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范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政治的精准定义
choudh 2019-6-9 23:11
“ 政治 ” 是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在总体上讲,政治是 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政治 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 对 “政治” 还没有公认的 精确 定义。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 ,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完整准确地掌握政治的真正本质,有利于揭秘人类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 一、 “政治”名词的演变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 “政治”一词都来自希腊语,起初指城堡或卫城,后来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再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 “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指实现安定状态等。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马克思认为,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权力不过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 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⑥ 一群人借以控制另外一群人的按照权力组织的关系和安排。 ⑦ “政治”是指规则制定、维系或修正(即以和平的方式讨论)的特定方式。 中国政治学界对 “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⑤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 ( 国家 , 政权 ) ,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虽然,政治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政治总是跟国家的权力相联系,政治总是围绕着公共利益、阶级利益或民族利益而展开的,但是, “暴力”、“权力”和“阶级利益”并不能直接反映政治的本质。 二、 社会管理 与社会分工 政治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要想探索政治的本质,就必须首先探索社会管理的本质。然而,社会管理又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任何一个社会分工系统往往只是考虑在某一较短时间和某一较小范围内各种价值资源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并形成社会分工系统的最大价值增长率。然而,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各种价值资源均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而且各种价值资源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制约关系,因此在较短时间和某一较小范围内能够实现最大价值增长率的社会分工系统,并不意味着能够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同样能够实现最大价值增长率。为此,必须对各种社会分工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确立其基本的规则,从而确保社会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并实现价值的最大增长率,这就是社会管理的客观目的 。 社会分工是社会中各种社会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之间所进行的分工与合作,各个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会分工时总是会总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或眼前的利益角度和局部的利益角度,较少地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长远的利益角度和高层次的利益角度,从而使社会分工活动具有较大的短期效应、局部效应和低层次效应。这是因为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隐蔽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分工者往往不能发现。经过长期的社会分工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各种社会分工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总之,为了确保社会分工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分工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分工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本质 :就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 社会分工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三 、社会 管理 的基本类型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发展 、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 稳定 等方面 ,它是针对社会分工过程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一切社会分工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都将最终可以体现为价值的交换或价值生产,那么,一切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管理。 统一价值论认为,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 社会 管理 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 . 互律式社会管理 ( 对流价值管理系统 )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社会约束力 , 从而使对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价值管理系统,称为互律式社会管理(即对流价值管理系统)。社会约束力的作用过程通常是:当对方的行为符合某一社会规则时,社会就会给予对方施以适当的正向价值;当对方的行为违反某一社会规则时,社会就给予对方施加负向价值,从而引导对方遵循该社会规则。 2. 指令式社会管理(串行价值管理系统) 甲方向乙方提供 单向社会约束力 , 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 进行价值运行,所产出的价值流量又全部返回到甲方的价值系统之中 ,就是指令式社会管理(即串行价值管理系统)。 3 . 民主式社会管理(并行价值管理系统) 甲乙 双方或多方组成一个价值 合成体丙方 ,双方或多方 接受丙方所提供的共同社会约束力,并共同遵守某一社会规则,就是民主式社会管理(即并行价值管理系统)。