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察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32观察力实例-30416学导式五元智能研发者 采育 摘编改写自微信
ljkf 2016-5-1 11:33
32 观察力实例 -30416 学导式五元智能研发者 采育 摘编改写自微信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基本功:观察力
热度 17 lingfeng 2013-2-20 03:47
科研基本功:观察力 细胞需要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信号通路的作用是把外界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所以信号通路对于多细胞生物的存活必不可少。信号通路有三个基本的成分:配体,就是外界信号的载体;受体,与配体结合;转录因子,把外界信号从受体传到细胞核内。 JAK/STAT 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信号通路。我们实验室研究的是果蝇的 JAK/STAT 信号通路。在果蝇里, JAK/STAT 信号通路的配体有三个,分别叫做 unpaired 1 (upd1), upd2 和 upd3 。 upd1 和 upd3 的突变体( mutant )都产生一定的表型(就是和野生的果蝇不一样的性状),所以其功能比较清楚了。但是, upd2 的功能是什么呢?我们很早以前就得到了它的突变体,但是没有观察到任何表型。 去年在芝加哥召开的果蝇年会上,很多的与会人员向我们实验室询问这个问题:你们知道 upd2 的功能吗?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奇怪,因为我们的海报研究的是 upd3 的功能。不久之后,一篇文章发表于 Cell ,报告了 upd2 的功能:原来不同于 upd1 和 upd3 , upd2 是在脂肪细胞里面分泌,然后远距离运输到果蝇大脑并刺激胰岛素分泌(果蝇的胰岛素是大脑分泌的),作用类似于人体的“瘦素”。而 upd2 突变体的表型则是体型变小!( 1 ) 因为没有看到 upd2 的表型,我们认为它可能没有作用,或者说找不到它作用的线索。可是,别人怎么能看到表型呢?难道用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突变体?我仔细对照文献,发现用的突变体和我们一模一样。 原来事实是这样的: upd2 的突变体的表型很不明显,虽然体型变小,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 所以,因为我们的观察力不够,与一篇 Cell 擦肩而过。但是我们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一位因为观察力不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08 年左右,摩尔根开始试用 X 射线和其它条件的改变来诱发果蝇突变。历时两年之久,他们没有发现任何突变。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只白眼果蝇( 2 ),然后他们用这只白眼果蝇进行了杂交,证实了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的基因分离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学的连锁互换定律。因为这些贡献,摩尔根获得了 1933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人尊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摩尔根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之前,有人进行了五年的果蝇突变研究,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现。如果前面的研究者发现了突变,很可能“现代遗传学之父”就是别人了。 在摩尔根发现了白眼突变之后,新的突变就源源不绝地被发现了。为什么之前的研究者没有发现任何突变?为什么摩尔根实验室在发现白眼果蝇之前一无所获,发现白眼果蝇之后却轻易的发现大量的突变?是因为没有突变吗?显然不是,最大的可能是突变的表型不明显,难以观察到。即使是像白眼(正常为红眼)这样明显的突变,也是难以观察到的,因为果蝇差不多只有蚊子大小。 可见,观察力的好坏,不仅能决定是否可以发表 Cell 文章,还能决定是否可以做出更重要的发现。 无论是检验假说,还是提出新的假说,观察实验结果都是科研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时,观察的范围不仅限于实验,还可以包括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观察力的好坏,常常是决定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我自己的实验经历也表明: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好的实验结果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或者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呢? 