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需求层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西需求层次比较(5):当对财富的渴望遇到对国家的情感
热度 4 lvnaiji 2018-9-30 10:01
吕乃基 笔者声明:本系列只是事实和逻辑判断,不作价值判断。 罕见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二者的叠加,即对其他需求层次及实现的途径产生巨大影响。 1. 罕见的对财富的渴望 本系列“之二”( https://mp.weixin.qq.com/s/O72i_x0EXBpR7t7z1Z3tOg )述及,人的物质需求可以区分为自然性物质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 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因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而异,以及因人而异。在同一个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为维系其社会地位,社会性物质需求一般会高于社会地位低者。 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高后,其中的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手机、wifi,不是自然性物质需求,然而却是社会性物质需求的必需品。发达社会中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由人均能耗即可见一斑。在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性物质需求重合。 值得注意的是, 在当今世界,如中国人对财富如此之饥渴实属罕见。 首先是对历史的“反拨”。其一,数千年封建社会对人正常物质需求的遏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在正常情况下,先满足生存需求,然后才谈得上高层需求。这一正常次序直至改革开放前在相当程度上被颠倒。 其二,在人与自然(物)、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上,长期停留于人际关系。缺乏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犹如空中楼阁,往往只能是“融四岁能让梨”。 其三,过高的精神境界让凡夫俗子难以适从。计划经济年代进一步否定物质需求,“割”的岂止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而是自然实力的地基——生存需求、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精神需求。 对历史的反拨,让致富欲望喷薄而出。 其次, 既然国家层面GDP主义,在个人层面, 除了数千年如一日的官本位,又叠加了 金钱至上 。在此意义上,改革开放,也就是把人的生存欲望,进而致富欲望释放出来,国人争做“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从而汇聚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学家保罗 • 克鲁格曼指出,如果说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第三个原因是,1978年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国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一开始并没有把致富放在首位,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主要旨在“人的解放”,申诉政治权利。之后的一系列事态说明,在当时的国情下,此路不通。至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传统道德失去地基,当下的宣传如空中楼阁。 既然如此,1992年后,国人便退而求其次,倾其几乎全部的生命力都投入到致富之中,同时也避免了与权力在政治上的正面冲突。即使身为“民企教父”的柳传志,也以“在商言商”回避政治。不过,眼下关于民营经济的争论表明, “后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无论“海阔”还是“天空”,国家总在。 回顾世界史,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同样追求财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这一点上重现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而今,西方人已经在需求上向更高层次推进,中国,在GDP世界第二之时,大多数中国人的需求层次依然固守在物质层面,视财务自由为目标,即使赚一亿元,也只是一个“小目标”。 西方人的需求层次在个人本位,以及法治社会和新教伦理的氛围中,也就是下有底线上有引导的情况下逐级提升;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则是在国家本位和情本位,以及“性本善”(无底线)的语境中展开 ,个人需求层次的提升显示出不一样的中国特色。 2. 最小作用量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为人所熟知,是自然界运行的基本原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的运行延续了这一基本原理:在内外条件约束下,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和最小的风险,实现预定的目标,无论是行善还是作恶。如果没有刚性的法律和规则制约,没有人之为人的底线,没有自我的尊严,同时也侵犯他人的尊严,这种做法往往被看作是实用主义(不是哲学流派的本意)。 在某种意义上,老子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可以看作是某种“场”,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国人的需求层次及其提升之途。 A. 不止不行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感需求必然要从自然界上升到社会。然而,如果 在 社会中得不到期待中的尊重需要,或者情感需求的获得有违本意,于是选择避世而遁入山林,以世外桃源抵制功名利禄,或者“难得糊涂”。文革期间,兰州冰川所施雅风院士带领科考队远离喧嚣的尘世,在晶莹剔透的冰川前,得到了升华。 对于自然和对于社会的情感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南辕北辙,以一种需求排斥另一种需求。例如批判对自然的情感需求,花前月下。 为了实现对国家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往往也在批判之列,如批判白专道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知需求往往会导致消解对国家的情感需求,所以历史上对人文社会科学或撤销,或限制,或“绝不”。计划经济年代的“计划”不时被浪漫主义的情怀打断,被层出不穷的献礼所颠覆。 至于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对个人本位的打压已是生活中的常态。 在实现需求层次上,当下中国的一大特点是,沿“好径”,按最小作用量原理,实现对财富的需求。 B. 特定场域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无条件对国家情感需求这一特殊的“场”的引导下,构成了特殊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任何需求,首先须顺应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具体而言,其一是自己当官,其二是与权力的意志保持一致。 必须看到,选择仕途者大部分出于为国尽力之真实的情感,与权力保持一致者,同样怀着为国分忧之情感。可敬可佩。 然而同样不得不承认,前者中有些人以此为捷径,高效低成本谋取个人的物质需求,后者中也有人通过行贿等手法一本万利低风险致富。虽大力反腐,然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这些短平快的行径,不仅扭曲、腐蚀了国家权力,而且利用和践踏人们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将其作为金字招牌,掩盖其内心的真实意图,造成人心的虚伪。 这样的所谓“捷径”还藐视和打压获取物质利益的正常途径,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巧取豪夺,假冒伪劣,破坏生态,掠夺财富,干扰和削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富强之途。 个人的需求有待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国家为此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有待充实以认知需求,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互动有待明确契约基础,最小作用量的“好径”有待划出刚性和不可逾越的底线,有待良知的指引。 五四运动已过去百年,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同隔世,21世纪的中国人,有待再度启蒙。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89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西需求层次比较(4):个人与社会
热度 1 lvnaiji 2018-9-28 08:31
吕乃基 笔者声明:本系列只是事实和逻辑判断,不作价值判断。 前文述及个人对自然界的情感需求,以及中西于此的差异。此处分析个人对于社会的情感需求。 社会性情感需求,意为 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受到信任、爱与被爱、拥有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更多人所认同等。 1. 对社会(国家)的情感需求上中西方有天壤之别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复杂,社会可以在国家之上,譬如“国际社会”,也可以在国家之下,譬如国家对本国社会的管理。此处将国家理解为社会中的一级组织。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无疑非常重要。就本文所关注的需求层次而言,涉及到个人与国家孰先孰后。如果说中西在自然性情感需求上存在差异,那么在社会性情感需求,特别是对国家的情感需求上,中西方之间几乎有天壤之别。 西方人同样有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其特点之一,区分社会与国家。个人除了与国家的关系之外,存在与社会的广泛和复杂的联系。社会满足了大部分日常生活中对于群体的情感需求。 之二,区分“祖国”与“国家”。前者是山川河流,人文历史,建国先贤;后者可以说是祖国于此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存在方式。 之三,基于个人本位,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契约关系,情感需求建立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 之四,与认知需求相结合。对国家的情感伴随着对国家的质疑和批判。有一段视频,直接质疑“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 简言之 , 西方人是“有条件地”怀有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西方政客的竞选也可以归入此类,其典型当数特朗普。为美国“再次强大”,对国家强烈的情感需求是特朗普竞选的强大动力,同时伴随着对前任施政的强烈质疑。特朗普也需接受朝野铺天盖地的质疑。 相比之下, 中国人(几乎)无条件怀有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其特点之一,家国一体,在家与国之间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更谈不上“国际社会”,因而个人对社会的大部分情感需求的对象只能是国家。 其二,“祖国”与“国家”合二为一。忠君爱国,爱祖国即爱国家,反之亦然。 其三,个人与国家之间不是契约关系。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由民族和国家中独立出来,既然如此,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就不存在契约关系。