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土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土鳖

相关日志

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之二
liwei999 2010-10-8 16:26
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之二 (419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8, 2010 01:26AM 第一篇如此有人气儿,那么就接着整个续集伍的再捞一把。好在有不少相关的帖子。 先回应一下跟帖: 王老师说: 电子期刊现在国内主要单位都挺全的,喝咖啡的地方也不少。 作为一个小团体,每位成员对别人关心什么、对问题是怎么想的很关心。因此,在很自然的氛围里成员能共同分享关心的问题和思考是个很重要的因子。而电子文件只是适用于个人的工作。需要做的,是这个小团体的文献、关心课题的积累。这一点,大约全中国也没有一个做得好的。 二傻兄大草原的观点是个创新的视点,很符合国情。但是考虑到是拿NB奖,没有高度的创新显然不成。对于学术而言,高度是最要紧的。这个因子在近期就不必期待了。师承很要紧。国人要命的是师傅们的起点低。上名校的好处就在于此。 赵老师说的 有华裔科学家抱怨在国内不敢做报告了,一个思路讲出来很快就有国内学者当成自己的idea做了 的问题也不能全怪国内。把伸手就可以够到的事情说出来,当然就要想到别人的竞争。 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到高水准的地方去这是第一个方法。这需要能力,首先就要有个费用的问题。能够有这个竞争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交给洋人去培养就是了。国人要做的是如何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的人提高。这时各个专业学会或者科学院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今最牛气的《物理复习》杂志就是美国人做的功课。跟踪欧洲50年,就可以走到前沿了。需要有个团体、团队,把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加上些讲解告诉国人的研究人员。这样作并不寒碜,没有必要端着受累。这方面国人的士大夫思想依然影响着国人的读书人。 有这样的事例,当年老聂时代中日下围棋,北京、四川、上海都是些业余爱好者多的地方。尤其是上海。论围棋,日本人虽然是学生,但是做得比中国好。除了室内的棋盘之外,室外也挂大盘,而且还有职业棋手来讲解。今天这个状态被认为是当然的了,就如同电视节目于港台的没有差别了一样。可当时上海的爱好者们强烈反对职业棋手来讲解的方式。理由是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确,业余下棋人的思考也是思考。但是比起职业棋手的解说来,那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了。 绝大多数做科研的人都是属于业余爱好者的高段,正经能成为职业的只是那么一小撮。但是没有大批的业余爱好者,这一小撮也高明不到哪里去。这个事态在体育、在艺术在棋类里都成立,那么在科研里的适用性还要怀疑么? 问题是团体不愿意作这个事情,业余爱好者们也和当年上海下围棋的一样。两者都不咋地,还相互推卸责任。这就是国人学术的现状。学会的成员要交会费!学会靠这个费用维持活动。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学不会,学术环境自然也就好不了。 说到此,不得不提一下科学院。刘立老师给立了个靶子( )。各学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与研究所、大学挂钩的。为国人业余棋手们讲解科学前沿的事情各学会是承担不起来了。那么科学院如何? 当年为了主义可以同心同德,不计较本单位的利益。但是今天开放了,不同心了、德也大不一样。科学院为了自己的生存,要与大学这个群体竞争,他们已经无法承担这个中转、中介的责任了。 一说中国落后,人们首先就是提钱、提设备。各个大学为了建设好自己拼命地捣腾。作为职业化了的科学技术,职业的专业团体的不作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总之种种的不幸都发生在这个土地上了。这个事情应该说与行政、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琴、学球都要交费用,参加职业共同体的活动(=学术活动)为什么就不发生费用呢? 这里也需要一个意识改革。那些初级班似的、供消费用的科普都可以稍息了。供职业的科技人员需要的信息、文章的缺位在中国更凸显问题。过去靠影印对付,现在也没有一个职能部门负责这类问题。今天的学界倒退几十年,就是大小军阀与各国列强勾结,然后在国内消耗的模式。好在这只是发生在学术界,不危及国体。 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托学术团体。如果国人的物理学会不好,那么土鳖就没有希望拿到物理的NB奖。同理如果国人的化学学会不强,那么土鳖就没有希望拿到化学NB奖。博士后流动站也好、博士点也罢,没有一个好的组织、团体,也就不要指望能做些什么了。说得不好听些, 国人的专业团体连妇联、工会都不如,还能有什么指望么? 读书人不要看不起共产党。国人的专业团体能有她1%组织能力,学术环境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观。 跟帖11楼的年轻人很悲观(当然镜某也不乐观),说 这不是简单的比海拔的问题,海拔没法改变,但科研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固然留学可以开阔视野,得到更高的训练,而现在的科研环境,即使全民动员都到美国留学也难以改变不!! 问题是什么叫做科研环境?过去人们只看到大学、看到科研费、看到设备。是否看看自己是属于什么专业学会的?交没交过专业学会的会费?参没参加过专业学会的定期活动?这也是个科研环境,一个宏观的科研环境。学术档次比美国、欧洲差在哪里?学术团体,这是一个不显性的因素。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8358,68358#msg-6835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4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土鳖拿NB奖,是爬上巨人的肩膀,还是从巨人头顶飞越?
