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希望工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一个人的“希望工程”
wenhuazhoukan 2013-8-21 10:35
​ ​ ■金涛 读《三杯茶》,时时想起我国贫困山区实施的“希望工程”,那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孩子总是在眼前晃动。只不过,《三杯茶》发生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巴基斯坦偏远的冰峰雪岭环绕的山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久前发生、至今仍在进行中的故事:1993年,35岁的美国登山爱好者葛瑞格·摩顿森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时,因救援队友痛失登顶的机会。当他将队友运送到大本营时,体力消耗殆尽。下山途中,不幸与向导走散,又迷了路,在几近陷入绝境时,他意外地闯入了当地巴尔蒂人的一个村庄——科尔飞。 这个陌生的、蓬头垢面的美国人,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巴尔蒂人中间,会发生什么呢?本书的书名已经告诉你。“三杯茶”的典故,出自巴尔蒂人的民谚:“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纯朴的巴尔蒂人,就像这首“三杯茶”的民谚中表白的那样,以自己简陋的物资条件无私地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倾其所有,给他食物,提供御寒的住宿之地,使他体力渐渐恢复。而在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中,摩顿森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由于贫穷,村民没有钱建校舍,没有钱付老师工资(一天1美元),只能与邻村合请了一位老师,每周来上三天课,其余时间孩子们在一起自习,因此摩顿森看到,82个孩子(78个男孩,4个女孩)“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复习功课的情景。 心灵的强烈震撼,朴素的感恩情怀,使摩顿森临走时向村民许诺,“我要为你们盖一所学校!”这话有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颇有攀登冰峰的豪迈。书中写道:“他完全想不到,这句话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所踏上的路途,也远比离开乔戈里峰的漫漫征途更为曲折艰辛。” 摩顿森回美国了,他对科尔飞村民的许诺是不是一时冲动呢?他是个穷小子,学的是护理,只能当个急诊室护理,此外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也没有大笔遗产可以继承。他怎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呢? 《三杯茶》由葛瑞格·摩顿森、大卫·奥利佛·瑞林两人合著,后者是一位专栏作家。大概是由他执笔,本书是以第三人称写摩顿森不平凡的经历。 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美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节衣缩食,勤奋努力;如何想尽办法向人们宣传,争取媒体的同情支持;如何叩开富人之门,以取得他们的捐助;如何到国会去游说……待得到捐款之后,又是如何克服千难万险,返回交通不便的山区,排除包括宗教的、民族的、政治的干扰和商人的潜规则,在当地人的支持下,终于在贫困山区建起了一座座学校,由此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可以说,摩顿森以自己“一诺千金”的品格和始终不渝的努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所作的贡献,也使他的人生登上了另一座高峰。 《三杯茶》还有两方面内容引起我的兴趣。一是涉及登山运动的许多人与事,以前鲜为人知。书中关于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脉60多座世界最高的山峰,特别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周边的冰川地形,以及登山活动,都有生动逼真的描写。 另外,许多著名登山家对所攀登的冰峰终生不渝的感情,以及对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他们很多人担任过登山队的挑夫和向导)的感恩,促使他们愿意为当地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这也可以说是“山之缘”吧。摩顿森获得的第一笔捐款和最大一笔捐款,都是与乔戈里峰登山有关的人士,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这本书虽然并非专门介绍今日的阿富汗,但它涉及阿富汗的现状,塔利班、各地军阀割剧、鸦片交易、社会之混乱以及阿富汗人对美国现行政策的看法非常真实,远远胜过有限的新闻报道。 当然我对摩顿森的故事也有一点想法,即他的跨国“希望工程”,在当今复杂形势下能否坚持下去。这当然也是我的多虑。 《三杯茶》,葛瑞格·摩顿森、大卫·奥利佛·瑞林著,黄玉华译,严冬冬校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3-08-09 第14版 读书)
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弟要睡了》的社会意义
ahyxwangdong 2011-10-31 10:21
《弟弟要睡了》的社会意义
于2011年7月底在湖南省凤凰山镇好友小学课堂上,摄影师卢七星拍摄的作品《弟弟要睡了》,广受网友的热捧和对女童的关注。 《弟弟要睡了》讲述的故事是,女童父母外出打工,而家里爷爷奶奶要干农活,在上小学的女童只好带着年幼的弟弟到学校,一边上课,一边看护弟弟。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图片,在笔者看来,《弟弟要睡了》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在家边务农边看护孙儿孙女,留守儿童在乡村上学,生活在父母辈亲情缺失而依赖于爷爷奶奶辈的亲情环境里。 由这幅《弟弟要睡了》的摄影作品,让笔者联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点燃了希望工程圣火的摄影作品《我要上学》。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娟抬头望向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解海龙的照相机捕捉到了。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诺贝尔奖看教育更需要制度上的“希望工程&扶贫计划”