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 管理 ,往往是上述三种社会 管理 方式混合而成 :既有互律式社会管理,也有指令式社会管理和民主式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四 、 规范性社会管理与非规范性 社会管理 由于社会分工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分工与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两种基本类型,则社会管理也相应地分为 规范性 社会管理和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两种基本类型。 (一) 规范 性 社会 管理 归纳起来, 规范性 社会管理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的 纯粹 化 。包括唯一的主体称谓 、 确定的法人代表 、 固定的经营场所 、 确定的联系方式 、 确定的主体类型 、 明确的内部 权力 配置比例 、明确的责任限度 等内容。 社会管理的主体一般指政府。 2 、 效能 的规模化 。 社会管理的价值规模超过最低限度,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 3 、计算的精确化。 包括 各种社会组织(如政府机关、军队、警察、政党等)的运行 成本核算的精确化。 4 、 运行的程序 化 。包括有 清晰 的 法律制订与修改流程、行政审批 流程 、法律纠纷解决流程等 内容。 5 、 参数 的标准化 。包括 国民生产指数的标准化、国民收入指 数的标准化、 国民健康指数的标准化、生活质量指数 的标准化、 国民安全指数 的标准化等内容。 6 、 技术的专业化 。包括 社会管理技术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管理技术的专业化、社会信息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军队管理技术的专业化等内容 。 7 、 内容 的 模式 化 。 包括抽象化、标准化、程序化、模块化、正规化的内容。例如,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如服装军容的正规化、军事训练的正规化、军衔体制的正规化、装备配置的正规化、后勤保障的正规化、内部管理的正规化等)。 规范性 社会管理 的特征如下图: (二) 非规范 性 社会 管理 归纳起来,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 、混合化主体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的主体往往是混合型的,例如,当某人正在从事偷盗的非法行为时,路人既可以代表个人,也可以代表单位,还可以代表政府来阻止这种非法行为。 2 、细碎化效能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活动都是零碎的、微小的、短暂的,随机性发起又随机性消失。例如,路人看见有人违反交通规则,就予以劝告。 3 、粗略化计算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的价值成本计算往往都是粗略的,所产生的价值效益往往也是模糊的。 4 、简约化运行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往往是随机产生又随机结束,以快捷便利为主要原则,不需要遵循复杂的、严格的程序。 5 、模糊化参数 。在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主要是凭直观感觉、凭主观经验、凭社会反响,来处理各种社会管理事务,而没有经过细致的调研、精确的计算、详细的认证和严谨的程序。 6 、通俗化技术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一般不需要专业化管理技术,通常都是通俗化、常识化、简易化的管理技术和社会经验。 7 、零散化内容 。 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的具体内容往往都是零散的、细致的、具体的,可以零散到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个表情、一种物品,都可以产生社会管理的效应。 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特征如下图: 五 、政治 与民约的全新定义 (一)政治的全新定义 政治 : 规范性社会管理就是政治 。 政治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政治是经过 “ 规范性 ”处理以后的社会管理,之所以要对社会管理进行“ 规范性 ”,主要是因为 规范性 社会管理往往具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开而透明的管理内容、清晰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稳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从而使社会管理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规模,更广泛的管理范围、更持久而稳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预测性。 具体而言,社会管理的 “规范性”是指: 主体纯粹化、 效能规模化、计算精确化、运行程序化、参数标准化、技术专业化、内容模式化等。其中, 主体纯粹化是为了便于 社会管理的 主体控制, 效能规模化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宏观调控,计算精确化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定量把握,运行程序化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过程监督,参数标准化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品质保障,技术专业化是为便于社会管理的技术保障,内容模式化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的内容控制 。 政治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二)民约的全新定义 民约 : 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就是民约 。 民约就是 “民规民约”的意思。 民约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这里所谓的 社会管理的 “ 非 规范性 ”是指: 主体混合化、效能细碎化、计算粗略化、运行简约化、参数模糊化、技术通俗化、内容零散化等。 其中, 主体混合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主体引导,效能零碎化效能零碎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微观搞活,计算粗略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定性把握,运行简约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快捷便利,参数模糊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应对复杂局势,技术通俗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全民普及,内容零散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处理零散事务。 民约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六 、 政治与民约的逻辑关系 社会管理可分为规范性社会管理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其中,规范性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就是民约。 