, 19% were unfamiliar with the term "laboratory biosafety." Seventy-nine percent had heard the term but weren't completely sure what it meant. Some Chinese commentators now say nothing short of an overhaul of the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They are arguing that universities place too much emphasis on rewarding scientists who publish in prestigious journals—and that officials and administr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abling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to safely carry out their research.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施一公)
zhouchchun 2011-9-15 15:49
(一)时间的付出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二)方法论的转变 【序: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比较长,将分四部分陆续在博客上发表出来。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 2.方法论的转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 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 判断无误 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 可信的(conclusive) 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 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 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二)方法论的转变
热度 223 施一公 2011-9-14 13:35
【序: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比较长,将分四部分陆续在博客上发表出来。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 2.方法论的转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 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 判断无误 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 可信的(conclusive) 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 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 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严密的逻辑是 critical analysis的根本 。 附: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274286 次阅读|232 个评论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热度 206 施一公 2011-9-9 09:24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附: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二)方法论的转变
328454 次阅读|206 个评论
求助:怎么寻找‘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热度 1 hadai 2011-8-13 10:11
如题,到哪里可以找到‘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地球物理学》,谢谢!
2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忆我的研究生入学面试
bohong 2010-4-11 12:06
今年纺织学院硕士生刚面试结束。回想21年前我的面试经历,真的很有意思。那时的面试,还真没有现在这样正规有条理。 1989年4月底,全国的大学生们都在忙乎,上街游行,校园空荡,我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时是跟随许逊教授,研究蚕茧的煮熟工艺及其评价。是与同班的两个女生一起,三人一组,在正交设计方案下做各种各样的煮茧实验,确定优化的煮茧工艺,提高缫丝效率。记得当时缫丝厂从前苏联进口了很多的蚕茧,品质很差,与苏州第一丝厂合作提高工艺和缫丝效率。经常往苏州第一丝厂跑。苏州第一丝厂位于苏州南门外,是当时外宾参观的景点厂。春节时送亲戚回苏州,发现这个地段早已经是闹市区了,那时周边还都是一片平房,马路狭窄。苏州第一丝厂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论文的研究水平,从今天来看,有点幼稚。那都是21年前的事情,快四分之一世纪了。 当时的笔试成绩早就出来了,340分,不高也不低。报考西北纺院的初衷是看到一本《纺织材料学》,前沿部分说全书由姚穆统稿,当时也没有因特网可查询姚穆是怎么牛的一位老师,只知道是西北纺院的老师。本来也没有想去读研。当时还是包分配,工作去向基本确定,回家乡的纺织局。当年是经济骚动的年代,谁也不想念书,考研纯粹是为了显示自己还有那么一点的上进心。所以最后一个学期在论文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加上同学们的游行,校园显得懒散无序,我就经常开溜回老家帮家里干农活了。左邻右舍还经常问我为什么不去游行。 突然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系里的老师给我一封来自西北纺院的挂号信,我拆开一看是参加复试的通知,上面写的面试日期都已经过了几天。一下子把自己搞得很被动。系里的老师还是很热心,给我开了个证明和介绍信,说明信件收到得晚,还是请西北纺院给我面试的机会。于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匆匆忙忙买了一张138次(现在这趟车改成T138次,全程只要16小时了)去西安的火车票,票价记得好像是20元左右,反正还记得自己还掏得起那个钱。在第二天的一大早就上火车去西安。天哪,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远门。一切都很新鲜,因为没有想到还要在火车上过一晚。在次日的上午大概九点半左右到了灰蒙蒙的西安火车站,在车站广场看到城墙和城楼,心里体会到了古朴的厚重感。 人生地不熟,到了学校的北门,在门卫那里登记后,到了主楼,也不知道问了多少人,才找到三楼的研究生科。研究生科也不知怎么开恩,就给我联系说下午进行面试。经他们电话联系后,我按指示到主楼的2楼,刚到走廊,见到一位穿藏青色涤卡中山装、着黑布鞋的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老教师,走路很快,记得说话中气很足但语速很匆忙,说现在很忙,晚上在纺织楼面试,已经记不起纺织楼的具体房间了。直到我面试结束、离开学校去火车站时才知道他就是姚穆老师,十二年后姚老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于是我就在招待所登记住了下来,当时住宿只要用学生证登记就可以了。 晚上到了指定的房间,看到姚老师戴着眼镜在一盏日光灯台灯下写东西,很认真的样子。他说现在纺织楼正在进行防震加固工程,所有的实验仪器都集中到几个房间了。把我带到一间全是烘箱的房间,还有一些本科生由一位老师带领做实验,那个老师就是来侃,现在仍在西北纺院的纺材教研室工作。姚老师给我说要测一团棉纤维的回潮率曲线。他说完就走了,一直很匆忙。后来学生们也都走了,我一个人在实验室。曲线很快测完了。姚老师过一会儿就来了,看了看我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还解释了回潮率曲线形态。天哪,我从来没有听过解释这样清楚、分析这样透彻的老师,而且很诚恳,解释到精彩处,笑得很天真很开心。实验结束后,让我第二天下午到三楼找一位姓蒋的老师。于是我就回招待所睡觉了。 下午由当时的一男一女两位老师叫我到纺织楼3楼,纺织楼就在招待所旁边。后来知道男教师是黄机质,现在江南大学工作;女教师是曾秀茹,现在上海的一家公司高就。把我带到三楼的纺材教研室,好像是317室吧,一位身材很胖、戴眼镜、说话很慈祥的年长女老师,后来知道是纺织材料教研室主任蒋素婵老师,问问我的情况,给我现场笔试。笔试的内容早就忘记了,反正记得还能答得上来。结束后,我问她去哪里买返程火车票,她很详细地告诉我去莲湖路的公交线路。于是我买票准备返程了。到了售票的地方,才知道回程的140次火车要在第二天傍晚六点多才发车,当天的票没有。于是只好再等一天。当时也不知道是否能考上,心里想这个地方今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来,干脆玩一天算了。记得购票回来路上看到钟楼,下车让照相摊拍了一张照片;最后一天中午在校园碰到黄机质,告诉我那个老头是姚老师,马上要升博导了,当时的博导是很少的。我然后乘车去了大雁塔,也让照相摊主给拍了张照片。 下午六点多,乘上火车返程了。再后来,就收到了通过挂号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还记得写信给西北纺院,说不来读了,准备工作了。后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那年的工作又不按照原来的 方案 分配了,全部打回当地政府人事局进行二次分配,由当地自行消化,形势急转直下。于是我又写信说准备读了。这一通折腾啊,一个暑假都没有过好。在八月底,就去报到开学了。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专业上的求学生涯,一直到现在。 今天周日有空,管理自己的博客,发现去年的今天,去西安参加姚老师的八十寿辰庆典。时间真是快。 祝愿姚老师、蒋老师健康长寿!祝其他老师工作愉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0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