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验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的动物实验研究
yanjx45 2018-4-9 08:52
此类动物实验研究的缘起: 1956 年,一位昆虫学家因经常进入大量蝙蝠聚居的洞穴而罹患狂犬病,该昆虫学家 ​​ 曾在美国西南部的德克萨斯州的许多洞穴中工作过,这些洞穴里棲息着数以百万计的墨西哥无尾蝙蝠 ( Tadarida brasiliensis ) ,而且已知 狂犬病在该蝙蝠种群中呈地方性流行。 病人没有曾被咬伤的记忆,因此怀疑 狂犬病毒感染可能是经由空气中的微水珠或雾化病毒引起的。 相关参考文献: Irons, J. V., Eads, R. B., Grimes, J. E., Conklin, A. (1957). The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bats. Texas Report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 15 , 292–298. Humphrey, G. L., Kemp, G. E., Wood, E. G. (1960). A fatal case of rabies in a woman bitten by an insectivorous bat. Public Health Reports , 75 , 317–326. 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多篇研究论文专门用小鼠作实验动物来研究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和相关机制。 Constantine 用动物和静电沉淀装置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 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确实可以 在某些例外的实验条件 下 发生 。 Constantine, D. G. (1962). Rabies transmission by nonbite route. Public Health Reports , 77 , 287–289. 很明显,鼻内暴露于液体微滴或喷雾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的暴露途径, 因为病毒经由 嗅觉神经通道( olfactory pathway ) 可直接传播到大脑。 但狂犬病毒很少能形成天然的气雾剂,因此,除了咬伤和抓伤以外,吸入或鼻内感染途径在狂犬病的传播和演变中的作用并不重要 。 Winkler, W. G. (1968). Airborne rabies virus isolation. Wildlife Diseases, 4, 37–40. Winkler, W. G., Fashinell, T. R., Leffingwell, L., Howard, P., Conomy, P. (1973). Airborne rabies transmission in a laboratory work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226 , 1219–1221. 下面重点介绍两篇较重要的相关实验的论文。 论文一证明: 狂犬病毒经口腔和鼻腔传播的 前提条件 是必须有非常高的剂量 (在通常情况下很难达到)。 即使是高浓度的病毒,实际上也不能经口腔感染。 论文二证明: 两种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的能力各不相同。 在 实验室环境 中,如果发生病毒的意外释放而产生传染性 RABV 的气溶胶,则对相关实验人员可能造成特殊危害。 论文一,动物实验研究证明: 狂犬病毒经口腔和鼻腔传播的 前提条件 是必须有非常高的剂量 论文题目: 狂犬病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实验性口腔和鼻腔传播 ( Experimental Oral and Nasal Transmission of Rabies Virus in Mice ) 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 43:10-15, 1979 刚断奶的雌性瑞士小白鼠暴露于来源于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 CVS ( Challenge virus standard )狂犬病毒或街毒分离株。 实验所用的攻击病毒为悬浮液或感染的鼠脑,暴露的方式包括通过胃管、通过向未麻醉小鼠的口腔中单次注射悬浮液、通过重复注射到麻醉小鼠的口腔中,以及通过单次滴加至麻醉小鼠的外鼻孔。 CVS 病毒的鼠脑悬浮液和感染了街毒株的臭鼬唾液腺悬浮液,在滴度 10 6 MICLD 50 / 0.03ml 时,在鼻内暴露的小鼠中始终能高比例地产生感染,在采用强迫饲喂和其他人工口腔暴露方法暴露的小鼠中,感染率可从低到高,并且在容许自由取食时感染率很低。经小鼠脑内传代的街毒分离株在滴度小于 10 4.5 MICLD 50 /0.03ml 时,很少能在通过任何经口服或鼻腔途径暴露的小鼠中引起狂犬病。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所使用的分离株, 需要病毒滴度 10 6 MICLD 50 / 0.03 ml 时才能在经鼻途径接种的小鼠中持续产生感染, 并且即使是采用口服接种,实际上鼻腔粘膜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 即非特别高浓度的病毒不能经鼻腔感染, 而即使是高浓度的病毒,实际上也不能经口腔感染。 论文二,动物实验研究证明: 两种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的能力各不相同 论文题目: 狂犬病毒经空气传播 (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lyssaviruses ) J Med Microbiol , 2006 , 55 ( Pt 6 ): 785-90 。 2002 年,在苏格兰有一位蝙蝠保护主义者罹患狂犬病样疾病,随后死亡。该病例是由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2 型( EBLV-2 )感染引起的。 EBLV-2 是一种与狂犬病毒( RABV )密切相关的病毒。这种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尚未得到证实。 在本项研究中,对狂犬病毒,特别是 RABV 和蝙蝠变种 EBLV-2 可能通过空气途径传播的假设进行了实验验证。 通过直接将狂犬病毒引入 鼻腔 中来感染小鼠。 用已在小鼠中适应的 RABV ( CVS 株)进行 鼻内 病毒攻击, 2 小时后,可在舌、肺和胃中检测到病毒 RNA 。通过直接鼻内接种病毒进行攻击的所有小鼠在感染 7 天后都出现了疾病征象。 在感染后 16 至 19 天之间,用 EBLV-2 直接鼻内接种进行病毒攻击的五只小鼠中有两只发病。另外,评估了一种简单的设备,在该设备中小鼠可以实验性地暴露于处于气溶胶形态的感染剂量的狂犬病毒。使用这种方法,小鼠用 RABV 攻击时,对吸入感染高度敏感,对 BLV-2 却不敏感。 这些数据支持这样的假设: 狂犬病毒特别是普通的 RABV ,在达到足够的剂量时能通过空气传播。 这提示, 在实验室环境中,如果发生病毒的意外释放而产生传染性 RABV 的气溶胶,则对相关实验人员可能造成特殊危害。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谌旭彬:中医曾两次大规模“验药”,结果很尴尬
fqng1008 2018-3-21 10:22
2017年7月1日生效的《中医药法》已经明确规定: “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亦即“中药古代经典名方”不必再走临床实验这道“验药”程序。 在当代,中医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 “验药”,结果都颇为尴尬。 一、首届药理学会上的争论 1961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 “寻找新药”。对传统中药做药理实验进行筛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者回顾了 1958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中医“验药”结果 : “解放以来,中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工作进行得不十分顺利, 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不少(宣称)临床报告有效的方药,在动物实验中得不到证实 。 ” “我们单位所做的中药筛选工作 多数为阴性结果(笔者注:不能证明有效),少数为阳性结果。 ” “用观察血管脆性、血凝时间等方法来研究止血的中药, 结果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另外,中医常用的补血验方若以现代检验方法,如查骨髓、检血象, 都不能作出肯定结果。 ”① 这样一种结论,无疑让当时与会的中医界人士颇为尴尬。会议期间,他们集中抨击了现代医学的 “验药”方式不适合中药: “有的是属于方法学上的,有的是 由于对中医学习不了不够 ,有的则是由于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肃性不够,因而许多药物实验得到阴性结果。 ” “重要的筛选工作,过去 方法上不够多样化 ,因此大多数是阴性结果。 ” “ 中医理论很多是西医难以理解的 , ……目前的一些实验方法很难反映出中药的真实药理作用。”② 当时的中药筛选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不过,主要问题不在于 “误伤有效中药”,而在于 很多中医机构乐衷于用 “临床疗效”取代“动物实验”和“双盲实验”,来判断某一药方是否有效。大多数时候,被认定为“临床有效”的药方,很难得到“动物实验”和“双盲试验”的证实。 如《中医杂志》 1963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所总结的那般: “ 结果的可重复性不高以及与临床结果的不一致,是中药药理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1959年抗癌中药的筛选报告指出,初试有64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50%,……但经复试,凡是能够评价的结果,竟没有一次得到50%的抑制率,即使抑制率达30~49%的,也只有13药次;湖北省卫生防疫站1958年报告,48种中药中,只有黄连对流感病毒呈抑制作用,但西安方面同样筛选(1959),曾多次购置黄连,都未能重复出黄连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与湖北方面重复的16种单味药中,却至少有12种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③ 因为大多数中药药方得不到 “动物实验”的证实,1961年的会议上,许多中医学界人士强烈主张以“临床效果”为准来判断中医药方的有效与否,强调“中医是一种临床医学”,“动物实验”不适合拿来验证中药。 有做现代药理研究的学者对此作了驳斥: “在评定中医药(临床)疗效时应实事求是。 有时由于未掌握疾病的规律,把自然好转的病人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也是应该避免的。 如果某药能治好一例结核性脑膜炎尚可理解。但是如果说某药能治好腮腺炎(笔者注:该病绝大多数可自愈),如无客观可靠的指标,就很难肯定。 仅根据病人主观症状好转就认为有效,根据是不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需有适当的对照才能判断药物的疗效。 ”④ 著名药理学家金荫昌的委婉发言,大略可以代表当年药理学界对此次 “中医验药”的总体看法: “中药几千年相传,究竟有效的多,还是无效的多,这是个问题。西方医学记载的药物也有几千种 ,例如十七世纪德国药典有五、六千种药物,今天继承下来的只有少数,似乎已有答案。但中药目前尚无答案。我们主观愿望是有效的多,但实际上是否如此,有待研究。 ”⑤ 图 1 1961年首届药理学会论文集 二、“慢性支气管炎”全国验药运动 1971年,医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展开了一场 全国规模的中医药筛选工作,并持续数年之久。 筛选目的,是寻找能够攻克慢性支气管炎的办法。 据中南海保健专家吴洁之子为乃父所作传记披露,这场筛选运动的起因如下: “毛泽东晚年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时有急性发病,甚至合并呼吸道感染,乃至肺炎。