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黄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朱邦芬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选读
zlyang 2019-10-2 17:45
《 朱邦芬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 》选读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7/428627.shtm 九三学社: http://www.93.gov.cn/html/93gov/xwjc/snyw/190717090074228955.html 黄昆,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http://www.60yq.cas.cn/gjzgkxjsj/2001n/hk/tp/200909/W020090919394511585898.jpg “黄昆经常说,基础研究也要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你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 “他对有些人只是依靠进口的洋设备,做些测量工作,很不以为然。” “黄昆先生这辈子就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他带了半导体所理论组一共十几个人,申请了3年一共6万块钱的经费。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钱却不太在乎。” “他非常不赞成有的人文章发表了许多篇,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问题。” “黄昆先生发表的文章不算多,反对‘灌水’” 朱邦芬说:“黄昆先生发表的文章不算多,反对‘灌水’。他觉得意思不大的著作往往被束之高阁。他强调,研究工作不能安于修修补补,以数量取胜,而要真正在科学上解决问题。” 黄昆主张每篇论文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或几个物理问题。他不赞成发了许多文章,却没有真正解决科学问题。 黄昆在英国6年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还完成了一本专著,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异乎寻常的高产。他认为, 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一年才能完成两三项研究,必须全力以赴, 自己在英国6年的研究是尽了全力的。 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科学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报告会快结束时,朱邦芬同样用这句话评价黄昆。 权威资料: 朱邦芬. 读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有感——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 . 物理, 2009, (8): 575-580. 友情推荐: 李侠,2019-10-02,从顶刊 到高IF:人才评价遭遇社会共谋困境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0039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
热度 3 张海霞 2019-9-2 10:18
【题记】今天(2019.09.02)是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身在北大微电子,我虽然没有听过先生的课,却是看了不少关于黄先生的纪念文章和事迹,特别是关于回国的那句“我们回来会有所不同”以及之后几十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精英,黄先生那拳拳报国心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山仰止的伟岸背影!应科技导报编辑卫夏雯之邀在《科技导报》上发表2013年写的博文《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情,传承他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张海霞︱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 张海霞 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 早上和一个朋友出去办事,到北大清华之间的蓝旗营那一站下来,我们转到小路上准备过天桥,看到一对很儒雅的老夫妻在路边上等车,忽然想起最后一次见到黄昆先生也是在这里! 