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络社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于信任关系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问卷调查
mxfx813 2015-3-24 11:40
我正在做《基于信任关系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本研究虚拟学术社区指以学术性交互为中心的网络社区,包括学术博客、学术QQ、学术微博、学术论坛等,正处于数据收集分析阶段,恳请得到具有参与虚拟学术社区经历的各位同仁们给予帮助和支持。 您的回答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问卷完全匿名,并且只用于学术研究,绝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您所填写题目无标准答案,也无对错之分,只要按照您的 实际情况作答即可。恳请得到您的帮助! 以下是问卷链接http://www.sojump.com/jq/4613027.aspx,再次感谢!
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科研社交网络的疑虑
Enago 2014-4-11 19:09
自从有了无线网络,移动办公成了很常见的事情。不需要一直在办公室蹲着,提着个本本,随时都可以 VPN 到办公室电脑上进行计算,下载文献等。当然还可以用手机浏览网站信息,收发邮件,甚至修改文章什么的。网络给人以极大的方便,闭门而知天下事。网络社区更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变得很模糊,天南地北的一群人照样可以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完成项目。 然而同时,网络社交也让人分散注意力有了很好的借口。“我在回复邮件”,“我在讨论组跟人讨论问题”,“我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等等。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变得很忙,都有好多事情要做。工作中也有了越来越多可以分心的事情。越来越多的社区网站,期刊都使用像注册用户邮箱推送他们觉得你会有兴趣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数量一多,就算就撇一眼,也要花掉不少时间。有调查指出,有些公司的员工平均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在看邮件,写邮件上。这也导致有公司已经准备限制员工使用电子邮件,重新回到打电话的路子上。俺也有同感,确实每天花在浏览一些科技信息,收发邮箱上的时间不会比两个小时少。这样的话,花在真正做事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更何况收发邮件这种零碎的事情把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切的零零散散的,所以工作效率自然就很低了。 所以在使用科研社交网络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设置一个限度,就是不能把自己科研的时间给淹没了,至少要留出一段一段的时间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情。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社交网络平台存在疑虑,迟迟不愿意加入的原因。 使用科研社交网络还有一个疑虑就是隐私的暴露。国内已经有好几起网站帐号密码给盗用的事情, Facebook 也陷到靠出卖用户信息来获利的质疑中。像 ResearchGate 这种网站,底层的信息收索能力非常强。当然好处是可以针对你个人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减少垃圾信息。但是同时也在不断地分析你的行为,参与地越多,发表的言论越多,就越容易分析出来你正在做的研究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在做,中间进展如何,让人有一种赤裸裸暴露在空气中的感觉。虽然科研应该是开放的、分享的。但是客观的说,科研也是一个竞争很强的行业。有个说法就是:技术有时候就是一层薄薄的纸,一捅破,就都明白了。没有人希望自己的 idea 被人知道后还提前于自己发表出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方式来保护社交网络中产生的 idea ,那么这种隐患就始终都在。就会始终让一部分人在科研社交网络之外徘徊。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4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角色视角下网络社区用户类型及其关系的识别
linghehuang 2013-4-14 16:26
黄令贺,朱庆华.社会角色视角下网络社区用户类型及其关系的识别 .情报资料工作,2013(2):84:88. 摘要 文章 首先对社会角色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探讨了社会角色对于网络社区用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介绍了对社会角色认识误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区和用户行为的特点,分别构建了角色识别研究框架和角色关系识别研究框架,并对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网络社区 社会角色 用户类型 用户行为 原文下载: 社会角色视角下网络社区用户类型及其关系的识别
4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真正的网络社区生活”
yangfanman 2012-12-7 10:10
重温“真正的网络社区生活”
