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终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被冤枉时的痛苦终身难忘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13-4-4 09:51
被冤枉时的痛苦终身难忘 魏东平 如果将张飚这样的检察官,从退休状态中返聘回来,再授以浙江或任一省份的检察长职务,应该是蒙受冤屈之普通百姓们(包括官员们本身)的一桩幸事吧? 但说到底,还是需要有一个很透明的纠错机制,包括对那些冤案制造者,有一个必要的惩戒反馈过程。 相关链接:“ 我幼时被冤枉,那种痛苦终生难忘 ”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397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农工党建议,差矣!
blownsand 2013-3-2 23:46
院士是终身学术荣誉!民族的脊梁,不可动! 关键在于行政介入学术太多,院士等同于副部级! 趋之若鹜?
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好的习惯将使你终身受益
热度 2 秦伯强 2012-12-8 21:01
做科研常常需要一些基本的品质或者素养,譬如刻苦、勤奋、善于思考问题等。许多人把科研仅仅当做一个饭碗,所以,要做到刻苦勤奋,实属不易。我的建议是尽量在年轻时就养成自己一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可能需要一点外部的帮助或者压力,如老师或者父母给予监督或者检查。坚持一段时间后,习惯就成自然了。我自己刚到国外的时候,由于语言不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很吃力。常常下班后,还要学习英文,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半年时间,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无论晚上还是周末,都会去办公室看书或者学点东西。几十年下来,你比别人花的的时间自然要多很多。获得的回报自然也要比别人多。习惯养成的初期,常常需要一个坚持。这种坚持,需要持续数月以上。生活也是如此,譬如晚上刷牙的习惯,譬如回家洗手的习惯,譬如锻炼的习惯等。无不如此,只要你坚持下来,时间一长,其效果就会显现出来,而且,使你受益终身。你不妨试试,若干年后,回头看看是否如此。
3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人“选择科研”将受益终身
热度 35 lqs321 2012-12-1 07:40
最近科学网热闹非凡,都是由程代展教授学生“逃离科研”的“事件”“挑起”。弄得我这个老者在围绕这个议题时“苦思冥想”,试图运用我不多的一点“智慧”和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在学校),谈点感想,为年轻人出点主意,供他们人生路上参考。如果有一点说的对就听进去,不对就当耳旁风,我不喜欢辩论。这篇博文也是由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引起。他 / 她在“师生访谈节目”中向我发问:“我是学生物的,本科毕业,真心热爱科学,想真的能够为人类做出点贡献,不想读硕博,赶论文。现在一个科研院所工作,请问我应该怎样成长,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研发创新能力呢?多谢指点”。我答复:“真心想做科学研究,又不想读研究生,这可是很矛盾啊!仔细想 清楚,是否真想当科学家, 那就先读研。要知道,我那个时代读研是很难的事。我一个本科生(顽强)拼了几十年才到今天,你也想这样吗?”。 我这儿说的“选择科研”不同于“逃离科研”中的选择科研职业。因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将科学研究当成一个职业或事业,是逃离还是选择,仅仅依据一篇博文(尽管程教授的这篇博文比较详细)的介绍,旁人实在难以做出理性和准确判断。我这篇博文的中心意思是希望有条件的年轻人,乘年轻时选择一段 “科学研究经历”,这将是受益终身的大事。研究生经历当然是“科学研究经历”的主要形式(但不唯一)。每当谈起读研究生的事就使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曾在程代展教授(我们属于同龄人)的一篇回忆文章后面的评述中说:“真羡慕你能在国外读博士,我至今还为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而懊悔”。几十年走过来,其艰辛只有我和家人及同事知道。我们这一代,不要说博士,有个硕士学历和学位就不错了。因为我们 1970 年大学毕业留校,国家还处在文革的乱世中。 1978 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我们都是 30 多岁,正是上有老人需要负担(我生小孩较晚, 1980 年儿子才降生),而工资又低,生活条件又差(那时做饭的燃料用蜂窝煤)。我们当年两届( 69 、 70 届)留校共有约 70 多人,只有 2 人读了硕士研究生,后来有 1 人到法国读了博士。那时候的硕士研究生真是“稀罕物”啊,更不要说博士研究生了。我国 1983 年 5 月 27 日首届 18 位博士学位是在人民大会堂颁发,可见多么隆重。为此,我付出了比那些拥有硕士研究生头衔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成了我几十年来的生活信条。我坚信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办到,但研究生经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时光不能倒流啊。我至今清楚记得 1982 年我们晋升讲师考英语的情景(我们以前学俄语),我们教研室 7 人参与考试只有我一人及格(也只得 65 分),这至少显示我的努力初见成效。科学研究也一样,尽管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效。我在讲师期间就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而本科比我早 2 届且拥有硕士学位的一位老师比我晚了 10 年才拿了一个国家基金。我们那一代同事中很多人是从野外地质队考研,然后毕业留校,那是他们离开野外地质队进城的主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我们这一代晋升职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如今时过境迁,“用成果说话、以实力取胜”能够使我光荣退休,倍感欣慰。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况且,作为一个退休教授还想怎样?我只是告诉年轻人,选择一段研究经历对你一生多么重要。 