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转载]美国科学家刘实批饶毅:满嘴胡言
热度 6 fs007 2011-7-19 07:51
【据刘实介绍,他跟饶毅属远亲,排辈份比饶高上一倍,故而本文中他的调侃并非故意占饶便宜,尽管多少有些不适当。刘实一文的批评尽管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于中国的学术氛围却是一剂良药,中国学者的习惯就是张嘴乱扯,说错了脸都不会红一下,做学问缺乏考证精神,故而在此转载刘实文。寻正注】 今日大早(相当地早,当天的《人民日报》当天看到)起来就给我的大表侄饶毅在名人日报发表的熊文送去了一“右”一“左”的呼应。 靠“右”的一文是说《无知无畏,大表侄撞到大表叔的枪口上了!》。 靠“左”的一文是说《科学无国界、低碳通全球:紧急呼吁中国优转米出口美国》。 为什么要左右开弓?不是因为形势逼人、而是形势喜人,喜得高人手舞足蹈、非得展示一下高强的“武艺”才行。 先说“右弓”,此“弓”直言饶毅的名人日报熊文“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空洞无物、强词夺理、东扯西拉、满嘴胡言”。 这样的指控可不是开玩笑的,搞不好要掉脑袋。 但高人就有这等本事,把脑袋伸给敌人,他们也不敢砍。因为他们没有那么硬的刀。 本来要等下午下班后再来批我那无知无畏的大表侄,但很多同志没看到我的雄文还睡不着觉,所以,我就在“忘食”午餐把大早废寝写好还没发的一篇还算有点内容的博文先发出来。 我说饶毅的名人日报熊文是满嘴胡言,根据很多。但现仅就明摆的一些事实来做示范,也算抛砖引玉。 饶毅熊文给出了好几个“诞生日”。那么就让我们绕议一番饶毅所给的这些生日。 分子生物学诞生日 饶言: 分子生物学诞生于1953年,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两位年轻人,美国的博士后Jim Watson和英国的研究生Francis Crick,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Molecular bi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lecular_biology) While molecular biolog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30s, the term was first coined by Warren Weaver in 1938. Warren was the director of Natural Sciences for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t the time and believed that biology was about to undergo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change given recent advances。 遗传工程诞生日 饶言: 遗传工程诞生于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 Cohen和旧金山加州大学的Herb Boyer建立了很快为大家常用的重组DNA技术。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Genetic engineering报(http://en.wikipedia.org/wiki/Genetic_engineering) Humans have altered the genomes of speci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rough artificial selection and more recently mutagenesis. Genetic engineering as the direct manipulation of DNA by humans outside breeding and mutations has only existed since the 1970s. The term "genetic engineering" was first coined by Jack Williamson in his science fiction novel Dragon's Island, published in 1951, one year before DNA's role in heredity was confirmed by Alfred Hershey and Martha Chase, and two years before 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showed that the DNA molecule has a double-helix structure. In 1972 Paul Berg created the first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by combining DNA from the monkey virus SV40 with that of the lambda virus. 生物技术产业 饶言: 生物技术产业,诞生于1976年。年轻的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要求和加州大学教授Boyer谈话10分钟。交谈结束3小时后,他们决定创立用重组DNA技术为基础的公司,Genentech(“基因技术”)从此建立,成为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也催生了生物技术产业。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Biotechnology(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technology) Brewing was an early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s not limited to medical/health applications (unlik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hich includes much biotechnology). Although not normally thought of as biotechnology, agriculture clearly fits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using a biotechnological system to make products" such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plants may be viewed as the earliest bio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Agriculture has been theorized to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way of producing food since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The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e have been refined by other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since its inception. Through early biotechnology, farmers were able to select the best suited crops, having the highest yields, to produce enough food to support a growing population. Other uses of biotechnology were required as the crops and fields became increasingly large and difficult to maintain. Specific organisms and organism by-products were used to fertilize, restore nitrogen, and control pests. Throughout the use of agriculture, farmers have inadvertently altered the genetics of their crops through introducing them to new environments and breeding them with other plants—one of the first forms of biotechnology. Cultures such as those in Mesopotamia, Egypt, and India developed the process of brewing beer. It is still done by the same basic method of using malted grains (containing enzymes) to convert starch from grains into sugar and then adding specific yeasts to produce beer. In this process the carbohydrates in the grains were broken down into alcohols such as ethanol. Later other cultures produced the process of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which allowed the ferment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ther forms of food. Fermentation was also used in this time period to produce leavened bread.