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高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候选人告诉你:美国高校怎样培养博士生?
jiangxinduyin 2015-6-15 19:51
美国高校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博士生既是科研人员,也是未来的大学教师。因此,美国的研究性大学很重视博士生培养,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在美国三所研究性大学求学,包括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位于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谈一些这几年在学校里的见闻,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需要说明,我就读于政治系,因此,下面提到的情况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科)不一定适用。 美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训练,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课程和论文训练、研讨会(seminar),以及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支持。大部分人比较关注课程设置与论文,对后两方面的培养关注得比较少,但它们其实也非常重要。 课程和论文 美国的社会科学院系一般要求博士生完成两项目标:一、在修课的基础上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许多院系还要求学生在第二年完成一篇“第二年论文”(second year paper),作为毕业论文的一次预演。以我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为例,博生需要完成两年共16门课的课程任务。学生也可以选修或旁听更多课程,不必付费;而且,只要学生的学术导师同意,选课几乎没有院系的限制。许多同学在整个博士生涯中选修了20至25门课程。 在这头两年里,学生一般不需要做除了修课以外的任何工作,靠学校提供奖学金(fellowship)基本上就可以衣食无忧了。学校希望博士生们在这两年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尽量不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干扰。最近几年,由于一些学校或院系财政状况吃紧,或者招收的本科生数目上升,它们也开始要求一二年级的研究生承担一些教学或助研任务。 我们暂时不讨论课程设置的问题。在麻省理工学院,一门三学分的核心课程,一般每周有两次一个半小时的主课(教授主持)和一次一小时的复习课(助教主持)。也就是说,一门核心课程,通常学生们一周要见面三次。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情况也类似。 大部分教授给博士生授课是很用心的,我们从许多网上的公开课视频里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网络课堂缺少两个重要元素,一是课堂里的互动;二是在助教和同学的帮助下按时完成作业的硬约束。我认为后者更重要。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博士阶段的每门课程,每周需要15-20小时以上的课外时间用于阅读、复习和完成作业。我也是这样要求我参与授课的学生们的。麻省理工学院要求低年级博士生每学期选修四门课。哈佛的要求是三门。斯坦福大学采用三quarter制,要求学生每个quarter选三到四门课。在这几所学校,不少学生还在额外旁听一到两门课。 总的来说,博士生们的课业压力是很大的。我确实从学习和研究中得到许多快乐,但是这些年下来,我深信以快乐为宗旨的教育,恐怕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我的一位老师对一年级博士生的要求只有两个字:No Whining(不要抱怨)。 博士生一开始对做研究没有什么概念。主要的办法当然是阅读前人的作品,辅之以工具类课程的严格训练。最近一两年,我们系有一个小创新,即在为一年级开设的一门《研究设计》课中,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的博士奖学金。这项教学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先后有三位一年级同学得到了NSF的资助。这不仅是博士生们值得夸耀的荣耀、给系里节省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博士生们独立开展研究和日后申请研究经费的能力。 在第二年末,系里期望学生能完成一篇可被发表的论文,这是所谓的“第二年论文”。在现实中,绝大多数论文达不到发表的要求。在学术生涯的起点,总难免要生产一些糟糕的文章,但这样的练习也很有价值。与国内不少学校的情况相反,我所知的几所学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没有任何硬性要求。因此,博士生没有什么动力发表水准不高的论文。 经过一到两个月紧张的复习,博士生要通过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主要考察博士们对本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博士阶段,除了学生自己,几乎没有人关心他或她的考试成绩——教授不太关心,未来的雇主则根本不关心。 每个院系的考试安排略有不同,哈佛大学政府系是在第二年末进行的;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则将两门资格考试安排在两个学期。我们系把资格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初,分两天对博士生选择的两个领域进行考察,每个领域一天(八小时)。按照领域的不同,可能是三篇2500字左右的写作,或是一个很长的习题集。 考试很紧张。我记得单单考试的两天,我就丢了一公斤以上的体重。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再在8小时以内写过那么多英文。斯坦福政治系的考试,每次(一个领域)长达52小时——跨越一个周末——答题者有时被要求完成三篇8000字的文章,我觉得那太长了。 考试确实能检验学习效果。不过我还是认为资格考试浪费过多时间了。比较可取的办法,可能是把资格考试安排在第二学年末的暑假前进行。另外,考试时间其实可以缩短到3到5个小时。这样,第二年结束后暑假可以用来想博士研究的题目。麻省理工的经济系就是这样做了,效果很好。这项改革在政治系被提了几次,可是每次都被否决。最反对这项改革的,正是面临考试的低年级学生们。 通过资格考试的博士生被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此后,他们就得以研究为主业了。不过,从第三年起,他们也被要求承担助研(research assistant,RA)或助教(teaching assistant,TA)的任务。前者要帮助教授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一周10小时左右)。许多时候,老师们愿意与学生们合作。一方面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更高,完成任务更利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果幸运地话,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完发表论文的全过程。 在和教授合写论文的过程里,博士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除了研究和撰写论文以外,还包括如何与学术杂志的编辑沟通、如何回应匿名审稿人的批评等等。老师们对学生的独立研究一般也很支持。我写完第一篇达到发表质量的文章后,先后有五位老师为我逐字逐句地修改语病和提出建议。我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位老师曾告诉我,老师们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是正相关的。他说得很有道理。 助教不仅要批阅作业,往往还需要承担辅助教学任务,如上面提到的每周一小时的复习课。对于助教,他们备课的时间往往超过每周10小时。不过助教工作除了能让博士生赚取生活费外,也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系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至少任助教两次。由于学校的本科生比较少,当助教的机会很难得,大家都希望有机会教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有提升的课程。由于助教的劳动力供给很大,教授们不得不开会讨论,来匹配博士生们的研究兴趣、过去的助教经历和他们教课意愿。在其他很多学校,由于本科生人数比较多,则经常会出现助教人手不够的情况。 毕业论文毫无疑问是博士生生涯的重头戏。为了督促博士生们合理安排时间,系里一般要求博士生在三年级结束前开题。此时,博士生的论文委员会正式成立。论文委员会由三至五名成员组成,俗称为导师。与其他领域不同,在社会科学领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导师可以在中途更换,但学生要及时与老师们沟通。 在开题后的两到六年内,博士生完成一次中程答辩和一次毕业论文答辩。博士候选人通过论文委员会的毕业论文答辩后,就可以正式拿到博士学位了。 后两次答辩的时间是比较随意的。在美国,社会科学的博士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所谓的“宽进、严出”,也不单纯是“严进、严出”,而是 “严进、找到工作后出”。有一位教授曾和我开玩笑说:一个博士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是由两个委员会决定的,一个是本人的论文委员会,另一个是求职院校的聘用委员会(hiring committee)。 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对学校博士生中途离校持非常宽松的态度。我在经济系的一位好友Bill去华尔街工作了。他可能是我上的那节课上最聪明的学生。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任何人反对。