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比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树上的苹果(短诗五首)
pingguo 2019-7-20 15:26
《自然之物》 爱情经不起精心策划。 纸做的花朵, 缺失的不只是芬芳而是灵魂。 《静默》 生命的活力保持一百年一千年, 以静默的方式, 像一只龟或一棵古木。 《树上的苹果》 树上的苹果, 比盘子里冲洗后的苹果, 更接近于静物—— 在雨点敲打它的时候。 《星空在万物的头顶》 当夜晚来临, 不用担心, 星空不可能被长久屏蔽。 《比喻》 这个节气的花卉, 睡莲,紫薇,栀子花, 还有昙花, 近观与远望都美。 单凭这一点, 把人比喻为花, 是一件可疑的事情。
个人分类: 诗歌|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戏,片段,绕口令
ncepuztf 2018-4-6 12:36
1 游戏: 德州扑克 德克萨斯扑克全称Texas Hold’em poker,中文简称德州扑克。 它是一种玩家对玩家的公共牌类游戏。一张台面至少2人,最多22人,一般是由2-10人参加。德州扑克一共有52张牌,没有王牌。每个玩家分两张牌作为“底牌”, 五张由荷官陆续朝上发出的公共牌。 开始的时候,每个玩家会有两张面朝下的底牌。经过所有押注圈后, 若仍不能分出胜负,游戏会进入“摊牌”阶段, 也就是让所剩的玩家亮出各自的底牌以较高下,持大牌者获胜。 2 王朔《顽主》: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片段】马青兴冲冲地走到了前面,对行人晃着拳头叫唤着: “谁他妈敢惹我?谁他妈敢惹我?” 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 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 “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3 绕口令: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 打北边来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南边提拉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哑巴不乐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鳎目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提拉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目, 也不知别喇叭哑巴打了提拉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你喜欢哪一种 博弈情形呢?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项目验收结论的比喻
ncepuztf 2018-4-1 10:43
参加过不少国家电网公司配网科技服务类项目验收, 虽然多数项目完成论文专利指标良好,但实质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 好处是越来越规范了,记得验收结论里面有两项必填。 一个是 项目特色或创新点 :一般是提出了什么,解决了什么。 二是 项目应用成效或成果 :显示取得的实效,节省的人力、资金,取得的效益, 需辅以应用单位开具证明。 很多时候写这个结论比较费劲,项目单位也不是分得很清。 有次我灵光一闪,给他们说: 前者是“广告”,后者是“疗效”, 这样理解就妥了。 大家都乐了:这个解释好!
个人分类: 科教|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报告结构的比喻
qianlivan 2015-5-11 18:02
我做报告一直不得要领,连基本的结构都搞不清楚。直到某次从李老师处了解到了报告的基本结构应该为大-小-大。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结构,但总体感觉这样做报告的效果比之前好得多。 最近大概想明白了,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一个报告的主体相当于我们所住的房子。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我们住在哪里时,如果仅仅说,我们住在一套三居室里,里面有……。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这对于别人找到我们所住房子的位置没有太多帮助。那么我们是怎么介绍我们住在哪里的呢?我们会说,我们住在某市某区某街某号某楼某单元某号,这样就能帮助大家了解我们所住房子的位置。做报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只说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别人很难了解这个工作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很容易迷失。而用大-小-大的机构就相当于告诉了别人我们的工作在人类知识中的地址,这样就能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了。
个人分类: 思考|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善若水】这个比喻
