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任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变身份,活出精彩。
热度 2 pengshihu 2015-10-3 15:34
此时正是国庆节假日,然我并没有出去玩,重庆今天正下起了大雨,天气转凉。此刻我和室友都在寝室敲打着键盘,想到来重庆快一个月了,开学也三个星期了,现在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以及现在的思想高度,跟预想的完全不是一个高度,现在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对这个身份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还没有完全进行身份的转变,其实这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挺重的,有英语六级考试,二级建造师的考前准备,注册岩土工程师的基础考试,期末考等等,每天还要花两小时的时间进行期刊阅读。生活总会出现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等着去解决,我现在的想法是,赶紧适应现在的生活,进行身份的转变。
个人分类: 生活想法|207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研,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Hanzengs 2014-3-17 16:57
时下本科学子们忙的不亦乐乎,一方面需要完成本科阶段的最后学习任务:毕业论文(设计);另一方面要参加各种面试、复试,包括考研和工作。 但须注意: (1)要规划好,首要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任务; (2)确保每一件事情都要有鼻子有眼,保证质量;比如,有的已经复试通过,就把当下的任务(比如本科论文)随便糊弄交差,这是要不得的! (3)读研后,学习的日子一般会比大学更苦,要切实做好身心准备。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然,这个也是写给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加油吧,有梦想就真的了不起!
个人分类: 随想|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几句学生导师
热度 3 huangyanxin356 2012-11-22 20:40
都硕士、博士了,已经是成年人了,学生自己的人生道路得自己选择。 身为学生导师,帮助或要求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标准,这是份内之事,也是职责所在。学生们毕业后还能记得老师,能常联系,这是额外的 一点儿奢望了。 至于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应以尊重学生为主。我们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这是可以的。切不可过于执着,更不能拿着所谓理想和责任的大旗,把学生往沟儿里指引。说严重点儿,让学生去堵机枪眼儿,那就有点儿缺德了。一位博主说得好,所谓鸿鹄之志,这个社会给你翱翔的天空了吗?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习需要与学习内驱力
zjzhang 2012-8-22 18:47
–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理解为学习内驱力,它是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 –学习内驱力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 •附属内驱力(交往内驱力):指向他人,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属外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自我,为获得地位和自尊心。属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获得知识。属内部动机。
个人分类: 文学|6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魏书生培养学生十二种习惯
williammilo 2012-5-19 16:23
博主按:教育的本质和科学良好的习惯养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会不断地增值,会影响人的一生。《魏书生教育思想》这本书中,阐释了学生应养成的十二种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我抓学生习惯基本就这么抓。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10、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目的是教会学生以学习为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经典与科研
tengyu2011 2012-4-20 00:16
最近总有个想法在头脑中打转,就是如何为科研而有效读书?此想法何来?倒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一堂系统哲学课。担任系统哲学课的导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那就是回去读一本贝塔朗菲写的书,叫做《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课前经过与同学们讨论,决定分成四个小组,由每一个小组同学负责一到三章。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该书的章节内容。首先是第一组的同学上去讲一般系统论的导论和第一、二章。从讲课同学的讲课内容中,导师提到我们缺乏读经典著作的意识。理由是我们讲课把握不到点上,即一些重点我们忽略了,过于囫囵吞枣和流水线式的讲解。后来老师就指导我们怎么样进行一个经典著作的阅读,简单来说就是逐字逐句阅读,扩展性阅读。 回头想想本科的学习,除了一些经典著作选读之类的书以外,还真没看过多少原著。有时候想想,既然是大家公认专业内的原著,那为何大家没有去阅读呢?是畏难情绪在作怪还是没有意识去阅读?我个人偏向于后者。本科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去阅读原著,我们大部分时候都选择了去看一些概论的书。这类书经过作者的整理,已经把一本经典书的精华提取出来。我们更愿意去接受这个精华,因为我们潜意识觉得我们省了很多功夫。不过渐渐地我们形成了容易接收东西而不是去创造东西的思维,渐渐地我们对权威没有了怀疑,渐渐地我们失去了批判继承和创新精神。相反,如果我们有意识去阅读原著,把“精华”还原回书中,情况就大为不同。首先,我们会知道“精华”是怎么来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者是如何进行的。