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was not fully understood until Pasteur's work in 1857, it is still the first use of biotechnology to convert a food source into another for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umans have used selective breeding to improve production of crops and livestock to use them for food. In selective breeding, organisms with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are mated to produce offspring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is technique was used with corn to produce the largest and sweetest crop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cientists gaine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ology and explored ways of manufacturing specific products. In 1917, Chaim Weizmann first used a pure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in an industrial process, that of manufacturing corn starch using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to produce acetone, which the United Kingdom desperately needed to manufacture explosives during World War I. Biotechnology ha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s. In 1928,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the mold Penicillium. His work led to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antibiotic by Howard Florey, Ernst Boris Chain and Norman Heatley penicillin. In 1940, penicillin became available for medicinal use to treat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humans. The field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is thought to have largely begun on June 16, 1980, when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uled that a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roorganism could be patented in the case of Diamond v. Chakrabarty. Indian-born Ananda Chakrabarty, working for General Electric, had developed a bacterium (derived from the Pseudomonas genus) capable of breaking down crude oil, which he proposed to use in treating oil spills. Revenue in th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grow by 12.9% in 2008. Another factor influencing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s success is improv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and enforcement—worldwide, as well as strengthened demand for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to cope with an ageing, and ailing, U.S. population. Rising demand for biofuels is expected to be good news for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estimating ethanol usage could reduce U.S. petroleum-derived fuel consumption by up to 30% by 2030.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has allowed the U.S. farming industry to rapidly increase its supply of corn and soybeans—the main inputs into biofuels—by develop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pests and drought. By boosting farm productivity, biotechnolog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at biofuel production targets are met. 大家看清了吗?连科学发展历史都没搞清的人,还想指导科学发展的未来,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737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反伪的 “大义灭亲”:刘实表叔PK饶毅表侄
热度 2 蒋高明 2011-7-15 00:57
关于本文作者刘实的一些背景资料: 刘实 华裔科学家 专打世界级高端学术腐败,第一个证实了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的衰老,并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后被众多国际学者的研究证实,但拒不引用他的第一篇文章。他还第一个证实了细胞分裂中心就染色体不是随机分到两个细胞中,而是新旧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细胞,所以不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而是一个母细胞一个子细胞。从而揭示了衰老的分子基础。这也已被后人的研究证实。他还揭露了许多世界级学术造假大案。 (选自2010年科学网年度人物推荐材料,北京大学崔克明提供) 本文出处: http://article.m4.cn/security/1112295.shtml 《人民日报》编辑: 您好! 通过网络看到贵报发表的饶毅《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一文,同时也在《科学网》看到以《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为题发表、并被置顶的该文的原稿。我觉得贵报把饶毅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发表是对的。否则有可能造成这是“大家之言”。 作为一个在生命科学从事了近三十年研究、科学发现绝对在饶毅之上的学长(对不起,不是我吹牛,我的确是饶毅的表叔),我对饶毅能在《人民日报》发表如此空洞无物、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甚至于还哗众取宠的文章表示震惊。平时他在《科学网》那块“自留地”摆个“大佬”姿态装腔作势,我鄙视一下也就算了。但他现在把“火”玩进了《人民日报》,我也就不能不“大义灭亲”了。 说老实话,饶毅搞学术是搞的不错的,但做学问的确是不怎么样。 而他的这篇被我简称为《转基因狼来了几次》的文章的低劣则充分暴露了他的科学水平欠佳的硬伤。 首先,作为一篇辩论性的论文,该文很多地方是有论点没论据。例如,该文称“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然而,据方舟子2011年5月11日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的题为《谁才是孟山都公司的推手》一文透露,“孟山都公司虽然是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发者,但是根本就不占据垄断地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转基因技术、品种都与孟山都无关。”。而且,“转基因水稻是中国自己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转基因作物品种曾经有过战胜孟山都品种的记录”。 其次,作为一篇辩论性的论文,该文把辩论的焦点都改变了。其实,大家通常所说的“反转”是指反对大规模推广种殖安全性尚未得到可靠验证的转基因农作物。这与反对提高转基因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饶毅作为一个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能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混,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更让我这个做表叔的无地自容。 再者,作为一篇辩论科学的论文,该文对关键数据没给出处,对一些重要论述模棱两可。例如,该文说“美国人直接食用转基因食物,也间接通过食用已经食用转基因食物的动物,这两个群体加起来数量很大。”什么叫“数量很大”,大到什么程度?是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而“美国93%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玉米86%是转基因”就意味美国93%的大豆食品和86%玉米食品是含转基因吗?