观察首先要全面。 大部分实验都是以假说为基础。根据假说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的结果。所以观察实验结果时,常常只注意看预测的结果是否存在。这样的做法,固然能提高效率,但是却丧失了发现其它有趣结果的机会。不同的假说得到的预测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能观察到的结果也会有区别。为了得到全面的信息,也要注意与自己预测无关的现象。甚至有时候必须忘记自己的假说和预测,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观察。 以显微镜下观察玻片为例。如果根据假说,仅仅需要在高倍镜下看特定细胞(例如干细胞)数目的变化,那么,全面的观察要求在低倍镜下( 4X 物镜)也要观察,看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无区别。低倍镜下,虽然看不到单个的细胞,但是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够看见全局的变化。然后换到 10 倍镜下观察,再依次换到 20 倍、 40 倍,直至 100 倍。不仅要看细胞数目的变化,还要看有无形态改变。如果是免疫染色,用了 DAPI 染细胞核,用了不同的抗体染不同的细胞,那么应该细心地比较每一种染色,包括 DAPI 。 DAPI 染色常常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仅仅是显示细胞核。但是,我在试验中发现, DAPI 的染色也能提示表型变化。 全面的观察意味着不仅要观察免疫染色后制成的组织玻片,还要以其它的手段检测表型,并且在不同的水平上检测表型:细胞水平、组织水平、个体水平(例如看形态是否正常,行为有无改变等)。 观察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重点首先是自己的预测,其次是全面观察时发现的异常。“珍惜你的意外”,是科研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弗莱明在培养细菌时被真菌污染,并导致真菌菌落周围细菌无法生长,这是一个意外。如果弗莱明对这个意外不以为然,仅仅当做实验失败而扔在一边,那么,他就无法发现青霉素。所以,敏锐的观察力要求对异常现象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发现异常现象后,不要无动于衷,而应该把每一个意外当成潜在重大发现的引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观察力不仅仅是看到,更重要的是要想到。牛顿看见苹果落地,问了一句“为什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普通的人没有观察到苹果或者其它的物体落地吗?不是的。他们看到了,只是没有进一步思考。 最后,我们不妨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总结一下观察的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 (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用不同的放大倍数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不要受自己假说和预测的限制,必要时应该忘记自己的假说,如此才能进行客观全面的观察)。 参考文献等: ( 1 ): upd2 的功能的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2010173 ( 2 ):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摩尔根的白眼果蝇是从其它科学家那里得到的。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27000 次阅读|36 个评论
水泥搅拌机
zyzhai 2012-11-18 05:40
水泥搅拌机
水泥搅拌机 翟自洋 屋门打开,嘟嘟略显羞涩地叫了“妈妈”,“爸爸”,然后转身,继续在外公指导下认字。认好字,开始搭积木。十数日不见,在大吊车之外,有了新花样:水泥搅拌机。大吊车、小吊车、起重机、挖泥机、水泥搅拌机、公交车、小汽车……这些“车”和“机”,嘟嘟如数家珍。最有感情的要数大吊车,是我们家附近工地上早、晚探望的老朋友,小雨无阻;水泥搅拌机是散步时马路上偶尔经过的,每每出现,总会引起他激动的尖叫。 两星期前,嘟嘟随外公外婆到老家小镇小住,不巧,拿着小棍儿经过看护小狗的狗妈妈时,小腿给抓破了一点儿皮,同时被扑上来的狗妈吓哭,提醒了身旁的外婆。于是,要打3次狂犬疫苗,不能按计划返杭了。改由我们趁周末回小镇。 初始的羞涩和些微的陌生感很快淡去,嘟嘟兴奋起来,粘着妈妈陪他搭积木。 无师自通,独自搭出的水泥搅拌机。嘟嘟强调:有驾驶员,还有进料和出料口。尖叫声中观察到的这些细节,让我们吃惊又欣慰。只是这次椭圆的形状搭反了-_- 隔天,吃过早饭,要求爸爸妈妈陪同出去走走。经过一家玩具店,瞅见了水泥搅拌机和挖泥机,于是脚下生根了,嘴里念念有词:“要水泥搅拌机、挖泥机”,“要挖泥机、水泥搅拌机”……妈妈拗不过,规定只能选一样。挑来拣去,终于选中水泥搅拌机。临走时,拿眼睛瞅着挖泥机,依依不舍地告别。 回家路上,嘟嘟满脸欢喜,不时低头看塑料袋里的水泥搅拌机。并且,三步一顿,五步一停,蹲下身来,把塑料袋 轻轻 放地上,用手抚摸机身,欢快地说着:“妈妈!水泥搅拌机!” 虽然满心喜欢着他的新宝贝,经过积水处,不忘提醒爸妈:“小心——前面有水坑!”
