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评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少年班——是培养天才,还是“毁灭”神童?
热度 2 UDDATA 2018-9-13 17:19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中国大陆的少年班始于1978年,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建议下,中国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停止招生。 当前在中国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三所高校设有少年班,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每年分别招收新生40人、130人左右,东南大学招生数视考生具体成绩确定。 少年班办学历史 以下内容均是以中国科大少年班为例而进行的描述,特此说明! 1978年3月 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其目的是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来自全国范围内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 (首届少年班学生) 1979年 从1979年开始,少年班招收的学生也开始通过高考进行选拔,从那以后,少年班每期招收都在30多人到40人左右。 1983年12月28日 邓小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并作出了批示,要求有关领导落实。 1985年 中国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又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优秀学生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已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受到国家领导和国内外教育家、科学家的充分支持和肯定。同年,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少年班开始招生。 1986年 少年班基本形成高考初试、复试录取的模式。 1994年 开始全面实行早期科研实践、大学生研究计划。 2004年 开始全面实行4~6年弹性学制和个性化学习计划。 2008年 少年班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办学,“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在中科大少年班30年庆典大会上正式揭牌。此举意味着中科大“超常少年”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同年,在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至2018年 中国科大少年班已经走过了40年。40年来,少年班学院共毕业4140 人,其中少年班毕业1589 人,教学改革试点班2110人,创新试点班441 人。已毕业校友中约90%进入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许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模式 少部分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起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 大部分学生实行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2+2),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在培养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尽早引导他们进入科研一线,通过实践锻炼,帮助学生选择和调整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修读相关课程。鼓励专业交叉,学生可以选修多个专业的课程,使得学生有较为广泛的适应面,同时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能力)的方向有充分的发展,实现“广度”和“深度”的真正和谐统一。 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与教务处、相关学院创办“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可以随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 组成人员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由三部分学生组成。 其一是传统模式少年班学生,他们是年龄16周岁以下的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再通过集中复试,进行包括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在内的全面素质测试,最后录取入学 ; 其二是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在年龄17周岁以下的非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先参加全国高考,再参加综合自主招生考试,按成绩择优录取; 其三是理科实验班(俗称“00班”),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中选拔产生(一般为成绩前5%)。 杰出校友(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超过十年的少年班校友有55.0%在企业界工作,有18.5%在科教界工作,其中约有210 人在国内外研究型大学任教授,还有17.0%在海内外金融界工作。 部分杰出校友名单: 郭元林,78级第二期,紫光集团总裁。 高峰,78级第二期,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付国斌,83少,中国人民大学MBA,巨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 叶一火,87少,现任宝利通公司总裁。 李俊凌,87少,斯坦福大学博士,曾先后任麦肯锡(中国)公司咨询顾问、摩托罗拉公司个人通讯事业部北亚发展战略部总监,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副总裁,并任中国雅虎社区、资讯与通讯业务总经理 。 郑小立,90少,创维集团信息中心总监。 …… 另:四十年来,少年班共培养出5位院士:张亚勤,1978 级少年班学生,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总裁。骆利群,1981 级少年班学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杜江峰,1985 级少年班学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副校长。庄小威,1987 级少年班学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顾建军,1987级少年班学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教授。 少年班的“伤仲永” 宁铂 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1977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批示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宁铂。 本科毕业之后,宁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从1982年开始,他三次报考研究生,但都放弃了考试。宁铂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宁铂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 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中科大。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一年后,他再度出家…… 谢彦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他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由小学直接进入了少年班。十一岁上科大。十五岁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师从于渌院士。十八岁读博士,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博士学位。中国博士没读完,去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后回国,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尤其严重。”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但是,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回国后,谢彦波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不过,他本人对物理这门学科却越来越怀疑。过去,他认为科学是神圣的,但是最近几年来,他开始怀疑整个科学体系。他试图查找一些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干政 比谢彦波晚一级的科大少年班学生。