政治与民约 是两种基本的社会 管理 ,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 政治以民约为 基础 。 所有的规范性社会管理都是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政治是以民约为基础。 2、 政治与民约 相互辅相成。 规范性社会管理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共同构成所有的社会管理,其中,政治是骨架,民约是血肉,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靠 。 3、 政治与民约 可以相互转化 。 规范性社会管理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政治与民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有 些 民约事物(即非规范性社会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以实施为纯粹化、规模化、精确化、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模式化的社会管理,从而转化为政治事物(即规范性社会管理);有些政治事物(即规范性社会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化,从而转化为混合化、细碎化、粗略化、简约化、模糊化、通俗化、零散化的社会管理,从而转化为民约事物(即非规范性社会管理)。 政治与民约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七 、 政治与民约的三种类型 (一)政治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管理可分互律式社会管理(即对流价值管理系统)、指令式社会管理(即串行价值管理系统)和社会合成(即并行价值管理系统),则政治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 互律式政治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规范性社会约束力,从而使对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对流价值系统,就是互律式政治。 2 、 指令式政治(或集权式政治) 甲方向乙方提供规范性社会约束力,从而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串行价值系统,就是指令式政治(或集权式政治)。 3、 民主式政治 由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所组成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主体,同时向甲乙双方提供规范性社会约束力,从而使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并行价值系统,就是民主式政治。 政治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二)民约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管理可分规范性社会管理(即政治)与非规范性社会管理(即民约),则民约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互律式民约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非规范性社会约束力,从而使对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对流价值系统,就是互律式民约。 2 、 指令式民约 甲方向乙方提供非规范性社会约束力,从而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串行价值系统,就是指令式民约。 3 、 民主式民约 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组成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主体,同时向甲乙双方提供非规范性社会约束力的并行价值系统,就是民主式民约。 民约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六 、 经济 与政治的逻辑关系 经济 是 规范性 社会 分工 , 政治是规范性 的社会 管理 ,而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那么,经济与政治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1、经济是社会分工 的主流 。社会分工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分工和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其中, 规范性 社会分工就是经济,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就是 社交 。 当今社会, 由于 社交 通常涉及某些个体性、零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支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分工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小,而经济通常涉及群体性、规模性、整体性、宏观性和主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分工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大。因此,社会分工的主流部分 是 经济。 2、政治是社会管理 的主流 。 社会管理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管理和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其中, 规范性 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 规范性 社会管理就是民 约 。民 约 包括乡规民约、行业自律、社区管理、家族管理等具体形式。 当今社会, 由于 民约 通常涉及某些个体性、零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支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管理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小,而政治通常涉及群体性、规模性、整体性、宏观性和主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管理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大。因此,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 是 政治。 3、政治 可以 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经济是社会分工 的主流 ,政治是社会管理 的主流 ,由于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因此政治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经济与政治的逻辑关系如下图(其中,虚线表示近似关系):
个人分类: 统一价值论|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学术期刊规范性发展的一点思考
热度 1 meiyunchao 2015-9-12 16:18