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MBTI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
Gina0310 2012-3-26 11:23
MBTI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
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 ---选自2011年版《请理解我》 从A和B中选择一个回答问题,并将答案填入问卷后的专有表格当中。之后,再按照所提供的计分规则进行统计。本问卷上的所有答案都无对错之分,因为无论你选择哪一项,地球上总有一半的人会赞同你的选择。 1.电话铃声想起时,你会 A. 第一时间跑过去接电话 B. 希望其他人去接电话 2. 以下哪项描述更贴近你 A. 观察力敏锐却常常忽视自省 B. 时常自省却不够敏锐 3. 在你看来,以下哪种情况更糟糕 A. 过于关注想法和观念而忽略了事实 B. 墨守陈规 4. 和人相处时,你通常会 A. 坚决而有余而随和不足 B. 随和有余而坚决不足 5. 以下何种行为会让你感到更舒适 A. 做出关键切必不可少的判断 B. 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6. 面对工作场所中的喧闹和混乱,你会 A. 花时间平息喧闹,结束混乱局面 B. 泰然处之 7. 以下哪种情况更符合你的做事方式 A. 迅速做出决定 B. 审时度势,斟酌良久而后决定 8. 当你在排队时,你常常会 A. 与他人交谈 B. 思考事情 9. 以下哪项描述更贴近你 A. 感知能力强于构思能力 B. 构思能力强于感知能力 10. 你对什么更感兴趣 A. 实际存在的真实事物 B. 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潜在事物 11. 你可能会依赖什么来做决定 A. 数据、资料 B. 愿望、要求 12. 评价他人时,你会倾向于表现得 A. 客观,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B. 友好,有人情味 13. 你更倾向于以何种方式签订合同 A. 签字、盖章、发送 B. 握手达成契约 14. 以下哪种情况更让你感到满足 A. 已完成的工作成果 B. 不断取得进展的工作过程 15. 在宴会上,你会 A. 与多人进行交流,包括陌生人 B. 只和一些朋友谈话,交流 16. 你更倾向于 A. 实干重于探讨 B. 探讨重于实干 17. 你更喜欢哪一类型的作家 A. 语言直白,直述主题 B. 运用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 18. 以下哪项更吸引你 A. 连贯一致的思想 B. 和谐融洽的关系 19. 如果你一定要让某人失望,你会 A. 表现得很坦率,直言不讳 B. 表现得很友善,照顾感受 20. 在工作当中,你希望自己的各项工作 A. 按部就班 B. 没有计划限定 21. 你通常更喜欢 A. 不能变更的总结陈词 B. 试探性的开篇致辞 22. 与陌生人交流会让你 A. 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B. 显得更加保守、内敛 23. 你认为事实 A. 能够说明一切 B. 能够阐明各项原则原理 24. 你觉得空想家和理论家 A. 有些讨厌,惹人烦 B. 充满魅力,相当迷人 25. 在一场激烈的讨论当中,你会 A. 坚持己见 B. 寻找大家的共同之处 26. 你更倾向于 A. 公正 B. 宽容 27. 在工作当中,以下哪种做法更让你感动自然 A. 指出错误 B. 保持激励 28. 哪种时刻会让你感到更舒适 A. 做出决定后 B. 做出决定前 29. 你倾向于 A. 坦率地说出心中的想法 B. 时刻聆听他人述说 30. 你认为常识 A. 通常都是可靠的 B. 往往值得怀疑 31. 你认为孩子们通常都不会 A. 做十分有用的事情 B. 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想象力 32. 当你身为领导者管理他人时,你会倾向于表现得 A. 严格 B. 宽容而随和 33. 你通常都会表现得 A. 冷静,沉着 B. 热诚,善良 34. 你更倾向于 A. 紧扣一点,使其成为定论 B. 探索各种可能性和潜质 35.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表现得 A. 从容谨慎,不会听从自发的冲动 B. 自然坦率,而不会思前想后,权衡再三 36.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 A.外向开朗的人 B.内向缄默的人 37. 你通常都会表现为一个 A. 讲求实际的人 B. 沉湎于幻想的人 38. 你说话时 A. 注重细节和详情多于注重普遍性和一般性 B. 重视普遍性和一般性多过重视细节和详情 39. 在你看来,以下哪句话更像是一句恭维和褒赞的话 A. 此人善于逻辑推理,思维严谨 B. 此人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40. 你更容易受到哪一项的支配 A.你的思想 B.你的情感 41. 当一项工作完成之时,你愿意 A. 进一步完成与之相关的所有细节工作 B. 转向其他工作 42. 工作时,你更喜欢 A. 