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北方冷冬寒潮预报的经验教训
杨学祥 2009-11-14 08:05
中国北方冷冬寒潮预报的经验教训 杨学祥,杨冬红 连日来,中国部分地区遭遇罕见暴雪,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 60 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截至目前,根据各省报道的灾情统计,共有 38 人因灾死亡。记者 13 日从民政部救灾司了解到,截至 11 月 13 日 11 时 ,北方地区降雪过程造成冀晋鲁豫鄂陕宁 7 省区 470 多万人受灾。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 10 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引发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张强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近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 3 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由正常向偏暖方向发展,到 6 月偏暖幅度达 0.5 摄氏度 ,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目前仍呈缓慢上升趋势 。 我们在 2009 年 10 月 14 日 提出了 2009 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 2009 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二、 2009 年发生的 8 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五、结论和预警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共 8 次, 1955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5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6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69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72 年(厄尔尼诺年)、 197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8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有 7-8 年的滞后期。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四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其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发生了地震海啸。其三、 2008-2009 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 我们在 2009 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重大灾害 。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4 月全球甲型流感在墨西哥开始向全球蔓延。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还将频繁发生。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三大预警正在被证实的 。 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 1986-2004 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 18 年暖冬就发生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 5 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 2009 年 11 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我们在 2007 年 11 月 20 日 指出, 11 月 24-26 日和 12 月 22-24 日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三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最强; 12 月 10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日月大潮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请关注 2007 年 11 月 24-27 日和 12 月 22-24 日最强潮汐组合, 12 月 10 日 较强潮汐组合。此期间发生的地震、火山、暴风、强冷空气活动等将形成不可抗拒的重大灾害事件 。 我们在 2007 年 12 月 9 日 6 时 19 分 发布了 2007 年 12 月 10 日 和 22-24 日强潮汐预警:从 12 月 1 日 至 8 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频繁发生 4-5 级地震, 7 日地震频率加快。全球强震向北半球中高纬度转移的趋势值得关注。自 2007 年 8 月以来, 7 级强震就在低纬度接连发生,低纬度地壳的能量释放已近尾声。请关注 2007 年 12 月 22-24 日最强潮汐组合, 12 月 10 日 较强潮汐组合。此期间发生的地震、火山、暴风、强冷空气活动等将形成不可抗拒的重大灾害事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强震预防关系重大 。 预测实践表明,在强潮汐南北震荡的作用下,极地的冷空气并不是均衡地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点,逐渐扩大到全球。 2007 年 12 月 22-24 日的强潮汐南北震荡,突破点在美国,从 21 日起,暴风雪陆续袭击了科罗拉多、怀俄明、得克萨斯、堪萨斯、伊 利诺伊、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等州,而英国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仅仅出现严重的大雾天气。在后续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应该加强。据预报,二十八日前后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河北,同时也会带来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必须关注这一变冷趋势 。 12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2 月 22 日 冬至之后,太阳由南回归线向赤道靠近,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加强这一效应。因此,冬至到春分,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成为强化冷空气和地震活动的主角, 2007 年末 2008 年初全球最强的潮汐运动将使中国的冬季逐渐转冷,防寒防震不可松懈 。 2008 年潮汐 A 组合是, 2008 年 1 月 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当月最大值 -27.93813 度, 2008 年 1 月 8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强,地震强 。在 2008 年 1 月 5-6 日, 6 级以上强地震、火山、寒流、暴风雨、强暴风雪频繁发生,这种状况将因 8 日日月大潮而加强,并可能持续到 10 日左右 。 继 2007 年 12 月 22 日 - 2008 年 1 月 4 日 (冬至、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地球近日点)全球最强的潮汐使今年入冬以来最强的冷空 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之后 , 10-13 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 19-22 日的潮汐 C 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 。 如预测所言, 2007 年 12 月 21 日 美国暴雪后 20 天, 2008 年 1 月 10 日 续发了中国南方 50 年一遇的冰雪冻灾。 1 月 7 日 美国和加拿大暴雪后 13 天,强潮汐又再次降临。 同样, 2009 年 11 月中国暴雪灾害前,美国刚刚发生暴雪:人民网 2009 年 10 月 30 日 电 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等地近日连降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 一米 ,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气象部门表示,降雪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美联社报道,截止 29 日下午,丹佛国际机场上的积雪也超过了 30 厘米 ,再加上强风不断,数百个航班因此被迫取消。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说,过去三天来, 怀俄明州的降雪量已经打破了当地 10 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而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从 1997 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我们及时将美国暴雪与中国首次寒潮作了对比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 10 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引发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张强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近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预测经验表明:美国暴雪的前兆和厄尔尼诺的拉马德雷突变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北方数省遭暴雪 38 人亡。 2009-11-14 02:54:00  来源 : 华商网 - 新文化报 ( 吉林 ) 。 http://news.163.com/09/1114/02/5O22O55P000120GR.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2009 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发表于 2009-10-14 15:05: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321 3. 杨学祥。 2009 年厄尔尼诺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发表于 2009-8-21 6:32:2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622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强厄尔尼诺敲响了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6-8 12:54:4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921 5. 杨学祥 .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 发表于 2008-7-19 8:16: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发表于 2009-5-15 7:20: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9. 杨学祥。 暖冬还是冷冬:拉马德雷突变。发表于 2009-9-24 5:46: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471 10. 杨学祥 . 12 月 22-24 日的强潮汐作用:美国暴风雪和中国英国大雾 . 2007-12-25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93.htm 11. 杨学祥 . 今年入冬以来最强的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 . 2007-12-2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97.htm 12. 杨学祥 , 杨冬红 . 三次超强热带风暴袭击孟加拉国与强潮汐有关 . 2007-11-20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0/content_699897.htm 13. 杨学祥 . 2007 年 12 月 10 日 和 22-24 日强潮汐预警 . 2007-12-9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60.htm 14. 杨学祥 . 严防潮汐 B-D 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 . 2008-1-11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8/15740.html 15. 杨学祥 . 2008 年潮汐 A 组合正在得到证实 . 2008-1-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5.htm 16. 杨学祥。中国首次寒潮将爆发和美国特大暴风雪(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10-30 7:29:17 科学网。 http://news.sina.com.cn/w/p/2009-10-30/044918938086.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6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信息:美国甲型流感死亡3900人 智利发生6.5级强震
杨学祥 2009-11-13 15:45
智利北部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 2009年11月13日 12:52:5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2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12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智利北部沿海地区当地时间13日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目前尚无相关人员伤亡的报告。 监测报告称,智利当地时间13日零时5分(格林尼治时间3时5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北1560公里南太平洋沿岸塔拉帕卡地区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源位于地表以下10公里处。 地震发生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并未发出海啸预警。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13/content_12448405.htm Recent Earthquakes 11/12/2009 M 6.5, offshore Tarapaca, Chile 11/11/2009 M 5.8, Fiji region 11/11/2009 M 5.7, Mindanao, Philippines 11/09/2009 M 6.0, Nicobar Islands, India region 11/09/2009 M 7.2, Fiji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2009-11-13 11:05:55 6.5 -19.3 -70.3 20 智利北部海岸近海 2009-11-12 00:51:02 3.1 39.6 73.5 4 中、塔、吉交界 2009-11-11 09:17:12 3.6 42.0 88.1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交界 2009-11-10 22:36:11 3.1 38.9 101.4 7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交界 2009-11-09 18:44:55 7.0 -17.1 178.5 540 斐济群岛地区 2009-11-09 03:41:41 6.7 -8.5 118.8 20 印尼松巴哇岛地区 2009-11-08 05:10:57 3.6 41.0 121.6 19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 2009-11-08 04:08:49 5.6 29.4 86.1 33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萨嘎县交界 2009-11-07 15:18:56 3.0 26.0 102.0 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武定县交界地区 2009-11-05 19:34:17 5.4 23.9 120.7 6 台湾南投县 2009-11-05 17:32:54 5.9 23.9 120.7 7 台湾南投县 2009-11-05 10:35:30 2.5 34.5 109.1 7 陕西省西安市市辖区、高陵县交界(有感) 2009-11-05 07:31:30 4.4 34.5 109.2 6 陕西省西安市市辖区、高陵县交界 2009-11-05 05:56:09 5.1 37.6 95.8 6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009-11-04 19:20:37 3.6 37.6 95.8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009-11-04 05:04:20 4.0 34.1 89.0 5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2009-11-03 08:15:51 3.2 25.0 97.9 8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2009-11-03 02:27:18 3.0 37.7 95.7 6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009-11-02 18:47:09 6.2 -24.0 -175.1 10 汤加以南地区 2009-11-02 13:43:20 3.2 45.5 82.6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裕民县交界 2009-11-02 10:30:33 3.0 38.5 74.2 109 中、塔交界 2009-11-02 05:07:16 5.0 26.0 100.7 1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 2009-11-01 21:15:15 3.7 28.5 97.1 1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 2009-11-01 12:51:21 4.1 24.8 101.0 14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http://www.ceic.ac.cn/ 美国甲型流感死亡者升至约3900人 2009年11月13日 05:22: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2日电(记者 任海军)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2日公布的最新估算数据显示,甲型H1N1流感疫情自今年4月份暴发以来,已造成约3900名美国人死亡,其中包括约540名儿童。 死亡者包括死于肺炎、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甲型流感患者。数据还显示,自4月份以来,约有2200万 美国人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其中包括约800万儿童;住院患者达9.8万人,其中包括3.6万名儿童。 在当天公布最新数据之前,美国疾控中心推测,美国迄今约有1000多人死于甲型流感,感染者约有数百万。美国疾控中心表示,最新数据由10个州提供的更精确的监控数据估算而来,并不意味着甲型流感疫情突然加重。 美国疾控中心说,最新估算数据可以让公众、卫生官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甲型流感给美国民众的健康带来的影响;不过,推算最新数据的方法论建立在实际监控数据之上,不能用来推算今后美国的甲型流感患者、住院者以及死亡者数量。 (责任编辑: 赵世俊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13/content_12445487.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次寒潮将爆发和美国特大暴风雪(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10-30 07:29
入秋以来首次寒潮将爆发 各地将普降8-1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18:3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记者张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7时33分报道,中央气象台预计,从今天开始至11月2号,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今年入秋以来首次寒潮天气。【 点击此处查询72小时天气 】   31号,两股冷空气将汇合南下对中东部地区施加影响,届时大部地区的气温将下降8~10℃,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6℃。预计冷空气前锋过后,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的最低气温将跌至-10℃以下,华北中南部的最低气温达到1℃左右。   相关阅读:    未来3天北方大部将出现大风降温    内蒙古及东北局部地区降温达10℃    辽宁将出现大风强降温天气 降温幅度达10~12℃ http://news.sina.com.cn/c/2009-10-29/183018935929.shtml 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差超过3天。11月为弱潮汐时期的最后一个月。从潮汐变化而言,潮汐激发地震和冷空气活动较弱。但是,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2009年11月18日之2010年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厄尔尼诺加速发展会导致地震增强。 潮汐组合A:11月3日为日月大潮,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5.85534度,11月7日为月亮近地潮,比月亮远地潮的强度增大35%。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烈,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3252 点评:中央气象台预计,从今天开始至11月2号,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今年入秋以来首次寒潮天气。3-7日的潮汐组合将加强寒潮的强度,延长寒潮的时间。 特大暴风雪突袭美国中西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04:49 人民网 降雪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 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一米,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 气象部门称降雪还会持续   人民网10月30日电 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等地近日连降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一米,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气象部门表示,降雪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美联社报道,截止29日下午,丹佛国际机场上的积雪也超过了30厘米,再加上强风不断,数百个航班因此被迫取消。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说,过去三天来,怀俄明州的降雪量已经打破了当地10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而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从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高轶军) http://news.sina.com.cn/w/p/2009-10-30/044918938086.shtml 潮汐组合F:10月26日为上弦,即日月小潮,当日为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当月最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4941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7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今年的冬季有点暖(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10-8 08:03