热度 3 outcrop 2013-3-15 18:38
老子这么通俗的打比喻,是想表达“ 利万物而不争 ”的境界;不过实际上就是水,也会有“不利”和“争”的时候。 而且水看得见,摸得着。 进一步来看,上善也许若“空气”,更不为世俗名利所牵挂,更难感觉其存在,对我们更是“利”而“不争”。 老子时代没有空气的概念,不然他就可能这么说了。 但空气也会形成龙卷风,PM2.5……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善”呢? 上善若空?似乎也不妥。 因此,我觉得“上善”只是 一种 朴素的 理想模型,缺乏现实生活的映射,如同中学物理课本中的无阻力导轨——实际的生活中,还是实验物理以及各种经验参数在实实在在的左右和改变生活——善也要接地气吧。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3844 次阅读|6 个评论
让大学生的亚文化在励志书中闪光
热度 1 benjaminliu 2012-9-30 13:18
让大学生的亚文化在励志书中闪光
让大学生的亚文化在励志书中闪光   (“我评获奖科普作品”系列之二)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编《分子共和国》(知识出版社, 2009 年 3 月)是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的作品。因为我本科就毕业于北大化学学院,所以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之后,翻了几页,却哑然失笑。   我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一些创作背景。几年前,化学学院鼓励学生写介绍化学元素的科普,于是很多感兴趣的学生便在北大未名 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相当于论坛)化学学院版上试笔,讨论也很热闹。估计后来学院又让大家转换主题,改而写分子,这本书应该就是这些写分子的 BBS 文章的合集。尽管可以想象,这本书在成书之前经过了多次修改润色,但是稍微一翻, BBS 味道还是扑面而来——比如有些文章后面的署名是 fyjqt 、 shijf 、 hughtwo 之类,显然都是 BBS 上的 ID (用户账号)。   我不知道“分子共和国”是谁的创意,但允许我大胆说一句: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比喻。在徐光宪院士所作的相当于引言的“开国大典”一文中,单个的分子被比喻为共和国公民,每一种分子(比如氢分子、水分子)被比喻为民族,而化学元素被比喻为祖宗民族,元素原子则被比喻为祖宗民族的个体。如果是这样,问题就来了:按照这样的比喻,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那么“氢分子民族”的每个公民,都是由其祖宗民族“氢民族”的两个个体组成的?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那么“水分子民族”的每个公民,都是由三个祖宗个体组成的?如果再考虑到化学反应,那更可以推导出:一个公民的身体可以被大卸八块,每一块都是它的祖宗,都可以自由和其他公民身体的碎块(那也是祖宗)拼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公民的身体——这越想越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诚然,比喻总是蹩脚的,本体和喻体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完全同构的。但是,比喻的目的在于强调本体和喻体同构的部分,淡化异构的部分。作为一本介绍化学知识的科普,原子结合成分子是绕不开的知识点,因此在选择喻体时,必须注意选择和这个知识点同构的喻体,才会让人觉得比喻自然而高明。而遗憾的是,“共和国”“公民”“祖宗”“个体”这些比喻,和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知识点完全不同构,所以虽然在表面上具有生动性,但读者越深入琢磨却越觉得思路混乱,这就完全背离了科普的初衷。   正因为如此,所以书中相互矛盾抵牾的地方非常多。试举几例:   徐光宪本人在后面的“酒分子国和醋分子国——乙醇和醋酸”一文的开头又说:“《开国大典》中提到的分子共和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分子国家的大联盟,……这里要介绍的酒精分子,不是写地球分子国中的一个民族乙醇,而是写宇宙中间有一个乙醇分子国,……”自己否定了自己前面的比喻,实在令人错愕!   “保护人类的卫士——臭氧”一文说臭氧是“庞大的氧系家族中的一分子”,既然“氧系家族”包括了氧气和臭氧等几个“民族”,那就应该叫“民族集团”才对,而“家族”显然是比民族小很多的概念。   “棕色幽灵——溴”一文把氟气称为溴的“大哥”,把氯气称为溴的“二哥”,把碘称为溴的“小弟”,这显然是把原本作为“民族”的每一类分子比喻成个体,而不是把每个分子比喻成个体。事实上,书里大部分文章都是把每一类分子比喻成个体,早就背离了“开国大典”的“宗旨”。   与此相反,“氢和氟之间的热恋——氟化氢”一文中却又把氢原子和氟原子分别拟人,把二者结合成的氟化氢视为一对情侣——可是,氟化氢难道不应该是单独的一个“人”吗?   “没有我就没法活——氧气”一文的作者则发现,如果发生化学反应,作为反应物的分子就不复存在,对应的比喻是有分子共和国的公民“死亡”,因此这位作者说氧气分子“喜欢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分享别人电子的权利”。