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复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复制

相关日志

【Matlab技术贴】移动和复制文件
cj000211 2018-7-31 13:44
第一种情况: 原文件的完整文件名: filename_ori='D:\\ori.dat'; 新文件的完整文件名: filename_new='E:\\new.dat'; 移动文件: movefile(filename_ori,filename-new); 复制文件: copy file(filename_ori,filename-new); 第二种情况: 原文件的完整文件名: filename_ori='D:\\ori.dat'; 新文件存放的路径,及文件夹的位置:pathname='E:\\aaa'; 移动文件到文件夹: movefile(filename_ori, pathname ); 复制 文件到文件夹:copy file(filename_ori, pathname );
个人分类: MATLAB|4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HBsAg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xuxiangtian 2018-1-7 23:10
每个乙肝病毒只需要约100个HBsAg分子作为它的外膜蛋白,但是在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HBsAg的量比病毒装配所需要的大约多出了10万~100万倍,有数百万HBsAg分子在血液中循环。 那么,这么多的HBsAg在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HBsAg不仅只有做病毒“外衣”的作用,它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细胞,保护乙肝病毒,不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乙肝病毒。HBsAg能作用于T细胞,使其失去杀伤HBV感染的肝细胞的能力;还能作用于B细胞,使其不能对乙肝病毒产生抗体。HBsAg的持续存在使HBV感染慢性化。因此,HBsAg水平越低,病毒在体内的根基越不牢靠,越容易被清除。 肝细胞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0天,每天约有1%的肝细胞凋亡,新的肝细胞再生。新的肝细胞往往是没有被乙肝病毒所感染的“干净”细胞。如果持续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旧的肝细胞(包括整合了HBV DNA的肝细胞)逐渐凋亡,新的未被病毒感染的“干净”肝细胞不断再生。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HBsAg是有可能消失的。 来源: http://hepNaNt.com.cn/detail/1330046.html (2018年1月7日徐向田摘编)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诗是一件特别的事
热度 1 pingguo 2017-8-22 11:41
诗就像美, 谁都在说可是谁都不知道。 它比路边的一棵草更容易生长, 本质上,谁也无法创造一棵草。 一些人因为写诗变得柔软谦逊。 你不难发现你想说的话, 已经被人说过, 而且被说得非常妙, 你连半句话也插不进去。 但也有坏处。你容易觉得自己 创造了天下第一的诗。 这种幻觉容易自我复制,不停地复制, 当一群人跟着你复制, 你容易坚硬得不会像人类一样走路。 2017-08-21
个人分类: 诗歌|1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A-03-传递中的信息
ruleofbit 2016-10-3 00:43
本著开卷便定义,信息是因果系统的中介,能够传递、转换和施效。这里我们具体讲讲,信息传递的相关问题。信息传递,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且运用的信息属性之一,语言就是信息可传递性的突出运用。 我们这里讲的传递性,不仅仅是指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还包括信息在时间的传递。信息传递性的意思是, 信息本身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 ,所以信息的传递理论也可以称为信息的复现理论。信息如果在空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通讯。信息如果在时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储存。如果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复制。信息的传递不改变信息的形式,这是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本质区别。 传递对应通讯技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范畴内,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19世纪中叶发明的用来为人们决速传递信息的技术,即通信技术,包括有线电话通信技术和无线电报通信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现了用来为作战部队获取敌方目标信息(如是否有敌方的飞机、导弹等目标出现)的雷达技术。也是在“二战”过程中,出现了用来执行射击策略控制火炮发射的自动控制技术。不过由于那时“信息”的概念还没有广泛流行,因此,几乎没有人把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获取信息的雷达技术以及执行信息的控制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 1946年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起初,人们也是纯粹把它看作是一种先进快速的运算工具。1948年诞生了仙农的信息论,“犹如在学术界爆炸了一枚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于是,信息的概念就像原子弹所产生的冲击波一样随即迅速波及扩散到几乎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时髦术语。这时,人们开始把计算机看作是处理各种信息的强大而通用的工具,因此,许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计算机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的代表,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认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际上是同义语。(信息科学原理 P72) 钟义信教授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4C技术,认为信息技术具体指:感知技术(Collection)、计算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控制技术(Control )四大技术。 信息哲学是从信息技术中发展出来的,信息哲学三大原理,信息传递原理、信息转换原理、信息施效原理都有对应的经典技术。 显然,信息传递原理对应通讯技术。信息转换原理对应感知技术与计算技术,因为这两大技术本质上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再处理。信息施效原理对应控制技术,因为控制本身就是信息施展自身作用的过程。未来出现的新技术,应该全部可以用信息哲学三大原理进行涵盖,否则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石就崩溃了。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信息传递原理揭示了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可分性。 信息传递论试图描述的内容是,因果关系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发生作用。这个问题乍一看难以理解,我们对比经典运动来理解这个问题。在经典运动理论中是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这往往不能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变化。比如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递现象显然不能用经典运动理论进行理解,因为如果说波是质点的运动的话,那么质点的振动方向应该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而不是垂直。横波传递的核心是信息与能量的传递,而非物质本身的传递,正是这个特性揭示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信息就是事物本身,那么信息就不可能获取,也不可能传递。 信息哲学强调信息是形式化的东西,反映世界的关联性,本质上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信息的可传递性正突出体现了信息的形式性与抽象性,信息的传递不是质量与能量的交换,而是某种形式性、抽象性、本质性的东西得到了转移。信息的传递不是物质的运动,信息传递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而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在空间上的转移。信息传递是抽象的,物质传递是具象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运输业,还需要通讯业。另外信息复制之后,信息的数量会变多,但是在经典物理领域,物质运动之后,物质的质量并不会变大。在量子物理领域,物质高速运动,会导致质量变大,时间变慢,物理学的很多问题和信息问题在感觉上开始相像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物理的信息转向。具体问题,将在另节《信息哲学眼中的世界本体》中予以介绍。 香农与通讯理论 信息传递的最根本要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抽象形式。