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版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五大学术出版商宣布一项重大的新服务 - GetFTR来堵漏
isechina 2020-1-6 09:44
2019年12月3日,五大国际学术出版商宣布了一项新的服务用以改善发现和获取,打击盗版,与ResearchGate竞争以及为开放获取生态系统定位其平台。 全新的“获取全文研究”(Get Full Text Research-GetFTR) 服务 将改善从出版商网站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现文章的绝大多数用户的访问权限。 什么是“ GetFTR”? 出版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发现和访问。 创建 Resource Access in the 21st Century ,简称为 RA21 (现在被称为SeamlessAccess.org)的工作通过使授权过程更加流畅而有助于克服一个主要的访问障碍。 下一步,GetFTR可以告知用户是否可以访问全文,然后直接将链接到全文。 在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lsevier, Springer Nature, Taylor Francis, 和 Wiley的支持下,GetFTR有两个部分。 首先,它能在点击进入出版商页面之前指示用户是否可以查看全文,如果可以,则可以直接链接到该文章。 它要求用户通过SeamlessAccess.Org “您来自哪里”服务公开其机构的隶属关系,该服务又将隶属关系信息存储在本地浏览器中,将用户的机构隶属关系与文章DOI一起打包,然后查询相应的出版商,以确定个人是否应有权访问该文章全文。所有加载搜索都在后台无缝进行。用户将在搜索结果列表中看到清晰的信息,例如绿色或红色按钮,以了解他们是否可以在单击链接之前访问文章的全文。然后点击该链接的用户将被带到他们的机构登录名或直接进入该文章,而无需任何中间页面。 下一步,可以利用RA21之后广泛推广的联合身份验证来改善访问。 如果足够多的订阅机构采用联合身份验证,并且GetFTR技术实施成功,那么在许多情况下将极大地改善用户体验。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GetFTR的第二个方面更为重要,因为它认识到在上述工作流程中,许多用户无权访问许可版本。但是该服务还将为没有许可访问权的用户提供替代方案,每个出版商都可以自行确定替代方案。 一些出版商可能选择提供对预印本或只读版本的访问,也许还会有数量限制。还是希望出版商能为其内容启用某些替代版本,即便不是完全开放访问,绝大多数学术内容也可以通过出版商免费获得。 这种替代途径的技术发展,但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Digital Science和Elsevier希望通过其平台Dimensions,Mendeley和ReadCube Papers在2020年第一季度试用GetFTR。GetFTR将这些类型的发现和学术协作平台称为“集成合作伙伴”。 有关出版商和集成合作伙伴的服务以及相关API的技术详细信息,可以在线获取: http://getfulltextresearch.com/ 。 为什么是这个服务?为什么现在? 这项计划的基本背景是学术出版商迟迟不承认不良用户体验的实质影响。 对于出版商来说,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为继。盗版网站包含近100%的出版商内容。此外,各种存储库都提供绿色版本,而且学术协作网络还提供对大量内容的访问。SciHub,ResearchGate和其他替代性访问来源的使用激增。这些替代方案使用量的激增,导致出版商网站的使用量份额逐渐下降。 对于出版商而言,识别这些挑战相对容易。主流出版商已经达成共识,有必要采取集体行动来减少跨多个系统的绊脚石,使用户能更加无缝地访问文章全文。 他们的第一个主要方向是通过RA21计划解决认证和授权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出版商一直在暗示要在RA21上进行后续开发。 出版商如何合作?接下来是什么? 五家出版商选择不通过现有的行业合作开展工作,而是直接孵化GetFTR,由ACS担任财务代理。合作伙伴不久将期望建立一个新的非营利组织来管理该计划。 GetFTR合作伙伴关系与RA21标准和服务相结合,将为从独立发现服务开始的那些用户提供相当强大的访问工作流程。尽管这些服务还不完善,但总体而言,这对出版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ACS和Elsevier各自投资了一系列工作流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依赖于他们对身份管理的访问和控制,它们一直在利用其法律库中的所有内容来打击ResearchGate。Springer Nature似乎没有将控制身份管理视为其战略的核心部分,并一直愿意加深与ResearchGate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构建学术/科学身份管理和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服务方面,ResearchGate并不是一个人,但是,尤其是当这些服务的核心是社交图谱时,它们似乎具有赢家通吃的趋势。Mendeley是学术协作网络领域的另一位早期参与者。但是今天,很显然,甚至爱思唯尔也可能无法开发出与ResearchGate竞争的规模。 RA21和GetFTR代表了出版商在改善用户体验,堵漏和为日益开放的访问生态系统定位平台方面的真正进步。 今天要问的问题是,是否会有跨出版商的协作来提供某种共享的身份管理,包括共享的社交图谱。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9/12/03/publishers-announce-plug-leakage/ 祝大家鼠年大吉 HAPPY 2020'S NEW YEAR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大出版商对S计划的回应
isechina 2019-6-19 09:42
自从2018年9月份,开放获取 “S计划” 席卷欧洲以来,便获得了中国以及国际科学界的广泛支持。在开放阅读大势所趋的前提下,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联盟越来越多地推动学术出版商向开放获取OA商业模式进行转变,以期降低阅读和发表文章的成本,并使更多的科学文献免费阅读。 如今S计划使得学术出版界变得前所未的“热闹”,各大出版商关于开放获取的新闻层出不穷。 近年来包括 Wiley 在内的其他几家大型出版商已经开始做出相应的转变。德国就与Wiley达成OA的协议,Wiley试图在现存的OA市场中抢占一席,颇具市场指标性。 而凭借其在科学出版界的垄断地位, Elsevier在高校与出版商巨头的经济博弈中,态度极为强硬,仍是想将双向收费的商业模式进行到底。 挪威政府希望所有公共资助的研究在2024年之前均可以实现免费开放获取,但Elsevier却坚决反对这一变化,并表示图书馆应该尝试以一个价格获得两项服务。 因而,德国、匈牙利和瑞典的国家联盟未能与Elsevier达成协议,陆续取消了对Elsevier的订购。2月底,美国加州大学也宣布终止与Elsevier的订购协议。 但最近情况有所改变。爱思唯尔是否已经妥协? 4月11日 ,法国的 Couperin和爱思唯尔续签了一份为期四年的协议。 4月23日 ,爱思唯尔和挪威高等教育与研究联合服务委员会(UNIT)以900万欧元的价格签署了首份两年期的开放获取协议。 让我们来看看各大出版商的态度。 -- SAGE 我们在2015年制定的期刊订购折抵政策,提供了一种可以随着OA的比例增加到特定数量的完全过渡机制。 SAGE政策一直允许作者在没有延后公开的情况下将AAM存入机构典藏系统(IR)。 我们出版超过180种Gold OA期刊 – 其中有53种是从订阅模式转变而来。 -- SPRINGER NATURE 每年我们出版约全球30%的可立即使用的OA文章,除了1,900种hybrid期刊外,我们还提供近600种纯OA期刊。 已经有4个欧洲国家超过70%的Springer Nature作者获得了开创性的折抵协议协议,使得我们得以OA型式出版并立即提供他们的研究,最近这样的协议已增加到9个。 我们首选的OA用户许可证已经是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v4.0国际许可证(CC BY)。 我们制定了全面的豁免计划,并针对在我们完全OA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一些世界上最低收入国家的通讯作者,提供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减免或折扣。 -- Taylor&Francis 95%的Taylor&Francis期刊提供APC OA选项; 280种是完全OA,无需订阅。 APC OA持续在我们每年出版的130,000篇文章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2年,Gold OA期刊占由Taylor&Francis所出版的英国期刊的1%; 在2017年,它超过13%。 所有Taylor&Francis期刊都允许作者保存其早期版本,以及已被接受的版本。 -- WILEY 超过90%的Wiley出版期刊可以立即开放近用,包括100多种完全开放的OA期刊和1,400多种hybrid期刊。 我们接受的许多手稿都可以根据绿色OA政策免费提供。 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加入有可能加快OA进程的变革协议......我们是第一个与Projekt DEAL达成开创性协议的出版商,该协议将允许德国700多个学术机构的作者发布OA文章。 -- Elsevier Elsevier没有正式回应,仅表示STM先前发言可代表他们。但从之前的例子和最近的大动作可见端倪。 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发言人代表145家出版社表示,S计划的某些部分需要进一步仔细考虑,以避免意外产生任何对学术自由的限制,而不接受hybrid OA方式出版,更会严重减缓走向全OA的过渡时期。 总而言之, 作者认为这些公司对OA及致力于寻找能够满足OA需求的永续发展途径支持程度不够。他们的回应表明无意放弃hybrid OA出版模式,认为hybrid 是兼具满足市场需求及促进OA出版增长的一种成功途径;甚至出版社过去一些与OA相关的作法,可能反而成为他们宣称符合S计划规范的说辞。 备注: 根据SPARC(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有53个机构/联盟取消了 “Big deal” (即期刊数据库捆绑打包购买模式),今年仅2019年1-5月取消了“大交易”的机构/联盟就有10家。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9/02/19/is-hybrid-valid-pathway-to-open/ https://mp.weixin.qq.com/s/01Ze8ShAO7Y2e-72hcmQKw https://concert.stpi.narl.org.tw/news/404
个人分类: Plan S|4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开可疑性OA出版商的“陷阱”?