但是,其他所有的作者都把分子写成具有跨越化学反应的永生本领,化学反应不过是让它们变换了形态而已。   甚至在每种分子的形象拟人上,这本书也不能统一。氟气在“别理我,烦着呢——氟气”一文中被比喻成肌肉发达、脾气暴躁的壮汉,但“氢和氟之间的热恋——氟化氢”一文却把氟气(实际上是氟原子)比喻成面容俊朗的花心大少。季戊四醇在多数文章中被比喻成熟知分子共和国掌故、受其他分子尊敬的老爷爷。但是在专门介绍季戊四醇的文章“天生的贵族——季戊四醇”中,又被比喻成一个年轻的贵族(虽然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   此外,因为是 BBS 文章的文集,整本书虽然大致安排了一个逻辑顺序,但文章中突兀的语句仍然很多。比如“开国大典”之后的第一篇文章“微小与简单的魅力——氢气”的第一句是:“我本来是分子共和国中最独特的分子,但没想到大家竟然把我给忽略了,……”让人莫名其妙——谁忽略了?这不是放在第一篇的位置上吗?细究起来,可能是在 BBS 上有人先写了别的很多分子的文章,然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发现没有人写氢气分子,才写了这篇文章,所以有了这个不知所谓的开头。既然在成书的时候重排了文章的顺序,这些反映旧顺序的提示语就应该全部删掉才是。   然而比起上面这些问题来,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有些文章的作者不是把文章当成科普来写的。比如“傲视群雄——碘”“江湖剑客——甲醛”等篇,把化学反应写成武侠故事,使用的武侠词汇比化学术语还多,对不熟悉武侠的读者来说反倒更加重了思考的负担。“失窃的龙皇之冠——硫”则写成了一篇奇幻小说,“护城河”“龙族”“魔法卷轴”之类奇幻词汇触目惊心。“问世间情为何物——硫酸”从标题就能看出是一则凄婉的古代言情故事。至于“此间的分子”,不用说,是一位喜爱著名校园小说《此间的少年》的作者写的模仿作品。“演绎生命的旋律——葡萄糖”的最后是一首不短的抒情诗;而“一首小诗——环己烷的自述”全篇都是诗(其中没有做任何科普)。从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出,现在的理科大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基本上还是我们上大学时( 21 世纪初)的那些。对这本书的很多作者来说,这本书的编写,其实是学院为他们提供的一个借科普的外壳表现自己在校园亚文化方面的造诣的机会。   既然如此,我上面这些批评,大概都要落空了——对一本不是照科普来写的书,又何必按照科普的标准来要求呢?我不知道高中生们看了这本书会是什么感觉。也许他们在被书中众多劈头盖脸砸来、讲述得含含糊糊的化学名词弄晕的同时,其实会更多地被这些亚文化所吸引,憧憬自己将来在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中享受这些亚文化的美妙场景,从而激励起好好学习、加紧高考备战的斗志。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和杨利伟的《天地九重》一样,都是励志书。   在这个“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的年代,多一点这样的励志书似乎也不错。让大学生们的亚文化在励志书中闪光吧——只是,别叫做科普。 2012.09.30
个人分类: 其他|5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推荐:《易经》专家认为经络如航道,看不见却存在
热度 5 xyysh2008 2012-6-18 12:15
推荐 : 《易经》专家认为经络如航道 , 看不见却存在 近日,看到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述《易经的奥秘》的视频片断,其中,提到 中医里的经络现象 ,并把它比喻为飞机的空中航道, 看不见却客观存在 ! 他首先谈到, 阴阳是分不开 的观点,即阴阳合一、阴阳是相对的、阴阳会变动的 。 然后提到, 中国人想事情都是合起来想;西方人想事情都是分开来,尤其是分科教育,越分越碎,分到最后,支离破碎。只有了知识,而损失了智慧。 接着,他讲到西医中医。 西医里分科太细,老百姓搞不清楚,医生也会犯糊涂。 “你去看医生,他问你挂什么科。‘糟糕了,我又不是医生,我怎么知道挂什么科?’医生治了半天,才说:‘你搞错了,你应该看这里才对!’” 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中国人就是去找中医, 中医是通才。 他会告诉你‘这是哪里引起的?’因为全身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可分割。而且,更妙的是, 我们会针灸 !” 接着他由针灸,谈到经络。“我在英国的时候,很多英国同学,一听到针灸,他就害怕,‘怎么拿针往身上乱插呢?’有些医生,他就跟我讲,他说:‘针灸是没有道理的’我说:‘为什么没有道理?’他说:‘你针血管,那血不是流出来吗?’ 我说:‘我们不会针血管。’‘针骨头,根本针不进去!’‘谁会针骨头呢?’‘针肉有什么意思呢?’我说:‘我们这些都不针, 我们专针 一种你们不懂的东西,叫 经络 !’ 他一听经络,他就傻掉了!” 然后,他开始阐述经络。“ 因为你全身解剖,找不到经络。经络是你活着的时候才有。你一死,它气门闭了,经络就没有了! 所以,有阳就有阴,有虚就有实!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有摸得着的,就有摸不着的。你看天上的飞机,它能随便飞吗?” “那怎么可以?它有航道。” “可是,你去看,航道在哪里啊?” “汽车的轨道我看得到,航道看得到吗?” 航道是飞机飞的时候,它有航道;飞机不飞了,它的航道就不见了! “ 那就是天上的经络 !”