深圳今年的冬季有点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6日07:11 深圳特区报   【本报讯】(记者 郑向鹏 通讯员 唐历)预计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市今年秋冬将继续偏暖少雨,今年10月到明年2月总雨量较常年偏少近四成,冬季气温偏高1.5℃以上,出现显著暖冬及秋冬旱情的概率较大,这是记者昨天从市气象台获悉的。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我市汛期于9月下旬结束,10月以后将不会有热带气旋严重影响我市。据目前太平洋热带海温监测资料显示,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温较常年偏高近1℃,预计偏暖趋势还将持续,并可能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此外预计秋冬季节的副热带高压将维持偏强态势,这将抑制冷空气南下,使我市秋、冬季偏暖,降水偏少。   据气象部门统计,截至9月底,今年我市累计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近二成。预计10月雨量60-80毫米,偏少约三成;11月雨量15-25毫米,偏少约五成;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累计降水为50-80毫米,较常年偏少三到五成,我市将出现中度以上的秋冬气象干旱。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我市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7℃,比同期偏高约1.5℃,其中12月平均气温为18℃,1月平均气温约为15-16℃,2月平均气温约为1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7-9℃;最冷时段出现在1月下旬中期到2月上旬中期。   今年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秋冬气象旱情比较明显,气象部门建议我市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合理调度水资源。特别是今年10月到明年2月天气干燥少雨,发生森林火险的危险性增加,建议加强森林防火相关工作。此外,今年冬季将出现显著暖冬,但冷暖变化比较剧烈,易诱发多种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有关部门应注意做好疾病防控。 http://news.sina.com.cn/o/2009-10-06/071116400076s.shtml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中新网10月5日电 受大海啸袭击的萨摩亚灾民依然心有余悸。尽管家园的重建工作已经展开,他们宁可继续在高处避难也不肯回去。当局担心,他们目前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将引发大规模的致命传染病。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南太平洋大海啸的确实死亡人数前天已增加到176人。另有12人依然下落不明,他们恐怕也凶多吉少。据了解,当地灾区的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倒在道路和海滩上的建筑瓦砾残骸也已经清除。萨摩亚国家卫生服务的一名主管菲乌表示,当地每天还是有不少受伤的灾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可能出现许多感染了肠胃炎和腹泻的灾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死亡人数的上升是在所难免的。萨摩亚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瓦拉说,由于人们对灾区爆发传染病的顾虑日益增加,卫生官员前天在阿皮亚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此问题所应采取的策略。她指出:我们已经接获有关肠胃炎和腹泻正迅速蔓延的消息,而其他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1】。 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2005年3月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0.9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市、区)有10个,偏低的省份达18个 。 虽然直到2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2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16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这个冬天很正常 》,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0.5℃到1.2℃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0.7℃》、《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18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18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5℃18年暖冬画句号》。 2005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月3日凌晨的最低气温低至7.1℃,白天最高气温在16℃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1日的36℃骤降至2日的13℃。这在地处南半球、2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日早上气温降到9.4℃,创25年来2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从春节前一周至2月21日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 2006年11月15日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时值春夏交接,但在10月,澳大利亚先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然后又在27日开始猛降温,雪雹齐下。其中,塔斯马尼亚州两周内的温度更是从33.1℃急降至最低-6℃。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27日晚气温突然骤降至2℃,并出现大量霜雪及冰雹。霍巴特附近的威灵顿山区,气温更降至-6℃,创下41年来10月夜间最寒冷纪录。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为这场严寒,30多年来第一次迎来了降雪 。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孰是孰非,我们等待客观实践的检验 。世界都公认1998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 。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和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60-70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8】。 综上所述,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参考文献 1. 萨摩亚海啸致176人死亡 当局担心爆发传染病。2009年10月05日09:53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5/095318780674.shtml 2. 于晶波. 今年暖冬不够暖. 金羊网 2005-03-03 15:22:57.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03/content_858645.htm 3. 王小玲, 王启祎. 南半球遭遇夏季低温. 日期: 2005-02-22.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4.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6. 张兰。澳大利亚遭遇寒流 夏季时分突降大雪 。2006年11月16日 08:35 来源: CCTV.com http://news.cctv.com/world/20061116/100434.shtml 7. 崔笑愚。澳大利亚入夏前反常降雪 气温两周骤降40度。东方网2006年10月30日 09:55 http://society.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53/node168954/u1a2408907.html 8.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985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厄尔尼诺将受到抑制:未来20年地球增温减缓
杨学祥 2009-9-22 09:32
厄尔尼诺将受到抑制:未来 20 年地球增温减缓 杨学祥,杨冬红 一、 问题的提出 近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朱迪思黎恩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大卫林德表示,在未来 5 年,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加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暴发,全球温度上升的速度将超过预期。 气温在 1998 年夏季达到峰值,此后相对凉爽的十多年让一些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声称,全球气温已趋于稳定或已开始下降,但新的研究驳斥了这一观点。这项研究首次评估以下 4 个因素对全球温度的综合影响:人类的影响比如二氧化碳及气溶胶的排放、太阳的加热效应、火山活动以及令太平洋每隔几年就在暖冷之间变换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该研究分析表明,过去 7 年全球气温相对稳定,主要是由于太阳 11 年活动周期的低谷时期使射入阳光减少,加上没有发生高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这些趋势掩盖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暖这个事实。但从今年开始,太阳活动会不断增加。同时,厄尔尼诺会引发暴雨和热浪,使全球气温飙升的速度达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的 150% 。 二、 太阳活动及其作用 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 0.1~0.3% 的水平上 。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质环境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由地球轨道引起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 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而且需要相关机制的能量计算。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变化是否足以引起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和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的相互转变 。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 。宇宙尘埃云说是一种地外机制,但它也受到近期观测资料的挑战 。 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的相互转变与地球轨道三要素有关:地球轨道偏心率 10 万年周期变化、黄赤交角 4 万年周期变化和近日点进动 2 万年变化。 三、 冷气候与强地磁场的对应关系 许多人注意到冷气候与强地磁场的对应关系 ,已发现地磁场强度有明显的 2 、 4 、 10 万年调制周期 。地磁层漏能效应、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内核振动是气候变化的合理能量机制 。地磁层使大部分太阳高能粒子沿磁层顶流失,阻挡太阳能量进入大气层 。地磁偶极矩近百年来减少了 5% ,与气候变暖和臭氧减少相对应;而 60 年代地磁偶极矩波动变化,与气候变冷和臭氧增加相对应。增强的太阳风是破坏臭氧的原因之一,而臭氧在大气层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太阳能量不均匀分布,是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 。 四、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 如文献 所述,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 五、 海温变化和潮汐作用 海底冷水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值得关注:全球气候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变化与 1800 年周期的潮汐作用相关。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 4180000 焦尔和 1290 焦尔,前者是后者的 3240 倍 。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 52 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 7.9 度,在赤塔则为 46.1 度,大于前者 5.5 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 10.3 度,后者为零下 3 度,差值为 13.3 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重要供应者 。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 。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 。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 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 。潮汐有半月、一个月、半年、一年、 11 年、 18.6 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22 年、准 60 年、 1800 年周期。强潮汐搅动海水使大气降温的效应值得关注 。 六、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根据温室效应,美国和英国学者相继预测 2005 年和 2007 年将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不承认事实不是科学的态度。 据法新社报道, 2007 年 8 月 9 日 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并称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 1998 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 2005 年到 2014 年这 10 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 自然力为什么在 2005-2006 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 2005 年就做了理论证明 ,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 。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不能解释 2006 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也不能解释 2005 年中国连续 18 年暖冬的终结。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 2005 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 。孰是孰非,我们等待 2005 年客观实践的检验 。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全球气温将逐渐降低。 2006 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提供了新证据。 由此看来,自 1998 年以后,中国气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全球气温也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英国科学家关于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 1998 年还要热的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此期间强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而定 。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 100 -200 米 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 2000 米 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 1 : 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 33 -66 米 ,两极冰盖要下降 66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 2000 米 的冰盖,在 1 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   据印度媒体 18 日报道,英国的一组科学家最近正在收集数据,以期弄清全球变暖是如何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增加的。有分析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海平面的上升,还会打开火山的盖子。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火山学家大卫□派尔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全球模型,以弄清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质活动的,以及这些过程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系统的。但是目前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全球模型。他说 : 随着冰川越来越薄,火山爆发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报道,日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行的一个有关火山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研究人员指出,火山顶部的冰层融化可能导致更多火山爆发。历史上就有这种先例。大约1.1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段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科研证据显示,当时冰岛一带火山活动大大增加,并且从气候变化到火山活动增加之间的反应时间并不长。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压力减小,同时大量融水将影响地理构造,这些都会改变火山内部压力平衡并加剧火山活动;另一方面火山爆发又会喷出大量火山灰,改变大气成分,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他们目前正试图搜集更多数据,以建立一个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互相影响的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方面还未特别关注到气候变化可能对火山造成的影响,而对这方面多加注意,将有助于应对可能的风险 。 我在 2005 年 11 月 28 日 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在处于全球变暖的高峰期, 1998 年、 2002 年、 2003 年和 2004 年是 20 世纪以来的第一暖年、第二暖年、第三暖年、第四暖年。 2005 年可能后来者居上,至少是第二暖年。根据气候变化的 1800 年周期,从公元前 398 年气候最冷时期到公元 1425 年小冰期,全球气候经历了一个周期的冷暖转变,下一个最冷时期为公元 3107 年。在此期间,最暖时期为公元 538 年和公元 2337 年 。 900 年的变暖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三分之二。全球变暖的后果就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以每百年海平面上升 15 厘米 计算, 600 年上升约 90 厘米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如果这种流入是缓慢的,则大陆近似均匀地整体上升,陆内的地震相对平稳;如果这种流入是急剧的,则流体首先涌入大陆边缘,使大陆边缘地区迅速上升,陆内升降幅度差异显著,陆内的地震趋于强烈 。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同时活跃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我们正处于海平面急剧上升时期,迅速增大的压力使海洋地壳下的流体急剧涌入大陆边缘地壳之下,内陆与大陆边缘地区的差异升降不可避免,这就是当前地震动力学的新特点。千年以内的经验失去作用,这个时期相当于 1800 年前的公元 291 年的状态,那时的完整准确的地震资料我们很难获取。利用惯性思维已无可能,理性的超前思维是唯一途径。 尽管我们还没有找到中国沿海地区在两千年前的地震资料,但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地震资料中得到验证。举世闻名的庞贝城毁灭就是证据。 从公元前 398 年到公元 538 年是全球气候由最冷时期转变到最暖时期,与现在我们处于的时期极为相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涌入大陆地壳之下,迫使大陆边缘地壳上升和开裂,形成猛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和地震活动。庞贝城在公元 62 年 2 月 15 日遭受了一次强烈地震, 17 年后,在公元 79 年 8 月 24 日被维苏威火山喷发所毁灭。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 203 年、 305 年、 472 年、 512 年等多次爆发 。证据证明这一时期为地震火山活跃时期。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各国科学家想方设法遏制全球变暖。英国皇家学会看好人造火山研究,希望通过模拟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模拟火山喷发可以将大量硫化物颗粒释放到大气层,迫使气温下降。英国皇家学会将在即将召开的地质工程学研讨会上讨论这一设想。 人造火山喷发为地球降温并不是科学家的异想天开。它具有一定科学道理与可操作性。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给科学家提供了将人类从气候灾难拯救出来的巨大启示。 1991 年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 20 世纪第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有 2000 万吨二氧化硫逸出,进入大气层,将太阳光折射回太空。