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探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五:为什么知识分子面临那么大的考核压力?
热度 1 ZSHuang 2010-9-9 00:4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这几年经常回国,同国内高校老师交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现象之一就是,他们经常问的一类问题是:你们国外的大学有没有对老师的年度考核?你们如果应对?如果几年没有发表论文会怎么样等等。在这一类问题讨论的背后,我看到了国内的许多高校老师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这经常表现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投入到每年总要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的努力之中。如果我们讨论的一类科学研究问题完全是先锋探索性的,很可能在几年内不会有高档次的论文发表时,他们总是摇摇头,不想涉足这一类的科学探索问题。 面对国内高校老师所关心的国外考核问题,我的回答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意外,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之觉得不可理解。(好像我的这篇博文的题目要改成:你所不能理解的国外学术现象之一: 为什么。。。?)。 根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几所大学的工作经验判断,我们实际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年度考核,虽然,个别大学有对应的年度评估的规定,即每年你的上级要给你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且老师个人要对自己的上级也来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当然我不想说,国外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欢迎你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当然,系里面每年都要求大家把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汇集起来,以便于收录在学院的年度报告之中。这对老师个人来说,并不构成大的工作压力。在这里,我所能看到的考核压力,就是每五年一度的由国家组织的对整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但这不是针对老师个人的。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你可能要问,年度考核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杠杆,如果没有每年发表论文的压力,那老师们就不会把科研当回事,那何谈科技兴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可是我所看到的几个国外大学的对应专业,其研究水准仍在国际一流,我也没看到哪位老师整天不务正业,无所事事,这一切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我不敢说,对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透了。就我个人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完全不在于考核和评估,甚至都不是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的需要。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其本身就出自于对追求知识的深深热爱和执着。现代科学这几百年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常常使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神奇,这会把我们带到了那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科学探索世界。 当我们把系统设想变成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时,难道不为之感到由衷的喜悦吗?当我们用复杂的数理逻辑符号来描述我们的日常思维活动,难道不会为那数学的优美感到深深的震撼吗?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用理论计算机上图灵机模型来描述生命科学中的膜计算的思想时,难道不会为之跨学科的思想迁越而感到深深的吸引吗?科学是如此地美丽,科学研究和探索是如此地使人感到巨大的心灵满足的回报,何况还有人雇你来从事你所朝思暮想破解的谜团时,这有什么理由会使你放慢脚步呢?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694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医的科学探索”具备充分可行性,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与网友探讨
热度 1 人为峰 2010-9-7 21:58
中医更多的是依赖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师傅只能其有限的引导作用,因此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够培养出被人信任、确有水平的中医。但西医依据规范的、容易交流的客观化指标来做出诊断并依据其做出治疗。这种规范是人类目前所能认知的范围内被证明的。但不管怎样,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总是有限的:西医在临床上也不能完全避免某些意外的情况发生,很多疾病只能诊断而难以治愈,而中医也确有某些特效的治疗病种,但用目前的科学知识还不能解释。 所谓的中医的科学探索就是要尽本人的微薄之力去实现中医征候的度量(客观化或数字化),揭示其科学原理。 既然中医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也就说明其符合客观规律,中医的科学探索有可行性。 而目前的科学还基本上不能对中医的诊、疗进行解释,也就给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现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幸运。
个人分类: 观点|3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香山会议准备的发言提纲
人为峰 2010-8-29 10:10
中医的科学探索 --中医征候的度量和经络的实质与机理 0 观察和分析的几个层面和角度 0 .1 认识论 0 .2 方法论 0 .3 技术手段 0 .4 马克思关于成熟科学的定义 0 . 5 从《论持久战》的观点看待中医的科学探索 1基本思考 1.1中医理论=虚拟:观察和应用是实,推理是虚。效果得到验证(基本符合实际),理论是象思维 1.2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既不要神话中医、也不要苛求中医 1.3中医的系统、辨证,从整体出发 西医从具体、实质出发,从还原论出发。两者相向而行 1.4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绝对不会有两种科学 2中医征候的度量 2.1至今为止所谓的中医诊断客观化存在多个层面的误区 2.1.1背离中医的系统、辨证的整体观中医征候与生理、生化、机能参数是多对多的复杂关系 2.1.2简单、机械、片面、孤立、静止地模仿大夫的诊断,陷入西医的思维模式 2.1.3当对同一位患者三位大夫得到诊断都不能一致时,又如何要求仪器的诊断能够准确 2.2中医征候的度量(或诊断客观化)一定能够实现,但又是漫长的过程 2.2.1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2.2.2充分地获取信息: 2.2.3期待计算(数学)上的突破 2.3在光谱舌诊上获得令人振奋的进展 2.3.1冠心病、高血粘度症、肝炎、脂肪肝和糖尿病等得到很高的诊断精度 2.3.2在血球计数、血球压积率等无创检测上得到很高的精度 2.3.3对表寒里热症得到很高的相符率 2.4中医征候度量研究的下一步的计划与展望 2.4.1采用光谱成像从 舌 上提取更多的信息 2.4.2采取更多的手段从 舌 上提取更多的信息 2.4.3从 四诊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2.4.4从 中医 和 西医(现有临床诊断仪器)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2.4.5从 历史(电子病历)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3经络实质与机理 3.1临床与科学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经络的实质 3.1.1临床效果 3.1.2科学实验 循经感传、经络的低阻 3.1.3经络敏感人(应该是经络发现的重要原因)、循经皮炎 3.2有关经络的误区 3.2.1从解剖学上否定经络:现有解剖学的近视与盲视:(可见)光学、大于细胞的外观结构 --功能、亚细胞结构 3.2.2试图创建独立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生物场或其他形式的信息通道 3.2.3否定经络的实质 3.3我的研究思路及其依据 3.3.1经络的实质与低阻特性 3.3.2功能成像(特别是电导率成像)与细胞的离子通道(与细胞学说相衔接,也必须与现有理论兼容) 3.3.3研究的总体布局与初步进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之子:达尔文【图】