个人分类: 中医|278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個人對“博客”與“微博”的理解與比喻
热度 1 LEOLAND 2012-2-27 18:31
個人對“博客”與“微博”的理解與比喻 曲津華 有人說,大師的高明之一,就是會運用比喻來說明問題——大師都是比喻高手。贊同。 大師樹立了榜樣,我們向大師學習,各得其所。對新的傳訊工具,本博這裡也好有一比。 網絡時代,為個人化、泛在化的書面表達提供了可能。博客和微博,都是填補了傳訊工具空白的革命性新品,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經過一段時間的親歷,對二者的體會是: 1. 博客 = 私人報紙 。對高手來說,博客也可以被弄成“私人音頻廣播臺”和“私人電視臺”——不僅可讀,也可聽,可看。看爽了,還可以把喜愛內容留存珍藏,或轉發出去,供同好分享; 2. 微博 = 社會大網的 網片 。博客基本可以獨立存在,你願寫就寫,別人愛看就看;但微博大概不行——微博 雖然也屬於私人媒體,卻 應該要有個“圈子”才有價值,這種圈子就如同一個個小網片,勾連了一些博友,使得可共享的信息在其中被分享。這種網片,如同一塊塊補丁,綴綴連連,層層疊疊,交集複交集,立體地聯成一個基本對應於真實社會的大網。某個網片的 size 和 quality ,決定了這個網片的 performance ,或者說其主人的信息之進出口的效能——群友夠多,群友夠好,就可以使個人的發布信息夠到位,使想知道的信息儘量夠豐富地彙集帳下。 應該強調的是,不管是博客,還是微博,雖然都是 “私人媒體”,但都是合法的存在(大概只除了北朝鮮)。至於博客和微博採實名制與否,據說是各有利弊,前景有待觀察。 善用博客,善用微博,做一個不落伍的知道分子——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期待吧? 2012-02-27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西医,不恰当的比喻(二)
热度 2 drYZZ 2011-3-9 15:55
尽管找不到很恰当的比喻,但总觉得用比喻可能更好的提示人们进一步思考。 每一个人体就好象一个复杂的小“王国”。 甲国得了病,缺乏钢材,看西医,诊断为缺乏钢材,开始进口钢材。后来就长期进口钢材。 乙国、丙国也得了病,缺乏钢材。看中医。乙被诊断为 X 脏阴虚,缺乏采矿技术和炼钢技术,中医开始给他开办矿校,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半年没有明显效果,乙国就有人骂起来,让你看病看了半年都没见效果。简直是巫术骗人。可是乙国政府坚持看了中医,多半年后开始见效,后来就不再缺乏钢材。丙国去看中医,却被诊断为 X 脏阳虚,缺乏采矿、炼钢的电力和煤碳。中医帮他开发能源,三月后没见效。国内有人骂起来,什么江湖骗子,看病不见效果,明明缺乏钢材,你却胡乱医治。可是后来终于见效了。丙国也不缺乏钢材了。 丁国缺乏钢材,看中医,诊断为阴阳双虚。被很多人耻笑。看了几个月也不见效果。后来就天天去进口钢材了。看起来,进口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缺啥补啥吗,单成份药,效果鲜明。 A 国百姓叛乱,外敌入侵。看西医,调来十万武警(抗生素)。立即平息了混乱、发热局面。后来,再乱,再调武警;再乱,再调武警。每次调进武警前,都要先试一试与本国民众有否过敏反应。确定没大过敏反应后才能调。可是调来的武警再也送不回去了,只能自己消化。他们在这个王国里还要吃喝拉撒,以及干其它事情。而且本国的抵抗力越来越差。 B 国同样百姓叛乱,外敌入侵。看中医,加强本国所有可调动的力量,并同时疏导叛乱百姓,解决国内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福利,消除不安定因素,慢慢也平息了国内混乱。再有外敌入侵,本国力量就能抵抗。 当然,这样的比喻不很恰当。只是个人的一点感觉而已。不敢奢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如果引来批评,或玉或石头,把这破砖砸得粉碎,那就远远超过本人预想的效果了。
个人分类: 问题思考|30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大脑里“开中药铺”——告诉青年学子一个小贴士
sqdai 2010-9-25 05:41