在这些火山灰落回地面前,地球温度降低了 0.5 摄氏度 。   据澳大利亚媒体今晨报道, 9 月 12 日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准备于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讨论人造火山这一构想。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皇家学会地质地球学家肯卡尔德拉表示,人造火山可以模拟火山喷发,将大量硫化物悬浮微粒释放到大气平流层,迫使气温下降。据估计,如果以循环模式进行模拟火山爆发,每年可以把全球气温降低最多 2 ℃ 。 事实上,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破坏地壳的重力均衡,卸载的大陆地壳和加载的海洋地壳将分别产生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新一轮的地震火山活动,寻求新的地陆海壳之间的重力均衡。火山喷发能为地球降温是因为大量尘埃喷入平流层,会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大自然已经为全球变暖(自然的和人为的)准备好了自控制机制。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原理,海平面上升 90 厘米 ,海洋地壳负荷增大,将下沉 30 厘米 才能达到均衡。海洋地壳排挤出的地下流体,将涌入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地壳均衡上升,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海洋地壳为其三分之二,即 1.7 亿平方千米。洋壳下降 30 厘米 ,挤压 51 万立方千米的地下流体喷出地表,其降温作用不可忽视,连带的自然灾害更不可忽略。 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作用 数值计算表明,太阳潮导致的地球潮汐形变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 自 1998 年以后, 全球 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功不可没。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 同样,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1997-1998 年发生了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中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是 1998 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的原因。 强厄尔尼诺确实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朱迪思黎恩和大卫林德认为,过去 7 年中全球气温之所以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太阳黑子处在 11 年活动周期的低谷时期,太阳发射的光线相对较少,另外也没有出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因此掩盖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这个事实 。这个观点证据不足,没有说服力。如果温室效应需要太阳活动和强厄尔尼诺的支撑,这只能说明自然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一、 1996 年是太阳活动最小值年, 2000 年是太阳活动最大值年。 11 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并不能说明最暖年为什么发生在 1998 年。只能说明 1997-1998 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大于太阳活动的增温作用。 其二、 1998 年以后, 2002 、 2006 年相继两次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国家气象局 2009 年 9 月10日 表示,赤道太平洋地区目前正在形成弱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现象可能将持续到明年年初 。为什么 1998 年以后厄尔尼诺事件总是变弱?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亦称拉马德雷现象 ) 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 ENSO 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1976/1977 年北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这种现象才引起人们关注。主要表现为准 2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吕俊梅等人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距平资料、美国 Scripps 海洋研究所联合环境分析中心 (JEDAC) 的海表和次表层海温观测资料以及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 不同背景下 ENSO 循环的特征。结果表明,在 PDO 的暖位相时期, El Nino 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反之,在 PDO 的冷位相时期, La Nina 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 。 由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事件多而强,所以对应气候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事件多而强,所以对应气候冷期。历史记录表明, 20 世纪初期和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迅速变暖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1998 年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这是 1998 年最暖和近十年气温下降的原因。 表 1 PDO 的冷暖位相下 El Nino 和 La Nina 事件发生年份(吕俊梅 等, 2005 ) PDO 冷暖位相 厄尔尼诺事件年份 拉尼娜时间年份 1909-1924 年(冷) 1911 , 1913 , 1918 1909 , 1910 , 1916 , 1922 , 1924 1925-1945 年(暖) 1925 , 1929 , 1930 , 1940 1938 , 1942 , 1944 1946-1976 年(冷) 1951 , 1957 , 1963 , 1965 1969 , 1972 , 1976 1949 , 1954 , 1955 , 1956 , 1964 1967 , 1970 , 1971 , 1973 , 1975 1977-1999 年(暖) 1982 , 1986 , 1987 , 1991 , 1997 1984 , 1988 , 1999 导致气温变化有四大自然因素:其一、强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暖,强拉尼娜导致气候变冷;其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导致潮汐南北振荡增强和气温下降,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潮汐南北振荡减弱和气温上升;其三、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暖气候,冷位相对应冷气候,其四、深海强震导致气温下降。 1998 年最暖的原因: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处于极小值时期, 1997-1998 年发生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没有 8.5 级以上强震发生。 1999-2008 年气候变冷原因: 1998-2000 年和 200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2007 年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 2005-2007 年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我们在《西北地震学报》 2005 年第一期发表文章:《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提出对郭增建研究员的深海巨震调温说做实践检验。三年过去了,这个检验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全球气温波动下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2008 年是近 10 年来最冷的一年。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8-2018 年特大地震爆发期可能使全球气候变冷 。 20 世纪最强的两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1982-1983 年和 1997-1998 年。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将受到抑制,增温趋势继续趋缓,并在 2024-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达到变冷高峰。 参考文献 1. 未来 5 年地球会更热。 2009-09-22 05:21:00  网易新闻。来源 : 海峡都市报 ( 福州 )   N 翁琼摘自《健康导航》 http://news.163.com/09/0922/05/5JPSS1UK000120GR.html 2. J. A. 雅各布斯。地磁场倒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 215 3.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 1999 ,( 1 ): 1~17 4. 洪业汤,姜洪波,洪冰,等。近六千年地表温度和太阳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对比研究。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12 ): 1521~1522 5. 张振克,王苏民,吴瑞金。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未来气候的启示。自然杂志。 2000 , 22 ( 3 ): 173~176 6.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 4 ( 2 ): 187~193 7.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 , 6 ( 5 ): 615~617 8. Gabriello Walker. Does spacedust make the Earth blow hot and cold? New Scientist. 1995,148:22 9. Eddy J. A.,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e effects. Nature. 1982,300:689 10. Channell J.E.T., Hodell D.A.,McManus J. And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 1998, 394: 464~468 11.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 ,( 5 ): 58~59 12.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191 13.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9 ): 1170~1171 14.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15. Crutzen P.J. et al. Solar proton events: stratospheric sources of nitric oxide. Science. 1975,189:53~56 16.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99,209 17.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 155 18. 张家诚,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 172~174 19. 杨学祥 .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 自然杂志 . 2000 , 22 ( 6 ): 358~362 20.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21.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2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 ( 4 ): 5-12 。 23. 法新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 2007 年 08 月 13 日 09:13:5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7-08/13/content_6520851.htm 24.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25.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 35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 137-140 2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8.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29. 施平。全球異常寒冬引科學家關注 冰川時代可能再臨。 央視國際 ( 2006 年 02 月 05 日 13:33) 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60205/100962.shtml 30.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31. 春风。美航空航天局:今年将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一年。 2005-02-16 08:13:57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2/16/content_2581433.htm 32. 未来 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期。 2005 年 10 月 12 日 02:38 新闻晨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5-10-12/02387143269s.shtml 33. 杨学祥,杨冬红。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得到证实。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8-14 9:36:13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711 34. 专家称全球变暖将导致火山喷发频率变高。来源:环球时报。 2009-09-18 20:55 。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9/581892.html 35. 黄堃。研究人员称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火山活动。 2009 年 09 月 19 日 10:35: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19/content_12078644.htm 36. 杨学祥。全球变暖导致地壳均衡运动:解读九江地震不能用惯性思维(定稿)。上传日期: 2005-11-28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991.htm 37.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3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404-408 39.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1992 , 7 ( 5 ): 22-29 40. 王春来。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覆灭之谜 (1)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400046/ 41. 王旭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科学家设想模拟火山暴发为地球降温。 2009 年 08 月 31 日 03:17 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9-08-31/031716210923s.shtml 42. 陶韵西。为地球降温 人工造火山? 2009/08/31 15:51 来源: 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http://fzwb.ynet.com/article.jsp?oid=55693945 4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44. 任海军。美气象部门称赤道太平洋正形成弱厄尔尼诺现象。 2009 年 09 月 11 日 16:14:48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11/content_12035484.htm 45. 吕俊梅 . 琚建华 . 张庆云 . 陶诗言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 ENSO 循环的特征 . 气候与环境研究 . 2005, 10(2):238-249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杨学祥 2009-8-29 14:41
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编者按:我们曾提出流感大流行的8大气候特征,认为流感疫情与特殊气候有关。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梅塞德斯帕斯奎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找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俞铮:识气候而知疫情 2009年08月28日 23:22经济观察报。作者:俞铮。凤凰网财经。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富人,对享乐的喜好显然超过在城邦从政的兴趣除了修建豪华露天浴场群体找乐,他们还热衷夏季举家度假。今天的考古学家、气象学家、流行病学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每年夏天,有钱人大多要到地势高的地方去,真正原因是为了免得疟疾。 气候、环境变化与传染病爆发之间是否相关,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答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梅塞德斯帕斯奎尔正是其一,长久以来,他努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找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很多人喜欢复述一个有关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里蝴蝶的故事,蝴蝶振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引发几千公里外大陆上的一场飓风。学术界称此为非线性关系。但在自然系统千变万化的非线性关系背后,仍具有某些共性。这正是帕斯奎尔构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以数学方式表达自然界的复杂变化。在气候问题上,他的搭档还包括几位气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这个混搭的团队专门研究气候变化对重大传染病爆发和传播的影响机制。 近20年来最恐怖的疫病流行莫过于1991年在秘鲁大规模发生的霍乱,致死1万多人,致病上百万。通过分析太平洋 上的气象资料,研究人员发现,厄尔尼诺南徊才是秘鲁大霍乱的真正元凶霍乱爆发前,太平洋上曾出现过厄尔尼诺南徊,直接导致洋面水温升高,引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霍乱病菌恰好可以附着在浮游生物上。 帕斯奎尔的最新发现则是,东非高地疟疾的发病率随着气温升高而呈现增加态势。一种直观的解释是:温度升高,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大量繁殖,导致传播几率增大。但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则是海拔较高地区的凉爽环境能抑制疟原虫的活跃度,而气温一旦升高,它们就得以强力繁殖。 新的证据还能在孟加拉国找到。海陆空各领域专家联手的科研团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孟加拉国霍乱爆发与1万多公里外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密切相关。从设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帕斯奎尔得到了几十年来孟加拉国霍乱病例的数据,综合其他机构的详细数据,他们发现,太平洋上厄尔尼诺南徊引起了印度洋季风变化,大量降水使得地势极低的孟加拉国洪水泛滥,冲垮了城市排污设施,霍乱病菌随粪便四溢。帕斯奎尔等人甚至精确地计算出,太平洋厄尔尼诺南徊发生9至11个月后,孟加拉国霍乱大爆发。 喝彩声的背后,一些研究人员也指出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以秘鲁为例,如果说1991年霍乱大爆发根源是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中,厄尔尼诺现象平均每3至7年出现一次,而秘鲁却没有发生过类似规模的疫病大流行。 帕斯奎尔团队中的流行病学家对此解释说,易感人群是传染病大流行的助燃剂。一次霍乱流行过后,许多幸存者体内产生免疫。如果免疫人群数量较大,即便环境变化引发疫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加,也很难成为现实。而易感人群(非免疫)数量增多,如新生人口或人口流动迁移频繁,受到环境影响时,传染病的传播强度将大大提高。这恰恰再次证明了非线性关系。 当然,就像易感人群数量变化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能影响疫病流行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周期结构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称为复杂周期,或混沌。不过,帕斯奎尔却依然执着地认为:看上去一团糟的数据其实也提供了解真实世界的线索,尽管它们起初看起来并不明显。 无论如何,世界卫生组织的确为这个研究进展感到兴奋,因为这为将来依靠监测气候变化来预报传染病创造了新的可能。以人类现有技术水平,尚无法避免季风引发暴雨而致使洪水泛滥。但假如在环境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找到某种确切的、可量化的关联,就可以对防治疫病的特效药物和其他物质加以准备。 气候变化这个话题,长久以来,总是缠绕在各种数据、理论、证据之中,各说各话。假如真能识气候而知疫情,也算是科学界对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贡献。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090828/1166908.shtml 面对灾害的抉择:亚太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 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一、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预测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1.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就可将它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流感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1】。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来,全球特大自然灾害频发: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和海啸死亡27万人。   