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绿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窝子,《秭鳺》第二十一章“母亲的怀抱”所描述的地方
热度 2 rongqiaohe 2014-11-12 13:17
海 窝子场口的石坊门。一 条三里路长街, 贯穿整个 镇子。 【 摄于 2013 年春 】 海窝子也是湔江流域的粮仓之一,一年四季庄稼都可以耕种。水田、庄稼、油菜花、还有 炊烟绕村庄. 【 摄于 2013 年春 】 海窝子位于湔江畔,江畔上长满了芦苇、到了夏季,芦花飘拂,环抱着海窝子镇。 【 摄于 2013 年夏 】 海窝子镇对面狮子山。青山、流水、人家。但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地震中,该房屋被毁。 【 摄于 2007 年夏 】 2008 年 5 月 12 日午后,地震突然爆发,山崖崩塌,千万吨巨石从山上滚下,埋葬了树林、村庄、人家。 【 摄于 2008 年冬 】
个人分类: 图片集|30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内污染最重城市扎堆河北:没有绿水哪有蓝天?
热度 2 杨学祥 2013-6-17 11:45
国内污染最重城市扎堆河北 十大污染城市占七个 2013年06月17日03: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4342人参与) play 视频: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包括河北省环保厅污防处干部倪小茗在内,在2013年之前,石家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有那么糟糕。2012年,按照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标准(API)评价,322天的优良天数,足以让他们在首都人民面前骄傲。然而,进入新一年,在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石家庄1月和3月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月和4月倒数第一,而且,截至5月29日,优良天数仅有12天,占比仅8.1%。   和石家庄成为难兄难弟的河北城市还有不少,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这几个城市在一季度一起位居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让整个河北深受震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河北又将如何应对?不久前,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到河北做了一番调研。   污染最重原因何在   扩散不利、排放量巨大、管理粗放   “看,污染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确与地理位置扩散条件有关系。比如石家庄西高东低,呈‘避风港’式地形。”河北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点开地图,向记者解释。然而,比自然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巨大的污染排放量。   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集中,其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以石家庄为例,23家热电联产企业,加上7座冬季供热站年耗煤高达2390万吨,超过了北京全年的煤耗总量。   这样的产业与能源结构,给了环境巨大的压力。河北目前的大气污染还是以煤烟型、颗粒物为主要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其中,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   大气污染来源无外乎几种,燃煤、机动车和扬尘。在河北,虽然大气污染还没有呈现明显的复合型特征,但是机动车尾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告诉记者,目前,河北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500多万辆,而且大部分都是黄标车。虽然每年淘汰黄标车的完成任务量都在超额,但是绝对量还是非常大。   大片裸露的土壤,重型卡车经过,一片尘土飞扬,让人不得不掩面而逃,而旁侧的建筑垃圾山上已经长出野草。记者被安排参观英利公司宿舍楼项目的节能设施,却意外地发现了这样的一幕,工地管理之粗放可见一斑。按照石家庄环保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市区大气降尘量月平均值高达16.91吨/平方公里。截至5月29日的149天中,95天首要污染物为PM10,也印证了扬尘污染的严重。   污染排放巨大、地理条件不利于扩散、对大气污染物管理还没到位,可以说是河北几大污染城市的通病,重污染扎堆也并不奇怪了。   如何摘掉大气污染“黑帽”   减燃煤、调结构、促减排、强执法   排名垫底城市颇多,让河北十分尴尬,而毗邻北京的地缘,也让河北遭受不少指责。保定市长马誉峰见到记者就主动提及保定污染对北京的影响,坦言距离北京180公里,首都的外来污染保定“功不可没”。其实,在黑榜之外,河北的城市张家口和承德,在榜单上都有着不错的排名,在首都上风上水的它们,为保首都环境质量而做出了努力。   “无论是面对河北群众的期待,还是从服务首都环境治理的需要,大气污染防治既紧迫又长期。”河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国占坦言,环境治理攻坚战已经成为本届政府四大攻坚战之一,成为最重头的工作。   杨国占介绍,按照河北的思路,今后要突出抓好四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削减燃煤总量首当其冲。主要是以钢铁、电力和城市燃煤为重点,大幅度压减钢铁产能,关停小火电机组,对30万千瓦级以上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城市气化工程,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其次是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等等。   第三,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措施包括了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等。   加强监管执法也成为措施之一,即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声势。   省里思路明确,各地市也都拿出了相应的方案。石家庄市就将这些措施细化为十大工程,希望以综合手段让城市空气质量早日向好。比如在企业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包含了几个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以及市区企业的搬迁计划。未来5年,将有17家重点污染企业完成搬迁改造,今年就将启动11家污染企业的搬迁。   在河北调研,其实已经可以看到这些措施的施行。在石家庄,工人们正在忙着拆除市区剩余的155台分散燃煤锅炉,这一任务完成之后,将削减燃煤24.5万吨。