有最后时限 B. 没有期限 43. 你是哪种人 A. 健谈的人 B. 善于聆听的人 44. 你更倾向于接受 A. 直白,表意明确的话语 B. 隐晦,富有寓意的话语 45. 通常,你会对什么样的事物更加留心 A. 正好出现在眼前的事物 B. 想象当中出现的事物 46. 成为哪种人更糟糕 A. 软弱没骨气的人 B. 固执倔强的人 47. 在令人难堪的情况下,你有时候会显得 A. 过于无动于衷 B. 过于同情怜悯 48. 你在做选择时,通常会 A. 小心翼翼 B. 有些冲动 49. 你倾向于表现得 A. 紧张迅速而非悠闲懒散 B. 从容不迫而非匆忙不迭 50. 工作中,你倾向于 A. 好交际,能够与同事愉快地相处 B. 为自己保留更多的私人空间 51. 你更愿意信赖 A. 你的经验 B. 你的观念 52. 对待某件事情时,你更倾向于 A. 实事求是 B. 有些偏离实际情况 53.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 A. 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人 B. 软心肠、心地善良的人 54. 你更看重自己的哪种品质 A. 正确理性 B. 忠诚努力 55. 你通常都希望事情 A. 已经安排妥当,做出决策 B. 处于暂定的状态 56. 你会认为自己更 A. 严肃而坚定 B. 随和 57.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 A. 善于谈话的人 B. 善于聆听的人 58. 你很珍视自己的何种能力 A. 能够牢牢地把握现实 B.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59. 你更关注 A. 基本事实 B. 潜在含义 60. 以下哪种错误似乎更严重 A. 同情心过于丰富 B. 过于冷漠 61. 你更容易受到什么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观点 A. 令人信服的证据 B. 感人泪下的恳求 62. 什么情况会让你的感觉更好 A. 一件事情或工作即将完成 B. 保留更多的选择 63. 通常,你更愿意 A. 确定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 B. 放任事情顺其自然 64. 你更倾向于 A. 易于接近 B. 略有些腼腆 65. 你更喜欢什么样的故事 A. 刺激的冒险故事 B. 充满幻想的英雄故事 66. 对你而言,以下哪件事更容易 A. 使他人各尽其用 B. 认同他人 67. 你更希望自己拥有 A. 意志的力量 B. 情感的力量 68. 你认为自己基本上是 A. 禁得住批评和侮辱 B. 禁不住批评和侮辱 69. 你常常更容易注意到 A. 混乱 B. 改变的机遇 70. 你更喜欢 A. 让一切都有惯例或规则可循,讨厌反复无常 B. 不喜欢惯例或常规 答卷 将自己的选择按题号分别在下表中的a 栏和b栏打对号。 计分方法:将每列的a、b个数统计在题号下面的1-8空内,将3-8空内的数按空格号分别加和,例如,将空格3内的两个数加和记录在最下面的空格3内,得到空格3的结果。 看看你是什么类型? 详解见下页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72252.htm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表征人的性格,是由美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制定的。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就是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哪方面的偏好。 类型指标介绍 美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研制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这个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即   ① 外倾(E)-内倾(I)   ② 感觉(S)-直觉(N)   ③ 思维(T)-情感(F)   ④ 判断(J)-知觉(P) 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就意味着个体就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第一维度上,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就偏外倾,而且越接近端点,偏好越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FBI 阅人术
zjzhang 2012-2-6 21:46