热度 9 OPENRESOURCES 2016-11-8 16:12
编者按:当前,开放获取(OA)出版已然占据学术出版的半壁江山,OA资源成为科研人员重要的文献来源,更是图书馆的必要馆藏建设对象。同时,OA出版的巨大市场也吸引了众多传统出版商进入和新兴OA出版商的诞生,OA出版呈现一派蓬勃发展、鱼龙混杂的态势。近年来,他们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大力宣传,寻求和图书馆的合作,然而大多数图书馆对辨别OA出版商缺乏经验,急需可操作性强的识别优质OA出版商、避开可疑性OA出版商“陷阱”的指南。 因此,本文梳理了国际上的相关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避开可疑性OA出版商“陷阱”的方法,简明易懂,操作性强,以供参考。 l 前言 1. OA 出版业快速扩张,出版机构抢滩中国市场 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学术出版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变局。从开放获取运动兴起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上千家开放获取出版社诞生, 1.14 亿在线英文学术文献中,超过 2700 万是开放获取( OpenAccess, 简称 OA ),占到总量 24% 。传统的学术出版巨头依靠原有的平台优势,布局 OA 出版,并迅速扩张形成规模化 OA 期刊群。同时,由于操作门槛低和利润可观,大量新兴 OA 出版商涌入, OA 出版呈现一派蓬勃发展、鱼龙混杂的态势。 同时,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表 OA 论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已使我国 OA 论文产出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 。 2015 年 自然出版集团( NPG )与帕尔格雷夫 · 麦克米伦( PalgraveMacmillan )发起的 “作者观点调查”发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行相比,中国作者在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时,更有可能获得支持。在参与调查的中国科研人员中,有 92% 的人有足够的经费在 OA 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大幅高于全球其他国家 68% 的平均水平。有 20% 的中国作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三年仅以 OA 形式发表论文,这一比例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地区 6% 的水平 。从实际数据来看,在中国作者出版的所有 SCI 英文文章(原创研究和述评)中,开放获取的比重从 2011 年的 9.3% 增长到 2014 年的 14.4% 。 中国在 2015 年度支付了 7217 万美元的 SCI 论文 APC (文章处理费),比美国还高 2 。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图书馆既要拥抱开放获取的大趋势,又要学会避免掉入 OA 出版商的“陷阱”。 2. APC 营销策略新奇多样,是否有“圈钱”陷阱? 目前, OA 出版仍然主要采取“读者免费,作者收费”的运营模式,因此 APC 是商业 OA 出版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一些出版商通过制定合理的 APC 策略来减轻机构和作者的负担,一些出版商的营销方式和激进态度则难免“敛财性”的嫌疑。以下列举了出版商“创新” 的具有代表性的 APC 营销策略: 1) APC 减免政策。例如对编审团成员的文章提供优惠;对订阅机构和学协会成员机构提供优惠;对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实行 APC 减免。 2) 机构会员计划。该策略是出版机构最倾向的方式,通过将传统的订阅机构转变为开放出版资助机构,付费对象由个体作者转变为作者机构,降低了销售成本,实现了收入的稳定。 3) 优惠券。发放给作者或机构,可用于下次发文。 4) “一次付费 ,终身出版”。是会员计划的变体,会员可以是个体作者或机构。 5) 限期免费,或定期推出部分期刊免收文章处理费。 6) 先免费后收费。与限期免费不同,限期免费一般优惠期较短,且提前声明只在该期限内免费;先免费后收费先是长期免费,在累积了声誉后突然宣布收费。(如 2015 年一直以公益著称的 Elife 杂志声明开始收取 APC 。) 7) “买二送一”。国内一位著名业内教授曾收到某一期刊的征文邮件“ Two Papers Submitted Together,One without Publication Fee ”(同时投两篇稿,则其中一篇免出版费)。另一篇稿子可以是本人的,也可以是熟人的。 8) 加急出版。《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开放获取期刊《 ScientificReports 》允许递交论文的作者花额外的钱加快同行审议过程。 总体来讲,文章发表费用的高低与期刊的学科领域及影响因子有关 2 。需要警惕某些出版商将 OA 变为敛财手段,出版商过于商业化和激进的 APC 策略也会损害自身声誉。 3. OA 出版商鱼龙混杂,是否有“质量”陷阱? OA 期刊、论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高昂的版面费,过快的同行评议等多重因素,引发了科学界对 OA 期刊的质量信任危机。某一著名期刊( NPG 旗下的 ScientificReports ) 2012 年发文 792 篇,到 2015 年则发表了 10642 篇文章。另外一本杂志( Medicine ) 2014 年影响因子为 5.723 , 2015 年骤降到 1.206 ,其原因是该杂志在 2012 和 2013 年的每年发表量分别为 35 和 30 篇,而在 2014 年发表了 315 篇,这一数量大约是其过去近十年的发表量总和。这些响当当的出版商及其杂志都如此跑马圈地,论文的质量该如何保证? 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出版商( BMC 、 Frontiers )也正在尝试开放评审模式。在网络社交时代,出版商能否利用这种开放众包方式找到规模高质的运营模式获得新生,还需拭目以待。 另外,一些“擦边球”型的出版商尽管看起来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论文质量仍然堪忧。据喻海良研究员对 100 个被 SCI 收录的 OA 期刊的调查分析,其中有 10 个期刊中国作者的比例占到 60% 以上,最高为 89% 。也显示出某些出版商在 OA 出版领域的投机心理。 l OA 期刊甄别的一些通用准则和专业标准 如何甄别 OA 出版社的可信度以及 OA 期刊的优良性?以下的一些通用准则和专业标准可以参考 。 1. 维基百科中对掠夺性出版商 / 期刊的定义 根据 Wiki 的资料,掠夺性 OA 出版有几大特征 : 1 )发表文章迅速,几乎没有同行评审和质量控制;接受文章之后才告知版面费用; 2 )采取激进的手段征集稿件或邀请专家担任编委(如发送大量垃圾邮件); 3 )未经许可将专家列入编委会,并拒绝专家退出编委会的要求,任命假冒的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 4 )模仿知名期刊的网站的名称; 5 )提供错误的出版运营信息,如虚假的办公地址; 6 ) ISSNs 的不合理使用;虚假的或不存在的影响因子。 2. “掠夺性”出版商黑名单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员 JeffreyBeall 提出了不正规杂志判断标准,并列出了“掠夺性”出版商黑名单和“掠夺性”期刊黑名单。 JeffreyBeall 的标准主要包括根据标准委员会发布的通用标准分析出版商的内容、出版行为和网站;对出版商的编委、出版商的管理、出版商的完整性等进行评估。 JefferyBeall 还提出了 22 条判断 SCI 杂志质量是否低下的标准,对于迷信 SCI 的中国科研人员有很好的帮助。 3. 出版商联盟、协会的成员规范 一些权威的出版商联盟也制定了严格的会员规范和标准,如开放获取出版商联盟( OASPA )、出版道德协会( COPE )、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国际协会( STM )等。 4. 大学的判断标准 曼彻斯特大学公布的 OA 出版社信誉度辨识 : 1 )期刊是否在 DOAJ 的名单上; 2 )出版机构是否是 OASPA 的成员; 3 )出版机构是否是 COPE 成员; 4 )出版商是 STM 联盟的成员; 5 )编委会的权威性;编委是否由本领域专家组成;专家是否致力于期刊的质量把控。 6 )是否有完整的联系方式(电邮, 邮箱,电话等); 7 )期刊收费方式是否透明。 5. 期刊集成系统的判断标准 DOAJ 作为专门的 OA 期刊的文献检索系统,参考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商协会 (Open Access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 OASPA) 的会员规范和标准,并结合知名出版商在学术出版透明度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拟收录期刊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最新标准还要求期刊在 SHERPA/RoMEO 中注册、开放度要符合开放获取频谱 (OpenAccess Spectrum) 的一定层次。 l 放大招:教你如何避开可疑性 OA 出版商的陷阱 第一招:比对十条标准,甄别可疑性 OA 出版商 通过对以上现有研究和判断标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对操作性难、主观性强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并结合笔者所在团队在 OA 期刊遴选和评价的长期实践经验,提出了快速识别可疑性出版商的十条标准,供科研人员、机构、图书馆参考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出版商不满足其中 1-2 条标准 并不能将其判定为可疑性出版商,但如果出版商不满足 3 条及以上标准,则有很大的敛财性嫌疑。 1. 出版商是否是 OASPA 成员 OASPA 对会员资格有一套复杂、全面的审核标准,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判断出版商是否是 OASPA 成员来识别一定程度上值得信任的 OA 出版商。 OASPA 会员列表见: http://oaspa.org/membership/members/ 。 