pup 2009-12-1 16:29
CCTV从11.24开始每天一集纪录片《自然之子:达尔文》。今天我一口气看完这七集,大半天也就这么过去了。有关达尔文的消息最近频频出现,我也不可遏止的热心关注。常常想,如果获取这些知识再早一点,我们出版的那些达尔文的著作,也就会更完美一些。 达尔文明知道华莱士的论文会抢先他发表进化论的思想,还是推荐给赖尔在林奈学会上发表。 有好事之徒怀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抄袭华莱士,华莱士更是立刻站出来声明:那都是达尔文几十年的研究。 他们终生保持着真挚的友谊,互相欣赏。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早在150年前就已经为我辈树立榜样了。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6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答、谢雷钧涛先生、印大中先生
人为峰 2009-10-27 11:03
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本博客的支持,特别是雷钧涛先生、印大中先生。由于本人的懒惰和力不从心,未能及时回复各位,为此向各位致歉。 印先生为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的下一步研究很有指导价值。科学网上的这种评论与讨论应该是科学网上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向各位表示感谢的同时,对应先生所提的问题作答如下,不妥之处还请印先生和其他网友指正。 1)您的反射光会因采用的光源不同而不同 我们特别注意光源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归一化反射光谱,即测量光源的光谱和反射光谱的比值并归一化,参见拙文: 基于光谱的中医舌色客观化方法初探,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Vol.2 9 ( 3 ) : 707-710 。 2)散射光去除会是很大的麻烦 目前仅仅测量反射光,舌面的反射光只能是散射光,这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光。(不知我们是否准确理解印先生的问题?) 3)结构色信息会与前两者打架 目前仅仅测量舌面的反射光谱,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采用超谱图(高谱图)和透射(吸收)光谱,超谱图将有助于区别结构色和成分色,透射光谱将有助于区别舌面与舌体的成分信息。当然,更遥远的未来还将采用更多的手段获取舌部的更多的信息,这也是系统、本质、全面获取信息以便找到中医征候与生理、生化、机能指标对应关系的思路。 顺便提一下:我们在有关研究中有两个重大的进展: a. 对十几种血液成分的无创检测达到了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5%的精度。 b. 若干种疾病在光谱上有明显的特征,数百例样本的分析正确率达到90%左右。 4)其它背景光源会干扰检测 两个措施:a. 主动照射光足够强,从而提高信噪比; b. 尽量屏蔽外界杂散光。 6)色强与检测器响应的线性范围不会很宽(很快就会不符合朗勃-比尔定律) 课题的目标是有限的:只要对1~2种中医证侯找到其客观化指标。不可能采用单一方法测量所有的人体成分,也不会仅仅限于光谱方法去确定中医征候的度量。 5)口腔杂物,微生物的干扰会因人而异 口腔杂物和微生物既可能是干扰,也可能是信号。只要不是烂菜叶盖在舌面上。有待深入、全面地研究来解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课题组《基于高谱图的中医舌诊客观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人为峰 2009-9-30 15:28
本项目作为中医科学探索的战略方向中征候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方向艰苦探索,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去继承祖先的宝贵遗产。 申请书摘要: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判断。虽然有很多学者采用独立的舌色或图像方式力图实现舌诊征候的客观化,但由于在原理上仅保留了 色 的信息而丢失大量光谱的信息,方法上背离了中医 整体观与辨证 的思想原则,拘泥于单个、局部的信息,至今不能得到临床上的普遍认可。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在光谱检测与分析和中医教学与临床上具有丰富经验,充分发挥高谱图所特有同时具备光谱与图像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理、生化和病机的优势,应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课题组已开发的仪器采集大量中、西医临床体征指标,结合有经验中医的辨证,利用支持向量机等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挥其揭示巨量数据中隐藏和非线性关系的能力,解决在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的困难,研究中医征候与度量化临床体征指标的关系,提取出中医舌诊征候高谱图的度量化临床指标,为中医征候诊断度量化找到突破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彩荣:钱学森谈中医 (摘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3691)
人为峰 2009-5-29 09:09
见到张彩荣摘编的《钱学森谈中医 (摘要)》,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不由自主地崇拜、景仰起钱学森老先生。在科学网上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与博友们讨论的中医话题,钱老在多少年前就已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阐述得一清二楚,而我想说的,钱老早已更全面、更准确、更系统地说完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好在钱老的时间、精力有限,否则我辈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方面混不到饭吃。好在我们可以继续钱老的思路,做些还够得着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研究。托中华先贤们的福,为人类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谢谢张彩荣先生的博文。 钱学森谈中医 (摘要) 1、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2、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3、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4、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6、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 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 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7、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8、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9、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10、回顾建国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 说,把中医看做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堃教 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 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三十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 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三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11、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12、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13、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 14、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 15、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16、 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 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摘录自 《论人体科学》198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369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蒋劲松先生“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的不同看法