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要如何在一开始谈话的几分钟内,了解这个人?如何和对方拉近距离?如何找到对方喜爱的话题?如何让对方愿意开口?   这都得依靠细心而入微的观察力,谈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最近声名大噪的乔纳瓦罗( JoeNavarro )。   他曾经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干员长达 25 年时间,是反间谍情报小组的身体语言行为分析专家,如今退休后成为美国知名的扑克牌教练。赢得牌局的关键就是掌握 70—30 法则,「其中 70 %来自于阅人能力,赌博技巧仅占 30 %。」   去年年底他出版了《牌桌上的阅人术》( Read'EmandReap )新书,借重他在担任探员期间测谎犯罪人士所练就的观察力,教导玩家如何透过眼神、肢体动作的观察,看透对方的心思,在牌桌上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观察力可以靠后天练习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练习你的观察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回想游戏」( recallgame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练习。例如,当你走进一个房间之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回想走进房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愈详细愈好。   时间久了,你也可以像纳瓦罗一样,走到朋友家的前门,就已经把周遭环境看清楚了:门前街道上停了哪些厂牌的车、隔壁房屋外有位男性在除草、另一间房子的门前放着两份报纸 ....... 。   另一种练习方式则是更进一步,当你观察完周遭环境之后,还要再问自己,这些代表什么意义?例如,除草的人应该就住在那间房子里,因为门前的街道上没有停放任何除草维护公司的车辆。    答案正确与否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须训练自己,从观察到的线索中做出合理的推论。   而当你真正和对方面对面接触时,得随时保持警觉,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纳瓦罗每次坐上牌桌,第一件事就是观 察同桌的对手,包括他们的脸部表情、双手放的位置、坐姿、穿着打扮、发牌时出现什么样的脸部表情或动作。   更重要的是竞赛过程中,他会特别注意对手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例如原本放在牌桌上的双手突然环抱在胸前或放在大腿上,可能代表情势变得对他不利。   一般我们在观察人时,习惯第一眼就看对方的表情,但是纳瓦罗却反其道而行,先观察对手的双脚动作,「脸部表情可以装,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伪装双脚的动作。」   其中一个线索就是双脚朝向的方向。根据许多针对法庭行为的研究显示,如果法官不喜欢某个证人,通常会将双脚朝向他们之前走进法庭时的大门。   同样地,当你和某个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双脚朝向某个方向,而不是正对着你,就代表他想要结束这场对话。   如果对方突然双脚(脚踝之处)交叉,就代表他有些紧张或是觉得受到威胁。   如果对方将身体往后移,然后翘脚而坐,这就是自信的表现,代表情势对他非常有利。   观察不寻常的动作   当然,观察不只限于刚碰面的几分钟而已,愈到中后段,愈能看到对方真正的行为反应。因为除非接受专业训练,否则过了一段时间,便会不经意露出马脚。   因此,在过程中你必须特别注意突然出现的异常行为。例如当人在紧张或是有压力时,常会不自觉做出某些动作:    1 、触摸或按摩颈部:我们的颈部有许多神经末梢,只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与心跳速度,消除紧张。另外,按摩额头或是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会出现的动作。而如果男生拉着领带,或是女生玩弄颈上的项链,也代表同样的意思。    2 、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深呼吸是立即平缓情绪的最简单方法,因此当你看到对方深呼吸,就知道他可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是在过程中对方不太爱说话,却突然话多了起来,也代表他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3 、用手放在大腿上:紧张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双手放在大腿上来回摩擦,试图平缓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个动作也是另一个重要的线索。   此外, 有时候当你发现对方动作快速,决定很果断,通常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没信心。真正有自信的人会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急着展现自己的信心。   