然而,尽管研究生经历是一个人研究经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完全。尽管这些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毕竟通过攻读研究生获得研究经历的人仍然只是一部分。我曾经在几个博友相关博文后面的评述中说:“科研无处不在,科研并不是天才和富人的专利,更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我在 2 月份的一篇博文“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什么?”中就阐述过“研究经历”理念。我在美国一个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工作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个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员工的政策( 1 篇论文奖励 2000 美元),彰显了科学研究经历的意义。经历过科学研究阶段的人很清楚,一篇学术论文就是一项科研成果中学术部分的提炼与总结。我们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过程中就蕴含了大量科学(学术)问题,经过人们研究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供国际同行分享你的成果,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研究经历。同时你的论文成果也为你在单位考核评价中“增添光彩”。我们常说同样一个事情有心人与无心人所做结果一定不同,而有心人就是重视研究经历的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想要把工作做得出彩,就要动脑筋。俗话说“ 360 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个年轻人,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注重研究经历非常重要。它与人的出身是否富贵和家族是否显赫没有关系。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除了所在省市图书馆外,并要求大学图书馆适当向社会开放,加上网络咨询如此发达。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上进心强的人,要想“读文献、善交流、做研究”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不能同意有的博友认为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不要读研究生。记得当年我高考前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我母亲的话:“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读”犹在耳畔。那是激励我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将法,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当然我上了大学,也当了大学教授,母亲也没有要饭,而是为我们兄弟姐妹及她的孙辈们的健康成长而骄傲。现在老人家过着幸福的晚年,享受人间之乐。所以,一个人要想过舒适、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唯有自己艰苦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才是。年轻人一定不要羡慕那些不劳而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应责怪自己的父辈们没有能力为你们留下多少财富,那对他 / 她们不公平。我儿子多次对我们说,你们不需要为我存钱,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体面、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这话真让我们老两口高兴。研究经历要靠你随时随地去体验,并认真领会和总结,你就会在任何岗位上运用“研究经历”做出让人佩服成绩。这样既为社会作了贡献,更为家庭的幸福美满添彩,这难道不是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吗? 2012 年 12 月 1 日 早上
10382 次阅读|53 个评论
[转载]李庆春教授获“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热度 2 fameszhang 2012-11-30 18:44
李庆春是我的师爷,我硕士,博士导师的导师。 他曾经给我很多的科研上的指点和指教。今天看到一个报道。 祝贺他老人家。实至名归。他是院士级别的大学者,只是因为不喜欢搞关系那一套,才落选院士。有点遗憾,但是名去名来, 他在凝固冶金材料领域学术界的成就,威望和地位是公认的。再次祝贺他。 http://news.hit.edu.cn/articles/2012/11-30/11083103.htm 报道如下: 哈工大报讯(材料 文/图)近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和“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在苏州举行。我校材料学院李庆春教授成为全国第二位获得“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殊荣的获奖者。 为表彰在当代铸造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铸造行业发展过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铸造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决定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铸造终身 成就奖”与“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并由全国铸造学会负责在全国铸造界组织开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我国铸造科技进步,促进铸造产业发展。 全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袁晓光在典礼上宣读颁奖辞。颁奖辞中写道:“您是中国铸造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您,第一个在新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的版图上,创建了‘铸 造专业教研室’,一批批立志报效祖国的铸造专业学子才有了成长的摇篮!