吴信 2010-10-7 10:25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10 月 5 日以石墨烯研究捧得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报道,海姆现年 51 岁,诺沃肖洛夫 36 岁。两人均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大学,还曾是师生关系,都曾在莫斯科从事科研工作,后相继赴荷兰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石墨烯研究。 媒体报道,俄方反思,科研设备落后、官僚做派是人才流失根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梅德韦杰夫说,我们的实验研究基地已经严重过时,最近几年没有开发 ( 研究基地 ) 。 这让我联想到我国的希望工程和扶贫计划, 希望工程 是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 1989 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是好,自 1989 年 10 月实施以来,给无数贫穷儿童提供了支持和希望。与之相近的是,政府制定的宏伟的 扶贫计划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具有典范意义,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扶贫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奇怪了,看到诺贝尔奖的特例,为什么会突然联想到希望工程和扶贫计划?!这可能就像是做噩梦之前应该有其他事物诱发。想来想去,我觉得是不是因为教育出现贫穷缺乏希望? 试看人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 2004 年发表第一篇有关石墨烯研究的论文, 6 年后获得诺贝尔奖。也就是说 Konstantin Novoselov 在几年前开创这个领域的时候做出了他人无可替代的工作,而那时不过 30 岁。而我们的 30 岁的年轻人呢?博士毕业有没有希望?穷啊,博士毕业不仅仅经济上贫穷,而且知识上也是穷得没有多少了。不过有一点现在倒好,研究生的待遇提高了,怎么觉得像是扶贫,希望不是像扶贫计划中出现的养贫。再则,看看人家师生一起合作从事科研工作,我们就跟着打工混日子好了吧。 科技管理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么?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我觉得我们更需要制度上的希望工程和扶贫计划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希望大学和扶贫行动。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9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眼睛”作者解海龙谈纪实摄影
kd652 2010-9-13 11:46
昨天下午,在大连西岗文化中心CANON新产品60D推介会上,希望工程大眼睛作者解海龙谈纪实摄影的要领: 1,真,真实 是纪实摄影的真谛; 2,美,让观众得到美得享受; 3,新,要有创新,不要东施效颦; 4,深,主题要有深度,不要太直白; 5,难,要有一定技术难度,而非轻而易举。 接着,解海龙就个人二十多年来投身于希望工程摄影的经历,谈了摄影的社会效应。 解海龙和大连粉丝合影 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 安徽 金寨县 桃岭乡 张湾村 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 解海龙 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十五年后,大眼睛苏明娟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取,她没有辜负希望工程给她带来的改变,她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来回报社会。 解海龙和他的大眼睛照片 苏明娟当年出席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 当年的大眼睛长大了 苏明娟一度到小学执教 大学毕业的她,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取 还有孩子每天这样上学,希望工程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摄影|9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苏明娟大学毕业工作了 祝福她越走越好!
XUPEIYANG 2010-9-9 20:45
http://baike.baidu.com/view/8855.htm 1983年出生在 安徽 金寨县 桃岭乡 张湾村 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 解海龙 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十五年后,大眼睛苏明娟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取,她没有辜负希望工程给她带来的改变,她把在她身上沉沉的爱都化作了动力来回报社会,祝福她越走越好!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孩子、母亲和奶奶
longfo 2010-4-15 08:20
为了改良教育,保障贫困儿童有学上,接受好的教育,我在重庆试点了一个教育项目。希望可以利用高质量的课外辅导赚钱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时也可以招收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接受课外辅导。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些人物,我来把它们一一列出,来分析一下社会。注:我们的培训现在都是免费的。 自以为是的孩子 我给孩子们上课,希望就是可以自主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一群孩子以为他们来都是给老师捧场的,不好好学习,整天打闹,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机会,我给他们讲要帮助别人,要对爸爸妈妈好,他们一概不理,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是应该的。这群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不尊重父母和别人。但是我的调教还是好的,成绩提高很快,不过年后他们就都不来了,也不知道原因,甚至连招呼都没打一下。 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非常懂事,每次都要抢着帮老师擦黑板,打扫卫生。第一次孩子的妈妈很感激我们可以免费给孩子讲课,就拿出钱来,我就坚决的拒绝,孩子就一直坚持要老师收下,说世界上所有的付出都要有回报云云。 腼腆的孩子 这个孩子家里面条件不好,不敢在讲台上讲话,不和别人交流,不随意接受别人的邀请,甚至第一次连教室都不敢进去。我让他们学着和别人交流,他们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孩子很多,尤其是贫困地区,以后的成长是个问题。 爱孩子的母亲 很多母亲都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大部分都是给点钱就好了,整个周末如果不是我帮助他们的话都是在疯玩,到了周一拿来别人的作业抄抄就交上去了。有一个母亲给我印象很深,他很关注孩子的成长,看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籍,听说我们有一个帮助孩子提高交流能力的班,就很兴奋的带孩子来上课了,他说出了成绩好以外,培养孩子学会和别人交流交往也很重要。 祥林嫂一样的奶奶 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好,奶奶来了以后一直诉说着家里的条件不好,说着说着就流泪,孩子也受不了了大哭起来。我觉得这样对孩子压力太大了,奶奶一直恳求我们给与他帮助,我就让人给小朋友买了一个崭新的书包,奶奶脸上慢慢露出笑容。贫困不能强加给孩子,这个奶奶的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坏影响。 感恩的奶奶 有一个孩子的奶奶知道了培训是免费的,一直感觉不好意思,到了我们的教室,看到外面花盆里面的花凋落在地上,就动手干起活来,我一直劝她停下来,我们自己做就好,奶奶说,麻烦你们给孩子上课,我们过意不去,一定要做点工作报答你们。干完活,奶奶满头大汗了,才开心地笑了。 教育是个良心工程,我一直关注希望工程,但是这个工程到底做了多少工作呢,我认为功效很低,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贫困女孩子出来做妓女,这么多男孩子做流氓,这么多城市的孩子炫富耀武扬威,教育还是要深入到孩子和父母中去,看看该如何实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