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存储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存储

相关日志

学习笔记: Python解析XML
dingsir 2020-7-23 20:56
最近在青铜器软件的实施中,踫到一个问题,样品COA的结果如何在字段中存放?软件本身没有提供复合字段可以存放这类数值,于是我选择了用长文本字段来保存.COA值以XML格式存放成文本.大约的格式是这样的(直接填写稍有不便,可以填写在Excel表格中,利用设置好的函数连接起来,生成这种固定格式的文本.) xmldata_schema.rar 为了方便以后对COA数据的解析和再利用,我特意设计成这种XML格式的文本, 方便以后可以转化为表格或数据库形式(青铜器的富文件格式可以使用表格,但不便解析). 基本格式是 每对样品记录标签下,有序号、样品型号、批号、水分、酸度、色度、密度、电导率等标签,还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增加其它标签. 其中 有几个还设计了属性来补充说明测试的条件或单位。比如电导率就定义了 测试温度或单位等。其它额外需要追加的信息,预留了备注字段来存储,甚至备注字段也可以按XML格式来走. 相应地,根据这个xml示例利用liquid studio生成了一个xml scheme,见上面的压缩包.它可以用来检查这些xml内容是否符合设计缩写的要求。 这些文本形式的数据,如果转化成其它形式的文本可以用xlst,但转化成Excel文件用xlst有点困难. 我尝试了用Python来解析xml并写入Excel。因为COA比较简单,直接用dom模块处理即可. 读写Excel使用了我比较熟悉的xlwings库.请注意下述代码中sampledata.xml的文件路径, 运行时要据实修改. xmlCOAparser.rar (source code, 如果有Python3.8且装上xlwings,双击py文件就可以运行.) 结果如下图. 整个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为了学习解析xml的代码特意写一下备忘.
个人分类: 软件杂谈|3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器学习中如何保存大规模的特征
glory8901 2020-7-15 07:44
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保存在文本文件,如csv中。通用,保存多少字段都可以,调用稍微不方便一些。 第二种方法是保存在传统数据库中,如postgresql,sqlite。方便可与传统手段融合,支持sql。 第三种寻找nosql的方案,因为不需要修改,写入后读取是最重要的。速度快,支持稀疏矩阵,方便调用
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入速度万倍提升——科技大片或将重写
热度 1 flysky97 2018-4-13 09:36
写入速度万倍提升——科技大片或将重写 近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张卫、周鹏团队实现了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 写入速度比 目前U盘快一万倍 ,数据存储时间也可自行决定。 新的存储技术写入速度比目前U盘快10000倍,数据刷新时间是内存技术的156倍,这种全新特性不仅在高速内存中可以极大降低存储功耗,并且拥有卓越的调控性,可以实现按需“裁剪”数据10秒至10年的保存周期,实现数据有效期截止后自然消失,在特殊应用场景解决了保密性和传输的矛盾。 通俗易懂的理解:以后硬盘能当内存用——还能设定“ 阅后即焚 ”, 电脑启动秒开;手机重启也是秒开,像亮屏一样快;打游戏、刷网页速度普遍提高。 ——我脑海中立刻想到,有太多科技电影里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黑客们急着拷贝(copy,复制)数据,在焦急中等待一秒秒过去,却在最后关头,补发现或者遇到障碍…… 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技术,像 斯诺登 一样的高级黑客从对手拷数据的时候,再也不用死盯着那个百分比进度条内心如火烧一样焦虑了…… 只要一眨眼的功夫……数据就已经复制成功,而且,还能让数据该没的时候就再也消失不见! 从此,许多科幻大片应该重新改写了… … 带着装着芯片的魔方,斯诺登神色自若安然通过安保。
2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DIY个私有云存储数据
outcrop 2016-11-6 20:11
各大网盘相继关闭或者服务质量变差,个人数据或者科研数据较多的朋友们是时候考虑打造一个自己可控的私有云来存放电子财产。之前整理过一篇博文《 搭建个人数据仓库杂记 》,介绍了基于centos的一个存储方案。这个方案适合有虚拟机需求,数据冗余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场景。 我个人最近又折腾到FreeBSD系统下的ZFS来做文件服务器了,相对其他文件系统,ZFS可能具备较好的安全性;缺点是学习曲线稍高,FreeBSD下虚拟操作系统的功能较Linux下的KVM弱。 计算部分的硬件还是: HP Microserver Gen8 存储部分硬盘是4Tx4;由于没有规划好,只好分别做了两路镜像,共8T的存储容量;不然做raidz1的话容量可以做到比较稳定的12T。好在ZFS开启lz4压缩的情况下,还是比较省空间的。 计算部分2000元左右,存储部分4块硬盘1300x4=5200;总价7200左右,这个价位家用还是能接受的。硬盘建议用企业版,至少监控版或NAS版,桌面版坏的快~交过学费。。。这是硬件部分。 软件部分包括FreeBSD(操作系统),Apache(web服务器)、Postgresql(数据库)、owncloud(个人云)、dokuwiki、Mediawiki(知识管理)等性能稳定的大路货。 其中owncloud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个人云系统:开源,支持PC、手机(苹果安卓)客户端登录;适合把手机拍照之类的数据同步到电脑,但在线管理能力稍弱,还在发展中。 图省事的话,可以直接装FreeNAS,也是基于FreeBSD的ZFS文件系统的NAS系统;直接web操作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版要求最低内存是8G。 更图省事的话,也可以考虑Synology、Qnap等专业的Home NAS系统,优点是上手快;缺点是功能单一可控性稍差。 实验室或者企业需求的话,10万就可以有100+T的成熟供应商方案了;纯属钱的问题。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11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ZFS开启lz4做存储还是不错的