您是我国铸造业发展的先行者,为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装备制造业和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 历史性的贡献,硕果累累放光华!”数百位铸造界代表、国际人士以及数十位我校铸造专业校友出席了颁奖典礼。 李庆春1952年毕业于哈工大机械系,是国家重点学科、我校铸造专业创始人之一,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2年苏联专家 来校后,李庆春担任铸造教研室主任,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个铸造教研室和铸造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校铸造教研室曾是培养新中国铸造师资的基地,为国内高 校培养了24名师资研究生和30余名进修教师。由李庆春主编的《铸件形成理论基础》,作为中国高校第一本铸造专业基础理论教科书,不仅是铸造专业大学生的 必修课教材,更成为铸造专业科技人员重要的理论参考书。 李庆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主编全国通用教材2部、专著3部、译著5部、论文集8部,共发表论文550余篇。他先后培养了32名博士、 29名硕士。在年逾八旬时,他主编出版了哈工大有史以来第一部专业发展史——《哈工大铸造专业发展历程》。该书的编著成为中国铸造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名人|3796 次阅读|3 个评论
2102苏州——中国铸造活动周
scetcfujun 2012-10-29 16:01
2012年10月22-26日,在苏州举行了中国铸造活动周,纪念中国铸造学会成立50周年与《铸造》创刊60周年。本人参加了。 大会详细议程不表。 大会向获得“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的2位和“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3位老前辈举行了颁奖仪式。 5位老前辈分别是(敬称略): 第一届(2011年度)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尧和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柳百成、孙国雄 第二届(2012年度)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庆春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陆文华 有照片一张,请看相册。 前辈们都在80岁以上了,诲人不倦,为人和蔼、平易近人。
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委应为诺贝尔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授奖
热度 2 张厚刚 2012-10-22 09:40
日前,作为诺贝尔奖终身评委的马悦然,刚刚为推荐莫言获奖,给中国文学送了一份大礼,又忙乎着为我们的反腐事业操心,他爆料: “有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一位文化干部两年之内给我写过18封信,希望我推荐他得诺贝尔文学奖,名誉归他,奖金归我,每封信中都有书画作品赠我。” 好小子,中国式贿赂,舞乍到国际评审那儿啦。真有你的。国内的评奖,这一招,应该奏效过。 马悦然,对中国问题、中国习俗当然是非常了解的。他能出手,帮我们反腐,当然比多少“性教育”强得多。从这一点上看,马悦然对中国还是蛮有感情的。对这个老头,对诺贝尔奖,让人心生不少敬意。 建议纪委授予马悦然“廉政干部楷模”奖、“反腐英雄”奖,以表彰他为中国人民的反腐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hongyuhuang2011 2012-9-17 10:40
http://zqb.cyol.com/html/2012-09/17/nw.D110000zgqnb_20120917_1-08.htm 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7日 08 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贪吃零食,不爱写作业,甚至是旷课逃学。那么孩子的 这些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的习惯培养与他之后的人格塑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历经10年, 对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教育做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148名杰出青年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这些人在童年时代就集中体现了6个 习惯特点: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做人道德为先。与此相反,在对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在童 年时代也有着共同的习惯特点:厌恶学习,不知礼节,好逸恶劳,亡命称霸,是非颠倒,荣辱不清。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明显看出,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 死刑犯的最大差异就是习惯的不同,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故事一:好妈妈的“加减法” 北京有个妈妈,她的儿子小学五年级,写作业坐不住,妈妈说了很多遍,就是不管用。后来她向一个心理学专家请教,这个心理学专家就告诉她,最 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教给他一些具体的方法。妈妈一听:嗯,有道理,回来她要试一试。她就开始先观察,观察她的儿子是怎么写作业 的,她在这边织着毛衣,看着这个孩子在那边写作业,发现了她儿子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七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有没 有动画片,一会儿站到窗前,看看谁在楼底下玩。这妈妈看明白了,第二步开始引导。她说:“儿子,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一定能学习好,可是 刚才我给你数了数,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了七回,是不是太多了。” 