学术期刊诞生到今年,300年了,作为一名发行工作人员,了解学术期刊的工作,知道编辑的辛勤工作,但是总感觉近来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新人少了,编辑的工作性质和方向好像也正在发生转变。学术期刊好像收到了多方的质疑,感觉不太踏实。 首先是像我们这边发行的很多刊物,专业性比较强,除了图书馆和研究院,好像没有其他的订阅客户,有人视若珍宝,可是大部分人都是视若不见。学术,如果脱离了现实的意义,那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接触的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也有部分核心期刊,见证了更多的是为了核心而做的努力,为了提高转载,对作者的职称,文章的研究方向有诸多的限制和要求,为了鼓励,对于被权威的平台转载文章的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奖励,理解这样做法的初衷,可是学术的价值是否是一个核心的认定,能够全部体现的呢? 还有部分期刊印刷的越来越厚,发行量确实不太可观,现在很多舆论也是在讨论期刊征收版面费的事情,个人之前也发表过相关文章,但是对于收钱就可以发的,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由来和历史 》我想,这并不应该成为理由。 人人都在讨论互联网,大数据,可是学术期刊界好像并不怎么感冒,开通了在线投稿,知网权威数据库,好像也有这么一点的网络化的味道。但是对于互联网的来说,工具的变革并不代表着任何的不同,因为互联网代表着便捷/服务/客户为主,,好像学术期刊并没有互联网的基因。但是OA出版,社交化科研,免费数据库等等新思维也是在不断开拓中。 总感觉学术期刊与之前有了很多的不同,这几天也在做一些期刊的历史的回顾,了解了很多学术期刊/大众期刊的发展历史,包括国外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载体,现在反而有点凌驾于学术研究之上的味道,或者应该感谢爱因斯坦,牛顿等大牛,正是他们将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权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是当一个网络平台或者渠道的权威性超越纸媒,人们对网络的认同高过纸媒之后,又或许是杞人忧天。但是对于目前的学术期刊,也有很多话想说。 学术期刊的乱象需要一个平台来将信息公开,完善服务。从期刊介绍,论文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出版,印刷发行,转载评价,分享评论,学术期刊或者说学术成果的需要很多的因素,也有很多的步骤,但是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致的服务,作者和杂志社应该有更充分的沟通,杂志社的信息也应该有公开的平台。 学术期刊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发表论文,成为鉴定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载体,学术期刊能做的,应该更多,《中国激光》/中华医学会系列等是行业内大家觉得做的很好的案例,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就看自己愿不愿意了。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2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思维的必要性
pkdlxx 2015-4-27 14:28
面对着现今社会很多众说纷杂的学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的必须性,大家对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数学思维值得重视的是条理性,严谨性,规范性等特点。 很多人也许记得一个故事:中学生在进行数学竞赛,问几点几分时针与分针重合;美国学生直接动手拨来找答案,中国学生则用笔算。有人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笔者看来不然,经过笔算的结果会更为精确与严谨,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触及的微观问题,更需这种数学思维去解决,这才有了科学发展的基础--数学思维。 如果说结果问题的方法是“术”的话,其背后隐藏或者蕴含的数学思维则是“道”,掌握此“道”,可以灵活多变,遇事解疑,融会贯通。而此“道”的延伸,可以使得生活中更多得问题迎刃而解。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2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文写作能力提高6要素
热度 1 premierlin 2014-6-18 10:13
一、勤于练笔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文贵于精,精在于练”。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一书中说:“谚云读书十篇不如作一篇”,“学人只喜多读文章, 不喜多做文章; 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工夫, 多作乃切实求己工夫, 其益, 益相去远也”。所以我们不仅要多读, 更要重苦练, 任何好文章都离不了苦练。公文等文稿的写作才能、技巧,也是从刻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写常练, 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当然,练习公文写作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工作中,常常听到一些人说;“我们想是想写,就是不知道从何写起”。笔者认为,不妨从写“火柴盒”、“豆腐块”,整理会议记录、情况反映做起,做到勤写、多写且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可以先从通知、大事记、会议纪要等相对来说内容单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工作总结等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也可以先从办法、规定、条例等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模式化的文体拓展,也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这样可以发挥自己知识和业务方面的优势,增强写作信心。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通过练笔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开阔知识面,只要坚持勤于练笔,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就会慢慢“入门”,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在“日不见长”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巧于借鉴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到底有没有“秘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公文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公文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只有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如,总结、报告、汇报材料的开头,通常会用到“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大力支持下”,“在×××的亲自过问下”;在总结成绩时,通常都会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者是“各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等等进行归纳;以领导为主角的新闻报道,通常会有“×××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领导不辞辛苦(根据天气变化可相应改为“冒着大雨”、“冒着严寒”、“顶着烈日”等)走访和慰问了×××”等语句;在分析问题时,一般都会用“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用此语来增强危机感,类似的语句还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困难同在;在结尾通常都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勤奋的工作,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来鼓舞干部职工的士气,增强信心。