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转载]读书改变命运如何变成笑料
xuancewang 2011-8-29 15:18
读书改变命运如何变成笑料 人民日报日前发文说,读书改变命运遭现实挑战,部分农村子弟放弃高考。文章列举了一个陕西农家三孩子的读书命运,老大数学系毕业,待业很久花了很多钱才算找到一个不算好的工作,另一个读了真正读北大,但她依然感到迷茫:“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 至于不参加高考的儿子,上了挖土机的技校,路走得却更加艰辛。读书改变命运,似乎变成了笑料。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时,在我们看来,也是这个社会的疑问。读书费钱无数,结果找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钱,而且找到的工作还很难称心。这就是莘莘学子所要面临的现实,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讽刺。对于大学的迷信,从此就终结了,让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上大学这条出路。而日益僵化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权力的支配和教授们的懒散和冷漠双重作用下,确实不适合这个日益市场化社会的需求。 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无需过多的分析了,我们需要探索在这种现象的背景性因素。那就是这个社会的土壤日益板结,社会阶层有越来越固化的倾向。寒门子弟的路途越走越窄,是一个不容掩饰和回避的现实。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问题是,现在的中小企业的路途,也在饱受高利贷的侵袭,日子也过得很困难。新 36 条为中小企业开路,但旧垄断体系的玻璃门依然没有洞开,权贵市场经济的突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新门阀体系在板结的社会土壤之上野蛮生长,这也是寒门子弟无法释怀的因素,为了跳龙门,他们采取了考入体制内工作的第二次公务员考试。但是,公务员并不能完全接纳所有大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在体制外流浪。在公考的过程中,屡次曝光的萝卜招聘现象,也在促使每一个公考学子们认为“黑”的意义,侥幸者随即加入了体制内的利益团体,以前裁剪的政府体系,又出现了膨胀的迹象,所谓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趋势,又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改变了方向。 市场将权力交给一个个分散的个人,青年学子们如果在权贵之路上走投无路,或许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虽然做生意在中国没有体制内“风光体面”生活,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闲情逸致,最起码吃穿用得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而不是靠着寄生虫似的阶层庇护下骄奢淫逸。 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权贵势力和不公正的现象,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吏到处敲诈,城管们街头上演全武行,打人者全是临时工干的,但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丝公正的地方,也就在市场上了。不要看所谓天花乱坠的宣传和洗脑,要用自己的经历去确证自己的人生。那些看似有理的指导和建议,在某种意义上上来说,不过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废话和骗子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随时可以使用已经铸好的硬币,只有自己在市场的竞争中磨砺出来的东西,才是这些学子们的出路。 读书永远是终结迷信和权威的良方,关键看你怎样读书。知识永远能够改变命运,关键看你所获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读好书,有用的书,不要读那些自欺欺人的假大空的书,这些书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学知识,要学提高自己价值和素养的知识,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知识,不要学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其实是狗屁不是的知识,这些知识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白了少年头”,祸害了家庭和社会。 拼爹游戏正是社会板结的标志,阶层的固化更是社会病出现的征兆。在这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知识不是社会固化的替罪羊,当然,所谓的知识也不仅仅是在大学里学到的。大学教育体系,也得改改那些整天废话连篇的教育模式,否则,学生们也会用脚投票。问题是,私有大学受到排挤和限制的背景下,却是双输的结局。最后是大学的名声也被这些无良之人败坏,很多学生也不上大学了,这难道不是双输的结局吗?所以,那些村民疑惑,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解释:即不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现实的土壤不能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发芽成材。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祥的征兆,必须要铲除权贵化的土壤,疏通已经板结的社会土壤。 http://jackzhudaming.blog.163.com/blog/static/11121768020117297439419/?blog
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剩余价值都跑到哪里去了!顺便:我想请教“经济学家”
热度 1 ljxm 2011-8-19 16:28
发布时间:2011-08-19 15:44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人民日报》7月26日在要闻版刊发《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导读》,我反复读了几遍,并收藏了这期报纸。   我第一次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约在38年前。那时候,才十几岁,文字全无障碍,意思大体能懂,因为没有“学习导读”,读过之后有一些问题不知道向何人求教。因此,搞不明白的问题就存疑,始终想等待机会请教。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固然是人生的不幸,带着一大堆学习马克思理论中的问题见马克思终将是人生的惭愧。   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难理解,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经历中都可以得到证明。读者最有困惑、最需要“学习导读”的是剩余价值学说。   《学习导读》写道:“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的特殊运动规律’。”占了报纸半个版面的《学习导读》,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文字大约300多字,都抄录在这里了。   刊登《学习导读》同一天,也在要闻版上,有一条《北京拟给全市居民“加薪”近期将公布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意见》消息。报道说,消息是市发改委主任张工透露的。报道没有说“加薪”是从税收里切出一块“蛋糕”给全市居民,也没有透露是从剩余价值中让出一部分给劳动者。   我们国家现在的生产方式至少有三种以上:外资企业、私企应当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里有剩余价值。纯国企从理论上说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里的剩余价值叫税收还是叫企业留成,人们就搞不清楚了。如果说国企或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剩余价值,似乎有点怪怪的。那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劳动者没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一种是“大于劳动者自身价值的价值”都归于劳动者了。倘若是后一种可能,那么,国企官员和员工收入应当远远高于外企和私企。从近年来的情形看,这个趋势是有的,特别是国企官员薪酬大增。第三种可能是变成外汇储备了,这除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外,还需要外管局的认可。目前,外管局对巨额外储只承认是央行开机器印钞票换来的,其他原因一概不承认。连这些外储是全体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价值都不认同,又怎么可能与剩余价值挂钩呢?最让人难以看清的,大概是中外合资企业或国企上市公司,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称之为“混搭式”生产方式,这些企业里到底有没有剩余价值,外资或股民投资那一块如果有剩余价值,国资那一块又是什么价值?一企二值?   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160来年了。今天,我们一边重温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一边期盼着全市居民“加薪”,倘若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还有没有、剩余价值都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活明白了吧。(苏文洋)
19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博笔记
bio 2011-8-19 09:43
201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为题发表。 饶毅 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5384 对学术期刊,估计不少人都敢说:从此以后,我就永远不投你了(不要引申啊 )。反正每一个档次的journal都有好几家,他们彼此也在竞争着。什么东西一成了唯我独尊,这就不好了。嗯,反对垄断。 颜宁 我可不可以撤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865do=blogid=476825
个人分类: 老牛读报|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汇报:转基因需要听听生态学家怎么说