我的同班同学Peter离校创业,老师们都很支持,也随时欢迎他回来取得学位。Peter的创业很成功,所以目前看起来,他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这种全力支持的态度一开始挺让我吃惊的,因为招收一名博士生,系里实际上为之要花费数十万美元。但换个角度想,学校愈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愈深,日后也许会做出惊人举动。谁知道哪? 研讨会系列 在我看来,博士生阶段最重要的训练,是在研讨会里完成的。虽然研讨会几乎完全自愿出席(在哈佛和斯坦福,研讨会有时会作为课选修,但基本上也不存在实质上的考核机制),但没有人忽视它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的研讨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研讨会,多邀请其他院校的教授来讲他们最新的研究。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研讨会,常常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选择演讲的题目,教授有时会出席点评。这两类研讨会都很重要。我认为后者尤其重要,因为博士生们可以真正参与到研究过程里面来,学习接受批评、回应批评,和在批评的基础上改进研究。 也有一些研讨会是两者的混合,既邀请外校学者,也给本校的学生机会。在哈佛和斯坦福,还有一些研讨会是闭门的,只有本校该方向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参加,并讲述自己的学术论文。 大部分研讨会有免费食物,由学校或院系出资。博士生们不富裕,而且常常没时间做饭,免费食物是他们参加研讨会的很重要的动力。不过我听说,提供免费食物是私立学校特有的现象。 我特别感激与经济系及哈佛政府系合办的政治经济学早餐(Political Economy Breakfast)。我的一位导师几乎每次都出席。如果他和其他早餐会的成员认可了一项研究,我们大概就知道这项研究八九不离十了。因此,我们都很珍惜在早餐会演讲的机会。我曾担任过早餐会的主持人(负责协调演讲人和给参与者买早饭)。开学以前,我把讲座邀请发到邮件列表,不到两小时,十几个演讲的空位就被众人一抢而空了。老师们的出席很重要。一方面,他们的研究经验远胜过学生,提的意见往往也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出席可以保证研讨会的凝聚力。 类似由学生主讲的研讨会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不少,我经常参加的有经济系的发展经济学午餐会和斯隆商学院的组织经济学午餐会。发展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圈内最有名的几位学者每周都会准时参加。 这些早餐会或午餐会,有点像我在北大参加的导师的组会。我现在仍然觉得北大的组会帮助很大,因为我的导师曾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研究;而在剑桥,大部分时候得靠自己——自己选题、自己分析、自己准备演讲。不过,因为这里热烈而善意的批评环境给学生的压力更大,因此也更锻炼人吧。这样的训练特别重要,因为对别人的工作提出挑战,以及迎接同行的挑战,是学者日后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我们系里的另一个非正式研讨会叫做GSWIP(Graduate Student Work in Progress,意为研究生们的半成品),类似北大的博士生论坛。如它的名字那样,讨论的形式比较轻松,教授们一般也不会出席。虽然演讲的质量常不如前面提到的早餐会,但大部分糟糕的研究想法基本能被众人挡下来。 剑桥的研讨会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跨校合作。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正式、非正式研讨会(甚至课程)都是跨校合办的。一个例子当然是上面讲的早餐会,还是比较有名的政治经济学论坛和应用理论论坛(由A. Shleifer、P. Aghion和D. Acemoglu等人合办)。此外还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三校博士生合办的中国研究论坛。许多同学就是通过这个论坛成为合作者的。从地理上说,清华和北大的距离比剑桥两校更近(哈佛和麻省理工相距3.5公里或两站地铁),可是很少听说两校合办周期性的讲座或研讨会。这是很遗憾的。 在一位教授的提议下,我们系最近几年还有一项创新,叫Idea Conference(出主意的会)。它的作用是帮助三年级(或更低年级)的博士生选题。在这个很轻松的会议上,每个参与的博士生有五分钟时间向全系的教授和学生讲一个在考虑中的想法,供大家批判。目前很难判断这个会的成效。不过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因为许多想法要么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要么不够重要。在博士阶段,有人阻止你做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往往比有人建议你做一件对的事情,更加难能可贵。 职业发展支持 最后,有必要讲一下老师们和学校对博士生职业发展各方面的支持。我认为,这也是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改进是细微的,不需要重大的体制改革,但对心理常常很脆弱的博士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宽慰。我举几个例子。 学术导师制度。我接触的几所学校都有学术导师制度。学术导师的职责在第一、第二年给予博士生学术(包括选课)、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通常,学术导师也要为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负责。在大部分情况下,学术导师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分配的,但更换起来也不困难。 我的学术导师虽然后来没有做我的论文委员会主席,但在过去几年里给予了我大量帮助,例如指导我选课,帮我规划资助的来源,建议合适的研究路径,甚至在突发情况下,指导我如何应对媒体采访等等。 另外,每学期末教授全会要对每位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状况进行评估。他们互相分享每位学生取得的成果和碰到的困难,适时和有限度地对博士生进行鼓励或提醒——祝贺和提醒有时是书面的,因此是很严肃的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部分教授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也增加了不同领域的教授与博士生之间合作的机会。 “开门”政策(open door policy)。麻省理工学院的开门政策是有名的。但它其实不是项政策,而只是项惯例:教授在学校时一般把办公室的门开着,意思是欢迎学生随时打扰。这项惯例说起来简单,其实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反过来,这是学生巨大的福利。 在我们系,相近领域老师和博士生的办公室紧挨着,所以学生和老师几乎处于持续的交谈状态。我曾问一位年轻老师他是怎样完成自己的研究的。他告诉我,他每天起床来学校前工作3小时,晚上回家后再工作4小时,白天就基本交给学生们了。这种时间上的付出是惊人的。这也许是麻省理工学院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学校的本科生比较少也是这个惯例能持续的原因之一吧。 学术交流和研究基金。最近几年,国内的学校积极鼓励博士生赴海外访学或参加会议,效果很明显。在美国的研究生院也有类似的制度。例如,我们系每年给每位博士生提供800美元的学术会议支持。钱不算多,但也不少了。系里同时要求博士生在赴会前将论文上传去公开的工作论文服务器。我认为这个细节做得很好,比较巧妙地督促学生完成学术任务,但并没有增添繁琐的官僚手续。 系里同时还提供每年500美元的研究经费,前提是提交一份简短的研究计划。只要认真申请,几乎所有人都能得到这笔经费。这笔钱虽然也不多,但可以用来完成一些小的数据搜集工作了。在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每位博士生每年可以直接获得约1000美元的职业发展经费,用于参加会议和学术研究。 职业发展计划。美国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很重要,大致有几方面的内容。首先,由专人负责(教授们轮流担任)为求职的博士生提供服务,包括指导准备申请材料、提供面试建议、预约试演讲的时间(每人至少有一次全系老师参加的试演讲)、如何与未来的雇主讨价还价等等。我甚至还听说,我们系的一位教授亲自为学生挑选西装。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我的老师们曾帮我逐字修改申请材料,还在麻省理工和斯坦福为我安排了好几次规模不等的试演讲,对我后来找工作很有帮助。 第二,给博士生创造环境、提供经费,鼓励他们为系里以及低年级学生开设短期课程、组织论坛、协调外请演讲人等等。这些技能都是博士生日后会用到的。 第三,我们系还给博士生参与院系决策的机会。例如,学生代表会参与聘用新教师的过程。这件事听起来很神奇,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观察到这个现象。例如,在参与招聘新教师的过程里面,作为学生代表,我读过上百人的申请材料和他们的推荐信;同时在听取其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参与委员会的工作,对教授全会提出了聘用建议。允许学生参与这样重大的决策显然是有成本的。一般来说,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理解比教授要浅薄得多,未必能够正确评估候选人的潜力。不过这样做也有好处。一方面,教授会议可以听到一些来自学生的声音,这对维持和提升教学质量很重要;另一方面,对参与的学生是个开眼界的好机会——通过这个机会,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该为就业市场做什么样的准备;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个学术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这种制度之所以可能,也是因为聘用新教师的过程比较公开、透明。 