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交通事故和故意杀人
热度 1 zw373737 2011-10-18 08:53
总听说肇事司机认为交通事故撞伤不如撞死,前者赔偿一两万,后者要花几十万,于是选择前者。于是有了18号碾死女童悲剧。看来凡事比于利有多可怕,司机扬言这些话时有多可悲,对生命的漠视有多可恨。杀人偿命,交通事故中撞伤又回过头碾死就是故意杀人,这么简单的常识为什么每每被忽视?法律在哪儿出了问题?难道仅仅是法律的问题? 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人民时评) 李泓冰 2011年10月18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此刻,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   是陈阿姨的出现和奋力施救,让我们被冰冻的道德感有了一丝暖意。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桩个案里的悬殊比例,并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表。陈贤妹并不孤独。我们完全可以举出另外的个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还有合肥两位农妇以德报德的事例——主动做好事让老婆婆搭“顺风车”的农妇刘士圣,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担责,赔偿对方,而老婆婆的儿媳李孝香善良宽容,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当然,更不用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驰援……在这些朴实的草根大众心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他们是这个社会里沉默的、平凡的、但善良的大多数。   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18∶1”的恶性事件,如此激愤于冷血路人的“旁观心态”,因为它太过异常和触目,将大众的道德神经触碰得疼痛难忍。这种疼痛感在网友们的愤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与陈贤妹的出手相救一样,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坚守,蛰伏在草根大众的心中,构成社会道德的主流。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中间。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我们一面对陈贤妹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一面也必须对冷血的路人报以严厉谴责,他们对生命冷漠如斯,不仅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也让文明古国蒙羞。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道考题不仅涉及道德的考问,也关乎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热度 17 ssglwu 2011-10-17 07:56
吴国林 评:“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截止 2011 年 6 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3 万亿元。有人说,“ 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我现在的问题是,这外储是谁的钱?是美国人的钱?还是非洲国家的钱?或者是中央银行自己印的钱?写这种文章的人,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故意搞乱。外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这一国的财富又是如何来的?那当然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通过劳动(包括体力与脑力) 创造的价值 。有人会说,这是赚取的其他国家的钱,我的问题是,在前些年中国为什么没有赚取那么多钱?如果仅停留在货币这一表面价格上,而不深入到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根本不法说明外储的多少。中国现在赚取的外储, 从根本上还是血汗钱 ,还不是靠高科技出口赚取的钱。即是中国的高科技赚取的钱,那也是中国的高科技人员(包括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赚的钱,也是中国整个的 产业发达的标志 。正如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第一次确立了把产业 ( 工业 ) 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思想,并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 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 心理学 。”靠中国的产业发达赚取的钱,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力量所在,而不是央行的钱。 转“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田俊荣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11017/4852386.shtml 外汇 储备究竟是谁的钱? 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不能无偿使用 “ 出口创汇 ”—— 对这个前些年热火朝天的口号,许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于是,有观点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 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投资也往往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出口等所获外汇收入,可根据其经营需要自行保留或卖给银行。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央行,而是通过银行卖给央行,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与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即 “ 银货两讫 ” 。另一方面,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 “ 发票子 ” 。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 “ 发票子 ” 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 “ 买 ” 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看似光鲜的外汇储备其实并非央行的 “ 净资产 ” ,背后对应的是等量负债。 “ 比如,截至今年 6 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 31975 亿美元,相应的央行负债为 22.6 万亿元,也就是说,近 3.2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用 22.6 万亿元人民币 ‘ 买 ’ 来的。这 22.6 万亿元人民币最终体现为流通中现金、各类银行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据等各种央行负债的形式 ”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 由此可见,首先,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因而不能无偿使用。 其次,外汇储备代表着国民财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从源头看,外汇储备一部分来自出口,这是国内企业或个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说是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这笔财富由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币的形式持有。 “ 外汇储备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商投资等资本流入,这部分恐怕谈不上是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了 ” ,丁志杰说。 还有观点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 “ 发票子 ”“ 买 ” 来的,但央行每多发一单位货币,老百姓手里的货币就要贬一点值,发得越多,贬得就越多,这相当于央行向全国人民征收了铸币税。因此说到底,外汇储备是老百姓 “ 交税 ” 买来的。 “ 这里错用了铸币税的概念 ” ,中国 建设银行 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坦言,在金、银本位等商品货币制度下,货币币值与其内在价值之差就是铸币税。比如,一枚币值 1 文的铜钱,铸造成本 ( 内在价值 ) 如果是 0.3 文,那么铸币税就是 0.7 文。 “ 央行通过购买外汇发行纸币,虽然纸币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纸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与其币值等值的外汇,因而不存在铸币税。 ” “ 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 ” ,赵庆明分析。 丁志杰认为,新发货币最终会被企业和居民持有,这些货币也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因而新发货币谈不上是 “ 征税 ” 。 外汇 储备多不多? 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这么多外汇储备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人民币 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步入了 “ 快车道 ” : 2006 年 2 月,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同年 10 月,突破 1 万亿 美元 大关; 2009 年 4 月,突破 2 万亿美元; 2011 年 3 月,突破 3 万亿美元。面对这条陡峭上升的曲线,公众不禁要问: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适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 外储 的低限,高限则没有共识。 “ 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 3 个月的进口额、 10% 的 GDP 和 30% 的外债,而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 2.85 万亿美元,可以满足 22.5 个月的进口、相当于 48.44% 的 GDP 和 5.2 倍的外债。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总量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需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 ,丁志杰说。 比如,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 “ 藏汇于国 ” ,与 3.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 2500 亿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外汇资产在政府手里。而发达国家大多 “ 藏汇于民 ” , 2010 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 4.99 万亿、 6.91 万亿、 12.78 万亿和 15.4 万亿美元。虽然这些国家的官方外汇储备不及我国,但加上民间这一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巨额外储犹如一把 “ 双刃剑 ” ,也带来四个 “ 不利于 ” : 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储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 ( 称为外汇占款 ) ,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人民币在高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完全对冲、回收,就会向市场注入过多的流动性,加大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 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时下,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不利于保值增值。当前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将对巨额外储的保值增值带来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外汇储备并非我们刻意追求,而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 - 投资=出口 - 进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外汇源源涌入。 “ 外汇储备激增,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而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仍需时日 ” ,赵庆明说。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在涉外经济政策上 “ 奖出 ( 出口 ) 限入 ( 进口 )” 、在外汇管理政策上 “ 宽进 ( 流入 ) 严出 ( 流出 )” ,以及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企业和居民普遍不愿持有和保留外汇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应对外储激增的 “ 方子 ” 是使其增量部分放缓速度,存量部分用好管好,打个比方,就是把进水龙头关小点,出水龙头开大点,这样池子里的水位才不至于过快上涨。就增量部分而言,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 “ 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 ” 的思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如此,方为治本之策。 外汇储备能不能分? 无偿分给民众,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破产等严重后果, “ 花 ” 外储应坚持有偿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则 有人说,近年来我国香港、澳门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发数千甚至上万现金,俗称 “ 派糖 ” 。既然我国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不好,能不能分些给民众? 让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把外汇储备 “ 分 ” 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 “ 分 ” 到了外汇储备,他只能将这些外汇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花,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人民币的 “ 二次投放 ” :当其将外汇卖给银行时,会形成一次投放,而这些外汇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掉、最终被央行收购时,会形成二次投放。 “ 二次投放 ” 的后果就是滥发人民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 港澳地区政府用来 ‘ 派糖 ’ 的钱来自财政盈余,这是政府的净资产,可以用来分配。事实上,尽管香港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却没有拿来进行过所谓 ‘ 派糖 ’” ,赵庆明说。 还有人说,外汇储备应 “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如果直接分给民众不合适,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国外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几十年,如挪威 1990 年建立的 “ 政府全球养老基金 ” 。 应当说,无偿剥离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体系,其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会造成不良后果。 “ 不过,倒是可以考虑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 ” ,丁志杰说。 事实上,我国 外汇 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上缴财政的,这笔钱可以用于包括社保在内的各种用途。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披露: “ 去年 ( 指 2002 年 ) 国家财政很困难,财政部早已做好收支平衡,快到年底时,突然蹦出来一笔收入,有 407 亿元,主要就是外汇储备的收益。我决定这笔钱先不要用了,把它全部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 赵庆明说,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像我国那样,由央行投放 人民币 购入外汇形成外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 “ 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费使用外储,因为这是财政净盈余买来的,不对应负债。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 ” 说到这里, “ 花 ” 我国外汇储备的两大原则也就明朗了:一是有偿使用;一是境外使用,在境内 “ 花 ” 会导致人民币 “ 二次投放 ” 。 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 “ 走出去 ” ,扩大对外投资等。 也有专家提出了大胆的思路。 “ 外汇储备原则上不能无偿使用,但由于央行发行的货币流通时,有很大一部分沉淀下来,不存在偿付压力,拿出资产方即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未来可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 ,丁志杰说。 外汇储备投资是否划算? 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应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根据美国财政部报告,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在美债信用评级下调、 美元 贬值的背景下,外汇储备持有如此大额的美国国债是否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是市场投资行为,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资产。事实上,目前美国国债仍是全球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流动性最好、信誉最佳的国债。 “ 越是形势动荡,美元资产就越是 ‘ 避风港 ’ 。近期,随着欧债危机再掀波澜,美国国债再度受到避险资金追捧,收益率连创新低,说明全球购买者众多 ” ,丁志杰说。 另一方面,其他币种国债要么市场容量小,要么当地不欢迎。 “ 在 欧元 区国债中,最好的是德国国债,但其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1/5 ,而且德国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债都是国民自己购买,留给外来资金的空间很小。再看日本国债,日本的国民储蓄率更高,吸纳外来资金的能力较弱,并且日本政府的负债率已超过 GDP 的 200%” ,赵庆明分析。 至于黄金、白银等 贵金属 和石油、 铁矿石 等国际大宗商品,在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中已包含与之相关的投资。这些商品和能源资源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不适合外储大规模投资,否则可能会推升其市场价格,反而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 “ 有人说,既然没有最佳方案,外储干脆存银行得了。可是存银行不仅收益更低,并且在国外,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远高于政府破产的可能性,还不如买国债 ” ,赵庆明说。 不过,专家也认为,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外汇市场走势,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实现外储保值增值。 “ 尽管不能全盘否定持有美元资产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问题,即持有的美元资产是否过多以及过多带来的风险。美债降级事件表明,过去我们认为无风险的资产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 ” ,丁志杰说。
个人分类: 杂记|283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从参保人数 看 中国人口
dongzg101 2011-10-17 05:58
从参保人数看中国人口 2011-10-15 20:50:34 归档在 人口数据 | 浏览 13498 次 | 评论 6 条 ----中国农村人口超过8亿吗? 何亚福 10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公布权威数据称,中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展,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城乡贫困人群,在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截至目前,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总参保人数增加到12.8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比2008年增加了1.54亿人。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 这篇报道说“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总参保人数增加到12.8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底中国人口为13.41亿,如果医保人数达12.8亿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已参加医保了。 我搜索了有关医保的数据,发现9月4日新华网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5亿的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6.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分别达到2.34亿人和1.87亿人,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大陆超过93%的人口。 根据新华网报道提供的数据,我经过简单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农村人口总数为8.67亿。但我对这个数据表示怀疑,因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 如何解释上面的数据冲突?有一种可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参保人数,是按照农村户籍人口计算的;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乡村人口,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由于很多农村户籍人口到城市打工,所以农村户籍人口比农村常住人口多,这是可以理解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现在中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亿。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有将近2亿人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同时又是城镇常住人口,其中很多是农民工。这样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当这些居住在城镇的农民工生病时(尤其是得了急性病时),他们不可能回到农村看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也就是城镇地区)看病,这样,他们参加的新农合就没有得到实惠。因为按照规定,参加新农合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 9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江苏溧阳夫妇缴费13年领不到养老金》的报道:14年前,江苏省溧阳市周建芳夫妇花了2万元,在当地民政局投保了两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该保险承诺,等他们退休后,每月可分别领取养老金450元和750元。去年,周建芳已经到退休年龄,溧阳民政局等部门却告知他们,当初的保险承诺已无法兑现,他们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只能选择退保。 我以前的文章已说过:现在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养老基金尚且入不敷出,将来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进入“人口负债期”,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高峰时达到4亿多老人,另一方面年轻劳动人口逐年减少,这种养老金制度总有一天会崩溃。现在尚且会出现“缴费13年领不到养老金”这种事,将来领不到养老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 上一篇 人口政策僵局的根本原因
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科学界应展开科学的标准大讨论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2 12:2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一场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了正轨。今天的人们普遍承认,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并列为现代中国“三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科学表面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搞得红红火火,可如果你仔细看来,就知道它并没有摆脱以前的体制,整体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混乱不堪,人们不知道怎么搞科学才是对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应该支持,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伪科学,没有标准的中国科学是可怕的,一些权威在哪里指手画脚,用自己的标准对科学研究进行评判,甚至一些政府官员用政治的标准对科学研究进行评判,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也说不清,这岂能用一个“乱”字来表达。   回顾新中国的科学史,批判伪科学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波及到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是谁发动了对摩尔根基本学说的批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批判,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对马寅初人口学的批判,又是谁发动了对量子理论的批判,对相对论的批判,对控制论的批判等,批判伪科学的后果,就是中国科学水平大大地落后了,科学的精神被扭曲了。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科学界仍然没有摆脱权威主宰科学界的处境。以“人体科学”为例,先有了钱学森的支持,人体科学的研究一轰而起,再有了于光远的批判马上偃旗息鼓。这哪里是对待科学的态度!现在的中国,对伪科学的批判仍然此起彼伏,什么中医是伪科学,什么地震预测学是伪科学,凡是和现代科学有点冲突的几乎都被科学的大棒打过,我不仅想问,到底伪科学的标准是什么?难道现有的科学就是评判新科学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科学还发展什么?新科学不就是在对旧科学的否定之上发展起来的吗?   再看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的,后来的只是对它修修补补,添砖加瓦而已,并没有大的创新,这才使中国科学一步步走向衰落。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思想解放,公平竞争,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环境,才使中国科学走向了它的辉煌。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科学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那时的典型特征仍然是思想解放,公平竞争,这才创造了西方科学五百年的辉煌。今天的中国科学,思想敢解放吗?一有点和现代科学有点矛盾的东西出来,就被科学的大棒打上一顿,谁还敢解放?今天的中国科学,能够公平竞争吗?一切唯权力名誉论,看看自然科学的基金都给了谁?不都是那些大牛吗,当然你真牛也可以,但问题是你做不出真牛的成果。为什么出现这种混乱的状况,不就是我们的中国科学没有标准吗?没有标准就没有规则,结果科学的管理只有人治,而没有法制。邓小平早就说过,人治带来的只有混乱,只有法制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可我们法制的规则怎么制定,科学的标准是什么?这都搞不清,怎么科学有效的管理?   竞争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竞争只有死水一潭。而要竞争,就要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竞争就是中国科学的现状--混乱。因此,在当今的中国,应该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科学标准的大讨论,只有把这个标准弄清了,人们才真正知道什么是该支持的,什么是该反对的,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在这个标准下,没有权威,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学历高低,只有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也就是科学的原则。我想,如果中国的科学界真的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中国的科学发展就有希望了!
1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 辩证统一 的
dongzg101 2011-10-11 14:18
人民日报: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2011年10月11日 04:5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卫兴华 79590 人参与 22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状况,提出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并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第七,分好蛋糕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对低收入者来说应重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劳动绩效来增加收入,不能仅仅在不变的劳动绩效和既有的蛋糕存量上不断增大自己的一块;第八,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相关报道: · 瞭望东方周刊:被误读的“蛋糕论” · 共富发展学多重逻辑: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 · 中国各省市频出新政蓝图 地方大员展现执政思路 相关评论: · 红网: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键是增加个人的权利 · 解放日报:“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哲学 PN010 标签: 分好蛋糕 收入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0人 分享到: 凤凰微博 document.write('');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帐号: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找回密码 注册凤凰通行证
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74:人民日报要做和事佬:做/分蛋糕其实是“和谐”的!
热度 3 QFL 2011-10-11 11:45
当今拍案74:人民日报要做和事佬:做/分蛋糕其实是“和谐”的!