昨天又和大家一起重温了一遍,经典就是经典呀。 没看过的给你提供一个链接: The_Real_Life_Social_Network_v2中文版.pdf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4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
热度 2 wangfangnk 2012-10-12 07:04
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
博主按:此文 版权归《电子政务》期刊社所有,请勿转载。 引用地址: 王芳 , 刘小增 汪静 董浩.网络社区匿名行为 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 . 电子政务, 2012 (7): 17-26. 网络社区匿名行为 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 王芳 刘小增 汪静 董浩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300071 网络社区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网络社区既有匿名用户也有实名用户,二者的行为差异对于探索网络伦理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复兴论坛的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了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之间的差异;在分析差异原因的基础上,对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进行了伦理辨析,并探讨了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和面临的挑战。 网络社区 匿名行为 实名制 社区( community )是一组在时间、空间或联系上接近、具有内在的社会凝聚力、相互之间有互动交流的人群,社区成员常常共享相同的价值观。网络社区是一个虚拟空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聚集在虚拟的空间,交流思想、分享体验。网络社区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 , 包括 BBS 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常见的网络社区类型有商务社区(淘宝、阿里巴巴)、兴趣社区(大众点评网、 Motley Fool )、社交社区(腾讯 QQ 、人人网)、学术社区(科学网、小木虫)、游戏社区,等等。与现实社会的物理社区相比,网络社区成员的身份具有匿名性,人员流动频繁,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信用情况难以追踪,因而很难受到等同于物理社区的价值准则或外在制度的约束。 所谓网络匿名行为,是指用户以未注册游客身份或以非真实身份注册的虚拟身份在网络社区发表言论的行为。比如新浪微博只需要任意的电子邮箱或手机号码便可注册,无需真实姓名和个人信息,可以选择个性化的昵称和签名。而实名行为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后台实名制,一种是前台实名制。后台实名制是指用户在网络社区注册时须提供真实的姓名、邮箱、身份证号等,但是在社区发言时可以采用非真实的昵称或网名,比如在人人网上,需要在注册页面上填写真实姓名,用自己的 E-mail 或者手机号码作为账号注册。而前台实名制则要求用户不但以真实身份在后台注册,而且必须以真实姓名发表信息,目前实行前台实名制的有大型科学社区科学网。经验观察表明,在匿名情况下,人们在网上的言行与在现实中的言行常常不一致。为此,本文拟选取一个典型的网络社区进行案例分析,以探索网民在实名情况下和匿名情况下行为模式的差别。 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复兴论坛创建于 2007 年 10 月 8 日,是中央电视台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背景,以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为契机,由央视国际( CCTV.com )倾力打造的大型时事论坛。其中“民生在线”是复兴论坛的主打栏目,广大网友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复兴论坛实行的是较低层次的后台实名制,要求用户在注册时输入真实的邮箱信息,但在前台可以采用昵称发言。 同其他论坛一样,复兴论坛有一套用户积分系统和等级制度。论坛成员可以通过在论坛发帖获得积分,随着积分的增加用户对应的等级也会上升,当积分累积到一定的等级可获得各种社区功能。随着社区的发展,还可以购买道具、礼物等。 复兴论坛社区成员按等级分为预备队、实习生、试用工、编导、责编、主编、导演助理、导演、制片人助理、制片人、副总监、总监十二个等级,用户也可以匿名游客身份登录发言。 选择复兴论坛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有以下几点考虑:( 1 )政论性论坛常常汇集不同的观点,既包括大量的政治支持言论,也包括大量的政治批评言论,观点区分度强,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 2 )复兴论坛既允许注册用户发帖,也允许匿名游客发帖,有利于我们观察实名言论与匿名言论的区别。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对复兴论坛 中“喜迎建党 90 周年‘说说我的心里话’”主题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向党说句心里话”主题互动征集活动包括 5 项内容:读过什么红色书籍?哪位人物感染了你?回忆我的入党申请书,我的心里话,我最喜爱的红色歌曲。截至 2011 年 4 月 16 日,共有 222 名用户跟帖。对跟帖内容进行分析,发现: (1) 匿名用户与注册用户跟帖数量比较 从跟帖数量来看,匿名游客共发帖 114 个,占总帖数的 51% 。匿名用户与注册用户跟帖数量的比较如图 1 所示。其中,“我的心里话”一项跟帖数最多,为 124 个,其中论坛成员 34 个,匿名游客 90 个,居各项之首。