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我从北大走路回家,路过蓝旗营附近这一片热闹的小饭馆,这是一条很熟悉的路了,自从我到北大以后就几乎天天从这里过,只不过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步行,匆匆而过,还不知道想着什么心事,也无暇顾忌路上的行人,那一天一样是目不斜视地走着,可是前面的两个瘦高瘦高的身影挡住了我,是两个老人,男的带着帽子,女的是一头花白的卷发,灰色的衣着,互相搀扶着,并排不急不慢地散着步,从背影看得出是一对生活恬淡的老夫妻,应该是饭后出来遛弯儿。那女的很高,头发卷卷的,我从他们身边绕过的时候忍不住看了一眼,这可不打紧,让我几乎喊了出来:啊!这不是黄昆先生和他的英国太太李爱扶吗?因为那时候黄先生已经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照片到处可见,我们所里也到处是黄先生的宣传,不可能认错,真的,真是黄先生夫妇! 他们恬静地走着,也听不到说什么,黄先生走的很慢很怡然,李先生坦坦然然地并肩前行,看不出表情,也没有看路人,只是静静地走着。我长大了嘴巴,却很快就让自己平静下来,我知道这个时候是不适合去打招呼和问候的,他们也不希望有人打扰这难得的闲暇时光,于是我匆匆走了过去,看得出来李先生是看到了我的惊讶,知道我认出了他们,她不动声色地淡淡地冲我笑了下,继续前行。 就这样,在一个安静的秋日黄昏在一条大街上我从大师的身旁擦肩而过,也是从那个时刻起,我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无论你在外取得了怎样显赫的成就,无论你做为大师被多少人膜拜着,岁月终将无情地漂去那些浮华的泡沫,那时候显露出来的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意义:只有相爱的人陪着你一起走过这安静而美好的日子,才是莫大的幸福!如今黄先生和李先生都已经仙逝,但是那个黄昏中他们那高高瘦瘦的挺拔背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今天,机缘巧合再走这蓝旗营的小道,让我有机会再回忆起黄先生和李先生的背影,让我有机会再次提醒自己:在这纷繁复杂和喧嚣的环境中,请让心安静!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244 次阅读|3 个评论
侯成亚 vs 束星北、黄昆和王天眷以及日本二战老兵
热度 26 laserdai 2016-1-13 01:31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专业领域的牛人必定有牛脾气,否则不是牛人,这没有例外。当然,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左右玲珑上下翻飞的韦小宝似的人物竟然也算牛人,这就不得不感叹中国特色了! 以前 谢力 博主多次关注过,这次注意到另一位博主也关注了一下 束星北 ,我注意到一则重要事项: 李政道出手救了其老师束星北 当年满怀报国热血的束星北回到中国后,不曾想遭遇传统中国文化,束星北不会左右玲珑打点关系,因此被冷遇。屋漏偏逢连阴雨,雪上加霜,反右到文革,束星北被整得很惨很惨,到后来,李政道说,束星北就是他的老师,束星北的苦难才算基本结束。 另一件重要事情: 英国的莫特得诺奖救了其学生黄昆 。 黄昆当年在西南联大时跟杨振宁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还顺便一起养猪,后来黄昆去英国读博士,导师就是莫特 Mott ,之后黄昆跟了波恩一段时间,随后,满怀报国热血的黄昆回到中国加入北京大学,不曾想遭遇传统中国文化,黄昆不会左右玲珑打点关系,因此被冷遇。屋漏偏逢连阴雨,雪上加霜,反右到文革,黄昆被下放到牛棚整得很惨。结果1977年消息传来,英国的莫特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好邓小平复出,中国的科学的春天开始,才发现莫特的得意门生竟然在牛棚改造,于是赶快救出来,委以重任(其实是上套让你拉),就这样, 英国的莫特得诺奖了其学生黄昆 。要说固体物理学中莫特多么牛,请参考昨天一篇有关超导的博文,左一个 Mott 右一个 Mott ( 奔跑吧,富春先生! )。 还有一件重要事情: 可怜的王天眷没有人搭救! 王天眷是谁?很多人不知道。我以前有篇博文提到过: 科学网—汤斯去世,激光发明争论再起 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63647.html 激光laser发明之前是maser,maser的发明人是汤斯, 关于汤斯有一张经典的照片,如下: 上面的照片中最右边边上那位就是王天眷( 百度百科 )。 后来,满怀报国热血的王天眷回到中国创建了武汉数学物理所波谱学实验室,不曾想遭遇传统中国文化,不会左右玲珑打点关系的王天眷因此被冷遇。屋漏偏逢连阴雨,雪上加霜,反右到文革,王天眷被整得很惨。1989年在北京去世。 需要点出的是,跟上面两位不同,没有人出手救王天眷。 还有更多例子。其实中国很多人才,关键在于是用人才还是整人才。我觉得,文革结束那么多年,主导文革时期用人的基本理论根本没有变: 1。