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土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土鳖

相关日志

水中精灵(2):脆弱的海龟!
热度 12 QFL 2011-2-22 09:20
水中精灵(2):脆弱的海龟!
根据《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记载,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是动物中的长寿者;中国人自古以来把龟视为长寿的象征,并有“万年龟”之说。 然尽管海龟早在2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但现在却濒临灭绝的境界, 除非安于被人类所豢养 。与可怕的人类相比,海龟是极其脆弱的;由于要面临人类的盗猎、孵化区破坏以及各种天敌;在茫茫无垠的大洋里,如今只仅仅幸存着七种海龟,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着! 相比较而言,具有同样形态的鳖,其生命似乎很顽强;尤其,被豢养的家鳖的种群及其数量均很庞大。然而,因鳖肉鲜美,营养丰富,所以家鳖的最终命运也不过是人类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而已。 其实,野生野长的土鳖是凤毛麟角的,为躲避人类饕餮之口而深藏于荒野河沟,早已不为世人所见矣! 另外,海龟、土鳖本应该同病相怜,却苦陷于无聊纷争中而难以自拔。 最后,请欣赏本博拍摄的一些海龟照片,希望大家喜欢。 ---------------------------------------------------------------------------------------------------------------- 2-1、海龟 2-2、海龟 2-3、海龟 2-4、海龟 2-5、海龟 2-6、海龟 2-7、海龟 2-8、海龟 2-9、海龟 2-10、海龟
个人分类: My Shot|1191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海龟土鳖之争的本质
热度 3 sheep021 2011-2-20 15:31
咸吃萝卜淡操心 海龟:咸水物种 土鳖:淡水物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 次阅读|5 个评论
相当混沌的“中国的学术”的提法
liwei999 2011-2-9 10:37
相当混沌的“中国的学术”的提法。 (114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07, 2011 07:39AM 这个题目是来自王老师的《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其中“中国的学术”的所指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是指作为“产品”的学术产出物?还是指学术的职业结构?还是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还是指学术职业(界)的“地域”习惯、“地域”文化? 如果镜某的解读能力没有问题的话,王老师文章中是把中国的学术职业的“地域”习惯、“地域”文化与“学术产出物”连在一起了。并且把这个“中国学术”定位在“学术产出物”上,因此认为“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但是,如果是这样解读的话,就无法理解“中国的学术是属于他们瓜分的禁脔”的说法。因为“学术产出物”显然不是被瓜分的对象。那是“贡献”,不可能被瓜分。可以被瓜分的一般为认为是资源一类属性的东西。因此能成为被瓜分资源的只能是“学术的职业结构”一类的事情。 以今天的通讯环境,“全世界公认最聪明和最有成就的人在哪里研究和学习”应该不是问题了。其实王老师忘记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很多男性择偶时并不是考虑配偶的“生育能力”,而是更侧重“容姿”等与“产品”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 在镜某看来,中国学术界的“地域”习惯、“地域”文化乃是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的“敌人”。made in china的“中国学术”,与其它的国货一样,是个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97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人做科学事
热度 15 wangdh 2011-2-8 12:48