结语 过去十几年,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学校已经采取了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培养博士生投入了大量资源。我自己因此受益良多。许多我尊敬的老师和同事,是中国本土毕业的博士,他们的研究水平一点也不比海外院校的毕业生逊色。 不过我相信,国内的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仍然有改进的空间。我很同意饶毅和谢宇两位老师的看法:名牌大学未必能培养出好的研究者。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果一所学校做对了什么,是因为它把研究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对博士生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撰写和发表论文的能力,还包括沟通表达能力、教学水平,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技能。一些成本相对较低的改进,也许可以产生很大的正面效果。上面提到的一些做法,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最后,我还想强调,博士生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外部支持是有利因素,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坚忍的内心、强大的意志和不竭的好奇心,来走过这一段奇妙的旅程。 本文转自 :博士圈 更多好文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号:doctorforum
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空间概要
st69786 2015-4-9 10:00
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空间概要 北京大学 贺飞 近日,美国自然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 ( 下文简称 NSF/NCSES ) 发布了每两年实施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设施调查》初步结果。该 调查是对全美 588 家 2012 财年科学与工程研发经费至少为 100 万美元以上高校的一项普查,调查回应率为 98.8% 。以下摘要介绍部分统计结果。 1. 美国高校研究空间概况 根据调查结果,从 2011 到 2013 财年,美国相关高校用于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空间增长了 4.7% ,总研究空间在此期间增加了 960 万 NASF (净可使用平方英尺, 1NASF= 0.0929 平方米 ) ,从 2.022 亿增加到 2.118 亿 NASF( 表 1) 。这一增长率等于 1988 到 2013 财年的 12 轮调查的中位增长率 (4.7%) ( 图 1 ) 。 2013 财年,生物和生物医学在所有领域内占了研究空间的最大份额 (27.0%) ,但仅较 2011 年所占份额略有增长 (26.6%) ( 表 1) 。这一领域连同 农业和自然资源 占 960 万 NASF 总增长的三分之二。其中,生物和生物医学研究空间增长了 6.5% (350 万 NASF), 农业和自然资源科技增长了 10.5% (290 万 NASF) 。在其他领域中,工程的研究空间增长了 5.7% ,达到 3350 万 NASF ,物质科学的科技增长了 3.7% 达到 3070 万 NASF ,健康与临床科学净增长 3.5% 达到 3800 万 NASF 。数学和统计学的研究空间增长了 13.3% 到 170 万 NASF ,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空间减少了 14.0% 到 430 万 NASF 。 2013 财年,公立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占 70.9% (1.501 亿 NASF) 的 SE 研究空间,而私立的占 24.4% (51.7 million NASF) 。非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占其余的 4.7% (10.0 million NASF) 。医学院的研究空间持续增加,达到 48.6 million NASF, 较 2011 财年增长 2.1% ,较 2003 年空间增长了 31.0% ( 表 2) 。 2 美国高校新建研究空间及其经费来源 始于 2012-13 财年的 SE 新建科研空间相比 2010-11 财年减少 17.3% 。这一减少延续了近 10 年来的一般趋势,类似的 2008-09 和 2010-11 之间也减少了 18.2%( 表 3) 。其中 2012-13 财年,生物和生物医学的建设工程占 200 万 NASF 。这是所有领域中最大的。 2010-11 财年也是类似的建设规模,并且 2014-15 年计划建设的也是类似。健康和临床科学以及工程共计增加 300 万 NASF ,这三个领域占了 2013-13 财年的 74.6% 的新建空间 ( 表 4) 。总体上, 2014-15 财年计划新建 880 万 NASF 的研究空间。 全国 588 家开展科研活动高校的 24%(142 家 ) 报告了在 2012-13 财年的新建科学与工程研究空间,总投入 55 亿美元 ( 表 5) 。这是自 1998-99 财年以来的新建科研空间的最低估计支出。 2012-13 财年,联邦政府提供 5.7% (3.135 亿美元 ) 的新建 SE 科研空间的总投入。其中四分之三的联邦经费 (2.358 亿美元 ) 投向了公立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州和地方政府提供 26.9%, 或刚好接近 15 亿美元。超过三分之二的新建科研空间的资金 (37 亿美元 ) 来自机构的自有资金和其他渠道。私立博士学位授予机构新建研究空间资金依赖机构自有资金和其他渠道 (92.3%) 要比公立的大得多 (55.3%) 。 3 研究空间最大的前 25 家高校 在被调查的 588 家高校中,报告最大研究空间的前 25 家高校占 2013 年总研究空间的 30.9% ( 表 6) 。 2011 年这 25 家高校占总研究空间的 31.6% 。同时 2013 年它们占农业和自然资源科学总科研空间的 52.3% 。 此外,它们在其他领域的空间占比大多数位于 23.3% ( 生物和生物医学 ) 和 31.7% ( 健康和临床医学 ) 之间。其他科学与工程领域占 41.5% 。 4 数据来源和统计定义 详细统计发布在《科学与工程研究设施调查: 2013 财年》报告中,参见 http://www.nsf.gov/statistics/facilities/ 。各高校的当前调查数据参见检索和分析科学与工程资源统计数据的网页工具 ( http://webcaspar.nsf.gov/ ) 。 本报告中 净可使用平方英尺 (NASF) 是指 可用建筑内所有楼层所有地点的总和,或可以指派特定用途的地点,如研究或教学。 NASF 按套内面积测度。 研究空间 是 研究设施位于建筑内。建筑是指有屋顶结构的永久或临时用于容纳人员、动物、植物、材料或仪器的。结构包括 研究空间,如果是 (1) 属于一个基金会 ; (2) 有屋顶 ; (3) 公用设施服务,排除照明 ; 以及 (4) 重要保养和修缮活动的来源。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学|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为何现在还能让我们遥望一百年
热度 13 heyongzju 2015-1-10 04:18
最近看了罗天昊的一篇文章“中国仍需遥望美国一百年”,结合近段时间在美国的所见所感,很是有感触。我们和美国的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虽然我们这些年也有很快的发展,但想叫板美国,挑战美国的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美国之强大,在于骨子里的平等主义,机会均等在绝大部分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穷的地方也有有特点有竞争力的东西,比如美国高校,很多排名很差的学校也有不少研究做的很好的老师,每个研究人员在申请项目时和院士、大牌教授竞争不会受到歧视。资源投向接近均匀分布,不会存在所有资源都朝向大城市,大项目,大教授手里集中。这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竞争力,更多的创新性才会在不经意中冒出来。而我们更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创新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 美国之强大,在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简单,办事按规则即可,没有法律规定的就可以做,有法律的按照法律办。而我们习惯于游走与法律及规则的边缘,因为有太多的事情,你必须找关系,找熟人才能办好。由此带来高昂的关系成本,每个人都要求人,每个人都有怨气。 美国之强大,在于通过强大的反思实现制度不断调整 .... ,美国立国以来也发生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事件,每个事件都促使民众反思,从而通过制度的设计避免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如同一个智能可进化的系统,不停的更新进化产生更合理的设计。 ...... 所有的一切到最后汇总为:美国之强大,在于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因而绝大部分的创新,颠覆性的成果,未来使用的科技都从美国开始。 美国也有问题,也有缺点,但缺点是在他们可控的范围内。学习一个国家,更多的要明白别人骨子里的优点,从根子上开始学。我们学了些皮毛,和皮毛上的虱子及寄生虫,正如我们可以仿制别人的发动机,但我们没有从底层明白别人的设计意图时,模仿的东西永远是二流的。我们现在有了一些自信,但远未到可以盲目自信的时候。 我们可以成为暴发户,但获得别人内心的尊重,还任重道远,吾辈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乱侃|4372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回答储先生: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为什么也可怜?