2005年8月,世纪飓风卡特里娜登陆路易斯安那海岸,造成美国不能承受之痛:新奥尔良变人间地狱,上千人 死亡,百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250亿美元。   2008年1月,中国的百年未遇的大雪灾掀开了这一年自然灾害的序幕;5月2日,500年一遇的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竟然突转方向直袭缅甸人口最稠密、地势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和失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夺走了至少7万条宝贵的性命,1万8000人下落不明,500万人痛失家园;最后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作为非自然因素的压轴戏落下帷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毫无准备,既无事前预测,做好预防预案,又无事后的科学分析和理论解释,悲观的不能预测的不可知论弥漫全球。这是对人类科学水平的巨大讽刺【2】。 二、澳大利亚研究报告:亚太地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 (悉尼法新电)澳洲(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因为人口日益增加及气候变化的缘故,亚太区国家可能会发生夺走百万条人命的世纪大天灾,其中以印尼、菲律宾和中国发生特大天灾的风险最大。 《悉尼先驱晨报》引述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报道,未来将发生的地震和海啸等天灾,将因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而变得影响深远。这份由澳洲地球科学局发布的报告指出,分布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中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城市可能会发生地震,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0万人。印尼和菲律宾也可能发生火山爆发,影响数十万人。低洼国家如孟加拉则可能遭海啸、水灾和飓风蹂躏。这个研究是澳洲和印尼评估人道危机的部分内容。报告说,亚太区每10年可能发生几次足以造成超过一万人死亡的天灾,影响超过100万人的天灾也可能会发生。报告也说,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食物短缺将加剧这些天灾的严重性。地球科学局的科学家辛普森说,这个研究探讨了过去400年的天灾数据,从而预测未来天灾的可能性。 4年前的印度洋大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灾民人数有好几百万。今年5月的缅甸特大风灾也造成近20万人死亡和失踪,灾民有250万人。同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夺走近7万条人命,35万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达4500多万【3】。 三、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部分地区面临自然灾害严重威胁 由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处与国际援助合作署委托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一些地区在今后几十年中面临着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干旱、洪水、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东南非、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风险最高。 报告列出了容易遭受洪灾、旱灾和热带风暴侵袭的热点地区。洪灾多发地区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非洲大湖区、中非和东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部。旱灾多发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南亚,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部分地区;东南亚,特别是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热带风暴多发地区包括:非洲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中美洲;孟加拉国、印度多个地区、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 报告强调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不止一种的自然灾害威胁,而非洲东南部及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同时面临着洪灾和热带风暴带来的多重危害。报告说,粮食援助等快速解决办法必不可少,但这些办法不能解决导致危机的深层原因【4】。 四、日报告称全球自然灾害连年增加且多集中在亚洲 近年来全世界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及受害人数呈上升趋势。位于日本神户的亚洲防灾中心近日汇总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者多达约2.7万人,其中接近9成集中在亚洲。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报告就其原因警告称,全球变暖、森林破坏、沙漠化、无秩序的城市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面对灾害,亚洲比其他地区更加脆弱。报告指出,在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中应该加入防灾的观点,需要加强灾害对策。对于日本来说,在防灾方面对亚洲邻国提供援助也将成为一大任务。此报告由该中心根据比利时一家科研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据报告,自然灾害的发生从1975年到2006年逐渐增加。1975年发生不足百次,而2006年增加到了457次,受灾人数约为1.35亿人,死者多达约2.7万人。2006年自然灾害受灾人群中,因台风等暴风雨所造成的占50%,其次为洪水(24%)、干旱(23%)、地震(3%)。亚洲在2006年所发生的自然灾害次数中占40%,但受灾人数占89%,死亡人数占59%。2006年在亚洲受灾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菲律宾因台风导致700万人受灾,印度和泰国因洪水导致数百万人受灾。 日本因洪水和台风导致约2.6万人受灾,161人死亡。报告分析指出,日本虽因地理条件灾害多发,但因防灾系统和对策都比较完善,所以在灾害来临时损失和伤亡都较小【5】。 五、报告显示:沿海人口增加或为自然灾害加剧主因 美国《时代周刊》9月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两周内古斯塔夫飓风使美国遭受了3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有110人丧生。而目前的地球灾害远不止此印度南部的特大洪水让100多万人无家可归;中国西南部遭遇的6.2级地震损毁了超过40万间的房屋。 如今,自然灾难似乎越来越常见,而且许多灾难正用极不友好的方式影响我们。大部分严重破坏由洪水和暴风雨造成,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灾难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洪水和暴风雨的数量每年上升7.4%。2000年到2007年间,年均上升率达到8.4%。2007年有1.97亿人受灾,其中的1.64亿人是洪灾的受害者。 看着大西洋海域暴风雨的架势,人们很容易以环保的名义将这些灾难的发生归咎于气候变化。但是,存在着另一个难以言表的事实:我们容易受到灾害的攻击,不仅源于我们怎样生活,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生活在何处。 最近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大规模搬迁到沿海大城市。20世纪30年代,飓风盛行时,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约有15万人,从那时起,人口飞涨,目前达到240万。同样频繁的飓风四处大肆发泄着自己的威风,而要是人类没有这么频繁地流动,这些可能都不会出现。看看我们周围沿海城市人口的增速,查查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部门绘制的图表,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说气候改变对暴风雨的强度有影响,但历史留下的天气数据资料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而且,无论气候改变有何影响,都比沿海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要小得多。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境学教授罗杰皮尔克和同事在2008年《自然灾难评论》上发表文章,将1900年到2005年间的所有暴风雨进行了梳理,他们提出,实际上,最坏的飓风在1926年就已出现。 如果这个巨大的迈阿密飓风发生在今天,可能造成1400亿到1570亿美元的损失,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最昂贵的飓风,造成的损失约为1000亿美元。皮尔克说:自从1900年以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暴风雨的数量和强度有猛增的趋势,暴风雨本身没有变化。 正在改变的是我们自身进入暴风雨的方式,沿海城市的人口聚集让我们处于巨大的危险中。首先,暴风雨来临之前,因为交通堵塞、瘫痪,人们很难疏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没有提前获得一些风雨即将来临的警告。 其次,即使能够保障每个人得到安全,我们仍然遭到其他损失,每次大的飓风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甚至造成通货膨胀。但是,最严重的是我们使海岸失去保护,每次遭遇极端天气后,我们都会在海边加固堤岸,但现在没有了。卡特里娜飓风之后3年,南路易斯安娜每38分钟就失去一块足球场大的湿地。科罗拉多州自然灾害中心的主任凯瑟琳蒂尔尼说:人类失去了很多天然的保护被印度海啸影响的红树林,被飓风影响的墨西哥湾地区的湿地等,这些都是泥石流的天然屏障。 然而我们能够通过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发布建筑标准,让建筑更坚固,同时,也要结束易受洪水影响地区保险费持续降低的状况。但是,我们首先要理解,灾难并不仅仅由温室气体产生。蒂尔尼说,人们对于自己居住在何处,怎样设计和建造房屋,消防措施怎样安装等,都缺乏认识。 不过,天气改变日益刻进人们的头脑中,这是可喜的现象,即使天气改变不是灾难发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可能在未来导致更加致命的未知的灾难【6】。 六、从奥巴马的演说中我们学到什么:时刻保持危机感 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我们的国家在战斗,对手是影响深远的暴力和憎恨;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虽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同时也未能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奥巴马宣誓就职演说全文》中的一段2009年1月21日新华网)   罗真如指出,美国尽管建国历史不长,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却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感。强列的危机感和自省力,首先使得美国能够居安思危,时刻准备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以保持美国的强盛和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其次是美国善于吸取教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务实的政策;再次是把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并战胜危机视为英雄壮举。尽管美国的科技实力居全球之冠,但面对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同样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充满危机感正是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这种民族自省力从在美国各级媒体报道与中国的显著区别一样可以得到印证。美国的媒体大多喜欢报忧不报喜。凡天灾人祸、战争动乱、政治斗争、工伤死亡等等我们认为的所谓负面新闻,美国各大媒体总喜欢进行详尽的报道。如此报道就是要以报忧来提醒人们居安思危,警戒惕厉,未雨稠缪,从而让未来生活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今天,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演说里,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超乎寻常的自省力和时刻充满危机感。   不言而喻,一个不是很喜欢自省也很少意识到危机的民族,难免会陷入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之中。世界上势力最强的美国总是不忘提醒自己,美国人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他们各个领域里的研究专家经常会发布各类有关未来潜在危机的报告来吓唬自己的同胞,并且非常认真地揣摩研究未来美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即使是极为庄严的新总统宣誓就职演说也反复强调我们身处危机之中。   近30年来,中国总体上来说风平浪静,是近一个半世纪来少有的好日子。于是,社会上有人开始忘乎所以称当今时代是盛世,就是国家的部分高层也曾经一度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国歌的曾经变更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被选为国歌并写入宪法。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国人认为,再吼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不合时宜,1978年,好好的激荡人心的国歌歌词被改得面目全非,直到1982年才又恢复过来。其实,今天的世界并并非太平世界,对中国而言,这种不太平不仅表现在中国的内部治理上,也表现在中国的世界参与上,中华民族应该学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民族,不管在何种时候都不忘进行自省,时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并把这种危机感化为民族发展和奋进的动力【7】。 七、面对灾害的抉择:刻意隐瞒还是商讨对策? 会做媳妇的两天头瞒,不会做媳妇的两头传。从齐家到治国,封建族长和封建君王无不把瞒天过海和暗度陈仓当做成功统治的基本策略。瞒堵策略掩盖了矛盾,获得了暂时的平安,由于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后导致全面对抗和突然爆发,直至旧王朝的覆灭和新王朝的诞生。中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瞒堵策略是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主要原因。罗真如关于中美危机意识的对比值得关注。 在中国科学界,关于灾害的预警从未间断,很多正确的意见并未被及时采纳。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在巴厘岛召开,14日闭幕。12日,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将开幕,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本周齐聚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参加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不过,对于主办国印尼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有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味,因为面对因气候变暖而不断上涨的海水,这个千岛之国岌岌可危,其1.7万多座岛屿中有2000座可能将葬身海底。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些悲观者给未来描绘了这样一幅有些恐怖的画面:如果按现在每年海平面上升0.5厘米的速度计算,到2035年雅加达国际机场将成为一片汪洋;2080年,4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消失,海浪将拍打位于爪哇岛内陆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总督府的台阶。爪哇岛上的3个最大城市雅加达、泗水和三宝垄将不复存在,政府很可能把首都迁到东部地势更高的山区 。 中国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2003年数据,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被经济界喻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 。据2004年的数据,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中国的38% 。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中国沿海地区的损失最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12月4日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的预测报告。报告警告称,一旦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风雨,预计2070年灾民人数将达1.5亿人,这近乎是现在的4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5万亿美元,是现在的10倍多。据日本媒体12月5日报道,报告预测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中国(11万亿美元),其后依次是美国(9万亿美元)、印度(4万亿美元)和日本(3万亿美元)。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为美国迈阿密(3.5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广州等亚洲城市。东京的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位居第八。报告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数据假设2070年全球海平面比目前上升50厘米,并综合OECD调查的城市人口密度等数据,推测出全球约13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受灾情况。预测结果中,灾民人数最多的是印度加尔各答(1400万人),其次为印度孟买、孟加拉首都达卡等城市 。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 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60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1977年至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2000年至2030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2031年至2060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 在潮汐1800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我们关于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和经济风险预警正在被证实 。现在是认真考虑中国人口从沿海向内陆迁移问题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黄河特大凌汛: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灾害频发。2009-01-22 16:56:24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1/22/content_881396.htm 3. 澳大利亚研究报告:亚太地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08-12-27 22:32: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838.html 4. 杨伶。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部分地区面临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8-25 5:59:47《科学时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8/210363.html 5. 日报告称全球自然灾害连年增加且多集中在亚洲。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9-21 12:7: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1227.html 6. 刘霞。报告显示:沿海人口增加或为自然灾害加剧主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8-9-8 10:48: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0785.html 7. 罗真如。从奥巴马的演说中我们学到什么 时刻保持危机感。2009年01月24日09:06 来源:红网。 http://star.news.sohu.com/20090124/n261933179.shtml 8. 欧叶。印尼2000岛屿可能被淹 雅加达面临灭顶之灾(图)。2007年12月05日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news.sohu.com/20071205/n253802221.shtml 9.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2003年10月12日 科技日报。 2004年2月9日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02/09/7231.htm 10.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2004-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5241.html 11.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12. 杨学祥。全球变暖中国成最大输家:沿海人口的集聚与迁移。 2007-12-7 4:24:00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7/15576.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411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警告甲型流感可能出现爆炸疫情(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8-23 06:48