热度 1 蒋高明 2011-8-9 14:23
《文汇报》质疑《南方周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需要听听生态学家怎么说 本文出处: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8/09/c_121834216.htm 陈蓉霞 陈蓉霞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西方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进化的阶梯》、《破译生命的密码》、《两性冲突》、《时间舞台上的物种》等科普图书,译著包括《道德的动物》、《隐匿中的奇才》、《起源之战》、《适应与自然选择》、《树梢上的人生》、《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等。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1088.htm ) 编剧赵华按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c4b440102dsf4.html 尽管“挺转派”拥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大喇叭”,还是难掩饶毅、许智宏、李铁等“挺转派”蛮横霸道、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和逻辑混乱的恶劣文风。相比之下,《文汇报》虽然只是个“小喇叭”,所发表的两位女性学者曹明华(美国,分子生物学)、陈蓉霞(中国,科学哲学)“疑转”即质疑“转基粮”文章,却因其逻辑缜密、文理清晰、论据扎实、平心静气的杰出学者风范,将饶毅、许智宏、李铁等“挺转派”映衬得格外丑陋。陈蓉霞是一位哲学教授,研究的又是“科学哲学”,著有多部从哲学高度解析功利性“科学”利弊的科普著作,深谙功利性科学的“效益和风险”分析之道。本文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深刻揭示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和所有“人为”的科学对于地球生态的“自毁式戕害”,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地球生态更严重破坏的可忧前景,提出了有理有据的雄辩警示。缺乏哲学素养的饶毅、许智宏、李铁乃至“科普剽家”方舟子(方是民)等“挺转派”功利“科迷”实难望其项背,注定无力反驳。我为拥有陈蓉霞教授这样学术水平远远超出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现院长饶毅、名记李铁之流的上海师大杰出校友深感自豪。 《文汇报》正文: 跨物种且瞬间就能搞定的基因改造工程,它所产生出来的品种,与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过程。 前不久读到《南方周末》上一篇文章,以不屑的口吻提到一位对转基因理论提出批评的西方大科学家,说他根本不是分子生物学家,他只是个生态学家。言下之意,生态学家对转基因问题没有发言权。我看后大惑不解。转基因理论既然是科学,尤其还事关民生,为什么不能让大家来讨论?有更多学科介入不是更好吗?难道一定要关起门来,由一部分专家垄断才好?何况生态学和转基因,难道真的没有关系? 随后又从《光明日报》上见到一篇文章:《许智宏院士: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看转的什么基因》。许智宏院士认为,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对转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听到抗虫基因、毒蛋白,就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其实,抗虫毒蛋白只对部分昆虫有毒,有很强的专一性;就像现在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所产生的抗虫毒蛋白,它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毒性,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毒理试验。——这就是从生物学家的角度作出的解释。但我以为,事情或许远比这复杂得多。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专门食用特定植物的昆虫也趁机兴风作浪。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于是专食这些物种的昆虫不仅有了丰厚的食物来源,而且它们还有更多的机会相聚在一起生儿育女,结果就酿成了虫灾。而这些条件在天然生态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毫无疑问,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这些昆虫是害虫;但站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昆虫其实就是天敌,每一物种都有它天然的克星,这就保证它不会在自然界过度泛滥,人口当下的过度膨胀,也许就在于它少了天敌之故。杀虫剂对付害虫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副作用也令人高度担忧。有了转基因技术之后,人们似乎看到了新的曙光,正如许院士所言,基因工程师们在农作物内移入特定的抗虫蛋白,妙的是,这种毒蛋白只会杀死特定的昆虫,却不会伤及人体。在分子生物学家看来,或许未来我们终于可以告别农药污染了。 最早涉猎转基因农业的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孟山都本来是一家化工公司,专门生产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有局限性,比如农作物本身也是草,而除草剂则良莠不分。后来他们应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出一种新品种,它对这种特定除草剂具有抗性。农民若是从孟山都公司买除草剂,再买它的转基因种子,就再也不用担心除草剂会不分青红皂白,殃及正常的农作物了。 分子生物学家正是以上述现实的好处为转基因工程进行辩护的。当反对者质疑转基因技术是用人为手段改变生物体的本来性状,从而有可能埋下风险时,分子生物学家的辩护则是,自从农业出现以来,人类就在改变生物体的本来性状了。我们餐桌上的所有食物,都不再是原始样子。就此甚至可以说,一部农业文明史,就是人类改变野生物种的历史。而如今的基因工程只是更高效、定向、迅速地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而已。 从现象上来看,转基因技术似乎只是沿用传统育种的思路,希望得到更能满足人类要求的品种。但若是站在生态学的立场来看,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却有着本质差别。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多样性离不开时间舞台漫长的演化过程。就此而言,农业其实已经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过度耕作将会导致土壤贫瘠等严重后果。以此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它与传统育种的不同显而易见—— 首先,它不同于传统育种,需要历经许多代的杂交、筛选等过程,转基因技术可以说是瞬间就能搞定这些,只要在实验室里把特定基因植入受体生物,一个新品种随即诞生。 其次,传统育种技术因为需要借助于有性生殖,因而基因的转移不可能跨越物种界限,但转基因技术却不受此限制。 正因为转基因技术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裁剪并插入基因,与有性生殖无关,于是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物种间都可以实施基因的转移。人的基因可以插入细菌,反过来也可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各个物种以相同方式表达基因。生物界通用64个遗传密码,这被看作是所有生命起源于共同原始祖先的最好证据。早期分子生物学曾经以为,低等生物的基因编码规律适用于所有生物种类,但后期分子生物学对此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就是曹明华在“笔会”文章中所指出的研究结果,原来在RNA的剪切机制中,有所不同。通俗些说,遗传密码也许基本通用,但对密码的编辑却可有所不同。结果表达的产物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这里:也许某个特定基因本来表达某种功能,它正是人类所需要并且无害的;但是当它被跨物种插入某个农作物时,表达出来的功能却有所差异。 事实上,还有更为严重的一面:从理论上说,这种差异也许可以被事先发现并且及时纠正,但跨物种且瞬间就能搞定的基因改造工程,它所产生出来的品种,与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过程。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过境都设有动植物检疫局。这样做的理由是,外来物种进入本地,有时会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因为外来物种与本地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它的到来,也许就是个害群之马也难说。转基因操作可以在实验室里安全进行,但转基因作物却依然要生长于大田,尽管转基因专家认为已有足够的防范措施,但有时人算不如天算,若一旦发生基因漂移现象,它将会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因为没有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结局难以预料。也正因为没有经过漫长时间的验证,我们也难以准确估计转基因产品,尤其当它作为主食之后,将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长远影响。 人类使用抗生素已有半个多世纪,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曾经是有效的治疗用药,但如今我们知道,细菌中已经出现超级细菌,现有抗生素对它们无能为力。(顺带说一句,当有的专家拿抗生素作比喻,说转基因就像抗生素一样对人体无害时,他恰恰忘了一个现已人人皆知的常识——抗生素对人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害的。)同理,由转基因得到的抗虫产品最终也必然会面临相似的结局,因为昆虫同样会进化出抗性来抗衡。更何况还会有其他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有研究表明,当农作物被植入抗除草剂的基因,然后再用化学除草剂将农田中的杂草清除以后,鸟类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当地鸟类种群的数量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当我们基于生态学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就会发现,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至少会令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面临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需要历经时间考验才会逐渐暴露。 