相应于西方的“个人本位”,中国是“国家本位”。 作为国家,自然要维护本国的公司与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过,由于国家与个人之间没有明晰的契约关系,当国家要芸芸众生在情感上与国家站在一起,个人和公司也可以动辄捆绑国家或13亿国人。如在国外的旅游者,中兴的高管,自己违规,要国家为其愚蠢行为站台,损害国家利益,在世界各国间,陷中国于不利(虽称不上不仁不义)之中。 其四,对国家的情感需求至高无上,不容置疑,更不能批判。典型的说辞是:子不嫌母丑,否则就是抹黑。某外国乐团演奏《上甘岭》,观众如痴如醉,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反过来要求国家在外交事务上“霸气”,“虽远必诛”,而相关国家则纷纷“吓尿”。国家则以伦理道德上的“应然”,要求国人与国家保持一致。 2. 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别 其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官员的社会性情感需求在于其社会影响力,成为“为民做主”的“包青天”,在于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的感觉,乃至某某“盛世”。传承至今,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父母官,是GDP和政绩,由此既受到上峰的青睐,开辟沿仕途晋升的阳关大道,也获得百姓的感恩,强化国人与国家之间的一致。 官本位,说到底是权本位。官在中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云泥之别,其关键是权力受制约的程度。 其二,中国的官本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平民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齐治平”,最高境界是“平天下”。 其三,“位卑”者未必自己去争“天下”,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明君和清官。为了某某的“一统天下”,个人可以自我牺牲,张艺谋的《英雄》对此作了清楚不过的诠释。位卑者往往会“试想”,或者进行沙盘推演,如果没有某某,必将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于是, 官员和平民百姓在对国家的情感需求上“走到一起来了”,这就为权力施展身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官”本身就是国家对个人的价值肯定。与国家的目标保持一致的平民百姓,在满足内心对国家的情感需求的同时,同样得到国家的肯定,“共和国选择了某某”。这一“肯定”本身从外部满足了个人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官本位在美国没有社会基础。相反,个人与社会由下而上构成对权力的制约,成为权力的“牢笼”。 情本位+国家本位,这一点,被认为是中国这些年赶超的一个法宝,也是在贸易战中,中国最终将胜出的依据之一。 “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一句话即是“情本位+国家本位”淋漓尽致的写照。重要的是“国”,是“感情”。
个人分类: 人文|306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西需求层次比较(3):情感与认知
热度 4 lvnaiji 2018-9-25 09:21
吕乃基 笔者声明:本系列只是事实和逻辑判断,不作价值判断。 在生理需求之上, 中西方在心理需求层次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情感与认知,个人与群体(主要是国家),以及实现需求的途径或次序。 情感与认知,是心理需求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既涉及需求层次本身,也成为在实现需求之时有重大影响的语境; 实现需求的途径或次序,其背后是“最小作用量原理”。 首先分析中西的认知需求与(对自然界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自然界的情感和对家庭之外社会(群体、民族、国家)的情感。先讨论对自然界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需求在后文述及。 人类由动物演化而来。人类的早期与动物一样,生存繁衍所有的需求都源于自然界。 自然界在人的需求层次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既可以满足人的全部生理需求,也可以满足其部分情感需求。前者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二级,如温饱、安全,以及性(在原始未开化的意义上)等。人的生理需求相对稳定,一方面,其基本的底线是维持生命,人际之间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是有限度,受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较小。这是社会发展后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本体论基础。 即使自然性物质需求,在中西方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异。如中国以植物为主,用筷子;西方以动物为主,用刀叉。 对自然的情感需求,指个体由自然界获得满足自身某种情感的需求,愉悦、敬畏、感悟,等等。这种情感需求似乎与生俱来。在人之初即有对自然界的好奇、留恋,譬如洞穴岩画。这种情感在某些情况下会转化为对造物主全知全能的膜拜,或者敬畏之心。从徐霞客到现代人的旅游也属于对自然的情感需求。 情感与认知,中西方在这一点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以情感为重,模仿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可以说是“情本位”;西方人则重认知。 1. 情本位 自然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亦师亦友,中国人沉浸于其中而获得感悟,得到启迪,情感得到满足,达致升华,天人合一。在实践上是“技以载道”,庖丁在解牛过程中自然有对牛生理构造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自得其乐的享受。 国人对自然的情感需求覆盖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从归属、尊重直至自我实现的高端层次,可以直达最高的自我实现层次。 在认知方面,或者如工匠满足于经验,止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如哲人过度超越,未“知其然”,即求“知其所以然”,一步达到“气”、“道”,“阴阳”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不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是嵌入编码知识甚至意会知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因而个人难以积累,社会难以共享。 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的运行中,看来起作用的既不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和“治大国如烹小鲜”;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经济规律,而是权力的干预。 自然界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博弈的对象,是“对象性”的存在。西方人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认识,为实现控制欲而征服。 一位工程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写道,正当人类的脚步遇到障碍难以前进之时,“一滴水化为蒸汽,把人类的疆域推向无穷的边缘”。人类目睹了自己的力量,力量即用于征服自然。天人分离。 西方对自然界的情感需求在于“认知-控制”,中国人在于“感悟-合一”。 情感需求的特点是,其一,高度个性化,因人而异。其二,一方面高度不确定,受个人心情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瞬间天上地下;另一方面又极其执着,拒绝说理,其极端甚至不可理喻。其三,没法言说,甚至拒绝言说,因而在人际难以交流共享。 情本位到极处,在今日中国,强奸案、故意杀人案都能由情感而得到和解。情到深处,可以化解所有刚性底线和原则。 2. 认知需求 “ 认知需求”并不区分对自然还是对社会,旨在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 ,在于认识事实,揭示规律。从古希腊的城邦制、罗马法、启蒙运动者提出的“自然状态”、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一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马克思之后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学说和各个流派,都以认识社会为己任,为社会的管理者提供基于事实和规律的依据。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在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并无二致。 虽然在实际上未必一定能“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尤其是身处于其中的社会,但尽力去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这样的心理需求确实是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阶段,有些人将此作为终生追求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认知需求”不仅是个人心理需求提升过程中的一个台阶,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认知需求获得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成为社会交流、共享和发展的基础。认知需求在心理需求中的地位成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 希腊人崇尚智慧,知识至上。知识即是美德。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欧里庇德斯写道:“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执政官伯里克利在公元431年前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城市向世界开放,雅典是世界的学校。 相对于中国人的情本位,西方人可以把认知需求作为人生的最高需求,如“为科学而科学” 。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是控制的前提,控制建立于认知的基础之上。 即使偏向情感的文学艺术,基本上也与科技同步并建立于科技的基础之上,例如绘画和雕塑建立于几何学、解剖学和光学等的基础上,摄影和电影艺术更是如此,一直到现在的《星球大战》、《阿凡达》和《盗梦空间》等;中国的文学艺术较少与科技相关联,与西方形成一定的反差。 认知需求的特点是,其一,充分调动理性的力量。理性,既是心理的需求,也是一种能力。其二,普遍性,排除个人主观因素干扰;其三,相对稳定持续,排除语境的影响;其四,逻辑清晰严谨,是编码知识,因而可以在人际交流共享。 3. 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关系 其一,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位于心理需求的两端,大多数人位于二者之间。西方人偏认知,中国人偏情感,乃至情本位。中国人也有墨子和格致之说,西方人面对自然也有浪漫情怀,譬如《瓦尔登湖》。 情感需求一旦得到认知的均衡,个性化会下降,增加人际的共性。情感相对稳定,不走极端,接受他人的说理,以及自我反省。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言说,从而得以交流和共享。反过来,认知需求加上情感需求,也会有血有肉。 其二, 情感需求与认知需求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认知需求之前有情感需求,满足好奇心,驱逐恐惧感,情感驱动理性;认知需求一旦实现,同时也就满足了情感更高的需求。