世卫警告甲型流感可能出现爆炸疫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3日05:23 现代快报   甲型H1N1流感疫情今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之后席卷全球。在经历了几个月严防死守的紧张之后,最近一段时间,人们似乎正逐渐淡忘它。但昨天和前天,一场高级别的甲型H1N1流感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卫生组织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感防控专家通过会议向人们发出警告:今年秋冬,甲流有可能出现爆炸疫情,防范甲流绝不能掉以轻心。   渐渐被人们淡忘的甲流   今年5月,在甲流刚开始露头的时候,记者清晰地记得,乘飞机出差,随处可见戴着口罩防甲流的乘客;而就在前几天,记者乘坐飞机时,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很难看见有人戴着口罩了。   当飞机上播放甲型流感的预防科普知识卡通片时,看到画面上的卡通小猪,听着用三句半形式宣传的预防甲流科普知识,坐在记者旁边的两个人笑了起来。一个青年男子说,怪搞笑的。另外一个男子随口回答,现在没有甲流病人了吧?青年男子正笑眯眯地看着卡通宣传片,没有回答。或许,他听到了同伴的询问,但并不觉得这是个多大的事儿,不屑于回答。   从北京机场出来,在出租车上,记者问40多岁的的哥,现在打车的人还戴口罩防甲流啊?他说:哪有人戴口罩。对甲型流感有啥要紧张的,就是个感冒嘛,好像我们国家的病例都挺轻的。再说了,现在这么热的天,再戴个口罩,不闷出个中暑才怪呢。闲聊之中,这位的哥不停地说,甲流没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让人害怕的地方。   从今年五六月份的紧张,到如今的不当回事,仅仅一个夏天,甲流似乎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会议高规格体现对甲流的高度重视   但政府卫生部门和卫生专家们,却没有淡忘甲流,反而对甲流的发展趋势更加忧心忡忡。就在这位的哥大谈甲流不可怕的同时,一场世界级别的甲型H1N1流感研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这场会议的级别之高,让业内人士瞩目。   步行五分钟就能赶到鸟巢的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这两天的房间全都客满。不仅如此,相邻的几家宾馆也很难订到房间。而住房紧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和这场世界级别的甲型H1N1流感研讨大会在此召开有关。   这场大会名为甲型H1N1流感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8月21日开幕,8月22日中午闭幕。一天半的时间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流感防控领域的科学家代表,针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参会代表涵盖疾控专家、传染性疾病领域的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及社区卫生管理专家、风险管理者、临床微生物专家、病理学家、流行病学专家、决策层及监管层人士,涉及到甲型流感防控的方方面面专家都来了,可谓群贤毕至,确属罕见。   由中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医学杂志共同举办的这场大会,会议的规格之高,也似乎超过了其他的疾病研讨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等9个国家卫生部部长、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申英秀、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代表等出席会议。   世卫警告甲流将现爆炸疫情   在这场高级别的甲型流感研讨大会上,不少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秋冬季节可能会发生更大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而且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疫情流行的风险趋于上升,也不排除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   央视甚至以世卫警告甲流将现爆炸疫情为题,对这次大会进行了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官员21日说,今后几个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将会加快,从而危及更多的生命。各国政府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对即将到来的病例爆炸式增长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申英秀表示,一旦北半球天气转冷,许多国家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几个月内可能每三四天就会翻一番,直至病毒传播达到峰值,届时感染病例的数字看起来就像是一次爆炸,而且肯定会出现更多的死亡病例。各国政府应该抓紧时间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如何防治甲型H1N1流感,同时卫生系统应做好治疗重症患者的准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以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世卫组织此前估计,今后两年,全球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可能多达2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数字,目前全球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已经接近1800人。   今年3月,甲型H1N1病毒开始在全球蔓延,并受到各国政府、公众、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全球流感的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6级,这也是自1968年以来全球首次面对流感大流行。   我国人群对新病毒普遍易感   甲型H1N1流感有可能在秋冬季节大流行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的不少国内专家的认同。   甲型H1N1流感已经呈现出全球大流行的趋势,目前还很难预料未来的演变,尤其是北半球国家即将进入流感高发季节,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风险增加,不能排除病毒变异的可能,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刘谦昨天说。   来自浙江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秋冬季节防控流感流行的任务尤其艰巨,因为当前我国尚未出现大的流感流行,但形势严峻,一旦出现流行,就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流感流行高峰;另外,9月以后学生开学,学生交流广泛以及集体活动的特征,都会给流感流行造成有利条件。而我国人群对新病毒普遍易感,随着冬春季节的来临,我国进入季节性流感高峰期,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交织,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显著上升。   甲流病毒怎么变?   当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冬季来临,季节性流感开始暴发后,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有怎样的表现?对于这个问题,与会的专家尤其关注。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介绍防控甲型流感中国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时透露,今年6月1日-8月9日,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中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仍以原季节性流感毒株为主,其中A(H3)毒株占50%左右,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占5.2%;但尚有36.2%的A毒株未分型,其中不乏新甲型 H1N1病毒。目前,美国分离的流感毒株,已以新甲型H1N1病毒为主,我国下一阶段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构成比也将逐步增高。   而在对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监测中发现,6月1日以来,门诊流感样病例占门诊总数的比例呈上升态势,尤以近4周表现显著。这与当前各级卫生系统充分重视流感监测、监测质量明显提高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流感流行的强度已有上升趋势。   病毒毒力及其变异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对这一方面的监测需要全球合作和分享信息。陈竺在谈到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时介绍。   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经出现了变异,但它会不会出现变异,何时会变异,秋冬季节会不会出现流感大暴发,现在都很难预测。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杨宝平告诉记者。   目前各国卫生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甲型H1N1流感可以在几周内肆虐全球,影响到每个人,有些人会自己痊愈,对有些人却会是致命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不知道答案。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昨天说。   中国应对甲流措施获得赞赏   看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H1N1病毒是否会与曾经令人色变的禽流感H5N1病毒混合产生新病毒?当北半球冬季来临,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不会出现变异?就是这些疑问,促成了这次世界级的研讨大会。   众所周知,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我们对此新型流感病毒认知有限,无法预计其未来的演变。中国政府决定在此关键时刻召开本次研讨会,主要目的是与全球社会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并与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交流看法。我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能够成为今后应对流感大流行防控措施的基点。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这次大会的欢迎词中这样表示。   在这次大会上,各国的卫生部部长对中国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进展表示了赞赏。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8月20日15时,我国内地甲型HIN1流感患者累计2921人,在总人口中占极小比例;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陈竺介绍,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医疗资源等方面的国情特点,中国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上的任务十分艰巨,正因如此,中国在疫情发生初期采取了严格和有效的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这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从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为防控原则,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并将内防扩散和外堵输入相结合的防控策略贯穿始终。   全球流感大流行应对计划   秋冬季节即将到来,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高峰?   针对全球的情况,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几点倡议:一是各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把履行防止疫情扩散的国际社会义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应进一步加强全球流感大流行信息交流平台系统建设,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疫苗和新药研发合作,包括提供佐剂等高技术领域内的交流合作。四是要尽快研究制定病毒发生变异、毒力增强后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五是支援发展中国家流感大流行应对能力建设。六是各国应密切合作,彼此尊重不同国情,协调疫情防控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也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全球流感大流行应对计划:监测追踪疾病流行态势;加强知识传播、宣传;制定相关指南,指导各个国家;加快疫苗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加快抗病毒药物的研制;领导全球卫生合作。   预计年底内地甲流疫苗可满足国内5%人口需求   甲型H1N1流感疫苗何时可以给人群接种,也是这次大会上专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昨天透露,今年6月3日收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负责组织对疫苗进行临床试验,7个省的疾控中心承担了相关的任务,从7月22日开始接种疫苗的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有13000多名志愿者接受了甲型流感疫苗试验接种。   当梁晓峰介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的进展时,会场里的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在全神贯注地听着。陈竺是我国甲型流感疫苗试验接种第一人,作为我国第一个甲流疫苗受试者,陈竺于7月21日中午接种了第一针用于临床研究的试验疫苗,随后北京、江苏的4000多名志愿者在7月22日开始大规模接种。从接种时间看,陈竺是中国乃至全球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第一人,他的接种时间比大规模接种的一般志愿者早。陈竺曾私下告诉工作人员,之所以率先接种国产的甲流疫苗,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他相信中国生产的疫苗质量不比国外跨国公司的差。在这次大会上,陈竺透露,中国紧急启动10家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国家药监局对疫苗实施快速审批程序,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临床试验方案,预计今年年底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苗产量可满足国内5%人口需求。   与会的专家透露,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也即将全面启动,虽然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防范甲型H1N1流感,但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可减少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为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的鉴别诊断减少困难。专家建议老人、孩子、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在昨天的会场里,记者看到,一位开会的代表戴上了口罩。看来,从目前来看,专家对甲型流感的警觉性要高多了,也预示着甲型流感并没有远离人们,我们不能淡忘它。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 北京报道 http://news.sina.com.cn/h/2009-08-23/052318492162.shtml 我们还将遇到哪些灾害:低温冻害、流感增强、高温干旱 杨学祥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 1-8 】。 2009 年 6 月 11 日 世卫组织宣布流感世界大流行,流感爆发七大气候特征具有可重复性,得到实践的检验【 9 】。低温冻害、流感增强和高温干旱是我们面临的后继灾害。 1954 、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1954 、 1964 、 1977 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4 年和 1964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195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4.4 ; 1957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90.2 ; 196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0.2 ; 1968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05.9 ; 1976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2.6 , 1977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 m+1 ),太阳黑子数为 27.5 。它们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中具有明显的前兆作用( 1972 年因不是太阳黑子极值年而被排除在外)。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 m )或 m+1 年,是湖南严重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10-13 】。 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发生,我们正面临低温冻害的威胁。伴随气候异常和低温冻害,秋冬季节流感增强趋势几率继续增大,我们必须做好防范的准备。 中国在厄尔尼诺的第二年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 2014-2016 年潮汐南北振荡较弱,有很高的高温大旱发生几率【 14 】。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 4 天的年份有 1955 (拉尼娜年)、 1957 (厄尔尼诺年)、 1964 (拉尼娜年)、 1969 (厄尔尼诺年)、 1972 (厄尔尼诺年)、 1977 (厄尔尼诺年)、 1984 年(拉尼娜年)。其中, 6 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2000-203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中国南发发生了 50 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 准 60 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灾害准 60 年周期, 2010-2020 年全球气候剧变,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 70 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 2007 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粮食变化特征 。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为 1959 年、 1960 年和 1961 年,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其另一个天文特征是, 1959 年 -1960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 1920 年至 2004 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 18.6 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 28.5 度,最小值为 18.5 度,变化周期为 18.6 年。郭增建等人在 1991 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41-1943 年(河南大旱)、 1959-1960 年(山西大旱)、 1977-1978 年 ( 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 ) 、 1995-1997 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 4-5 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 ;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932 年(松花江大水)、 1933 年和 1935 年(黄河特大水)、 1951 年(辽河大水)、 1969 年(松花江大水)、 1986 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 ,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11 年、 2015 年、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频繁交替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强度。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值得关注【 8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2007 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 2007-09-03 15:38:00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62.htm 2. 杨学祥 . 盘点 2007 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   2008-01-03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2007 年 8 月 22 日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4. 杨学祥 .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2007-09-24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4/content_675621.htm 5. 杨学祥,杨冬红。流感流行预警升级:明年可能发生大流感。 2007-12-2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24/content_714792.htm 6. 杨学祥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9. 杨学祥 .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5-15 7:20: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10. 杨学祥 . 厄尔尼诺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 . 发表于 2009-7-3 3:47 :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634 11. 杨学祥 . 北方低温冷害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9-6-19 9:04:52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023 12. 杨学祥 . 2009 年是灾害频发年已成定局 . 发表于 2009-6-21 14:47:46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474 13. 杨学祥。冻害和流感预测得到证实。发表于 2009-7-29 9:40: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22 14. 杨学祥 . 未来旱灾: 2014 年至 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 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15. 丁一汇 . 透视大雪灾 . 日期: 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1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17. 杨学祥 .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富国对穷国的掠夺?发表于 2008-4-22 10:48: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42 18. 王华 , 李伯阳 . 黄河上游将转入新的丰水期 15 年的枯水期将结束 . 2005 年 10 月 22 日 .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tom.com/1988/20051022-2577210.html 19.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65-188 20.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21.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799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太平洋指标显示厄尔尼诺天气形成(转载)
