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群管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比美专家:沪踩踏事故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
热度 2 杨学祥 2015-1-5 19:01
对比美专家:沪踩踏事故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 杨学祥 美国著名“人群安全管理”专家韦特墨 (Paul Wertheimer) 研究人群管理已经超过 20 年,他参与了美国许多集会活动的规划及事后研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受瞩目的一场“战役”是 2008 年 11 月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沃尔玛商场踩踏事件。“这场悲剧不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都有可能发生。”“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参与了纽约踩踏事件事后评估的韦特墨说。他认为,同纽约踩踏事件类似,发生在上海的踩踏事件也不能归罪于群体素质低。 http://news.sina.com.cn/w/zg/gjzt/2015-01-05/1348516.html 下面是我们的评论与美专家韦特墨观点的对比。 美专家韦特墨: 1, 临界点:美国著名“人群安全管理”专家韦特墨 (Paul Wertheimer) 对新浪观察员表示,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举凡宗教庆典、摇滚乐会、游行嘉年华等,“只要人群密度达到临界点,也就是一平方米内 超过 7 人、灯光不足、视线昏暗、信息错误、且所有人处于站立状态、灾难就可能到来——而目前看来,上海的悲剧几乎吻合所有条件。” 2, 常有一种偏激的论点是:“只要人群守规矩就不会发生悲剧了”,但我要强调,造成悲剧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政府必须担任起这个角色,制定群体管理法规、限制和处罚机制,大众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安全人员也要有足够的培训。美国也还有许多案子处在漫长的诉讼,争辩是主办方还是政府该负责。我建议中国有关机构,在追究事件上海事件原委的同时,最应该着手进行法规制定。 3, 积极的事前规划是最能有效预防及减低群体灾难的方式。第一步,每场活动都需要一本书面的风险评估报告, 确保集会安全进行。这份报告书需要经过当地政府批准,内容需涵盖活动的方方面面,包含群众背景、预估人数、以及管理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分配。接下来,所有潜 在的危险应该依发生的机率列出,并一一拟定应变计划。在我的经验中,曾模拟比如演唱会中歌星掉下舞台、或重要人物突然出席、火警……各种千奇百怪的情况,为的就是让工作人员在紧急时刻有最好的反应。 4, 主办者必须掌握好所有的消息平台,包含传单、广播、新闻、公告、短信、社交媒体、以及现场指针。而且确保这些消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到目标人群。 5, 我必须强调,事前的评估、特别是人数掌控,正确消息的传播——尤其是辟谣——非常重要。当天,管理人员应该在各个地点随时监控,彼此交换消息,当人数涌入超过预期,就应该疏散改道,或禁止进入。 6, 面对这些潜在危机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意味着安全人员要在群众摔倒或踩踏发生前,就有所意识。 我们的观点: 外滩踩踏事故的前兆明显 一、 外滩一直是上海最著名的夜景区之一,最近连续 3 年的跨年灯光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但今年不同的是,灯光秀地点改在了外滩源,且需凭票入场。现场很多人表示,他们并没有听说过灯光秀换场地的事情,来外滩就是奔着看灯光秀来的。不过,往年被严密控制的外滩,在这一天却已经成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二、 事实上,在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腾五晓的记忆中,去年、前年的外滩跨年活动就已经出现过类似的拥挤状况,虽然没有发生踩踏事件,但场景依然“非常可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310770.shtm 三、 去年 12 月 31 日 21 时,不少网友已在微博上晒出照片,由于人流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外滩附近人山人海,几乎已经难以挪动。 