“分好 蛋糕 ”还是“做大蛋糕”重要? 两位地方大员分别表达了各自观点,但却是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互不示弱。 人民日报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10/11/nw.D110000renmrb_20111011_4-07.htm?div=-1 ) 则做了个和事佬,并以团结 大局为重中之重、 以“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 ,从特色社义的本质即“ 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出发,高屋建瓴地认为: “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 博主认为: 至于 老百姓,要么继续围观下去,要么就洗洗睡吧!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157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记者金微:致命的虚伪——被部分媒体美化的转基因
热度 2 蒋高明 2011-10-3 07:46
致命的虚荣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转基因舆论或将民族引向深渊 转自金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2du4u.html 身在媒体,试着理解媒体和转基因专家强推转基因的心态,一直以来,我对转基因违背民意到执迷不悟的程度感到不解,如果说是因为信息滞后、商业利益、政治力量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也不会到集体疯狂到这个程度。对,有种虚荣作怪,一种建立在信息误判上的虚荣,一种被媒体误导膨胀起来的虚荣。这是我从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转基因历次发声体会到的心态。 我的文章有些长,如果你对转基因问题的认识已经很深入,不想再听这样的唠叨,你可以跳到最后。但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还是容我慢慢说来。 《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9日 16 版)最近又开腔再谈转基因----“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事情源于去年11月26日,张启发在中国农业大学讲“基因功能”,被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听众挑战,这个挑战被《人民日报》贬义地陈述为“围攻”。 《人民日报》在开篇写道: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 距今已有10个月零4天,《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蒋建科现在才感到震惊。此文是为了给中国转基因水稻之父张启发“洗冤”,并重点地进行新一轮的转基因科普。 其实转基因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这几个,这在文章均有所体现: 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中国如何吃上转基因大豆的; 3,转基因水稻能否保障粮食安全; 4,转基因的功效是否如其所言; 5,转基因在世界推广状况如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人民日报》和张启发的政治觉悟就是高,将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并强调这些质疑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给广大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消费者一个下马威。 【“张启发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的。” 】 基因专家和人民日报异口同声地说民众反对转基因技术、延续育种发展,继而上纲上线地批判。民众反对转基因技术了吗?他们反对的是转基因食品,因此两方不是说同一件事。 十二五规划,国家拨付300亿元用于转基因育种研究,而目前仍是解决13亿人温饱的常规育种技术只有1.5亿,这是非常不对等的,当转基因专家说这些话时,应该想想广大常规育种工作者。 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转基因的食品安全,他们不会在乎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到哪步,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只想知道中国要推广的转基因大米取代中国人吃了几万年都安全的传统大米到底安不安全,70天的小白老喂食的试验到底可不可靠?到底我们会不会使人像小白鼠那样三代绝种。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危害的报告已经足够多,这里实在是不愿多举。但是,这些打不动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蒋建科。 本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由食品安全专家、医学家等进行试验,现在而不是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转基因专家来认定。但是,中国的转基因专家不仅自卖自夸,当你举出国外转基因危害的证据时,他会说这是谣言,“美国权威专家都说了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危害。”这是武汉转基因传播会议上一转基因专家的话。 转基因专家和人民日报至今依然奉行这套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转基因危害的报告。你要拿出俄罗斯叶尔马科娃的转基因大豆使仓鼠三代绝种的试验,他会继续拿出证据说这个试验设计不合理,试验过程也不够科学,然后说这是谣言。为什么谣言叶尔马科娃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你要拿出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动物异常报告,他会说这个是谣言或者没有经过国际主流科学界的同行评议。 转基因专家可以无耻地辩护,毕竟他们有利益。但是作为记者,如果说蒋记者从来没听过这些危害报告,那他是无知,如果他已经了解,那他是蓄意隐瞒。 人民日报应该知道,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投奔,即使企业打出民族牌也无法挽回民众的信心,“洋奶粉要钱,国产奶粉要命”。 如同对奶粉的反应一样,老百姓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就是出于朴素的本能的反应,而不在乎转基因食品是国外的还是中国科学院自己研发的,不管是美国的转基因、巴西的转基因、中国的转基因,只要是有风险的危害的,人们都一样抵制。人民日报幻想在食品安全这最基本的人权保障上,还要打民族牌吗? 转基因的争议,恰恰是因为2009年转基因安全证书的颁发才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本来这只是对中国自主研制的转基因大米进行质疑,转基因专家和媒体的科普没有解决问题,并反而使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质疑的范围越来越广,并延伸到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而这些都是外资。中国大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并非只是单方面的拒绝,更不可能产生民族主义式的抵制,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本身。人民日报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 二,中国人民是如何吃上转基因大豆的? 对于中国每年进口5000万吨转基因大豆,这成了人民日报舆论借机向国内推广转基因的最大的借口。如果说,转基因有问题,有危害,我们就应该拒绝,难道吃国产的转基因大豆被中国转基因专家毒死才能表现自己的爱国道义感吗?犯不着。 【人民日报: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南方周末: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因为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才恰恰需要大力发展转基因。在孙毅看来,大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我们自己不搞转基因大豆,结果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吃转基因大豆,而且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南方周末《中国转基因安全摸底——被雪藏的转基因秘密》】 对于转基因大豆提高产量、出油率高这样的谎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早已驳斥,刘登高在接受《南方农村报》采访时说: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国外第一代转基因大豆所转入的只是抗草甘膦基因,目的是降低除草作业成本,但国外科学家和豆农反映产量却比一般品种降低5%左右。然而,有人种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便可获得“一箭双雕”之利——转基因种子的垄断利润和扩大草甘膦销量。最近一次全国大豆专业会议上,一位推销外国转基因大豆的专家污蔑中国大豆的油脂含量只有16%,当场遭到广大国内专家质疑。事实上,我国大豆油脂含量高于20%以上的品种有上百种,高者达到25%;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有上百种,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大豆平均亩产在180公斤左右,也高于美国。据了解,孟山都的第二代转基因大豆很快要上市,据宣传可提高亩产3%-5%。有关专家介绍,其增产原因是采用了另一种高产大豆作载体,本质上不是转入增产基因。中国现有的品种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从而提高10%的产量是常见的事,我真不知道热衷于宣传国外转基因大豆品种的理由何在。既然转基因大豆自身尚无高产作用,如何能提高中国大豆的亩产?怎能解决过量进口问题? 我国拥有90%的野生大豆资源,独立自主培育了3500多种大豆栽培品种;大豆对保证食品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间作、套作最理想的作物。这几年欧洲国家、日本、台湾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非转基因大豆,因为价格高。如刘登高所言:“为推广转基因大豆而放弃中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优势,将损坏我国可贵的品种资源优势,使大豆产业彻底沦陷。有一些人在偷换概念,误导社会舆论,凭借对转基因技术的垄断权牟取转基因产品、种子的暴利。” 这些人正是转基因专家孙毅和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 转基因大豆是什么? 转入抗除草剂基因,使得大豆能够大量喷散草甘膦杀死杂草,而保留大豆,仅此功能而已,与增产无关、与出油率无关,那些高产或出油率高的大豆,无一是因为找到了好的大豆载体,再简单转入一个抗除草剂基因。相反,因为转基因大豆要发挥抗性功能,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同等条件同等环境下,大豆会减产,而且转基因大豆近年发现不接根瘤(《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这势必会影响大豆的产量 。 但是,饶毅、孙毅无视这些科学发现和事实,一味地通过谣言和谎言来美化转基因。 美国巴西国家为什么能够大量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因为他们地广人稀,适合飞机喷散农药,节省大量的劳动成本。而中国是小农经济,地块少,而且散布不均,绝大多数地方农业都在实行轮作或间作套种,不同地方对使用除草剂、农业机械有不同的要求,简单地把美国农业模式搬到中国来,简单宣扬国外转基因大豆种植,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转基因专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转基因专家实际上是狭隘的,他们只懂技术,不懂贸易战、不知道粮食武器。在他们眼里,“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饶毅语)”,只有转基因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推导到最后,似乎全世界人民除了吃转基因,别无选择。那反问一句:日本韩国朝鲜欧盟国家为什么可以拒绝转基因? 关于国产大豆是如何沦陷的,这已是老调重弹的话题,不知是不是转基因专家闻所未闻,还是选择性地无视。 90年代,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96年中国开始少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配额限制取消等原因,国外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多的涌入 。 粮食武器的威力开始显现,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的采购团进入欧美采购大豆时,短短5个月,大豆期货价格实现了翻番;在中国大豆采购团高价采购大豆之后,不到一个月,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跌去了一半,欧美大豆到达中国口岸的现货价格也跌破中国采购团采购价格的一半。 