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龚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龚克: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
redtree 2015-3-10 06:35
南开大学校长: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 2015-03-10 02:25:06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资料图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5年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大学校长该如何看待教育改革、教育公平问题?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绷得太紧,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不能完全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高校腐败问题上,出问题的校长,多数是管基建的校长。 教育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绷得太紧 新京报: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到自主招生时说,全部禁止以联考和培训的方式选拔学生,同时把自主招生的时间全部调到高考之后进行。这会不会对学校自主招生带来困难? 龚克:的确会有困难,但从国际经验上看,这是正常的。把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综合评价基础,如果有必要就(对学生)加试,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加试。这个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应该支持往前走,别纠结于细节。 新京报:你觉得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龚克:在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实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比如今年说提高高考的统一性,25个省市用同一张卷子,这是一个方面。接下来的问题是,考试内容怎么出,怎么实现区分度。 高考现在的问题是,优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绷得太紧。每年有近一千万考生,全国112所国家重点学校只招50万学生,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很低。所以就变成分分计较,甚至零点几分地计较。如果能有效引导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要上普通高校,可以进职业高校,建设一批名牌职业高校,增加优质普通高校供给,可以缓解高考压力。 新京报: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建议尽快消除教育不公,你怎么看教育不公问题? 龚克: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正相关的,国家在教育均衡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南开大学每年3100名招生里,来自全国800个贫困县的县以下中学就有200人。这些项目的目的,就是打破贫困的迭代传递,不能完全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降一点分数,因为教育落后地区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高校去行政化 乐见大学校长走向仕途 新京报:全国人大提供的资料里,你的职务后面加了副部级。 龚克:可别笑,这是丢人的事。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学校去行政化问题? 龚克:希望加快。 新京报:现在不少名牌大学校长都走向仕途,你怎么看? 龚克:斯坦福的教务长,可以变成国务卿,日本过去的文部大臣基本上都是东大校长出身。中国的政治体系里,过去从大学走到政府部门相对较少,所以大学校长走向仕途我倒挺乐见。 新京报:如果有机会,你会转向行政工作吗? 龚克:我觉得我不太行,我是另外一种性子的人。 校长兼职 防止校长利用社会兼职攫取好处 新京报:现在不少校长的社会兼职特别多,你有兼职吗? 龚克:我兼职也非常多,我们学校有公示,能查出来。那还都是主要兼职,小的零七八碎的还没写上。 新京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兼职? 龚克:一个方面反映了各种社会团体希望有专家参与。比如我参加的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委员,它看重我的是我过去搞数字电视标准;总装的科技委,它看重我过去搞军工的经历,或者说管理能力。这些跟我是不是校长没什么关系。还有一些兼职是从校长职务上衍生出来的。 总体而言要防止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由于过多的社会兼职,使得校长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做这个大学的工作。第二,要防止校长利用社会兼职攫取个人好处。 高校腐败 高校腐败多与基建有关 新京报:对这几年校长的腐败案,你怎么看? 龚克:高校腐败有各式各样的情况,但有一种情况特别多,就是跟基建有关系。你看医院系统的腐败,军队腐败,政府腐败,多是跟基建有关。对这个领域的监督,就变得非常特殊。 当然,选人也很重要,但有些人一开始选的时候并不是坏人,包括贪官,恐怕不全是一开始就是贪官,但是他到任以后没有监督没有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腐败。 新京报:校长怎么卷入基建腐败? 龚克:出问题的校长,多数是正好管基建的校长。像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安小予,在被查前我们把他当做基建专家,结果他就拿人家的贿赂,让人家来参与这些投标,或者投标里头有优惠。 留学低龄化 高中出国留学学生压力太大 新京报:李克强总理一直在提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怎么培养? 龚克:中国家庭看孩子好不好,先看他乖不乖,一直到大学都看你乖不乖,像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 老师要容忍孩子质疑,瞎提问题也不怕,鼓励他、引导他能提问题的能力,把问题结构化,去分析去解决。 新京报:有数据显示海外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到海外读高中学生越来越多。你觉得这有问题吗? 龚克:我不赞成低龄化,我认为如果在国内能上好的大学,上本科还是可以的。低龄化出去,确实有很多问题,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压力非常大。 新京报:你建议多大出去比较好? 龚克:我觉得(出国留学)在研究生阶段最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有必要的。 声音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优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绷得太紧。每年有近一千万考生,全国112所国家重点学校只招50万学生,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很低。所以就变成分分计较,甚至零点几分地计较。 高校腐败情况各式各样,但有一种情况特别多,就是跟基建有关。你看医院系统的腐败,军队腐败,政府腐败,多是都跟基建有关。对这个领域的监督,就变得非常特殊。 不能完全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降一点分数,因为教育落后地区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我觉得(出国留学)在研究生阶段最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有必要的。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个人分类: 教育|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龚克代表:4.9%的科技支出未完成不是小事
