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气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Wally Broecker走了,古气候学的英雄时代也结束了
热度 5 flyindusk 2019-2-20 08:21
Wallace Broecker © Gregorio Borgia/AP, 2008 一 下班时间。 我背好包,一手拿钥匙,一手刷微信,发现几位同行都贴了同一篇推文,“照耀海洋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心里咯噔一下,Wally Broecker走了。 就在昨天,Wally还是这个星球上活着的最伟大的地球科学家。 毫无争议。 二 过去20年里面, 我们 听到最多的科学术语可能就是全球变暖,而Wally正是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这个术语的发明者。 二战结束后的30年里,全球气候每十年降低0.03℃。一群忧心忡忡的气候学者197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集会,认为人类现有的知识不足以预防即将到来的冰期。会后,他们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号召进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这就是1974年美国商务部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大张旗鼓开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由来。 当时,Wally向这个会议提交了摘要,但没有与会。1975年8月8日,他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Climate change: are we on the brink of a pronounced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的出生证 文中,他考察了格陵兰西北部世纪营冰芯的氧同位素记录和Charles David Keeling在夏威夷岛上的二氧化碳观测记录,认为,过去三十年中的降温是过去700年里温度自然波动的一部分;这种降温已经被人为排放CO2的温室效应所补偿,降温将在1980年代的某个时候停止;之后,CO2将主导全球温度,到21世纪最初十年,我们将经历过去1000年里从未有过的温暖气候。 对于题目的设问,Wally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Global Warming作为科学术语提出,而且是在全球同行认为“冰期即将来临”的大环境下使用。Wally单枪匹马,挑战主流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全胜。 现在回过头看,Wally在这篇文章中所有预测几乎全部精确命中。让人不由得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在某个时候穿越到Wally面前,向他展示了未来40年全球温度变化图卷又迅速收走。Wally用他的如椽巨笔,忠实地复述了上帝的图卷,大声疾呼全球变暖时代的到来。 1980年代,降温停止,“全球变暖”不胫而走。但是,Wally却“不希望全球变暖出现在自己的墓碑上”。为此,他给学生设立了一个275美元的奖项,试图找到更早使用这个术语的人。最后,真的发现1957年有人使用过这个词。但“全球变暖之父”一直和他如影随形。 三 1976年,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气候学论文,认为过去50万年主要气候变化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让数学家米兰科维奇用地球轨道要素解释冰期气候的假说成为了科学理论。 米兰科维奇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一样,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重要的两大成就。这个理论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旋回的主要原因。但是,关于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如何传递到世界各地却进展寥寥。 Wally生于1931年,1950年代从放射性碳(14C)在海洋学中的应用开始学术生涯。放射性碳测年法是1949年发明的,196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肯定。1960年代,Wally用14C方法对海洋沉积物进行了年代测定,逐渐发展了一系列化学示踪剂,用来描述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到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 Chemical Oceanography 。他聚焦几种最重要的海洋化学过程,开创了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描述海水-沉积物混合时间尺度的先河。