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润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文起标题,我有5个套路告诉你
热度 6 editage 2019-8-10 12:47
期刊收到你的稿件后,编辑和审稿人最先看的就是论文标题,再根据标题预想论文内容。 此外,读者检索文献,标题也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重要位置。所以,标题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论文本身。 其实,论文标题的撰写可以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格式,本文给大家介绍的5个步骤,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深度启发。 ❶ 先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的论文是关于什么的? 答:我的论文研究“ X疗法 ”能否改善痴呆病患的认知功能。 使用了什么设计及技术? 答:随机试验。 谁研究了什么? 答:我研究了国内6个城市的40个案例。 结果是什么? 答:病患的认知功能有改善。 ❷ 用你的答案列出关键词 X therapy(X疗法) Randomized trial(随机试验) Dementia(痴呆) 6 Chinese cities(国内6个城市) 40 cases(40个案例)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认知功能改善) ❸ 用列出的关键词造句 This study is a randomized trial that investigates whether X therapy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China; it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词数:28) ❹ 删除多余文字,将其余文字串联 This study is a randomized trial that investigates whether X therapy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China; it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串联:Randomized trialofX therapyfor improving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China.(修改后词数:18) ❺ 进一步删除,重新组织 Randomized trialofX therapyfor improving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China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Randomized trial of X therapy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最终词数:13) 或者用副标题的形式: X therapy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 (词数:12) 按照以上步骤,撰写论文标题时心里就更有谱了。当然,还需要确保标题没有语法错误。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77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导师突然拒绝“被致谢”,我怎么办?
热度 2 editage 2019-8-9 10:33
案例 一位作者联系意得辑,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研究过程中,他与导师就研究方向上产生意见分歧,于是他换了学校。 不过由于导师在初步研究中提供过引导,于是作者将这位导师的名字放入论文致谢章节: I thank Dr. XXX for his valuable inputs on my study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of research。 然而,论文发表几周后,发表该文章的期刊收到了这位导师的信。 导师在信中表示自己不想与这篇文章有任何关联,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被放在致谢章节。 导师还指出致谢原因与事实不符,因为他的想法和指导并没有应用在论文中,希望能够立即移除他的名字。 期刊随后发邮件请作者解释,要求他尽快解决争议。 作者非常担心,询问我们该如何处理。 补救措施 在追问作者时,我们发现作者在致谢章节感谢这位导师的原因有二: 他当初因为意见分歧离开了当时的大学,他认为感谢这位导师可能是解决这个争执的好方法。 这位导师是领域里的知名人士,作者认为能与他产生关联对自己的论文是有好处的。 我们向作者解释,只有对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应该放进致谢中。 以他的情况来说,第一个纯粹是私人原因,不能当作将这位导师放进致谢的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是违反发表道德的,作者试图通过在他的论文中加入名人的名字让读者产生偏见。 我们也解释了在将任何人的名字放入致谢章节之前,应该取得对方的许可。 也就是说,如果作者在论文发表前征询导师的意见,导师可能会拒绝,那么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会发生。 作为补救措施,我们帮忙撰写了道歉信函给导师,会在发表论文发出更正声明,说明他的名字出现在致谢是个错误,在声明发布同时立即生效,他的名字会从之后刊物中删除。 在导师回复同意这个安排后,我们帮助作者撰写声明,说明错误及校正,然后发给期刊。 总结 虽然致谢章节是要公开感谢他人对研究做出的贡献、帮忙或支持,要将别人的名字纳入致谢章节还是有一定的原则: 只有对研究有帮助、支持或贡献的人才能包括在内。 基于私人原因在致谢章节加入他人的名字是不道德的(例如,安抚别人,或用名人的名字来为论文加值)。 此外,致谢理由应该是真实正确且不误导他人的。 如果他们的贡献程度或性质无法清楚定义,最好使用通用语言,如 for their support, for their guidance 等。 最后,在致谢部分加入他人的名字之前,应该取得对方的许可。 许多期刊,尤其是大多数美国的期刊,在投稿须知的页面上都清楚地提到了这一点,例如,美国医学协会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的投稿须知上就说: 作者必须取得致谢人书面许可方能将对方的名字列入致谢章节,通讯作者有责任确认取得许可。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79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博一年,10个感悟
editage 2019-8-8 18:32
读博第一年顺利结束。 这个夏天,虽然深感疲惫,但一直想给这一年写一段总结。 动笔之前犹豫再三,好在开学前的两周终于文思泉涌,写下了这10个心得体会。 这篇文章既写给自己,也写给即将成为博士生的你。 一、自己的确有变化。 当然,是往好的方向。 这一年,让我有诸多顿悟。 阅读,观察,实践。我更清楚学术圈内外自己想要什么,和哪些人相处。 我的人际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当然,是往好的方向。 二、“冒充者综合征”,其实大家都有。 身边的教授、同学个个学富五车。 一开始我经常在内心嘀咕:“他们说的某某作者我其实并不知道;某一篇文章我还没读过;我能被录取成为博士也是运气好罢了”。 这应该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吧。 (冒充者综合征: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无法正面认可自我实力。) 直到某天遇到一位讲师,他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你的这种感受并不是坏事,你至少很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自那以后,我开始对“冒 充者综合征”放平心态,老老实实把自己当学生看,而不是以“专家”自诩。 后来发现,“冒充者综合征”在博士生当中其实很普遍。 三、读博,就该走出舒适区 几乎没人会觉得读博轻松。 各种挑战和机遇把我推出了舒适区,好在我也能坦然接受,尽管有时候我并没有处理得很好。 但每一次的勇敢面对,确实让我成长。 四、和“老板”们打成一片 “搞好关系”这件事情急不来,无论是和“老板”,还是其他教职工。 此外,我也不觉得应该去讨好谁,自己该怎样还是怎样。 如果他人有求,无论事情大小,我都倾力相助。 五、睡觉比劳作更重要 读博不是一个闲差,有时候起早贪黑都觉得力不从心。 然而我发现,累了躺下就睡,烦了出去转悠,反倒让头脑更加清晰,效率更高。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不是什么新鲜的道理。 请切记,睡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六、你没必要有负罪感。 睡前或周末放空自己,又或者去参加好友婚礼,这些曾一度让我感觉“负罪感”满满。 不过我总是心里默念:书是读不完的,工作也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虽然有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但切实感到放下这种“负罪感”其实也无妨。 七、焦虑、兴奋是两种相似的情绪 焦虑,的确是一种负面情绪,我也曾尝试克服。 有意思的是,焦虑有时又能带来兴奋感。 Danielle LaPorte 说过: You can be really really terrified and really ready at the same time.—— 你踌躇不安的同时,也能整装待发。 八、学会和同事相处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好同事。 有了他们,我才可能有倾诉对象 ,才能获得重要反馈。 九、值得你挥洒汗水的是健身房,而不是鸡毛蒜皮 健身,健步、瑜伽还是动感单车,胺多酚让人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花在健身房的时间,我倒是从没有心疼过。 十、思考与创造力同样重要 课后花半个小时思考是我的习惯。生活中,我也享受自我总结与反思。这对于建立信心至关重要。 关于创造力,我的确常常感到才思枯竭。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我会习惯性地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6大最棘手的投稿难题,你曾否遇到?