其它,“读过什么红色书籍”的跟帖有 27 个,皆为论坛成员,没有匿名游客;“哪位人物感染了你”跟帖 36 个,其中论坛成员 26 个,匿名游客 10 个;“回忆我的入党申请书”跟帖 8 个,其中论坛成员 4 个,匿名游客 4 个; “我最喜爱的红色歌曲 ” 跟帖 27 个,其中论坛成员 17 个,匿名游客 10 个。 图 1 不同内容的跟帖数量 (柱状图无法显示) (2) 注册用户与匿名用户主题跟帖内容比较 对论坛注册用户与匿名用户主题跟帖内容进行分析,将有实质意义的词语抽取出来并统计其词频,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注册用户的跟帖内容 数量 项目 身份 10 次以上 (含 0 次) 5~9 次 (含 5 次) 4 次 3 次 2 次以下 垃圾帖 读过什么红色 书 籍 注册 毛泽东选集 0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资本论 1 次 匿名 0 0 0 0 0 0 哪位人物感染了你 注册 毛泽东 周恩来; 胡锦涛 温家宝 0 焦裕禄,雷锋,朱德, 王进喜 2 次 匿名 0 毛泽东; 人民 周恩来 官员 时代,贪官,思考 4 次 回忆我的入党书 注册 0 0 0 入党申请书 工作,党史; 人民,服务 0 匿名 0 0 党员; 入党 0 形式; 消极( 1 次) 1 次 我的心里话 注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 百姓;廉政; 幸福;团结 伟大;歌颂;祝福;礼物;节日 快乐; 福利; 社会 官员,民主,基层, 和平,反腐 0 匿名 百姓;反腐;希望;官员,整治 腐败;不公;下岗; 社会福利 天理;必须;人大;房价 反省; 惩治; 贪污等 肃清; 监督; 党纪等 3 次 我最喜爱的红色歌曲 注册 0 东方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走进新时代 官员;祖国 2 次 匿名 0 0 0 毛主席 太阳;纪律 1 次 表 1 表明,匿名游客发帖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更强的负面情绪色彩。复兴论坛并没有明确禁止水帖或垃圾帖,发帖完全属于网民的自觉行为。如表 1 所示,注册用户发表的水帖和垃圾帖共 5 个,低于匿名游客 9 个,表明匿名游客发帖比注册用户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在心里话主题下,匿名游客普遍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官员贪污腐败、房价、下岗等社会问题的不满,用语的情绪色彩比较强烈。而注册论坛成员的跟帖则更为正面、积极和理性,更多地对国家建设的成就给予肯定,对于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匿名游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匿名用户与实名用户网络行为差异的原因 数据分析表明,在同一个论坛上,匿名用户与注册用户的言论有明显的差别,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网民的自我保护心理 当今许多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们的愤怒、焦虑、抱怨、无奈、失望等种种情绪,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宣泄途径。人们一方面需要一个可以表达真实意见的场所,但同时又不希望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舆论压力、政治后果,甚至法律责任。匿名的网络社区正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因此受到网民欢迎。在复兴论坛中,举报官员腐败、党风问题的发帖人全部为游客身份,而实名用户则大都发表正面意见。表明人们对以真实身份(哪怕只是网络实名的昵称)发表言论的担忧。当然,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不成熟和网民的有限理性,匿名身份也可能助长谣言的传播,论坛上匿名发表的各种污言秽语屡见不鲜。 (2) 引起关注的心理需求 在网络社区中,偏激的内容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为此,许多匿名用户在不需负责的情况下,会发布更多带有负面情绪的言论,以吸引更多的注意,从而满足个人诸如受到尊敬、炫耀、虚荣等种种心理需要。在复兴论坛中,有匿名游客就党员作风问题举报的主题连续跟帖,他们针对同一事件阐述自己的意见,收到很多回应。 (3) 网络传播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conformist mentality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主要受到群体、情境和个人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的心理现象,只有很少的人可以保持独立。在网络中,一旦某个话题受到较多的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从而形成话题热点。这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求证途径,加上匿名发言可以少承担甚至不承担责任,使得某些未经确证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围观和大量传播,干扰人们的正确判断,甚至导致恶性的社会后果。 4. 实名行为和匿名行为的伦理分析 上述案例分析了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在这种差异背后,隐含着网络社区不同行为主体伦理价值取向的不同和各自权利保障要求的冲突。 (1) 道德伦理的作用方式不同 实名的网络环境基本等同于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发生作用的方式也基本相同。在实名网络环境中,人处在有标识的状态下 , 其身份是现实直观的。慑于熟人监督、社会舆论、利益惩罚、法律制裁等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 , 人的言行会受到制约,因此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伦理道德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复兴论坛的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证明了这一点,类似的社区还有人人网等。 