人为峰 2009-5-24 20:37
1. 部分同意您的看法:科学是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客观的认识,一定时期科学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因而必定还存在尚未被人类认识清楚的,也就是科学还不能解释、说明的。中医就是一个典型。 2. 科学需要发展,中医也需要发展,必须走向科学。 3. 中、西医都是治病救人,其对象都是人。中医不可能永远是独立与科学之外的东方科学,也不能永远限于东方哲学或中国文化。他最终必然与西医 一起发展为完善的医学。而这一过程也必然是遵守中医的核心思想--整体、辩证的条件下,借助科技为手段而发展。 4. 中医不是伪科学,也不是科学。他有理论、也有技术,但是医学,与西医一样,还只能算成经验总结,需要发展成为科学。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数学的充分应用时 才成为成熟的科学,所谓成熟的科学,或科学,如同现在的物理学一样,谁也不能否定现代物理学是成熟的科学。 总而言之,中医(与西医)只能称为未科学--尚待发展的科学。而这一 过程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却又急需重视、大量(智力、财力)投入,否者,中医将受到致命的伤害。 参考:蒋劲松: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89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9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找了100年才发现的矿:科学探索中理论和技术的误导
llm 2009-5-8 23:40
刘亮明 (中南大学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理论和技术是科学探索中的两大利器,技术主要用来发现新的事实、现象和信息,理论则是将所发现的事实、现象和信息整理成规律,并预测尚未发现的现象。在找矿这一特殊的科学探索中,理论主要是以矿床模式为核心的成矿理论,技术则主要为勘查技术。人类正是依靠理论和技术这两大利器,才创造了日益繁荣的科技文明。然而,任何理论都会存在自身的缺陷,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是适应于所有环境和对像的“万灵药”,任何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效果都会受到应用者本身的素质和态度的限制,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误导应用者,直至阻碍科学探索的进程。正是因为理论和技术的这种误导作用,才使得一个并不难发现的超大型矿床经过100年的艰难历程才被发现,这就是澳大利亚的世纪(Century)铅锌矿(这也是这个矿床被命名为世纪的原因)。 世纪铅锌矿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的Mount Isa成矿区,探明储量有1380万吨铅+锌,有4250吨银。是全球第二大露天开采的锌矿,为OZ Minerals公司所拥有(据说中国五矿收购OZ Minerals最看重的资产就是世纪铅锌矿)。 2002年7月,我在James Cook大学的经济地质学组访问研究时,有幸参观了该矿。这个矿床与奥林匹克坝矿床不同,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类型,埋藏也不深,最浅处只有几十米,而且矿体产状平缓,水平投影面积非常大。按理,这个矿床是不难发现的,可就是这么一个并不难发现的矿床在100年间有无数的探矿者与之擦肩而过。 世纪铅锌矿是1989年CRAE公司发现的,而这个地方最早的找矿勘查工作发生在1887年,其后不断被放弃,又不断地被检起。在CRAE公司进入以前,至少经历了9次系统的勘查工作,每一次的勘查工作都没有布置到后来发现的世纪铅锌矿矿体之上,这样不管你做多少工作,也不可能发现这个巨大的矿床,结果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而导致这种勘查工作设计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成矿理论的误导作用。因为在世纪铅锌矿之前,在Mount Isa成矿区已发现了Mount Isa超大型铅锌矿床和McArthur River等超大型的铅锌矿床,有关这个地区的铅锌成矿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些矿床的特征的基础之上的。按照这个成矿理论,后来发现世纪铅锌矿的地方是不利于铅锌成矿的,自然也就不会将勘查工作布置在世纪铅锌矿之上。这就是将一个建立在有限的经验事基础之上理论错误地推广应用到一个更广的环境而导致的失误。 CRAE公司于1986年进入该区进行找矿勘查,由于他们放弃了这个地区已建立的成矿模式,而采用一个新的铅锌成矿的概念模式,直接将勘查目标圈定于世纪铅锌矿之上,便很快发现了Pb、Zn和Ag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由于这种地球化学异常在这个地区并不少见,加之地表没有任何矿化显示(铁帽等),CRAE公司决策者下不了钻探的决心,需寻找其他证据支持。于是,公司决定委托物探公司进行电磁法和激电法测量,再根据电磁和激电测量结果决定是否值得钻探。但随后进行的电磁测量却没有发现大的低阻体存在,险些葬送该项目,因为当时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本区的铅锌矿体与沉积岩围岩间存在足够大的导电率差异,能在地表测到,矿体应表现为低阻体,没有低阻体就预示着没有铅锌矿体。而实际上后来发现世纪铅锌矿的矿石导电性很差,与围岩间的导电性相差并不大,地表电磁测量难以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趣的是,本来已签合同要进行的激电测量因洪水而推迟,后又因电磁测量未见低阻体而被取消。实际上,后来发现矿体是很好的极化体,如果进行激电测量的话能够发现很高的极化率异常。这样,所开展的地球物理测量工作更增加否定其矿体存在的证据,决策者产生了放弃该项目的想法,本来是为增加矿体预测信息的电磁测量技术误导了决策者,险些葬送了一个超大矿床的发现。只因地质人员反复坚持,才使得项目继续维持。1989年,地质人员在其西南约8km的Watsons的古采空区上发现了类似的地球化学异常,并且在其延伸方向用浅钻打到了隐伏铅锌矿体,这才决定在地球化异常上打钻,第一个钻孔便打到了27米厚含锌到6.3%的矿体,其后钻探工作全面铺开,很快就确定了矿床的规模。
个人分类: 找矿论矿|6696 次阅读|6 个评论
磁疗真的能治病吗--回答网友的质疑(续)
人为峰 2009-5-3 09:50
1. 中医杂志上确有不那么可信的论文,其他杂志上就没有吗?《Science》上不也难以避免吗? 2. 所列出的文章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西医的呀。您为什么非要敌视中医呢? 3. 磁刺激治疗一些神经性疾病、骨折,甚至在脑创伤外科与亚低温一起用于降低脑组织代谢,这些都是正在研究的热点,国外同样在进行研究,一些磁刺激设备以昂贵的价格被卖到国内科研单位,请去了解后我们再探讨。 4. 方先生的确攻击的是在尚未有证据能证明疗效的情况下厂家用磁疗产品欺骗百姓的骗局,但不只是。从他的大作和您的质疑中不难感受到对磁疗和中医的成见和敌意。 而这种成见和敌意就源于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其必然的结果是反对或阻止磁疗的探索和研究,反对或阻止中医的探索和研究。 5. 严谨、公正、客观、科学、全面、批评地看待、讨论问题才是应有的态度。 6. 在某个角度上,多数的磁疗与多数的中医疗法有共同点:起效慢但作用靶点多、在系统、整体上起作用。这也是他们的作用比较难评价的原因。 7. 磁场或电磁场对生物有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这种作用是治病还是致病,就在于人们掌握了其作用规律后如何应用了。但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复杂 性,如磁场不同强度、对不同细胞、器官均成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加上个体差异、心理作用甚至性别、年龄的影响,这就更复杂了。这对于抱着机械、静止、孤立 的观点的人来看,自然就得到武断的结论......。其实,对中医的看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8. 随着人生阅历的提高和对科学史的了解增加,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疼痛、肩周炎等经过针灸的治疗,或最常见的上火后清火、中暑后的刮痧,对中医的态度肯定不一样。当人生观、世界观成熟之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会对中医有任何成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5月16日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暨第三届诊断学术交流会上
