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脑外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精尽身亡?武汉一博士捐献精子逝世
热度 7 duke01361 2014-9-9 18:21
精尽身亡?武汉一博士捐献精子逝世 江苏网消息,武汉一博士在11天之内捐4次,第5次不幸遇难,英年早逝! 原来捐精有生命危险。 精子的生成周期是多少? 精子发生是指由干细胞最终形成成熟精子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包括由干细胞开始的一个周期历时约15-17天(16±1)天,从Ap型精子到Sd2型精子 释历时约4.6个周期,全过程大约需要74±4天(或者大致说法为64天)。还要在附睾中待上12天才能获得运动能力。 每次射出多少精子? 一个男人所射出的精子历时近3月才能完成,而每次只能射出3到5毫升,每毫升精虫数在2千万到3亿,其中包括各种奇形怪状的精虫,比如大头型、双头型、弯曲型、无头型小尾或无尾型等等,这些畸形精虫数量越多,精子质量越差,也可能出现男性不育问题。一般而言,男人平均每毫升含有4千万到6千万活性精虫,这样的男人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男人产精虫能力与什么有关? 据研究,与男人的睾丸容积成正比。男人睾丸容积一般为20到40毫升,重达10到15克。是体重的千份之几。 一生有多少精虫白白浪费?属于陪葬品? 大约为7,500,000,000,000 精虫属于陪葬品,或者是残酷竞争的失败者,或者是找不到配偶的单身汉! 如何增加精虫数量? 增强体育锻炼,预防辐射,戒酒,增加营养,比如多吃核桃等 博士之死的原因? 武汉博士在11天内射精4次,大约是12-20毫升,第5次自然就难度增强。 但如果依然强迫射精,那么有可能会加大心血管压力,猝死。 附件新闻: 据介绍,郑某生前系心脑外科主治医师,2008年考入武汉某高校攻读外科学硕士,2010年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校硕博连读,是外科学、神经解剖学和法律在读博士。   其间,隶属该高校的人类精子库正在试运行,在校园内大力倡导学生捐精。经该高校附属医院多次动员,郑某答应加入捐精队伍,2010年12月在某生殖中心所属人类精子库签署《捐精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同意自愿捐精,捐精期间每6个月作一次健康检查。2011年1月,该人类精子库对郑某体检,确认其各项身体指标合格,接纳为捐精者。 此后,郑某在11天时间内先后4次捐精。2011年2月12日上午11时许,第5次进入生殖中心的取精室捐精,13时50分,工作人员见郑某仍未完成取精,进入取精室发现郑某倒在地上神志不清,立即呼叫120急救。当日下午,郑某经抢救无效,被宣布死亡。某医院出具一份《居民病伤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确认郑某系猝死。
个人分类: 潘学峰论衰老健康|64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二十一:参加过台儿庄会战的张同和教授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12
参加过台儿庄会战的张同和教授 1937 年在台儿庄抗日战场,一支医疗队正不顾危险,活跃在前线,其队长即为胸、脑外科专家张同和。他于 1947 年回国后即到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至今他的心脏标本还保存于西安。 张同和( 1902 — 1966 ), 字喜平。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生于山东潍坊。 1928 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组建中国红十字会第 28 医疗队,任队长,并参加台儿庄会战。 1941 年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外科主任。 1946 年赴美留学,专攻胸外科和脑外科。 1947 年归国,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外科主任。 1966 年 1 月 3 日去世(心脏标本今存自西北大学分出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在台儿庄会战中带领医疗队建立手术室,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直至台儿庄失守前两天才与伤员和器材一起撤出,为此受到中国红十字总会及战地指挥部嘉奖,获国际红十字勋章。在西北大学医学院期间,他建立健全了外科医师查房、术前讨论、死亡病案讨论等项制度,并积极送出教师到京津一带医疗机构深造,为陕西培养了第一代外科专家。 1948 年,他和万福恩教授一起,在校医院首先开展了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又开展了前额叶切除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推动了陕西神经外科的发展。著有《脑瘤的诊断》、《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上海广协书局)。译著有《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姚 远) 图 1 张同和照 图 2 台儿庄照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电影《恩赐妙手》(Gifted Hands)