外来的才是人才,收入囊中的都是蠢才,看上面三位的遭遇,还有更多。 2。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会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才能是中国特色的人才,才能得到重用。 然而,这个第2 条跟开头提到的我看到的严重冲突: 专业领域的牛人必定有牛脾气,否则不是牛人,这没有例外 。 因此,面对中国的科技大发展,甚至某国制造2025, 我是哈哈哈嘿嘿嘿!反正我看客。 饶毅和施一公的分道扬镳是个很好的例子,最近两年跟风舔眼项目拿国家大奖又是很好的例子,至于屠呦呦能拿诺贝尔奖,而国内大奖竟然无人提名,而且程序合法,我就更加哈哈哈哈! 上面三个例子,其实都是中国科技大发展最需要的人才,遭遇就那样,大家都清楚,道理 也说明白了。 用数学表示,这三位的遭遇可以用正弦函数表示,在国外较牛,回来后很糟糕。 相应地,也有一些人是余弦函数的,比如这里的博主候程亚。 文革时期,上面三位被整得一踏糊涂,同时期的候程亚可谓春风得意,上天安门,还跟主席亲自握手。 候程亚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能有任何积极贡献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然而,这样的人非常得宠,到现在也是。这里就折射出很浓的中国特色了。 二战中日本侵占大半个中国,无恶不作。近年来关注到,日本的右翼很猖獗,否认南京大屠杀。但是,也有一些日本老兵,对待当年在中国的恶行积极忏悔,比如《一寸河山一寸血》中用镜头认真记录了几位这样的老兵,让人敬佩。 反观极左派的候程亚们,非但不为那个时代和他自己的荒唐行为积极忏悔,而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卖弄。这人品远远比不上忏悔的日本二战老兵, 跟厚颜无耻的日本极右势力可以拼个你死我活了。 通过这些对比,就明白中国的赤裸裸的现实了。 想在中国混,还是要适应中国特色的文化。 英国的达尔文说:适者生存!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572 次阅读|45 个评论
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得奖完全有理
热度 9 laserdai 2015-2-18 18:18
当计算披上皇帝的新装 ,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又一年没有空缺,可喜可贺!!热烈祝贺!!! 一时间舆论粉起,几乎所有舆论都指向说,张尧学的这个裸跑的计算根本不值得这个一等奖:比如什么技术太简单,什么没有商业市场,甚至拿了人家大家拿的一段程序应该叫做偷米计算,等等。 我也在关注中,现在顿悟,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得奖完全有理,因为有先例! 黄昆,得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大奖比张药学的要多要高!可是,黄昆在国内的科技领域的贡献,几乎没有,差不多等于零。 黄昆在国内,主要科技方面的贡献是: 1。50年代从英国回国后,就在P大成为牛鬼蛇神,接受劳动改造,去猪圈喂猪,因为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跟杨振宁一起做过同类工作,有一定的经验; 2。直到1978年,他英国的导师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国家突然发现,这位诺奖的弟子竟然在中国,于是派人赶快查,才知道这个黄昆正在P大猪圈忙着喂猪,马上拉出猪圈,满腿猪粪都没有来得及清洗就被拉去金銮殿见圣上,立刻口授圣旨,封为中科院某所所长; 3。黄昆做了所长以后,学术上也没有任何真正的贡献,就是人气上来了,带出了一大圈院士,大家都知道国情,也清楚这些院士是怎么上来的,这里不赘述了。 就这样,黄昆得到了很多国家大奖,就不列出来了,新年的鞭炮声已经很吵很吓人了,吓着人不好! 对比下,张药学还是实实在在做了工作的,才拿个一等奖,还是明显亏了! 所以,张药学拿这个一等奖还是完全有理,给张药学点个赞! 这是给张药学的透明计算得奖的最终 顶级解读 ! 祝愿大家新年愉快!来年更上一层楼! 注释:黄昆得奖的原因在于他在固体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电子-声子耦合,或者叫做晶格动力学。大意是说,既然是固体必然有晶格,是晶格必然有振动,这些振动就叫做声子。固体中当然有电子态(基态),也需要电子激发态。不管电子处于基态还是激发态,都要有声子时刻伴随,就跟领导需要警卫一样,有时候需要警卫师,或者警卫营,或者警卫排,甚至只有一个警卫兵。带多少警卫,能看出领导多牛。电子领导们带声子警卫也一样,这个叫做 黄-李因子 。 但是,这些工作都是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作出来的,跟中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245 次阅读|9 个评论
黄昆的黄-里斯理论?