在匿名网络社区 , 人们处在一种无标识状态下, 其身份是虚拟模糊的。个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物理空间伦理道德的制约 , 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压力、感情梳理甚至法律惩罚筑成的防线全部或部分失去作用。这使得传统的社会道德理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失去作用 ] ,人们的言行也变得放纵、夸张、哗众取宠。 (2) 公平诚信的表现形式不同 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是人类不证自明的古老的伦理原则。在网络环境下,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现实社会的伦理规则强调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上的平等与公正。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伦理规则首先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的机会平等。即使匿名社区帮助人们隐藏了真实的信息,但如果匿名不是为了散布虚假信息,而是为了保护人们表达真实意见和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那么它就与诚信原则并行不悖,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 ( 3 )言论自由与政府伦理的紧张 2012 年 12 月 23 日,新华网湖南频道报道湖南长沙网友刘华在拍摄强拆现场时被法警抓走,后移交公安,公安以他 11 月 6 日发表的博文 《任志强来了,我失业了!》涉嫌诽谤他人为由,将他行政拘留 10 天。而任志强 16 日晚 19 时给记者回复称根本没有看过该博文,更没有去报案 ] 。言论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这意味着政府应当依法行事,不能任意干涉公民的表达自由。但在法治社会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公民在发表“敏感”言论之后,有可能遭到来自权力部门的不当制裁。这意味着,一方面要防范一些官员借助推行网络实名制而堵塞网民说真话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提防一些权势人物利用行政手段查询匿名发言者的便利,对批评者进行不当监控,侵犯公民表达自由的基本权利。 ( 4 )网络匿名行为的伦理风险 网络暴力、网络欺诈和网络泄密使公民的合法权利面临新的威胁。当一个人的自由失去制约之时, 也就是对他人的专制形成之时。网络自由一旦被滥用, 就会侵犯到其它网民的合法权利,如“铜须门事件、姜岩事件……当事人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现实生活也因为网络舆论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 。伴随着网络自由,粗制滥造、坑蒙拐骗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充斥网络空间,网络信任体系遭到破坏,网络产业的发展将会困难重重。另外,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甚至犯罪方法等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成为文明社会的极大隐患,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和伤害更是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网络谣言也容易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受到蛊惑,冲动行事,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是社会动荡。“网民的能量积聚, 随时可能借助突发性事件而形成集中地爆发。” ] 不法分子借助网络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大大危害了国家安全。如“ 2003 年元旦,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黑客以电脑病毒为武器展开激烈网上厮杀,结果殃及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的数十万台电脑。” ] 5. 关于网络实名制的分析 网络实名制主要是针对网络谣言和网络中不符合规范发言而设立的网络监管制度。网络实名制曾在韩国实行数年,后因实名制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而取消。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主要针对微博,北京市 2011 年 12 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网络社区在 2012 年 3 月 16 日之前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注册制度。 (1) 网络实名制的利弊 网络实名制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其可能带来的利弊。综合各方观点,网络实名制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纳为:( 1 )可能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网站管理者或其他能够接触到用户注册资料的管理人员以泄露用户个人资料牟利,网络黑客亦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用户的真实资料。 