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学奥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学四年级奥数:巧妙求和
热度 5 carldy 2010-11-27 14:08
今天小孩在完成奥数练习,主要是关于等差数列的,其中涉及到高斯求和方法,特帮其总结归纳如下: 高斯求和法是用来计算等差数列各项和的速算方法。 数列指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串数就叫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数列的一项,第几个数就称为第几项,一般,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 等差数列指的是:在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都相等。这个差就叫做公差。 高斯求和公式如下: 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练习: (1)有一个等差数列:9、12、15、18、、2004,这个数列共有多少项? (2)已知等差数列:1000、993、986、979、、20,这个数列共有多少项? (3)求等差数列:1、6、11、16、的第61项。 (4)求等差数列:307、304、301、298、、的第99项。 (5)计算:4+5+6+7+8++80 (6)计算:11+12+13++200 补充: 用简便方法计算(要求有算式、过程) (7)2+3-4+5+6-7+8+9-10+11+12-13+...+101+102-103 此题解答如下: 2+3+(-4+5+6-7)+7+(-7+8+9-10)+10+(-10+11+12-13)+13+(-13+14+15-16)...+100+(-100+101+102-103) =2+3+(7+10+13+16+。。。+100) =5+ *(7+100)/2 =5+107*16 =1717 (8)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006+1005-1004 原式=(2005+2004-2003)+(2002+2001-2000) =2006+2003+2000++1007 =2006+1007)*334/2 =503171
个人分类: 童真世界 Time for Childhood|10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学奥数,思维训练
carldy 2010-10-4 15:00
今天我们父子俩在一起做奥数,有几个问题难住我们,比如,请找出如下问题的规律: 1) 3,3,9,6,27,9,(),() 想不出来,我们求助网络朋友,结果发现了如下的训练手册: 【备注】如下内容转载于 http://www.meblog.cn/user3/4092/archives/2009/66878.shtml 《奥赛天天练》第 1 讲《找规律巧填数》。规律填数一般有两大类型:数列和图表。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还是数列,图表的填空也是以数列知识为基础的。需要阅读《数列的初步认识》,请点击: user3/4092/archives/2009/66878.shtml (请见下面的链接) 寻找常见数列的排列规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仔细观察数据的特征(对于一些特殊数要有一定的积累,如平方数、立方数),根据数据特征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二、对数列中相邻两个数作差或相除,根据差和商的情况找规律。 三、统筹考虑数列中相邻的三、四个数,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奥赛天天练》第 1 讲,模仿训练,练习 2 【题目】: 按规律在?处填数。(请看文后的图片) 【解析】: 第( 1 )小题,仔细观察前三幅图,通过计算可找到规律:上格的数字与左下格数字之差的 2 倍就是右下格数字,如第一幅图中:( 8-6 ) 2=4 。 所以第四幅图中?处的数字为:( 13-6 ) 2=14 ;第五幅图中?处的数字为: 32- ( 24 2 ) =20 。 第( 2 )小题,仔细观察前两幅图,通过计算可找到规律:中间方格中的数字就等于左、上、右方三角形中三个数字连乘的积,如第一幅图中: 1 4 5=20 。 所以第三幅图中?处的数字为: 3 5 2=30 ;第四幅图中?处的数字为: 56 ( 7 8 ) =1 。 《奥赛天天练》第 1 讲,巩固训练,习题 2 【题目】: 将 8 个数从左到右排成一行,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恰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如果第 7 个数和第 8 个数分别是 81 , 131 ,那么第一个数是多少? 【解析】: 根据题意列出数列(未知数字用方框代替): □、□、□、□、□、□、 81 、 131 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恰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倒过来可以推出,这个数列中每个数等于这个数后面两个数的差。如:第 8 个数等于第 7 个数与第 6 个数的和,则第 6 个数就等于第 8 个数与第 7 个数的差,可求出第 6 个数为: 131-81=50 。依次倒推,可求出前面 5 个数。 第 5 个数为: 81-50=31 ; 第 4 个数为: 50-31=19 ; 第 3 个数为: 31-19=11 ; 第 2 个数为: 19-11=8 ; 第 1 个数为: 11-8=3 。 本题答案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一部分。 