wyuehua2004 2014-9-17 09:00
储先生对我的博文“ 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也可怜”提问道 :“我还不能读懂,您摘录以上的这段话,何以看出“美国”的青年教师的“可邻”?我不了解该书该文章是泛指一般(理工科)大学,还是仅指艺术(音乐)专业大学? 而做为前者,关注科研与出书,是教学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要扎到实验室深钻课题并写出学术研究论文,要在有影响的杂志发表,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走上讲台 ”。 对储先生的提问我做如下回答: 嘿嘿!储先生谢谢您总爱来我这转转,我还发现您也总到其他一些跟我身份一样低的人的博客上逛逛!您很豁达!看得开!但是同处您这样地位的人可不全是像您这样哟!其中道道我不用说您也能猜出来。但猜不出来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做思考或者反思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一种挑战,这就是常识、习惯的魅力所在。至于科不科学跟常识、习惯的魅力无关。 美国是世界的标准,不管这话对不对,但事实上,我们都在看美国,或者说参照美国说话。美国这样发达,以美国作为参照标准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很多没出过国的人看到的美国往往都是那些出过国的人写或者说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说美国如何如何好!这恐怕也是我们对美国认识的一种常识或者叫习惯。面对这种习惯,我提出“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也可怜”就显得怪怪的,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一种反语,或者是一种讽刺(其他人的留言)。当然您的留言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不过,这倒给我借此阐述我个人看法的一个机会。我不知道美国是真好还是假好,至少我看到的这本书上说的美国是“这样”(见摘录)的,这个摘录是美国专家帕尔曼说的,总不能说我摘录的材料是反应美国很好。不过,我的看法还是有我自己的所指的。当然,如要细致回答我提出观点的原因如下: 今年春节我在北京过的,我在前门大街吃的包子是5元钱一个,尽管很贵,我毫不犹豫地来了一笼,因为我觉得我消费得起。从前门大街向西大约200米的一个巷道,同样的狗不理的包子是12元一笼,一个包子才不到一、二元钱,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咱消费的就是阔绰!但再向前走50米,我心开始悲凉了,因为我女儿要上厕所,正好在路边找到了,一进去才知道,哇!简直就是农村的茅坑!再看看周边的居民,一个一个拿着纸来了,我想我家虽穷但至少我家屋里还有厕所,再看看他们住的更是不堪入目,就这样繁华的地段,竟然还住那些低矮的平房,周边还全是电线杆,要知道电线杆周围是有辐射的啊!穷人能住那嘛!我很同情他们,我觉得他们很可怜!因为不光是他们物质条件没有我家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贫穷被我们常识和习惯认识所深深地遮蔽了。我们往往投向北京的是羡慕,以为北京人肯定都是富贵、幸福什么的等等。如果我们去体验一些小人物生活的话,真的会觉得北京的一些人很可怜的! “可怜”是一个情感词,不是科学用语,是主观认识,至于有多少公共合理性我就不清楚了,为了说明我理解的“可怜”一词,我再举一例,前不久,政协、人大在北京开会,按照常规我们会想,能被选为代表那都不是一般人啊!是令人羡慕的!在那人民大会堂开会是何等光荣啊!但是,我经过放化疗,我的肾脏有点不好,不能憋尿,因此,我一般不外出,如果外出我得想好。前一阶段,我看到储先生的一篇文章“活人被尿憋死”,讲的是那个漂亮的美女为了公事真的被尿憋死的故事,您也肯定觉得很悲哀的。如果按照我这个主体感受来理解,我觉得坐在人民大会堂的那些老人,特别是一些肾脏不好的老人,太可怜啦!因为,你有尿也得憋着!而我虽没有身份,我不用憋,相比较,我的同情心告诉我,那些人真的可怜!事实上,他们自身即使憋着也未必觉得可怜!不过不影响我的判断,因为我只是说了我的感受,不是下科学判断。 谈到美国高校年轻教师的“可怜”跟上面的分析是一个原理,即我说“美国年轻教师也可怜”中的年轻教师就跟我上文提到的北京人、人大代表一样,我都觉得可怜,或者叫同情。其实,我们对美国投射的光环太多,以致我们获得的常识已经遮蔽了美国的真实一面,对有些美国人来说,这没什么,但对一些弱势群体就显得更可怜啦!因为,他们的难处并没有人知晓!我们知道,一般人获得别人的理解才会觉得是最幸福的存在,如果本身已经是弱势群体了,还被当成强势群体来看待,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他们当事人来说也没什么在意的,但我真的觉得很可怜啊! 我这个看法再从教育理论上分析一下可能就更深入一些。我摘得的内容是反应教师生存的例子,涉及教师这个话题。我们知道,高校的功能是科研、教学、服务三大功能。服务暂且不谈,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功能。高校只偏重科研这本身已经倾斜了一半,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习惯会认为科研搞好了教学不就行了吗?科研搞好了教学不一定行,我国陈景润的例子就已经足够说明。科研只需要在理论命题上做出贡献即可,但教学面对的是实践领域,需要的是全面的知识,而且还是要动态的、情境的,是要跟人有关的知识才行。知道什么“知识”不代表会教什么“知识”。教作曲的不代表就一定会作曲,会作曲的也不代表就一定会教作曲,这虽然有相关性,但不能等同。 如果从理论一定指导实践角度来看,一般认为,理论搞好了,我指导实践不就厉害了吗?或者说,我都能出书了,我再去教书那还用说吗?但是,我要质疑的是,理论哪来的呢?如果说是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那我看不要这理论也好,因为那是猜想,学生不学也行。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学生完全可以拒收!如果不是仅自己苦思冥想制造出来的,那一般人会说是从实践中来的,那么我们就有权利质疑,那些出书的人在没出书之前肯定是要实践的。如果实践了,但你书还没出,说明你理论不行,你承担教学不够格。如果你没实践,等书出了再去教学实践,那我就有权利这样质疑,你的理论没有来源于实践,你的理论可靠吗?是想拿我们学生为理论做一些验证吗?也许对理论家是公平的,但是这种公平是以大部分人的不公平构建的。这就是现在社会不合理的结构。 再从科研与教学分指的对象角度看,科研的对象是创造出自己发明的知识,突出个人贡献,教学的对象可不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本质是帮助,是献爱心,是因材施教,学生有什么特长,我就得会量体裁衣,即使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也要协助他,至少要给他哪怕是一点点帮助。相反,即使我有能力,但学生能力比较低,我也要尽力帮助他,哪怕他最后总是个没有出息的人也要帮,哪怕我们做的大部分是无用功,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也得帮,这就是教育。此外,不同的学生还要有不同的招,而理论研究不行,他只能解决那个既定的目标,有限范围。各个职能不同。如果我们仅仅用科研的尺度来衡量教学是不公平的。 再说,按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的能力是多元的,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可能善于运用文字表达,所以出书对他来说很容易,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的啊!比如,储先生您是钢琴作曲家、演奏家,您说您对音乐能没有研究吗?就因为您没有出了一些很深奥的文字书就说您没有理论,没有学术研究,这公平吗?当然您这身份不会有人这样说您的,我只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但是,按照我们高校科研统计,发表的作品是不算科研的,以往开音乐会也不算科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我相信,那些没有出书的教学人员,不代表他没有研究。问题出在哪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是西方建构的,你必须出一些书,发表文章你就有贡献了,有研究了,有水平的,你能胜任教学了。这显然对一些善于文字思考表达的人来说是有利的,对一些实践型人才是不公平的。但我说这话不是主张实践型教师都不要去搞科研,也不要写文字的东西,而是希望我们的评价更加合理、多元。 还有,要想真正出科研成果必须得做多年冷板凳。从知识累积的特点需要时间来看,年轻人永远没有办法跟年长的人比的。但是,年轻人有年轻的优势,一个体操教练可能年轻人就能自己示范,但年长的人未必。一个年轻的歌者能自己示范,但年长的人恐怕只能示意了。我说这话不是想推翻年长的人的所有价值,只是想表达,任何人、事都有利有弊,如果我们仅仅从年长人的角度定规则,年轻人永远无法出头,至少是大部分人。这样的规则以往存在有他的合理性,但当下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未必还一定合理。我在教学中就曾举过一个例子来对付这样的不公,有一个学生不喜欢我的教学,我很坦然的告诉他,隔壁就是一个教授在上课,你可以去找他,我那时作为一个讲师我拿的工资是1千多元,我的贡献是跟我的工资是匹配的,愿意听我的课我欢迎,不愿听请自便。我也认为,教授的工资是4千多元,你的课就应该精彩,不精彩的话,你的课就是“假货”。但是,你不要那你的精彩来跟我比,如果要比,把你的工资先跟我平分再比,否则没有可比性。如果还比,那就是滥用权力而已。我希望我的例子能帮助一些年轻人长见识。 总之,现代制度是为有成就的人、精英的人、年长者设计的,是为传统精英化高校教育定格的。在这样的格局中,如果说理论搞好了是能应付教学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研究人员兜售的是自己的理论,他们的教学是不顾学生的感受的,是填鸭的,灌输的,是一对一的,是不平等的,非人性的。倘若把学生当人,那就难说了。当下正值后现代社会,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一些观念需要调整,不调整那就得像我摘录的信息中的年轻人一样,你必须学会向传统、制度低头,你不要想你所想,你应该活在社会惯例、制度要求中才能生存。一句话,你得憋着。如果有人知道你憋着,可能还会赢得同情,可悲的是,自己憋着还得为那个逼着你憋着的制度赞美,也就是帮着卖命还得帮着点钞票,我说可怜已经是轻的了,准确的说是可悲!我之所以说“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也可怜”,其用意是指,我们国家高校年轻教师更可怜,跟我摘录的信息更相似,甚至超过,对美国教师我用了一个“也”来表示已经是轻的了,这说明是现代性制度下的普遍现象,应该值得重视与反思。可惜我们年轻人有多少人会反思呢,只不过我这闲人来说一些得罪人的话而已吧! 以上回答储先生如有文字不当万请储先生原谅啊!我也只是借题发挥写篇博文取乐而已,不是科学,不必当真
个人分类: 评论|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也可怜!