书刚一出版,就被湖泊学家David Schindler教授列为职业生涯中仅有的“值得一读再读的三本书之一”,成为诸多同行的案头必备参考,深刻影响了当时刚刚开始筹划的地球化学海洋剖面研究计划(GeoSecs)、深海钻探计划(DSDP)以及沉积物捕获计划的研究。 1982年,他和Tsung-Hung Peng合作,对内容进行大幅更新,出版了 Tracers in the Sea . 除了继承前作中的时间概念之外,书中还清晰描述了不同示踪剂的成分,以及使用时必须要明确的基础概念。更重要的是,他用海洋中的碳循环来总领全书,经常使用厢式模型来阐述问题。同行评价,这本书主题宏大,目标雄伟,成果辉煌 (The subjects covered are very broad; the goals were ambitious; the results is remarkable.) 一时洛阳纸贵,且影响至今。 Tracers in the Sea 封面 有了示踪剂和时间标尺,就可以刻画海水运动。Wally在1987年提出了大洋传送带,简炼地把全球大洋环流联系在一起。从赤道向北流动的墨西哥湾暖流在西风吹拂下失去热量和水汽,逐渐形成高盐低温的水体,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在深海向南流动,越过赤道到达南大洋海区。深层海水向东越过非洲南部后,在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上升至表层,流经北印度洋和北太平洋后逐渐汇合成一支温暖低盐的洋流,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部进入大西洋,再一直向北汇入墨西哥湾暖流,形成闭环。大洋传送带控制着全球大洋90%左右的水体,不断将低纬度的热量和低盐海水带到中高纬度海域,维持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1987年,首次出现在 The Natural History Magazine上的大洋传送带 (Broecker, WS, 1987. The biggest chill. Nat. Hist. Mag., 97. 74-82) 在Wally看来,北大西洋海域,低温高盐海水的下沉对于大洋传送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集中,太阳辐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增加,进而影响到大洋传送带的运转。这一模型成功解释了高纬度太阳辐射如何传递全球进而影响气候的机制,所以Wally也被尊称为“气候科学的祖父”。 四 1988年,气候突变进入研究视野。1991年,气候不稳定性成为学界焦点。至此,古气候学的所有话题悉数登场。Wally不仅为这些问题的深入提供了方法,更为理解背后的机制提供了框架。 此时,Wally早已封神,他写科普读物,积极参与环境政策讨论,主张大幅改变人类的碳排放,同时需要大规模的碳封存才能赢得气候战争。偶尔,他还会偶露峥嵘,亲自下场写科学论文。 Wally为《大洋传送带》中译本写的寄语 我等只有膜拜。 伯尔尼INQUA大会,我和他曾劈面相逢,立刻 一旁 肃立,恭迎他走近,又目送他离开。 有学长投稿,初审回来发现Wally是编辑,觉得非常荣幸。 还曾听说,某个场合Wally曾向年轻一辈的同位素研究大家Jay提问,被素来眼高于顶的Jay当成一项荣誉,人前人后念叨了好些年。 五 我把Wally去世的消息转到群里。 一位老师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是的,古气候学的英雄时代结束了。 今夜月圆。不知道在照亮Wally的天堂之路的同时,能不能也照亮古气候学的前程呢?
个人分类: P|12002 次阅读|6 个评论
Nick Shackleton爵士——古气候学之父
flyindusk 2017-6-23 21:22
Copyright: A. Berger 夏至。太阳正午定定地照在北回归线上,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最长的日子。北极周围,太阳整天都在地平线之上,慢悠悠地兜着圈。毫不意外,这一天北半球接收太阳热量最多,北冰洋的冰面正在缩小,地面温度还在上升,而气温差不多一个月之后才会达到一年最高值。 整整 80 年前,夏至刚过,地质学家 Robert Shackleton 在伦敦西郊的切尔西镇迎来他的第一个孩子 Nick 。当时, Robert 刚刚结束在斐济的地质工作回到帝国理工担任地质学讲师。 1940 年作为英国二战战略的一部分, Robert 被任命为肯尼亚采矿与地质部的地质学家,负责金矿和重要金属矿产的勘探。 1942 年,他曾协助人类学家 Mary Leaky 调查了后来以阿舍利手斧知名的 Olorgesailie 和 Ngong 遗址。二战结束后 Robert 重返帝国理工。 Nick 也得以在非洲平静地度过了大部分幼年时光。 1948 年,父亲 Robert 开始在利物浦大学任职, Nick 在肯特市的 Cranbrook 学校上完中学。之后, Nick 在著名的女王私人西肯特团服役两年,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乐手,兼善小号和黑管。 1958 年, Nick退役 进入剑桥大学 Clare 学院。大学里,他在数学、物理、地质学和矿物学、甚至音乐和竞技运动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以至于 1961 年获得物理学学位时,学业平平。 Nick 大学期间,地球科学正处在剧烈革命的前夜。