父亲从这一时期起,经常为此到中南海会诊。……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大约1970年10月下旬,……毛泽东又病了。主要表现是低热和咳嗽,而且越来越重。……毛泽东当时曾不客气地说道,你们大夫怎么连气管炎也治不好?此话对父亲他们触动很大,诊疗完后就此情况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当年11月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由卫生部牵头向全国医疗系统发出号召,展开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活动。”⑥ 也有资料称,这一筛选运动,与当时中国气管炎患者甚多有关。有数据称: “我国自1971年以来,7892万人普查的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2.5 - 9.0%(平均4%),50岁以上患病率为13%。”⑦ 此次筛选,采取了 “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仅截至 1975年),全国共派出医务人员近30万名,临床验药治疗440多万病例。 1972年,筛选出18种据说对防治支气管炎有效的中草药(绝大多数号称有效率在80%以上),1976年,《防治感冒及气管炎中草药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据说有效的中草药种类扩大至48种。⑧ 图 2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1981年出版两部《慢性气管炎实验方法汇编》 在当代医学史上,慢性支气管炎是唯一一种曾动用举国医学力量做药物筛选的疾病。如此大规模的 “验药”运动,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呢?著名中医陆广莘承认: “1971年全国范围的筛选慢性气管炎中药,针对‘咳、喘、痰、炎’,筛选出止咳、定喘、化痰、消炎的18种草药,却又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百余年来,从麻黄素开始,能从中药里成功提取分离成为化学药的不到60种。” ⑨ 当然,陆广莘等中医界人士并不认为这种结果意味着中药无效者居多,他们更愿意将原因归咎于 “实验方法”和“疗效观设计”出了差错,与60年代一样,继续强调“中西医学观存在差异”。 其实, 考虑到那是一场带有 “群众运动”色彩的药物筛选,出现这种结果并不奇怪。毕竟,煤油也曾被当年的医学工作者认定为是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良方 ——1971年,《辽宁医药杂志》的一份实验报告称:某“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协作组”使用民间单方煤油,“共治疗慢性气管炎182例,……有效率达91.0%。”具体实验方式是:“用抚顺市石油三厂生产的煤油。成人用量每次四至五毫升,每日一至二次,饭前二至三小时服用,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用三个疗程。”⑩ “煤油治慢性支气管炎”当然是极端案例。不过,同属“群众运动式验药”,其他号称有效率超过80%的中草药,其结果可信度并不会煤油高出多少,“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乃情理中事。 图 3 煤油治慢性气管炎的实验报告 注释 ① 中国生理科学会药专业秘书组 /编著 . 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P161、P167、P172。 ② 同上, P168、P171、P172。 ③ 高晓山 . 建国以来我国中药药理研究概况 . 中医杂志 , 1963年第8期。 ④ 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 P168。 ⑤ 同上, P167。 ⑥ 吴新生等 . 共和国领袖首席保健专家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P372~375。 ⑦ 翁心植、邱鹤庚,《九年来我国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的一些进展》,《北京医学》 1981年第2期。 ⑧ 把防治慢性气管炎工作一抓到底》,《广东医药资料》 1975年第3期,转引自:四川医学院等/主编,《中国现代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P126。 ⑨ 陆广莘,中医学之道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P301。 ⑩ 抚顺市卫生局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协作组 . 煤油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辽宁医药杂志 , 1971年第3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滨涛:血压测量——从理论到实验
fqng1008 2017-6-23 08:21
柯氏发现了可以以听诊的方法测量血压, 百余年以来为守护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柯氏对柯氏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敲击样声音伴随吹风样杂音)和分类(五期柯氏音),并告诉了我们如何应用柯氏音判定血压,然而并没有搞清楚这一重要的 血压测量 的判定标志的起源和性质,更没有解释柯氏音判定血压的科学依据,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血压测量结果的解读。教科书以涡流理论解读柯氏音 ,但仍不能科学地解读临床上出现的一些血压现象,如最常见的老年人高收缩压低舒张压现象,虽然医学界公认导致老年人低舒张压的理由是由于血管硬化,然为何硬化就会导致低舒张压却不能更进一步地解读,即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 依据物理学原理并结合医学理论、医学常识和医学实践,对血压测量判定标识的起源和性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血压听诊音的概念,认为血压听诊音的出现是由于经动脉传来的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与受压后发生了形状改变的肱动脉发生了共振的结果,并据此提出了血压测量的共振理论,而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一、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要点 在物理学上,当被振动物的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就会发生被振动物的协迫振动,称为共振,二者频率相同时发生最大振幅的共振。 1 .心脏瓣膜是产生振动波的振动源,振动波传至胸壁则产生了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等,这是医学常识,勿需证明; 2 .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波沿动脉和血液传播,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上甚至有双音的心音传来并被听到; 3 .肱动脉是被振动物 (1)肱动脉具有固有频率:虽未经证实,但人体其它器官或组织是存在固有频率的,如头颅是8-12Hz,胸部是4-6Hz,腹部是6-9Hz,盆腔是6Hz,心脏是5Hz等,故动脉也是会存在固有频率的。 (2)肱动脉固有频率具有频率改变的基础:套用物理学固有频率的公式,动脉固有频率的公式是:ω= ,ω为固有频率,k为弹性模量,m为动脉质量。弹性模量与物体的密度、刚度、形状等有关,而形状又包括长度、径度、连续性等因素。密度和刚度的增加以及径度的减小会提升k值(细琴弦频率高)。肱动脉会发生硬化的改变,不但使其径度变细,而密度和刚度亦增加,这意谓着k值的提升,这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缓慢变化;肱动脉还有一种可以在瞬间发生的变化,即当我们给袖带充气时,其内血液可以被挤压出去甚至完全断流,其结果就是肱动脉质量的急剧下降而减小了m值,但肱动脉受压时其弹性模量是否会也发生改变尚不清楚,需待进一步研究。k值的增加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而提升了动脉的固有频率,而动脉质量的下降则是快速发生的过程也提升了动脉的固有频率。 4 .共振条件:所以,当肱动脉受压时,即使不考虑弹性模量的因素,单单是肱动脉质量的瞬间减小也足以导致肱动脉固有频率的急剧增加,其结果是肱动脉固有频率增加至接近或等于甚或超过瓣膜振动频率,共振就发生了; 5 .核心内容是对判定标识的认识:血压听诊音是由于经动脉传来的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与受压后发生了形状改变的肱动脉发生了共振的结果,即血压听诊音起源于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其性质是共振音。 6 .共振理论认为,血压听诊音只能用于判定收缩压值,不能同时用于判定舒张压值。 二、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验证 1 .动脉脉音图特点及其波形命名 血压测量的共振理论认为心脏瓣膜关闭产生的振动波沿动脉和血液传播,而此振动波可以在人体胸壁上被称作心音图的描记设备记录下来,我们用同样的设备在肱动脉血压听诊处既记录下了血压听诊音,又同时记录下了肱动脉脉音,这样的影像称为动脉脉音图( Phonarteriogram)。 图1 未测压时动脉脉音图: A主峰;C后峰;B前峰 图1为未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图,图中最高大的波称为主峰(A所示),紧邻其前的称为前峰(B所示),紧邻其后的称为后峰(C所示),有些类似于心电图的影像,但其主峰脉音波形有明显的参差不齐的变化现象。 图2 全过程肱动脉脉音图 最左边的A是未加压时主峰脉音波形;E是袖带充气时的充气音波形;充气结束时和读取收缩压时之间是受压变小甚或呈直线的主峰脉音波形;D是血压听诊音波形,最右边的A是加压变小的恢复期主峰脉音波形。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血压测量的全过程,我们把未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图和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图横向各压缩50%后再拼接到一起,成为血压测量全过程肱动脉脉音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主峰脉音波形的变化情况,血压听诊音波形的出现、变化和消失情况,以及袖带压力逐渐减低后受压的主峰脉音波形的恢复情况。 2 .动脉脉音和血压听诊音的起源 图3 未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和心音的同步音图:上为脉音图,下为心音图,A是主峰脉音 波形,C是后峰脉音波形,S1是第一心音波形,S2是第二心音波形。 图3 是未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和心音的同步音图,可以看出肱动脉主峰脉音波形出现在第一心音波形之后,肱动脉后峰脉音波形出现在第二心音波形之后。 图4 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和心音的同步音图:上为脉音图,下为心音图,D是血压听诊音 波形, S1 是第一心音波形,S2是第二心音波形。 图4 是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和心音的同步音图,可以看出,血压听诊音波形与动脉主峰脉音波形粘连在一起,共同出现在第一心音波形之后和第二心音波形之前。 通过肱动脉脉音和心音的双通道同步描记设备,证实了:(1)肱动脉主峰脉音、血压听诊音二者都与第一心音同源,即由房室瓣关闭产生的振动引发,更加准确了共振理论对血压听诊音的定位;(2)肱动脉后峰脉音与第二心音同源,即由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产生的振动引发;(3)尚不明确肱动脉前峰脉音是否与第三、第四心音关系。 3 .血压听诊音的性质 图5 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图:第一个A是给袖带放气时收缩压读数之前受压变小的主峰脉音 波形, 第一个D是紧邻其后的窄高形态的血压听诊音波形;M是涡流音波形;后面的A是恢复期的主峰脉音波形。 