就意味如此高比例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吃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吗? 如果要说有人是“危言耸听”,我看我的大表侄饶毅的这篇熊文才是真正的危言耸听。首先,它把过去人们主要是对基因工程可用于生物武器的担心泛化为反对所有的转基因研究,并给所有对基因工程可能被误用而要保持谨慎的人扣上阻碍科学发展的大帽子。 而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在这篇本应是进行科学论证的文章里,饶毅还大打“政治牌”,把反转人士标记为“极端分子”或“极左派”。称他们“幼稚地打击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会损害中国生物产业、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健康。”。 一个“科学家”,在讨论科学问题是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耍大牌、扣帽子,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因此,我建议发表了饶毅“一家之言”的《人民日报》,应再允许多家发言。毕竟主粮是否真的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大众和民族存亡的事,而在转基因主粮对人是否安全这一重大而主要的问题上,现有科学研究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刘实 美国生命科学家,就职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但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2011-7-11 本文针对《人民日报》7月11日第20版“科技视野”以“一家之言”的名义发表饶毅的文章《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对学术腐败不可能做到“零容忍”
liujiang 2011-7-11 13:58
转载自: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971052433568/ “零容忍”已经成为时下的热门词汇——杭州提出对“醉酒驾车实行’零容忍’”,教育部对学术腐败的处理也提出实行“零容忍”。《人民日报》2009年8月7日 06 版发表孙嘉木的文章,对如何实行处理学术腐败“零容忍”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文章言明:“针对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提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教育部负责人今年3月提出的“零容忍”政策——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人们自然要问,为何在“零容忍”政策提出来之后,这些抄袭者还能被“容忍”?更有甚者,抄袭现象非但没被遏制,反而变本加厉?”为此,对“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一句话就是建立专门机构、严厉处理。对待学术腐败实行“零容忍”我十分赞成,因为这种腐败骗取的不仅仅金钱、名誉和地位,践踏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且是践踏的是人类的精神!商人“奸”有情可原,在商言商;官员贪也能理解,政治是肮脏的;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腐败——权钱交易、剽窃抄袭、数据作假——实在不可容忍!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一块”净土吗?在这一利益交换为原则的社会,人们对学术腐败能够做到“零容忍”! 首先,孙先生以西方为例“在西方学术界,论文抄袭的现象同样存在,但惩罚措施非常严厉。”那么,在西方严厉的“零容忍”的条件下,是否能够遏制的住学术腐败!显然是没有。只是“可能”比我国的严重轻度轻一点。当然,轻一点也是有作用的,总比“在我国学界,由于惩罚不力,抄袭行为是“低风险”的,同时又是“高回报”的,有人通过抄袭获得了学位,有人则通过抄袭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和基金赞助,以身试法者自然就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了。” 其次,孙先生提出“有力的惩罚措施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事情总是有人管,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人情社会”中,如果没有制度规定、没有职责要求,很多事情多会“不了了之”。但是,现在的学术腐败处理的“宽容”并不是没有处理的责任单位,教育部的规定“高等院校”负有完全的责任,各高等院校也都相应成立有专门的机构——学术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委员会是虚的,而其办公室一般都设在“科技处”,是实实在在的职能部门,并且科技处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管理服务部门。显然,对学术腐败的宽容,关键不是机构不实的原因。 在我看来,提出“零容忍”本身也就是一个口号,表明一个态度而已,对于学术腐败我们短期内还只能是容忍。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悲观,但没有办法,社会历来都是“冒险者”的天堂。“高风险才有高回报”,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所为法制和竞争时代的现实。原因如下。 (1)学术腐败的暴露,往往是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社会反响这么大,只是前些年的学术混乱在现时的表现,并不代表“正在进行”的腐败比以前多、比以前严重。所以,如果要做到真正对学术腐败“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切,使腐败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就需要现在的“掌权人”来实施。而现在的掌权人,往往都是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近年来,院士、校长的论文抄袭的曝光,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处于行政的当权者,还有各个学科的这个学者、那个学者,难道不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如果能够“洁身自好”,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否则学术腐败者的腐败没有换来多少好处了。要执行“零容忍”离开了当权者和学术权威,那么还有谁能够担当的起来,那些“打假英雄”有这样的学术“地位”吗。 (2)就是我们的掌权者和学术权威个人没有学术腐败的嫌疑,我听到的并不是对学术腐败的“零容忍”,反倒是希望“宽容”些,不要把学术和学术领域看的过于神圣,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科研人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持这种宽容态度的人并不一定是“学术腐败分子”,也不一定是支持和容忍学术腐败,而是如果处理学术腐败者,损失和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腐败分子”本人,而且还有这些“分子”所在的单位。往往是知名度越高的人,被人瞩目的程度就越高,被审视和监督的越严格,而这些人又是其所在单位的招牌,你说能没有人出来护着,至少是以“拖延”的办法来冷处理,或者是和解,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有人和单位被学术腐败者绑架。 (3)学术腐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腐败,这是社会腐败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官员还是学者?学者还是官员?谁能分得清楚!商人兼职学术,学者下海经商,产学研结合而已。官员下来是学者,学者上去是官员,学者当官,官员戴学位帽、挂学者牌,相互利用而已。商人捐款,学术机构募捐,商人炒作科技概念可以赚钱,学者为商人充当门面也是有利可图,还是相互利用。如果不能理清楚学术与官、与商的关系,也就是学者如果“人格”不能独立,学术就不要以传统的学术来审视,至多是“世俗的学术”。这是学术腐败的一个方面,个人的论文抄袭似乎与此关系并不密切。其实非也,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通过作假才能“冠上”学者的头衔。 (4)我们的国民是具有忍耐力的国民,特别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下,有几个会为了“学术的高洁”来牺牲自我,能饶人处且饶人。所以,在学术腐败的曝光事件中,多数是带有“报仇”色彩,也就是说是“圈内矛盾”的暴露,而很少有人和部门主动地“清理门户”或举报。在圈内只要是浏览过一遍的人,应该可以看得出周围人的成果是否带有水分,可为什么不举报!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如果要清理门户,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十分简单——数据库搜索和文本比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比对功能只能有限制地开放也就说明有顾虑。还是一个人缘关系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关系的社会”,只要不把人逼急了,是不会出来“挑事”的,沉默是我们的个性。 因此,我们不要对反学术腐败期望的太高,清算是不利于“团结”的、不利于“稳定”的。好在现在打起了“反学术腐败”的大旗,亮出了“零容忍”的标语。我想能够“下不为例”就不错了。别人已经骗取了“荣誉”和“利益”,那也只能“容忍”。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又不能参照“医生收红包”和“官员贪污、受贿”那样“限期上交”。