pikeliu 2010-4-18 16:40
信仰胜过宿命电影《恩赐妙手》 作者: 基甸 | 出版社: 不详 Stereotype这个英文字不太好翻译,原意为铅版(印刷),引申的意思有脸谱化、老一套、陈见、成见、先入为主的偏见等等。 好比一般人对美国的黑人的印象,多半是受教育程度低、不勤奋、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都相对低下。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多半是单亲妈妈拖着一堆孩子靠救济生活,孩子们从小在贫民区长大,很早就缀学,然后在街上厮混,学会作奸犯科,最后落为阶下囚。在美国的中国人买房子绝对不会选黑人多的学区,因为那样的学区不但学生成绩差,而且环境恶劣,连孩子的安全都成问题。孟母三迁为孩子,这当然是很现实的事情。虽然美国的媒体如今已经特别注意政治正确,尤其对黑人不敢有任何歧视的内容,但人们心里的成见仍然无法消除。这种印象推而广之,似乎每个黑人都是这样,就变成一种stereotype。 又好比基督徒。中国人对基督徒反感或者有成见的似乎不少,而美国人心目中对基督徒的印象很可能并不比中国人心目中的好。人们说到基督徒,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负面的感觉:虚伪、偏执、保守、落后、狂热、武断、愚昧、反科学、反智、懒惰、不求上进。。。在这个后基督教时代,在媒体上,在好莱坞的影视中,似乎唯一不用担心冒犯的群体就是基督徒,甚至嘲讽、挖苦、谩骂基督徒几乎成为先进、科学、理性、正义、真诚的表现,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新正统。当然这里面有值得基督徒自省的地方,但基督徒同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一竿子扫翻一船人的stereotype往往是偏见、歧视甚至仇恨的开端。 这个周末我跟儿子一起看了TNT电视台首映、由好莱坞影星小古丁(Cuba Gooding, Jr.)主演的电影《恩赐妙手》(Gifted Hands, 电影简介视频 ),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剧的电影很适合用来打破上面这样的stereotype。因为片子的男主角本卡森(Ben Carson)博士既是比奥巴马还要黑人的黑人,也是一位随时随地把荣耀归给上帝的传福音的基督徒。昔日单亲黑人家庭的苦孩子、学校里的差生,今天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脑外科专家、2008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 颁奖视频 )、千千万万美国青少年的榜样电影直接把卡森的一生在荧屏上展现出来,似乎并不恢宏、也没有高调,却非常激励心志、感人肺腑。卡森本人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电影基本上准确地再现了他的一生( 卡森介绍电视纪录片视频 、 更多采访视频 )。实际上,电影中的内容跟卡森的自传(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并没有多少艺术加工。(卡森的自传英文与电影同名Gifted Hands,台湾出版的中译本书名为《 仁心仁术 》,可惜近年美国流行的通俗电视剧ER/《急救室》传入台湾,片名也翻译成《仁心仁术》。我觉得把Gifted Hands直译为《恩赐妙手》似乎更合适。更多剧透和介绍请参见吴蔓玲的《 化人生阻力为助力卡森医师的故事 》一文,共六篇,感谢细拉整理。) (插播预告:这部电影美国TNT电视台近期还将重播。重播时间:2月12日星期四 12:00 AM,2月14日星期六 3:00 PM,2月21日星期六 9:00 AM) 看了这部电影(或者卡森的自传),也许你就能理解,卡森把他生命中美好的事情都归功于上帝,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因为他能够化人生阻力为助力,超越出身的宿命,正是靠着他的信仰和上帝的恩典。 卡森并不是从小就聪颖过人。小时候他曾经是一个门门都很功课都很差的差生。别的孩子嘲笑他笨,他自己也觉得自己笨。但是他有一个永不放弃的基督徒妈妈。虽然卡妈妈自己不但大字认不了一箩筐、而且深受抑郁症病魔的折磨,但她坚持,也一定要她的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比奥巴马早了几十年,卡妈妈的口头禅就是Yes you can(是的,你能)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只是你能比别人做的更好。