杨学祥 2009-6-18 16:21
中国农业信息网 国际动态 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太平洋指标显示厄尔尼诺天气形成 日期:2009-06-18 10:18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北京德润林6月18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6月17日发布的报告表示,太平洋盆地气候指标依然保持原样,预示着厄尔尼诺天气初步形成。   目前来看,计算机模型日益显示,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已经超过了50%,是正常几率的两倍。   气象局的厄尔尼诺以及印度洋偶极子(IOD)前景说明,今年天气不可能出现正常状况,不过澳大利亚东南部许多农作物在收获之前可能只需要两或三场不错的降雨。   厄尔尼诺天气通常会导致澳大利亚南部和内陆大部分地区下半年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   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ABARE)6月16日预计本年度冬季谷物产量为3480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小麦产量预计为2200万吨。低于三月份预测的2210万吨。这仍比上个年度的实际产量2140万吨增长2.8%。   (李磊 仅供参考) http://www.agri.gov.cn/gjdt/t20090618_1294275.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流感被误读:这次的流感叫做北美流感
杨学祥 2009-4-29 05:04
  据新华社电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莱特 27 日表示,墨西哥等国近日出现的流感病毒是多种病毒的混合体,目前只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由猪引起。 瓦莱特说,由于这种病毒以前没有出现过,因此在流感暴发初期,就被人们叫做猪流感病毒,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不规范的说法造成了人们对猪流感的误读,他对此感到十分忧虑。他表示,过去人们常会按照发源地来对一些流感进行命名,比如西班牙流感等,因此,将这次的流感叫做北美流感更加合理。瓦莱特说,截至目前,这种病毒只攻击人类,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猪等动物身上尚未发现。而在墨西哥,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受到感染,他们与动物并没有直接接触,这再次说明病毒不是从动物直接传播到人身上的 。   新快报讯 ( 记者 陈杨 ) 记者昨日搜索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早在 2006 年已预言猫、猪也可能感染禽流感,且会变异传人。没想到三年后此话竟不幸兑现。    2006 年 3 月 6 日 ,全国政协大会上,钟南山表示,除家禽外,其他动物也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如在猫和猪等动物身上,禽流感能产生突变。此后,钟南山每年都在不同场合提及这一言论。    2007 年 1 月,在第一届中日医院感染对策高级研讨会上,钟南山表示,禽流感病毒能通过一定的中介传染给人,当时发现猪感染了禽流感后很容易产生变异禽流感病毒,因为猪的某些器官和人身上的器官十分相似,所以这些变种病毒能在人身上传染。当时还没足够的证据证明禽流感能人传人,不过钟南山表示,人类的流感一旦和禽流感同时暴发,人传人的情况就极有可能出现。 2007 年 2 月 10 日 ,钟南山在广州购书中心进行健康讲座时也提出, 2 月~ 6 月是南方流感的高峰期,暖冬会令流感的高峰稍稍延后,最担心的是人的流感和禽流感高峰同时出现,因此要保持警觉,尤其要警惕猪、猫等禽流感传播中介 。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 1 N 1 和 H 2 N 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 1 N 1 多见, 1914-1918 年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禽流感( AI ): 1878 年意大利首发报告, 1959 年苏格兰鸡中首先发现 H 5 N 1 ,此后多次爆发。 1997 年 5-12 月,香港出现禽流感人感染 18 例, 6 例死亡 。 流感爆发与低温冻害气候密切相关。 1988 、 1902 、 1918 、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冷夏年 ,其当年或前后一年内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00 年流感爆发与冷夏年相距 2 年,因而强度较弱)。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和沙尘暴高峰年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 最新的发现表明,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比其它人类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的关系更密切 。现在把人畜共患流感都称为禽流感,哺乳动物是禽类与人类的中间链条,病毒演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气候突变过程 。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总结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 美国一些人认为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具有时间的周期性,即每隔 11 年出现一次,并推测 1979 年将会出现新亚型毒株(根据 1968-1989 年流感爆发外推 11 年);流感大流行株是旧毒株的重现;当时福特总统欲想连任,亲自批准 1.35 亿美元制备猪流感疫苗,用于全民免疫接种,而其他国家均持观望态度,结果美国推测失误,疫苗也以失败而告终。实际上,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流感爆发确实有 11 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问题在于,这一周期被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所间断, 1979 年恰恰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预测失败已成必然。 1997 年香港禽流感引发了大规模的的流行感冒,感染了 18 人,导致 6 人死亡。香港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大规模屠宰和销毁了受感染家禽,制止了一场禽流感爆发。认真研究 1997 年香港禽流感疫情的自然特征对预防禽流感有重要意义。 1997 年香港禽流感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没有爆发?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的条件。 1995-1996 发生拉尼娜事件, 1995 年发生弱低温冷害,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年 m , 1997 年为 m+1 年, 1997-1998 年发生 20 世纪最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除 1997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没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和冬夏两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时期的持续天数异常之外,其它流感爆发年的特征 1997 年都具备。看来,前三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1997 年香港禽流感疫情的警示作用不容忽视!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02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3 年发生了弱拉尼娜现象(没有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 2004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 8 月至 2009 年 4 月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这是 1999-2009 年禽流感在全球一再发生的原因。但是,流感大爆发的条件一直没有完全达到。经过 8 年的演化突变,目前的所谓猪流感病毒已经具有人传人的能力。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称,这次发现的猪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种类,实际上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包含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虽然这种猪流感病毒与一九九九年以来流行的一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类似,但此前并未发现与之完全相同的猪流感病毒。 与此同时,流感大爆发的 7 大条件日益趋成熟: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7 年至 2009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 2008 年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和太阳黑子低值; 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直到 2009 年 3 月太阳黑子仍处于异常低值状态, 2012 年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 2008 年和 2009 年都是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小,危害较轻,极大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大,危害较重。流感爆发正当时: 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的流感爆发威胁 ! 目前缺少的条件就是下一个强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到厄尔尼诺事件之间是流感病毒的发展演变阶段,积极预防才能减少其危害。 预防流感要关注下一个厄尔尼诺的发生 。 快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猪流感患者确诊人数已上升至64人 。北美流感发展迅速。 参考文献 1. 猪流感被误读。 2009-04-29 03:16:00  来源 : 天津网 - 每日新报 ( 天津 ) 。 http://news.163.com/09/0429/03/581MTP8O000120GR.html 2. 陈杨。钟南山 3 年前已预言猪流感可能会变异传人。 2009-04-29 01:48:51 新华网。 http://news.21cn.com/domestic/yaowen/2009/04/29/6210019.shtml 3. 杨 海 , 范来福 , 刘继锋 .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 2004, 20 ( 10 ) : 87-89. 4. 于恩庶 , 徐秉锟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 福州 : 福建科技出版社 , 1988: 233.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 ( 3 ): 1023-1027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拉马德雷 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 西北地震学报 .2006,28 ( 1 ): 95-96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 ( 3 ): 1-8. 8.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9. 杨学祥 .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 . 发表于 2009-4-26 6:34: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10. 快讯:美国猪流感患者确诊人数已上升至 64 人。发布时间: 2009-04-29 03:10 来源:新华网。 http://www.chinasecurities.com.cn/xwzx/04/200904/t20090429_1836282.htm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多少人关心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预警?
杨学祥 2009-4-28 12:33
有多少人关心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预警? 杨学祥 从 2006 年到 2009 年我们在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科学网站发表多篇文章,预测 2008 年、 2011 年和 2018 年世界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由于 2007-2008 年的拉尼娜事件不断增强,拉尼娜在 2009 年 4 月结束,使预期的 2008 年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也先后推迟,目前的猪流感发生势头可能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2007 年 8 月 22 日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5-209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 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 全球流感资讯网。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 来源: View Single 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Global Influenza in the cold phase of th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86306page=1#pid122870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必备条件: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 . 杨学祥,杨冬红 .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08/show812958c32p1.html 气候变化中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减弱 . :物理学   : 2007-6-10 16:07:28- 来源: 光明观察 . 杨学祥 . 苏州科普之窗 . http://www.szkp.org.cn/kepuleitai/display.asp?id=164768 2007 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 杨学祥 . 2007-09-05 。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http://www.chinafeed.org.cn/cms/_code/business/include/php/257925.htm 流感资讯网。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6 日 14 点 31 分 来源:和讯博客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79.html 杨学祥,杨冬红 .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发表于 2008-7-22 15:51: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凤凰资讯。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2008 年 07 月 22 日 17:3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杨学祥。北京确诊 1 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气候转换是关键 . 2009-01-07 08:40:29  华声在线综合 . http://www.voc.com.cn/article/200901/200901070840299869.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流感:关注2009年4月27日和20日海温异常比较
杨学祥 2009-4-28 06:01
图 1 2009 年 4 月 27 日 和 20 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暖迅速。中东太平洋异常冷水完全消失。 我们在《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一文中指出, 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目前处于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的后期,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并可能在 4 月 7-9 日发生逆转,符合拉尼娜现象持续到春季的大多数预测。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计算表明,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此时日长增量 0.00027s, 相当于 1/3704s, 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增加 10% ,得日长增量 0.00007s ,相当于 1/14286s 。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实际上,春分( 3 月 20-22 日)和秋分( 9 月 22-24 日)时,太阳在赤道,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大,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夏至(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和冬至( 12 月 21-23 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小,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 1 和 7 月即是证据 。 由于潮汐形变,地球各圈层的转动惯量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引起各圈层的差异旋转。研究发现, 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 80m ,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 60cm ,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 20cm ,比例为 400 : 3 : 1 。据此计算,速度增量比也为 400 : 3 : 1 。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形成不同圈层差异旋转运动。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每年发生的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 12 月 25 日 圣诞节前后,与 12 月 22 日 冬至以及 1 月 3 日 或 4 日地球轨道近日点对应,与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对应,验证了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自转加速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 我们在 2009 年 2 月 9 日 指出,如果拉尼娜现象在 2009 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得到加强,并坚持在 2009 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完全消失,则拉尼娜事件就可以形成。否则,就会在 2009 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逐渐消失,并因为 2008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 12 而在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本来应在 2008 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因拉尼娜事件的延长而向后推迟一年 )。 拉尼娜事件在 2009 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已经消失,厄尔尼诺将加速到来,这有利于猪流感的全面爆发,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 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3-27 5:5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5. 杨学祥 . 2009 年拉尼娜现象将逐渐减弱:报告与计算 . 发表于 2009-2-9 22:46: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947 6. 杨学祥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7. 杨学祥。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8.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拉响猪流感“警报”(转载)
杨学祥 2009-4-27 05:50