这样看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也许并不为过:分子生物学更注重当下短期的现实利益,它也就更容易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所操纵;而生态学则更强调长远整体利益,强调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警惕急功近利式的追求。但我们又知道,人性更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迷惑。惟其如此,立足于生态学思维,对转基因技术作些必要的提醒,这决不是盲目反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尤其在眼下,当分子生物学家的技术至上主义与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利益一拍即合时,这种提醒,尤为必要。 今年7月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和4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都有批评转基因的文章,都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问题;国内第四期《科学》杂志也有相关文章,这都可供参考。总之,从生态学角度思考以至检测转基因问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是必须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时代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如盲目追求速度,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各个要素间的整合,尤其是这种整合缺少足够时间的磨合,这样的列车就很可能陷入险境。 http://whb.news365.com.cn/bh/201108/t20110809_3106236.htm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679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笔者对科普的态度
热度 8 蒋高明 2011-8-5 19:46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笔者对科普的态度
蒋高明 因为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工资+科研经费),就感觉有义务为公众科普我学到的知识,尤其在科研一线中获得的知识。科普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然而,笔者这样做也面临许多困局,在科普不算科研绩效,属于无效劳动的今天,我这样坚持让很多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不理解。我们活着一定要那么功利吗?人民日报的文章多少让我感觉到一些欣慰。 为科普奉献的海归(二) 蒋高明:科普是我的责任 甘 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05日 第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8/05/content_889443.htm      作为一名科学家,科普也是蒋高明竭力推动的一项事业。蒋高明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做好日 常科研的同时,他还在报纸上开专栏、出书、写博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致力于科普事业。    科普需要常态化    “国内的科普总是出现在公共事件之后,而且很不系统。”这是蒋高明对国内科普事业发展现状的总结。    公众大多是被动地学习科学知识。蒋高明认为,公众总是关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不愿意花精力去了解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科学常识。一旦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或伤害时 ,公众才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匮乏,从而开始关心那些被忽视的常识。这集中表现在,每次公共事件的出现总能掀起一股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如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瘦 肉精等事件。    科普也是一种生产力。他说:“很多情况下,如果了解、运用科学知识的话,公众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来解决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利用生态技术,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最低的环境成本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小麦与玉米年亩产突破2000斤。这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使得粮食增产,提高了农民 的收入,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科普需要细水长流    如今,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家的职业内容日趋丰富,不仅肩负探索和揭开科学奥秘的重任,更加强调其科普责任。    “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建设‘创新型社会’,但是如果连一些名词都不知道、不理解,连文化人都犯低级错误,那要怎么建?”蒋高明反问道,“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 责任。科学家一定要‘走下去’,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且要秉承造福人类的思路,要细水长流。”    “科普不好做!科学家要有较强的功底,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公众理解科学。”蒋高明感叹道,“科普是纯洁的,科学家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出 发点,讲真话,这样才能做好科普。” 黄艺 绘图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39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透过审计署的“自我评价”……
dongzg101 2011-8-4 05:3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透过审计署的“自我评价”…… 范正伟 2011年08月03日05:1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微博    政府如何自我评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全年支出7.91亿元、审计整改624.24亿元、审计成果投入产出比为1∶82……继公布“三公”经费账单之后,审计署日前以一份2010年度绩效报告再次赢得掌声。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因为它是中央部委绩效报告的首次发布,还在于它展示了一种“专业力量”。少有大而化之,少有含糊其辞,也没有一味的报喜不报忧,而是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说话,既公布了人均审计成果逾2000万元的业绩,也公布了中国审计投入产出比,还介绍了这一比率的国际排名——远高于英国,略高于日本,低于美国。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布绩效报告是为了让公众明白“钱花的值不值”。已有人大代表在微博上反馈道,透过审计署细致客观的报告,发现“加强审计是一件合算的事情”。看来,这无论对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对审计部门公信力,都是利好。   说服力源于专业,公信力来自坦诚。从公开“三公”经费,到发布绩效报告,审计署频获肯定,原因正在于此。反观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要么犹疑观望,要么语焉不详,甚至以“数字敏感”为由不予公布,如此“公开”自然难获认可,也无助于公众树立正确认知。比如,看“三公”经费不仅要看绝对数额,还要看人均经费,更要看部门职能。只有告诉公众全部事实,改变信息不对称,才能打消疑虑建立信任,进一步通过“公开”改进、完善政府工作。   这些年来,从房价到股市,从居民收入到幸福指数,从反腐倡廉到群众满意度,一些部门的统计数据与百姓感知相差甚远,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某种“不专业”:计算方式的不完善,取样数据的不周延,关注领域的不全面,以至于“统计”被揶揄为“估计”,一些信息发布常常引来“反面猜想”。但本质上,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倘若“三公”经费花得太多,用在刀刃上的却很少,自然不敢说得太细;倘若公布工作绩效只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以满足知情权为归依,自然会以谈主观成绩为主;倘若“一贯正确”的思想依然普遍,容易自夸、少有自谦乃至遮丑护短的现象就难以消弭。   有人说,审计署的标杆式举动与其“术业专攻”有关,与其“清水衙门”有关。这或许是一个原因,然而,回应公众关切本来就应是公共部门的必备素质,那些“油水部门”更应成为行政改革的着力点。透过一些部门公开透明的随意性,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主观化,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唯有不断强化细化规则制度,减少主观随意性,公开透明才会成为唯一选项,“政误”公开才会成为政务公开的一部分。   毛泽东曾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社会稳定从来都需要群众支持,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源于满足群众需求的能力。既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勇于正视并解决问题,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程。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国内93%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吗?