八一年,十六岁时,在全国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试中获得第二名,入普林斯顿。 干政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 回国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 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而干政也表示不想读博士了,但他长期找不到一份工作,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家里。 社会评价 中科大少年班,毁誉皆有。全国九届、十届政协委员,第八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导蔡自兴为曾在1999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一口气提交了四篇关于超前教育的提案和大会发言,认为应该废止少年班,但不反对少年上大学。他觉得少年班不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蔡自兴也承认少年班的出现有积极的一面。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大学办了少年班,招收那些高分的少年神童上大学,它与恢复高考等举措一起,对于拨乱反正,消除“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对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不少人认为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宁铂、谢彦波、干政在媒体报道少年班负面新闻时经常被提及,被普遍认为是大学少年班的失败典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不能因为个别人而全面否定少年班,至少中科大和西交大这两所坚持创办的少年班,他们中的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证明了少年班并非徒有虚名,或许这些超级学神们的世界,我们不懂。 (电影《少年班》海报) 针对出现“伤仲永”情况的原因,《新京报》评论称,未必是学生“不行了”,而是“神童”的光环给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压力,因为周围人常常都会忘了一个事实:“神童也是人”。人们对神童寄予了超高的社会期望,而在他们表现不如预期时又失望乃至嘲讽,因此,围绕这些神童的新闻最常见的就是他们的早慧和失常这两类,这对他们个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严重伤害。 少年班的确出了不少杰出人才,但三四十年后回头来看,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少年班和重点班本身就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损教育公平。 近些年,中国的学术界和社会一直有争论,认为“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未必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意味着人们关注的重心逐渐回到了这些神童本人身上,而中国社会也逐渐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 (文章整理自 百度百科 安徽网 新京报 东南大学网站)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5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关于办学与大学排行榜(系列)
redtree 2014-10-20 21:34
光明日报:安心办学,忘记大学排行榜吧 作者:胡乐乐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20 14:13:54 在我国,一些大学的负责人把本校在排行榜中的位置看得很重,甚至荒唐地不惜动用学校宝贵的办学经费进行公关,以求得到个好看的名次。 “失衡的大学评价干扰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举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论坛”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公开批评了一些全球大学排名体系。他说,一所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可这些全球大学的排名指标有可能令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对于一所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按照大学规律办学的高校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需要引起政府、社会与公众的深思。 现在的大学排行榜很多,以至于给人一种泛滥成灾的感觉。不消说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夸夸雷利·西蒙兹世界大学排行榜”等几家国际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仅就我们国内来说,就有网大版、武书连版、中国校友会网版、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版、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这些大学排行榜依据自定的指标体系给大学打分,在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处理后,得出一个综合分数,最终排出名次的先后。 然而,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各项权重、数据来源和权威性,从开始就一直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内行的质疑。美国“常青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经济学与教育学助理教授朱迪思·斯科特就直言:“给大学的价值进行排名听上去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非常困难。”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去年10月30日的报道也提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学术排名长期受到美国大学校长们的嘲笑。今年5月27日,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德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中炮轰“大学排行榜”,称其有严重误导。 在我国,一些大学的负责人把本校在排行榜中的位置看得很重,甚至荒唐地不惜动用学校宝贵的办学经费进行公关,以求得到个好看的名次。这进一步降低了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也热衷于炒作所谓的权威大学排行榜,甫一放榜,就赶紧在自己的微信、微博、网站、手机客户端、印刷版上以加粗大字号推出,给不知内情的公众造成了心理定势。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亟须改变,需要高等教育的内行人士积极发声,为媒体和公众指出大学排行榜的问题所在。 对于大学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来说,忘记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按照教育规律安心办学才是本位、才是正道。诚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所说,如果大学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短期效益、轻长期发展”之中。因此,对于一所矢志于高远的大学来说,必须学会不被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分心、干扰。对政府来说,则应该参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态度,正是他去年提醒新加坡大学,不应为追求名次而忽略所肩负的教育重责。 安心办学,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别让我们的大学为了虚名迷失于其中。 时评:大学排名应兼顾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 作者:蔡芸 郑凯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4 10:33:16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个左右的大学排行榜。其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排行榜属于综合性排名,考察指标相对较多。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在指标选取上注重可比性,偏重自然科学研究;《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加入了同行评价这个主观指标,更强调根据大学的当前实力做出评估,反对直接把大学的历史荣誉纳入评估指标中;浙江大学的排名中加入了本地指标,用来考核大学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武汉大学和瑞士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排名都是以考察论文为主;美国《新闻周刊》则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部分指标按照比例简单加和,增加了一个图书馆藏书的指标,从指标的选取来看更侧重于大学的国际性影响。 