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陌生的面容
热度 1 pingguo 2018-5-14 14:13
生命中的一些事,重在过程: 玉兰花在春天开放, 小树苗长成大树, 一声燕叫不远万里而来, 这些事,据称由量变到质变。 还有一些事,与此无关, 仿佛瞬间完成: 光线射穿一颗露珠, 萤火虫点亮它的小灯笼, 我们像蝴蝶,飞进同一间教室, 带着陌生的面容。 感觉我们,刚刚经过我们自己。 2018-04-24
个人分类: 诗歌|21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热度 2 Mech 2017-12-15 20:13
在幼儿园时,我很想上学。父母让我先跟邻居王老师去她的班上听课。她在晓光小学任教,就在我们家楼下。学生正好在学汉语拼音。正好父母也没有学过拼音,就让我去旁听王老师的课,学拼音。王老师本来是体育老师,但当时在教语文课。也就是说,我最初的语文课,真是体育老师教的。 王老师领我到学校。安排我在教室第一排的空位置上坐下。听课没有什么,幼儿园应该也上过课。当时的说法,现在可能也成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适应快。下课我去上厕所。可能是第一次用北方的旱厕,莫名惊诧。 回到教室,更震惊地发现,我的座位被一个男生占了。当时我看真正的小学生,都很高大。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走过去,请他起来,说这是我的座位。那个男生看着我问,“你是谁呀?要干什么?”现在想想,这两个问题很哲学,真不太好回答。当时,我想报出名字他也未必知道。因此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就是来跟王老师学两个拼音呐!”那个男生听了似乎也有些懵,只是说那是他的座位。我怕没有座位不能上课,很着急,就动手拉他起来。我使出洪荒之力,他自岿然不动。我更着急了。顺便一提,稍微大些,听母亲读了《红楼梦》说其中句话,“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就不相信。稍微大些的小学生就拉不动,很多事情不是拼命就能成的。 言归正传,这时候,有个受王老师委托照看我的学生过来,把我领走了。原来我记错了教室。从厕所回来走到隔壁去了。王老师说我去打扰的学生真不错,我都动手拉人家了,也没有还手揍我一顿。我真正读小学时还专门分析过,当时为什么会看错教室。教室在平房中一字排开。我从山墙这边看过去,视角非常小,因此把第二和第三个教室搞混了。这或许与我在厕所受了惊有关。 记忆中,我第二天就没有再去。我的首次小学试读就此结束。可能是父母觉得我连教室都找不到,不宜上学。也可能是王老师觉得我太丢人了,不带我去了。还可能是父母同意我上学了,但需要先读街道办的所谓抗大小学。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这次试读与后来读抗大之间隔多长时间。 我自己对走错教室这个事故倒是不很介意。我从小就能原谅自己,所以不是有大出息的人。对于插班试读没有任何抵触,当然也不觉得多么荣光。后来初中和大学也都有插班试读的经历。 走错教室似乎在当时学校里还有些影响。后来我从晓光街道抗大小学升入晓光小学。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见了我,就八卦说,那个学拼音的小孩儿又来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鼓励学生提问?教室当直播间 学生玩弹幕 老师当网红
热度 3 zhgzhang 2016-9-22 18:29
为了增加课堂互动,我让助教找了一个弹幕软件安在电脑上。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发弹幕提问,引起学生兴趣。 通常课堂上学生很少提问。其实我当学生时也很少提问,部分原因是没听懂,有时候也不好意思提问,怕提问太简单的问题丢人。 我想,反正你讲得好坏学生也会玩手机,与其课堂上不让玩手机,还不如让他们利用手机和老师互动呢。 有了弹幕,学生提问都是匿名,就不怕提问题不好意思或太难堪。学生兴趣很大。初次使用大家都不太熟练。估计会越来越好,尤其是学生中有人提搞笑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有吐槽。
3956 次阅读|5 个评论
能否真正实现在家上‘实体’大学?