热度 1 outcrop 2016-11-4 18:49
zfs get used,compressratio,compression,logicalused zipool NAME PROPERTY VALUE SOURCE zipool used 2.61T - zipool compressratio 1.30x - zipool compression lz4 local zipool logicalused 3.40T - zip文件的压缩率居然还有1.30+,这下磁盘做了镜像不觉肉疼。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7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好的“永久”呢?360云盘关闭,契约精神烟消云散
热度 7 hongkuan15 2016-10-21 12:58
刚得到通知,360云盘将关闭个人云盘服务,转型企业服务。明年2月份前必须把资料转移! 第一感觉是,这是不是真的?当初不是 说好的“永久免费”,“永久容量”吗 ?咋就说关就关了呢? 看他们的公告,主要原因是:部分不法分子利用360云盘存储传播非法文件、侵权盗版牟利、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严重侵犯正版企业的合法权益,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未找到安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前,决定停止云盘个人版服务。 听起来挺有道理啊。云盘中存了很多不良信息,很多动作视频是从这传播出去的,国家查到了得管啊,可360能力有限,管不了啊。细细琢磨,这事好像是说: 老子管不了,干脆不干了 !360一举把责任推给了国家监管部门和不法分子。 在登陆页面,确实有提醒,不得上传分享违法的东西。但是显然,提醒的作用不大。 那是不是360真的没有能力管吗?我看未必,其它网盘企业有办法审查上传和分享的内容,不符合的通不过。今年就在360云盘上查处了400多万部动作片。当然这样做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我看是360不想管了,因为他们这个云盘处于大面积亏损。 实际上,已经有多家云盘公司关闭了个人存储和分享功能,目前,应该仅剩下 百度网盘和腾讯微云两家公司了,不过他们两家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关闭。虽然,现在两家在360公布关闭后都承诺继续提供个人存储服务。 商家的承诺真是不可信, 契约精神面对商家利益显得无足轻重。 而大家对中国人普遍缺乏契约精神的质疑早已有之。契约精神其实在中国根不深,它还是在西方比较盛行。西方的契约精神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关于正义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契约思想,亚氏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不得损人利己是交换正义的基本原则,现代契约精神是从自愿交易理论推演而来的。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其产生难以摆脱宗教的烙印。西方文明传统中具有一种契约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 构建信用体系,离不开契约精神 。信用与契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信用要靠契约来维系,可以说传统的商业文明时间里的契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如此,不断发展的商业文明有反过来催生了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只有交易的双方遵守契约,切实履行合同,才能确保交易安全,市场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诚信的建设一定要以制度来保障,要有巨大的惩罚措施 ,使得不诚信的人所失大于所得,而且总是如此,人们就会选择诚信。诚信只是一种选择,久而久之,诚信会成为一种道德。其实西方人并不比我们守信,而是不遵守信用的代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没有诚信的西方人简直寸步难行,生不如死。这就迫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诚信。对西方人来说,失去信用,就是失去精神生命,这两者没什么区别。 好的制度还要严格执行,执行不力就是形同虚设。 在美国,大部分人开车都能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他们天生遵纪守法吗?不是,而是他们一旦交通违规了,惩罚是相当严厉的,不仅有罚款,第二年的保险费等都大幅度提高,交通违规代价高昂!反观中国,违法付出的代价并不高。关于制度和执行,可以看看汪晓军老师的博文: 看到这些新闻似乎我们所有研究努力都白费了 。 对于环保, 我们目前的重点可能还不是提高排放标准的时候,而是严格执法!对商业诚信和个人诚信也应该这样。 不知道云盘的关闭是否涉及违约,当然,我估计360公司肯定咨询过律师了,一定有办法躲过法律纠纷。但是对我们用户来说,还是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我那上了T的数据该怎么办?以现在的网速要下载多长时间?下载下来的数据还得买硬盘存储。这其中的时间成本,附加的费用都是损失。对免费的客户这样也就算了,但是对付费的用户仅仅退还费用应该是不合理的。 我那些数据该怎么办呢?