editage 2019-8-7 21:36
确实,在论文投出去之后到发表这中间,有许多网站上不会写出来的步骤,只能依靠有经验的人传授,或是上网寻找大神解惑。 科研小白有可能不清楚审稿人和编辑的职责有何差别,以至于很多时候无法判断如何正确地进行应对,或是在不同阶段该如何与期刊进行沟通。 问题在哪? 首先,我们简单来看下论文投出去后一直到第一次出结果会经历哪些过程。 期刊在收到稿件后,会先进行初步审查,了解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内容是否具有科学价值,在论文通过审查后,就会进入最令人忐忑不安的同行评审。 审稿人是期刊邀请的外部专家,他们对论文进行评价,提出详细的反馈与建议,同时对编辑决策做出建议,例如推荐接受、修改或拒稿,而编辑在收到所有审稿报告后,便会根据论文内容,结合审稿报告与自己的看法做出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科研作者不知所措的情况有这下列这 6 种: 1、审稿人的意见互相冲突 。 同行评审一般都是两位以上审稿人,而审稿人通常会对论文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两位审稿人建议小修,而第三位审稿人建议拒稿,这是因为审稿人对自己有怀有偏见吗? 虽然审稿偏见有时候确实存在,但将审稿人意见互相冲突视为偏见是错误的假设。不论审稿人给出的建议是什么,最终决定权在编辑手上,而编辑会在衡量过审稿意见后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实在拿不定主意,就会再找别的审稿人,或是与编辑部其他同事讨论。 因此结果出来后,如果看到审稿人给出的建议和编辑的决定并不一致,也无需太过惊讶。 2、审稿意见太过偏颇。 同行评审机制虽然是发表期刊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并非没有缺陷。由于评审也来自同行,有时候无法完全避免偏见,在激烈的竞争下,也会出现审稿人对会威胁到自己的工作的论文给出负评。 除此之外,很多作者都会反映审稿意见太过模糊,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语气或用词不当等现象,我们总是强调与审稿人沟通时需要谨慎有礼,但如果你确实遇到审稿意见极度不合理的情况,还是可以向期刊编辑投诉。 3、面对差评 。 收到投稿结果总让人心跳加速,打开审稿意见时更让人忐忑,如果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都很温和,也不难修改,就能松一口气,但如果出现了特别挑剔的审稿人,即使是只有一位提出了特别刁钻的意见,作者还是会担心,这是不是要拒稿的节奏? 乍见差评时,心里一沉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太过悲观,有审稿人提出差评并不代表编辑会拒掉你的稿件,因为审稿人的建议与编辑的决定不一定总是一致。 4、修改重投会遇到同一位审稿人吗? 一般大修的稿件有很大的机会进行另一轮审稿,小修不一定,但也会有再度送审的可能,作者经常会问的问题是:会不会交给同样的审稿人? 很可惜这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决定权在期刊编辑手上,编辑在收到修改稿后,可以决定是要自己审查,根据作者回复的内容做出决定,也可以选择将稿件再送交另一轮审稿,即使决定送审,编辑也可以自行决定要找同样的审稿人,或是邀请新的人审稿。 当然找同样的人审稿会比较节省时间,但若是编辑希望有不同的观点,就会再找别的审稿人。 5、拒稿修改后,该重投还是改投? 拒稿固然令人伤心,但有时编辑会在拒稿信中欢迎作者在修改后重投,这个重投会算是新投稿。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不该重投? 大部分的拒稿修改表示有很多的工作需要重做,而既然是新投稿,也表示所有的流程要再重新来过一次,更没有保证会发表,是否值得重投? 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作者有办法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即使稍微费事,还是值得重投,因为编辑会提出修改重投的邀请,表示对论文有一定的认可,如果作者能好好修改提升质量,是有发表机会的。 即使最后选择改投,也还是建议采纳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让论文以更好的状态去见下一批审稿人,提高发表几率。 6、可以对编辑决定提出申诉吗? 对编辑决定表示不服? 等等,先深呼吸一口气,好,再一次,冷静下来之后再看一次,编辑决定确实不合理,再考虑提出申诉。 准备申诉时,必须要对编辑所提出的拒稿原因提出具体反驳事证,礼貌当然也要注意,不卑不亢地叙述你认为拒稿不合理的原因,并附上相关例证支持。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加快200%!关于快速发表的二三事
editage 2019-8-6 10:59
“ Every day that you wait is a day that people die. ” ——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神经学教授 Gregory Petsko 博士如是说。 传统发表涉及论文提交、同行评审、论文修改和出版,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月,而时间长短还会根据研究领域、审稿人是否有空、期刊的出版频率等因素而改变。 时至今日,科研发现、出版和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质量和速度息息相关。尤其在像免疫学或临床研究这些领域,即时发表能影响医疗保健关联的重要发展,传统的发表程序可能无法及时共享科学发现。 为了响应减低延迟发表的需求,部分期刊和出版商已经开始提供快速发表(rapid publication),快速发表是发表的快速通道,保证你在投稿后数天或数周内得到期刊的决定(或甚至见刊出版)。 快速发表期刊如何做到快速出版? 传统出版模式中步骤最密集的阶段是同行评审、修稿或定稿。 大多数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发表后同行评审和开放获取来减少时间延迟和管理大量投稿。在初步提交后,论文会经过初步筛选,检查基本精确度、相关性、原创性、抄袭、与期刊范畴的匹配度等,通过筛选论文会以未审查版本在线出版。 论文会在发表后才进行评审,然后审稿意见会与论文一起发表。有些期刊将论文发表在开放平台上,例如 PubPeer 或 Publons,邀请广大多元的读者群一同评论,此外,有些刊物选择开放同行评审,其中审稿人身份是公开的。 然后作者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修订版本会在线出版。大多数快速发表期刊都属开放获取,并以知识共享形式公开内容,允许用户在加注适当引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免费自由使用内容。 一般来说,期刊或出版商对快速出版会收取更高额的费用,出版商也可以选择让单位或基金规定开放获取的作者减免相关费用。 对于作者的好处 如果你是研究人员,快速发表有以下的好处: 竞争优势: 科学研究是高度竞争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个研究者你的声誉取决于发表的论文。你能越快发表研究成果,比起其他同行你就越有竞争优势。 减低被抢先发表的机会: 有其他人跟你进行同个研究课题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抢先发表成果的人能取得优势,让别人用同样的想法获得功劳,或是学术圈所说被“抢走”功劳,可说是研究人员最不想遇到的噩梦。快速发表可以帮助你避免被抢先发表,确保你的想法得到应有认可。 提高基金/博士后申请机会: 发表是取得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的先决条件。由于这些申请有时间限制,较短的杂志发表周期能帮助你赶上申请期限。拥有个人的发表论文清单势必能加强你的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申请。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提升个人能见度: 短程发表周期也能迅速建立你的发表档案。此外,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开放获取,肯定能增加自己在全球的知名度。 提前计划: 期刊的快速回应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提前进行发表规划,特别是在遇到拒稿的情况时。 对于出版商的好处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商也在逐渐远离传统出版模式,从快速出版中受益。 保持领先者姿态:期刊/出版商之间也存在竞争,争相发表研究结果。能够快速发表可靠、原创科研成果的期刊/出版商更可能被视为是领域内最新发展的信息来源。 增加投稿量:让作者花越短时间等待结果的期刊通常享有更好的名声,有可能吸引全球更多作者前来投稿。 提高效率:减少稿件处理时间能帮助期刊实现更高效的生产系统,处理大量的投稿。当然,这意味着快速发表期刊/发行商必须采取能够兼顾质量及速度的程序。 美好的蓝图 快速发表可能是解决冗长期刊决策与出版周期的解决办法。不过,如果你打算选择快速发表的话,还是要谨慎小心。 科研界的竞争与发表的巨大压力也引来了可疑的出版商,他们以保证发表为诱饵,实则意图窃取原创想法。 要进行快速发表,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杂志,避免落入掠夺性出版商的陷阱。密切关注杂志网站的信息,小心那些华而不实的承诺。 Jeffery Beall 的掠夺性出版商和期刊清单会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以此名单为起始,进而了解检验研究质量的过程为何,比如发表后同行评审,权衡传统同行评议和快速发表后同行评议对你的研究有何利弊。 如果你认为传统发表能为你的研究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可以选择传统的发表路线,并耐心等待直到发表成功。 最后,快速发表和发表后同行评审是相当新的趋势,如同大多数非传统学术出版路线的其他方法,它们也受到严密的审查,能对科学发展和交流带来多大的价值仍有待评估。为了避免被快速发表所影响,应先考虑你的研究、职涯能从中获得多少好处,以此为标准决定发表策略。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接读博 VS 工作后读博——5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editage 2019-8-4 10:34
在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读研是否真的提升竞争力?我想再读个学位,条件够吗?有个学位是好的,但是我经济上能承受吗?好吧,这些恐惧和疑虑我都曾经历。但要记住,恐惧不等于事实。我总结了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后,我提供了自己的经历和回答。你可以在决定攻读学位之前试着问自己,也许你会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 一、无缝衔接读博,还是先工作一阵子? 这没有对错之分。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经历是,工作个几年再去读,因为我也体会到了其好处。我读完本科直接读硕士,之后过了四年才申请博士。这几年间,我获得了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受益匪浅。但最重要的,我得到的是时间。这段时间让我可以从头到尾参与一项研究项目,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并且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段时间让我尝试涉足非盈利领域,并且意识到那并不适合我。这段时间也让我有了另外一段经历,写了另外一篇综述文章。而这又给了我个机会,在 MaRS Discovery District 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这成了我的博士课题。 二、我是否想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更深入地挖掘? 是否发现了研究的空缺? 有哪些热门课我想深入研究? 对我而言,我找到职业方向很早,所以知道我想尽早地专业化,于是我很快就读了硕士学位。但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之后,我的工作经验促成了我的博士选题。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在社会工作领域,我有很多的想法和议题,想要进一步研究,并且有很多合适的研究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激发我的兴趣,让我迫不及待。换种说法是,是专业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它。 三、研究课题、领域、专业是否是我真正“朝思暮想”? 确定科研选题时,必须确保选题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你会每天关注该领域的话题吗?就算不工作的时候也是?此外,这个领域是否有一些学术大咖,你很想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你是否在公交车里,晚上熄灯之前还在琢磨研究方法?我就是,而且一直是。这也让我百分百确定,我选择了正确的路。 四、是否有旁人说,也许我适合继续深造? 同样重要的是,得到学科领域内大咖的认可。当我获得更多的研究经验,在大会上做研究报告,与其他科研同行参与活动,有人跟我说我应该继续读博。在专业目标上得到认可的感觉很好,也让我有信心继续努力。如果你的导师对你评价积极,并且乐于栽培你,正说明你有这个潜力。 五、读研是否真能帮助实现个人目标和愿望? 最后,你需要想想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你觉得你在这个领域适合当带头人吗?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继续进行研究?如果不是,那么这可能并不适合你。在考虑长期职业目标上,你必须不遗余力。或者和亲近的人商量,和朋友喝一杯,问问意见。 当你问了自己这些问题之后,你也许觉得目前还不是时候,那也没问题。也许你觉得很自信,可以踏上申请的旅程了,那非常了不起。何时开始这样的旅程,并没有“一刀切”式的时间,这需要你自己来做决定。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达尼埃尔·拉波特(Danielle LaPorte),我觉得她优雅、富于启迪、有创造性、风趣幽默。当我决定申请博士的时候,她的这一句正是我当时的感触,到今天也是。 “你可以深信不疑但仍然保持些许犹疑。你可以感到害怕,但同时又可以整装待发。”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8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做英文润色的是人,不是神!