热度 3 lin602 2014-8-31 05:58
明天开学,开学的第一天的1-2节就有课了,今天醒得早,突然有个想法,随着今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能不能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在家或宿舍讲课、听课与在实体教室一样的效果与功能? 如果单纯是打开网络电脑在线听教师讲课,我想这效果与实体教室还是有差别的,缺少互动,呆板,经常提不起劲来,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办法交流,没有办法提问,如果在线网络单独讲课,一个教师对着镜头是没有激情与感觉的,听的学生也泛味。 假如网络有这样的功能,与在实体教室一样的效果。可以在教师的大投影或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室中所有的学生,尽管学生都在自己家里听,但汇总在一个屏幕上,每个学生都在一张‘桌’子上,而且能够看到学生的一切,是听课还是玩手机,也可以随时问所有学生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虚拟教室中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而且学生也可以提问,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回答,其他学生也可以回答。 这种虚拟教室就象现在的课堂一样,有多少学生听,就有多少座位(跟现在学生注册选课一样的,选课后教室中就有一个位置,不选就没有位置),每人一个座位,上面有名字,谁来谁没有来,一清二楚,其他人来听或找人替代也完全不可能。 也可以随时做测验与考试,现场在电脑上做,做好就自然汇总到教师的电脑中让教师批改。 教师这样讲与在现在实体教室讲课感觉与效果差不多。 如果真有这样的网络教室,我觉得挺好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在家办公或学习,做实验的时候来一下实验室。而且今后也可以将基础实验室与实验搞成城市或区域,有许多标准实验,各个大学各门课都可以到这标准实验室中做实验,实验按统一要求开设。到了专门化或专业实验,可以分期分批到学校或专门实验室进行。 这样是不是可以省许多交通、教室、宿舍?而且还不用担心学生的事故,省不少辅导员与学校食堂、宿舍管理等人员或环节。 也可以在中国的家完成剑桥大学的大学学习。世界名校也可以组成联盟,在世界各国及各大地区组成联合实验室,例如:在南京有‘有机化学’实验室,有几倍的实验课数目,让各学校选做,实验让这些标准的公司来完成。如果某校在某城市学生人数多,实验室也可以为他们按要求单开,这些实验室象某个公司开的一样,学校或学生花钱来做实验。 这样可以实现在家上大学。
3478 次阅读|6 个评论
讲课好的教师在高校为什么竟没有上升通道呢?
热度 61 mdzhao 2014-7-28 10:02
这其实也算是个老话题了,高校如果没有科研基本上升职称是无望的,没听说哪个老师因为课讲得好在没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能升职称的。偶以前在一篇 博文 中曾介绍过浙大朱淼华老师上课受到好评但因为职称没有晋升而“下岗”的事情。其实同样的事情相信在许多高校都有,今天清华大学也因为类似的事情成为媒体热点。 刚看到“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报道: 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外文系通过述职答辩,但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因此,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这次,清华大学人事处最终未同意方艳华的续聘申请,并于4月20日左右在校务会上下达不再续聘的决定。 这一消息被外文系2011届毕业班学生庞博偶然获知,随后她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担任院长英文助理的庞博认为,“方老师这门课很深地影响了我们对学生的教学。” 五天里,帮助方艳华请愿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其中,2011届毕业生王蕾的《 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 》一文在人人网广泛流传。 能够让那么多学生还记得并赞美的教师,在高校其实不多,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下,这样的教师却只能面临被转岗、被辞退的命运,好像挺悲剧的,这不仅是当事教师个人的悲剧,更是学生的悲剧。反观现在高校,对一门课真正喜欢而听课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对一个老师真正喜欢而去听他的课的学生就更少了,许多高校为了对付学生逃课想出了各种招数,其实如此被逼坐到教室里听课的学生,未必真的能学好哪些课程,只有他认同的课认同的老师,才能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凤毛麟角的这么几个老师,却因为科研上的不达标要一票否决,让人情何以堪!清华某学生曾写过这样的日志:“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 不由得让人想到,大学主要是干什么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如果一个能让学生叫好,让学生认为上了他的课有收获的老师却被评为不合格,那么这个考评机制一定在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
个人分类: 其他|14966 次阅读|135 个评论
卫生间是学生的吸烟室
热度 1 wangxh 2012-11-16 15:47