Shannon认为,不要关心信息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乎信息在空间上的复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高效率是数量指标,高质量是质量指标;如果考虑到实际的实现,还要进一步考虑低成本、易操作等方面的要求。人们通常认为,这些要求之间一般是互相矛盾的:传递效率的提高,往往以栖牲传递质量为前提;提高传递质量则往往要栖牲传递的效率;而如果既要高效率又要高质量,就会导致增加技术复杂度,成本昂贵;相反,为了保证低成本,就只能放弃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标等等。 Shannon被称为信息论之父,就在于提供了一套严格的方法高屋建瓶地处理这些矛盾。特别是香农定理在理论上澄清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误解,展示了出人意料并且令人鼓舞的前景。它们证明:通过适当的编码(当然相当复杂)可以把高效率(传递信息的速率任意接近信道容量)和高质量(传递信息的差错任意接近于零或失真低于规定的允许值)这样两个看似对立的重要指标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 Shannon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定理还从理论上揭示了通信有效性和传输可靠性的 可以达到(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些理论构成了整个信息传递原理的核心。 信息传递论中的重点概念有: 1. 所谓信息的传递,其实只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传递,只要如实传递了概率型语法信息,信息传递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 . 信息量:即 信息多少的量度。 3.信道:信息传递的媒介和载体,比如人类对话的信道是空气。 4.噪声:干扰信号传输的能量场,称为噪音。这种能量场的产生源可以来自内部系统,也可以产生于外部环境。由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干扰是无时无刻的,所以噪声是不可避免的。 5.失真:失真又称“畸变, 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或标准相比所发生的偏差。 在理想的放大器中,输出波形除放大外,应与输入波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不能做到输出与输入的波形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叫失真。 6.压缩:压缩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算法来减小计算机文件大小的机制。在计算机中,一个英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一个字节即8比特,一个中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两个字节即16比特。但汉字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实际上,前 10% 的汉字占文本的 95% 以上。因此,即使不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而只考虑每个汉字的独立的概率,那么,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大约也只有 8-9 个比特。如果我们再考虑上下文相关性,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只有5比特左右。所以,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大约是 250 万比特。如果用一个好的算法压缩一下,整本书可以存成一个 320KB 的文件。如果我们直接用两字节的国标编码存储这本书,大约需要 1MB 大小,是压缩文件的三倍。 7. 冗余度: 冗余度就是数据的可压缩度。 在数据传输中,由于噪声会使数据代码发生突变,此时就要提高数据代码的抗干扰能力, 这必须在原代码长度的基础上增加几位代码的长度,使相应数据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上文例子中的 冗余度约为700K。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讲的 250 万比特是个平均数,同样长度的书,所含的信息量可以差很多。如果一本书重复的内容很多,它的信息量就小,冗余度就大。 8.信息哲学重要模型(仅信道问题属于纯传递问题,编码问题涉及信息转换思想) 9.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即存储)问题,情形与信息的空间传递非常相似,也不存在信息的转换问题,所以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值得注意的是, Shannon的信息论解决的核心是传递领域的问题,将Shannon的“通信论” 称为“信息论”是不妥当的。从道统上讲,信息哲学源自全信息理论,带有的维纳基因更多。 信息的度量与消灭 由于以往信息理论研究一直以通信工程为背景,而通信工程是不考虑信息的具体意义的,所以信息理论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围绕着概率型语法信息这个层次来展开。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才开始注意语义信息的研完。在这之后,人们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理论来研完人工智能和决策问题,于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义和语用信息的问题。显然,这种发展过程完全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目前,在信息转换领域和信息施效领域,还缺少像通讯理论这么基础的数学公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信息哲学只是哲学,还不是科学。 所谓信息的度量问题,就是指从量的关系上来精确地刻画信息。从定义到性质,从描述到度量,这些内容构成了信息科学的主要基础。目前信息转换理论仅通过计算与编码的概念对信息进行定性描述,不能进行量化比较,不涉及信息的度量问题。信息的度量概念,仅在信息传递理论中进行运用。 上文中提到过信息量这个概念 ,信息度量的结果就是信息量。Shannon认为,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而通信的作用和结果则是要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比如,通信者A希望与B进行通信(不管通信的具体方式是什么:面谈、书信、电话、电报或任何别的方式),这只有出现下述情况才会发生:要么①A想要告诉B一件事情而A断定B在此刻不知道这件事情,要么②A有什么问题想要从B得到答案,否则,他们就不会有通信的必要。显然,在情况 ① 下,B存在不确定性,假若B不存在不确定性,即B完全知道A所要告诉的事情,A就没有必要再告诉他;而在情况②下,A存在不确定性.不然,A也没有必要去问B了。那么,为什么通信的结果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用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正是信息,因为通信系统所传递的东西就是信息。这样,Shannon等人就把信息理解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们正是从这个理解出发,运用非决定论的观点和统计方法,解决了一类重要信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定量描述问题。 既然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那么信息的数量就可以用被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的大小来表示。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随机性引起的,因此可以用概率论方法来描述。这就是Shannon信息度量方法的基本思想,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 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信宿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新宿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在信源中,考虑的不是某一单个符号发生的不确定性,而是要考虑这个信源所有可能发生情况的平均不确定性。若信源符号有n种取值:U1…Ui…Un,对应概率为:P1…Pi…Pn,且各种符号的出现彼此独立。这时,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应当为单个符号不确定性-logPi的统计平均值(E),可称为信息熵,即 ,式中对数一般取2为底,单位为比特。但是,也可以取其它对数底,采用其它相应的单位,它们间可用换底公式换算。掷一次硬币,带来的信息量就是1比特。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8比特。 在信息量问题中,信息的消灭就是传递的信息量为0。通过对信息熵公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概率分布越均匀,熵越大。等概率分布是最均匀的分布。最大熵定理断言,均匀分布的消息集合具有最大的先验不确定性,能发送最大的信息量。相反,概率分布越不均匀,可能消息集合的摘越小。 我们使信息熵H(u)=0,根据信息熵公式,则有对应事件概率P=1,这时候 消息集合中只有一个必然发生的消息。 传递的信息量=0,意味着仅存在信息转换问题,不存在信息传递问题。我们说量子纠缠传递的信息量为0,就是这个意思。因为 如果两个量子处于纠缠态,那么这两个量子态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不存在可能性区间,即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向上,那么另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必然向下,这是必然发生的,其余可能性为零,所以他的信息熵为0,实际上不可能用于传递任何信息。