5048 次阅读|9 个评论
当你老了怎么办?另类“储能”
热度 1 ncepuztf 2015-10-9 22:12
凡是生产和消费不匹配的地方就需要缓冲。 粮食吃不完要建粮仓,钱用不了要存银行,这里粮仓和银行都是缓冲。 计算机里面的缓冲就更普遍了,光CPU就好几级缓冲,用来缓减数据加工和输入输出 之间的矛盾。 在电力系统,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存储,电力生产和消费需要同步完成。 如果能解决“储能”,没了电就不用着急打电话给供电局,依靠自己的储能设备就 能解决主要矛盾,加上自家的分布式电源,电网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备用,以后这 “电老虎”就变成“电猫”,宠物而已。 自从特斯拉推出大号充电宝,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电网预计未来也不会是NB的 行业, 请考大学选专业的人们关注此方面的科技进展,谨慎绕行,以避免误了 前途, 导致 没钱可图。 当然,除了大号充电宝,还有常用的抽水蓄能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各种储能,如压 缩 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等,总之开动脑筋想去吧, 凡是能发出 (提 供)电力的,就可以逆向思维去思考储能方法 。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另一种“储能”,叫“能力存储”,它是个有关养老的话题。 年轻的时候有劳动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万事不求人”, 但老了呢,病了呢,就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因此,在自己尚有能力的时候,要帮助别人,老人们要帮助子女, 当自己没有能力,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可以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个系统工程,因为储能就需要储能系统,一个家庭的“储能” 结构简单,容易运行,但现在因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其运行效能也不容乐观。 如果是社会上许许多多家庭参与的”储能“,就需要国家或机构的介入了。 西方把去敬老院帮忙,叫“义工”(和原来我们的义务工有明显区别,是非强 制性 的),会有社区或专门的组织机构予以“记录”,相当于为志愿者“存储能力”; 等老了,自己进了敬老院,也会有别人来当“义工”提供帮助,当然接受帮助或进 敬老院是不是要查查档案,看看你过去是不是有存储的“能力”?应该有一套相应 的办法,这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契约“。 如今,养老的形势这么严峻,过去我们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储能系统“,本来不多 的养老金的缺口又让人胆战 心惊 ,目前养老系统运行基本依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基本”认钱“。假期去北京昌平的 太平祥和山庄 参加研究生班聚会,特意问了下 那里的养老院,说不要钱,生活费(饭费和水电费)大概每月四五百,但前提条件 是:要存120万人民币在该处,而且3年一签。不要说大多数人没这么多钱,就算有, 换算成每月实际成本也在4500元左右,不是普通人能住得起的。 鉴于这种情况, 呼吁国家尽快建立”能力存储“系统,让普通人存进去”能力“, 将来能得到相应回馈 , 养老矛盾也能有所缓减。
个人分类: 说说|16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数据政策调研(以植物学领域为例)
OPENRESOURCES 2015-2-11 17:43
表 1 植物学领域部分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存档政策情况表 序号 期刊题名 数据存档政策状态 影响因子(五年) 推荐存档方式 存档数据类型 1 AOB Plant 强制 1.722 第三方存储 新颖蛋白质结构的任何细节均需提前提交至 data bank ,如 protein data bank 2 Applications in Plant Sciences 强制 - 第三方存储 新一代测序技术中产生的所有序列数据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Genomics 强制 - 第三方存储 - 4 Studies in Mycology 鼓励 8.683 第三方存储 - 5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鼓励 3.645 第三方存储 - 6 PhytoKeys 鼓励 - 第三方存储 提交时随文章上传所有数据 7 BMC Plant Biology 鼓励 4.758 期刊仓储 - 8 Plant Methods 鼓励 3.36 期刊存储(若作者提供可随最终出版文章一起下载) 化学结构资料、地理数据资料 9 Journal of Plant Interactions 建议 0.837 第三方存储 原始数据 10 MycoKeys 建议 - 可随文章下载也可链接至数据仓储 -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多数期刊( 7 种)鼓励或建议对科研数据进行存储,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多采用鼓励存档的政策,推荐存档方式多为第三方存储。所要求提交的数据涉及多种类型,如原始数据、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序列数据等。 在这 10 种期刊中,有的期刊会对具体的提交数据做出详细的要求,如期刊《 AOB Plant 》要求蛋白质和核苷酸新序列出版前,须将数据提交至一个主要的数据库;期刊《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要求将小分子晶体学数据存入 Cambridge Structural Database ,大分子晶体学数据 (DNA 、 RNA 、蛋白质、复合物 ) 存入 Protein Data Bank 。有的要求以附件形式进行提交,如期刊《 Plant Methods 》。
个人分类: 新闻类|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磁带要复活了(150105)
热度 14 ymin 2015-1-5 09:04