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全行业严重亏损,跨国集团趁机收购、兼并和重组,大豆、豆粕、食用油的定价权完全落入它们之手,中国大豆食物主权基本丧失,政府对大豆、豆粕、食用油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几乎失灵。 四大粮商进军中国市场后,迅速发展壮大。美国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益海嘉里集团,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高达38家,还参股了鲁花等国内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目前,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均在其列。 在取得转基因油的话语权后,国际粮商开始进一步在中国以低成本营销的方式彻底催毁了大豆产业链,东北非转基因大豆逐年萎缩,国内仅存的压榨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2010年3月15日,中国经营报以《黑龙江大豆产业链崩溃》为标题报道了这一事实。“最为要命的是,AMD、邦吉、嘉吉、路易达夫以及益海嘉里(金龙鱼)等几家跨国粮商在全世界的大豆贸易中占有绝大多数份额,他们建立了从种植农场、贸易公司、港口、船队、加工厂甚至期货公司等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体系,保证了自己的利润来源。另外,除了种植方式的因素,进口大豆也通过政府的高额补贴获得了国产大豆无法比拟的低价优势。据了解,仅2001年,美国对大豆的补贴就达190亿美元,相当于出口大豆价格的30%” 黑龙江豆企的分析报告《国际粮商是如何赚钱的》也有提及:国际粮商们经营的领域广、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间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无不涉猎。“跨国集团以其跨国性和全产业链性,把自己隐藏起来,它赚钱的方式不易发现。” 中国为什么吃上转基因大豆,这里面涉及到外资全产业链、期货控制、大豆补贴等系列问题,实际就是粮食武器,仅仅是一个转基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吗? 我想,转基因专家没有这么厉害。 三,转基因水稻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本来,国家已经叫停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叫停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目前在转基因主粮的研究、推广、监管乃至后期企业运作等方面,还都不成熟。” 《经济观察报:转基因主粮商业化5年内不推行》。人民日报的蒋建科无视国家决策、无视民意,一意为转基粮的商业化鼓噪,为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鸣锣开道,他所认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抵制转基因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吗?”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刚刚宣布了:“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生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第8年增产。而且这一成绩是在“今年粮食生产先后遭遇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所取得的。 这证明转基因不像专家所说的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吧。中央电视台报道:这里是内蒙古塞来特旗实施增产千亿斤规划的打井现场,这口井打好了之后将能对附近的二百亩土地进行地下的灌溉,单单这样的灌溉就能将这片土地粮食产量每亩增加五到六百斤。 关于转基因高产是一个辟了无数次谣又被人民日报拿出来说事的谎言,车轱辘话本来反复说已没意思,尤其是被自己阵营的专家辟谣的话,人民日报依然乐此不彼。 就连挺转派的专家黄大昉都澄清:“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到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不能去转移所谓‘增产基因’最后达到增产目的。” 转基因高产的神话最初是由张启发所说的“减少农药使用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通过抗虫间接提高8%的产量”。而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是抗BT水稻,只是抗鳞翅目的昆虫,转入这样一个抗虫基因,只是部分替代农药实现少打农药的暂时性措施之一,湖南农民的栽种试验也证明了转基因水稻还是要打农药。 张启发在《人民日报》上又说:“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这个逻辑不值一驳, 杀死害虫的技术并非只是化学农药,比如蒋高明在山东弘毅农场进行的生态试验,用防虫灯和生态办法来杀虫,根本就不用打农药,而且能够保证高产,当然还有很多有机试验都已证明少打农药或不打农药同样可以防虫,用转基因稻最好的状态来对比非转基因稻最差的状态 ,这公平吗? 况且,张启发说的非转基因水稻还包括有机水稻,有机水稻有机大米根本不用任何农药,张启发如何得出转基因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这个结论。 提醒一点,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是将BT转入到水稻中,BT是用来作农药的,现在只不过是将外在的BT基因转入水稻中使其自己分泌农药,免去了人工喷散的功劳。在4月28日,国际生物安全会议上,当时挪威基因生态所的专家就对中国转基因专家神话转基因水稻提出质疑,因为这种转入植物体内的农药含量更高、毒性更大。甚至他们的研究称,这种水稻比容易淘洗干净的外喷农药的毒性要高数百倍,并且根本无法“清洗”。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在国务院(关于转基因水稻)座谈会上还揭穿了一个事实: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仅仅是将福建省谢华安科研团队1981年育成的“汕优63”这个 “退役”的品种“转入”抗虫基因,重新被命名为“Bt汕优63”,他就坐上了中国转基因水稻之父的交椅,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 现在,袁隆平已经发明更好的超级稻技术,亩产达到926公斤,比80年代退役的汕优63不知高产多少倍,所以根本不需要这种落后淘汰的技术。 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无论是转入哪种基因,单个基因的转移只对改变质量性状有作用,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等数量性状几乎没有影响。换句话说,转基因并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所谓转基因水稻“口感好”、“产量高”或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与所转基因毫无关系。 而且,这些转基因作物存在基因缺陷,为了产生特殊生物功能如抗除草剂、制造Bt毒素都需要消耗生物能量,生物能量又是一定的,所以,转基因在同等条件下是不会超过常规同类同种品种农作物,国外科学研究也没有高产明确证据。 根据遗传学家的观点,农作物产量取决于农作物品种内部的基因组成(基因型)。决定农作物产量性状的“多基因”之 “多”,可以说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说多到涉及农作物的每一个基因。生命系统或基因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赖于涉及农作物产量的所有基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的提高,因此,任何指望通过增加或改变个别基因就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种子只是农业八字宪法之一,另外,水土肥密保管工均可作文章。所以说,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不需要转基因,或者说不是急于转基因,而是要提高粮食价格,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撂荒,守住18亿亩土地红线,防止外资抢劫农民,阻止农业经济殖民化 。在转基因危害争议如此大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转基因,粮食危机没出现,社会危机可能会出现。 四,关于转基因的功效是否如其所言 “怎样进行深入、有效的科普?”这是人民日报最后的落脚点。人民日报认为是公众的认识不够,但记者自己是从不会反思自己对转基因的认识滞后这个问题。 科普是要传达新的东西,报道也应该跟进最新的科技前沿。科学不停地发展,尤其是转基因的实践种植,科学界对转基因的危害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是,人民日报依然用八九十年代落后的转基因科学来愚弄国人。 目前,世界上成功商业化的两大宗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作物均出现问题,后院起火的国家正是转基因起源地的美国。 2009年,《纽约时报》首次报道美国农田“超级草”现象后,美国主流媒体近年来开始频频聚焦,目前,不下十种“超级杂草”正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超级杂草在转基因种植区蔓延,又无好的根除办法致使一些耕地被迫荒芜。就此严重危害,美国国会已经做过听证,要求相关执行部门和相关公司拿出治理补救方案,至今未果,即至今还没有有效防治超级杂草的手段。 今年8月29日,美国华尔街报等媒体的报道,在美国,长期和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业区域,出现了BT(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杀虫功能普遍失效的现象,结果是不但没达到杀虫目标,且还带来前所未有和目前无法防治的生态破坏等严重危害(此事已经引起美国国会的密切关注)。在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是有法规规定的“避难所”措施的。实践事实证明,那个措施只能减缓超级害虫危害的到来或爆发,并不能防治。就是说,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及其严重危害的出现和泛滥,证明“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规模种植已经彻底失败。 《人民日报》对于这些转基因新动态丝毫不提及,依然用转基因的谎言来欺骗公众苦难人民。最奇怪的是,《人民日报》在去年已经发表文章《转基因的理念与利益之争》同样不回避这转基因负面影响的事实,文章指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指出种植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消除杂草,反而使除草剂用量持续上升,给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美国农业部也承认种植转基因作物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农药用量增加。《科学美国人》杂志则以“种子公司是否控制转基因作物研究”为题撰文披露,过去10年,一些农业生物技术跨国公司要求相关科学家不经公司批准,不能擅自发表批评转基因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报告。 现在人民日报的蒋记者,无视人民日报自己已经承认的这些事实,再造转基因神话。也许人民日报会说,这些采访都是转基因专家提供的,媒体只是客观报道专家的说法。但是,既然能,为什么不看看采访采访生物科技的最前沿,比如科技界的可变剪接对转基因的影响,留美生物学者曹明华早已在《文汇报》作过介绍,“可变剪接”原理的发现和证实,在相当大程度上破灭了想以转基因来实现农作物增产的良好企图。最初以为高级生命的构成原理(包括真核生物植物)与低级生命(原核生物)是一样的,因此,对“增产基因”的人为操纵曾经也是想当然地被认为是可行的。随着“可变剪接”的原理在真核生物中的确定,对于真核生物基因的操纵无疑已经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冒险。因此,想用转基因来实现农作物增产,基本上已被证明是一条行不通的路。 科普一下。可变剪接,是指一些真核生物的基因产生的mRNA前体可按不同的方式剪接,产生出两种或更多种mRNA,也就是说真核生物的一个基因可能编码多个蛋白质、和在更广泛的情形下多个基因可能影响同一性状以及受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调控机制的影响…… 目前,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两者都是转入原核生物细菌的基因,而不是“真核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基因,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可变剪接对转基因的影响,科学家通过转入猪、牛、人的基因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转基因专家实际上是有些跟不上时代,他们一方面描绘未来转基因未来发展的蓝图,要将“动物的基因”转来转去,但又全然不顾当下科学的发展事实,用过时了知识进行科普宣传,甚至为了让人相信转基因的英明神武,不惜用谎言制造各种转基因神话 。这些神话,在事实面前都会被证明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五,转基因技术产业目前在世界的状况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说以上这些转基因的知识,是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中央电视台,都在传播着这样一种论调:转基因的赶超。 