当你观察到以上的行为时,就可以依据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要趁胜追击,迫使对方答应你的要求,或是说些话让对方放松,以利接下来的对谈。   然而,身体动作除了显示对方当下的状态之外,很多时候也是个性的展现。日本管理顾问武田哲男归纳出几种常见的习惯动作,反映了特定的个性与行为模式:    1 、喜欢眨眼:这种人心胸狭隘,不太能够信任。如果和这种人进行交涉或有事请托时,最好直截了当地说明。    2 、习惯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很强,不容易表露内心情感,所以面对他们,避免出现过度热情或是开玩笑的言语。    3 、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对自己很有自信,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适合奉承别人,最好和这种人划清界线。    4 、穿着不拘小节:也代表个性随和,而且面对人情压力时容易屈服,所以有事情找他们商量时,最好是套交情,远比透过公事上的关系要来得有效。    5 、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与自信,而且有行动力,下定决心后会立刻行动。    6 、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警戒心也强。    7 、将两手环抱在胸前:做事也非常谨慎,行动力强,坚持己见。   多搜寻其它周边线索   不过,外表只是线索之一,你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来源,搜寻关于对方的重要信息。《冷读术》的作者石井裕之,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技巧,有助于摸清对方的个性。   首先,你可以从笔迹下手:在适当的机会,请对方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要的信息,像是请他写下他的联络方式等。   如果字迹潦草而写字速度很快的人,工作速度也很快,但是通常比较马虎粗糙,因为他认为「大略做好后再修改细节就行了」。   写字谨慎而慢的人,工作时会一步步边确认边进行、非常仔细,但是如果催促他加快速度,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   此外,手机吊饰也是很好的线索。吊饰复杂的人,通常朋友很多,是属于怕寂寞、喜欢热闹的类型。没有配戴手机吊饰,即使有也是式样简单的人,不大喜欢一群人在一起吵吵嚷嚷,也不大重视表面的交友关系,只与少数能真正交心的人长久交往。   以上只是简单说明几种重要的观察方法,重要的是要靠经验的累积,只要平时多与人互动、多观察,你也能拥有惊人的阅人能力。
个人分类: 文学|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言无忌
renquane 2011-1-30 13:56
2010年08月17日 10:40 日志 有一天,和女儿一起散步闲聊,忘记当时聊到什么话题了,她信心十足地说:“妈妈,我觉得我的心思很细腻,对人的性格有非常好的观察力” “哦,是吗?宝贝,那你观察妈妈了吗?我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当然观察妈妈了,比如说,当你对别人的请求表现出很犹豫很为难时,那一定是一个实在没法答应的请求!” “呵呵,那为什么呀?” “因为妈妈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总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女儿很认真,毫不犹豫。 …… 常说“童言无忌”,难怪! 但是,我这种善良、优柔的性格,不可太过,否则将难成大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5英镑的经费
热度 4 weijia2009 2010-12-22 10:25
今年天气还比较热的时候,我在浙大开会,住浙江宾馆。那天一早下起了细雨,从餐厅看出去,窗外一片烟雨蒙蒙,松树、花卉和白茫茫的雨中的几把伞汇成了一幅素雅柔和的水墨画。 几位旅美华人学者坐在我对面吃早餐,他们兴致勃勃地在讨论要雨中游西湖,还要带上雨伞仿效当年的许仙去给杭州的美女送伞,说不定能续出一个千古佳话。听着这批50-70岁左右的同仁们在说笑,我也跟着笑了。科学家毕竟也是凡人,在外开几天会,离开了家中领导,处江湖之远,则思想渐趋解放了。他们要我给点评一下,我便进言道:各位兄长精神可嘉!不过愚弟认为,做科研的要讲究cutting-edge的技术方法,拿浙江宾馆那几把破伞到西湖断桥边去只怕不行,换成iPhone 或者 iPad去送人则把握会更大些。 玩笑过后,学术讨论转入了严肃的话题 - 中国目前科研经费。当然这是个说起来一发不可收的话题(以下省略33万6千余字),结论是眼下钱多、人精、不好办,不少实验室比美利坚的还富裕,但如何在科学界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以及众人如何去遵守这些规则还是个长期性的挑战。钱多不一定能出好东西,钱少也不是没可能做出好结果,其中有人说了一段科学界的陈年往事倒是很值得回味,我在此转述一下。