在保定的盛和家园小区,业主卢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底,为了削减分散的小锅炉供暖,他原来居住的老旧小区的锅炉已经被炸掉。再看看保定路面上行驶的公交车,几乎全部换成了LNG汽车。   唤回蓝天难在哪儿   产业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知易行难。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治理的难度本身就很大,对经济尚不发达的河北,更是如此。治理思路措施的每一条,实现起来都不容易。   比如压减煤耗。数据表明,石家庄的煤炭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5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100万吨,而且每年正常增长量在200万吨到400万吨。能源消耗本身就存在增长惯性,对于正在急盼发展的河北,压煤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河北的贫困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的确需要发展。我们已经在有意降低增速,以解决环境问题。”虽然杨国占如此表态,但是相信这一过程会十分艰难。   另一方面,能源替代还存在不少困难。石家庄市能源办主任贾东旭说,虽然经过提前协调,石化企业保障了去年冬天石家庄的供暖用气,但是随着气化城市的增多,在全国天然气供应一直紧张的状况下,能否供给河北足够的燃气,还是未知数。   比如淘汰落后产能。“河北的钢铁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可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这样的发展,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空间。”殷广平这样告诉记者,但同时提及其艰难。“一家规模不算大的钢铁企业,一年产钢也就400万吨,在职职工5万人,退休职工和家属,还有10多万人,如果这家企业要被淘汰关停,职工的安置和企业在银行的贷款都需要妥善处理。”   比如产业结构升级。今年1—4月,石家庄全市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同比增长23.4%,已经高于传统产业增速,但是这样的好消息并不能代表河北的全局。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对于亟待清新空气的京津冀人民,调整的过程可能会显得很漫长。   更大的难度可能还在于治理政策与资金。殷广平表示,河北大气污染治理第一期即5年的投入预计要达到5000亿元。根据石家庄市提供的数据,仅10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未来3年的投入就需要近220亿元。   殷广平表示,希望中央能够更好地协调出台相应政策,比如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补贴,以及产业升级的税费减免等等。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要建立环渤海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河北治污,受益的当然不仅是河北人。破解河北的大气污染治理难题,北京天津也该助一把力。如何协同、如何助力,还等待着各方更多的努力。 (原标题:污染最重城市为何扎堆河北)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17/031927414835.shtml 华北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地区成因:大风和缺水 已有 600 次阅读 2013-3-14 07:0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空气污染 雾霾 干旱 大风 地下水 华北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地区成因:大风和缺水 杨学祥,杨冬红 据新华社电 昨日(3月12日)是第35个植树节,河北称今年将完成义务植树1亿株,全年完成造林绿化420万亩。这被认为是这个在地理位置上环绕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的省份,在净化环境、应对雾霾天气方面的最新举措。在这之前的两个月里,包括河北省在内的京津冀区域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空气污染事件,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监测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关专家表示,华北地区已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河北省长张庆伟透露,京津冀正在加紧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三地将携手应对重雾霾天气。他说,河北省正在采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加强绿化等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 京津冀发生强霾污染的关键在缺水,干旱、地面沉降、沙尘暴、雾霾等灾害是水资源短缺的必然结果,这是严重雾霾出现在北方缺水区而不是南方多水区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在这张图上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PM2.5高密度地区的全球分布有四大特征:其一、集中在陆半球,而不是水半球;其二、集中在连成一片的内陆地区;其三、集中在北纬30度线附近,特别是以北纬30°线以北地区的污染物浓度最大,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其四、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伴随最大的陆地地震带——欧亚地震带走向分布,而最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因为频临海洋,所以PM2.5浓度增大不显著。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显示,PM2.5高密度地区分布北半球的北纬14°~ 40°之间内陆地区,表明高温干旱是重要因素 。 地球排气是地热释放和雾霾形成的自然原因,污染和浪费水资源是雾霾形成的人为因素。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卢耀如介绍,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河北省现在形成的20多个地下水漏斗区已基本连成一个特大的地下水降落区。地下水下降导致地面沉降,进而造成地下水污染。记者从河北省水利厅了解到,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约4万多平方公里,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全省年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170亿立方米,而目前总用水量在200亿立方米左右 。   华北地区最严重的沉降地区包括河北省沧州市和衡水市、山东省德州市、天津、北京以及河南省部分城市,这些地区最近十几年内沉降高度有的甚至超过了3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整个华北平原上的河道里几乎都没有水。