热度 6 laserdai 2014-11-25 08:35
大家都知道的笑料是,常凯申和门休斯, 不用解释了。  今天无意中又发现一个:   黄-里斯理论,竟然还出现在科学网上。   中国本土物理学界在物理学上最有造诣的是黄昆,他的晶格动力学中有个著名的,黄-李因子,对应的英文名字是:Huang-Rhys factor。   这里Huang 就是黄昆,Rhys是黄昆的太太   Avril Rhys   ,中文名李爱扶,所以中文名字只有一个:黄-李因子。 黄-里斯,跟常凯申和门休斯的逻辑一样,作者大概不怎么懂物理。 参见博文: 嫁给中国科学家的外国女人(3)黄-里斯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34-332501.html 刘全慧   居然还第一推荐,太欠抽了吧,你!   还有互动百科的词条 黄昆 http://www.baike.com/wiki/%E9%BB%84%E6%98%86%281919%EF%BD%9E+%29 维基百科的词条: 黄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6%98%86  
个人分类: 科普|1248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西南联大三剑客”陨落有二
热度 5 controlhopeless 2014-2-19 23:11
著名物理学家在社会方方面面,常常“独领风骚”,除了当年名气曾输给明星外,这是因为他们的成就、才气、文采以及八卦,然而对其它领域的科学家这个社会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荣誉,甚至忽视,现在就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去年11月12日,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黄昆在西南联大有着“联大三剑客”美誉的张守廉先生去世,享年93岁;见网页 讣闻 http://www.stonybrook.edu/commcms/electrical/about/news/news_1.pdf 张守廉(Sheldon Shou-Lien Chang),生于1920年上海, 原籍河北丰润, 长于北平。1938年入燕京大学工预系,后对物理学有兴趣,1940年转到西南联大,1942年本科毕业,随后进入物理研究院读研究生一年,导师是周培源,硕士论文“圆管中之湍流”。研究生后,张守廉去中央无线电工厂昆明分厂做事。在一年半的实际工作中,张守廉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制造军用的通信器材,二是仿造美国指挥炮兵作战的 Walkie Talkie。这个经历或许决定张守廉以后离开物理学,选择电机工程作为专业。 1945年,张考取美国根据租借法给中国100多名赴美留学生名额(1944年参加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开考试)。期间,周培源1944年访问加州理工,也曾为张申请到加州理工奖学金,张选择了美国依据租借法提供的奖学金,到普渡大学读电机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张认为中国就要进行工业建设,电机工程是工业基础,周也同意。 1947年,张守廉博士毕业,其博士论文为 Semi-finite terminated electric wave filters。毕业后,张先是到了工业界。据张曾经的岳父-著名历史学家洪业的通信记录,1950年11月前张夫妇也曾考虑回国(猜测应该是大陆)。1952年张守廉到纽约大学做助理教授,1963年成为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电机科学系主任。除了电机工程之电路设计理论外,其研究领域包括系统控制理论和电力系统理论。1966年,张成为 IEEE Fellow。1983年,鉴于他对服务和研究方面的贡献,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晋升其为 Leading Professor,1991年张守廉在石溪分校荣休。 据江才健的杨传,黄与张当年都没有考取1944年的留美庚款,黄是因为语文考试只得了24分落榜,黄考取了留英的庚子赔款。黄昆多年以后在一次和江才健的访谈中提到:杨振宁和张守廉都是天才,张守廉比较怪一点,就叫做张怪,杨振宁对于朋友人情都照顾得很好,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见杨传。黄昆2005年去世,享年86岁。 黄昆、张守廉和杨振宁(1992年6月1日摄于北京大学为周培源先生举行的生日会上) 在西南联大期间,杨、黄、张有机会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三人经常讨论问题,因此获得了“三剑客”的称号。杨振宁后来回忆:“与黄昆和张守廉的辩论,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后的多年经验,都告诉我: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据张回忆,当时同一宿舍还有学生物的凌宁,Gilbert N. Ling 后来成为一个传奇,见 科学网博文 。 1965年杨振宁到石溪分校就任爱因斯坦冠名教授,张守廉曾为学校写信游说杨。或许也因此,张守廉也一直被“笼罩”在杨的“阴影”下,甚至在系里 讣闻 里,也再次提及他曾是杨的同学。这不仅仅是他,在杨的“阴影”下,也依稀可见很多与杨在西南联大有过交集的很多人,表现在一回到那段历史,就要提及杨。这让我想起了一牛人,当我提及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某个工作时,牛人说:别和我说柯尔莫哥洛夫。这个感觉或许是正确的,也是礼貌的(一种尊重)。 一个人的成就基本上取决其眼界、经历、相互影响之环境以及专业和研究方向,这句话特别适合那些同是“天才”的人们。 在系统控制理论方面,张守廉和他学生的如下工作 S. S. L. Chang and T. K. C. Peng, Adaptive guaranteed cost control of systems with uncertain parameters,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vol. AC-17, no. 4, pp. 474-483, 1972. 的确引领其后的很多杰出工作,包括 D. S. Bernstein and W. M. Haddad, Ian R. Petersen and Duncan C. McFarlane 后来的工作。张的工作使其无愧于 Leading Professor, 遗憾的是似乎 Peng 最终没有留在学术界。 写到这里想起了张守廉的一个不甘于平淡生活的女儿 Kathy,一个将其姓 Chang 改为 Change 的桀骜不驯的女人,呼吁反战、反核以及大麻合法化,她希望改变,并为此在1996年 宾大校园自焚 ;见新版陈毓贤的《洪业传》 附2洪家三代女人的悲剧 。这是个悲剧,尽管张的女儿是以其父为荣的,至少是职业上。 时光不可抗拒,它会带走所有的一切走入历史,无论是耻辱还是荣誉、欢乐还是悲哀,时光常在,它只会记录而不会改变这一切。 此文根据网上资料写出,恕不一一列出。