全球拉响猪流感警报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05:12 今日早报   全球拉响猪流感警报   ■墨西哥疑似死亡病例已达81人   ■世卫组织宣布疫情构成紧急事态   ■我国质检总局发布紧急公告   墨西哥25日继续全力控制新型猪流感病毒的蔓延,学校继续停课,公共场所关闭,大型活动取消。截至当地时间25日晚间,卫生部门统计疑似猪流感死亡病例达81人,其中20人确诊。   在墨西哥外,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疑似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25日宣布,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鉴于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导致人类大规模染病,世卫组织敦促各国加强监控,合作遏制疫情蔓延。   [疫情]   墨西哥首都停课十天   墨首都墨西哥城市长埃布拉德25日表示,在过去的48小时内墨西哥城因感染猪流感死亡的人数没有增加,仍为20人,全国疑似病例达4000余人。他说,该市已与国家卫生部门共同采取措施,防止疫情大规模蔓延。   墨西哥动用大量警力和士兵从23日开始免费向市民发放600万只口罩,以帮助预防猪流感,同时在墨西哥城设立了多个防流感信息站,分发宣传手册告诉人们正确的预防措施。   从24日开始,墨西哥城以及墨西哥州众多市民外出面戴口罩,一些公司单位也要求职员戴口罩上班。各大医院专门开设了流感病人隔离区,一些诊所门口出现长队,许多市民希望尽快接受预防流感的疫苗。   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下达总统令,授权医疗部门可视情况强制隔离患者或疑似患者,包括隔离患者所在寓所区域等。   总统令还授权医疗部门可对患者采样化验。为控制流行病而采取必要手段方面,政府不会耽误一分一秒,卡尔德龙说。   墨西哥政府眼下已拨出专项资金45万美元用于疫情防控。墨政府已下令首都及周边地区所有学校继续停课10天。一些工厂企业已经决定开始放假。   多国发现疑似病例   美国堪萨斯州卫生部门官员25日确认,该州一对夫妇感染了猪流感,加利福尼亚州当天也新发现一名猪流感患者。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6日说,纽约一所中学的8名学生确诊感染了猪流感。   据英国媒体报道,25日,英国航空公司242次航班由墨西哥城飞抵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后,早已等候在机场的希思罗港检疫官员随即登机,检查并带走一名出现疑似猪流感症状的机组人员,乘客随后被准予离机。英国当局没表示他(她)已被伦敦北威克帕克医院收治。   新西兰卫生部长与社会服务部长托尼赖亚尔26日说,10名从墨西哥返回惠灵顿的新西兰学生可能感染上了猪流感病毒。   据以色列《新消息报》报道,一名以色列男子26日因疑似感染猪流感病毒被送进医院治疗。   据法新社26日报道,两名从墨西哥返回巴黎的两名法国旅行者因出现类似猪流感症状而被医院收治隔离。两名疑似病例已被巴黎一家医院隔离收治。   [应对]   世卫组织敦促各国加强监控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25日宣布,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鉴于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导致人类大规模染病,世卫组织敦促各国加强监控力度,合作遏制疫情蔓延。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5日晚在世卫组织官方网站发布声明,宣布疫情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世卫组织官员格雷戈里哈特尔解释说,宣布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具有法律意义,意味着世卫组织警告,未出现这种疫情的国家也应关注人感染猪流感问题。   我国质检总局发布紧急公告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25日发布紧急公告,要求来自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如有流感样症状的,入境时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卫生部也高度关注并研究措施应对美国和墨西哥发生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   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上发布的《关于防止人感染猪流感疫情传入我国的紧急公告》称:来自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如有流感样症状的,入境时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过去两周去过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要及时与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联系。   前往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可以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了解该地区的疫情;旅行中或旅行后出现流感相关症状者,应立即就医,并在入境时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   记者了解到,上海口岸已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防止人感染猪流感疫情传入我国的紧急公告》,加强了对口岸的检测力度。对于来自于猪流感地区的人员和即将前往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都有相应措施加强防护,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世界各国严防猪流感入境   继世界卫生组织25日确认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猪流感疫情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紧急措施,严防疫情入境。   身为疫情发生地的近邻,拉美地区各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哥斯达黎加卫生部长阿维拉25日表示,哥斯达黎加已向全国发布流感预警,并已正式向泛美卫生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该组织位于巴拿马的储备中心向哥斯达黎加紧急调配抗流感病毒类药物,以应对日后可能在本国暴发的猪流感疫情。   智利等拉美国家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启动机场筛查监控措施,检测来自墨西哥的乘客是否出现感染猪流感症状。   菲律宾考虑对去过墨西哥的发烧者实施隔离措施。   法国外交部25日宣布,鉴于墨西哥暴发猪流感疫情,外交部已设立危机应急中心,并开通电话专线处理有关墨西哥猪流感疫情的咨询事宜。   荷兰政府建议,16日后从墨西哥回到荷兰者,如果在归国4天内发烧超过38.5摄氏度,请待在家中。   波兰外交部发表声明,建议公民推迟赴疫情发生地的计划,直至疫情得到完全控制。   [百科]   怎样预防猪流感?   美国疾控中心代理主任理查德贝塞尔说,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因此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该掩住口、鼻;由于流感病毒往往可以在一些日常用品表面上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应勤洗手,还可经常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此外,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最后,如果一旦发现染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以防将病毒传染他人。   专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本版图文据新华社、上海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9-04-27/051215532000s.shtml 美国纽约一高中因猪流感封校停课 2009-04-27 04:54:58 华夏经纬网   中新社纽约四月二十六日电(记者 魏??)美国境内猪流感疫情扩大,其中位于纽约市皇后区的私立高中圣弗朗西斯预备学校(又译圣方济预备学校)因有八名学生确认感染猪流感,目前已封校停课。学校校长康威(Lelnard Conway)对记者表示,学生们有望在下周三重返校园。   圣弗朗西斯预备学校有两千七百余名学生,是美国最大的天主教高中。过去数日,学校约有一百多名学生出现流感症状,最后化验确诊八名学生感染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符合猪流感病毒的特征。这八名学生分别为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   校长康威表示,自发出停课通知后,校方不断接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急切咨询,最常见的问题是: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康威说,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我们告诉他们:如果有任何流感的症状,特别是发烧,必须尽快向医生咨询。   他说,目前学校已经按照要求,严格消毒了所有教学设施和桌椅,开窗通风。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学生们能在下周三重返校园。   目前除圣弗朗西斯预备学校外,纽约另有布朗士区的一家托儿中心三十名生病儿童也正接受检验,但尚未有其他学校封校停课的消息。   陌生的猪流感在全球肆虐,令许多美国市民也无所适从。在纽约法拉盛一家华人超市,销售猪肉柜台的商户对记者叫苦不迭:政府虽宣传说猪流感与食用猪肉无关,但猪肉销售从昨日起已明显下降。而皇后区医院法拉盛分院的医护人员也对记者表示,近来本是流感多发期,自从猪流感爆发后,不少神情紧张的病患都挂急诊要求化验检查,目前医院已增开热线解答疑问,并对所有发烧症状的流感病患都会做进一步化验检查。(完) http://www.huaxia.com/xw/gdxw/2009/04/1403844.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葡萄牙各地严重急性流感蔓延 已导致1500人死亡(转载)
杨学祥 2009-4-21 12:28
葡萄牙各地严重急性流感蔓延 已导致1500人死亡 收藏( 0 人收藏 ) 复制链接 打印 来源: 新闻网 发布者: gagbrrr47275 【 共0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时间:2009年04月21日 09:41:55 新华网里斯本4月20日电 据葡萄牙媒体报道,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初,在葡萄牙各地发生的严重急性流感,已经导致约1500人死亡。 报道说,急性流感于去年年底开始在葡萄牙全国蔓延,全国几乎所有医院的急诊室和病房都有很多流感病人,在患流感的病人中老年患者居多。迄今,这场迅速蔓延的流感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造成了严重后果。 据葡全国各医院最近提供的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初,葡全国有数万人感染急性流感。在这些患者中,因流感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人约有1200人,因流感引发其他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人约为300人。 http://post.news.tom.com/s/B2000A9E762.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和流感信息(转载)
杨学祥 2009-4-5 06:05
埃及确认第62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10:00 新华网   新华网开罗4月3日电(记者王薇 余忠稳)埃及卫生部3日说,埃及一名21个月大的男孩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埃及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由此上升至62例。   据埃及中东通讯社报道,这名男孩来自开罗以北约130公里的布海拉省,本月1日开始出现感染禽流感症状,随即被送入医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埃及近期频繁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仅3月就报告5人感染禽流感,本月1日也确认了一例。由于人口密集和家禽普遍散养,埃及自2006年3月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以来,禽流感患者累计已达62人,其中23人死亡。 http://news.sina.com.cn/h/2009-04-04/100017548176.shtml Earthquakes Home Audience For Public Earthquakes Recent Earthquakes 04/04/2009 M 5.7, Tonga region(汤加) 04/04/2009 M 6.3, Philippine Islands region(菲律宾) 04/03/2009 M 5.6, Catamarca, Argentina 04/03/2009 M 5.5, Kepulauan Tanimbar, Indonesia 04/01/2009 M 5.5, southwest of Sumatra, Indonesia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GFZ Potsdam - Earthquake Bulletin This real-time bulletin is a product of the GEOFON Extended Virtual Network (GEVN) and credit belongs to all involved institutions! Disclaimer: Unless revised by a geophysicist,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earthquake locations may be erroneous! This bulletin is customizable and also available as RSS news feed. New search Legend Origin Time UTC Mag Latitude degrees Longitude degrees Depth km A M Region Name 2009-04-04 19:11:15 4.6 9.24 N 122.12 E 111 A Negros, Philippines 2009-04-04 18:59:40 4.3 32.42 N 50.28 E 135 A Northern and Central Iran 2009-04-04 18:39:25 5.4 56.04 S 27.76 W 139 A South Sandwich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11:59:46 5.3 22.48 S 174.93 W 91 A Tonga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11:07:16 5.7 22.38 S 174.79 W 44 A Tonga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09:29:46 4.9 2.89 S 126.76 E 5 A Ceram Sea 2009-04-04 09:09:45 4.7 5.94 S 130.63 E 170 A Banda Sea 2009-04-04 08:26:52 4.8 9.45 S 67.60 E 10 M Mid Indian Ridge 2009-04-04 07:19:49 5.7 62.09 S 155.44 E 10 A Balleny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07:02:48 4.6 72.04 N 0.49 W 10 A Jan Mayen Island Region 2009-04-04 06:05:38 5.1 5.11 N 127.38 E 81 A Philippine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05:32:00 6.3 5.11 N 127.12 E 85 A Philippine Islands Region 2009-04-04 05:26:21 3.9 38.12 N 22.90 E 10 A Greece 2009-04-03 19:54:19 5.1 26.96 S 176.13 W 10 M South of Fiji Islands 2009-04-03 18:51:50 5.3 24.16 S 66.96 W 166 A Salta Province, Argentina 2009-04-03 17:54:48 5.6 27.88 S 66.68 W 139 A Catamarca Province, Argentina 2009-04-03 14:37:58 5.4 31.25 S 178.50 W 78 A Kermadec Islands Region 2009-04-03 13:38:01 5.4 8.03 S 130.47 E 33 A Tanimbar Islands Reg., Indonesia 2009-04-03 11:56:31 4.7 33.75 N 82.60 E 10 M Xizang 2009-04-03 09:11:51 5.2 59.64 S 26.33 W 45 A South Sandwich Islands Region 2009-04-03 07:30:10 4.7 22.91 S 174.91 W 49 M Tonga Islands Region 2009-04-03 02:15:20 4.9 4.90 S 130.88 E 45 A Banda Sea 2009-04-03 00:15:08 4.8 33.62 N 82.43 E 10 A Xizang 2009-04-03 00:06:40 4.7 3.34 N 127.10 E 63 A Talaud Islands, Indonesia 2009-04-02 23:32:24 4.7 0.70 S 120.19 E 29 A Minahassa Peninsula, Sulawesi 2009-04-02 20:40:17 4.7 26.62 N 127.82 E 9 A Ryukyu Islands, Japan 2009-04-02 08:59:56 5.0 6.07 N 127.00 E 55 A Philippine Islands Region 2009-04-02 08:39:34 5.0 24.88 N 125.77 E 33 A Southwestern Ryukyu Islands, Japan 2009-04-02 07:00:59 4.4 14.10 N 91.87 W 86 M Guatemala 2009-04-02 04:20:04 5.3 27.40 S 70.77 W 10 A Near Coast of Northern Chile 2009-04-02 03:29:32 4.6 3.58 S 144.16 E 10 M Near N. Coast of New Guinea, PNG. 2009-04-01 15:31:32 4.4 13.60 N 90.59 W 77 M Near Coast of Guatemala 2009-04-01 14:27:48 5.1 3.47 S 100.67 E 33 M Southern Sumatra, Indonesia 2009-04-01 14:14:42 4.6 4.78 S 132.84 E 44 M Irian Jaya Region, Indonesia 2009-04-01 06:29:36 5.5 5.97 S 101.84 E 10 M Southwest of Sumatra, Indonesia 2009-04-01 05:25:27 4.5 22.59 S 66.17 W 239 M Jujuy Province, Argentina 2009-04-01 03:55:05 6.2 3.54 S 144.01 E 12 A Near N. Coast of New Guinea, PNG. 2009-04-01 02:41:27 4.7 16.86 S 71.38 W 100 M Southern Peru 2009-04-01 02:34:39 4.9 33.65 N 82.55 E 10 A Xizang 2009-04-01 02:03:34 4.4 11.55 N 61.31 W 96 M Windward Islands Earlier Events Helmholtz-Zentrum Potsdam Deutsches GeoForschungsZentrum - GFZ http://geofon.gfz-potsdam.de/db/eqinfo.php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频:广州三所小学先后暴发流感(转载)
杨学祥 2009-3-26 10:55
视频:广州三所小学先后暴发流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8:46 广东电视台《朝看新闻》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flash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 482, //宽 playerHeight: 388, //高 autoLoad: 1, //自动加载 autoPlay: 1, //自动播放 as: 1, //广告 tjAD: 1, //显示擎天柱广告 tj: 1, //片尾推荐 casualPlay: 1, //任意拖动视频 head: 0, //播放片头动画 logo: 0 //显示logo }; //flash调用js的方法(包框广告使用,没广告时不调用) function resizePlayer(size){ if(document.all) { var flash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movie"); }else{ var flash = document.getElementsByName("mymovie") ; } flash.width = size.w; flash.height = size.h; } //三个参数分别为:播放器对应的vid参数,播放器对应的chn1,chn2参数,和广告对应的参数 function play(vid,chn1,chn2){ if(typeof(SWFObject)!="undefined"){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vid); //SinaBokePlayer_o.addVars("ui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chn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i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http://video.sina.com.cn/iframe/news/c/v/2009-03-26/084633591.xml");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URL","http://video.sina.com.cn/iframe/ad/2007/1211/1.ht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 var flash = new SWFObject("http://p.you.video.sina.com.cn/swf/player.swf", "mymovie","", "", "7", "#ffffff"); // flash.addParam("wmode", "opaque"); //2008-7-2 增加使视频播放器置底 // flash.addParam("allowFullScreen", "true"); // flash.addParam("allowScriptAccess", "always"); // flash.addParam("quality", "high"); // flash.addVariable("vid", vid); // flash.addVariable("auto", "1"); // flash.addVariable("curtain", (typeof(lamu_src)=='undefined' || lamu_src==null || lamu_src=='')?0:1); //2008-7-2 增加 拉幕广告参数 // flash.addVariable("type", "0"); // // // flash.addVariable("chn1", chn1); // //flash.addVariable("tj", 0); // //是否显示LOGO与片头,1显示 0隐藏 // flash.addVariable("logo", "0"); // //日志统计参数:必加 vbog为0时,统计宽频数据日志 // flash.addVariable("vblog", 0); // // try{ // flash.addVariable("lurl", new ActiveXObject("VideoCache.OrderCache.1").DownloadFromFileID('8720061', "", "")); // }catch(e){ // // do nothing; // } // flash.write("flashPlayer"); }else{ setTimeout(function(){showSWFObject();},100); } } function playItem(id,vid,chn1,chn2){ // 调用播放函数,执行播放功能 play(vid,chn1,chn2); // 改换播放列表的界面 var containerId=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Cont"); var curItemId=parseInt(id); var playList=containerId.childNodes; for(var i=0; i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罕见冰雪风暴袭击美国东部地区,加拿大也受冰雨大雪袭击(转载)
杨学祥 2009-3-3 13:51