磁带要复活了( 150105 ) 闵应骅 磁带早就快要被人遗忘了。 1980 年代,磁带录音机、录像机多么普遍!大家争相购买。凡是出国的、到香港的,都要带回录音机、录像机。买卖录像带的也多得不得了,偷卖黄色录像带的也很多。那时磁带是模拟信号的存储设备。后来,声音和图像都数字化了,用 PC 机,就什么都代替了。我家的录音机、录像机,和几十盒录像带,撂在那里。后来,录像机坏了,也没处修,那些录像带也看不了了。那些东西也就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2015 年刚开局, IEEE Spectrum 发表一篇报道,“ Rewinding TapeTech ”,说数字磁带技术由于今天数据中心的需要而获得新生。去年 5 月,索尼公布一种新材料可以在一个磁带盒里面存储 185 TB ( 185 万亿字节)的数据。而在去年 1 月,谷歌申请了一个专利,以管理膨大的自动磁带程序库。 古歌和亚马逊对他们的数据中心技术都极度保密,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掉在他们存储系统上,从点着的香烟头上掉下来的香烟灰很快就会被吹掉。 顺便说一句,数据存储设备的技术还在不断进步。过去的技术改进以后可能复活,现在的技术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所以,对于重要的历史文献,全靠数字存储是靠不住的。千年以后,人们可能连今天的存储设备都不认识了,更不会使用。现在来读几十年前的文件,可能就已经没有那种格式的阅读程序了。所以,图书馆人不用着急,图书馆不可能消灭,书还是需要的,尤其是有历史意义的纸质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下图是 1964 年一个磁带广告的照片。
个人分类: 计算机|6141 次阅读|40 个评论
存储相关的概念—MPIO、负载均衡、Raid
lucheng918 2014-3-4 20:28
Multipath IO (MPIO)多路径技术:在实现冗余的基础上实现负载均衡,使得数据读取速度加快。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 冗余: HA 高可用 光纤存储交换机 :是用于 连接服务器和存储器的,可以好几台服务器用一个存储器. 控制器(缓存、cpu):将硬盘整合起来使用,提供了空间的聚集,加快从硬盘的读取速度。支持raid技术。存储 组成: 存储电源 硬盘 光纤 单模 :可以传输一道光波,适用长距离传输,适用的光源较好,成本较高。 多模 :可传输多道光波,用的LED光源价格较低,色散较大,适用短距离传输。 服务器: HBA卡 : 光纤存储卡,用于服务器与光纤的连接。 服务器上连接光纤的设备,它的传输速度决定了服务器与存储的传输速度。 RAID技术 :提高硬盘访问速度,提供冗余。常用raid:raid0,raid1,raid5,raid6,raid10,raid01,前三种越来越少。后两种用的最多。 raid0 :将文件进行切分,均匀的分布在两块硬盘上,可以实现并行读写。大幅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虽然实现并行读写,提高速度,但是没有冗余,只要一块硬盘出现问题,则全部文件损坏。 适用于对速度要求高,安全要求不高的存储。建议硬盘不要太多,不要超过6块。 raid1 :同一文件写在两块硬盘上。因此也称“镜像”,极大提高冗余。读性能有所提高,写性能机会没变。至少两块硬盘。浪费50%的空间。 raid5 :奇偶校验。有一块硬盘的数据是前几个的集合。有冗余,最多可以坏一块硬盘,浪费1/n的空间。读性能非常好,而写性能不高。 raid6 :通用采用奇偶校验,拿出两块硬盘存储数据。也实现冗余,有两块冗余数据,可以坏两块硬盘不受影响。写性能低于raid5. raid5坏了一块硬盘,性能将急剧下降,因为你要读一个数据,需要读其他的所有硬盘来计算得到这个数据。 raid01 :两块做raid0,两块做raid0,两个再做raid1 提高读性能的同时,提高冗余。但是比较浪费空间。 raid10 :两个做raid1,两个做raid1,然后再做raid0
个人分类: linux+oracle|3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日本存储制造、拥有、运进核武器动向
热度 1 黄安年 2014-2-16 07:47
关注日本存储 制造、拥有、运进 核武器动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2 月 16 日 发布 日本是唯一遭受两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 , 也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手段的国家。还是一个极力宣扬核武器有害于日本的国家。可事实上日本很可能是存储、制造、拥有、使用核武器的潜在强国。 1967 年 12 月 11 日 ,佐藤首相在第 57 届临时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政府将忠实地遵守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 1968 年 1 月 27 日 ,佐藤首相在第 58 届通常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强调盼望销毁核武器,决心自己不拥有、也不允许运进核武器。同年 3 月,又将非核三原则写入了自民党提出的《核政策的基本方针》中。 但是,在以后的进程中,制造、拥有、运进 核武器的主张逐渐占据上风。 1982 年,中曾根担任首相后,同意美国在必要时派遣核潜艇进驻日本港口,突破了日本政府宣布的非核三原则。 1995 年 3 月,日本的《 宝石 》杂志宣称:“日本能在 183 天内造出 原子弹 ! ” 2002 年 4 月 6 日 ,日本 自由党 党魁 小泽一郎 称:“ 中国 日本核电厂里的 钚 完全可以制造出 4000 多枚的 核弹头 ” 2003 年 8 月,日本《 朝日新闻 》杂志开辟专栏辩论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其中不少强烈主张日本应有核武器。 今年 2 月 14 日报道,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称,一旦发生紧急状况,不否认允许美军将核武器运进日本的可能性。 凡此种种,说明从军政界到舆论界,所谓不 制造、不拥有、不运进 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已经被突破。事实上,即使日本不允许 美军将核武器运进日本,也不影响日本一旦需要可立即制造、拥有、使用、扩散核武器,日本有储存、生产大批核武器的能力,日本的核电站也拥有和平利用核能迅速转转向生产核武器的能力,美国储存在日本的可以制造大量核武器的 310 公斤钚,日本迄今没有归还。 我们需要关注日本存储 制造、拥有、运进 核武器动向。 ********************** 日外相:若发生紧急状况允许美核武器运进日本 2014 年 02 月 15 日 02:35 来源: 环球网 原标题:日外相:若发生紧急状况允许美核武器运进日本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李珍】据日本共同社 14 日报道,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当天的众院预算委员会上称,一旦发生紧急状况,不否认允许美军将核武器运进日本的可能性。这一发言继承了民主党政府时期外相冈田克也所做的答辩。而且,岸田明确表示 “ 安倍内阁也继承了 ” 这一观点。 众所周知,日本宪法里规定了日本放弃核武器,对核武器 “ 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 ” 的三原则,也叫做 “ 非核三原则 ” 。《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看到,此前日本《读卖新闻》做的民调显示,八成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应当坚持 “ 非核三原则 ” 。 日本关西地区一位大学教授 14 日非常生气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 连核武器都允许运进日本,安倍政府想做什么?!