至于 量子态下面是否有更基础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 两个量子态之间 存在必然绝对的关系,信息哲学其实也搞不清楚,只能说信息的传递与层级有关,任何绝对的因果关系从更高层次来看,都可以看成一个映射,一个信息转换关系,不能用于信息传递。不过,信息哲学的逻辑结构不否定信息的超光速传递,没有物理学这么强的理论刚性,信息哲学不认为物理学的发展能够否定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算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真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信息的传递速度远大于光速,或者信息不需要载体也可传递,如果因果可以无限推进,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纯粹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可能不可能消灭呢?本著认为比较困难,物质的任何属性都是信息,只要有形式存在,就有信息,所以在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是不可能消灭的。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信息消灭和信息传递理论中的信息量=0是两个问题。不能用词语的多义性进行前后的互相否定。物理学里面有一个“黑洞悖论”,认为黑洞中的信息会消失,但这本质是一个热辐射问题。黑洞悖论悖论在“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但这种辐射并不包含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最终黑洞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而那些黑洞内部的信息也就不知去向。那么信息到底是消灭,还是保留?”。本著认为, “黑洞悖论”中的信息和信息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指代信息转换理论中的信息。本著猜想,作为形式存在的信息,一定是不灭的。 信息的储存 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区别在于信息形式(即信息本身)是否发生了改变。因为信息的形式不变,所以信息的 时间传递和空间传递具备相似性。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信息表面上储存于介质之上,实质上储存于形式之上。信息的形式不变即信息未发生转换,在保持信息的形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方可讨论信息储存量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放到信息施效理论中的“可能性空间”部分中进行讨论,这里直接给结论,信息储存需要系统具备稳定性。 信息的时间传递中,最后还有一个观念值得注意,“物质或结构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时间传递,是信息的储存和累积”。信息的储存指属性与形式的稳定性,如果信息不能储存,那么一切性状都不能保留,我们的宇宙也就无从谈起了。 全息理论 在信息理论的发展中,有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称之为全息视角。改革开放初期,全息这个词语异常火爆,产生了 《宇宙全息统一论》 、《全息生物学》等诸多著作。可惜目前套用全息概念的理论,科学性均不高,里面还有不少伪科学,钱学森同志就认为“宇宙全息统一论中的重要观点,如‘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和‘部分即整体,整体即部分,二者绝对同一’,是完全违反客观事实也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不过 如果能对全息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剥离掉伪科学,猜想性的一面,全息不失为一个好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全息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部信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全息照相、全息投影均带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说全息投影技术(虚拟成像技术),就是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本著粗略收集了一下,全息这个概念大体在五种语义体系下进行了运用。 一、光学领域。“全息照片”——一般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个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则能提供可以无限多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影像。其形成原理是利用光学的衍射原理,在全息照片的底片上纪录单一频率的光束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出来的衍射波纹。观看全息照片时,需要用与纪录影像时相同频率的光波照射到全息底片上,方能产生物品的影像。因其构成的特殊性,“全息照片”(实际上就是纪录衍射波纹的底片)有个特性:如果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还原出该物品的整体影像。——由于这一特性与全息论认为的“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的意思一一致,因此该理论被冠以“全息”二字。光学上的全息理论也是当今光学一新领域——“二元光学”的基础。 二、张颖清先生提出的全息胚理论认为,生物体上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植物的枝和叶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它们都是生活在植物体本体上的特化了的新植株,即“全息胚”。而分枝上又可多次分枝,从而分枝全息胚又可由多级别分枝全息胚组成。分枝上的叶这一全息胚又可有多重裂片或多重小叶,这样多级别的全息胚,最后组成植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又可被看作是最小的全息胚。也就是说,一株植物是由共生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一个无性繁殖系列群体。 三、数学或哲学性质。分形理论认为,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和“分数维度”。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 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是其重要特征。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体系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它的外表特征一般是极易破碎、无规则和复杂的,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具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局部的形态和整体的形态相似,即把考察对象的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自仿射性是指分形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可以重叠。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自相似性即是指物体的(内禀)形似,不论采用什么样大小的测量“尺度”,物体的形状不变。如树木不管大小形状长得都差不多,即使有些树木从来也没见过,也会认得它是树木;不管树枝的大小如何,其形状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分形和宇宙全息论它们的一个共同核心思想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似性。全息的定义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任何系统,甚至整个世界中,普遍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相似,部分蕴含着整体的信息。 四、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Bohm1917-1992)提出的可以称为降维的全息理论。 玻姆 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容,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玻姆的经典著作《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中描述 的核心思想是:在宇宙与意识的各个显层面上,依据“差异的相似一相似的差异”法则形成种种显析序,进而呈现出各种相对稳定的显结构,但它们只在各个有限的经验域内才是真实的。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隐层面上,显析序将消解于隐背景的隐缠序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之整体性;内涵更深的显析序将在隐背景中浮现出来,从而形成崭新的、概括力更强的显结构,然而,新的显析序必将消解于更深层的隐缠序之中。宇宙、意识以及它们的整体,就是在这种卷入一展出的完整运动中演化着,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玻姆 认为, 隐缠序可以 很好地解释超距作用的原理,能够 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一致性的说明。 玻姆的理论后来被发展成 全息论,即“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因此玻姆被认为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 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P 205) 五、黎鸣提出的全息逻辑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含义是:“自然、规律、原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是:“三元论”。