科学家享受发现时无以伦比的“畅”(开普勒),以及纳什的“美丽心灵”等就是典型。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对于发现和发明在事先的追求和事后的满足。 不仅如此,情感需求与认知需求水涨船高,相互促进。譬如有一定知识积累,旅游中的感悟一般来说就会高于无知识积累的旅游者。 其三,整体而言,人类的心理需求经历由情感到认知,再到情感与认知合一三个阶段。近年来西方逐步发现其对自然的情感需求不足,萌生敬畏自然之心。中国则在相当程度上缺失“认知”需求,致使科学精神缺失,“第一生产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软弱无力。 4. “哺乳动物认知系统” 回过头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完全等同于人类初期的情感需求。中国人的情感需求,既是心理需求的“初级阶段”,同时又带有后期“合一”的色彩。其典型可能要数老子的“道”、河图洛书和易经,其中所蕴含的“认知”方式和得到的特殊类型的“知识”是无穷的宝库,尚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再者,中国人也并非绝对排斥认知需求。情本位,“理”也可以放在“次位”,在“合情”的前提下“合理”。 然而不得不承认,理解“道”、河图洛书和易经者寡,且众说纷纭,大多数中国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处于心理需求的初期,处于情感需求的状态,并且满足于此,乃至视进一步的认知需求为邪路。就此而言,中国人在心理上处于童年甚至婴儿阶段,即使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奇文“脱碳入硅” 中述及人的四套认知系统: 50 万年前及更早时期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5万年前形成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系统,5000年前文字发明后发展的认知系统,以及500年前科学兴起后发展的认知系统。 认为重情感的中国人的认知系统类似于“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或许言重了,不过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系统未经科学认知系统的洗礼,则大致没错。 西方有太多这样的事例。 19 世纪末,一位地质学家用小锤敲击国会大厦的地基,当被警察询问时,他的回答是,我在研究地质。二战末期,德国飞机制造之父、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 (Prandtl) 教授,在盟军轰炸德国时冒险赶到现场,察看操场周围的一段短墙,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怎样摧毁这一段短墙。他嘴里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在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引自:周国军,德国为何能有世界级大师,而中国没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729-733511.html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 104 - 107 鲍捷,脱碳入硅, http://36kr.com/p/5070536.html
个人分类: 人文|6747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西需求层次比较(2):非线性与线性
lvnaiji 2018-9-22 12:30
笔者声明:本系列只是事实和逻辑判断,不作价值判断。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无论是一开始的五层还是后来添加的七层,实际上只有最下面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在各民族以及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由此往上哪怕只是一层即“归属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就会有很大差别。例如中国古人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伍,以此为归属,甚至由此而达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设定了个体提升的层次,以及规范了个体提升的途径。印度人则以参透万物,与自己内心的同一而达致凤凰涅槃。 需要指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对个人需求层次的逻辑分析。与个人相对应的是群体和人类,与逻辑相对应的是历史,合起来也就是人类需求层次的演变。 如前述,马斯洛需求层次只是对西方社会中个人本位之个人的需求层次的抽象。对于历史上人类需求层次的提升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抽象提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其中之一。 粗线条来看,可以简单地区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可以细分为满足自然性的物质需求和社会性的物质需求,前者即生存之需,后者相应于所处的社会地位。 维持生存需求的自然性物质需求,如空气、水、食物,相对稳定且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性物质需求则相应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性物质需求与自然性物质需求水涨船高。在现代社会,手机、wifi,几乎属于生存需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精神需求更为复杂,从类型上可以区分为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从对象上可以区分为对自然界和对社会。 除了自然性物质需求外,其他的需求层次——社会性物质需求、各种精神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如马斯洛需求层次那样线性上升的关系,而是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中西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层次2.由低层到高层的规律性变化(之一):阶梯与“维”
热度 1 lvnaiji 2018-9-19 21:00
吕乃基 在一般的意义上,在“三个世界”中都存在有“阶梯”:“世界1”自然界的量子阶梯,“世界3”的知识阶梯,以及“世界2”人的需求层次。三个阶梯由低层到高层,显示出规律性变化。 在空间上,低阶单一刚性封闭,属于“低维”;高阶复杂多样柔性开放,相应于“高维”。 世界1:量子阶梯 由低层到高层,越是高层,结构越是复杂,对称性破缺,所含的信息量越大。 氢原子中心对称、轴对称、平面对称,所有的全都对称;氢分子的对称性下降;水分子的对称性又进一步下降。层次越是升高,对称性越是下降。细胞没有对称性。对称性越高,相对来说层次越低,处于低维;而对称性越破缺,层次越高,处于高维。 世界2:需求层次 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对水和空气的需求是强制的,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心理需求则各具千秋,没有“标准”,因人而异。 意识作为自然界演化的最高产物,最美的花朵,不能要求只是一种颜色,而且是灰色。 世界3:知识阶梯 自然科学:理化天地生。物理学概念严谨、边界清晰;生物学进而生命科学概念模糊,与其他学科交叉。 人文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和艺术学等等。经济学相对严谨,市场经济普遍适用,并非资本主义专利。伦理学、宗教学和艺术学,各种流派纷呈,同台竞技。 对称与一致是万物存在的前提,非对称创造世界。相对而言,无论是哪个“世界”,位于低阶者侧重一致和对称,位于高阶者强调非对称和创造。 古希腊原子论者伊壁鸠鲁的一句话,“原子本来是直上直下的,偶尔的偏斜创造了世界。”这就引出了“时间”。 在时间上有两个视角。 一是低阶稳定不变,高阶流动变化。 世界1:低阶物质相对稳定,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到生命, 古人把生命比作火,强调的就是流动。人体中的一切都在流动当中, 食物、空气和水,川流不息。人,还要加上信息和知识。 世界2:人的生存需求基本上不变,精神需求流变,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可塑性,譬如喜新厌旧。 世界3:学校里教授的欧氏几何、牛顿力学延续数百年或更长时间,少有变化,社会学、伦理学等与时俱进。 二是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 ,低层在较大程度上由在先的因素所确定,受制于因果决定论或上向因果关系,因而在“行为”(广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必然性和一致性。高层在较大程度上受各种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受未来因素的影响,在下向因果关系或“目的引导论”的作用下,行为更多显示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对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环境等生存需求。在高层,人因其自己有目的的行为塑造自身。 个人、组织、国家无不处于稳定与流动之间,均衡于历史与未来的谱系之间。相对而言,位于低阶者侧重稳定和历史延续,位于高阶者强调流动和未来引导。 平台型公司的价值在于,提升所有依托互联网的个人与组织在原先阶梯上的层次,也就是升维。不上网者将受到降维攻击。
个人分类: 交叉|326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由对外赶超到自我提升
热度 4 lvnaiji 2018-2-20 08:20
吕乃基 中国经历近 3 、 40 年陡然上升阶段,在某些方面正在接近,或已经来到 S 的顶段,标志之一是 GDP 不能再维持这些年的高增长。原因有以下方面。 其一,与西方国家曾经的道路相仿,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东部和城市居民逐步从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走向社交、尊严、自我实现,进而审美与超越,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大量数据和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2018-02-12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 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 ” 。不必 “ 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 ” 。重要的是 “ 时间自由 ” 。 文章说 , 北欧国家的富裕阶层 “ 主动选择 ” 简朴的生活,精神上非常富足。追求自由比追逐地位更重要。 人们对满足生存,衣食住行的商品的需求有限。正如托夫勒所说,“要填满的肠子只有这么多 。”在同样意义上的另一种表述是,房子是拿来住的。“拿来住的”房子,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即使增长也有限。 其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链瓦解,全世界突然减少了 8 千到 1 万亿美元净需求。中国浓缩版 S 的中段失去了外部的耦合。与此同时内需不足,自我耦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其三, 资源和生态的约束已经到了极限。 下一阶段,中国的发展路径或将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继续并更好推进高端产业本身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在完整意义上对西方国家的赶超。说中国已经全面赶超美国,不仅轻率,而且可笑。以往的赶超,只是在速度和体量上, S 的中段毕竟与高段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有必要在品牌、质量、内涵和人均等方面上一个台阶。同时进一步发挥高端产业对中段的引领作用。 其次, S 的中段与高段并重,在转向高段的同时加固补牢中段。