虽然日本和中国有钓鱼岛领土争端,在历史问题上和中韩关系紧张,但是事情远远没有发展到要动用武力的地步,更谈不上日本需要准备核武器应对。安倍政府却称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这不仅违反宪法,还让日本成为加剧地区紧张的始作俑者。不管日本经济如何,国民生活状态怎样,安倍政府却总是一个劲地在叫喊日本正在受到威胁,并以此为借口强化自卫队、修改宪法、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等。我认为应该坚决反对这种非理性、失去冷静的行为。 ”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4_02/15/33834197_0.shtml 非核三原则 日本佐藤内阁提出的重要政治原则。 1967 年 12 月 11 日 ,佐藤首相在第 57 届临时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政府将忠实地遵守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 1968 年 1 月 27 日 ,佐藤首相在第 58 届通常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强调盼望销毁核武器,决心自己不拥有、也不允许运进核武器。同年 3 月,又将非核三原则写入了自民党提出的《核政策的基本方针》中。 1982 年,中曾根担任首相后,为配合美国在西欧部署 “ 潘兴 Ⅱ ” 式导弹,正式同意美国在必要时派遣核潜艇进驻日本港口,实际上突破了日本政府宣布的非核三原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WYaEVIv9KFtPOnlSi-U7EnbDxlC-KfNDR7oxzn37R-5HzdhjLjE3-N-X8-oQheB 非核三原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非核三原則 )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非核三原则 ,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 核武器 。为日本政府于 1967年 所宣布日本军事原则。 缘起 1945年 8 月,美军 B-29 轰炸机分别在 长崎 与 广岛 投下 原子弹 ,终结了 日本法西斯主义 与 军国主义 政权,为二次大战画下句号。有鉴于日本当局与民众对于核武器的恐惧,加上日本因应 韩战 与 中国崛起 而被美国纳入“核保护伞”底下;在此同时由于日本身为战败国,同盟国禁止日本持有任何形式的侵略性武装( 战略轰炸机 、 弹道导弹 、 巡航导弹 、 航空母舰 、 巡洋舰 、核动力潜舰与核生化武器等),故日本当局为了保障自身和平与 驻日美军 的协防,以“非核三原则”为日本其中一个重大国防决策。 非核三原则与驻日美军 1950年 ,随着韩战爆发,美国将领 麦克阿瑟 曾主张使用曾在二战中大显神威的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北,以阻绝 彭德怀 率领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 源源不绝的攻势;美军曾把原子弹运抵 琉球 并准备对付彭所率领的志愿军,但被时任总统 杜鲁门 下令阻止使用,以免激怒苏联领导人 斯大林 与中国领导人 毛泽东 对美方展开更激烈的报复。 冷战 时期,美国 第七舰队 正式进驻 横须贺 军港,有鉴于日本方面对核子武器的反弹声浪,美军曾长期在横须贺部署传统动力的 小鹰级航空母舰 ,先后介入了 波斯湾战争 与 台海导弹危机 等美国对外争端。后来美国最后一艘传统动力航母小鹰号服役期限已到,在小鹰号除役并驶离横须贺后,驻日第七舰队改由核动力的 尼米兹级 乔治·华盛顿号 进驻。 除了美国第七舰队外, 美国空军 所部署的战略轰炸机 B-52 与 B-2 ,具有携带核弹的能力,并可随时从平时驻扎的 关岛 安德森空军基地 飞抵日本琉球 嘉手纳基地 与 普天间基地 进行前线部署,以应付军力不断强化的美军首要假想敌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 。 日本的核武装舆论 1995 年3月,日本的《 宝石 》杂志:“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 原子弹 !” 2002 年4月6日 ,日本 自由党 (在野党)党魁 小泽一郎 :“如果 中国 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的 钚 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 核弹头 ,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 2003 年8月,日本《 朝日新闻 》杂志开辟了专栏“时流自论”辩论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陆续发表了45位专家和评论员的文章,其中不少强烈主张日本应有核武器。 2011 年日本地震 期间,位于 福岛县 的 福岛第一核电厂 发生爆炸,迫使方圆五十公里的居民全部撤离;而日本传媒则披露了一件事,1970年代初兴建的福岛核一厂是使用旧式的核反应炉,其中铀原料消耗后会产生可提炼为核武的副产品钚,当时日本全国上下弥漫一股核武阴谋论。负责运转福岛核一厂的 东京电力公司 被日本舆论大肆批评,一开始对福岛县民进行花言巧语般的蛊惑与欺骗,将核电厂盖在乡间村落旁,宛如地下核武兵工厂一样危险。 尽管如此,福岛一号机(事实上是1-6号机)使用的是 沸水反应堆 ,其反应炉所产生的核废料中虽然确实含有 钚 ,但那是钚-242、钚-239和钚-238的混合物。混合物的中钚-239的浓度不足以制作成核武器。而如果尝试分离同位素的话,其成本极高且过程繁杂。因此这一阴谋论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6%A0%B8%E4%B8%89%E5%8E%9F%E5%89%87 日本为何不敢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 文章提交者:九州风雨我归来 加贴在 环球风云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3-0-1.html 日本为何不敢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 今天是8月15日,既是小日本战败投降日,也是中国人民反日本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的1945年8月6日、8月9日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为了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迫使丧心病狂的小日本早日投降、分别在日本广岛与长崎投下“ 小男孩 ”与“小胖子”原子弹,从而加速了小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土崩瓦解与 无条件投降 。 美国在广岛与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首次使用原子弹,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一次,更是让人们首次了解原子弹危害性与杀伤力的一次。二战后各国为了打破大国的核垄断与核恐吓,就倾尽国力进行明着暗着地研发核武。