2012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网上银行失窃案,银行内部员工泄露出售领储户信息致储户存款被盗 ] 。 (2) 会限制个人言论。由于网络实名制的存在,个人在网络环境下发言势必考虑到自己的某些言论可能由于实名制而被追究 , 公民个人或许不敢在网上说真话。 (3) 会增加网络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4) 可能会改变网民的上网习惯,比如减少或不再访问某些网站。相对弊端,其有利的方面主要有: (1) 可以约束个人在网络环境下的不规范发言,每个人能够发表负责的言论,净化网络环境。 (2) 可以更加方便政府部门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2) 个人如何对待网络实名制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从上述的利弊可以分析得知反对者居多。以下有三组在新浪微博中的投票数据。 2012 年 1 月 24 号,中国公关网的官方账号发起“是否支持微博实名制”的投票显示,共有 14605 参与投票,其中 1785 人选择支持,占总人数 12.2% ,其中 11336 人选择不支持,占总人数 77.6% , 1484 选择无所谓,占总人数 10.2% 。 2011 年 7 月 31 日,“月光博客”发起的“您是否赞成微博的后台采取实名制”投票结束,投票结果显示投票总人数为 1171 人,赞成在后台实现实名制的为 577 人,占总数的 49.3% ,不赞成在后台实现实名制的为 474 ,占总数的 40.5% ,选择不好说的为 120 ,占总数 10.2% 。 2012 年 2 月 16 日,法学家吴法天发起的“微博实名制你还会继续使用微博吗”的投票结束,选择“放弃使用微博”的为 476 人,占总人数 15.4% ,选择“不认证继续使用”的为 1152 ,占总人数的 37.2% ,选择“使用自己身份认证后继续使用微博为 1314 人,占总人数 42.4% ,选择“使用他人身份证认证使用微博”为 158 ,占总人数的 5.1%. 从上述投票可以看出,网民不赞成网络实名制者居多,对实行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网络实名制抵触相对较小。网民不赞成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原因主要基于两点 : 一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二是言论自由的削弱。因此 , 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务必要考虑到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个人信息安全。 ( 3 )网络实名制的挑战 网络实名制是为解决信息伦理问题而设立的,但它仍然面临两个重要的信息伦理的挑战。首先是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是无限的自由,但却是应当最大限度满足的自由。网络的言论自由对于监督政府、查处腐败、惩恶扬善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常常是应该严格保密的,以防止公权力的报复,而一旦实行实名制将严格打破这一监督机制,这将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其次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实行网络实名制,则意味着网络站点运营商或政府机构将掌握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很难保证不被掌握信息的机构为了利益而出卖。整体来讲网络实名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措施,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设计到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比如如何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如何不会遭到公权力的打击报复,有学者甚至提出可以先选择某些领域实行,比如电子商务领域实行实名制可以有效打击诈骗,而且电子商务基本不涉及敏感言论 ] 。 综上所述,通过复兴论坛的案例分析发现,在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表现有明显差异。在这种差异的背后,存在着不同行为主体伦理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各自权利保障诉求的冲突。为保障多数人的利益,约束网络社区不良的匿名行为,网络实名制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网络实名制又带来新的伦理问题,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饱受争议。如何才能更好地规范网络匿名行为,还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本文系中国科技发展促进协会政策研究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 2011ZCYJ18 )及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社会信息福利理论构建及其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社会信息福利理论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信息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号: 2011ZCYJ18 ] 万资姿 . 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 .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2) ] 袁雪莲 , 韩曦乐 , 谢樱 . 长沙网友网上发帖遭 “ 跨 ” 怒告公安局 . 