数列的初步认识 一、 基本概念: 我们把按某种规律或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项的总个数为数列的项数,排在数列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 ,依次类推,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项数有限的数列叫 有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叫 无穷数列 。 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 n 与项的序数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递推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二、常见表示方法: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1 ,a 2 ,a 3 , a n , ,简记为{a n }。 三、常见数列类型: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摆动数列; 各项呈周期性变化的数列叫做周期数列; 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四、等差数列简介: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通项公式为:a n =a 1 +(n-1)d; 前n项求和公式:S n =n(a 1 +a n )2; 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所有项总和=(首项+末项) 项数 2 ; 首项=总和2 项数-末项; 末项=总和2 项数-首项。 五、等比数列简介: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通项公式为:a n =a 1 q (n-1) ; 当q 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的公式为: S n =a 1 (1-q n )/(1-q)=(a 1 -a n q)/(1-q)。   六、两个著名的数列: (1)大衍数列:0、2、4、8、12、18、24、32、40、50......。 大衍数列来源于《乾坤谱》,用于解释太极衍生原理,是一系列符合太极衍生法所形成的一组无限数列。 通项公式:a n =(n n-1) 2 (n为奇数);    a n =n n 2 (n为偶数)。 前n项求和公式:S n = (n-1)(n+1)(2n+3) 12 (n为奇数);   S n = n(n+2)(2n-1) 12 (n为偶数) 如图:(文后图片) (2)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发明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 斐波那契 ,因列昂纳多 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引入,故又称为 兔子数列 : 一般而言,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有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来。如果所有兔都不死,那么一年以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呢? 从新出生的一对小兔子开始:第一个月小兔子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还是一对;两个月后,生下一对小兔,总数有两对;三个月以后,老兔子又生下一对,因为小兔子还没有繁殖能力,所以一共是三对 斐波那契数列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 这个数列有一些非常奇妙的属性: ①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居然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  a n =(1/ 5){ n - n }( 5表示根号5) ② 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 ③从第二项开始,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1,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1。(比如第3项的平方比前后两项之积多1,第4项的平方比前后两项之积少1) ④递推公式: a 1 +a 2 + +a n-2 =a n -1 。 公差=(末项-首项) (项数-1)
个人分类: 父与子 Father and Son|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热度 3 arithwsun 2010-5-23 18:30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王永晖 小巫今天的演讲圆满结束(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整整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 自从孩子进了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就开始关注华德福教育理论,开始一些思考。 结合小巫的讲座,我发现,华德福对教学养成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说, 国内普通的小学教材,我想我们家长稍微看看,就能教。但是, 华德福教学,比如小巫今天演讲的内容,示范如何用故事来学习数学,如何用游戏来学习数学,如何通过身体运动来学习数学,这些都必须身临其境,才能学会,强调感受性。 普通的书本,是很难负载这个信息量的,正如折纸和绳结,目前市场上也有书卖,但买了后,普通人不花大力气,是很难看懂的。 大家可以想象,在以前没有多媒体记录和传播的时代, 华德福这种教育方法,是很难传播出去的。 