热度 1 wyuehua2004 2014-9-16 08:45
在高校一心一意地教学,也就意味着要全心全意地关爱学生,个人为此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高校中盛行的是偏重学术成就的风气,只会支持并奖励一门心思埋头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的人。年轻的高校教师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告诫:“你要想得到终身教职,不要在意教学,多多关注科研和出书吧” .baA0I4g B(m'R1m0 `-KIoCT!C MjE0 上述言论不是我说的啊!我摘自《我的教学勇气》(Sam M.Intrator主编,方彤 陈峥 郭婧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看来美国高校年轻教师也很可怜!
个人分类: 评论|1259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美国高中生到访实验室看美国高校招生
qhhuangscut 2013-7-16 11:47
今天下午,在实验室忙着调程序。突然间,进来了一波看似大一大二的学生,坐在我旁边的美国同学是一门本科实验课的TA,因此我就想很可能他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实验室来进行特殊指导(十分钟后,发现我错了)。这哥们很热情地在他的电力电子实验台旁边开始了从基本电路知识,到开关电源,到他正在做的关于太阳能电板的逆变器的技术的介绍,还配以白板画图介绍原理,同学们也听得很认真。中间还根据同学的问题介绍了EE其他方向的基本情况,如控制、通信、电路等,不断地强调power engineering, 特别是power electronic是很cool的一个方向, 而ASU在Power方向,特别是电力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属于Top10行列(他的原话,系内部宣传为Top3 in US)。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些是准备入读大学的高中生(High school senior student)。 下午2个小时,总共有4个小队伍的同学来到实验听这哥们的介绍和答疑。我在一边也时不时观察一下这些美国高中生的表现。他们都很认真地听了介绍和实验,之后一些积极的同学也会提问题。其中一个高中生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和那美国同学探讨了电路板设计,程序实现的问题。针对一些高中生可能对电力有不好的印象(另外,大部分美国人对Engineering都不敢兴趣,因为太多数学、物理的东西,对他们太难了)--如在家里或街上看到开关、线路、变压器等比较枯燥的东西。从学生的问题来看,而美国学生选专业一般关心这专业是不是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学和做。我就看机会插了几句话,说现在的电力已经和通信、IT等有很紧密的联系,而你们的总统先生积极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会使得电力更cool, 未来有很好的前景。不知道能否会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象:( 等我那同学终于完成4个队伍的介绍后,我跟他聊了一下。我说,我以前在国内考大学的时候,只有一个报考专业目录,连学校的宣传册都没有,很难有类似的活动,能对你打算就读的高校、专业方向如深入的了解。他说,美国学校都很重视吸引好学生就读,各院系也会安排各种特色的活动吸引学生,如工程系早上就组织参观的学生做简单的机器人。国内高校也逐步通过校园开放日来服务考生、吸引学生,但从实际内容和形式上还需向美国高校学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热度 1 ninglz 2013-1-12 08:50
美国高校教 师评 价 来源: 教育 杂 志 搜集整理 / 本刊记者 向柏桦 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与 IDP 教育集团全球首发 2011 — 2012 年世界大学排名公布的数据,全世界高校前 200 名内,美国 75 所大学稳占团体第一,英国 32 所大学位居第二。 2011 年的前 10 排名中,美国占 7 席。一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独占鳌头,与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分不开的,优秀的教师资源就是其中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一套运行完善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从而保障了美国一流的教师水平,为美国杰出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实,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权威一致,在一种对比的情况下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第二个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侧重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判断教师是否具有从事优秀教学活动所要求的个性特征;第三个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及以后),大学教师评价的重点转向了教师的一般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主要从科研、教学、服务三方面进行。由此可见,美国的教师评价体制从权威理论越来越靠近实际教学,以下简要介绍当今美国高校的教授评聘、人才测评理念和年度评审内容三个方面。 非升即走——教授评聘制度 美国大学教授分助教、助理 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每个院系基本上没有欧洲大学的极其严格的教授岗,也就是说,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聘多少教授就聘多少教授,而没有严格的数量限 制。在美国,一个系的教授的人数可能比助理教授还要多,而这种情况在英国与德国则极少。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至少有 20 名以上教授,而剑桥大学哲学教授只能有 2 名。 教授的聘任基本上按年限与成果,采取“非升即走”原则,每 5 年左右就要上一个新台阶,如果上不了,就准备走人,这种高度的流动状态,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正常的晋升以外,也有“破格”评聘,有突出成就可以不受任职年限与学历的限制。 美国大学素以人才高流动为 特征,但是知名教授的稳定性也非常显著。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等名校,有许多教授甚至从博士毕业时就进来,一直教到退休,但是,最典型的情 况是被某校聘为教授以后,在该校一直呆下去。所以,和中国情况一样,年纪稍轻的人流动要大一些,而年纪与名气越大,流动就相对小一些。像约翰 · 罗尔斯( John Rawls )、塞缪尔 · 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 )这些美国学界的大人物,基本上一生都呆在哈佛。 为了稳定教授队伍,美国一 般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都试图聘请那些在学术上极有影响的教授为终身教授,这是许多人后半生一直呆在某校的基本原因,终身教授一般也称作某大学的讲座教 授。在一般的讲座教授以外,还有以某人名字命名的讲座教授或教授。这在西方是共同的。以某人命名的教授知名度更高,如哥伦比亚的杜威讲座教授、牛津大学的 齐切里道德——政治讲座教授、剑桥大学坦纳宪法讲座教授等。这些一般以某一学科的最知名的人名命名的教席,在待遇上、类似于我国的“特聘教授”。与我国的 特聘教授不同的是,讲座教授有更严格的任期,一般在两年之内,有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学期。 软硬兼施——人才测评理念 美国大学的人才测评注重真才实学,可以归纳为“软硬兼施”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但并没有数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看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表现。一般而言,对于年轻人才,硬的方面看重一些,对老的教授,软的方面看重一些。 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术期刊的“档次”和文章的质量,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或《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 10 篇非常一般化的文章,没有新意或重复自己的观点的文章,还不及一篇真正有见解的文章,所以,在美国,既有著作等身的名教授,也有著述极少的名教授。 1991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纳德·科斯,一生写的文章加起来只有中文 300 多页,而获奖的论文竟是 1937 年的论交易成本的文章,他的第二篇重要文章是在 1960 年发表,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芝加哥大学当几十年的名教授,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下出现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怀尔斯教授。当时年仅 32 岁的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就被学校大胆地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怀尔斯埋头做数学研究,九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普林斯顿大学各级领导“九年不问怀尔斯教授在做什么”,沉寂了九年后,怀尔斯一鸣惊人,终于以长达 130 多页的论文终结了数学界最难的题目——“费马大定理”。声望和荣誉纷至沓来。 1995 年,怀尔斯获得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罗尔夫朔奖( Rolf Schock Prize ), 1996 年,他获得沃尔夫奖( Wolf Prize ),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不得不令人感叹普林斯顿大学开放而包容的教师政策。 面面俱到——年度工作评审 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一般每年都要对其在过去一年的成绩进行一次书面汇报,该报告经系主任审阅后写得出对该教授的书面评语,然后交学院备案。年度工作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以全美排名第三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 1. 