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智力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智力

相关日志

信号、信息和知识【07】
tingyy 2020-6-5 06:03
4 、知识是被整理以后的高级信息 人类接收信号获取信息来了解周围的情况,然后思考分析采取相应的对应行动来保障自己的生存。人类对信息的思考分析的基础是头脑中的记忆意识(经验和知识)。这个能力一般的生物也具有,但是除了人类以外的生物这个记忆的意识可能仅仅是经验,而能够把信息上升到知识的层面的仅仅对人类的智力才有这个能力。但是这个思考能力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这个能力的先天遗传影响有限,而后天的学习是获取信息深化处理能力的唯一途径。今天人工信息处理也希望通过机器学习来提高机器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是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还需要深入地研究。 ( 4.1 )、什么是知识: 对 “知识”的定义十分模糊,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科技等不同的领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对知识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论述,如: “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 “ 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 “ 知识是结构化的 经验 、价值、相关 信息 和 专家 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 “ 知识是与经验、上下文( Context )、解释和思考( reflection )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它是一种可以随时帮助人们决策与行动的高价值信息 ”……等等的各式各样的说法。 可以用一种金字塔结构来描述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这个底层的数据不是指数学里的数字,或者抽象的测量得到的数字结果。数据实际上是从各种信号中收集的数字形式的信息。它是目前人类广泛使用的数字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的二进制的格式信号,是当今的人工信息处理中信息的最通用的统一格式。数据实际上是信息在机器处理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载体。信息的数据化的好处是方便机器进行记录和处理,但是不同的信息都统一表达成为二进制数据以后,如何才能识别原始信息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格式来进行标识。如果这些标识信息被丢失或者破坏,那么可能分不清楚数据到底是表示声音,还是图像,还是何种文字,甚至可能是机器程序等等。这个工作称为数据的格式化。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社会中,人类把数据作为获取信息的基础。如何使用机器从已经存在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门技术,如大数据挖掘。 人类长期以来是直接通过更加广泛的信号形式获取信息,包括以语音文字方式获取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这些高级信息。自从人类有了相互交流的语言以后就开始了信息的交流与积累。在文字发明之前,各个原始部落中都有以口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代代相传的各种生产生活经验(知识的初期形式)。这种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的确是人类特有的,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字发明以后,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完整地记录和传递下来。但是文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信息的积累过程是相当有限和缓慢的,因为能够掌握和使用文字的人通常都是极少数。 人类的智力(思考的能力)随着信息的积累产生一些想法,而一些对人们有普遍意义的想法(比如火的使用,生产方法的改进,医治疾病的方法等)会得到重视,并且产生信息的交流、聚集和进一步积累和思考加工处理。直接信息的提炼和聚集逐步产生经验,经过进一步交流和思考加工而得到更加广泛认可的经验信息可以认为就是知识。 从信息理论看来,知识应该是信息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经过提升总结,并且经过一定的检验过的比较特殊的信息。它是信息积累和整理的结果。通过语言文字交流,知识不断地聚集、流通。学习是从已有的知识信息中获取知识,是人类早就努力掌握,而且在不断改进发展的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和知识(包括各种语言文字描述的知识)以二进制数据进行记录和通信交流。各种信息和知识又会变成数据信号的形式,这些数据信号只能依赖机器识别,并且恢复成为人类可以直接接受的声音,图像信号才能够被人类接受和利用。但是智能机器系统反而可以直接接受这些数据信息。所以信息社会中人类让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处理机器了。 最顶端的智慧是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人类智力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智慧型的工作人类也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完成。当然最终这种人工智慧可以达到一种什么程度,现在还不清楚。虽然在一些科幻作品,或者未来学家的描述中,人工的智能机器的智慧可能会超过人类,甚至会统治人类社会。但是目前对什么是智慧,仅仅依据运算速度和记忆容量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超人的智慧,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个人分类: 物理学习|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绝知此事要躬行
jiangming800403 2020-1-10 17:09
大学当中的挂科或成绩不好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专业课太难,而是因为缺乏练习,从理论到实际运算、应用中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熟练,大多数同学往往是过分相信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其实这个我也有深刻的教训,大学当中结构力学最后两道大题我是完全没时间做出来,要是再延长1个小时,我也能做的差不离,实际卷面只做了70多分,卷面成绩大概也只是刚刚60,当然最后总成绩还可以,上了80。实际上,如果高考数学考三小时,最后两道压轴大题,大部分我也能鼓捣出来,但是基本上最后一道题没有时间写。因为毕竟高考是选拔性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做出来。 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会用到艰深的现代理论数学和理论物理,只要具备合格的中学数理化知识,就可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大多数专业并不需要太强的智慧,而是需要敬畏和用心,能不能做出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我敢说,很多院士当年高考的时候也做不出数学的压轴大题。大学专业学不好的话,只能说明我们没有走心。 实际上,高中和高考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你们觉得不轻松,是因为你们自己把自己放松了。这也不能怪你们,其实 中国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把高考作为教育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实际上,大学是专业教育的起点。决定个人成长高度的是往往并不是你考取的大学,而是你在大学里的经历,以及大学以后毕生的努力。因为,大多数专业并不需要学霸的智慧,而是需要敬畏和用心。 人类知识都是不断积累的,对于不是学霸的我们,掌握知识包括创新都是需要反复重复与练习。你只要发挥相当于高考70%-80%的热情和拼搏,大学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然而你们觉得太难,充分说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复习,边听边忘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做的太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们课本上是一片空白,头脑里也必然是空白的。实际上学习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首先变到笔记本、习题册上,最后才能牢牢的进入自己的头脑里。 其实,我并不反对抄作业,因为任何伟大的成果都是坐在巨人的肩上,但抄作业要过心。要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这对谁都不吃亏。教育部提出中小学减负,大学适当增负,更要求 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不能把学生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工具。孩子小时候可能对家庭和学校的压迫式学习无法反抗,但是这种服从会遭到一种消极但有效的抵制,就是无效学习。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种反抗将会更明显。这也是进入大学,学生脱离家庭以后,普遍的学习懈怠情绪的一种原因。 勤能补拙,往往不是针对中小学生,而是更应该是大学及大学以后的工作中。现实生活中二流学生逆袭成为行业精英甚至低学历自学成才的案例也都有不少,比如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李振生院士(山东农学院毕业)、清华大学水利土木工程院长张建民院士(高考仅考入西北农学院农水专业)、著名泥沙专家韩其为院士等。所以说,一次考试甚至高考成绩都不是决定性的。很多人解不出高考数理化最后的压轴大题(我也基本没时间把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完整做出来),但并不影响今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因为,高中教育(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而大学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是大多数人能够掌握的,是来源于实践,且要回归实践的。大学老师考试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机遇和勤奋。知识分子要自觉融入国家使命和民族振兴征程,对专业有足够敬畏和用心,才会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 因此,加强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强化课后作业,但是你们已经是成年人,向中小学生一样要求你们,我们都不好意思。但是从今以后还是要布置更多的作业和练习。我们看看隔壁的园林和建筑专业,还有艺术系的学生,他们的练习就比我们的多。不需要20年,我们必然老去,你们当中某些人会成为今天的我。我不希望你们再重复今日的感慨。我希望青出于蓝。 顺便说一下,我并不认为北上的中小学生能有多轻松,他们从小就在和博士、教授、院士的孩子在一条跑道上竞争,京郊特别是山区高中考取一个北大清华也是很不容易的。北上高考分数线低,主要是做题强度少,熟练程度低、用的时间长而已。如果同样的训练强度,衡中的孩子们真能超越北京的几大附中吗?那些 博士、教授、院士的孩子无论是遗传,还是家庭教育环境与资源,都不是小地方可以竞争的。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51930.html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13157.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13157.html 上一篇: 中国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等教育和人才红利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好了] 人类智力正在减退!
热度 3 zlyang 2019-12-10 15:21
人类智力正在减退! (1) 新华网,2018-06-27, 年轻人智商不如父辈 人类越来越笨了?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6/27/c_1123041023.htm 根据丹麦、英国、法国、荷兰以及芬兰几个西方国家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果,人类智商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智商平均得分要比其父辈低。 (2) 新浪,2019-07-12 , 人类智力是否已经越过潜能顶峰开始“盛极而衰”? https://tech.sina.com.cn/d/f/2019-07-12/doc-ihytcerm3082101.shtml 有证据表明,我们可能已经到达了这个时代的终结——智商分数的增长正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逆转。以芬兰、挪威和丹麦为例,转折点似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平均智商分数每年下降0.2分,相当于两代人之间有7分的差距。 (3) 新华网,2014-08-25, 科学家称人类科技愈来愈发达 智商却逐年下降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8/25/c_126912776.htm 证据显示,在英国、丹麦和澳大利亚,人们的智商水平在过去十年呈下降趋势。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否属长期趋势,但一些研究员认为,人类已到达智力巅峰。 (4) 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2019-12-02,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人类基因组正在衰败 http://www.kepuchina.cn/tech/biology/201912/t20191202_1168764.shtml   Lynch 认为:“现在存在大量可以减少坏基因带来的病痛的医疗技术,这就导致自然选择对有害突变松绑,”结果就是,有害突变在人类基因池中不断累积,“每代人的生理和心智机能会衰退1%。这些效应的可以预见的长期结果就是,人类的基因组衰退。”   原来,老师每年都说:“ 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这可能是真的。 下面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 太好了!人类要是越来越傻, 真傻 就不孤独了! 相关链接: 2019-12-09, 人类基因组正在衰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387.html 2019-12-06, 同行评议“不靠谱”的本世纪一些典型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027.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336 次阅读|6 个评论
Sanzhi Rongtong-ronghe de Shidaitezheng
geneculture 2019-11-3 07:58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3 个评论
最大的贫困是智力贫困(践行过程中随处可见)
geneculture 2019-9-30 07:12
古希腊神话传说人是没有智慧的只有神才有智慧,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近代心理学试图对人类的智力做系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的知情意行与个性之说则属于另类探索方式)。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结合试图对人工智能来一个全面地突破。于是之后的融智学把智慧、智力和智能(三智)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提炼出了协同智慧能力的三智融通融合的理想目标(无意间不仅把哲学的理性反思与科学的经验预测系统地做了理论上的比较升华,而且,还把艺术的个性化与技术的标准化也做了系统的梳理汇总),在此过程中,发现并建立了文化基因系统工程实践范式(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八大形式体系,即广义文本、广义语言和广义翻译形式化的言和语,都服从其内在规律及原理:首先是遵循序位逻辑的结构原理,进而,形成联动函数的转换原理,最后,体现为人机协同调用广义文本、广义语言和广义翻译结果的优选原理)。-邹晓辉2019-09-30上午6:42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机协同,进一步就是协同智能
geneculture 2019-9-16 10:39
人机协同的概念是1995~1997之间就已经在融智学初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反复验证了的。2000~2005已经在系统科学之窗谈天说地论坛的信息科学专题讨论反复交流过。2005~2007前沿科学和信息学报都有刊载过相同的内容。 【各式各样人机协同的机器人,让我们迎来了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李德毅2016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触及天花板。从长远来看,必须得走人类智能这条路,最终要发展人机协同,人类和机器和谐共处的世界。未来需要建立可解释、鲁棒性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发展安全、可靠和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张钹2019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信息量而无须其本身具有质量和能量?这是焦点问题。
geneculture 2019-6-2 00:04
以自然物及人工物的质量和能量为焦点的自然科学研究及其工程技术操作之类的学问(观点与方法),区别于以信息量及其相关的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及谈论神的智慧(神学或宗教活动与社会、人文艺术等)、可测量的智力(心理学)和可再造的人工智能的学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观点与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无自然物及人工物必须的质量和能量?或:只有信息量而无须其本身具有质量和能量?这是焦点问题!-邹晓辉 融智学偏重信智两个要素,而质能两要素仅仅作为信息处理过程及智慧融通融合的过程中自然物及人工物载体消耗的量。-邹晓辉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融智时代SmartSystemStudied应运而生
geneculture 2019-5-7 21:59
大数据+神经网络=学习系统; 互联网+知识图谱=认知系统; 机器人+机器学习=行为系统; 三方面融通融合产生智慧系统。 传统三大源流历经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三个技术发展阶段已经汇聚到了智慧、智力和智能三方面分合自如的融智时代SmartSystemStudied应运而生 -邹晓辉SmartSystemStudiedByZouX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三类技术趋势可检验
geneculture 2019-5-3 13:13
三曲线 邹晓辉 2019-05-03 下午1:08于北京 英美标准几十年 信息处理为引领 人工智能批处理 关键依靠大数据 三类技艺徘徊时 下轮突破在哪里 标准与法双建构 单一分层定乾坤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理解人脑的心理智力与电脑的人工智能?
geneculture 2019-3-16 21:45
机器只能是形式化理解(区别于人脑的概念化理解)! 可以就此问题展开实质性探讨: 上午先专门讨论理解问题, 进而是计算和学习以及创造三个概念的问题。 在我看来通用计算机与通用学习机就是机器发展的两个阶段 (与其说是硬件还不如说是软件发展的两个阶段) 因此,计算和学习的定义(定性分析或性质判断)是理论依据 实际效果就是机器的计算功能和学习功能(这样就非常明确了) 关键要说清楚:依托大数据的(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机器学习? 如果有,那么就有更通用的机器学习(即:存在通用学习机); 如果没有,那么也就没有更通用的机器学习(即不存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外的通用学习机); 实际上是每个人或各类人心目中的“学习”概念不一样而引起的某种误解(属于:伪问题) 本质上是混淆了人脑智力与人工智能两个基本概念。 并没有跳出语言哲学的范围 也没有跳出心智哲学的范围 理解(这个概念)是:学界至今没有说清楚的 因此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及社会哲学才会在学术界盛行 才会有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以及科学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想] 量化评价,是对人类智力的侮辱?
热度 4 zlyang 2019-1-5 14:24
量化评价,是对人类智力的侮辱? 根据罗杰·斯佩里( Roger Wolcott Sperry )、 钱学森( Qian Xue Sen,Hsue-shen Tsien ) 、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等人的研究,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和思维能力。 数字能力,只是人类多种思维能力中比较低级的一项。例如很容易用计算机替人数数。 所以, 量化评价,实质上放弃了人类的多种高级智能。 换言之,是对人类智力的侮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283-1154661.html 相关链接: 曾荣昌, 2019-01-02 ,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刍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283-1154661.html 2016-10-02 ,量化评价 ≈ 杀头便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277.html 2015-12-23 , 孙小淳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链接!
3333 次阅读|9 个评论
贪睡赖床诱发疾病,睡眠太多会致人早死
jackiekeyi 2018-10-1 15:30
贪睡赖床诱发疾病 , 睡眠太多会致人早死 常炯 大家知道,睡眠太少就会生病,但很少人知道睡得太多同样危害身体。美国一位电视记者问到这个问题,他说他倒班工作”回家睡觉了10个小时,是否真的会缩短寿命?“《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作出了回答:一天睡眠9小时的人比睡眠8小时死得早, 睡眠10小时的人早死概率30%, 睡眠11小时增加到50%。这是该杂志最近发表的对300多万人荟萃分析研究报告上的数据。 难道睡眠必须控制在7-8小时”时间窗“内?否则睡得太多就有生命风险? 睡眠时间长诱发疾病 * 中风 美国研究人员长达7年半调查发现,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人中风危险要增加70%,睡眠时间是增大中风危险的独立 因素 。老年人血液黏稠度比较高,如果睡眠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就容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 睡眠时间太长也会诱发糖尿病 。 睡眠时间超过 8 小时 , 患糖尿病的风险则会增加 3 倍多 。 * 呼吸道 、 心脏 和 消化疾病 贪睡与爱睡懒觉的人 容易感冒。研究表明, 卧室 中 早晨 空气 含有大量 细菌 、 病毒 、 二氧化碳 和尘埃。那些长期关门闭户的贪睡者,最容易出现感冒、 咳嗽 等症状。睡眠过多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 规律 ,心脏收缩乏力,稍一活动就心跳心慌。睡眠过多还破坏定时进餐,胃肠发生 饥饿 性蠕动,打乱了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 越睡越懒 , 智力下降 大部分人错误认为,消除疲劳就应该多睡觉。睡眠时间过长的人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甚至智力下降。睡懒觉使中枢长期处于 亢奋状态 ,神经中枢受到长时间抑制,活动功能变得缓慢,终日昏昏沉沉 ,精神萎靡不振。 持久地过多睡眠会破坏昼夜节律,导致炎症增加,免疫能力下降。周末补觉也不是最佳选择,而应构建健康睡眠模式,养成有规律、持久的健康睡眠健习惯。 疾病导致长时间睡眠 患病常常需要睡得更久,通过睡眠恢复和调养身体。睡眠持续时间长的人通常是罹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服用了镇静剂药(包括几百万人服用抗高血压处方药)的人也是如此;慢性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和狼疮患者如同青少年罹患注意力缺陷症一样,睡过了又想睡;罹患抑郁症病人(人数逐渐上升),特别年青人总瘫睡在床上;双相障碍情感疾病患者,有可能只睡2个小时,也可能整天不起床。在睡眠障碍患者中,嗜睡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造成长时间睡眠原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呼吸气流减少和心与肺同步性出现紊乱。学校上课或上班工作时不自主地打瞌睡也是嗜睡症状。 那些被称为“睡眠过度”即睡眠过多的失眠者,很少引起人们重视。他们睡眠效果不好,卧床时间长,总认为自己没睡够,赖在舒适床垫上不起身。问题是,这种思维与处理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医治失眠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限制睡眠,树立卧床时间等于睡眠时间观点:从短而有效睡眠开始,练就良好睡眠能力,改变自己睡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调整生物时钟,不少人的生物时钟遭受过多睡眠意愿极大破坏。 罹患肥胖症的人往往是睡眠过多另一群体。美国大约有1.7亿成年人超重,肥胖是过多睡眠重要因素。几乎罹患任何一种炎症疾病的人睡眠时间都较长, 肥胖人的身体显示出炎症增加迹象。 不过持续短睡眠也会因瘦素( leptin ) 和饥饿激素( ghrelin) 的增加导致食欲大增而肥胖。 总的来说 , 睡眠时间过长往往与急 、 慢性疾病有关 , 并非是学校 、 上班和家庭压力所致 。 有些人睡眠时间确实太长 。 睡眠如同食物 不必惊奇,任何一种疾病或情绪压力都可能导致长时间睡眠。睡眠如同食物,人们通过睡眠缓解疲劳,重生和修复身体内部器官和细胞,包括DNA、蛋白质和记忆。重建的细胞组织,有些可直接看到或感受到,如脸部皮肤和肌肉力量。 对多数人来说 , 当前睡眠最佳时长 7 小时最有利健康 。 有些人睡得少 , 有遗传基因原因 。 无论是帕勃罗还是毕加索或其他技术大咖 , 或者功能性轻度躁狂症患者 , 他们只睡 3-4 个小时 。然而 , 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睡更长时间 。 临床指导手册建议 , 成年人一般每天睡眠最好 7-8 小时 。 睡到这个时间 , 人就有充沛精力和健康气色 。 青少年可以多睡 2 个小时 , 有利健康成长和充沛学习精力 。 许多小孩和成年人都没得到所要求睡眠 , 刷屏 、 拍照 、 痴迷电子游戏 , 热衷享受 “ 敲击出 ” 的酒精睡帽 , 事后兴奋得没法入睡 。 一个人没睡够自然就想再睡 ; 一个人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 。 反复睡意拉长了睡眠时间 。 持续长时间睡眠诱发疾病 , 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症状之一 。 睡眠本身虽不会直接致人死地 , 但良好睡眠是能力效益 、 健康身体和自我形象 ( 你时刻能感受到 ) 重要因素 。
个人分类: 医疗与健康|4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教育部批文)
geneculture 2018-6-29 10:08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8/cfp.jsp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8/committees.jsp http://www.intsci.ac.cn/icis2018/speaker.jsp
个人分类: 国家级教学团队|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融智学底蕴 作者:邹晓辉 2018-02-09上午11:18
geneculture 2018-2-9 13:13
融智学底蕴 作者:邹晓辉 2018-02-09上午11:18 古希腊爱 神 的智 慧 近现代知 人 的智 力 现当代行 机 的智 能 古今中外三智融通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配套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大讨论班(3)
geneculture 2018-1-23 21:30
第三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配套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大讨论班(3) 主题:在AI时代背景下谈记忆和思维的科学机理及应用 时间: 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 下午2:00~4:00 (读书人将全程录播) 地点: 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365教室 主持人:钱敏平教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一、主题报告(2:00-3:00) 报告题目: 单纯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与混合记忆结构 报告人: 马尽文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系) 摘要: 大脑中的记忆结构和方式是人类智能机制的基础,一直是人们努力探索的基本问题,但目前还远未解决。本报告从神经细胞的水平来揭示大脑的记忆结构和信息恢复方式。首先,提出了一种单纯记忆神经网络,能够合理地记忆单个模式,并在噪声环境下对所记忆模式进行有效的恢复。进一步,建立了一种基于单纯记忆神经网络的地址检索型和内容检索型相结合的混合记忆结构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大脑的记忆结构和信息恢复方式。 二、拓展报告(3:00- 4:00) 报告题目: 计算机辅助记忆与再现的思维过程- -懂会熟巧用 报告人: 邹晓辉教授(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大脑的记忆与再现和思维的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借助电脑可把其看不见的过程以计算机可自动识别的文本形式外化。这不仅对于理解人类心智存在的科学机理极其有帮助,而且,对于机器人再现人类的记忆与思维过程也是极其有益的。以往人们在探索这样的基本问题时缺乏明确可验证的形式化工具,因此,到目前为止还远未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科学途径,所以一直徘徊于技术、艺术、哲学、神学、主观臆断之间。本报告从人机互动的可视化文本范式的角度,来揭示大脑的记忆结构和信息恢复再现的方式并以思维过程的呈现形式加以印证。首先,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双语记忆形式化途径,能够实现计算机辅助记忆与再现的思维过程,并在有干扰的环境下实现懂会熟巧用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把记忆训练和思维训练及双语乃至多语理解,在智能平台即人机协同开发环境条件下做知识模块精加工,为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多语种和多媒体的知识中心建立,提供了一种基于知识模块序位的检索而实现的形式信息和内容信息并行检索的范式,能够有效地解释人机双脑的记忆结构形式和信息恢复再现方式以及思维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对于人机双脑协同理解文本具有显著效果。其意义在于开拓了人们探索这类问题的宏观新方略(融智三棱)和微观新途径(表格数学)。 计算机辅助记忆与再现的思维过程:.ppt (线下报告、对话和讨论4点准时结束。如大家有意犹未尽的,则可在相应的微信群和在JionNet线上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乌鸦VS鹦鹉,哪个才是最聪明的鸟
热度 5 beckzl 2018-1-7 23:41
     中国有很多与鸟相关的成语俗语,但似乎都不会谈及它们的智力。   可以看出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鸟的智力都没有什么兴趣,更别说会有什么溢美之辞。   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对鸟类的智力特别上心,发明了 “Bird-brain” 这样的词汇。   但很可惜,这是个用来骂人的专用词汇,相当于“猪脑子”。   不过也有例外,像是《伊索寓言》里“乌鸦喝水”的故事。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难道寓言是古人胡诌出来的?   随着现代科学对鸟类研究的深入,被普遍视为“愚蠢”鸟儿也逐渐被平反。   相信大家都对已经成为网红的 “社会你鸦哥” 有所耳闻。    乌鸦 作为鸟类智商扛把子之一,做出扔石头进瓶子里取水的行为并不是多稀奇的事情。   实际上“你鸦哥”玩水这件事,是可以惊动整个科学界的。   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的一项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你鸦哥到底有多强。   实验共分六组,难度逐次递增。   第一个实验设置了两个圆柱形容器,都放置了乌鸦喜欢的食物,区别在于一个装水另一个装沙。   嘴叼石块的乌鸦非常轻易地就理解了两者的差别,甚至都没有碰那个装沙的容器。   最终把石块扔进水中,液面上升轻易获得了食物。   第一个实验太简单了,对于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的乌鸦来说简直是侮辱。   于是研究者设置了下一个实验,这次只有一个容器,但却有两种“石头”。   这两种“石头”分别是真正的白色石块和看起来几乎也一样的白色泡沫。   如果“你鸦哥”扔石头的技能只是生搬硬套过来的话,可能就要丢人了。   结果不用说,你鸦哥会是那种纸上谈兵的鸟么?这种难度就想击败你鸦哥,你还是退群吧。   之后的几组实验大同小异,分别测试了乌鸦对液面高低,容器直径大小,石块中空与否的判断能力。   最令人惊讶的是乌鸦甚至能搞定 U型管连通器 。   当然,一个认知实验说明不了问题,在道上混的没把趁手的兵器怎么做大哥。   你鸦哥没有三级包,不能带着兵器到处跑,只好学会了就地取材造兵器的好嘴艺。   会用工具的动物也能数出好几种,但能像你鸦哥这样用得出神入化的还真没几个,“愚蠢的两脚兽”算一个。   一般的动物也就会折跟树枝勾引点蚂蚁虫子出来吃。但乌鸦不仅会用树枝,在另一个实验里还将一根笔直的铁丝改造成铁钩,勾起放置在塑料管里分量较大的食物。   相比之下,猩猩这个傻大个想得头都大了抠得手指都疼了就是吃不到,只能做你鸦哥的小弟。   想必各位已经听闻了一些关于“你鸦哥”欺凌其它动物的事迹了。   像是踩一踩闯入领空的老鹰啊,啄一口肥润的北极熊屁股啊。   其实你鸦哥最大爱好还是吃完饭之后,找一头精壮的野猪。   跳上它宽阔的背部,啄一口遛一遛,也算是在冰天雪地里体验了下冲浪的快感。   原本这群乌鸦只是看到有人喂食这群野猪,于是便跑上去啄跑它们抢夺一些新奇的食物。   后来逐渐发现吃饱之后骑猪遛一遛弯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十足的消遣活动。   在你鸦哥的“葬爱家族“里,明争暗斗是很常见,想要当上大哥就得时刻保持警惕。   狂少是刚刚加入家族的小弟,它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块美味的肉块。   它悄悄摸过去,一口把食物吞下存在嗉囊里,然后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此时葬舞大长老正静静看着这一切,狂少察觉到了异样赶忙挖了个坑埋好食物匆匆离去。   长老紧随其后,它想把食物侵吞却发现被耍了,原来刚刚那一幕只是一个烟雾弹而已,人家早就溜走另寻他处了。 演员的诞生    你鸦哥从来都是“与鸟斗,其乐无穷”的忠实拥趸。    而鸟类当中另外一个智力扛把子则更爱“与天斗,与地斗”。   人工驯养的 鹦鹉 通常被认为只是个学舌的小丑,靠着模仿的能力博关注。   但在野外,你鹉爷都不用开口就能成为一方霸主。   生活在新西兰寒冷山区的 啄羊鹦鹉 最大的爱好就是在滑雪的季节闯入人类世界搞乱一切。   由于山区没有太多其他生物,啄羊鹦鹉比起乌鸦更喜欢自娱自乐。   叼个手套,扯个围巾,偷个零食,都不算什么。 溜了溜了,闯完祸就跑,真 刺激   有时候还能找到一个积雪的车顶当做滑梯来玩,乐趣不比骑头猪来得少。   啄羊鹦鹉信仰“大力出奇迹”的真理,不像乌鸦那种吃个虫还要费劲做工具的弱鸡。   你鹉爷想吃什么直接“咬爆一切”,藏在树干里算什么?爷照样把它弄出来送给最心爱的妞。   别说是吃两条肥虫了,就算是餐馆里的人造黄油,只要你鹉爷想,都是随便尝的。   趁那只愚蠢的猫溜出去的间隔,啄羊鹦鹉直接从门上的猫洞闯入餐厅。   径直走向厨房,找到装黄油的盒子,轻轻松松地打开,享用这两脚兽的馈赠。   鹉爷特别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说能反光的墨镜啊,亮瞎鸟眼的大金链啊。   但和别的妖艳贱鸟不一样,你鹉爷还特别爱品味好闻的香味(其实是蹭妞)。   啄羊鹦鹉的智力当然也是不输乌鸦的,只不过它们的喙比较弯曲不适合使用工具。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员设置了一个“保龄球”游戏来测试啄羊鹦鹉的智商。   一块被玻璃保护的斜板上放有啄羊鹦鹉最爱的花生,但它却不能用喙够到。   它很快就学会了用研究员提供的小木球,以打保龄球的方式把花生撞下来。   之后研究员还添加了陷坑等障碍,这当然都难不倒你鹉爷。   在野外,啄羊鹦鹉的表现甚至更加出色。   由于隔壁老铁澳大利亚的兔灾波及,新西兰曾经引进了兔子的捕食者貂。   但是,貂捕食鹦鹉的幼崽,偷吃鸟蛋,直接影响到了啄羊鹦鹉的生存。   于是,为了保护啄羊鹦鹉,动保组织制作了专门诱捕貂的机关陷阱,用鸡蛋作为诱饵。   最初,陷阱的触发几率很高,可是却没有捕获到多少只貂,反倒是作为诱饵的鸡蛋经常被偷吃了。   不必大惊小怪,这些鸡蛋不过是你鹉爷嘴馋,拿去打打牙祭了。   啄羊鹦鹉会用树枝先触发陷阱,然后再用完美的嘴上功夫打开机关,偷偷享用天赐的蛋白质来源。   “唉呀,墨镜这种东西我用自己的就好啦~” 不必劳烦,爷自备了墨镜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你鸦哥和乱世你鹉爷到底谁更聪明一些?   会是祖上三代木匠,用工具玩套路的乌鸦吗?   还是立志咬爆世界,不虚一切的猛男鹦鹉呢?   科学家们也想知道答案,他们设计了一个精妙的盒子,参赛鸟们有四种方法可以获取放在中间的食物奖励。   第一回合,食物上绑着一根细线,细线从洞口通向盒子之外,但这个洞口设有阻挡,不能直接接触内部。   啄羊鹦鹉和乌鸦都选择直接拖拽绳子取出了食物,没有任何压力,比分一比一平。   第二回合,刚才的细线被移除,必须选择其他的方法。   成天打开各种容器的啄羊鹦鹉先选择了一扇小窗,向外打开可以直接用嘴叼取食物。   除此之外,啄羊鹦鹉还发现了地上的小球,似乎可以推进盒子里把食物撞出来,但是很可惜它找错了洞口。   恼怒之下,它直接掀起了整个装置,直接把食物撞了出来,这种违规操作让实验员不得不额外用钉子加固了装置。   重回战场,它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洞口,用小球再取一分。   另一边,乌鸦显然更熟悉扔球的套路,很轻易就拿下了一分。   随后乌鸦又用最拿手的工具直接捅出了心爱的面包虫。   双方的比分相当胶着,最后剩下的那一个方法都是两者最不擅长的。   对啄羊鹦鹉来说,使用木棍太困难了,必须嘴爪并用才能吃力地瞄准目标。   而对乌鸦来说,打开小窗的操作是难以理解的,出于对陌生事物的谨慎,它们也不太会把头伸进盒子里。   不过最终两位参赛鸟都用四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挑战,难分胜负。    社会你鸦哥和乱世你鹉爷果然都不是浪得虚名的。   两位鸟界智力扛把子确实令人类刮目相看,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除人类以外的灵长类。   看来以后除了 “乌鸦坐飞机” 之外,是时候考虑发明一招 “鹦鹉开坦克” 了。   鸦哥和鹉爷,你更想做谁的小弟?   *参考资料   宋慧刚.珍奇的啄羊鹦鹉 .野生动物,1991(01):39-41.   科学家发现乌鸦有着惊人的“思考能力” .生物学通报,2014,49(01):52.   飞翔的天才.自然传奇,CCTV10科教频道.   有头脑的鹦鹉,聪明的渡鸦.动物奇才,BTV纪实高清.