人为峰 2009-3-18 22:11
(转自网页:http://yiliao.tjutcm.edu.cn/bencandy.php?id=961)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暨第三届诊断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2008年5月16日上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暨第三届诊断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如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校长参加了上午的会议,我校 一些专家、教师以及来自天津市的十几位委员也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意见交流。 下午,学会委员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李刚教授和南开大学化学院乔圆圆副教授又在南教101教师为与会专家分别作了两场专业讲座,部分医疗系本科生列席旁听。 最后,医疗系陆小左教授对本次交流会作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四诊在中医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在四诊研究方面有着光辉的传统,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希望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能团结协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发展中西医诊断技术,为中医诊断学源头创新做出贡献。 张伯礼校长参加上午的会议 会议现场 南开大学乔圆圆教授作报告 天津大学李刚教授在作报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二
人为峰 2009-2-2 10:07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val.17, No.2, 3-6,2003 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I) 包含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信息化 - 标准化研究室 无庸违言,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有志有识之士为此十分担忧 。中医经络和证型方面的实证努力受到了严重挫折,有人甚至认为 从实证角度来看,其结果近乎一无所获。 也有些学者对实证努力不以为然 ,有的干脆认为中医学无须实证,或提出中医学是一种文化或哲学(而不是科学),泛而言之文化和哲学不存在实证问题,并且把指导诊疗实践操作的一门典型的科学讲成哲学会带来很多弊端 。首先笔者赞赏脚踏实地实证思想,钦佩勤勤恳恳的实验努力。但问题是中医学并不全等于当今主流科学,也不全等于当今主流生命科学,简单实证方法和急功近利的想法也许过于天真,希望越急,往往失望越大。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体系属于复杂性科学,它应该在驰骋在未来的复杂性科学巨大的空间中,我们应在复杂性科学意义下来谈论、认识和部署中医学发展问题。本系列文章的主旨在于探讨中医学的信息学实质,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标准化的可能性作准备 。 (一)何谓复杂性科学 : 至少迄今为止,科学的主流是面向简单性的,可以说没有简单性就没有科学。即使面对奥妙无穷的超级复杂系统生命系统,最大胆的还原论科学家也敢于声称生命所以难以理解就是由于它的简单。所以复杂性科学这一提法似乎本身就是一条悖论。对生命系统,现代科学实验巧妙地用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者严格对照的方法把复杂性问题过滤掉(至少实验者认为已被过滤掉),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问题来处理。当今的生物医学知识的绝大部分就是这样获得的。生物化学家把组织打成匀浆,然后观察其中的物质反应。组织匀浆已破坏了形形式式的空间分布生物原则,使复杂的空间效应如作用室、隔离、通讯、识别、运输及模式化等基本生命机制化为乌有。至今现代临床医学尚未引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空间不均匀性,无论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药物均视机体为均匀的药物反应锅。以回归到简单性为标志的还原论几乎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指出,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否认,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全部总和,实际上就是还原论胜利的航程。分子生物学就是还原论的直接产物。 现代科学不得不转而重视复杂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受生命系统的驱使。因为生命系统特别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体系统的复杂性无时无刻不在捉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和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使现代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尴尬。我们无法脱离知道越多,理解越少的困境。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因此开始反思单一简化方法的局限性,并从各种角度开始探讨复杂性问题。 一个系统如果只是含有数量巨大的组分而其运转原则是规则而统一的,那么人们并不认为它是复杂系统。最常见的例子是联络成千上万个电话机的电话系统。非常规则的巨大系统可以轻易地黑箱化,例如我们打电话时可以完全不管巨大的电话网络如何运作,只需注意两端的讲话内容,中间运作似乎不复存在。系统只有涉及以下问题时,人们才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 1 )复杂性线性和非线性问题; ( 2 )复杂性与多变量及高维空间的关系; ( 3 )复杂性与多样性或个性的关系; ( 4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 a )随机性 ( 个体动力学千变万化或人们尚未掌握群体量度,如某疾病的发病率,某路口的交通事故率,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等,这些均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不作讨论 ) ;( b )系统的冗余性和容错性 ; ( c ) 三体动力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 ( d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而作为医学知识系统,还存在诸如( e )概念表达的不确定性( Fuzzy 性),类与对象的一对多关系;( f )知识成立的潜条件(潜背景)性(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已讨论)等。 ( 5 )复杂性与分数维的关系; ( 6 )复杂性与混沌(某些决定系统的行为)的关系; ( 7 )组织与自组织原理:中医学的发展应该是自组织的而不是先组织或固定组织的; ( 8 )生物医学知识大规模整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 。 (二)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这可以讲是一种科学常识。因为从分子水平来看,作为自然药物的每一种中药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是更复杂系统,而中医的证与症均可认为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医学也应归属于这一未来科学。中医学在自然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在宏观和整体观(假设没有现代临床检验)控(指利用自然药物治疗)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诊治上都在全世界独占鳌头,这是我们祖先的荣耀。但这只能说是先走一步,比较先进一点,并不意味着中医学作为自然医学已是一门成熟的、完美的科学。相反,它仍是一门新生的科学,是一门未来科学。中医学传统理论是对复杂系统比较原始的、朴素的和粗糙的认识。值得骄傲的是,当前真正敢于直面复杂性系统(很多现代科学或医学避开复杂性)的理论特别在观控方面较为系统而有效的理论也许还数中医学。 