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激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书《极度燃烧》出版!
gmy 2018-9-10 11:11
本书通过实验 、 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论述气相系统的超燃 、 爆燃和爆轰等极度燃烧现象。 第一部分(第 1 和第 2 章)为理想流(或称无粘流),简单介绍等熵波、激波和两者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第 3 和第 4 章)为粘性流,介绍层流和湍流,讨论流场的涡结构。第三部分为反应流(第 5 和第 6 章),介绍超声速和亚声速燃烧,层流和湍流燃烧以及对流和输运预混火焰。第四部分(第 7 ,第 8 和第 9 章)为激波 - 燃烧复合波。 其中, 第 7 章,基于一维理论模型,讨论爆燃、爆轰和燃烧转爆轰现象。第 8 章,讨论爆轰的稳定性以及 CJ 爆轰和临界爆轰的多维结构。第 9 章,介绍用于推进的爆轰,包括驻定爆轰、脉冲爆轰和旋转爆轰,讨论受限程度、边界条件以及波前流场对爆轰传播的影响。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0 \0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4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流体磁重联模型-大尺度磁岛融合、激波、尾涡结果1 (续)
cynosure 2016-9-21 08:50
大尺度磁岛融合、激波、尾涡结果1: http://ddl.escience.cn/f/A1Ye。 右侧下部左为一个典型尾涡形成发展过程
个人分类: where is my wind?|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流体磁重联模型-大尺度磁岛融合、激波、尾涡结果1
cynosure 2016-9-21 08:47
大尺度磁岛融合、激波、尾涡结果1: http://ddl.escience.cn/f/A1Ye。 左侧上部为一个磁岛相向运动、重联、等离子体左右喷射过程
个人分类: where is my wind?|3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爆燃与爆轰
热度 1 gmy 2016-7-7 15:38
预混可燃介质中的弱点火,产生火焰的传播,其 燃烧产物的膨胀,会压缩火焰前面的未燃介质,可能会出现激波。而激波在可燃介质中的传播,也可能直接诱导燃烧。这两种情况都是激波-火焰的复合波,区别在于,前者是火焰占据主导地位,称为爆燃(deflagration);后者是激波占据主导地位,称为爆轰(detonation)。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121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学》的审稿标准
热度 2 hxiuzhou 2013-2-18 16:52
《中国科学》的审稿标准
【编者按:此稿为我刊佘振苏编委推荐,并经两位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专家审稿严谨,作者答复详尽,令人肃然起敬!在此将全部审稿记录公布在此,向审稿专家和作者致敬! 一种新的激波/滑移线共存结构-审稿意见及答复.doc 】 激波和滑移线等间断在飞行器设计中的重要性 最近的一项研究提示, 上游流场滑移线的出现可以改变激波性质并引起新的噪声,这对需要同时关注气动力、热和噪身的飞行器设计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项名为《一种新的激波/滑移线共存结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年第1期,阐述了该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对激波性质的影响以及产生噪声的原因,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吴子牛教授带领学生白晨媛等完成。 激波、滑移线及其干扰效应可能改变飞行器升力特性和阻力特性,并引起局部气动加热和气动噪声,因此是现代高速飞行器设计中面临的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过去人们只关注到滑移线是一种次生结构。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在特殊情况下,不再是次生结构的上游滑移线,可以主导机翼脱体激波和机翼再压缩激波的性质,前者由脱体变为局部附体,后者由强激波变为弱激波。并且其自身的不稳定产生的气动噪声直接作用在机翼上表面(图1)。 这一发现无疑对气动力和气动噪声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这些问题是目前高速飞行器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批准号: 973-2012CB720200) 资助。 新闻来源: EurekAlert http://zh.eurekalert.org/zh/pub_releases/2013-02/scp-ios020513.php 来源文献: 白晨媛, 孙元昊, 耿扬, 李韶光, 吴子牛. 一种新的激波/滑移线共存结构.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3, 43(1): 94-103. . 图1 大攻角(AOA)流场仿真图片 超过临界攻角,机翼上表面除再压缩激波(A,RS),还存在滑移线(B,SS),机翼前缘(LE)脱体激波(DS)交于前缘
61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网上的明珠:太阳II型射电暴研究进展
Yaochen 2013-2-16 16:20
天网上的明珠:太阳II型射电暴研究进展