1744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9)
罗非 2017-11-2 09:44
第 9 章 大分离 上一章简单回顾了近来的科学发现对自由主义哲学有何伤害,现在则该来审视这些发现对实际生活有何影响。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各有价值,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就是权威的本源。但在 21 世纪,有三项 “ 务实 ” 的发展,可能会让这种信念成为明日黄花: 1.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2. 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3. 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让我们仔细审视这三个威胁。第一,科技发展将使人类不再具备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这一点虽然不会从哲学层面推翻自由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民主制度、自由市场和其他自由主义制度如何能承受这记打击。毕竟,自由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哲学论证最合理,更是因为它赋予每个人价值,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有好处。在现代工业战争的大规模战场、现代工业经济的大规模生产线上,每个人都很重要。只要能拿起步枪或是扳动拉杆,每双手都有价值。 1793 年春天,欧洲各王朝派出军队,希望将法国大革命扼杀于襁褓之中。巴黎革命分子则宣布全国总动员,发动第一波全面战争。 8 月 23 日,法国国民公会( National Convention )下令: “ 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时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以便为军事服务。动员是普遍的。 18 岁至 25 岁的未婚公民或无子女的鳏夫应首先参军,青年人则去打仗;已婚男子则制造武器和运送粮食;妇女则制造帐篷、衣服和服务于医务;儿童则将旧布改成绷带;老年人则至广场鼓舞战士们的勇气,宣传痛恨国王和共和国的统一。 ”1 法国大革命最著名的文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认定所有公民拥有同等价值,享有平等政治权利。但与国民公会所下的命令两相对照,足堪玩味。在这历史上的同一时刻,一方面宣告普世人权,另一方面下令不分男女老幼全国总动员,难道真是巧合?虽然学者对于两者究竟有何确切关系还多有争辩,但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一种维护民主的常见论点认为让公民拥有政治权利是件好事,因为民主国家的士兵和工人会比独裁政权中的士兵和工人表现更好。据称,让人民享有政治权利,就能增强动机和进取心,而这在战场上和工厂里都大有益处。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 · 艾略特( Charles W. Eliot ,任期为 1869——1909 年)曾于 1917 年 8 月 5 日在《纽约时报》发文: “ 民主军队的战斗力高于用贵族方式组织、独裁方式统治的军队 …… 由民众决定立法、选举公务员、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国家,比起靠世袭或全能的神所委托的独裁者,前者的军队战斗力也要更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基于类似的理由,妇女获得了各项权利。各国意识到女性在这场全面工业战争里扮演重要角色,认为有必要在和平时期也赋予女性政治权利。因此在 1918 年,美国总统伍德罗 · 威尔逊支持女性拥有投票权,向参议院表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若不是因为有女性在各个领域提供服务,美国或其他任何参战国家都不可能赢得胜利;而且这里指的不只是我们一般习于见到的女性工作领域,而是所有过去属于男性的工作领域。如果不让女性享有尽可能完整的权利,我们不仅会失去民众的信任,更是咎由自取 ”3 。 但到了 21 世纪,不论男女,大多数人都可能不再具有军事和经济上的价值。两次世界大战投入大量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 21 世纪最先进的军队,主要靠的是尖端科技。现在的战争需要的不再是人数无上限的炮灰,而是精挑细选少数训练精良的士兵,甚至人数更少的特种部队超级战士,加上几个知道如何生产和使用先进科技的专家。由无人机和蠕虫病毒组成的高科技部队,正在取代 20 世纪的人海战队,而指挥作战的将军也将越来越多关键决定交给算法处理。 有血有肉的战士除了行事难以预测,还容易受到恐惧、饥饿和疲劳的影响,思考及行动的速度也越来越无法赶上现代战争的步调。从古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到现代伊拉克的萨达姆 · 侯赛因,虽然科技已有各式进展,但战争仍然处于人类的步调。讨论得花上几小时,一场战役得花上几天,战争得拖上几年。但网络战一场战争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在网络指挥中心值勤的中尉发现有异常状况后,就算立刻致电上级,上级再立刻上报白宫,最后还是只能一声哀叹,因为等到总统接到消息,这场战争早已一败涂地。只要短短几秒,计划精密的网络攻击就能够让全美电网断电,破坏航空管制中心,造成核电厂和化学工厂大量事故,干扰警察、军队和情报通信网络,甚至是抹除所有金融记录,让数万亿美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没人知道究竟谁拥有什么。这种时候,唯一让民众还不会歇斯底里的原因,就是网络、电视和广播也全面断线,所以大家连情况有多惨都不知道。 如果是比较小的规模,假设空中有两架无人机正在交战。其中一架需要先接收到远方地堡内操作人员的命令才能开火,另一架则能完全自主开火。你觉得哪一架胜算大?假设到了 2093 年,已经老旧迂腐的欧盟决定派出无人机和机器人来对抗新时期的法国大革命,新的巴黎公社可能会招募所有的黑客、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参战,但大多数人大概已经都派不上用场,顶多只能当人肉盾牌。这是事实:在今天的许多不对称冲突中,大多数公民只能作为各式先进武器的人肉盾牌。 图43 左图:1916年,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the Somme)中的作战士兵;右图:无人机 此外,就算不管胜败问题,单单为了正义,也该支持用机器人和无人机取代士兵和飞行员。人类士兵可能犯下谋杀、强奸、劫掠等罪行,而且就算他们守规矩,误杀平民仍然在所难免。相较之下,如果是搭载伦理算法的计算机士兵,遵守国际刑事法院最新规约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经济领域也有相同情形,能够举起锤子或按下按钮的能力已经不如以往有价值。这也就危害了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重要的合作关系。在 20 世纪,自由主义认为伦理和经济能够兼得,保护人权和自由既是伦理道德的必要之举,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由主义认为,英美法等国正是因为开放经济和社会而繁荣,而如果土耳其、巴西或中国也想达到同样程度的繁荣,就该起而效法。许多甚至是绝大多数的专制君主或军人政府,也是出于经济而非道德因素,才最终愿意走向开放。 到了 21 世纪,自由主义的影响力将会大不如前。随着大众在经济上不再重要,仅靠伦理道德,是否足以保护人权和自由?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后,精英阶层和政府还会认定每个人都有价值吗?过去有许多事情只有人类才能做得到,但现在机器人与计算机正迎头赶上,可能很快就会在多数的任务上超越人类。确实,计算机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的行为方式非常不同,而且看来短期内计算机也不会变得更像人类,特别是应该并不会获得意识或是具备情绪和感觉。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 computer intelligence )已经有了巨大进展,但在计算机意识( computer consciousness )方面却仍在原地踏步。据我们所知, 2016 年的计算机并未比 20 世纪 50 年代的计算机原型意识更强。然而,一场重大革命一触即发。 “ 智能 ” 即将开始与 “ 意识 ” 脱钩,人类因此面临失去经济价值的危险。 高度的智能与发达的意识一向是两个形影不离的概念。必须是具有意识的个体,才能执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务,例如下棋、开车、诊疗,或是辨认出恐怖分子。然而,我们正在开发新型的 “ 无意识智能 ” ,做起这些事来比人类更快更好。原因在于,这些任务是基于 “ 模式识别 ” ,而无意识的算法很快就能在这一点上超越人类。 科幻电影通常假设计算机如果想赶上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就必须发展出意识。但真正的科学却有另一种看法。想达到超级智能可能有多种方式,并不是每一种都需要通过意识。数百万年来,生物进化一直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行,但非生物的计算机却可能完全不会走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这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才真正重要?在两者仍然携手同行时,讨论两者的价值孰高孰低,大概只会是哲学家的有趣消遣。但在 21 世纪,这正成为一个急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至少对军队和企业来说,答案再简单不过: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识可有可无。 军队和企业需要具有智能的代理人才有办法运作,但这样的代理人却不见得需要有意识和主观体验。举例来说,如果是有血肉之躯的出租车司机,个人有意识的体验绝对比毫无感觉的自动驾驶汽车丰富。出租车司机可以一边在首尔繁忙的街道上开车,一边享受音乐。他抬头望见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奥秘,内心因敬畏豁然开朗。而看到自己的小宝宝跨出第一步,他的眼睛也可能充满喜悦的泪水。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是社会系统需要出租车司机具备的特质。社会系统需要的只是把人从 A 点运到 B 点,而且要最快、最安全、成本最低。就这一点而言,自动驾驶汽车很快就能做得比人类司机更好,就算它不能享受音乐,也不会因为存在的奥秘而深感敬畏,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回想一下,马匹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命运如何。任何一匹农场里的马,不论是在嗅觉、爱的能力、认人的能力、跳过栅栏的能力或是其他上千件事情上,绝对都远高于史上首款平民汽车福特 T 型车,或是价值百万美元的兰博基尼。然而,马匹仍然被汽车取代,原因就在于汽车在社会系统真正需要的那少数几个领域中胜出。出租车司机很有可能也会步马匹的后尘。 事实上,如果规定所有车辆都不得由人驾驶,并将整个交通控制权交给计算机算法,就能将所有车辆连接成单一网络,大大降低车祸发生率。 2015 年 8 月,谷歌实验中的无人驾驶汽车发生车祸。当时这辆车正接近一个十字路口,发现有位行人想过马路,于是刹了车。但接着这辆车就遭到后方车辆追尾,后面那辆车的人类司机心不在焉,可能正思索着宇宙的奥秘,结果就忘了看路。如果两辆车都是由互相连接的计算机来指挥,这种事就不可能发生。控制驾驶的算法能够清楚掌握每辆车在路上的位置和行动方向,绝不可能允许自己操纵的两辆车就这样相撞。如果能有这样的系统,就能大幅节省时间和金钱,并且拯救人的生命;只不过,这也会剥夺人类开车的体验,砍掉几千万人的工作机会。 4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人类若不能变得更强大,迟早会变得完全没有用途。机器人和 3D 打印已经开始取代人力,就像以前的制衣等手工业,而高智能的算法也即将在白领职业中掀起同样的风潮。不久之前,银行工作人员和旅行社工作人员似乎还不受自动化影响,但现在他们却濒临失业。如果我们只要用智能手机就能买到机票,为何还需要旅行社人员? 股票交易员同样面临这种危险。现在大多数的金融交易都已经通过算法来管理,只要一秒,能处理的数据量就比个人花上一年处理的数据量还要大,而且瞬间就能做出反应。 2013 年 4 月 23 日,叙利亚黑客入侵美联社官方推特账户。当天 13 点 07 分,他们发出推文,称白宫遭到攻击、奥巴马总统受伤。各个持续监控所有新闻媒体的交易算法瞬间做出反应,疯狂抛售股票。道琼斯指数如同自由落体,短短 60 秒大跌 150 点,相当于有 1360 亿美元瞬间蒸发! 13 点 10 分,美联社澄清,表示该推文并不属实。于是算法开始倒车,到了 13 点 13 分,道琼斯指数几乎已经完全收回先前的损失。 2010 年 5 月 6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还经历过更剧烈的震荡。在 14 点 42 分到 14 点 47 分这不过五分钟的时间内,道琼斯指数狂跌 1000 点, 1 万亿美元烟消云散。但接着,只花了三分多钟,指数就回到了狂跌前的水平。把我们的钱交给超高速计算机程序来操作,就是会发生这种事。这次事件被称为 “ 闪电崩盘 ” ( Flash Crash ),而专家还在努力研究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知道一定是算法出了问题,但无法确认错在哪里。美国部分交易商已经对算法交易( algorithmic trading )提起诉讼,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人类的歧视,人类在反应速度上绝不可能与之匹敌。仅是讨论这是否真正构成侵权,就会给律师带来大量的工作,当然也有大量的收入。 5 这里讲的律师也不一定是人。在电影和电视上,似乎律师整天在法庭上喊着 “ 反对 ” ,然后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然而,大多数普通律师得花上最多时间的,反而是翻阅海量文件,寻找判例、漏洞,或是那一丝丝可能相关的证据。有些得忙着找出某人被杀的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有些忙着写出厚度惊人的商业合约,确保客户避开任何目前可知的风险。如果有一天,复杂的搜寻算法只要一天时间,找到的判例就能比一个人花一辈子找到的还要多,而且只要按个按钮进行脑部扫描,就能戳破所有的谎言和欺骗,这些律师该何去何从?仅靠观察脸部表情和说话语调,就算是经验极其丰富的律师和侦探,也很难准确判断对方是否心口一致。然而,说谎用的脑部区域和说实话的脑部区域大有不同,虽然目前尚未实现,但已经可以想象,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就能用作几乎绝对精准的测谎议。这样一来,几百万的律师、法官、警察和侦探还能做什么?岂不是得回学校再学个新的专业? 6 但等到他们进了教室,却很可能发现等着他们的还是算法。 Mindojo 之类的公司,正在开发互动算法,不只能教授数学、物理、历史,还能同时研究教授对象这个人。这种数字教师会仔细监测我答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一段时间后,它们就能判断出我个人独特的优缺点,也知道什么能让我精神一振,什么会叫我眼皮下垂。它们可以用最适合我人格类型的方式来教我热力学或几何学,无须担心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其余的 99% 的学生。这些数字教师永远不会失去耐心,永远不会对我大吼大叫,也永远不会罢工。问题在于,都已经有了这样有智慧的计算机程序,我为什么还需要学习热力学或几何学? 7 就连医生也无法幸免。大多数医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诊断疾病,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如果我因发烧、腹泻去诊所,病因可能是食物中毒。然而,同样的症状也可能是因为肠胃病毒、霍乱、痢疾、疟疾、癌症,或是什么未知的新疾病。医生只有几分钟时间就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因为我的保险就只付得起这么多时间。所以,医生只能问几个问题,或许再快速做个简单检查,接着就得用这少得可怜的信息,结合我的病史以及所有人类的疾病来做出判断。唉,不管医生再怎么认真,又怎么可能记得住我以前生过什么病、做过什么检查?同样,没有哪位医生能够熟悉每种疾病和药物,也不可能读过医学期刊上的所有最新文章。最重要的是,医生如果累了、饿了,甚至生病,都会影响判断。也就难怪医生有时会误诊,又或是给出的并非最理想的疗法。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IBM 著名的超级计算机 “ 沃森 ” ,这套人工智能系统 2011 年在电视益智抢答节目《危险边缘》( Jeopardy! )中获胜,击败该节目史上最强的两位参赛者。而目前 “ 沃森 ” 的工作则严肃许多,主要就是诊断疾病。像 “ 沃森 ” 这样的人工智能,比起人类医生会有某些巨大的潜在优势。第一,人工智能可以将史上所有已知疾病和药物的信息全部存在数据库里。而且这种数据库还能每天更新,不仅包括最新研究结果,还能接收到世界上所有相关诊所和医院收集到的医疗统计信息。 图44 2011年,IBM的“沃森”在《危险边缘》中击败两位人类对手 第二, “ 沃森 ” 不仅能熟知我的整个基因组、完完整整的病史,甚至连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表亲、邻居和朋友的基因组和病史,它也一样了如指掌。 “ 沃森 ” 能立刻知道我是不是最近去过热带国家,是否胃部感染痼疾,家族是否有肠癌病史,又或者是不是最近全城的人都在抱怨腹泻。 第三, “ 沃森 ” 永远不会说它累了、饿了或病了,它能随时为我诊断。我可以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回答几百个问题,告诉 “ 沃森 ” 我究竟感觉如何。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或许除了疑病症患者),这会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如果你是今天进医学院学习,希望自己在 20 年后能当个家庭医生,或许就该重新考虑。有了这样的 “ 沃森 ” ,哪还有福尔摩斯出场的机会? 这种威胁影响的不仅是家庭医生,就连专科医生也无法幸免。而且事实上,钻研于相对专精领域(如癌症诊断)的医生,可能更容易被取代。最近一项实验中,计算机算法能够正确诊断 90% 的肺癌病例,但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 50% 。 8 所谓的未来,其实已经来临。目前,用专门算法处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和乳房 X 射线照相检查已是常规,不仅能够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有时还能抓到医生未注意到的肿瘤。 9 目前仍有许多技术问题,让 “ 沃森 ” 及类似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明天一早就忽然取代大多数的医生。然而,虽然这些技术问题确实棘手,解决后却是一劳永逸。人类医生的培训是一个复杂而昂贵的过程,费时多年。而且,经过大约 10 年的学习、实习,终于完成整个过程之后,也只是培养出了 “ 一位 ” 医生。想要两位医生,只能从头再来一遍整个过程。相对地,只要解决了阻碍 “ 沃森 ” 的技术问题,能得到的不是一位而是无数位医生,能够在全世界每个角落、全年无休提供服务。因此,就算得花上 1000 亿美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长远看来,还是比培训人类医生便宜得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类医生都会就此消失。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那些需要创意而不只是日常诊断的工作,还会继续由人类完成。正如 21 世纪的军队逐步扩增精英特种部队,未来的医疗也可能有更多等同于医疗界游骑兵或海豹突击队员的医生。但正如军队已不再需要几百万士兵,未来的医疗也不会需要几百万名家庭医生。 医生面临的情境,对药剂师来说更是如此。 2011 年,旧金山就开了一家药店,由机器人担任药剂师。顾客上门之后,机器人只要几秒就能接收到这位顾客的所有处方、服用药物的详细信息,以及顾客可能对哪些药物过敏。机器人会先确认新的处方不会造成过敏,也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接着才会为顾客配药。开业第一年,机器人药剂师开出超过 200 万张处方,一个错都没犯。而平均来说,人类药剂师配药错误的比例大约占所有处方的 1.7% 。也就是说单单在美国,每年就会有超过 5000 万张处方配错! 10 又会有人说,就算算法在专业技术方面优于医生和药剂师,却永远无法取代人性的温暖。假设 CT 扫描显示你得了癌症,你希望告诉你这个消息的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还是一个会注意到你情绪的人类医生?如果还有另一台机器,能注意到人类情绪,会依据你的感受和人格特质而调整用词,这下该怎么选?请别忘了,生物也是由各种算法构成,而 “ 沃森 ” 探测人类情绪的准确度,可以和探测肿瘤的准确度一样高。 “ 沃森 ” 分析这种外部信号的准确度不仅高于人类医生,甚至还能同时分析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内部指标。 “ 沃森 ” 能够靠着监测你的血压、脑部活动和其他无数生物统计资料,清楚知道你的感觉。而在分析数百万笔过去收集的社交信息后, “ 沃森 ” 就能用最适当的音调、你最想听的词汇,告知你需要知道的事情。虽然人类总对自己的情绪智能洋洋得意,却也常常受情绪影响,做出消极反应。比如你遇到一个愤怒的人,自己也开始大吼大叫;听一个忧虑的人讲话,自己也忧虑了起来。 “ 沃森 ” 永远不会被这种诱惑影响,它没有自己的情绪,所以永远只会依据你的情绪状态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这种概念目前已经应用到某些客户服务上,比如芝加哥的 Mattersight 公司就设计出此类软件。 Mattersight 的产品广告词就是: “ 是否曾和某个人说话,觉得真是触动心弦?那种神奇的感受,正是人格匹配的结果。 Mattersight 将让全世界的客服中心都能创造这种感受。 ”11 通常,打电话咨询客服或投诉的时候,大概要花个几秒钟,把电话转给专员。而在 Mattersight 的系统里,电话会由一套聪明的算法来负责转接。算法会先请你说出致电原因,接着聆听问题,分析你用的词汇和语调,以此推断你当时的情绪状态甚至性格类型(内向、外向、反叛或依赖)。根据这套信息,算法再为你转接至最适合你当时心情并符合你个性的专员。算法能够判断,你需要的该是具备同情心、能够耐心听完投诉的客服,还是毫不废话、立刻提出技术解决方案的客服。搭配越得当,顾客就越满意,客服也就能降低服务时间和成本。 12
个人分类: 科普|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22)
罗非 2017-10-6 10:09
聪明的马 2010 年,科学家做了一项难得感人的大鼠实验。他们将一只大鼠关在一个很小的笼子,再把笼子放进一个大得多的实验箱,然后让另一只大鼠在实验箱里自由走动。被关在笼子里的大鼠发出痛苦的信号,结果自由的大鼠也表现出焦虑和压力。大多数情况下,自由的大鼠会试着拯救被关的同伴,并且试了几次之后,通常都能成功打开机关,把被关的大鼠放出来。研究人员接着把实验再做一次,但这次在大实验箱里放了巧克力。现在那只自由的大鼠有两种选择:放出被关的同伴,或是自己独享巧克力。许多大鼠都会选择先放出同伴,再共享巧克力(不过也有的会比较自私,或许证明某些大鼠就是比较坏)。 怀疑论者全盘否认这些结果,认为自由的大鼠放出同伴不是因为同情,只是希望阻止烦人的求救信号。大鼠的做法是因为感觉到不愉快、想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因为什么高尚的理由。或许是这样吧,但同一套原理完全也可以套用到人类身上。如果我给乞丐钱,是不是因为我觉得看到乞丐令我不悦,于是做出这种反应?我到底是真正关心乞丐,还是只想让自己好过点? 16 本质上,我们人类和大鼠、狗、海豚或黑猩猩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正如它们,我们也没有灵魂。正如我们,它们也有意识,有着充满感觉和情感的复杂世界。当然,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和能力,每个人类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然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动物强加人性,觉得它们就像长了毛的人类。这种做法不仅在科学上说不过去,也让我们无法真正从动物的立场来给予它们理解和评价。 20 世纪初,德国有匹名马叫 “ 聪明的汉斯 ” ( Clever Hans )。它在德国许多城镇村庄巡回表演,不仅德语水平非同凡响,数学能力更是惊人。如果有人问它: “ 汉斯, 4 乘 3 是多少? ” 汉斯就会用马蹄点地 12 下。有人用文字写给它看: “20 减 11 是多少? ” 汉斯也会展现普鲁士人的一丝不苟,点地 9 下。 1904 年,德国教育部门组成特别科学委员会,由一名心理学家牵头调查这件事。委员会的 13 名成员(其中包括一位马戏团经理和一名兽医)认为这一定是个骗局,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找不出任何不实之处。就算把汉斯与主人分开,由完全的陌生人问它问题,汉斯仍然多半都能答对。 直到 1907 年,心理学家奥斯卡 · 方斯特( Oskar Pfungst )进行了另一项调查,终于查出真相。原来,汉斯之所以能给出正确解答,靠的是观察提问者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如果有人问汉斯 3 乘 4 是多少,它从过去的经验知道,提问者心中会期待它点蹄点到一定次数。于是它开始点着,并且仔细观察提问人。随着汉斯慢慢接近答案,提问人会越来越紧张,并在它点到正确数字时达到顶峰。汉斯知道的是如何从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看出这一点。于是它就停下来,看着原本的紧张变成难以置信或是哈哈大笑。于是汉斯知道,自己又答对了。 常有人用聪明的汉斯作为例子,告诫不该误以为动物有人性,或高估它们有什么惊人的能力。但事实上,这里教我们的一课却正好相反。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为动物强加人性,反而低估了动物的认知能力,也忽略了其他生物独特的能力。确实,汉斯在数学方面绝对算不上有什么才能,任何 8 岁小孩的算术能力都比它强。但如果谈到从肢体语言来推断情感和意图,汉斯就是个真金实银的天才了。如果有个瑞典人用我不懂的瑞典话问我 4 乘 3 是多少,我绝不可能光看他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就用脚点出正确的 12 下。聪明的汉斯之所以拥有这个能力,是因为马匹通常就是用肢体语言相互沟通的。但汉斯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成功解读了同类的情感和意图,还看穿了原本不熟悉的人类。 如果动物真那么聪明,为什么现在不是马在驾人拉车、大鼠用人做实验、海豚赶人跳火圈?智人一定有什么独特的能力,才让自己主宰了其他所有动物。我们已经推翻了过去的自以为是,知道智人并非高高在上、与其他动物有根本上的不同,也没有灵魂或意识等与众不同的本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现实,正视究竟是什么生理或心理能力让人类取得优势。 图17 1904年,聪明的汉斯正在表演 多数研究提到,智力和制作工具是人类兴起的关键。虽然其他动物也会制作工具,但人类在这一点上的能力无疑远远胜出。可是说到智力,就没有那么明确了。虽然有一整个相关产业致力于智力的定义和评估,但距离达成共识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幸好,我们在这里并不需要踏入这个雷区,因为不管如何定义智力,显然仅靠工具和智力智人仍然不足以征服世界。根据智力的大多数定义,人类在大约 1 万年前就已经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人类却仍然只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显然,除了智力和制作工具之外,他们还缺了某种关键因素。 或许,人类之所以最后能主宰这个星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第三个因素,而是因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都提升了?看来不然,因为翻阅历史,个人的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与人类物种的能力提升并没有直接关系。两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的水平。现代学校和雇主虽然经常会测试我们的能力倾向,但不管测出来结果多差,福利国家仍然会保障个人的基本需求。而在石器时代,自然选择会每天 24 小时测试你,而且在数不尽的测试中,只要有一项不过关,你就可能立刻毙命。然而,虽然我们石器时代祖先制作工具的能力更优秀、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但两万年前的人类仍然比今天弱小得多。 在这两万年间,人类从原本用石矛头的长矛来猎杀猛犸象,进化到能制造宇宙飞船探索太阳系,并不是因为人的双手变得更灵巧了,也不是因为大脑进化得更大了(事实上,现代人的大脑似乎还小了一些); 18 我们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其实在于让许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 19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智力和制造工具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人类还没学会如何大规模灵活合作,大脑再聪明、手脚再灵活,到现在也仍然是在敲燧石,而不是撞击铀原子。 如果说合作是关键,那么蚂蚁和蜜蜂早于人类几百万年就已经学会了集体合作,为什么没能早早统治人类?原因在于它们的合作缺乏灵活性。蜜蜂的合作虽然非常复杂,但它们无法在一夜之间彻底改造其社会制度。举例来说,如果蜂巢面临突如其来的威胁或机会,蜜蜂并没有办法把蜂后送上断头台,改制为蜜蜂共和国。 大象、黑猩猩等有社交能力的哺乳动物,虽然合作起来比蜜蜂更灵活,但它们的朋友与家人数量都太少。它们的合作以彼此认识为基础;如果你我都是黑猩猩,而我想跟你合作,就必须真的认识你、知道你是只怎样的黑猩猩:你究竟是猩格高尚,还是猩品低下?如果我不认识你,怎么可能跟你合作?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陌生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