经常听到年青朋友在聊天时说,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我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自己琢磨出来的小贴士在大脑里开中药铺。 记得我念初二时,发现要学、要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大脑的容量有限,即使不死记硬背,采用了理解记忆法,依然存在学后忘记的问题。有一天,我路过一家中药铺,只见营业员对着药方,飞快地打开一格格小抽屉,抓出一味味中药,准确无误地配成一帖帖药。马上联想起来,我何不也在大脑里开个中药铺?也就是说,在大脑里配置好一格格小抽屉,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装进去,什么时候要用了(要配药了),就一样样拿出来,这样就容易记住新知识了,用起来也方便。 说干就干,我每天上完课,回到家里,就闭目养神,想想老师今天教了我什么?自己看书学到了什么?具体知识(如定理、公式、词汇、美文等)、方法、诀窍等等,按类别一一装进大脑里的各个小抽屉里。因此,记忆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显著变好了。 人再长大一些,要学的知识更多了(碰上了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烦恼也多起来;成家之后,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更日见增多。我又发明了一种局部格式化的办法,也就是说,把留存的知识中的芜杂部分过滤掉,把日常产生的气恼忘记掉,把生活琐事格式化掉。有时,就干脆告诉我 家李 老师,这些琐事你帮我记住(她也乐此不疲,记得特牢),我就不记了;有时,还让电脑、手机、笔记本等帮我记住琐事,把头脑里的空间留给有用的知识,效果不错。 大脑里开了中药铺,我的大脑的思维空间纯净多了,条理化多了,记忆效率提高多了。不过,有时也有缺点,半生不熟的朋友的脸庞特征,也成了我的格式化对象(遭过滤的内容),因此经常陷入窘境,目前努力在改,已在头脑里另设了个小抽屉,但效果还不理想。 在大脑里开中药铺的办法很多。一是经常思索,整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二是经常用笔记记录整理所学所问、所虑所得(就像 林家翘 先生那样记笔记);三是经常使用、整理大脑中药铺里的小抽屉,把有用的知识反复炒(例如,把学到的知识经常讲述出来,与朋友交流),把里面的垃圾清理掉。如此等等。 青年朋友们,如果你们认为我讲的有点道理,就不妨试试。 写于 2009 年 3 月 6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0016.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11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和吃饭的关系
tonybean 2010-7-14 00:24
今天无聊时发现,科研和吃饭的过程很相似。 要吃饭,首先要买菜,就像是寻找研究问题的过程。买菜,可以去肉菜市场,那是人家提供给你的货物,如同去申请课题;也可以自己去采集一些野菜和打猎,你不用钱去买,但是需要努力去寻找,就像自己想着想着就想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去做研究。买了菜或者采猎回来之后,要好好去挑选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然后把好的作前处理,比如洗菜、切片。这个过程就如同有了研究方向,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菜都准备好了,当然是做饭了。科研也一样,文献读完了,知识储备够了,需要开始提炼出研究的具体目标。做饭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试味,才知道合不合口味。提炼研究目标的时候,也要不断地论证有否研究的需要和可实施性,不然就做不出来。 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吃了。目标有了,科研就真正开始了。科研和吃饭是主体过程。东西吃进去,里面的营养成分就会被人体吸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别人无论如何都拿不到。把科研问题认认真真做了,那么成果就是自己的,别人想剽窃也是妄想。当然,吃饭要有主食,那是无论吃什么菜都要有的。科研也一样,无论做什么课题,总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吃晚饭要洗碗,收拾桌子。研究进入尾声了,就要总结,写文章。 经过了一天的消化过程,食物里的营养被吸收完了,剩下的废物排出体外。