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人民日报》“北大,你的骄傲在哪里”
热度 3 xipeng1 2011-7-10 19:45
看到《人民日报》的大作,实在对我国记者这一行业的颠倒是非能力佩服之至。于是写了一些简评。 有时候觉得某些记者太弱智了。 一会儿说北大在民国不是我党统治期间发展最强,一会说在美国哈佛大学敢于不听上面的行政命令,所以办的最好。这种言论放在党的90周岁生日不知是何用意。 鲁迅、梁漱溟这样的收入也只能在讲师这一级。(鲁迅当年的收入约是当时三轮车夫的600倍。)我们现在的讲师的薪水可能比出租车司机还少一点。 按照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方法,获得校友的感恩与反哺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在整个行业中,有体面的收入,那么高智商的人才可能会流失,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要办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吸引人才的环境是不行的。最近北大黄怒波校友捐款5亿,我为这些有眼光、有感情的校友表示由衷感谢,不只是北大,所有大学的校友都应当如此。 所引用的蔡元培、马寅初等大师的那些言论,想必也不是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发表的。 如果说言论,周校长在其他场合也有忧国忧民的许多。何以《人民日报》记者拿着一个特定场合的言语,来进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是不是将来温总理胡书记说一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这个记者也要火冒三丈,引用毛泽东思想等进行批评? 最后一句实在是令人遐想,“拒绝的勇气令人敬重,滋润这种拒绝的精神土壤更令人感佩。”不知道《人民日报》这样的人民喉舌能否先做个表率??哪怕你只有《南方周末》百分之一的勇气,我就说你还算个男人,不是被阉割了。 资料来源: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106466.html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8/hongkong100814.shtml 人民日报:北大,你的骄傲在哪里 【 事件回放 】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宣告成立,周其凤校长在成立仪式上说,11年来,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 【 点评 】周校长的数据来自中国校友会网今年公布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北大的亿万富豪数量,已经连续3年居内地高校首位。一时间,网友惊叹,北大真可谓人“财”辈出,“钱”景光明。 晒政要、晒富豪、晒圈子、晒关系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无疑已成为今日大学招生的“潜规则”。我们要问的是:大学之道,究竟以何量度? 蔡元培主政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奠定了卓然独立的“北大精神”。马寅初也曾撰文,集纳“做人民思想之先导、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服务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之“牺牲之主义”,为“北大之精神”。 80余年弹指而过。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作为中国人文精华之地的“北大精神”不应有丝毫改变。 事实令人遗憾。曾有好事者统计,北大曾出现许多大师级人才,但这些大师以民国时期为多,近数十年来则屈指可数。 何以一个大动荡的民国时代,竟催生了大师的璀璨星光?而一个大发展的和平年代,则无大师的层出不穷? 姑且一管窥全豹。回溯到上个世纪之初,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梁漱溟这样的大学者在北大仅忝列“讲师”之席,而今北大校园内“五步一教授,十步一博导,五十步一院士”。答案已不难得出,对学问的敬畏才能孕育人才的价值,对家国的责任方能衍生教育的方向。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选聘新校长,有人推荐即将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虽然两人当选的呼声都很高,但哈佛大学聘任委员会压根不予理睬。校方解释,这样的政治精英可以领导一个超级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 拒绝的勇气令人敬重,滋润这种拒绝的精神土壤更令人感佩。
326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四个一定”给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热度 2 DynamoChina 2011-6-30 08:46
习近平“四个一定”给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20日在京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据6月21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创新的90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随着社会实践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次习近平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一定”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作出了要求。 “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立场,又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既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具体实际创新和发展。任何割裂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断章取义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实践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坚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 “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于其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和逻辑起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天敌”。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变成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教条主义。 “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世界各国的优秀思想和实践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此,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既要科学地对待国外经验和发展模式,站在世界的高度,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用成果,又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战略策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全党科学理论的教育培训,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常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全党的齐心协力,少不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党员干部,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指导。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坚持,就是运用,就是创新和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在这种结合中,引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一个飞跃走向新的飞跃。(胡军)
1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荣榜:科学网大学教职员工及党员积极参与中科院“征文
热度 4 liuli66 2011-6-29 15:22