按:本应该写教室,只因刘进平老师写过《 教室里漂荡着的那一股 子肉包子味》 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们愿意躲在卫生间里抽烟,臭味、臊味加烟味......时常让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教室是学生们的 早餐室 ,如果牛奶、蛋糕、面包还可以,如果要是赶上有人带着肉包子来上课,老天呀,这不是要命吗? 俺的课堂,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学楼与教室规则》都写着呢,每个教室都有。规矩有了就要执行,否则等于没有!正所谓“我地盘我做主!” 俺倔人敢打赌: 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 (有的甚至自己还在教室里抽烟)。 记得第一次时,学生们惊愕地望着俺,好像在说在“这老师很变态”。后来,我还没给他们上课,就已经认识他们了,而且有的还很熟,他们“自动不会带吃的进教室”,有时候也偷偷摸摸望嘴里塞点东西,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2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阶段性新成果--孩子可以自己从校门口走到教室去了
热度 1 zhumei185 2012-9-15 20:12
这么大的女孩子,自立的培养是一个重中之重。 前面提到孩子自己起床上厕所和洗手洗脸,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最主要的是我得经常陪着(爷爷奶奶总是不配合,说了N遍,也不知道如何去让她自己来,总是动不动就帮着她做,唉,木办法啊)。 最近,我继续金钱诱惑:从校门口自己走到学校2元钱;自己脱衣服换衣服睡觉1元钱。 这两件事情,进行得也不错。 人家已经又攒够了17元钱了(上次人家帮奶奶一口气洗了四件小东西,一个劲儿要加钱呢, ),昨我把从网上买好的一本公主书给她,先确定人家喜欢,然后告诉她:这本书花了12元,只剩5元了,继续努力啊。
个人分类: 其轩流水账|2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大教室与听讲
热度 16 boxcar 2012-8-26 12:34
好久没写回忆型博文了。今天欻空再写一篇“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鉴于食堂、图书馆啥的都写过了【 1 , 2 】,今天就写写教室吧。正好儿,这两天新生入学,过几天作为新生的“班级导师”(对“班主任”的创新型称呼)开始“走路上任”(没马没车),写写当初自己如何听讲和上自习,或许还能给新生同学们做点儿所谓的表率。 我上大学的时候距今已过 23 年。当年吉林大学虽然没有现在 8 校合并后几乎“包围”了长春市的新吉林大学那般“极大”,可也拥有沿着解放大路,从毗邻斯大林大街(苏联解体后后改名为人民大街)的丰顺街到东民主大街(地质宫广场,即文化广场东侧)的一公里多的路段上,一字排开了众多大楼。自西向东依次为:新楼、外语楼、红楼、灰楼(校部机关楼)、数学楼、体育馆 / 篮球场、理化楼、图书馆楼、白楼。这些楼宇中,我们系的教室主要分布在理化楼和新楼。目前,在 1950 年代曾以东北人民大学闻名的吉林大学主体已经南迁到了临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原来所谓“北区”的很多教学楼据说已经大半被吉大子弟中学、子弟小学这些“庞然大物”给瓜分了。但在 20 多年前,这里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场所。 众所周知,大学的教室主要有四大功能——上课、上自习、做考场和搞业余文化活动。今天先说上课。 我们考大学那年,全国缩减了招生指标,实际招收大学生约 60 万,结果我们这届学生人数成了物理系(后来叫物理学院)最近 30 多年中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届,仅有 76 人,既少于我们上届 88 级的 80 人,也少于下届 90 级的 90 多人。按照入学的本科专业,编成了物理学和应用物理两个班。由于此前几十年中从物理系分走的电子科学系、材料科学系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很多基础课(例如,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与其母系(物理系)相同,所以上这些课的时候是在大的阶梯教室上课的。三个系加在一起 170 余人,场面那是“相当壮观”了!这种供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主要有三个——理化楼的 3 楼的“理一阶”、 6 楼的“理三阶”和新楼的“新一阶”。 这些教室中,理一阶是物理系的“主场”,理三阶是电子系的“主场”,而理二阶实际是化学系的“主场”,我们只在那里上过大约 30 学时的普通化学课。其中,理一阶很不简单, 1989 年前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蒋筑英》(这个曾经在 1983 年前后被大力宣传的人物的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肯定非常陌生了),其中蒋筑英给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在改名叫长春理工大学)学生讲课时的场景,是在理一阶拍摄的。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黑板左下方耷拉下来的几根线索,倍感亲切! 当时的阶梯教室的设施用现在的眼光看未免粗陋不堪了,但桌子和凳子都是“实木”的,是将近 2 厘米 厚的木板架在铸铁支架上搭好的。因为没有像样的靠背,所以斜倚着睡觉肯定不舒服,上课即使要打瞌睡或者睡觉,前面要有支撑的。这样的设施,虽然很不符合人机工程,也不够人性化,但无疑有利于学生听讲学习。阶梯教室的第一排,注定坐满了最好学的女生(本年级 11 人,后转系走了 1 人),充分体现了 Lady First 的风范。当然,偶尔也有更好学的男生去“搭边儿”的,有人仔细观察后发现,他和旁边坐着的她也经常一块走。其他座位上坐着的是其余同学,刚上大学那两年,为了占据一个比较靠前的、好的听课位置,有段时间流行头天晚上放本写有自己名字的书预先去“占座”,大一的时候常用书是入学时发的那本《 50 天的回顾与反思》。 