zuojun 2018-12-10 04:12
如果你写过类似的博客,请在后面放个链接,分享一下。谢谢。 既然不是神,你不要因为付费给 ta,你的文章就不会被拒了。 今天想分享的故事,当然和科技英语写作有关。既然是讲故事,我自然可以“添油加醋”。否则,以后我怎么“投稿”? (这是典型的“自我抄袭”!) 这次的“调侃”对象,是做英文润色的人(简称“润色人”),包括我自己。 大家都知道《围城》,即便没有看过,也听说过。借用“围城”,我现在是在城里,我的客户在城外。我们中间有一堵厚厚的城墙。(城,在这里,是downtown。美国的富人,一般不住downtown,除非是纽约的富人区。) 我的博客,是打开一个小窗口,请你看看“城里人”是怎么谋生的。 比较好的润色人(我觉得我属于这类人),应该是有科研经历,发表过一些好文章的科学家。(这里的“文章”,一般指英文文章。)是“过来人”。有些润色人是退休科学家。另外一些和我一样,没有老到可以领养老金,没有富到可以“吃利息”,又不想“啃老”。总之,需要自食其力,或补充家用。还有一大批是“渣子”,没有实力的“水军”。 介绍一下我是怎么润色的。我的客户分三种:一种是我改一遍(round 1 of editing,or R1),就不想继续“剥削”ta。(是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我一般不提供免费服务,除非你是我亲戚。一次次改,太花钱!再说,现在许多期刊对英文要求不高。这些文章够好了。) 第二种是我认为需要改第二遍(R2),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了鼓励客户做R2,我把R2的收费压低一些。这些文章一般是英文不够好,R1改得我没有时间抬头看“风景”(不知道文章是讲什么),不知道结构是否合理、或逻辑性是否断裂。一些得到R2修改的客户,非常有体会地回复我:虞老师,我收获不小。(当然,你的钱包,你管好。我不强迫。) 很少有人要求R3,我也不想改第三遍。(多烦啊,看来看去,一样的内容。)但是,有这样的客户。我的日本客户大多一次付费改三遍(投稿前改两遍,修改稿完成后,再改一遍)。(再改下去,我就成为共同作者了!开玩笑的。从我决定改文章那天起,就知道有一条“红线”。) 第三种,第三种,算了,“8年了,别提它了!”(提醒自己:不要帮客户翻译,除非是中文稿已经被接受,期刊允许发双语的。) 我相信看博客看到这里的博友们,一般不是想做“城里人”。也许,你想知道该如何找个“合格的”润色人?科学网上已经“进驻”了几家大的润色公司,你可以挑“便宜”的。(说到便宜的,我推荐浙大出版社的!)但是,中国科学家大多不差钱。那,我劝你找个好的。标准是什么?看公司的网页,上面列出的润色人的资料(比方说,有什么学位,做过几年科研,在什么期刊上发过文章,等等)。最好的润色人,是和你有共同(科学)语言的。如果有公司说:我们的润色人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土生土长说英语的,ok,但是,我不会首选这家。因为他们太“青椒”。 附注: 12月了,我不想再收文章。请不要问我可不可以帮忙。超过500字?不可以! 如果你想提高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请跟我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792-1146577.html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3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期刊编辑部“预处理”稿件的评审意见
zuojun 2018-11-19 16:53
现在期刊作者常常被告知:你稿件的英文不过关,我们决定不送审。有的期刊更加过分,无理要求作者提供英语润色证明,否则不送审。(我没有编造,因为我见过。) 不过,今天遇到的情况有点 “ 特殊 ” 。 [注解:以下的中文是 Google 翻译+我的 “ 匆匆 ” 编译。] Today, I was asked to comment on “how to write a peer review of a manuscript.” I thought Google must know the answer (which is faster than I can type up my own writing). Sure enough, I found the article below (quite a few lines below). 今天,有朋友问我 “ 如何撰写期刊稿件的同行评审。 ” 我认为谷歌一定知道(这比我自己写要快)。果然,我发现了下面的文章(好几行后面)。 My editor friend’s problem is unique in a way, but common for English journals “hosted” by Chinese, that is, some reviewers’ English and manners are not professional. To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 each English journal could provide a short list as a guideline for reviewers (such a guideline for authors can been found at many websites). The guideline should state that the editorial office reserves the rights to do copy editing of a review to ensu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viewers and editors/authors, and to remove any offensive languages in the writing to ensure fair treatment to the author(s). 这位编辑朋友的问题有点特殊,但这对中国人办的英文期刊来说,应该很常见,即一些审稿人的英语和口气不够好。面对这种情况下,英文期刊编辑部可以提供一个简短的审稿人指南(类似的作者指南可以在许多网站上找到)。在审稿人指南中,强调编辑部保留对审稿意见进行文字编辑的权利,以确保评审稿人和编辑 / 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并有权删除任何令人反感的语言,以确保对作者的公平对待。 Clearly, this is extra workload for the editorial office, but it may be necessary. (By the way, I often help my clients polish replies, but from time to time I am also asked to edit reviews. So, maybe more reviewers should consider using an editing service, not that I need more work/income.) 显然,这给编辑部增加了工作量,但可能必须这样做。 (顺便提一下,我经常帮助我的客户润色审稿意见回复,但我也曾经为审稿人润色过审稿意见。也许,一些审稿人应该考虑使用润色服务,这绝不是因为我需要更多的润色工作 / 收入。) 如何撰写期刊稿件的评审意见 How to write a peer review of a manuscript http://www.phd2published.com/2012/05/09/how-to-write-a-peer-review-for-an-academic-journal-six-steps-from-start-to-finish-by-tanya-golash-boza/ PhD2Published has several informative posts about writing journal articles, and more recently has featured a post outlining a potentially revolutionary collaborative peer review process for this kind of publishing. Today’s post offer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hat of the journal article peer reviewer. Doing peer reviews provides important experience for those writing their own papers and may help writers consider what they should include based on what peer reviewers are looking for. At some point in your scholarly career, you likely will get asked to review an article for a journal. In this post, I explain how I usually go about doing a peer review. I imagine that each scholar has their own way of doing this, but it might be helpful to talk openly about this task, which we generally complete in isolation. 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您可能会被要审期刊的稿件。在这篇文章中,我解释了我通常如何进行同行评审。我想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做这件事,但公开谈论这件事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因为我们通常私下完成审稿。 第一步:接受同行评审邀请。 Step One: Accept the invitation to peer review . The first step in reviewing a journal article is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When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to accep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ree things: 1) Do you have time to do the review by the deadline? 2) Is the article within your area of expertise? 3) Are you sure you will complete the review by the deadline? Once you accept the invitation, set aside some time in your schedule to read the article and write the review. 第二步:阅读稿件。 Step Two: Read the article . I usually read the article with a pen in hand so that I can write my thoughts in the margins as I read. As I read, I underline parts of the article that seem important, write down any questions I have, and correct any mistakes I notice. 第三步:撰写一个关于此研究的简短评论,包括哪些是新的结果。 