2011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29个国家154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1.48亿公顷,种植面积比2009年增加10%。自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6倍,累计超过10亿公顷。” 中央电视台还做过其他转基因节目,立场高度一致,每每报告完国内转基因棉和国际转基因技术时,这些转基因专家似乎是很得意地说:目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水平,中央电视台也沉浸在“又一项技术赶超”的喜悦氛围中。 “加速转基因技术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谁抢先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发达国家抢占技术至高点,发展中国家积极跟进。” “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表性领先成果。” 这些转基因专家的观点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强势传播后,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整体社会氛围:目前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转基因正在进行着一场全球竞赛,我国转基因产业化非常有必要。 悲哀的是,无论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党的喉舌人民日报,这些数据均来自一个神秘的组织ISAAA,关于该组织的背景及数据虚假性,早已揭露。这个组织到处吹嘘,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的种植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转基因种子一定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方向,所以中国必须在2011年把主粮水稻转了基因、端上餐桌。这 一个接着一个的转基因高潮,实际上全部是美国国务院、外交部和臭名昭著的生物技术巨头,花了很多的钱、动了很大的心思、费了很大的力气,人工制造出来的 。 他们最成功的一点是抢占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舆论,对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却浑然不觉,沉浸在一个个的“超越”的伪高潮中。问问人民日报的蒋记者,在转基因毒食面前,你的快感重要还是全国人民的健康重要?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其中的荒唐性,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只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两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另外全部都是发展中国国家。像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均缺席这场竞赛。 在欧盟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均没有将主粮进行商业化生产。而发展中国家批准大多也是被胁迫,今年,随着 秘鲁国会报通过法案,10年内全禁转基因,“不种植、不上市、不进口、不食用任何转基因作物及食品”,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觉醒 。 去年,欧盟通过决议,让各成员国自己决定转基因作物政策。欧盟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当中,多数不是粮食用途(譬如孟山都产品)。2010年批准的转基因马铃薯商业化种植,面积极小,且不是作粮食用。 今年6月,匈牙利在全国销毁了近1000英亩的转基因玉米,所有的转基因玉米均被埋入地下,避免玉米花粉扩散。匈牙利因转基因玉米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当局采取了全部销毁措施(但生态危害尚无补救方案)。而波兰发出号召、整个欧洲应该是非转基因区域 。 东欧国家(俄国除外)本是倾向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消费的,如今大转变、倾向无转基因了。这个迹象在欧盟法院判决严控或禁止涉及转基因饲料饲养的蜜蜂之蜂蜜产品之后显得更为明显。这些现象均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转基因并没有带来当初承诺的相应的好处,而且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组织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提出质疑和警告。所以才导致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坚决反对种植和消费转基因作物,这个因果关系很难理解吗? 可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这帮转基因专家们却要“抢占转基因研究和产业化的制高点”,使得超越的心理进一步膨胀。本来,作为技术储备进行研究并没有什么,人们也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是,致命的是,这帮人居然是要“雄心壮志”极力推进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作第一个吃螃蟹者,以此证明自己的先进性。不仅如此,还要把200多种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进行转基因,让整个民族陷入无处不在的转基因包围中……明知有危害,却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义无反顾地作小白鼠,中国人的道德感太强了吧。   我理解:中国,作为一个过去饱受帝国主义凌辱的落后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正大步在走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全体人民跟着党中央上下一心,奋起直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宣传造成了国人的的集体无意识心态,既有一种落后导致的危机感,又有一种赶超所带来的虚荣,在这样的雄心和动力咸召下,转基因自然也是赶超之列。 在这里,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应该提供这样一个更加准确的世界观,让国家和人民对转基因有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新闻媒体重要的功能也是提供咨询,而不应该是提供片面的、选择性的、过时的、虚假的、不切实际的舆论。 但是,正因为国家的集体无意识的赶超建立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这类主流媒体提供的这类片面的、选择性的、虚假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的舆论和信息上,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强大社会舆论又在不断地膨胀着国人这样的虚荣心,使得转基因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上走上歧路,这不仅误导了国民的认识,误导了国家的决策方向。 问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转基因的“制高占”究竟在哪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把转基因当主粮,欧盟俄罗斯国家普遍拒绝转基因,中国世博会、亚运会都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强力推行转基因的农业部为了保护自己下一代的安全,其机关幼儿园连食用油都不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通中国人也不是后娘养的。 或许你会说,美国人吃了70%的转基因都没事,这又是一个媒体构建的谎言,类似的驳斥已经不须再多说。就连有些亲美的《南方周末》发表文章《美国是如何管理转基因的?》都会客观地说一句:“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其实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质)的少而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的原因。” 你们的制高占是建立在错误的信息上,国际上没人与中国争抢这个“制高点”,我国目前所抢占的这个“制高点”实际上是一个“制低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这类转基因舆论,应该好好地了解转基因的最新动态,不要太单方面地听取转基因专家的科普。否则, 这些片面的、选择性的、过时的、虚假的、不切实际的转基因舆论是贻误国人,贻误子孙,贻误国家,必然会将民族的发展引向歧路,甚至有些不客气地说,是将民族引向深渊 。 金微 2011-10-2 文章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2du4u.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国水稻的产量趋势------------不许笑,这是真的。
热度 1 daladala 2011-9-26 15:53
[转载]我国水稻的产量趋势------------不许笑,这是真的。
1958年8月 人民日报: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 36900 斤 ; 2006年9月 新华每日电讯: 1287 公斤 ,中国创水稻亩产新纪录; 2010年9月 云南日报: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 超1000公斤 ; 2011年9月 湖南日报:一百零八亩超级稻平均亩产 926.26公斤 --袁隆平是怎样再创世界纪录的 我信,我都信。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说的,我都信。 袁老先生,好好努力,希望能更进一步,达到我国五十多年前的水平。至少是五年前的水平啊! 转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633169
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隐性税收”加剧分配不公
sfw111 2011-9-25 18:08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胜军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近日,《人民日报》罕见地“屈尊”与《福布斯》中文版主编进行辩论,而且辩论对象是《福布斯》2009年推出的“税负痛苦指数”榜单,该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 《人民日报》对《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质疑包括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最高边际税率适用范围很小等,并指出以国际标准“宏观税负”衡量,中国税负并不高。 但是,《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包含了纳税人对纳税负担的实际感受。决定纳税人痛苦程度的,不仅有税收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税收的用途。通俗地讲,如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的不满程度会低于“取之于民,用之于少数人”。 笔者以为,公众情绪的不满,不仅仅针对税收负担,而是包含了复杂的制度变量。 第一,税收制度不合理。以个人所得税为例,白领阶层成为纳税主体,而企业家、富豪则很容易通过少拿工资、家庭成本列入公司账户抵税的方式避税。在房价飙升的一线城市,“白领贫困化”现象已经相当突出。此外,中国在基尼系数达到0.5左右(与美国相当)的情况下,迟迟不开征遗产税、资本利得税,无疑是纵容了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 第二,高房价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变相征税。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房地产相关产业对GDP贡献高达三成,而卖地收入更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收入来源,一些城市甚至占到财政收入一半左右。在多数国家,私有土地是公民最重要的财产,而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则为地方政府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源。百姓买房,也只能买到70年的土地使用权。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在十倍以上,甚至高达几十倍。结果,白领沦为房奴。 第三,央企垄断对公众多重掠夺。央企垄断涉及石油、电力、通信、金融等很多关系公众日常生活成本的领域。首先,垄断降低竞争效率,导致高价格,侵蚀公众福利。其次,由于公司治理的难题,国企本身必然是管理低效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发现,2001-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积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68%,但这些利润主要来自国企享受的种种政策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和土地及资源租金等),若还原真实成本并对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则2001-2008年国有企业平均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再次,央企的利润不会像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所说的那样成为“全民储蓄”,而是会沦为少数人的馅饼。2008年垄断行业员工占全国就业人群8%,而工资却占全国50%。最高行业平均收入与最低行业平均收入的差距的高达15倍,创造了世界记录。央企,已经成为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源泉。 第四,法治不彰,导致公众再次被掠夺。由于司法体系缺乏独立,加之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在利益的裹挟之下,弹性执法、选择性执法层出不穷。结果就是导致环境污染失控、食品安全防线完全失守。这些因素都会通过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最终提高公众的生活成本。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外部效应”:企业把生产成本通过污染环境的方式转嫁给社会公众。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对工人安全防护投资不足,导致大量职业病(如尘肺病等)。结果,工人辛苦多年的积蓄还不够看病的,这显然也是对工人利益的掠夺。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请中南大学与我一起来学习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系列21)