是她用帮人打扫清洁挣来的钱供两个孩子上学;是她关掉儿子在看的电视,带他们去图书馆借书;是她在去医院住院之前,还要求儿子在她回来前把乘法九九表背下来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这位被丈夫欺骗、伤害和抛弃的黑人女子也许早就放弃人生自杀了。 也是因为上帝的恩典和保护,少年卡森才没有跟黑人区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一样沦落街头甚至监牢。虽然他后来成绩扶摇直上,但家境的贫寒和青春期的反叛让他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愤青。读中学时有一次他在激愤之中拔出坚刀用力向同学的肚子捅去,如果不是同学的皮带扣奇迹般地挡住尖锋将刀子折断,他就已闯下杀死人的大祸。回到家里,惊魂未定的他一把抱住一本圣经,大声向上帝祷告:主啊,求你把我的坏脾气挪去,求你 卡森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脑外科医师,更是全靠上帝的恩典。当年卡森在医学院读书最怕化学,那些化学方程式他怎么也记不住,而一次化学考试对他至关重要,宕掉他就拿不到奖学金了。考试前的晚上他连夜恶补,直到累极而睡着。梦中他见到鼓励他的妈妈,还见到化学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化学方程式。第二天考试,那些化学方程式赫然出现在考卷上。卡森顺利考过,他亲历了一个神迹。后来卡森申请进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实习,150多人申请,个个都极其优秀,但只录取两名。面试的时候未来的老板问卡森:你为什么想当脑外科医生?卡森说因为人脑是一个神迹,然后讲了一番对这个神迹惊叹的话。这一席话不但没有让老板反感,反而让卡森脱颖而出,成为这间著名医学院的实习医生。再后来卡森经常面临医学上的挑战,要做极其艰难、以前没有人做过、风险极大的脑外科手术。在一次为头颅相连的双胞胎施行的极高难的头颅分离手术前,卡森经过苦苦钻研制定了创新、大胆的手术计划。手术前他给来自德国的双胞胎的父母解释了手术的方案和危险性,最后说你们需要祷告。双胞胎的妈妈问卡森,医生,您祷告吗?卡森说是的,我祷告,我每天都祷告。手术及其艰巨,两队外科医生人马奋战了22个小时(其中一个小时还需要停止双胞胎的心脏以免流血过多),手术终于成功完成。精疲力竭的卡森来到记者招待会,把他视为英雄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他妙手救治了两个双胞胎,但他自己却刚刚经历妻子难产、他们自己的双胞胎不幸没有救活的伤痛。卡森回到家里默默流泪的镜头让我想起卢云(Henri Nouwen)《负伤的治疗者》的书名 卡森不仅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脑外科医生,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他没有因为成名成家而失去谦卑,他没有忘本(他和妻子设立了基金会为贫苦家庭的孩子提供奖学金)。在荣誉面前,他从来不忘把感谢归给支持自己的团队,更从来不忘把荣耀归给赐给自己恩典与天赋的上帝。 卡森如今仍然在那里工作的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就在离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很近的巴尔迪摩。巴尔迪摩地区有不少贫穷的黑人,但也有不少优秀的黑人专业人士。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有类似卡森的故事。前年暑假有段时间,我儿子参加霍普金斯大学资优青少年中心(CTY)的夏令营,我和一个黑人孩子的爸爸car-pool(搭伙用车)轮流接送两个孩子。这家人是来自尼日尼亚的黑人移民,这位爸爸也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也是热心传福音的基督徒。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它们来自贫穷的非洲,现在他们生活相当优裕了,但他们心里还是挂念自己的同胞和祖国,每年他们都要回尼日尼亚传福音。对他们来说,卡森博士最喜欢的圣经经文敬畏上帝、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箴言22:4)不是成功神学的口号,而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的智慧之言。 《恩赐妙手》的电影不知道会不会传到国内。如果国内看不到这个电影,我希望会有出版社引进卡森自传(书)的中译本。我在国内的书店看到有很多励志的书,太多了难免良莠不齐,但卡森化阻力为助力的人生确实是能够激励青少年心志的故事。 影片下载地址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4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