Step Three: Writ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article and its contribution . When I am doing a peer review, I sometimes do it all in one sitting – which will take me about two hours – or I read it one day and write it the next. Often, I prefer to do the latter to give myself some time to think about the article and to process my thoughts. When writing a draft of the review, the first thing I do is summarize the article as best I can in three to four sentences. If I think favorably of the article and believe it should be published, I often will write a longer summary, and highlight the strengths of the article. Remember that even if you don’t have any (or very many) criticisms, you still need to write a review. Your critique and accolades may help convince the editor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ticle. As you write up this summary,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rticle for the journal. If you are reviewing for the top journal in your field, for example, an article simply being factually correct and having a sound analysis is not enough for it to be published in that journal. Instead, it would need to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ome aspect of your field. 第四步:写下你对这篇稿件的主要批评。 Step Four: Write out your major criticisms of the article . When doing a peer review, I usually begin with the larger issues and end with minutiae. Here are some major areas of criticism to consider: –Is the article well-organized? –Does the article contain all of the components you would expect (Introduction, Methods, Theory, Analysis, etc)? –Are the sections well-developed? –Does the author do a good job of synthesizing the literature? –Does the author answer the questions he/she sets out to answer? –Is the methodology clearly explained? –Does the theory connect to the data? –Is the article well-written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re you convinced by the author’s results? Why or why not? 第五步:写下对稿件的任何(不太主要的)批评。 Step Five: Write out any minor criticisms of the article . Once you have laid out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article, it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and often welcome) for you to point out that the table on page 3 is mislabeled, that the author wrote “compliment” instead of “complement” on page 7, or other minutiae. Correcting those minor errors will make the author’s paper look more professional if it goes out for another peer review, and certainly will have to be corrected before being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第六步:理顺你写的评审意见。 Step Six: Review . Go over your review and make sure that it makes sense and that you are communicating your critiques and suggestions in as helpful a way as possible. 仔细阅读您写的评审意见,并确保其逻辑性。尽可能以 “ 助人为乐 ” 的方式传达你的批评和建议。 Finally, I will say that, when writing a review, be mindful that you are critiquing the article in question – not the author. Thus, make sure your critiques are constructive. For example,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write: “The author clearly has not read any Foucault.” Instead, say: “The analysis of Foucault is not as developed as I would expect to see in an academic journal article.” Also, be careful not to write: “The author is a poor writer.” Instead, you can say: “This article would benefit from a close editing.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follow the author’s argument due to the many stylistic and grammatical errors.” Although you are an anonymous reviewer, the Editor knows who you are, and it never looks good when you make personal attacks on others. So, in addition to being nice, it is in your best interest.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撰写评审意见时,请注意你是批评文章的问题,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请确保你的批评是建设性的。例如,这种评论是不恰当的: “ 作者显然没有读过任何关于 xxx 的文章。 ” 你应该说: “ 对 xxx 的分析并不像我期望的那样。 ” 此外,不要写这种评论: “ 作者英语太烂。 ” 你可以说: “ 这篇文章将受益于英文润色。由于许多写作风格和语法上的错误,我发现很难理解你的论点。 ” 虽然你是一位匿名审稿人,但编辑知道你是谁。当你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时,别人不会喜欢。所以,应该尊重作者,这对你的事业也有益。(谁知道以后你的儿媳妇会不会是作者的女儿呢!) Tanya Golash-Boza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he Tweets as@tanyagolashboza and has her own website .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4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投稿心路历程:终于看到了博士毕业的希望
LetPubSCI 2015-3-12 17:19
注:此短文来自LetPub的一位客户投稿的心路分享。 人生中的直接关乎毕业的一篇论文经过将近2个月的煎熬今天终于接受,分享经验。 元旦前一天投稿,去西安玩了3天后,回来看到邮件quality check没有过关,赶紧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后于1月4日发回,几个小时后第一关quality check总算过了; 然后开始了一个半月的等待审稿的过程,几乎每天都刷新投稿系统,看进行到哪一步了 1月5号开始 peer review,编辑找了3个审稿人,第一个waiting due,第二个 request more time, 第三个more time approved; 中间过了个春节,每天都通过手机刷新页面,看审稿是否结束; 2月24号,终于等来了major revision,共14条修改意见,10天修回;还好,只有4条是有关文章内容的,其余的皆是表达不规范; 然后开始了4天不眠不休j近乎疯狂的修改、查回复模板、逐条反复研读审稿人comments,内容改的差不多了,3月1日找编辑公司对英文进行润色,由于正好赶上了周末,美国那边不上班,中间催了两次,直到3月4日润色完的文章到手; 经反复比及对response letter的仔细逐条检查,于3月4日下午两点提交修改稿,比给定的3月6号截止日期提前了2天; 然后又开始了更加煎熬的等待,每天早中晚都在刷新,做梦都梦到出结果了;下载看往期期刊从提交revised manuscript 到accept需要几天,最快的当天编辑就接受了,大多是3-4天;等到3月9日时开始胡思乱想,编辑是不是要拒,各种念头及可能性浮过。。 3月10日早晨中午查看还是final manuscript decision,心情低落; 晚上回家打开系统映入眼帘的是style check,感觉可能有戏,点开,赫然看到“manuscript accepted,(盼了许久的两个单词啊)。 高兴坏了,7天的煎熬终于一锤定音,心里的大石头现在总算落了地。 PS有感: ①这篇文章之前投了3个1-2分的杂志,在第一关均被拒,现在看来是为这个杂志备着呢(当前3) ②碰到赏识你文章的编辑和审稿人非常重要,之前投的那几个杂志编辑就不看好,没送审直接就给毙了; 这篇文章也许不是今后科研生涯中分值最高的和做的最好的,但绝对是最最重要及对我具有非凡意义的,没有之一!! 谨以此篇小文纪念科研生涯中里程碑的事件! 2015-3-10晚22:30 转载自LetPub的一位客户发自小木虫网站的心得,链接地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626751target=selfpage=1 又是一年毕业季,到了收获的季节,LetPub编辑祝博士生们都能顺利毕业! SCI论文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翻译 │ 格式排版整理 │ 联系我们
9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皇帝不急
热度 2 zuojun 2014-4-24 12:15
皇帝不急,太监急 很辛苦地改完一篇 译文。咬咬牙,告诉作者,(你的) 译文 “ 烂烂的 ”, 应该再好好修改一遍。又 咬咬牙,告诉作者: “你没有能力自己 修 改(英文)。” “ 皇帝”来执:“谢谢你的润色。我们觉得很满意。已经交给期刊编辑了。” 太监急,有啥用?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Translation|222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网权威调查:科研人员发国际论文需顺势而为
redtree 2013-12-30 22:39