四、 2014 年 12 月 31 日 23 时 13 分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通报,“今日上海地铁客流首破千万!再创历史新高!”截至当日 22 时 40 分,全路网客流已超过 1003 万人次!本年度第 7 次刷新纪录! 五、 2013 年 12 月 31 日 ,外滩地区的人流量据报道接近 30 万人。 2014 年上海外滩虽没有大型跨年活动,但自发前去观景等活动的群众仍不断增多,一些管制措施却没有及时调整。 六、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 1 日从权威部门获悉,今年外滩并没有组织大型的跨年活动,但截至跨年夜 20 点半左右,外滩的人流量已接近 2013 年有灯光秀时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七、 事实上,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979.html 事前准备和应急措施 1. 上海外滩取消跨年灯光秀没有明确公告是政府失职。没有明确公告的可能原因:既想减低外滩人流集中风险,又想增加外滩源跨年灯光秀的门票收入和不影响游客元旦旅游上海的热度。实际的效果恰恰相反。跨年灯光秀今年移师外滩源的报道更像是商业广告:需凭票入场。 2. 商业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519.html 3. 问题是,《“跨年灯光秀”今年移师外滩源:让路少封些,让交通影响小些》的通知为什么不在现场广播或设立告示板,消除观众的误解和拥挤之源?这是简单的疏忽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932.html 踩踏事件的大背景 1. 假日经济是人流量超常规模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的独有特色。 2. 我在 2011 年指出,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让 3 亿人在短短的 7 天内集中旅游,这对景点接收、旅馆接待、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都会形成人为的巨大压力。一年二次的国庆游和春节游,不过是 14 天的火爆,为什么不能把节日长假变为轮流休假,把 14 天的压力分散到 365 天,让各行各业从容面对,合理布局?长假旅游人满为患,道路拥堵的代价过于惨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4421.html 3. 2014 年 9 月 29 日 我对旅游业提出了警告: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 22 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飞机逃生说恐慌
fpe 2010-8-17 21:07
飞机逃生说恐慌 昨日哥伦比亚发生坠机事件,人人都感到只有一人死亡的坠机逃生事件是奇迹,留心逃生行为学的消防工作者仍然认为逃生过程是可以改进和避免的。这里通过类似的案例来认识,为何有些逃生能成功,有些逃生致伤亡?这里坠机灾难的全部死亡不在研究讨论的范围内,因为那些人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不是逃生过程导致的伤亡,这里略过不提。 雷击坠毁有伤亡 2010 年 8 月 16 日,一架载有 131 人的客机在哥伦比亚圣安德烈斯岛降落时遭雷击坠毁,至少 1 人死亡,很多人受伤。 据当地官员称,这架波音 737-700 型客机是在当地时间 16 日凌晨 1 点 49 分坠毁的。客机遭雷击后坠毁,并断为三截。有 120 名乘客在事件中受伤,其中 5 人重伤。现场照片显示,客机明显断裂,完全损毁;因当地降雨,机场跑道湿滑有积水,并散落着飞机零件等物品。圣安德烈斯岛是哥伦比亚著名旅游胜地,位于加勒比海,每年吸引大批游客。 为何无伤亡?笔者认为,第一,飞机已经接近跑道,高度很低,没有很大的势能,因此撞击损伤不严重。飞机断裂是滑行过程造成的。第二,当时大雨,雨水相当于灭火剂,制约了火势的迅速蔓延;第三,飞机断裂成三节,这样逃生的安全门天然准备好了;第四,乘客完全没有准备,因此也避免了恐慌的发酵过程,后者在沙特飞机逃生灾难(见后)的恐慌发展过程很重要。 