xqhuang 2010-10-8 14:02
这个国庆长假有点辛苦,陪亲戚逛游览区,还要在科学网写博客,几篇烂博就把我折腾坏了,颈椎痛头晕发作,佩服陈安先生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还能一天17博,肚子有货就是不一样,听听陈先生怎么说:俺的能力,一天50博跟玩儿似的。 本想休博几日,无意中看到博文首条:年轻的土鳖如何能拿NB奖?窃喜,以为高人来指点土鳖如何拿NB奖,我中华有望了?点开博文才发现是NB博主李维先生在倒凉水。 现在全国人民习惯了在桑拿房里泡温泉,习惯了和谐和盛世的温水,泼点凉水是好事,至少使人清醒,不至于因长期在桑拿房中因缺氧而亡。可李维先生泼的是凉水吗? 李先生泼得显然不是凉水,泼的是滚烫的咖啡,这鬼东西偶尔喝一口还凑合,泼在身上还真的让人不爽,明显堵塞毛孔!可怜的土鳖们没有在桑拿房闷死,却被李维先生的咖啡活活烫死。 对于李先生的咖啡观点,本人实在无法苟同。 李先生认为要打破NB奖魔咒,必须从喝咖啡开始,最好从咖啡豆就开始熏陶,要反反复复熏陶N十年,否则NB奖的门都找不到。这是在泼凉水?这明显是提着土鳖往滚烫的咖啡壶里面扔,让我们熏陶咖啡,也不要这么狠吧?其实,西方科学思想的咖啡味太重,我更看好中华民族那谈谈的茉莉花茶香。 科学发现擦出火花是很重要,国人今天的学术环境的确不利于擦,李先生认为要擦出火花还必须靠咖啡豆,我就不信这个邪,你李维拿咖啡豆檫出火花让偶瞧瞧,我就打算在家门口随手捡两块小石块碰碰,看谁能碰出火花,咱的火花可是真正的原石创新! 李维先生认为洋人是青藏高原,咱费力爬也就是电视塔,电视塔也就是洋人的脚后跟的高度,如此说来,土鳖最理想也就是在洋人裆下游荡了?闻闻洋大人的臭屁?想站洋人的肩膀?做梦吧!李维先生,我们不爬洋大人肩膀还行?青藏高原算什么,我们不会坐上神七直接飞越青藏高原? 李维先生这篇博文唯一的亮点是最后一段,洋人的动手能力是非凡的,这点中了中国科教问题最重要的穴位,它与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有关,应试教育捆绑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手,谁来松绑?相信松绑之日,就是中华民族NB之时。
个人分类: 诺奖情怀|387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年轻的土鳖如何打破魔咒,获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
热度 1 shifengyu 2010-10-7 09:04
每年的十月是NB(Nobel Prize)的狂欢节!诺贝尔奖也称炸药奖,不少中国人对炸药奖也很着迷。 凑凑热闹,看看有没有华裔获奖,或者千方百计寻找哪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中国有点联系,以满足中国人的NB情节。 我生于80后,对炸药奖也蛮有兴趣的,因为自己还年轻,没准20年后的哪天也中彩票了。今年看了诺贝尔物理奖,感到比较震惊!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这小子才36岁!比我也仅仅大了不到10岁,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匪夷所思。于是夜间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失眠了!思考着一个问题,中国这些土鳖,数百万年轻学者,没有一个比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这小子聪明?没有比他幸运?答案是否定的,比他聪明,比他幸运的中国土鳖应该多如牛毛。然而,为何却没人能和那小子一样,潇潇洒洒一次呢。本人觉得中国年轻土鳖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获得NB。NB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NB也不是不可打破的魔咒!NB其实很简单。在闲暇之余,本人写下下面的话,以勉励自己和年轻的土鳖们(80后)。 第一,年轻土鳖们需要对科研有激情和兴趣。在国内如此差的科研环境下,想有一番作为,务必让自己对科研充满激情,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第二,年轻的土鳖们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把握世界科技最新动向。盲目跟风,盲目跟随科技前沿的热点,会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土鳖迷失方向。 第三,年轻的土鳖们需要选择一个超越于世界前沿的课题,静下心来,默默奋斗。这需要打破常规,做别人所不知,想别人未所想的东西。 第四,年轻的土鳖们需要经得起诱惑,有一颗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平常心。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面对生活方方面的压力,静下心来做研究,不追求功名利禄确非易事,保持一个平常心更是难上加难了。 第五,年轻的土鳖们选择合适的科研环境,选择合适的合作人。既应具备地利条件,又需要具备人和的因素。 第六,年轻的土鳖们需要对某一课题静心持续研究至少20年。20年是一个漫长时间,集中一点持续研究20年,应该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应该就是天时。 第七,需要对自身素质建设长期投入。年轻的土鳖们的自身素质也需要与时俱进,努力别让自己:思想落伍,知识落伍,眼界狭小,英语水平太菜。年轻的土鳖们应努力加强国际交流,让自己走向全球舞台,让全球观众了解自己,欣赏自己。 总之,年轻的土鳖们需要抓住天时,地利和人和,如果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再加上20年的静心研究,相信在2030年前后,我们这些年轻的土鳖们中会有人获得炸药奖的。 望终生有志于科研的年轻的土鳖们(80后),以此勉之。20年后的科技世界是我们的!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829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作为土鳖博士当事人的我。。。