科学网权威调查:科研人员发国际论文需顺势而为 作者:科学网新闻部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3-12-30 10:31:51 导语:目前有些媒体报道,中国科研人员在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中,甚至是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种种问题,涉及到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就此问题,科学网采访了业内资深的论文润色公司的相关负责人。 采访人: 科学网新闻部 受访人: 1、本杰明: 理文编辑中国区总监 2、杨丹(Deborah Yang): 开科思中国区营销总监 3、William: (英论阁Enago)Senior Research Editor 1、目前有些媒体报道,中国科研人员在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中,出现有学术不端,甚至是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种种问题,就三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些报道客观吗?依据是? 本杰明: 我相信这个问题与最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的文章相关。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将一些问题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实际上在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中我应邀接受了采访,对于其报道的内容我颇感震惊。 在中国,能够在顶级杂志中发表文章所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一些公司和科研人员会选择一种不道德的欺诈方式来实现发表的目标,这令人遗憾却又不足为怪。与使用正规的作者服务相比,这种行为的普遍性我尚不清楚,但着实令人担忧。 有许多正规的编辑公司都可以提供有用且符合道德标准的服务。然而,有时作者很难分辨哪些公司信誉良好(比如理文编辑即Edanz,AJE和意得辑),哪些公司违反职业操守。一旦某个公司承诺可以保证发表,对于作者而言就是一个警告信号。 理文编辑将责无旁贷地遵守出版伦理道德规范并对作者尽到告知义务,特别是涉及到署名和抄袭的情况。公司制定有相关准则,编辑可以据此处理不端行为。训练有素的客服人员会明确告知作者理文编辑不保证发表。 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作者应选择遵守出版伦理道德的编辑公司。 杨丹: 我们在学术界和出版界都常常和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是其实这些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学者中都存在。为什么现在国际上对中国这方面存在焦点?原因在于来自中国的投稿数量实在非常巨大!这样大的基数势必造成数量上的一个直观的冲击,即便中国存在学术不端的比例和其他国家一样,但单纯从数量上来讲就已经给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印象。 William : 存在一个广泛的模糊认识,就是,比起本土研究人员,在非本土研究人员中更有可能存在科研方面的不端行为。一般给予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国外文化的熏陶,他们拥有不了和本土研究人员一样的忠诚度。此外,一旦他们获得了学位之后,他们可以返回到自己国家,这样他们的不端行为就不会被发现。两个理由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第二个,因为现今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检查研究员的记录,无论他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暂时还没有任何统计支持的本土研究人员和非本土研究人员在科研不端行为上的差异。我们发现,在信任度上,他们是对等的。 尽管如此,肯定有非母语的研究员伪造数据并且被发现的例子。 2、不可否认,刚接触科研的研究人员,或许也有一些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在向国际期刊投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普遍的问题,您可不可以给我们总结一下有哪些方面?哪些类别?请举几个实例,给我们分析解读。 本杰明: 从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作者接触的经验来看,年轻的科研人员从撰写到投稿的整个过程都会遇到困难,这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撰写和编辑阶段的问题,以及投稿和审稿阶段的问题。 首先,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作者来说,能够使用正确的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写作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然而,即便是在开始撰写之前,将科研内容和成果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也绝非易事。据我们所知,作者需要先将自己的想法列成一个提纲,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始写作。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少有作者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缺少了这一写作的根基,想要写好文章将更为艰难。 这些问题并非仅出现在中国作者当中。刚接触科研或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都会遇到此类问题,无论其母语是否为英语。理解冗长且复杂的期刊要求也尤为困难、费时。 投稿前的另外一个常见难题是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 其次,许多作者向我们反映过审稿意见难以理解,所以不确定该如何修改文章并再次投稿。年轻的科研人员通常不了解文章的修改流程,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审稿人提出的不清晰的或是相互矛盾的意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些期刊不明确表达是否录用文章,或不提供拒稿后作者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建议。事实上,我们最近展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都曾对期刊的决定感到过困惑。他们不清楚期刊是彻底拒稿,还是有可能在进一步修改后接受发表。 杨丹: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文献引用方面的教育和标准约束可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严谨。就我个人的经验,中国学者存在的许多所谓“学术剽窃”问题实非无心而为之。是因为我们在文献回顾上做的工作就不够深入,导致有的应该被引用的说法或文献没有被提及。对刚接触科研的研究人员,在设计一个课题之前也好,在写作过程中也好,多做文献回顾是非常必要也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我们计划以后推出一些文献回顾的指导和培训,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个工作对好的文献发表甚至课题设计的奠基性和必要性。 另外在引用格式上,我们也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标准规范方面的培训和练习。对于文献,有不同的引用形式,而不是看到了可以引用的文献或想法,把作者原话摘录一部分就可以的。对细节的要求,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照要求和标准来整理文献出处、引用时的写作规范都非常重要。意得辑在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讲座的时候,就多次强调文献引用格式的重要性并向所有学员免费发放详细的国际通用文献引用格式、不同引用形式的写作要求以及范例。 对于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我个人认为他们对于自己适合投稿的期刊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也对期刊的发表要求比较了解。不过,也不能忽视,对一些小细节的关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标题的有效使用,一个规范而高效的投稿信的作用。目前的科研和出版行业瞬息万变,及时了解国外科研作者的一些新的热点话题,或是新的科研传播工具等,都能帮助他们自己的科研事业发展,或是带领学生更好地设计和规划事业发展。 例子: 有效标题 原标题: A few remarks on the IC border-area trade and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C border trade 优化后: Recent progress of India-China border trade 原标题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the White-headed capuchin monkey Cebus capucinus. 优化后 选择1: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monkey Cebus capucinus. 选择2: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Cebus capucinus. 选择3: X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cardiac muscles in Cebus capucinus. 投稿信里加上ORCID ID(作者唯一识别代码),利用科研交流平台和社交媒体提高自己文章的Altmetrics分值(即单篇文章评价分值),还有推荐审稿人时的联系方式,利益冲突的声明等 另外,我还想指出一点,也是一些国外顶级刊物和我们分享的经验。很多作者只注重文章具体内容部分的写作,比如方法、数据分析 讨论部分,因为这是同行评审环节主要关注的内容。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很多作者往往忽视了一点,就是他们只专注于具体科研内容部分,而忽略了要想让同行评审人员看到这些具体内容,要先通过期刊编辑部的编辑这一关才行。期刊编辑部编辑的工作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与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刊物水平相匹配的文章,并且是期刊的目标读者想看到的文章。他们往往并没有时间看到文章里面具体的数据和讨论部分,而是通过对投稿信、文章标题、摘要等就迅速做出决定,该文章是否直接拒稿还是进入同行评审。对于顶级刊物的编辑来说,他们更是需要从海量的文章里迅速做出筛选的决定,把符合要求的文章交给主编来审阅或是交付同行评审。所以,如果作者在投稿信、文章标题、摘要,以及引言部分并没有花足够的心思,没有提供能够抓取人眼球的信息来说服期刊编辑这篇文章值得他们继续阅读或是交付同行评审,那么这篇文章很可能在编辑那里就提前夭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人会说不公平,但这就是期刊的游戏规则,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就要研究每个环节的游戏规则且各个击破。如果第一关就夭折,为后面的环节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William : 低劣的语法和乱码的句子是最常见的问题。然而,一些研究者也许是第一次或者很少投稿到国际期刊,就难免出现质量不好的论文。数据不足以来支持结论,或者研究内容不新颖。追溯到球壳状碳分子的研究论文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增多的日子,我们往往会阅读到水平比较一般的论文,低劣的书面表达,也毫无新意。主要的国际期刊将不予发表这篇文章。然而,我们编辑过一些本身不是很好的论文,这些文章一贯被拒收,除非添加一些附加的数据进去。 3、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是作者表达方面的问题?还是更深入的说,是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呢?对此您的看法是? 本杰明: 文章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仅有一部分源于语言。