水上迫降无伤亡 2009 年 1 月 15 日下午 3 点 26 分,美国全美航空公司飞机 1549 号从拉瓜蒂( LaGuardia )机场起飞,飞到 3000 多英尺时,飞机的左右马达都被大雁撞坏,机长立刻意识到返回拉瓜蒂机场或飞到其它机场已不可行,故决定,滑行降飞机到哈得森河面。于是,起飞后仅 3 分钟,已失去马达,冒着烟的飞机降到哈得森河面,旅客 Fred Beretta 事后回忆道: 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意识到我们遇难,可能死亡,我想到了我的家庭,开始祈祷。 Fred Beretta 接着描绘到,当时旅客们很镇静(因为当时没有其他的危险存在),靠近紧急出口的旅客打开舱门,大家互相帮助,有条不紊地撤到机翼。同时训练有素的纽约海上巡逻船,和轮渡都聚集到飞机旁,帮忙营救,所有旅客脱险。这次哈得森河上的飞机失事,但所有机上人员平安遇救,主要归功于: 1 。经验丰富,从容负责的机长萨理 Sullenberger (Sully) 。 57 岁的萨理机长 70 年代在美国空军服役时曾驾驶 F-4 战斗机, 80 年开始在航空公司做飞行员,不仅有丰富的飞行经验,而且还曾经参与调查空中事故,是国家飞行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同时他也是加州的一家 安全保障方式 公司的总裁。萨理不单单驾技丰富,更是很负责任的机长,他在旅客和机组人员都撤离后,曾两度再进船舱,保证机上人员都平安撤离才离开。据说事故后,萨理的公司电脑邮箱爆满,很多人称赞他,感谢他的英雄事迹! 2 。冷静沉着的旅客。若事故发生时,旅客们情绪失控。或撤离时,大家争先恐后,推推搡搡,很可能会影响救援而导致人为事故。所幸,旅客们都很镇静,机舱一度如 图书馆 一般安静,旅客们等待机长的应变,紧急关头能够信任机长,又有旅客静心祈祷。大家撤离时积极配合,互相帮助也是全体都能平安脱险的关键。 3 。救援的迅速。自从 911 后,纽约救援队加强了训练,他们很快赶到现场,安排旅客到救援船内,并立即捞救少数掉入河里的旅客,河水相当冰冷,救援船舱内有暖气和夹克,失水旅客也很快恢复。 这次事故虽然很惊险,飞机意外失事,但所有人生还,真是今年年初的大好事。纽约州长 David Paterson 赞道: 这是哈得森河上的奇迹! 纽约市长 Michael Bloomberg 也称赞机长萨理,说 机长两次进入随时可能下沉的飞机,确定所有机上人员平安撤离后才离开。 真是很让人敬佩的职业道德和先人后己的精神。 为何美航没有发生恐慌呢?因为主要的危险不存在,也因为领导( Leader )的角色得当,让人感到镇定。人群的行动深受领导的影响,成功的领导,有力挽狂澜的功能,这是很难在平时表现出来的特质,但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进。如果你熟悉各种灾难的场景,还会对此感到恐慌么?所以我们要学习应急管理。 华航爆炸无伤亡 2007 年 8 月 20 日,华航 CI120 班机,一架波音 737-800 ,上午 8 点 15 分从台北出发,于 9 点半抵达日本冲绳那霸机场,降落后于停机坪等待接驳巴士时油箱漏油导致起火,并在约起火两分钟后爆炸。飞机起火后冒出大量浓烟,机身严重焚毁并断成多截,消防员利用化学泡沫将火扑灭。日本国土交通省与华航皆表示 165 名乘客包括机组人员全无生命危险,仅有 2 名机员及 1 名乘客受伤送院。事件导致美国联邦航空局( FAA )罕见发出紧急指令要求全球航空公司紧急检查同型号新一代 737 客机的止档螺帽部份,有否相同问题发生。 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何飞机逃生的成功率高?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中华航空客机在那霸机场的爆炸事件震撼日本,当地最大的 NHK 电视台详细报道事件过程,并透过当时的录像算出,从第一个乘客逃出机舱开始,一百六十五名乘客在九十四秒内全数逃出,机师则在起火一分四十六秒后靠着逃生索离开驾驶舱,飞机随即爆炸。 NHK 的报道特别提到,这次所有乘客可以安全逃出的原因之一,是乘客相互帮忙。 (相互帮忙,避免了壅塞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后者导致逃生效率低下。) 从 NHK 还原现场所播出的画面可看到,飞机开始冒火七秒后,可看到前门的逃生梯先放下,三十秒时火势明显变大,一分钟后开始有乘客滑下逃生梯,但有人可能是跌倒撞在一起,这时候已经跑走的人还回头帮忙,好让逃生梯不被堵住。 起火后一分三十秒时,乘客全部逃出。又过了十五秒,机师最后一个从驾驶舱跳下。几乎是同时,飞机开始剧烈爆炸。 根据 NHK 的分析,这次乘客全数生还的主要关键有几点,包括爆炸是发生在中间机翼部分,所以机上还有前后四个逃生门可用;波音 737-800 是用在中短程航线,载客数少,逃生充气梯也较其它广体客机短很多,都有利于乘客快速疏散。 社会学家们经常用飞机逃生之例子来说明火场很少发生恐慌。笔者认为这是有原因的。