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 三、乐于思考 理论观点是文章的命脉,它是文章生命所系,价值所关。因此,必须切实注意材料的思想性和观点的正确性。只有从理论和全局的高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文章才有方向、有深度,指导性才强,才有生命力。而深邃透彻的观点、闪光发亮的思想来自在掌握客观事物之后的深入思考。常言:“道得人人意中语,千回百折费寻思”。所以,在写文章之前,必须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材料变成系统的语言,把系统的语言变成书面文字。 在公文写作前,谋篇布局是思路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根本的是要认真锻炼思路,加强思维活动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训练。毛泽东曾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只有对内容经过精心思考,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做到胸有成竹,再动笔写作,才能写出结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强的文章。要列好提纲,或打腹稿。这是起草公文的一道重要工序。按提纲写稿子,有许多好处:可以帮你组织材料;可以使你想问题更周到;免得一面写一面想,写时吃力不讨好。列提纲,一定要在掌握领导意图的基础上进行。提纲列的越细致越好,不要光列大题目,还要列小题目,就连每个小题目里各写几层意思,哪一层意思放在哪一个题目里面,也要考虑清楚。比较简短的公文,可以不列提纲,但一定要打好腹稿。打腹稿,虽然不一定形成文字,但对文稿的谋篇布局也要想明白。有了好的提纲或好的腹稿,文章等于完成了一半,起草公文就会得心应手。 四、博于选材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掌握信息、立足现实。公文重在实用,鲜明的实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公文写作之前,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经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将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公文的内容。 收集材料,需要搞好材料的积累, 努力建立自己丰富的“材料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 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 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通过积累材料,一是能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我们在看书读报时,对重要的、好的文章要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它好在什么地方?怎样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不足?假如换我来写篇文章又会是怎样?这样一对照,自己也就慢慢有提高。二是可以从中获取信息,积累各种资料。具体的积累方法是:把自己一本书后的最大感想和书中好语句记录下来,把它抄在本子上;把报纸上的有关资料,如好的观点、标题、典型事例及数据等你感兴趣的东西记下来,条件许可时,最好剪集成册,分类保存;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下基层调查和同他人聊天时的一些好想法,他人的好语言记下来。如此长久坚持下去对写作文章是大有好处。有人说,写文章的过程就是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资料的过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你觉得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材料就摘录、收集,并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善于比较 学习公文写作,需要根据行文意图去辨析文体,准确使用公文文种。怎样辨识运用的文种呢?首先能够区分行文的方向,依据隶属关系来确定适用文种。例如,“请示”和“函”都有请求批准的功能,但由于行文方向不同,则要使用不同的文种。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行文,应该用“请示”;向无隶属关系的机关行文,应该用“函”。如,关于购置**设备的请示,**公司关于与**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函。其次能够区分公文功能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依据公文的具体事由来确定适用文种。报告与请示两种文件,因为同是上行文,人们往往分辩不清,在工作中常常混用、错用。我们通过比较,是完全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区别是:第一,从性质上看,报告是陈述性公文,是阅件;请示却是请求性公文,是批件、办件;第二,从内容上看,报告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答复上级询问用的,不能写请示事项;请示重在请求,要写清请示事项,要求上级批复。第三,从时限上看,报告是事后说明,请求是事前陈文,请示的发出机关,要等上级批复之后才能把请示事项付诸实施,决不能“先斩后奏”。如,关于2006年通行费收入情况分析报告,关于**所工会委员改选的请示,这样一比较,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个事物特点,总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具有以上辨体能力,是正确使用公文文种的前提条件。为此,善于运用比较来学习,是辨识公文文种特点,掌握公文写作的重要途径。 六、精于修改 公文写作多写多练固然重要,但每次拟稿时,还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规律,也是写文章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文章频改,功夫自出。事实上,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学习公文写作,要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虚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克服怕人挑“刺”的思想,对每一篇文章反复推敲,精思细改,这样写作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 公文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一旦发现毛病,无论大小,都要严肃对待,认真修改。修改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体会出一些门道;也可以自己写了文章以后,请高手帮助修改。有的时候,人家改动几句关键的话,可以使文章上一个档次,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可以使你受益匪浅,甚至受益终生;也可以自我修改,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修改或者先读一些有关的文章,翻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一下思路,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回过头来再对文稿进行思考和修改。这样,即使比较成熟的文稿,也会发现毛病。