热度 1 zhouda1112 2010-8-14 22:25
念了四年的博士到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身份极具分裂性:一方面在亲人朋友看来,特别是在我家乡这样的小地方看来,博士是个足以光宗耀祖的身份;另一方面,似乎博士,特别是国内博士,这些年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在科学网这块宝地,关于博士的话题,是很容易被人煽风点火的。最近两天尤其火爆。本来在博客里“多谈概率”是我一贯的坚持,但这次我想趁着出国归来的余温,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简单聊聊博士的话题。 当初选择读博士,并非出于十分明确的“学术理想”,更多的是圆自己的北大梦。和其他有梦的年轻学子一样,我也有儿时的梦想,就是到未名湖畔求学。虽然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了充实快乐的本科时光,我也深爱着我的母校,但是对于梦想的追逐没有办法停止(关于梦想的这一段,以后可以跟大家交流),后来我如愿保研到北大。所以,我最初念博士的时候,并没有“献身科研”的明确想法,只是慢慢地在培养做学问的兴趣,直到现在,才逐步开始踏上学问之道。我跟很多朋友不一样,或者我比他们幸运的地方,就在于博士生涯对于我远不止“深造”“镀金”这么带有明确的目的,它更有一种洋溢在梦想中的满足和喜悦。所以,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光,我似乎都没有什么负面情绪。这应该是我的福气。 说点具体的吧,聊聊博士生待遇的事儿。总的来说,四年来我从没有感觉过经济压力,也没有再给家里增加任何经济负担。在北大涨补助之前,我的收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补助,导师助研和助教收入,这三项加起来大约在1200到1500左右。有一段时间我还兼任本科生班主任,最多时候我的收入大约有2000每月的样子。我觉得已经非常够用了,虽然我没有详细记过帐,但是我记得二年级时我曾经用生活费的结余送给我母亲一台笔记本电脑,给我父亲一部手机。后来到了高年级,我助教做得少了,但是好在补助涨了,所以我的收入仍然维持在1500左右的水平。我见过一些朋友拿咱们的情况跟国外的博士比较。我结合在美国的见闻,也跟大家算笔账:以我的情况为例,除了刚才介绍的收入,我的博士学费全免(估计大家也一样),住宿费每年750元,公费医疗(个人负担10%);我在美国拿全奖的朋友,奖学金(助研)是每月1400美元左右,学费全免,房租每月450美元,医疗保险1000美元一年(有的学校含在奖学金里),养车3000美元一年。这里要注意,在美国,一般“车”不是奢侈品,而是必备工具,上学、购物等等都离不开车。虽然在国内我们买不起车,但是国内的公交系统远比美国便捷,更何况在北京,学生卡坐公交一般是2毛钱,跟白坐差不多。所以,如果不较真儿的话,个人觉得单纯比较我和那位朋友,我俩博士生活的基本面是差不多的。但是较真儿起来,就不大好比了。 下面谈就业。现在可能国内博士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去工业界的情况我不熟悉,如果去高校的话,现在的确是越来越难。虽然我也着急,但是我也认为这种现象是迟早的事情。稍微了解国外,特别是欧洲的情况,即便是剑桥、哈佛的博士,想一毕业就找到教职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多半是要做一到两个博士后,才有机会申请到tenure-track的教职,再熬几年,也许才能拿到tenure。国内过去的情况是,基本上博士毕业都能马上找到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岗位,也就类似于tenure。这么好的事情一定是会越来越少。虽然我也不喜欢“海归优先”这样的话,但是至少目前,博士的高校就业形势还没有海外那么激烈。但是趋势一定是越来越难。 另外,从朋友的介绍来看,在美国,大学教师队伍的收入水平,也不突出。比如,一个毕业学校还不错的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毕业后去公司工作,平均年薪大约是5-8万美元,这几乎是在美国做博后收入的两倍。虽然大学教授的收入平均大约在8-20万美元不等,但是这比起在工业界、商界、律师、医生等领域,是非常一般的收入。所以,即便是国外发达国家,做学问通常是不大可能成为高收入者。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在美国、 欧洲的学者要生活得好一些呢?我觉得回到我开篇提到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学者在抱怨,整个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在抱怨。