从图5中观察到,每一组的主峰脉音波形和其后面的血压听诊音波形的距离,从第一组到最后一组其间距越来越短,最后一组的血压听诊音波形落在了主峰脉音波形的顶端,这就是血压听诊音的游走性变化,而靠听诊血压是无法发现这一现象的。 图6 测压时肱动脉脉音图:D为直线条形态的血压听诊音波形 从图6中观察到,顺序出现的血压听诊音波形显示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变化现象,恰似织布的梭子形状,这就是血压听诊音波形的梭形变化,依然可以看到图中其呈现的游走性变化现象。我们听诊血压也常常会听到血压听诊音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变化情况,即血压听诊音音强的梭形变化。 血压听诊音波形的游走性和梭形变化两大特点,就是其共振性质最有力的实验证明,在此不再赘述。 三、总结 肱动脉脉音图的发现,实现了血压听诊音由声音状态的动态研究到图形状态的静态研究的转变,使得研究者可以对同一血压听诊音波形做讨论性研究,而不是以前的研究者对各自听到的不同的血压听诊音各说各道,自圆其说,无法证伪。脉音图,作为老方法新应用的一种研究工具,其意义在于: 1 .不但发现了血压听诊音波形的存在,更发现了动脉脉音波形的存在,从而丰富了血压测量领域的研究内容。 2 .确定了血压听诊音和脉音是起源于房室瓣关闭所产生的振动。有学者认为 :第一心音波形的幅值与左心室血压高低呈正相关,这至少又更进一步说明以二尖瓣为主的房室瓣关闭产生的振动是血压听诊音和脉音的起源地。那么,与第一心音同源的肱动脉主峰脉音波形的幅值也就会发生与第一心音波形一样的变化,这就解释了脉音图上发现的主峰脉音波形参差不齐的原因。因此,肱动脉主峰脉音波形的变化就有可能预测血压听诊处的血压高低,从而成为血压波动的指标。医学界虽然明确了血压昼夜波动、季节波动、随年龄的血压波动等血压波动现象,也提出了血压短时波动的概念,但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指标研究并证明它。共振理论及其实验认为:无创血压测量法测得的不是同一次心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而每次心搏的血压都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心肌收缩力的不同所造成,其中又以各种原因导致的每次心搏的回心血量不同的因素更重要。血压听诊音起源的认定,是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科学性最重要的循证证据之一。 3 .肯定了柯氏无创血压测量法对收缩压测量的科学性,同时也对无创舒张压测量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这是因为,心音和脉音的同步音图证明了血压听诊音只出现在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之间,即心动周期的收缩期内,而从未出现在第二心音和第一心音之间,即心动周期的舒张期内,故只能用于判定收缩压而不能用于判定舒张压,用它判定舒张压就违背了舒张压的定义。无创血压测量法没有问题,但其对测得的结果的解读是半对半错的,即收缩压是对的,而舒张压是错的。在这里,我们用“舒张压”特指以往的无创舒张压。无创血压测量法对舒张压的误读,肯定对临床上收缩压不是很高而“舒张压”很低的老年人的治疗造成了影响(保守了),也折扣了以“舒张压”为诊断标准的研究文章的科学性,等等,不一一列举。虽如此,但因为共振理论及其实验是支持收缩压测量的,解读虽有瑕疵,但好在没有影响大局,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以收缩压为主要标准。三峡大坝,是以高水位判定危险性的。 4 .确定了血压听诊音的共振性质。血压听诊音性质的确定,一是解决了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为什么会出现柯氏音的迷惑: 血压听诊音是由于受压肱动脉段内的血液被挤压出去后导致了动脉质量(m)的快速下降而提升了固有频率,使之频率接近心脏瓣膜振动的频率,并与经由动脉传来的心脏瓣膜产生的振动发生了共振而产生的,从而解读了柯氏所描述的柯氏音的主要组分即敲击样声音的共振音性质;二是提出了共振压的概念,认为所有伴随血压听诊音的袖带内压力都是共振压,而只有最先出现的共振压即最大共振压才可以被认定为收缩压,而最末出现的共振压即最小共振压却不是舒张压;三是解读了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高收缩压低“舒张压”的情况,是因为动脉血管随年龄出现的一种缓慢的硬化性变化导致的动脉血管的弹性模量的增加提升了老年人肱动脉的固有频率,这样,即使在袖带内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会使得老年个体的肱动脉更容易发生与瓣膜振动的共振,故会出现较低的最小共振压即“舒张压”。当然,无论是测得的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其高低必然是由个体真实的血压所决定。一些老年人出现的“舒张压”低于重要器官60-80mmHg的最小灌注压的限定而没有发生终点事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无创血压测量法测得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舒张压;四是赋予了“舒张压”新的含义: “舒张压”的科学称谓是最小共振压, 其值越低说明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但“压差”加大是否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尚不敢定论。血压听诊音性质的确定,是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科学性最重要的循证证据之二。 5 .对血压测量涡流理论的看法。以教科书为代表的血压测量涡流理论是迄今为止比较 成熟的被广泛接受的、应用物理学的理论解读血压听诊音起源和性质的流行理论 ,其认为血压听诊音是血流通过受压变窄的肱动脉发生了涡流而产生的,但我们看到图5中所记录到的8个血压听诊音波形中只有中间的四个血压听诊音波形有涡流音成分,这说明,如果以涡流音作为血压测量的判定标识,其测得的收缩压值要更低而“舒张压值”会更高。实际上,涡流理论只是解读了柯氏音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起源与性质,即对其杂音的起源和性质作出了解读,而其在对血压的判定上同样遵循了柯氏无创血压测量法的规定。 6 .血压听诊音、涡流音和柯氏音的关系。血压听诊音是柯氏音中的敲击样音组分,涡流音是柯氏音中的杂音组分,二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五期柯氏音,以血压听诊音组分为主的二者比例的多寡成为柯氏音的分类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只是以血压听诊音作为血压判定的标识。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人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接受血压测量的共振理论。不管怎样,以循证科学的思维进行的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科学地验证了其核心内容----血压听诊音的起源和性质。迄今为止,只有血压测量的共振理论及其实验能够科学地解读临床上重要的血压现象即老年人高收缩压低“舒张压”的情况,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由于肱动脉脉音图是开创性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前人的研究资料供我们参考,也正因此,该领域的研究才更具有挑战性和成果性。共振理论和实验本身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肱动脉固有频率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脉音波形的变化与测压动脉血压高低关系的研究,脉音波形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研究,血压测量运行模型的研究,同次心搏的有创和无创血压对比研究等重大课题,期待更多的同仁的参与与合作,丰富共振理论的内容,彻底改变国内医学领域紧步他人后尘的状况,争取在血压测量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姚泰主编. 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6-177. 王滨涛,王柏岩.血压听诊音性质的理论探讨.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3):9-12. 王滨涛,王柏岩.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验证(一):动脉脉音图特点及波形命名.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1):69-74. 王滨涛,王柏岩.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验证(二):动脉脉音和血压听诊音的起源.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2):157-162. 王滨涛,王柏岩.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验证(三):血压听诊音的性质.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3):258-263. 陈剑.心音信号自动分析与识别算法的研究 .重庆:重庆大学,2003. 刘大为.临床血流动力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9,117.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科学家成功设计出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
fqng1008 2016-1-20 08:04
日前,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惠利健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团队等成功设计出全新的基于“ hihep细胞 ”的 生物人工肝 系统,可显著提升肝衰竭猪的存活率,并有望延续肝衰竭患者的生命。 对于重症肝衰竭,除了肝移植外,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治疗手段。对此, 科学家 们提出了采用生物人工肝系统为病人提供肝功能的治疗方式。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也能为计划肝移植病人争取时间,等待合适的肝源。 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技术是用于治疗的功能 肝细胞 。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生物人工肝主要采用猪原代肝细胞或者人肝癌细胞作为功能肝细胞的来源。但这些细胞或者在安全性方面,或者在功能性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严重阻遏了生物人工肝在临床的应用。因此,获得全新功能肝细胞是推进生物人工肝在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 在这次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hiHep细胞”填充入生物人工肝中,观察其救治 急性肝衰竭 猪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未治疗的急性肝衰竭猪一般会在3天左右死亡,而采用“hiHep细胞”生物人工肝救治的急性肝衰竭猪其存活率在80%。存活后,猪的各项指标都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惠利健研究员表示,肝脏类似于“化工厂”,其本身具有生物合成及代谢解毒的功能。如果肝细胞已经衰竭,在这些功能几乎丧失的情况下,医生借助部分外来的肝细胞参与人体正常的肝功能活动,可帮助病人度过极其困难且危险的时期。该研究首次证明,基于“hiHep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在大动物治疗实验中是有效且安全的,这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专家预测,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的研究成果,有望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时间,为肝脏治疗和换肝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等与合作:生物学家的社会行为学研究