经过了若干个月的钻研,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成果逐渐发表出来了。当然,吃饭的同时需要喝水,才能使新陈代谢得以进行。科研的同时需要休息和娱乐,才能劳逸结合,做出更好的成果。 好了,以上的比喻基本全了,下面就以吃饭代表科研,每一句话都可以对上科研的~ 我们作为研究生,应该怎么吃饭呢?导师可能会告诉你去哪个菜场买菜,或者让你自己去选菜场,甚至让你去采猎。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做的,因为自己喜欢吃什么就要自己买,而且导师很忙,还有其他的饭局,而且买菜确实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这是从无到有。买菜千万不能买假冒伪劣产品(造假),不然的话吃了也会吐出来,没有吸收进去,而且伤害身体(坏了名声)。 有菜了,可以拿给导师看看。导师通常不会一个人做好菜然后给你吃,而是会和你一起做菜,甚至是给你一本烹饪书,让你自己去煮。这个过程也是应该由学生亲自参与。买菜和做菜的过程,对于以后靠吃饭来吃饭的学生来说,是必须学会的,因为以后要经常自己买菜和做菜。 菜做好了,当然不能一个人吃,要和导师一起吃,因为你是他的学生嘛。吃饭时不能只吃一种主食,要吃多种主食,比如习惯吃米饭的可以吃点粗粮,这样会使营养搭配更全面,吸收更好,身体更健康。吃饭最好不要挑食,一顿饭里要每样菜都吃,当然你最喜欢吃的要多吃点。 我们有时候可以尝试做点新的菜式,把不同类型(学科)的材料做出来的菜,或者伴着不同的主食,说不定更好吃。导师不可能每款菜都会做,需要你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搞搞新花样。有时候可以一次买很多菜,然后分成几顿饭。有时候导师会让你自己独自享受自己做出来的菜。有时候,我们会和其他朋友聚会,一起去买菜做饭,然后大吃一顿(合作研究),吃完了大家都很满足。无论吃什么菜,家里总得常备主食,不管是大米还是小麦,没有主食就没有能量,几顿不吃主食就连买菜的力气都没了。 科研和吃饭还不只这么简单的关系。买菜和做菜的过程,时间花费是差不多的,都需要一到两个小时。科研中寻找问题和阅读文献、订立目标的时间也是差不多的,都需要至少一两个月。不细致去买菜,就做不出真正自己喜欢的菜;不认真去做菜,做出的菜会不好吃。从食物吃进去到废物排出来,需要至少24小时;而整个科研过程从着手研究到成果发表,也至少需要24个月。其中洗碗只需要半小时,工作都做好了再写文章也只需要半个月左右。整个消化过程少于24小时的,就有点像拉肚子了,不正常;科研工作少于那个时间的,工作也不是特别好(这个比喻不一定好)。 呵呵,我们都要吃饭的,但让我们都先来学会挑菜和做菜吧~
个人分类: 闲暇随想|9505 次阅读|5 个评论
善用比喻乃表达之核心力
jhongbing2 2010-7-1 11:56
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大家熟悉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陌生事物。好的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把严肃的东西变得活泼,把遥远的东西变得近在咫尺。善用比喻与否基本上代表了表达能力的强弱。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表达一种想法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者即使找到了合适的词语,但别人还是听不明白。这时候您打了一个比方,听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把定义背了多遍,可仍不理解。这时看到一个example,豁然开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什么好的比喻能够让我们很容易理解陌生的事物呢? 我想跟我们的认识路线有关吧。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对实践的指导,如此循环,螺旋上升。在我们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被表达的东西应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让一个人不经过感性认识直接接受理性认识是比较困难的,除非他对被表达的思想比较熟悉。一个好的比喻在这里就起到了补充感性认识这一环节的作用。