我的朋友当中,有公务员,有白领,不管什么行业都在表达不满:房子问题,医疗问题、户口问题,孩子问题,教育问题等等等等。这次去到美国,才知道,美国的房子果真比中国的便宜。在距离首都华盛顿不到40分钟车程的地方,买一幢联排别墅式的三层townhouse,大约20万美金。这个价位别说在北京只能买小户型,在一般中国的城市都不可能买到像样的好房子。一个在德国的同学说,德国的房子几乎十年没涨了,根本就没人炒房子。除了房子,在诸如户口问题、教育问题等问题上,在国内不必要的麻烦真的有点多。至于医疗,虽然美国的医疗保险比国内要好,但是美国的问题是医药费太贵,大病之下来百万美元不在少数,即便自己负担百分之十,也是一般家庭的一笔大开销。这方面,欧洲情况要好些。 所以,我觉得这些年,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全面反映在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上,博士群体的“弱势”,不是这个群体独有的。我们也看到国家这几年在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能体会到其中的艰难,毕竟触及既得利益是天下最难做的事。
个人分类: 随想|6933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施一公要理解、宽容和支持
chrujun 2010-7-4 18:13
施一公关于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博文引起了重大反响,本人也写了一篇博文表明我的观点。 施一公不是研究中国人才问题的专家,他发表了一些有缺陷的观点。我觉得这些缺陷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出发点是朴素的,我们可以用平常心对他的观点进行理性探讨,没有必要对他的观点进行上纲上线批评。 如果施一公回国后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我们可以大力批评他。如果施一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什么建树,我们也可以大力批评他。 但对于他在其它领域发表有缺陷的观点,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不必带上各种感情进行大批判。 对于回国的高层次人才,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在自身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上干出出色成绩。也应该给这些学者足够的时间和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和条件证明他们的价值。 对于他们在其它领域发表的观点,可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无论这些观点是如何地错得离谱,也没有必要批评他们有什么不良用心,不必愤怒和失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 如果我们高价请来的高层次人才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的观点是无懈可击,他们的学问必然会受到影响。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4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善待科学网的弱势群体
chemicalbond 2010-7-3 20:45
有位博主看到施一公在网上遭人指教,大声叫好,充分肯定了科学网的言论自由舆论导向。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741 据说(或者来自某些人的考察,也可能仅是网络八卦),科学网上土鳖的势力很大(至少是人多势众的意思),要是随意压制,恐怕就要招致洪水猛兽 :-) 在我看来,海归乃至海外的华人在科学网真有点 弱势群体 的味道,动不动就遭人攻击。昨天看到 有人就某些海外华人猥琐大放厥词 ,实在是荒唐 !懒得跟他们争吵,洪水猛兽还是适当回避一下为上策。但是,一篇恶狠狠地人身攻击的文章(无聊的是前后还包着些遮羞布/烟幕弹),竟然受到那么多实名博主的推荐和好评,只能感受到悲哀! 【注:刚才一位网友转来一篇文章,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猥琐是那么回事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782 】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33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shijie-关于海龟VS土鳖的名词解释》
liwei999 2010-5-11 16:43