当然,中文和英文对想法和概念的表达方式相差甚远,所以作者很难适应学术内容的英文表达形式。浏览并使用英文投稿和审稿系统对于英文薄弱或发表经验不足的作者来说是又一个挑战。 我认为“文化差异”是一个问题,但这绝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科学创新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当代中国,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虽然中国有长期的科学探索经验,但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学术交流却没有太长的历史。这一快速的发展导致中国作者仍要学习如何克服成功发表的难题。中国作者必定会克服这些障碍,对此我有信心。真正需要改进的是西方学术界,他们需要学习并接纳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日益突出的科研带头能力。 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某些期刊和出版商所制定的不便的政策和系统。许多出版商都在努力以作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并非所有出版商都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某些出版商无法给英语非母语国家的作者提供足够的支持或平台,作者需要努力翻越重重屏障。通常这些屏障可能是语言能力问题,或是缺乏复杂系统的操作经验,而非科研内容质量不够高。 在理文编辑(即Edanz),我们的使命是消除有碍成功发表的屏障。我们希望所有国家的作者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杨丹: 针对学术剽窃问题,在国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高校,学校会专门有一个学期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其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强调文献回顾、理清思路、修改和引用方面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在海外留学之前,并没有养成在文献回顾的阶段就规范地记录参考文献出处、作者信息等细节的好习惯,所以在进行文献引用时就会没有章法,甚至手忙脚乱,事倍功半。留学期间我写过很多文章,遇到同样的问题,但都没有好好总结这些教训并找到非常好的解决方法。直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课上,教授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强调、引导、介绍各种进行文献回顾和记录的工具,并让我们进行同行讨论,我才引起足够重视。另外,以前也不重视各种引用形式和格式的细节要求,以为把想法说出来就行。我以前觉得“剽窃”这个词跟我无论如何沾不上边,但教授一再地强调,每天唠叨,只要不符合什么格式,不符合什么要求,全都算剽窃,我才真正引起重视。这只是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就下如此大的功夫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建立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献发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严谨的国际学术出版界,对于引用部分的写作更是有非常详细的硬性规定的。我觉得在科研初期的重视度、良好习惯培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一定阶段这个分水岭就会显现出来了。 针对我最后一点,很多人忽略了国际期刊发表游戏规则的一个环节是,闯过期刊编辑的第一关,才能进入同行评审。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站到编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英语里说stand in the editor’s shoes.就是试想你在期刊编辑的处境里会怎样操作呢?一本高影响力的国际SCI期刊,每天收到的稿件可以高达成百上千份,那么怎么筛选呢?你以为编辑是每篇文章都看一遍以后才决定是拒稿还是进入同行评审吗?否!他们往往看看标题,作者,如果标题实在没看到什么关联,或者标题显示跟他们要的主题不符,直接就拒了。如果标题不能让他们快速做决定,他们再看看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有50%是编辑部直接拒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也是由编辑第一步就筛掉50%以上,然后才拿给总编看,总编通过才进入同行评审。大家都想投的Science和Nature就更不用说了,编辑部直接拒稿率就在70%、80%以上。所以很少有文章能够让编辑和同行评审人员看到正文讨论部分。 文化背景固然有一点原因,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含蓄地表达,很多结果不会一开始就呈现在开头,更别说是标题或摘要。我们中文文章的标题和摘要通常只是起到一个概括地介绍本主题的作用,重大的发现和宣称要到后面才会呈现。而英文论文是相反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换位思考。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相信对提高投稿命中率是有帮助的。 William : 大多数问题来源于语言方面的困难。这可以通过使用编辑服务来补救,但对于不恰当的数据和不可靠的结论也是于事无补的。一些作者不能适应高标准、高质量的期刊。为解决这一问题,最佳方法便是阅读高质量的期刊,看看在其上面发表所需满足的要求。 4、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有哪些技巧和禁忌?技巧和禁忌分别是哪些?请详细的向读者介绍。 本杰明: 根据理文编辑的经验,我有如下建议: 技巧: 1) 确保符合格式要求 2) 投稿前由英语母语人士检查文章,语言水平无法达到审稿要求的文章会立即被拒稿 3) 附信必不可少 4) 声明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 5) 通过查看以往发表过的与你的研究内容相似的文章找到合适的目标期刊 禁忌: 1) 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发现你的职业生涯将就此终结。 2) 频繁给期刊编辑写邮件和打电话,应先访问在线系统,耐心等待处理流程将中文内容直接翻译成英文,文章应该根据英文写作风格撰写 杨丹: 在我看来所有的技巧都是积累到一定熟练程度自然而然的熟能生巧。我所谓的技巧大家可能会觉得是笨办法,但这也许就是许多美国人,许多德国人(德国人看上去虽然木讷,但做的活都很精致J)会告诉你的技巧。 仔细研究期刊过去几个月所发表的文章,揣摩编辑的喜好和目前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编辑的选稿因素也包括了他们的目标读者的关注点,所以考虑该期刊目标读者的兴趣所在也有帮助。 此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在投稿信、标题和摘要、前言等部分多下功夫,越过期刊编辑部这道门槛,进入到真正拼内容实力的同行评审阶段, 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技巧。 禁忌:切忌不能一稿多投。这个貌似是常识的要求,我常常发现有很多国内的博士生在做这个事情。 还有香肠发表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领域。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个具备高影响力和高创新度的文章,还是将其分割成小块,虽然不具备高影响力了,但是有更多的发表数量? 另一个禁忌就是千万不要只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投稿,而要看自己实际的情况,比如:创新度是否匹配,有多大的把握?有多少时间可以等?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该期刊的传播力度有多广,对自己的文章被引频次有什么帮助? William : 当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时候,有一个分量够足的研究课题对于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有高质量的数据来支持结论,考虑替代性结论,并用实验来进行排除,如果仍存在替代性结论,承认他们并总结,推论出他们是不大可能作为最终结论的。 最大的禁忌之一是向期刊提交了一篇文稿,但此期刊却不在这个专题进行出版,这是经常发生的,导致迅速被拒收,也会让编辑们很恼怒。(为什么此作者要浪费我们的时间?) 5、好的学术成果发表成优质论文,这不仅需要有好的学术事实,更需要好的表达,好的自我推介。通俗的说是“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包装,好的营销,才能为更多人认可” 。好包装和好营销,这方面,对我们很多的研究人员来说是薄弱项,您认为科研人员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贵单位对此能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呢? 本杰明: 我们建议作者在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主动语态,这样作者可以更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最好使用简单的语言,尽量做到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思想。如果要表达两个想法则使用不同的句子。 我们还建议作者不要将文章从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而是直接用英文撰写。也许这看起来很困难,但写出的英文会更为自然通顺。英语语法不够好大可不必担心,有许多像Edanz这样的语言润色服务公司可以帮助修改语言问题。 回到我之前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动笔之前,作者就应该将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罗列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和成果列一个提纲,这样文章的雏形就具备了。 让期刊编辑了解为什么你的文章会吸引期刊读者的兴趣也十分重要。我们建议作者通过附信说明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并评价自身工作的新颖性、相关性以及吸引力。 通过培训讲座或例如语言润色、撰写附信和撰写摘要等服务,Edanz可以帮助中国作者解决上述部分难题。作者也可以访问理文编辑与Springer共同开发的Springer作者学院进一步学习从文章准备到学术发表的各个方面的重要知识。我们还定期在我们的科学网博客上发布写作技巧和供下载的实用模板。 杨丹: 我非常认同您的这一说法:好的产品要有好的包装和好的营销。我认为中国有着非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他们有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发表国际SCI期刊很难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容的包装问题。 我理解的这个包装体现在:语言的表达,对细节的重视,数据采集、表达方面的严谨度和一致性、逻辑的严密等等。我们大家都知道,有时候我们在超市里选择一个商品,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成分,我们往往会从一些包装设计、文字方面的小细节上做出判断和选择。有时我们宁愿选择贵的,就是因为某些包装的细节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产品更放心,更有安全感。 那么延伸到学术文章的筛选过程上,如果一篇文章进来了,首先看到的投稿信上,标题和摘要里语言表达就不是很流畅,甚至没有看出高度总结归纳和呈现创新度的能力,那么第一印象也不会那么吸引人。