redtree 2015-3-9 11:47
龚克代表:4.9%的科技支出未完成不是小事 作者:柴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3/9 9:20:38 ■本报记者 柴葳 “从预算报告来看,衡量去年预算支出的9项主要指标中,除了住房保障支出100%完成预算,还有几项完成99%以上,最低的是科学技术支出,差了将近5个百分点!”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天津代表团代表小组会议上发言时表示,这区区4.9%的差距不是小事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对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的说明显示,去年科学技术支出2541.82亿元,完成预算的95.1%。虽然较上一年有3.5%的增长,却排在9个主要支出指标的最后一位。这4.9%的不足,算下来,就是过百亿的真金白银。 报告将低于预算的主要原因说明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根据科研进度据实安排,部分专项研制难度大,2014年实际进度低于年初计划”。 在龚克的印象中,这已经不是科技领域第一次“爽约”了。他认为,这看似不显眼的4.9%至少反映了在科学技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是有问题的。他反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用不完”的经费,能不能投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 龚克认为,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科技计划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种趋势亟待扭转。他建议:“我们要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需要对科技规划分类适时进行调整。”(原标题:4.9%的科技支出未完成,不是小事儿)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开校长龚克:育人是大学之本
duanrf 2012-11-8 08:34
研究所之本又是什么呢? 南开校长龚克:育人是大学之本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我:“学科对于大学来说重要吗?”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学科是大学在相应学术领域中教学、科研、师资、条件等的育人综合体,体现着大学的学术禀赋。一流的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批在相应学科发展上引领世界的各具特色的一流学科。所谓一流学科,是指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聚集了一批一流教师、开展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淀了大量一流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大批的一流人才。 既然学科如此重要,那么,学科是大学之本吗?不是。大学之本是“育人”,即培养学生。离开了“育人为本”而过分地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大学以“育人为本”,进行学科建设以提升教学、科研、师资和其他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任务,大学本身存在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其学科建设又意义何在?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必须防止“学科至上”的偏向。所谓“学科至上”,是指大学不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为中心,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要追溯到各种形式的排名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分配所形成的强大“导向”作用。由于评估是以一些“显性”的数据为依据,对大学的学科进行评价乃至排名,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大学(学科)的声誉,而且还关系到大学(学科)可以获得的资源,谁能掉以轻心?谁敢掉以轻心? 为此,我认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要明确、深刻地认识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在各种评估中努力贯彻“育人为本”的导向;另一方面,大学自身要坚守“育人为本”,自觉地摆正学科建设和育人的关系。现在,中国的大学里正在实施各种“学科建设工程”,国家特别评选并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大量的资源注入学科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关键是如何把好事做好,让重点建设的学科真正成为优秀的“育人”平台,而不是为“学科”而建“学科”,将学科变成了“无本之木”。 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现实中的学科建设往往脱离了“育人为本”。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学科已经不是育人的平台,而是一堆丢了灵魂的“数据”和“名次”,是争夺资源甚至是攫取利益的平台(这与目前“学科”往往也是一个行政和经济单元的事实有关)。尽管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们辛苦繁忙,这种在学科建设中舍本逐末的偏向,就是导致学生和民众对大学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还必须摆正“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关系。现在国内往往把国外对于大学功能的表述 “Teaching, Research, Service”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我以为不妥。“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教学为了育人,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是具有基础性的,因而要放在优先的地位,对此大都认同。但是“教学”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从洪堡到杜威都已阐明,人才培养仅仅靠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够的。科研和服务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绝不仅仅就是“教学”,更不宜与并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列。 大学坚守“育人为本”,要特别注意发挥好科研的育人功能。现在大学比较重视科研,这本身并没有错。要防止的是离开“育人”之本,功利地重视科研工作,从而非但没有将科研做成培育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反而挤掉了“育人”的本位。