第一,飞机平安降落本身就是最大的镇定剂,落到地面上了,就安全了。相对于坠机的风险,火灾的风险很少有人认识清楚,因此恐慌的可能性小, 这是当事人的认识和信念造成的。其次,金属飞机经过了防止烧穿的测试(Burn-through test),因此能够抵抗一阵突发的大火。第三,逃生的旅客没有直接接触火和烟,因此没有通常火场引发的焦虑感。对于逃生过程来说,屏蔽主要危险的干扰,有助于帮助逃生者镇定逃生。面对危险的不动(负恐慌)或乱动(恐慌),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进的。 虚报炸弹致恐慌 2005 年 9 月 8 日, 斯里兰卡首都机场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波音 747 飞机在滑行起飞时因炸弹虚报而紧急止动逃生, 过程中有一名妇女死亡,至少 62 人受伤。 空中交通管制员接到一匿名电话,警告飞机上有炸弹。船员们被告知这一呼吁,立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在 420 名乘客和 22 名机组人员中一名妇女因逃生过程不当受到撞击而死亡, 62 人受伤,其中 17 人需住院治疗。经过细致的搜索后,飞机上没有发现爆炸装置。这一事件发生在伊拉克的人弹袭击的高潮之时,也发生在 8 月 30 日的巴格达踩踏(死亡上千人)的 9 天之后,是典型的谣言造成的恐慌。 飞机逃生看恐慌 那么这四个例子给逃生管理有什么教训呢? 1. 屏蔽主要危险 2. 预报潜在危险 3. 注意背景情绪 4. 危机时看领导 世人总是在批评冷战时期,各国的愚民政策。当时对全民恐慌的担心,要超过对愚民政策的担心。所以,经常发生领导欺骗民众的行为,特别是灾难来临之时,如三哩岛核电危机、切尔诺贝利泄漏灾难等,这是有历史背景的认识。对于逃生过程,如果人们看到火势迅速蔓延(如芝加哥伊洛魁人俱乐部大火),人们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恐惧,发生恐慌的行为,表现在聚集在少量出口,发生踩踏和挤压,学术上叫做竞争性的逃生行为。无论人们如何劝告不要恐慌,但恐慌的蔓延不可阻止,因为火势的推进争分夺秒,人们的接受信息渠道发生堵塞,不能停下来思考出路,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航空领域的 Burn-through Test ,就是考验机舱的烧穿性能,让火焰的屏蔽时间长一点,人们的逃生更少受到火焰的影响。 如何防止恐慌?恐慌的发生大多是信息交流问题。交流不畅,容易恐慌。 预报潜在危险,有助于缓解真相来临时的惊慌,这是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认识。 为何恐慌?因为真相未定,因为希望和绝望并存,因为人群相互影响(即恐慌的传染性)。所以,现在的人群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鼓励告知真相,让人民自己选择逃生出路,在这方面的反例是杞人忧钴或杞人出奔事件。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还是屏蔽的好,如人们已经是惊弓之鸟,人群已经疲劳不堪(如战场),群体灾难刚刚发生,人群还是惊魂未定,等等。对于早已有所准备的人(因为消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信息有可能比政府还多),应当告知真相。而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没有计划的人,容易发生负恐慌的人(如儿童),容易恐慌的人(如伤员、老弱妇孺)应当暂缓告知真相。通常建筑有固有频率,会对外来刺激发生共振,对于人群来说,就是内在的情绪,对外来的刺激发生共鸣,其结果就是疯狂性的逃生行动和悲剧性的逃生结果了。 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正常人群和非正常人群),就考验领导的经验和水平了。 为何人群恐慌?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的人格受到领导的影响。一个好的领导,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指出解决办法,以身作则带领,引导民众安全。人群中的领导与日常生活的领导是两码事,不要混淆。奥运前夕,北京地铁发生踩踏事件,有人大喊一声不要动,往回跑,立马缓解了人群的压力,其功能,相当于人群中的领导角色。社会发展,处处需领导。领导就是掌握较多信息,能够做出合理决策的人,您如果指责领导,那么如果让您当领导又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对火场人类行为学可以说东道西,但在危机时刻未必可以当好领导,就是一例。竺可桢认为大学应当培养领导型的人才,我们社会对领导的指责,似乎反其道而行了。当然这有点扯远了。 有道是,危急逃生避危险,预报危险助准备,注意背景防共鸣,危急时刻看领导。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德国的踩踏