2. 出版商是否是 COPE 成员 根据 COPE 声明,一旦成为 COPE 成员,出版商必须遵循最高标准出版道德。因此,如果出版商是 COPE 成员,意味着其一定程度上是值得信赖的。 COPE 成员列表见: http://publicationethics.org/members/publishers 。 3. 出版商是否被列入 Jeffrey Beall “掠夺性”出版商黑名单 JeffreyBeall 提出了不正规杂志判断标准,并列出了“掠夺性”出版商黑名单。因此,我们推荐将 JeffreyBeall 的黑名单作为判断出版商是否有敛财嫌疑的重要标准。黑名单见: https://scholarlyoa.com/publishers/ 。 4. 旗下期刊编委会是否权威、透明、真实 1 )权威性:编委是否由本领域专家组成。 2 )透明性:编委会成员信息必须展示在期刊网站,使用户能够联系到编委会成员。需要提供编委会成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任职机构、贡献信息。 3 )真实性:提供的编委会成员信息经验证是真实有效的。 5. 旗下期刊的业务信息和政策是否透明和规范 网站上明确公开期刊的业务信息和政策,包括期刊的目的和范围、编辑部成员、写作指导、质量控制的描述、版权信息、开放获取的声明、剽窃政策、退稿政策、同行评议政策、保存政策、收费方式等。 如果提供的编辑部成员姓名、机构、地址和电子邮件不存在或未提供,期刊的出版道德声明完全照搬其他出版商的原文,没有退稿政策、剽窃政策和收费方式,没有明确的出版周期同时还提供付钱加急出版等,则出版商具有很大的敛财嫌疑。 6. 出版商有明确且真实的物理地址 如果出版商不在网站上公开其办公地址、法人名称,或者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说明出版商非常可疑。 7. 是否提供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 网站上有完整的出版商联系方式,使用机构邮箱作为联系邮箱,而不是 Gmail 、 Yahoo 等免费邮箱。 8. 营销手段过于激进和夸大 查询出版商发展历史,如果短时间内创建大量期刊,且很多期刊发文量很低;声称是国际性领先出版社,但发文作者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送大量垃圾邮件征集稿件和编审专家;网站有大量广告;以非权威第三方评价网站( IIJIF 、 SIS )充门面等。 这些行径反映出版商可能存在敛财嫌疑。 9. 没有 ISSN 号,或使用不当 网站上没有标识期刊的 ISSN 或 EISSN 号,或者使用不当。 10. 网站建设体验是否很差 例如除了文章,其它是死链,或者无内容,网站设计全部是文字等。 第二招:利用 GoOA 优选期刊平台,选择“放心” OA 出版商 GoOA ( http://gooa.las.ac.cn/ )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的高质量开放获取期刊论文发现平台,该平台制定了一套全面、科学、规范、严格的期刊遴选原则和评价标准,从全球 1 万多种期刊中遴选了近 2000 种高质量期刊,并根据期刊的评价结果,发布了 2014 年度、 2015 年 OA 期刊排行榜报告(下载见: http://gooa.las.ac.cn/external/journal_ranking_report.jsp )。 GoOA 平台目前已经和许多权威出版社进行了资源的合作,通过平台首页查看出版商是否有期刊被 GoOA 收录,可迅速判断出版商是否值得信任。 任翔 . 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 :2014 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 . 科技与出版 , 2015, 34(2):18-23. 程维红 , 任胜利 . 世界主要国家 SCI 论文的 OA 发表费用调查 . 科学通报 .2016,61(26):2861-2868. 中国作者发表开放获取论文获得更多的支持 .Nature Research. .http://www.natureasia.com/zh-cn/info/press-releases/detail/8542. 开放获取出版在中国 . BioMed Central in China .http://gateways.biomedcentral.com/china/blogs/china-week-open-access-in-china/. Pre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ing . Wikipedia, the freeencyclopedia, 2016. (陈雪飞,刘静羽) 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个人分类: OA出版|9240 次阅读|19 个评论
Wiley会员周系列—如何维持学协会和出版商的良好合作
WileyChina 2015-4-3 08:04
作为世界领先出版商,Wiley为学协会出版期刊与图书,同时,有超过900个会员组织是Wiley的合作伙伴,鉴于这两点,我们相信Wiley足以谈论 保持出版商和学协会幸福“婚姻”的公(mi)式(jue) 。笔者与机构的合作是从1996年与国际移民组织签订第一份合作协议开始的。那是一次“闪电式婚姻”,虽然我们只花了几个月,但是我们很快就建立了稳健的联系,并发现了他们的期刊和机构真正需要的东西—独立性,国际作者和全球化。这场“婚姻”的快乐来自于倾听,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市场运作并制定相应计划。 虽然每场婚礼可能都有相同的元素:时髦的礼服、结婚蛋糕和舞蹈,但是卡戴珊家族(纽约知名的名媛家族)和英国皇室成员却对婚礼设计和经营婚姻有不同的想法。 在这里,我们也给5条维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小窍门: 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求爱期 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求爱期能给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好的合作关系来自于文件交换和粗略的邮件交流,但是,最稳固的关系来自于共同相处的时间。邀请潜在的合作伙伴与您一起共度一天。在这一天中,您可以讨论长期的合作计划并与他们的科技引领者会面,同时,他们也可以向你证明他们所说的一切。 一份好的婚礼清单 一份好的婚礼清单(服务需求清单)应该将核心目标和关键服务相匹配。“婚礼清单”应该包括传统的一站式服务(订阅管理、排版和分销)和创新的动态服务(移动平台应用、网页、社交媒体支持、职业生涯中心和在线学习)。商务业务也需要加入清单,比如:用户体验测试小组,同行评审管理专家团队,个人发展等。提出这些合理的要求能促进我们的改良和发展。 一份共享的永久计划 一份共享的永久计划应该来源于市场洞察力和成功的基准点。这份计划应该定义出发展的机会有哪些,是OA(开放获取)、还是新兴市场的新作者、或者是建立政治关系的需求,是作者语言润色服务、还是新产品计划(书籍、杂志、报纸等),或者是国际影响力。 和睦的大家庭关系 和睦的大家庭关系意味着达到您的编辑、总裁、首席执行、出版主席和通信交流官等所有人员的需求。您需要知道他们需要何种信息才能采取相应行动,也需要知道我们如何能帮助他们成功。 有力的定期沟通 有力的定期沟通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电邮沟通和长期的沟通中。平时多花时间去解释您的需要并分享彼此对未来的规划,千万不要等到合作双方对合同有了抱怨才沟通。同样地,请在我们做的好时及时地夸赞我们。我们需要在出色完成一份工作时得到奖励。我们的工作是回应您的一切需求。我们可以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总编辑、找到您的会议应用供应商、或者是找到一个以“早期科研人员发表有影响因子的文章”为主题发言的会议发言者。我们可能曾经在全球的某个地方为某个合作伙伴出色地完成了某个任务。而且,我们可能会向您发出挑战,让您完成困难 的工作。只要合适,我们都鼓励我们的出版商挑战现有的状态,以此保证我们能随时应付我们的会员、作者、读者和科研人员的改变需求。 现在,我已经阐述完了排名前5名的小窍门,最重要的是第五条: 有力的定期沟通 。 正如幸福婚姻需要夫妻双方良好的沟通一样, 沟通是成功的长期稳定合作的秘诀 。还在等什么,今天就拿起您的电话打给您的合作伙伴吧!
个人分类: All Sub|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偿的将知识卖给出版商,而获取知识却贵的要死!
admition 2014-6-26 15:42
2012年5个多月来,在美国一个名为“知识的代价”(The Cost of Knowledge)网站上,已有全球14429位科学家签名(名单)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有人用“学术之春”形容这场运动。 吹响号角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今年1月21日,这位来自剑桥大学的菲尔兹奖得主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号召同行行动起来,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集团。 读到这篇博文的泰勒·内伦(Tyler Neylon)——一位目前在硅谷开公司的数学博士当即给高尔斯教授留了言。第二天,他建立了一个网站,命名为“知识的代价”。泰勒事后回忆,自己读到那篇博文,就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在他看来,高尔斯是一位拥有号召力的“超级明星”。 迄今为止,1.2万多名科学家在泰勒的网站上签了名。他们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爱思唯尔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出版巨头并非第一次受到科学家的批评。过去多年里,陆续有一些科学家拒绝向其投稿或担任编辑。 孙博阳说, 学者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无偿地将研究论文转给了出版商,又有无数学者义务为期刊做论文评审。而学者要想看到论文,还要花大价钱将他们创造的知识买回来。出版商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她认为,大部分情况下,知识是纳税人投资产生的,现在却只有付得起钱的大学图书馆、少数读者可以利用,这在道义上也是讲不通的。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梅志平对此也表示:“我们投稿、审稿都是义务的。研究成果都是国家纳税人的钱,为什么到后来我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了呢?”