个人分类: 科普|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童对美的认识特点
fanxiaoyingz 2017-7-1 17:15
儿童对美的认识特点 美到底是什么,估计千人有千种说法,因为归根结底美是客观的东西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是意识中的,但是却是对客体的感觉和初级认知。这种认知是建立在视觉和听觉之上的。 其实美感来自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过滤性接受。也就是说人的眼睛虽然接受了全部可见光,但是人的神经并不是把全部的可见物转化为神经信号,而是有选择地转化,人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就是眼睛和耳朵对事物的信号过滤以后给人的和谐感。所以,美需要人们去发现,美需要人去观察,美同样需要去培养。 如果讨论美,从不同的角度,美具有更多的,不同的内涵。我认为,美是人类对图象的视觉反映,是对声音的听觉反映。美是对图象的完整性,线条的有序性,颜色的多样性、音乐的规律性、运动的协和性的认识和人类情感产生的一种共容。 由于有认识的参与,古代的美和现代的美截然不同,甚至现在的美和过去的也截然不同,过去中国女人的头发以直、黑为美,而现在则流行卷发,且色彩多种多样。美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着。无论音乐的美还是图像的美总是和想象联系在一起,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和声音联系在一起。因而总是和视觉听觉联系在一起。音乐产生的美是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认识的优美的共溶,是深层次的感觉互通在情感上的反映。舞蹈产生的美是运动和色彩和图像在人的意识中产生的共鸣。 美丽在对比中产生,当一个人对一种景色厌恶的时候,美丽对他来说也是丑陋;当一个人对某一个人喜欢的时候,丑陋也是美丽。所以美和丑是相对而存在的。美丽当然也与人的天性有关系,有的东西人们天生似乎就知道美丽,例如美女。可是人们把男子的雄健和美丽却不叫美,而是叫俊,可见不同的美有不同的涵义。 总的来说美有自然之美。例如一望无际的森林是生命之美。有运动之美,例如姚明打篮球是运动之美。有人为的美,例如画家的图画;有天性之美,例如男人认为女人很美,女人认为男人很俊;有声音之美,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 也许有些东西并不美,但是因为加进去感情因素,就觉得很美。例如一个儿子看见自己的丑娘,他也会认为美。 不论怎样说,美就是与人的认识、感官有联系的。所以孩子对美的认识从开始能听懂人的话开始,从眼睛,耳朵发育完备开始。从年龄上讲一般在两岁以后。一个人欣赏美的能力是与他的文化修养和精神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文化素质越高,欣赏美的能力越强。美感和爱不同,它是后天随着人的成长形成的一种评判事物的过程,与先天因素并不很大。那些忙碌、浮躁的人就很少去欣赏美。 所以,美感需要培养。而且从小培养美感能够使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欣赏。所以,美感应该从小就培养。 人的美感也是多变的,它最可怕的是司空见惯。司空见惯的东西,既使是美的,也被人不在乎,不注意。因为它与人的意识是最密切的,没有密秘的东西就不再美了。所以,美需要人去观察,所以从小学会审美实际上就是学习孩子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能力无论对创造力、智力还是对复杂事物的感知能力都是很有用的。 所以,美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一条途径,只有通过强化训练,认识水平提高了,才会有更好的欣赏水平,也只有通过学习美术、音乐,把美的东西印在脑子里,孩子的想象能力才会提高,才会去除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 孩子对美的认识是随学识和年龄的增加,同步增加的。学会欣赏美是开启人的智慧和灵感的一把钥匙。美能把枯燥的东西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情趣。 对美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修养,使得孩子们产生平和的心理,遇事不慌的心态,对逆境泰然处置的心态。培养美,欣赏美也能够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使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心态看问题、从不同的细节看问题。 总之,对孩子们美感的培养能够增加孩子们的智力,尤其是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能够对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所帮助,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增强生活动力,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性格。所以,我认为孩子们学习美术、学习书法、学习音乐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西安有个华德福学校,他们特别创造美的环境,给孩子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当然我们还不确定是否注意美的教育,因为简单地欣赏美不一定给孩子美的素养,只有确确实实地培养出孩子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培养孩子的素质和才能。对于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才能与智力的关系, 著名的数学家阿蒂亚在他的《美妙的数学之梦》中认为 “大脑中用来欣赏音乐、艺术及诗词之美的部位,也同样用来领悟数学之美”,也就是他认为大脑中数学区和美感区域是有交叉的,这就为研究美感在大脑中的功能区和相互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例如达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恰恰是他把数学和美学美妙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冠绝古今的作品。 所以,培养审美能力能够提高智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只对孩子们有效。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1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为了离北大更近一些”
jiangming800403 2017-6-25 23:37
博主回复(2017-6-2515:35):你逻辑开始混乱了。理清楚了再说话吧。每个层次的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每个层次的大学都有人才,也有垃圾 ----------------------------------------------------------------------- 赵建民 2017-6-2522:41 北大清华每年也都有被退学的学生,对于我等二三流的学生即使能侥幸进入北大清华,进去也是受罪,不排除个别。 博主回复(2017-6-2523:15) : 有人复读好多次,才考上北大,也顺利毕业了,这样的人智力很了不得吗? 博主回复(2017-6-2523:13) : 你说的也许没错。但我没有进去读过。不知道他们课程的难度。我想,智力的差距,可以用勤奋和时间弥补,二三本的学生去清华北大,应该大部分能毕业。 赵建民 2017-6-2523:22 -------------------------------------------------------------------------------------------------------------------------------- 我就是复习八次,也考不上北大,我也就是一个西北农林的水平,那些复习好多次才考上北大的本身也具有重本以上的实力,只是不想随随便便读一个大学而已。就如同我早年一个朋友,她家里人没有谁支持她去复读,但是她写信给我说,这样她会离北大更近一些,当然她第二年也只是去了厦大,虽然她是在我们县一中文科经常拿第一的。只是第一年高考莫名其妙的没上重点线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智划分的融智学问
geneculture 2017-5-16 23:28
2012年、2015年和2017年发表的英语论文(摘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049335.html 最高被引 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 ——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7) 7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5) 6 最高下载 “云计算”概念的分析研究——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2011 (09) 164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6) 153 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 . 邹顺鹏,邹晓辉. 2011 142 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 ——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7) 125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5) 56 言和语的关系 ——在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基础上进一步 . 邹晓辉,邹顺鹏. . 2012 52 虚拟的孪生图灵机 ——以双语信息处理为例 . 邹晓辉,邹顺鹏.软件 . 2011 (08) 50 双语信息处理方法及原理 . 邹晓辉,邹顺鹏.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2015 (11) 42 当代中国大学新使命:基于汉语思维与双语处理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 邹晓辉,邹顺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5) 42 大学的教育与管理“迭交”模型 . 邹顺鹏,邹晓辉,刘志方. . 2011 28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贵的智商测试其实最初是为“弱智儿童”设计的
热度 7 beckzl 2017-2-26 21:31
   “震惊!3岁女神童智商堪比爱因斯坦!”,“英国2岁神童智商超160,堪比霍金”。    这是几年前媒体已经玩烂了的新闻题材,如今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对所谓的神童提起兴趣。 媒体热捧的高智商神童    神童虽然走下了神坛,但是智商并没有。国内最知名的装逼社区里,有不少 “智商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样的问题。    当中不乏怀着炫耀目的的回答者,以及满腔嫉妒的评论者,不论是炫耀还是嫉妒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崇拜智商,正如几个世纪前人们对血统种族的崇拜一样。    但其实“高贵”的智商测试很“弱智”,智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用来筛选出聪明人,而是为了诊断智力发育不良的儿童和青少年。    最早有关智商的概念来自法国的心理学家 阿尔弗雷德·比奈 。 阿尔弗雷德·比奈    比奈出身于文化家庭,爱好广泛,获得法学博士后并没有停止探索,他结识了心理学家沙可,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在心理学方面,比奈研究过变态心理学,记忆等。一次,他在研究儿童的思维过程时,发现儿童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促使他形成了智力的概念。    之后,比奈在精神病院医生西蒙的协助下制定了一套智力水平诊断方法,即一种智力测试。这套“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适用于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目的为诊断智力发育异常的儿童。    这套方法被法国公共教育部所重视,比奈被任命为智力落后儿童委员会委员,专职为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提出建议,也就是说最早的智商测试是为“弱智儿童”设计的。    不过,比奈的这套测试方法实际上还并没有提及智商的概念,测试所得出的是儿童的心理年龄,通过与儿童实际年龄的对比进行诊断,若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则说明该儿童可能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不过,比奈的智力测试仅仅是在法国推广过,在世界范围内还并不知名,直到一战的爆发。当时美军的参军人数过多,军方的招募人员为了简单地筛选出更合适的人选打算参考法国林奈的智力测试方法。    但是用实际年龄与心理年龄比对的方法有些不够直观,于是斯坦福大学的先后四次修订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用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商数来表示智力的高低,这套方法在征兵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智商。    举个例子,一位8岁2个月大的小朋友,以月份来表示就是98个月,他通过了8岁组的所有题目,9岁组的4个题目,10岁组的2个题目,其心理年龄为96(8岁基础)+8+4=108个月,他的智商是108/98*100=110,110的智商代表他的智力发育属于正常稍好的水平。    智商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科学家对人类智力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随着统计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为传统的以心理年龄为基础的智商测算方法并不准确,题目制定者难以准确的把握每个年龄段题目的难度,容易造成整体的偏差。    于是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有专家提出了差离智商的概念。这套方法摒弃了原来依靠多套试题区分心理年龄的思路,用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体现他的智力水平。 智商符合正态分布    简单来说,这种测试方法需要先测试大量的样本,建立一个该年龄段的常模。可能有些大城市的孩子有全校一起测智商的经历,那就是相关机构在取样本。智商测试的参与者最后的得分将会与这些样本的平均值比对,经过计算才会得到智商。    具体的公式是IQ=100+15Z=100+15(X-M)/S    Z=标准分数    X=某人在测试中的实得分数    M=人们在测试中取得的平均分数    S=该组人群分数的标准差   标准差,即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可以反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则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所有的智商测试对比的都是同年龄段的人,媒体炒作的所谓超高智商神童可能仅仅是早慧而已,智商140的3岁神童很有可能比不上智商110的8岁普通孩子,更不用说与成年人对比。似乎我们也很少听闻这些神童在长大成人之后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    很多人通过网络上流传的智商测试题目都测得了不错的分数,那对于成年人来说,高智商是不是就代表智力过人,能力突出呢? 网络上流行的智商测试    实际上那些所谓的智商测试题目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智力相关试题,且不论其试题所涵盖的内容是否全面,从智商的定义来看,这些试题连实际年龄都没有要求输入,如何与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比对?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测试分数而已,跟朋友同学做着玩玩就好,千万别当真。    即便是在正规医院做出来的智商测试也只是一个参考值,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高于均值四个标准差(约160)以上决定智力的因素还没探究清楚,加上受限于样本的不足,目前也仅仅能测量四个标准差以内的智力测试。 那些传说中智商随便超过200的人物大多数只是外界的一个估计值。    换句话说,智力低下的人表现是趋同的,而智力优秀的人表现是各异的,他们可能聪明在不同的方向上,智商无法反应出他们的智力水平,因此 智商测试对于诊断智力低下人群的意义远大于那些聪明人。    除此之外,多年的智商测试结果还反应出了一个现象,即同一套测试题,测试的结果却逐年增长,这个现象最早由弗林发现,也被称作弗林效应。弗林效应的提出让人们对智商或者智力的变化有了更多的猜测。有人认为现代社会近亲通婚减少,杂种优势造成了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有人认为是教育普及等社会因素造成的。    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争论,智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后天的努力呢?起初,在还未走出血统论种族论的年代,多数的学者都赞同遗传的观点。他们甚至还将一对同卵双胞胎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最终两者的智力(以智商体现)相关度依旧很高,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亲生兄弟姐妹之间。    不过也有不同的例子,有心理学家从一户穷人家租来一对孪生姐妹,在一岁的时候给予她们完全不同的教育,对其中一个女孩实施冷漠教育 ,6个月以来 ,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露出笑容,也没有陪她玩耍,甚至不会抱她。虽然这个女孩没有出现太大的发育异常,但是在诸如爬行、坐、站立这样的行为中,她远远落后于正常抚养的孪生姐妹,直到实验结束,两姐妹之间的差距依旧没有消除。    这两个实验也许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但也说明了遗传和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我们不必片面地认为智力天生不可改变,也不可过分吹捧幼儿教育的效果。    学术上有观点认为,人的智力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所谓流体智力类似与人脑的绝对思考能力,大概在25岁时达到顶峰,随后不断地缓慢下降,这所反应的是人脑的生理状况。而晶体智力则是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的能力,能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不断提高。 姜还是老的辣    人们对智力的研究依旧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用于体现智力的智商更是一个仅供参考的值,就像那句智能手机界的名言 “不服跑个分?” ,这种数值化的粗暴数据能多大程度体现现实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更不用说某些厂商会跑分的时候开启作弊模式。    智商测试其实也一样,其本质也不过是一套试题,就算出题者事无巨细,也奈何不了“刷题大法”,某些国家地区的高智商也不一定就是真实水平。    智商的流行正是抓住了人们对数字的敏感,实际上它更像是几年前流行的给女孩子外貌打分,或者是给硬件设备跑分,都是人类对复杂世界的一种简化行为,企图通过一串简单的数字窥探世界。    可是人生真的如此简单吗? 内容为【SME】公众号首发 欢迎关注
530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与谢平兄争鸣——基因变异创造了人
热度 8 zhifeichen 2016-6-3 09:07
首先要申明:本人对谢平兄非常敬重,他的著作和在《科学网》的博文所展现出的思想、学识和文采都令我钦佩不已。不过,我也不会神化任何人,再有才学的人也有自己的学识边界,再有思想的人也有思维出错的时候。至于这次谢兄的观点有没有错,他欢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出人类的外部因素难以简单化 是劳动创造了人,还是文字创造了人?这种提问本身就有主观性。为什么这些因素是排他性的?为什么不可以是共同起作用的? 对于“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谢兄说:“我有两点疑问。其一,很多在地面活动的四足动物(包括人类的近亲)都没能变成直立行走的模样,能使用工具的也并非只有人类;其二,能够劳动的也不仅仅是人类,而且劳动本身也是人类为自己的目的所定义的,又将它作为人类的起源有悖逻辑。” 因此,谢兄提出“文字创造了人”的观点,认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动物界蜕变的拐点,因此是文字创造了人类而不是劳动!再延伸一点,经历了‘采集和狩猎→农业→商业→文字’的历程之后,我们的祖先才正式迈入了‘人类世’”。 但是,如果您同意上述这一历程,岂不是表明劳动在前、文字产生在后?即使你质疑劳动的的定义,可“采集和狩猎”、“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属于劳动的范畴,应该没有争议吧? 我这样说并不是支持“劳动创造了人”的命题,这是种过度简化的思路。劳动、有句法的语言、火的使用、文字的出现等等,应该都是让我们的祖先从能人进化成晚期智人的外部因素,他们的作用也许大小不一,但是,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认为,其中一个是决定性的而其他的不是。 二、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的生物结构 正像谢兄所说的那样:“人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像任何其它一个物种一样,人种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与其近亲——猩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亦存在生物学上的本质隔阂,譬如,让猩猩接受人类的教育,猩猩也学不会人类的语言,反过来,即便将人扔到猩猩堆里去,人也学不会猩猩爬树的本领……但不要过分神话人的能力,如果取消人的文明教育,在猩猩面前,人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本质优势。”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事实:正常的人是可以受文明教育的,但正常的猩猩不行。为什么?因为两者的内部生物结构不同,特别是大脑不同。举一个脑结构的例子:脊椎动物的大脑可划分为四块“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在人类大脑当中,比起其他的 “ 叶 ” ,额叶是最大的一部分。并且,从比例上来说,人类额叶在大脑中所占比例最大,而有些动物的脑几乎不存在额叶。这个结构和人类语言的形成、语言表达( 布若卡氏区 )、自主意识以及随意肌的控制有关。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前额叶对信息加工作用最突出,它提供了一个被称为“工作记忆”的脑区。工作记忆通常表现为对知觉(视、听)的持续性激活,以供当前的认知加工(思维活动)之用,是对当前任务有关信息的短暂的积极保存。工作记忆不仅保存时间有限,而且容量有限。以及记数字为例,一般人的工作记忆大约只能记住最多七个数字。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容易用心算完成一两位数字的加法,但是位数越多的心算就越困难。 这样你就可理解,包括猩猩在内的其他动物,由于额叶比例更小,相应的工作记忆就会更小。因此,它们从智力上就不具备接受文明教育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而人脑独一无二的硕大前额叶使我们的工作记忆远远优于其它物种,因此我们能够作出更理性的决定,因此我们会产生超出物质需要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能够创造语言、艺术、技术和科学,因此我们能活得有尊严。 三、人类大脑的基本结构是基因决定的 从婴儿发育的过程来看,大脑的发育是从后向前逐渐成熟的,最先发育好的是枕叶,最后发育好的是额叶。这就是说,人类大脑结构是基因表达的结果,这是符合逻辑的判断。 不过,大猩猩与人相比, 9 5 %至98%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排列与人一 样( 取决于你如何计算),那么,两者之间只有 2%至5%的基因差异,何以会造成从大脑到躯体各个细微环节这么多的区别,至今尚未被完全理解。另外,是否额叶在大脑中的比例就是造成智力的决定因素,也存在着争议。 但是,如果你要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来表达“是什么创造了人”,那么,从猿到人的基因变异还是最靠谱的答案。 参考阅读: 1 谢平博客 —— 人类起源新论——文字创造了人 ! 2 陈志飞 , 《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3 Wikipedia —— HumanBrian; Frontal Lobe; Gorilla.
个人分类: 心理杂谈|512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人类智力略对称分布图
热度 2 puhj 2016-3-29 13:06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别,这个无需证实;但按概率计算,这种智力差异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怎样?没事儿鼓捣一下可能有点儿意思。 一般来说,按人的智力之高低,大略可作如下阶梯式排列: 脑残级—愚笨级—平庸级—精明级—聪明级—智慧级 对以上具体排列分级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其基本构成盖不会太多争议(关于精明级与聪明级之别乃我的命名,可能辞不达意,下面会有具体解释)。 先简单描述一下该分布图的各级别比重:该图大致呈两头尖中间鼓的大略对称的橄榄形——两头的“脑残级”与“智慧级”人数最少(请注意:智慧级人群中往往不乏特殊含义上的“脑残”者,参后);中间的“平庸级”与“精明级”人数最多;所谓“略对称”,是指:脑残级稍多于智慧级;愚笨级稍多于聪明级;平庸级稍多于精明级(这两级位于橄榄形之中部,有交叉重合成份——亦即:平庸人群中不乏精明者;精明人群中平庸者居多也)。 这个“橄榄形”,是一个夸张或畸形的“橄榄形”——中间相当大,两头特别小;而且如上所述,左边的脑残、愚笨、平庸比右边的精明、聪明、智慧比重略大,呈左重右轻形态。 位于橄榄形两极的“脑残”与“智慧”人群,是特殊的非常规人群。前者乃病态的生理或心理残缺者;后者乃百年难遇的天才级人物,故都可称非常规人群。按“概率”统计,前者大约占总人群的百分之零点几或零点零几;后者更少,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愚笨级人群没有生理或心理缺陷,但智商很低,盖属遗传基因劣质问题,其约占总人群的百分之五以下;与其对称位置的聪明级则更少,大约仅为百分之一甚至更少; 位于中部的平庸级与精明级人数最多,略占总人数的九成;前者略占其中的六成。 两极的脑残级无需举例;智慧级人物:牛顿、爱因斯坦等及某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半数以上该奖获得者不算——按怀特的说法,某些重要发现,如发现某个星体——中等智商者只要给他配备精良的实验设备,废寝忘食都可以作出)、马克思、毛泽东……。 中部的平庸级多如牛毛,无需举例;其中精明级可稍作说明:这类人群脑子不笨,脑袋瓜子不可谓不“精”也,可从事一些精微细致的工作:如高级会计师、股票曲线分析师(分析得再精详他自己也不一定就能日进斗金,否则他也不会干这行啦)、高校数学教授(或其他专业眼镜好几个圈的教授)、舌灿莲花于丹之类等等;这群人实际上对科学知识发展没啥实质贡献,故多与“平庸级”重合; 聪明级眼光略高于精明级,他们的思考不局限于细琐事象,眼界较为开阔,有点儿鬼聪明,搞“百家讲坛”之类是把好手,其见解也会给人某些启发,但对知识发展贡献不会太突出。如余秋雨、易中天乃至某些“国学大师”之类为国人推崇之人物。 最后对智慧级人物稍作补充:这类人物寥若晨星,是社会与科学知识发展的希望,但这类人中不少有“脑残”迹象,即并非均学贯中西、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情,其中有不少智力取向很偏,对很多知识一无所知,这便是所谓“特殊含义上的”“脑残”是也。 不知我这个“分布图”有没有丁点儿人才培养战略之参考价值?