如果再让编辑看到图表编号有不连贯不一致的情况,或是文章格式排版没有完全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来做,那么这个印象分已经大打折扣了,编辑可能会想:“如果连这些简单技术要求都不能满足,我如何能相信你在科研过程中也具备相当水平的严谨态度?那么这些数据和论证的可信度又有多少?”这些负面的印象是你不希望发生的。 我们知道,只要科研内容过硬,语言并不能直接造成拒稿原因,但是如果语言不能如实地反映该发现的创新程度,甚至让编辑和评审阅读的时候有难度,那么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如果因此被高影响力的期刊拒稿,而只能发低影响力的期刊,这是令人扼腕的浪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做的科研,我们自己改了几十次的文章,已经很有感情也烂熟于心了,所以进行稿件审核和校对的时候不会一字一句地检查和推敲,而是一目十行地略过。所以我们自己怎么看也不会发现里面的一些小失误,这种情况下,找一双不一样的眼睛,对这篇文章没有同样感情和熟悉度的人来审核一下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随着科研文献投稿数量的不断增多,也包括非英语国家对国际SCI期刊投稿量的突飞猛进,很多期刊对文章的语言提出了专业编校的要求。 意得辑就是开科思集团针对国际期刊的新兴趋势推出的学术服务品牌,我们从2002年起就帮助广大的亚洲国家学者进行语言方面的编校,不仅让文章达到母语表达的标准,我们也校对图表、术语的一致性,并确保文章格式符合目标期刊的细节要求。这样经过包装的文章呈现在期刊编辑的面前,首先第一印象是和母语国家的来稿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优势。我们还特地为有需要的作者提供内容逻辑性方面的审核,并为其撰写一份有力的投稿信,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在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面前的积极印象。这几种服务的目的是不仅让一篇文章外面看着吸引人,里面的内容也是匹配的。 以上说到的是优质论文的包装,此外还有针对目标群体的广告营销。这是一个我们意得辑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在国际学术界一直努力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不是发表出去了就万事大吉了,发表的真正目的是让科研发现得到有效地传播,并引起同行间的讨论、引用,激发新的科研观点和创新工作。为了提高每个科研作者在国际科研界的识别度,我们积极推进ORCID ID的推广并与ORCID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ORCID ID相当于一名科研人员的身份证号,类似于一篇文章的DOI,是可以跨越同名同姓的障碍,甚至是作者换了机构,还可以唯一指向该作者的一个代号,这样便于期刊准确识别该作者,避免不必要的学术剽窃、抄袭方面的误会,并且帮助查找改作者所有过去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请关注“意得辑专家视点”(Editage Insights)或意得辑科学网博客。 另外,针对影响因子不能客观评价单篇文章影响力的不足之处,我们也积极向作者推广Altmetrics的概念。希望通过我们的讲座和专家视点的内容,让作者意识到使用科研交流平台如Research Gate,Mendeley等,还有社交媒体等,可以很好的传播自己的科研发现,从而帮助提升自己文章的被引频次和被关注度,甚至增加国际合作的机会,这样可以不依赖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就可以拿出过硬的指标来证明自己的科研发现和文章的影响力。Altmetrics越来越多地被各大国际期刊以及基金用来评价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贡献,所以希望中国作者关注这些新兴的趋势并利用这些工具来推广自己的优秀成果。我们会在中国进行更多的学术讲座介绍这些有用的概念、工具和平台,另外我们也会更多邀请优秀的科研人员参加我们在国际学术界举办或主持的一些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大家随时关注意得辑网站上的新闻和我们的专家视点内容。 William : 良好的视觉效果插图往往和良好的写作一样重要,所有的视觉效果都应该是容易阅读和理解的。表格,数字,图像应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但是要恰如其分。复杂的视觉效果不容易被读取。编辑服务可以在插图方面提供协助。 6、针对不同的国际期刊,您有哪些具体分析和投稿指导?请举例。(如投稿《自然》、《科学》,需注意哪些方面?)也可就自己比较熟悉的期刊做一些介绍。 本杰明: 《自然》和《科学》杂志久负盛名,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大部分作者的最佳选择。人们通常过分强调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中发表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来说十分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然而我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强调才导致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不端行为。在理想世界中,作者才会更看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国外同行所共享。然而我们并没有生活在理想世界,因此作为折中的办法,影响因子需要与其他条件一并考虑。这些重要的条件包括:与科研课题的匹配度、开放获取选择、发表速度以及编委的声望。 还有一个好的建议,目前许多出版商推出了可以网罗各类文章、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型期刊,例如PLOS One或SpringerPlus。只要学术内容上过关,这些期刊可以发表任何领域的文章,无论科研成果新颖与否。所以,如果向出版这类期刊的出版商投稿你会多一道安全保障,即便没有被目标期刊接受,在这个串联系统中,你仍有可能在综合型期刊上发表。 回到这个采访的问题,如果向《自然》和《科学》杂志投稿:因为他们的影响因子非常高,所以作者必须确保自己的科研成果十分新颖并且文章表达良好。 无论作者向什么期刊投稿,都应该检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范围并适合目标受众。如前所述,文章还应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和语言质量相比,更重要的是文章结构合理,使科研成果具有说服力。 杨丹: 我觉得针对如此种类繁多,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期刊,讲一部分期刊的具体要求可能不具备代表性。综合的来讲,投稿指导我前面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一些方面,如认真研究目标期刊(可能是根据专业、创新度、目标读者筛选出来的一部分重点期刊)过去几个月的发表内容和热点关注。再有就是一定要重视期刊编辑这个门槛,在投稿信、标题和摘要方面下文章,另外就是细节上的关注。换位思考,以及找一双“不一样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文章,或是专业的指导和论文包装服务很重要。还有,不管您的目标期刊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的,都一定要认真研究期刊的投稿指南和具体要求,这对文献投稿前的准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是提高通过编辑部审核、进入同行评审的机率,再有就是节省了发表过程当中不必要的拖延和时间浪费。每个作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科研方向、现有的科研水平等,有一些常用的目标期刊,把这些目标期刊的要求和热点关注摸透,甚至通过科研交流平台和期刊的编辑、评审等建立一定形式的交流,可以说是一个发表成功的捷径。 William : 甚至保守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也期望他们的论文能有一些闪光点。他们要求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彩视觉图形,来概括它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主意,虽然有些作者会做过头了,比如做出的视觉效果很华丽,从而导致的读者分心,很难一眼看出如此华丽的图表下的内容。保持简洁是意思表达清晰的关键,文中当然也应有一些闪光点,没有人会喜欢去阅读一篇乏味的文章。大多数的研究会产生一些无法预知的戏剧性结果和令人惊奇的发现。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图表示例是可以构思出来的。爱因斯坦就曾有他的“思想实验”。如果研究有线索可循,充分利用它。最佳的研究论文读起来是趣味横生的,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记住。
个人分类: 论文|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国内科技论文翻译润色产业扩大想起
热度 1 rubyatcuisine 2013-1-9 01:13
我不是很清楚国内什么时候开始有科技论文翻译润色的。想当年我刚出国时,博导时不时会发给我他国内学生的文章要我给润色一下。文章写得乱七八糟,有些甚至连反应式都没画全、句子写了一半、错别字还没改就扔给我了。我那个时候正在做第一个课题,忙得不可开交,几次三番下来忍无可忍,决定对导师说“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一拍两散。如果那个时候就有这行了,想来我和导师的关系不至于紧张到这个地步。 去年海归后我一心一意当我的全职妈妈。朋友从美国过来讲学,对我的选择扼腕可惜,提了很多建议,其中就包括是不是去弄点翻译润色的活干干。我对这个行业的存在觉得很不可思议,如今的导师们真有那么多钱去请人来给学生翻译润色?她告诉我,如今国内在国外发一篇文章会有好几万的奖励,我再次为自己的 out 震惊廖。 先生在某个论坛看到一则翻译润色公司招人的广告,我就去投了个简历。对方问我对报酬怎么想?我实话实说了,“100元/1000字,做着玩玩的人应该不会介意,比如我。”的确是这样,10年前我读博士的时候,帮一个台资律师事务所做翻译,短短的文章一篇800,一个月轻松赚了好几千,所以如今这个报酬,真的就是做着玩而已。 拿了第一份试润色的文章,看完后大跌眼镜,实在是没想到如今的研究生水平那么差。回忆读硕士时我第一次写英文文章,想投 Dyes and Pigments。当时跑上海图书馆看了一个月英文论文,除了和课题相关的之外,还同时阅读了科技写作之类的英文文章无数。很艰难地写了一个月,导师说会让在英国的师兄帮我看看,师兄回信神速,答曰“写得挺好,投吧”。等了好几个月,收到编辑部短短回复:“英文很差,需要大幅度修改,因研究内容有价值,可以重审”。导师扔给我一句,“那你自己再好好改吧,实在不行就别勉强了,投国内期刊英文版。”我当时怎么肯轻易放弃,又很艰难地写了一个多月,再投,居然中了。现在的学生,条件都远远比我好,不用跑图书馆就可以网上查资料;不用复印,下载都是免费的。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全然是没法看的。其实导师也有责任,带了很多学生却都不管,当然现在好了,只要有钱,请人帮着改或者干脆就翻译了发表也很省心。 我不能说这个是中国特色,因为早先我就听说日本科学家发表文章都是有专门的机构帮着润色的。但我内心感到有点悲哀。其实我应该希望这个行业越兴旺越好才对,至少能赚点零花钱。但,就是觉得悲哀。 那个公司化学类的订单很少,我便常常去下载篇其他领域的文章翻着或者润色一下玩玩。对方问我是不是愿意做跨学科领域,我说算了,太累;不着急,有合适的我再做。这样倒也蛮不错,感觉自己离科研又近了,呵呵。
个人分类: 翻译润色|6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刊约请国外专业机构进行英文修改润色
热度 4 gongshiliang 2012-3-1 22:04
本刊自2012年第1期起,对已录用文稿的文题、摘要的英译,约请国外专业机构再行修改润色,以使表述更合乎规范。
个人分类: 《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改论文需要大家的努力