个人分类: 求真务实|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
热度 28 hongfei 2014-6-20 11:30
《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 2014.06.19 上周Telluride的研讨会之后,瑞士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Sylvie Roke教授给与会同仁email来一篇她在EPFL的同事Geoffrey Bodenhausen在2013年的Journal of Biosciences上发表的题为On toxic effec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的评论文章(Commentary)。这篇文章在下面的连接可以全文下载。 On toxic effec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文章全文下载: http://www.ias.ac.in/jbiosci/mol3734.pdf Sylvie是个奇女子。她在出生的时候医生说她不能活过20岁,而且她有严重的先天视觉问题,看人的时候不能正视,看计算机屏幕的时候需要使用专门的放大镜。就这样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居然能够做激光和光学实验,不仅念完了博士,而且还成为了著名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教授。她过去十年左右从事的研究是溶液中亚微米颗粒物界面的和频振动光谱Mie散射研究,做的很不错,而正好是我做博士的时候发现的二阶非线性Mie散射研究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比较熟悉。她是有心人,比如每年都会在圣诞节从邮局给我寄张贺卡之类。而我自己却常常疏于这些礼节,每次收到贺卡都会自责一番,但从不改正。Sylvie在EPFL的研究组叫做Laboratory for Fundamental Biophotonics(LFB 生物光子学基础实验室),她现在还做非线性光学神经细胞成像之类。 Sylvie Roke研究组EPFL生物光子学基础实验室连接: http://lbp.epfl.ch/ 就Sylvie这么个身体状况,她居然还喜欢山地自行车这样的运动,我们都不知道她怎么看路。几年前她在Telluride开会的时候,骑山地自行车在山间小道穿行,出了严重事故,摔倒的时候自行车车把把她的胃戳破了,通过直升机救援送到医院,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当时和她一起骑车的同事,上礼拜在Telluride谈到这件事情的经过时候,还在后怕不已。 既然Sylvie敢说敢干还不怕死,所以她给大家email来这篇《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Geoffrey Bodenhausen应该是核磁共振(NMR)领域的牛人之一,因为领域关系,我个人不是非常了解。这篇文章的摘要是这样的: The advent of online publishing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ults. This revolution might have led to the untimely death of many traditional publishing companies, since today’s scientists are perfectly capable of writing, formatting and uploading files to appropriate websites that can be consulted by colleagu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like. They also have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o criticize each other and organize an anonymous peer review system. The Open Access approach appears promising in this respect, but we cannot ignore that it is fraught with editor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 few powerful publishing companies not only managed to survive, but also rake up considerable profits. Moreover, they succeeded in becoming influential ‘trendsetters’ since they decide which papers deserve to be published. To make money, one must set novel trends, like Christian Dior or Levi’s in fashion, and open new markets, for example in Asia. In doing so, the publishers tend to supplant both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funding agencies in defining science policy. In many cases, these agencies tend simply to adopt the commercial criteria defined by the journals, forever eager to improve their impact factors. It is not obvious that the publishe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editorial boards that they appoint, or the people who sift through the vast numbers of papers submitted to a handful of ‘top’ journals are endowed with sufficient insight to set the trends of future science. It seems even less obvious that funding agencies should blindly follow the fashion trends set by the publishers. The perver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vate publishers and public funding agencies may have a toxic effect on science policy. (试译:在线出版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科学成果的传播。这场革命可能会逐渐终结很多传统的出版企业,因为今天的科学家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撰写、 编辑和将文件上载到可以由同事和普通公众参看的网站上。他们也有足够的智力资源相互批评和组织匿名的同行评审。开放存取的做法似乎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其实也存在不少编辑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环境下面,一些颇有势力的出版商不仅设法生存下来,还设法攫取了可观的利润。更有甚者,因为他们能够决定哪些论文能够被出版发行,他们还成功地成为有影响力的 '潮流制定者'。为了赚取金钱,必须有能力设置新的趋势,就像Christian Dior或 者Levi's这些品牌在时尚领域所做的那样,并且能够在例如亚洲这样的地方开辟新的市场。在这样做的同时,出版商往往取代了政府和跨国研究资助机构来定义科学政策。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研究资助机构倾向于简单地采用由总是热衷于提高其期刊影响因子的期刊所设定的商业标准来制定研究资助政策。科学期刊的出版商,他们任命的期刊编辑委员会,或对大量投往一小撮 '顶级' 期刊的大量稿件进行筛选的一小撮人,并不明显具备足够的洞察力来设置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研究资助机构也更不应该盲目地追随由出版商设置的时尚潮流。私营出版商和公共研究资助机构之间这种变态关系会对科学政策产生毒害效应。) 这个摘要已经把文章的内容说得比较清楚了,就是政府和研究资助机构采用有追求影响因子的时尚期刊的标准来制定科学政策是会有毒害的。如果大家感兴趣更多的具体内容,请直接去下载和阅读全文。 在这篇评论正文中我看到下面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technical quality of flashy papers that appear in ‘top’ journals often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If it were not for our ardent wish to keep a few friends among our colleagues, we could easily cite a dozen papers about NMR that appeared in Science but that would undoubtedly have been rejected by the referees of th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试译:毫不令人奇怪的是,在所谓 '顶级' 期刊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吸引眼球的论文在技术质量上常常难以令人满意。如果不是殷切地希望在我们同事里面还保留几个朋友的话,我们可以很容易举出十几篇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关于核磁共振的文章会毫无疑问地被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杂志》)的审稿人拒绝发表。) 我因为不熟悉NMR领域的研究,所以专门就把这段话去问实验室NMR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不是真的。他的回答非常简短:“Absolutely true(绝对真实)”。 这种情况在我自己相关的领域倒是不觉得奇怪,我觉得奇怪的是居然NMR领域也这样。我自己很少看Science或者Nature上发表的本领域相关论文,但却常常会收到其他一些领域的科学家给我的email,想知道他们刚在这些期刊上看见的相关论文的数据和结论究竟有多可靠。总的来说,不少时候自己看过别人询问的这些文章之后会很失望,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外行在决定那些文章值得发表。上个礼拜在Telluride开会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总之,这篇评论是有责任感和良知的科学家写的,感谢Sylvie的分享。 读过之后,人们自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必大惊小怪。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2522 次阅读|36 个评论
以全球视野观照中国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2)
热度 1 renxiang 2013-8-8 15:04
2  产业转型的首要战略抉择是什么?    中外数字出版的根本差距,并不在于新技术的使用,也不在于具体模式的高下,根本差距在两方面:一个是出版业的资源积累;另一个是资源的配置机制。    英美:厚积薄发才能顺利转型   英美出版业的数字转型是全球最为顺利、稳健并可持续的产业升级,这一转型依靠的不是神奇模式,而是雄厚的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能力。   英美出版业在数字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得益于其几个世纪的积累。这种积累体现在海量的优质内容、强大的内容整合能力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上。这是厚积薄发的转型。斯普林格的电子书平台拥有超过14万种高质量的学术书籍;学术图书连锁书店Blackwell是英国第一家尝试POD(按需印刷)模式的书店,其EspressoBookMachine(EBM)拥有超过100万种供选图书和40万种绝版书;圣智学习集团的Questia是面向高校学生的学习资源搜索平台,是一个将海量内容、衍生服务、虚拟社区、移动学习等有机整合的模式,其内容规模达到900万篇文章的全文搜索。正是基于雄厚的内容积累,数字产品和服务才能价值倍增,使读者愿意付费,从而实现了持续性的转型。   在积累内容资源的同时,英美出版商也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出版人才资源、媒介传播资源、读者渠道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共同打造出版企业的资源运营能力,它确保英美出版业可以不断生产高质量内容,并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盲目跨越式发展甚或导致产业倒退   反观中国出版的数字转型,“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最常用的词汇。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求大求全、快上快干。从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到行政主导的大出版集团合并,再加上相继上马的大平台、大项目、大标准等,很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与作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中国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也变得激进而短视。   企业“干不干”数字出版的困惑,其背后是对数字出版的恐惧,而恐惧的根源是产业资源的匮乏。由于家底薄,积累不足,发展滞后,就不得不寄希望于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以为一个异想天开的模式,或者一个政府政策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少奋斗十年。这种中国式的跨越式发展,不但无助于 出版产业 的升级,反而是在透支资源,甚至导致产业倒退。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必须要为传统出版还债,完成传统出版没有完成的资源积累。立足于资源积累和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是“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出版业数字转型的首要战略抉择。    3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什么?    数字出版是什么?是数字化的传统出版,信息服务,还是全媒体出版?目前各方理解都存在局限性,都没有跳出狭窄的视野,或多或少,都是在盲人摸象。    薄利多销将是数字出版的特质   在西方,数字内容的定价问题已经不单是内容方与平台方之间的事,而被视为商业行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英美数字出版产业同样存在内容方与平台方的矛盾。平台方的渠道霸权也是争议焦点所在,而且冲突更加激化。   