儿子一听,妈妈看见了,不好意思,他也没数过。妈妈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嗯,不错, 妈妈还让我站三回,挺不错的。妈妈说:“儿子你如果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妈妈绝不干涉。”儿子一听:“真的? 我就喜欢看动画片,太好了!”妈妈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就得有惩罚,如果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超过了三回,当天什么电视都不能看,动画片也不能 看,行不行?”儿子说:“行,反正我也不超过三回,好!”母子协议达成了。结果呢,有3天的时间,孩子做到了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但是有两天 就忘了,一到了晚上6点,急得蹦高就要去看。妈妈说:“男子汉说话算话,怎么能够去违反规定呢,不让。”孩子非常沮丧,闹,也不行。看不了,好了,记住 了。那么第二个星期开始了,他在写作业,一坐下就想站起来,这有条件反射,但是他马上想到,不行,我只有三回,我得省着点用,晚上好看动画片,所以真正的 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孩子做到了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第二个月不超过两回,第三个月不超过一回。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一回是正常的,所以这个妈妈用3个月的时间,培养了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改掉了一个坐不住的毛病,一个坏习惯。 解读: 我把这个妈妈的经验反复地研究了之后,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叫加减法。就 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就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什么好的行为、好的习惯,你就千方百计地引导他鼓励他,把好的行为多多地出现。好的行为出现 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就会越牢靠。但是这个妈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她在改掉坏习惯方面这个绝招,因为看到孩子一些坏习惯的时候,你想一刀斩断,一个禁止是 禁不掉的。这个妈妈高明的地方就是,她给孩子一个递减法,你原来一个小时站七回,现在我同意你站三回,这是可以做到的。还有奖惩法,你能做到了一个小时站 起来不超过三回,我可以让你随便看动画片。孩子挺高兴。 故事二:从“街头混混”到人民警官 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初步的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们和心理学家们 经过分析,认为一个孩子五个方面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是影响一生的。一个就是要主动学习,第二是认真负责,第三个是自我管理,第四个是拥有爱心,第五个是尊 重他人。这五个习惯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在少年儿童时代最重要的五个习惯。 让许多家长头痛的是,自己的孩子从小都没有培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与抵触。孩子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随之而来的就可能会是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等更多的恶习。上海的闸北八中,有一个练武术的男孩子,是上海市武术比赛少年组的冠军,但是学习很糟糕,这孩子练 武成瘾也喜欢打架,闯祸很多,有好几次都是被民警给叫到派出所去了,快到了犯罪的边缘。但是这个孩子进到闸北八中以后,老师非常重视培养他,校长就跟他 说,你能当上武术的冠军,那肯定是聪明的孩子,笨的人是不可能当上武术冠军的,你把练武的这个劲头用到学习上,你肯定能学习好,我敢给你打绝对的保票。这 个孩子听了以后,就开始有点自信,校长还给他找一个很好的老师带他发现他的优点,给他一些方法。果然,他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有些进步,有了些信心,不但 好好上课,晚上还到学校去上晚自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警官学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解读: 我到这个学校去考察的时候,见到了这个孩子,他已经是上海某劳教所的一个警官了,管着七八 十个犯人的劳动改造。那天我跟他见面,他就跟我说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如果没有成功教育,可能我也就关在这个铁窗里边了。”他的肺腑之言说明只要我们 发现孩子优点,发现他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些成功的体验、一些正确的引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好,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走向成功的。 故事三:成功的“模拟留学” 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习惯,需要给他一些实践的机会。有一个16岁的中学生,要出国留学,爸爸妈妈都是公务员,没有很多钱,不可能给他准备充 足的留学经费。孩子也明白,说爸爸妈妈,这样,你们只给我提供第一年的学费就够了,生活费和以后的学费我会通过打工去挣。妈妈经过反复思考,跟孩子提出一 个要求,说孩子,这样吧,如果你下决心要出国留学,那么放暑假以后,两个月的时间,你就要去尝试一个模拟留学的方案。孩子一愣,什么叫模拟留学的方案呢? 就说,这两个月的时间你自己到外边去租房子住,你去打工挣钱,你去继续学习你的英语,如果你能做得好了,就证明你能够对自己负责了,你就可以考虑出国留 学。 孩子答应了。他到外边去租房子住,到餐厅和书店打了两份工,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还坚持继续学习英语。两个月后,孩子的银行卡上还剩下 500元钱,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够独立,能够对自己负责。孩子走了,经过好多年学成归来,回国创业。他给妈妈的礼物非常特别,就是妈妈当年给他的两张银 行卡,银行卡上的钱由2000美元变成6000美元。