《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亦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两句的原意我们这里不管,此处只是借用天网一词和疏漏性质来描述太阳爆发中出现的激波现象。 日地空间中充满着等离子体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这一物质性质最为接近的当属气体,如空气。只不过等离子体是一种电离的气体,由荷电粒子而不是原子组成。 大家都知道超音速飞行的航空器在突破音障后会催生激波。由太阳日冕抛射出的高速物质在速度足够快时,同样会产生激波(也可俗称为冲击波,陨石坠落时便可驱动冲击波)。这个激波的空间尺度非常之大,在太阳附近便可轻松超过太阳大小;如果能够传播至地球附近空间,激波延展的尺度则有可能会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太阳半径大小---确象一面由太阳撒向太阳系空间的巨大的“天网”! SOHO卫星观测到的日冕物质抛射及驱动的激波特征。右图为左侧两图相减得到的差分图像,可以清楚看到白色抛射体前方存在一灰色晕状结构,这便是此抛射事件驱动的激波(由S指示)和激波后方的鞘层结构。中心白色圆圈为太阳光球表面。圆盘为SOHO卫星上搭载的LASCO-C2日冕仪的挡板。(图形取自Gopalswamy, 2010) 这张天网上的物质密度非常稀薄---即很“疏”,这是由太阳系空间中的稀薄等离子体所决定的。在太阳附近大气中,每立方厘米可达上亿个荷电粒子;而在地球附近,每立方厘米仅为几个荷电粒子。在正常状态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则能包含10^19量级的粒子数,由此可以想象日地空间中气体的稀薄程度。 这张天网又是漏的。空间中的等离子体物质并不会被这张网兜住并随之一起运动,而是漏过它。漏过激波的等离子体的性质会发生改变。被激波处理过的等离子体都会变得更热、更密(即被激波加热和压缩)。 激波还是空间中荷电粒子的有效加速场所!不管是对带负电的电子还是正电的离子都是如此。当然,加速的具体物理过程、能够达到的粒子能量等,与激波和粒子的性质、周围背景物质和电磁场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激波如何加速带电粒子的问题一直是空间物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大课题,由此分出了很多研究内容;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当电子被激波加速到一定能量,就会在等离子体中激发出等离子体振荡,并发射电磁波。此类电磁波的频率处于几百兆至几十千赫兹之间,波长则在厘米至公里范围内,对应于射电频段。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便已经发现此类来自太阳的射电辐射信号,并称之为太阳II射电暴(Wild, 1950)。 太阳射电暴可以通过动态频谱仪记录下来。仔细分析射电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反推产生射电爆发的激波传播速度、强度等性质。因此,在空间天气的研究中很有用处。自然,激波-电子加速和射电辐射激发的物理过程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科学研究课题。 动态频谱仪记录到的2007年12月31日发生的多支II型射电暴(纵坐标:频率,横坐标:时间,颜色:辐射强度)。右图为左图相应区间的放大显示。 动态频谱仪是II型射电暴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这类数据有一明显缺点,就是不具备空间位置信息,即仅从动态谱数据上推断不出射电源区的位置。射电日像仪是一种可以在特定射电频段上成像的仪器;工作频段通常较高,如超过百兆赫兹;在几十兆赫兹频段上工作的日像仪的空间分辨率不够高,通常难以得出这些频段上II型射电暴源区的位置和大小信息。即便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又常会因为没有同时间的激波成像观测而无法确定源区与太阳爆发的物理关联。因此,有关研究的一个重要未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确定II型暴的源区位置和大小、激波性质等。 在刚刚被美国天体物理学研究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接受发表的论文(Feng et al.)中,课题组采用了一种新的诊断II型射电暴源区性质的方法。该方法将射电谱形的特征与在白光、紫外波段的太阳成像观测中的物理过程建立关联,从而达到判断射电源区物理性质的目的。该工作所研究的是II型暴动态谱上的隆起,对应的物理过程是CME激波穿越高密度的冕流结构。由于II型暴射电频率主要由等离子体的数密度决定,因此,在射电源区穿越高密度结构时,谱形会出现隆起。这使我们得以判断出II型暴源区位置。 还有一个收获,也是本文立意所在。根据谱形隆起特征的抬升时间(~1分钟)乘以观测到的日冕激波运动速度(~600 km/s),便可以估算出射电源区的空间尺度。计算表明,射电源区在几十兆赫兹波段上尺度小于0.05个太阳半径,远小于此时激波面(天网)的尺度。II型暴发生时,辐射强度常会超越背景1至多个量级。因此,看起来射电源就像是镶嵌于激波面(天网)上的一颗或多颗耀眼明珠。注意,利用目前任何射电日像仪都无法在几十兆赫兹频段上解析如此小的源区尺度,这也说明了该工作所采用方法的独特效能。 有关工作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美国Alabama大学和Arizona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将于近期发表 (Diagnostics on the source properties of type II radio burst with spectral bumps, S.W. Feng, Y. Chen, X.L. Kong, G. Li, H.Q. Song, X. S. Feng, Fan Guo,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3)。
7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泡坍塌总是产生激波吗?
westcotthc 2012-2-8 19:45
空泡坍塌总是产生激波吗?