fpe 2010-7-25 05:58
说说德国的踩踏 7 月 24 日晚 5 时,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工业城市 Duisburg ,参加 爱之行游行兼音乐会的140万 歌迷在地下通道口发生踩踏, 19 人死亡,342 人受伤。 根据新闻的描述,这种恐慌是由于大规模人群( 140 万人)在运动中发生的扰流效应造成的。从环境上来说,隧道是一种半封闭的空间。绝望的人不会恐慌,安全的人不会恐慌,只有半明半暗,逃生出路单一的空间,容易发生恐慌。 1990 年 7 月 2 日,沙特发生隧道踩踏,性质与之类似,但救助延误,导致 1426 人死亡。通常发生踩踏的地方,由于照明不足,人们 不知自身的安全程度如何,总想着到别处寻找安全,于是引发踩踏,在求生的过程中死亡。发生群体恐慌的特征是,损失是逃生过程造成的,而直接的危险不存在或很小。群体恐慌的结果是,在逃生的过程中发生踩死,淹死,摔死,中毒等不必要的损失。就此而论,舞王大火也是一次群体恐慌。 通常地下通道发生踩踏的环境,很正常,看不出明显的设计过失, 如1999年5月30日发生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Niamiha踩踏,因为暴雨突袭,避雨的人群中地下通道发生踩踏(53人死亡),而原先的设计是正常的,危险是不存在的,这是典型的群体恐慌。 其次,警察的人群管理有失误,当时在通往广场的 500 ~ 600 长宽阔的隧道内放入了过量的人群。警察意识到失误之后,开始用广播喇叭控制人群,但这一举动客观上刺激了隧道内的人群,人群感到焦虑,被不明原因所触发。如同点火原因一样,踩踏的发生原因非常渺小,如摔倒,系鞋带,碰撞等,但被人群所传递,放大,当事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必须依赖外力来干涉救助。 第三,人群成分不明。通常人群组成复杂对避免灾害有好处,因为人群组成复杂,人人采取的行动不一样,往往会缓解恐慌。而有组织的人群,大家采取相同的行动,更容易引发拥挤和踩踏。按照笔者收集的群体灾难数据库,上一次德国音乐会踩踏发生在 1973 年 4 月 12 日慕尼黑,舞会散场时,青少年在门口踩踏,死亡 6 人,而逃生容量极其巨大,建筑设计本身没有毛病。 第四,踩踏发生之后的救助很关键。救助及时,就没有伤亡。警察没有意识到登高所用的梯子的不足(硬件准备不足),19人中有14人都是在恐慌的作用下,失足摔伤致死。恐慌,意味着人们不是死于直接危害(这里不存在),而是死于逃生的过程。 第五,据德国人自己的说法,德语中的踩踏一词专门用来指兽群踩踏,而人群踩踏一般都用 Massenpanik ,这一点和英国不同。英国佬认为群体恐慌(使用了严格的定义,类似于医学上的生理恐慌)很少发生,所以群体灾难都是有个别原因,如挤压,踩踏,碰撞等。也就是说,英语更强调踩踏的具体原因,而德语更强调挤压踩踏的非正常原因。 第六,群体活动,即使有灾难发生,也不得不继续举行,这是人群的推动和耗散能量的需要。我们的人群管理水平,是否也配得上某些官员的对 国际宣传效果 渴望的雄心呢? 有道是,海量人群易混乱,管理不当触踩踏,照明不足人多恐,救助不力客有亡。 附录: 人民网 7 月 25 日电 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 爱的游行 音乐狂欢节活动 24 日不幸发生严重踩踏事故,至少造成 15 人丧生,还有数十人受伤。据悉,本次 爱的游行 活动吸引了大约 140 万人参加。在踩踏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决定,游行活动将继续举行,以免引起更多混乱。   当地时间 24 日下午 5 时左右,在大量人群经过一条拥挤的地下通道前往演唱会场时,不知什么原因引起了本次踩踏事故。生还者介绍,事发前,由于音乐节白天活动接近尾声,很多观众匆匆赶往现场观看,而另一批民众则从活动场地回家,两股人流在隧道内汇合,并拥挤不动。   目击者称,整个现场一片混乱,到处是惊慌失措的人群,大家疯狂涌向出口逃生,将小小的隧道挤的水泄不通,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警方介绍,在遇难者中包括 9 名妇女。 爱的游行 于 1989 年首次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之后成为该国每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这项活动起初意在向人们展示和平,后来变成大型街头电子音乐狂欢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人前来参加,该活动自 2007 年起迁移到西部工业城市鲁尔地区举行。   