305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阅读笔记
xxxy2011 2014-11-27 23:28
《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阅读笔记 By Bao BJ 这是一本从认知的角度论述后现代教育之作,其中涉及西方的对象性的自我分离的认知传统(现代)及其向东方万物一体的认知传统的转向(后现代),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现代教育学和后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教育的意义。 一、 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教育学的主张 前现代的主要概念是主体埋没于整体之中,主体的认知基本上是一种笼统的、非分化的整体性认知。现代的主要概念是指建立在主体契约之上的自由社会,其核心是主体,主体的认知是一种对象主义的理性主体。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理论,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过程,即也可以说是前现代走向现代的过程。 现代主义教育学就是崇尚主体性或理性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率先系统论述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思想,试图构建一种旨在消除等级性的教育特权的、对所有人说是普遍有效的教育学。从而构建了一个教育学体系(如图)。 从管理、教学到训育,实际上是一种外在自由走向内在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主体性确立的过程。管理是为了外在自由,这是一种消极性的教育管理,措施有威胁、监督、爱和权威;教育性教学是为了“独立的使用自己的理性”,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构想继承了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的思想方式的革命;训育是为了内在自由,为了培养伦理或自我教育。 二、 现代性的弊端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能动性大大增强,不再受制于自然。主体变成“人为自然立法”,忽视了“人为自己立法”,从而主客体开始分离。一战、二战后,主体性堕落到野蛮的状态。 对自然的理解错误导致了启蒙精神误入歧途: 1. 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 2. 对自然的有效控制,越出了其最初的合法范围。 鉴于现代性的弊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或是建立真正的主体性,或是达到主客体相互承认、互为主体。 三、 从自我分离到万物一体,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 意识进展的教育,就是从意识(认知的角度)的进展的角度来寻找关联以对抗自我分离的现代教育。本书从六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构建了一幅深度认知和深度学习的递进图: 信息→知识→智力→理解性知识→智慧→转化 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力,从智力到理解,从理解到智慧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教育既是个体意识(认知)的进展,同时也是个体存在的进展,是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合。现代主义教育把信息的积累和吞噬作为教育目标,从而阻碍了信息转化为知识。现代主义教育鼓励我们用相同的方法不加质疑地吞下相同的内容,并使我们形成相同的意识。 1. 理解是现代主义的解毒剂,为什么? 因为现代主义是主客体分离,而理解寻求的是联系、相关、亲密甚至万物一体,理解弥合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2. 现代还是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教育建立在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而不是舍弃。信息到知识到智力是现代主义教育领域;理解到智慧到转化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领域。 译者在前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我国更为迫切的任务是现代性的教育而不是后现代行的教育。 四、 过渡 作者在文中写到“‘匆匆掠过’的教育泯灭了原本可以‘逗留’和‘深入’而不是一味忙着赶路的机会。”可以看出,现有的教育被现代主义束缚,现代主义把信息的学习看作教育目的。 对信息获得的过分强调已在无意中阻碍了高层次的智力技能和性格的发展,也阻碍了创造、形成、评价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发展。为了不把信息作为教育目的,就要对信息重新定义和界定。 促使信息向知识、从知识向智力,从智力向理解,从理解向智慧这样一个向深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转化,即一种意识的进展和扩展。转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是自我组织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和冲力。 五、 作为媒介的信息 信息是什么? 信息包括分离的事实和最基本的技能。 信息在教育计划中的正确位置又是怎样的? 信息是并将仍然是教育的媒介。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学习的基本媒介——信息,错误的等同于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常常只是轻轻掠过信息的表面,丧失了对知识、智力、理解和智慧的关注。这也许和我们社会中主流的经济活动一样,或是与其相关。 作者在这里很生动的将信息比为经济活动中的金钱。经济活动的媒介——金钱,不仅是唯一的交换媒介,还成了活动的目的本身,甚至替代了道德标准,指导着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欲望。 教育把其关注焦点放在信息的获得上,显示了我们的短时和无知。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似乎并未因此学到更多信息。 柏拉图曾说过“当我们非常狭隘的集中于回顾信息时,我们不过是创造了‘模仿者’和‘追随者’,而不是艺术家。” 著名的教育家、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也说过“一个只了解信息的人是地球上最没用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应该期望学生只学习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即刻乐趣的东西,而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信息的关联和共鸣的话,那么,信息就会变得沉闷无趣,难以扎根。 信息是一种媒介,一种通货,它激活了学生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对话,而对话是深度学习的开始。信息不应作为一种教育目标,而应是转化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好这基础? 1. 关联与共鸣 一旦找到兴趣点,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就变成了自我的持续发展。(兴趣可以通过“关联”和“共鸣”来培养)同时,兴趣意味着投入感情。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依存的。情感能促进注意力,注意力能促进学习和记忆。情感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排除在当代教育关注之外。没有情感卷入的兴趣,学习常常会变得无效、无聊,就像在激流中逆水行舟。 关联“意味着我们意识到某一观点或主题与我们相关,或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就像发动机一样可以激发热情。”“意味着期待保持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情感。” “共鸣”比“关联”更加微妙(就好比你会因为喜欢看爱情片而去看一部爱情电影,这是关联;但你因为里面的情节与你的感情经历类似而流下眼泪,这就是共鸣)。“共鸣”的字面意思是我们受到了某物的震撼。挑战、兴趣、丰富的经验和有趣的信息可以唤醒我们,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回响和共鸣。 引起共鸣的来源是信息和它集体呈现的形式(例如通过一个讲座、一本书、一个游戏)。肤浅的呈现信息或脱离上下文信息,不太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如果材料只是从表面上加以理解或被限制的太紧,那么,它就不足以在师生中引起共鸣。提供有深度的材料就像做一顿丰盛的大餐,感性而具体;它使得我们想舔盘子,并想要更多。 为了在学科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课程材料必须和学生的心智彼此共鸣,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两点要求: (1)理解学生心智的范围和细微的差别; (2)有能力在学科呈现时弹拨出丰富的、变化的和多样的音调,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学习者产生共鸣。 2. 以心智为基础的教育 以心智为基础的教育,把人视为一个整体,但是个体又具有独立性,所以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课程。以心智为基础的学习过程模式为成功运用多维视角、多种方法来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使每个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3. 内在的教师 孩子的内在的巨大的动机潜力,是他自己的老师。养育儿童意味着精心培养这种发展动力,以实现内在的动机潜力。但是,也要注意儿童发展的多线性,其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3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力比武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7-1 00:28
智力比武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 给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三课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30 日 也许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 我生来就温和善良, 不喜欢与人打斗。 因而, 在中小学的时候, 连一些女汉子都可以用武力欺负我。不过,我总是以最优良的成绩让老师和所有的同学对我另眼想看。而且, 我的父亲总是对我们严格管制, 不希望我们在外面闹事。 由于这种人生经历和家族背景, 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遵守 以和为贵 的原则, 希望他们以智力代替武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孩子青少年时期, 我虽然带领和鼓励他们经常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但是, 我对他们说, 这样的体育锻炼只是为了增强体质, 并不是为了和人打架用的, 更不能因为练好了身体用暴力来欺负别人。 可能也是遗传基因的缘故,孩子们对我的说法深表认同。 他们甚至说, 在当今世界, 武功实际上对防身和个人安全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他们认为现代科技的最新产品, 比如说, 先进的武器,杀伤力是巨大的, 武功最好也没用。 我对孩子们说, 在学校中, 智力比武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你的智力就是你的学习成绩的具体体现。 所以, 你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你就必须考出优异的成绩来。 在碰到具体问题时, 我更是利用机会来给孩子具体的引导。 儿子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下午放学回家, 脸上出现了一大块明显的擦伤区域。 问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他说一个韩国同学在他不注意的情况下将他猛烈地推到沙坑中, 他的脸正好摔在沙地上, 造成了擦伤。听了儿子的话, 我和他妈立即与学校联系。学校说老师和校医已经检查了他的伤情, 觉得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 不过, 我们要求学校做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要求这个学生和他的家长亲自登门道歉,另外, 要在今后将两个人分开在不同的班。 我们的理由是:孩子的报复心理很强, 今后要是闹出更严重的人体伤害, 学校和老师必须承当全部责任。 与此同时, 我也利用机会给儿子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让他知道人生有时会有意外, 碰到这些意外时, 应该冷清地对待, 尽量宽容别人不是恶意的错失, 不要总是想着报复, 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来改进自己。 学校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那个韩国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亲自登门道歉, 并且请我们一家人到一家韩国餐馆吃饭。 而且, 学校从新的一学期开始, 就将儿子选进了智优班, 与那个韩国小孩分开了。 儿女在我这种人生理念的指引下, 在学校认真读书, 总是以最好的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他们也从中真切地体会到父亲的教导是正确的, 也是为了他们好。 比如说, 儿子在高中毕业时的学分是 6 以上, 是全年级最高的, 也因此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女儿在初中毕业典礼上一人获得了 15 个奖项, 几乎获得了她参与的各个项目的奖项。 现在作为大三学生的她, 已经在美国两个高级的国家实验室作为实习生学习和工作过。 在这点上, 连我这个老爸也望尘莫及, 自呔弗如。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4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可拓学是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热度 1 anley 2013-12-8 09:05
为什么可拓学是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智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的革命就是通过研究智慧和聪明的规律,建立可以操作的方法,使人能按照一定的程序提出产生新产品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把这种方法教给计算机和网络,使它们能够帮助人们生成这些创意,使智慧和聪明不再只是聪明人的专利。这一智力的革命对于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都会有它的踪迹。电脑和网络的发展为智力革命提供了物质性的工具,可拓学为开启智力革命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智力革命的进程将与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 可拓学研究的对象是矛盾问题,探讨按照一定的程序生成开拓创新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意。 2004年,科技部发布了以中国科学院吴文俊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指出“ 经历20多年连续研究,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已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jianding.htm)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还特别指出“ 这是一门原创学科,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的结合,我自己的研究还比较偏重于理论。中国能出这样的创新成果很好, 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跑,我还看到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的评价,说可拓学是‘前无古人,也无洋人,体现了作者很强的创新能力’,可拓工程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 http://www.cas60.cn/gjzgkxjsj/2000n/wwj/mtbd/200909/t20090919_2512026.html) 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组办的香山科学会议于2005年12月6-7日在北京召开以“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提出五点共识和四点建议。会议指出, 可拓学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研究者们“ 建设了一门以解决矛盾问题为目标的新的横断学科。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 (见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可拓论和可拓方法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是可拓策略生成方法和可拓数据挖掘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部们提出处理战略和战术上矛盾问题的创意,挖掘出决策和政策作用效果的知识。 应用于设计领域,提出了新产品构思的创造法和可拓设计方法,包括建筑领域的可拓设计与策划方法,机械领域的可拓设计方法。为企业创造新产品服务。 应用于控制与检测领域,提出了可拓控制方法和可拓检测方法,为不可控制变为可以控制、不可检测变为可以检测提供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可拓工程,包括 可拓营销、可拓策划和可拓决策等方法。 可拓学与网络相结合,有望制造出可拓策略生成引擎,建设可拓策略网站,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为网络的智能化提供理论和方法。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贫穷和拖延的天才发现
brbaba 2013-10-9 13:45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摘自:财新《新世纪》-安替
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验智力(2则)
热度 4 lix 2013-5-24 19:50
1 .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邢去开加瞿)村 ( STDaily , 5 月 16 日头版头条)是天津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吗? 2. “抗震墙采用 16 锰钢筋和 300 号混凝土。外墙立筋采用电弧焊接头 , 内墙立筋和水平钢筋采用绑扎搭接。墙厚分别为 500 毫米和 300 毫米。所有门洞口均有门柱 , 上有门梁 ; 门柱和门梁交接处 , 有 45 度斜向抗剪钢筋。。。” 这种建筑物的抗震烈度大约是几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4 次阅读|5 个评论
蒙提霍尔问题(3)——主观和客观
热度 11 xying 2013-3-16 06:16
上篇考察 vos Savant 标准问题中举例说的具体的场景【 1 】【 2 】 在三扇分别藏有一辆车两只羊门的猜测中,参赛人选了 1 号门,主持人打开 3 号门里面是羊,问:改选 2 号是不是有更大机会选到车?【场景 1 】 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出这个场景下的条件概率 P (车在 2 号门 | 选 1 号门,打开 3 号门) = 1/ ( P (打开 3 号门 | 选 1 号门,车在 1 号门) + 1 ) 发现这时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在 1/2 到 1 之间,依主持人的心念而定。【 2 】【 3 】当然主持人是仍然要遵照 vos Savant 标准问题的规定,即主持人必须在参赛人选择的门之外,打开一扇有羊的门,然后让参赛人做第二次选择。 那么已经折服了大众的实验统计及 vos Savant 的样本空间证明【说法 3 】,和这贝叶斯公式的计算相异,到底哪个对? 让我们细考一下这个 vos Savant 的样本空间证明 1 号门 2 号门 3 号门 不换的结果 换的结果 赛局 1 车 羊 羊 赢 输 赛局 2 羊 车 羊 输 赢 赛局 3 羊 羊 车 输 赢 这个样本空间是针对 vos Savant 标准问题的总体而言,即不加区分主持人打开是哪个门,只要必须打开有羊的门的情况。 Vos Savant 从中计算出她 2/3 概率的结论。实验不外乎按照这个理解,将这些样本随机产生出来,再加以统计。这相当于主持人在还没确定打开哪个门之前问这问题,这打开的门可能是 3 号,也可能是 2 号。这时你可以算出主持人没有打开的另一扇门的概率是 2/3 。而上述的条件概率计算则是说:当主持人打开了 3 号门,让你看到了并不意外的事实后,你就不能确定另一扇门的概率了! 让我们验证一下这个情况。这个具体的例子【场景 1 】中主持人打开有羊的 3 号门,这只能包含赛局 1 和 2 这两种样本。按照规定,主持人在赛局 2 他是没有选择地打开有羊的 3 号门;在赛局 1 时,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中的任何规则来选择 2 或 3 号门,而不违反规定。如果主持人自己的规则是,总打开 3 号门,那赛局 1 和 2 样本有均等机会出现在 3 号门被打开的场景中,其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 1/2 ;反之,如果这时他的规则是,总是打开 2 号门,而这里打开的却是 3 号门,那赛局 1 就不可能出现在这场景中,只有赛局 2 才有可能,其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 1 ;如果这时他是平均在 2 和 3 号门中选,赛局 1 样本在 3 号门被打开时出现的概率是赛局 2 的一半,这时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 2/3 。主持人在赛局 1 的情况,按不同的频率的规则打开 3 号门, 2 号门有车的概率从 1/2 到 1 之间都有可能。这验证了按贝叶斯公式导出的条件概率的公式。 人人以为实验的结果是最客观的,其实实验的数据该怎么统计,却是决定它的结果。如果我们用统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具体的场景,统计只能计算符合这场景的样本,而不是全部的数据,这时候实验中主持人开门的不同规则,就显示出不同的结果。 在这个之前,样本空间的证明和实验的统计是不加区分地对所有可能的场景而言,主持人在赛局 1 不同的开门偏好造成了每个场景中另一个门有车的不同概率,但是所有场景的总体,或者说对于所有场景计算出来的另一个门有车概率的平均值却是 2/3 ,如同 vos Savant 的直观证明、样本空间的证明和实验的统计出来的结论一样。所以 vos Savant 对于不只是针对 3 号门被打开的具体场景,而是一般的情况,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 vos Savant 的 2/3 概率结论适合于不加区分主持人打开哪扇门的总体情况。在主持人打开门后,在这个具体的场景中,另一扇门的概率是 1/2 到 1 之间的一个数,依主持人的开门规则而定。在 1991 年后的近二十年中, Wiki 和大部分介绍文章都认同这个结论。这也是对简单地认为 vos Savant 的 2/3 概率是正确答案的否定。 面对着一个具体的场景,同样是主持人打开一扇有羊的门,仅仅是主持人的动机不同,同样的事件造成另一扇门有车的概率不同。也就是说主持人只是自己心里想的,将来的事还没做,这就影响到了另一扇现在的概率。原来有比较确定概率的总体,被事实揭露后进入一个场景反而更不能确定它的概率。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哲学上的深思。人们很快会联想到量子的不确定,坍缩和量子纠缠等等。 这似乎很玄妙。到底这个概率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事后观察统计来得到。这个概率叫“客观概率(频率概率)”由频率方法来定义。我们在事后的观察统计中,已经包含了主持人在他的规则下的具体行动的后果。 读者和参赛人事先能够推算出这个概率吗?能,只要我们知道这个观察统计实验中所有的选择规则。这样推算出来的概率叫“主观概率(贝叶斯概率)”由推算者掌握的信息来计算。如果我们知道主持人是按照什么规则来开门,那么得出的就是上述贝叶斯公式计算出来的条件概率。它一定符合用相同规则实验统计出来的客观概率。如果不知道这个潜规则,那么对于主持人打开 3 号没有羊门的事件就无法用来修正先验的信息。 从这个观点来回顾蒙提霍尔问题的争论就豁然开朗,问题中概率用贝叶斯公式来推算。最初,只知道车子的放置和参赛人的选择都是完全随机的,这确定各个门有车的先验概率是 1/3 。当我们知道主持人打开一扇有羊的门时,这个排除一扇门和一只羊的信息,将这先验概率修正为 1/2 。这就是大众的推测。当我们知道主持人必须打开一扇有羊的门时,这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了 1 号门后验的概率不变,仍然关着那扇门后验概率则变为 2/3 。如果我们知道具体主持人打开了哪扇门并知道他的开门规则,我们就能算出仍然关着那扇门的后验概率。所有这些推算都是主观概率,具体数值依所知多少开门规则的知识而定。各方所推测的概率数值,依照他们所理解的开门信息,得出的结果都是对的。争论在于不了解对方所根据的信息,缺乏对概率概念的深刻理解,把自己的主观概率当作客观概率。实际上,不是基于实验的数据,能够被推理论推算的概率,都是主观概率,这个问题问的也是主观概率。所不同的是你能在这故事中挖掘出来多少有用的信息得出最准确的后验概率。 在这个具体的【场景 1 】中,如果不知道主持人在赛局 1 的开门规则,我们能够得出与客观概率相同的主观概率吗?不能。我们还是只能推算出 2/3 的结果,这已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知的信息。这这个观点来看, Morgan 等四位教授论文【 3 】中反对 vos Savant 的结论是错的。这个错误一直等到 20 年后才被人指出【 4 】。 如果我们就像在实际的蒙提霍尔游戏节目中面对着这样的场景:初选 1 号门,主持人打开有羊的 3 号门,并不知道他按照什么规则来选择的,甚至不知道会不会打开有车的门,这时问:是不是换 2 号门更有利?我们能够用概率来确定改换的好处吗?不能。用贝叶斯公式不难推算出,这时 2 号门有车的概率从 0 到 1 任何一种皆有可能。最后的结果不是由概率计算就能确定的,它是由主持人和参赛者各自的决策所共同决定的。这不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是博弈的问题【 4 】。我们应该用博弈的模型来解决。 许多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事实与计算的不一样,就把它归结为数学的局限,其实更应该检查的是:自己有没有用对了数学的模型。 如果你在读这三篇连载时,你的结果与这最后的答案是相同或者相异,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辩驳的理由和推理有没有在你心中想过,这决定了你对概率的理解有没有新的收获。 同一个故事,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解读,也就有不同的体会。有人觉得无聊,有人急于知道答案,有的从争执方的动机来猜测对错。但如果想有最大的收获,读这个故事时,就要把其中人物的动机和胜负得失,以及自己答案的对错撇开,集中于概率问题的思考。真实世界上的人行事都有其动机,不管动机是否纯洁,只要他们的解答是符合逻辑的,就值得思考,客观地思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数学的对错无关动机,只凭逻辑。这个问题和各方的答案,能有这么多人长时间地在学术刊物上争论,就说明不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把它看简单了,那就说明自己的思考还不全面,也没有深入到细节,还不能够清晰地分辨各种理由逻辑中的误区。如果你跟了故事里不同观点来思考,那便是一个很好学习概率概念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科学网博文“蒙提霍尔问题——直觉与计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6653do=blogid=669134 【2】 科学网博文“蒙提霍尔问题——折服和逆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6653do=blogid=670132 【3】 Morgan, J. P., Chaganty, N. R., Dahiya, R. C., Doviak, M. J. (1991). "Let's make a deal: The player's dilemma," American Statistician 45: 284–287. http://www.its.caltech.edu/~ilian/ma2a/monty1.pdf 【4】 Gill, Richard (2011) The Monty Hall Problem is not a probability puzzle (it's a challenge in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tatistica Neerlandica 65(1) 58–71, February 2011. http://arxiv.org/pdf/1002.0651v3.pdf
个人分类: 科普|996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蒙提霍尔问题(2)——折服和逆袭
热度 8 xying 2013-3-14 06:33