热度 2 蒋高明 2011-8-3 07:03
蒋高明 美国人吃多少他们自己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以前有人说吃70%,最近南方周末记者李铁索性来了个93.1%,将这个数据也来了“大跃进”。看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实先生如何揭露这个弥天大谎。 挺转挺出一个铁杆造假名记---李铁 刘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ds3h.html 附: 南方周末李铁伪造数据搞造假。 直言了,2011-08-01 | 2011-08-02 04:39:34。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新闻主管部门。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66779170_d.html 。 就南方周末上周末发表的李铁鼓吹转基因食品的文章,不少人已经说明那文章充满了虚假信息和造假内容。其中,署名 者提出了该文数据是否属实的问题。很对路。 看看南方周末发表的李铁文章是怎么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格(2007年)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美国当年产大豆7286万吨,41%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93.1%用于食用,用于饲料的不到7%。”。 这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该统计原始数据: SOYBEAN(大豆,KT): 国内总产量:72860。 国内总消耗:52309。 用于加工消耗:48678。 用于食品消费:13。 以人均食品消费计:0。(原始数据,详见附件)。 算一下:食品消费/国内消耗总量 = 13/52309 = 0.0249%。 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人均统计可以忽略为零的比例,那叫“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93.1%用于食用”?哈!如此,李铁说的“93.1%”从何而来?来自他故意伪造。看他是如何计算的: (加工消耗+食品消费)/国内总消耗 = (48678+13)/52309 = 93.1%。 嘿嘿,统计常识可以说明,该统计表中的“加工消耗”不包括“食品消费”(否则,就与“食品消耗”栏目有数据重叠而导致数据为虚假数据)。很清楚,李铁那“93.1%用于食用”的数据是他故意伪造的。如此,李铁被称为“资深”评论者,--- 那“资深”说的是什么呢?是李铁多年多次和善于伪造数据因而“资深”吗? 类似数据造假问题几乎遍布其文章,不一一列举了。 新闻法规规定,不得发表未经核实属实的新闻评论,更不得发表故意伪造的内容。南方周末不知道行业内的国家法规吗?或者,该报刊编辑是小学没毕业、因而连百分比都不懂? 近期,南方周末和人民光明等媒体发表了一系列鼓吹转基因食品多么好多么伟大的文字,然而,他们始终回避一些关键问题,譬如: 既然转基因食品那么好,那么,公民郭某说金龙油含有转基因成分,那相关公司和被利益集团公关拿下的媒体应该高兴,可是,他们却对那公民搞舆论轰炸说“损害”的公司产品声誉和搞起诉,以至于把那公民郭抓了判决。嘿嘿,请问: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不是你们说的那么好和那么伟大?为什么害怕别人说您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呢? 农业部等部门的官员享有机关食堂供应规章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子女能享受天然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可见,他们是知道转基因食品危害风险的,因而采取自卫措施。如此,请问:既然转基因食品那么好那么伟大,那么,为什么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农业官员自己要避免食用、为此还制定规章制度呢?公关拿下的那些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媒体、院士、资深评论者和记者编辑们,也请你们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回答以上问题,您再吹转基因食品怎么好怎么伟大,也没人信;而且,您那鼓吹越多,就说明您的撒谎越多,进一步证明中国社会发生的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公关宣传是如何欺骗民众的。当然,南方周末发布故意伪造数据的新闻评论和散播虚假信息,是明知故犯地违犯了新闻工作管理法规,因而,该刊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读者社会做个公开的纠错检讨和赔礼道歉、并说明是如何处理李铁故意伪造数据的造假行为的。 附件: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2007年,美国的大豆食品年消费(不管是否为GMO)比例连国内消耗的1%都不到;而以人均年消费计算,比例数量为零。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zhiyanle/201108020324570529.png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人民日报"严重的战略误判"
热度 1 bioysy 2011-8-3 00:06
严重的战略误判 钟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02日 03 版)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拥有南海部分岛屿主权的东南亚国家应携手把充满争议的南海变成和平、自由、友好及合作的区域”。10天前,菲律宾外长在印尼巴厘岛说得很动听。据说,菲律宾还向东盟提交了一份相关协议的提案,要鼓动东盟国家一起签署。   “和平协议”显然只是马尼拉的一个小把戏。这几天在中国南沙群岛的费信岛上发生的事情表明,菲律宾说的和做的根本不是一码事,马尼拉明显缺少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诚意。   据《菲律宾明星报》网站7月31日报道,菲律宾海军工程队在中国领土——南沙群岛的费信岛上修建的第二座建筑即将竣工。据称,修建该建筑是为了“让保卫备受争议的领海的菲律宾部队躲避恶劣天气。”此举严重违背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同样是在10天前,中国和东盟10国的外长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行动指针达成一致。确保南海局势走向稳定,当务之急是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基本共识。菲律宾方面的做法不只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也是对东盟立场的破坏。   南海主权问题的和平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首先需要各方按照“指针”确定的原则,通过合作逐步建立互信,为今后的双边谈判打下基础。中国并不反对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始有约束力的准则谈判,但当下最重要的是务实合作。菲律宾这种违背“宣言”、破坏下一步合作的举动理应受到严格约束。   中国早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也一直是按这一原则去做的。有关各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随意让某些国家乘机“蚕食”中国的领土。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严重的战略误判,势必付出应有的代价。 ...... 钟声:敲警钟的声音 另附,前两次人民日报在战争前的警告 一:中印战争前人民日报的公开警告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9月20日二十四时到21日七时,我守卫中印边界东段西藏扯冬地区择绕桥西的边防哨兵,遭到印军连续攻击,我军官一名中弹牺牲,战士一名负重伤。直至21日上午八时半,印军仍未停止射击,当地情况十分险恶。对于印度军队这种疯狂的挑衅罪行,全中国人民不能不表示极大的愤慨!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我们完全拥护我国政府对印度提出的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中印边界东段发生的这一空前严重事件,是印度政府蓄意侵占我国领土的侵略计划所造成的;是印度政府把我国的克制和容忍态度当作软弱可欺,越来越猖狂,在中印边境全线加剧紧张局势的必然结果。印度军队在印度政府有计划的部署下,不仅已在中印边境西段侵入我国境内建立四十一个据点和在中段违反双方协议,侵入乌热地区;而且在东段又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入侵。自从最近印军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勒村扯冬地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局势以后,印方不顾我国警告和抗议,继续深入我国境,扩大挑衅。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印度政府得寸进尺,妄想以武力扩大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众所周知,所谓麦克马洪线完全是非法的,从来没有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承认。从“麦克马洪线”以南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只是在1951年以后,印军才利用我和平解放西藏的时机,进占了这些地方。可是,印度政府贪得无厌,竟在1959年我国平定西藏叛乱以后,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线北的中国一些地方,硬说这些地方在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现在又进一步深入我国领土,进占我扯冬、择绕桥地区。同印度方面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相对照,更加充分说明了,中国边防部队一贯严格执行中国政府避免冲突,停止在边界二十公里以内巡逻的命令,也只因为如此,印度军队才得以乘虚入侵。但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今天本报发表了中印两国政府就中印边界谈判交换的照会。全世界从这些照会中,清楚地看到,印度政府是何等粗暴蛮横,再一次拒绝了中国政府迅速开始中印边界问题谈判的具体建议,而在中国政府9月13日重申前议,并且为了和缓边境紧张局势,提出双方武装部队沿边境全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的建议之后,不过几天,印度军队却在东段发动了新的侵略。盘踞中国西藏境内班公湖地区的印军也在9月19日向中国边防部队挑衅,包围我巡逻小组,只是由于中国边防部队的极端克制,才避免发生冲突。