科学人做科学事 (王德华) 小时候有线广播里每天晚上八点半都听一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International 就一定要实现。 我们在纪念册上也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知道: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俺老乡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后来知道,地球、洲、洋、国家、地区、县市、乡镇、村、户、个人 …. 生态学上分:全球、景观、区域、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基因 ….. 这就是尺度 (scale, scaling) 的问题。 尺度不同,现象、行为、结果都不会相同,结论和原因也不相同。 据说分形理论可以分析局部和整体(大局)的相似度。 全人类的利益:在全球化时代( Globalization ), 全球一体化是一个潮流,挡不住的,美国也挡不住。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传统,改变了人们的眼界和胸襟。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 …. 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问题,必须有更高的视野和更宽的胸怀来分析和解决。我们共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关于保护家园的科研成果,关于大自然的探索,全世界都要分享。我们今天享受到的科研成果,电视网络汽车飞机,都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奉献。所以类似保护家园之类的的科研活动,全球都要支持。 这个时候,谁是学术的敌人? 弄虚作假、学霸、减少科研费用 … 是敌人。 国家利益:国家是有自己的利益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籍。有 International 的眼光和胸怀,心怀自己的国家,这是必然的心理需求。流浪儿和四世同堂的温馨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理是有不同的。科学本是单纯的,但时代变了,一旦成为社会活动,就不再单纯了。科学一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了瓜葛,就更复杂了。但,这又是必然的。本来单纯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成为了各国经济利益分割的筹码;知识产权之争,一直不断;诺贝尔的成果也用在了战争上。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大家都知道的。咱们国家的两弹研制成功产生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时候,你不会说科学没有国界。国际科学成果可以分享,但科学是有局限的,科学的成果是有条件的,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成果。尺度变了,原因和后果都可能不同。技术的局部性,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尺度上,谁是学术的敌人?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侵害国家利益... 是敌人。 单位利益:在一定尺度和条件下,多样性会导致稳定性。局部利益也是必然存在的。大学、研究院所,都要自己的利益。资源是有限的,有限就有竞争。相对的竞争是必然的,相对的不公平也是必然的。进行过多的分析,似乎没有必要。 这个尺度上,谁是学术的敌人?没有担当重任的人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规章制度,行政化的体制,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 是敌人。 全球一体化是个趋势,但全球的资源永远不会平均分配和公平分配。美国的成功是一个地区的经验,不是标准模板。全世界都像美国一样的消费观念,后果不用说了。那,为什么美国做到的,而不让我们做?他们享受到的,为什么不让我们享受?答案你知道的。黑社会一直会有,警察也一直会有的,你也懂的吧。 朋友就是朋友,父母就是父母,同事就是同事,师生就是师生,这些关系很简单,但处理起来很复杂。敌人和朋友,也是一样。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美帝国主义都是反动派,国民党也是反动派,亚非拉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和朋友的内涵和地位在转化,生身父母不会随便换的,认不认是你的事,但你肯定换不了。血脉,无法更改,生物学告诉你的。杰克逊再换几层皮,也不是白人。谁都别怨,怨父母更是无理。没有父母,哪有你? 广交朋友是正道,开放改革是正道,固步自封是死路。但,我相信“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这句话。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能支撑我们身体站立的是脊椎和双腿,硬骨头。软骨病,站不起来的。腿脚受损,走路不稳。这道理明白吧? 研究生学业好,靠自己,别靠导师。 大学办得好,靠敬业的教授,别靠行政。 国家要发展,靠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科学人做科学事,是正理。可这个世道,还有正理吗?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424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中国学术的最大敌人究竟是什么?