个人分类: 历史在说|280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
热度 21 张海霞 2013-10-22 13:01
早上和一个朋友出去办事,到北大清华之间的蓝旗营那一站下来,我们转到小路上准备过天桥,看到一对很儒雅的老夫妻在路边上等车,忽然想起最后一次见到黄昆先生也是在这里!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我从北大走路回家,路过蓝旗营附近这一片热闹的小饭馆,这是一条很熟悉的路了,自从我到北大以后就几乎天天从这里过,只不过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步行,匆匆而过,还不知道想着什么心事,也无暇顾忌路上的行人,那一天一样是目不斜视地走着,可是前面的两个瘦高瘦高的身影挡住了我,是两个老人,男的带着帽子,女的是一头花白的卷发,灰色的衣着,互相搀扶着,并排不急不慢地散着步,从背影看得出是一对生活恬淡的老夫妻,应该是饭后出来遛弯儿。那女的很高,头发卷卷的,我从他们身边绕过的时候忍不住看了一眼,这可不打紧,让我几乎喊了出来:啊!这不是黄昆先生和他的英国太太李爱夫吗?因为那时候黄先生已经得了国家大奖,照片到处可见,我们所里也到处是黄先生的宣传,真的,真是黄先生夫妇!他们恬静地走着,也听不到说什么,黄先生走的很慢很怡然,李先生坦坦然然地并肩前行,看不出表情,也没有看路人,只是静静地走着。我长大了嘴巴,却很快就让自己平静下来,我知道这个时候是不适合去打招呼和问候的,他们也不希望有人打扰这难得的闲暇时光,于是我匆匆走了过去,看得出来李先生是看到了我的惊讶,知道我认出了他们,她不动声色地淡淡地冲我笑了下,继续前行。 就这样,在一个安静的秋日黄昏在一条大街上我从大师的身旁擦肩而过,也是从那个时刻起,我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无论你在外取得了怎样显赫的成就,无论你做为大师被多少人膜拜着,岁月终将无情地漂去那些浮华的泡沫,那时候显露出来的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意义:只有相爱的人陪着你一起走过这安静而美好的日子,才是莫大的幸福!如今黄先生和李先生都已经仙逝,但是那个黄昏中他们那高高瘦瘦的挺拔背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今天,机缘巧合再走这蓝旗营的小道,让我有机会再回忆起黄先生和李先生这大师的背影,让我有机会再次提醒自己:在这纷繁复杂和喧嚣的环境中,请让心安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4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嫁给中国科学家的外国女人(3)黄-里斯理论
热度 2 cwhm 2010-6-5 20:41
接着上面两篇博文《 嫁给中国科学家的外国女人(1)苏步青与苏米子 》,《 嫁给中国科学家的外国女人(2)裘法祖与裘罗懿 》,继续讲述那半个多世纪前,那个积贫积弱,处于战争动乱中的中国,一批从海外归来的中国科学的脊梁和他们的外国爱人。 我知道黄昆这个名字的时候他还没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我是在自己旁听物理系的一门课《固体物理》时,老师选用的教材就是黄昆编写的,我被书中很多高深的理论给着迷了,慢慢地也就知道了黄-里斯理论和他的英国爱人李爱扶。 ( 1959年,黄昆和夫人李爱扶(英国人)游 览北京长城。 )   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担任ICI博士后研究员期间,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 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拓展了多声子跃迁理论。他与妻子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 必引的经典文献。我前不久检索发现,从1975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SCI刊物引用734次,其中1994年以后被引用240次,平均每年20多次。      黄昆和他的洋夫人艾夫里斯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也是科学界的一段佳话。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1926年生,英国威尔士人,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 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 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把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在黄昆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 贤内助的默默奉献。   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他来到中国,先期回国的黄昆特地赶到天津去迎接她。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 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不久,二人喜结伉俪,相敬如宾,抚养的孩子均学有成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   到中国4年后的1956年,李爱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国国籍,1959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任电子学工程师。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 为北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晃已经40多年了,出于对她由衷的尊敬,黄老的学生们都尊称她为李先生。   黄老的家位于北大东门东侧的一个小区,一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种五六层的红砖房。