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月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月三,祭轩辕
xiangyindao 2017-3-30 10:27
三月三,祭轩辕 序:今天,丁酉年农历三月三,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诞辰佳日,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将这一天立为中华民族的父亲节。(十四亿人的中国弄一个洋爸爸洋妈妈来过父亲节母亲节,真是笑话龙门阵!)感而草四题以歌人文始祖丰功。 * 黄帝诞生破混乱,九州一统固龙蟠。 乾坤浩浩英豪出,独领寰球五千年。 * 轩辕之国诞轩辕,龙腾凤翥创新天。 文明从此始华夏,靓丽风骚四海传。 * 祭天祭地祭轩辕,叩拜虔诚感溯源。 不是炎黄大一统,巍峨岂有万斯年。 * 赫赫声音隔空传,创新鼎盛闯难关。 冲霄龙凤韶音舞,国梦绽开锦绣篇。 【注】: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祭轩辕,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史书记载黄帝诞生在“轩辕之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黄帝元妃,他们生养了尧舜禹等中华五帝)。” 《三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轩辕之国,江山(指:四川的岷江岷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所以,专家考证轩辕之国即现在的川西一带地区。黄帝的陵墓是在现在的陕西的黄陵县桥山。《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黄帝崩,葬桥山。”桥山的黄帝陵,已成了全世界炎黄子孙拜谒祭祖的圣地。但黄帝的出生地却还没兴起农历三月三公祭轩辕黄帝的盛典。
个人分类: 向一诗词|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不仅仅是扫墓日
热度 8 fdc1947 2016-4-4 09:29
这是一篇旧博文,写于三年前,如今做了一些补充。 清明不仅仅是扫墓日 清明节是一个 全民的节日 ,而 不仅仅是一个单纯“ 追思缅怀先人”的 扫墓日。 最早清明仅仅就是一个节气,而不是一个具有众多民俗活动的节日。《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 在汉代,与后世清明节相近的公共节日是上巳和寒食。 上巳节是(夏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最初上巳节是一个原始巫教活动,人们通过祭 高禖 、祓 禊 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高 禖 就是高媒,是原始宗教的婚姻和生育神。古人希望增殖人口,扩大影响,祭祀高禖。因而,上古的上巳节是男女求婚配、求子的节日, 古人要在那天去水边“祓禊”,即洗浴去除邪气和污秽,求得福气。《论语》中曾参的父亲曾点所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种情况。在汉代上巳节已定为节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王羲之《兰亭序》中所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说的也是上巳的事情。“暮春之初”,就是三月上旬。文人们在曲水流觞,饮酒吟诗,雅致得很。 在曹魏以后,上巳节就定为三月三日。杜甫诗《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上巳节时,杨玉环家姐妹去水边修禊,极尽奢华之事。 寒食是由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火燃烧时间长了,性质会起变化。所以,每年需要重新钻木求得新火。在取得新火之前,需要“寒食”。所以在冬至后105日,定为寒食节。后来,人们把寒食节附会到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归国后不计名利、归隐山林的忠臣介子推身上。给寒食节套上忠君孝亲、功成不居、正直清廉的政治外衣。 唐· 韩翃的寒食 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就是皇家将取得的新火赐予臣下的情况。 在唐代以后,寒食还是给先人扫墓、祭祀先人的日子。请·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敕云:‘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浸以成俗。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 ,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柳子厚《与许京兆书》:‘近世礼重拜扫,每遇寒食,皂、隶、佣、丐, 皆得上父母丘墓 。’则寒食之期,始于隋唐间也。”由此也可以看到, 在唐以前,老百姓(士庶及以下的“皂、隶、佣、丐”)在理论上说是不许祭祀自己的父母之墓的。 自唐以后,寒食上坟,才正式规定下来了,可以去了,而且“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由于上巳、寒食都在清明前后,时间相近,所有这些全民的活动也并非在一两天就能够完成,要延续很多天,所以,到了唐代,这三个日子就混在一起了。在文献的记载、文学作品中,三个称呼甚至基本等同,民俗也都混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称清明的越来越多,而称上巳和寒食的则除了文人学士们之外,不大有人再提起。 上巳和寒食的许多习俗,都归并到后世的清明节之中,有些习俗,如上巳的男女相会,随着宋明以后理学的盛行,汉人的人性被日益束缚,这些习俗就在汉人中消失了。