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数据库当中有一个叫视图的概念:视图是原始数据库数据的一种变换,是查看表中数据的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将视图看成是一个移动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看到感兴趣的数据(百度百科)。可能看了这个定义大概知道什么意思,但还是不太清楚。如果这时候打一个比方:大家都玩过魔方,对魔方每做一次变换就是一种样子,一个视图就是你看到的魔方的一个样子,样子在不断变化,但魔方还是这个魔方,所以视图可以不断变化,表还是原来的表。这样就可能加深对视图这个概念的理解。 如何培养打比方的能力呢? 对这个问题,仍在思考中,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热爱生活,细心留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经常把这些事物与所理解的抽象概念联系比较。 2.多看书,特别是那些举例子、 打比方比较多的书。 例如:《百喻经》、《中华寓言故事》等,与现阶段中文教科书(偏理工类的)比,有很多不错的英文教科书,说它们好, 是因为每给定一个概念、定理,它们都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一些例子对这些概念、定理进行阐释,中文教科书虽然也有例子但是不是那么丰富。 3.我跟师兄 simon曾经讨论过的一个想法:建一个打比方、举例子的网站,按照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知识块的知识点都给定相应的例子或者比方进行阐释。按照web2.0的共建共享方式(就像wikipedia),大家共同补充,共同利用。一次建好,世代沿用。鉴于鄙人能力不及,在此呼吁,若有仁人志士有志于此,站成之时,功莫大焉!
个人分类: 随笔|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師都是比喻高手 幹部都是排比能人
LEOLAND 2010-5-27 18:11
曲津華 語文是做人的基礎,數學是做事的基礎(這個論斷縈繞腦中很久了,想想不會有大錯,於是就分享了出來),所以人从一發蒙就被設了這兩門課,是有道理的。 可惜的是,眼下很多同胞的語文嚴重有問題(這也是一個觀察良久的問題),以至於相當不少的高端學子,不管是已經 CBC ( China born Chinese )了還是將要 CBC 的,其英文都普遍要好過中文。這不是很吊诡嗎? 回到題目。語文中的修辭,比喻和排比都是相當常用的手法,而這一塊,又有邏輯學交集其中。所以要想用好這兩個表達訴求的利器,確實需要多多操練。 比喻方面,高手無疑是大師們,也唯有大師能有這個境界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最後濃縮成一句話。趕上大師高興,人家就會用一個或幾個比喻,把事情一下點透,如此地深入淺出、高屋建瓴,那效果必然是醍醐灌頂后的茅塞頓開,想不受益都難。所謂妙論之讚,多含有妙喻在裏面,聽者實在是大幸於斯,受益匪淺。可惜的是,現在的真大師極其鮮見,諾獎長期無緣於國人就是明證。想來,國人的語文短板與大師缺乏是有相當關係的。謂予不信,看看七八十年前就知道了。 說當今國人的語文不好,卻也有個特例,就是排比手法的運用在為官階層中高度發達,一枝獨秀。又謂予不信,不妨看看來自官方的各種文字資料,舉凡社論、新聞、報告、報告文學、總結、彙報、思想彙報、入黨入團申請書以及述職、辭職書等各種政論、申論文字,皆以非同尋常的高比例運用著排比句,而且說者舒服,聽者佩服,屢用屢新,屢試不爽。這一可稱為中國官體的文體,不能不說是為中國特色增色了一大塊,而究其原因,一是排比手法本身的震撼性潛力所在,二是官者普遍力求出語驚人而搏政績顯官威(實效倒不是第一位的),三是官者出身於秘書的不在少數,用起排比來自然輕車熟路,不經意間也帶出了更多的徒弟投其所好。 客觀地看比喻與排比,前者基本有利無弊,多用無妨劣者自然有提高的動力,高手也就自然脫穎而出;後者則不宜多用,否則或有說多做少之嫌和花言巧語之弊,我等自當慎之。 2010-05-26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3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野逸董桥读书喻
xu782219 2010-4-10 20:06
野逸董桥读书喻 读董桥某散文趣记 典为太太身边伴,阅尽终生未释然。 小说诗词为艳遇,闲来体味总觉甜。 科学著作徐娘老,两倍精神未可诠。 世事杂评花巷女,怀拥半晌再无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