因此认为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是鉴于理由如下: ( 1 ) 与先进的未来科学和科学哲学结合起来,为中医学发展驰骋开辟足够大的空间,克服简单的实证思路及由于一系列简单实证性实验受到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当前的一些挫折和中医学发展的停滞不前可理解为新理论尚不可及 , 老理论力不从心 这种青黄不接所致,由此造成发展陷入困境也许是很自然的事。这也有利于中医学名正言顺地留在它应该留的领域:科学领域。即坚持中医学是科学,而不仅仅是文化或哲学。 ( 2 )与世界科学发展潮流共进。整个生命科学都在深刻地反思和酝酿突变,焦点是面向复杂性科学。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的研究正在逐步为基因组信息学 (Genome Informatics) ,比较基因组学 (comparative genomics) 、结构基因组学 (structural genomics) 、功能基因组学 (functional genomics) ,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调控网络等研究所取代,复杂性科学已实质性启动。科学家追求的充分解析基础上(基于白箱)生命科学整体论与中医学朴素(基于黑箱)的整体观在哲学上也有某种共通之处。 ( 3 )从分子生物学或量子生物学层次及当代科学常识来看,中医学的经络、脏腑、中药、方剂、证型、七情、六淫都是复杂系统或复杂现象。我们对这些千年名方了解还很肤浅,如近年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有许多新功效:( a )调节免疫功能:能提高实验动物被降低的脾脏白细胞介素 2 活性,拮抗使用醋酸可的松造成的脾脏重量减轻 , 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b )对肾功能的影响:提高大鼠细胞生成溶酶体的速度,从而提高细胞的解毒能力而改善肾功能。六味地黄丸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比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疗效明显提高。中老年人常服六味地黄丸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 )延缓衰老:明显增加阴虚动物体重,增强其抗疲劳、耐低温和耐缺氧能力。( d )治疗老年性痴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动物学习和记忆障碍;临床试验证实,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健忘等症状。( e )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有较好疗效。( f )治疗 2 型糖尿病:加减六味地黄丸有较好的疗效,还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g )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六味地黄丸和某些西药合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更年期综合征有效。( h )治疗矽肺:六味地黄丸与其他药物合用可改善矽肺患者症状。截止今日,所有这些仅是实验发现,相信未来只有复杂性理论才能进行解释。 ( 4 ) 可以解释中医为什么在当前传统科学模式中,也就是简单科学框架下发展缓慢。因为中医不属于简单科学,用简单的还原论方法不能证实中医的主要概念。 ( 5 )有可能建立宏微兼顾的、古今统一的新理论。最好的中医新理论体系,应该是能同时兼容传统理论,同时兼顾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同其他科学一样,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必然有一个从粗疏到细密的演化过程,中医学传统理论可看成是一种朴素的、宏观的观察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是一种较初步的、自然的、梗概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复杂性理论框架。它有待于发展为一种现代意义下的复杂性理论。在复杂性科学的意义下,中医学传统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比较自然,避免出现中医学家所不愿看到的理论断层。 ( 6 )有利于价值取向的转变。现代中医学体系比较混乱,新体系和旧体系混成一体。犹如一块园地,里面有儿童园地,青少年园地,老年群体园地,而这三个群体的各玩各的,但所有的价值体系则按老年群体的原则。试想,这些团体能玩得和谐统一吗?非常不利于发展,也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常识。引进复杂性科学,有利于价值体系着眼于未来。 (三)复杂性科学研究介绍: ( 1 )何谓线性和非线性: 在讨论复杂性科学以前,笔者愿意先解释一下与复杂性密切相关的高频词线性和非线性。这二个词源出数学:当二个变量 x (自变量)和 y (因变量)的关系成正比,我们就称此二个变量呈线性关系,如 y=5x 。否则称非线性关系 , 如 y=5x 2 。这种严格的数学上的含义在生命科学中实际用处不大。不少情况下,所谓线性和非线性的词义实际上已被推广,即具有拟线性和拟非线性之意。其实在我们的思维逻辑中随处可见拟非线性逻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三 臭变 极香),这就是一种 拟非线性逻辑。因为按拟线性逻辑,也许应该是三个臭皮匠, 奇 臭不象样 (极臭) 。又例如我们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一种拟线性逻辑。但如果我们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是一种拟非线性逻辑。这里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背景,因为复杂性往往与结构化概念有关,而非线性逻辑也常与事物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有关,它表征事物各组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一盘散沙的)、正则的、无限可微(可分)的和平滑的。 ( 2 )复杂性与多变量及高维空间: 除了与高维空间有关,复杂性还与分数维空间有关,但此题留到专门叙述分数维的节段再讲。本节段的高维空间指整数维空间。数学把点看成没有长、宽、高度的零维空间,直线看成是只有长度,没有宽、高的一维空间,平面为只有长度、宽度,没有高度的二维空间,立体为有长度、宽度、高度的三维空间。长度、宽度、高度即为维度(参量)。由此引伸出广义的维度和多维空间:我们把由 n 个参量决定的事物看成 n- 维空间中的事物,它的特性受制于 n- 维空间的特性。对高维空间的意义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高维空间可以说充满着不可思议,充满着奇迹,充满着非普通逻辑。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一个平面(二维)交通,十字路口的交通只能用红绿灯来控制,二个垂直方向行使的车辆是绝对不能同时通过的。后来发展了立体交通,下有地铁,上有高架。增加了上下一维在理论上提供了无穷大机会。任何方向的车辆都有可能同时畅通无阻。我们(特别数学家)一直在运用无穷大,因为我们自认为懂得无穷大,但世间谁也没有经历过无穷大,因此没有人真正懂得无穷大之妖。我们都认为 1/ 等于零,但这可能引起逻辑和物理的严重冲突,导致不可思议的产生。因为在物理学上当两个事物无穷接近(所谓零距离)就可导致不可思议的现象的出现,物理学在严密考虑长度为 0 的极限时,一般都要受到不确定性原理的拒绝,考虑长度是 0 的物体时,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将变得无限大。 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下文有专门节段讲述。总之,无穷大是奥妙、神奇、不可思议之源。它甚至对被认为是世间最精密的理论数学体系也制造了不少麻烦。从相对低维到相对高维空间的转化的神奇性的例子还见于生态科学,例如在三维空间局部的即时的物种之间的生死搏斗(如金钱豹与羚羊之间),在时空四维空间交响乐中却是一组协调和谐的生态音符,这就是因为当三维空间中加上一个时间维,物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试想,生命系统作为一个万维系统,什么样的奇迹不能产生。处于高维空间的生命系统的物性决非还原论者想象的那么简单,仅靠随机对照或打成组织匀浆的实验的认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医学院校也有责任培养能在高维空间看病的医生。 (待续) 参考文献 1. 王鹏伟,白云潇: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考及前景展望,医学与哲学, 23 ( 5 ): 57-58 , 2002 2. 原所贤,暴连英:影响中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医学与哲学, 23 ( 6 ): 54-55 , 2002 3. 王真权,王爱华: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医学与哲学, 22 ( 11 ): 9-11 , 2001 4. 