热度 1 fqng1008 2015-3-26 08:37
当生物学家研究人与动物的社会行为时,往往能够给我们的经济学、社会学增添许多实验证据。最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current biology的文章,研究了服用多巴胺可以让人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加愿意帮助不幸的人,被认为是这方面的重大进展( Dopamine Modulates Egalitarian Behavior in Humans )。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药物改变大脑前额皮质的神经化学平衡会导致参与者更加愿意参与 亲社会行为 ,比如保证资源的平均分配。未来研究可能对大脑中 多巴胺 调节机制与 精神分裂症 等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开发诊断心理疾病的工具和治疗精神紊乱的方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并分别给与其安慰剂和托卡朋药物处理。托卡朋是一种延长大脑前额皮质中多巴胺作用效应的药物,多巴胺与奖励应答和积极性有关。在服用了不同药物后,参与者们参与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他们要将手里的金钱在他们自己与陌生人之间进行分配。结果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们相比,服用了托卡朋药物的参与者们,他们对金钱的分配更加公平和平等。通过计算机模型分析发现,在托卡朋药物影响下,参与者们对游戏中金钱分配的不平等更加敏感更加抵触。 之前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分配的公平性是通过大脑前额皮质进行衡量的,该区域会受到多巴胺影响,这项研究让人们看到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在这项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思想上的公平性是一种稳定的特性,这项研究并没有否认这一观点,但该研究同时也证明了这种特性是如何受到大脑中特异性神经化学信号的影响。这项研究提示,心理行为与神经化学之间的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另一个研究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武课题组,结果有效地解释了诸如人类社会、灵长类中,为何有些个体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跟其他个体、尤其是优势个体“搞关系”。该文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Discriminative host sanction together with relatedness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in fig/fig wasp mutualism )。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和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以来的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都意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悖论:如果选择的单元是个体或个体是理性(即自私)的话,合作系统内的个体为什么能够减少或完全放弃自己的直接适合度或利益(完全的利他性)而演化成合作系统。 当前,解释这类利他性合作行为演化的主要是亲选择理论(即Hamilton定理)和 互惠 选择理论(即“多次重复囚徒困境”原理)。亲选择理论和互惠选择理论认为:如果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存在亲缘关系或互惠关系,选择合作的策略将会提高彼此的适合度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将是严格优势策略,任何个体将不会有动力选择其它策略形式,形成合作的纳什均衡。上述理论认为:由于合作双方利用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化或自我抑制机制,合作双方将不会因公共资源的紧张而发生竞争。 然而,现实的合作系统中,竞争或 投机行为 总是能够观测到,如蜜蜂或猴群系统存在的投机行为或直接 冲突 ,人类社会中夫妻总是存在吵架或离婚等。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合作系统优势方对系统内的投机或竞争行为的惩罚可能是合作行为演化的另一重要动力。但是这种非对称性的被迫选择与亲选择或互惠选择是相互独立的机制,还是存在本质的联系?至今没有任何明确的理论和实验证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武课题组以著名榕树-榕小蜂合作系统为模式系统,实验结果发现:优势的榕树对小蜂投机行为的惩罚取决于小蜂与榕树之间关系的“好坏”。小蜂与榕树之间互惠或间接的遗传关系系数越高,榕树对小蜂的投机行为惩罚就越小,相反就越大。这个结果跟人类的社会、经济学行为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合作双方之间亲缘关系或互惠关系越高,发生冲突时,合作优势方对其投机或冲突行为的惩罚越小。 这个发现首次证明非对称性惩罚选择与亲选择、互惠选择理论将可能得到理论的统一。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semianr7 实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案例
tianchuanhao 2013-4-16 10:04
l 时间: 2013 年 4 月 12 日 14:00-16:30 l 演讲人:范良聪博士 “旁观者何以冷漠” l 演讲人:陈丽君博士 “关系对伦理行为的实验研究” l 主持人:吴金群博士 l 点评人:范柏乃博士 l 参与人: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教师、经济学院杨晓兰副教授、陈叶烽博士、古保静博士等,政府管理系和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许彬教授。 范良聪博士从小月月等社会事件出发,引出了“旁观者何以冷漠”这个话题,他认为第三方惩罚对于社会规范的维持至关重要。在 Gill 和 Prowse ( 2011 )的基础上,通过一组引入真实劳动( real effort )和第三方的独裁者博弈实验,探讨了由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实施的惩罚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实验于 2012 年 7 月在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进行,实验被试由通过浙江大学 BBS 征募的 84 名非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实验借助瑞士苏黎世大学开发的 ztree 软件平台完成( Fischbacher , 2007 )。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对惩罚的需求是否敏感反应于惩罚价格?通过操控实验中独裁者做出分配决策之后第三方面对的惩罚价格检验了这一点。结果发现,第三方确实愿意花费成本惩罚违背潜在规范的独裁者。第三方对惩罚的这种需求一方面随着惩罚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独裁者规范违背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引出接受者关于第三方在给定惩罚价格水平下是否会实施惩罚的信念,论文还证明了这种动机模式的普遍性。本文的结论是,即便利益无关,第三方惩罚这种看似纯粹利他的行为背后也存在很强的经济考虑。这意味着在构建有关惩罚的微观行为模型进而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 陈丽君博士则从个人早期的中美诚信对比研究出发,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人的不诚信倾向确实更高。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特有的关系文化是导致不诚信的重要原因,然而也有相反的观点。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关系导向和关系强度对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作者假设关系导向对商业环境中的不诚信行为有正向作用,除此之外,生存压力、资源禀赋与不诚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都会影响到伦理行为。按照投标中的投标者与招标者的合谋行为(不诚信行为)作者设计了一个竞标决策游戏。实验被试来自于为浙江大学各校区的学生,从 2011 年 10 月份开始至 2012 年 4 月前,共完成 280+139 人次实验,有效为 390 人次。实验中利用老同学与陌生人来操纵关系变量,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失败率来操纵压力变量,利用被试者初始分配的筹码来操纵资源禀赋,利用计算机来操纵不诚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并对实验结束后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对各变量的实际感知。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本文的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假说大部分通过了检验,关系确实助长了非伦理行为,除此之外,侦察概率提高(惩罚降低,期望收益不变)也会明显的降低非伦理行为。这意味着在类似招标的商业环境中,为了降低不诚信行为,应该引入关系申报与回避制度,同时应该通过多元化的监管提高侦察概率。 参会者针对每篇论文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实验设计、被试样本、统计检验以及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等方面,此外,也对论文题目与实验内容的关系、一些重要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许彬教授对实验室的运行进行了介绍,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利用实验室这个平台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发展非常快的一个研究方法,虽然实验研究还存在外部效度的问题,但也有不少研究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他们发现同样的被试者在实验环境和真实环境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大学生参加模拟招标是否能够拟合真实环境中商务人士的行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实验研究的外部可推广性还存在质疑。但这并不能否认实验研究在其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消除非实验研究常见的内生性问题,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政策等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记录人:田传浩 2013/4/14
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一种探险精神
benlion 2011-8-20 14:34