关于海龟VS土鳖的名词解释/b (85735) Posted by: shijie Date: May 23, 2007 09:59PM 关于海龟VS土鳖的名词解释 1.本义 海龟: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土鳖:又称地鳖。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动物优于昆虫(文傻人士的直觉,不知正确与否),海龟胜出。不过,此处土鳖中心词显然在鳖,与龟相对,土与海无非都是定语。因此,龟鳖同属,无所谓褒贬。 2.引申义 海龟:也写作海归。今专指中国大陆在海外留学人士中回国工作、创业的一科。 土鳖:相对于海龟而言,专指中国大陆境内有高学历,但没有出国求学或工作经历的一科。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龟鳖均为借代手段。作为一种借代称谓,无所谓褒贬。 3.文化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鳖同属,通称王八。而王八是个詈词,不论用于何处都不受欢迎。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无论海龟还是土鳖,都含有贬义,或者说都有戏谑义。 4.社会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人中的精英大多出海,羡煞国人。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经济逐渐走强,一些学有所成人士回身报效祖国,多少有点令留守人士怅然。于是,国内人士把海外学成归来之士戏称作海龟。最初,多少含有点贬义。但是,由于海归们的洋学历和高学识令其本身充满自信,再加上国内的各项政策又对海归十分有利,不少海归风光无限。于是,海归人士对海龟这一称谓便欣然接纳,用作自称。所谓一笑泯恩仇,海龟一词的贬义自然消失,变成中性,甚至生出些许被人羡慕的褒义了。 与海龟一词的演变相反,土鳖一词的际遇不那么乐观。由于土鳖这个借代称呼是与海龟相对应而出现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比较。相比较而言,留守人士不能享受各种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而且在某些单位,引进海龟,赶走土鳖的做法更是令长期在国内耕耘的辛苦劳动者心寒,难免产生些不忿之气,再加上国人一直缺少一点游戏精神,对土鳖一词多少是有抵触情绪的。 除了在朋友之间的自嘲外,留守人士很少自称土鳖的。因此,土鳖一词含有贬义。 ★从目前的社会角度来看,土鳖含有贬义。海归人士可以自称海龟,切忌他称土鳖。当然,想表达贬义除外。 5.自谓义 本人地道土鳖。在单位,俺受海龟领导。老板是半个海龟(有国外工作经历,而无求学经历),老板褒俺踏实能干。土鳖蛰居,自然踏实。在家里,俺领导海龟。老公是半个海龟(有国外求学经历,而无工作经历),老公贬俺不求上进。土鳖眼浅,自然不求。海龟、土鳖,作为称谓,或者作为身份的区分,应该无所谓褒贬。 ★建议来一点游戏精神,不论海龟还是土鳖,均可笑对各种借代称谓。自嘲娱人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心态,便于长寿。 -------- 万事都从缺陷好,古今谁免余情绕。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4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自然》和《科学》代言:中国只有1人
大毛忽洞 2010-2-3 03:06
给《自然》和《科学》代言:中国只有 1 人 中国学术界崇拜 Nature 和 Science ,就像生活界崇拜芙蓉姐姐一样,为的就是个影响因子。 芙蓉姐姐的 S 造型和 N 扭动,正好涵盖了 Science 的 S 和 Nature 的 N 。 如果 Nature 和 Science 在中国找代言人的话,也只有芙蓉姐姐可当此大任。 芙蓉姐姐的 S 造型,给 Science 赋予了艺术的形象; 芙蓉姐姐的 N 扭动,给 Nature 赋予了流动的乐章。 如果找芙蓉姐姐代言, Science 和 Nature 就在中国实现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可以挽回在中国的负面影响。 因为芙蓉姐姐的清高和纯洁比中国学术界要高出好多倍,这正是中国学术界苦苦寻找的东西。 参考文献: 他(文强)说但凡有女明星、女歌星到重庆走穴演出,只要能想到办法搞定她们,包括用钱买、利用女星的隐私恐吓她们等,他都要和这些明星睡一觉。 http://news.163.com/09/1020/04/5M1RDIEO0001124J.html 芙蓉姐姐的声明: 藕一直是个单纯到幼稚的小女孩,没有太多的心眼,永远修炼不了用身体换名和钱那种高智商高城府的超级心机。让很多等着看藕笑话的人失望了。对不起,藕和文强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多去过重庆的女明星,没有一个自己亲自出来发表声明的。 网络曝光了那么多重要人物的学术腐败和不端的案件,没有一个像芙蓉姐姐那样,亲自出来发表声明的。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4767 次阅读|9 个评论
样板戏:土鳖和海龟的智斗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0-2-1 13:12