josefsiu 2011-9-25 01:44
本月9日,有一叫oyj177非注册网友,以匿名跟帖的方式发表了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对我实名举报的严正申明。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挺严肃的申明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发表。考虑之后,还是及时回复了中南大学有关部门的这个申明。现将中南大学的这个声明及我的回复都copy如下。请围观的网友看看,对于我的实名举报,他们是如何反应的: oyj177 2011-9-9 16:49 关于“肖振亚在科学网举报中南大学在Nano WCP研制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的严正声明 1、对2008年肖振亚举报中南大学易丹青教授团队涉嫌江西崇义章源钨业公司“纳米碳化钨粉的制备技术成果”的“学术腐败”行为,我校高度重视,及时组织调查,查实举报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江西崇义章源钨业公司亦书面声明,该公司与中南大学享有无可争议的知识产权。我校不存在任何纵容和包庇行为。 2、肖振亚指称张立教授等的“胶状碳包覆前驱体工艺制备超细、纳米碳化钨粉的研究”论文,不存在任何抄袭和剽窃,且该论文与易丹青教授团队的“纳米碳化钨粉的制备技术成果”没有任何关联。 3、对于肖振亚混淆视听,诋毁我校相关科研人员名誉的行为,我们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4、我校历来重视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共同维护学术的神圣与尊严。 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 二零一一年九月九日 博主回复(2011-9-24 14:37):敬请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与我一起,大家共同来学习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933.shtm 博主回复(2011-9-23 11:30):请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 博主回复(2011-9-22 07:23):“非零容忍”来对待学术腐败将会受到我们的子孙唾骂! 博主回复(2011-9-20 04:49):建议围观的网友读读这篇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992do=blogid=488002 博主回复(2011-9-19 10:49):朱镕基总理说:“治学要扎实、严谨,绝不沽名钓誉,更不要说剽窃他人的成果,根本不屑这种行为。”他们都是湖南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博主回复(2011-9-18 03:46):是当下的体制没问题,只是少数坏人在干坏事;还是体制需要改进,让好人不能干坏事?这是个问题!!! 博主回复(2011-9-16 13:07):“如果精英阶层都热衷于造假,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葛墨林 博主回复(2011-9-15 11:56):院士、学院院长在纳米碳化钨粉研制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学术名声寻租" 博主回复(2011-9-9 20:18):用证据说话!!! 博主回复(2011-9-9 17:33):"在网络时代,所有的道理都可以拎出来说,谁也骗不了谁!" 博主回复(2011-9-9 17:28):“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 — 施一公 博主回复(2011-9-9 17:27):"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 温家宝总理 博主回复(2011-9-9 17:26):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那里摆着,证据在那里说话!!! 与此同时,被实名举报的张立老师也在9日给我发来邮件。说她是“罪孽深重”,问我“能否丢弃恩怨,能否一笑泯恩仇?”我将视情况的发展适时的把这封邮件晒在阳光下,让网友们围观、评理!因为我相信公道自在人间!!! 相关链接: (系列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3206 (系列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5321 (系列2)-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5742 (系列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140 (系列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254 (系列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511 (系列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109 (系列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492 (系列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888 (系列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994 (系列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050 (系列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492 (系列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731 (系列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8969 (系列1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9858 (系列1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0301 (系列16)-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26 (系列16)-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06 (系列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2209 (系列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4087 (系列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7566 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75025 (系列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82823 (系列2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95086 (系列2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506521 (系列 24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2698 (系列 25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9118 (系列 2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5827.html (系列 2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045.html (系列 2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654.html (系列 29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8673.html (系列 30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163.html (系列 3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519.html (系列 32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264.html (系列 33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926.html (系列 34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4885.html (系列 35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6062.html (系列 3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9285.html (系列 3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1301.html (系列 3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5834.html
13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税收痛苦指数.警示.担忧
热度 2 sfw111 2011-9-24 14:41
最近,福布斯2009年公布的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名榜中国排名第二在网络上又被炒的火热,人民日报发了文章,福布斯还逐条做了说明。在我看来,福布斯的说明有理有条,而人民日报的文章好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因不满而大发脾气。 首先、福布斯发布全球税收痛苦指数只是起一种警示作用,是善意的,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约束。中国的税收负担重吗?见仁见智,但作为这个领域的独立学者,我可以提供一些数据,可供参考:在10年前,我有一项关于中国宏观税负大体应该多少合适的专项研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分析对比世界各国税制,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未来50年的税负保持在GDP的18--22%最佳,这篇研究文章还获了奖。据有位专家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国地税部门征收的18种税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8%,即我国的标准税负为18%,好像在合理的范围。但他讲18种税+社保收入+各类土地等资源补偿金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为30%以上,既我国的潜税负为30%以上,18种税+社保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5%以上,既我国的准税负为25%以上。我在这里用了标准税负、潜税负、准税负三个概念,实际上老百姓、企业更能感觉到的是潜税负,从潜税负的角度看,我国的税负确实有点重了。当然,福布斯计算税负的方法只是最高税率的简单相加,只代表名义税负,不代表实际税负。 其次、网络上突然为什么会对2009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名榜中国排名第二又开始感兴趣了哪?我认为实际上是对我国现行财税体制表示了一种担忧。1994年我国财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平均年均GDP增长9%左右,而税收的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税收比“十五”增长1.5倍。2011年1--8月我国税收平均增长25%,难道这还不能让我们担忧吗?政府如此强的征税冲动谁来遏制?如此的税收增长会有什么后果?税收增长的拐点在何方? 其三、有人说税负不会带来税收痛苦,我觉得那是屁话,谁要是认为负担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哪肯定是智障,难道税负不是负担吗?