一些环保人士和地方官员表示,游行制造的噪音和垃圾破坏了城市的环境,为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可是,这项狂欢活动每年都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一亿美元以上的收入,以及即便通过金钱也买不到的 国际宣传效果 。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2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说世博会踩踏
fpe 2010-5-31 23:33
说说世博会踩踏 5 月 30 日,上海世博会发生踩踏,看上去很普通,因为发现及时,救援迅速,避免了灾难的扩大。在这一事件中,我看到了国外类似事故的潜在苗头,但最终没有发生灾难性的后果,也可以让我放心大胆地分析一下人流管理的细节。 但凡群体恐慌的发生,往往是资源发生紧缺时,人人争先恐后,忽视了对周围环境危险的体察。我在网上看不到现场的照片(国内盛行问责制,所以从来不会刊登灾难细节),因此不能从《生命安全规定》的角度来判断环境的危险。但从人流密度判断,场址选择考虑不周,没有预期到如此大的观众人群,这是所有音乐会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果预期到了,简单地增加人手,就可以及时处理,避免踩踏事件了。 2008 年春节的广州火车站踩踏事件发生之后,有关方面总结的经验教训是以人墙对付人流,是一种应急措施,为了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人墙是灵活的,避免了挤压发生的可能性;人墙是穿制服的,对人群有一定的镇定作用;人墙是人组成的,眼睛是最好的探测和报警器,一旦发生意外,果断处理,就没有问题了。 所有踩踏事件的伤亡结果,都是由于观察疏漏,反应迟缓,救助无力造成的。例如, 1990 年造成 1426 人踩死的圣地麦加朝觐人群踩踏,因为地下隧道照明不足而引发大规模的踩踏。管理当局没有发现人群一直向隧道进去,却没有人出来,救助工作延误了两个小时,导致大规模的伤亡。 2008 年 8 月的印度神庙( Naina Devi )踩踏,踩踏着朝觐者排队时因为关于泥石流的谣言而发生,外来救助也是几个小时以后才到来,造成 167 人死亡。我国校园踩踏发生死亡的事故,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晚上,何故?救助延误或不力。所以,这一次踩踏发生在白天,救助非常迅速,没有死亡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1980 年,美国辛辛那提市发生 The Who 音乐会踩踏事件,海量的歌迷在门外焦急地等待。因为偶然事件导致的踩踏,发生 6 人被踩死的悲剧,关键一点是,悲剧发生的地点刚好在警察的视线以外,警察也无法迅速赶过去,所以造成了死亡的事故。自此之后,美国的音乐会严格管理,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了。 一般音乐会发生踩踏之后,通常会照常进行。因为主办者面对海量的人群,稍有不慎,就是群体骚动,意味着更大的人群风险。所以伤亡都不会影响音乐会的进程。一般群体踩踏的受害者是妇孺( 80% 左右),因为妇孺易惊慌。这里韩国的歌手的粉丝大概都是女歌迷,没有悲剧,实属万幸。 5000 人的规模对于人群管理来说,实在不算重大的挑战,只能说准备不充分,沟通不及时而已,但愿有关方面能够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故在今后发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道是,物集招火险,人聚防踩踏;应急当预防,出手需果断。 又,刚刚看了现场的录像,人群管理的最大昏招是突然开放人群,导致人群突然发动,里外都措手不及,这是英国希尔斯堡体育场踩踏事件(1989年7月2日,96死400伤)的根本原因,也是韩国 2005年10月3日发生的尚州体育馆踩踏事件(11死50伤)的直接原因。显然, 有关方面没有意识到开门效应对焦虑人群造成的潜在危险。为什么没有发生伤亡?当时的人流还算规模小,密度低,不足以造成灾难,仅仅是管理失当而已。 再根据 CNN 的说法,踩踏发生的触发原因是谣言 有人被踩死了 ,真实原因是人流密度过高,背景原因是人群管理不善。大致不差。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6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抢票让国人丢脸?