样板戏:土鳖和海龟的智斗 想当年, 8 亿老百姓看 8 个样板戏, 就如同癞蛤蟆帮老鼠坐庄娶媳妇, 光荣和骄傲得一塌糊涂。 现在的海龟和土鳖,都是高智商知识分子,为了利益互相斗起来,也不会是城管那样。 海龟和土鳖的争论,有点像 刁德一 和 阿庆嫂 。 无巧不成书, 刁德一是海龟 , 阿庆嫂是土鳖 。 胡传魁是谁? 胡传魁是《自然》和《科学》( NS )的主编! 请欣赏土鳖派和海龟派的智斗。 海龟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NS 主编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海龟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NS 主编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海龟 刁德一 :嘿嘿嘿 ……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土鳖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胡司令,抽一支! 海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反西皮摇板】这个女人不寻常! 土鳖 阿庆嫂 :(接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NS 主编 胡传魁:(唱)【西皮摇板】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土鳖 阿庆嫂 :(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海龟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NS 主编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海龟 刁德一 :(接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土鳖 阿庆嫂 :(唱)【西皮流水】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NS 主编 胡传魁:(唱)【西皮摇板】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土鳖 阿庆嫂 :(唱)【西皮流水】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海龟 刁德一 :(唱)【西皮摇板】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土鳖 阿庆嫂 :(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海龟 刁德一 :阿庆嫂!(唱)【西皮流水】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土鳖 阿庆嫂 :(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 …… 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海龟 刁德一 :(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土鳖 阿庆嫂 :(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790 次阅读|8 个评论
冷眼看海龟vs土鳖之争,何不论剑?
entomology 2010-2-1 12:36
话说这江湖有正派、有邪派、有世外高人、也有初生牛犊。 谁功夫高啊? 不是到电视台选秀,花拳绣腿,然后几个评委亮分。更不是使暗青子。 而是到华山之巅,或东海之滨,摆起擂台拿起剑,着实地比划比划,管他是西来的番僧东来的刀客,谁下擂台谁就输。赢者开心,输者服气。 遥想当年憨小子郭靖和几个宗师级的人物比划得是何等畅快。 吾等武功浅薄之辈,自可当看客,摇旗呐喊之,看得兴起,喝彩一声,何等畅快!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3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是原来的呼唤:要责任心不要特权
王铮 2010-1-31 11:42
看了王鸿飞先生新作《呼唤提高高水平土鳖的待遇》本来想推荐一下,后来一想:第一是多此一举,鸿飞先生文章自有编辑部推荐。编辑部推荐与草根博主推荐有天壤之别。我的博文《这个大学想关门?》,编辑部一不小心推荐了,点击率 12000 多次,王鸿飞先生回应的博文《这个大学不想关门》,编辑部推荐了,点击率 10000 多次。反过来王鸿飞先生博文《呼唤高水平土鳖》,编辑部推荐,点击率截止公元 2010 年 1 月 31 日星期日 11 : 02 ,点击率 2778 。我回应的博文《呼唤高水平并且有责任心的海归》,草根推荐,同一截止时间只有 493 ,不到五分之一。弄得我或多或少有点丢人了。第二,推荐了可能暴露我想提高土鳖待遇的想法,小人的本质,贪。 鸿飞先生的文章继续发挥他不论证得特点,如高水平的土鳖的最大问题,不仅是待遇太差,而且还在于他们掌握的资源常常并不算少。结果这些人不得不养成一边浪费和一边揩油的坏习惯的判断意义重大,却没有论证,反正土鳖还真没有出现一个陈进。同样文章的结论中国学术界目前的乱象和不得不在很多方面依赖海龟的现实,其根源实际上很简单:高水平土鳖不仅太少,而且高水平土鳖的待遇太差。完全回避了乱象是官场腐败想学术界延伸的问题,因为这种延伸,导致乱象的人没有被惩罚,结果好一个乱字了得。我当然要举证。海龟陈进带来的是乱象,查处了谁?三鹿奶粉拿了科技进步奖,宣布撤销没有?为什么要保陈进,因为他是海龟,为什么不撤销三鹿的奖,涉及不少人吧。所以学术界乱象不是什么高水平土鳖不仅太少,主要原因就是官场腐败与陈进这样的无良海龟的结合恶果。至于说到学术界不得不依靠海龟,实际上正是不公平政策导致不信任土鳖的结果。就像科学网,大海龟、中海龟的博文,编辑部推荐。土鳖博文,基本上是博主推荐的,院士文章也不过如此。这是一种管理文化,不平等文化,没有什么科学意义。 