但在南方少数民族之中仍在流行,这就是“礼失而求之野”。不过,随着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商品化,这种存在于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日渐式微,有的只成了旅游产品。 清明节的一个民俗是踏青。 唐·李绰《 秦中岁时记》: “ 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 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明· 刘侗、于奕正 《帝王景物略》记京郊踏青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唐宋文人的踏青诗不可胜计,大家都很熟悉。 时至清明,人们从寒冷的冬天中走出,看大自然一片桃红柳绿、花香鸟语, 形成种种欢乐的民俗活动。在经济比较发达、繁华的江南更是如此。请·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记述了许多清明习俗。如: “画舫游”:“画舫之游,始于清明”,许多漂亮甚至豪华的游船,载着游人出外游览,美丽的船娘预备下精美的船菜,“于是画舫在前,酒船于后,篙橹相应,放乎中流”,到了傍晚,“日暮月升,酒阑宴罢,香舆候久,舍舟登岸。一时金阊门外,胥江阜头,火炬人声,衣香灯影,”各自归邑。 “过节寒具”:“两浙俗,养火蚕亦于此日禁火。”于是人们要制作“冷粉团、大麦粥、角粽、油鎚、青团、熟藕”,还要“烧笋、烹鱼”。 “清明开园”:苏州为园林之都,不但“绅富竞造园亭,运太湖石筑峙奇峰阴洞”,“下户亦饰小景池岛为玩”。园中不但有花木、亭榭,还有珍禽异兽、名贤书画、彝器摆设,以至笙歌戏剧。“俗于清明日开园放游人”。 还有“山塘清明节会”、“城隍‘犯人’香”、“放纸鸢”、“插杨柳”等等习俗。 清明期间,各地有打秋千娱乐、 蹴球、簪荠菜花、戴杨柳圈等众多习俗。 总而言之,清明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而绝不是仅仅一个祭祖上坟的节日。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清明上坟 ? 任何民俗都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后面都有其社会生活基础。那些引以为据的传说其实差不多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上坟祭祖,一年四季都可以去,为什么偏偏在清明盛行? 暮春之初,天气转暖,草长树绿。经历了一个寒冬,看到这“清明”景象,人们总是想到大自然中,踏青看景,享受阳光,享受绿色。而先人之墓,总在远郊,背山面水。过去扫墓,又不像今天这样,开车瞬时即到,路上需要时间,所以在这春暖花开时节,行走最为相宜。既踏青赏景,又祭祀先人,所以,清明上坟,本于天时。 请看古人如何上坟:“大家男女,炫服靓装。楼船宴饮,合队而出,笑语喧哗。寻常宅眷,淡妆素服,亦泛舟具馔以往。……,拜扫哭罢,不归也。必就其路之所近,趋芳树,择园囿,游庵堂寺院及旧家亭榭,列座尽醉,杯盘酬劝。踏青拾翠,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以尽一日之欢。抵暮乃归,各携途中所买枣餶炊饼、黄胖傀儡、山亭戏具、画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以欢娱儿女,至立夏日方止。”(上述袁景澜书之《寒食上冢》) 可见古人扫墓,就与郊游差别不大,决非整日庄严肃穆,哭哭啼啼。当然, 当人们想到近年失去的亲人,总是有无限的怀念和悲伤, 但是人不能总生活在怀念和悲痛之中,要尽快回到正常的快乐生活之中。如今,每年清明前后百万上海人到苏州西郊扫墓,苏州的各个园林、名胜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也是这种情况。 记得少时,每到清明前后,学校必组织学生踏青郊游,谓之远足,爬山、野炊好不痛快。现在的学校恐怕一心只读“考试书”,似乎不大听说有什么踏青郊游了。大概生怕出点什么事故,学校实在吃罪不起。教育行政当局又没有提请立法,为学校撇清责任。所以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清明节可以做到事情,唯一的就是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去献花圈。清明节也就成了扫墓日。 乘着清明佳节,到大自然中去。还清明以本来的面目,清明节是我们的节日。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68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母仪
热度 1 sunyu367 2014-4-2 19:20
母 仪 仙品瑶池宴玉桃 春风入土暖芭蕉 慈心普照众生影 莫怪操心任唠叨 母仪 == 妈妈的样子 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的日子,尽管传说中王母娘娘扮演了拆散有情人的角色,但确乎都是出于慈母心肠,只是有些观念老套罢了。不信,我们抛开那些失落文人貌似美好的愿望,品品看。
2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月三说日本——京都清水寺游记
热度 13 dkysdc 2012-3-3 14:29
三月三说日本——京都清水寺游记