阶梯教室前面的讲台是木质地板的,有点儿高度,所以老师如果比较活跃地来回走动,偶尔不免会有“下台”之虞。当时的教师授课完全是用板书,并没有“多媒体教学”这种高新技术。物理课偶尔会有实验演示的,负责演示实验的梁浩老师会把器材从理一阶对面的演示实验室拿过来。当时的辅导员韩炜老师和教学秘书孟宪华老师都很负责任,课间经常去点名。这几个阶梯教室的光线总体还不错,但墨绿色的毛玻璃黑板用久了之后对比度有所下降,远了偏了还是不容易看清楚。如果只有本系这两个小班上课,教室会被安排在本系的电教教室——理化楼 356 房间。因为那个教室前后两个门,所以时常有迟到的同学从后门偷偷溜入。至于分小班来上的习题课、外语精读 / 泛读 / 写作课和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则主要安排在新楼的 308 、 310 、 312 、 313 、 314 和 321 等来上,这些都本系固定的教室。 在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至今未改。开会、听讲座都是照例要弄一支笔、几张纸做记录的。前几天在家翻东西,居然在无意中又翻出了当年的笔记和实验报告。当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东西、画出的东西,基本做到不遗漏,有些强调的话也会记录下来,这些笔记在课后复习和考前复习时很有用。有一部分课程(考研课:力学、热学和电磁学,以及量子力学等)的笔记,后来赞助给一个外校来考研的小老乡了。记笔记的好处,除了是能够更多地保留课题获取的信息外,还多少能让自己注意力更集中些,避免走神和打瞌睡。 一晃儿 20 多年过去,当年曾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地给我们讲授《力学》的回瑞发老师已经作古多年,其他当时正值壮年的老师也大都退休,当年我们这些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们也已人到中年。当年的黑板,已被多媒体屏幕掩去大半,当年学生们手中的笔和纸本,可能也被各种“ XX 三件套”之类电子产品排挤到了书包角落里。。。。。那些教室和那些青春年小的时光,都已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 【1】 吕喆: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食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27474.html 【2】 吕喆: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图书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36171.html
个人分类: 青春年小|9207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一次座无虚席的讲座
热度 11 tengyu2011 2011-10-9 11:26
今天在图书馆看到有个讲座名为 “ 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 ,主讲人是本校的谢放教授。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时间里聆听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讲座别有一般风味,于是约上几位同学就去了。原先是为了有个好位置,听得更清楚些,便提前半个钟到了讲座的地方。到了才发现教室已经全部坐满了人,连走道依稀有几个同学在站着或者坐着。教室外面也有同学依靠着窗户往里面望,似乎在期待着今晚主讲嘉宾的到来。那时我心里充满了诧异,心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教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讲座还没开始,我就站在那里东张西望。看到在教室的前排有一些学生干部在盖章,心想应该是每一个来的同学都要盖章以表示来过。还看到一些同学带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来,看来这些同学大部分不是真正为了听讲座过来的,或许是为了盖个章。不久,讲座开始了,讲座的精彩改变了现状。原先埋头看书的抬起了头,原先准备盖完章就走人的留了下来,原先在玩手机的停止了拨弄手机的键盘。即使到了讲座的最后,几乎没有人离开过座位。 整个讲座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谢教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进行的。谢教授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提出 “ 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 。根据这个主题,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是 “ 革命运动 : 辛亥革命的原动力 ” ;第二部分是 “ 立宪运动 : 辛亥革命的助推手 ” ;第三部分是 “ 清末新政 : 辛亥革命的催化剂 ” 。谢教授从何为“革命”上入手,引用梁启超发表《释革》一文对“革命”理解。梁启超认为革命的涵义有传统和现代之分 : 传统话语中革命的基本含义是指以武力推翻前朝的改朝换代, “ 皆指王朝易姓而言 ”; 而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则包含英语的 reform 和 revolution 之义,前者如 1832 年的英国国会改革运动,后者如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据此谢教授认为 “ 从革命的 “ 内容 ” 而不仅从 “ 形式 ” 来讲,只要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都可称得上是一场革命。 ” 按照这个分析,谢教授认为 “ 清末立宪运动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和资本主义社会 ; 而清末新政就推行者的主观愿望来说,自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但其客观效果却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为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发生变革作了铺垫和积累。 ” 在此,我有个疑惑是我不知道谢教授是否想表达一个意思是清末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算入革命的范畴? 对于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不争的事实。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派对推翻清王朝,推进历史发展亦是公认的事实。谢教授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武昌爆发,除了湖北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聚集点这一重要客观因素外,更是与革命党人在新军和学生中长期坚持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分不开的 。 湖北革命党人的活动有两个突出特点 : 一是着重在学界和军界发展革命力量而不轻易发难 ; 二是革命团体屡受摧残而不垮,革命活动屡遭镇压而不息”。 那清末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怎么跟辛亥革命扯上关系呢?谢教授指出“ 一方面,因军制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具有革命意识的新军和学生 、 因社会矛盾激化而积聚的会党和民众 、 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对清政府极度失望的官绅商民,实际上都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 另一方面,因推行新政而权势膨胀的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则又成为独裁政治的继承人 。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似乎都表明 : 这场革命正是革命 、 立宪和新政的 “ 合力 ” 所孕育和造成的 。 无疑,从讲座的现场气氛来看,谢教授的这个讲座是十分精彩的。很多同学在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做着笔记。讲座之所以精彩在于教授渊博的学识,很多史实资料信手拈来,且很有说服力;取题切合时代,思考问题视角较新;讲得有激情并不乏幽默。对于这个讲座我的收获是看待一段历史应还原到那段历史的时代,不以后来发生的事情否定前面的事情。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应客观全面,不可片面加以妄论。多维视角看待一个问题,兴许有新的收获。存在的疑问是以梁启超对革命概念的理解来认为清末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有点革命的味道是否合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清末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对瓦解清王朝是否只是一种间接的作用关系,而不是一种直接的“助推手”关系。如果是“助推手”,那么就应该是一种事物有意识积极主动地作用于另外的事物。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后感|85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看看清华的同学在干什么
wuhero 2011-9-25 23:27
同志们还在堕落,还在抱怨大学空虚吗?看看清华的同学在干什么吧.想当年他们也和我们在一个教室,我们怎能容忍自己落后呢? 有梦想的人可以看看 (一)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到了清华之后,第一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的自习教室关门,操场上的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一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 (二)怎样挤时间 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一种非常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三)给自己找压力 巨大的压力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清华的学生有的也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但是清华的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我们都要疯狂地学习。大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一周周一上午,我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我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的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的。