形式逻辑的本质是一元论,一元论必然产生形式逻辑。辨证逻辑的本质是二元论,二元论必然产生辨证逻辑。三元论所产生的逻辑应该定义为“全息逻辑”。全息逻辑必然包含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含义是:“阴是指隐形,阳是指显性,气是指中性”。很遗憾,黎鸣先生的这个理论是从道德经里面推出来的,我实际上并不理解。但是由于黎鸣先生是我国首先提出信息是相互作用的人,他对信息的基本定义和本著是一致的,出于向前辈致敬的考虑,这里他的全息逻辑先放上,万一以后懂了呢? 信息哲学认为,认为部分蕴含着整体,一花一叶一世界的全息理论是基本错误的。如果一花一叶中,真的包括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全部因果),那么花中、叶中就真的有一个世界。推理过程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撑。另外,一个事物总是在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外在信息输入的总和可以看成全部外在存在的整体给予的信息输入,但因此把“全部外在的整体给出的信息”解读成全息就大错特错了,有些人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信息哲学讲全息理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静态上,要从 信宿与信源之间 的对称性,即信息的均匀分布来考虑。如果一个系统的信息是绝对对称的,系统的每一个部分获得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系统是全息的,这个系统就可以被称为全息系统。由于信息在客观上 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Eepr,1971), 所以事实上的信息均匀分布会导致信息消失, 全息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量为0, 绝对的全息系统会解体、去系统化,是不存在的。全息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终极理想状态,即任何一个子体和系统关系的权重是等同的。二、动态上、要从全检索角度来理解,如果检索的对象是系统中的全部数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全息的。这两个观点,这里只是提一下,在全息正义理论中还会进行更加详尽的介绍。 如果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无穷大,那么不仅在物理上超距作用就可以被得到解释,而且全息马上可以被实现。因为虽然信息分布不均匀,但是只要一个无穷量的信息传递,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均匀分布,也即全息。全息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所以全息理论被纳入了信息哲学的传递部分进行论述即是这个原因。 如果定义了全息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用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推导,理顺反熵运行,信息化,全息化三者之间关系。 ①在通讯理论中,信息熵=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熵=混乱程度=不确定程度=-信息熵。所以信息熵=负熵=反熵。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层次简称信息等于反熵。 ②按照信息哲学基本理论信息可以分为传递、转换、施效三个层次,所以信息化可以认为是信息的传递高效化、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施效直观化这三者的统一。我们这里从信息传递层次单一的的说明了反熵运行=信息化,那么下面我们就要继续说明信息化为什么等于全息化? ③要想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信宿与信源之间的不确定性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确定性如果为一,事件必然发生,则传递的信息量为0),即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越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就要越大, 这就是结论一,“信息要向差异最大的地方传递,才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我们继续推理:“当信息传递越高效,传递的信息量就越多,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也缩小的越多,整个系统就显得越均匀,也就越接近我们想要的全息系统”。 这就是结论二,“信息的高效传递,可以促进系统全息化” 。 要想保证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的检索与处理方式要先进,也就是说越智能的系统越接近全息系统。(智能的基本理论我还需要研究一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化在一定意义上和全息化是等价的。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6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蚊子的唾液可促进虫媒病毒复制并加重病情
热度 39 yanjx45 2016-8-7 14:56
蚊子的唾液有许多进化上的优势,使蚊子能胜任多种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 蚊子可以传播很多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等,分别引起脑炎、出血热、肝炎、发热、轻度不适、关节炎等疾病。 蚊子有许多特点,使其适合传播病毒。近期对蚊子的唾液进行的相关研究证明,蚊子的唾液有许多进化上的优势,使蚊子能胜任多种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见参考文献)。 蚊子的唾液在被注入到宿主体内时,其作用是对宿主的血管进行刺探,其中含有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保持血管通畅的血管扩张剂,以及防止宿主感知蚊子的麻醉剂等化学物质。其唾液还包含增强病毒复制、传播和致病性的成分,能诱导产生炎症反应,通过提供新的细胞靶位来促进病毒感染。 在实验中,为了将蚊子叮咬与病毒接种这两个过程分隔开,将小鼠首先暴露于不携带病毒的伊蚊( Aedes aegyptii ),然后在咬伤部位人工接种蚊子传播的 Semliki 森林病毒或 Bunyamwera 病毒。与无蚊子叮咬而仅接种病毒的对照组小鼠相比,蚊子叮咬能促进病毒在叮咬部位的复制、传播并加重病情。 蚊子的唾液怎样促进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蚊子叮咬就是对宿主血管的一种刺探,它会造成损伤,导致血管渗漏和液体的积累(水肿),从而能抑制病毒向 引流淋巴结 ( draining lymph nodes ) 移动。 但仅仅延迟病毒扩散并不能促进感染和加重病情。蚊虫叮咬能导致 嗜中性粒细胞 渗透进入咬伤部位。嗜中性粒细胞会加剧咬伤部位的水肿,因为实验中如减少这些细胞可明显缓解水肿。嗜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还可使 病毒血症 返回到在未被叮咬的对照小鼠中所观察到的水平,并恢复病毒向引流淋巴结的传播。嗜中性粒细胞不容易被 Semliki 森林病毒感染,因此与此病毒相关的结果不能用于解释在咬伤部位病毒复制的增加。 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 趋化因子 能招引可感染 Semliki 森林病毒和 Bunyamwera 病毒的 巨噬细胞 ,这些病毒复制的增强作用发生在皮肤。一种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是 巨噬细胞诱导剂 CCL2 ,它能与巨噬细胞上的 CCL2 受体 结合。缺乏编码 CCL2 受体基因的小鼠可免受 Semliki 森林脑炎病毒叮咬增强作用的影响,从而得到保护。 当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某个宿主时,它将病毒和唾液一起注入。唾液诱导炎症反应,并招引嗜中性粒细胞进入叮咬部位。所导致的水肿在咬伤部位吸附病毒,而由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则能招引巨噬细胞,后者随后会被病毒感染。所产生的病毒会广泛传播,到达其他组织,引发疾病。 在被招引到咬伤部位的巨噬细胞中复制的能力可能是经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被选择的一种属性。通过在巨噬细胞中复制,病毒在血液中的数量增加,结果该病毒被另一只蚊子通过叮咬而吸入并被传送到新宿主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机制。在哺乳动物宿主中加重病情是不利于进化的一面,这是一个有些意外的结果。 下一次当你抓搔你的皮肤上因蚊虫叮咬而造成的小凸起时,想一想蚊子到底对你做了什么。 参考文献: 《宿主对蚊虫叮咬的炎症反应增加虫媒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Immunity 44,1455–1469, June 21, 2016. 原文全文下载: Host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Mosquito Bites Enhances the Severity of Arbovirus .pdf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4379 次阅读|146 个评论
科学写作之慎用“复制和粘贴”
热度 3 LetPubSCI 2016-7-6 17:36