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只是被动地进入低欲望社会,不稳定,低质量。 中国的 “ 低欲望 ” 心态是被迫出现的。 机会不均,就业门槛,财富垄断,阶层固化等也让即使住在城里的 90 后产生相对剥夺感。住房、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加上上文述及的风险,不得不走上“低欲望”之路。在中国的农村与中西部地区,“物质幸福时代”尚未开始便关上了大门。 有人认为, “ 佛系青年 ” 代表了 90 后 “ 低成就欲望 ” 的特质。 “ 一是在物质充沛和网络发达的现实社会中他们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二是他们快速成长和获得突出成就的机会在减少,或者说是难以企及之前代际人群快速发展的步骤。” 日本的幸运在于,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之时,已经处在一个较为富足的生活水平阶段,也就是 S 的顶端;而中国的不幸在于,如果现在进入低欲望社会,实际上尚处于 S 的中段,面对无力的现实会更加消极。长期下去,个体幸福感就会越来越低,社会发展进程会更加缓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 实际上,即使仅限于注重效率的领域,中国较之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不小差距。金融危机后,中国曾试图以内需拉动,因种种原因而未果;再考虑到城镇化,广大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国的中段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更重要的是,克服初级阶段的种种弊病。毋庸置疑,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由“低人权”到“高人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正对应于 S 的效率阶段。在 S 行将进入高段之际,是时候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了。经济建设不能须臾放松,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但将不再是“中心”,中心就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 不仅是物质需求,还涵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一方面,个人提升自己的需求层次,切实从拜金上升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存在以下区别:物质需求有限而精神需求无限。然而需要指出,人的精神需求又是高度“有限”。其一,物质需求雷同,精神需求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其二,物质需求稳定,一般不会因时因地而异,而精神需求则高度语境相关,或见异思迁,或睹物伤情,或喜新厌旧。 另一方面,政府转移工作重点和方式,由集中力量办大事,到“分散力量办小事”,由集权到分权,调动社会由下而上的动力。面对既有限又无限的精神需求,创新和创业在相当程度上只能由下而上进行,以发散的创新,来契合需求的个性和变异,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自组织。 赶超或可集权,创新务须自由。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优势难以为继,而弊病则将拖累由 S 的中段迈向高端。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药方唯有深化改革开放,而不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 相对而言,央企、国企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 S 进入顶段之时,较为灵活分散的民资,以及已经进入顶段的外资,有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由相应于效率的 S 中段的初级阶段,步入相应于 S 顶段的高级阶段,用了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 S 的中段成功实现了部分赶超。 中国,有待调整初级阶段的优势,克服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弊病,以在 S 的中段和顶段,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由对外“赶超”到自我提升:代结束语 中国,从当年“物竞天择”、“落后就要挨打”,到改革开放后一路赶超,如今 GDP 已是世界第二。且不论独孤求败。眼前还有多少先行者现成的经验教训可供汲取或避免? 说到底, 赶超只是手段、途径,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自由和需求层次提升。若是把赶超本身作为目标,手段成了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 以赶超为目的,对内会限制人民的自由,扭曲幸福指数;对外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是时候 重置手段与目标,由赶超到自我提升:提升人们的自由与文明水平。 http://mp.weixin.qq.com/s/CbctJOiJyecl9cpZ52YWjQ http://edu.sina.com.cn/l/2017-12-30/doc-ifyqcwaq6030241.shtml 佛本是丧:中国正在“被进入”低欲望社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16/07/40167318_713487427.shtml http://mp.weixin.qq.com/s/diNQbrkEWAzMcrQuVXKNKw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684 次阅读|8 个评论
定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
cgh 2017-11-28 20:00
定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的是共同幸福,一起攀爬到金字塔顶端; 温饱是生理需求,围着住房问题纠缠,自我定位于金字塔底端; 地震之灾与牢狱之灾,某些人们还是没有达到安全需求。 …… ---------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在社会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各项基本需要只可能满足其中的一部份。 层次理论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每个人都有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 动机 的重要理论。 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是一种追求完全需要的动物” 生理的需要 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以生理的需要来激励下属。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空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要 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 医疗保险 、 失业保险 和退休 福利 、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社交需要 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尊重需要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
个人分类: 杂谈|5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单列更好:马斯洛需求层次
zlyang 2017-10-19 18:1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六层次: 自我超越( Self-Transcendence )单列更好 http://bigthink.com/robby-berman/the-missing-apex-of-maslows-hierarchy-could-save-us-all 看 到武夷山 老师2017-10-16博文《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之后, 感觉将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单列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次更好。 马斯洛 需求的前五层,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似乎是为“人性中的自私”进行辩护。 其实,以人 为本,有过度强调“人”中心的嫌疑。 据说当初恐龙称雄地球约8000万年,可是后来还是不见了。 大多数恐龙坚持“以恐龙为本”。但是,恐龙的科学,恐龙的民主,……,都没能使恐龙免于毁灭。 抛弃“以恐龙为本”,某些恐龙决定不做恐龙了,开始长出了羽毛,据说变成了今天还在的鸟。 所以,超越人的自私,或许是人类避免“被毁灭”的途径之一。 目前“以人为本”的信念,搞不好就是鼓励“人的私欲膨胀”。 而实际上, 目前人类的“资本主义”方式的诸多制度和努力,都是在鼓励的人的私心。 做欲望的奴隶? 还是做欲望的主人? 以人为本? 以真理为本? 相关链接: Abraham H. Maslow. Critique of Self-Actualization Theory.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29 n3 p103-08 Mar 1991, doi:10.1002/j.2164-4683.1991.tb00010.x A.H. Maslow, Critique of self-actualization theory, in: E. Hoffman (Ed.), Future visions: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6), pp. 26–32 Abraham Maslow,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Maslow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low%27s_hierarchy_of_needs#cite_note-9 Theory Z, Abraham Maslow http://www.maslow.org/sub/theoryz.php Theory Z,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Z Robby Berman, 2017-02-13, The Missing Apex of Maslow’s Hierarchy Could Save Us All http://bigthink.com/robby-berman/the-missing-apex-of-maslows-hierarchy-could-save-us-all 知乎,201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和超越性灵性需求的区别?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80276 成刚. 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有第六层. 企业管理, 2017, (1) : 51-52. 武夷山,2017-10-16,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81038.html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什么?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6900004.html 恐龙 (蜥形纲史前动物),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1%90%E9%BE%99/139019 成刚. 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有第六层. 企业管理, 2017, (1) : 51-52.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权威的资料!