小区尽处,是一栋青砖房,显得颇为陈旧古老,墙上还 隐约可见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大字标语。二楼东侧的那套小三室房子,便是黄老的家是那么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大门口放着一个古旧的木 箱,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赠送的一幅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   屋里的家具,可以看出都已伴随主人多年,略显陈旧。两张沙发、一台电视、一部收音机,这就是书房兼主卧的客厅,沙发后面的墙面上是一幅悬挂多 年的松竹梅三友图。客厅门口的一张小几上,摆着几位年轻的外国男孩的照片,那是老太太远在英国的娘家人。一张全家福挂在门口左侧的墙上。   夫人到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的一切,从语言到做饭,都要从头学起。黄昆对夫人李爱扶打出了90的高分,她为了爱 情,宁愿舍弃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操持家务上十分俭朴。难怪许多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1999年黄 昆患上了帕金森病,连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靠夫人操持。就在那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奖大会与会前,76岁的黄夫人竟然主动要求要陪黄老一起 去一趟人民大会堂,要去感觉一下那里的温度,好为黄老准备参加颁奖大会的衣服。坐在汽车后座上,等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彩排的两位老人,像一对朴实、普通的 北京老人一样,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但是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紧抿着的嘴唇,言简意赅的话语,就连脸上的线条无不都显现出两位科学 老人独特的性格:他们似乎刻意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维护着自己科学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间。两位老人的气质很接近,如果不是黄夫人深陷的眼窝和眼睛 的颜色,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是一个英国人。 当谈及二老业余兴趣与爱好,黄老兴致高昂:如果说有什么兴趣,那就是散步,或者说是走路,还有爬 山。在60年代,每个礼拜天我跟夫人、孩子去登妙峰山,后来年纪大了,体力差了一点,便到香山爬山。原来运动是黄老的第一雅兴,曾经一家人多次到鬼见愁 (香山最高峰)比赛,看谁最先到达顶峰那时候,我大孩子跟我旗鼓相当,获第一名次数差不多。看来,征服科学顶峰的黄昆院士在攀登现实世界中的山峰 也并不示弱,到后来发现连鬼见愁登上去也有点勉强,更不谈比赛了,逐渐只能走到半山腰。如今,身体已经大不如昨的老人连香山也爬不上去了,只是每个双 休日随夫人到颐和园去爬一个说不上山的山。坚持走路,是我业余的一个习惯,走路让我心情畅快无比。老年人嘛,应该多活动活动。   黄老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手机的发展就与此有密切关系,但当我问他有没有手机时,老人却摇了摇 头:不会用。 ( 杨振宁与黄昆夫妇合影 ) (2000年7月31日,李爱扶,黄昆,李政道,杨振宁(左起)出席在香港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 (2002年,黄昆与李爱扶风雨同舟一起度过了50年) 谈及黄先生为什么选择回国: 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间(当时30岁出头)回国,对他后来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在英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同事,有几位当时的研 究并不如他,但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觉得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 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 黄昆在1947年留英期间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书信里就流露出这个思想。在信中,黄昆提到了导师莫特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像他这样的少 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科学研究,假如你要坚定地走科学研究这条路,还有什么比建立一个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更让人兴奋呢?它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 贝尔奖还高。 参考阅读: (1)本博文摘编自:余玮、吴志菲《在科学巅峰散步》 (2) 罗会仟 : (中国篇):黄昆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714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 a difference“
bertzhang 2010-4-16 13:44
实验室一个本科师妹,誓言本科毕业后坚决要定居美国(也许觉得当下环境比较糟糕),然而个人生活却无可厚非。今日读罢已故黄昆院士于1947年写给杨振宁先生的信,生出无限感触。 又查看了清华大学朱邦芳老师在黄昆诞辰九十周年写纪念文章。非常赞同朱邦芳老师将信件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 a difference最先描述。反观今日,亦有无限的教育意义。 附上信件原文 (载录自纪念刊) 关于朱邦芳老师的纪念文章和原文,请点击链接 http://www.bio.pku.edu.cn/culture/forum/2009-09-16.386.html
个人分类: life with beer|450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