热度 19 chrujun 2011-2-8 10:43
王鸿飞说土鳖和海龟是中国学术的最大敌人。从表象上看,有一定道理。土鳖水平不高,还学霸成群,像腐败一样浪费着中国有限的学术资源。海龟也好不到哪里去,据饶毅的博文介绍,某些海龟很快被同化,当起学霸来比土鳖还厉害。王鸿飞老师开出了一个药方,就是中国学术国际化,用外籍教授替代中国教授。 中国人人种并不笨,无论是海外华人还是香港同胞、台湾同胞,问鼎诺贝尔奖都成了现实。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搞学术的人就成了阿斗,在世界上无法像奥运会运动员那样争金多银,更不用说像跳水运动一样在某些领域称霸一方。 只有无能的将军,没有无能的士兵。 同样的兵,在国民党手下就天天吃败仗,投降了共产党,就战无不胜。同样是中国人,台湾同胞和香港同胞可以拿诺贝尔奖,而大陆同胞却做不到。 海龟和土鳖都是兵,都有能征善战的潜力。 关键还是碰到了无能的将军,这个将军可以将教授培养成禽兽,将学生培养成杀人狂魔、小三和失足妇女。 有这样的将军,海龟、土鳖和外籍教授,都会变得和混混无异。 无论如何优秀的学生,都会培养成庸才。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757 次阅读|50 个评论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热度 23 xqhuang 2011-2-8 07:50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过年这几天,科学网明显缺“坑”少“水”,前天我就在琢磨,王鸿飞老师再不出来挖坑灌水,大家就要渴死了。盼星星盼月亮,大救星王鸿飞老师终于来了:《 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瞧这博文标题,一定是个好坑,暗叹,不愧为科学网一代坑王!不过往坑里瞧了瞧,不得不说这坑有点浅,为了不枉费王老师的一片苦心,咱还是闭着眼睛往下跳, 孙学军 老师不是已经先跳下去了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成功的最大敌人是自己!” 王鸿飞老师说 :“ 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第 一反应,这太对了!不管是海龟,还是土鳖,都要自强,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只有这样中国学术才有希望,中国学术才有成功的时候。 还有一句话: “要想成功还是要靠自己!” 把这话移植到海龟和土鳖身上,它的意思应该非常清楚,中国学术要成功还必须靠咱中国人自己,这当然包括全体海龟和土鳖。可细读王鸿飞老师的博文,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在王老师的博文中,土鳖显然已成中国学术的头号敌人,成为霸占中国学术资源的土霸王。更让人不解的是王老师把海龟也归类于敌人,虽然海龟不是什么救世主,但也不至于成为中国学术的敌人吧? 毛主席告诉我们: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海龟和土鳖都不幸成为中国学术的敌人,谁会是中国学术的朋友?谁又是中国学术的救星? 王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中国学术的希望在于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最好有一半的教授是出生于全世界不同的国家,还限定他们是全世界公认最聪明和最有成就的人。让世界上顶级智商的老外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到中国当学术救星,这的确是个梦,这梦有点大,不太现实,比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还不现实,中国人自己都不想混的地方,凭什么全世界公认最聪明和最有成就的人要跑来替你混?不解,世上最聪明的老外怎么这么傻? 咱就不能学着现实一些?路还是一步一步地走,首先让高校土著教授的比例降下来,减少土著留校的比例,让高校本地教师和生源的比例降下来,逐步引进外籍教授,再让老外帮我们做项目发论文。但不管怎样,老外只能是中国学术的客人和朋友,也就是友情客串,中国学术要发展还必须靠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海龟和土鳖。近代中国学术的确落后了,这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中国学术完成受制于西方思想,什么时候中国学术彻底摆脱西方的统治,王老师的梦想就不难实现,一大批牛老外会不请自到,到那时,即使爱因斯坦重生,他来中国也只能到二本学校混。这项艰巨的任务,靠海龟肯定没戏,海龟中西毒太深,要靠土鳖。 龟鳖本兄弟,相煎何太急!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9722 次阅读|67 个评论