现代写作基本不再用笔,电脑成了写作的标准配置。相比手写,电脑打字快速便捷容易修改,功能各种强大。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这里我想说说一个可能和电脑写作之“复制和粘贴”功能有关的常见弊病。 在翻译大量中国作者的科技论文时,我发现很多文章的一个通病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些句子在不同的地方被多次重复。究其出现的原因,我以为是和强大的“copy paste”(复制和粘贴)功能有关系的。作者写到某处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写什么,正好前面有写好的内容,放在这里看着还行,鼠标一动就完成了,很方便。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破坏了文章的连贯性,浪费文字资源,不仅影响读者对文章的阅读,还让读者有种“作者已经无话可说,在凑字数”的感觉。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反复重述一模一样的句子甚至小段落。 作者利用复制和粘贴功能重复自己的原创句子,有损于文章的质量,而另一种形式的复制和粘贴,会带来更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知道,现代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原创科技论文时,在引言和讨论部分对相关的前人研究的介绍必不可少。写作综述性文章就更不用说了,完全都是归纳和总结现有的他人和/或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前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很多中国作者错误地以为,“反正是写别人的东西,用别人的话来讲就好了。”有时在材料和方法部分,有的方法因为本来就是参考某篇文献,被拿来大段直接引用。于是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对科研本身态度诚实严谨的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利用复制和粘贴功能摘抄被其引用的论文中的句子。我相信这些作者在这么做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换言之,并非有意为之。但是,请注意!不加修改的原样摘抄已发表论文中的句子,即使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该论文的主要成就,按国际期刊的惯例,都会被视为剽窃(plagiarism)的一种!剽窃的后果,就毋须我多说了罢。 以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在这种类型的剽窃上有着挺大的差异。国内读书时听说过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虽然一半是玩笑,可是能够看出对于借鉴摘抄他人文章,很多人心理上的门槛是比较低的。而在国外,哪怕是写作业,学生按老师要求写综述的时候原样摘抄了被总结文章中的句子,一旦老师发现,轻则谈话,重责按剽窃做处罚,可见其严肃性。 我以为,因为从小习惯的不同、或者说对这种问题的不重视滥用复制和粘贴,而造成“无意识”的“剽窃”,真的非常可惜。所以,虽然可能已经有人总结过科学写作中的misconduct(不当行为),我还是想把原样摘抄被引用论文句子的行为单独拎出来强调一下。其一,作者原本的目的很可能并非有意识的投机取巧;其二,这种现象目前仍然比较常见;其三,只要稍加注意,这是可以很容易被避免的。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无意识”的“剽窃”行为呢?很简单,用自己的话去写!既然是被引用的文章,作者一定阅读过文章并对文章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文章的精髓、重要发现或者方法步骤写出来是上策。毕竟,科技论文是原创文章。再不济,可以 改写 (paraphrase)原句,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原字原句引用,那么一定要在被引用的部分加上引号,并指出原句出处。 科学研究的精髓是创新,自觉维护科技论文的原创性,是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如果说过去有些习惯不太好,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么从现在开始,慎用复制和粘贴,有意识地拒绝“无意识”的“剽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于提高中国作者中、英论文的质量及其在国际期刊中的声誉,都将是有益处的。当然,慎用不等于不用。实际上,当被用来修改文章、调换句子的位置,以使文章更加连贯通顺,“复制和粘贴”是非常好的工具。在之后关于文章连贯性的博文里,我也会提到这一点。 (此文由LetPub编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LetPub中文官网: 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33 ) 投稿热门SCI期刊影响因子及投稿分析(点击期刊名可快速查询): PLOS ONE 、 Medicine 、 Cell Research 、 Scientific Reports 、 JBC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Oncology Reports 、 Oncotarget 、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MC GENOMICS LetPub最新推出 SCI论文查重 服务,为作者确定论文在语言重复率上是否达到要求。 SCI论文查重相似率 如何理解? SCI论文查重标准 如何确定? SCI论文查重软件 -- crosscheck查重原理 是什么? SCI论文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论文翻译 │ 格式排版整理 │ SCI论文图片处理 学术翻译英译中 │ SCI论文查重 │ LaTeX论文润色 │ SCI论文写作讲座 │ 联系我们
5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足不可能复制冰岛奇迹-假的真不了
热度 5 gaoshannankai 2016-6-29 22:51
最近我的预言不多,但是目前还算都准 首先预测到,英国公投是脱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86554.html 而后预测,英国脱欧不是大事,金融马上稳定,让大家抄底赚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86904.html 再后就是聊聊, 王石大大-戏唱完了该走人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86932.html 最近,无知媒体又在忽悠国足在12强发力,复制冰岛奇迹 我再次唱个反调,国足绝无可能复制任何奇迹。 国足怎么进的12强,其实我也预测过。 国足进12强是政治任务,真要是进不去,估计足协就要完蛋。 也就说,12强是足协自保的产物。 可是,假的终究早晚露陷,到了12强 大家生死之战,没人给面子,要来真的了。 而且是捉对厮杀,你也没法通过分组遇到最弱的弟兄。
168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复旦“复制门”演绎领航者的坠落
zhangyanqing 2015-12-23 20:38
【民间语文461期】复旦“复制门”演绎领航者的坠落   主笔|贾也 官方微信号:tianyaguancha         导语:复旦大学“复制门”再度升级   复旦大学校庆宣传片抄袭事件,校方经历了死不认账——悄然撤下——微博致歉的过程。然而,新换上的宣传片又被指出涉嫌抄袭慕尼黑工大,接着又被扒出,校庆的Logo抄袭苹果Touch ID,校庆快闪歌曲《我的快闪表白》也是日本歌曲的重新填词……复旦病了,有病的岂止是复旦,更是整个中华民族!1939年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临死前说的话:“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叫了百年,也叫不醒国人;复旦孵蛋百年,也孵不出好蛋。    一、校庆视频:光屁蛋推磨,转圈丢人   复旦大学此次深陷抄袭门,越陷越深,周而复始地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一是校庆宣传片,先是抄袭日本东京大学,被扒之后,新换上的宣传片再是涉嫌抄袭德国慕尼黑大学——真是复制不已,粘贴不止。二是110周年校庆的Logo与苹果Touch ID的标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网友对其一个镜像作对称和翻转之后,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三是校庆快闪歌曲《我的快闪表白》也是日本歌曲的重新填词。   复旦大学就是把CTRL+C和CTRL+V的应用,如此娴熟地奏起“抄袭四重奏”,“复制大学”真是霸气十足,受之无愧!一个校庆能如此孜孜不倦地自打脸,Pia pia pia pia,打得可谓狗血满天飞,节操碎一地,让我看看都要醉了。   复旦能受此全民目光礼遇,一则是复旦确实是名校,曾经是中国教育的领航者,产生无数令人景行行止的牛人,然而今日之复旦早已空有其躯壳,魂飞魄散,哪里还有点人文主义情怀,哪里还有点科学精神,哪里还有点国际视野,哪里还有点专业素养?人们爱之愈深,责之愈切,恨之愈烈,如此死抠复旦,其实是人们失落情绪的一种渲泄。二则复旦近年来是非多,频频转圈丢人:   其一,复旦长年陷入学术造假丑闻,去年校长杨玉良卸任原因,盛传是学术涉造假,其中不乏传出谎报科研经费、人工耳蜗涉嫌抄袭等事件,而新任校长许宁生却也未能逃脱造假之嫌,在2007年也曾陷履历造假风波;其二,复旦曾被曝光出一大串网络志愿者名单,说有2400名学生注册“网络红卫兵”,一时间真假难辨,莫衷一是之余,让人感到莫名惊诧;其三,复旦聘用张维为这样的争议人物,与其说是学者,莫若说是政客,拿出的东西就像一个大人哄孩子不哭拿出的一根棒棒糖,有一点甜味,却没有丝毫的营养价值,哄小孩还可以,给成年人 吃 ,就有点反胃了。   种种事件的综合,复旦大学形象早已大打折扣。如今的校庆“复制门”只不过将复旦推到了万人唾骂的境地罢了。诚然,复旦大学牛人多,光荣属于过去,但现在的复旦大学,物是人非,她的名声也被当下另一批“牛人”消耗殆尽,早已斯文扫地。   我接触过几个复旦大学的精英,其中一人是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听他主讲过《当前网络与新媒体的热门话题》。他自称舆情研究的泰斗,沾沾自喜地说自己的意见建议常常送入中南海得到某人的朱批。殊不知,听君一席话,如雷贯耳,立毁三观。他说现在网络间充塞了“三低”人群。何谓“三低”?就是学历低、工资低、年龄低。一个学者如此贬低网民,并视之为网络暴民,足见其用心险恶。我当时一听,顿觉大不妙,拿这套理论向政府贩卖兜售的话,谁要是真的 吃 下去,并且消化了,那绝对是要祸国殃民的,因为这是用阶级对立的思维来处理网络舆情的。