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就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完成了。 (四)情感问题 高中阶段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那种感觉很甜蜜。但我觉得高中时候谈恋爱太麻烦了———你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被老师和家长知道,但是又一定会被发现,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找去谈话,最后只顾着烦了,什么甜蜜的感觉都没有了。就算是上了大学,清华的情侣们到了大四也是基本都分手了,所以我们好多大学的同学觉得与其费心劳神地找个女朋友还不如安心学习,于是清华就有了“本科僧”“研究僧”的说法。正是这些过着苦行僧生活的学生使得清华的学风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点安身立命的本事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做四年“本科僧”,千万不要到了最后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自责和苦恼。 (五)不要抱怨老师不好 清华的老师做研究都是大牛,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好好给本科生上课。没有人教你怎么办,你不会倒是不正常的了。有一次上微机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我们是这辈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软件。老师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转身就走了。没办法,我们回去在图书馆熬了3天终于把这个软件学会了。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回去用MAT?鄄LAB画一个三维的图形。同学们都说没学过———这好像是数学系的一门必修课,老师只说了一句:“没学过?回去学呀!”我们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基本弄明白了。所以,当你觉得有哪一科学得不太好的,一定不要埋怨客观条件,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六)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同学们如果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拼命的话,必须好好锻炼身体。清华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所以清华的体育课之所以要求那么高、那么严格,就是逼着大家好好锻炼身体。现在,我们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全国报名的大学生只有5000人,清华就有3000人)———一是为了体验一下,二是对自己的耐力很有信心。推荐大家多练习长跑,最好每天跑个1000米。相信吧,等你们到了一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的时候,你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打下的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重要。
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问题,从孩子抓起
热度 1 hyxia 2011-9-22 18:57
最近听了一个小故事,其实是事实。 有个小朋友半夜醒了,跟妈妈说,老师昨天不让她去上课,把她留在教室里。妈妈很吃惊,第二天放学的时候问老师怎么回事,是不是小孩表现不好啊什么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幼儿园评示范幼儿园,所以挑那些在课堂上不会哭的小朋友去示范课”。这不是有点违背客观规律吗,小孩总有爱哭的,幼儿园里如果没有小孩哭那应该就不正常吧。 所以我在想,这么小的小孩就开始在生活中接触到弄虚作假了,这个社会想向好的方面发展,你觉得可能吗?所以国家是不是应该反思幼儿教育体系了,要想建立全民幸福感的社会估计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吧!
32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外孙小学三年级的教室
热度 2 黄安年 2011-9-6 23:22
大外孙小学三年级的教室
大外孙小学三年级的教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6 日发布 今天是大外孙上三年级的第一天 , 原定 9 月 2 日开学因飓风影响推迟到了今天。他上的是一所跨地区的公立学校,全称 West Connecticut Academy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gnet School , Danbury , Connecticut ,学生来自四个 Town 经抽签中签的入学 , 兄弟姐妹享有相继入学待遇。公立一切免费含教材及文具等一应俱全。这为父母省下了一相当可观的费用。该校建成于 2006 年 , 设备齐全而新颖现代 , 全校总共 300 来人 , 拥有几十名均具高学历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从一年级入学升入二、三、四、五年级均打乱重新分班,所以同学之间基本上都认识。这所学校的理念值得借鉴。 以下照片 27 张 , 是今天上午家长送大外孙入学是在他上课的教师里拍摄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24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