美国亚马逊对Kindle平台的畅销电子书坚持10美元的低价策略,此举激怒了传统出版商,导致公堂相见。但是,法院最终将电子书定价权赋予了亚马逊。美国联邦法官最近判定,苹果与六大出版巨头合谋电子书定价属于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从这些商业和司法实践看,高价内容的模式将难以为继,薄利多销将是数字出版的特质;同时,内容方需突破单纯内容贩售的模式,转而建立新的、更具附加值的盈利体系。    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创新   英美传统出版业的数字转型,体现了更多对出版本质的思考和与时俱进的探索。这尤其体现在教育与学术出版领域。   教材出版巨头,如培生(Pearson),早已完成了由教材出版商向教学服务商的转型,其产品不但包括教师可个性化定制的电子教材,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管理软件,还有为大专院校提供的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时代,立足于Ipad等平台的移动应用正在成为数字教育出版的新宠。可以说,英美教育出版的数字转型充分利用了内容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增值,最终提供完善的知识与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英美出版商的数字转型也体现了更多创新精神。在学术出版领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凭借高质量的期刊成为当之无愧的巨擘。但是Nature还有一个别称,Web2.0出版商——因为它是最早、也是最积极尝试用Web2.0技术来引领 出版创新 的企业。Nature的传统刊物采用了苛刻的审稿制度和高达90%的拒稿率,但其在线预印本平台NatureProceedings却采用了类似学术自出版的开放体系。它与在线学术社交网络Nature Network和社交文献共享管理平台Connotea共同构成一套基于Web2.0的数字学术传播体系。其开放理念大有革自己命的味道。    出版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   与传统出版领域的数字创新相得益彰的,是来自于出版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   在大众出版领域,互联网巨头 谷歌 、亚马逊和苹果业已建立了独立的数字内容生态,将出版商边缘化为内容供应商。这些互联网平台与自出版的结合,更是极大推进了出版产业的结构调整。过去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众出版巨头,如企鹅、兰登书屋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英国最新数字显示,自出版的电子书已经占到行业总收入的20%。这种产业格局打破了旧出版体系下的高定价模式,海量的廉价数字内容加速了大众阅读的转型。在专业和学术领域,由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开放获取运动正在颠覆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与资源配置。出版商凭借版权垄断建立的付费阅读体系将不可持续。由读者付费的出版模式,正在向由作者和赞助机构付费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可以免费阅读高质量的科学文献,而出版商的成本与利润将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由非出版商建立的、非营利性的开放出版平台,更是将开放获取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重新定义出版与出版商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出版商的数字创新,还是来自于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都在重新定义出版,也在重新定义出版商。一个新的出版传播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知识开放、传播自由的数字体系。出版与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整合互动越来越深入。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创新转型十几年前已经在英美开始,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情况依然非常迟缓。   对中国出版产业而言,转型和升级的前提条件,是理念的升级,是换脑筋,换思维。这种理念转变的核心,就是融入大知识传播体系中,并在广义的出版概念下思考出版的地位、价值、盈利方式和产业未来。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26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
wangyk 2012-11-22 02:15
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
王 应 宽 November 22, 2012 Beijing, China 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 目前,谁是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 OAJ 出版商?若单论出版创建型开放存取期刊的数量,当数辛德维出版公司 Hindawi Publishing Co. ,该公司目前出版 300 多种 OA 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 OUP 出版 8 种 OA 期刊, 90 多种期刊提供开放存取选择。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出版 230 多种 OA 期刊。 OMICS Publishing Group 出版 200 多种 OA 期刊。 OA 先驱 BioMed Central 出版 208 多种 OA 期刊,加盟 Springer 后,共出版 OA 刊 240 多种。 Springer 公司的 SpringerOpen 出版 100 多种 OA 期刊,同时还出版 1500 种混合型 OA 刊。因此,从期刊数量上看, Springer 应为目前最大的 OA 期刊出版者。最近与爱思唯尔的朋友们交流,得知爱思唯尔旗下的 1500 多种期刊也正在为作者提供开放存取选择,实行部分开放存取。如此而论, Elsevier 和 Springer 这两两大期刊出版巨头比较,谁是最大的开放存取出版者? Elsevier PK. Springer, which is a bigger OA publisher! Let’s go and see. 此外, PLoS 虽然只出版 7 种开放存取期刊,但仅仅 PLoSOne 一本期刊一年就发表 13000 多篇文章。从刊载论文数量看, PLoS 也应该是最大的 OA 期刊出版者之一了。 究竟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让我们拭目以待。 OA Logo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4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心出版商”正腐蚀开放获取:《Nature》观察及真图揭秘
热度 22 book 2012-9-24 19:18
“黑心出版商”正腐蚀开放获取:《Nature》观察及真图揭秘
Jeffrey Beall 在 9 月 13 日 的《 Nature 》上写了一篇题为“ 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 (掠夺性出版商正在败坏开放获取)”的文章。谈到开放获取领域一个愈发严重的问题:一些出版商仅以收取开放获取费(论文处理费)为首要目的,不采用严格的同行评审政策或根本不采用同行评审,有的不提前告知作者收费政策,将论文直接发表后告知作者要收取高额费用。 Beall 称这些出版商为“掠夺性”出版商,我们干脆直接称其为“黑心出版商”。问题的根本在于:想盈利没有错,但万万不能以损害期刊的科学性为代价。 现在我们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来自各类开放获取期刊的约稿或邀请你做编辑或编委的邮件,你会发现大多都是新成立的期刊。这其中很多都可能属于上述“掠夺性”出版商。想起来最近收到 n 封来自一个名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期刊的邮件,其行为让人觉得不是一个怎么正规的期刊。该期刊 开始出版于 2011 年 12 月, 隶属于出版商 International Scholars Journals ( ISJ ) ( http://internationalscholarsjournals.org/ )。 ISJ 网站的 Contact Us 页面上写着该出版商位于美国纽约,在爱尔兰、比利时和尼日利亚都有顾客服务部门。 去 Google 检索,让人有些意外,居然发现了两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如下图),两者 ISSN 号不同。除了隶属于 ISJ 的,另一个是一份印度期刊,开始出版于 2005 年。很明显, ISJ 存在一定问题。 让我们去国际域名查询网站( http://www.internic.net/whois.html )检索 ISJ 的域名 internationalscholarsjournals.org ,看看这个出版商是何来头。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信息: 服务器托管商 : GoDaddy.com 注册时间: 22-Sep-2011 18:05:51 UTC 更新时间: 15-Sep-2012 07:23:04 UTC 过期时间: 22-Sep-2013 18:05:51 UTC 注册人 , Jacobs Morision 注册邮箱 : chat4zeal@yahoo.com 注册人电话 : +234.07055081309 注册人国家:尼日利亚( NG )瓦里( Warri ) 所以,其实这个号称总部位于美国的出版商,其域名注册地是尼日利亚,极有可能印证了 Jeffrey Beall 在《 Nature 》文章中所说的 “ Many purport to be headquar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Canada or Australia but really hail from Pakistan, India or Nigeria (很多声称其总部位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但实际上都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或尼日利亚) ” 。另外,这个域名属于托管域名,且一年做一次更新,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断定该域名不属于正规研究或出版机构(正规机构往往会有自己的服务器和域名)。 有了上面的域名信息,接下来会想进一步搜索看看注册人是何许人也。邮箱地址一般是最有用的信息:很多注册需要接收邮件来验证,所以这册人应该会填一个自己的邮箱地址。用 Google 检索 ISJ 的注册邮箱 “ chat4zeal@yahoo.com ”, 虽然只有三条检索结果 , 但我的乖乖 , 有了新发现 ! 同样的邮箱 , 还注册了另外三个域名 : globalresearchjournals.com 、 aquatichandlers.com 、 polwoministriesng.org 。 这三个域名注册人都是尼日利亚的 Norman Osaruyi ,来自一个名为 Soft Cube IT Solutions 的公司。 后两个域名对应于两个水利、石油等方面的商业公司。第一个域名的名字居然是“ Global Research Journals ”, 风格跟 “ International Scholars Journals ” 多像。 检索发现这个域名于 2010 年 7 月 16 日 注册,一年之后过期,现在处于待售状态。 用 Norman Osaruyi 为关键字再 Google 一下,发现下图的信息。原来,这人正是 internationalscholarsjournals.org 的注册人。只是在 15-Sep-2012 更新域名时 , 换了域名托管商 , 将注册人名字也改为了 Jacobs Morision 。 综合上面的信息 , 我们可以做一些判断 。“出版商” International Scholars Journals ( ISJ )的网站域名注册人为尼日利亚的 Norman Osaruyi ,该人应该是被 ISJ 委托做网站建设的网络技术人员,或者本身就是 ISJ 的参与者。并且该人曾在 ISJ 启动前一年( 2010.7.17 — 2011.7.16 )注册过 “ globalresearchjournals.com ”的域名,或许,一开始这些人想用的名字是这个。很有意思的是,居然真的有一个 2011 年启动的开放获取出版商名为“ Global R0esearch Journals ”,其网站域名为 globalresearchjournals.org 。或许, ISJ 注册 globalresearchjournals.com 之后发现已经有了 org 域名,才又改为注册了 internationalscholarsjournals.org 域名。 再来看看 ISJ 的一些行为: 1 )网站没有明确的出版商信息; 2 )使用已经存在的期刊名,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与一份更早开始出版的印度刊物重名; 3 )其下属期刊的评审政策很松,在操作上根本不属于严格的同行评审; 3 )狂发约稿及邀请加入编辑部的邮件(我有时候一天就收到几封 IJAS 的邮件)。 起码我是相信 ISJ 可以被划归为“黑心出版商”或“掠夺性”出版商一类了。很不幸,这种期刊的编辑部里头,又看到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名字。 ISJ 也在 Jeffrey Beall 的可疑出版商名单 上面,所以,如果觉得某个 OA 期刊可疑,可以去看看 Beall 的单子,也可以用上面的方式去检索下出版商的域名。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黑心出版商出现,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在监管很难的情况下,重要的可能是科研人员提高自己鉴别出版欺骗的能力。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13043 次阅读|24 个评论
学术期刊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
duxingye 2012-9-19 10:50
自上月下旬至本月,参加了一系列有关学术期刊发展与研讨的会议,听了一系列的报告,从国家有关学术期刊出版的政策,到大的期刊主管单位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等的学术期刊的扶植计划,再到精品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最后到大型出版集团的运营,还有有关学术期刊在传播中的版权问题,学术期刊内容质量,以及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基本上了解了学术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这些报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国家科学图书馆张馆长的报告: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我也思考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我想,未来,学术期刊可能就是以下的情形吧? 1 人们可以方便地从手持终端设备获得学术出版信息,科研人员可方便提交研究成果,由互联网系统自动实现同行评审过程,通过评审的成果自动生成标准格式进入互联网数据库,并进入元搜索系统。 2 存在一个元搜索引擎,提供检索和以学科导航,可以快速地将读者指引到感兴趣的学术出版信息。 3 作者、读者将不再为发表和阅读学术文章而付费,国家是科研学术传播最主要的投资者。 4 大型出版商不再为平台而竞争,平台已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成为公众平台,大型出版商将致力于用平台数据建立“知识立方”,生成“知识情报”,或者定向的“科研情报”,大型出版商将逐渐退出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角色,而成为“情报家”的角色,成为图书馆等机构的附属部门。 5 纸本的期刊将做得更加精致,是精华浓缩本,专门用于收藏和记录最为重要的科技进展。 6 编辑这个行业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专门处理数字信息的技术人员将取代这一群体。