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四青年节”到“七一”党的90岁生日前夕, 已通过审查的征文,科学网大学参与者有: 吴老 许老 方老 wang dh 邢老人家 wang二级研究员 chen'an huang xiuqing 张大呆 肖CF CC ning li WHF JI正教授 Ll 等等 特此表扬与自我表扬! —————————————————— 附;征文组织机构 (来源: http://www.cas.cn/zhengwen/zzjg/ ) (一)指导委员会 主任: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社长) 李从军(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 委员:李振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师昌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道本(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主任、院士) 胡占凡(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徐如俊(经济日报社社长) 王志学(科技日报社社长)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二)评选委员会 主任:郭传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委员:赵忠贤(中国科协副主席、院士) 陈泉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皮树义(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 唐为忠(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金振蓉(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 陈建辉(经济日报社政科文部副主任) 明廷华(国家专利局原副局长) 沈颖(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局原局长) 郭曰方(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原副书记) (三)组织委员会 主任:方新(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委员:廖玒(人民网总裁) 田舒斌(新华网总裁) 陆先高(光明网总裁) 周德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 戚 强(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局长) 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孙建国(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 杨建国(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 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胥伟华(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 (四)征文活动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主任: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赵彦(科学网总编辑) 石硕(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
个人分类: 杂感|13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介绍我的好导师:女科学家的核物理人生(刘杰研究员)
duanjinglai 2011-6-29 11:46
女科学家的核物理人生(人物)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杰速写 郑千里刘丹 2011年06月23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杰,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材料辐照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物所”)见到刘杰,很难将这位美丽的女性与“核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她素面朝天,几乎不加修饰,从容而淡定。    “不把自己当女生看——这就是我的秘诀”   1985年,20岁的刘杰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回到了兰州,师从导师侯明东,边读研边工作。   她在近物所参与的第一项科研任务,是研究氘氚聚变反应堆壁材料的辐照损伤。当时所里仅有一台200千伏离子注入机,需要做实验的人太多,她排不上队,就只身一人到北京的中科院物理所做试验仪。她住在物理所附近的中科院第一招待所里,每天到所里学习仪器操作。“我的动手能力并不强,每次做实验都很紧张。”后来,她联系了母校的实验室,挤在老同学的宿舍里,一呆就是几个月。   女生搞近代物理研究,并不为人看好:女生作实验能值夜班吗?那么多精密仪器能操控好吗?但外表瘦弱的刘杰,身上有一股谁都拗不过的倔劲。“我算不上聪明,但我能坚持。你值班我也值班,你拉电缆我也拉电缆,力气上肯定拼不过,其他方面能拼的我就去拼。”   1999年在近代物理所博士毕业之后,刘杰到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做博士后。刘杰的实验需要用重离子轰击石墨,留下的径迹只有2—3纳米,必须用高分辨率仪器才能看到。仪器特别敏感,连人员走动产生的环境信号,都对它干扰明显。白天干扰信号太多,她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实验。整整大半年时间,刘杰每晚都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操作。   200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刘杰终于获得了一张异常清晰的图像。她的导师纽曼教授拿着那张图像,连连惊叹:我们用这台仪器做实验五六年了,从没拿到过这么好的图像!   除了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刘杰还在东京大学和马普海德堡核物理研究所等知名科研单位,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观测手段,从原子尺度上认识了潜径迹的基本特征,观测到了缺陷周围电子密度超结构,在石墨中观测到了新相态—纳米金刚石的形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女生在物理学界要是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没办法做出好成绩。总是把自己当女生看,那也做不出好成绩。”刘杰说,“不把自己当女生看——这就是我的秘诀。”    “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重要”   2005年,刘杰晋升为学科带头人。当时既没有研究经费,研究方向也没有打开。经过6年探索,研究组已发展到17人,课题经费不少,学科方向明确。其中,纳米材料研究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合作;在单粒子效应的研究方面,要求和他们合作的单位多得做不过来。   在近代核物理领域,女性比例不到1/10。德国女科学家克里斯蒂娜,是她的挚友。“克里斯蒂娜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科研和生活都照顾得很好——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刘杰说。   同为母亲,她自己只当了3年好妈妈。“女儿3岁之前,我没有出过差,照顾得还不错。但3岁之后,我就不得不把她送去西安,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这几年来每次出国回来,哪怕行李再多再重,刘杰也要大包小包地拖着去西安看女儿。她给女儿取名叫做徐晨,理由是:女孩不能太女孩气,多少要有点男孩的气质——做事干脆、性格勇敢。   刘杰说:“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很重要,但我也知道如果适当放手,孩子一样会成长的。”   对于丈夫,刘杰则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么多年,家里的事情基本是靠他张罗,连做饭都是他掌勺。单位分的房子很小,但是离所里很近,走路只要5分钟。时间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他就一直陪我住在小房子里。”   刘杰是个细心的人,她能记住家人和实验室里所有成员的生日,唯独记不住自己的。   “2008年的2月18号,同事们悄悄地安排了一个生日聚会。加速器数据获取室的灯忽然黑了,每个人都拿着蜡烛进来……望着他们一张张可爱、可亲的脸,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那是我长大以后唯一一次流泪,我打内心里感谢他们。”
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雷锋、学汉语成为美国西点军校新时尚
热度 2 wcswolf 2011-6-23 11:36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消息 :到过美国西点军校的人,都会注意到校园内一座雷锋的半身塑像,摆放位置醒目。在西点会议大厅上方,还悬挂着5位英雄的画像,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雷锋。近几年,学习汉语又成为西点军校新的流行趋势。 据华声龙脉网报道,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一位学员还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我最崇敬的士兵是雷锋。” 而这几年来,“汉语热”又在西点军校流行。校方不仅聘请了来自中国的老师授课,还将部分学生派往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现任校长兰诺克斯中将30年前就选修过汉语,自1999年以来,西点军校选修汉语的新生人数每年递增20%,在全部7种外语课程中,学习汉语最“火爆”。 这些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意识到,中美关系对美国未来军政商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在西点军校外语系中,选修汉语的学生每天都要阅读中国的《人民日报》等报纸。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快来看,真正的神仙因为媒体和舆情“打”起来了
热度 2 halcon 2011-6-20 16:49