为何近现代西方科技一直在飞跃发展,为何一直在层出不穷创新,让人眼睛跟都跟不上 - 那就是一种探险、甚至冒险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而不是一种聊聊唧我、左顾又朌、患得患失的心情,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如居里夫人所说的象螺陀那样飞速运转的精神,周围的一切嘈音都不至于打搅自己宁静的心思。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提供了如同老子说的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也造就了90年代未我在互联网上与世界许许多多著名科学家探讨新的科学范式和科学思维的机会;然而,成为了习惯也未必就都是好事情,网上太多活动,常易陷入肤浅和浮糙的心境,因此,作为一种网络日记的方式记载,以供未来整理成文章,也许比较合适。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非常不同于科学创立时期的研究,那时是科学爱好者和富人们玩的游戏,而今,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生涯,科学研究的大量时间用在如何申请与获得研究经费,购买哪些仪器设备、消耗品和试剂,如何写论文和如何发表在何种刊物上,仪器、刊物、软件、数据库、资料等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如何使中国的科学仪器工业、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期刊出版业发展起来将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科学的原始创新,往往首先来自实验方法、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在早期的科学创立时期,科学家本人就是实验室技术、设备的发明与制造者,现代科技,实验科学家的研究,更多依赖于实验室技术、仪器和软件等制造商,很大程度上科研经费回馈到了制造商和出版商。 (个人日记) 科学与艺术、真实与幻想的结合 - http://bio-fiction.com/ (第12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 http://www.icsb-2011.net/icsb-2011/ 的展览)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典型风格 - 始于1996年北京中关村,我组织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将我自己的以4色原理、ATGC碱基为计算机编码的绘画作品*,以及我的画家、诗人朋友的作品带进会场展厅,1999年我在德国建立英文版系统生物科学网站,以及之后将我在英国的绘画、诗歌作为网站首页等 - http//www.sysbioeng.com/ ,细胞分子电子线路与转基因技术整合的世界第一张示意图是1999年我为筹办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会议绘制的封面图。 *,博客肖像就是1996年当时我画的自画像。
2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前苏联对人体“特异现象”的实验研究
热度 2 Helmholtz 2011-7-23 12:23
爱德温·梅 拉里萨·维兰斯卡娅 ( Edwin May, Larrissa Vilenskaya ) 加里福利亚 认知科学实验室 (何宏 译自1993年文章) 摘要: 本文较深入地介绍了前苏联就超常精神现象所作的研究。作者们曾经在 1992 与 1993 年访问俄罗斯两个月,并接触了莫斯科与诺夫斯别斯克的研究者,作者主要介绍的是超常精神现象实验( Anomalous Mental Phenomena )(主要是指致动及生物致动),这也是前苏联的特异现象研究的重点。作者尤其细致地讨论了人与下列目标系统之间的作用: 1 、微型热量计, 2 、电子噪声产生器, 3 、细胞组织, 4 、植物种子, 5 、植物的生物潜能, 6 、发电鱼的电脉冲产生频度, 7 、老鼠的饮食习惯, 8 、人的反应时间, 9 、人的脑电参数。 1、简介: 本文中,我们介绍一些前苏联超常精神现象的实验研究情况( Anomalous Mental Phenomena, AMP )。我们于 1992 年的 9 、 10 月份访问了莫斯科,随后于 1993 年的 5 月又访问莫斯科与诺夫斯别斯克。本文中我们就俄国的考查情况作一个简要的通报。除去少数个别例子,我们了解的情况尚不足于: 1 、全面评述实验的过程和细节, 2 )正式地综合统计分析各种研究项目(比如说对所有的生物致动实验)。希望与俄国同事正式合作时,可以接触到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数据。 苏联的 AMP 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离体作用”的实验研究_即致动功能对有生命及无生命系统所起作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起当年著名的特异功能人如尼娜 . 库拉金娜( Nina Kulagina )( Volchenko et al. , 1984 )等人的致动实验,回想起大量的精神外作用实验,针对不同物理系统的实验( Bobrov , Kolesnikova & Shraivman , 1986 ; Gurtovoy & Parkhomov , 1991 , 1992 ; Kornikov & Rayveysky , 1991 ),影响植物生长实验( Morozova , 1989 , 1991 )以及影响植物生物潜能( Dolin , 1992 ; Dolin , Davydov , Lemeshko , 1993 ),以及对植物的种子在发功前与发功后的核磁共振测量( Reshetnikova , 1989 , 1991 )。根据所能得到的俄国文献,我们本文主要分析那些致动及生物作用研究。 2、对物理系统的“离体作用” 2.1 “离体影响”微型热量计    1980 年以来,葛托夫( George K. Gurtovoy )(眼科研究所同位素应用实验室的主任,莫斯科国际人类潜能科学院主席)便与物理学家帕克诺夫开始合作研究对诸如微型热量计及电子噪声产生器等物理系统的“精神影响”( Gurtovoy , Dubitsky & Parkhomov , 1993 ; Gurtov & Parkhomov, 1991 , 1992 )。   一套实验装置如图 2.1 所示。首先有一个用于同外界隔温的抽真空玻璃保温瓶( 1 ),微型热量计则包括一个不透气的铜套( 3 ),里面是一个 20 mg 的测温用的金属金属热耦( 4 ),它又被装在一个金属杯中( 2 )。热量计的旁边还有一个相同的铜套( 5 ),内装用于温控的温度不敏电阻。这样的一套装置据称可以测量 10 -5 度的温差变化,而且极好地与外部环境相屏蔽。据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说,这样的热量计对 10 4 V / m 的静电场及 10 -2 特斯拉的磁场都没有反应( 1992 )。功能人发功时距离仪器 0.5 -20 公里 ;有一些长程实验甚至是在莫斯科与诺夫斯别斯克之间或者是莫斯科与索菲亚之间。功能人的作用就是使热量计与对照期间相比出现变化。在这样的实验中,只有观察到 2.0x10 -3 度以上的变化,这相当于计录仪上的 10 mV 的输出信号,才被确认为有作用。在一次实验中,功能人从莫斯科对诺夫斯别斯克发功, 8 次中的 6 次是阳性结果, P2.8x10 -4 (波松分布)。而在对照的实验期间, 9 次中仅有一次是阳性, P0.111 。而在另一次的莫斯科与索菲亚之间的长程实验中, 13 次的发功出现了 8 次的阳性结果,依旧假设前面的对照背景水平,则这相当于 P1.1x10 -4 。在另一次莫斯科市内, 20 公里 作用距离的实验中, 18 次的发功,获得了 12 次的阳性结果( P5.5x10 -5 )。这样的一些实验看上去到了精心设计,而且似乎没有明显其它人为因素能够解释这些现象。通过 P 值的叠加( Rosental , 1984 ),我们可以算出这样三次实验的共同 P 值是 1.5x10 -11 。当然我们需指出用于运算的前题假设本身可能有误,但是结果看上去还是相当可靠的。  2.2 “离体作用”于电子噪声产生器 由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所做的另一个系列的实验,是研究对低频电噪声发生器的作用( 1991, 1992 ),比如极化或增强的 MOS 晶体管,微电子电路及多晶半导体。噪声信号被放大后,还要经过一个带宽小于 0.1 HZ 的滤波器。发生器,放大器,及电源都一同受到电磁屏蔽。在测试周期,他们注意到产生了意外的周期性的脉冲( Fig. 2.3 ),其周期可以是几秒或几百秒,随后消失于噪声信号中。其它的效应还包括见到以几十秒或几秒为间隔周期的逐步消退的脉冲;噪声信号水平的下降( Fig. 2.4 ),或者噪声信号的强烈上升( Fig. 2.5 )。   通常在测试中,有两到三个发生器同步地工作。据说尽管正常情况下,信号之间没有相关性,但是在同步观察的各导信号上,有时会同时出现周期不一的脉冲包;有时则出现设备的噪声水平的同时下降。至少提到过一例情况,功能人使微型热量计与噪声发生器同步受到了影响( Fig. 2.4 )。 问题的核心是,这类信号的自然发生率是多少?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对此问题没能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很难对此研究下评论。可另一方面看,其他人的实验中也表现出精神的方向性作用,比如说迪恩·雷丁( Dean Radin )研究中发现,放射性的背景强度受到影响( 1992 ),他认为是意识在随机系统中“添加了秩序”。 2.3  一个“精神作用”于电子噪声发生器的独立重复实验   莫斯科的另外两位研究者,柯米诺夫与雷也夫斯基( Kornilov Rayevsky, 1991 ),对上述的实验进行了独立的重复。产生电子噪声的元件(如二极管,阈门晶体管,光阻二极管)被放置在一个铜杯中,而铜杯则又放在隔温瓶中。各导的放大器所接的是有微伏电压调节的独立电源。对探头与放大器都有可靠的屏蔽与恒温调节。在实验中,功能人在 0.5 -3 米 处向瓶内发功。有些测试中,功能人是被关在另一个独立的房间里。   对不同的发功者所做的 50 次的预测试中,只有两次出现噪声信号超常波动。按他俩的说法,这样幅度的噪声变化的自然产生率仅有 10 -6 。他们两位注意到,在发功时,多次出现葛托夫及帕克霍莫夫( Gurtovoy Parkhomov )所描述的“有序化”噪声涨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种晶体管的奇怪表现视作阳性证据,因为如何计算这种情况的自然发生率本身是主观性的。但按葛托夫的说法,如图 2.4 中的平线段在对照观察期是根本看不到的。    1993 年春天,柯米诺夫与雷耶夫斯基( Rayevsky )对预实验进行了成功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控制情况下,研究者们所观察到的不是微小的统计学变化,而是显著效果。由于在对照中现象不出现,尤其需要检查可能的人为因素,统计学极难于理解“罕见事件”。 3、“离体作用”于生物系统 3.1 简介   本段中,仅限于讨论在俄罗斯期间我们遇见到的研究者们的工作,如前面所提的葛托夫与帕克霍莫夫,诺夫斯别斯克的卫生研究所的斯帕朗斯基( Sergei Speransky )博士,莫斯科郊外哲伦诺格勒的系统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波尔温( Leonid M. Porvin ),莫斯科大学的柯南德勒娃( Tatyana Krendeleva )博士和她的同事,莫斯科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的莫诺佐娃( Elvira V. Morozova )博士,以及莫斯科的心理分析学家米尔扎( Dmirtri Mirza )博士,及生物物理学家多灵( Yuri Dolin )博士。在实验中采用的有各种的生物目标系统,从细胞组织到植物、动物与人。就其中的一些研究,根据我们的兴趣可以问到多一点的细节。若是原文是难以找到的俄文刊物,或者是尚未发表的原稿,或者信息得自于同研究者的面谈,我们均尽可能把方法和结果说得更详细一点。 3.2  对细胞组织的生物致动实验   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柯南德勒娃博士与她的同事一起做了许多实验,观察人对生命及无生命系统的作用( Nikolayev et al. , 1993 ; Pogosyan , 1993 )。一项研究中一位发功者( Igor B. Verbitsky )被要求在添加乳浆增活剂后提高小鼠腹膜嗜中性细胞的化学发光强度。这是提供身体免疫力的细胞。细胞的活性是通过 K = ( A-F )/ F 来表达的。 F = 细胞没有加乳浆时的光强度。 A 是在加了乳化剂后的最大发光亮度。