热度 1 slowlight 2010-12-6 21:08
NATURE刚刚出版了一篇文章讨论学术论文的写作,其中提到越来越多的文章在经过专业编辑公司的润色。(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19.shtm )个人认为,投稿前论文的润色首先应该是导师的活。 导师给学生改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在日本学习时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讲义的情景,当然严格来说藤野先生不是鲁迅的导师,鲁迅当时又不是研究生。授课老师与导师还是不同的,导师的研究生数量有限,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导师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班。 很多研究人员会谈到自己的导师曾认真地帮自己改文章,令我等学界晚辈备受教育。如NATURE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有些研究论文投稿前在依靠编辑公司来修改,毫无疑问,这些公司的编辑熟悉英文的语法、段落的结构,但难以对文章做出科学性的修改。而导师对论文的把握明显要高于学生,如果英语水平再高一筹则可以给文章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导师给研究生改文章好处多多。首先导师的身体力行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篇论文。每一篇文章都力求完美,而不是把一个半成品扔给别人去打磨。而且写文章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半途而废确也可惜。一种好的习惯成为传统而传递下去,对于科学来说是件好事。 导师改论文对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要一字一句的写文章,不能偷懒,形成习惯了英语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样,以后不但自己不需要求别人改文章了,等以后有了自己的学生也能指导他们写文章。 再有,导师能认真给学生改文章,也容易发现论文中的问题,例如不当引用,甚至是抄袭。细数学术界的论文丑闻,有不少的情况是导师在论文修改这一步责任的缺失。 当然,改论文也给导师们提出更高但属于份内的要求,招更多的学生就要改更多的论文,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交际的时间就少了,从而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经费的来源。论文与经费,孰轻熟重,各人有各人的秤。 另外,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难,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复杂的结构,经过短时间的练习是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而且,偶尔出现几个小错误,不影响对文章的评审。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结合自己比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再组织论文,就有可能做到不需要别人做二传手。 文中提到,很多期刊编辑希望非英语母语作者使用编辑服务,如此以来既可以提高文章质量又有减轻编辑工作量,只是作者要为一篇文章支付几百甚至上千的服务费。从道理上来说,编辑没有权利要求作者这样做,但在投稿这个环节,作者却是弱者。 很多编辑部面临这样一个难题:作者对论文的发表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用于稿件修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大部分期刊的收入又不允许其招聘更多的编辑以加快速度。有不少期刊的编辑加工校对等工作是发包给编辑部以外的公司做的,但这又不是每个编辑部都能负担得起的。 谁来润色论文,是钱的事,也不是钱的事。
个人分类: 我看新闻|634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我的SCI写作、润色、投稿之路
ouqiaoming 2010-4-14 20:48
0) 引言 在过去的2009年里,我写了3篇关于细胞生物/药理学方面的SCI 论文 (本人一作),分别投在IF2-5的SCI杂志上,经过了大半年的修稿,退稿的折腾,终于有2篇在今年初并且是同一天被接收(巧合吗?),另一篇目前正在审稿之中。兴奋之余忽然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目前正在SCI死亡线上挣扎的同学们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使大家少走弯路。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写论文是这么的困难,我只是认为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实验,甚至我一直觉得实验所占的时间应该占到总共科研时间的80%甚至更多,但是现在看来这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我们用来做实验的时间只占到了全部科研时间的一半都不到,而写作与投稿的时间几乎与我们做实验的时间是同样多的,甚至是更长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1) 写作之前的准备 当实验数据收集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论文写作了,此时不要再为一两个做不出的数据而苦恼了,实际上当论文最后完成的时候你会觉得当初一直做不出的那个数据可能根本就用不上。所以,当你的实验数据收集到接近90%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了。这主要包括查阅5-10篇左右的与你的实验 设计 相近的论文(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目的就是通过参考人家的写作模式来初步设计自己的论文写作大纲。比如说文章标题的拟定,实验方法的写作顺序,实验结果在论文中的出现顺序,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何种统计方法,用图还是表格),等等。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参考其他 文献 而上来就开写的话,很可能到最后发现有好多写的东西是没用的,需要删掉;而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内容又没有写上,得不偿失。 我就是经过文献调研后决定放弃最后一个尚未作出的数据,因为根据其他文献的内容我觉得这个数据没有必要再做了,做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2) 开始写作 当论文的总体大纲写出来了之后就可以开始写作了,一般来讲论文需要标题(title已经在前一步拟好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试验方法和 材料 (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这几部分组成。标题(title)早已定下来了,而摘要(Abstract)可以最后写,这个不着急。试验方法和材料部分的写作主要是通过参考其他论文中的成型的描述语句,加入自己的实验参数和指标,略加修改即可。但是注意不要原封不动的照抄其他文章。这个也能够该说是论文写作中最容易的了。实验结果部分主要是对数据的客观描述,切忌不要加入个人的主管判断,因为你对数据的相关论述和引申应该写到讨论discussion部分中。而最难写的部分就是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两部分。此处要注意两点,一是在introduction中不要过多的叙述你的实验结果,这是大忌,此部分主要介绍一下你的实验研究背景,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创新点和重要性在哪里,这个一定要写出来才能使编辑和审稿人继续看下去。二是在discussion部分的讨论一定要深入,不能重复的叙述实验结果,也即是深入挖掘数据,具体操作上来讲,还是通过引用文献,和其他已发表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强调你的结果弥补了那些空白,在别人的基础上又深入了哪些地方,这是决定文章能否出彩的重要地方。另外,你可以在最后提一下本实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以后继续深入。 (3) 文章后期修改、润色 当文章初稿出来后,首先是交给本 实验室 的其他人(比如文章的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看一遍,看人家是否能看懂你要讲的内容,同时挑出错字,用错的语法等。这样经过第二个人的修改之后再提交给老板看。当最后与老板经过几次反复修改之后,定下最终稿。一般来讲,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遍左右,至少在我们实验室是这样的。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内容定下来之后,将稿件交给专门的修稿公司进行 英文 润色和修改,可保证万无一失(我指的是语言上的)。 (4) 投稿前的准备 投稿前要先选杂志,这个可以参考你在第一步中找出的那些杂志,看看人家都投到了什么杂志上,然后列出一个清单,做为备选方案。从影响因子高的往低投。当然,如果要是涉及到毕业的话,还要考虑时间的问题,像什么季刊,双月刊就先不予考虑了,此时可以优先考虑letters之类的杂志(审稿和发表快)以及半月刊的杂志,当然还要考虑到内容是否相符(这个更重要)。我曾因为要急着毕业而不顾内容是否相关,投了BBRC(审稿最快的一个杂志),结果一周后被拒,反过来再选其他杂志,再投稿,浪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偿失。因此我觉得选杂志的考虑顺序是:内容是否合适审稿时间是否快影响因子是否高是否收费。确定了所选的杂志后,按照人家要求的格式要求(guide for Authors)进行论文的格式修改,包括内容的编排顺序,字体大小,间距大小,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等等。然后就可以准备投稿了。 (5) 投稿 投稿前要确认你的稿件是否是最终版本,因为经过多次修改你经常会将文章的前几次的修改稿和最终版本搞混。另外确认图片是否清晰,cover letter中的主编名字是否拼对,老板的联系地址是否写对,等等。然后选择一个网速快的时间进行稿件上传。上传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pdf文件让你做最后的确认,此时一定要认真的检查。确认无误之后,点击确认。投稿完成。 (6) 修稿,拒稿后的应对策略 一般投稿后的1-3周内是高度危险期,这段时间内,杂志的编辑将决定你的稿件是否送外审。如果你的稿件状态由with editor变成了under review了,那么就说明已经送外审了。耐心等待1-2个月,就会回来审稿信息。一般情况下。不是拒稿就是修稿,直接接受的很少。如果是拒稿了,你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审稿人因为不熟悉你所在的领域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你可以写信给编辑,说明理由,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另外一次审稿的机会,如果不能的话,只能另外选杂志了。如果审稿意见是修稿的话,那么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修稿,要求补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这样基本接受的概率就很高了。 (7) 最后要做的事情 论文接收后要及时上网查看状态,大部分是杂志给责任作者(老板)写信,告诉你要做什么,然后你老板会把信件转发给你,你按照要求照做就是了。另外,你还要把论文写作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备份,以备以后实验中需要测定相同的指标时,可以随时调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