教学 在美国,课堂教学是每一位 教授的最高职责,只有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才能被正式称为教授,否则只能是研究员。课堂教学包括课时量和学生评估所得的分。课时量是和本系其他教授相比而论 的。学生评估教师授课的质量是根据校方统一给定的题目来打分的。学生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是该教师教学成绩和水平的集中表现,该成绩是要被校方存档并作为未 来提职和升终身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的两周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书面答分,主要答分的项目分类比较详细,一共有十几项,每项答分是从 5 到 0 分好坏六个层次供学生无记名选择。根据这些答案,经过校方统一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将得分将被存入该教师的档案。 2. 科研 科 研汇报的第一个要求是本年度拿到的科研基金,报告应列出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项目的名称,基金数额,基金来源和基金的起至日期;第二个要求是本年度撰写的基 金申请书的题目,申请部门,金额,本人的贡献和申请的结果;第三个要求是本年度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情况,包括书的章节,正式期刊的文章(发表了的和正在受审 的),会议文献等;第四个要求是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和自己发表报告的情况。 3. 服务性工作 教授对本系、学院和学校的服务性贡献,对专业学会的贡献,包括组织会议,学术带头和促进学科发展等,对专业期刊的贡献,包括编辑,审稿和制定发展计划,参与国内外重大基金的评审等,因为它标志着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 4. 获奖情况 列出本年度的获奖情况以及该奖的重要性和被承认程度、下年度的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专利申请、目前所从事的研究的题目和简短索引,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等。 年度工作汇报提交给系主任之后,系主任按照材料情况进行打分。综合评估后,根据打分的结果,教授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别: A :对教学和课程发展有突出贡献但研究属于中等平均水平者 B :教学和课程发展属中等平均水平但具有杰出的科研能力者 C :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均属中等平均水平者 D :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都具有杰出贡献者 从 以上的分项来开,比如作为一流大学并以研究为主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它的中心点还是教学和培养人才。学校的顾客是学生,而学校的产品也是学生,这是一切工作 的中心。在美国任何教授都必须课堂教学,而且一些本科生的基础课往往是由有名的教授来担任。学校对研究也是相当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声誉和排 名,但没有一处提及 SCI 和片面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同时,在校内外的服务性工作也是很重要,因为它和学校的显示度有关系。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 James Bryant Conant , 1893-1979 )说过一句话:“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 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这 句话正是美国大学重视教师质量的写照。美国比较成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起到了关键的发展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的,应该是其精细全面的各方考量,多 元化和灵活性的评价处理。这样,既能保障高校教师安心教学和科研的权力,又能鞭策高校教师在真才实学的学术高峰上步步攀升。 (参考资料:《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美国大学如何评审教授年度工作成绩》等文献。 )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2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以纳米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最多的美国高校
热度 3 Wuyishan 2012-11-1 11:21
以纳米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最多的美国高校 武夷山 以纳米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最多的美国高校, 1999 - 2009 学校 博士论文篇数 占 206 所高校产生的纳米科学技术主题博士论文总数比例,% 麻省理工学院 184 3.83 加大伯克利分校 153 3.19 西北大学 139 2.90 佐治亚理工学院 137 2.85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136 2.83 伊利诺伊大学厄尔巴拿 - 香槟分校 117 2.4 密歇根大学 106 2.21 斯坦福大学 96 2.00 明尼苏达大学 95 1.98 康奈尔大学 94 1.96 里斯大学 94 1.96 加大洛杉矶分校 88 1.83 普渡大学 86 1.79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85 1.77 伦斯勒理工学院 79 1.65 弗罗里达大学 78 1.62 北卡州立大学 77 1.60 哈佛大学 75 1.56 加大圣巴巴拉分校 72 1.50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63 1.31 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 61 1.27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54 1.12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54 1.1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53 1.10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 52 1.08 总和 2328 48.49 来源: James P. Walsh , Claron Ridge ,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nanotechnology: Characterizing American dissertation research, 1999-2009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12, 34 (2): 127-137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513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高校获得NSF资助水平与其在NSF担任顾问的人数相关
热度 1 PZhou 2012-10-8 10:04
美国阳光基金会(Sunlight Foundation)高级研究员 Lee Drutman 分析发现,高校在美国科学基金会担任顾问的人数越多获得的资助也越多。详见 http://sunlightfoundation.com/blog/2012/09/13/nsf-funding/ 但并不能据此断定美国NSF的基金分配与人情相关,因为这种相关性可能取决于另外的因素——高校的研究实力,研究能力越强者越有资格担任 NSF顾问 。因此,Lee Drutman应该再做另外两个相关性分析:1)高校在NSF的顾问数与高校排名,2)资助额度与高校排名,以免让人误解NSF资助存在人情关系。
3842 次阅读|2 个评论
遏制美帝指责中国不讲诚信的一个好策略
热度 4 陈龙珠 2012-2-14 12:00
遏制美帝指责中国不讲诚信的一个好策略
午休浏览新闻, 顿悟出一个对付美英帝国指责中国不讲诚信的好办法:培养更多的贪官和暴发户,并鼓励 他们花钱送子女到美英著名高校去买真实的毕业文凭和博士学位,然后再安排深喉在全球互联网上予以揭露 让美帝的精力花到研究泥菩萨过河自身咋保的问题上去。 鼓励的方式可以是腐败不究、个税不收。 链接: http://news.eastday.com/w/20120214/u1a6361825.html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2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的类型
pengjiang 2011-11-1 00:08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高等教育秉承着宽进严出的态度。因此,美国对博士和硕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如果你成功申请到了美国高校的博士,恭喜你,你相当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一般来说美国高校的 Ph.D. 都是有奖学金的,这份薪水足够 cover 你在美国的学费加衣食住行。博士奖学金有三种: Fellowship, Research Graduate Assistantship 和 Teaching Graduate Assistantship. 第一种 Fellowship 给的钱最多,性质相当于国内高校的奖学金。 Fellowship 一般都有 2 万刀每年,但年限大多为 1 到 2 年。如果你 GRE , TOFEL 成绩优秀,可以先申请研究生院或者院里的 Fellowship ,如果没有申请上,也不影响你拿 Research or Teaching Assistantship. 而且,这个 Fellowship 可是免税的,要知道挣得多,税也交的多啊。第二种 Research Assistantship 是大多数 Ph.D. 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都是出自你导师的课题经费。这个 Assistantship 在不同学校,不同系差别很大,从 1.5 万到 3 万刀每年不等。在同一个系中,不同的实验室所给的数目也不一定相同,这个是看导师的课题经费是否充足而且是否愿意给你那么多工资,一般来说是按照100% full time工资的33%到50%来给学生发这个Research Assistantship的。 当然在大多数的地方都是按照33%给的。那这种奖学金的同学也是比较幸福的一类,因为你只要专注于上课和做你的project就好了。比不上fellowship的地方就是得每个月交联邦税和州税。第三种是Teaching Assistantship, 拿这个奖学金的同学比较辛苦但收获会比较大。辛苦是因为你要在上课、做research的同时还要给本科生教课;收获大是可是积累教学经验,熟练的用全英文讲课,回答学生问题,并且从课件到出考试题到判卷都要由自己来完成,所以这种训练对以后走上讲台是极有帮助的。现在很多高校的很多系都要求自己的Ph.D.至少要做一学年或一学期的Teaching Assistant,并且已经列为了拿到博士学位而必须达标的一个标准。而且,为了要有能做Teaching Assistant的资格,国际学生的TOFEL口语必须要求在26分以上。这就让很多中国留学生头痛了,毕竟26的口语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分数。不过学校也出台了通融的政策,在上完2门教学入门课程之后,23分口语也是可以做Teaching Assistantship的。所以如果你要申请美国高校的奖学金,最后能把TOFEL的speaking拿到23分或以上,这样学校在考虑分配Teaching Assistantship的时候,你就优先了。 总之,只要GRE,TOEFL成绩够高,找到了合适的导师,奖学金也就不远了。