美国批准了莫霍孔洋壳钻探计划,东欧和中国的黄土已经开始向四次冰期发起挑战,美国军方已经在格陵兰岛钻取了连续的冰芯。尤为重要的是,定量重建温度已经成为可能。 194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Harold Urey 注意到,从标准平均海水中结晶的生物碳酸岩温度较低时含有更多的 O 18 原子,即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可以指示温度变化。 Urey很快 组织设计了一种质谱仪测量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用来估计温度。他的博士后 Cesare Emiliani 率先测量了加勒比海沉积岩芯中微体生物有孔虫方解石壳体的氧同位素,结果认为在过去 70 万年里存在 6 次大冰期,冰期 - 间冰期中深海温度变化可达~ 6C 。这一尝试是人类首次定量恢复地质历史上的气候序列,但论文发表时,主编就清楚地预料到可能存在的争议。 1960 年,时任剑桥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系主任 EdwardBullard 向第四纪研究负责人 Harry Godwin 建议,设立一个氧同位素实验室测量古温度,以检验和发展 Urey 的理论。 Bullard 和 Godwin 都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还分别是 Clare 学院的成员和理事。 Nick 因为其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学背景被选中,负责以氧同位素古温度测量方法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这些后来被 Nick 称为“一系列的随机事件”开启了一个传奇的科学人生。 Nick 注意到, Emiliani 开创性工作是基于大量有孔虫样品的,挑样费时费力,而且现代深层海水温度仅 2C ,不太可能 6C 降温,因此必须有高精度的质谱仪,对同一种有孔虫的壳体做氧同位素分析。他在博士期间成功研制了新的质谱仪,发表了 两篇关于仪器改进的技术论文。新的质谱仪 在分析精度优于 0.1 ‰的水平上,所需样品量仅为 5 - 10 枚有孔虫壳体,使得有孔虫壳体的同位素测试成为常规分析项目。 1967 年, Nick 以“第四纪古温度测量”为题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前后,他一年内接连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Nick 分析了 A179-4 孔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变幅,从而否定了温度是冰期 - 间冰期氧同位素变化的主导因素。通过冰盖三维模型, Nick 评估了冰盖对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提出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主要是全球冰量的信号:陆地冰量增加,较轻的 18 O 转移到陆地冰盖中,海水中富集 18 O ,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偏正。这些成果不仅为估计全球冰量提供了有效方法,还使得氧同位素成为全球地层对比的有力工具。 1969 年的巴黎 INQUA 大会上,微体古生物学者 John Imbrie 介绍了一种利用有孔虫组合的转换函数重建古温度的方法, Nick 是唯一的听众。二者一拍即合,氧同位素对比提供时间框架,有孔虫转换函数确定温度变化,他们的合作推动了“气候长期监测、制图和预测项目 (CLIMAP, Climate: Long-term Investigation, Mapping, and Projection project) ”的落实。基于 700 多口全球分布的钻孔数据, CLIMAP 项目产生了末次盛冰期全球海表温度图,为重建冰期大气环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边界条件。 氧同位素推测的冰量变化得到了海平面升降的有力支持。 Nick 利用氧同位素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变化,与珊瑚礁重建结果非常一致,证实了海洋生物壳体氧同位素、冰量和海平面之间的密切联系:氧同位素正偏 1 ‰,海平面下降约 100m 。在同一个钻孔里,古地磁学家 Neil Opdyke 在 12m 处检出了松山 - 布容倒转事件,由此,氧同位素记录获得了独立于生物地层的时间标尺。 古气候学者们对独立时间标尺期待已久。自从 1837 年 Louis Agassiz 准确解释了阿尔卑斯山区的冰川堆积之后,不断有人提出有关冰期成因的理论。其中,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ch) 在 Joseph Adhémar 和 James Croll 的工作基础上,考虑了已知的各种反馈过程后, 1938 年公布了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量的统计图表,得到了地球轨道形状 ( 偏心率 E) 、地轴倾角 (T) 和岁差 (P) 各要素的周期,估算了过去 65 万年中任一时间段冰盖的范围。