笔录诗赠龟鳖话题喜好者
热度 1 陈龙珠 2011-2-6 10:49
笔录诗赠龟鳖话题喜好者
写作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赖于敲电脑键盘,许多字咋个写法生疏了,也找不到像样的钢笔,书写起来更有不听使唤之感。看来,这个传统文化也得抢救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土鳖”与世界著名学者共同被邀撰稿于“精品文集”
热度 7 nwpacific 2011-2-4 20:34
中国 “ 土鳖 ” 于 2010 年 12 份在 San Francisco 召开的 2010 AGU Fall Meeting 的一个 session 上作了一个口头报告 ,与有关学者讨论、交流当今地球科学领域重大问题之一 “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 ” 。虽然 “ 土鳖 ” 的报告一方面宣称自己及其合作者“惊世骇俗”的理论框架是隐藏在复杂表象后简单漂亮的真理等,另一方面明确否定了流行学说,但并未遭公开质疑。 中国 “ 土鳖 ” 以为, 2010 AGU Fall Meeting 已告一段落,成为历史,不想,最近收到一家著名出版公司著名编辑的邀请函,要为他们想打造的一本 “ 精品文集 ” 撰稿。起因是编辑在参加了 2010 AGU Fall Meeting 若干个议题略有不同的 session ,其中一小部分的口头报告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被邀的通讯作者一共 11 名, 其他 10 名所在的大学是: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2 名(教授,包括 1 名美国院士)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名(博士后)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 名( 2 名教授, 1 名副教授)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 名(教授,包括 1 名美国院士) University of Colorado 1 名(教授) University of Missouri 1 名(教授) 这些外国学者所在大学或学科不但是世界一流,而且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鼎鼎有名。 2 名年轻人(副教授和博士后)是耀眼的新星,按发表文章数量及其影响因子,他们在中国应该是 “ 某某计划 ” 的学者了。他们当中有的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文章比中国 “ 土鳖 ” 在国内一般期刊发表文章似乎更容易甚至更多(例如 University of Colorado 那位 教授 ) , 有的是地学界少数几个被敬仰的大学者之一。与之成鲜明对照,中国 “ 土鳖 ” 所在的大学在中国可能都算不上一流(勉强是个 “ 985 ” ),估计在世界上被认为不入流; “ 土鳖 ” 个人在国际地学界也属无名之辈(如果有名的话,那也是 “ 私下 ” )。因此,中国 “ 土鳖 ” 在 2010 AGU Fall Meeting 作 口头报告是有个“意外收获”:被邀在一个 “ 老中青三结合的华丽舞台 ” 上与国际著名学者一起,展示自己及其合作者的理论。 想说的是,在科技信息交流合作如此方便的今天,进行科学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 “ 有心 ” ,都能取得同样重要的成就(少数情况可能例外),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俗话说 “ 只要心诚,石头都能开出花来 ” 。在科研上,只要心诚就有可能成为一流乃至超一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6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土鳖当自强,洗澡成大王
热度 6 sheep021 2011-1-26 21:17
boxcar:从字面上看:“土鳖”属土,“海龟”属水,哪个更“水”,似乎一目了然。 俺要说,土能克水,也能被水侮,土鳖当自强,冷眼看大洋。水势无常,你软他就强,你强他就软。 “土”距离“王”也就是差“一”个天而已。只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土鳖一样可称“王”。 但这一片天,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土鳖们自己去争取。“自天佑之”,自己努力,上天才会帮你。 这个“天”,就是政策。要么改变政策,要么适应政策。总不能被政策憋死 现在,内外企业都一视同仁了,为何人才还有内外之别,而且是天壤之别呢?举例说明,国内硕士毕业生自己都未必能落户上海,但国外本科生就可以拖家带口落户上海,甚至“在国内获得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一年(含)以上。 ” 这不是歧视吗?歧视也没办法,谁让咱“土”呢,又没有一个好爹,要想仿色合法换件新衣服。最不济,到海外洗个澡(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一年(含)以上),摇身一变就成海龟了,哈哈,比炮打活人还利索。倒是跟大闸蟹有一拼——外地蟹到阳澄湖洗个澡,就成阳澄湖大闸蟹了,身价能翻几倍。 相关链接 朱猛进: 当土鳖被政策性遗弃之后 留学人员落户政策问答: http://blhk.hwrcw.com/detail.asp?id=13908lmid=A350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土鳖被政策性遗弃之后】