更重要的是,华德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应该说,主班老师, 在人类的三种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之中, 至少要精通一种,掌握两种;而在人类的三种课程方式, 或曰思维方式,身-力性方法,心-礼性方法,脑-理性方法, 至少要精通2种,掌握全部3种。 比如小巫,是北大英语语言文学本科毕业,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这个学校的数学系非常不错,级别很高),对自然语言的掌握,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她有勇气敢到首师大数学系演讲小学数学教学,符合我们中国数学界的华罗庚学习法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种勇气一定是来源于她本身的底子的。确实,她告诉我,她从小到大,数学都很不错。至于艺术语言,音乐,小巫今天没有特别展现,我也是第一次跟她见面,不知道数据。 小巫本人的水平当然是很高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高层次的教学法的魅力发挥出来。但是,如果主班老师达不到这种要求, 自然就很难达到华德福教育理论的初始设定,如果差的太多, 很可能在专业学习上,华德福学生反而会弱于比较好点的传统学校。 关于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小巫跟我讨论时,又补充一点,大概意思是,因为华德福教育,是强调学生能力发展期的,所以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教师需要迎合(meet)这种节奏,而不是让学生都装在一个框框里。 那么,很显然,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人,估计管个百八人的公司,不在话下(悄悄问一句,他们/她们愿意做小学教师吗)。 当然,在目前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即使有能力的老师,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班级上施展个性化教学。 据传,北京市小学,今年九月份,会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降低到30人,如果此情报准确,小学教育的情况看来会得到大大好转。 上述两大问题,我想是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第三大原因,也有可能出在它的治理结构上, 根据张五常的研究,人类社会中只可能存在两种形态, 资本社会和等级社会,前者强调产权明晰,后者强调等级明晰。 教育机构比较复杂,兼具这两种社会形态。而华德福的治理结构 ,如果不做好适应教育机构发展特点的产权明晰、等级明晰, 仅仅使用Steiner粗糙的三元社会理论,连校长都没有( 关键责任人赋权不足),理想虽好,恐怕需要深入精化。 三元社会理论,本身是对的,但在应用时,需要沿着那个思想方向, 继续深化精化、具体化。实际上西方社会和西方大学的很多做法, 就是三元社会理论中所建议的那样,不知是本来就有的, 还是学Steiner的。 华德福教育,自1919年在德国开始,发展至今, 全世界也不过1000来所学校。我的同学告诉我, 他们加拿大多伦多,有100所Montessori学校, 但只有2所Waldorf学校, 估计问题不外乎在上面三种原因里找。 附注:现阶段怎么样把华德福小学,从无到有的做起来 。 我跟小巫介绍,现在海淀区的一批家长们(尚未包括我,不过我给他们提了很多建议,毕竟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做教育界的,有些东西还真不知道),正在琢磨攒个华德福小学。 初期想法是,尝试在公立学校,办一个华德福实验班,一举解决,教室和学籍两大问题。 既然如此,就必须符合公立学校的硬性要求,不可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华德福模式来。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坚持什么,以作为华德福实验的切入点。 我意以为,是家委会的设置。很多东西可以妥协,包括课程内容,但是一定要坚持住华德福的家委会的设置。 现在的公立学校,很难组织学生的校外活动,甚至学校内部的户外活动,也能少就少。如果家委会成立后,则可以将学生的校外活动,完全承包,家长们自行签署安全协议。学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家委会,学校是乐观其成的。 家委会,除了这些,还可以做哪些事呢? A1. 培训实验班的任课老师,比如由家委会出资,资助老师们去参加高阶培训; A2. 培训家长,比如每周或每隔两周,举办教育讲习会。 家长们参与教学,是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法门,尤其是对于幼小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只想把孩子放到学校教育的家长,华德福实验班是应该拒绝考虑的。 这个教育讲习会,除了邀请华德福资深专家讲授外,还可以就直接邀请任课老师主讲,付给他们讲课费,相当于变相地给他们提了一次工资。 实际上,家长送钱送物给老师们,据说已经比较普遍。与其如此,还不如把这个钱,花在促进教师学习和思考上,要知道,为准备一次这样的讲习课,是需要花很多准备的。 家长们跟教师们一块儿成长,最终的受益人,必然是孩子们。 当然,家委会可以设立细则,规定以后家长们不可以再单独赠送贵重礼物给教师,只能由家委会统一负责。 孩子们自制的,或旅游时购买的小礼物,想送给教师,这是允许和提倡的,本来也是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体现,关键是要通过制度,不让它变味即可。 另外一言,今天来的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可能有五六十人,主要是我们通知的传播面,局限在学术系统和一些私人关系上。 