他的主要观点是, 65N 附近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根据 Milankovich 的计算结果,高纬度太阳辐射量的最小值似乎与 Penck 的四次冰期相对应,但进一步的验证一直受独立时标的掣肘。 CLIMAP 项目集成了当时最大的岩芯数据, Nick 与 James Hays, John Imbrie 合作, 参考古地磁松山-布容界限,在放射性年代数据约束下,从南印度洋两个深海钻孔中成功识别出了 10 万、 4 万和 2.1 万年周期。这三个周期分别与新近计算的更精确的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以及岁差周期一致,与米兰科维奇提出的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冰期形成的假说相符。文章 1976 年在 Science 发表后,古气候学界欢欣鼓舞,一方面它有力支持了米兰科维奇假说,另一方面,它提供了米兰科维奇假说走向应用的范式。 米兰科维奇假说的应用首当其冲就是天文调谐。如果沉积物完整记录了地球轨道周期信号,那么就有可能通过沉积物的气候序列与轨道参数对比获得时间标尺。 Nick 和同事们 在 1976 年 Science 论文中确立的 范式随后在深海沉积中广为使用,到 1984 年,通过轨道调谐已经成功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的深海氧同位素时标,且调谐流程接近标准化。之后,轨道调谐逐渐成为轨道尺度气候序列定年的常用方法之一,在 中国第四纪黄土中也有成功应用。 2000 年, Nick 运用轨道调谐确定了新近纪底界年龄。至今,新生代的轨道调谐时标已经接近完成。 轨道调谐方法最成功的应用是对放射性绝对年代的修订。比如,松山-布容界线 K-Ar 测年结果为 73 万年,但是如果把赤道太平洋 V28 - 238/9 孔氧同位素的极小值与低偏心率时段的低夏季太阳辐射值联系起来,调谐得到的松山-布容界线年龄为 79 万年。 Nick 等在赤道东太平的 ODP677 孔做了更严格的调谐之后,认为松山-布容界线年代应该是 78 万年。他指出 K-Ar 法测量 Ar 的绝对量,衰变常数可能影响定年结果。来自轨道调谐的挑战推动了 40 Ar/ 39 Ar 定年方法的推广,它通过测量 Ar 的比值得到更精确的松山 - 布容界限年代为 77.8 万年。相似地,利用轨道调谐法, Ar-Ar 法的标样 Fish Canyon Tuff 年龄也被重新厘定,由 2004 年地质年表中的 28.02Ma 校正为 28.201+/-0.046Ma 。 Copyrigh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ewsletter 尽管 Nick 曾认为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变化主要由冰量控制,但不可否认温度仍然会有贡献,他尝试将温度信号从氧同位素信号分离出去,以获得准确的冰量记录。 2000 年,他以 65N 轨道参数为目标曲线,通过轨道调谐获得了深海和冰芯氧同位素的统一时标。同时,还估计了空气和海水氧同位素差值的变化历史,从而利用冰芯氧同位素剔除了深海氧同位素中的温度信号。结果发现,在 10 万年尺度上, CO 2 、温度和太阳辐射同相位,而冰量明显滞后,他提出,轨道偏心率可能是通过 CO2 调节全球气候,进而形成 10 万年周期。 有孔虫壳体由碳酸盐组成,碳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自然没有被忽视。 Nick 在 1977 年就提出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评价冰期 - 间冰期陆地碳库的变化:生物会在有机质中固定较轻的 12 C ,冰期底栖和浮游生物的碳同位素差别增大。随后,比较不同洋盆间的碳同位素梯度, Nick 认识到北大西洋深层水的生成在晚更新世与现在有差别,且与氧同位素也不相同,推测浮游生物腐烂供应的轻碳造成深层水老化有重要贡献。这一看法逐渐向 Wally Broecker 的大洋传送带靠拢。最终,北太平洋深层水年代的直接测定才澄清了这个问题:冰期比现在老 5000 年,海陆碳交换和缓慢的深层流可以形成富营养的深层水。 海陆对比一直是 Nick 关注的焦点之一。他先后关注过海洋沉积中的陆源孢粉、对欧洲陆相沉积进行轨道调谐、对欧亚大陆东部的黄土沉积直接测年,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学者,迄今仍然活跃在世界古气候研究舞台上。 在 1982 年莫斯科 INQUA 大会上,中国刚刚被正式接纳为 会员国时, Nick 就和中国的同行有了深入交流。稍早的 1980 年,他的父亲 Robert 参加了第一次青藏高原国际讨论会,结识了刘东生先生。次年,刘东生先生回访英伦时,就已经非常关注 Nick 的工作。 1980 年代后期,刘先生和 Nick 共同推荐周力平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周力平在黄土的地层学、年代学、古气候学领域卓有建树,也成为国内第四纪学界连接 Nick 和剑桥的重要桥梁。不少学者慕名前往剑桥时,周老师还会带领他们参观 Nick 的实验室和办公室。 生活中的 Nick 极为随性,甚至在参加会议时典型着装是一件针织套头衫,光脚,皮凉鞋。甚至 1998 年,参加封爵典礼的前一天,他在实验室还是这一身。在同事的督促下,他才承认已经为仪式定制了礼服,但仍然坚持不要录像。 2004 年, Nick 从剑桥大学退休。他声称,退休后要做一名黑管演奏家。 