热度 23 zhumengjin 2011-1-26 20:29
土鳖是国内自行培养出来的本土人才。 目前,从国家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和多数知名单位拟定的招聘条件来看,土鳖不再只是备受歧视,而是已经被政策性遗弃。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的“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之后不但没有任何转变,反而是愈演愈烈,如今已全面渗入科研、教育等领域。 事实上,从全盘苏化到全盘西化,中国教育和科研的发展一直都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之中,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反而只有民国那段短暂、艰苦却也辉煌的历史。 我不知道科研、教育领域全盘西化的长期后果会是什么,但短期后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一)全盘否定国内的科研、教育 土鳖是国内科研、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歧视、抛弃土鳖,实际上就是不认同国内科研、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这是一种全盘否定国内科研、教育的思维。思维和政策导向具有强大的惯性,短时间很难全面扭转过来。一个错误或偏倚的政策一旦实施,其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 当土鳖被政策性遗弃之后,海龟们的长远境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须知,今天海归的海龟们,他们回到国内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土鳖,他们产出来的也是土鳖蛋。当土鳖在政策上被遗弃之后,海龟们产的土鳖仔又该如何?难道这些土鳖仔就不受歧视了?是不是又要用引进的新海龟干掉这些由老海龟产的土鳖仔?要知道,以后的海龟可多是“真”海龟,而不像现在多是“出口转内销”的假海龟。 在教育、科研领域,如果单靠大规模的引进来解决国内的科研、教育问题,这将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二)以出身论英雄将扼杀大批优秀土鳖 “英雄不问出身”, 一个好的人才政策原则上要给所有的人都留有希望,我们既不能排外,也不能抑内,不管是新引进的还是现任职的,都应一视同仁。 只要你学术优秀,经得起评价,不管是土鳖还是海龟,你都是人才。但目前的人才政策却是,不管你土鳖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如何,一切都“以洋为尊”,反正在他们眼里优秀土鳖是绝对没有的,即使有“也可以没有”( zuobuli语 )。当以出身来认定人才,这就意味着国内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已经基本放弃了对个人学术优劣的客观评价。本来,用人主要是看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优秀土鳖很多,水货海龟也不少,岂能机械地用土鳖、海龟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 如果 从政策导向上以出身论英雄,这相当于彻底扼杀了优秀土鳖们的生路。 我们为什么非要从政策导向上极力贬低土鳖,为什么就不能给那些出身不好的优秀土鳖留个活口? (三)我们的人才政策为何总是“政治错误”? 目前以出身论英雄的人才政策显然是“政治错误”的。诚然,国内土鳖们的平均水平还有待提升,国内也常有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等不良的用人现象,但单凭引进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么?水货海龟数量少么?海龟回关系单位的还少么?中国是事事都讲究政治的国家,但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往往又最不“政治”。 在政策上,中国总喜欢用一种极端来纠正另一种极端,或者说以一种错误来掩盖另一种错误。目前的人才政策就陷入了这种逻辑。