陈少宗,王杰:科学主义的尴尬和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医学与哲学, 21 ( 7 ): 21-23 , 2000 5. 李守业:实证论不等同于中医科学――与陈可冀院士和危北海研究员商榷,医学与哲学, 21 ( 6 ): 58-59 , 2000 6. 詹育和:论中医学体系突变的失败,医学与哲学, 21 ( 7 ): 24-26 , 2000 7. 包含飞,严世芸: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互通性初探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5 ( 4 ): 8-11 , 2001 8. 王德彦: HGP 把医学引向何方,《医学与哲学》, 23 ( 11 ): 36-38 , 2002 9.Bao H.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esearch QMSOC and its relevant operators, J Tongji Med Univ, 1989, 9(4):235-238 10.Bao H.F.: Quantitative and Computerized Medicine--New research QMSOC(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on Central-south China, 1989, 211-216 11.Bao H.F.: The quantitativ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in Central-south China , 1989, 216-222 12.Bao H.F.: The new functions of Quantitatively Medicine Simulating and Operating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I), 1990, J Tongji Med. Univ, 10(1): 52-56 13.Bao H.F., Geng J.H. and Su Z.F.: Pansystems Methodology(PM) and a new research on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ineAn introduction of QMSOC and its recent progresses , Acta of Jiansu Industrial College,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1, 4 (2): 69-75 14.Bao H.F.,Ni X.W.,Lou S.: Integratable Relationized Medical Electronic Book (IRMEB)--- An Exploration of An New Type of Intellegent Knowledge Mediu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nsystems Theory.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Inauguration Issue) 1995,p304-309 15.Bao H.F.: HCSL:A Human-Computer Commonly Understandable and Communicatable Medical Language, 《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Medical Informatics(CJKMI'99) 》 , p177-181,1999 16.Bao H.F.: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cs Attributes of Med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Ⅰ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Treatment, 2(1):4-8,2003 17. (日)高安秀树著,沈步明,常子文译:《分数维》,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9 , 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的科学研究不属于中医范畴?!--读王世保先生的博文有感
人为峰 2009-2-1 22:53
读王世保先生的中医的科学研究不属于中医范畴博文,从中有所受益:中医的科学研究与中医自身的发展应该有所区隔,不然的话,的确会造成王先生所痛陈的一系列弊端。但对王先生把 中医的科学研究与中医自身的发展绝对地割裂开,对认定中医没有逻辑的观点则很不赞同。 也以王先生的举例--树来说:当我们对树的生长规律研究的更深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研究成果促使树长得更好。中医不能封闭地生长,发展。这不仅做不到,更要致中医于死地。 诚然,对相当多的中医,特别是年青学生们来说,没有扎实的中国文化底蕴,又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要把中医的经典钻研、掌握,几乎就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再要学习西医、现代科学等内容,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更不用说要进行中医的科学研究了。 但把话说绝对了,恐怕就经不住推敲了:(1)中医就没有逻辑?(2)中医中也应该有能够对中医和科学均有造诣的人才吧?再少也应该有吧?!(3)要进行中医的科学研究,没有中医的配合,或研究者自身不深入研究中医,如何进行? 实际上,对学习、研究中医的主体,应该在中医的框架内。不要号召、鼓励所有的中医都去学习西医和现代科学,以避免王先生所说的那些弊端,使中医能够传承。但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也必定要受惠于西医和现代科学,这也是必须的。 再者,不应该把中医仅仅看作成哲学、文化,甚至与科学、西医相对立。有很多中医的理论、概念暂时还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说明,但这并不是说永远不能被科学所说明,即便中医中还有一些先哲们臆想的东西。但能够治病(对这点基本肯定的话),早晚有被科学所说明的那一天。到这一天,将是崭新的医学诞生之日。 为对本文进行补充,后面将转贴 包含飞先生的文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也懂光谱,这不纯属瞎掰么? --与网友探讨
人为峰 2009-1-28 16:39
题目是一位网友针对本人在博客上总结2008年的科研进展-- 无创血液成份检测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给出的质疑。这使我想了很久、很多。 诚然,绝大多数的中医(师)们的确不懂光谱,从质疑的文字表面看来其不无道理。我也赞成现代的中医(师)们应该尽全力去继承祖先们的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毕竟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何况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中医接口非一日之功。 但我等却不是中医,从事的就是光谱、电子技术等应用和研究,虽然不敢说有多高的造诣,但基本知识也是略知一二。偏就本人对中医(包括自然哲学等)有近乎于偏执的崇敬,总想能够为中医做点什么。这么想的话,这种质疑就不应该是对本人的了。 但凡是了解一点科学史,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人,就不应该质疑中医也是需要发展的,也是能够发展的。本人在自留地(博客)里种植的就是这样一个观点:中西医是相向发展、相互借鉴和融合,最后发展为崭新的统一医学(或许也包含其他一些民族医学)。 鉴于中医的科学探索是一项极其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本人及带领的课题组谨记伟人的教导,从事光谱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医学等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能养活我们自己,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与中医的科学探索有着关联:为中医的科学探索积蓄力量、提供条件,或者做一些前期准备。这些工作本身也有较好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因此,向大家报告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及其进展与中医的科学探索是有很强的关联,如用光谱的方法研究舌象,用膜片钳放大器研究经络的细胞,......。 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关注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工作,也谢谢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挑剔的网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络机理:是否存在其它的“场”?