美国东部遭遇暴雪交通受阻学校停课(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00:25 中国新闻网 视频:罕见冰雪风暴袭击美国东部地区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新闻》 3月2日,在纽约拉瓜地机场,众多车辆滞留在停车场上。 新华社 图为纽约街头被大雪覆盖的街道。中新社发 魏晞 摄 纽约清洁工正清理积雪   中新社纽约三月二日电(记者 魏晞)对周一的纽约来说,漫天飞雪绝不是什么浪漫的事,而是出行交通的一场恶梦。三月二日,美国东海岸迎来今冬以来最大一场暴雪。美国媒体称,这场夹杂着吹雪、严寒、大风和冻雨的恶劣天气,将给东部主要城市如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的交通和生活起居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报称,这场大雪可能会持续十八个小时。多个城市因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包括首都华盛顿。   在纽约市, 经过了一夜大雪,当天路面上有接近三十厘米厚的积雪。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已连夜宣布停课,而原本饱和的交通状况更是令许多当地民众出行受阻。   我得花至少二十分钟,才能把车门打开,有车主一边努力扫除车窗和车顶上的积雪,一边抱怨。   连接纽约各区的地铁和公交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误,许多需要赶早的乘客怨声载道,而公车司机们也是一脸无奈:我们已经接到通知,要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一些出发离站,但最终还是晚到。   纽约市的几大机场周一仍然开放,但截至周一上午九点三十分,已经有六百多个航班被迫取消。航空公司不停提醒旅客,出发前往机场前一定要提前确定飞机状况,以免耽误时间。(完)   组图:美国东部遭受暴风雪袭击 http://news.sina.com.cn/w/p/2009-03-03/002517320437.shtml 组图:美国东部遭受暴风雪袭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07:53 新华社 3月2日,在纽约拉瓜地机场,众多车辆滞留在停车场上。 3月2日,在美国纽约,一名男子从挂满冰柱的窗户内向外张望。 3月2日,在美国纽约,一名男子从被积雪覆盖的停车场走过。 3月2日,在纽约皇后区,一位市民清扫房前积雪。 3月2日,美国纽约的一名市民清扫自家车上的积雪。 3月2日,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机停落在停机坪上。   美国东部地区1日遭受史上3月份罕见强大冰雪袭击。至2日晨,部分地区降雪超过30厘米。恶劣天气和大量降雪导致多所学校被迫关闭、路面交通状况恶化、众多航班延误或取消。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w/p/2009-03-03/075317323956.shtml 加拿大四省遭冰雨大雪袭击数千户家庭停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10:53 新华网   新华网渥太华3月2日电(记者赵青)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四省2日遭冰雨和大雪袭击。一些学校被迫关闭,数千户家庭电力中断,路面交通大受影响。   新斯科舍省全天都在冰雨中度过,全省范围内中小学校被迫停课。省内各主要道路路面结冰打滑,交通部门提醒人们尽量减少出行。冰雨还导致电线结冰,2000多户居民家庭断电。加拿大环境局官员预测,至3日晚,该省降雨量将达25毫米,同时因积雪融化,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区洪水泛滥。   新不伦瑞克省除大部地区遭冰雨袭击外,北部区域还迎来大雪,预计到3日上午积雪将达25厘米。爱德华王子岛省降雨量最大,预计到3日上午降雨量将超过25毫米。纽芬兰省和拉布拉多半岛2日起也遭冰雨或大雪袭击,预计到3日一些地方积雪量可达40厘米。   气象专家说,加拿大东部这次恶劣天气是由造成2日美国东北部强降雪的暴风雪体系引起的。除大西洋省份外,相邻的魁北克省也受到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冰雨或降雪。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http://news.sina.com.cn/w/2009-03-03/105317325754.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疾控专家:"拉尼娜"加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转载)
杨学祥 2009-3-3 05:56
疾控专家:拉尼娜加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 http://www.jiaodong.net 2009-03-02 17:29:56 胶东在线 [大 中 小]   胶东在线网3月2日讯(记者 贾楚航 通讯员 朝霞 正毅)最近,细心的市民可能会注意到一些词语拉尼娜、厄尔尼诺、全球气候变暖等,记者就全球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专程采访了我市疾控中心专家。专家告诉记者: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密切相关, 拉尼娜可能会加重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往往紧随厄尔尼诺现象之后而发生,气象专家认为我国近年的异常降雪、降雨和干旱现象均来自拉尼娜的影响。我们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易受各种病原体侵袭;冬春季节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故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加上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有些地区干旱少雨雪,气候干燥,沙尘天气增多,室内空气流通差,更是给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火上浇油。   我市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水痘、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等。这些传染病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门户为呼吸道上皮,易侵犯小年龄组人群,特别是在托幼机构、中小学这些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可发生暴发流行,造成重大社会危害。上述传染病,在我市有的已经基本过了流行期,有的还在流行期内,所以市民不可以掉以轻心。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个体预防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为主,即使天气再冷,也要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10-15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勤洗手、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蔬菜,如西红柿、胡萝卜、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等;注意劳逸结合,少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医院、电影院等;中小学、托幼机构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咳嗽、发热等症状的患儿时,应及时就医并及时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以便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责任编辑:贾楚航 -------------------------------------------------------------------------------- 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9/03/02/01047001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政府警告: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可能遭遇大地震(转发)
杨学祥 2008-11-22 04:28
转发者按: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 。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09 、 2013 、 2017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也有准四年周期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 美政府警告: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可能遭遇大地震 2008年11月21日 1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月13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举行的预防地震演习中,受伤人员被送到一个露天医疗救助中心。   中新网11月21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20日发布报告称,在美国的地震活跃带南部以及中西部面临大地震的威胁,可能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据路透社报道,地质学家把这一地区称为新马德里地震带,时常发生轻微地震。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认为,如果这一地区发生大地震,将有可能带来美国历史上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最大经济损失,受波及范围可能包括亚拉巴马、堪萨斯、伊利诺伊、印第安那、肯塔基、密西西比、密苏里和田纳西。   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在报告中表示,这一区域可能面临7.7级地震的威胁,其中天田纳西可能成为震中,造成数百座桥梁、数千栋房屋坍塌,50万以上的家庭缺水。另外,交通和医疗系统将因地震瘫痪,警察和消防力量也将被大大削弱。   长期以来,专家们就不断警告人们要注意可能发生类似1811年和1812年的几场大地震,当时,密西西比河道因地震改向,并且对东部地区产生了影响。不过幸运的是,当时受灾地区人口比较少。不过,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处于新马德里地震带上的人口达4400万,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因此,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的发言人玛丽.玛格利特.沃克尔表示,这些地方的人应该作好准备,应对可能的地震,房屋建造者也应该有地震安全意识,加强房屋抗震能力。   其实,美国人对大地震并不陌生,仅在加州,就发生了1906年1989年两次旧金山大地震,第一场强度甚至达到可怕的8.6级;1994年,重镇洛杉矶也发生了地震,不过仅有58人死亡,这得益于美国良好的防灾意识。就在11月13日,加州多个城市同时举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演习,共有500万人参加。 http://www.chinanews.com.cn/gj/bm/news/2008/11-21/1458426.s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冰雪灾害 .  刊发时间: 2008-02-04 10:48:39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4/content_732105.htm 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3.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4. 杨冬红,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5. 杨学祥 .  特大自然灾害的数字特征 . 刊发时间: 2008-11-21 11:29:37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1/21/content_861469.htm 6.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114,146-158 。 7.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8.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9.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 10. 杨学祥 . 冰雪低温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数字特征 . 发表于 2008-11-20 7:57:4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563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5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通部要求防范冬季雨雪冰冻灾害
杨学祥 2008-11-18 14:48
交通部要求防范冬季雨雪冰冻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10:38 中 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8日电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针对中国南方地区可能出现低温雨雪冰冻 天气的情况,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切实将防范冬季雨雪冰 冻灾害工作落到实处,减轻极端天气事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总体上比去年冬季偏暖,但 气温变化幅度大,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张德江副总理日前作出 重要批示,要求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及企业认真做好各项防灾准备工作。   交通运输部党组对做好防范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工作高度重视,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盛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批示精神,深入总结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 经验教训,全力做好防范工作。   交通运输部要求全行业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化机制,形成合力;落实物资,提供 保障;立足现场,加强监管;强化演练,完善预案;提前防范,落实检查。特别要在认真 分析总结年初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把预防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为冬季防灾工 作的重中之重,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防灾工作的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 具体抓,切实将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8/103816676234.shtml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都是厄尔尼诺年 。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 4 天的年份有 1955 (拉尼娜年)、 1957 (厄尔尼诺年)、 1964 (拉尼娜年)、 1969 (厄尔尼诺年)、 1972 (厄尔尼诺年)、 1977 (厄尔尼诺年)、 1984 年(拉尼娜年)。其中, 6 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 在 2000-203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中国南发发生了 50 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 2007 年 8 月 -2008 年 4 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08 年是拉尼娜与厄尔尼诺交接年,中国重大灾害频发发生。 1 月 10 日 南方发生 50 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 20 年内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 2008-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 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激发冷空气活动,导致气温降低和灾害事件频发。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 . 透视大雪灾 . 日期: 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2. 王蓟。气温较往年低 0.3~ 0.5 ℃ 成都今冬偏冷。 2008 年 11 月 13 日 03:33 四川新闻网 - 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s/2008-11-13/033314721108s.shtml 3. 杨学祥,杨冬红 . 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发表于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安刚 , 沈柏竹 . 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05, 35 ( sup1 ) : 137-140 5. 杨学祥,杨冬红 . 湖南暴雪冻害可以预测的五大特征 . 2008-2-13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5393 6.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 2008-2-28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5550 7. 杨学祥 .  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有可能频发 . 刊发时间: 2008-02-2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27/content_740049.htm 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52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度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严重干旱和旱震理论(网友推荐)
杨学祥 2008-8-16 08:37
最近,网友推荐我们关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严重干旱。美国相关网站做了全面的报道。 http://meteora.ucsd.edu/cap/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出入自在 回复 我说的图就是这个网页上中下位置那张图: http://meteora.ucsd.edu/cap/ 红色部分显示美国两年来干旱最严重地区,下面还配有英文说明,说加州大部分地区两年的降水量低于正常量的 60% 。加州州长 6 月 4 日 说加州今春是有记录以来最干的。在此网页上还有 full drought report 的连接,看里面的数据南加州尤为严重。 NOAA/ERSL PSD and CIRES-CDC 图1 The percent of normal precipitation for the last two years (June 2006-May 2008) shows much of California at less than 60% of normal ( 2006 年 6 月 -2008 年 5 月加州大部分地区两年的降水量低于正常量的 60%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os 回复 高度关注 17-23 日美国西海岸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出入自在 回复 对不起,图显示不出来。 耿庆国的旱震关系和气象五要素的论文都是用的很早以前的数据,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他的结论。看了孙仕宏的那一段,似乎他们把精力花在解释这些统计关系,应该说耿庆国的结论在中国还没什么例外吧? 在网上很难找到有关信息。 博主回复:请发到 yangxuexiang@126.com, 我可以转发。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出入自在 回复 我觉得耿庆国的旱震关系和气象五要素预测地震非常好,如果能普及这种知识,一般人也可以根据气候情况作一些预防。这样即使官方不能发预报,居民自己有预防也会减少一些损失。而且他的这两种方法是非常好的排除法,就是在 3.5 年内没有出现干旱的地方基本不用担心地震;没有出现气象五要素的时候不用担心地震。只是我看耿先生的两篇文章都是过去的数据,不知道近年也没有进一步的研究。直接从网上找反正没有找到。 现在美国加州干旱了两年,今年 6 月份加州州长宣布全加州干旱。 7 月 13 号我看到加州地震信息网上说出现了一周缺 3 级以上小震的罕见情况,后来(大约是 7 月 29 日 ,日食前两天)就发生了 5.4 级地震。但是加州干旱面积很大,如果对应地震的话,应该是更大的地震而不是区区 5 级地震。不知道杨教授有什么看法? a href= http://meteora.ucsd.edu/cap/images/prpon_2yr.jpg target=_blankhttp://meteora.ucsd.edu/cap/images/prpon_2yr.jpg/a 原图网址: http://meteora.ucsd.edu/cap/ 博主回复:耿庆国的旱震关系和气象五要素预测地震在我以前博克中有介绍。以后也会继续介绍。大家都用这一理论预测过四川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036 新华网消息:法新社 14 日援引科学家的预测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 99% 。美国地质勘探局指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 2038 年前不发生 6.7 级地震的几率只有 1% 。同一期间,加州发生 7.5 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 46% ,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这一预测是科学家根据新模型做出的。新模型综合了地震学、地震地质情况和地球表面精确测量数据等各种信息,以预报发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加州地震几率工作组负责人内德菲尔德说: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 30 年内,加州的某个地方将发生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震。 地质学家认为,加州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 。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 。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准四年变化规律,也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特大强震的特征 。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 Jenny 认为,本次汶川(处于成都地区)大地震又一次证明了耿庆国旱震理论! 理论描述: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证据:(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严重干旱和地震风险是检验旱震理论的又一次机会。我们期待这一结果:事实胜于雄辩。 参考文献 1. 美科学家 : 加州 30 年内发生大地震可能性为 99% 。 2008 年 04 月 16 日 14:26:3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4/16/content_7988114.htm 2. 俄新社 : 俄科学家预言未来 10 年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 2008 年 05 月 02 日 21:06:05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02/content_8093102.htm 3.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7.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8. 作者 : jenny 。耿庆国旱震理论。发表于 2008-06-02 22:05 http://china-heidelberg.de/bbs/blog.php?b=42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198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