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育人为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育人为本”,易难两极的钟摆
热度 5 lgmxxl 2012-10-15 09:38
中央教育电视台《教育十年间》已经播出两遍了。其中的一集是国内某重点大学“育人为本”方面的内容。这所高校为了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成立了本科教学服务中心;实施“三三制”(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教学改革;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权,实现一人一个课程表的目标等。但我看过以后,总感觉这所大学虽然在“育人为本”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变化。他们与国内其它大学一样,把育人为本当成口号,当成版式。为何这样说呢?我觉得他们的做法基本没有逃脱“表面化”、“官僚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国内大学普遍的“育人为本”做法。 表面化: 是他们把教学、育人当成了一个作秀的场域,没有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通过他们的改革,学生实际上还是没有实实在在的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和时间选择权。比如说,在这所大学里,甚至是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里,学生仍然有大量的必修课要选择。对必修课,我们目前没有可替代的课程,也没有灵活的变通课程,也没有多位教师供选择。学生对教师也没有选择权,特别是必修课教师。因为大学的教师十分紧张,往往一门课程只有一名教师任主讲教师。学生即使是十分讨厌某些教师的课,他也必须去上课。当然,由于大部分课程只有一位教师在上课,学生不可能有自己上课时间方面的选择权力。只能是被动地、服从地去上课。所谓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课程表,实际上只是一张虚化的独特课程表,实际上的差异是十分小的。最多只是增加了一些给学分的选修课。 官僚化: 国内大学重视本科教学、体现育人为本总是避免不了官僚化。他们往往把重视本科生教育和教学当成自己权力的让渡,当成自己的政绩。通常的做法是成立官僚化的组织,如成立本科教学服务中心、**学院等。而这些仿照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的东西去总是为了官员的设置,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甚至成立这些机构后,教育教学又多了一个官僚化的机构。从视频上可以看出,该校的本科教学服务中心把官僚特征体现的是多么的活显活现。教师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学生站在大厅里。一个是舒服的老板椅,一个是站立的姿势,二者之间是高高的柜台。这个柜台立时分清了,谁是主,谁是宾;谁是官,谁是民;谁有权,谁被动。官僚化的另一表现是,大学的官员总喜欢创造和设计“育人”规律,则不是主动适应、运用育人规律。结局是教学改革的场面很好看,学生并没有在成长方面受益多少。 简单化: 国内大学在育人为本设计上,往往把“育人为本”进行简单化设计和处理。基本的套路是分分模块,列列课程,选选课程,选选教师,一切就OK了。育人为本也太简单了吧!虽然我们也讲了一大套“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方面的理论、理念,但真正做出来的,往往就是简单的课程设置。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内容不变,名称和形式变化一下而已。我们在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显得毫无力量。仍然是大班上课,仍然是照本宣科,仍然没有实际的实习、实训,学生对在课堂和课下基本没有主动权。教师对学生成长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教书育人”作用。教师关心的仍然是科研,而不是课堂,更不是育人。事实上,育人为本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育人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实践环节等过程。简单化育人为本,是大学全面浮躁的一个表现。 形式化: 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甚至说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好像都在走形式,且是轰轰烈烈地走形式。我们开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教学工作会议;我们组织评选成千上万的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教学名师;我们进行喧嚣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技术创新;我们大声喊高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如此等等。但实质,我们从来没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说到底,仍然没有改革我们一直坚持的以学科为龙头,以学术为导向。我们评价教学、课程、教师的仍然是科研,即使是教学方面的成绩,也要换算成科研分数。我们所谓的育人为本工程设计,要么是管理为本的,要么是科研导向的,再不就是教师为主体的,我们从来没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我们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学生在事关自己成长、成才问题上仍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选择权、评价权、建议权、决策权等。 大学育人为本,恰似难易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说它易,是因为这是大学之本,大学之基,大学之根,是大学份内之事,是大学存在的基础。说它难,是因为它不只要理念、理论,更要实践,要脚踏实地的作为。在育人为本方面,何时我们大学生对自己的命运有了真正的话语权、选择权、评价权、建议权、决策权后,这时的育人为本才有可能是真的。否则,可能一切的教学改革都是虚化的,所谓的育人为本只不过是“浮云”。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3529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为什么需要“育人为本”?