而9月20日,印军又在东段猖狂向我边防哨兵进攻,造成我边防军官和士兵的伤亡。所有这一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印度政府毫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愿望。印度政府所追求的,只是用和平谈判作幌子,蚕食中国领土,改变边界现状。但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国边防部队的忍耐不会是没有限度的。我国政府在21日向印度政府提出的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中,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进攻,立即从扯冬、择绕桥等地撤出印军,并且保留要求印度政府道歉和赔偿的权利。如果印度政府不立即接受中国政府的要求,那么,为了保护择绕桥以西中国边防部队的安全,为了恢复他们同后方的联络,中国方面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如果印度部队在中国部队的防御行动中仍然开枪射击,则中国部队必将坚决自卫,而印度方面在中国自卫火力下的任何伤亡,都必须由印度方面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1962.9.22 二:中越自卫反击战前人民日报的公开警告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最近,越南当局对中国的挑衅越来越猖狂。越南武装力量不断侵犯中国领土,任意枪杀和枪伤我边境居民和渔民。越南当局如此肆无忌惮地欺侮中国,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长期以来,中越边界一直是一条友好的边界,两国边民一向频繁来往,和睦相处。在越南抗美 战争期间,中越边境的中国一侧成为越南的可靠后方。中国边境的广大人民不惜承担牺牲,给越南军民提供了巨大的有力的支援。但是,从一九七四年起,特别是越 南实现统一以后,越南当局为了迎合苏联,疯狂反华,竟然忘恩负义,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边界许多地段挑起纠纷,制造摩擦。他们经常越界到中国一侧巡逻、修 路、开荒、植树,干扰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窜扰中国村寨,干涉中国边民生产,破坏中国边境的生产设施,甚至绑架中方人员,开枪威胁中国群众,制造多起 流血事件。越方公安人员以种种借口,任意指认边界走向,企图单方面强行改变边界现状。正是由于越南方面的挑衅,致使边境局势日益紧张。边界问题成为近几年 来中越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越边界纠纷事件一九七四年发生一百多起,一九七五年增加到四百多起,一九七六年剧增到九百多起。一九七七年 又连续发生越南公安人员开枪威胁我边民的事件。今年越南反华升级以来,越南方面在边境的挑衅活动更是有增无已。仅从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到 十二月十五日,越南当局就侵入我广西境内近百处地段,大量蚕食我国领土;出动武装人员两千多人次,挑起两百多次边境事件,造成我边境群众数十人伤亡。 与此同时,越南当局加强战争准备,在全国加紧征兵,扩充军队,频繁进行以中国为目标的军 事演习,在边境地区加紧“净化”活动,增派军队。最近,越南当局又掀起一个全民总动员的“大运动”,公然叫嚣中国是“新的作战对象”,要“打一场大规模的 战争”,其气焰之嚣张,达于极点。 越南当局不仅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蚕食中国领土,而且无理地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一九七五年四月,越南当局在解放西贡的前夕,乘机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六个岛屿,继而在国内外大造舆论,宣传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越南的领土,妄图鲸吞我大片南海海域和岛屿。 越南还打算强占北部湾的广大海域。北部湾是中越两国陆地和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的一个半封闭 海湾。它历来是中越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世界各国同中国南部和越南北方往来的一个海上交通要道。中越两国之间的北部 湾海域从来没有划分过。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长向中国提出:“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由于越南一直处于战争环境,至今未划分”,“建议两国 政府派代表团,就划分北部湾海域问题进行谈判”。中国方面表示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同越南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越南当局后来竟出尔反尔,硬说越南和 中国在北部湾的边界线早已划定,并把它的所谓边界线划到中国的海南岛边上,要把三分之二的北部湾海域划归越南。这种毫无道理的要求,充分暴露出越南当局贪 得无厌的领土扩张主义野心。 越南当局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岛屿,妄图把北部湾海域大部分攫为己有,蚕食中国边境领土,同 它对柬埔寨的侵略活动,几乎都是在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前后发生的。这就说明,越南当局今天在中越边境的挑衅活动和对柬埔寨的侵略战争之间,是有着有机的联系 的,是它的地区霸权主义野心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对于越南当局这一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背信弃义的行径,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越友谊,顾全 大局,一直采取忍耐和克制的态度,或则建议进行谈判,或则在两国领导人会谈中婉言劝告,希望越南当局有所悔悟。但是越南当局却以中国的忍耐和克制为可欺, 不仅不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依仗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作它的靠山,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 尤为令人愤慨的是,越南当局如此欺侮中国,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装出一副受中国欺侮的 可怜的样子,妄图欺骗世界舆论。越南宣传机器口口声声说什么越南是个小国,惹不起中国呀;接受中国的援助是“含辛茹苦”的呀;甚至侵占中国的南海岛屿也是 “忍气吞声”的呀,等等。越南当局这种装蒜的流氓手法,令人作呕,十分卑鄙。越南当局以为,只要一说越南是个小国,不管它干什么坏事,人们自然都会同情 它。但是,一个国家欺侮不欺侮别的国家,不在于这个国家是大国还是小国,而决定于它的政治路线和对外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无产阶级的外交路 线和政策,历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九年以来,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领土,没有在外国驻 军,没有欺侮过任何人。越南当局自称搞社会主义,实际是搞民族沙文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它的野心所向,不问大国小国,它一律都要欺侮。越南今天北欺中国, 西侵柬埔寨,难道不是对它反诬中国的谬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吗? 越南当局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得到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鼓励和支持。中国正在为加速实现四个 现代化而进行新的长征。全国安定团结,生气勃勃。世界各国人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却如坐针毡,忐忑不安。中国的安定和强大,是妄图称霸 世界的苏联和妄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当局的一块心病。用边界挑衅和战争威胁给中国制造困难,破坏中国的安定团结局面,阻挠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它们 两家的共同需要。但是,它们这个阴谋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越南当局在反华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中国人民的忍耐和克制是有限度的,中国不欺侮任何人,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说了的话从来都是算数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2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由“7·23动车追尾事件”想到的
热度 4 Bellasx 2011-7-26 09:55
众人关注的“7·23动车追尾事件”,我看的很揪心。看到凤凰网上的一则报道,心里更不是滋味: 中国高铁存在了巨大隐患,其实不需要这几次事故,我们已经知道端倪。今年年初,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在《铁路工程师为何不愿坐高铁》的文章中披露,有位铁路工程师去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修建高铁的人为何不敢坐高铁,我们不妨看下面一组对话:设计者说: “ 高铁我自己都不敢坐! ” 问:为什么?答: “ 因为我说了不算,实际施工不能按设计要求去施工。 ” 问:那你是工程师,你有责任有权利制止啊!答: “ 可我说了不算,是领导说了算! ” 问:技术这个东西决策应该是工程师啊?答: “ 在中国不是,在中国是领导说了算。 ”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 大学毕业后,由从政改变到从事技术工作,是思考很久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踏踏实实,淡然的从事科学研究。也告诉自己,不管做什么,人品是第一位的。一辈子做的事情,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无憾了。 我由衷地希望从事技术的工作者,可以坚持一下自己的原则;也希望中国的领导者,能在工作之余(有时可以是工作之中)增强自己的技术知识。因为在中国,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百姓做事就是为国家做事,为国家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
3860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铁司机10天就能炼成?