人才政策关系重大,但我们的人才政策为何就不能避免“政治错误”? (四)“崇洋抑内”人才政策的利弊转换 在国家层面上,在落后领域, 在一定的数量和发展期限内,规模化地引进海龟显然是利大于弊。 但不分领域、不分阶段、长时间、大规模地直接依赖于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利弊必然会发生转换。这种利弊转换的时间估计不会太久,也就是5-10年的时间。 5-10年之后,目前推行的“以洋为尊”的人才政策对中国教育、科研产生的伤害将会逐步显现 ,由于思维和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伤害的愈合将很难在5-10年内完成。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918 次阅读|68 个评论
一个“土鳖”的2010
热度 2 gazelle 2011-1-13 09:18
2010 眨眼即逝,谈不上很给力,但却忙碌并充实着、、、 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宏观 春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觉得突然。博士的 3 年就仅存最后几个月了。寒假后马上就把自己全部贡献给了毕业论文。虽不能说没日没夜,却也着实天天忙碌。数据整理、分析,文章撰写、、、同时还要修改其他被拒或修改的稿件。 有点焦头烂额,却也付出总有回报。春暖花开时,第一篇 SCI 正式刊出,第二篇 SCI 也正式接受,另一篇较为关键的文章也修改后重新投出。这个季节,除了原来的学习工作外,还面临人生的另一关键:准备就业!投简历、面试、、、 夏 紧张忙碌后,毕业答辩如约而至。总体还比较顺利。之后就进入跑单,收拾行囊,调节心情,迎接个人旅途的又一次重大迁徙,或许这也是最后一次。期间请假回老家待了几天、、、手忙脚乱,还未和 IOZ 的 XDJM 好好喝一杯,就匆匆赶着去 CIB 报到。紧接着就是项目答辩、野外调查。 秋 金秋十月,我和女友结束了超过八年抗战的长跑,晋级成为先生和太太。向往着婚假,却又分身乏术。项目申请、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虽然在这丰收的季节中没有论文产出,却也为以后的工作做了铺垫。值得欣慰,春天重投的论文,正式刊出。 冬 在北方呆了多年的我,冬日里少了暖气还真是有些不适应。隔三差五来个冷空气,窗外偶尔也飘点雪花。工作在持续,新的生活在继续,每天中午 12 点左右我就会咚咚咚下楼去热饭。已有半年未摸篮球的我,趁着午休,约上三五好友霸着一楼的乒乓球台厮杀一番、、、 小结: SCI 论文 (3 篇 ) , Oecologia , Journal of Zoology , 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各 1 篇(前几年工作的都凑到 2010 年正式发表 ) ;成功申请领域前沿项目;从男友晋升为先生;在秦岭地区开展了 2 次野外调查,为今后工作积累了一定基础、、、 总体感觉: 我忙!我充实! 我累!我无悔! 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预祝大家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2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说笑笑]土鳖下海记
blueyye 2010-12-26 12:12
土鳖在平静浑浊的淡水中呆惯了,下海遇风浪和咸水连呛三口高呼:此水不适生存 好在海洋虽大却有港湾,大多土鳖躲入港湾偏安一隅,观而电告未见大海的土鳖曰:海洋不过如斯 惟有不怕风浪的土鳖向大洋深处游去,逐渐长出龟壳般强健的鳖甲。赞曰: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恭祝大家新年愉快
个人分类: 春花秋月|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鳖VS海龟:环境影响海龟是决定性的
大毛忽洞 2010-12-8 10:01
土鳖 VS 海龟:环境影响海龟是决定性的 土鳖大都是一样的,然而海龟却各有各的不同。 就是在一群海龟里,海龟的背景也各不相同。 土鳖大多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例如,土鳖的性别就决定于上一代土鳖的遗传基因。 土鳖繁殖后代也比较随便,一般都是就近产卵, 就像随地大小便一样简单。 海龟却不同了。 老海龟要远涉重洋, 要找一块有风水的沙滩宝地, 把鬼蛋产下来。 老海龟一般都能掐会算, 记载古代算命案例的甲骨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市场上公海龟和母海龟的行情, 老海龟在产前根据大环境来决定肚子里小海龟的性别。 因此,老海龟用不着做 B 超, 也用不着做变性手术, 仅仅利用大环境就可以改变自己孩子的性别。 如果市场上母海龟吃香, 老海龟就选择温度高一点的沙滩, 把自己的孩子孵化为母海龟; 如果市场上公海龟吃香, 老海龟就选择温度低一点的沙滩, 把自己的孩子孵化成雄海龟。 由此可见, 环境对海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起来吧,土鳖们, 和施一公同唱一台戏!