其次,我们形成了独立研读精神和能力,对作者论证的材料我们会进行分析,会觉得合理与不合理?事实上,知识无限,人总要不断地面对新材料和新知识。如何有效地获取新知识,难道要依靠老师?毕业以后无师可靠,靠谁?还是要依靠自己形成的研读和写作能力。这个和教育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相符合的,也是本人十分推崇的。 回头想想,本科时候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接收学习。我想那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去到教室“装知识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去装知识,知识就没有了更新,那么人类的知识如何丰富发展呢?总归有些人要跳出装知识这个圈子,走上了研究新知识这条道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就是研究生的使命,研究生就应该具备这种使命感去研发新知识。 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结合。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这种相对性给了我们批判继承奠定了合理性和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发展。如何发展需要每个人结合自身的专业去不断地摸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个人认为读经典是就是形成科研能力的基础。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很好说明了只有传承精华的基础上才能开拓创新。站得高才能忘得远,经典就是我们站得更高的“垫脚石”。
个人分类: 课堂心得|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拖延症良方,以此勉励自己
muxiny 2011-10-18 16:59
上大学以后,我开始有了拖延的毛病。立下目标无数,但时常却动力奇缺,常常在网上浏览着各色的小说和帖子,或是玩很无聊的弱智在线小游戏,却不愿碰专业书本或文献一下,甚至哪怕deadline就在几天之后,只有在deadline之前一点点时间才会因紧迫感而开始着手学习任务。这样下来,学业上总体来说算是马马虎虎,但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总之,就是无法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 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 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比如我有时偷偷希望实验不要成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面对之后更大强度的后续实验,其实是害 怕失败的一种变体),于是我们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时写实验报告,如 果我拖到最后,我往往可能因为能够和其他人讨论并参考其他人的观点而比我先完成要写得更全面更好)。这种时候,我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 期这样下来, 尽管我不愿承认,但我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 。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 即使结果不好,我也可以说,那是因为我没尽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会结果很好的(心理学上的高自尊人格)。   但我们不能永远靠放火来逼自己走过木板,那样的话,总会有烧着自己的一天;而且,那种压抑的焦虑感和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也并不令人愉快。因此, 最好的办法是将木板的高度降低——不要对自己的结果(比如分数)太高的要求 ,认真完成就好。由于我们的天资和其它能力的限制,也许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像某些出众人物一样做得那么好,但不管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尽力的结果都会比我们不去努力要来得好得多,不是吗?   对此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方法。那位作者将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之久都不愿开写,她的心理师让她不要管好坏,以她可以写出的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写 一篇出来作为试验。作者照做了,然后惊讶地发现她写出来的“最差”的文章竟然挺让自己满意的,感觉稍做修改就可以交给导师过目了。当然,有时写出来的初稿 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页但初稿只有5页。这种情况下作者就用了心理师教她的另一个方法: 每次工作一个小时,目标是让论文多一页 ,同样以“最差”为目标。这个方法实际就是大大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负担,相当于把“木板”放到了“地面”上。不妨一试。    人的完美倾向,严重点就是完美主义,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 我想起幼时的远大理想并希望为之努力时,我只要想起我的同学中无处不在的“牛人”,便会觉得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别人现在不仅比我强得多,更因为 他自身的优势而占有了比我更好的资源,所以我现在即使努力估计也赶不上他了,更别提什么远大的理想了,于是就又开始了拖延。   事实上,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在开始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于别人不少,于是你就开始纠结自己到底有没有跑下去的必要,却不努力去跑,于是被拉得更远。这时,你望着遥远的终点,感觉很绝望,都不想跑下去了。这时,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重点,也不去想别人,只看着自己的脚下跑 —— “管它呢,我先跑过这个小土丘再 说。” 就这样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跑,最终你一定会跑到终点线,那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错的。所以,专注于你努力的过程而非最后 的结果, 为你认真学习了一个下午或认真做了一个实验 而不是最后考试的那个A或一个漂亮的实验结果而表扬自己,你会发现完成工作其实不怎么难。   