甲方:《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乙方:《环球时报》,《北京日报》 双方争论的焦点还是舆情和媒体监督。 6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的文章,提出 舆情不是“敌情”,希望媒体舆情引导管理模式转变。 6月 17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妖魔化城管群体是不公正的》社评指责舆论将城管“妖魔化”,并指出否定这个群体既不公平也不理性的。 6月17日 《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媒体不该偏好负面情绪表达》的文章指责某些媒体放弃客观理性,采用“情绪表达”,放大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是在放弃媒体责任,更是在破坏社会信心。 6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理性认识媒体监督》的评论员文章,不点名指责“仍有一些人和个别组织”对媒体监督心存芥蒂,甚至或多或少带有几分敌视情绪。 这些争论体现了组织对网络新媒体(微薄,博客,社交网络 等 )的纠结心态。 搬个板凳,看神仙打架。
2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舆情非敌情 媒体能预警[转载]
halcon 2011-6-17 00:21
《人民日报》评论部6月16日文章: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 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不仅消解了种种疑问、猜想,也使公众和政府“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而最近的深圳大运会,面对公众对“禁止农民工集体讨薪”的质疑,住建部门追回禁令并公开道歉,不仅呈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形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我们有的干部,常误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充分理解治国理政的各种艰难,了解地方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体会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挑战。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恪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越需增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一边建树“有形政绩”,一边流失“无形资产”,这样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怎能不降低“信任指数”? 人民信任方可载舟。纵观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全国执政,正是因为“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告诫党政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又特别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奋发作为的价值保障。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只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并身体力行,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差强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热度 3 shangujushi 2011-6-15 17:01
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2011年6月15日 13:37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刘长秋   版面费问题是近年来屡为我国媒体关注和报道但却迄今仍未见治理迹象的一个学术腐败问题。作为一种违反编辑职业伦理的现象,版面费自出现之日起便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口诛笔伐。2011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19版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再次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乱相,引起了举国关注。该报道称: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收取版面费渐成主流,不收版面费反而沦为末流。版面费连年上涨,成为没有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人员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导致中国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的一个重要动因。随着收费的公开化,代写、代发论文现象普遍(百度搜索结果77万条)。根据武汉大学虚拟团队的调查,核心期刊代发论文收费多在5000元以上,最贵的甚至达到数万元,代写、代发论文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交易链。(参见《人民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19版)   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办刊收费作为一种背离编辑职业伦理的丑陋行为,是明显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现实危害,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是有着情形且明确的认识的,并早已多次出台相关的文件或立法来加以轨制。早在200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就专门出台了《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新出图〔2000〕1699号),该《通知》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单位或个人)收费约稿;不得要求作者个人出钱资助出书,不得要求供稿单位或作者个人包销图书,不得以图书抵充稿费,不得收取‘认刊费’要求作者购买与‘认刊费’同等价值的图书。”   而为了进一步防止学术期刊办刊收费,我国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于2011年3月19日修改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2条也明确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利用出版活动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版面费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因出卖或出租其刊物版面为作者刊发学术性论文或文章而向作者收取的费用,作为一种利用出版活动而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依法显然在“出版单位不得……”这一禁止性规范所明文禁止的行为之列。很明显,上述规定作为目前我国禁止版面费的最高法律依据,实际上已经明白无误地宣明了版面费的非法性。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则再次对上述规定进行了重申,该《规定》第36条明确指出:“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出卖、出租、转让本单位名称及所出版期刊的刊号、名称、版面,不得转借、转让、出租和出卖《期刊出版许可证》。”由此可见,在学术期刊能否收取版面费的问题上,我国现有出版管理法是作了明文禁止的。不仅如此,学术期刊办刊收费的做法甚至还涉嫌侵犯了作者依法享有的著作财产权(即获得报酬权),违反了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当前,依法治国已经被明文载入了我国宪法,而法治已成为了我国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作为一种显然违法的行为,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实际上是对我国所践行之法治的一种公然亵渎。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公然违法的且因为公然违法而亵渎我国法治的一种丑陋现象,却居然迄今依旧在我国学界横向无阻,甚至出现了“收取版面费渐成主流,不收版面费反而沦为末流”的怪象。这让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即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显然违法现象之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首先说明了我国的出版管理者缺乏严格执法的习惯。事实上,入前文所述,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问题,我国立法尤其是出版管理法是有着禁止性明文规定的,但对于这些规定,作为执法者的行政出版管理部门显然没有很好的执行,尤其是在我国出版管理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出版活动进行监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查处”之神圣而不容亵渎之职责的情况下!而版面费自2002年2月开始生效至今近10年却依然存在甚至还呈现出蔓延之势的事实,则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执法者其实根本就缺乏严格执法的习惯,以致导致今天版面费被纵容乃至泛滥的现实。   