Nick 的黑管收藏和演奏水平和他的古气候学造诣一样令人称道。早在 1980 年,他就为 音乐工具书 撰写的黑管条目。现在,在 Youtube 上检索 Nick 的视频资料,绝大多数都和他的音乐生活有关。 Nick 的第一段婚姻在 10 年后仳离。又过了10年,他迎娶了 Vivien Law ,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不幸的是 2002 年 Vivien 因癌症离世。之后,一位黑管演奏家和艺术学者 Ingrid Pearson 陪同 Nick 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她在悉尼大学学习时读到了 Nick1980 年写的黑管论文,写信向 Nick 请教。 1992 年,在 Nick 和 Vivien 的邀请下, Ingrid 访问了英国,后来伦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皇家音乐学院任教。在 Vivien 病逝后,她的陪伴令 Nick 备感欣慰。 Shackleton 家族在英国上流社会声誉卓著。叔祖 Ernest 是著名的探险家,曾在距离南极点不足 100 英里的地方折返, 1909 年被封爵,今天月球南极点附近的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1971 年,父亲 Robert 因为在结晶岩石学和大尺度构造研究中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学会。 Nick 本人 1995 年获得 Crafoord 奖, 1996 年获得 Wollaston 奖, 1998 年封爵。 1985 年, Nick 入选英国皇家学会。 2010 年,英国皇家学会遴选了 10 会员作为 350 年来的会员代表发行纪念邮票。这些人包括牛顿、波义耳、富兰克林、卢瑟福, Nick 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Copyright: Royal Mail 2006 年 1 月 24 日, Nick Shackleton 爵士去世。古气候学家 Gerald Haug 和 Larry Peterson 发表在 Nature 的讣闻中,盛赞他是“古气候学之父 the founding father of paleoclimatology ”。在第四纪科学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Quaternary Science 的献词中,最后一句写道“公允地说,过去 40 年里第四纪科学家一直站在 Nick Shackleton 的肩膀上”。 今天是 Nick 的 80 岁冥诞。夏至刚过,北半球白昼开始缓慢变短,地球 CO2 还在继续升高,在可以预见的两个月里、两个世纪里,地球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可是,富有洞见的、有趣的灵魂越来越少了。
个人分类: P|8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学—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特刊
WileyChina 2013-1-16 17:10
Wiley 期刊 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 出版特刊—— 《西太平洋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陆海联动以及百年时间尺度至轨道力时间尺度的多变性》 ,该特刊汇集了 2011 年 4 月在台湾基隆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召开的“第二届西太平洋古海洋学研讨会:陆海联动”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 这些论文特别围绕本次会议的三个主要目标: 1) 更好地将西太平洋和东亚的来自晚第四纪深海沉积物、洞穴、湖泊以及黄土的高解析度的古气候记录同步整合; 2) 讨论和评估目前的概念模型,如涉及长期的热带辐合带、季风,或者类似 ENSO 的机制的模型,来解释西太平洋和东亚的古气候,并调和各种差异; 3) 计划并组织西太平洋古海洋学今后的研究活动,如数据合成、深海沉积物岩心探寻、与气候建模者的合作等。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qs.v27.9/issuetoc?campaign=stmsmarketing-41285.3073958333 文章目录: 1.Editorial WesternPacificpaleoceanographyandPaleoclimatology:Land–Sealinkageandvariabilityofcentennialtoorbitalscales(page865) 2.SpecialIssueArticles FluctuationsinthelateQuaternaryEastAsianwintermonsoonrecordedinsedimentrecordsofsurfacewatercoolinginthenorthernJapanSea(pages866–872) 3.ResearchArticles