我是想通过这次邀请,试探一下,学术界中倒底是有多少父母,特别关注教育,愿意拿出时间,去主动地做一些事情的。 很遗憾的是,这次来的学者比较少,只有5、6个人,相比于我通过电邮和办公系统,以及科学网博客上发出去的通知,实在很少。 其实,即使不知道华德福教育,但若是关注儿童教育,愿意主动地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事情,也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学者,来加入做一些事情。 比如,我就在想,如果海淀区的大中小学,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老师学者们,主动愿意做这些事的人比较多,那我们这些家长们,可以预先成立一个家委会,然后这个家委会,跟海淀区的小学谈,看能不能办一个实验班,也不一定非要是华德福模式的,关键是这个实验班,要有我上述所说权力和活动的家委会。 我曾经跟筹建华德福小学的家长们说,必须要有教育学术界的家长们参与,才有可能把它建好。不过,这次探测,看来是有点失败。 难道,中国人注重教育的传统,这次有点失灵?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家长们注重教育,但可能不注重于主动做事,有个名校数学系的系主任,自己明知小学奥数不对,还是把孩子送到奥数培训班,并在那里,碰到不少数学界的同仁,此事在媒体上可以查到。 其实,我们这么多有学问的大学老师们,完全可以自己联合起来,采用适当的形式,比如上述实验班形式,把自己的孩子教好。 当然,这是需要人手的。如果,愿意启动此事的学者们,能超过6人,我想这件事情就能办成(2011学年,我小孩明年上小学,也许人数足够,现在就可以为此成立一个2011级家委会)。
个人分类: Book-W|111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学奥数的问题
arithwsun 2010-4-21 14:05
小学奥数的问题 今天让我的研究生,汇报了一下,她在一个北京教育培训机构( 以后简称为XRS培训学堂吧),课堂上讲过的小学奥数 四年级的几道难题。除了数学内容外,我还问了她 1. 用多少时间讲一道这样的难题,(10分钟~20分钟); 2. 一学期,讲多少道这样的难题,(每周一次,一次3小时,想想看, 有多少道,当然难度不会都这么高)。 3. 学生学会了没,下次碰见这道题时,他们能做出来么?(不能, 主要就是一个了解) 4. 是否有教学进度要求,规定一学期必须讲授这么多题目? (是,有的) 这样学数学,恐怕会给这些孩子们,在未来学习时, 反而造成巨大困难。 原因很简单,数学最重要的是,察觉未知的能力,相比于解决未知, 前者实际上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天赋。在XRS培训学堂上, 这样教下来,孩子们很容易搞不清楚,自己真正什么是懂的, 什么是不懂的,反而降低了自己察觉未知的敏感度。 联想我在首师大教学,发现这些主要是北京生源的学生们,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老师, 这段我看不懂,您给我讲讲吧,---好啊,你说说看, 这段里面,你哪个地方看不懂,哦,嗯~~,--- 那你自己分析一下,到底是主语还是谓语还是宾语,在哪个地方.. .不懂,必须把语法知识加上,帮他引导, 才能找到具体要问的地方,然后才能开始真正的答疑。 真正的数学教学,要把隐藏的问题,揪出来, 当然这样就必然会增加教学和学习的难度,所以,如果在教学中, 采取相反的态度,故意避开它们,学生们可能一时高兴, 却会受害终身,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数学。所以, 当我听到某位老师或某位名师在那发挥, 我可以把东西讲的很简单,让学生很容易就弄懂, 都往往不禁生疑,想去真正了解一下, 倒底是因为他数学水平高而做到的,还是他采取了那种故意避开 的教学技巧,当然这样讲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后者。 在我看来,数学是应该花大力气学的,但并不是像培训机构这么做。 应该是会一道,做一道,真正把问题搞清楚, 哪怕一道题做上半个学期,都是值得的。 如果学生没到那么理智的程度,坚持不了这种高程度的集中注意力, 那也就不应该来参加小学奥数,而应该在心智发展到理性阶段时, 再投入(据诸多科学家传记,这个时间在11岁~13岁)。 为引起注意,必须得加说一句,我这篇文章的立意,普通人不一定看得懂,所以需要最后点一下题。小学奥数,以往的批评,往往是从学生压力、减负的角度,从学生兴趣的角度,从有用无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那些数学题)的角度说的。 我这篇文章则说的是,作为中国人,即使我们还要保持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即使我们还是要保持数理化打天下的崛起意识,但我们也要,吃苦吃的有效率。 目前,小学奥数的种种乱象,可将原因归根于中国数学家集体退出(我的几位师伯师叔曾是中国奥数的权威),由学术水准较差的人士参与(XRS的创始人据说是位北大本科,在普通人看来,算是高的了),形成市场。市场化机制跟数学普及和提高工作,这二者能做到良性循环吗。 我的数论同事,王崧(两届奥数金牌得主), 在科学时报的采访中就指出,真正得奥数金牌的人, 都不是奥数培训出来的。这个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 中国数学会真应该按这个观点,发掘一下数据, 看看王崧说的对不对。另外一句话, 在引导中华民族的数学学习热情方面, 中国数学会是不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而尚未做的。 在很多社会舆论的关键点上,是可以站出来说话,摆事实讲道理, 而未站出来的。 也许,数学家们,真应该自己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数学家教育联盟,面对提高国家整体数学水准的各项事宜之时,不再采取失声的态度。
个人分类: Book-W|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