4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27讲通知
热度 3 lvnaiji 2016-4-1 10:00
科史文苑 | 2016-04-01 09:53 北京科技大学“人文之光”社科论坛 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27讲 主讲人:吕乃基 教授 (一)科学家的“原善”及其守护与提升 时 间:2016年4月5日(周二)上午10:00 地 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生态楼616室 内容提要: 近日,科技界学术腐败事例屡见于媒体报端,科技人员何以自甘堕落? 实际上,科学家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人员的“原善”。科学活动的根本点就在于人经由理性和实验与自然的博弈。正是在这样特殊的科学活动中,形成了科学家特定的品格。科学家的原善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也就是人类在最简单的活动--与自然博弈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之善。鉴于人类所有复杂的活动最终都建立于对自然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原本之善、基础之善。 然而,科学家之原善只是一切善的共同出发点和基础,不是全部,显得苍白单薄,以及有可能被滥用。原善只是一种抽象,有待充实和提升。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还可能被扭曲、践踏而堕落。有必要还科学家以原善。科学家自身坚守、充实、提升原善。 (二)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 时 间:2016年4月7日(周四)上午10:00 地 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生态楼616室 内容提要: 通常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及其关系来理解一个社会,经济提供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政治规定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以及关于权力分配与制约的制度;文化倡导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论证现行社会的合理与合法性等。 在现实世界中这三大子系统的关系往往发生偏差而失衡,原因在于其背后的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虽处于同一国家,然而都有自身的利益担当和诉求,力图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并且倾向于自我扩张。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博弈,汇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功能子系统。 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视角,有助于厘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野,透析全球化的线索,以及理解科技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资本与社会渐次萌生,诸多问题均源于政府、资本和社会没有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将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主讲人简介: 吕乃基,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就职于东南大学,曾任文学院副院长、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术兼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论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顾问、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科学技术哲学、知识论。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等方面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在《哲学研究》、《艺术百家》和《高科技与产业化》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20余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和《科技知识论》等6部。《院士思维》等成果获中国图书奖和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向各省市各级干部和中海油等企业,在中央党校、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作近300场讲演,以及应邀在多届全国民营经济创新论坛作大会主旨报告。 4 月8 日 (具体时间待定)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之邀 阻碍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人的需求及其实现途径及其对“双创”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对西方社会语境下人的心理提升的抽象。个体沿特定的心理需求层次和特殊的通道攀登,在特定的方向并以特殊的动力推动社会的演进,社会又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下个体心理需求特殊的层次和提升途径。正是为西方人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层次和提升途径,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同样,也正是生活在其他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层次和不同的提升途径,赋予其他社会以不同的发展动力和方式。 中国社会中个人的“自我实现”途径相当不同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一种“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倾向于一步登顶,回过头来索取物质资源。这种中国特色的需求层次既孕育于中国社会之中,又赋予中国社会以中国特色的动力和发展路径,不利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欢迎各位前往交流指导!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43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特殊的实现需求之途(三2)
热度 9 lvnaiji 2014-5-24 14:31
吕乃基 先重申本系列开篇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 —— 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 …… (三1 ) 中的一段话: 创新还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徐悲鸿的马和周杰伦的菊花台也都是创新,不过对于一个社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以下方面:增添、修正和完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构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新的认知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相应的设施,构建新的实践平台,提升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相处时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调整人类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中国人缺少创新,尤其缺少在上述范围的创新。在当前中国特定的体制和文化氛围中,创新被导向其他途径(不是上文已分析过的负面歧途)。 博主在“ 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一) ”等博文中分析了与马斯洛需求层次有所不同的需求层次,分别是“自然性物质需求”、“认知-控制需求”、“社会性物质需求”、“自然性精神需求”,以及“社会性精神需求”。 “自然性物质需求”为各民族及所有人相同的最基本的需求,生存与繁衍。在这之上是“认知-控制需求”,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需要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进而管理、控制和支配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环境。这一需求是实现后续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之上依次,或者分别满足社会性物质需求和自然性精神需求,最高是社会性精神需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第二步就与众不同,体现出对于“认知与控制”的中国特色。对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于社会,是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知”与“治”是意会知识,自己不能积累,他人无法共享,社会难以前进。传统文化进而把这样的“知”与“治”作为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等同于人生的最高境界。无疑,这两项追求也确实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未经“认知-控制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缺乏认知-控制和物质上的支撑,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空中楼阁。至于中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不过是培根(说的是“三大发明”)和后世给中国历史戴上的桂冠;一来没有相应的认知作为基础,二来中国古人实际上对此并不以为然,重要的不是“技”,而是“技”背后的“道”,技以载道,也就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精神需求。脱离道之技,只是奇巧淫技而已。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在认知-控制需求的支撑下,发挥了远远超过其在发明国的作用。洋务运动,国人悟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实际上未果;鸦片战争后百年的屈辱,倒可以说是洋人“师中之长技以制中”。 