鸿飞先生为不平等的科技人员待遇辩护说:任何一个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有机制如何更合理地形成差别、等级和特权,并且有机制允许社会对这些差别、等级和特权进行自然的调整,这样大家独有个盼头,也不会动不动就闹革命。这个要特权的理论需要社会学家的分析。我只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要消除特权,例如奴隶社会特权很多,发生革命了,特权崩溃了。特权是必然导致革命的。满清贵族的特权,导致了辛亥革命;军阀买办的特权,导致了1947~1949的革命。不过这个特权有理论倒是与指责陈安不揪贪官揪高薪爱国是同一个思想,有些海龟回国就是抱着要特权的思想,结果真的要不得,有这种思想也难怪说毛泽东思想短路。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另外讨论。不过这里反映的个别精英海龟要特权的思想,我已经不能再呼唤新的东西了,还是原来的呼唤: 呼喊高水平有责任心的海归! 其实要特权对谁都不好。博古搞特权,害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搞特权,也害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海龟刘少奇帮助毛泽东建立特权,自己也有了些特权,可是结果被请君入瓮。 特权思想要不得,真的要不得。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37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海龟和土鳖
zhiwei 2010-1-31 01:13
土鳖和海龟的讨论,是咱们科学网讨论的大热点话题,以前如此,现在也如此。就连最近最能逗国人开心的中国足球被砍脑袋了这重大娱乐损失,也丝毫没给海龟和土鳖的讨论降降温,看到了么,热点就是热点,不搞热点问题,咋能扬名科学网。 鉴于小生刚开博客,为了赚点点击率,俺得抓住热点啊,俺得出名啊,俺得混个脸熟啊,要不俺这事业刚刚起步,还不立即被淹没在大海之中啊。好,就拿海龟和土鳖这个话题开刀了。慢着慢着,这话题咱不专业啊,能行么?再说了,就是能行,俺能讨论出个啥啊?讨论有用么?有人看么?。。。管他呢,管他有没有用,管他有没有人看,发表就是硬道理,不信你看,俺的博文数量又涨了一个数,哈哈!高! 恩,咋立题呢?慢着,啥是海龟啥是土鳖啊?不行不行,基本概念要搞清啊,在这科学界咱可不能造假啊,前段时间刮了阵大山风,寒意犹在啊,还是严肃点好。没问题,俺google一下。多亏这google还没停业整顿,要是用baidu,俺的手指还得在5个字母跳动,google多好,4个! 啥玩意啊,这哥俩俺认识一个,甲鱼嘛,另一个不认识,不过还好,长得也像甲鱼。都是这玩意,这有啥讨论的啊,感觉都一样,四条腿背个锅,放河里就是甲鱼,放海里就是海龟,离海岸线远点,放到大洋里,估计就是洋龟了。这有啥讨论的啊,还这么激烈,就算这俩玩意的爹妈不长一样,估计他们爹爹的爹爹,娘娘的娘娘,不是远亲就是近邻了。......省略龟家族讨论文字若干,因为俺也知道龟**不是文明用语啊,没办法。 坏了坏了,没抓住这个热点,俺咋扬名立万啊,失望啊。也好,不去滥用这么宝贵的有限资源,未尝不是一种美德啊,还是让更需扬名立万的人去讨论把。不过啊,没喝到这龟汤,俺这个心里还是闷的慌啊,俺就纳闷了,讨论个嘛啊,是龟是鳖,放锅里炖炖得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国产博士的“放心”应源于信心和知心
boxcar 2010-1-25 13:41
关于国内博士(别称:国产博士、土博、土鳖)是否合格、能否让人放心的话题仍在讨论之中。王宝山老师提出了国产博士能让人放心的王三条【1】,即领导要做好监护人,导师当好把门人,博士做好自己人。对于这个话题,我是一如既往地关注,并在早上迅速写了条评论,不过当时时间有限(我上午要去考前答疑),有些话总还觉得没说透,所以决定再专门写一篇博文表达我的看法。 我对王老师的这三条很赞同,也认为这是必须的,但还觉得这三条要得到贯彻落实其实十分困难,而且即使基本落实,也未必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对国内博士不放心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不放心并非仅仅源于现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层面的不认同,更深层次的则是目前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心缺乏和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说,对国产博士的放心要源于信心和知心。而目前,却存在着信心危机和对人了解未必全面的问题。 (一)信心危机 我要说的这个信心,其实既要包括了博士们本人的自信心,也要包括培养和使用博士们的导师及用人单位领导对他们的信心。先说博士们自己的自信心吧,其实从国产的博士们的表现看,恐怕目前是普遍缺乏自信心的,所以才有了土鳖这种自贱自嘲的网络语词。据说,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土鳖可是比海龟低等的生物啊,都自称土鳖了,那就是自己已经认为比海龟低了N个档次了。如果国产博士们很有信心,那叫个土勃也能显得英气勃发、更精神点儿不是。其实,博士们不自信也不能怪他们自己,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被不自信的,从小到大可能都是在打击自信的氛围中长大,何来自信? 