另外,专注于当下对拖延者来说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这里说的专注于当下, 不是指专注于你现在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或选择要做的事情 。其实,很 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过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然后就开始了拖延。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 ,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学实验表明,满足自 己一时的情绪需求并非最佳策略,从长期角度上来讲,它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想想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知道了。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森田疗法的理念是很适用的。具体而言,就是 不去理会那些打搅你的情绪波动 (比 如对自己说:“你要郁闷就郁闷吧,不管你了。”然后就不理会了),顺其自然,专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会泛起一圈圈涟漪,你若不理, 湖面最终会自己平静下来;倘若你过于注意那颗小石子,试图把它捞出来,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波澜,使湖面不得平静。豆瓣那个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我觉得 也是很有用的: 把你当时因为一时情绪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等等)记下来,告诉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后就专心工 作,等到工作结束再去做记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为未来过度操心 也是专注当下的一个方面。这点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赘言了。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不满,面对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对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于自责、痛苦等负面情绪 中,客观地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状况,进而为以后做打算。这一点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马拉松”的例子联系起来, 只有真正面对和接受了你落后于别人的事实 ,你才不 会为“我想得第一可是却落后别人那么多”之类的想法而纠结,进而才能以现实为基础,踏踏实实地努力去跑。   另外,在看书的时候(当然也有其它时候),很多人都常有“刚才看了好几页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的“不自主飞翔”的神游体验。对此,养成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去看世界,是很有好处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中, 时刻注意那些熟悉的东西有什么变化, 比如看书,就可以注意想想这书里讲的和我以前知道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很有意思的地方等等,慢慢地,就能做到专注于当下而不至于迷失。   战胜拖延,追根究底,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潜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对话的tips(括号里是要丢弃的自我对话方式):    1 .我选择/我想要 …… (vs.我必须/我一定得……)    2. 这个任务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 (vs.这个任务太大了)    3. 我今天要开始做…… (vs.我今天必须完成……)    4. 我也可以是平凡人 (vs.我必须完美/出类拔萃)   5. 我一定要休息娱乐/休息娱乐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vs.我没空休息娱乐/休息娱乐就是偷懒)   我想大多数有拖延情况的人也许都还没到严重成“症”的地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它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对心中理想的追寻。克服一个问题并不简单,需要自己给自己很多的支持与鼓励,期间也许会有许多的反复,但只要我们的大方向是好的,我们就该肯定自己。   “ 认识到眼前残酷 (这个词程度太深,但我想不出换什么好)的现实, 同时又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 。”这是我一直很欣赏的对生活的态度。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建立你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学习、保存、分享!
热度 1 hongri1130 2011-9-29 09:34
进入大学以后, 学习 方式和高中会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你几乎必须善用电脑来完成我们学习任务。当然,对于已经工作的童鞋也一样,无论是总结自己的经验还是学习新的知识或是收集一些 资料 ,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都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应该 如何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简单来看,对于知识,我们主要分3个部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分享知识。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开始讨论吧!我是一位刚进大学的新生,所以本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当然,你可以用自己的想象扩充到属于你自己的使用场景去…… 1、学习知识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知识的途径可不像高中一样,把课本背熟了神马都成了。到了大学,除了课本,你还必须善于探索或者挖掘那些与你所学习的有关的 知识 (当然也包括一些你不用学,但必须知道的东西。) 1、 善用 Google。 