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数字看国际学术出版的规模与垄断
热度 4 renxiang 2011-6-23 17:06
今天看到一份资料,虽说是几年前的数据,但还是能全面地概括当今学术期刊出版产业的规模与垄断程度。 西方学术期刊的数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说明,学界对于期刊的需求——尤其是发表论文的需求有增无减。出版或者出局,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承载学术成果的最主要渠道,它的扩张与大学的扩充、研究人口的剧增密不可分。据估算,全球正式注册的——估计意思是,在知名期刊发表过文章,或者学术会议上露过脸的——职业研究者达到570万,从2003年到2008年,西方学术期刊从39565种增长至61620种。 每种期刊全年平均发文数从1972年的72篇,猛增到1995年的123篇,今天应该在150篇左右吧。文章的平均长度,2007年是1975年的1.8倍。伴随着期刊规模的增长,学术出版内容呈现剧增,文章数量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但是单篇文章的引用率,乃至阅读率,越来越低。据统计,平均每个学者每年阅读的文章不足100篇。出版激增,垃圾文件丛生,大量的学术文章写出来之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的意图也并非传播知识,只是为了拿到credits, 借以晋级、申请课题经费,等等。 西方学术期刊业基本上被前12家出版集团垄断,其2004年的总销售额搞到650亿美元,雇佣有25万员工。这12家集团是:Blackwell, Bertelsmann, Candover Cinven, John Willey Sons, McGraw-Hill, Pearson, Reed Elsevier, Srpinger, Taylor Francis, Thomson, Wlters Kluwer, Velagstruppe George Von Holtzbrinkck GmbH. 这些赫赫有名的学术出版巨头控制了几乎60%的优质学术期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IF期刊。 在2006年,STM出版的前10强,占据了美国期刊市场53%的收入,美国大学平均要拿出总预算的0.5%到1%来支付学术出版商,以购买日益昂贵的期刊数据库。 很多人对西方目前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不满,包括大学、图书馆、机构出版者,还有广大学者,期刊的高昂定价已经成为限制学术传播的壁垒。而出版商的高额利润,影响了整个学术出版体系的经济资源效率。但是,很多人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比较悲观。原因就是:两大基础无法撼动,一个是出版巨头的垄断权威,虽然出现过名刊名编委集体倒戈,转投开放获取的个案,但是总体来说,学界人士畏出版商如虎;另一个就是学界的“出版或出局”规则,期刊论文依然是学界所有利益的敲门砖和垫脚石。这一扭曲价值的存在,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垄断的、乃至浪费的期刊出版体系:它不但成本高昂,而且迫使大量的学术有效时间浪费在无止境的写文、投稿、审稿、退稿、修改、再投稿的流程中。 更为重要的是,期刊出版的时间滞后,以及出版商对于内容获取的控制,让知识的开放即时传播越来越困难。 中国学术期刊正在进行改革,一方面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是否应该考虑,结合国情,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 尤其是避免重复西方的错误和问题。 就像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可以避免汽车工业兴起带来的污染,本可以避免资源耗费型经济带来的环境破坏——这些都是西方已经证实了的错误。那么在学术期刊出版的未来体系中,能不能创建一种中国特色?至少,可以更加开放,更加O.A.一些,或者,鼓励多元竞争,避免出现由于过度垄断造成的扭曲……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4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数字出版峰会大家谈
热度 1 renxiang 2011-1-12 16:31
(看到 green 博客上的这篇笔记,感觉非常有价值,各位名家谈出了目前国内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和主要趋势,特转帖过来,主要是收藏一下。) 订货会期间几场论坛,主题无一例外是数字出版,看来数字出版真是山雨欲来风满城了。 图书商报书业商会颁奖会(1.6) 和君咨询贾彦海: 多媒体时代消费行为改变,企业要创新商业模式,业务适当多元化,建议大企业之间相互联盟。 现在是智力雇佣资本的时代。前几年是人找钱,现在是钱找人。吸引人才很重要。 华文天下杨文轩: ipad 是披着娱乐羊皮的狼。 由于它的易学性,多媒体,多功能,可分享,更新快,而且相对封闭,内容干净,一些欧美学校已经开始用它作教材。这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的模式。 但 ipad 短期还进不了中国,大家处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做其内容提供商,产品应用开发,终端设备及产业链整合,因为现在 ipad 上面的中文内容还很少。 对大众出版悲观,难规模化,难做预算。教育、少儿出版有机会。教育是刚性需求,自己的软件全是网上免费下载,但为女儿教育花了许多钱。 和君咨询李国华 资本是竞争的制空权。 企业是只看利润,还是看未来。 亚马逊 1997 年成立, 10 年亏损 。亚马逊每年给股民的信:看亚马逊,就看未来趋势。 新东方、学而思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美国上市 培训与教辅面对的是同一读者群,资本关注度不同。 教育辅出版 应定位于 教育产业。 商务周报非国有 民营书业颁奖会(1.7) 大块郝明义: 今天熟悉的出版才存在 120-130 年。未来的趋势是纸本艺术品化。以后图书的定位将更清晰,现在与其他媒介的区别不够明显。 汉王王邦江: 商业模式关系企业生死。 苹果:终端 + 内容。 1+1 2 。 亚马逊:内容补贴终端。阅读器价格下降,电子销售超过纸质书。 汉王:终端补贴内容。内置内容 + 汉王书城。 中信 新华媒体事业部。 Feisu8.com 网站;做了诺基亚手机的客户端;彩信手机报 。 体会是,这是个巨头的游戏,手机有中移动、电信、联通。网络有腾讯、淘宝、百度、盛大但 支付是短板,出版商只拿到 30-40% ,大部分是运营商拿的。 巴诺 2010 在线销售的电子书超过纸书,但总体收入,实体店是网店的 5 倍。 图书商报 网上出版的盈利模式(1.8) 总署张毅君: 计划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占新闻出版业产值的 25% 。支持非公有企业从事网络出版,鼓励数字出版走出去。 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欲建成 5-8 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产业链不能通吃,让各家在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国出版集团聂震宁 : 2011是数字出版的竞合元年。 中国出版集团已建工具书、百科、中华古籍语料、翻译语料数据库。 数字出版是原生态出版,体现文化的多元。传统出版是精品出版。 中文在线童之磊: 手机阅读是未来趋势。 中移动手机阅读偏娱乐,都市、玄幻、言情,手机阅读高峰时间是晚 10-11 点。 如果首页推荐点击 1000 次,第二页点击只有 100 次。 汉王张磊: 至 2010.12 ,汉王电纸书累计销售 100 万台。 电子书低碳,手机、电脑排放 59% , E-ink 只有 0.21%。 亚马逊每卖出 100 本书,卖 180 本电子书,但价格低, 1/3 价格。电子书销售占美国图书销售的 10% 。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电子书产业论坛( 1.9-10) 当当李国庆 浅阅读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深阅读还应该是专业的电子书阅读器。 版式是有语言的,现在的电子书一律一个格式,体验太差。 e 出版应该是互动的,看完同一本小说允许读者之间交流,做完试题能自动评判。最好是个性化的,比如试题老在那里出错,应该可以自动组织适合本人的测试。 现在电子书多数是作为礼品销售,实际读者购买的可能只有 20-30 万台,不够体量,没有形成市场,缺少向出版商谈判的酬码。 当当承诺三不:不做出版,不做电子书内容,不办实体零售店。呼吁打通电子书产业链,自己只卖传统出版书的电子版,定价权在出版商。 百道程三国 电子书不是指阅读器,是指电子内容。 电子书有三个发展阶段: 电子书 1.0 ,即纸质书的电子版。现在四大电子书出版商在做,多是机构用户购买,有钱赚。汉王、 Kindle 、巴诺也属于 1.0 。 电子书 2.0 ,即原生电子版。代表是盛大文学。 电子书 3.0 ,即增强版电子版。加声光电,代表是 ipad 。 纸书到 1.0 是渐变, 1.0 到 2.0 是初变, 2.0 到 3.0 是剧变。 说电子书是机遇也是挑战, 1.0 阶段对传统出版商是机遇,因为优质内容在他们手上,他们有话语权。 2.0 阶段对传统出版商是挑战。 美国的成功是 1.0 的成功,中国的热闹是 2.0 的热闹,中国的纠结是 1.0 的纠结。 中国应该学习美国,走 1.0 的道路。 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 介入手机阅读的原因:中国阅读率低;手机阅读更环保,中国图书每年砍树 8949 万棵中等松树。数字阅读占 10% 的份额,可少砍 900 万棵松树;创新碎片时间;省物流、仓储,实现精准传播;读者可与作者沟通;可以实现按需打印。 中移动手机阅读日点击率 1.7 亿次,每月信息费收入 8000 万。 浅阅读在手机,深阅读与汉王合作,上了 9 款电子书。 盛大文学侯小强: 中国的电子书是 1.1 。 云中书城里除了有网络小说,还有传统图书的电子版。出版社过于急躁,急于赚钱,要价太高。或小而全自己做电子出版,投入大而无成效。 产业通吃不可能,出版商应有分成的概念,让产业链都有钱赚。 磨铁沈浩波: 成立磨铁数盟,担网络出版重任。 与汉王、盛大文学脱勾。汉王是卖机器的,希望合作伙伴偏重内容运营。盛大有大量的自有内容,下面的子公司与我是竞争对手,盛大全产业链行不通。 与当当、淘定合作,他们不做出版,才与内容供应商合作关系简单,虽有争论,但不能离弃。 99.9% 的精力在做传统出版,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大把大把地来钱。 现在数字出版市场过热,许多人会为此失身,要泼点冷水。 电子书真正赚到钱的只有中国移动,如无政府推动也很难想象。但日本手机没有政府推动,手机文学也很繁荣。中国除中移动,没有成功案例。 对百度文库很气愤。中国音乐产业已经完蛋了,要保护这个行业,保护数字出版,不能被开放。 淘宝: 进入这个行业不到 1 年。数字内容交易,不好做,差点放弃,但总得有人做。这个行业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原来过度预期。重新搭建平台, 音乐也做,电子书、视频也做。 定位于零售平台。 淘宝前 5 年亏损 15 亿,第 7 年一年赚了 20 多亿,数字出版也应该坚持下去。 这个行业数字化进程决定了电子零售的进度,今天数字内容太少。 元太科技: Kindle 的屏幕 100 是我们提供的, ipad 的屏是我们授权的,三星的屏幕 50% 是我们做的。 每天的工作就是胡思乱想,做白日梦。 未来是移动互联。 手机不是最重要的,手机号码很快就要被取消了。 以后最值钱的不是号码,是名字。 不相信终端为王、内容为王,是用户为王,老百姓愿意值钱才有意义,否则你给他他也不要。 世纪集团陈昕: Kindle 是成熟的,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 辞海阅读器,存 600 本书,价值 2 万余元,我们说,阅读器是免费的,电子书卖 3000, 树立电子书值钱的概念。 Kindle 全产业链打通,出版商怕其规模扩大危及出版商利益。 Kindle 说只卖纸书与电子书,作者直接授权其出版是不得已的有限行为。 中国电子书市场起飞还远得很,问题还多得很,解决之后才可能发展。 世纪既做平台也做内容,是不得已而为之,因现在没有第三方平台,如有,可能会卖掉这个平台,将自己定位于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城邦何飞鹏: 数字化探索,不是华丽转身,是浴火转型,痛苦变身。 1996 年开始网络探索, 2003 年图书衰退开始, 2005 年杂志衰退 。 城邦预备 2012 年预备完成数字转型, KPI 考核数字销售占 20% 。 预计台湾 2015 年纸质进入半衰期,因为台湾小,数位化程度很快。 现在还有钱,可以转型,不要等消费方式改变后,自己连转型的钱也没有了,那就完了。 科学出版集团柳建尧: 2010 年 9200 种书, 3000 新书, 6000 重印书,数字出版营收占比不到 5% 。 人们对好内容的需求无止境,但人们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此消彼涨。但纸质有长远的生命力。 国际大专业出版商已经完成转型,从出版商 转为 信息提供商。 中国图书品种与总定价每年增长 6-7% ,总印数增长不到 1% ,实际是一种衰退。 商务王殿利: 编辑的消失,是对文化的灾难,不能保证人传到网上的都是科学和负责的。 做的是别人做不了的。历史资源编辑,工具书,学术著作(汉译学术著作,现代学术著作),不是简单图书的电子版展示,电子产品有自己的表现形式。 龙之媒 徐智明: 5-10% 的订单来自新浪微博的咨询,现在还主要是交流和信息发布功能,未来一定会增加结算和电子支付功能。 江苏新华周斌: 原凤凰新华所属音像公司,原多年亏损,销售汉王电子书后盈利, 2010 年电子书销售占其利润的 41% 。 徐州书城,整个楼面的电子数码产品,打造体验式营销模式。 2010.5 至今,全省各子公司中心门店全部建立汉王电纸书销售专柜, 15 家重点子公司门店建立了汉王系列产品店中店。 今不但采购图书实体,还采购版权,打造基于版权的数字中盘。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2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头在外”的基础研究之痛(四)