早在 1975 年, UC Berkeley 生物统计学教授 Steve Selvin 寄给 American Statistician 期刊在题为“ A Problem in Probability ”上就提出了这个蒙提霍尔问题( Monty Hall problem )【 1 】,他借用美国电视比赛主持人蒙提霍尔的节目《 Let ’ s Make a Deal 》说这故事。在后续的文章中他用条件概率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2 】,但这两篇通讯都没有说服反对的学者。 1987 年 Nalebuff 在“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难题的栏目, 1989 年 Phillip Martin 在“ Bridge Today ”的文章把这问题也归结为概率的计算。 1990 年 Marilyn vos Savant 【 3 】在“ Ask Marilyn ”专栏将这问题略加规范来讨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自此以后,有很多的论文以此为题,并在概率和统计课堂和教科书上介绍。 Vos Savant 在专栏解释之中澄清了一些含糊之处,规定:主持人必须在你选择的门之外,打开一扇有羊的门,然后让你做第二次选择。当然,车子的放置和参赛人的选择都是完全随机的。大家对这个澄清少有异议,人们关心的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其他无争议的变种。 这个 vos Savant 标准化的问题重述如下。 让你在三扇关着门中自由选择,知道一扇后面是车,其他俩都是羊。当你选择后告诉他,比如说 1 号,主持人知道车在什么地方, 他必须在你选的门之外打开一扇有羊的门 ,比如说 3 号。然后问你,要不要改主意选 2 号。问:改选是否对选到车更有利?【问题 1 】 面对着上万个无法说服的读者, vos Savant 在全国学校的数学课里组织一个统计实验,所有学校的实验结果都吻合她的结论,接着有几百个人以不同的方法,用计算机做仿真实验,有 97% 的结果同意改选是更有利的。至此,绝大多数人都被说服,同意了她的观点。决策研究学者 Andrew Vazsonyi 报道说:著名的数学家 Paul Erdős 直到这时才被说服了。 Vos Savant 大获全胜,对于不符合她结论和实验结果的论断,都归结为不符合她标准问题的变种。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喜欢思考的人,这还不够。我们要明白,反对的说法错在什么地方?结论对的,论证的逻辑也对吗?先看反对 1 号门概率不变,基于贝叶斯公式的推导。 【说法 2 】 假如事件 $A$ 表示车子在 1 号门,车子可能在任意一扇门后,所以它的概率 $P(A)=1/3$;$H$ 表示主持人打开有山羊的门的事件,三扇门中两扇门后有山羊,概率 $P(H)=2/3$ ; $P(AH)$ 是车子在 1 号门后而且主持人打开了有羊的门的概率;已知车子在 1 号门打开有羊门的条件概率 $P(H|A)=1$ ,不难看出 $P(AH)=P(H|A)P(A)=1/3$ ;那么主持人打开有羊的门后, 1 号门后面有车子是条件概率 $P(A|H)=P(AH)/P(H)=(1/3)/(2/3)=1/2$ ,这和大家的直观一样,那没打开的那扇门( 2 号)有车的概率也是 1/2 ,所以换不换都一样。 这说法错误在于,式子 $P(H)=2/3$ 是主持人随机打开 2 号或 3 号门的概率。这就不能保证打开的门后面总是羊。这不符合标准问题的题意。按规定主持人必须打开有羊的门,这时应该是 $P(H)=1$ ,条件概率 $P(A|H)= P(AH)/P(H)=1/3$ ,也就是说,在这规定下 1 号门的概率不变,那剩下那个门有车的概率就是 1 - 1/3 = 2/3 。这证实了 vos Savant 的说法。反过来,如果主持人不是有意打开有羊的门,而是随意打开一扇,这个场景碰巧里面是羊,那大家的直觉对, vos Savant 就错了。但这不符合标准问题的规定,是变种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来看维基百科上的逆向思维解释【 4 】: 【说法 4 】无论参赛者开始的选择如何,在被主持人问到是否更换时都选择更换。如果参赛者先选中山羊,换之后百分之百赢;如果参赛者先选中汽车,换之后百分之百输。而选中山羊的概率是 2/3 ,选中汽车的概率是 1/3 。所以不管怎样都换,相对最初的赢得汽车仅为 1/3 的机率来说,转换选择可以增加赢的机会。 这结论符合实验和 vos Savant 的结果,但这推断中没有包含主持人是怎样的选择。从【说法 2 】分析中知道,主持人是有意还是随意打开恰巧是有羊门的情况,这两者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说法是糊里糊涂地蒙事了。 那 vos Savant 最初的说法也是非常简洁和直观的,这回答有问题吗?她这说法可以改写得更明确一点: 【说法 1 】 1 号门有车的可能性是 1/3 ,其他两个一共有 2/3 。主持人打开没有车的那扇门,给你机会改选另一扇门,等价于给你机会改选 2 号和 3 号联合在一起的两扇门,他实际上帮助你拿掉了没有车子的那扇门,让大家觉得只是选另一扇。 在这个说法里,确实必须有“主持人必须打开没车的门”这个规定才能成立。因为 2 号和 3 号之中至少有个是羊,是已知的事实,主持人揭示这事实的事件,并没有为它们之外的 1 号门提供新的信息。所以不改变了原来 1 号门的概率。它只改变 2 号和 3 号之间的概率分配。反之,如果主持人是随机的选择,他有打开是车的门的可能性,所以它并不单纯地揭露了这个事实。如果他是在 3 扇门之间的随机选择,这事件也给他选择范围中的 1 号门,提供了新的信息,改变了它的概率。这就能解释随机选择的结论。 主持人即使必须只在 2 号和 3 号之中打开一扇有羊的门,也改变了 2 号和 3 号之间的概率分配。这个认知,让我们觉得这和具体的场景有关系,有必要重新审视一遍这个问题。考虑【问题 1 】举例说明的这个具体场景: 参赛人选择了 1 号门,主持人打开 3 号门里面是羊,问:要不要改选 2 号? 不难用贝叶斯公式计算这个条件概率。记事件 S 为参赛人选择 1 号门, Z 为主持人打开有羊的 3 号门, A 、 B 、 C 分别为车子在 1 、 2 、 3 号门,在这个场景下 2 号门有车的条件概率可以写成: P( 车子在 2 号门 | 主持人打开了有羊的 3 号门,参赛人选择 1 号门 ) ,即 $P(B|ZS)=P(BZ|S)/P(Z|S)$ $=P(Z|BS)P(B|S)/(P(Z|AS)P(A|S)+P(Z|BS)P(B|S)+P(Z|CS)P(C|S))$ 因为车子所在及参赛人选择都是完全随机的,条件概率 $P(A|S)=P(B|S)=P(C|S)=1/3$ ;主持人必须在 1 号门之外打开一扇有羊的门,意味着条件概率 $P(Z|BS)=1,P(Z|CS)=0$ ;这时候我们有: $P(B|ZS)=1/(P(Z|AS)+1)$ ,这里 $P(Z|AS)$ 是参赛人选择 1 号门车子也在 1 号门时,主持人打开 3 号门的概率。 在这种情况 2 和 3 号门后都是山羊,主持人任何选择都符合题意,他如果完全随机在它们间选择, $P(Z|AS)=1/2$ ,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 2/3 ,同于 vos Savant 的答案;如果这时他总是选 3 号, $P(Z|AS)=1$ ,则 2 号门概率为 1/2 ,相同于大众的答案;如果这情况不选 3 号, $P(Z|AS)=0$ ,则概率为 1 ,这是因为主持人只有车子在 2 号门才不得不打开 3 号门的情况。 这是 Morgan 等四位美国数学和统计系的教授在《 American Statistician 》 1991 年论文【 7 】中基本逻辑的简述。用贝叶斯推断来考察这个具体例子,说明了即使是 vos Savant 的标准问题,大家的答案也都有道理,到底是哪一个答案对,取决于主持人选择时的一念之间。这是学术界形式逻辑派的绝地反攻,对 Vos Savant 的逆袭! 那么实验统计和 Vos Savant 的样本空间证明【说法 3 】又错在哪里? (待续) 【参考资料】 【1】 Selvin, Steve (February 1975), "A problem in probability (letter to the editor)", American Statistician 29 (1): 67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2683689?uid=3737864uid=2uid=4sid=21101099694733 【2】 Selvin, Steve (August 1975), "On the Monty Hall problem (letter to the editor)", American Statistician 29 (3): 134 http://montyhallproblem.com/as.html 【3】 Wikipedia , Marilyn vos Sava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lyn_vos_Savant 【4】 维基百科,蒙提霍尔问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6%8F%90%E9%9C%8D%E7%88%BE%E5%95%8F%E9%A1%8C 【5】 Wikipedia , Monty Hall probl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ty_Hall_problem 【6】 vos Savant, Marilyn (1991a). "Ask Marilyn" column, Parade Magazine p. 12 (17 February 1991). http://marilynvossavant.com/game-show-problem/ 【7】 Morgan, J. P., Chaganty, N. R., Dahiya, R. C., Doviak, M. J. (1991). "Let's make a deal: The player's dilemma," American Statistician 45: 284–287. http://www.its.caltech.edu/~ilian/ma2a/monty1.pdf
个人分类: 科普|10882 次阅读|26 个评论
蒙提霍尔问题(1)——直觉与计算
热度 29 xying 2013-3-11 07:00
概率的概念就像信念一样,存在于人们朦胧的直觉中,经过学校教育,表面上以为了解了,常常又与不同角度出发的直觉冲突矛盾,必须经过更深入的考察思索才能够理解。 蒙提霍尔问题的热议,便是一个例子。还没有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长时间地迷惑着这么多的民众和学者,越是深入思考越发现问题。自 1990 , 1991 年纷起热议之后到了 2000 年,有超过 75 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在 40 多种学术和公众刊物上。两种结论反复交锋,不同观点一直纠缠,英文 Wiki 被双方不断更新资料的编辑之战折腾着。有的错误一直到了现在才发现。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偶尔在论文、书刊和电视上讨论。在公众书刊和百科中混杂着许多简单化似是而非的介绍。 我不想重述争议的细节和对错的结论,只是通过剖析典型的说法和认知的反复,来促进对概率概念和数学模型的理解。 蒙提霍尔问题( MontyHallproblem )【 1 】是一个概率猜谜游戏。 1990 年 9 月 CraigF.Whitaker 给《 Parade 》杂志“ AskMarilyn ”专栏提了一个问题: 在蒙提霍尔游戏节目中,让你在三扇关着的门中选择,知道一扇门后面是跑车,其他俩都是山羊,当然希望选中赢的是跑车。当你选择后告诉他,比如说 1 号,主持人知道车在什么地方,他打开另外一扇门,比如说 3 号,是羊在那儿。然后问你,要不要改主意选 2 号。问:改选是不是更有利? 大多数人认为改不改都一样,因为没打开的两扇门后面,有车子的可能性都是 1/2 。 MarilynvosSavant 认为 1 号门的可能性是 1/3 , 2 号现在有 2/3 。她给人们一个直观的想象:假如有辆车在一百万扇门中,你选了 1 号门,主持人知道车子在哪里,所以打开门时总是避免它,结果他打开了其余,除 777777 号之外所有的门,这时,你是不是很快改主意,选它了?【说法 1 】 这个专栏写手 MarilynvosSavant 是吉利斯记录中拥有最高智商的女人, IQ228 。她在 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 哲学系上了两年大学后,就退学挣钱,以便有自由来写作。 她的答案打击了大多数人们的直觉,当即收到几千封读者的反驳, 11 月著名问题专栏作家的 CecilAdams 也在他“ TheStraightDope ”专栏里讨论这个问题,持相反看法。第二年《纽约时报》在头版登出这个问题,并且访谈了这问题中的节目主持人蒙提霍尔。他也不认可。 vosSavant 仍然坚持原来的答案。她摊上大事了,报社收到了一万多人来信, 92% 认为她错了, 65% 来自大学的信,多数是来自数学和科学的院系,都反对她的答案,认为这只是女人的直觉,劝她修了概率课后再谈这问题。其中有一千多个署名上有博士学位。即使她重申主持人必须打开有羊门的假设,提供了进一步证明后,仍被大多数有学问的人怀疑。没有被她说服的名人包括 PaulErdős 【 2 】,他是最多产的数学家,研究的问题包括组合数学、图论、数论、经典分析、逼近理论、集合论和概率论。 反对者的直觉是:主持人打开了一扇门,里面是羊,这将三个选择去掉一个,一辆车子和一只羊分别在剩下两扇没打开的门中,它们各有 1/2 的概率是车。 vosSavant 反驳说,如果一个 UFO 在主持人打开门后降临,看到两扇关着的门,外星人会同意这个概率 1/2 的结论,因为她缺乏这两扇门是怎么被留下来过程的信息。 有人用贝叶斯公式推出条件概率:假如 A 表示车子在 1 号门的事件,车子可能在任意一扇门后,所以它的概率 P(A)=1/3 ; H 表示主持人打开有羊门的事件,三扇门中两扇门后是羊,概率 P(H)=2/3 ;记 P(AH) 为车子在 1 号门后而且主持人打开了有羊门的概率;如果车子是在 1 号门,打开是羊门的条件概率 P(H|A)=1 ,则有 P(AH)=P(H|A)P(A)=1/3 ;那么主持人打开有羊的门后, 1 号门后面有车子的条件概率 P(A|H)=P(AH)/P(H)= ( 1/3 ) / ( 2/3 ) =1/2 ,这和大家的直观看法一样,这时没打开的那扇门( 2 号)有车的概率也就是 1/2 ,所以换不换都一样。人们推论:主持人打开了有羊门的事件,减少了对 1 号门是羊的猜测,提高了 1 号门有车的概率, vosSavant 的论断中坚持 1 号门的概率不变是错误的。【说法 2 】 看到不能说服读者, VosSavant 在专栏中画一个表,继续为她概率 2/3 的结论辩护。这里假设:客人先选 1 号门,主持人在 2 和 3 号中打开有羊的门。【 3 】这个表包含了所有的可能,不难看出换门赢的机会是不换的两倍。【说法 3 】 1 号门 2 号门 3 号门 不换的结果 换的结果 赛局 1 车 羊 羊 赢 输 赛局 2 羊 车 羊 输 赢 赛局 3 羊 羊 车 输 赢 维基百科上论证说【 1 】:“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选择。无论参赛者开始的选择如何,在被主持人问到是否更换时都选择更换。如果参赛者先选中山羊,换之后百分之百赢;如果参赛者先选中汽车,换之后百分之百输。而选中山羊的概率是 2/3 ,选中汽车的概率是 1/3 。所以不管怎样都换,相对最初的赢得汽车仅为 1/3 的机率来说,转换选择可以增加赢的机会。”【说法 4 】 这个说法看起来犀利无比,但总是让人不放心,觉得过于简单化,给人感觉像是“两个信封的问题( Twoenvelopesproblem )”【 4 】里的逻辑 让你选择两个装钱的信封,已经知道一个比另一个多了一倍的钱。当你拿了一个还没打开时,有人劝你:另一个可能多一倍,也可能少了一半的钱,两种情况机会均等,平均起来另一个是手里那个 1.25 倍,所以换了还是合算。 问题是,你要拿了另一个也可以作同样的推理,这显然是个悖论。 这里有两个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打开一扇有羊的门,这事件改变了其他门的概率,现在 2 号门有车的概率是 1/2 ; vosSavant 这边少数人认为,这不改变 1 号门的概率,所以 2 号门现在概率是 2/3 。 这两个观点,四种说法,到底哪些错了?为什么? (待续)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蒙提霍尔问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6%8F%90%E9%9C%8D%E7%88%BE%E5%95%8F%E9%A1%8C 【2】 Wikipedia , PaulErdős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Erd%C5%91s 【3】 vosSavant,Marilyn(1991a).AskMarilyncolumn,ParadeMagazinep.12(17February1991). http://marilynvossavant.com/game-show-problem/ 【4】 Wikipedia , Twoenvelopesprobl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wo-envelope_paradox
个人分类: 科普|26477 次阅读|56 个评论
“未来人类”的头颅,可能会越来越小
热度 5 rongqiaohe 2013-3-5 13:03
“未来人类”的头颅,可能会越来越小
人类幻想, “ 未来人 ” 将是大头颅(脑更大)、大眼睛、肢体欣细、操作灵活、聪慧敏锐的超智能形态。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接越来越多的训练。同时机器代替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脑力劳动者,在不断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人类的眼睛也在适应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这一切造就了未来人 “ 大脑袋和四肢相对纤细 ” 的形象,即 “ 脑大 -- 身小 ” 的形态(图1)。 然而,根据一些生物学现象和规律,仔细分析,就不难得出相反的推测。 1、 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及其效应器共存 简略地讲,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确的整体,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以及效应器组成。认为 “ 未来人 ” 是 “ 脑大 -- 身小 ” 违背了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规律,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系统割裂开来;违背了生命进化 “ 用进废退 ” 的原则。我们看到,当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被损伤时,其相关肢体出现萎缩和功能丧失的情况,如 “ 小儿麻痹症 ” 。当脑内某一个结构出现损伤和萎缩,会导致相应外周器官的萎缩变小。反过来,当外周器官或肢体功能丧失,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也会出现改变。脑与外周系统相普相存,一方改变,另一方也相应改变。也就是说,如果 “ 未来人 ” 的四肢纤细了,相应脑区也会变得“纤细”。 2、 女性和男性的脑容量 成年女性身高低于成年男性,其四肢比男性四肢纤细柔弱,肌肉不如男性发达。与此相应的是,成年女性的脑(容量约 1300 ml )平均比成年男 性脑( 容量 1400~1500ml )小。我 们看到,躯体器官体积较小的同时,脑的体积也相应较小。事实证明,虽然 女 性的脑和身体较小,但其智力与男性不分上下。 因此,不能指望, “ 未来人 ” 的 “ 纤瘦身子 ” 将能够顶起一个 “ 大脑袋 ” 。 3、 近 2 万年来人类大脑正在变小 人类字家约翰 . 霍克斯等认为,近 2 万年来人类大脑一直在萎缩。早先人类学家从出土头骨比较,近 1 万年来大脑容量平均 1500 毫升,降低至 1350 毫升。最近 50 年来又在变小。 “ 男性脑容量从 1500 立方厘米缩小到 1350 立方厘米,这个差距相当于 1 枚网球大小;女性的脑容量缩小比例与此相同。 ” (图2,见参考文献) 4、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脑最发达 旧石器时代的人,必须是 “ 全能 ” 的人。由于生产工具的低下,旧石器时代能够生存下来的人,必须具备全面优秀 的 素质,即灵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智的反应,强大的骨骼和肌肉,在与野兽搏斗过程中,有超越猛兽的智力和能力。他们在生存过程中没有分工,他们能够应变一切极端情况和环境变化,否则人类就无法繁衍到今天。 他们强大的消化系统,能够吃腐烂的食物而不会生病;能够经受各种细菌、病毒的侵袭,不吃药,而能够生存下来。他们能够在露天经受冬春夏秋、风霜雨雪;具有强力的牙齿,吃生食,能够咬粹野兽的骨头。如果他 / 她在任何一个方面的能力缺陷,都可能被严酷的环境淘汰。因此,他们是 “ 德、智、体 ” 全面发展的人类,必须具备一个 “ 完整的脑 ”(而不是因为分工,偏废了许多功能的脑) 和足够的脑容量来应对一切 。他们的脑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最大的古人类。 5 、 人类在智力进化的同时,其它器官正在退化 随着人类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走路被汽车替代,上楼被电梯代替,我们的双腿在退化;早餐被酸奶替代,我们牙齿在退化;有了计算器,我们的心算能力正在退化;有计算机帮助记忆,我们的记忆能力在退化;有了网络,我们整天坐在计算机屏幕前,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血脂、血压、血糖在升高。。。。。。 现在还有谁,能够像旧石器时代的人一样,吃腐烂的食物能够健康的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Ponce de Leó n, M. S., Golovanova, L., Doronichev, V., Romanova, G., Akazawa, T., Kondo , O., Ishida, H., Zollikofer, C. P. 2008. Neanderthal brain size at birt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life history. PNAS , 105: 13764-13768. 图1、人们幻想的“脑大--身小”的“未来智慧人”将只是一种幻想。 图2、近 2 万年来人类大脑一直在萎缩。早先人类学家从出土头骨比较,近 1 万年来大脑容量平均 1500 毫升,降低至 1350 毫升。最近 50 年来又在变小。 Ponce de Leó n, M. S., Golovanova, L., Doronichev, V., Romanova, G., Akazawa, T., Kondo , O., Ishida, H., Zollikofer, C. P. 2008. Neanderthal brain size at birt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life history. PNAS , 105: 13764-13768.
个人分类: 浅谈|668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论(含解答)
热度 57 xying 2013-2-27 08:05
前几天科学网上讨论数学的作用,我在几个跟帖里强调:“数学是研究逻辑能够走多远的学问”。很多人以为数学就是整那些谁也闹不懂,没什么用处的问题;以为学数学就是记住几个公式定理,在论文中装饰一下,实践中未必有用。其实数学训练中最重要的,是概念把握和逻辑推理,而不是怎么计算。你学习数学时如果只对付考试,也许就忽略了 这最重要的功能 。这个解题能力并不是要考虑很高深的问题时才会遇到,其实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这里有三个简单的问题给你一个测试。 问题 1 :有人问葱多少钱一斤?卖葱的说: 1 块钱 1 斤,这是 100 斤,要 100 元。又问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卖?答:卖,葱白 7 毛,葱绿 3 毛。买葱的人都买下了。切段称了下,葱白 50 斤,葱绿 50 斤。最后结算,葱白 50x0.7=35 元,葱绿 50x0.3=15 元。 35+15=50 元。给 50 元就走了。卖葱的人纳闷了,为什么原来 100 元的葱,拆开就卖 50 元呢? 另一个是: 问题 2 :猎人看到树上一只松鼠,猎人绕着树走一圈,松鼠趴在树后面也跟着转一圈,始终没让他看到它背后。问:猎人绕树转了一圈是不是也绕着松鼠转一圈?一个观点是:当然了,绕着树转一圈也就绕着树上的松鼠转一圈。另一个说:既然他绕着松鼠转一圈,为什么即使没有被树挡着,猎人也看不到它的背? 再算一道题: 问题 3 :一个商人骑一头驴要穿越 1000 公里长的沙漠,去卖 3000 根胡萝卜。已知驴一次性可驮 1000 根胡萝卜,但每走 1 公里驴要吃掉 1 根胡萝卜。问:商人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卜? 也许有人见过这些题,作为科学网里的数学讨论题,还是要有点新意的。大家可把自己的答案贴在评论。如果想过了这问题还好奇还有什么新意,后天再来看这个帖子更新后贴的 解答 。 【声明】文中的题目是有目的那样叙述的,因为要在后天揭晓,所以一般不回复评论。谢谢! ———————————— 【解答】贴于评论 74,点击6268 时 感谢大家热情的参与和解答,不少朋友已经有了很好的或近乎正确的答案,但还是有不少落入博文设计的目标,或启发了兴趣,这让我写下面的博文,不会是无的放矢。 博文中的三道题是为了说明:“数学训练中最重要的是概念把握和逻辑推理”,这里给了从很简单的混淆概念、不明定义到怎么应用逻辑的问题,来引发大家思考。下面的引文不是针对跟帖评论中的任何人,只是编辑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有人说:“这葱白和葱绿一样重,可能吗?有这么傻分开卖的吗?这不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问题!” 那说成葱白 10% 和葱绿 90% ,猪肉切开按部位卖,问题的本质有什么不同?数学抽象的训练让我们只关心问题的本质,有能力忽略掉不相干的细节,直接思考有意义的内容。 “这也能叫数学问题?数学最基本的‘概念、条件’都没说清楚。。。数学是严谨的科学!” 这是我最想表明的:数学的训练是让你自己能够发现、把握这个“概念、条件”,而不是像应试那样等着考题来规范。考试题目的严格规范,是为了测试你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和了解。生活和工作是应用学到的知识,这要求你有能力把各种问题,规范成能用数学解决的概念(模型)和条件。 更多的评论,在下面解答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里展开。。 问题 1 : 1 块钱 1 斤的葱,拆成葱白 7 毛,葱绿 3 毛,是指 1 块钱的葱分成两部分,其中葱白值 7 毛和葱绿值 3 毛钱,而不是葱白单价 1 斤 7 毛, 1 斤葱绿 3 毛。这卖葱的混淆了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所以计算出错。 100 斤葱里,如果是对半分成葱白 50 斤和葱绿 50 斤,那它们的单价分别应该是 1 块 4 和 6 毛。谁都知道那结果荒谬,但错不在于故事是否真实,而是故事演示一些逻辑给你看,让你准确判断错在哪里。概念清楚了,计算才不会出错。 问题 2 :什么叫做“绕着转一圈”,在这问题里两种观点没有一致的定义。科学网上很多问题的争论也像是这样,概念含糊不清。日常生活中许多词都是含糊的,没有确切的定义。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书中以这个“猎人和松鼠”的例子说明,很多争论其实只是语义上的分歧,一但含糊不清的术语被精确地定义,激烈的争论就变得很无谓。数学训练的基本功是抽象能力,争论时应该善于滤去形容词、副词、情绪话语直达内容的本质,讨论有明确定义论点上的分歧。 问题 3 : 这个问题网上有各种答案。性急的,说这是伪问题, 1000 公里驴子把驮的都吃完了,还卖什么?脑筋急转弯的,说先把驴卖掉,拿钱坐飞机把胡萝卜运去,这就能卖出 3000 根。讲爱心的,说这事要问驴子怎么看。虚心的,弱弱地问:“老大,驴子为什么要吃胡萝卜?”把它当作计算问题的回答是: 先运 1000 根到 200 公里处,放下 600 根,驮 200 根够吃的返回。再运 1000 根,到了 200 公里处补足吃掉的 200 根前行 333 公里,放下 334 根,返回到 200 公里处,取了 200 根吃着回家。第三次再运 1000 根,到 200 公里处扫底补足了路上吃掉的,到达 333 公里的第二站,这时离目的地还有 1000-200-333=467 公里,这里共有 1001 根胡萝卜,装上 1000 根,扣去路上吃的,运到时还有 533 根。 有人抗议:“你没告诉我沙漠可以停,堆在那儿也不怕兔子咬狐狸叼被人偷了呀?” 这是应试教育出来的书呆子,脑袋被门夹了,想问题时太呆,找借口时又太活络 ,就是不能整出点有意义的东西 。 有人笑了:“还没有证明 533 根是最多可以运到的胡萝卜吧?” 对头!这才是学了数学要提的问题。 回答这问题,许多跟帖和外帖也给出不错的解释。我自己的思路是这样的: 用数学解决问题,合适的抽象化往往带来效益,这时若有特殊例外先记下来,然后检验或补救。这样一般都能事半功倍。我们先弄清楚优化的必要条件: 运输会消耗资源,要运最多的资源到终点,每次运输必须满载(例外:不可避免时),将不再回返地点的资源耗尽,来挪前其他的。不难证明,不满足这条件的方案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外:不能园整的小数部分)。所以最优方案就是消耗一些资源,把其余的全部往前移。 基于上述的要求,如果资源只有 1000 根胡萝卜,驴子满载走完这 1000 公里,也把它吃完了,运了 0 根。如果资源不仅如此,就能消耗一些建立中转站,最后的中转站离目的地不到 1000 公里,满载从这里出发扣去路上消耗的就是运达的数量。最大化运达数量,就是想办法让这最后的中转站,尽量靠近目的地。 考虑有 1000N 资源,这里 N1 是整数,因为要满载及把留在出发地的资源耗尽,所以要运 N 次,往返共 2N-1 趟。要让下一程每次都能满载,这一程要消耗 1000 资源(不是 1000 的倍数,下程不能满载,多于 1000 的倍数,不如放在下一程往返更少的路程消耗,可以走更远),这得出这一程走的距离是 1000/ ( 2N-1 )公里(例外:出发地离终点少于这距离时)。假定驴子一次要吃一整根胡萝卜,这个里程数必须是把小数去掉的整数部分,记为 。 因为这 N 次的运输已经把 1000N 的资源全部运离出发地,途中消耗了 1000 ,所以将剩下的 1000 ( N-1 )的资源全部运近了 公里处的中转站。只要不遇到例外的情况,重复应用上述的方法,不浪费资源地把剩余的全部移近目的地,到了 N=1 ,可以将∑ , n=2,…,N 数量的资源运达目的地了。 将算法用到这具体的例子。不难验证它都不会出现例外的情况,那答案便是 + =533 。 这是一个构造性的通解,运法在证明中。优化的思路清晰,让你很容易进一步算出 2000 资源最多可以运达 333 , 4000 有 675 , 5000 有 786 , 6000 有 876 , 7000 有 952 ,到 8000 时就会遇到最后一程可以走两次情况。这也不难就这一程考虑优化算法。至于更一般情况,出现了其他例外的情形时也不难在这基础上加细考虑。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按照需求不断加细才有效率。 “等等,题目中,没有说驴子是怎么一公里吃一根萝卜的,我在最后一个中转站让它先吃一根胡萝卜,然后驮 1000 根上路,这样到达时就运了 534 根!” 也对。既然题目没有局限,这说法有道理,也是个好答案。这想法也可用来细化通解。 “到底是 533 还是 534 正确?那卖驴空运的答案也在题目没有局限处,为什么就不行了?” 这个不同数字很重要吗?也许对考试是如此,但对做研究或应用,有意义的难点都在 533 的答案中解答了,它们的区别只是在没规范之处的细节处理不同。现实中的问题并不只是有一种答案,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意义。如果是找乐子的,搞笑的回答最好,如果是商业应用,实用性最有意义,脑筋急转弯欣赏创意,如果是数学问题,那就要有挑战性,能出漂亮的结果。 “这些问题都是些没什么意义的诡辩,来点有难度的真正数学问题,别耽误了我学习微分方程的时间!” 确实,想这类问题对考试,提职称没多大帮助,做出来了也不算什么成绩。但这是磨砺头脑的练习。连最基本的概念、逻辑、思想的严谨都分不清,还不屑一顾的,多是说数学没有用的人。这样的态度学了再多的微分方程,数学定理,不是用错了就是懵懂。最后还会怪用数学的方法都不灵。 数学其实就是告诉你从一组假定中,按照逻辑能够走多远。所以,第一,数学告诉你怎样进行严格的推理,推理的技巧和套路。第二,纯数学的研究是探讨非常基本观念(定义)和假设(公理),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出各种与之不矛盾的结果(定理)和系统(如微积分)。应用数学的人,如物理和工程,以事实或猜测为前提,抽象具体的问题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和系统,看看依逻辑能够走多远。或以此结果作为原来知识的推论,或是用实验检验之,来判断前提假设的正误。这就是数学在科学里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人类还用逻辑就需要它。
个人分类: 科普|38282 次阅读|96 个评论
环境污染会损害青少年的智力吗?
zlyang 2013-2-2 10:32
环境污染会损害青少年的智力吗? 发现现在有些小孩儿行为诡异,怀疑与环境污染有关。 这个联系有没有道理? 生命表现型 = 基因型 + 环境。 2005-05-22,《基因型和表现型》, http://old.biovip.com/content/20050522/13759.htm 都发现《研究发现领导能力在基因里》(Jan-Emmanuel De Neve 来源:《领导艺术季刊》 发布时间:2013-1-17),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11710345321427600.shtm 铅汞损坏儿童智力:2006年11月28日,《铅影响儿童智能行为的发育》 http://www.baby611.com/edu/zlkf/20080709/36298.html 请您指教!谢谢!
3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没有科学思维,也谈智慧和美丽话题。
热度 10 xcfcn 2013-1-14 22:01
科学网的人本来基本上都是搞科学的,但讨论问题起来却跟文傻一样。 大家讨论智慧和美丽的相关性问题口水一地,可是连意见都算不上,更不用说知识了。 其实这个问题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首先,从生物学上,我们可以假定智力和漂亮是独立参数,而且是正态分布,最聪明/愚蠢的比例是3%%,而最漂亮/丑陋的比列也是3%%。所以最聪明又最漂亮的比例是9%%%%。如果现在世界上的人口是50亿的话,那么又聪明又漂亮的人数是不低的,更不用说历史上的人数远远超过50亿。请注意,这仅仅是统计概念,对于个人来说则完全是随机的。 但是,智慧和美丽都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社会化的概念,也就是它们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塑造的。两者的关系显然是正相关的。而不是两者的总和是一个常数。所以,可以说有智慧的人是美丽的。 至于漂亮和智慧的组合,美丽和智力的组合,也可以类似分析。这四种组合仅仅标定了四种极端情况。其中还有很多连续光谱。 事实上,对于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这三板斧(先天/后天;统计/个体;理想/现实(离散/连续))砍下去,基本上是可以骨肉分离的。
个人分类: 杂论|15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会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聪明吗?
