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囚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悬疑】【囚徒 Prisoners (2013)】【美国】
lcj2212916 2014-5-1 20:43
导演 : 丹尼斯·维伦纽瓦 编剧 : 亚伦·格兹考斯基 主演 : 休·杰克曼 / 杰克·吉伦哈尔 / 保罗·达诺 / 玛丽亚·贝罗 / 泰伦斯·霍华德 / 维奥拉·戴维斯 / 迪兰·明奈特 / 韦恩·杜瓦尔 / 梅丽莎·里奥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9-20(美国) 片长: 153分钟 又名: 罪迷宫(港) / 私法争锋(台) IMDb链接: tt1392214 凯勒(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饰)是一名木匠,一次意外中,他的女儿安娜(艾琳·格拉西莫维奇 Erin Gerasimovich 饰)同小伙伴乔伊(凯拉·德鲁·西蒙斯 Kyla Drew Simmons 饰)一起莫名失踪。对于女儿遭遇的不测,心急如焚的凯勒向警方寻求帮助,很快,案件的负责人洛基(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就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名叫艾利克斯(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的男子身上。   不幸的是,由于证据不足,警方不得不在四十八小时之后释放了艾利克斯,对警方失望透顶的凯勒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女儿的踪迹。经验丰富的凯勒亲手捉住了艾利克斯,他希望能够通过武力获取关于女儿的讯息。安娜和乔伊最终能够获救吗?坚称自己无辜的艾利克斯又是否真的就是罪魁祸首呢?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813692
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的囚徒
热度 57 hongfei 2011-9-30 23:57
诺贝尔的囚徒 2011.09.30 我1996-1999年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办公室和实验室都在化学楼一个街区之外的物质结构研究实验室(TheLaboratory for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LRSM),只有听报告和到图书馆的时候去化学楼。 所以令我吃惊的是,2000年初我在化学所最棒的厕所碰到宾大化学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时,他对我说:“I think that I knew you somewhere before.” 于是我们就在厕所门口寒暄了几句有关宾大化学系和我的导师戴海龙教授的事情,那时候海龙还在做系主任。他最后说:“Next week when I am at home, I'll tell Hai-lung that I meet you in Beijing. It' so wonderful to unexpectedly meet somebody you can connect with after such a long travel!”2000年初宾大化学系Alan G. MacDiarmid教授访问北京化学所时,他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做的研究领域不一样,所以我事前根本不知道他的到来。 值得专门提一下的是,化学所这个最棒的厕所是当时整个所里面唯一有一个西式坐便抽水马桶的厕所,里面还有西式的小便池。据说这是专门为了接待外宾才专款装修成这样的。因为这个厕所和我的办公室在同一层楼,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才有机会在这个厕所碰到Alan教授。 在哪里上厕所,其实是很重要的。 1999年我刚回北京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正在启动。据说不久之前主管教育科技的副总理李岚清到动物所视察的时候,对动物所有一个评价,说动物所大门破破的,还不如一个乡镇企业。其实化学所当时的大门连动物所的大门还不如,厕所的普遍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记得2002年左右,崔永元还在《实话实说》的时候,有一期节目是和一群比较年轻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对话。当时纽约大学化学系的同行张增辉教授谈到的他不久前加盟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南京大学的有关领导很人性化,能尊重海外学者的意见。他说他告诉南大有关领导化学楼的厕所不可以那么脏和臭,这不仅不能让老师心情舒畅,而且也让来访问交流的人感觉很糟糕。结果南京大学有关方面很快就专门拨款把化学楼的厕所(是不是全部没说)装修了,这让他很感动云云。我1999年或者2000年初去南京大学化学楼做过一次学术报告,印象中的厕所还是装修以前的。实话实说,那厕所按照当时国内的标准还算是不错的,当然按照纽约大学的标准显然是有些欠缺。 记得那期《实话实说》节目上哈佛大学的同行谢晓亮教授还谈到科学的神奇,他说他以前高度近视,但不久前用准分子激光技术做了手术之后,就再也不用戴眼镜了。的确,我虽然在那之前的十年前就跟自己的博士导师和他在纽约有过一次午餐,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戴高度眼镜时是什么模样了。 说远了。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2000年10月得过Nobel奖之后,他来中国就更勤了,所以我又见过他几次。有一次他在化学所作报告,礼堂里面水泄不通。我去得比较晚,发现前排有个空位没人去坐,就在前排领导边上坐下。他报告的第二天,就要去人民大会堂会见温家宝总理,向他做能源和科学发展的建议。他在去见总理之前的采访时告诉我太太,说他将向温总理建议中国一定要全力支持基础性的研究,不然将来只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他还说他已经向世界各国领袖做过建议,建议他们考虑按照汽油价格的5%左右收特别税,然后把这些钱用来投入未来的能源相关研究。