由于认知-控制需求落在虚处,以及社会性物质需求匮乏,因而传统文化看似精致,实则缺乏支撑摇摇欲坠,总让人捏一把汗,不知所终的孔子像就是明证。 正是在最低层次自然性物质需求之上,越过作为必由之路的认知-控制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中国社会停滞不前数千年如一日;正是对超越性的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的强调,中国社会得以在四大文明中独树一帜,延续至今。这就是中国的“超稳定”结构。这或许就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爱恨交加的缘由。 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传承至今。不过时至今日仍然强调且越发强盛的是社会性精神需求。依然把自然性精神需求作为最高境界者,已经如珍稀动物般越来越少,唯有少数耕耘于一线的老科研人员,把认知需求当作精神需求的全部(有意思的是,民科往往也有这样的精神追求)。而社会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其榜样时,对于其自然性精神需求往往看作是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可笑的“痴迷”,如看待珍稀动物那样“围观”,有意突出的多半是社会性精神需求,也就是“默默”和“奉献”。时至今日的另一项变化是,社会性物质需求无论在国家还是个人层面都得到极大膨胀。当国家把GDP作为中心,映射到个人往往成了唯利是图。于是,社会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在当代中国奇妙地“走到一起来了”。 在主流媒体竭力弘扬社会性精神需求之时,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先去追求和满足社会性精神需求,回过头来再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诸如我要上春晚、达人秀、好声音、非诚勿扰、感动中国,还有林林总总的大V、凤姐和芙蓉姐。社会看来当真是多样化,个人从不同角度投其所好,条条大道(或者歧路)通罗马,不过都是通往实现社会性精神需求;然后再回过头来,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上文中给科研人员戴上五花八门的帽子,回过头来凭帽子大小论赏,领取课题费和奖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入这种类型。在众多路径中,为官因其社会地位的变现能力强而最有吸引力,所以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个人先追求和满足社会性精神需求,再回过头来实现其社会性物质需求,作为人生道路之一本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周杰伦在愉悦众人之时获利。然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创新都奔着这条道而来时,谁来脚踏实地认知周围世界,谁来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创新的主流应该沿着由认知-控制需求,经社会性物质需求,再到达自然性精神需求和社会性精神需求的阶梯上升,例如比尔盖茨在成为亿万富翁后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此消彼长。当这一路径过度强化,越来越多的人视之为实现人生价值之通衢大道,在此倾注其创新之“原力”,必然弱化作为实现社会性精神需求之基础的“认知-控制需求”,导致在这一必由之路上的创新乏力,最终使社会性精神需求归于虚妄,而国家的强盛也因此而缺乏动力。
个人分类: 科技|405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国家的“需求层次”与国际关系
热度 2 lvnaiji 2013-9-4 08:24
吕乃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人所熟知。其实放到世界范围看,国家如同个人,有其喜怒哀乐,有其需求层次。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生存需求。古代是足以维生的自然资源:土地、水、必要的矿产和生物资源、风调雨顺、必要数量进行劳作和得以繁衍的人口,以及稳定的边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需求水涨船高,教育、医疗,金融,乃至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由此可见,教育和医疗等民生事务,不是国家对芸芸众生的恩惠,而是国家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钓鱼岛和黄岩岛等也都关系到国家的生存需求。 其次是安全,对外御敌,对内维稳,专治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邻国的“先军”政治堪称一绝。有意思的是,人类社会越是发展,一个国家越是不可能封闭的靠“自力更生”解决其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肌肉再发达也未必就保证安全。美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实力和军事力量,却反而成为各种恐怖活动的对象,甚至要关闭其使领馆。交流和互通有无是国家满足其生存和安全需求的必由之途。 然后是友情和爱情。前者是国家间的亲疏好恶,例如美国可以率领一帮小兄弟,中国可以有亚非拉朋友,除了少数闹事者外。其实,君子之交淡如水,此言也可以作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准则;兄弟、邻居、胞波之类,总有套近乎,拉关系之感。台湾曾经的金钱外交更不可取。博主尚未知,国家间有没有“爱情”。 再高一层次是尊重需求。博主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尊重需求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否善待本国人民。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得到尊重的首要条件。要是对内实行强权,对外再多援助,再如何塑造光鲜形象也是白搭。国内好,才会国际好。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相一致。薄熙来,连自家后院都摆不平,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其次,是持强凌弱还是主持正义,勇于担当还是一再弃权,以及是否与人类的前途命运“保持一致”。最后,一滴水看太阳。随着各国民间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每个个人随意而不加修饰的言行举止,不仅出国旅游,而且在自家的国度,从最大的普遍性和内心的深度,彰显出一个国家的形象。从根本上说,国家尊重需求与个人的尊重需求相一致。 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目前世界上,或许北欧国家可以说正在接近或达到这样的高度。
个人分类: 杂谈|3037 次阅读|6 个评论
离开或逃离,从人的需求说起
热度 4 ncepuztf 2012-11-18 23:15
最近大家热议优秀人才“逃离”或离开科研,为科研好苗子的流失而惋惜,感叹。其实行为之后是动机,动机形成离不开需求,那么就从需求说起吧。 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A. H. Maslow,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正好对此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成就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人生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求将会逐渐取代它,成为推动人行为新的动因。 (1) 生理需求 :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请不要和眼里闪着饥饿光芒的人谈环境保护,臭氧层空洞,他们是礼仪道德在外,理想想理太贵,谈下顿饭的着落才对。 (2) 安全需求 :一旦满足了生理需求,人自然会产生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原始人饱餐后带着剩余食物钻进山洞,点起了火堆取暖和驱逐野兽,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与天斗与人斗,做消灭敌人,还要保存自己的事情。 (3) 交际需求 :吃饱了,安全了,一个人住山洞,多寂寞,多没劲,要是多个人聊聊天该多好啊,这时候交际需求产生了。 (4) 尊重需求 :这交往的人多了,自己做的事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也希望别人做事不无视自己的存在,尊重需求产生了。 (5) 成就需求 :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总希望把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满意或极致,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空间与此有关。 如果想让一个人安心做事,前两个需求是起码要满足的。如果想让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后面几个需求也要跟进。 对照一下优秀科研苗子们的选择,需求满足度高的自然是优选方案,这样不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或逃离了吗? 正所谓: 能以饱暖(生理), 佑我平安(安全), 前进路上不孤单(交际), 有人为我加油呐喊(尊重), 做点事能有一丝成就感(成就) 。
个人分类: 说说|2827 次阅读|7 个评论
奥运会的“需求层次”分析
热度 9 boxcar 2012-8-10 19:22