去年的今天,我正在京都。上午在京都大学的减灾研究所参观,听取了日方教授关于2月1日燃岳火山喷发情况的考查报告,下午参观京都大学博物馆。下午2点多来到京都市区东侧的音羽山,参观清水寺。 清水寺是京都的三大名胜之一,建于音羽山的半山上,以其宏伟的木制建筑、珍贵的千手观音立像和清冽别致的山泉瀑布而闻名(此三点是俺总结的)。 先说建筑:清水寺中的所有建筑均依山而建,且全为传统的木制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寺中最著名的建筑不是进深16米、宽19米的主殿,而是主殿前悬空而建的巨大“舞台”,这个舞台建在大殿前的山崖边上,距山脚至少50公尺高,建筑师从山脚起,立了139根大木柱,愣是把一个庞然大物托了起来。从山下看,蔚为壮观。 木制结构的建筑防震但怕火,清水寺自公元798年建成以来,已经多次被大火焚毁,现在的建筑是1633年所建。 清水寺在日本的佛教界享有盛名,据说寺的原创者慈恩大师是唐僧在日本的第一个弟子,寺中正殿供奉着十一面千手观音立像,每隔33年向平民开放一次,而最近开放的日子是公元2000年,显然我去年是没有缘分与这尊观音见面的,咱就放下不表。 清水寺,清水寺,肯定因为清水而得名。寺中的清水源于一口清泉,泉水不仅清冽甘甜,相传还能消灾祛病。泉水从山上流下之后,接近山脚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瀑布,这瀑布之水被三条水道从一个小亭子上引出,形成三股极小巧的水流,自亭子上泻下,游人喝上一口,或可以增寿、或可以更健康、或可以长智慧。按照通常的说法,游客应该只能在三者中选择一个。但现今这世道,游人多贪婪,尤其是从咱中国来的游客,哪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喝过,且不止要喝一口两口。尤其是长寿与健康对于我来说应该是一样的,何必要多喝一口而破了规矩呢?我是一口也没喝,只是站在泉水边独观,欣赏着大家喝水的百态,甚是好玩之至。 寺里的 泉水对女士大概还有早日找到白马王子、早得贵子的说法,因此排队喝水的人中,以女子为多。 从清水寺出来,但见街上身穿艳丽和服的女子越来越多,联想到在寺中见到的一两群华丽女子,便问随行的日本研究生。原来三月三日是日本的桃花节,也称偶人节、女孩节。许多女孩子那天要穿上传统且艳丽之极的和服仨一群俩一伙结伴到外面踏青游玩。原来如此,所以多拍了几张穿和服的女子照片。 一边拍照,一边琢磨:这不如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么?回来一查,果然如此。原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是按照中国的历法和习惯过节的。中国汉族在南宋之前应该也有三月三,只是被蒙古人征服之后,许多节日在汉族中失传了,只在少数民族中还有显示。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基本废除了与中国相同的农历,所以将春节与元旦合二为一,不再过春节了。日本人的属相自然也就从元旦开始,而不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从中国继承的节日也就顺理成章地按照西历来过了。所以日本女子也过三月三,但不是农历,而是在今天。他们也过端午节,但是时间是在阳历5月5日。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随同东道主去一家精致的餐馆就餐,而没有守在清水寺看夜景。 以下为去年的今天在清水寺及附近所拍,供大家欣赏。 非地质类照片,照例不加LOGO,随意转载使用。 ****************************************************************************** 01 清水寺的建筑 02 京都大学宇治校区 03 清水寺的建筑——紧临绝壁而建的木制“大舞台”。想像一下:“舞台”周围这些樱花怒放时,会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景观? 04 清水寺的建筑——木制“大舞台”上看京都 05 清水寺的建筑 06 清水寺的建筑 07 清水寺的建筑 08 清水寺的建筑 09 清水寺的建筑 10 清水寺的建筑 11 清水寺内祈神祝福的女孩儿 12 清水寺内祁神祝福的女孩儿 13 清水寺内的祁愿贴,整整齐齐,值得学习 14 清水寺的水 15 清水寺的水 16 清水寺的水 17 清水寺的水 18 清水寺的水 19 清水寺的水 20 清水寺的水 21 三月三的女孩儿 22 三月三的女孩儿 23 三月三的女孩儿 24 三月三的女孩儿 25 三月三的女孩儿 26 三月三的女孩儿 27 三月三的女孩儿 28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29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30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31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32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33 清水寺附近街景随拍 34 鸭子也过三月三”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964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农历三月三的习俗
sciteclife 2010-4-16 13:19
芥菜、红枣、鸡蛋、姜、少许糖或盐,一碗色泽清丽、清爽可口的民俗佳肴,一股民俗氛围缓缓地在心中流淌^_^ 今天一上课吴老师就问我们吃鸡蛋没有,我才反应过来今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三月三,荠菜(地菜)煮鸡蛋,是湖南湖北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有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就是染成彩色的熟鸡蛋,被用作传情之物。还有人说三月三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已节演变而来的。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 到秦时,上己节的活动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这天,人们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 现在,我们吃个煮鸡蛋就算是过三月三了。以前本科的时候,每年的三月初三,湖南的同学都会邀我出去吃鸡蛋,说是吃了鸡蛋,这一年就不会生病。这一说法可能有待考究,不过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地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鸡蛋中的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A,等等,对身体也大有益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月三:繁花似锦,气象万千