政府是要积极主动地跟互联网打交道,但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对话,而不是搞对抗,一搞对抗那就各走极端,互相拆台了,相当于鸭跟鸡讲,最终永远站不在一起。笔者在想,如今官方与民间在舆论阵地上的撕裂,像李良荣之流的专家学者出的馊主意,应该贡献不少!   另外一个就是复旦博士叶檀女士。曾有人将他与胡舒立并称“南叶北胡”,有人马上跟进,戏称为她们为御用“夜壶”。我听她主讲过《2014年中国大趋势》,心想研究 历史 的人竟然大谈楼市、股市,听听也会醉。论学识根本比不上张五常、郎咸平、许小年之流经济学家专业,谈内容又是老生常识,翻来覆去装腔作势,根本称不上真知灼见,充其量就是解读政策,然后根据什么什么政策可以预测,应该买哪些城市的房、买什么类型的股票可以升值,搞所谓的个人理财投资,比如我听的那一次,她建议去武汉买房……所以,当时有人就台下就有议论开了,赠其一雅号,曰“财经婊”。   复旦学人要么取媚于当权者,要么取媚于投机者,个个都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典范,因此,如我是闻,对于复旦大学出现如此尴尬之境,完全表示可以理解。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在于复旦大学的堕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指的是大学体制的官僚化。正因为如此,与其说人们针对的校庆视频抄袭门,不如说针对的是复旦大学;与其说针对复旦大学的堕落,还不如说是针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    二、抄袭之祸:创新空间越趋逼仄   坊间盛传,复旦有两大牛:一头牛是新闻资源,另一头牛是舆论研究。因此,如何应对此次抄袭门事件,复旦大学既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又有浑厚的理论功底,完全可以顷刻间化危机于无形。可惜的是,复旦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两头牛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遁到哪里去,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正如李良荣、叶檀之流,正忙着走穴 吃 草呢,根本不想来淌这滩浑水。   更何况,按照李良荣教授的“新媒体”理论,对复旦大学发起舆论攻势的正是“三低”人群,也就是网络暴民,以他们的水平,岂能叫板复旦大学,想必复旦大学与之对应的“三高”人群,一抓就一大把,据说单单网络志愿者就有2400名。依笔者之拙见,老将出马,一顶俩,像李教授这样有中南海的资源的老将,一出马,岂止是一顶俩,那绝对一顶两个亿,将亿万网络暴民顷刻间完爆,打得落花流水,春去也!所以呢,李教授就不要大献殷情,给中南海送什么舆情研究报告了,也不要到处走穴给各个地方政府支招说教了,还是跟张维为基情一下,回到复旦来救救场吧——复旦大学请你们回家 吃 饭!   又有人说,复旦大学的领导怎么没心没肺,出了这么大的事,一点都没有反应?难道风光属于你们领导,而风险属于复旦全休?这样做领导岂非太爽歪歪了?笔者不禁在想,复旦大学的领导会不会还沉浸在校庆的喜悦之中,根本没回过神来呢。等到回到神来,他们也只能想着找谁来做顶缸、背黑锅的责任人。   其实,如果再深入地想想,也够难为现任复旦大学的党委书记朱之文和校长许宁生这两位院校官僚了。他们都是空降到复旦的,朱之文之前一直供职福建官场和厦门大学近30年,而许宁生深耕 中山大学 36年,俩人在复旦的资历甚浅。特别是到任只有半年的许宁生,估计对复旦大学还在摸索着熟悉的阶段。要这两位领导上台表示一下歉意,估计想说都说不清,所以还是省省,万一成为周其凤第二,走到哪里就被人笑话到那里,绝对是要被后世戳背脊骨的——面对这一切,那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啊!   既然专家不抛出锦囊,领导不来挑肩胳,那么就只剩下具体经办人来唱独脚戏。众所周知,大学的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抓的就是组织和宣传工作,由此可以推出复旦校庆宣传片应该是党委宣传部负责的。因此,责任层层落实下去,自然到了宣传部,找正职领导,领导都不想负责;找办事员,办事员都说负不了责——最后,也只能副部长滕育栋站出来顶顶缸。   其实,作为滕育栋之类的中层副职干部,充其量只不过是在体制内混口饭 吃 罢了。叫他制作宣传片,也就按照官场规矩一办,就是只要领导满意就万事大吉。那么,如何让领导满意?这很简单,套用复旦常用的抄袭大法,复制国外成功的产品,既省心又省钱,既有名又有利。至于能省下多少钱,省不省到自己腰包里,这是未知数——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滕育栋满以为CTRL+C之后,再CTRL+V一下,添加复旦大学的元素,就既有中国元素,又有国际元素了,复旦就是一所与世界接轨的名牌大学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滕育栋见东窗事发,已知大事不妙,这个宣传片没有宣传部长萧思健审核过,没有党委书记朱之文批准同意过,估计滕育栋也不敢擅作主张,公诸于世的。但是,官高一级压死人,他们绝对不是自己跳出声称对此负责。所以,滕育栋一开始想死不认账,进行一番“自以为是的辩解”,但根本逃不过悠悠众口和睽睽众目了,无奈之下,只有使用备胎,换上一部新的宣传片。   逼到这一步,本该多走点心,结果还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落个抄袭的把柄,实在是该死!话说第二个版本,好端端地把校徽传来传出,且不说做成窨井盖的模样贻笑大方,更不谈抄袭德国慕尼黑大学创意,最后一传是明明给上面举上去的,结果那两姐妹手还是从上面拽下来,真是无语,把复制、复印、剽窃、抄袭如此孜孜不倦,但又如此潦里潦草,极度不负责任,真是毁复旦不倦!   其实,我们也不能过度指责滕育栋。换作任何人,面对这种全民讨伐,谁都会压力山大,出错丢丑可能更甚。那么如何停止呢?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滕育栋引咎辞职了,你做不到这一点,组织也会启动追责机制,让你回家面壁反省!最终,按照历来的责任顶缸原则,副部长滕育栋是在劫难逃了。面对复旦大学被如此绞杀,竟毫无还手之力,有些人就禁不住“自带干粮”,发出“理中客”的声音,批评起网络间的“杀猪”人士:你们太得理不饶人,刀法太毒,用心太险。甚至有人,在公然地为抄袭辩解了。   他们大言不惭地说:抄袭水平也有高下之分,复旦山寨的是国外大学,具有国际视野,抄袭对象有美国、德国、日本,都是公认的世界强国,见贤思齐,虚心学习,那是也是一种“高大上”的事,一点都不丢脸,也不丢份,而其他的大学也只能抄抄国内的大学。“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这就是复旦大学优于其它大学表现。看来,精神胜利法才是中国一直让处于战无不胜之境的法宝。   将抄袭贴金,更有人将之上升到了技术创新的层次,认为抄袭恰恰能促进中国进步。看看其论调,也是会醉。他们发表如此高论:试看中国现在“互联网+”事业如火如荼,就是因为敢于抄袭,抄到现在,抄得习惯成自然,拆得蔚为壮观,抄得功德圆满,比如QQ、百度、微博、微信、淘宝、京东……试问哪一样不是山寨国外的成功案例,而且抄得连国外都自叹弗如,闻之色变,反倒觉得中国走到了前面。中国历来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所以,与其说抄袭,不如说学习,这总比不是固步自封,自吹自擂,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且总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还得进步。   按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论调,真是令人茅厕顿开,让笔者也不得不脱裤子放屁,大放厥词一番。我们整个民族现在确实一直在山寨,特别是互联网事业,山寨的极致应该是淘宝,而马云的成功就是山寨的成功。但事物总有两面:中国商业,成也淘宝,败也淘宝;中国经济,功也在马云,罪也在马云。此话怎讲?   我一直抱着的观点就是:利出一孔之后,便是诸神的黄昏。淘宝这种山寨模式,其实,就是典型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模式。不要说实体店无路可走,即使是些同类电子商务网站也被挤得没有生存空间。结果呢,淘宝一统天下,中国的商业模式就只剩下淘宝模式:制造企业为淘宝生产,更廉价地生产;商业经营为淘宝守店,更廉价地经营;政府部门为淘宝服务,更廉价地服务,结果呢,把中国的产品拉到更低的一个层次。而那些大学毕业生,也不需要什么创新了,因为你创新根本得不偿失。你花了多少年的心血,终于创新产品面世了,谁知你刚推出,马上有人开始仿制,价格低你一倍,而且他们有庞大的客户群,搞促销进行疯狂刷单,就把你挤得无路可走。这何止是吐一口血,简直是吐得滴血不剩,研制的血本无归。既然如此,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两种角色:要么做淘宝的“店小二”,要么成为搬砖的“快递员”。   出现这样的局面,你说好不好?利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中国在马云、马化腾之后,会不会产生新的马云、马化腾?我觉得越来越难,毕竟创新的空间越来逼仄。所以,我们根本没必要为抄袭辩护,也没有必要护犊子般护着复旦,批评是必需的,复旦确实需要深刻反思!    三、教育之殇:百年复旦,孵出什么蛋?   面对复旦抄袭门事件,你从不愤怒,你习以为常,面对别人义愤填膺,你说,这都屁大事,这样的抄袭、复制哪个地方、哪个行业没有?更何况你愤怒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莫非你要以此为荣?   悲哀之余,我想到1939年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临死前说的话:“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一生,中华功狗之一生,可谓“日月光华同灿烂”。在清末民初,即20世纪初,有一股“教育救国”的思潮卷席中国,除了马相伯,还有严范孙、蔡元培、张伯芩等一大批教育家,他们积极奔走,举办或主持一大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学,他们所作所为,无非就是想叫醒更多的中国人。   那么,为什么要叫醒这些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真的是多灾多难,生非容易死不甘:一则被统治者害惨了,屈于强权,没有人权,做惯了奴才,已做不来人了;二则是被列强修理惨了,连蕞尔小国都来欺负中国,成为愚昧、落后的民族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沉睡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延引晚清宪政运动之际,伊藤博文对定国公载泽讲的话来说明:“中国乃人才济济之地,并不缺人才,但贵国乃专制之地,不论天才、地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这就是我们战胜你们的原因!”   