longfo 2010-11-27 09:29
施一公老师一句,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唤起了多少华夏游子的思乡念家之情,于是乎,或许,我国科研结构会有所改观和变化。可是,一味的延续国外的科研模式是否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问号,还没有答案。于是乎,我大声疾呼,土鳖们,起来吧,不愿做海归陪衬的土鳖们,起来吧。 起来,不愿出国留洋的土鳖们。很多人都要出去镀金留洋,也有很多人不想出国,就计划在国内一施拳脚。可是,这些海归一上岸,土鳖们杂么办啊,我看土鳖们也要行动起来,起来,起来,起来。当年毛泽东一意孤行留在国内,才有了共产党的一统天下,单单靠着那些留洋的海归,估计,新中国也不会这么快建起来,洋墨水总归是白人造的,咱们黄种人也有自己的东西,起来,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吧。 起来,那些德高望重的土鳖们。施一公、饶毅前段日子把科学界搅了个底朝天,是为了中国的科研好。咱们这些土鳖们怎么选不出来个领袖。我们有话要说,怎么说,如何表达,人家有国外的杂志支持,咱们有什么支持。我想,土鳖们也不能闲着,有不平则鸣,该表达的要表达。起来,把我们的心声表达出来,把我们的思想凸现出来。泱泱中华,自有独到之处,飒飒千年,自有不败之道。 起来,那些还在碌碌无为的土鳖们。或许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还有大脑,可以思考;或许我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但是我们还有勤劳的双手;或许,我们没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我们汉语水平超过哈佛斯坦佛的那些教授;或许,我们思维不够开阔,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开拓;或许,我们的文章发不了高水平的杂志,但是只要能应用到实践中何必去计较sci;或许还有很多,一句话,起来,起来,起来,只要抬起头,昂首挺胸,光说汉语的人不见得比那些洋文中文夹杂的人差多少。 起来,那些追着英文文献跑的人。我们的祖国有那么多的宝贵财富还没有挖掘,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太多悬念等待发掘,我们有义务、有能力、有权利去进一步挖掘发扬,当针灸被外国人逐步的揭示其作用原理,当太极拳被外国人证明有效,当中草药再一步一步走向欧美的时候,我们还在品尝他们留给我们的残羹冷炙,那些基因,那些小分子,我们知道有潜力,但是那些针刺,那些中药,那些太极拳,不正是我们需要继续霸占的领地,而不是去抢占的领地嘛。起来,起来,起来,眼光亮起来。 起来,那些拿着创意和想法到处跑的人。东方人,最厉害的就是脑子好使,转得快。所以很多人都有很多好的创意,可是,又有多少转化成了生产力,没有土壤,再好的种子也会干枯,死掉。可是,咱们的创意能跑啊,因为咱是人啊。只要创意能跑,就死不了,这里不行去那里。前几日,我给某化妆品公司的老总写信谈我的科研项目,他都是很感兴趣的,不是你没本事,是你脸皮太薄,一个不成,两个,两个不成,三个,早晚会成功的。诺贝尔不怕死,成就了诺贝尔奖,我们也要不怕丢人,科学是需要献身的,献出脸皮算什么。 起来,起来,咱们都是土鳖,要的就是本土的东西科学化,要的就是先进的技术本土化,逐步融合,把我们的做成最先进的,什么sci,见鬼去吧,起来,醒来,别让,龟来占据全部江山,我们要行动,我们要动起来。 起来,起来,起来,筑起我们不倒的万里长城,成就我华夏科学巅峰。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36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年轻的土鳖们如何处理与海龟的关系,促进自身发展?
shifengyu 2010-10-16 21:31
近年来,中国很多单位特别是高校对海龟特别感兴趣, 而对土鳖非常冷淡。本人觉得能叫海龟或土鳖的至少也在国外或国内混了个博士学位,无论是海龟,还是土鳖,都不是傻子,都有一定的功力。本人是一个年轻的小土鳖, 闲暇之余,对土鳖和海龟之间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 第一,土鳖和海龟是相互映衬的关系。红花也需绿叶衬,没有土鳖,哪能有海龟?土鳖,在某种程度上能映衬出海龟的价值。土鳖们需要一个平常心。 第二,土鳖和海龟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海龟一般有多年的海外经验,擅长外语(英语),这有利于海龟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土鳖,出生在本土,生长在中国,对中国的国情现状非常了解,对本土有深厚的感情,熟悉国内的相关科研体制,熟练于国内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海龟和土鳖相互结合,能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会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第三,土鳖和海龟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海龟,还是土鳖,都需要混口饭吃,为了某些利益和项目,难免会在科研学术上形成竞争,处理不当,弄不好还会斗得死去活来。土鳖们尽可能利用机会,去海外镀镀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第四,土鳖和海龟是共生和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大厦都倒了,海龟和土鳖的事业也会停止不前;如果土鳖没了,中国遍地都是海龟,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海龟的利用价值也不会长久。土鳖也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没必有紧张感或自卑感。 总之,年轻的土鳖们需要妥善的处理好海龟和土鳖的关系,努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学术科研环境和科研水平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76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