我回来后特地检索过,的确是真人真事。 英国有个病理学家叫 Denis P. Burkitt,生于1911年,1993 年去世。他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另一个是他发现膳食纤维的缺乏与很多慢性病有关。具体介绍见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nis_Parsons_Burkitt 。 伯基特年轻时被派往非洲任外科军医,后来留在乌干达任外科医师。有一次他在小儿科病房见到一名5 岁男孩,患有头颈部肿瘤,后又见到患有同样肿瘤的小孩,都发展极快,数周后死亡。他认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未知的肿瘤,想着手开展研究。可是他只申请到了25英镑的科研经费,这点钱能做点啥呢?他设计了一个聪明的方案 -给非洲不同地理位置的医院邮寄咨询函,询问该肿瘤的发生情况,一年后他在发表的论文中报告了这个占非洲儿童肿瘤一半的淋巴瘤在非洲的地域性分布情况。因为这个前期工作,他随后获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科研经费 - 400英镑。有了这笔款子,伯基特干了件更大的事,他带了两个人于1961 年开展了一万英里非洲走透透式的调查,他们发现这个肿瘤的发生与地理分布以及降雨情况密切相关。患者都发生于赤道非洲,与疟疾和黄热病流行区域相同。后来伯基特在一次学术交流中认识了一个叫Michael A. Epstein(爱泼斯坦)的搞病毒研究的科学家,两人合作上了。后者在3 年后在伯基特提供的标本中分离出了现在以其发现者Epstein 及其助手命名的EB(Epstein-Barr) 病毒。伯基特解释这种肿瘤发生于那些因慢性疟疾弱化了免疫系统的儿童,使其体内本来存在的EB 病毒活化。他后来还参与了对该肿瘤的治疗研究,发现用环磷酰胺可以治愈这种肿瘤。在发现伯基特淋巴瘤多年以后,基于他对非洲人和欧洲人饮食的观察,伯基特在七十年代一反常规思维地提出西方社会肠道癌症发病率的增长与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的减少和蛋白、脂肪和精加工碳水化合物的增加是高度相关的。他曾多次著文强调要饮食得当,他把西方的医师比喻成一个可怜的下水道工人,在修理漏水的水管时只是研究如何把水抽干,而不去关注如何关掉水龙头。他有一个发人深省的说法,诊断和治疗不能消灭疾病,但是预防却可以消灭疾病。 伯基特在经费少得可怜的情况下做出了改变医学历史的发现。他的科研之旅起步于25英镑经费,而实质性科研成果的获得则是通过合作者爱泼斯坦发现该病毒,从而弄清该肿瘤的发病机制,完成临门一脚。总结一下他的成功之处,一是他的科研思维没有受到经费匮乏的束缚,而是借助自己超强的观察力,循序渐进地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在发现核心问题时能通过合作,让优秀的合作者帮助完成自己领域以外的关键性工作。 我们的社会财富在增加,富人越来越多,但穷人哪个朝代都存在,科技界亦不例外。有拿大钱的领军人物,必定也有还没喝上汤的菜鸟。我们可以借鉴一点伯基特的做法,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发现问题的特殊性,再将其发展为假设并逐步予以证明。拿不到大钱我们可以通过跟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科技界也许更需要一些志向坚决、脑筋开窍、有合作意识的青年学者。当然我在此谈论的是科学研究,至于生活上是否要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传统就不好说了,现在还有谁拿着油布伞去西湖边上跟人搭讪的话,只怕会被人怀疑精神错落而打110报警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2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这个食堂是什么时候建的?
harmonism 2010-4-21 00:41
这个食堂是什么时候建的? 曾纪晴 今晚儿子又要去练拉丁舞,我们又去食堂吃饭。 在吃饭的时候,儿子看了看周围,问道:爸爸,这个食堂是什么时候建的? 我确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的,我无法准确地告诉他。但我突然想到,我是否可以考察一下儿子的观察能力。于是我说道:你自己观察一下吧,你就会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建的了。 于是,小家伙四处打量了几下,说道:这个食堂应该是建了很久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要看看他观察到了什么。 你看看墙壁,都已经很旧了,还长了黑黑的东西,有些地方还裂了。小家伙说道。 嗯,是啊。我说,还有别的吗? 你看,这些椅子都已经很破旧了。还有,你看屋顶上(透明的屋顶)很多脏东西。小家伙把这几个我看到的地方他都说道啦。 看来,他的观察能力还行啊。以后还可以用这个办法,让他做更多的观察呢。 2010-4-20
个人分类: 天和之路:一个父亲的育儿日记|3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