fpe 2010-5-4 08:26
抢票让国人丢脸? 今天看到新闻,到处是下列消息:1 日上海世博开园首日,中国馆外场面失控,派发预约券的警员遭围抢,有警员被推倒在地,以致工作人员怒喊「你们不要再让中国人丢脸!」 到底是谁丢脸呢?明明是举办者没有经验,人群管理失控,却反过来指责观众没有素质,这真是岂有此理。美国的人群管理也有失控的时刻,为何没有人指责顾客水平低,素质不够,让美国人丢脸呢?人多就采用人多的办法,现在采取的对策不对头,自然容易失控。 举办集会,都有一个人流管理问题(Crowd Management/Control)。北京奥运会就请了英国的专家(KS ,这里我不想给他个人做广告)评估人流疏散过程,所以奥运会散场比较有序,虽然当事者抱怨过程是多么冗长,但那是非常时期的人流控制措施,一个疏漏将登上报纸的头条版面。上海世博会显然对人流管理的重视不够,反过来指责观众素质不够,未免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不管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在网上都可以找到踩踏事件,因此这不是国民素质问题,而是人群管理问题。不是临时拍脑袋的决策,是根据人流量测控而采取的措施,我们的舆论一致谴责民众素质,有误导的倾向。 国内谈了很多年的黄牛票问题,其实也是一个 人群 管理问题。如果要是公平处理,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人希望制造不公平,总是在借口技术困难而不肯改变。如果世博会使用网上订票,靠身份证验票,不到场罚款,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潮起潮落。主办方对于大型活动没有经验,或者不愿借鉴国外经验,这是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或素质问题了。美国有一个家伙,在调查辛辛那提体育场踩踏事件之后,辞职了,单枪匹马干音乐会人群管理的咨询工作,虽然经验不深,文凭不高,但市场狭窄,名气决胜,混得不错。英国的那个KS ,也就是用现成的软件算了一算人流管理的课题,拿了一个博士学位,然后也自己开公司,从事咨询服务,沙特圣地麦加朝觐活动的人流管理也是在他的模拟建议之后进行改进的。人群管理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涉及很多心理学,运动学和人机工效学知识,一般人很难深入研究,就显出专业咨询的必要了。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在这一狭窄的领域(人群管理),所谓的专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我们的管理者需要走出去取经,而不是指责素质。历史上,英国美国都有踩死的事故,他们的素质是半控制,半引导出来的。我们需要在源头控制,而不是在瓶颈控制。在人群管理领域,我们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关键还是认识不足,否则也不会发生那么多校园踩踏事故了。本来以为世博会的人流管理方面的需要会导致某个专家或某个软件的开发,就像空客 380的研发 导致一套成功的逃生软件( Exodus,人流管理模拟软件) 那样, 现实需要自然会产生技术和专家 ,现在看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只有认识到问题的科学本质,才有可能对症下药,作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道是,人流管理靠公平,提前规划利准备,现场演练软件推,科学管理增效率。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9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博盛会防踩踏
fpe 2010-4-21 11:57
世博盛会防踩踏 听说上海世博会试运行,发生拥挤混乱的局面,颇令人担心世博盛会的人群管理( Crowd Management )。笔者收集了全世界 100 多年来 250 多次的群体性灾难事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8 类,现在简要介绍分析如下。 1. 起火效应。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发火就是点火,并不可怕。起火是蔓延,往往会造成群体恐慌发生灾难性的踩踏事故,如 2009 年 1 月 1 日的泰国 Santika 俱乐部失火踩踏事件( 66 死 222 伤), 1994 年 11 月 27 日的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 233 死 20 伤)。一般而言,大型场馆的可燃物比较讲究,发生快速蔓延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动用气罐,有可能发生重大快速的爆炸事故,如 1971 年韩国的大然阁高层饭店火灾和 1995 年 2 月 15 日台湾的维尔康饭店大火,都是动用气罐造成的火灾快速失控。 1997 年 4 月 15 日,沙特的朝觐者营地因煤气失火,导致 343 人死亡。 2. 粥棚效应。古代中国,最有可能让人民聚集到一起的事件是所谓的赈灾,赈灾过程往往发生在临时建筑(棚),赈灾过程发放的是好处(粥),过度的欲望往往导致注意力专注于利,而忽视人群拥挤的危险,这是如果有人跌到,或者发生一句玩笑之类的谣言,就可能触发人群踩踏。