个人分类: 经济学|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海主权 划界问题不应再 模糊处理
dongzg101 2011-9-23 16:11
人民日报记者:南海主权划界问题不应再模糊处理 2011年09月23日 09:18 来源: 环球时报 3671 人参与 3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南中国海地区(资料图) 作者:丁刚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印度积极参与越南在南海涉及中国主权范围地区的油气开发,激起许多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相关提问时,重申了中方的一贯立场: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不过,笔者查遍印度、越南和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都看不到越南的这一开发对中国主权海域有什么具体的“侵犯证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解释。一切看起来都是模糊的。 首先是越南的说法很模糊。越南官方一再宣称这一地区属其主权范围,至于是哪一个或几个地区,在地图上究竟位置在哪里,没有具体的展示,只有这两个区块的编号127和128。印度同样如此,声称此项目并不涉及中国领海。 中国有媒体称,这两个区块位于南沙群岛海域,但从网上流传的越南南海区块分布图看,似乎又没有那样靠近南沙群岛,又很有可能与我九段线“擦边”。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官方或者是研究机构的确切证实,所以也只能是模糊的。迄今也没见到有任何媒体就越南在这一地区的开发进行过详细报道。 1 2 3 ... 9 10
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税负重不重,物价高不高,且听人民日报的分析
wj3235 2011-9-20 21:57
“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引发争议 http://news.163.com/11/0920/04/7EC9MVU100014AED.html 【该评论已关闭】 人民日报刊文:“中国税负世界第2”说法不实 http://news.163.com/11/0919/05/7E9R19O40001124J.html 【该评论已关闭】 人民日报对比中美物价 称国内价格总水平较低 http://money.163.com/11/0913/03/7DQ7OURC00253B0H.html
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dongzg101 2011-9-20 01:41
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科学家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然而,前不久在中科院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高级培训班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却表示,中国科学家队伍整体上与国际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据吕永龙介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员,首先要具有在不同岗位工作的经历,其次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相比之下,中国科学家大多学科背景单一,欠缺多元化知识和技能。这些欠缺,已成为进入国际组织的最大障碍。他进一步举例说,自己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4名具有资深科研背景和优秀工作表现的研究员,并对他们进入国际组织满怀信心,但最终无一人入选。 当前,作为政治和经济外交的有力补充,科技外交正日益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国家对科技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显然需要做些改变。 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科学家,应改变以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精修自身学科领域的同时适当涉猎一些社会学科,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丰富,更能适应国际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家就该一门心思搞好自己领域的研究,不该为其它事情分散精力。其实不然,如果处理得好,搞好自己的研究和多涉猎其它学科不但并不矛盾,而且还会相得益彰。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爱迪生不仅是大发明家,还是杰出的商业人才,他推销自己发明的技巧和能力,连许多专职推销员都自愧不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既是早期电学研究专家、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还是北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者,被誉为“北美最杰出的外交家”。 其次是要从我国人才教育方式和体制上寻求突破。比如,在培养人才时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在符合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支持学科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为其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生活。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深厚的土壤。 更多阅读 科技部官员: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能力 背景单一成为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组织最大障碍 中科院900余名科学家任职重要国际组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肯定蒋介石抗日战争中作用
dongzg101 2011-9-13 19:11
内地版《中华民国史》出版 肯定蒋介石抗日战争中作用 2011年09月13日 03:06 来源: 人民日报 20154 人参与 20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全套图书36册,分《中华民国史》(全16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12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8册)三部分。资料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浮雕局部。蔡华伟制图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来之际,《中华民国史》(全36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几代科研人员历时几十年,汇聚国内多家单位民国史研究的老中青研究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编纂。作为目前国内民国史学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丛书一出版即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编纂为何历时多年?敏感问题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如何评价?《中华民国史》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时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整套推出《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论著,将有力推动民国史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有利于海内外学界的学术交流,也有助于社会各界对民国史的正确了解和认知,同时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术出版的繁荣。 从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出版,到整套36册一次推出,前后历时30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记者:从立项到出版,该书经历了怎样的编纂过程?遇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破解的? 汪朝光: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期间, 周恩来 总理亲自指示,将编纂民国史列入国家出版规划。随后,任务交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史学家李新先生,受命领衔组建研究团队,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环境下,开始了民国史研究工作。 1978年,《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民国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民国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其他各册陆续出版。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们将这部书中已经出版者作了修订,未出版者全力完成,终将总计36册的《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全部完成,由中华书局一次推出。前后历时30年,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研究和民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民国史是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在其编纂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诸如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主题的设置、研究时段的划分等等大的问题,乃至名词术语的定名、历史资料的考辨等等具体的问题。研究先辈们的解决方法是,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予以适当的解决。事实说明,当年编纂该书时确立的总体写作原则及种种具体规则,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立场而定的,是适合编纂工作需要的,也已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对“客观公允”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从而保证学术品位和质量 记者:众所周知,民国史当中,许多问题还比较“敏感”。有读者担心由于政治观念或者其他因素存在,该书的客观公允难免受到影响。请问在编纂过程中如何保证其学术质量? 汪朝光:民国史的编纂,因为其距离现实最近,又因民国时期历史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难免有一定的“敏感”度,读者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但是,还在编纂工作的起始阶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讲究“政治挂帅”的客观环境下,李新先生就提出,以实事求是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从事民国史的编纂工作。针对“为什么要为反动统治阶级树碑立传”的疑问,编写组的同仁们认为,历史是基于事实的学问,历史的叙述离不开事实,历史的评价同样离不开事实,只有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的事实和本来面目,才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树碑立传”。 经过充分的讨论,编写组达成了编纂共识:充分占有材料,如实记叙历史,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本原,评价公允平实,文字力求简练。事实说明,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而严肃的编纂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编纂思想指导下,民国史研究能够沿着科学研究的道路,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如今的进步。这与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分不开,值得后来研究者感念于心。 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研究的环境得到更大的改观,“双百”方针得到更好的贯彻,自然对“敏感”问题的处理也更为客观公允。当然,人的认识总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也不例外,对“客观公允”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们认识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参加该书写作的作者众多,历时较长,各个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认识也有不同,其间要把握的关键点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从实践的检验出发,从而保证我们研究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国共关系是民国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关键在于以事实为本,据实以论,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新看法 记者:该书中的许多新成果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例如对国共关系的新理解,尤为引人瞩目。请介绍一下该书的主要突破之处,以及这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汪朝光:《中华民国史》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若干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突破,表现出研究者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国共关系是民国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其的研究和看法也会引起读者的相当关注。总体而言,该书对于国共关系的处理和评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利用了若干新资料,结合了近些年学界研究的新看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 比如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既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能够抛弃前嫌,携手合作,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肯定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不少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也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关键还在于以事实为本,不断深入,梳理个案,据实以论,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记者:有专家说,《中华民国史》在编纂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继承,有所突破”,那么这些创新、继承和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汪朝光:就有所创新而言,民国史是个新的学科领域,将其列入研究范围,从无到有,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成为中国历史学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的学科之一,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就是创新的过程及其突出的表现。 