他说他在他的祖国新西兰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他的某个优秀的学生在吉林大学也建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实验室,以后他会更经常到中国来。 下面我会讲到,他就是经常来中国来坏了,不然他现在应该还健在。 Alan G. MacDiarmid教授在获得Nobel奖之前,还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他是两年之后才选上的。Alan G. MacDiarmid教授一直是低调的谦谦君子,至少这是我当年的印象。他当年到日本去访问,在日本年轻的助教白川英树的实验室看到他们做错的实验,之后就邀白川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一起发展了导电高分子领域的研究,2000年他和白川英树,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教授Alan J. Heeger教授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前几年在大连开会的晚餐时,一位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的教授,后来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正好坐在我傍边。他席间聊天时,比较神秘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当年Heeger他们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导电高分子的文章,其实是错的。后来物理系的人觉得他不务正业,就把他赶跑了。”这件事情,我后来没有专门考证,所以不清楚是否事实,但恐怕也跟青蒿素的故事一样,不是什么空穴来风。 又说远了。 现在来说诺贝尔奖的坏处(之一)在什么地方。 自吉林大学建立了Alan G. MacDiarmid实验室之后,Alan就名正言顺地每年要来一两次中国。结果,2006年11月左右,悲剧终于发生了。 2006年11月左右的一个重要事件,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上海庆祝八十华诞。当时Alan G.MacDiarmid正好在中国,于是有关方面邀请他说:您也是Nobel奖获得者,我们郑重邀请您也顺道来上海参加这一盛会。于是麦老欣然前往,虽然他和李政道教授从来没有在一起共过事(我倒是跟他们二位分别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研究方向上也八杆子打不着。在庆祝会的晚宴上,麦老非常兴奋,再加上环球旅行的劳顿,于是就昏倒在了宴会厅的洗手间里,过了一会儿才被人发现。 2007年2月情人节前后我从网上得知Alan G. MacDiarmid教授去世的消息,就问我当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后导师戴海龙教授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Alan有一些血液上的小毛病,但不严重。在Alan去中国之前,他还建议他不要到处跑,一定要到医院好好看看,不要把它不当回事。自他几个月前昏倒在上海之后被送回美国,病情就开始加重,但他还是不肯歇下来,结果他在去新西兰旅行之前在家里再次昏倒,不幸过世。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Alan G. MacDiarmid教授得的病叫做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即所谓的preleukemia(白血病前期)。看来海龙所言确实,如果他没有到处跑,而是好好去看医生,应该不会那么早就过世。 维基百科Alan MacDiarmid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MacDiarmid 一个科学家做了好的研究,得个诺贝尔奖是挺好的事儿。其坏处之一就是一大把年纪了,还要被人邀请到处跑来跑去,结果成了诺贝尔的囚徒。即使是从来只跟同行打交道的谦谦君子,也免不了要被拉去对很多本来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指手画脚,尤其是还要经常去中国或者新西兰这些科学地图上相当偏远的地区。 我常常想:一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却不用做诺贝尔的囚徒,那该多好啊!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1446 次阅读|69 个评论
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黑洞、白洞、虫洞、狗洞
sheep021 2010-12-28 10:35
虫洞示意图 一、虫 洞 在宇宙内,还是宇宙在虫 洞 内? 《科学》网站评出年度十大最受欢迎科学新闻 “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居首: 《物理快报B》: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 经过层层假设和大胆推论,现代物理学研究越来越玄幻了,现代物理学的文章和著作也越来越接近《西游记》了。可惜《西游记》发表已经超过50年,已经没有知识产权和著作专利了,否则,大可以告西方物理科学家侵权。 《西游记》中孙悟空生于石头缝中,孙悟空的金箍棒藏于耳朵眼儿里,孙悟空千变万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但却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这不,2010年度《科学》网站评选的文章 《物理快报B》: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 。与以上情节何其相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与《科学》( Science )杂志在线版近日报道,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宇宙可能自大爆炸之前,一直处于两个宇宙相连接的时空管道,即一个虫洞的内部 。