个人分类: 美国生活|3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哦,科学网又要访谈了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0-28 14:24
收到了来自科学网的访谈预告:Tenure track在中国。正文如下: 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实行的tenure track制度被部分国内高校引进并开始试行,围绕着tenure track制度和发现 人才新秀、考核、评估等话题也在科学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科学网特地邀请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美国迈阿密大学副教授张彦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拓、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梁建华等博主与网友在线交流,共同探讨tenure track制度在中国的话题。期待您的参阅! http://talk.sciencenet.cn/?id=47 不知道这次参与访谈的童鞋们会不会收到科学网赠送的无线键鼠,反正上两次的访谈嘉宾都有,这里先预报下,俺们现在办公室计算机用的就是这一套东西,应该说,还不错,哈哈。 此外,咋不让吕喆兄上呢?难道这小子最近很忙?我认为也可以考虑请位女博主,比如YC啥的,否则,全是老爷儿们,这个这个魅力大大地不太够。
个人分类: 时论|2060 次阅读|7 个评论
美国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利与弊
热度 14 pengjiang 2011-10-16 01:23
最近在想以一个留学生的眼光把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概括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州立学校与私立学校;2.美国学区的划分;3.博士要求与硕士要求;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室。如果有想到其他的还会在继续补充。这篇先从美国的州立学校与私立学校说起。 美国的高校众多,据统计至少有2000多所学校授予本科学位(Bachelor Degree),其中的教学科研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基本上可以把美国高校分为两类:州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州立学校顾名思义是每个州政府拨钱所建的大学。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公立学校,有的州会拥有比较多的州立大学,比如我所在的佐治亚州就有10所左右的州立学校,其中有三所最有名,学科最齐全,教学科研质量最高,他们是 Georgia Tech, 我所在的University of Georgia and Georgia State Univeristy.这三所大学有各自的校长,但校长们都是佐治亚州州立大学系统管理层的成员,每个大学其实都是属于佐治亚州管理的。这两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州里面削减了很多科研教育支出,所以这三所高校都在所难免的减少funding.摊到个人身上,就是学生每学期要多交500刀的学费,每个系的funding减少,未用完的funding要全部收回。比如我硕士所在的Department of Entomology,在去年的时候由于州内cut funding,连每年一次的系里聚餐都取消了。不过别担心,州立学校也有他的好处,那就是学费低。由于大部分的生源都来自本州,尽管对外州和国际学生的学费比较州内学生高,但比起私立学校来说,还是低一些的。然而,如果你是来读博士的,那就得另外考虑了。美国的博士一般都免学费有奖学金的,一般来说,州立学校的奖学金都没有私立学校高,当然也分系和学科了。就生物这一块来说,私立学校明显比公立高,我所在的University of Georgia,Ph.D.一年的奖学金基本在18000刀左右,而在本州的名牌私立大学Emory University,生物学科的奖学金在25000刀;隔壁州田纳西的名牌私立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能给到27000刀,至于Harvard,Yale等top高校,博士的奖学金足有30000刀一年。所以,如果你想来美国读博士的话,可以先考虑申请私立大学,直接原因是经济上会比较宽裕。当然,普遍来说私立大学都会好一些,申请会难一些。 说到了申请,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地点的选择了。个人认为首选应该是东海岸和西海岸。美国的大部分高的高校都集中在加州和东北附近。当然中部也有好的学校,比如Washington University, Illinois University等等。但东西海岸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很适宜居住求学。就我所在的Georgia州来说,有美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亚特兰大,这里曾经举行过奥运会,交通便利,真正是一个国际城市,著名的DELTA航空,Cocacola,CNN的总部都在亚特兰大。沿海城市有著名的历史名镇Savannah,我最喜欢的电影Forrest Gump就是取景于此。
个人分类: 美国生活|675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美国高校群众健身活动见闻——在milwaukee参加5miles长跑
LuDoor 2011-10-11 23:10
来 UWM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有一个多月了,虽然也参加过音乐节、华人社团、留学人员招待会等活动,但都只是走马观花,没有什么真正体会。 UWM 每年一度的 5 英里长跑募捐( panther prowl )是我深入参与的第一个美国高校文体活动,感觉还是有很多新鲜东西,赶紧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听说这个活动是大约 9 月中旬,华中师大来访学的赵博士告诉我说他报名了一个年度长跑活动,为学校募集奖学金的。于是我到 UWM 的网站上看到了活动介绍:全程 5 mile ,从 UWM 出发,跑到 milwaukee 的 lake park 打个转,再回到 UWM ; UWM 学生(凭 ID 号)报名费 18 美元,其他人 30 美元,送活动 T 恤一件,袋子一个。我平时比较爱运动,又想留件有纪念意义的 T 恤,所以当时就报了名,填了个人信息,并选了和赵博士一个 team. 从网上银行交了费,然后邮件通知我的 race # 是 323 号,报名的事就 OK 了。再后来,我们发现接收我们访学的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 ( sois )也报了一个 team ,当时一想还是要和找组织找集体吧,就和院长秘书联系了,说要和他们一起跑。 长跑活动在 10 月 9 号星期日上午举行,根据邮件通知我们 9 点半到 UWM 的 hartford Ave 进行注册,领取衣服、号码纸、礼品袋子等,到 lost and found 存了包,然后到 sois team的集合点,找 秘书领了系标,和见过一次的 sois 的院长 diatmar 教授一起聊了一会天,就听到广播让集中了。 参与者的编号排到 1200 多,男女老幼都有,有些人全家都来跑,有些人牵着各种品种的狗,还有一些父母推着婴儿车。感觉大家都会放松,像郊游似的。有一个人扮成 UWM 的吉祥物 panther (美洲豹)在人群中与大家互动,营造气氛,期间有两只宠物狗被吓到了,对着 panther 一阵吠,主人赶紧安慰它们。 出发次序的设置很让我意外。我以为要以报名时的 team 为 group 的,因为报名时是有各单位的 team 的,很多 team 都给队员发了佩戴的明显标志,如我们这个 sois 的 team 每人带两个黄色护腕,上面印着 i3 的院标。我们跟着 sois 的队伍到出发点时, diatmar 问我站哪个队,我才发现不是按院系站队的。指示站队的牌子只有 7 个,上面分别写着“ 5 minute mile ”、“ 6 minute mile ”,。。。,“ 10 minute mile ”以及“ walk ”。原来是让大家按自己习惯的速度选择。我不清楚自己的水平,就根据队伍里的选手体型估计了一下,选的是“ 9 minute mile ”的队伍。 在简短的预热活动后,开始跑。 Milwaukee 的秋天很美,环境保护的很好,天很蓝,空气清新,正是树叶变色的时候,一路上各种绿的、红的、黄的树叶让人心旷神怡。 路上有警察和志愿者清理路线,提供饮水及医疗服务,还有住在旁边的家长带着孩子在路边摆上小桌子,免费提供水和糕点。 跑的时候有 2 件事印象深刻:一是在我前面有 3 个大约 7 、 8 岁的小姑娘,一边跑一边聊,很轻松的样子,我开始心里估计她们跑不下来的,但是结果大出我的意料,到回程时她们还是很轻松地样子,在我喝水以后再看,她们越跑越远了,最后到终点都没有看到她们;第二件事和喝水有关,在回程时有一个饮水出,志愿者把一杯杯水端着,跑步者可以伸手拿到,杯子可以丢在地上,有几个志愿者专门捡地上的杯子,印象深刻的不是这,而是我灌了一口水,是冰水!我犹豫了一下,喝了,想想,又喝了一口,剩下的放在路边的桥栏杆上,结果不到 10 秒钟,胃就开始隐隐翻腾,有点痛了。我只好放慢速度,调整呼吸,结果一直到终点都没调整好。 整个活动期间都有很多公司提供了 party 服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享用,有多种快餐、水、水果、各种纪念品、活动券、照相留念等。跑完后我去转了转,拿了个钥匙扣,吃了个苹果,照了张像,看了成绩,一共呆了十几分钟,感觉 Party 挺火的,虽然没人维持秩序,也没见到不文明的行为。 我的成绩:我根据目测及跑完后不断贴出来的成绩名单估计跑步者大约 700-800 人,本人排在 380 名,中不溜,在 35-39 的 male 人群中排 19 名(不知道共多少人),时间 27.51 分钟(事后赵博士查了一下,路程总长应该是 5 公里,不是 5 英里), pace 为 8.58 minute mile 借此平台,请教大家一个具体问题:我现在需要用java把pdf格式文件的段落信息抽取出来处理,用什么具体工具或程序可以实现?如果您有对应工具程序的链接地址就更好了 补充:文本、章、节信息我都能抽取,就是段落不行,研究卡在这个地方了。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上大学的,你还让他继续读吗?