sunapple 2010-9-6 10:52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四) 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的痛楚今年又定期发作了,目前的这种所谓的博弈有当然比没有好,但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难道没有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应对之策?难道仅仅是个市场问题?笔者之前曾经发过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的系列杂文,但当又看到今年的如下报导时,不仅悲哀而且愤怒: ―――――――――――――――――――――――――――――――― [科学时报 张明伟报道] 9 月 2 日,《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挂到了网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116.shtm 这两封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33 家图书馆联合发出的公开信提到,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 3 年)内每年涨价 14% 以上的要求。 ――――――――――――――――――――――――――――――――― 面对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破局之处在哪里? 首先,是主管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认识问题。 我国目前形成的两头在外的基础科学研究形态--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以及形成的相应的评估体系,其对国家自主创新深层次的制度性的危害的严重性,无论是国家政策制定层面、还是行政层面,以及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应当有充分认识,建议政策制定及主管层面,迅速组织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长、中、短期三个层面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以及法规,在制度层面摆脱和超越目前的危局。 其次,面对两头在外的局面,制定和采取长期的具体应对措施。一方面,制定有力措施,迅速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及装备的国产化,替代进口,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培养起本土的尖端仪器产业链和产业群,彻底摆脱被发达国家锁定在科技食物链底端的悲惨局面( 这里,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在全国首善之区的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写字楼里,存在数量庞大的国外仪器代理商和代理公司,居高临下携洋人器利之威席卷全国,垄断某个领域或某些仪器及高品质试剂的市场,让国人持续不断地成为高价国外仪器装备及试剂的冤大头,并遏制了国内仪器研发制造领域的成长);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界的有识之士,应当迅速向主管部门提出相应对策,怎样在广大科研人员支持下,尽快把国内期刊办成国际期刊?这方面国内有已有较好的例子,如由清华大学办的Nano Research 。各个专业协会,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对老班子进行改造和换血,让真正有热情投身于振兴国家科技期刊的有识之士负责办刊,把刊物办好,同时国内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发表,尤其是学科带头人,要带头把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国产国际期刊上。唯有如此,才有振兴的希望。君不见,买办文化和买办思想已经渗透到科技界,悲观的与无奈的思想充斥着许多土鳖与海龟的脑袋,成为科技买办不仅时髦而且名利双收,许多后进趋之若骛,唯恐或后。面对如此现状,应当给予当头棒喝,警醒是必须的! 再次,在过渡时期,面对当前的国内 33 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的事件,国家主管层面,责无旁贷,不应当无所作为,因为科学和技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问题。 文章发出去的弊端,不仅仅在于我们花了银子把它发出去还要花银子把它买回来,更在于科学论文所载的科研成果、发现和创新的传播与受益群体,我们实际上形成了体外循环――受益最大的不是我们这个体而是拥有这些高影响科技刊物的发达国家的体,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学生、教师、政府公务员、各行各业的需要者包括老百姓,失去了需要的时候能够免费或廉价而方便地查看、阅读这些文献的机会,不得不去通过市场高价买回来。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关系越来越紧密、科学发现转化为高技术的门槛已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国家科技进步在这个模式下谈发展和赶超显得多么单薄!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悲哀。只有拥有了像样的科技传播权,才能够让中国的基础科研为人民服务,打下国家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而不是体外循环。 当然,我国科技界应当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贡献。怎样在国内与国际取得平衡?是国家受益的平衡还是受害的平衡,是今后面对的大问题。科技界应该给全国老百姓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因为科研经费是全国纳税人的贡献。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61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33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
sunapple 2010-9-6 09:48
33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 包括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 张明伟报道] 9月2日,《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挂到了网上。 这两封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33家图书馆联合发出的公开信提到,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3年)内每年涨价14%以上的要求。 十年赶欧美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向记者介绍说,在上一个合同期,也就是2007年到2010年,该馆采购该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涨幅已高达48%;按照该出版商的要求,下一个合同期结束时,价格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涨48%。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介绍,北大图书馆2010年采购该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费用是61万美元,该出版商对下一个合同期的涨价要求达到每年9%。对其他高校,该出版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高的达到22%,所有高校的平均涨价幅度达18%。 张晓林和朱强都向记者提到,该出版商要求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据介绍,张晓林和朱强提到的出版商其实就是爱思唯尔(Elsvier)。 两人均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哈佛大学2008~2009年度运行经费达到38亿美元,超过北京大学年度运行经费10倍还多。这样的涨价幅度完全超出了中国图书馆可能承受的限度,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连中科院的图书馆和北大的图书馆都感到难以承受,其他图书馆可想而知。 公益为利润作嫁衣? 2009年初,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会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先后发表声明,要求出版商慎重考虑金融风暴下图书馆界财政紧缩的客观情况,要求出版商保持合理价格。在此情况下,许多出版商在国外的价格基本没有增长,或者增长幅度很小。 于是,就把完成利润增长指标的目标转嫁到了中国。张晓林说,出版作为一个产业,价格有一定的涨幅可以理解,但涨幅必须与成本等因素相匹配,否则就是攫取暴利。据介绍,全文数据库的成本主要是先期投入和编辑费用,每增加一个用户,其成本几乎不会增加。 更重要的是,期刊是科学传播的工具,要为科学传播服务。张晓林和朱强现在都担任一些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他们介绍说,发表学术论文时,作者要向杂志缴纳版面费;同行评议专家、编委等的工作却不付费,事实上是科学共同体为学术刊物的发展承担了很多。一方面是公益性的支持、公益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高额的利润,这让人难以理解。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科学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担任国外期刊评委的人数也在增长。不能反过来再要求中国人承担高价。张晓林说。在两封公开信中,33家图书馆就呼吁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等,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 近年来,某些国际出版商不合理的价格政策,曾多次惹恼其旗下著名期刊的编辑。《逻辑程序设计杂志》的全体50位编委在长达16个月的抗议之后选择离去,并在一家较低价格的出版社创办了新杂志《逻辑程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著名期刊《算法杂志》编委集体辞职,创立《算法汇刊》。2006年,力主降价未果后,数学界顶尖期刊之一《拓扑学》的编委投身伦敦数学会旗下,另组《拓扑学杂志》,该刊定价远低于《拓扑学》。 信息不是铁矿石 张晓林和朱强都参加了前期的谈判和沟通。朱强这样描述谈判:除了讲他们的理由,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认为价格承受不了,中国用户可以考虑不买。他们绝对不允许有谈判的余地,一点让步的灵活性都没有。 朱强认为,该出版商起了一个很坏的带头作用,如果其要求得到满足,其他出版商就以为中国用户拿涨价没办法,也会效仿。据介绍,中国用户也在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这些图书馆已暂停该出版商旗下期刊纸质版的采购,并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准备进一步的接触与谈判。 但张晓林和朱强也谈到,国内图书馆也认可国际科技期刊的贡献,并不是以马上停订来强硬抗衡。图书馆也看到,该出版商旗下学术期刊超过2000种,水平一般较高,如果不采购,确实会影响到我国科研人员。其次,该国际出版商常采取游说大学校长等领导的方法,直接向图书馆施加压力。再次,有些高校图书馆刚开始采购该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没有经验,容易被各个击破。 这一切,很像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铁矿石谈判。当本报记者提及这一话题时,张晓林说,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 首先,铁矿石不可能哪儿都能买到,它掌握在个别商家手中,但是在科学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只有一家杂志,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只有一家出版商。其实,在几乎所有学科,都存在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影响力的众多国际期刊。其次,铁矿石不会从网络上得到,而信息是无形的,开放、公开的信息实在太多。很多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作者已在各种会议等场合进行了宣传,很多直接放在了网上,只要肯花时间和功夫去找,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差不多都能找到。 张晓林说,万一后面的沟通出了问题,国内几十家图书馆联合起来共同行动,采取一切合法手段,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2003年到2004年,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美国十多所大学就对某些出版商的高定价进行了抵制,并取得了实际效果。2008年,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也集体抵制某出版商的提价要求,结果是其产品价格不升反降。国内某主流大报相关报道的第一段如此描述:同一家出版社,同一个时间,同样的提价要求,在中国大陆成果实现,在中国台湾却打错了算盘。 张晓林和朱强反复强调的是,出版商和图书馆之间一定要营造一个相互合作、良性互动、双赢的环境,而不是冲突的环境。 尊敬的读者 : 科技文献信息是我国科技和教育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条件。近年来,我国教育科研单位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用户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大量国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科研和教育的科技文献保障能力,支持了科研和教育的创新发展。 但是,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 20 - 30% 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 。可以说,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 令人气愤的是,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经超过百分之十几的事实, 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以 每年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以上涨价的要求。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提出要在 2020 年 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 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中国 RD 投入支付需求范围远大于发达国家同类机构支付需求范围的事实,提出科技期刊价格要 按照中国 RD 投入名义增长幅度来同步增长。这个别出版商 只从自己的赢利增长出发,完全不顾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完全不顾经济现实,所提出的 涨价幅度 完全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范围,完全超过了中国 图书馆可能承受的任何限度, 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科技期刊文献是全人类(包括中国作者)共同创造的知识,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广泛利用来造福人类,它不应该成为掠取垄断暴利的工具,它的市场价格也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图书馆承担着科技文献保障的社会责任。