xu782219 2010-4-16 08:59
黄帝故里 三月三:繁花似锦,气象万千 一月一,春回大地,一年开始,万象更新;二月二,神龙抬头,雨露滋润,万物复苏。三月三,繁花似锦,欣欣向荣,气象万千。中华民族赋予了三月三多重的文化内涵,衍生出众多的节日,寄予了众多的理想,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传统节日,表现出中华文化繁复的多样性,说明了中华文化高度的一致性和实实在在的同源性。 秦前,三有众多的含义。《国语周语》: 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群。 老子曰: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这其中的三,就是众多的意思。三月三,其中的三也衍生出众多的节。现将搜集到的主要的节列在下面,供博友们参考。 1.朝拜人祖节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人们尊称伏羲为 人祖爷 。在伏羲建都地淮阳建有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2.黄帝诞辰节 相传,三月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始祖黄帝的诞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诞生在河南新郑。三月三,拜轩辕。 3.王母娘娘蟠桃会 三月三,传说是王母娘娘召开蟠桃会的日子,各路神仙集聚在天宫瑶池,享受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地上,各地有庙会庆祝。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 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4.真武大帝诞辰节 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 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 ,又称玄天大帝,玄武,真 武真 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5.游春节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6.风筝节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是放飞梦想的季节。 7.大絜节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 上巳 ,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 ( 洁 ) 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 ( 病 ) ,为大絜 ( 《后汉书礼仪志上》 )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没。 8.情人节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 三月三日 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9.壮族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10.侗族花炮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 花炮节 。 11.布依族春节   三月三,布依语为更三粉,是布依族隆重祭祀山神、水神,全民欢乐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众多节日活动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是布依族的春节。布依族大多数节日活动均在此间举行。节日期间,男人杀猪宰羊、准备祭品,女人打扫卫生、染五彩花饭,孩子颈挂鲜艳蛋包,满村游戏追逐,玩耍打闹。待一切安排妥当,男女老幼全都身着盛装聚集河边路旁,打水枪、赛竹伐、玩水车、对山歌、泼圣水,所有布依村寨,均成了欢乐的海洋。 12.瑶族干巴节 瑶族以三月三为 干巴节 ,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13.畲族谷米诞辰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 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 三月三 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14.黎族孚念孚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 山兰 ( 山地旱谷 ) 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15.土家族情人节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16.踏沙节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 的劳动场景。     17. 