从1980年和2010年的华北平原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华北地区所有的河道几乎都显示为白色,即为干涸 。 水资源短缺与强雾霾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不解决水资源短缺,治理雾霾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专家称华北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3-3-13 13:29:3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606.s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空气质量地图揭示的PM2.5自然因素。2013-2-11 10:4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113.html 3. 杨学祥。北方严重旱灾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9-2-17 15:46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5584.html 4. 杨学祥。抽取地下水会引发灾难性地震和河北20余个地下水漏斗区。2012-10-23 13:3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5. 周彤。华北地区地面沉降连成一片。发布时间:2012-11-20。《地球》2012,01-02(189-190) http://kjxxweb.hebgt.gov.cn/index.do?id=2816templet=contentcid=88 相关资料: 华北地区地面沉降连成一片 (浏览次数:65 发布时间:2012-11-20 ) 华北地区地面沉降连成一片 周彤 华北地区最严重的沉降地区包括河北省沧州市和衡水市、山东省德州市、天津、北京以及河南省部分城市,这些地区最近十几年内沉降高度有的甚至超过了3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整个华北平原上的河道里几乎都没有水。从1980年和2010年的华北平原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华北地区所有的河道几乎都显示为白色,即为干涸。 河北省:灾害最重 现在,河北省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地面沉降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其中最严重的是沧州,其次是衡水。 河北省地面沉降始于上世纪70年代大打机井。几十年前的河北,并不是一个缺水的省份,地下水水位也很浅。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水浇地只有1100万亩,现在已达7000多万亩。此外,还有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全省用水量激增。 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全省平均气温上升1.4摄氏度,年均降雨量减少120毫米。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用水量是40亿立方米,1998年达到229亿立方米,现在一般为年200亿立方米。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是1000多立方米,但现在只有不到200立方米。目前河北省的机井数量达80多万眼,这些打在大地上的“抽血管”直接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最后形成“漏斗区”和地面沉降区。 河北省东部平原由于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四十至六十米,已经形成了沧州、青县、黄骅、任丘、廊坊、霸州、冀(县)枣(强)衡(水)等七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漏斗总面积达四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平方公里。 如今的河北,形成了沧州、泊头、任丘、河间、献县、冀枣衡、饶阳、唐海、廊坊等9个地面沉降中心。地裂缝重点分布在沧州、衡水、廊坊等地的古、现代河道和农灌区及地面沉降边缘地带,矿山采空区周围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地裂缝。 京津地区:态势不容乐观 由于人口压力,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京津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地面沉降。 目前北京市平原地区已形成大小不等的5个沉降区,最严重的地方地表每年下沉20至30毫米,已经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布局与规划。截止到1999年,北京市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区达到2815平方公里,其中1826平方公里的地区累计沉降量超过了100毫米,104平方公里范围的累计沉降量甚至超过了500毫米,最严重处,地面累计下沉了约722毫米。 北京地区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在东南北三个方向,西郊不存在下沉情况。这主要因为西郊的地层中大的软砾石比较多。这种颗粒没有压缩性,有压缩性的地层是下沉的关键,所以这种层位的水最好不要抽取,只要人为控制这些层面的地下水开采,就会使下沉的速度减慢。 北京市主要沉降中心为东八里庄一大郊亭、通州区、朝阳区来广营、场合沙河—八仙庄、顺义平各庄、大兴区,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为0.75米、0.487米、0.608米、0.798米、0.41米、0.791米。 多年来,天津市区持续沉降,主要沉降地区为塘沽,汉沽,市区,武清等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也达到了三米以上;已形成河北大街、北站外、河东大王庄和大直沽-陈塘庄四个沉降中心,至1985年四个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39米、2.34米、2.37米和2.25米,年沉降速率平均约100毫米。 至1998年,累计沉降量最大的地区为北运河、子牙河及新开河交汇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5米的面积为3.2平方公里,中环线内累计沉降值已大于1.5米。1985年~2005年,天津累计地面沉降量最大达2.93米,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1000毫米的面积达623.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37%。沉降速率为29.99mm/a。近年来,外环线以外地带沉降量呈增大趋势,其中西青区98年平均沉降值69毫米,最大后桑园沉降103毫米。 为治理地面沉降,天津市政府自1986年始至1997年实施四期三年控沉计划。1998年为第五期实施计划的第一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下水开采,但仍不能完全防治沉降。 