除此之外,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也映射了守法观念在我国严重缺失的事实。从法理上来说,法治实现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在于: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具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它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规范,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无上尊重和一致遵守。正如卢梭所说,尊重法律是法律的第一条重要法律,任何一个管理完善的政府,根据任何理由,也不准许有人不遵守法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显然还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因为在我国出版管理法已经明文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的情况下,不收版面费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   然而实践中,一些出版单位却偏偏借口办刊经费紧张而四处索取版面费,并借助我国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所带来的守法成本的增加而刺激着更多学术期刊涌入到办刊收费的行列中来。这说明,守法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至少在出版行业如此!而普遍守法观念的缺失以及严格执法习惯的缺乏,无疑是版面费在我国得以泛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版面费在我国泛滥所最能说明的最本质问题。   不可否认,版面费的蔓延是时下我国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所引致的必然结果。但很显然,如果从法治层面上来加以考量,则版面费在我国的其实更是我国学术规范法治建设失利的必然。作为一种极为丑陋的学术腐败现象,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是打向我国正在践行之法治的当头一棒。它表明,尽管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但在实现我们所致力追求的依法治国之宏伟目标方面,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3516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论:两篇关于学术期刊问题的文章的不足和偏颇
热度 7 ysxbhxf 2011-6-8 12:14
光明日报:规范学术期刊不能仅盯着“出口”(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3-21)一文阐述了这么一段话: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逾七千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期刊中所占比例,都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 我干了快二十年的科技期刊编辑了,还从没有在哪份官方统计资料里看到中国有七千种学术期刊。如此以来,该作者和光明日报编辑的不足就曝露出来了:这样的数据都核查不了或者不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当然,这篇文章的其他观点我还是基本赞同的,尤其是: 在写论文、发论文、以论文换学位和职称的过程中,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又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游戏和笑话?这当中固然有学者自律的问题,但核心原因始终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只有在学术链的“上游”正本清源,斟酌使用量化标准,形成学术成果影响因子的评估机制,才能为“下游”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创造良性生态,才能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得以提高、出版秩序得以规范、深度改革成为可能。而这,显然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家的责任。 人民日报:当学术沦为金钱的奴婢(作者:赵蓓蓓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6-7)一文中说道: 学术本是指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是系统专门的学问,它包含了人文范畴与科学范畴。学术离不开研究、探究、追问,离不开实验、论证,它应是科学的、思辨的并具有一定水准的。而学术期刊的“论文买卖”却使这些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一文不值,取而代之的只有一个字:钱。 这篇文章的基本立场就是 学术期刊的“论文买卖”却使这些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 ,显然,这个立场是很偏颇的。因为当今中国学术界里的乱象并不是个孤立事件,学术期刊“论文买卖”确实在一部分期刊中存在,但这仅仅是一连串事件中的一环,所以不能将“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的罪过仅仅归结于学术期刊“论文买卖”,而放过了造成当今中国学术界里乱象纷出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下,假如那些被学术期刊买卖的论文对于作者或其他相关机构没有任何价值时,作者还会理睬那些买卖论文的学术期刊吗?常言说得好: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利益驱动。当大量的在学术上可以被称为垃圾的论文在发表之后能给作者和相关机构带来足够多的利益时,本该刊登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就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会自愿或不自愿地沦落为刊登“垃圾论文”的“垃圾期刊”,甚至是收费的“垃圾期刊”。这是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里市场供需关系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有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都和作者的观点一致,那就会只看到苍蝇的问题而看不到老虎的问题,而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结果必然只能得到隔靴搔痒的效果。 要从根本上治理中国学术界发生的乱象,就必须抓住导致乱象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就是:学者的研究行为和成果或论文作者的发表行为和结果与学术价值的关系不大,而与个人利益或机构利益的关系却密不可分,导致部分学者或作者甚至机构为了追逐利益而丧失了基本的学术道德,当然,也导致了部分学术期刊和编辑的沦落。 学术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但与学术有关的人却很可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6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围观: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两个小时内改标题的玄机
热度 8 lix 2011-6-2 12:30
在 中央党校专家解读 5.30 政治局会议精神 中,老邪及时粘上了今天的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的一个链接。两个小时以后,凤凰网已经把文章标题改成 人民日报:政府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 了。这里边有什么玄机呢? 老邪打听了一下,据说有领导批评了:《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这个标题主语不清楚,谁和谁良性互动?谁治谁?很含糊。我党从来都是自己有错自己纠正,谁想来帮党纠正就先搞死谁再说。所以这是原则问题。纸质版已经发行了,但网上的标题要统一成政府作主语。 老邪不知道这个解释的权威性,但是符合网上观察到的事实。不过,这位领导大概级别不够,还管不到人民网 , 所以 在良性互动中寻求 “ 善治 ” ( 人民 观点 · 如何回应社会 ... 迄今还在,也有纸质版的 PS 件。 看来,路线斗争很激烈,中层板结仍然很厉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众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热度 1 coolxh 2011-6-1 22:26
科学网转载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并取标题为“ 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 有网友认为,此标题的前半句值得斟酌。 我赞同此观点,并建议改为: 大众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附: 人民日报: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大学应该保持对高尚的追求,否则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或将无所归依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685.shtm
2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沉默"的声音"沉默”了吗?