儿子说:“妈妈,你知道我有多么感谢你吗?要没有你那么磨练我,我也会出国之后,把留学当做度长假, 把父母的钱花光了一无所获地回来。所以现在我不同了,我知道,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解读: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可能得到快乐,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就得培 养他学会自我管理,特别是学会自我节制克制。我们现在经常说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我认为这是教育失败的现象。这世界上有很多的富翁常富不衰,就打破了 这个怪圈。我们在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的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是最随意的,高兴了就给,而且是往往还跟学习成绩挂钩,但是钱是怎么花的很 少过问。其实如何引导孩子使用自己的零花钱,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个人分类: 缤纷万象|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热度 3 wyc 2012-7-24 15:40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在上世纪90年代, 黄山育才虽曾出任过成人教育学院院长之职, 但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之认识, 却远远没有今日之深刻。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几乎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共识。 老爷爷跟小孙子学电脑, 大学教授教不了自家小孩的奥数,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如何生活? 怎样走向成功?等等, 每时每刻都受到大家的关注, 引起人们的思索、议论、求解, 还有许许多多, 您不学习,行吗? 还有 经常给您送来一些荣誉, 也是一种推动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愚以为, 从本质上讲, 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例如下面的一些画面之类, 博大家们一笑耳!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吴英万幸
热度 7 xupeiyang 2012-5-21 21:25
吴英万幸
5月21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后,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吴英案改判死缓 一审认定实际诈骗3.8亿 一个月前,我说了。 吴英不死,谁死? 已有 526 次阅读 2012-4-20 21:1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561817.html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910 次阅读|5 个评论
终身职位的scientist也就是公务员最低薪水标准(大概税前6万刀)
ormazd 2012-2-18 19:16
最近看了好几个国家都是这样,而且终身职位非常难,即使海外好学校博士毕业也还是不到1%最终(40左右)能拿到这样的职位。 就盼着房价降到现在的5%,回去贷点借点买个窝。
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Tenure-Track、Research-Track、及Educator-Track
热度 5 yzhang111 2011-11-1 01:45
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如果用Tenure-Track作为教授准入的唯一制度似嫌不够。 据本博主观察,美国偏重研究的学院(比如医学院)有很多 Research-Track(研究系列)的助、副、及正教授就是为了迎合增强整体科研能力的需要。比较挣钱的临床相关的各系干脆就没几个 Tenure-Track或Tenured的教授,要么是Clinical -Track,要么就是Research -Track,人家过得也很滋润。 教学任务很重的学院或系也有一些Educator -Track(教学系列)的教授作为 Tenure-Track的重要补充。大量的本科生教育需要专职教书的教授来支撑,有了Educator -Track的机制,这方面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Tenure-Track教授的任务二者兼顾,哪个地方需要就得能马上顶上去,是教授准入的一个重要机制。要求科研、教学、和服务都要过硬应该不算过份。 个人感觉,根据不同需要选拔聘任不同系列的教授才是保证一个综合性大学科研教学双丰收的重要保证。 另:本文非政策建议,希望大家不要上纲上线。
104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终身教授可以终身工作吗?
jlpemail 2010-4-11 16:30
和其他职业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终身工作.除非,他的工作非常简单,除非是非正常了断的. 除非一个人的体格永远像公牛一样强壮. 教授是高度消耗脑力,也消耗体力的.如果,一个曾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教授丧失了脑力或者 体力,还仍然占据着位置,刚结业的博士们却找不到职位,这样不是双重的浪费吗? 目前的就业形势,应该不适宜搞什么终身职位.倒是鼓励知识分子和体力劳动者提前退休, 为年轻人让出位子来,是两全其美的. 山东大学的创举,不过是回到了干部终身制的老路上去.还是任期制好!即使是像剑桥大学 的卢卡逊讲习教授职位,也不宜搞终身制.何况一个其它院校呢. 这种荣誉,其实是对教授和学校的枷锁.对于许多学子来讲,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迟早回出现这样的戏剧场面,90岁的老人,招集80/70岁的老人,讨论58/53岁的人的工作安排 问题.因为前者是终身工作的,末者只可以干到60/55岁. 这样的场面很好玩,造成的结果不好玩.那就是:应该工作的,被退休了;应该退休的,被在岗了. 无论是什么职业,人们工作和休息的权力,是平等的. 开个玩笑:上帝还知道干6天,休息一天.您老人家可好,终身工作,想创造多少论文和著作或者 增加多少CPI呀?你老人家,比上帝厉害多了.上帝听说了,一定要求下岗,您,来吧.万能的人!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