人为峰 2008-12-20 18:01
网友rm在拙博客中提出: 动物有没有经络?经络就一定是电信号?会不会有未知的物理场,不属于引力场与电磁场? 顺便可以研究一下疼痛学,针灸可以止痛,刺入人体却无痛觉。也许可以通过微电极做物理麻醉控制神经传导。 动物也有经络,这在中医界基本上得到公认,现在有很多关于经络的研究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但一般认为动物身上的经络是确定的,穴位却没有共识。 经络一定有电信号,也有其它信号,如钙震荡、发声、发光等,很多人对此有较深入的研究 , 但在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本人认为电信号是主要的,其它的信号可能是伴随的,如同电磁、电热效应一样。本人在其它拙文中有较全面的认证。 会不会有未知的物理场,不属于引力场与电磁场?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做出肯定与否定的答案。但任何研究,都需有现实的基础与手段,科学探索既需要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又需要要可实现的、严谨的验证。随便提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科学探索上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仅仅凭理论证明,更不能仅凭想象。必须有可重复验证的实验。 针刺并不是不痛,镇痛的研究也同样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课题,自量是不具备这个研究的任何实力、基础,也只好留给别人去建功立业。 目前,对经络的定位(深度与尺寸)的探索正在进行,渴望大家能够提供各种帮助,像rm先生这样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其它的建议、研究手段。在此先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中国·天津第六届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国际针灸学术交流会》
人为峰 2008-11-8 20:15
大会报告(2008.11.6上午) 主持《中医基础交流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中医的科学探索”答zoumei
人为峰 2008-10-5 10:07
Zhoumei: 你好! 很高兴又看到你的评论和了解你的观点。 是的,我的观点是(1)需要从中医特有的角度出发,去进行中医的科学探索;(2)正确、科学、客观地对待现有科技手段,既要脚踏实地、采用现有的手段去研究和探讨(不可能建立空中楼阁),又要充分认识到现有科技手段的局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体会中医的科学探索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 中医要求患者做CT,在现实的、普遍的医技水平上并不为怪,问题是,如果所有的中医都动辄采用医疗仪器去做检测,就可能彻底断送中医了,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事情。 个人观点认为:中医人士最好以钻研中医经典为主,研习中医的内功和技艺,可以了解西医和生物学的一些知识,以传承中医为己任。能够不在我们这几代人中断送中医,已是中医的大幸。 中医的科学探索,必定是具备跨学科知识但又在物理、化学、工程、医学或生物学等某一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众多有志人士同心协力地进行,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定要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8 次阅读|7 个评论
就“中医征候的度量”答DXH先生
人为峰 2008-9-29 10:35
答DXH先生 发表评论人: 人为峰 回复 谢谢您的肯定。既然西医(包括生物学)和中医都是针对人的,他们之间就不会有根本冲突,但在人对人的认识上,处于观察的角度、思维的方式不同,还存在很多、很大的差异,但相信对人的认识逐渐深入、细致,两种认识能够对接而成为更科学的认识。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人,既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研究的可行性,不能脱离现有的认识而凭空创造一个新的科学体系,又要正确对待科学本身的发展和中医本身的一些缺陷(不科学的部分)。 因此,对中医的研究,既要从现有的生理(包括电磁即所谓的生物电学、生物磁学)、生化甚至心理等方面指标出发,又要充分重视中医理论中灵魂、核心的部分,即系统、模糊(在人类认知水平有限的时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等认知方法。还要科学地对待科学,也即现有科学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对人的认识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现有的中医科研成果不应过高地估计,中医的科学探索有很长、很长、崎岖而曲折的道路要走。 抱歉,我对0环检测和量子医学知之甚少,有机会向您请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征候度量中的一个重要思路
人为峰 2008-9-21 21:10
中医征候的客观化、数字化或所谓的科学化提出了很长的时间,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任何成果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也没有多少成果得到公认,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研究思路有问题: 1. 过高地估计现有科技的水平和能力,也过高地估计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2. 过于简单、直接地用所谓的科技手段去模仿中医或西医。前者如舌色的测量,忘记了诊断的真正目的是找到疾病或人体失调的内在原因或机理;后者是试图为中医征候找到一个单独的生理或生化的指标,忘记了中医需要系统、全面地辨证。 因此,需要我们客观、冷静并有持久战的思想来对待中医的科学探索。在对征候的度量(本人以前已有些拙文涉及该方面的探讨)方面,需要在一下几个层面去探讨: 1. 新指标(包括已有的成果)在表象上与现有中医师的观察征候相关(相兼容或包容)。 2. 新指标(包括已有的成果)能够部分在生理、生化指标上与现有中医师的观察征候相关。 3. 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的海量数据中挖掘中若干(数个或十数个、或几十个)生理、生化指标来表征中医的征候。 前两个层面已有不少的研究者开展研究。最后一个层面(第3条)是十分重要的:(1)不能是单一指标;(2)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3)既需要遵循中医本质上的哲学观:全面、系统的看待人体及其疾患,又要复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指标(征候)进行度量。 随手纪录这段时间的一些思索以及与研究生的讨论心得,既作为备忘,也希望得到仁人志士们的指教,还能让网友们别误解我忘记的管理自己的博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下一代互联网——从网络到网格
hty333 2008-8-16 04:04