为了防止 核扩散 ,在1968年1月7日,由美国、苏联、英国三个国家率先发起,提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并有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项 国际公约 ,其目的是防止核扩散、推动 核裁军 、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并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中国在1991年12月29日加入该公约,于1992年3月9日向 联合国 递交加入书并生效。截止目前,全世界共有187个国家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了字,唯有日本、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等国家没有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 按理说,小日本应该是第一个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毕竟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遭受核弹打击的国家。然而,时至今日,拥有100多吨核裂变材料的日本、拥有100多座 核电站 的小日本,为何不敢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呢?难道小日本还有什么野心和企图? 大家都知道小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多数的资源都是通过二战时对中国等国家的掠夺及战后与多个国家的购买才拥有的,而本土从不盛产核裂变材料钚的小日本,却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从世界各国购买储备了数量可观的核裂变材料钚达100多吨,从而使小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钚储存国,这还不包括它用于100多座核发电站的核材料。如果按照1吨钚能制造120枚 核弹头 的估量,小日本至少能制造出7500多枚核弹头!因为小日本早已经拥有 先进导弹 研制能力与核能力先进技术,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年小日本右翼势力与某些政客曾公开叫嚣,能在183天甚至是98天之内就能造出核武器来,看来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如今的小日本之所以狂妄,甚至不把其主子美国放在眼里,也不把中国放在心上,更不把世界各国的反对当成一回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拥有100多吨的核裂变材料钚及在短时间内制造出 核武器 来。这就是小日本狂妄的资本!这就是小日本不服气的本钱!这就是小日本公开与天下为敌的赌注!这就是小日本在《核不扩散条约》不敢签字的真正原因!为何要这样呢? 莫非是为了向美国报核弹之仇?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尽早结束 太平洋战争 ,迫使丧心病狂的小日本早日投降,于1945年8月6日、8月9日分别在日本广岛与长崎投下“小男孩”与“小胖子” 原子弹 ,从而造成小日本27万人的伤亡,并成了小日本心中永远的痛!虽然战后的小日本在美国的长期驻军与扶持下,有了安全意义的保障与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但小日本遭受 核打击 的心理阴影,始终没有从内心中消除掉,而且年年都在遗址前进行追悼活动。小日本在双手合十、闭目祈祷的时候,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小日本心里最清楚!因为小日本:既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强盗民族,又是一个 耿耿于怀 的狭窄民族,还是一个念念不忘的记仇民族,更是一个知错不改的顽固民族! 莫非是为了向中国再次叫板?小日本在战败后的六十八年间,从来就没有针对其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向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进行过真正的道歉、忏悔与赔偿,其右翼长期操控下的政府总是针对中国进行各种敌对行动与不友好举动,而且在六十八年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诸如:篡改历史、修改教科书、美化战争、粉饰战犯、参拜靖国神社、否定 南京大屠杀 等等,并在公开场合叫嚣:战胜国就有资格审判战败的日本吗?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中国会胜吗?言外之意,不服气曾经的失败!更何况小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在中国捞到油水并尝到甜头,看来小日本如今得了“自闭症”和“红眼病”! 莫非是为了做亚洲老大?小日本在战败后,按照《投降书》与《和平宪法》的相关规定,是不允许拥有武装力量的,但在美国的庇护与默许下,小日本的武装力量,由1950年的警察 预备队 7万5千人,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万陆海空 自卫队 及100万以上的预备役人员。关键是其武器都是高精尖的装备,而且其舰艇都是**型的,连续下水的航母与舰艇数量规模,已经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在国旗的样式与航母的名称上,还使用了二战侵华时的旗舰样式与名称!难道 小日本 还想在亚洲说了算?还想做奴役亚洲各国人民的美梦?小日本心里最明白! 小日本之所以在《核不扩散条约》上不签字,或许还有更大的野心和企图,那就是在打国际牌,拉拢国际社会,想“挤身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席位”,以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对这个没有多少正能量的世界再次发号施令。但愿这个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尤其是被小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都能看透小日本拥有100多吨核裂变材的真正野心,并能够敢于站出来,与中国、韩国一道共同反对小日本的任何不良举动!唯有如此,才能遏制住小日本的野心与企图! 68 年来,小日本作为曾经的战败国与“核弹受害国”,从来就没有象德国那样进行认真反思,更没有学德国那样向受害国及人民道过歉、忏过悔、赔过偿!非旦不反思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和亚洲各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反而还变本加厉地发展军事并研发核武,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实在是人类的不幸,更是亚洲人民的厄梦!但愿我们要擦亮眼睛! http://bbs.tiexue.net/post_6904040_1.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R语言中excel表格的读取与存储