fanquanwei 2011-5-28 14:12
5月26日人民日报:《倾听那些“ 沉没 的 声音 ”》;5月28日凤凰主页新闻: 中国青年报--警惕“沉没的声音”爆炸。看了这两篇文章,心中有说不出的痛和哀,不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诗:万马齐喑究可哀! 沉默的声音其实并没有沉默,广大的人民都听得到,遗憾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听不到。这一小部分人把老百姓想要公平骂做“臭不要脸”,威胁着媒体不要替人民说话,叫嚷着老百姓“算什么东西”。他们在主流媒体上倾向于制造政绩新闻,营造出一种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假象,那些家园被拆丧失耕地的群体如若破坏这种祥和气氛,或者被威胁警告,或者被管制拘役,对于上访者更是毫不客气地围追堵截,有的人精神本来很正常,后来不幸成了“徐武”第二。主流报刊、电台、网络媒体等都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全国人民过的很幸福,外国人民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画外音无非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得知福、惜福。当有人通过网络这种先进的媒体反映真实问题的时候,一小部分人就害怕了,他们怕纸包住火,于是就出现了跨省通缉的滑稽现象。 这一小部分人除了管理人民之外,还兼职做起了生意,利用自己的权利搞投资、炒股、炒房、圈地等等,比起一般商人几乎倾尽毕生心血才赚到的那点钱来,这一小部分人仅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超越。人民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一小部分人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却让人民去做他们的公仆?他们每到一地就吃喝一方,而对人民的诉求置若罔闻。当他们吃香喝辣在闪光灯下表演的时候,有不少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这一小部分人有一万个理由不闻不问人民的悲苦,因为他们的升迁发财只与他们的上级有关,而与这些草根屁民们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有些屁民就忍不住质疑那些人有人么权利这样做?这些人的表现恐怕又要让这些屁民失望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懒得理这些屁民。实情是:有的日理万妓,有的忙着发财,有的忙着跑官,有的声色犬马......这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何其多也!有人说要通过媒体曝光他们的丑恶行径,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贪腐、罪恶付出代价,就有人在一旁哈哈大笑,笑什么呢?笑说出这番话的人天真可爱!看看药家鑫那种嚣张的行为就知道权和钱的威力有多大了,好不容易公共舆论的压力促使药家鑫伏法正义实现,又有一些砖家噱者出来为药家鑫出来说话。 每一个屁民的非正常行为背后都有一段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却不是这一小部分人愿意听的故事。这一小部分高高在上者不仅不去听屁民们的疾苦,还控制他们的发声渠道,打压他们对正义与公平的呼唤和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屁民们提出公民权的时候,有人不仅不予同情还煽风点火地说那是陷阱。 他们的声音沉默了,而且已经沉默了好长时间了,是在苍天和大地间沉默的!是在无人关注的时间之河里沉默的!
个人分类: 人民时评|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发表本人观点:建设适合国情的新能源产业
热度 2 hy517hy 2011-5-27 11:56
2010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象形科学(也叫核育论)首部应用专著: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能量范畴的产业规律研究与应用,书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2011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以“太阳能产业蕴含千亿量级商机”发表了本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谈的上述观点。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05/content_811488.htm 以新能源为载体应用象形科学,是传播象形科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象形科学的支持,我将继续努力做好象形科学应用示范(基于新能源的经济转型示范)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撰写《象形科学——知识系统超越之路》,争取今年出版。 《核育论》的来源与用意,就是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关系实在”认识,在时间的背景下用图形表达基本关系,确定表达“关系实在”的基本单元,也就是象形基元。然后,以生命为源泉,以象形基元及其组合为工具,表达人类活动规律,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从人类的文明史看,《核育论》传承的是东方文明的血脉,应用西方文明在逻辑表达层次的成果,建立一种融会东、西方文明成果的知识系统。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际关系,主要表达工具是象形汉字,重要的特征是“象形”;西方文明在逻辑思维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有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规范人类活动的知识系统,叫科学。《核育论》探索与研究的是一种用象形工具规范人类行为的知识系统,以这种特征命名,应称为象形科学。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63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