河南、山东:若不控制必成大患 由多名专家评审通过的“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河南省11个主要城市地面沉降,降落漏斗总面积达1247.17平方公里。 调查发现,河南省多数城市地下水资源短缺,水质型缺水区分布面积接近50%。据采集的466组地下水样分析,未污染占32.4%、轻微污染占37.56%、中等污染占14.16%、严重污染占15.88%;盆地型城市洛阳、济源、登封等城市污染较轻,山前及平原型城市污染严重。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河南省大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14个城市中11个城市存在降落漏斗,总面积达1247.18平方公里。 同样为我国农业大省的山东省,沉降灾害也不容小觑。由于近几年的沉降灾害已从单独现象发展为区域灾害,山东北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山东省德州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也达到了0.936米。 75%用水需地下水支撑 地面沉降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因区域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华北平原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每年开采量达206亿立方米。华北地区一直存在一个20~30年的干旱周期,上世纪90年代时期,整个华北经历了一个枯水期。这也会导致地下水位的降低。 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工农业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随之增长。1900年石家庄不过是几个大村庄的联合体,1950年人口不过30万,但到了2011年,石家庄的总人口已暴增至1000万,城市用水量陡然升高。此外,过多的建设项目也使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 高尔夫球场一直被人称作“抽水机”,一个标准18洞的球场,平均每天耗水至少2000立方米。渤海新区是华北地区发展的重点地区,庞大的用水量也同样地困扰着这一地区。许多企业在园区里打井,这些自备井抢走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而偌大的渤海新区只有一个日产淡水3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这对于庞大的产业园来说,少得可怜。 华北地区对于地下水的掠夺不仅仅于此,农业疯狂的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也成为了地下水资源的“致命伤”。据研究,华北平原的农业一年耗水量高达870毫米,而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这多出来的370毫米,都依赖地下水的补足。 数据显示,在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占到地下水开采量的70%以上。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尽管华北的粮食绝对产量仍在增长,但已接近增长的天花板。在其它地区粮食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华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淮海平原的粮食产量曾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到近年下降到约22%,已经下降了10%。 以上种种因素,华北平原由过去的个别地方沉降,发展到现在的河北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河南以及山东北部呈整体下沉的趋势。 《地球》2012,01-02(189-190) http://kjxxweb.hebgt.gov.cn/index.do?id=2816templet=contentcid=8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014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虚拟水、蓝水与绿水
热度 1 estudy 2010-4-17 22:44
虚拟水(Vritual Water) 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1993年提出“虚拟水”概念,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这一概念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例如,一杯咖啡在种植、生产、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140升水,这相当于一个英国人平均每天的饮用和家庭生活用水量;一个汉堡包则需要消耗约2400升水。为此他获得2008年斯德哥尔摩水奖。 蓝水(Blue Water)和绿色(Green Water) 1995年,绿水和蓝水的概念开始出现。瑞典专家提出“绿水”概念,所谓“绿水”,主要是指植物根部的土壤存储的雨水。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全球总降水的65%通过森林、草地、湿地和雨养农田的蒸散返回大气,称为绿水(绿水流);仅有35%的降水储存于河流、湖泊以及含水层中,称为蓝水。蓝水使用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后消耗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不再适合人类使用;另一部分回流进入生态系统,但经常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绿水最初被定义为蒸散流,是流向大气圈的水汽流,后来被定义为具体的水资源,即绿水是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植被蒸发消耗掉的水资源,尤其在雨养农业区是重要的水资源。 简单地说:“绿水”是指不可见的水,“蓝水”是指看得见的水。 在某一流域中,“绿水”(气态水)的循环供给陆生生态系统,“蓝水”(液态水)的循环供给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用水需求。“绿水”的循环反映了自然界“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用水消耗。“蓝水”在地表和地下流动,从山顶到山脚,从陆地到海洋。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 1、直接利用–主要是社会经济用水,包括雨养农业、木材、牧场等利用的绿水和灌溉、工业、生活等利用的蓝水 2、间接利用–主要是生态系统用水,包括与“绿水”相关的陆生生态系统用水和与“蓝水”相关的水生生态系统用水。 蓝水量 WB=WS+WG-WR 绿水量 WG=P-WB WB 蓝水量;WS 地表水资源量;WG 地下水资源量;WR 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P 降水总量
个人分类: 资源环境|1352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