热度 4 xupeiyang 2011-7-26 07:54
我们原来真的不了解高铁和司机,看这些情况,就很难相信高铁司机是这样培训出来的,哪有那么快啊。 谁还敢去坐高铁呢。 首批高铁司机培训10天   李东晓,中国高铁第0001号驾驶证的拥有者。这个中专学历的中年男人,被称为中国高铁的“提速先锋”。   《人民日报》报道称,2008年3月16日,李东晓等10位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司机,被选为我国首批高铁司机,奉命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学习驾车。“此时,李东晓和同事们与CRH3型国产高速动车尚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司机操作台有多少开关。”   然后, 李东晓接到了上级下的“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   “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人民日报》报道称,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迈克斯认为,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0天后,李东晓把第一辆动车开回了北京。   2008年6月24日上午,李东晓驾驶的京津城际列车时速达到394.3公里。这一创纪录的速度,被称为“中国第一速”。   据了解,李东晓从唐山开回北京的第一列动车,是CRH3型。培训教材中,《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   此后, 只用10天完成培训的李东晓等10名动车司机,成为高铁司机教练。 高姐怎比空姐(7) 不要怕晚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468478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1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剧赵华:转基因之争是科学还是公益问题?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25 22:15
蒋高明 【本博按】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争议越来越激烈,双方都摆出了事实,讲出了道理。但从双方发表的文章看,挺转派使用匿名信背后放冷箭伎俩让人戳破。有人说中国的反对转基因的人是一帮乌合之众,是狂热分子,果然如此吗?我们写的文章都是用真名真姓,是从科学争议的角度写的,是没有拿人一分钱写文章的,完全是出于良心发现;而挺转基因的队伍,有国家资助的260万元的转基因科普资金花。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写出让公众信服的科普作品来呢?恐怕是科学逻辑上占不住脚吧。让开水里养活鱼,也太难为那些挺转的专业人士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应当让老百姓明白,老百姓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你自己吃吗?每一个搞转基因作物与动物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产品绝对无害,可放心食用。那么,怎么检验你们的话是真的呢?很简单,将上百种你们自己搞出来的转基因食品作为三餐,连吃十年不出问题,国人就相信无害了。中国5000年历史都经历了,还等不了10年么?另外,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搞转基因的能承担责任吗?我们之所以建议国家慎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主粮生产,就是感觉到背后有许多风险。有人说高科技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这几天出事的高铁难道不是高科技吗?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后,学者们要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近百个作物与畜牧品种转基因,这样天大的事能偷偷摸摸搞吗?能不让人知道吗?能不给人选择传统食品的权利吗?转基因如果在实验室里搞是可以的,但释放到农田里,送到老百姓餐桌上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的。下面转载编剧赵华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转基因之争:科学还是公益问题? 编剧赵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c4b440102drlp.html 最近“转基因之争”日益激烈。《文汇报》单挑《人民日报》。《南方周末》PK《文汇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网”也随之燃起激辩烈火。甚至还有人预言,“轮子功”之类的乱象即将出现。难道“灰常”强大的CCTV、《人民日报》之类主媒也已经压不住阵了?还真有可能。为啥?只因代表“官家”和转基因“砖家”出面“灭火”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和那个匿名上阵自称生物学家的“柯贝”堪比“文棍”姚文元,只会给质疑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者扣帽子、打棍子,却不会讲道理、给证据。偷换命题,蛮横攻击,泼皮文风之恶劣,胜过文革大字报。 此轮转基因之争,究竟是“科学问题”还是“公益问题”?蒋高明、曹明华所质疑的明明是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尚有“巨大疑问”的情况下,切不可贸然推进其商业化种植,急匆匆将它摆上消费者的餐桌,以免消费者受害、生态受损。饶毅和“柯贝”却偏偏要偷换命题,指斥质疑者反对转基因技术,阻碍高科技发展。这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关公战秦琼”式的胡扯巴列吗? 其实,要说服广大消费者相信转基因食品“实质等同”于传统“天然食品”,与喝水一样安全,并不难。你们给出实验证据就是了。要驳倒“转基因食品剧毒”的“谣言”也一样:给出实验证据即可。不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是不懂啥“分子生物学”。但请饶毅、“柯贝”耐心点,回答一下我们普通消费者的以下两个疑问: 一,2010年 4月有报道说,俄罗斯“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科学家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证实:转基因大豆可使哺乳动物(仓鼠)三代绝种。这一结果与法国和奥地利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http://t.cn/54Ygl )俄罗斯科学家因此建议“禁止转基因食品,直到它们被证明具有生物安全性”。这一报道是否属实?如果不能证明这是谣言,你们有没有同样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证实:转基因大豆“不会”使哺乳动物(实验鼠)丧失生育能力的实验证据? 二,你们的“转基因科普”先驱方舟子及转基因研发“领军人物”张启发院士一直在说,“含bt毒素转基因水稻”只杀死肠道属碱性环境的害虫,对肠道属酸性环境的人体绝对安全。但是,根据2011年 2 月的最新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已在孕妇和胎儿血液中检测到“转基因玉米bt毒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9/21/1362580_110870148.shtml )这一报道是否属实?如果不能证明这是谣言,你们有没有食用转基因玉米“不会”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bt毒素”的实验证据? 请饶毅、“柯贝”直截了当回答,你们有没有上述可驳斥“谣言”的实验证据?若是拿不出这些实验证据,还有哪个傻子会相信吃转基因食品不是“食毒”,而是“与喝水一样安全”?嗯?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是个好现象
热度 1 dongzg101 2011-7-25 11:03