同样,现在的很多导师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学术方向、研究条件也没信心,对自己的学生更没信心。导师的这种没信心有些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因为中国社会总喜欢枪打出头鸟、让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冒出来的多受打压,这种打压多了,自然也就没自信了。导师的另外一种没信心则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有些导师不思进取结果自然不进则退一路下滑,明显比不过别人了,自然没有自信;有些在其晋升的过程中靠的是投机取巧而非真本事的实力PK,这样就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到底如何,遇到实实在在地比拼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信心。说到学术方向,那些以跟踪研究为主,从来没有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一个新方向的人,会对研究方向有信心么?现在中国的科研条件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来很多课题组的硬件条件已经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上了,但由于软实力(这个靠人)不行,结果成果水平还是比不上国外的课题组,结果仍埋怨研究条件不行,就形成了对研究条件的缺乏信心。很多导师因为学生的出身不好、基础薄弱以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看不惯等原因,不看好自己的研究生,总觉得自己没招来最好的学生如何的冤,对学生也没信心。如此一上来就没了信心,自然往下也就没法放心了。 用人单位的领导们对国产博士可能也缺乏信心,主要因为他们很多也是中国教育出来的,或许在当学生的时候也曾对学校不满意、对教师的水平评价不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没学到啥东西,推而广之就认为目前不断毕业的这些博士情况也差不多,当然也就没有信心了,结果就是出台的政策连面试都免了,直接招海龟去也。从另一个角度讲,领导们还需要由用好人才的信心。 其实,从我上面这些关于信心的分析大家不难看出,这些人的信心的失去的原因是其亲身经历和周遭所见让他们没有信心,这难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结论。而社会普遍存在的信心缺失,又有一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舆论媒体在推波助澜,在这种氛围中,即使真做到了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只要有个别不好的事例一出来,经过舆论和媒体放大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照样压抑社会的信心。这,就是信心危机的本质。由于有信心危机,所以很难放心。只有当全社会都学会冷静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媒体注意客观地表述和报道、人们都习惯理性地思考问题,信心危机这个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星星知我心? 我在这里所说的知心,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知心大姐那个知心,而是一个有着更广泛内涵的知心。在对一个人放心、大胆地使用之前,是要做一番考察的,搁以前,一个人要入党就必须要先安排内查外调,把他了解清楚了,才能彻底解决其组织问题。关于放心最著名、最高级别的例子,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泽东接见英明领袖华主席国锋时说过的那著名的六个字你办事,我放心。毛泽东在决定启用华国锋之前,是做了长期的考察的,所以才说出这六个字来,而华国锋随后也确实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解决了四人帮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个人能否放心,应该先知道他所想(这个要靠看其表达,听其言)的和他所做过的(观其行),根据这些判断他是否是最合适的选择。真想把这些整明白,恐怕需要从很高很高的高度(星星在闪烁)去全面观察和了解(窥探我的心和我的梦),这难度还是很大的。只有知道了国产博士们所想所欲,才知道要如何满足他的需求,使之能安心努力工作;知道了他们的实际本事,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力。 总之,贯彻好王三条、并解决好了信心和知心的问题以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国产博士也是很让人放心的。 参考: 【1】王宝山: 国内博士怎么才能让人放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005
个人分类: 社会|52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黄老邪呈堂证据1
lix 2010-1-25 12:2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