后天第 30 届奥运会就要在“伦敦碗”闭幕了,到那时,我等熬晕多日的看客们也该闭目休息了。按理说,结束也该写篇总结报告了。在以往若干届奥运会期间,我看奥运、议奥运但没怎么写过奥运。这届不同,因为这两年我在科学网上玩博客玩得不亦乐乎,而此次对奥运会也看了不少、想了不少、甚至和人辩论了不少,所以决定认真地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东西,把自己对于奥运会的思考做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题目嘛,这次不拆字、不撷英、不耍“标题党”,来个中规中矩的,就叫做《奥运会的“需求层次”分析》。 听说,有位叫做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套“需求层次理论”【 1 】。“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按照老马哥的这套理论,我们也可以给奥运会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件做一次系统的需求层次分析,而围绕奥运会的许多事件的争议,似乎都可以在“需求层次”分析过后得以了解甚至平息。 这年头儿,看奥运会可以看得俺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有时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当我们看媒体和网络上的某些评论以后,却可能让人变得义愤填膺甚至怒火中烧,总的感觉是让人感觉是言论信息和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这无疑是好事),却也越来越不可思议。其实,有这些矛盾的东西倒也不难理解,原因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或集体(集团),所处的“需求层次”可能根本不同。下面我就试着做些分析: 1) 参赛选手的需求 奥运会参赛选手的需求层次无疑也是分档次的。对于那些有实力冲击奖牌甚至夺冠的运动员,他们的需求无疑是那面金灿灿的金牌。退一步讲,对于那些夺牌无望,甚至连决赛都进不了的运动员,他们的需求肯定要低一些,那就是取得一个更好的比赛成绩,或者至少要在赛场上多呆一会儿(尽可能晚被淘汰)。这两种运动员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同属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我估计,没有哪个运动员是大老远地道伦敦来“伦敦碗”里“打酱油”的,所说的“重在参与”(或者掺和),可能也首先是希望谋求自我实现的。因此,我很反感那种“消极比赛”、故意受伤退赛的“诛心之论”,因为干这些事的层次太低,绝非有冠军(无论是哪个级别比赛中夺冠)气质的运动员该有的心气。在认真、努力地完成一场比赛后,运动员会赢得观众以及对手的尊重。在赢得一个好成绩、夺得奖牌之后,在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刻,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会得到巨大的满足。对于那些以体育为职业,以这种很辛苦的方式谋生的职业运动员来说,也有养家糊口这个级别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当然,组委会预备的 15 万个 TT ,或许是充分考虑了满足运动员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2) 参赛国家代表团成员的需求 参赛各国代表团成员成分比较复杂,有运动员(这个已经分析过了)、教练员、体育官员等。对代表团整体来说,无一例外地都期望出好成绩、多拿奖牌、多升几次国旗,需求层次无疑是比较高的。不过,每个成员其实应该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儿,他们也许会偷偷地在心里计算一下,如果得了金牌(无论是自己、自己指导的或管理的运动员),回去可以拿到多少奖金,能接到啥级别的广告订单,可以给自己或者父母换个啥样的房子,自己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工资是不是能再升一格之类东西。。。。。。不过,在比赛之中如果这些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级)的想法一多,难免分心走神,结果一枪打偏、奖牌变色的事儿是常有发生的。不过,尊重需求应该是有的,没有谁会太不拿荣誉和声望当回事儿。 3) 主办方的需求 主办方包括了国际奥委会、主办国的组委会以及他们属下的裁判员和工作人员。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看,高层次的需求应该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不能做到“更高、更快、更强”,起码也要“重在参与”。而实际上,稍低层次的追求,就是安全“别出事儿”,包括千万别整出“慕尼黑惨案”来,别有足球流氓啥的闹事儿,运动员和代表团也要“听话出活儿”,也就是尊重裁判判罚,不要过度维权(霸占场地啥的),不许小鸡比赛等等。至于主办奥运会的东道主,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让自己的奖牌总数特别是金牌数要创下历史新高,这是最好的自我实现,绝对是最给力最提气的。为此,主办国会动员尽可能多的群众去营造主场气氛,争取用助威声的气势,压服对手和裁判,让本国的运动员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的基础上,再接再利,抢到更多的金牌和奖牌,继而赢得世界的尊重并凝聚本国的人心士气,这在正经受经济寒冬的欧洲,尤为重要。在安全需求方面,奥委会和主办国应该想的一样。在“生理需求”方面,主办国和奥委会一定都希望多多赚钱,整的俺们在公开场合画圈,都得掰开手指头查查是不是正好五个,如果是,还得小心这些圈的排列方式。总之,啥都要尽可能地拿来赚钱,所以现如今 “竞技体育”被鼓捣成了“经济体育”,处处都在彰显“体育经济”的强大。 4) 观众的需求 如果说运动员、代表团和奥运会的主办方等几方面的需求层次还比较容易分析清楚,观众的需求层次的分析恐怕是最难做的。因为观众的人数众多,全球数以十亿计,而观众与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观看比赛和评论战果时的心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需求和层次的差异巨大,甚至水火难容。有一部分观众,本身就是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爱好者,他们在欣赏比赛,享受奥运会,在议论中可以彰显其专业素养,或可有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需求。也有一部分观众(包括我本人),并不是铁杆的体育迷,除了奥运会和少数项目的高水平比赛(例如世界杯、锦标赛啥的),平时自己不玩体育也不大关注体育,只会集中在奥运会和冬奥会期间看看比赛,了解一下体育知识,特别关注自己祖国运动员的表现,为他们取得好成绩而兴奋激动,为失误甚至受伤的运动员感到失望和惋惜,他们对奥运会的需求,基本是情感与归属层次的。还有一些观众,他们看奥运会和看足球联赛一样没啥区别,或许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带着某种“逆反心理”甚至“气”来的,看到中国的运动员拿了金牌,可能会不喜反怒。他们极具“批判精神”和“质疑态度”,往往对负面新闻情有独钟,即使没有负面报道也会自觉地去发掘素材,这些人通常乐于痛斥“举国体制”的败家、职业运动对选手个人健康的摧残等等,通常会把金钱 - 金牌 - 权力的关系看得很重。或许他们希望赢得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认可和尊重,也或许,他们希望借助对奥运会的抨击,实现自己发泄怨气的需求(或可称为情感和反归属需求)。当然,很多观众还有对所谓真相的“求知需求”和对运动员的审美以及审丑需求。 5) 媒体的需求 开奥运会谁最忙?媒体!因为他们要从头忙到尾,中间也基本不能闲着。谁最乐?也是媒体!因为一届奥运会可以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就创造出无数的信息和话题,这在平时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借助奥运会制造出来的话题,解决了体育媒体在一定时段内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问题,其他媒体以及媒体的参与者们自然也不甘落后,也都希望分一杯“奥运之羹”。借着对奥运话题的炒作和对一些事件的争论,敢“放炮”的可能“一炮打响”,却不必去管这一炮打出去的后果如何。甚至,连“奶车”这样的刊物都来重在“掺和”了。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磨磨唧唧的评论中,不可避免地要夹杂着媒体参与者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甚至不惜以牺牲长远的尊重为代价。 看完了我对奥运会需求层次的这些分析,相信很多读者就不难理解奥运会期间的许多言论和现象了。 参考: 【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
个人分类: 社会|4864 次阅读|17 个评论
逃生锤热销启示录
热度 11 lvnaiji 2012-8-6 08:26
吕乃基 近年来,逃生锤日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先是多次公交车事故,然后就是 721 暴雨。眼下是逃生锤热销。 逃生锤热销,看起来有点像是黑色幽默。不过在黑色幽默之余还可以得出四点启示。 其一,科技双刃剑。博主曾写过文章,也可以由常理推知小轿车的另外一刃,诸如排放、耗能、交通事故、占地,以及造成司机腿功能退化等,但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特殊情况下,小轿车还可能成为使人溺毙的工具!双刃剑,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不过,这种情况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那就是老天爷 60 年一遇 + 城市下水道 3 年一遇 + 那辆车正好在低洼处。第三条该谁谁倒霉,第二条待议,这里说第一条。现在是极端天气屡见不鲜,蝴蝶效应频频出现。普利高津的随机涨落,频率增加,幅度加大,范围扩大。人类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越大越出格,自然界的报复也越……。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此,回过头来社会生活的成本也就只得水涨船高。试想,把北京的下水道改成 60 年一遇,那要用掉多少辛辛苦苦赚来的 GDP !自然界的报复,是如此无情,不分青红皂白。即使是首都。 其三,马斯洛有需求层次理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需求都是沿需求层次上升,然而,逃生锤的热销,求生,却表明沿需求层次倒退。博主曾上载: 沿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逆向移动 。是什么原因让国人的需求如此倒退? 第四,围绕逃生锤这一特殊的“内需”,似乎迎来了中国产业的提升。相关企业各显神通,将各种高技术渗透于其中,一方面是需求倒退,而另一方面却实现产业“高度化”。这是奇迹。这是否就是打响了内需拉动的第一枪?遗憾的是,测试的结果(就博主所知)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锤子、榔头,最为有效。也就是质量 + 力量, F=ma 低技术制胜。看来这倒是很般配:低技术满足低需求。 人是双刃剑——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四 不对称的双刃剑——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三 双刃剑 刺向何方——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二 “ 双刃剑” ,在于科技自身还是使用者?——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一
个人分类: 杂谈|4991 次阅读|22 个评论
GDP第二和需求层次倒数第二
热度 8 lvnaiji 2011-9-5 09:06