这种情况很常见,美国的沃尔玛踩踏仅死亡 1 人,而日本 1956 年 1 月 1 日的新年踩踏,就死亡 124 人。更有甚者, 1896 年 5 月 16 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为了领取一份免费的食物,小镇库迪卡( Khodynka )发生人群踩踏,导致死亡 1389 人,包括踩死和摔死。 2009 年 9 月 15 日,印度尼西亚一富商欲在大斋期发放现金,因人群管理失控,踩死 21 ,伤 8 人。 3. 灾震效应。灾震有两类,自然灾害和人造灾害。自然灾害通常发生令人想不到的地方,如 1988 年 3 月 12 日,尼泊尔球场发生冰雹袭击,为躲避冰雹,那些观众前往躲避的地方发生拥挤和踩踏,死亡 93 人,另有 100 多人受伤。 1999 年 5 月 30 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发生 Niamiha 踩踏,原因是当地突发暴雨。那些避雨的行人不约而同地前往地铁站避雨,踩死 53 人,而地铁站入口的设计并没有明显的缺陷,完全是突发的人流没有缓冲造成的悲剧。还有一种灾难是人群造成的,如 1985 年 5 月 29 日,比利时 Heysel 体育场,双方球迷冲突过程中,一面围墙突然倒塌,发生灾难性的人群挤压和踩踏, 39 人死亡。 4 .开门效应。这一点类似于粥棚效应,往往发生在免费物资发放的瞬间,长期等候的人群一拥而上,发生跌倒和踩踏,如重庆的家乐福踩踏, 2008 年 9 月 30 日,印度 Jodhpur 发生神庙前的踩踏,死亡 224 人。 2005 年 10 月 3 日,韩国一体育馆音乐会开放瞬间,因避让开门,导致门前人流后退,而后部人流前冲的局面,人流对冲的结果是 11 被踩死, 30 人受伤。 1989 年 4 月 15 日,英国希尔斯堡足球场,因人群过多,警察被迫开门,人流压力过大,导致人群在栏杆前发生挤压,踩死 96 人, 400 多人受伤。 5 .谣言效应。谣言就是当事人所相信会发生的危险是不存在的。谣言并非完全没有依据,例如, 2008 年 8 月 3 日发生的印度 Naina Devi 神庙踩踏,当时的谣言是泥石流和山顶滚石,这种情况确实在 30 年前发生过悲剧。 2005 年 8 月 31 日,伊拉克发生的群体踩踏,死亡近 1000 人,引发的谣言是人体炸弹,在慌乱中,人们不暇判断真假,不是踩死踩伤,就是跳水淹死。 8 天以后,从斯里兰卡首都飞往利雅得的满载飞机( 452 人),听说有炸弹,放弃起飞,在疏散的过程中,有 1 人死亡,而真实的危险是不存在的,但人们都相信炸弹存在,因为巴格达的局势很不稳。 6. 扰流效应。在巨大的人流中,人心惶惶,希望早一点摆脱当前的局面。如果发生意外事件,人群不了解情况,容易发生恐慌和盲动,往往造成悲剧的结果。 1990 年 7 月 2 日,圣地麦加的朝觐者在通过地下隧道时因照明不足发生踩踏,管理者 2 个小时后才发觉有问题,踩死 1426 人。 1996 年 2 月 15 日,衡阳火车站发生春运踩踏,死亡 52 人,情况大体类似。在人群的规模面前,当事者无法自救,管理者必须及时反应,快速通知周围的人发生了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真相,是缓解群体恐慌的不二法门。 7. 平乱效应。外部力量试图控制人群的过程中,发生扰动和挤压导致失控的局面。 1964 年 5 月 24 日,秘鲁首都足球场在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因球迷对裁判不满,警察过度反应(即恐慌),使用催泪弹控制人流,导致人群避让和反弹,结果是 318 人被踩死, 500 多人受伤。 2001 年 5 月 9 日,西非加纳首都 Accura 体育场发生暴乱,警察试图控制,导致踩踏,死亡 127 人。 2008 年 6 月 20 人,墨西哥城警察在搜查舞厅时,应变失当,导致人流对冲,死亡 12 人(包括 2 名警察),受伤 17 人。 1941 年 6 月 5 日,重庆防空隧道积累了过量人群,外部管理的宪兵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在控制外冲人群的过程中,发生人群挤压和踩踏,踩死人数不详,估计有 2000 人,完全是当局没有人群管理经验造成的悲剧。英国伦敦 1943 年 3 月 3 日,地铁站也发生类似的人群踩踏事故,死亡 173 人。 8. 楼梯效应。近 15 年来,我国校园发生了 20 多起校园踩踏事故,除个别例外,都是与不合理的楼梯设计有关。照明不足(容易令当事人恐慌),楼梯狭窄(密度高,易恐慌),楼梯参数(高度进深)不合理等违反逃生原理的设计比比皆是。出现死亡的事故都是发生在晚上,与外来救助的应急反应延误和不懂急救技术有关。 笔者从 250 多起人群灾难事故中,总结出 8 种典型的类型,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群体性灾难,大体可以套入上述 8 种类型。如果读者有心意识到灾难的苗头,避免参与危险的人群中去,就是有逃生素质的人。毕竟,灾难来临当自救。 有道是,火灾忽起倍伤亡,灾震突发引踩踏。一拥而入因开门,海量人群惧扰流。赈灾好心办错事,平乱不当致踩踏。谣言有因赖情境,校园踩踏因楼梯。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61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