新华网( 湖南频道) ,2010-12-23. http://shehui.daqi.com/article/3033932.html ] 郑永晓,汤俏 . 网络暴力”喧嚣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兼论近年来网络文化的监管与疏导[ J ]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 11 ) ] 汪向东 . 中国网情报告(第一辑) .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 ] 唐守廉 . 互联网及其治理 [ M ] .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102 ] 贺媛媛 . 3.15 晚会:招行、工行等贩卖储户资料致存款被盗 . 新安传媒网 , 2012-03-15. http://news.mediaxinan.com/roll/2012/0315/1128747.shtml ] 刘星 . 论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实施 . 法制与社会, 2012 ( 1 ): 161-162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69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技术写作精选导读二]设计一个上帝
songshuhui 2010-4-15 20:22
竹人 发表于 2010-04-15 11:57 我们是否是被设计的种群?我们是否已经设计了一个世界?又或者,我们设计了一个上帝,让他去设计世界? 这次竹人介绍的两篇文章分别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游戏世界,一个是网络社区,你会在哪个世界看到自己的影子? Spores Intelligent Designer , byLuke OBrien , from Slate 《比上帝更上帝》 Sporebox 上面这张画,是好莱坞大片《怪物大战外星人》续集的广告招贴吧? 错了,这是超级火爆的游戏《模拟人生》(Sim)的设计者,大牛 Will Write 的新作,叫 《孢子》 。《孢子》的设计理念不同以往,用一个新词来概括,叫Creatiolutionism,也就是神创论(Creationism)和演化论(Evolution)的杂交。 神创论和进化论自然水火不容,由此引发的争议我们稍下再看。但是,对玩家而言,这也许是个有趣的新体验:从头开始做一回上帝! SporeEditor Spore_timeline Spore_civphase 一切从海洋阶段开始,在那里你是个游来游去的单细胞。《孢子》的 中文网站 上是这么说的:与其他生物进行竞争,吸收他们以调整你的生物形态。这是在显微镜下争夺生存权的时期。吸收是个多么温和的字眼,实际上这已是一片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领地。 等到你这个插着翅膀蹬着七条腿的怪物爬上陆地,还会有下一轮的竞争你会慢慢发展你的部落,进一步进化他们,指导他们互动,引领他们和其他族群争斗,然后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走向太空世界 Sporespace 从某种意义上说,《孢子》是个奇怪的作品。之所以奇怪,是因为水火不容的两大敌对阵营居然会同时叫好。迫于进化论的压力,传统宗教纷纷向科学靠拢,披上科学的外衣。这些美国新宗教(neo-religion)中最盛行的一种,叫 智慧设计论 。简单地说,这一派的基本论点,是坚持存在神助的、智慧的设计作为进化的前提和基础。《孢子》中繁复无穷的进化,离开玩家的鼠标来引导是做不到的。智慧设计论者击掌叫好,为的就是这个。 但《孢子》中又沿用了很多进化论的基本教义。虽然你身上最后插满了乱七八糟的无用器官,但你还是幸存者,因而也是胜利者。在你一路打拼的路程中,你用的规则非常简单明了,没有葵花宝典和红宝书,就是明明白白的达尔文那一套。 有趣的是,这样的简洁明了很让某些玩家诟病,觉得太简单,对不起他们的大脑,没劲。还有人指出,《孢子》中居然没有引入蜕变这么重要的机制。Will Wright的解释也很有趣,他担心把蜕变带入游戏会让玩家感觉失控。 所以弄到最后,要的还是过一把做上帝的瘾,虽然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就是某个人掌中电脑的《孢子》。 进化是最鲁棒的,但不见得是最智慧的;这和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权衡非常类似。可以说,无论对进化还是对神,我们都有不少可以抱怨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现在应该都有一双翅膀,这样就不会天天堵在三环四环路上吃废气;我们也应该有鳍有鳞:这样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大水灾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我们就该长成《孢子》里的怪物那副鬼模样。 SCCPP Brave New World of Digital Intimacy , by Clive Thompson, from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美丽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Mark Zuckerberg大吃一惊:他的子民反了!还不到中午,反对他的大字报已经有万人的签名,到了第二天,变成快三万。 他以为这是一个很贴心很亲民的改革。自从两年前窝在哈佛的学生宿舍里做出第一版,Facebook发展迅猛,到08年已经有九百万的人气。但Zuckerberg觉得有一个问题,Facebook的用户一般都有200个友邻左右,每天跑到友邻那里去看看有什么更新,是要跑断腿的。所以Zuckerberg决定把每个人网页上的更新概括一下,播发给所有的友邻,在九月五号的凌晨正式实施。 这小小的改动带来的后果就是:你在主页上写的废话,原来只是有可能,而现在是一定会被看见。这没有本质意义的改动,却引发了一场大地震。 Digital Intimacy 面对潮水般的抗议,Zuckerberg非常冷静。除了让用户能选择要不要广播,他决定保留全部的变化。奇怪的是,三天之后,用户们真的开始喜欢上这个功能了,再过一阵,甚至离不开了。 