宜丰潭山 三月三 传统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医风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 三月三 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 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18.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19.水族祭龙节(又叫祭天节) 水族除与周围汉族同样欢度传统节日外,本民族主要节日还有三月三祭龙节(又叫祭天节)、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祭山林节等。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欢白酒、甜酒。 20.苗族情人节、传统歌节 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节,是苗族的传统歌节。苗族有定期的民歌集会,如三月三、六月六等。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 21.仫佬族婆王节(又称花婆节)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节 ( 又称花婆节 ) 、四月八的牛神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 也叫走坡节 ) 。 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婆王又称花婆圣母,这天,各村寨都要祭祀婆王;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 婆王崇拜来源于盘瓠 ( 护 ) 传说 , 即远古时期 , 盘瓠因有功于国家 , 高王赐三公主给盘瓠为妻 , 封南京稽山十宝殿为王 , 生下六男六女 , 共一十二姓。后分居黔中、湘西、梅山、五溪等地。其中一支在梅山居住长达 1000 年 , 南北朝宋文帝元佳年间 (435 年 ) 迁移至灌 ( 阳 ) 江 ( 永 ) 交界的大田坊 ( 即千家洞 ) 地方。婆王即盘瓠之妻。传说唐李旦避居该地 , 拜婆王为养母。公元 770 年李旦回朝登基后 , 遂降旨敕封婆王为经纶圣母。又于次年六月二十五日诞日亲赴婆王庙祭祀 , 并赐金镯一枚与婆王 , 定期隔两年一祀。后人每三年为一届 , 从 6 月 23 日 至 25 日为还婆王愿过婆王节。从此 , 届届相延。 22.彭祖山朝山节 三月三 彭祖山朝山节,始于殷商时期,由朝拜彭祖三女儿三娥的祭祀活动沿袭而来。传说善良的三娥得彭祖真传,常为山上的老百姓施医赠药,传授养生和长寿之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23.出嫁女回娘家 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相传,娥皇、女英在世时,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去羊獬住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八回历山。因为每年三月三正值清明时节,要去娘家扫墓祭祖,顺便多住几天;又因为四月二十八是尧王的生日,娥皇女英要为父亲做寿后再离开,省去来回跑动之劳。况且四月二十八也必须得回到历山了,因为这时历山地区即将开始夏收,她们要回婆家参加夏收。 此后,三月三就成了出嫁女走娘家的节日。 24.白族歌会 三月三歌会,一是按照民族传统,男女公开对唱,唱白调。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尽情歌唱的第一天,一直唱到九月九日止。二是保和寺内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兴旺,前来赶会的妇女中不少人为求子、还愿而来,中青年则为对歌、听歌或者寻找知音而来。三月三的这一天,大理坝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对对的对歌。黄昏之后,对歌进入高潮,对对情侣在寺内或村间低吟浅唱。 25. 报京侗族播种节 黔 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族属北部侗族的一个分支保留有较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独特的侗族习俗。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为庆贺播种顺利,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第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沟通感情。三月三,还是一个爱情悲剧的纪念日。相传很久以前,报京寨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男的叫桥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桥生家穷,不愿把良英嫁给桥生。硬把良英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良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背地里继续和桥生相亲相爱。三月初三这一天,良英到田里捞了鱼虾,到园里扯了葱蒜,约桥生到寨边金圹洞傍的莫嗄树下相会。两人脱下草鞋挂在树上,表白忠于爱情生死在一起的决心。并到坡上煮食了葱蒜鱼虾,以誓永不分离。后遭寨头及族人的毒打,双双跳崖殉情。后人为怀念桥生、良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每年三月三,一对对青年男女来到金圹洞边谈情说爱。瞻仰桥生、良英留在莫嗄树上的鞋印。相誓要学桥生、良英一样,永远相爱。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