吕乃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增长, GDP 跃升到世界第二的高度。用铁道部发言人的话来说,这是奇迹。 然而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衣食住行,不是行行出状元,而是处处有风险。 衣,似乎问题少一些,也有甲醛。 食,问题多到没法说,涵盖几乎所有的食品。 住,楼倒倒,楼歪歪,尤其是经济适用房。 行,轻者故障,重者追尾;轻者路堵,重者桥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存在争议,但主要是对上层,对于位于最低层次的第一二层即生理和安全需求基本上达成共识。 第一层是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以及性。 第二层是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此处不宜一一对照。 至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需求就不去说了。 可以看得出,大多数国人尚停留于第二层,也就是整个需求层次的倒数第二层尚未达到,甚至倒数第一层都存在大的问题。 这就引出以下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GDP 世界第二的国家,何以民众的需求尚且位于倒数第二层? 这样问显得消极,那么更为积极和鼓舞人心的问题是: 模仿主流媒体的句型:中国以占世界 4% 的可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1/5 的人口。 中国以需求尚且位于倒数第二层的民众,支撑起 GDP 世界第二! 这是什么样的民族,这是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个奇迹。反正我是信了。 博主期待更大的奇迹: 如果中国人在需求层次上上升一位,将创造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 顺便说,在安全需求的上面,依次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个人分类: 经济|3952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科研落后的原因
热度 3 outcrop 2011-4-29 19:01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大致分为五个层次,大约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层次是从“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一般来说,满足了低级需求,才会追求更高一级需求;但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低一级需求没完全满足的时候,也会追求高一级需求。 回到科研这个话题中来,只有当科研工作者追求“自我实现”时,才可能做出高价值、创造性的工作——这是我武断的推断,欢迎讨论。从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来看,主流学者恰恰不能较好的去追求“自我实现”。 首先是大部分学者处于追求“安全需求”阶段,虽然教学工作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但还是很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学者们安全感的缺失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上的安全感、食物的安全感、子女教育上的安全感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大环境里。忙于追求“安全需求”的同时,自然也就缺乏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然后是有部分学者已经比较多的脱离了对“安全需求”的追求,但这部分学者又陷入了马斯洛提到的“对世界上众多市侩式的人物来说,自尊已经达到了个人的顶峰。”,也就是停留在“尊重需求”阶段,再也不想前行,去“自我实现”;具体来说,也就是停留在对社会地位、名誉、威望等“尊重”范畴上的追求。这一点在国内很多高级学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何改变?个人感觉可能需要从文化、信仰等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建设入手。先有点事,下次再聊这话题。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7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沿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逆向移动
lvnaiji 2010-4-20 15:41
吕乃基 笔者日前受 刘立 老师启发写了 美国工人有力量和中国工人有生命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036 ,网友发表了精彩评论,由此引发了博主新一轮思考。顺便说,这就是科学网的功能之一,思想的非线性碰撞,是创新的源泉。 笔者新的思考,涉及在社会中的力量和面对自然的生命力这二者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关系。以下先引用评论中与本文主旨相关的内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eobob 所以说,西方人说中国人是世界的蟑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恰当的比喻。 人家美国无非是出了个死了 29 人的矿事故,总统就出来发誓保证以后不会 .... 可是看看卑微的中国人,现如今,别说是民权民生了,先有基本的人权人性就不错了。看了 吕 老师博文,愈加感到悲凉。 曾经穿着精美丝绸用精美瓷器的先行的优雅的中国人之后,竟是如此的卑微,如虫豸一般,岂不悲乎?! 博主回复:这或许是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谷底的景色。但愿能早日走出峡谷。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engfeng 生命力会爆发的。 博主回复:不过还是有鲁迅的话: 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eobob 当前正在由人向兽退化之中,无论是肉身还是精神 .... 博主回复:精彩!实际上当农民工只剩下本能,大款和官员何尝不是!堕落于食色之中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吕 老师的文章使我想到了乡下的一句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谁会去吃不干不净的东西?一般说来,当然不会是高贵者,而是贫贱者。贫贱者吃了不干不净的东西,反而没病,为什么?因为经常吃这些东西,对病菌的抵抗力强。抵抗力强,就是意味着生命力强。为什么中国工人生命力强?是不是因为他们贫贱呢? 博主回复:人的潜能似乎是守恒的,当社会方面的发展受阻,只能在自然方面挣扎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一个正常的个体心理提升的路径。个体置身于社会之中。正是每一个个体心理沿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提升,推动了社会整体的提升,后者又为个体心理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氛围。从根本上说,个体心理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人心理的提升走了一条扭曲的道路。传统文化遏制人的正常的生理需求,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的认可等因而缺乏来自需求层次低层的支撑,如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某种意义上是要从头做起,确立需求层次的生理基础。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 30 余年来,社会见证了这样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下滑。然而,至今未见触底后的提升,更有甚者,这样的下滑,正在甚或已经蜕变为堕落。 这种堕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坦陈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种无奈到悲壮的生命力。一旦人在社会中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正常的提升甚至得不到保障,那么作为其结果的就不只是这部分权利的丧失,而且连累到较为低层的生理需求。个体为了在更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不得不发展出超常以至被称为奇迹的生命力。这样的能力越得到畸形的发展,沿需求层次上升的动力也就越小。于是,个体对社会的推动力减小。 其次,在另一端,那些由原罪一夜暴富的大款、适应潜规则的明星、垄断保护下的国企、位于权力中心的部分官员(此处且限定在中下层)他们大致上被称为特殊利益集团或强势阶层在享用物质盛宴之时,在调动感官和五脏六腑之际,同样沿需求层次下滑。某款爷对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说,你们不必尊重我们,我们不过是猪!在欣然成为猪时,这些人的生命力得以勃发,进而形成产业,大概应归于三产,还为特定的工作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参见 李宇春与 工作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980 。为了保护这样的生命力,还发展出各种补品和保健设施。无疑,这些人似乎拥有资源和社会地位,然而这并不是由于其自身的能力,或者确切地说,这样的能力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社会地位源于违背社会的基本准则,源于外在的权力,一旦退休,什么也不是。笔者曾亲眼目睹这样的场面,一个 30 来岁的乡镇干部放肆地拍着一位 70 多岁退下来的中央某部长的肩:老部长啊,这你就不懂了!正因为此,官员才如此忌惮退休,才有如此疯狂的 59 岁现象。同样,他们越是享用所攫取的一切,就越是没有向上提升的动力。不仅如此,还会遏制、打压其他个体的上升势头,即使他们也是官员。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第三,前者的生存空间狭小,如蜗居、蚁居、胶囊,即使如此,他们的就业机会或囊依然是由后者提供,在生存上形成对后者的依附。这样的依附关系打压了前者的提升能力,消弭了后者的提升动机。 第四,无名之火的随意宣泄。对外,如中国人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之类;对内,或仇富,或人肉搜索。这种宣泄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增添了社会的不安定。 最后, 特殊利益集团 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高调扩张,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而且严重打击了中国社会的创新冲动,扭曲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毒化社会风气。奥尔森(美国经济学家,《国家兴衰探源》作者)指出:在分利集团的影响下, 增加生产的动力减退了,而企图多占有一些产品的动力则增加了 ,这样就会 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 。日前在科学网上看到 黄合来 博士的文章, 痛哉! !! 我中华国民高尚之情操何在?-父亲的故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953 ,即是此情此景的写照。也就是 由人向兽退化之中,无论是肉身还是精神 .... 。 行文至此,想起美国诗人爱默生( 1803 ~ 1882 年)的几行诗:小鸟想要变成人,沿着一级级形态的旋梯,上升,上升,上升。 是时候了。让我们先变成鸟,至少不要变成猪,然后上升,上升,上升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6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