热度 14 cutefay 2012-12-22 18:47
按理说,智力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一个人的智力与同龄人相比,从小到大相对的智力程度应该差不多。但我感觉即使是相对的智力程度还是会在成长过程中有变化。 听我妈妈说我在一两岁的时候很聪明,比一般的孩子学东西要快。而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稳定,有时候很好,有时候有不是很好,当时我记得五年级时,面对很多很难的数学题,班上很多一致学习好的小朋友都会做,但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做,对数学题的理解力不行,那个时候似乎是自己最笨的时期,真不怎么聪明。而到了初中之后,不知道怎么似乎就“开窍”了,就是突然之间变得聪明了,学习也没有比以前卖力多少,但学习成绩一下子就稳定在班上前几名了,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又比初中好一点。后来上了大学,也有一段时间是感觉自己突然思维能力提高了不少,这个时候就会觉得高中时还是挺笨的,学习时太保守,爱钻牛角尖等等。在后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也总会有一些突然明白了很多以前难以明白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一点,但不知道这种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不是智力的提高。 因为人们经常会遇到“茅塞顿开”的现象,所以我一直觉得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聪明。但看到一些科普类的报道上说,人智商最高的时候是18-26岁。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450 次阅读|23 个评论
人脑智力的多面解读
kejidaobao 2012-12-17 13:55
文/杨书卷 “从小看老”,这句俗语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4岁的儿童可能正处于人一生中大脑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对今后大脑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好基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在64名儿童4岁和8岁时分别走访了他们的家庭,记录了他们接触书籍、教学玩具、参加旅行等的情况。在走访后15年,这些孩子接受了脑部扫描。结果表明,那些在4岁时接触书籍、教学玩具以及参加旅行的孩子,大脑部分组织更薄——这表明他们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在语言理解方面的测试表现更好。而如果儿童在8岁时才接触书籍和这些娱乐项目,似乎对大脑作用就甚为微小。 认知刺激越好,大脑皮层越薄——这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悖,项目负责人、神经学与心理学家Martha Farah解释道:“事实确实是这样。人们原本以为大脑皮层会堆积,但实际上在儿童和成年时期的大脑成熟过程中,皮层会变得越来越薄。因为大脑的最后‘润色’并不是增加细胞和连接,而是最后剩下一部单薄简约的组织。” 而研究表明,当孩子4岁时,哪怕他们只有10本儿童书籍,他们大脑中关于语言和思维的部分会在18岁或19岁前成熟得更快,也就是说,大脑“加速”了变薄的过程,这种效果尤其明显地表现在一个名叫左外侧顳叶的主管语言和思维的区域,接触教学玩具以及到动物园和游乐场玩耍对此也有所帮助,不过,要是儿童在8岁时才接触到这些项目,似乎对脑部的发育就没什么效果了。 为了使实验数据去除干扰,实验挑选的家庭父母都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另一位主要研究者Brian认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表明,人类大脑对早期环境有着非比寻常的敏感性。即使家庭生活正常范围内,相对微小的变化也能在一生中对大脑发育产生影响。”(11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 探索人类智力的形成之路永远是一件让人感兴趣的事,美国科学记者Michael Erard就对“语言超级天才”着迷不已,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探访了世界上24位最超凡的语言天才。 Erard在寻找中发现,很多人会说6种、7种、8种语言,但11种语言往后的人数极少,于是将11种语言设定为超凡语言天才的门槛。在他采访的人中,一位名叫Derek的比利时人能在一天之内使用22种语言讲话,而黎巴嫩人Alexander学习了105种语言,而且掌握新语言的时间也出奇地短。 Erard本人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他的专业背景帮助他更多地了解语言天才背后的大脑“故事”。在人们刚开始学习语言时,大脑的很多部分都在活动,而当他们越来越熟悉这种语言后,控制语言的部分就会越来越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而且通常,语言天才的大脑传递信息更为高效,使用更少的能量,“左赫氏回”部位也大于常人。 有幸的是,Erard还见到了一位语言天才、德国外交家EmilKrebs的大脑切片,据称他通晓65种语言。Erard通过测量EmilKrebs的大脑皮层细胞密度,发现他的大脑呈现出多种罕见的特征,出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细胞排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语言能力由大脑很多不同的部位共同作用产生,并不是像传统上认为的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但很多问题还没有被专门研究。一件有趣的补充是,语言天才并不能保证在其他方面拥有更高的智商。”(3月27日《三联生活周刊》) 其实,要研究超常智力的大脑,我们还拥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珍品”——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大脑。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进化论人类学家Dean Falk负责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某些部位确实非同寻常,他非凡的认知能力可能与此有关。 Falk通过对14张近期发现的、25张之前公布的爱因斯坦大脑切片的照片进行仔细研究,首次清晰描绘了爱因斯坦的整个大脑皮层,并将其与85位“正常人”的大脑进行比较,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两侧顶叶区域的凹槽和凸起模式十分罕见,这可能与爱因斯坦善于把物理问题概念化的卓越才能有关,因为爱因斯坦生前经常说,他是通过图像和感觉而非语言来思维的;另外,控制左手的皮层运动区有明显的球状结构,这是音乐才能的表现,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从童年便喜欢拉小提琴。此外,他的前额皮层、体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顶骨皮层、太阳穴皮层以及枕骨皮层都与众不同(11月16日《脑》)。 Falk的研究在科学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喧哗,不仅因为这一结果还有待更多的验证,还在于它重新开启了一段尘封55年之久的“离奇”往事。 爱因斯坦去世的当天,负责验尸的病理学家Thomas Harvey偷偷取下爱因斯坦的大脑放入甲醛容器。虽然他后来多次解释保存爱因斯坦大脑所具有的珍贵科学价值,并说服了爱因斯坦的大儿子,但还是饱受舆论谴责和非议。为此,他被迫辞掉了工作,带着大脑往返于各个有名的神经系统专家的实验室。后来为方便研究,他又从各个角度拍了很多照片,还将大脑切成240块,详细标注每一块的位置。终其一生,Harvey都随身携带着这只装着组织切片的玻璃瓶,而之后世界上所有的有关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都出自这些照片和切片。只是Harvey不知道,自从拿到爱因斯坦的大脑后,他就一直处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之下。 现在,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并没有合在一起,而是颇具神秘色彩地分散在几个研究机构中,Harvey也至死都坚信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而去世的天才、被偷的大脑、疯狂的科学家、潜伏的FBI……所有惊心动魄的情节,都聚集于人类的一个终极问题:那些伟大的智慧,到底缘自何方?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17、非议PSI周期说
baishp 2012-11-29 00:14
前几篇博文的计算本以为很顺利,后来发现工具箱瞬时频率函数有问题,就暂停一下。现将我前一段时间写的有关“PSI周期说”的一篇草稿整理贴出。 关于人体节律方面,有一个极其有名、流传极其广泛的说法,那就是“人体生物钟(PSI)周期说”。这里,“PSI”是英文Physical(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这个说法认为:人的体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日算起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盛衰周期”;人的感情和精神状况则存在着一个从出生日算起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而人的智力状况存在着一个从出生日算起以33天为一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据说,这些规律,是20世纪初德国柏林的内科医生威廉·弗里斯、奥地利维也纳的心理学家赫尔曼·斯沃博达和奥地利的机械工程学教授阿尔弗雷德·特尔茨谢尔,各自通过长期的观察,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进行分析后,分别独自发现的。 对这个说法,人们要么盲目地相信,要么简单地怀疑,但总未见有人拿出铁的科学证据来加以证实或推翻。在测试技术与信号、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很遗憾、也让人感到很纳闷的事儿。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总的看法。 我认为“PSI周期说”,把人的体力、情绪与智力当作三个不同周期的分量,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人的体力、情绪与智力,它不是三个不同周期的分量,而是同一个周期的分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换言之,决定人的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强弱的,不是周期,而是相位。人体会有许多不同周期的“生理周期波”(每一个“生理周期波”也可称为一个“生理周期分量”或简称“分量”)。任何一个周期的“生理周期分量”,都会包含人的体力、情绪与智力的盛衰强弱的相位。而人体最终表现出来的体力、情绪与智力的状况,是这所有的“生理周期分量”合成后的结果。而且由于每一个“生理周期分量”的时变性与各“生理周期分量”合成时的非线性,最终合成的“生理周期波”将呈现非常复杂的形式。 这种复杂现象,只有通过精密的测试与严格的数学计算,并配合丰富的经验案例,才可能了解其规律的。传述中“PSI周期”的发现者们,是“各自通过长期的观察,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进行分析后……发现的”,只有“观察”,没有“测试”,而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超出我的想象,匪夷所思。 人体是一个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体,二者相互影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无论是从中医经典、佛道教义的阐述,还是从现实的体验与观察中,都可以确认这一点。任何精神与心理的现象,在其生理信号统计中都必定会有与之相应的反映。当然,生理信号的测试需要有足够的精度与通道数。 关于“PSI周期说”的错误之处,以后必定会被我的各项研究、计算逐步证实。此言。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ql1.html 首发时间:2011-09-24 10:51:37)
个人分类: 指手划脚|4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其实,在西方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强调智力活动本身,比如动
sunbukuan 2012-11-11 19:14
其实,在西方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强调智力活动本身,比如动脑筋、学习、钻研、探索事物的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目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禀赋、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物质生产。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目标,也就是人人都过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属性,我们是可以去争取的。 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应该把享受、满足、发展你的精神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兴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有他独特的禀赋,这个禀赋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不了,但是有一点你可以做到,就是让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质发展得好一点,养成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有了这样的品质以后,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还应该享受自己的情感属性。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的外在形态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人是根据自己心灵的丰富和贫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万象的各种奇妙之处。你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会对你呈现。 那么,心灵的财富来自什么地方呢?途径很多,到大自然中体验,欣赏艺术,这些都是。但是我比较强调两点,一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哪些书是最好的?我很难给你开个书单。但是时间已经给你开了这个书单,就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你可以从中去选择。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 另一条就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独处的习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写日记,实际上是很好的约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过写日记,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这些好滋味不仅仅是童年时代的几块糕点,更是我人生中的经历,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比金钱宝贵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你生活得更认真。你在生活的时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的眼睛也是睁开的。因为你是在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生活得更超脱。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理性的自我,在那里审视这个身体的自我的活动。通过写日记,通过独处,把这个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这个过程会逐渐让你这个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强大。因为你写日记的时候,你其实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
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智慧、智力和智能分列为具有三个异曲同工之妙的形式化路径
geneculture 2012-9-17 10:44
将智慧、智力和智能分列为具有三个异曲同工之妙的形式化路径
将智慧、智力和智能分列为具有三个异曲同工之妙的形式化路径进而实现协同操作 (2012-09-1710:23: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30ss.html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1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反中医在检测智力与理智缺陷中的应用价值
热度 2 zhj71626 2012-5-26 21:45
刚刚看到一篇博文,有一些感触,就是反中医在检测智力与理智缺陷方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六十年前的大多数中国人具备过基本的思考能力吗?给个证据? 六十年前的就业人数中医比西医是70:5,现在这个比数是1:9,请问什么智商的人会说这是中医的成功? tieba.baidu.com/魔兽世界 2012-5-26 魔兽世界 吧共有主题14070196个,贴子231680681篇,KLZ毕业1066837位。你跟我说 中医、修真、合体、修仙、真气等等层出不穷,给个证据? 中医现在不仅是骗子,还是强盗。2010年十大畅销药物1. 立普妥(Lipitor) 销售总额:114亿美元2. 波立维(Plavix) 销售总额:96亿美元5. Remicade销售总额:74亿美元 8. 代文Diovan 销售总额: 61亿美元,,,发改委2010年中药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172亿元人民币,,,现代医学这么强大的情况下,你说中医是强盗,拿菜刀打劫精确制导炸弹的强盗? ) 中医的成功展现了宣传的威力 已有 53 次阅读 2012-5-26 19:40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的 成功 在六十年的愚民教育下,在六十年强大的宣传机器摧残下,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思考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医、修真、合体、修仙、真气等等层出不穷的原因。 在一年又一年的民粹主义教育下,公民教育处于蛮荒状态,而民粹主义甚嚣尘上,以至于与“中”沾边的狗屎都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香饽饽。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戈林的名言就是现实的写照。 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这个说法已经过时。 中医现在不仅是骗子,还是强盗。 当我们在耻笑朝鲜的时候,我们正被世界耻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1229-575257.html 赵宏杰
9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当你忘记你所学的一切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
hslqdkxw 2012-4-25 16:23
http://www.17k.com/chapter/269621/6220872.html 培养思考能力比传道解惑更重要       21世纪,‘传道解惑’式的教育已经过时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成于思毁于随。知识经济实质上是智力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的、全面创新的新的经济形态。经商不再仅仅是一个体力劳动, 而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技巧、有思考、符合一些客观规律的逻辑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知识、信息和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无形资本的投入对经商成败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次给大学的讲演中,有人说:“ 当你忘记你所学的一切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 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    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要么优秀,要么退出。这就要求我们腿勤、嘴勤,更重要的脑袋要勤。只有勤思考,才能及时调整理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信息,做到有 条不紊地掌握前进的方向。只有勤思考,才能进行战略管理和创新思维,在经营活动中能够另辟蹊径,避免和别人挤在一条船上分一杯残汤剩羹。    李开复的思考能力和常思考的习惯其实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养成了。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 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 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   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 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 ”计算机系系主任Haberman跟李开复传递了一个观 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一天思考周到,胜过百天徒劳。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力大无边的人。有位记者曾问李开复的老板比尔·盖茨:“你成为当 今全美首富,个人资产高达550亿美元,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比尔·盖茨十分明确地回答说:“ 一是勤奋工作,二是刻苦思考。 ”   李开复常给员工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公司的老总,创业初期,生意好得不得了,客户要添货的电话此起彼伏。于是他一门心思扩大再生产,他也因此特别忙,真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有一次,一位在美国工作的老同学来拜访他,只见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不断,请示工作的人一个接一个。老同学很奇怪,问道:“你每天都这么忙吗?”他说:“是啊!真没办法。”   在要告别的时候,老同学说:“你这么忙,这样下去,公司很危险!”他一听,微微一笑:“怎么可能呢?”老同学说:“因为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你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无暇思考,这样企业下一步将会面临什么情况,企业如何应对与发展,你却没时间思考,这样很危险。”   听了这些话,他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一些具体事务交给了下属去办,自己空出一些时间来思考,思考新产品开发,思考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果然,没出两年,企业原来畅销的产品走下坡路了。幸好他听了老同学的话,早有准备,开发了第二代产品,从而使企业渡过了难关。   现在,这位经理不怎么管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思考”企业的未来。李开复还经常在企业理念宣导会上给下属讲这个案例,目的是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学会思考,每天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明天的工作进行计划。同时,要常常想下一步的发展。   虽然万物可商,真要做到最好却要商眼锐利,每天脑子转八圈。     在财富时代,一定要善于思考。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有想法就是英雄”。不懂得积极思考,就注定走向平庸。善于变通,使用创新思维进行经营,常能让事业获得更多成功的可能。   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像、不可理解,“苍蝇”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墙”。思路是惟一的出路,不断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人及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信息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了出处,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相应的后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事宜,请及时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力,成长,出身等问题。。。
热度 1 zhangpengju 2012-4-19 09:38
1,科学家曾经研究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智商大部分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后天所受到的教育! 2,美国曾对各个时期,各个其他民族的后代移民的智商做过测试,发现,来自爱尔兰,亚洲国家,非洲国家,甚至德国等移民在第三代之后,智力测试的结果逐渐居于中上等水平。甚至,出类拔萃的比例超过了平均出类拔萃的水平。所有的这些测试的一个共同背景,这些被试对象的家庭已经在美国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安定,被试大都很刻苦学习。 3,目前,国内著名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本质原因是城乡差距的结果,城市和农村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与城市孩子比欠缺太多,和智力没直接联系。这是中国在发展初期社会分级的一个基本方面,短期内这个态势肯定还要恶化,要彻底扭转这种所谓的不公平局面,不是一两个呼吁能够达到的,需要从政策上做出一系列的保障,需要走很久的路,80后从出生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4,假若不幸进入了不出名的二本极其以下学校,希望能够知道这里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严重不均衡的高校资源分配。抱怨是没有用的,假若通过科学测试,不出名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要低于著名大学,这个原因是由一个规律决定的—著名大学有丰厚的资源,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不出名大学里面的高素质学生有,但是极少,这只是个例,这种个例不能说明整体素质差。本人也是二本出来,不带感情色彩说这些话是想提醒大家,刻苦,能动性可以弥补一些东西。著名学校的优秀学生比例肯定要高于不出名大学的比例,这是不争的事实,没必要用维护公平,同情弱势的态度来论证这个,有浪费时间之嫌。 此外,希望二本学校的学生擦亮眼睛,科学网极其其他媒体报道的二本学校有多少牛学生基本都是给大家鼓励,都是个例,不要轻易以为自己和他们一样,那些如果是真的,就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能够用于联系到自己。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有一个小伎俩在里面,没有给出科学的统计数字(也不会给出),因此,不足以提炼出规律,还望能够明辨。 5,社会分级的切入点就是通过不公平的第一次分配资源。因此,不幸被第一次分配了,就需要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很多,我们没有所谓的“America Dream”,有时候觉得努力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堕落在任何国家都是“死路一条”,可以抱怨,努力不止就对了。仔细想想,现在比10年前公平多了。在这个改革的攻坚期,只有努力坚持,刻苦修炼的人,在制度公平之后才能成为上位的不二人选,抱点希望,对自己,对社会,应该提倡。 6,据我所知,科学网很多博导都是草根出身,能够在今天对“出身”有这么复杂的认知也是被国家发展脉络混淆所致。因此,学生不能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抱有幻想,他们是受到大环境的驱动,和他们自身没有太大关系,把握自己永远都是王道。 7,不提倡把成功和金钱挂钩的提法。我们冷静一下,这里的很多人都会死在。。。初级阶段,因此,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衣食无忧,相对自由快乐的与家人分享生活才是最实在的。童话的美好结果往往是为了掩饰残酷的现实过程,何苦呢。 声明:本人前几点的阐述不带有感情色彩! 欢迎真话,拍砖勿扰!
266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道智力题【挑战】
热度 12 outcrop 2012-3-30 17:17
微博看到的,欢迎挑战;想出答案的朋友不妨先写下答案,别写方法 。 看题: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2,这是因为……2581中的8,有两个圈圈组成的。 6、9、0都是有一个圈圈的数字,8是有两个圈圈的数字。 我当初花了几分钟算出来,对应了几个数字,比如0=1;6=1;9=1;8=2。后来才想到是数圈圈……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58 次阅读|35 个评论
猪也是聪明动物
热度 12 郝炘 2012-2-4 04:16
猪也是聪明动物
蔣勁松 的博文“ 孔庆东与狗以及方舟子与猪 ”指出,“ 豬其實很可愛,豬從來沒有對不起人類 ” ,希望人类也不要动不动就侮辱猪。 其实,猪也很聪明。 2009 年 11 月 9 日,《纽约时报》介绍过猪认知的研究。 比如,研究人员发现, 家猪能很快学会镜子如何工作 ,并能用反射的成像来发现它们的周围环境,找到食物。不过研究人员还不能确定猪是否知道镜子里的眼睛是它们自己的,或者猪是否也像猿、海豚等动物一样能通过“镜子自我认出测试”,该测试被认为是自我意识和高级智力的标志。 研究猪认知的科学家还发现,猪对存放食物的地方以及哪个地方的食物存量相对较多有极好的记忆。研究揭示,当猪 B表现出 它知道哪里有好吃的时候,猪 A 马上能学会跟踪猪 B; 而猪 B 会想办法骗猪 A ,试图把跟踪者甩掉,从而独享美食。 研究人员发现猪是学习能力最快的动物之一,它们能很快地学会马戏团的一套 例行 表演:跳圈、鞠躬、站立、旋转、发出类似语言的声音、铺开地毯、牧羊、打开和关闭笼子、用操纵杆玩电子游戏等。猪学得很快,一旦学会,很难忘记。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网站。 更详细的英文报道见: http://www.nytimes.com/2009/11/10/science/10angier.html
个人分类: 英译中|1183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美好(12)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1-12-3 09:00
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 12 ) (十二)扎好根基 蒋继平 2011 年 12 月 2 日 俗语云: 根深才能叶茂。 在自然界,参天的大树都有一个庞大的根系。 同样的道理, 在社会上,成功人物大都有一个优良的开端。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植物生长依靠氮磷钾三要素,这三要素必须综合平衡才能保证正常生长。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的正常成长也有德智体三要素,只有这三要素的综合平衡发展才能确保我们健康成长。 首先是德。 可是,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令人十分担忧。 道德滑波, 诚信缺失,人们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物欲横流。 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即使想洁身自好,也是很难做到的。 因而,国家有责任为改善社会大环境作出最大努力。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要从小学生抓起, 从小培养诚实善良的人性, 而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注重道德的教育, 不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皇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把道德教育变成了为专制独裁利用的工具,忠孝仁义就成了道德最高标准, 加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 使之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当然, 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无是处, 忠孝仁义也是做人应该有的道德,只要不走极端就行了。 在当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当然, 每个人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 北宋张载的人生观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雄心壮志是一般人不可及的。实话实说, 我没有他那样博大的胸怀。 在我看来,德育教学就是人生观的教育。 人生观的教育应该着重对人性的培养。 要把诚实善良, 遵纪守法,尊老爱幼, 平等待人作为做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保证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勇直前 。 再来说智力。 虽然一个人的智商是生来的, 可是, 后天的努力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知识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在少年时期最有成效, 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下降。 因而,我们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抓紧一切机会,多学一些知识, 为将来立业谋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好奇,最贪玩的时期。 现代的网络系统为青少年们提供了许多娱乐的工具。 因而,一些年轻人就迷恋于网络游戏, 耽误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 我希望这些人能真正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的意思。 至于体育教学, 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有关这一点, 我在前面一篇连载“健康第一”中已经有粗略的论述, 这里不再重复。 不过, 我还得啰嗦几句。 在我看来,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学太注意升学率和学习成绩, 而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体质锻炼。 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 和高中生普遍体质较差, 肥胖和近视眼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两大主要病状。 二十六年前, 我在加州大学读硕士的时候, 由于课程很紧张, 一天到晚奔波于实验室, 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 忽略了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很差, 导致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很低。 当时, 在一次同学的毕业典礼的合影中, 我发现了自己与同学们在气色上相差很多,意识到自己的体质不如别人。 我认识到, 照此下去, 即使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但是, 身体很差, 毕业后也很难胜任工作,这又有什么用呢!从此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我每天用至少一小时的时间来锻炼身体。 我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年时间,风雨无阻, 不但练成了一身强健的肌肉, 而且也磨炼了意志, 增强了信心。这给我后来的谋生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 我们要使自己生活得幸福美好, 应该从小打好基础, 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以良好的体质作基础, 以正确的人生观做导引,以渊博的知识作工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要做到这些, 唯有修身养性, 勤学苦练!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1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的 智商 并非 稳定不变
dongzg101 2011-10-21 10:32
人的智商并非稳定不变 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从科学角度看,这也是能说得通的。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智商并不像此前通常认为的那样基本稳定不变,而是很有可能大起大落,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普通孩子可变成聪明人,聪明人也能泯然众人矣。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10月19日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在2004年测试了33名健康青少年的智商,他们当时的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智商测试结果有高有低。2008年,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又一次智商测试,结果显示其中一些人的智商发生了变化,有低智商变高,也有高智商变低,高智商变得更高或低智商变得更低的情况也都存在。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受试者智商增高或降低的幅度达20点,这足以将一名智商100的普通孩子带入智商120的聪明人范畴内,也表明聪明者可以变回普通人。 研究人员还在两次测试期间都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了受试者的大脑,结果显示,在第二次测试时,他们不仅智商测试成绩发生变化,大脑相应区域的发达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这有力地证明了智商确实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凯瑟·普莱斯教授说,对智商发生变化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每个人大脑发育的步伐不同,如果在某些时候发育慢于同龄人,就会显得智商低,而如果有时发育又快于同龄人,就显得智商高了。此外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也可能是导致智商变化的原因。 她说,这项发现对于教育有重要意义,过去人们总认为智商是基本不变的,并常用一个人小时候的智商测试结果来预测今后的发展,而实际上孩子们的智商可能在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因此,小时候显得笨的人不应气馁,而小时候聪明者也应警惕有变回普通人的可能性。(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79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热度 2 LEOLAND 2011-9-7 00:04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作者:宋怀常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人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的,有人说是中国人天性如此,笔者以为, 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大部分缺陷及劣根性都与思辨能力的不足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思辨能力不足,不善于推理,造成看问题的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思考问题不够长远、不够深刻,鼠目寸光、浮躁浅薄,对于一种行为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推断不清楚甚至是推测错误,看不到或看不清某些行为给自己、给别人以及给群体带来的危害。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能,一般情况下,人之所以在某些时候采取某些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对自己是有利的。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窝里斗、死要面子不认错、奴性十足等,是因 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对自己有好处,认为自己能从这些做法中获得利益,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做法对自己带来的不利。 有些做法只是从近期来看或是暂时来看有利于自己,但从长远来看,自己却会受到损失,甚至这种损失要大于自己曾经的收获。比如中国人之间的互相争斗,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有些做法表面上对自己有利,但却伤害了自己所在的群体,群体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造成个体的损失。 下面我们具体地谈一谈中国人的劣根性与思辨力之间的联系。 不知反省 反省即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虽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格言,但中国人仍是一个不知反省的民族,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掩饰,或者是绝口不提、装作没有发生过的样子,或者是寻找各种借口进行辩解。中国人很少去反省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更谈不上去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了。 对于文革的荒唐岁月,我们总是把罪恶归结于某个领导人的错误以及少数人的阴谋,而不去对民族、制度、文化、思想等做更深层次的反省。似乎大家都是无辜的,都是清白的。当时,有那么多的人被批斗、被关押、被打死、被逼疯、被污辱、被损害、被自杀,还有更多的人告密、整人、杀人、辱人。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反省自己曾在文革期间告过密、批过人、整过人、杀过人,虽然很多这样的人到现在仍活在世上,甚至是活得逍遥自在,是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 错误都是别人的 。 当谈起中国的近代史的时候,我们总是说我们的屈辱是帝国主义造成的,他们总是欺负我们,他们太凶残、太贪婪了。每次战争失败,我们总是说人家武器太先进了,我们武器太落后了,而很少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与缺憾。 就思维方面来看,中国人的这种 拒绝反省的个性是由于他们看不到自我反省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好处。 很多学者认为,反省思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 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构》 (Frames of Mind) 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 7 个范畴 ( 后来增加至 8 个 ) ,其中一个就是“内省”。哈佛大学另一位心理学家珀金斯则于 1996 年提出“真智力” (true intelligence) 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商测验和促进智商的研究,认为智商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其中一个就是 反省智力 ,它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管理。 遗憾的是, 中国人的脑子里普遍缺乏这种智力 。 西方人善于反思甚至是喜欢反思,黑暗的中世纪,是西方人自己说的,是对历史的反思,而现在的研究表明中世纪并不是曾经认为的那样黑暗。而中国人喜欢夸自己的民族是多么伟大,并不断地炫耀自己的历史,好象自己的历史全都是光明与辉煌,还时不时地贬低别人是多么愚昧。 我有时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著作,说美国即将衰落或是美国即将崩溃,甚至说美国是凶残狡猾的诈骗犯,再一看作者,竟然是美国人写的!比如不久前美国人约翰•珀金斯就写了一本《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揭露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大搞“经济暗战”,通过伪造财政报告、操纵选举、贿赂、敲诈甚至暗杀等手段,操纵并控制别国的政治精英和经济命脉,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作为中国人,我真的是太惊讶了,这样赤裸裸地揭露或者说是“抹黑”美国的作品竟然能在美国公开出版?这样的作者要是在中国岂不是要被视为特大号的汉奸?他在中国不可能活得下去,光口水就能淹死他! 美国人经常批评自己的国家,不断地给政府挑毛病,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则几十年如一日,写了《美国强权与新官僚》、《与亚洲交战》、《失败的国家:国力的滥用和对民主的侵害》等多部著作,不断地批判自己的祖国——美国。 美国正是在这种自我批评中成长为世界强国的 。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是一个不知反省的民族,但在历史上, 日本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 ,它的强大与这种敢于反思自己不足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日本民族可以说是一个 自虐性的民族 ,舆论界不但对政府,连日本人本身的缺点、缺陷,也天天被批得体无完肤。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论坛上“日本人劣等民族说”甚为流行。自 1891 年以来,就有三宅雪岭的《真善美日本人》、《伪恶丑日本人》。从日本人的“奴隶根性”论,到“日本人畸形”说等等,“丑陋的日本人”百余年来不知已被说了几千万遍,甚至有人(教育部长)主张废止日本语,使用法语当国语。日本政府或日本人天天被骂,骂了百多年,并未见日本亡国灭种。为何柏杨先生仅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社会反应却是“ 闻丑则怒 ”,群起而攻。天天惶恐,中国人一被人指摘“丑陋”,就会亡国灭种。中国人真的如此脆弱吗? 在当前中国,也有很多人对中国的前途担忧,但很多话最多只能在私下里说说,或者在网上讨论一下。这不仅仅是政治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不善反省,更不喜欢反省,普通人也难以接受不好听的话。批评中国的言论,哪怕是自我批评,都会被认为是“唱衰中国”,会引起部分国人的强烈不满,甚至是谩骂。 好骂 毫无疑问,中国的网络环境是很肮脏的,简直就是无人管理的公共厕所和垃圾场。