中国从古至今,确实充满人才,像清末民初虽是战乱年代,却涌现如同璀璨星座的大师群体。即使是现在,依然不乏人才,复旦大学校庆视频,满以为可以瞒天过海,殊不知民间高手如林,短短几天把复旦大学连扒四次裤底,足以说明中国一直都不缺人才。   问题是这些人才,没好好地用起来:要么散落于民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发挥其才干;要么进入了体制,稳稳地做好了奴才,不想发挥其才干了。更可怕的是,从古到今的统治者一直以来,担心民众聪明了,就不好管理,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就是抱着以愚黔首的统治之术,把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比如采取科举的工具,限定只读“四书五经”,甚至不能有自己丝毫的思想见解。   正因为如此,民国初期的教育家们办大学,提倡就是“思想之独立,精神之自由”,想方设法摆脱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如今复旦已有110周年,而比之复旦创办年份久远的大学,自然也不在少数,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大学到底有没有进步?有没孵出好的蛋来呢?看看复旦大学,连宣传片都没有能力自己动脑独立完成,看看朱良荣、张维为这等所谓的教授,她还称得上一流的大学?还有什么资质培养出自由思考、人格独立的人才?就可以知道中国教育其实并不是前进了,很多程度上看,还是在倒退。   就在复旦深陷抄袭丑闻之际,新华社项庄舞剑般地发表一篇通稿《美国女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发辱华言论》,称5月刚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惠普前女CEO卡莉?费奥里娜早些时候和一群政治博客写手聊天时,称“我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生意,告诉你们吧,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就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他们不创业,他们不创新,所以他们现在来窃取我们的知识产权。”卡莉?费奥里娜的言论是不是涉嫌辱华?相信神智清醒的人都会作出客观的判断,不至于轻易给这位惠普前女CEO扣上辱华的帽子。   其实,又何止一个卡莉?费奥里娜,有更多的人批评中国,更为激烈。撒切尔夫人说过类似的话:“不用理会中国的发展,他们可以制造出电视机和电冰箱,但是他们不会制造思想……”更有甚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中专门提到:“不用担心中国偷窃中美国的技术,因为美国可以更快地发明新的技术,最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偷窃的是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等代表美国价值的东西,当中国开始拷贝这些东西时,才是中国真正强大的开始,那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   笔者不禁想问,中国的大学为何沦落到这步田地?莫非中国追求思想解放,竟然还是百年走了个罗圈腿,绕来绕去,只是原地绕圈。且不说初级教育,看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就让人欲说还休,但又不敢说,担心因言获罪。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没有问题,那绝对是睁眼说瞎话。现在的大学越办越邪乎,党校化、官僚化、政治化、功利化等倾向越来越严重,而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越来越收紧,这个不能谈,那个不能讲,连说个话也言不由衷了,到今天这样的时代,竟然一说错话,还会上纲上线,搞起各种政治清算来,有一股想回到文革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   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之中,学生进大学,哪里是来追求“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谈不上什么家国天下意识,这些都是奢谈。因此,学生们读大学,无非想着两件大事:一是想着入党,二是想着加入学生会,趁早捞点政治资本先,甚至已经抛开了学业,一心一意地把自己修炼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现象,尤为令人痛惜,学生们都在学着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我们的教育早已不是把人叫醒,而是一门心思把自我压抑下去,最好彻底麻醉掉。   有些奴才确实是没本事,只能像魏忠贤这般,割了小鸡鸡去侍侯主子,也只能做些拍拍马、提提鞋的事,这是很低级的奴才。但是有些奴才,本来就是天才、地才,耳聪目明,智商情商都很高,他们是主动要做奴才的,因为发现做稳了奴才之后,可以换来丰厚的既得利益,于是曲意逢迎,拍马溜须,不择手段,闷声发大财。而这些奴才,他们也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主人,管什么社会进步,管什么科技创新,管什么人心道德——只要管好自己即可,自己好了,一切都好!正因为如此,中国就永远是有其国,而无其民,处于沉睡状态——迟迟难以叫醒——根本原因,这些奴才聪明到怎么样的程度呢?就是在装睡,楞你喊破喉咙,也喊不醒!   诚如鲁迅所言,中国 历史 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的年代,一部分是做稳了奴才的年代。其实,按我的看法:中国人历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的人,另一部分是做稳奴才的人。更为令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做稳奴才的人总是极度鄙视想做奴才而不得的人,然后搞起无休无止的窝里斗。   运笔至此,笔者想到周带鱼和花蝴蝶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发言,马云、马化腾、曹国伟、张朝阳、李彦宏、刘强东接受其宣旨般的教育,谈爱国谈 历史 虚无主义,谈时代的划分,想想也是醉。    结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利复制:“王正敏院士”携情妇向复旦110校庆献大礼
热度 2 wych199771 2015-6-16 10:53
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43282do=blogid=895970 专利复制:“王正敏院士”携情妇向复旦110校庆献大礼 “一流大学”(或“下流大学”)的复旦大学“复印门”事件还在发酵中,校内知情人士又送来了复旦“王正敏院士”携情妇专利造假的“复制门”的确凿证据,并称此是王院士暨情妇向复旦大学110校庆献上的大礼。 2011年,“王院士”携“情妇”向国家专利局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见图1)。知情者指出此专利及图示出自Fisch教授的发明专利及图示(见图2)。笔者愕然:“复旦怎么了?”近几年博人眼球的猛料不断,“一流大学”就是这样炼成的?! 探其究竟,想起儿时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复旦大学对发生的学术造假百般袒护包庇、对妨害司法公正抢人钱财装聋作哑、对“猪头李”书记纵恶行凶视而不见、对“龟头正红”纪委书记装傻不回应等等已印证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流”喊得震天响已难掩下流之态。此时此刻,“王院士”暨情妇再拿“复制专利”来向校庆110周年献大礼,如此的调戏你,你“一流大学”的复旦还正襟危坐、故作镇静地不调查、不处理、不回复?! 亲,真的服你了!“一流”的复旦大学、百年名校毁在你们这一拨“猪头”、“龟头”手里,我不服! 图1 图2 举报人:张燕青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原三产总经理《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前主编) 手机:18017053522 2015-06-06
14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专利复制:“王正敏院士”携情妇向复旦110校庆献大礼
热度 1 zhangyanqing 2015-6-6 15:11
专利复制:“王正敏院士”携情妇向复旦110校庆献大礼 “一流大学”(或“下流大学”)的复旦大学“复印门”事件还在发酵中,校内知情人士又送来了复旦“王正敏院士”携情妇专利造假的“复制门”的确凿证据,并称此是王院士暨情妇向复旦大学110校庆献上的大礼。 2011年,“王院士”携“情妇”向国家专利局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见图1)。知情者指出此专利及图示出自Fisch教授的发明专利及图示(见图2)。笔者愕然:“复旦怎么了?”近几年博人眼球的猛料不断,“一流大学”就是这样炼成的?! 探其究竟,想起儿时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复旦大学对发生的学术造假百般袒护包庇、对妨害司法公正抢人钱财装聋作哑、对“猪头李”书记纵恶行凶视而不见、对“龟头正红”纪委书记装傻不回应等等已印证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流”喊得震天响已难掩下流之态。此时此刻,“王院士”暨情妇再拿“复制专利”来向校庆110周年献大礼,如此的调戏你,你“一流大学”的复旦还正襟危坐、故作镇静地不调查、不处理、不回复?! 亲,真的服你了!“一流”的复旦大学、百年名校毁在你们这一拨“猪头”、“龟头”手里,我不服! 图1 图2 举报人:张燕青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原三产总经理《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前主编) 手机:18017053522 2015-06-06
1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word转换为无法复制文字的pdf文档