在 18 次测试中, F test / F control = 61.5% ± 11.8%, K test / K control = 186.1% ± 23.9% 。换句话说,发功使测试中化学发光的强度相对于对照下降了 40% ;而添加了乳浆后,却使细胞发光度增添了 80% 。柯南德勒娃和她的同事得出结论,说发功显著地提高了细胞对标准刺激乳浆的响应能力,并产生出更多的活性氧。看上去实验表现出生物致动的效果,但因缺乏实验细节,可能存在一些人为因素而使我们无法获得确切的结论。柯南德勒娃的其它工作将在 3.11 中继续归纳。 3.3 生物致动对植物电特性的影响 莫斯科的一批属于国际人体潜能科学院的研究者在生物物理学家多灵的领导下,做了许多以植物电生理活性为目标系统的实验( Dolin , 1992 ; Dolin , Davydov , Lemeshko , 1993 )。这次会上报告了其中一些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论文收在会议论文集中( Dolin , Davydov , Morozova & Shumov , 1993 )。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可见实验的细节讨论,看来实验是有全面控制的,而两轮的实验结果都是统计学显著的:一轮是采用一人对一个单个植物发功,另一轮是一人对两株中的一株随机选出的植物发功。这是俄国在超心理学领域从事实验研究的一个最为扎实的研究组,我们期望今后能继续与他们的合作。 3.4 植物的“离体作用”的其它尝试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的莫诺佐娃及其同事做过一系列人对植物种子的发功实验( Morozova , 1989 , 1991 )。研究者们采用了小麦,大豆,黄瓜,豌豆等种子。这些种子先在水中浸泡 12-24 小时,实验组然后接受 3 分钟的发功。对照组与实验组都在同样的条件下发芽,然后比较根与茎的长度。报告说发功提高了发芽率。在一轮采用了五位不同实验者的实验中,小麦的发芽率发功与对照相比为 142% , 123% , 132% , 135% , 178% )。在其它的研究中,发现发功加快或者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还比如说形成了双苗现象。按照作者的说法,双苗现象的在对照组里的出现随机率是 1 比 967 ,而在发功组中,取决于发功者,可以达到每 10 到 15 株中达到 1 或 2 变异的水平。在腰果的发功实验中,发现实验组里的叶片数有增加。在对照的种子里, 38 例种子仅有一苗如此,但是在发功组中, 10 例种子中有 4 颗苗是这样;另一次实验里, 31 例种子中的 4 苗有增叶,但是发功组里 32 例种子却有 12 苗如此。 在很多这类实验中,种子是先包在黑纸中再装及到接地的金属盒里的。而且在发功者的手与种子之间还隔上了一层玻璃水箱,以屏蔽红外辐射。在这之外,还采用过诸如铝,铜,皮革及玻璃等材料进行屏蔽,但是在所有的实验中,最终结果看上去均与屏蔽材料无关。 这样一些实验看上去得到精心设计,但是目前尚缺乏进行仔细计算的数据。我们认为采用植物系统作生物致动的目标系统必须要非常地小心。 3.5 “离体作用”电鱼 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进行了一项生物致动实验,他们通过功能人使产电鱼的运动速度降下来( 1991, 1992 )。这是莫斯科的进化及医疗研究所普诺塔索夫及同事 70 年代末一项实验( Protasov et al., 1981 )的重复。测试中的观测变量是鱼的电脉冲之间的间隔。在初步的实验中,采用无选择的受试,则在 31 次的检测中发现六次成功(高于 3 倍的标准偏差), P 3x10 -12 。在随后的正式实验中,有八位受试做了 25 次的实验, 21 次得到阳性结果, P3x10 -18 。测试中,实验者随机地选取作用时刻。实验中的操作目标是令鱼“安静下来”;故而期望的是电脉冲之间的间隔会加长。同时,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指出,电鱼一般对环境的变化(比如说温度、光照、磁场和声音等)产生缩短间隔的响应。但是,尽管葛托夫和帕克霍莫夫 对实验有适如其分的描述( 1991, 1992 ),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对受环境敏感影响的生物系统倍加小心。 3.6 “离体作用”白鼠的食性 我们已经结识了二十年的斯帕朗斯基( Sergei V. Speransky )是位生物学博士,一位长期对超心理学感兴趣的毒理学专家。作为生物学家,他对研究动物中的 ESP 很感兴趣,而且喜欢用动物来作人的“离体作用”的生物探测器。在 70 年代,他便作过在两组白鼠之间的“超常”通讯。   他这次在我们旅行中所谈及的研究是与生物工程专家波尔温( Leonid M.Porvin )一起的合作。按斯帕朗斯基,后者发展了一项有利于“离体作用”的,诱发进入意识变异态的“技术”( Porvin Speransky, 1993 )。在这些测试中,是在莫斯科,而五个目标及对照组的老鼠(各 13 只每组,共 260 个)位于诺夫斯别克。每组老鼠又分属一个共为 52 只的“社会组”,这批老鼠则曾经被养在一起至少一周,以降低“实验噪声”。分组后的老鼠的照片被送给波尔温接受实验(以生物学家的眼光看,完全一致没有差异)。每次实验时,为增加对外界影响的敏感性,两组老鼠均先被饿上 18 个小时。随后,再给老鼠以足够的食物和水。这时,波尔温则从两组老鼠的照片中随机地选取一组实验组,按一个随机的方案增加或者降低该组的体重。实验是以双盲法控制的。观察变量就是增加重量组的体重与降低体重组体重的重量差异。按统计学进行处理后,斯帕朗斯基得出了显著性的差异,在 70 次的测试中, t=6.26 , df = 69 , p 2x10 -10 。 3.7 对接受致命剂量电离辐射灰鼠的意念影响   俄罗斯的许多研究小组对探索精神治病颇感兴趣,这方面即有生物学实验,也有临床研究。蒂米特·米加( Dmitry G. Mirza )博士是国家传统医学中心研究部的领导,他的同事卡特耶夫( V. I. Kartsev )进行了三轮的精神作用于受致命电离辐射老鼠的实验( Kartsev, 1993 )。这些老鼠在第一轮、第二轮及第三轮中分别接受了铯源 137 ,剂量分别为 850 , 900 及 915 Rad 的辐照。每轮实验中的的老鼠均同时接受强度为 30 Rad / min 的辐照。每次实验中分别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有 10 只老鼠(只是在第二轮的一次中实验组中仅有 9 只)。在第一轮的实验中,发功者是在受到辐照后 15 分钟后发功作用;而在第二轮中,则是用于防护,故在受辐射前 15 - 20 分钟发功;而在第三次实验中,则综合前两者,同时在辐照前后进行发功。观察变量是辐照后的老鼠的残存数目。   第二轮及第三轮的实验最有意思。于 1991 年 8 月 13 日 开始的第二轮实验中共有 4 组的实验与对照,在对照组死亡率是 100% ,也就是说所有的 40 只老鼠在辐照后 19 天中无一幸存。而在实验组中, 19 天的死亡率分别是 90% , 50% , 40% 和 22% (在这最后一次里实验组只有 9 只),见 Fig. 3.1 。虽然一般的发功者是在近距离即数米的范围发功,最成功的发功者却是在位于距离莫斯科 800 公里 的 Yalta 发的功。到了 1993 年的元月,实验组中的 39 只老鼠中还有 15 只残存,而对照组中则为零。在第三轮实验中,实验组中的 10 只老鼠里有 9 只活下来,而对照组中仅有 3 只。莫斯科的研究者正准备重复上述实验。 3.8. “意念影响”他人的思想 阿纳托里·阿拉欣( Anatoly Arlashin )来自于莫斯科的波波夫无线电工程,电子与通信学会的生物信息实验室,他完成过一项实验,要求受过训练的敏感型人“干扰”距离之外的另一人的思维(切断了感官途径)。 44 位大学学生(平均年龄 21 岁)任受试。他们既不知道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也不了解测试的目的。每人都被要求闭着眼,不用纸和笔完成六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题。第 4 , 5 , 6 题与 1 , 2 , 3 题的乘数相同,但是因为前后翻了过来,受试者并不注意是相同的乘积因子(这或许仍是缺陷)。精神“干扰”组由受过训练思维成象的敏感型人所构成。在实验前,每位受试者都被引入到“干扰”组所在的房间中,他以为这是准备问他一些问题,实际上,却是让“干扰”组的成员认清他,以便可以随后施加精神影响。“干扰”时,敏感型的人凭脑海中的图象用精神“轰炸”受试者的数学运算,比方说通过输入连续的数字或者发放令受试者难受,不确定或缺乏自信的信息。在实验中,“干扰”组与受试组处在中间隔有两个房间的单间里。   在真的测试开始之前,每位受试还被要求另解一道数学题以“进入”状态。在受试者不知的情况下,他们被分成了四组:( 1 )一组将在解前三道难题时受到精神影响;( 2 )第二组是在解后三组难题时接受影响; 3 第三组是在解难题 2 , 4 , 6 时接受影响;( 4 )最后一组用于对照,不受“精神干扰”。   结果如下:当解 1-3 题的受试者接受精神影响时,他们解题的时间统计学上表现为显著地增加( 42% , p 0.001 )。两位较有经验的功能人, Karl Nikolayev 和 Ludmila Korabelnikova 表现更惊人,他们使计算时间增加了 71.6% 。但是当受试者们进行 4 - 6 题运算时,他们的时间下降了 21% ( p 0.01 )。这与数据资料中感官对精神任务影响的效果一致:当一人开始集中于一项工作时,外部干扰会妨碍他的工效,但是一旦他继续工作,就能通过集中了精力对抗干扰。如果同期性地在受试者解 2, 4, 6 题时施加“精神干扰”,就不会有显著效应。 3. 9. “离体影响”人的 EEG 脑电记录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学家尤里·多灵( Yuri S. Dolin )博士对植物的实验,他还对我们展示了另一项生物致动实验。当我们在 1992 年秋,访问莫斯科时,我们还受邀请参加了其中的一次测试。实验中,一个受试者坐在一间黑暗的,电屏蔽及声屏蔽的小屋中,他的脑电受到监控,记录其 a 波的变化。观察变量是接受发功时的脑电 a 波强度相对于对照期的变化。数据显示,一位功能人看起来可以影响隔绝了感官渠道的受试者的 a 脑波。同离体作用于植物的电生理过程一起,此项研究结果也发表在会议的论文集中( Dolin, Dymov, and Khatchenkov, 1993 )。目前实验还在进行。据说,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同其它的生物致动实验一样,取决于对功能人的训练及技巧。 3.10 “离体作用”影响他人反应时间   利比德娃 (Natalia N. Lebedeva) 博士是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及神经生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她给我们看了一些初步的生物致动实验。一位处在屏蔽室中的受试接受标准视觉刺激(在计算机的屏幕上以随机的时间间隔出现一个光点),然后按下键盘,测量的是受试者的响应时间。在其中的一些时间段中,在屏蔽室外的一位发功者被要求控制受试者的右手,减缓响应速度,增加反应时间。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对数据的分析还没有完成。据利比德娃说,初步分析表明在发功者作用期间,绝大多数情况下( 70-80% ),受试的响应时间显著地升高。在一些情况下,在发功作用于右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手的反应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时,在发功者作用时,受试者的双手都受到影响延长。所以,因数据本身的变化,有必要在实验方案中设置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以综合考虑各种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比如生理学上,方法学上,及发功及受功者之间的协调性及发功者思维图像清晰度等。在我们的实验室中进行讨论之后,我们与利比德娃 (Lebedeva) 博士一起找到了一些方法上的改进,以完成正规的重复实验。 3.11. 其它的 AMP 超常意念作用实验:   在我们接触俄罗斯的研究者时,还获悉了其它的大量实验研究。其中一些相当地吸引人,而且是由著名研究机构所完成的。同时,一些研究存在着明显的方法学上的问题。对其中的许多,因没有足够的信息不能下一个仔细的评论。所以,下面将这样一些实验小结在表2中,而不是单独讨论。尽管主体内容是生物致动,其中也有一项是对非生命系统的致动实验。           4、 小结 : 总结前苏联在超心理学领域实验研究时,我们想指出不论是在俄罗斯及其它地方,研究者们都表现出很有特色的实验技巧。研究者的情绪高涨,自然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热情会损害实验工作的严格性。时常见到一些研究者不具备良好科学所需的自我批评精神。论文风格及研究报告的标准使得外人难以对其进行正规的分析。