无论是排行者本身还是学者,都在不断探讨大学排名指标的科学性问题。排行者都希望自己的指标系统能够反映大学的重要方面,因此不断调整指标及其权重。就上述而言,既有大学排名重视更多的依然是学术评价。荷兰莱顿大学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Anthony F.J.Van Raan教授认为,大学排行榜中对科研表现进行文献计量学评价基于一项基本假设:科学家的重要发现确实在公开的、国际化的期刊及文献上发表。这个假设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复杂现实的科学计量学观察的局限性”的概念。例如,期刊中的论文并不是在所有领域中都是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完全等价的因素,其重要性有所不同。注重学术评价的同时,大学排名还应增加社会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全部特征。 高等教育通过训练和养成学生的专用或专有知识、专用或专有能力以及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来满足教育服务购买者、人才需求者的需要。因此,大学排名也应基于培养这三种能力的需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如分为技术指标和保障指标两大类;其中技术指标分为与专用或专有知识训练有关的指标、与专用或专有能力有关的指标、与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有关的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保障指标分为硬设施指标和软设施指标两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四级指标是最基础的测量数据。 在与专用或专有知识有关的指标中,教师团队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术著作和论文有关;学生知识基础与学生来源、入学考试成绩、跨学科程度有关;学生知识积累的效率用每学年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修课程、阅读量来衡量,其中课程考试成绩、阅读的深度是衡量质量的参数,阅读的深度可以通过抽查或抽考的方式采集数据。 在与专用或专有能力有关的指标中,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与其接受委托的科研项目级别、论文和著作获奖情况有关;教师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有关;教师团队风险管理能力表现为风险意识、预防风险、化解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学生接受专有能力训练的效率体现为科研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发展、应对变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程度,这个指标值的采集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实际操作的成果转化和风险控制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实际成绩获取。 与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相关的指标,在测量过程中有很大难度,但可以通过简化的方式取得近似值。教师团队用在心智模式训练上的观念是决定心智模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人本观念、尊重心智模式的独特性被认为是塑造心智模式的好的、积极的观念;教师用在心智模式训练上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心智模式的技术基础和途径,引导、疏导、立足个性的强化和提升、情景模拟训练等被认为是好的方法;学生接受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训练的效率表现为思维模式的成熟、行为模式的简化以及创新模式的形成,可用调查量表的方式获得数据。 保障指标中与硬设施指标相关的指标包括,基本建设除按人均面积等指标加以衡量外,环保系数、抗震系数也是重要的参数;实验条件以人均实验设施设备、实验设备的先进程度、实验设施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来衡量;图书资料用人均图书册子、文献持有和保存的完整程度、新书上架的速度和数量、图书借阅年平均次数等指标来测量;经常性费用用生均经费、经费来源渠道、吸收捐赠的能力、经费使用效率等指标来衡量;科研经费用生均科研经费、项目平均科研经费、每100万元科研经费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和级别等来衡量;学生资助情况可用生均资助额度、生均资助额度在跟踪物价水平基础上的调整速度、学生资助体系的竞争性等指标来衡量。 在学校的软设施方面,学校的声誉代表了社会对学校的直观评价,它包含综合声誉、行业声誉、单项声誉等方面的内容;好的大学文化表现为民主的管理、竞争的环境、合作的精神、积极的价值观、开放的心态等;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是大学相互区别、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其中特色学科数量、特色学科在同类学科中的地位、特色人才的输出数量等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尊重是学生能否成长为人格健全、具有专用或专有心智模式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心理依据,可以通过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研究和实验的时间、项目和方式等指标来衡量;国际学术交流的次数、类别、层次、深度、广度等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拓宽学术和专业视野的有效措施,它包括学术资源、实验资源跨学科、跨系、跨校、跨地区、跨国的资源相互开放与共享。(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标题:大学排名应兼顾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
个人分类: 教育|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有感
热度 7 libseeker 2014-5-7 10:38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原本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科研的发展反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密切相关。 各级各类成果评奖申报此起彼伏。笔者参与过一些,留意到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社会效应和评价)的填写是重点和难点。有的在申报表中有字数限制,比如限500字以内,附件材料中可以展开写(具体作用多大不详)。 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和普及成果,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论文和学术著作。社会评价关注的重点,大致有:刊发论文的期刊地位(或级别)、学术著作的出版单位地位(或级别);有关成果被收录、引用和转载情况;同行评价,主要指被引论文中的评价、书评等,论文、学术著作正式出版前的“同行评价”,通常是秘密,无法作为支撑材料。 时下同行评价越来越稀缺。学术论文在被引文献中,大多是在文献综述中粗略提及,语焉不详,通常不好作为“支撑材料”。学术著作的书评,越来越难得一见,正式的学术期刊中,刊发书评是越来越少了。另据笔者,据笔者调查,通过读秀的图书搜索检索书名中含“图书馆”新书信息,2011年107种,2012年122种,2013年107种。我觉得可以估算一下图情类新书年产量,会在1000种左右,而且主要是指由新华书店经销的,如果其它渠道也算,估计不止这个数。学术著作数量不算少,良莠不齐,好些不为人知,有价值的也被淹没。报纸等平面媒体中刊发的书评,学术性的比较少,促销式的多一些。网络书评也难得一见。 在当前的环境下,对于学术著作类成果,笔者“发现”了一个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参考指标(或视角),那就是图书馆收藏情况,尤其是学术图书馆收藏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图书馆选书依据是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学术性。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相关数据的获取比较便利。比如其一是读秀的图书搜索,通过该途径了解大致有哪些图书馆收藏,收藏了多少(通常图书馆数*(2或3));其二是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联合书目查询系统更好),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平台( http://www.ucdrs.net/admin/union/index.do ),注册一下就能检索;其三是重点考察某个或某几个主要学术图书馆,可以到其图书馆网站上,利用其书目查询系统检索一番。笔者以为,这个视角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缺乏正常的学术批评环境和土壤,有待改善或改进。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348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