就有所继承而言,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为后来者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诸如对史料和考辨的重视,对平实表述的追求等,这些都得以体现。再如,新中国的历史研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方针,而这样的指导方针在该书编纂之初便予以确立并始终得以坚持,充分说明了它的继承性。但是,对于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也不排斥,也予以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实事求是为本,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是民国史研究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 就有所突破而言,该书对史料的利用是为学界所肯定的,无论是早期研究对于清末民初报纸材料的利用,还是晚近研究对于台湾和海外所藏史料的利用,都大大突破了过往民国史研究对于史料利用的不足。再如,该书对于许多具体问题的论述及其看法和结论,无论是北洋时期的政治外交,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内外关系,都有明显的新意和突破。 对 蒋介石 的评价更为全面、立体、多面和平实,不以单一看法评判其复杂作为,表明民国史研究的进步 记者:研究中华民国的历史,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就以蒋介石为例,该书是如何评价蒋介石的?与以往相比,今天的评价有哪些不同? 汪朝光: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民国史亦然。这套民国史,不仅在各卷书中有关于人物的论述和评价,而且专门著有8卷本的民国人物传记,以利于读者对民国人物的了解和认知。 至于对民国时期的若干政治人物,如蒋介石,该书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蒋介石早年投身 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过后领导北伐、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都给予应有的肯定评价。但是,对于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革命功败垂成,对于蒋介石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及其个人统治的独裁性,对于蒋介石在抗战胜利以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等等,书中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总体而言,书中对蒋介石的评价较以往更为全面、立体、多面和平实,肯定其当肯定,否定其当否定,而不是以单一的看法评判蒋介石的复杂作为。这也充分表明了民国史研究若干年来的进步。 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归结为实事求是更能说明其发展变化,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记者:有媒体称,该书的出版显示,大陆的“民国史观”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汪朝光:民国史研究在大陆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大陆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研究队伍最为广大、也最具有国际性和前沿性的学科,这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给学界带来的重要变化,也充分说明了大陆的民国史研究和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至于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如上所论,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并非凭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归结为实事求是的原则,更能说明其发展和变化,似乎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早前报道: · 大陆出版《中华民国史》讲述民国风云 国军抗日渐受肯定: · 抗日名将薛岳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追访湖北宜昌抗日国军墓地 据传埋4700人(组图) · 史学界逐步肯定国民党坚持抗日 影片还原细节 · 南京各界人士凭吊抗日航空烈士 两岸共缅英烈: · 胡锦涛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强调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 组图:台媒老照片忆抗日 细述军民合作抗战史实 PN016 标签: 国史 编纂 汪朝光
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
scanner 2011-9-13 14:02
博主:大家到国外蜂拥、排队购买LV、NIKE、Coach,不是炫富,实在是国外的东西便宜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有关中美物价的比较,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参与。   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为了真实准确对比中美物价水平,记者采访了出生在华盛顿,目前生活在纽约的美国人Patrick,以及出生于黑龙江,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黄鑫。通过他们提供的数字,并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从衣食住用行等消费的各方面入手,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    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北京贵得离谱   对比发现,普通生活消费品,如果带有国外品牌,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   Patrick和黄鑫提供的数据显示,普通的Levi's牛仔裤,北京售价699—899元人民币,纽约售价在70—90美元(约合人民币455—585元)。如果考虑打折促销因素,则很难比较。“这些国际品牌的东西确实贵一些。其实,在北京除了商场里的品牌消费,还可以到动物园等批发市场淘物美价廉的衣服,价格不到商场的一半。”黄鑫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在中国的售价往往比美国高一些。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认为:“这实际上与我国的税收结构有关——我国的税收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而西方国家以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这样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此外,中国物流成本也比较高,最后都会叠加在商品的售价上。   至于被国人视为“奢侈品”的外国货,其在中国的售价更是贵得离谱。价格一直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外国奢侈品企业采取的‘声望定价’和‘差别定价’是造成国内外价差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经贸大学朱明侠教授说。“声望定价”就是针对消费者“价高质优”的心理,对一些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一定声望和较高信誉的产品制定高价。“差别定价”则是根据顾客支付意愿,在不同市场制定不同价格。正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国外经销商故意大幅度拉高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    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   对上班族来讲,交通费是必不可少的。市内公共交通,比如公交、地铁的费用,纽约是北京的10倍左右。   涉及人工服务的消费,纽约都比北京贵。Patrick介绍:“在纽约我剪头发需要20—40美元,但是在北京的时候,学校里几块钱就够了。”总体而言,纽约市的理发价格是北京市的5倍以上。   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纽约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比北京贵。比如感冒治疗一次,纽约的价格是北京的2倍以上。黄鑫说:“比较严重的感冒去趟医院,一次要花200多元,如果打针需要500元左右。”Patrick说:“在纽约,感冒看一次医生大概需要150美元(约合960元)。”   快递价格,纽约就比北京贵更多了。北京发往全国各地首重15元左右,黄鑫说:“快递真是又便宜又方便,别说现在网购很多都是免费送货的,就是朋友间送个东西,都懒得自己跑,花七八元弄个同城快递很方便。”Patrick说:“在纽约快递到别的城市一般需要10—20美元左右。”   在美国书籍、音像制品、复印等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费用也比中国贵很多。在美国书籍被重复使用很常见,因为书比较贵。黄鑫回忆在美国做交换生时,“复印一张是1美元,并且不能复印整本书。”   美国劳工部网站公布的各州最低时薪在4.1—8.67美元。而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一季度公布的北京最低小时工资是13元,这一价格已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却与美国最低地区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这也可以解释,在美国市场哪怕是同一款产品,美国制造的往往都要比海外代工的产品价格高出1倍左右。    中美物价比较还存在不少误区,简单地对比并不全面客观   但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北京与纽约两大城市在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价格构成存在很大差异,简单的价格对比很难有说服力,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首先,中美税制结构和征税方式差异较大,导致商场标价和消费者最终实际给付的费用,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美国商场的标价是裸价,而我国的标价是含税价格。仍以Levi's牌牛仔裤为例。经典款501号在中国的官方网站售价是799元人民币,在美国官方网站标价为64美元—98美元,且需要支付3%—9%的消费税。也就是说,在纽约商场看似比北京便宜很多的这款牛仔裤,其实和北京的市价差距并不很大。   其次,拿美国的打折价与国内的正价相比并不合理。为什么能在美国买到超低价的Levi's牛仔裤呢?“我在奥特莱斯卖场买到过21美元的Levi's。因为我比较瘦小,尺码老外都穿不了,最后处理甩卖当然便宜。”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小杨说。因此,拿美国的折扣价格和中国的正价相比,价差当然就扩大了。   最后,我们比较的未必是同一事物,大家很难选定完全可比的标的物。以年轻人支出最大的居住成本为例,在北京国贸附近,环境比较好的小区,一居的租金在5000元/月左右,而在郊区一两千元也能租到一居室。如果拿北京和纽约不同地段的房租相比,显然并不科学。即便在地段相当的区域,也很难确定房子的房龄、装修、交通、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条件是否类似。   专家提醒,在中美价格的比较中,人们最经常比较的是消费品,如服装、箱包、电子产品等。这些消费品中,大部分在国内的价格比在美国的价格的确高一些。但却很少有人比较教育、图书、音像、人工服务等,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美国要比中国贵很多。不少中国游客虽然在境外大量购物,但不在美国长期生活,所以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
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选我有道理 拜马云为师将合作
dongzg101 2011-9-11 04:31
邓亚萍:人民日报选我有道理 拜马云为师将合作 2011年09月10日 0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江耘 字号: T | T 600 人参与 33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图为“人民搜索”网站总裁邓亚萍。江耘 摄 中新网 杭州 9月9日电(记者 江耘)今天,“乒乓皇后”、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邓亚萍现身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网商大会。去年9月从事互联网工作的邓亚萍谈起网络,感触良多。 国际视野成就邓亚萍 从乒乓球运动员到剑桥博士,到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再到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在2010年9月之前,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工作。去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人民日报选择我是有道理的,网络是年轻人的行业,我退役后一路走来长期与年轻人打交道,这是我的优势。”邓亚萍还认为,网络是从国外传到国内,要在某领域做好,必须国际化,而这一点正是她的优势。 邓亚萍有着13年奥委会工作经历,长年从事国际交流事务是其优势,也成就了她涉水互联网。 邓亚萍触网整整一周年,再她看来,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科技发达的产物。 对手是障碍也是标杆 邓亚萍主要从事互联网搜索的领域,目前国内已有一家独大的百度公司,一般企业难以及其项背。 谈及强大对手,邓亚萍显得颇为乐观,“对手有时候是标杆,更多的时候战胜和超越自己更难。” 邓亚萍表示,她的公司虽然年轻,不过后起之秀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辈,学习成熟的公司;不过同样也有劣势,搜索行业已经成熟,目前的空间不大。 对于此前国内媒体报道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事件,邓亚萍表示,公司发展和运转必须通过广告来维系,正规的道路肯定不止一条。 拜马云为师加强合作 作为新手来参加世界网商大会,邓亚萍是个新手。她也很谦虚,“我已经拜马云为老师,在他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们希望与阿里巴巴有进一步的合作。”邓亚萍告诉记者,马云等搜索领域很感兴趣,双方合作空间很大,可以联手打造出网民真正喜欢的产品,“我们双方已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期待未来推出好的产品。”(完) 相关新闻: · 马云教邓亚萍做互联网 · 邓亚萍拜师马云 学习经营互联网公司 · “三个女人一台戏” 邓亚萍将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 晋升正局级 邓亚萍:旁观剑桥大学毕业礼后想去读博士 王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邓亚萍 对手 网商
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拘一格降人才
censambao 2011-9-8 02:17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68-3.shtm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个人分类: 他文共赏|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热度 1 xie44025 2011-9-7 23:31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1 2 3 下一页
2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dongzg101 2011-9-6 23:10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