热度 3 zhangdong 2014-12-28 21:40
有些情况下需要将word文档转化为不支持复制的pdf文档,发现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首先用word自带的另存为功能把文档转化为pdf,注意,正常情况下现在得到的是可复制文字的pdf文档,然后把这个文档进行二次虚拟打印(可采用Adobe Acrobat或者其他的带有虚拟打印功能的软件),这时候得到的PDF文档就不再支持文字复制了。
11070 次阅读|3 个评论
区别:技术发明与工业制造
benlion 2014-11-7 14:20
科学研究可以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可以申请专利,形成的是文本或文献,包括,技术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发明;然而,工业制造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印刷的书本、加工的食品、生产的手机等,也就是信息或知识的物化或器物。 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可以只是中间的结果或分析和部分的方法或技术等,广义的商品是可交易的价值单元 - 如,教育的一个课程、医疗卫生的一项检测和技术开发的一项服务等;但是,工业产品则必须是完整的物件。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存在不连贯和持续的资助机制,常常导向新的项目或领域转换,从而,往往形成浅尝辄止或半成品的现象,难以导致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上的关键突破。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创新和艺术设计,开发成可标准化和规模化制造的产品,需要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避免重复立项,而后,必须跟踪进展和论证扶持的资助,一方面可以预防拥挤抢道和学术剽窃的不当,一方面可以使课题和项目的研发能够完整展开。 科学研究技术,如,PCR技术、芯片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不同于工业制造技术,如,酶的基因工程制备、芯片的微-纳加工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等,科学实验也不同于工程试验,如,心脏的计算机软件模拟与飞行器模拟操作等。 工程设计和开发新的产品,而工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复制”产品,印刷产业也许是工业化制造的原型,农业是规模化种植而“复制”就是生物繁殖。生物工业整合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开展工业化的产品制造,如,发酵工业,往往涉及比较复杂的工业基础,包括,机械、化工、微电子和软件等。 因而,基础和关键工业技术的建立和实力,将是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科学与工业)-
个人分类: 2014y|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抄袭他人观点则肯定是严重剽窃行为
YUNYANGZHANG 2014-7-8 07:34
原文题——专家质疑“论文防抄袭软件” 称剽窃观点也属抄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1-03-07 09:30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作者:赵飞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 记者赵飞 通讯员党波涛、张凯报道:眼下正是高校硕士应届毕业生们忙着写学位论文的时候,自从高校引进了“论文防抄袭软件”后,“文献资料复制率”便成为毕业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汇。近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在讲座中质疑复制率检测“一刀切”的科学性:“复制资料不一定属于抄袭,但抄袭他人观点则肯定是严重剽窃行为。”   在这场题为《“复制”与“抄袭”》的讲座上,邢福义教授列举诸多事例表示,学生在论文中引用、复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应简单地直接与抄袭划等号,只要论文观点创新且引用规范,资料复制率较高的文章仍有可能是好文章。   邢福义认为,防抄袭软件只能从论文的文字上进行类比判定,却无法从论文观点上去进行分析。抄袭别人核心学术观点的低复制率文章,即使通过了检测也无疑属于剽窃行为。
1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照相机“计算”体积与复制变换 ——可拓学通俗介绍(34)
anley 2014-3-6 07:32
用照相机“计算”体积与复制变换 ——可拓学通俗介绍(34) 地球仪是地球的复制,地图是大地的复制,照片是人、物、景的复制,产品也是一种复制,光碟、电影拷贝等等都是复制。复制变换在信息社会中,更是大行其道。 学习医疗技术时,有的不能直接在人身上看到,如练习针灸需要了解穴位,就常常利用人体的模型,人体模型就是对真人的复制。很多试验,是在实验室里的模拟事物中进行的。在建设长江三峡大坝之前,要了解长江流沙的规律,又不能在长江上作试验,因此,就在武汉的实验室里复制长江的模型进行长江流沙的试验。这些都是对物的复制变换。 在处理矛盾问题时,有时无法对涉及的物或事进行处理时,可以采取复制的方法,复制出新的事物,通过对新事物的处理去实现原问题的目标。 要测量经过检查站的汽车所载原木的方数,一根一根搬下来测量,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用复制的方法吗? 利用照相机对通过检测站的汽车进行拍照,根据照片计算木头堆的截面积和长度,就可以得到木头的立方数。 复制变换可以作很多事,但处理不好,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1996 年,三株集团宣布完成销售额 80 亿元,用了三年时间,打造出一个保健品帝国,他们采取了三个做法: 1. 发布广告 2. 打击对手 3. 联合政府部门 三株很快取得成功,接着对这三件事重复复制,不断使用,越演越烈,子公 司发展到 300 多家,县级办事处 2210 个,乡镇一级的工作站膨胀到 13500 个,直接就业人员 15 万人以上。 由于复制,广告越来越夸大,对手越来越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无法控制,官司缠身,销售额锐减, 1998 年三株帝国寿终正寝。 仿生学,研究人们模仿动物和植物的某些特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为人类使用,仿生技术本质上也是一种复制变换。例如: 有齿草会割手,鲁班就 从这一功能出发,发明了 锯子。 蜣螂不会附着泥土,人们就根据它的凹凸不平的表面复制出仿生 不粘电饭锅。 荷叶不会附着水,人们就根据它表面的构造复制出不脏墙。 蜻蜓会防颤动,人们就根据它的翼的结构复制出飞机上使用的防颤翼。 在这里,采用的是功能的复制变换 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事元的复制。学习工艺,是对师傅动作的复制。学习体操,是对教练动作的复制;小孩模仿大人讲话,走路,洗衣服;是事元的复制。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 复制是一种特殊的基本变换。如晒照片、复印、扫描、印刷、光盘刻录、录音、录像、反复使用的方法、产品的生产等。这类变换在信息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包括实部的复制,也包括虚部的复制。 复制变换有多种类型,如扩大复制、缩小复制、近似复制、多次复制等。 您能否用基元的复制变换提出一个新产品的创意? 您能否用基元的复制变换提出一个处理矛盾问题的创意? ——摘自《创意的革命》(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可拓学主页: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1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vm box 实现主机虚拟机复制文本
plgongcat 2013-11-21 10:07
进入那个系统之后 点Right_Ctrl+D有一个安装增强功能。 然后相当于一个安装增强系统的光盘插到虚拟电脑里去了。用那个东东安装了增强系统之后会方便得多了。 拖动文件好像不行,得用U盘。但这样可以复制文本到主机里粘贴。
个人分类: unbutu常见问题|1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VM virtual box实现主机和虚拟机文本复制粘帖
plgongcat 2013-11-21 09:57
进入那个虚拟系统之后点Right_Ctrl+D有一个安装增强功能,这样可以复制文本到主机里粘贴。 注意:期间电脑会黑屏,可以再次按Right_Ctrl+D,提示是否下载“*iso”,点击Download。最后再按 Right_Ctrl+D。 完毕! (然后相当于一个安装增强系统的光盘插到虚拟电脑里去了。用那个东东安装了增强系统之后会方便得多了。 拖动文件好像不行,得用U盘。)
个人分类: unbutu常见问题|2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Lua程序中复制文本文件的代码
runningabc 2013-4-18 21:53
function copyfile(source,destination) sourcefile = io.open(source,'r') destinationfile = io.open(destination,'w') for line in sourcefile:lines() do destinationfile:write(line) end sourcefile:close() destinationfile:close() end copyfile('C:/1.txt','C/2.txt') 将C盘下的1.txt文件复制一份到C盘下的2.txt文件中 对于二进制文件没有试过,不知是否把上面的 sourcefile = io.open(source,'r') destinationfile = io.open(destination,'w') 改为 sourcefile = io.open(source,'rb') destinationfile = io.open(destination,'wb') 就可以 有兴趣的可以试验一下
7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