人民日报: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是个好现象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 最近,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以岭药业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 其实,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1年前,种业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作为名誉董事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亿,成为A股首位“院士富豪”。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2009年上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导师,去年8月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此外,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反对者认为,教授、院士就应该甘守清贫、潜心科研与教学,不该“不务正业”。 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好现象。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吴以岭、柳传志、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这批科研人员“身价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现实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翻看名号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为地产商、煤老板、酒老板、歌星、影星等。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不仅损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反观袁隆平、柳传志、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视富贵如浮云,或者急公好义、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或者继续潜心研发、做强做大、奋斗不止……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样板,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靠创新创造价值。 当然,说“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个好现象,并不是鼓励所有的科研人员和教授都去创业当老板。毕竟人有短长、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基础研究的似乎不宜“这山望着那山高”,擅长教学的也大可不必见异思迁。此外,谁也没有三头六臂,如果时间没那么富余、精力没那么充沛,还是安安心心做好、做精本行为好;自不量力地沽名钓誉,于己于人并非好事。 更多阅读 吴以岭院士家族身家有望达80亿 专家称院士致富应当鼓励 吴以岭院士身家或超40亿
1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今拍案56:新华网PK人民日报
热度 5 QFL 2011-7-22 09:43
当今拍案56:新华网PK人民日报
半月前, 凤凰网 爆料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06/7463849_1.shtml ):“ 前维稳副市长女儿被凌辱,携妻女多次进京上访 ” 。 对此事件,某有关信访官员说:最好的选择方式是私了,最好不要上告,因为某人能量很大,否则副市长可能会很危险 。 前天, 人民日报 爆料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7/20/nw.D110000renmrb_20110720_5-04.htm?div=-1 ) : “‘ 维稳副市长举家上访 ’ 不实 ” 。据说, 该报记者在贵州展开调查,走访公安机关,并取得前副市长本人亲笔所书的说明材料,证实以上新闻不实 。 今天, 新华网 爆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1/c_121703179.htm ):“ 青利集团董事长周世立被免去贵州省政协常委 ” ;但 搜狐 转载此新闻则直接说 “ 贵州政协常委被免 涉强奸前副市长女儿 ” 。 博主批:尽管上述 一系列新闻的 主题侧重点略有所不同 ,但也至少可见二斑 : (1) 为啥这年头老百姓总爱相信小道消息; (2) 为啥不明真相的民众们总容易被某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所教唆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饶毅教授的春秋笔法堪比中国史官
热度 20 fs007 2011-7-20 11:15
寻正 我对饶毅教授印象一向是不错的,做实事多于嘘吹,虽然不知其具体为人处事如何,但客观公正的形象起码还有努力的趋势,不象其他甚多学者,给人破罐子破摔的感觉。饶毅教授近来发文批判苛责转基因者,我快读之时,都投了赞成票,然而,时间却巅倒了我的初始印象。 饶毅相关文章随后受到了美国相关领域专家刘实的嘲笑,不禁让我疑窦纵生,于是乎针对饶毅的文章做了点考证,实在是大失所望。 中国史官不乏脊梁强硬之辈,比如有名的太史一家,齐庄公荒淫无道,嫖别人老婆嫖到自己总理头上去了,结果给英明的齐国首相崔杼给灭了,崔首相要史官记录齐庄公死于疟疾,太史伯于史书上写崔相国轼君,崔杀太史伯,太史伯弟太史仲复写史,仍然写崔相国轼君,也被砍了头,太史叔也步其后尘,最后临到太史族幼弟太史季,伸长了脖子让崔杼杀,杀得手软的崔首相终于良心发现,给中国人留下一粒诚信写史的种子,可惜,继承崔首相遗志的远比继承太史兄弟遗志的要多,中国人被外族入侵的时候杀,本族翻身后变本加利地杀,终于中国历史尤如盆境一般,漂亮了不少,但原生基因也被转化得所剩无几了。 饶毅的相关文章,让人觉得他是中国近代史官的转世灵童,这春秋笔法也整得太过了,让人觉得不鸣不足以正视听。 咱们研究饶毅教授力作《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吧: 一个刚刚拿到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科学家,目睹群众示威游行、耳闻诺贝尔奖得主严厉声讨他正投身的新兴科学技术,面对地方政府“不准做”的禁令,只好望风而逃。 这是1976年发生在美国的真事,被吓跑的科学家叫Maniatis。他是1970年代基因工程所需要的系列技术中几个重要技术的发明者之一,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主任,200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主任。他在1982年主编《分子克隆》一书,是全世界学习基因技术的教科书。 美国在1970到1980年代初,曾经出现一批人围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纵技术。虽然从1950到1970年代美国的科学飞速发展,还是有人怀疑重组基因技术的安全。有些怀疑是因为不理解刚刚兴起的基因技术所导致,但有些是超越自己知识范围越界扮演权威的蛮横所造成。比如哈佛的George Wald教授,因为研究眼睛中光化学获得1967年诺贝尔医学奖。但是,Wald并不懂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曾犯过非常初级的错误。在1970年代,他公开出面反对基因工程,有些用词听上去很吓人。那时还有人说基因工程用的细菌会特别危害妇女,吓的一些女性不敢在实验室附近工作。 Maniatis于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无法去哈佛上任,而是先逃到纽约的冷泉港,发明了一些迄今仍然常用的基因克隆技术。几年后,他发现哈佛还不能做基因克隆,就跑到加州理工学院。直到麻省松绑以后,才到哈佛任教。 三十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带来最初危言耸听者所预言的可怕后果;对于此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导致转基因食物的产生。 饶毅教授这一番煸情的描述,我们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转基因的反对者们是如此无知,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仍然幼稚到犯低级错误,他们反对转基因是因为愚蠢,他们的愚蠢从Maniatis身上得到了印证,几乎毁了一个转基因大师!中国的文人学者之高明,没有比将真相部分地组合后给你一个完全相反的“真相”与“故事”更历害的了。 在我进一步详述真相前,我要申明,我之所以推荐饶毅文章,还更多地是因为立场,我不反对转基因,完全支持转基因的研究。