此外,当地人士过于偏执于精神致动模型,对其它的各种可能性,比如说类似于直觉数据选择模型( May, et al., 1986 )他们不仅没有思索过,甚至当我们提出来,常常是不加思考,一口回绝。   然而可以肯定,过去许多年中,前苏联曾经从事过内容极为丰富的超常精神现象研究,尤其是倾重在致动及生物致动领域。一些著名单位,如莫斯科国立大学及科学院的研究所也曾靠政府及私人的资助从事过这方面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对俄国的研究进行更为全面的评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与俄国同事合作,共同深入理解超常现象的特殊表现。 致谢:我们感谢 Marilyn J. Schlitz 博士 , Charlotte Berney 及 Douglas MacGowan 等人对本文所提出的意见及编辑过程中的支持。 表2 :一些前苏联的超常致动实验 作者与资料来源 单位 实验类型 实验目标 评语意见 Krendeleva (Pogosyan,et al.,1993) 莫斯科大学生物系 物理系统的致动作用 改变水的酸度, PH 值下降 ; 需要增加实验控制 Kredeleva (Nikolayev,et al.,1993) 同上 生物致动 改变植物 种子性能 报告了阳性结果 ; 缺少足够的数据 Dolin (Sidyakin, et.al.,1992) 莫斯科人体潜能科学院 生物致动及电磁场影响 改变动物的习性 报告中电磁作用结果显著阳性 , 但缺少足够数据 Dolin (Tkkachuk,et al.,1992) 与乌克兰基辅一个小组合作 生物致动胚芽活性 改变植物 报告了阳性结果 , 仍缺少足够数据 Kaznacheyev (Mikhailova Feldman,1991) 诺夫斯别克临床与实验医学研究所 生物致动细胞 增进组织生长 增加 20-30% 细胞分裂 , 没有报告实验细节 Mikhailova (Kaznacheyev Vladimirsky, 1990 同上 生物致动 影响细胞组织的 RNA 结构 报告了阳性结果 ; 缺少深入评估资料 Fig. 2.1 受屏蔽的微型热量计 1 -真空保温瓶, 2 -玻璃杯, 3 和 5 - 铜壳套, 4 -热耦, 6 -温度恒定电阻, 7 -冰水溶液 Fig. 2.2  测试功能人 Alan V. Chumak 时的一段记录信号 1 -建立与探测头的“联系”, 2 -首次意在提高温度的精神“作用”,功能人与探头相距 0.5 M 。 3 -第二次意在降温的“效应”,功能人处在相距探头有 3 M 远的邻间。左上是打开电热器时的响应。 Fig. 2.3  在 20 秒的间隔时间里出现的一次长的振荡波包。噪声产生器是 1LB 201 集成块 Fig. 2.4 Valery V. Avdeyev 接受测试时集成块 1KB201 的噪声及微型热量计涨落受抑制的情况。 1 -同探头建立起“联系”, 2 -第一次“效应”(功能人进入“绝对安静”的状态), 3 -第二次“效应”(情绪高涨), 4 -功能人 M. Nikolayev 从邻屋对 V. V. Avdeyev 施加精神作用。 Fig. 2.5 在功能人“发功”时,噪声信号的幅度增加。噪声源是 1LB 201 集成块( MOS 晶体管)。作用的时间以水平线标注。 Fig. 3.1 对照组及接受生物致动防护的老鼠经受 900 rad gamma 辐射后的死亡率 (1) 对照;( 2 )功能人 N. G. Balashov ;( 3 )功能人 O. G.Borisoglebskaya ;( 4 )功能人 M. B. Fatkin (遥距作用);( 5 )功能人 N. I. Pokazeyev 两位作者来自接受美国军方经费从事超心理学研究的官方研究机构,加里福利亚基础科学实验室下属认知科学实验室。梅是实验室主任,有中央情报局的背景,长期担任过特异功能军事应用研究,如所谓“星门计划”的官方负责人,他是 1996 年超心理学联合会的年度主席。后一位作者原是苏联人。
个人分类: 超心理学译文与动态|300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创新: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快速检测临床常见病毒的实验研究
xupeiyang 2010-12-3 15:05
2010211046 1 、国内外可见 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应用于病毒、细菌快速检测的研究(参见文献1-5、6-33),文献1-3为课题组成员报道,涉及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应用于临床常见病毒快速检测的研究,文献4课题组成员报道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应用于对一份标本中的多种临床常见病毒同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研究,文献5课题组成员报道涉及乳汁标本核酸提取方法的系统性研究,文献6-33涉及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应用于病毒、细菌快速检测的研究,文献6-19、21-27、29-31为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及定量PCR技术应用于单一标本多病毒同时定性检测分型的研究,主要涉及偏肺病毒、手足口病病原、禽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生物恐怖细菌等检测的研究,文献20涉及定量检测SARS-CoV N蛋白的悬浮芯片方法研究。但国内外文献除课题组成员外未涉及对一份标本中的多种临床常见病毒同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研究,未涉及对同一病毒的多项指标同时进行检测的研究,未涉及对临床特殊标本(乳汁)核酸提取方法的系统性研究,未涉及基于AllGLO探针的四重荧光定量PCR对四型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进行定量、分型检测的研究。 2 、 国内外文献除课题组成员外,见有将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应用于病毒的快速检测的研究报道,未见对一份标本中的多种临床常见病毒同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研究报道,未见对同一病毒的多项指标同时进行检测的研究报道,未见对临床特殊标本(乳汁)核酸提取方法的系统性研究的报道,未见基于AllGLO探针的四重荧光定量PCR对四型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进行定量、分型检测的研究报道。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七氟醚经人工肺吸入对组织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xupeiyang 2010-7-13 08:26
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结论: 国内外检索到 CPB 期间应用 七氟醚 效果,七氟醚对组织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文献 报道,但未见研究用 模式氧合器(人工肺)吸入七氟醚 对组织微循环功能影响, 在 CPB 动物实验模型中 监测肾实质血流动态来判断体外循环期间微循环功能的文献报道。 该课题的创新点: 1. 通过模式氧合器(人工肺)吸入七氟醚,监测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实验研究能否明显的改善组 织微循环功能。 2. 在 CPB 动物实验模型中连续监测肾实质血流动态判定体外循环期间微循环功能。 编号: 2010131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促进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的实验性研究
xupeiyang 2010-7-2 12:54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 、 国内可见 百克瑞、 湿润烧伤膏 (MEBO) 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应用于 肛旁脓肿或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或对 感染性创面愈合的作用 研究 ,未见三者 应用于 肛旁脓肿或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 的 比较 研究, 未见三者 应用于 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作用 的 比较 研究 。 2 、 国外可见 湿润烧伤膏 (MEBO) 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应用于 肛旁脓肿或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或对 感染性创面愈合的作用 研究 ,未见百克瑞、 湿润烧伤膏 (MEBO)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 三者 应用于 肛旁脓肿或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 的 比较 研究, 未见百克瑞、 湿润烧伤膏 (MEBO)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 三者 应用于 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作用 的 比较 研究 。 3 、国内外 未见百克瑞、 湿润烧伤膏 (MEBO)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 三者 应用于 肛旁脓肿或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 的 比较 研究, 未见百克瑞、 湿润烧伤膏 (MEBO)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 三者 应用于 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作用 的 比较 研究 。 编 号 2010103076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xupeiyang 2010-6-29 14:53
该研究成果的创新: 1、国内外仅见研究 原花青素对老年痴呆患者脑功能影响 ,未见研 究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效学试验。 2 、国内外有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 (GSP) 对大鼠海马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主要与 GSP 可增加 Bcl-2 表达同时减少 Bax 表达有关,也可能与提高海马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但国内外未见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缺氧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3 、国内外有研究莲房原花青素 (LSPC) 对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采用跳台法和电迷宫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小鼠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E)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理,可见研究 HNE 诱导细胞凋亡机制 。但国内外未见 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抗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 编 号 2009212019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的实验研究
fqng1008 2010-4-22 07:59