lhj701 2010-12-17 11:51
教育为什么需要育人为本?(罗汉江) 自己的博客中有一篇博文点击量上升很快,尽管发得较晚,但点击量很快超过其它博文,这促使我考虑,为什么这篇博客格外受到关注? 这篇博文的题目是: 您能猜出 : 今后 10 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二十字方针 哪四个字是新加的? 。 博客内容如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二十字方针,并把这二十字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但在定稿前却是十六字方针,而有四个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敬爱的教育工作者,您能猜出这四个字是哪四个字吗? 这四个字是育人为本。 也许这个答案出乎您的预料:育人不就是老师应有的责任吗?教书育人,老生常谈!为什么还需要新加进去? 既然把这四个字加进去,说明教书育人这个基本功能似乎有些弱化的倾向。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重新重视育人为本呢?我是这么认为的: 1。 教育这个事业之所以存在、教师之所以是个社会职业,就是因为首先要有学生。所谓育人为本就是指教育学生对于学校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是学校、教师的核心责任和任务。试想,如果没有学生了,学校还有必要存在吗?(尽管,科研院所还要担负科学研究的责任,但从其担负的教育责任和功能上讲,和一般学校的责任和角色是类似的) 2。 育人为本要求整个学校的构建、发展规划、学校活动、 教师活动等,不要脱离教育学生这个中心,并始终能围绕教育学生这个中心服务(实际上,尽管政府给学校出资,但学生才是教师真正能够生存的资源和原因。因此,育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最好体现)。 3。 育人为本,这个育指什么?教师育人为本,我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训练,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育,依赖教师的教学激情、责任和爱心,能够将学生本身的一种潜在的发展欲望挖掘与激发出来。 教育工作者最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引导和影响年轻人的发展。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侧重点应在保证基本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学生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培养。此外要在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持续发展的后劲上下足功夫。 一句话,把来到学校、来到你身边的学生,通过全体教师、员工和教育环境的共同努力、影响和培育,给学生注入能力、精神和力量。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时,不仅仅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更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能够服务社会、创造社会、发展社会的全面而完整的人! 我想,这是不是育人为本重新加 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并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的初衷呢? 以上拙见,请指正。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69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龙头论”的质疑
hanzs 2010-4-13 17:31
乐水老汉/文 周一下午开了俩会,其中之一就是与教学和科研部门一起研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家会上思想很活跃,各抒己见。但有些观点也还是分歧明显,谁也无法说服谁。这个现象可能在许多大学里,在科研处与教务处研讨工作时会比较常见。 晚上9点回家,看到清华校友会寄来的杂志《水木清华》,其中有一篇记者采访天大校长龚克的文章:大学使命与改革。龚克明确提出办大学应建立起育人为本的一元论,一切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他明确反对大学多中心论(例如教学、科研双中心之类的)。他说我们讲教师重要,是因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讲科研重要,是因为科研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他在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明确提出:要由学科为本回归育人为本。他说一段时期以来,学科是被摆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学校里的学科建设是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不是为了发展学科而去招学生,而是为了学生发展去建学科。对育人而言,学生是目的,学科是手段,两者不能颠倒。他说,我觉得中国的大学里学科建设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把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挤到边上去了。我们不是不要搞好学科,但建设学科要围绕育人。如果有兴趣,在网上可以关注龚克的一些文章。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该关注高等教育学术界研究的新动向。坦率地说,我确实觉得学科建设为龙头这话已不合时宜,因为这话既很虚,又确实没有反映出办大学的本质属性。这点我很认同龚克的观点。我们可以查查,国外大学的校长们是不是经常把类似学科建设是龙头的话挂在嘴边,再看看国内顶尖大学的校长,说学科建设是龙头这话的人,这两年是不是少了?龙头论好像是当年教育部周济部长最为卖力鼓吹的,将其推向顶峰的?龙头论是我给起的名字。 另外,华中科大的别敦荣教授今天在《科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芝加哥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字里行间也有反对多元论之意。他说 很多人认为,只有大学的科学研究才是学术,教育教学则不是学术。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芝加哥大学创建高度重视学术的本科的努力及其成功,是对这一误解的最好的批判 。 我国大学应当转变观念,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社会服务抓创收的弊端,加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联系, 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统一到人才培养中来, 使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完成其本来使命的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 在学校里,应该组织类似的学术争鸣,目的是促进深入思考。我有时候也感到迷茫,有些口号说惯了(例如学科建设是龙头之类的),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对问题一旦认真深究起来,就会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Any way, 上过大学懂得大学是什么 ;在大学工作知道大学该干什么;在大学当负责领导一定懂得大学该怎么办。 人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从现代大学发展历史,到当代大学使命,都得了解和研究。做研究当然最好是读一手文献。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与科学技术领域相比,许多人(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做研究时读一手文献的风气还比较差。所以会导致许多观点属于以讹传讹。例如,大家都简化地说,是洪堡当年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其实当时洪堡所说的教学不全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教学,他说的研究更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科研。其实洪堡指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所说的科学即所谓的纯科学 ,纯科学建立在深邃的观念之上,不同于历史和自然科学这些经验科学。纯科学能够统领一切学科,是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识的最终归宿。换句话说,纯科学就是哲学。 当然,要让我们否定自己过去的观点,也还需要勇气。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3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