曾经看到一篇讨论如题的文章: Are shock fronts always present in pressure waves radiated by cavitation bubbles? 为了论证这个命题,作者进行了电火花空泡实验,得到了一些结果:当相对压力 Pzp190 时,空泡坍塌产生的压力波头的上升很急剧,大约不到 1us ,而当 Pzp190 时,形成的压力波头上升较平缓,已经不再具有激波的特征。在排除了测试仪器精度的因素后,作者没有进一步给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这里发表一点自己尚不成熟的看法。 气泡坍塌后的回弹实际上是一个先加速再减速的过程(这个现象在计算 Rayleigh 公式的数值解时,时间步取很小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看到),其临界点应该就是压力平衡的时刻,前一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当短暂,在水中形成压缩波。 当气泡的强度较大时,气泡坍塌较剧烈,加速阶段的时间较长,根据特征线理论,压缩波汇聚将形成激波;而当气泡的强度较小时,这个加速的时间较短,激波来不及行成,是不是可能导致波头上升较缓慢呢? 另一方面,气泡的坍塌和回弹过程中, RT 不稳定性也起着很大的影响,气泡的主要能量损失都是在这里消耗的,因此可以看到强度大的气泡形成的激波衰减得更快,形成很陡峭的冲击波头,而强度小的气泡形成的压力波则衰减较缓慢。 Figures are cited from Karel Vokurka's report.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5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谈云和分子云的形成(二)
qianlivan 2011-11-9 22:21
云-云碰撞或者其它原因,如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星风造成的激波可以方便地解释分子云的密度增大,但同时也会造成困难:温度升高了。如果激波后速度是 $v_1$ ,激波前速度是$fv_1$,那么激波后介质的密度会增大到原来的f倍,而动能的转化为介质的热能,使介质温度升高。可以计算,激波后温度大约是$T=m_{\rm H_2}(f^2-1)v_1^2/2k$,对于$v_1=1\rm km/s$、$f=10$,这个温度大约是10000K。在这样的温度下理应有可观的辐射,我们应该能看到“激波后”的光学和紫外波段明亮的分子云。当然,由于某种有效的冷却机制,这样的阶段可能很短,所以这样的“激波后”分子云数量并不多。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这样的温度下缺乏一种有效的辐射冷却机制,高温的介质会向周围低温介质膨胀,热能又转化为分子云中湍流运动的动能。分子云中存在湍流是一个较为确定的事实,但是对于湍流起到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研究指出湍流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分子云核的形成(从而导致了恒星形成),因此湍流的能谱和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有一定关系。不过我们对于分子云中的湍流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耗散知之甚少。 有人指出,湍流的驱动靠的是原恒星的外流,也就是说在原恒星形成之前没有湍流,那么湍流又是如何导致原恒星的形成的呢?于是我强烈怀疑这种说法。原恒星的外流当然对分子云的湍流能量有贡献,但是,外流的质量毕竟有限,如何能驱动质量数倍于其质量的分子云,产生湍流呢?我倒是觉得云-云碰撞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激波乃是分子云中湍流的能源,这在能量上是足够的,但湍流维持可能是个问题。结合前面提到的原恒星的外流,外流应该是维持分子云中湍流的一个因素,而不是产生最初湍流的一个因素。所以分子云中第一批恒星的形成靠的是外部作用(云-云碰撞或是超新星激波),而后续的恒星形成可能有分子云中第一批恒星的影响。 所以我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分子云中的湍流在分子云演化过程中有无变化?外流的总能量是多少?湍流的总能量是多少?在激波后气体中辐射冷却的效率如何?观测中是否有“激波后”分子云的迹象?
个人分类: 思考|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山喷发中的激波
jiangxun 2010-4-22 07:37
作者:蒋迅 见: Waves that will shock you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BER2uwepc 关于此次 冰岛火山 ( Volcano Eyjafjallajoull )喷发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博客。比如: 科学松鼠会: 飞机在火山灰云上面或者下面飞不行吗? 科学松鼠会: 关于火山的11个真相 科学松鼠会: 火山灰云对飞机有什么危害? 科学松鼠会: 近距离拍摄冰岛火山大爆发 itofly: 冰岛火山灰怎么影响航空飞行? 上面这段视屏则从另一个角度拍摄了这次火山喷发: 激波 ( shock waves )。我试图取一个视屏的截图,但效果不好 (上图中白线处)。只能让大家想办法看视屏了。火箭发射时也会出现 激波 。下面这个视屏截图就很清楚。 见: Watch as rocket destroys a sundog
个人分类: 航天|4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