kejidaobao 2011-9-19 14:47
文/曹广福 全世界的高校里都有不用功的学生,据说美国高校大学生的微积分学得非常糟糕,我见过美国的微积分考试题,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估计中国一般高校的差等生都能考个高分,可为什么人家却能出高水平人才?我们的学生那么能考,却最终成不了大才,还得漂洋过海靠洋鬼子来培养?是中国导师的水平不行还是中国高校的硬件水平不行? 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学风是灵魂,而良好的学风取决于社会大环境、体制、教师、管理等诸多因素,仅仅靠改革几项措施显然无济于事。在我看来,中国高校目前的根本任务不是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如何五花八门地改革教学内容,而是如何让学生有兴趣与动力搞好学习,让老师有热情与心情投身教育。也许你会说:“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教师都在搞教育”。称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不是我杜撰出来的,是中国高校的最高指挥官说的,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我不知官员们是否真的深入过高校?是否真的了解高校的现状?身在高校的人只要随机地深入学生宿舍便不难发现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猛文,文章描述了大学生的原生态,很奇怪,这篇文章没有在科学网掀起哪怕是细微的波澜。这位学生写道(隐去文章中提及的单位):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流传:“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X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这篇帖子很长,这里只能引用一部分,看得出这篇文章是经过了深入思考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写出来的,我看了之后感到的是沉重与悲哀,多么希望这个学生说的都是偏激之言、是有点心理病态啊,遗憾的是,我觉得他是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学生,他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走向了社会(他文章中说的),又放弃了老板送他出国任职的机会去到偏僻的山村从事他认为的真正的教育工作,因为他觉得中国缺少的是真正的教育,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孩子有病。不是这孩子有病,是这个社会有病,是教育有病了。含辛茹苦的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上大学的,你还让他继续读吗?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应该多反省反省我们的教育,学风为什么日下?学生为什么厌学?中国的未来将是个什么样?我们的改革不可谓不多,几乎年年有新举措,年年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口号天天在喊,我们想过没有,这些改革对实际的教育产生过影响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素质教育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的创新教育创造了什么? (转载自科学网博客2011年3月5 日博文)(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学生写推荐信的一点体会——致即将准备出国的学生
热度 2 rczeng 2011-6-3 17:09
4月末的一天,看到以前工作的大学一位即将毕业的本科学生的来信,说是他已被美国某大学录取了,正在准备行程。同时表示非常感谢我给他写了推荐信。自己教过的学生有出息,老师当然心里感到很高兴。 在重点大学,本科学生出国留学也许很普遍,但对西部普通大学来说,自费留学的学生的确不多。 这位学生与我结缘于大三的双语课程。下课后,他主动与我聊天,计划将来去美国读硕士。我特别喜欢有抱负的学生,要他积极准备,如需要我帮忙的话,随时都可以找我。也不忘提醒他,应当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研究,提高各种能力,为自己将来留学、书写简历和老师写推荐信做好准备。 2009年下半年,重庆理工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项目。有学生来找我,我推荐了几位学生一切来参加,也包括这位学生。项目如期批准了,按照项目要求,他们也有压力完成研究内容和发表论文。重要的是,这种科研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基本条件、提供了额外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去年暑假,该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他的英文考试通过,正准备申请到美国高校攻读硕士,请我写推荐信。由于前期与学生有一年多的接触,我对学生课程成绩、学习态度、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当天晚上就撰写了一封推荐信。估计他前前后后申请了二十多所大学,少数学校需要邮寄纸质材料,大多数通过网上递交,持续了近半年时间。可喜的是,他的努力终获成功。他的成功也鼓励了他周围的同学,他们研究小组的另一位同学目前正在准备申请去美国学习。 老师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就像企业必须生产最优良的产品。我想给在校本科学生说的是,在人生要有更高的起点,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你需要找到更多的愿意做你老师的人,多与自己的老师交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你将受益终身。
个人分类: 随笔|49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多少中国人在美国当教授?
热度 5 jxhe 2011-3-13 09:28
总体上回答也许是有些困难的,不知有无可靠的统计渠道。这里仅以笔者所在学科( marketing )为例,对美国排名前 120 位高校中该学科的教授进行了一项统计,发现共有中国人 82 位,约占该学科全部教授(全职,含各级别) 1477 位的 6% 。另以学院为单位,在该学科有中国人任教的商学院为 55 家,占全部 112 所商学院的 49 % 。虽总量不多,但分布甚为可观。 与其他学科作横向比较,不知这个数字是高还是低。无论如何,我预计未来 5 年至 10 年,这个 6% 将会成倍上升。因为据我了解,大批来自中国的优秀人才正在美国一流商学院攻读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而其中的相当数量将会留在美国任教。 这批人才对国内商科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即便学成不回国,亦有多种途径广泛地影响国内学界。当然,如果回国并成气候,一些套路和规则就会随之改变。这是可以期许的。 我本人深感幸运的是,我的硕士导师乃为改革开放早期留学比利时,后学成归国的博士,他大约于 1990 年左右回到母校任教,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担任系主任后,更是以他的刚正、勤勉、创新与民主赢得同事们的拥护。他的品格、做派和观念对当时 20 多岁的我影响很大。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我在一些方面不信传统,有些创新意识的话,他是第一位影响我的恩师。但他在国内开创的事业处于上升和关键的时期,又毅然离开去美国做 富布赖特 访问学者,这是当时的我不太理解的。 国内以各种人才计划吸引海归,这本是好事。窃以为,在世界一流高校任教的中国人数量的不断增长,亦是悄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强大动力。 附相关数据( 感谢 CBS 的 2010 级研究生热心统计): 在美国排名前 120 位的大学中,有 112 所大学拥有商学院,占 93% 。 在这 112所 大学的 商学院中,有91家建有市场营销学系,占 81% 。 在上述 112所 大学的商学院中,共有市场营销学全职教师 1477 位,兼职教师 178 位,平均每个学院有市场营销学全职教师 13 位,兼职教师 1.6 位。在建有市场营销系的 91所 大学中,共有市场营销学教师 1360 位,兼职教师 73 位,平均每个系全职教师为 15 位,兼职教师为 2 位。这是美国大学市场营销系的基本规模。
1320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2010美国高校计算机系排行榜出炉
wanyou9 2010-4-21 23:06
2010美国高校计算机系排行榜出炉 作者cracked|2010-04-2021:11|类型学术园地|3条用户评论? 此文为转载,图片不知为何贴不过来。 哪些美国高校的计算机系实力最强?4月20日,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U.S.News》美国大学排行榜出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新的权威答案。在计算机科学学位项目排行榜中,卡内基-梅隆大学(CMU)、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四大名校并列第一,得分不相上下。 专业方向的排名(如下图所示)则显示了这四大名校各自的优势:麻省理工学院在人工智能和计算理论两个方向折桂,编程语言则落到了第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雄踞计算机系统方向冠军,但它的人工智能排在第四;以软件工程闻名于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意料之中地占据了编程语言头名,计算理论方面却排在了第5(排在第3和第4的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除编程语言外第2外各项都不突出,为什么也能在总榜上排在第一呢,难道是因为在硅谷,学生善于创业好找工作? 其他位列第5到第10名的学校分别是: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厄巴尼-尚佩恩分校(UIUC)、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前20名的学校得分情况如下图所示。 IT领域的另一大专业方向电子电气和通信排名中,麻省理工学院傲视群雄,显示出该校在硬件方面的强大实力,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第二。 其他位列前十的学校是: 4伊利诺依大学厄巴尼-尚佩恩分校(UIUC) 5加州理工学院 6佐治亚理工学院 7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亚堡分校(并列) 8康奈尔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并列) http://www.tektalk.org/2010/04/20/2010%E7%BE%8E%E5%9B%BD%E9%AB%98%E6%A0%A1%E8%AE%A1%E7%AE%97%E6%9C%BA%E7%B3%BB%E6%8E%92%E8%A1%8C%E6%A6%9C%E5%87%BA%E7%82%8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