15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
Enago 2014-5-12 13:04
有朋友觉得,科学是很高尚的。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深奥,大众无法理解之下,就觉得很神奇,产生了敬畏感。为了更加显示自己的智商高于常人,就更加喜欢在文章里面用一堆专业术语加上一大把的公式,让文章显得深奥异常。同时还振振有词地说:科学是讲逻辑的,是严谨的,是讲究规范性的,是学术的。既然是严谨的,那么公式是最好不过的。既然是规范的,那就一定要使用专业术语。既然是学术的,那就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看得懂,只要那些同行们看得懂就可以了。 也许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发表文章的最终目标:传播知识的角度上看,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比深奥的文章更容易让大家接受,更有利于让读者受益。这一点可以从文章的引用率上间接体现出来。相对而言,一篇高引用率的文章同时也表现了它的观点给更多的人接受。大家觉得它有用才会去引用。一篇看都看不懂的文章,又怎么能激起读者引用的兴致呢。 另外一个要把文章写的复杂的理由则是让文章更加容易被期刊接收。一篇从头到尾都是公式的文章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然后从心里被迫认为作者是个牛人。一些作 审稿人也不例外,所以对这种文章除了给逮出推导上的问题之外,一般不会轻易拒掉。所以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 者就选择了把问题复杂化。而担心把文章写得简单易懂,会让审稿人觉得文章价值太小从而承当拒稿的风险。实际上这个倒是不用担心,审稿人一般都是某个领域里面比较专业的学者,对文章结果价值的判定都还是相对准确的。不会因为文章写的容易懂就认为文章的价值不大。 实际上把文章写的通俗易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李渔说:“能从浅出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把复杂的原理讲的简单易懂往往需要很强的学术功底。这也是为什么往往越是牛人,就越知道如何举重若轻,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道理给讲清楚。因为他们的知识面都很广,对原理间的深层次关联理解地更加透彻,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有所领悟。这样的文章,不仅本方向上的读者看得懂,就连非本专业的学者都可以受益,就可以间接的 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对科研成果的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交叉应用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把文章写的让人容易理解是科研人员要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本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专业团队提供 英文论文编辑 、 SCI 论文润色 、一站式编辑、出版协助 http://www.enago.cn §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5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话用语的准确性、规范性
热度 1 YESC 2013-8-24 17:19
最近以来,由于安培政府复活军国主义的意图日趋明显,我常常观看一些以二战为题材的历史片、电视剧。能够入眼的电视剧很少,总要不停地翻找着。当翻到上演“隋唐英雄”的频道时,那位顶顶大名的徐茂公正在振振有词地朗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这使我立刻联想到清朝人赵翼那首脍炙人口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有一字只差:徐茂公说“十年”,赵翼说“百年”;从逻辑上讲:赵翼似乎有抄袭、夸大之嫌!后人引用前人的文句似乎已成常规;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唐朝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宋朝大词人苏东坡更甚,把唐朝人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改成了《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然而后世并没有人指责他们是‘抄袭’。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把名家的文字加引号后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似乎更能够不露声色地卖弄自己的文采和博学。到了文革时期,通篇引用毛主席语录成为一种风范;似乎谁引用的最多,谁就最革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是文革中广为吟诵的诗句;也许是剧作者不知该诗句出自何人或者是记忆有误,也许是他感觉“百年”太久了,才使徐茂公吟出了如此极不相宜的诗句。电视剧中的人物吟诵前人的诗句,也许会使剧情更添文化品味,也许能够显示剧作者的博学多才。不过剧作者若使前人吟诵后人的名句,反倒会弄巧成拙,显得有些滑稽;不过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剧作吧! 不求甚解地引用古典,其实也并不少见,在西安常见到“开元”二字,如“开元广场”、“开元商城”之类;大抵由于“开元”是唐朝的盛世。但是,“开元”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其一蹶不振,最终趋于灭亡。杜甫有诗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云云。我想:用“开元”隐喻自己事业走向全盛的人们,大概并不希望也会被人写诗追念吧!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以为“贞观”才是应该引以冠名的,因为那个年代生气勃勃、有进无止;难道这个年代不值得我们“往”吗! 最近有一个电视剧名一闪而过,好像是《谁hold谁住》;中西文混用的例子还有不少,最多的要归冠于“PK”。玩弄这种游戏的群体,多半是懂不了几句西文、对中文一知半解却又极具卖弄欲望的人们。关于文字使用的规范性,国家早有规定;电视节目的审查部门为何视而不见?世界各国中优美的语言甚多,如果各取所需地混合使用,恐怕比日文中的片假名、汉字等混用还要不堪!日本军国主义的孝子贤孙们应该会因此而暗喜:我们神社中所供奉、被绞死的先祖们,说你们是劣等民族并没有错,否则你们的语言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文字游戏的玩主们,想一想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语言的前途吧!我想没有人希望成为搅乱汉语的民族罪人!!