ReconstructionofoceanographicchangesbasedondiatomrecordsofthecoreMD012380sinceMarineIsotopicStage11intheBandaSea(pages873–883) Assessmentofhydrogenisotopiccompositionsof n -fattyacidsaspaleoclimateproxiesinLakeBiwasediments(pages884–890) Reconstructionofenvironmentalchangesusingamulti-proxyapproachintheUlleungBasin(SeaofJapan)overthelast48ka(pages891–900) Speleothemevidencefortemporal–spatialvariationin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sincetheMedievalWarmPeriod(pages901–910) Insolationandcross-hemisphericcontrolsonAustralianmonsoonvariabilityoverthepast180 ka:newevidencefromoffshoresoutheasternPapuaNewGuinea(pages911–920) InfluencesofextratropicalwatermassesonequatorialPacificcoldtonguevariabilityduringthepast160kaasrevealedbyfaunalevidenceofplankticforaminifers(pages921–931) 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intheEast/JapanSeaduringthelast48ka:indicationsfromhigh-resolutionX-rayfluorescencecorescanning(pages932–940) Sealevelatthelastglacialmaximum,constrainedbyoxygenisotopiccurvesofplanktonicforaminiferaintheJapanSea(pages941–947) Sealevelatthelastglacialmaximum,constrainedbyoxygenisotopiccurvesofplanktonicforaminiferaintheJapanSea(pages941–947) Centennial-scalewintermonsoonvariabilityinthenorthernEastChinaSeaduringtheHolocene(pages956–963) Strengtheningofpaleo-typhoonandautumnrainfallinTaiwancorrespondingtotheSouthernOscillationatlateHolocene(pages964–972)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3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圈水文学框架设想(图)
热度 1 purplelab 2010-5-5 21:45
个人分类: 水圈水文学|4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圈学知识体系结构
热度 1 purplelab 2010-5-5 21:40
1 :建立水圈学 2 :水圈学包括 3 个层次 2 . 1 :常规涉水学科; 2 . 2 :建立常规涉水学科内在交叉与联系的新学科; 2 . 3 :水圈历史演变及原因。 3 :各学科如下: 2 . 1 常规学科里加入《蒸发水文学》,目前该部分内容散见与生态水文,陆地水文,气象,生态学等。 2 . 2 :水循环交叉新学科:《水循环动力学》,《水循环四圈伴生作用》 2 . 3 :水圈历史演变学科:《古气候水文学》,该内容第四纪地质有大量文献,与气候变化有关。 4 :《水循环动力学》大概提纲 1 水循环静力 1 . 1 太阳热辐射 1 . 2 重力 1 . 3 潮汐引力 1 . 4 大洋异重力(密度梯度力) 1 . 5 分子力 2 水循环运动学 2 . 1 水气扩散 2 . 2 大气环流 2 . 3 降雨时空分布 2 . 4 产汇流 2 . 5 达西下渗 2 . 6 植物水循环 2 . 7 大洋环流 2 . 8 冰川消融 3 水循环动力学 3 . 1 蒸发热力学定律 3 . 2 空气流体动力学 3 . 3 海洋流体动力学 3 . 4 汇流方程 3 . 5 土壤水动力学 3 . 6 植物水循环动力学 4 水循环动力模型
个人分类: 水圈水文学|3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圈水文学框架设想
purplelab 2010-4-21 22:11
水圈水文学及框架设想 最近1个多月,一直思考着我的一个灵感(远大理想),从开始的宏观水文学,后来改为地球水文学,现在又更名为水圈水文学。 自大可能来自无知,但敢于让大家指出无知,对自己就是进步。 水圈水文学,是拓展陆地水文学的研究限制,以水圈水循环为研究主题,分析其循环机理。 水圈水文学涉及四个方面: 1:水循环动力学 2:古气候水文学 3:水循环伴生作用 4:大尺度水文预报及开发 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个人分类: 水圈水文学|276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