因此,转基因的说客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劝服我转基因有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伟大之类的重大科学课题上来,我都理解信服与支持。我感到失望与不能理解的,是支持转基因者们超乎寻常的热情与超越科学的霸道与蛮横。 不,饶毅教授的支持者会大声反驳,饶毅教授此文不正点明了是反对转基因者们“蛮横”么?我对国内众多的转基因争论的主观印象正是如此,“蛮横”与否,要看作者写作的笔法与技巧,而不是内容的科学性。饶毅教授的支持转基因文章事实上跟其他转基因的狂热支持者没有两样。反对转基因者,要么认为转基因技术尚未证明其安全性,要么认为转基因不安全,多在内容上做文章,他们针对转基因的推崇者的批评多是怀疑后者有利益关系;而转基因的支持者则认为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他们针对反对者的批评从来是不屑一顾,以饶毅教授与方舟子为代表的“科学代言人”从来都习惯于揭露对方多么幼稚无知,对科学带来了多大的阻力。什么是“蛮横”,反转基因者试图在推理中取胜,而转基因信徒则处处攻击对方不够资格讨论转基因——学识不够,即使得了诺贝奖的全球知名学者G.Wald仍然不够格。只要你反对转基因,你就不够格,这就是中国式的“蛮横”。 饶毅或许不是开批G.Wald缺乏专业知识的先河,但此种“蛮横”无疑是中国式的,我查询相关资料时,甚少看到外国作者这样地对待G.Wald这样的大学者——这种大学者的学术地位即使是饶毅教授,也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靠近,终身恐怕都难以企及的,我觉得多少有些讽刺,你觉得呢? G.Wald真如饶毅教授所言那般不堪么?不,饶毅教授的春秋笔法在我细读之时就一眼看穿了。他在描述G.Wald犯“初级错误”后使用的是障眼法,他说张三很愚蠢,然后举证说李四吃西瓜不知道吐西瓜籽儿。G.Wald是科学界少有的热心公共事务的科学家,曾做过苏联总统哥尔巴桥夫的顾问(更多请 参阅英文维基 ),在公共事务上公开坦诚是他的习惯,而他的学术与公共事务上的地位决定了他的言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G.Wald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有关言论成为最常引用的反对转基因的言论,如此而已,如果你真对他的言论感兴趣,不妨参阅有关资料,迟致今日,还远谈不上过时( 参见Epstein教授的相关讨论 )。你可以不同意G.Wald的看法,但挑战他在相关问题上的发言权,最好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资格。 Maniatis的全名是Tom Maniatis,饶毅教授对他的事迹介绍没有多大失误,如果你需要知道更多且懂英文,不妨 参考哈佛大学的相关介绍 。Maniatis,如果哈佛介绍中的观点可信的话,正得益于哈佛所在地剑桥市的相关禁令,没有这个禁令,Maniatis大师可能会大器晚成一些,正应了中国古老传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剑桥禁止相关研究,Maniatis躲到冷泉港全心投入研究,而非停留在剑桥还要从事教学与行政任务。 我们回到饶毅教授的“ 美国在1970到1980年代初,曾经出现一批人围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纵技术 ”一说上,是G.Wald等人无知无聊发起来的吗?非也。在美国发起禁止基因克隆技术研究的人也的确是诺贝奖获得者,Paul Berg,他是生化学家,研究核酸,特别是基因重组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该不会有人说他不懂转基因技术了吧?说来话长,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史实,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1995年9月就发表过一篇详细的回顾文章(Berg, P. and Singer, M.F, The Reccombinant DNA controversy: Twenty years later, PNAS 1995,92:9011-13),介绍了1970年代转基因技术争论的前因后果,其中对1975年在Asilomar州立海滩公园举行的世界性的基因工程行会着墨甚多,如果嫌专业文章难读,不妨 查查英文维基 。该行会的成果是全球科学家自发性地禁止终止基因重组研究——颇有金庸大师的“欲练神功,先要自宫”的味道。 如果你熟悉社会科学,就明白行业自律是避免政府干涉的金砖大道这一金规则(我被一些中国医生气得要死,很多时候不必要的争吵就是他们愚昧到这个简单道理重复一千遍都懂不起所致,记得举证倒置的争论么?)。“自宫”了的科学界赢得了民众与政府的信任,这是为什么转基因研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迅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转基因研究者自宫一年彻底地消除了民众的戒心,为此后获取政府资助铺平了道路,还防止了许多未实现的法律限制。只有不囿于成见,不囿于一时得失的Berg这类大师才深通如此浅显的道理,中国的大师只会蛮横地讲“老子比你懂得多,所以你要听老子的”这类“科学”道理。 由于转基因研究者的自宫,美国大多数地方回避了在法律上对转基因研究进行限制的压力,可是,不幸的是,哈佛与麻省理工(MIT)所在地剑桥市却是例外,这个例外恰好是哈佛的饶毅味儿太重的缘故。哈佛被地方政府捆住手脚是一件尴尬而有趣的事情,以致于《科学》杂志都专文报道了(Culliton B.J. Recombinant DNA: Cambridge City Council Votes Moratorium, 1976, 193(4250):300-1)。剑桥市的市长对在哈佛遭受的白眼终于有了回报机会,在他的推动下,剑桥市的9名市政议员对相关议案进行了投票,难得地不停地召唤哈佛大学的难得一见的高人们对话,最终,这些平常只管财米油盐酱醋而对转基因一窍不通的外行投票决定禁止相关实验——这多半是哈佛傲慢的代价,而MIT跟地方政府关系要好得多,不过,遭了鱼池之殃,也一概被禁。 如果你了解这一段历史,就知道剑桥的基因重组研究禁令源于转基因研究内行们的行业自律行为,尽管G.Wald也是内行(难以想明白,饶毅教授怎么会认为他比一个生物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转基因更为内行,就因为自己支持转基因?),他恐怕算不得当时这一趋势的最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可能只是尽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讲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自己的科学地位与影响,导致了事隔多年,他的声音被重复得最多。支持转基因者如此对待Wald,令人寒心,幸好他不生在中国。他在美国并不被如此对待,1997年他去世时,《自然》杂志专文颂扬他在科学与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最后说明一点,饶毅教授所杜撰的李四的愚蠢,也是当时内行的创造,其实际内容并非饶毅教授修改后那么不堪,而是在当时科学家中普遍存在一种担心,认为转基因技术如果不适当地控制,会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毁灭性的致病源——这一担心仍然没有消失,只不过扩大到了整个生物医学范围,比如时不时流行的针对滥用抗生素会产生超级细菌的担心,就是1970年代科学家们对基因重组技术担心的翻版。 当我们把历史回复本来面目,反对转基因的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尽管他们的不少担心并未实现,他们的一些观点未必正确,但他们倡导行业自律,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科学发展,都从客观上起到促进科学发展,回避不必要的政府干涉的作用。阻碍科学发展的罪名,不可妄加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是转基因研究的中坚力量。 我以G.Wald在诺贝尔获奖仪式上的演讲中一段话作为结尾: A scientist is in a sense a learned small boy. There is something of the scientist in every small boy. Others must outgrow it. Scientists can stay that way all their lives. 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获得学识的小孩。在每一个小孩中都有科学家的特质,其他人肯定是在成长中放弃了,而科学家则终身不弃。 小孩会窜改历史么?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6852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