为了 保护我国用户获取国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不受国外出版商垄断价格的胁迫,我们将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个别国际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做法,保证我国用户的合法、长期权益不受损害。 同时,我们呼吁广大教育科研人员,积极要求国际出版商保护中国用户获取国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积极要求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保护科技信息用户获取科技文献的合法权益,积极支持图书馆界抵制个别国外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积极支持将科技文献价格涨幅控制到与物价指数涨幅基本一致的程度,积极支持建立良性合作和可持续的科技文献采购保障机制。 我们呼吁 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的我国专家学者,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要求他们 正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经济现实,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和保障可持续采购的价格政策,多做有利于知识传播的事情,多做有利于可持续保障科技文献资源采购与利用的事情,不以过高价格或减少内容等手段来对中国广大用户获取和利用国外科技文献设置障碍,不损害中国广大用户获取和利用国外科技文献信息的合法权益。 图书馆联合署名: 单 位 名 称 姓名 职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袁海波 主任 国家图书馆 陈力 副馆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张晓林 馆长 孙坦 副馆长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强 馆长 肖珑 副馆长 清华大学图书馆 邓景康 馆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 葛剑雄 馆长 上海图书馆 周德明 副馆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代涛 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孟宪学 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刘春鸿 副馆长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潘薇 副馆长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李秋实 主任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书源 馆长 浙江大学图书馆 马景娣 副馆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史梅 副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 李爱国 副馆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林皓明 副馆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邵晶 副馆长 武汉大学图书馆 刘霞 副馆长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袁青 副馆长 中山大学图书馆 罗春荣 副馆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于光 副馆长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刘斌 副馆长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黄燕云 副馆长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王金玲 副馆长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熊丽 副馆长 山东大学图书馆 姜宝良 副馆长 四川大学图书馆 林平 副馆长 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小慧 副馆长 重庆大学图书馆 彭晓东 副馆长 兰州大学图书馆 沙勇忠 馆长 中南大学图书馆 张曾荣 馆长 郑州大学图书馆 朱榕 副馆长 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 各国际出版商: 期刊图书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成果。在中国图书馆界和国际出 版商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科技期刊全文数据 库,促进了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发 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 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递增,个 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达20-30%的情况,造成图 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导致部分图书馆开始削减科技 期刊全文数据库订购数量。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许多国家已 经严格限制图书馆文献经费增长,有的已经开始削减图书馆文献经 费,中国图书馆也已面临严峻的控制经费增长的压力。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 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 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三年)内每年涨价百分之十四以 上的要求。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 提出要在2020 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 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 在初级阶段、中国RD 投入支付需求范围远大于发达国家同类机构 支付需求范围的事实,提出科技期刊价格要按照中国RD 投入名义 增长幅度来同步增长。这个别出版商只从自己的赢利增长出发,完全 不顾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完全不顾经济现实,所提出的涨 价幅度完全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幅度,完全超过了中国图 书馆可能承受的任何限度,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在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满足用户科技信息需求上,出版界与图书 馆界有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共同的利益。这种责任的体现和利益的实 现,必须建立在一个保障用户权益、适应社会现实、良性互动合作、 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机制上。在数字信息网络支持下,知识传播的物理、 技术和经济障碍已经大幅度消减,推动知识的开放传播、维护公众的 合法长期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 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不 仅会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也必然会伤害这 个别出版商的自身利益,而且还会由于图书馆文献经费的刚性紧缺, 不可避免地损害其它出版商的市场空间和整个市场的活力。 因此,我们强烈要求个别国际出版商,正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的基本国情,正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尊重中国用户的合法权益, 以对用户、对自己和对市场高度负责的诚意,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符 合市场趋势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价格政策和灵活的可操作的价格方 案,避免由于过高价格涨幅阻碍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也避 免破坏包括自己在内的科技文献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也呼吁所 有国际出版商,多做有利于知识传播、有利于知识被社会广泛迅速利 用的事情,与用户和图书馆一起,控制科技期刊及数据库的涨价幅度, 维护合理的、良性互动的和可持续的科技期刊市场。 我们将联合起来,抵制个别出版商的不合理大幅度涨价,维护中 国用户的长期、合法权益,维护合理的、经济的、可持续的科技期刊 市场。我们也愿意以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与各国际出版商进行对话 和协商,共同寻求符合用户权益、符合出版商和图书馆双方合法利益、 合作共赢的有效解决办法。 图书馆联合署名: 单 位 名 称 姓 名 职 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袁海波 主 任 国家图书馆 陈 力 副馆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张晓林 馆 长 孙 坦 副馆长 单 位 名 称 姓 名 职 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 强 馆 长 肖 珑 副馆长 清华大学图书馆 邓景康 馆 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 葛剑雄 馆 长 上海图书馆 周德明 副馆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代 涛 所 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孟宪学 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刘春鸿 副馆长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潘 薇 副馆长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李秋实 主 任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书源 馆 长 浙江大学图书馆 马景娣 副馆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史 梅 副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 李爱国 副馆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林皓明 副馆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邵 晶 副馆长 武汉大学图书馆 刘 霞 副馆长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袁 青 副馆长 中山大学图书馆 罗春荣 副馆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于 光 副馆长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刘 斌 副馆长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黄燕云 副馆长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王金玲 副馆长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熊 丽 副馆长 山东大学图书馆 姜宝良 副馆长 四川大学图书馆 林 平 副馆长 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小慧 副馆长 重庆大学图书馆 彭晓东 副馆长 兰州大学图书馆 沙勇忠 馆 长 中南大学图书馆 张曾荣 馆 长 郑州大学图书馆 朱 榕 副馆长 2010 年9 月1 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自己发表的论文全文挂在网上供下载算侵权吗?
drqian 2010-4-19 00:47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gexiaoying同学在论坛上提出来的( 连 接 ),我在这里尝试着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一般认为,当自己的文章被一些非开放获取(none-open access)的杂志收录后,作者形同将文章版权转移给了杂志或者出版商。那么作者还有对这篇文章的进一步处置权吗,比如将这个文章放到网站上供其他人下 载使用吗? 从现象到本质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国外实验室的网站会把他们发表的论文的全文挂在上面供人下载,我现在所在实验室也是如此。这就给我自己做出了一个典范,意味着将自己的 文章挂在网上是可行的。那么其法律基础是什么的?答案是自我存档(self-archiving)原则。 自我存档 原则即文章作者有权将文章的电子版本放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以增加该文章的可获取性,继而增加引用次数或者影响力。这一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同行评议的期 刊杂志、会议杂志等,根据wikipedia上的数据,大约91%的杂志遵守自我存档原则。而且根据目前的形式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扩大,即该原则将逐渐被视 为一个出版界常识性的规范。所以,自我存档又被称为是通向开放获取的绿色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杂志上都有各自的self- archiving政策说明,比如有的杂志要求出版后6个月才能允许作者挂出全文(手稿你想什么时候挂都行),可以点此看一个具体的 杂志政策的例子 。 所以要让自己的文章被开放获取,就有两条路,一条是直接将文章投到开放获取的 杂志,另一条则是投到非开放获取的杂志,但是通过自我存档原则将全文挂到互联网上供人下载。如果大家都能做出一点努力,那我们开放获取的长期目标将更快地 被实现。 那么,各位研究者,请使用自己的权利, 把你的文章放到网上吧,这能让你和大家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archiving http://www.reproduction-online.org/misc/archiving_policy.shtml 首发于新科学 http://www.xinkexue.com/space-1-do-blog-id-1588.html 如有谬误,还请专家指正。
个人分类: 科学进展|123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