Bearjazz 2013-11-25 21:46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使用R语言输入输出表格,通常我们需要将表格转化成csv格式再使用read.csv及write.csv方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8298-548922.html )然后转化是一个较为麻烦的事情,而且只能允许有一个工作表。很多的R语言包弥补了这一不足,如XLConnect,举例代码如下: library(XLConnect) path = D:/ziliao/优先阅读/R语言 学习/R语言中excel表格的读取与存储 setwd(path) xiong - loadWorkbook(Odor_gb.xls) #读入Excel文件,支持xlsx格式 dataB - readWorksheet(xiong, sheet = Odor_gb) #提取其中一个名字叫做Odor_gb的工作表 dataB - readWorksheet(xiong, sheet = 排序) #提取其中一个名字叫做排序的工作表 createSheet(xiong, name = CO2) #新建一个名字叫做CO2的工作表 writeWorksheet(xiong, info.mat, sheet = CO2) #将矩阵数据写入工作表CO2 saveWorkbook(xiong) #保存文件 writeWorksheetToFile(filename.xlsx, data=mat, sheet=合并) #将数据框数据mat保存到工作目录下一个叫做filename.xlsx的excel表中,所在工作表命名为“合并” ################# 20140107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 #读入、输入 source('G:/database/R语言构建系统发育树平台/R语言构建系统发育树平台.r') mat.m = read.excel(娃娃鱼形态数据20140107-雄性name.xlsx , data) #输出,存储 writeWorksheetToFile(娃娃鱼形态数据20140106-完整.xlsx, data=mat.f, sheet=雌性) 20150802更新——换了台电脑出现“‘rJava’程辑包或名字空间载入失败,” 解决方案:我重新安装了JDK,并且是安装在默认路径。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1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灵活随用的数据存储时代——IEEE今日计算2013年3月主题
tjhuang 2013-4-10 22:48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omputer.org/portal/web/computingnow/archive/march2013 灵活、随用的数据存 储时 代 客座编辑导言 • Sundara Nagarajan • 2013 年 3 月 数据中心里唯一一个在规模和数量上都保持持续增长的组件是存储,它也是计算学科中颇具吸引力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 IT 负责人在组织和经营自己的数据中心时,一直都在追求最高效率。由于 IT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业务性技术,数据不可用 —— 即使持续时间很短 —— 都变得不可忍受。同时, IT 员工每天都要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问题,其背后往往是大量的数据。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 “ 热 ” 数据并不多,比如那些需要马上访问的数据(例如刚刚收到的电子邮件),而大量数据是 “ 冷 ” 的(并不需要立即访问,比如两年前的邮件)。也就是说,冷数据的一小部分会因为需要而突然变热,在数据和用户规模都很大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 这给存储研究和工程人员提出了不少挑战:在不中断访问的情况下(甚至是在升级和维护时)如何确保存储基础设施可扩展、高效、可靠?如何在尽可能快地访问热数据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存储冷数据?如何确保所管理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保持连续统一?存储行业的领导者和初创企业需要继续在人才和资源方面进行投入,才可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数据管理不断变换的风景线 目前,用户可以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存储基础设施,也可以购买按需付费的存储服务。这两种情况背后的管理问题都是多租户能力问题,即能够把用户组完全隔离开来,并为这些租户提供相应的安全访问和服务确保级别。 CIO 和 IT 经理可以借助先进的经济模型和经纪服务来理解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动态本质,以建立最合意的总拥有成本( TCO )。 存储组件技术的进展,包括闪存 / 固态驱动器、存储级内存以及不断提升的磁盘驱动器,为存储系统供应商提供了新的选择。用户需要的是隐藏了元件选择、数据部署和数据保护等复杂细节的解决方案。 IT 研究公司 IDC 预测,在企业级存储方面,可扩展架构在 2013 年增长最快 。系统工程师在寻求可以长期使用并扩大规模的集群架构方面的努力开始于 70 年代,这一架构曾成功应用于高端大型机和昂贵的容错系统。基于普通组件和集群互联结构的存储系统架构创新正在创造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些系统提供了高度灵活的、可扩展的虚拟化存储基础架构,可以实现不中断运行。 现代存储系统吸收了几十年来的大量算法和体系结构创新。构建产品所必需的成套基础技术,虽然还不足以用来区分存储系统,但是可以用来表征它们。这些基础技术包括:磁盘布局层次的强数据保护算法,可恢复文件系统,数据去重和压缩等高效存储技术,文件 / 文件系统 / 卷快照以及克隆技术。集群架构大幅度提高了最小化中断的能力,无论造成中断的原因是故障还是正常升级或日常维护。已有证据表明,集群已成为主流存储体系结构,它与普通组件的良好组合可以实现最佳客户价值。 本月主 题 我为 “ 今日计算 ” 本期主题收集的这组文章可以说是对现代企业级数据存储架构和集群存储解决方案的一次检阅。 在《 IaaS 云架构:从虚拟数据中心到联邦式基础设施 》 http://www.computer.org/csdl/mags/co/2012/12/mco2012120065.html 一文中, RafaelMoreno-Vozmediano , RubénMontero 和 IgnacioLlorente 对云基础设施进行了很好的剖析,还解释了云 OS 的概念以及它在现代企业数据中心运营中的角色。 Lee Garber 的《 聚合基础设施:直面效率挑战 》 http://doi.ieeecomputersociety.org/10.1109/MC.2012.261 是一则《 Computer 》新闻故事,中心是数据中心组件(计算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的集成问题。