4.1 抗肝衰复方治疗MHV-3感染肝衰竭小鼠的作用观察 将75只Balb/cJ小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茵陈复方组1、茵陈复方组2(抗肝衰复方组)。采用MHV-3感染Balb/cJ小鼠,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描绘各茵陈复方组的生存曲线,观察血清生化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纤维介素(mfgl2)的表达状况。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茵陈复方组1比较,抗肝衰复方组的生存情况最佳,血清ALT、STB明显降低( P 0.01或 P 0.05);肝细胞损害明显减轻( P 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茵陈复方组1比较,抗肝衰复方组中肝组织mfg12表达明显减少( P 0.01或 P 0.05)。提示抗肝衰复方可减轻MHV-3感染的Balb/cJ小鼠肝衰竭时的肝功能损伤及肝细胞mfg12的表达水平。 4.2 通腑逐瘀法抗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致大鼠肝衰竭的研究 采用内毒素加D-氨基半乳糖造模,观察通腑逐瘀法对大鼠肝衰竭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赤芍承气汤对D-GalN+LPS造成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有较好作用,可使大鼠血清ALT、AST、TBil降低,使血清ET和TNF含量明显下降,并能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和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而且该方还能拮抗内毒素,加速血中的内毒素的消除,促进内毒素的灭活。 4.3 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l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照组20只、茵陈蒿汤(YCHT)组20只、抗肝衰复方小剂量组20只、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IN)800mg/kg和内毒素脂多糖(LPS)0.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成模,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于造模后2小时用药,按每次1.5mg/100g,每天2次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分别按1.5ml/100g灌服生理盐水,2次/d,连用3天。造模后72小时取材。观察造模后72小时内大鼠病死率,检测血清ALT、AST、TBil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病死率及血清ALT、AST、TBil含量降低;肝细胞坏死、炎性浸润程度显著改善;HMG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C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 P 0.01或 P 0.05。提示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防护作用,可能与抑制HMGB1的释放,降低内毒素血症,促进肝组织PCNA表达有关。 4.4 3种中药复方干预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效应及纤维介素表达的比较研究 应用3型鼠肝炎病毒(MHV-3)感染Balb/cJ小鼠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96只小鼠均分为模型组、抗肝衰复方组、赤芍复方组、急黄汤组4组。于实验前3 d每日灌胃相应药物,并于病毒感染后1、2和3 d,每组各取3只小鼠摘眼球取外周血检测ALT、TBIL,活杀动物取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各组余15只小鼠记录一般情况及生存时间,描绘各组的生存曲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纤维介素(mfg l2)的表达状况。与模型组比较,3个中药复方组小鼠生存时间、ALT、TBIL改变及mfg l2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或 P 0.01);且抗肝衰复方组较其他中药复方组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肝脏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mfg l2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或 P 0.01)。提示抗肝衰复方干预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效果显著,降低mfg l2的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4.5 赤芍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内毒素加D-氨基半乳糖造模,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肝坏死并有广泛的肝细胞凋亡,伴Fas、FasL蛋白在肝细胞中强烈表达,肝细胞Fas/FasL阳性率,赤芍承气汤可减轻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抵抗内毒素诱发的肝细胞凋亡( P 0.01)。 4.6 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ATPase6、ATPase8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能够保护线粒体膜通透性、内膜完整性,干预内毒素造成的ATPase6、ATPase8基因表达下调,提高ATP合成酶的含量,改善细胞能量供应。 4.7 大黄对硫代乙酰胺致急性肝衰竭大鼠IL-6及c-met蛋白的表达影响 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 kg体重,2次,间隔24h,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大黄干预处理。结果大黄可以使急性肝衰竭大鼠IL-6水平明显降低,C-met蛋白表达增强,改善肝组织病变。提示大黄减轻TAA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机理可能与其降低IL-6并增加C-met蛋白表达有关。 4.8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PC3、c-fos、LRF-1影响的实验研究 采用肝部分切除肝再生模型,用丹黄方进行干预,通过RT-PCR、电泳凝胶等方法检测与肝再生密切相关因子PC3 mRNA、c-los mRNA、LRF-1 mRNA的表达,观察丹黄方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结果:丹黄方对肝再生模型大鼠肝组织PC3 mRNA、c-los mRNA的表达有增强作用,与模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肝组织LRF-1 mRNA表达的影响不显著。提示丹黄方可能是通过增强肝组织PC3 mRNA、c-fos mRNA的表达而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4.9 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治作用 按600m kg的剂量经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1次,24小时后按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黄方及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造模后48小时内大鼠痛死率,并于造模48小时后经腹主动脉采血测定ALT、AST、TBil、TNF-、IL-6,取肝组织作病检。结果丹黄方能明显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死亡率、降低AIJT、AST、TBil及TNF-、IL-6水平,改善肝组织病变,与模型组及促进肝细胞生长素阳性对照组比较, P 0.05或 P 0.01,提示丹黄方具有抗TAA大鼠急性肝衰竭作用,可能与降低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介质TFN-、IL-6有关。 4.10 大黄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信号调节蛋白1的影响 将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30 ~ 250g,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和pHGF组,每组6只,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时分别于皮下注射大黄注射液1ml/100g和促肝细胞生长索(pHGF)lml/l00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同时皮下注射0.85%氯化钠液1ml/100g。除正常组大鼠仅进行肝叶的牵拉,其余大鼠均进行70%肝叶切除复制模型。48小时后,杀死动物,迅速取肝组织,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切片,检测SIRP1的表达。结果大黄可增强大鼠肝再生过程中SIRPl的表达( P 0.01),提示大黄通过影响SIRPl而参与肝再生的过程。 4.11 大黄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影响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对照)组、模型(FHF)组、大黄组、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4组,FHF、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模均采用皮下注射(sc)硫代乙酰胺(TAA)600 mg/kg体重,2次,每次间隔24 h,复制FHF动物模型。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除予TAA外,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sc大黄注射液1 ml/100g和pHGF 1ml/100g,对照组和FHF组同时sc 0.85 氯化钠液1ml/l00g,FHF组、大黄组和PHGF组,于第2次注射TAA后24 h随机各取8只,腹主动脉取血测肝功能,迅速取肝组织。用10 甲醛液固定,石蜡切片,检测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大黄具有降低FHF大鼠ALT、AST及TBil,并能显著提高MI和PCNA( P 0.05, P 0.01)。提示大黄具有改善FHF大鼠肝功能和促进肝细胞增殖及再生的作用。 4.12 丹黄方对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采用部分肝叶切除肝再生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黄方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接受部分肝叶切除手术。从手术前3d至手术后48h,丹黄方组给予丹黄方(10g/kg)灌胃及0.85%氯化钠(4.0ml/kg)腹腔注射,每天1次;pHGF组给予0.85%氯化钠(4.0ml/kg)灌胃和pHGF(1ml/100g)腹腔注射,每天1次;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仅给予0.85%氯化钠(4.0ml/kg)灌胃和腹腔注射。采用RT-PCR方法检测HGFmRNA的表达。结果丹黄方组肝组织中HGF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手术组( P <0.01),与pHG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丹黄方具有促进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HGF mRNA的表达作用。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