看看各大网站的评论,到处是污言秽语,臭气冲天。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好骂、也最善骂的民族。很多谩骂,其用语之下流、卑鄙、恶毒,我是深感震惊的。 中国人擅骂,骂人语言之丰富多彩、酣畅淋漓,骂人传统之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绝对是世界之最。特别是中国人骂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比骂外国人更有劲、更兴奋、更毒辣。甚至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也是中国人窝里斗光荣传统的最精彩的注角。 中国人难以接受不同观点,对不同观点的批驳最后往往会演变成政治上、道德上的攻击,以及人身的辱骂。经常看一些新闻后的评论,如果观点稍有不同,三句之内,必然开骂。如果碰上地域攻击,那就会盖上一座高耸入云、口水四溅的帖子楼。经常怀疑,是不是这些人都是不讲理的泼妇?三天不骂街就嗓子干痒?而实际上,这些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只能以国民性解释之。 中国人不仅擅于骂人,也很喜欢骂人,甚至骂人成癖、成瘾。一日不骂,则胸闷气短、精神委靡;恶言一出,则心情舒畅、心花怒放、精神抖擞矣。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好骂?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 不善于思辨,缺乏思维的深度,不会辩论,不会讲理,只会谩骂 。讲理讲不过,打又不敢打,只能动动嘴皮子。同时又缺乏理性,听不得不同观点,一听对方的观点与自己不同,就奋起反驳,而不去考虑人家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 他们总是会忘记那句大家都会背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而心理上来看, 骂人无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骂别人是傻 B 、白痴,似乎自己就成了先知与天才,精神上便感到了快乐。在语言上搞了别人的妈,那别人就成了他的儿子,他在精神上便胜利了。 如同那阿 Q ,看见王胡捉虱子,自己也捉,却没有人家捉得多,也没有人家咬得响,不由得大失所望,愤愤不平,嘴巴便痒痒了,他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骂道:“这毛虫!”阿 Q 本想施展平生绝学——精神胜利法,将王胡骂之为“毛虫”,精神上便可获得胜利的快乐。谁想这王胡偏不买账,不但反骂阿 Q 为“癞皮狗”,而且扭住阿 Q 的辫子,将阿 Q 的头在墙上连碰了五下,给了阿 Q 这生平第一件屈辱。可想,精神胜利法抵不过拳头。你就是再能骂,抵不过一个大嘴巴。 很多人动不动就骂人家是汉奸、卖国贼,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从深层次的心理来看,这种人是希望借助政治力量帮助自己获得论辩的胜利,足以称得上是卑鄙。文革遗风,不减当年。有这种思维方式,文革发生有中国,并不奇怪。 中国人骂人之恶毒,让人震惊,似乎什么话都骂得出来。他们的这种恨意到底从何而来?如果被骂者真有不幸,不知会快了多少人的心?摸一摸良心,想一想人性,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值得那么恶毒地去骂吗? 而 很多时候,中国人的骂是骂错了对象的 ,经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来骂,把坏人当成好人来供,因为 他们的思辨力很容易对一个人的观点产生错误的理解,他们又不愿意去深思、去听解释 。我不由得想起了袁崇焕,那个被凌迟处死、血肉被百姓分食的将军,这个爱国者的死,也曾经大快人心。 事物本质不会因为谩骂而改变。骂一个人是猪是狗,他仍然是人,谩骂不能把他变成猪狗。 但好骂仍然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出色的人来说,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总是别具一格,总是让人惊讶,在人们难以包容不同观点的中国,他就会总是被骂。没有人能够完全地不在乎别人的谩骂。在中国,你想要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需要强大的心脏与粗壮的神经,才能忍受住那些污秽,才能不至于在人们的口水中淹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脏与神经,他们怎么办呢? 或者沉默不语;或者,离开 。 离开的总是最出色的人 。对于骂人者来说,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骂人者自己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实质的好处,实际上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的简单化、极端化、情绪化,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 ,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骂街泼妇。很多人的骂是极端缺乏理性的,因为他们之所以大骂,往往只是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上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比如某部电影好不好看、某首歌曲好不好听、某个影星漂亮不漂亮、某个球星技术高超不高超等等。因为骂可以取得精神上的快乐,他们便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因为不用思考, 用骂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何必再去思考呢,何必再去讲道理呢 ?结果就是他们的 思维能力越来越低,能够耐心地、用理性和知识去讨论问题的人越来越少 。好骂的人其实也伤害了自己。 柏杨先生曾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我们看到候选人的辩论,从不揭露对方阴私,因为这样做选民会觉得你水平不够,丧失选票。中国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不但专门揭露阴私,而且制造阴私,用语恶毒。竞选总统这么大的事情,人家的心胸都是如此开阔。而我们很多人,却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恶毒地谩骂攻击。 如果我们找一下 中国人好骂的社会原因 ,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缺乏信仰。中国人多数是无神论者,没有精神上的寄托,也就没有了精神上的制约。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骂人是缺乏教养的、粗鲁的行为,但为什么还会骂呢?特别是在网上骂呢?因为在网上骂,是匿名的,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便没有了精神上的制约,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骂就怎么骂。而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上帝或者是佛或者是安拉始终与他同在,并且在看着他的行为。所以,当他想要骂的时候,他就会有所顾忌,担心神的惩罚。 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讲“慎独”?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精神上的制约,他一个人的时候,是精神上完全自由的。而 有信仰的人则不存在“慎独”的问题 ,因为神始终与他同在,在精神上他没有“独”的时候,他会觉得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他时刻都需要言行谨慎。 二缺乏教养。正如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所言: 中国人有教育,没有教养 。笔者深以为然。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便容易倾向于肆无忌惮。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后天的教育,以及精神道德上的修炼。但遗憾的是,中国人的教养同样不够。中国的教育表面上重视德育,而实际上是分数至上,学生精神道德上的教养长期受到忽视,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整体的滑坡。学生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言行,使之不伤害别人及社会,而表现为言行无所顾忌,其实可以称之为“ 有知识的野蛮人 ”。 神圣化与妖魔化 中国人很容易把人神圣化或者妖魔化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还有书圣、诗圣、画圣等艺术上的圣人。到了近现代,中国人又把开国领袖当成神来膜拜。而古代的一些帝王如唐太宗、康熙帝至到今天仍被许多国人神圣化、完美化。 一 个人一旦被上升到“圣”的高度,在中国人的心里,他就成了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不容质疑的神,他们不能接受“圣”会有缺点,不能接受“圣”的不完美。 如果有人批评这些圣人,指出他们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就会招来滔天的反驳与咒骂。 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有那么多的被妖魔化的人,他们似乎是坏的不能再坏,坏的没有一点好,永远被人唾骂。 中国人的 这种“圣”的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被“圣”所钳制、禁锢,不敢批评“圣”,不敢越雷池一步,“圣”总是对的,总是最好的。谈什么突破?谈什么发展呢?就思想来说,我们几千年都一直生活在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的阴影之下,不敢去探索阴影之外的光明,反而以为阴影里面就是最光辉的。直到近代,中国人才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但我们已经落后太多了。艺术上的圣人还可以接受,思想上的圣人,我们必须除去他们的光环。 现在,又有一些人打着儒家或国学的名号,又将中国的某些古代人物和传统文化神圣化,他们乱解经典,把错的也解释成对的,把黑的也解释成白的,千方百计地涂饰经典,让经典笼罩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总之一句话, “圣人”总是对的 。笔者以为,这绝对是一个不好的苗头,这是思想的退步,更是对我们伟大祖先的污辱与亵渎,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他们只会感到痛苦。 地域攻击中, 中国人容易神圣化自己,妖魔化别人 。某些发达城市的人常认为自己城里人聪明、勤劳、素质高、能力强,而乡下人都是愚蠢、懒惰、肮脏,素质低下的;某个省或市的人认为自己这个地方的人正直、诚实、奉献,而某省的人则虚伪、懒惰等等。对于各个地域的人, 中国人很容易形成脸谱化的印象 ,某地人高大强壮但愚笨,某地人都是小偷骗子,某地人小气,某地人暴躁,某地人大男子主义等,其实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是片面的、极不准确的。许多南方人认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而我作为山东人,我发现我的同学亲友当中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而且有相当一部人是怕老婆,做饭洗衣什么家务活都要干,还是高手。 中国人之所以形成这种“神圣化”、“妖魔化”的思维倾向,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人的思辨力不足,这造成了中国人在评价人问题上的缺憾。中国人很难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甚至当他们为一个“坏”的形象翻案时, 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把“坏”完全又变成了“圣” 。或者,当他们发现某个“圣”的错误时,又会把这个“圣”打入地狱,把他当成十足的“魔鬼”。中国人评价人很容易陷入片面化、扁平化、脸谱化的怪圈, 很难接受一个人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稳定与变化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看不到并难以接受人的个性的多面性、立体性、复杂性 。中国人评价人的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其 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 。中国文艺作品中对人物的表现也存在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形象经常会 脸谱化、扁平化,不够丰满、立体、多面 。 思辨力不足就会形成“二元”思维,在评价人的时候,往往简单地评价为“好人”、“坏人”,如同小孩子看电影,思维简单。实际上,大部分、应该说是所有人,都难以用“好”或者“坏”来评价,再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人也有缺点。或者,他在某个方面很坏,在另一个方面却很好。或者,他今天很坏,但明天却很好;或者是以前很好,现在却变坏了。我绝不相信世上有没有缺点的人,或者是坏得没有一点好的人。人,就是这么复杂,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好人”或“坏人”,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就对其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就过度的美化与拔高。 关于人的复杂性,我们从一些演员身上就可以看到,周星驰在电影中这么搞怪,而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木讷的人。梁朝伟也很内向。演《武林外传》的阎妮,接受采访都会脸红,不善言谈。这就是矛盾的统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个性会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 西方多数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要好得多,他们很少会去过度地神圣化一个人。丘吉尔在二战中领导英国人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他无疑是功勋卓著的国家英雄。但在战后的首相选举中,他却败给了艾德礼。在中国人看来,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丘吉尔是中国人,在中国建立了那样的功勋,他会被神化成一个高大全的、神圣化的形象,会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绝对不会在选举中败北。但在英国人看来,丘吉尔在二战中做的事情,是他作为首相应该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他是一个人,一个做着与众不同的工作的凡人。工党领袖艾德礼用“实现全民医疗保障”这个最贴近普通人的施政纲领说服了选民选择他,而不是二战英雄丘吉尔。英国人民懂得,一个现代政府,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向国民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 华盛顿,我们都说华盛顿是多么伟大,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裁者,但他却没有。我从来不否认他的伟大,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即他想做独裁者,也很难做到。因为美国人不会去神圣化一个人,并将之置于人民之上。在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政治神坛的立锥之地。 美国人民不会把自己命运和希望,寄托在圣人的手中 。他们敬仰华盛顿,却对权力始终保持着警惕,并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国家陷入集权统治, 美国没有独裁的土壤。美国人也很少去妖魔化别人 ,南北战争中,失败的南方军队也受到了尊重,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并没有对北方军队给予比南方军队更加正面的评价。南方的将军在战后也没有受到审判,甚至还受到了尊重,南方军队的阵亡者纪念碑同样受到保护。反观中国的内战,我们长时间以来都在妖魔化国民党及其军队,抹杀其抗日贡献,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公平的。国民党的军队和共产党的军队一样都是来自于老百姓。 我非常欣赏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上帝和魔鬼都是人的化身。一个人,首先是人,拥有全体人类共有的特点,然后才是自己的个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 盲目崇古 崇古尚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 色。中国人对古的“推崇”让许多外国人惊异。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落后时说:“如果要问,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久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伏尔泰指出,中国人的 让人难以理解的崇古心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好的时代是在过去,好的人物也是在过去;今不如昔,今人不如古人。按这种心理推上去,似乎原始社会才是最美好的社会。中国的古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言必称“上古”,在他们心里,三皇五帝时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儒家和道家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尚古。道家甚至认为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最好,有了帝王就不行了。 中国人的崇古与思辨力有莫大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人对人性的认识的片面性有关 。因为他们可以亲眼见到今人,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今人的不足与当今社会的弊端,便对“今”深感不满;但他们 不可能亲眼见到古人的行为,便想当然地将古代社会和古人理想化、完美化甚至神圣化。总觉得古代是好的,古人是比今人高尚的,祖宗的东西是神圣的。 其实,没有证据能证明古人要比今人更高尚,也没有证据证明人类的人性在几千年中有了什么退化或发展。 很多中国人觉得古人比今人更高尚、聪明、强壮,其实是没有证据的想当然 。 盲目地崇拜古文化禁锢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文艺作品中,中国人很少畅想未来,而总是盯着历史,总是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味中而难以自拔。 确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仰视。但世界是发展的,是进步的,而不应该原地踏步。我们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不能拘泥于传统,躲在或困在传统的圈子里不出来,抱着传统不放,甚至将其神圣化。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传统。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知道人们把他当成圣人来供,我估计他是不高兴的。我想,他宁愿人们将他的思想抛弃,创造出新的思想。但是,今天仍有一些人在想着复古,想着以几千年前的思想来武装现代人, 以古人之政,治当世之民。这只能说中国人的创造力太差了 ,几千年来都没有走出祖先的思想藩篱。 一个总是把父辈的成就或地位挂在嘴上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一个民族同样是如此。
个人分类: 未 分 类|1729 次阅读|3 个评论
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
songshuhui 2011-8-18 00:20
陈筱歪 发表于 2011-07-18 05:25 46年前,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小镇为3-4岁的儿童开设了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后来更好的塑造了一些人的人生。46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儿童都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统计上看,他们拥有更加稳定的家庭,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和更低的犯罪率。这些孩子都接受了一个学前课程(preschool),课程是小班形式,由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教师指导,强调学习中家长的参与和互动交流。这项长达40多年的研究由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David Kirp和哈佛教育学院共同参与。他们随后出版了一本书,“The Sandbox Investment: The Preschool Movement and Kids-First Politics”,介绍了他们在这项研究中的发现。 这项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确实可以影响认知和学习能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对孩子有即时和长期的好处。虽然批评者认为这些孩子本身出身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相对其他的孩子就有优势,而人的性格形成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3岁之前和上学之后都一直在进行,另外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过重大的打击或者变革也会显著的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所以这短短几年的早期教育也许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学界已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 儿童早期的经历可以塑造人的大脑回路 (early experiences shape brain circuitry)。 大脑如房屋,神经如电路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 很大一部分的神经细胞连接形成于出生后的第一年,这些连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比如,父母重复的喊孩子的名字,不停的输入同样的声音信息,孩子就会慢慢的在神经网络里记录下这个声音信号,从而和自我联系起来,渐渐的就会对这个信号产生反应。从一出生开始,大脑就开始建立这些对应的联系,来形成习惯、思想、自我意识、记忆之类。 等到儿童3岁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千兆以上的神经连接,是成人大脑数目的两倍,而且这些连接将会一直持续到大约10岁时。从11岁开始,大脑就开始清除部分冗余的连接,使得系统变得更准确,更有效。在这期间,倘若父母帮助孩子接触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就能够促进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完善。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的,重复的刺激能加强连接的形成,进而形成长期记忆。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讲话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单词和短语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他们大脑的语言中枢功能。 重要的大脑发育时期 对于0-3岁孩子的父母来说,因“时”施教也许和因材施教同样重要。不同的大脑区域发育时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正确的经历和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学习的过程会贯穿人的一生,但鼎盛的时期是在大脑如海绵般有强大吸收力的时期,也就是出生之后的前三年。 视觉和听觉发展的最佳时期则在0-5岁之间。感官系统的发育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并和外界交流。在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里,他们需要去接触各种形状,颜色,不同距离的事物和运动,来让视觉回路建立和完善。听觉也是如此。而语言的学习发生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从0到10岁,他们都在不断在学习着语言的技能。每个孩子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掌握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一些基本的训练可以由父母来完成,比如耐心且不断的和孩子讲话,鼓励他们牙牙学语,表达自己。不过,语言也可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教育人员来帮助完成。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高低则是孩子长大后是否能有成就和获得快乐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识,自律性,同情心,信任等多个方面。任何来自其他课程的训练,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幼儿对世界、对爱的最初认识都是来自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亲密接触,陪伴和玩耍都会影响大脑中神经物质的产生和释放,比如产生愉快感觉的多巴胺,掌管情绪的五羟色胺,产生兴奋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应激反应的皮质激素等。 一项关于母亲的爱抚对成年后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剥夺爱抚的幼儿,从幼年时期起就具有高水平的皮质激素(一种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应激激素),大脑发育相对减缓,对学习与记忆至关重要的海马体,和掌管作出决策分析的眶额皮层在体积减小。相反,掌管恐惧反应的杏仁核却体积加大,活性提高,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见Seren 《 阴魂不散的童年 》)。 大脑中这些显著的变化都显示,幼年时代的经历和体内激素的变化,往往比成年后的经历,有着更加持久而难于逆转的效用。另一项研究则表明,比起只有孩子自己参加的课程,由父母和幼儿共同参加的、侧重亲子互动交流的培训课程,会更大程度的促进孩子各项智力指标的增长。
个人分类: 健康|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的智商妈决定?
热度 3 songshuhui 2011-7-8 12:25
圆儿 发表于 2011-06-24 05:56 网上一度盛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母亲对孩子的智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听到的一个版本是:“决定智商的八对基因全部都是位于 X 染色体上面,然后男生是 XY, X 是来自母亲,Y是来自父亲。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听到这个,我老公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们儿子岂不是要被毁了?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儿子的智商是由妈妈遗传的么? 我们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表格(数据取自 )。 智商相关性 妈妈-孩子 0.464 妈妈-女儿 0.486 妈妈-儿子 0.443 爸爸-孩子 0.423 爸爸-女儿 0.438 爸爸-儿子 0.411 研究人员统计了美国两千多个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智商数据,汇总发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智商确实比父亲和孩子的相关性略强。比如,母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为 0.443 (相关性越接近1,两者相关性越强),而父亲和儿子的则为0.411。但是这不足10%的差距实在显的微乎其微。这么看来,“儿子的智商由妈决定”的定论是完全靠不住脚的,妈妈爸爸和子女的智商都有着关系,但也都不起决定作用。这样我老公的心也就可以搁到肚子里去了。不过“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个说法难道真的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么? 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么? 事实上,早在1972年,科学界就有人提出“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样的说法。那时候,基因测序还没有实现,研究人员仅仅通过男女智商统计差异的得出的这种猜测。因为他们发现,尽管男女智商统计分布都是高斯分布,但是男人的智商分布的方差要大一些,也就是说IQ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男人占的比例要比女人多。不仅如此,某些智障类的遗传病好象对男人更情有独钟,种种迹象表明,智力的遗传和性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猜测后来才慢慢的得到实验的证实。 本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编码也得到了破解。科学家们发现,X染色体上的近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脑里表达,这个比例要高于常染色体,更远远超过Y染色体( , )。也就是说,X染色体对大脑结构,认知能力,智力发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男孩来说,他们唯一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也就说,理论上讲母亲对儿子智力方面的遗传作用也应该是巨大的,可为什么智商的统计显示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呢?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如何决定大脑结构的? 这涉及两个概念——X染色体失活(X-inactivation)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重组。 对于男人来说,X染色体上编译大脑结构的基因的任务很简单,因为只有一份基因,只管拿去用就好了。而对于女人来说,她们有两套X染色体,如果两套都用来表达蛋白质,那就乱了套。所以选择用哪一套去编译大脑就成了个难题。在女人的细胞中,两套X染色体会自动有一套失去活性,只留有一套解码编译蛋白质,这种两条X染色体的其中之一失去活性的现象就被称之为X染色体失活。现在普遍认为,在女性胚胎发育时期,大部分情况下,不同细胞中选择哪一套X染色体失活的过程是随机的。导致的结果是,大约一半的胚胎细胞来自于母亲的X染色体失活,而另一半是来自于父亲的X染色体失活。所以基因编译大脑结构的时候,一会儿是来自于母亲的X染色体起作用,一会儿却是来自父亲的起作用,随机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将X染色体基因表达充分的混合。另外,人的X染色体里还有大约15%的基因是可以逃过失活一劫的,这让本来已经非常复杂的X染色体编译更是变得扑朔迷离。 另一方面,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当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样,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就减半了。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减数分裂的时候每个卵细胞里就各分得一个X。细胞连续分裂的时候染色体还会发生多次重组,两条来自父母的不同的X染色体会交换某些同一位置上的基因,这就让最后每个卵细胞里分到的X染色体里混合了原本两个X染色体的基因。 所以,当儿子从妈妈那里得到X染色体的时候,是已经经过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重组的结果,是混合了来自他外公外婆的X染色体的结果。而他的妈妈编译大脑的时候用的X染色体也是被随机选择过的,母子俩的大脑结构可能完全的不一样,也可能有很大的相似程度,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既有一部分的相似度,又有一部分的不同。大自然的设计就是如此巧妙, 尽管妈妈在儿子智力遗传问题上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仅凭妈妈的聪明程度还是不能绝对预测出儿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另外,由于基因印记(Genomic imprinting)的存在,有科学家猜测相对于母亲通过X染色体遗传智力,父亲是通过常染色体表达基因从而影响子代的大脑和行为的 。但由于基因印记很少见,只占不足1%,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人类智力的进化和天才基因 X染色体上集中了大量智力基因听起来好像对于男人来说是不利的,但很多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人类智力进化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Gillian Turner教授认为,人类的智力进化比别的任何遗传特征都要迅速,如果想要尽量快速的把一个基因在人群里传播,把它放在X染色体上是最明智的选择了。X染色体作为性染色体已经有三亿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大部分基因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并且在性染色体上一直是主导的位置。所以有人猜测,X染色体上的进化并不主要靠新的基因的产生,而是很大程度上旧的基因产生新的组合。 不少科学家还猜测天才基因也是和X染色体息息相关的。下面这个图就代表着这么一个天才基因显现和传播的简易模型 。这个模型里只有六个基因,全部在X染色体上。第一代妈妈X染色体减数分裂之后产生了一个天才基因组合——全A基因的儿子。这个儿子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生了两个孩子,他的天才基因只能传给他的女儿,而不是他的儿子。而他的女儿再结婚,由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发生重组(x的位置)的原因,天才基因组合被拆散了,所有的第四代都很平庸,但基因还在传播下去,期待着再次出现天才组合的机会。所以,虽然天才基因可以延续,但是天才的出现只是个偶然事件而已。 如果这是真的,天才基因还需要靠女儿传宗接代,那么各位天才男人们就应该生女儿,否则基因要是在儿子那里将会断了香火,对于人类来说那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参考资料: Reed and Rich, Parent-Offspring Correlations and Regressions for IQ, Behavior Genetics, Vol. 12, No. 5, 1982 Ropers and Hame, 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6, 46-57, 2005 Nguyen and Disteche, High expression of the Mammalian X chromosome in brain, Brain Research, 1126: 46-49, 2006 Gregg, Parental Control over the Brain, Science: Vol. 330 no. 6005 pp. 770-771, 2010 Zechner et al, A high density of X-linked genes for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a run-away process shaping human evolution? TRENDS in Genetics, Vol. 17, No. 12, 697-701, 2001
个人分类: 医学|2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诺贝尔奖与跑步
热度 13 ljry8044 2011-5-10 21:57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人沃尔夫冈-克特勒谈跑步: 我一边跑步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物理问题,家庭问题,周末的计划等等。跑步时我从没有过什么重大发现,但是它给了我时间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有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只有你足够放松时才能发现显而易见的它们。 跑步对我做科研最大的帮助是它让我一直保持平衡状态,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一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给了我很好的锻炼,不跑步会使我肌肉紧张,为了做好我这种需要长期保持坐姿的工作,每周必须跑几次。 我跑步时不会想着解决问题而是从其他角度观察问题。如果有些事情让你很不爽很失望了,跑步中你会发现世上除了不爽失望还有很多东西也能充溢全身的。跑步帮助你从麻烦的境地踏入另外一个世界,它让你勇敢面对个人问题、工作问题,当你跑上一段距离后再来思考它们,你会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跑步有助于你保持与日常事务的距离。 只要双脚触上跑道,注意力就发生了转移,因为你要跑得快,要保持步伐。每当你看到下一个街角,你都会努力朝它跑去。 在科学研究里,你不需要穷尽体力,这可以在跑步中达到极限时体会到,我喜欢筋疲力竭,那会使我非常舒服。而做科学是一个更长的努力过程,它可能需要你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研究某种现象,许多努力都是为偿试错误,失败了再试,再失败了继续试。科学工作中也有像跑步那样一鼓作气的时候,但从整体上来看,科研更多的是需要一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努力,某种程度上,就像坚持跑步一样。 我想跑步与科学都反应了某些性格特点,我必须得忍耐、有毅力还要有野心,为达到目标我得乐于拼搏得异常卖力,这些在科研和跑步中都能体会到,也是我在两者中成功的技巧。 我尽力抽出时间跑步。如果太忙,会优先处理某些事情,不过在周末既使事情再多,我都会说,“不,我现在就要去跑步”,我知道跑完后精力会更加充沛,为节约时间而放弃跑步往往适得其反(博主备注,不过,如果是低下的疲劳战,则得另当别论)。 另外,跑步提升智力的作用意义已被科学家所证实 剑桥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慢跑能够促使大脑生成新的细胞,提高记忆力。 研究人员首先对两组老鼠进行了对比试验后发现,跑步的老鼠记忆力强,久坐的老鼠记忆力差。从大脑中提取的组织现实,跑步的老鼠长出了更多新细胞。 研究人员自己也加入到跑步的行列中。跑了一段日子后,他们发现自己也生长出了成百上千的新脑细胞,记忆力也得到提高,记忆发生混淆的几率大大降低,学习和完成其他认知任务的能力大大增强。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4398 次阅读|21 个评论
生物进化:教授是智力进化的副产品
热度 2 smallland 2011-2-21 22:25
话说宝玉串门,中午犯困要休息一下,看见一副对联就不干了,非要换个房间。那是怎样的一副对联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在《丑陋的孔雀》中曾分析过,人类的智力不是基于解方程的需要而进化,也不是基于背课文、弹钢琴、或者做科学实验的需要,而是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结果。 人类的智慧催生了现代科学,造就了大批教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这些都是进化的副产品,而不是进化注定的方向。直到最近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智慧并没有多少用于“科研”,主要的发明不过是打狼用的石头和用火做饭。 进化过程中,功能的借用比比皆是,最近一次讨论借用,是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文中。进化过程中的借用,往往能给物种带来质的飞跃,就像有羽毛的恐龙“突然”能够翱翔于深山密林或惊涛骇浪。人类的大脑被借用,让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样的借用还没来得及被纳入真正意义的进化轨道。大脑的开发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有灾难。破坏地球的是教授们的发明,最终拯救地球可能也要靠教授。 因为大脑被借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大脑的原始功能(世事人情功能)仍主宰着人类社会。刘邦没什么学问,朱元璋也没什么学问,但懂得世事和人情。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中学生忽悠千万人乃至专家教授仍有可能。万众瞩目的郎朗先生学问可大了,也相当于教授了吧,最高境界也不过是剧烈摇晃着脊椎为人家吃饭助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相对于农民工,教授们算是劳心者,而相对于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政客,他们依然是劳力者。这样看来,赵云和诸葛亮一样,都不如善于哭鼻子演戏摔孩子装仁义的刘备,统统是被刘备“借用”的。 对于人类的智慧借用,因为来势凶猛,让人真假难辨,所以往往把记忆力好或逻辑思维能力强当作“聪明”,而忽略了未被借用的原始功能。上世纪80年代一批著名的少年天才,据说后来都没大出息,是因为未被借用的原始功能不足?还是过多的功课学习时间占用了”世事人情“的学习时间?有人说是因为大脑被过早地开发了,那是胡扯。
290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智力起源
liuxiaod 2010-8-21 21:15
看到这篇报道:《 英国牛津大学计划耗资千万英镑研究智力起源 》,一个很好的方向。 我猜测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在人群中有一些智力退化的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智利水平只相当于4,5岁的儿童(与大猩猩相仿),这些人有明显的外貌特征,头小,两眼集中,看起来有一点儿像猩猩,我在国内国外都见过,不管什么人种,这种特征是共同的,估计这是遗传基因发生了突变,或者是人类超越猩猩的基因部分退化造成的,所以分析一下这些不幸儿与正常人或者与他们正常的兄弟姐妹的基因差别就可以很快找到对智利起决定作用的基因,并且有希望找到基因治疗的办法。 中国从事生物基础研究的人很多,力量加起来一定比一个牛津大学强很多,先弄出来一些初步结果,拉几个山头,然后再深入研究,横向交流,学派就形成了,将来与西方学术界平起平坐,还可能超过西方,成为执牛耳者。 反过来,在人家刚起步的时候等待观望,或派几个人到人家那里做学生,等到人家把学派建立起来后,中国学术只能跟在他人后面模仿。在一个学术领域刚起步的时候,最初的成果相对简单,但是影响最大,其后的工作反而繁琐,投资大,影响面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智商测试
brbaba 2010-6-20 10:30
TEST FOR DEMENTIA下列有4个问题及一个加分题,你必须立刻回答,不能花时间慢慢想,让我们看看你有多聪明。 Ready? GO!!! (scroll down)准备好,向下卷! First Question:第一题 You are participating in a race. You overtake the second place person. What position are you in? 你参加赛跑,追过第2名,你是第几名? Answer: If you answered that you are first, then you are wrong! If you overtake the second place person, and you take their place, you are second! 解答:如果你的回答是第1名,你就错了!你如果追过第2名,你只是取代那人的位置,你是第2名。 To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don't take as much time as you took for the first question. 回答第2题,你不能使用与回答第1题相同的时间。 Second Question第二题: If you are in a race, and you overtake the last person, then you are? 你参加赛跑,你追过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 Answer: If you answered that you are second to last, then you are wrong again. Tell me, how can you overtake the LAST person?! You're not having a good time at this! Are you? 解答:如果你的回答是倒数第2名,你又错了!告诉我,你怎能追过最后一名?显然你并未乐在其中! Very tricky maths! Note: This must be done in your head only. Do NOT use paper and pencil or a calculator. Try it. 很诡异的算术!这只能在脑中盘算。不要使用纸与笔或计算器,试试看。 Third Question:第三题 Take 1000 and add 40 to it. Now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30.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20. Now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10. What is the total? 以1000加上40,再加1000,再加30,再加1000,现在加上20,再加一次1000,现在加上10,总数是什么? Answer: Did you get 5000? The correct answer is actually 4100. Don't believe it? Check with your calculator! 解答:得到5000是吗?正确答案是4100,不要相信,用计算器查证吧! Today is definitely not your day. Maybe you will get the last question right? 今天对你铁定诸事不宜,或许最后一题你会答对? Fourth Question:第四题 Mary's father has five daughters: 1. Nana, 2. Nene, 3. Nini, 4. Nono.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ifth daughter? Mary的父亲有5个女儿,第1个女儿 Nana, 第2个女儿 Nene, 第3个女儿 Nini, 第4个女儿 Nono,第5个女儿的名字是什么? Answer: Nunu? NO! Of course not. Her name is Mary. Read the question again! 解答:答案是Nunu吗?不!绝对不是,她的名字是Mary,请再读一次问题! Okay, now the bonus round. You can partially redeem yourself with this one!!!!! 好,现在是加分题。这题可稍稍解救﹙弥补﹚你! Bonus Question加分题: There is a mute person who wants to buy a toothbrush. By imitating the action of brushing one's teeth he successfully expresses himself to the shopkeeper and the purchase is done. Now if there is a blind man who wishes to buy a pair of sunglasses, how should he express himself? 一个哑巴想买牙刷,他模仿刷牙的动作,成功的向店主表达,也完成了购买。现在如果一个瞎子想买一副太阳眼镜,他要如何表达? Answer: He just has to open his mouth and ask. He's blind, not mute - so simple. 解答:他只要张开嘴问即可。他是瞎子,不是哑巴。就这么简单! KEEP THIS GOING TO FRUSTRATE THE SMART PEOPLE IN YOUR LIFE 把这个传下去,以便打击那些你生活中遇到的「聪明人」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总是笨蛋统治人类?