Google 可不是像某国电视台所说只能用来找点不良信息啥的,用好了google,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可以说,善用google几乎能查到人类已知的全部信息。这里是一篇李笑来老师写的google教程: 访问 2、 使用维基百科以及一些专业检索引擎 尽管 Google 的信息检索能力牛逼得没话说了,但是查询有些东西的时候使用专业检索引擎能大大减少你花费的时间。其中 维基百科 是绝对的佼佼者。和 Google 一样,访问维基有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而且不是全部人都天天可以有网络使用。这时,使用 离线版维基百科 WikiTaxi 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另外再介绍一些检索网站吧(欢迎补充): google学术搜索: http://scholar.google.com/schhp?hl=zh-CN CNKI知识搜索: http://search.cnki.net/ 万方数据: http://www.wanfangdata.com.cn/ Scirus: http://www.scirus.com/ NFOMIN: http://infomine.ucr.edu/ 最后,AD一下我们的网盘文件搜索引擎“找文件”: http://www.zhaofile.com 3、阅 读电子书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电子书 是人类进步的电梯。现在,几乎每一本书都有电子版的了,而且,随着 iPad 、 Kindle 的横空出世,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也越来越好了。而且之前介绍过的 读览天下正版电子图书服务 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极力推荐你去 买一台 iPad 或者其他的 电子书阅读设备 。另外,谈到读书,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 豆瓣 的讨论与书评都是不可以少的,你也应该看看。 4、 看看名校的公开课吧 现在许多国外名校都在网上发布了公开课,其中不乏一些世界级的大师的课程呢,而且艺术、计算机、经济学等等,无所不包,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看的。多了解一些 东西,无论对读大学还是找工作甚至整个人生都很有意义的。推荐到网易公开课频道体验上名校的感觉! 访问: 全球名校免费开放课程 5、 无处不在的学习 高中常说, 学习 无处不在。放在高中,这句话放在高中有点讽刺,但放到大学,那倒是真的。没事多上上各种有学习意义的网站,看看书什么的,总之,把握好美好时光,用知识充实自我吧!别整天沉迷游戏~ 2、保存知识 月光老师说:“ 保存知识 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最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内容。”保存知识分为保存到本地和保存到网络上。保存到本地安全,不易丢失;保存到网上则方便获取。我们一样一样来看。 1、 使用 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等软件将知识保存到本地 笔记类的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网页上的内容保存到本地,而且软件本身有信息管理功能,很方便地就能建立起一个小资料库了,查找起来很方便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关链接: EverNote | 麦库 | 有道笔记 | CintaNotes | Wiz(为知知识管理) | 网博士 2、 使用网络服务随时随地地保存知识 网络书签是不可缺少的东东,而其中首推的就是 Delicious 了,使用网络书签,你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查看你收藏的网址了。我自己也建立了一个微博帐号( 看看 ),现在微博的插件这么多,用微博就可以很方便地收藏网址啊图片啊什么的呢。另外,像如果你会使用 Dropbox 、 金山快盘 、 Everbox 等的文件同步服务的话,用它们来同步网博士的数据库或者一些常用文档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3、 建立个人博客来保存知识(WordPress等) 拥有一个个人博客对知识的保存灰常有好处呢,可以做知识记录,可以收藏链接,可以分享心得,可以和读者交流,总之就是非常非常有好处啦!相关阅读: WordPress中文视频 。 3、分享知识 有本书上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是的,和高中不同,大学更强调的是团队是我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1、知识分享首推的就是 Twitter 了,即时高效,可惜这个网站在大陆不存在,唉~不过国内的 新浪微博 或是 腾讯微博 也是可以凑合的。而且不得不说,国内微博的有些微创新还真迎合了我们的使用习惯。 2、建个博客。虽然有了微博的大行其道,但是深度的分享还是需要博客才能胜任的。除了一些类似新浪博客等专业的博客托管外,还是推荐自己建立独立的博客,如上面所说的 WordPress 。(异次元也是使用它建立起来的) 3、制作思维导图。像上面这几幅图片就叫做思维导图了,看上去很清爽吧。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推荐使用 免费开源且跨平台的 XMind 。 结束语 看了这么多,相信你也有点晕吧。嗨,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嘛。花点时间弄好这些指不定以后能帮你节约多少时间呢。好了,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如果你对于 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哦。最后,祝愿各位(也祝愿我自己啦)有个没那么荒废的大学生涯,嘿嘿。 原文地址:http://www.iplaysoft.com/build-your-own-knowledge-system.html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2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硕研阶段的常规学习任务
estudy 2010-4-19 08:47
晨起读文,一文未了,欲更读他物,竟不知何为该读之书。此因我未受常规之教学,全凭自习,殆有不能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之虞,遂须建立常规自学之任务,定常规该读之书。 观当今各校之经济学硕研教学,无不以基础理论及所专之业为主。而我所专之业全籍自己读文及以写带学(易师之方),故常规学习与阅读应在基础理论上。基础理论内容几何?三高是也,三高者, 高微、高宏、高计 之谓。高微之书, 杰里瑞尼者或马斯克莱尔者 也(皆备);高宏之书, 罗默者 也(背);高计之学习,理论与方法同行,其书以 铁梅 (备)为始,待有所成再览深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