该篇论文刊登于4月12日出版的物理学著名学术期刊《物理快报B》( Physics Letters B )上。 黑洞、白洞与虫洞 与黑洞的广为人知不同, 白洞主要用来解释宇宙中的高能现象, 其是否存在尚无观测证据。 在广义相对论预言中, 白洞与黑洞性质相反,是一种致密物体,并不吸收外部物质,而是不断地向外围喷射各种星际物质与宇宙能量,像宇宙中的喷泉 。 而虫洞(又名爱因斯坦—罗森桥)虽多见于科幻,却不是任何边缘科学或业余幻想,它的起源令人尊敬,来自于爱因斯坦与罗森的一篇论文。其可描述成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而暗物质负责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最简单地去理解,就是把时空卷曲起来,创造一条事件A和事件B间的近路。 虫洞亦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 在这时,白洞可以看成时间呈现反转的黑洞,进入黑洞的物质,最后应会从白洞出来,出现在另外一个宇宙。这是本次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虫洞于理论上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霍金在《时间简史》中阐述:一个空间旅行者可利用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虫洞作为从事件A到B的捷径,然后通过一个运动的虫洞返回,并在他出发之前回到地球。 本博认为 :现代的物理科学家们研究到最后,已经忘记什么是“宇宙”了。更不知道宇宙里到底有多少个宇宙了。怎么会有“ 我们的宇宙可能自大爆炸之前,一直处于两个宇宙相连接的时空管道,即一个虫洞的内部 ”这么怪异的说法? 难道我们的宇宙是孙猴子? 还是蝉的幼虫? 更有意思的是,以上研究,准确地说,以上“猜想”,竟然全部来源于中国道家学说,包括中医理论!!! 其全部内容没有跳出那幅简洁而优美的太极图!!! 所谓黑洞白洞,不过是离卦、坎卦而异而已,而虫洞(时空隧道),从功能上看更像是经络隧道。呵呵,这倒是件好事,验证和丰富了太极理论啊。 科学最前沿,反而最八卦,太奇妙了 。 注意,这不仅仅是名称相似,而且含义也相似,因为离卦主发散,坎卦主收引。而经络隧道主联系。与黑洞白洞和虫洞的含义完全一致。 中国古人认为:善言天者,比有验于人。太极,大可言宇宙天地,小可言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不知道 《物理快报B》: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 这篇文章中的理论,应用于人体,是否可以翻译成: 人生于 虫洞内部。哈哈,不过,转而一想,这似乎也没啥不能解释的,只是把他妈的子宫和产道说成了“虫洞”,真够缺德的。 太极,黑洞,白洞和虫洞 太极,黑洞,白洞和虫洞 太极,黑洞,白洞和虫洞 二、虫洞乎? 太极乎? 如果俯视“ “虫洞示意图”,看到的会是什么样子的景象呢?是不是下图的样子呢: 三、做人要有志气,不能从狗洞里爬出 做人做事,乃至探索宇宙都是一个道理。 人人热爱自由,但是,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祈求自由,才会想到从狗洞里爬出。 囚歌 作者:六面碰壁居士 (即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注释:这首诗写在囚禁叶挺同志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 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四、太极阴阳理论,肯定要写入现代物理学。 太极阴阳理论,肯定要写入现代物理学。并作为集成各种现有理论的基础。爱因斯坦苦苦探求的宇宙大统一理论已经初见倪端: 《科学》网站评出年度十大最受欢迎科学新闻 “宇宙可能位于虫洞内部”居首 五、佛家的“虫洞” 像个大公章啊 兩頭大,中間細和蟲洞差不多 經書上說,由於咒術的作用,凡夫不可見 我們只能在咒術限定的小範圍內活動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9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的囚徒——也谈科研“潜规则”
hilton007 2010-4-11 22:35
科学的囚徒也谈科研潜规则 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梦想长大了,能做一个科学家。在成长的年月里,梦想成了理想,于是盼望着能早日以科学家身份为人类做贡献。匆匆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实逼近了理想,科学不再遥远。在整日与所谓的科学家为伍的同时,自己也踏上了科学门槛的边缘。科学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者,而是凡人如斯;科学不是神秘莫测的奥妙,而是枯燥乏味的公式和数据;科研不尽是为人类贡献,而不过是科学家的饭碗。若再回首扪问理想何在?答案成了一片茫然 ??世界就是如此残酷,梦幻中的东西总是白璧无瑕、美仑美奂,一旦化为现实,就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那个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终于走到了通往科学的道路上,他才蓦然发觉,原来神圣的科学也是存在黑暗和无奈,原来娱乐界的潜规则在科学界同样盛行。也许终究成不了科学家的他却认为,与其做科学的囚徒,不如坦然揭开这难看的遮羞布.或许年少轻狂,或许稚嫩眼拙,或许幼小无知。列位看官,就此当作茶余饭后笑话,看看即可,笑笑也罢,切不可深信,谨记! ??科研潜规则之一:培植亲信,近亲繁殖。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名师门下,实际上意味着更多的机遇,而且名师的交往面广、接触的是更强的人,所以在名师门下,起点本身就高了。科学界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如果你是名师弟子,自然就更受到重视和尊重,不看僧面看佛面嘛!作为优秀的名科学家,他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弟子使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28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