个人分类: 杂谈心得|1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业第一单:独立审稿
热度 1 zhaodl 2012-9-29 23:05
开业第一单:独立审稿
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发出了一篇博文——独立审稿服务的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617699 ),主要是想提出一个自己实践“为好人做事”理想的构想,没想到,今天下午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一篇编辑规范方面的文章。实在讲,文章是属于我审稿中见到过写作水平比较好的,所以我没有提什么意见,而是直接在文章上进行修改润色,前后花费了我两个半小时。主要修改是: (1)标题修改是希望提升一下,上升到规范标注的层次,而不是具体的,有利于提升文章的层次感; (2)摘要希望按规范的报道性摘要的要求来写; (3)尽力剔除口语化,因为“规范性的东西”,语言表达的理性可以增强“权威性”。 因为是开门第一单,我回信说:免费服务。为了后来者避免欠人情,我现在开出价格表,以供参考:起价100元,500元封顶,一篇文章可以多次反复,直到我提不出意见为止——我也许给出结论“难以成文”。试营业期间,试行先服务、后付费,根据意见的分量,你可以在幅度范围内决定。 第一单生意完成了,明天出行的计划可以如期,并且应该会有一个好心情,也希望不要堵车!祝大家,中秋与我一样好心情!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热度 6 zmpenguestc 2012-4-27 23:33
学院规定从 2011 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要求对其提交的论文进行前期的形式审查,即论文规范性的审查。如果形式审查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整改,然后才能打印和正式提交论文进入专家评审阶段。为了规范学位论文,学院采取了一序列措施,比如今年出台的新规定:形式审查出现问题,最高处罚为扣导师 1000 元,且研究生将推迟半年答辩。看起来是否有点残酷,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对师生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对于不负责和不作为的导师,是一个软约束(名誉);对平时不用功、突击赶写论文的研究生是一个监督。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学院研究生科组织 12 名导师,对近 180 名即将毕业的 2012 届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学位论文形式审查,审查结果发现的问题仍然不少。归纳起来,本次形式审查发现问题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文多处 出现错别字。 (2) 排版问题,如行间距、字体字号、段落开头缩进等问题。 (3) 中英文摘要撰写,目录、页眉、页脚排版问题。 (4) 正文中参考文献引用不按先后顺序、章节标题上加引用,图表说明上加引用等。 (5) 数学公式不居中、公式编号不靠右对齐。公式物理量不加以说明等。 (6) 图表不居中,图表中文字字号太大或太小看不清楚。 (7) 图表来自文献拷屏,模糊不清。 (8) 绘制曲线图,纵横坐标不标注物理量、无单位。 (9) 程序流程图不规范等。如箭头、判断框、文字超出方框等。 (10) 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缺年份、卷、期、页码信息等。 以下为本次形式审查的处罚标准。 虽然我平时很注意研究生文档撰写的规范性,但这次审查还是有 2-3 个同学的论文出现问题。希望下一届的同学不要轻视文档书写的规范性,平时多加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就不会出现一些类似的低级错误。 相关博文 : 学位 论文查重的喜与忧 研究生毕业论文 — 一个很纠结的问 题
个人分类: 问道研途|302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电磁场的拉格朗日量如何从局域规范原理中导出?
wangxiong868 2012-3-30 22:22
从粒子拉格朗日量满足局域规范性U(1)的要求里 可以引入规范场A 这个场和电磁场满足一样的规范变换 但,电磁场的拉格朗日量如何从局域规范原理中导出?或从别的什么原理性的东西导出? 如果可以,那么电磁场这种实在的东西,就彻底的从原理性的东西里诞生了 彻彻底底的 有生于无 如上帝般的创世了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不强的老师会成为社会累赘吗?
热度 10 outcrop 2011-12-21 15:25
由于基础教育的重复性和规范性,使得这部分最可能首先由机器来承担。一旦大量显性知识能够规范化起来,那么AI等技术,就能可能胜任很多基础性的教育与互动;一门课程一旦可能由机器承担,那么有对教师的需求,可能转变为对知识制作者的需求:一门课程,只需要少量的制作者——当然教师可以转变为知识制作者;或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科研人员。 各种日趋成熟的技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机器智能不断的鞭笞我们的大脑。一旦基础课程可能由机器来承担教育,那么大量减少教师的需求了。 20年后,科研不够强的教师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吗? 更多参见《 MITx开放课程的前瞻性与局限性 》一文的“网络时代的教育形式”一节。 =============================关于博主============================= 博主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工科人,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49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英文刊名缩写对照
热度 1 tengyi1960 2011-3-10 14:19
以前还用手工检索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期刊的缩写和全称转换字典(两本)是经常要用到的工具。它们常被放到图书馆工具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和检索室工作人员的案头。 在运用网络数据库检索的时代里,有一些人喜欢用文章名或主题词检索,由于此种非规范性的输入,往往造成漏检或结果太多。 在运用著者(注意:应是第一著者)and 刊名 组合检索时,会因为刊名截词不当漏检(多数情况如此)。 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机构、研究团队或个人所发表的刊物名称给与标准的缩写规范。 这样,可以将它们分别用"or"连接,组成用于限制“刊名”字段检索的标准式。 一劳永逸。 用附件:查找——拷贝,即可,不用再在网上耗时了。 另: EndNote之Journal简写.ppt Journal Title Abbreviations for all of the cited works in Web of Science .rar This list shows the abbreviations used for journal titles as cited works. Copy the abbreviated (boldface) title from this list and paste it in the Cited Work field on the Cited Reference Search page. Use the cited work index to find additional abbreviations for journals, along with book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This index contains all of the cited works in Web of Science . Click on a letter to move through the journal list alphabetically.