其实优秀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表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重大的科技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大项目中,一批研究型大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借此造就了无数高端科技人才。在新中国科技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感佩的优秀科技精英。他们的卓越成就不仅来自于个人的优良禀赋,更来自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如“两弹一星”)的历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重大科技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好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出好人才。只有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才能锻造出更多能够解决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优秀科技人才。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又好又多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就要靠重大科研项目来支撑。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一定是能够自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于育人的大学,因而是既出成果,更出人才的大学。 总之,坚持“育人为本”的正道,必须摆正学科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克服“学科至上”偏向。这不是轻视学科,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科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甚至是调整学科。 《中国科学报》 (2012-11-07 B3 理论)
1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龙头论”的质疑
hanzs 2010-4-13 17:31
乐水老汉/文 周一下午开了俩会,其中之一就是与教学和科研部门一起研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家会上思想很活跃,各抒己见。但有些观点也还是分歧明显,谁也无法说服谁。这个现象可能在许多大学里,在科研处与教务处研讨工作时会比较常见。 晚上9点回家,看到清华校友会寄来的杂志《水木清华》,其中有一篇记者采访天大校长龚克的文章:大学使命与改革。龚克明确提出办大学应建立起育人为本的一元论,一切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他明确反对大学多中心论(例如教学、科研双中心之类的)。他说我们讲教师重要,是因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讲科研重要,是因为科研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他在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明确提出:要由学科为本回归育人为本。他说一段时期以来,学科是被摆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学校里的学科建设是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不是为了发展学科而去招学生,而是为了学生发展去建学科。对育人而言,学生是目的,学科是手段,两者不能颠倒。他说,我觉得中国的大学里学科建设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把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挤到边上去了。我们不是不要搞好学科,但建设学科要围绕育人。如果有兴趣,在网上可以关注龚克的一些文章。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该关注高等教育学术界研究的新动向。坦率地说,我确实觉得学科建设为龙头这话已不合时宜,因为这话既很虚,又确实没有反映出办大学的本质属性。这点我很认同龚克的观点。我们可以查查,国外大学的校长们是不是经常把类似学科建设是龙头的话挂在嘴边,再看看国内顶尖大学的校长,说学科建设是龙头这话的人,这两年是不是少了?龙头论好像是当年教育部周济部长最为卖力鼓吹的,将其推向顶峰的?龙头论是我给起的名字。 另外,华中科大的别敦荣教授今天在《科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芝加哥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字里行间也有反对多元论之意。他说 很多人认为,只有大学的科学研究才是学术,教育教学则不是学术。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芝加哥大学创建高度重视学术的本科的努力及其成功,是对这一误解的最好的批判 。 我国大学应当转变观念,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社会服务抓创收的弊端,加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联系, 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统一到人才培养中来, 使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完成其本来使命的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 在学校里,应该组织类似的学术争鸣,目的是促进深入思考。我有时候也感到迷茫,有些口号说惯了(例如学科建设是龙头之类的),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对问题一旦认真深究起来,就会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Any way, 上过大学懂得大学是什么 ;在大学工作知道大学该干什么;在大学当负责领导一定懂得大学该怎么办。 人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从现代大学发展历史,到当代大学使命,都得了解和研究。做研究当然最好是读一手文献。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与科学技术领域相比,许多人(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做研究时读一手文献的风气还比较差。所以会导致许多观点属于以讹传讹。例如,大家都简化地说,是洪堡当年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其实当时洪堡所说的教学不全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教学,他说的研究更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科研。其实洪堡指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所说的科学即所谓的纯科学 ,纯科学建立在深邃的观念之上,不同于历史和自然科学这些经验科学。纯科学能够统领一切学科,是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识的最终归宿。换句话说,纯科学就是哲学。 当然,要让我们否定自己过去的观点,也还需要勇气。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3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