基于IPv4的第一代互联网 互联网又称作因特网(Internet),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采用数据包交换方式和统一标准的信息传输协议TCP/IP,其网状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即使局部设施遭受核打击后整体仍能工作。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因特网最基本的协议,是因特网上的世界语。正是通过TCP/IP协议的支撑,我们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互连,为Internet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到80年代为止,互联网还主要局限于为数不多的科研人员使用,它的操作界面全是文字信息,需要计算机使用者输入命令与机器对话,这有点 像以前计算机所使用的磁盘操作系统(DOS)。这个阶段,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是收发电子邮件、传输文件、发布文字新闻及言论等,我们称之为第一代互联网。 基于IPv4的第二代互联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CERN)为了能更好地与全世界的高能物理研究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发明了超文本格式,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这样用户只要在图形界面上点击鼠 标,就能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不仅可以看到文字信息,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这个阶段的互联网被称作环球网 (又叫万维网、WWW或Web),它用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改造了第一代互联网。 在环球网时代,用户只需坐在家里,就可以浏览新闻、与人 聊天、订购商品、对打游戏、欣赏影片环球网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方式,被称为第二代互联网。  第二代互联网虽然比第一代互联网先进了 许多,但它也暴露出了严重的弱点。一方面,这两代互联网使用的都是IPv4协议,其32位的地址空间只有大约40亿个地址可用,已经有70%被分配完了, 而且由于Internet在早期缺乏规划,造成了IP地址分配贫富不均的现象。到2005年,IPv4地址将全部分配完毕,将严重制约互联网的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未经过有效的规范和整理,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人们使用网上资源不外乎有两种方式:直接访问网站或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源。 目前,访问网站时我们需要告诉计算机去访问哪一个网站,这就像要在打开电灯开关时必须指定一个发电厂一样;另一种是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但输入一个查询关键字往往会得到数万个结果需要依靠手工从中挑选有用的结果。 现在的整个互联网就像一座堆满了书籍、无人整理的图书馆,而用户只能通过手工检索乱七八糟的书目,以求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查找信息的方式像地毯式轰炸,一点儿都不像精确打击,与插上插头就能用电那种便利无法相比。 人们上网的时候,虽然顺着超级链接一会儿到了这个网站,一会儿又进了那个网站,但消化和整理信息的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因此,我们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是可以加个限定词的,叫做手工作坊式的网络时代。 基于IPv6的第三代互联网 针对第二代互联网所暴露的问题,第三代互联网从两个角度来解决:一个角度是发展IPv6,将地址空间由32位扩展到128位,这样,原来有限的IP地址将变得无限丰富,真正让数字化生活变成现实。 IPv6还能够改善端到端的安全性,有利于移动通信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减轻系统管理负担。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至少有三种提法:NGI、Internet 2和NGN。 早在1996年,美国政府就制定并启动了研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计划。NGI侧重的研究方面包括事务处理安全性和网络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 1997年,已有150多个硅谷公司作为伙伴参加进来。这个庞大计划最终的目标之一是建立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100Tbps的网络,由此相关的技术所 描绘的惊人未来,使NGI成为最令人期待的下一代Internet计划。但NGI目前主要服务于美国国防部、美国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机构。 Internet 2是在1996年10月1日美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34所大学代表在芝加哥聚会时提出的新一代因特网。它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取代因特网,也不是为了普通用户新建的另一个网络,而是用于教育和科研。 最 初,Internet 2的目的是实现远程医疗、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共享。1997年9月成立了UCAID(大学高级互联网发展集团)专门管理Internet 2后,Internet 2的目标被进一步提升了,但Internet 2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商业化,对连接公众Internet,UCAID也没有太大兴趣。作为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专用网络,他们更期待Internet 2在科学研究以及教育领域做出贡献; 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概念最早来自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行动计划。 按照预想,NGN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将电话 网、移动网、互联网等各种网络都涵盖进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网络的缺陷和不足,满足人类对移动性和大数据量信息的需求。这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包括了软 交换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下一代移动网的所有含义。正是因为NGN的长触角,决定了其各个层面的技术不可能一下子都成熟起来,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取 代了现有的网络,必然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IPv6领域,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以国家战 略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启动为标志,我国IPv6商用化进程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国的五大运营商全面加入IPv6规模部署阵营,到 2005年底,我国将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IPv6网络,成为被追赶的对象。 先进的计算基础设施网格 克 服第二代互联网所暴露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发展网格技术,更好地管理网上的资源,将之虚拟成为一个空前强大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在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共享 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从而让用户从中享受可灵活控制的、智能的、协作式的信息服务,并获得前所未有的使用方便性和超强能力。在这一点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 区都把发展网格技术放到了战略高度,纷纷投入巨资,抢占战略制高点。 清华大学李三立院士将网格与宽带网络作了比较,他说:将先进计算 基础设施(即网格)与信息高速公路(宽带网络)相比较,可以说,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传输和获取的信息基础设施;而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则是信息处理的信息基础 设施。虽然,国内外都有不断把信息高速公路扩充频带宽度、改进路由器性能的计划;但是,国外科学家认为:真正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它 将使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处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