个人分类: 亲朋好友|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决定论的三个方面
热度 1 gl6866 2010-4-19 11:35
按:我在“ 《信息与美国民主》中译本前言 ”这篇博文中曾提到我要介绍一下宾伯尔的观点。现在就将他对技术的看法做个简介,尤其是关注他是如何将其与即将在中国出版的《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中体现他的观点的。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宾伯尔(Bruce Bimber)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马克思与技术决定论的三个方面”(Karl Marx and the 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将他所谓的“技术决定政治”的观点充分表达为三种形式,第一,规范性表述(Normative Accounts);第二,联合后果表述(United Consequences Accounts)、第三,逻辑后果表述(Logical Consequence Accounts)。 宾伯尔认为规范性表述与文化相关,而联合后果表述则将技术视为没有预期的社会产出,这两种表述均不是决定论的。逻辑后果表述是自然的普遍规律,这一表述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可是根据宾伯尔分析,他将逻辑后果表述指在自然律的基础上对技术规则的实证描述;而规范性表述,则将文化和政治含义注入到技术概念中去了。宾伯尔认为,向艾吕尔(Jacques Ellul)、芒福德(Lewis Murnford)、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和温纳(Langdon Winner)等人,对类似于他所谓的技术决定论的“规范性表述”。 关于技术的看法,比如,哈贝马斯在《通向一个理性社会》(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 中认为,当技术自身的发展规范脱离了政治和伦理规范,效率和生产力这一目标统治着各种关于选择、意义和目标的讨论时,技术就可被视为具有了自动的、决定性的力量。宾伯尔说,虽然芒福德、马尔库塞和温纳本人并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他们的话语中常常隐含着技术进步是自动的、其影响是决定性的这类意思。所以有人认为,那些为技术的影响深表担忧的人往往也是技术决定论的信奉者,他们希望在增进人性的同时,将技术进步置于严格的监控之下。 可以看出,这个“规范性表述”的技术决定论中的“技术”,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思维定式,具体说就是一种技术理性或所有行动以效率和生产力为中心,人们的所思所欲促成了技术社会的诞生。与规范性表述很不一样,“逻辑后果表述”和分析哲学眼中的世界图景比较相似。哲学家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如此定义决定论:当过去和自然法则给定之后,未来的可能性只有一种。那么技术决定论就是,一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自然法则给定之后,社会变化的方向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在这样的表述中,技术指的是机器和其它技术器械,这股独立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因素无关,不管人类的价值判断如何,技术社会都必将诞生。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制度、社会交往和个人行为,都是技术塑造的,而人的特性和社会安排被视为第二位的因素。 不同于前两种表述,第三种形式“非意向结果表述”并不关注技术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其着重点在于,技术后果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所以这是一种“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宾伯尔提到,柯亨(G.A. Cohen)认为技术决定论有两个定义标准:它必须是决定论的、也必须是技术的。即一方面历史是由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的,而非由人类意志决定的;另一方面,技术在过去决定未来这一过程中是一个必要因素。在这里,技术指人造器物(artifact),而撇开了技术知识、技术过程及组织和控制等内容,因为这都是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只有把技术和社会因素截然分开,才能充分展示其决定论的特征。宾伯尔分析认为,依柯亨的两个标准,在他所列的三种表述中,只有“逻辑后果表述”才是真正的技术决定论。 宾伯尔也知道,真正符合“逻辑后果表述”的技术决定论几乎就不存在,因为它把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及技术的自主性推到一个极端的状态。按这种分析,技术决定论就是一个没有存在价值的概念。经过宾伯尔的分类和辨析,规范性表述和非意向结果的表述这两种阐述技术角色的理论就不会受到技术决定论的混淆和干扰了。既然如此,可以看出宾伯尔他的基本理念倾向于将描述性的“逻辑后果表述”确立为技术决定论,这样就必然把文化和政治含义注入到技术概念中。因此,他的关于技术决定政治的理念更加注重文化等非技术的因素。例如,他的著作《信息与美国民主》就是一本将文化、政治如何左右技术的代表作。
个人分类: 科技述评|468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