把友邻的闲言碎语直接塞到你的眼球底下,已经成为很多社区网站的标准体验,而微博更是把这推向极致。但事实上,并不是Facebook的这个戏剧化的一幕启发了微博的鼻祖Twitter。Twitter团队的灵感和荷尔蒙过剩更有关系发情期的恋人之间特别多事,经常互相发些无聊的短信:吃饭了,好辣!/我买了个钥匙链/这就是Twitter的广告词的由来:你在干嘛? twitter 这些有意无意的自言自语,轻量而当下,并不着急启动一场对话,只是一股股的涓涓细流。 但网络神奇的地方,是可以将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轻而易举地把量变引到质变,就像Twitter那场高明的路演(见Twitter的 野史 ),那一刻让Twitter走进大众的视线,从此一路走高,从区区两万用户一路飙升到今天600万的月独立访问者和每月5500万的点击率。 每年夏天,德州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艺术节,叫 South by Southwest (西南之南)。Twitter团队在入口处摆上了两个超大的电视屏幕,上面显示着在艺术节中流窜的T友们随手写下的话,实时更新。 站在屏幕前,你会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你的卧底们占领了整个场子,时刻飞马来报,整个宇宙尽收眼底。 what is twitter 把所有的微博汇集在一起,对世界的报道更加草根,更加迅速。去年在加州有个小地震,还没等到震波到达旧金山,Twitter团队就已经从很多T友的消息里预测到了。在甲流刚刚开始流窜的时候,有个手快的医科学生,把Twitter上从XX机场出发、到XX机场的消息搜出来,很快就建立了实时的小模型来预测甲流传播路径和速度。 难怪Google、微软都开始担心,他们获得信息没Twitter快。 虽然微博的作用在宏观上的很强大,但对每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没有用,关键在于你关注谁,关注多少。人气很旺的T友可能有成百上千的友邻,光这一点就让不少学者感到十分困惑。有一个数字,叫Dunbar数,它由人类学家Robin Dunbar提出,值为150,物理意义是任何一个人能同时保持的朋友关系的最大数量。Dunbar指出,猿猴的朋友数大概是55个,再多就没时间打理。150这个数字,是按照人和猿猴的大脑比重推算出来的。Dunbar提出这个猜测之后,心理学家做了实验,没想到150真的是上限。 研究社会网络的学者,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成强链接和弱链接,强链接是每个人自觉自愿去打理的,包括你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在网络出现之前,弱链接随着时间的推演自然就蒸发掉了。别小看这些弱链接,有个很著名的理论,就叫The Power of Weak Link(弱链接的力量),讲的恰恰是这些弱链接的作用。弱链接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力量,原因就在于:你的强链接和你太相似,你们太熟悉了。 心情不好,找强链接诉苦;如果需要帮忙(比如换工作),试试看弱链接。 如果你的人气够旺,你甚至可以摆脱搜索引擎了。文中提到的一个T友,就开玩笑说如果买超过50美元的东西,她一定先在Twitter上问一下,几分钟之后就有答案了。 微博的另一个功能,是让人下意识地不停反省自己的状态戴上围脖,才找回了脖子。 淹没在无数自言自语的语言碎片之中,却有一种奇怪的安定。这种心理体验,把人带回了前工业时代的小村庄,上海弄堂里拥挤而亲密的七十二家房客。邻家的一句话,从耳边飘过,听见了,又好像没听见。 就这样,被钢筋水泥的公寓牢牢地分割开来的人群,借着微博,重新聚拢。人头多处再见古老的村庄:阳光底下没有新创意,只有重新被唤醒的旧欲望。 【后记】我曾经把这篇导读的英文原作转发给很多同事看。从事IT研究的我们,除了必须与时俱进,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发展之外,更应该去理解其中的原动力。而我们很多人,尤其是资深些的,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尝试微博这样的新体验。 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动因让我也加入了新浪微博。到今天为止,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玩微博。但微博的强大磁力是非常明显的,几天前和小众菜园的几个北京网友聚谈,其中有一位坦陈上微博比抽烟还要上瘾。 新浪微博 很奇怪的是,文中那些Twitter的特点,比如琐碎而家常、遥远又亲切,在我有限的新浪微博的体验中不明显。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大卖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嘈杂而热闹,买卖的是智人快语,虽然有时候会让我弄不清是真有趣事要说,还是要说得有趣。 对知识分子来说,微博反而成了一个更入世的窗口。在无数的时政评论的条目中,夺人眼球的是知识分子常见的宏大叙事欲、批评欲、影响欲,以及新时代网络带来的表现欲和表演欲。不过,微博互动的速度之快,可以深度削弱思考的深度;半公开的舞台,吸引无数眼球的可能性,又很容易夺去思考的独立性。 当然,我对任何新技术的传播,总是本能的有所保留。但愿我是错的。 所谓橘过江而为枳,Twitter和新浪微博之间的区别,是足可以做几篇文化比较的博士论文的。 【后记的后记】 我比我想象的还要喜欢这些闲言碎语,而我的弄堂就是豆瓣、微博和松鼠会的群邮件,我笃信这一美丽新世界的存在。 这两篇文章是竹人为科学松鼠会写的精彩导读,介绍的是《美国技术写作精选2009》。 在此之前,竹人已经介绍了《美国科学写作精选2009》中国的所有文章。 这里 。 竹人老师写文章轻松调侃,读来舒畅。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这一次写技术,正对了他的胃口,也希望对了你的胃口。我们会以每次两篇的速度来介绍这些最佳的文章。 松鼠会不仅仅致力于为你奉上好看的文章,也希望与你一同学习高手的写法,这就是竹人为你介绍这本书的原因。每篇文章都有原文链接,希望你点击那些链接,也点击竹人的一番好意。 那么,让我们来读书吧。 (文字编辑 小姬)
个人分类: 杂志导读|1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