harmonism 2010-3-26 13:52
王洛克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她的国民智商测验排名是世界首位,但她的统治者的智商却是世界最低。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管理学问题:一个智商极低的人群,是如何去统治智商极高的人群的呢? 孔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就是说智商高的人统治智商低的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他们也都认为国家应该由精英来统治。但是,世界上从古至今,大多数国家事实上都是由无赖和低能儿统治的。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智商高的人思维比较发达,按理是要比智商低的人能力强,但实际上却是智商低的人统治者智商高的人。古代那些大哲学家们、大科学家们、大艺术家们,不过是昏庸帝王的玩物。才智超群的人物如诸葛亮,也不过是弱智儿阿斗的忠臣。如今,许多才华横溢的学子成为大老粗老板的打工者,甚至连打工的机会都找不到。 存在就是合理。那么,愚人国的蠢人们是如何统治聪明人的呢? 我们首先来给人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我们知道,人可以分成愚笨的人和聪明的人,还可以分成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排列组合一下就有:愚笨而善良的人、聪明而善良的人、愚笨而邪恶的人、聪明而邪恶的人。根据实际经验,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判断:聪明而邪恶的人往往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但是,这只是在相同条件下的情况,如果初始状态不一样,四种人的竞争结果就会不同。比如,一个愚笨而邪恶的人一开始就拥有了统治权,那么其它三种人就可能无法再胜出了。因为愚笨,聪明人跟他讲道理他听不懂,因为邪恶,他非但不听而且要加害于人,因此愚笨而邪恶的人对任何挑战他统治地位的人都必定进行残酷镇压。他拥有无上的权利和武力,任何聪明与善良对他都无可奈何。那么,聪明而邪恶的人呢?因为他们聪明,他们不会自讨苦吃胆敢推翻愚笨而邪恶的人的统治,因为他们邪恶,因此他们就会跟愚笨而邪恶统治者狼狈为奸,用他们的智商给愚笨而邪恶的统治者出谋划策而换取利益。于是,愚笨而邪恶的统治者事实上就豢养着聪明而邪恶的小人,他们一起对整个国家进行残酷的野蛮统治。 现在,问题又回到这里:愚笨而邪恶的人一开始是如何获得统治权的呢?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人类统治权力的基本来源。远古时代,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氏族头领往往都是聪明能干而强壮的人,因为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氏族头领的统治权力,与其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不如说是为了氏族整体利益。这时,聪明而善良的人,如果身体还挺强壮的话,他被推选为首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作用,人类的邪恶本性难以得到声张,因为那些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对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外敌入侵。但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自然环境的限制开始减退,个人独自生存的能力不断提升,占有私有财产的欲望开始膨胀。人类邪恶的本性开始蠢蠢欲动。此时,聪明而邪恶的人往往能够通过卑鄙的手段窃取统治权。这个时期对应的是奴隶制社会。聪明而邪恶的奴隶主统治了人类漫长的时间。然而要命的是,邪恶的奴隶主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死后统治权自然由他们的子孙继承。这种权力世袭制一直持续到漫长的封建社会。权力世袭难以保证聪明的父亲生下聪明的儿子,即使遗传上可能,但是后天的教育和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变数,还不能排除遗传突变,生下弱智儿的可能性。历史上无数的昏君就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权力世袭之外,获取统治权的途径还有暴力,包括军事政变和农民起义等。暴力有时是对暴政的反动,具有正面的意义,但是暴力一旦开启,也就难免失去控制。此时,一些聪明而邪恶的人就会乘机摘取胜利果实。通过暴力上台的统治者往往害怕别人效仿他们,因此特别倚重暴力,不仅将它视为政权获取的途径,还将其视为维持统治的方式。其邪恶的本性也就暴露无遗。聪明善良之士不会与之为伍,相反还常遭受其迫害。因此,他们只能依靠那些愚笨的人和狡诈邪恶的小人管理这个国家。 可见,我们常见的智商高的人被智商低的人统治这样的悖论,其来源就在于统治者一开始就拥有统治权,而这种统治权的来源往往是非法的或不公平的。 2009-3-2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挑战智力极限——盲人分袜
famingkuang 2009-12-14 23:57
有两个盲人兄弟去卖袜子,哥哥买白袜子,弟弟买黑袜子,回到家后,两人都分不清哪双是白的,哪双是黑的了。于是兄弟俩照书上说的把袜子都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用手去摸,果然有一双温度高,另一双温度低。哥哥拿走了温度低的,弟弟拿走了温度高的, 他俩都很高兴。 第二次,他俩又去买了袜子,这次他俩每人都各买了一双白的和一双黑的,太阳刚下山的时候他俩才回到家,不幸的是他们的袜子又混在一起了,他俩能在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分好袜子吗?(袜子的大小和材料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只是颜色)
个人分类: 挑战智力极限|611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家学术交流故事(三)学术争论与“激发态智力”
gxfycyyhang 2009-12-2 09:43
学术争论是产生激发态智力的源头 人的智力有三个来源:教育、实践和动脑,教育、实践和动脑被称为智力的三个源头。学术交流之所以启迪智慧,就是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动脑,使思想 在学术信息的大气中自由地翱翔。 学术争论激发大脑,成为产生激发态智力的源头。 1930年发生的科学史上两位最杰出的智力之间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相互论争,就曾极大程度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他们的论战继续进行。当时,爱因斯坦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光子箱,并试图用它来推翻玻尔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统计解释。面对爱因斯坦的挑战,玻尔通宵不寐,苦心焦虑着回击爱因斯坦的办法。忽然间他想到了广义相对论的红移现象。用爱氏之矛击爱氏之盾,岂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在大会上发言,驳斥爱因斯坦的光子箱理论,并且迫使爱因斯坦放弃了从内部不一致的基础上否定量子理论的希望,转而在量子力学不完备上继续他的批判与论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智力测验:看到的头像越多越聪明
newnt191919 2009-11-1 09:50
看你的智商有多少!据說全世界只有不到4000人可以看到13个. 看到0-6个 智力絕對低下,完全是個白痴! 6-8个 智力有點弱,屬于弱智者! 9-10个 算是正常人! 11-12个智商很高!屬于智力超群! 13个全世界也只有不到400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853 次阅读|5 个评论
你有她优秀吗?
liux831 2009-8-11 21:53
你有她优秀吗? 上高中时的教室里,有一个座右铭---优秀是一个习惯。 1.优秀是业绩 高考在即,优秀当然是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2.优秀是一种素质 素质优秀,也是一种理解。 3.优秀就是聪明 小时,总是听人说,你真优秀。 林彪说,我的脑袋特别灵,爹妈给的嘛! 4.优秀是一种潜力 如果足够优秀,未来是无比美好的。 对选拔人才者来说,知人善任;对自己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自己发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接触的与奥赛有关的人和事—(1)我的老师
qlms 2009-5-23 14:15
我是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在上大学之前,奥赛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已,对于什么是奥赛,奥赛怎么比赛,奥赛有啥意义,基本是一点都没有概念。 后来读了大学,慢慢接触了一下和奥赛有关的人和事,现把你其中一些事写下来,把一些人,特别是他们的观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写我的老师。 我上大学的时候,刘英太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是一个勤奋而且很聪明的老师,讲课非常的好。当我离开当初的专科学校去读本科的时候,刘老师也离开那所学校,去了北京大学读博士。他博士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物理老师,也是现在北京市物理学会和北师大实验中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物理奥赛暑假学校的主讲老师。刘老师的奥赛课讲的无疑是很好的,只要我们google或者百度一下,有很多上他课的学生,在博客或者其他的方式对他的评论为证。我曾经跟着他上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力学,对他的功底,自然是了解的。 我今天要强调的,不是他奥赛的课程讲解的多好,而是他对中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03年暑假的时候,到他在山东的家去拜访的时候,和他谈论了中学重点班的问题,他的态度是,在初中阶段,非要把学生送到这种特长班,重点班,基本没有什么用。他不仅这么说,也身体力行的这么做了。他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好,当时被选拔进入我们学校所在市的重点中学的重点班。那个重点班的老师可能配置的太好了,所以很多人都花费很多心思把子女送进来,最后是50多个人的教室,挤了七八十个人。按照他儿子的说法是,转身都困难。他在北京听说这个情况后,就专门回来一次,要求把孩子转到普通班去。这个举动不仅让班主任想不通,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明白。结果呢,他儿子到了普通版之后,学习还是很好,并且班级人少了,没有那么挤了,生活还很快乐。 我今天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不要把中学阶段的重点班,特长班看的太重,如果那种重点班,已经让孩子每天的生活感觉压抑和不开心了,我感觉去的话,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10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懒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科研谨防智力懒惰
吴信 2009-3-5 12:50
有句话说的好:懒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从某方面来讲,也是有道理的。 人类懒惰的思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吗?想想看吧,不用说不用体力去耕作劳动了,我们甚至不愿意东西去削一个苹果、不愿意抬脚走上那仅仅处在二层的楼房、不愿意再抬手写哪怕仅仅有 新年快乐 四个字再加上署名的一封贺卡、不愿意记住我们的节日和各个重要的纪念日,甚至连锻炼身体都用机械代替 ...... 不管人们的发明创造不断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从客观效果上的的确确使人们正变得越来越 懒惰 。毫无疑问,高度的工业文明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使这个世界不断走向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类正不遗余力地使自己的四肢尽量的空闲下来。人们正在将越来越多地事情交给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各种智能化的工具来完成,与此同时,人们也正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工具。 相应地,我觉得也是是科学技术让人们变懒惰了,也可以说是让人们更方便了。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却不是懒惰的思想所能够完成的。然而,目前科研中实在也存在大脑懒惰的现象,这却是我们阻碍科学进步的巨大因素之一。 人的懒惰也许可以大抵分为两种,行为懒惰与思想懒惰,前者易识别而备受谴责,后者较隐蔽而较难克服。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思想上一旦懒惰,行为上必然懈怠,到头来必定思想僵化、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思想懒惰说到底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弱化的表现。怕动脑子、怕累身子、怕担责任,只敢按指示照搬照抄,没有丝毫开拓进取精神;有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情、作决策,不去深思熟虑,往往是眼高手低、脱离实际;更有些人不尽心尽力思考如何做好学习工作,对工作和事业敷衍塞责、心浮气躁,却对个人私事、私利无比在意。特别是科研中一样,懒于动脑子,懒于看文献和思考,跟着别人的研究后路走,如何做出创新?! 的确,我们的技术曾经落后的,曾经我们依赖 懒惰 也提高了技术,但是过多地依赖技术引进,而懒于思考,这不是思想上的懒惰吗?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张子仪院士谈到: 如果今天我得到新的知识,有了创新,到了明天我也要得到新玩意儿,而且每天我都要有新的收获,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张子仪院士通过这九个字来启发大家探索创新思维。 而这些都需要思想上的勤奋,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千方百计积极思索、探索、专研,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洋为中用不唯洋,古为今用不唯古,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 张子仪院士鼓励大家要不断地创新。 神七能够成功上天靠的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张子仪院士说, 以创新的思维去发展科学,宣传科学,使科学普及化才能使全民真正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了,才能使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发展起来,以团体凝聚力和自主创新去指导科学的发展,才能使科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正如拿破仑所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 利剑和思想。然而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科研中思考越深,视野越广,能力越大,原始性的基础性的创新才越有可能。 目前,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822 ,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依靠 懒惰 促进科技的发展,那我们的前景堪忧;只有思想上跟得上甚至超越时代的发展,大脑中思维之树长青,我们的科研事业才会长足发展,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前途才会无限光明!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67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亲情与智力开发双丰收的扑克游戏
famingkuang 2009-1-10 18:31
儿童的智力开发从扑克游戏开始 发发在《 挑战 智力 极限 --- 您 怎么 拿 才能 赢 发 发 》介绍了父母如何在春节期间利用扑克做道具,玩一些既能增进亲子之间情谊又能训练孩子 智力 的 扑克 游戏 。 其实这种方法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所花时间不多,孩子也很喜欢,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儿童智力开发游戏。 那一组扑克游戏只要做适当的修改就能适合三岁以上任何年龄段的人玩,而且效果很好,下面是发发今天跟小发发的玩法: 小发发满 6 岁了,发发跟他玩一次可以拿 1 张或 2 张牌的玩法,第一次拿出 4 张牌,并告诉他每次可以拿 1 张也可以拿 2 张,谁最后拿谁赢(好象小孩子对谁最后拿谁输比较难理解)。 开始他随便拿,我提醒他,你想一想,你拿后要剩下几张我才拿不完?经过思考后,他很快的懂得了最后只有剩下 3 张,我才拿不完,然后我不断的增加牌的张数,他进一步懂得了,他拿后只有剩下 6 张, 9 张,而且我拿 1 张他就拿 2 张,我拿 2 张他就拿 1 张才能稳赢,发发正想让他掌握不管多少牌,只要三张三张的数,剩下几就拿几张就能稳赢之技时,他不干了,他说累了。呵呵,发发又忘了欲速则不达这个简单的道理了。 有小孩子的父母们可以学发发这一招,多跟孩子玩一玩这种扑克游戏,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用哟。 当孩子掌握了 3 的方法后,就可以和他玩 4 了,等等。记住的是别象发发一样只想到要快速前进而忘了欲速则不达这一祖训哟。 希望您有什么绝招也拿出来和发发共享哟。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2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挑战智力极限------您怎么拿才能赢发发
famingkuang 2009-1-9 10:28
挑战智力极限 ------ 您怎么才能赢发发 题记:迟菲在她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 一道 象棋的逻辑思维题 》,然后给我留言: 发发,我博客上的那道数学题你有解题思路么,用玉平兄的话说,那是很不错的说。发发今天出这道题算是对她的题目的一个答复吧。 2009 张狂币,您和发发两人去拿,每次都必须拿 1 到 7 张中的某些张数,规定谁拿到最后那张谁输。发发给您先拿的机会,请问:您要怎样拿才能赢发发呢? 下面来几张老祖制币公司印制的狂币让大家欣赏欣赏。 补充说明: 最后谁也赢不了发发。因为 2009=8 X 251+1 ,不管您拿多少,发发都拿用 8 去减后的差数。比如您拿 5 ,发发就拿 3 ,这样每人拿了 251 次后,剩下的最后一张正好轮到您拿了。 这个题实际上是关于余数的问题,您只要保持在您拿了后剩下的数被 8 除余 1 就行。 这道题本来已经是余 1 了,所以第一个拿的人注定是输的。 这道题如果把 2009 改为 2008 ,那么先拿的人就能赢,因为 2008=8 X 251 ,您只要第一次取走 7 张,就变成 8 X 250+1 的形式了。 懂得了这个原理后,您就可以出以任何数为除数的余数题了。最后祝您玩开心。 思路分析: 无趣男同志在 9 楼的评论 前面的随便拿,快到 2000 的时候小心点,让自己眼前的狂币剩下 9 张,发发就要举手投降。,在这里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了。也就是逆推法,即是最后要剩下 1 张给发发拿,倒数第 2 次必须剩下 9 张给发发先拿,倒数第 3 次必须剩下 8+8+1 张给发发先拿,依此类推,每次给发发先拿的张数必须是 8K+1 ( K 取零或正整数)。而 2009=8 X 251+1 ,如果是您先拿,您便输定了,因为发发先留下了 8K+1 给您先拿了。 和小孩子玩扑克游戏并普及数学知识 春节期间父母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了,那么如何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既增强和孩子的亲情又提高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呢? 扑克牌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道具之一,那么我们就利用它来和孩子共同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吧。 1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也可以拿 2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3 X 18 ,先拿 2 张者可赢) 2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 2 张、 3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4 X 13+2 ,先拿 1 张者可赢) 3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5 X 10+4 ,先拿 3 张者可赢) 4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6 X 9 ,先拿 5 张都可赢) 5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7 X 7+5 ,先拿 4 张者可赢) 6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 7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8 X 6+6 ,先拿 5 张者可赢) 7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8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9 X 6 ,先拿 8 张者可赢) 8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9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0 X 5+4 ,先拿 3 张者可赢) 9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10 张,谁拿最后谁输,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1X4+10 ,先拿 9 张者可赢) 10 依此类推,您可以自己出更多的题和孩子玩。 变变变 - ------- 谁拿到最后的牌谁胜 11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也可以拿 2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3 X 18 ,先拿者输) 12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张、 2 张、 3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4 X 13+2 ,先拿 2 张者可赢) 13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5 X 10+4 ,先拿 4 张者可赢) 14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6 X 9 ,先拿者输) 15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54=7 X 7+5 ,先拿 5 张者赢) 16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 1 、 2 、 3 、 4 、 5 、 6 、 7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8 X 6+6 ,先拿 6 张者可赢) 17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8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9 X 6 ,先拿者输) 18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9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0 X 5+4 ,先拿 4 张者可赢) 19 54 张扑克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可以任意拿 1 到 10 张,谁拿最后谁赢,您该如何拿才能稳赢? ( 54=11X4+10 ,先拿 10 张者可赢) 20 依此类推,您可以自己出更多的题和孩子一起玩,这类题型对小学生非常有用,所以发发在这里重点介绍。 祝大家春节玩得开心,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挑战智力极限|17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光线是如何弯曲的
jlpemail 2008-12-3 20:09
光 线 是 如 何 弯 曲 的 ——读晓航中篇小说《师兄的透镜》 晓航的中篇小说《师兄的透镜》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4 年第 3 期,当时的位置属于小说中的二条,没有出现在该期杂志的封面上。该期刊登了三部中篇,我只阅读了《师兄的透镜》。 晓航的这篇小说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对于《师兄的透镜》,“鲁迅文学奖”评委会的授奖词是:小说借一个科学家携借来的名画潜逃的故事框架,凸现了一种天才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途径,充盈着理性智慧的趣味。 作者晓航认为,《师兄的透镜》之所以能获奖,除了小说内容扎实外,评委会的包容是更重要的原因,“这部小说并不好读,其中包含了大量天文、绘画、光学等知识,融故事、推理演绎于一体,评委会看中的也许正是蕴涵其中的智性写作”。 近年来,我的阅读兴趣倾向于与科学相关的文艺作品,比如传记和以科学家为主角的小说或者电影。进入研究院工作之前,我对于科学家的认识是有偏颇的,近距离的接触消除了一些误解和错觉。科学家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其“职业病”,或者客气地说是职业特征,比如专注、执着、自信等。 小说引起我的阅读兴趣至少有一个原因,是描写科学家的。这样的小说近年出现的不多,写天文学家的就更不多见。 《师兄的透镜》的主人公是一个天文学博士——朴一凡。“我师兄朴一凡可不一样,他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光线是如何弯曲的。他是真正的天空凝望者。” 所谓师兄的透镜,是有来历的,我查阅过国家科学自然基金会的文献。某年度资助的研究项目中有“引力透镜”的课题。晓航的获奖似乎也属于一种光线的弯曲。他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只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由于扎实地写作, 2004 年度成为他的丰收年。这一年发表了三个中篇:《当情人已成往事》、《师兄的透镜》、《当鱼水落花已成往事》。 朴一凡太聪明了,所以“大家全都看准朴一凡,因为他是天才,他有创意,所以大家就下定决心吃定他,只要他有什么想法,大家就一起跟风。”科研小组中,主导思想的毕竟占少数,这其实是正常现象。他的智慧造就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的智商。这是他的长处,也是缺陷。让大家心安理得地“吃”,他是不满意的,愤懑的。于是就有了窃取名画“空山雨后”的事件。他通过这个事件,彻底地回敬了大家。 “ 星空瞭望 ” 联合课题组,显然是虚拟的,课题太富有诗意了,不属于天文这门自然科学的词组。小说描述了科研体制中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弊端:“课题组正副组长们马上开始研究奖金分配方案。这个联合课题组虽然科研上靠了朴一凡,但按照惯例,当头头发号施令的饿必然是另外一些人。这些人从不搞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搞人际关系,乐于也敢于向领导送礼。用现代的话讲,这叫情商高,他们在这个体制下最适合于当头头。” 星空以及引力透镜和名画“空山雨后”形成了对照,一个不可企及,只能用思想和射电望远镜抵达;另一个触手可及,对于一凡来讲,几乎唾手可得。对于后者的追求或者爱好,毁灭了一个天才天文学家。他的智慧之光弯曲了,变形了,黯淡了。 “是你们逼我这么干的,我被你们坑了十几年,我只有这办法,我说过我早晚会报复你们的平庸、无聊,天天无所事事,又时时见利忘义。”于是他策划了让五十个同行为自己担保,自己携带名画潜逃的事件。这个事件给了师弟升迁的机会,他成为“名画事件善后小组”的技术攻关的领头人,好似课题组的技术负责人。 朴一凡把名画从国外寄了回来。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同行们难堪吗?事件戏剧性地开始,戏剧性地结束。“饭店宣布这次推广活动胜利结束,所有的藏品全部完璧归赵,而科学家们则继续搞科研,不时编造假数据以蒙骗群众。这两拨人又像原来那样形同陌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朴一凡为了身外之物的载体——名画,彻底放弃了科研。但把研究思想传达给了小师弟,让他在研究领域大放异彩。朴一凡的特质,使他和一般的博士或者科学家们们区别开来。智慧的光线也会弯曲,会变形,在平庸者的引力场内。这就是智慧者的悲剧所在了。 小说的最后一页,终于点明师兄的透镜其实就是放大镜。“对于星光来说,一个具有放大作用的透镜远远好于一个只有反射作用的平面镜。”这个原理很简单,但应用于引力场中的光线——星光甚至星系的观测就不是那样简单了。 光线是如何弯曲的?是强大的引力场的作用,是奇妙的智力场的作用。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4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学者为国服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周光召院士殷切寄语海外学者
suqing1961 2007-10-4 15:53
海外学者为国服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在 9 月 27 日下午 举行的 中国科协 2007 年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暨联席会议座谈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殷切寄语参会的 51 名海外科技团体代表。 我个人的意见是,应该理解并支持一些海外学者把学术和事业的根基扎根于他所在的国家。只要你们心向祖国,同样能很好地为中国服务。这就像犹太人,他们虽然分散扎根在世界各地,但时刻心向以色列,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海智计划全称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它是中国科协 2004 年启动的一项旨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广泛联系国内外科技组织和专家优势的海外人才行动计划。座谈会上, 周光召院士即席回答了海外学者的提问。在回答有学者提出的应加强前瞻性科技问题研究以解决目前国内还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时,周光召对建议表示首肯后同时指出: 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不是单纯依靠科技就能解决的。有的问题需要从文化等更深层次上予以解决。比如 ,前年 11 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 事件,就不完全是一个科技问题,它更多地是一个管理问题,工作责任心的问题,或者是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问题。 周光召院士告诫海外学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事情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他强调: 任何事情都不能做过头,做过头了就会走向反面。比如,我们过去太强调集体的作用,忽视个人的作用,导致了时下个人主义至上。对于海外学者提出的许多意见, 周光召予以了充分肯定和理解,他同时也希望海外学者多了解国情, 站在爱护祖国、关心祖国发展的角度多提好的建设性的意见。他还风趣地说:其实,现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最初也是采纳了海归们提出的意见。比如说,现在中国名牌大学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校长都是海归派,对 SCI 的膜拜不就是他们弄出来的吗?鼓吹中国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不也是哈佛学派的高见吗? 周光召院士认为,海外学者对国内的学术生态建设能起积极的作用。他说: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消极东西,如对权威的敬畏和崇拜,不习惯学术争论等。他举例说:在国内,一个学术会议如果有院士参加,并且院士只要一发言,其他学者一般就不再说别的了,更不会说反对的意见。 我们的学术争鸣气氛还很不浓,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寄语海外学者:而你们在这方面的顾虑就少多了。希望你们中的人回国以后,能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氛围,积极影响国内的学术环境,甚至影响上一代的海归学者。 周光召 语重心长地补充道:你们回国后可千万不能很快也被同化了。那样的话,可就太糟糕了。 座谈会结束时,周光召院士满怀激情地对在座海外科技团体负责人说道: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崛起的伟大历史时期,海外学者只要你们把握机会,认真思考,团结一心,关心祖国,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和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承办,会期为 9 月 26 日 至 29 日。另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全国学会和部分参与海智计划工作的单位代表 96 人与会。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3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