这种架构集成的组件可以来自单一供应商,也可以来自不同组件的最佳供应商。本文介绍了实现灵活的、集成货架产品的基础设施系统(即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Boris Grot 及其同事在《 用可扩展的处理器优化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 》 http://doi.ieeecomputersociety.org/10.1109/MM.2012.71 一文中全面分析了基于低端处理器的可扩展方案如何达成最优 TCO (总体拥有成本)。这篇文章把 TCO 定义为 “ 一种综合考虑房屋、供电和制冷设施以及硬件采购成本和运营费用的优化指标 ” 。这一优秀的研究将对存储系统架构产生深远影响。 在《 用网络挂接存储构建私有云存储 》这篇文章中, Wen-Feng Hsu 及其同事介绍了使用网络挂接存储组件构建私有云的实用方案。 Yaoguang Wang 和他的同事在随后的《 HAaaS: 走向高可用分布式系统 》 http://doi.ieeecomputersociety.org/10.1109/CLUSTER.2012.59 中讨论了对互补存储架构的重要需求:高可用性。本文介绍了用共享存储解决状态管理有关问题的方法。 最后一篇是《 一种面向云服务的新型分布式文件存储方案 》 http://doi.ieeecomputersociety.org/10.1109/COMPSACW.2012.15 ,这是 Yu Zhang 、 Weidong Liu 和 Jiaxing Song 的一篇会议论文,讨论了云服务的属性,提供了有关共享存储服务的重要信息。 为了增强本期主题,我联系了 Tim Russell ,他是 NetApp 数据生命周期生态系统方案的副总裁,询问他对面向企业用户的集群存储架构的发展和挑战的看法。他领导的团队负责开发支持数据从创建到长期使用的方案,之前他领导过一个负责识别和评估长期市场趋势的产品策略组,可以说他一直在和存储系统的大用户打交道。在这份独家视频回应中,他分享了他对企业存储系统的看法。 【 TimRussell 采访视频】 我还请教了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教授 Rajkumar Buyya ,他是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未来院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实验室主任。他在应答视频中,谈了他在集群系统领域的工作和研究视角。 【 Rajkumar Buyya 采访视频】 企 业 级 解决方案 企业 IT 用户,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在他们快节奏的商业和个人生活中,需要无处不在的 IT 体验。对于 CIO 和企业 IT 技术人员,业务服务中断不在选项之列。快速变化的技术和交付模式,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向企业用户交付业务技术的方法。数据管理体系结构是解决方案的关键,集群存储系统正在成为企业现代业务技术的基础。 Sundara Nagarajan 是 NetApp 技术总监和印度班加罗尔国际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访问教授。他是 IEEE 今日计算地区代表,负责 IEEE 计算学会在印度的联络。可通过 s.nagarajan at computer dot org 联系他。
个人分类: IEEE今日计算|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R语言 生成图片 存储图片 存储图片格式 存储位置
Bearjazz 2013-2-4 09:06
本文转载自‘生物统计家园’ 原文地址 http://www.biostatistic.net/thread-2255-1-1.html 很多人都会遇到R语言生成的图片,如何存储的问题。尤其对初学R语言的人,更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我在这里将R语言 生成图片 存储图片 存储图片格式 存储位置的方式做一个汇总介绍,一同与大家分享。 有其他方法的朋友,可以接着帖子往下写。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第一种png格式 png(file="myplot.png", bg="transparent") 画图程序 dev.off() 第二种jpeg格式 jpeg(file="myplot.jpeg") 画图程序 dev.off() 文件都放在getwd()里了 第三种pdf格式 pdf(file="myplot.pdf") 画图程序 dev.off()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png(file="myplot.png", bg="transparent") plot(1:10) rect(1, 5, 3, 7, col="white") dev.off() 所有文件都放在getwd()里面了,你只需输入 getwd() 就可以看到文件所在位置 如果你想改变文件所在位置,可以用setwd()这个函数,举一个例子给大家演示就明白了 例子 把文件都放在c盘 setwd("c://") png(file="myplot.png", bg="transparent") plot(1:10) rect(1, 5, 3, 7, col="white") dev.off() getwd() 请各位演示。有问题一起交流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图]数据存储设备的发展
sailor08 2013-2-1 21:32
现代社会中电子数据储存设备无处不在。随着技术的改进,它们变得更加方便的融入计算设备中。存储设备的历史,然而,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前,就让我们看看数据储存的发展历程吧!
个人分类: CnBeta|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tlab数据存储
a6657266 2012-12-4 19:48
x=0:0.01:1; y=sin(x); A=plot(x,y); saveas(A, ); 或者 x=-pi:pi/20:pi; for i=1:4 y(:,i)=sin(i*x); text= figure(i) plot(x',y(:,i)) title(text) h1 = figure(i); name1= name1= saveas(h1,name1); saveas(h1,name2); end
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llustrator无法存储插图解决方法
JiuBaiYi 2012-11-12 20:08
刚才我的Adobe Illustrator CS4保存一张AI文件时出现无法存储插图,如图所示: 我自己试着找到了解决方法,其它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普遍问题。 把你的AI文件另存在 非中文字符路径 下就可以了,就是文件名和文件夹都不要用中文。
个人分类: 科研|18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Weekly Tips (第71期):如何统计文件大小及存储总量?
Pauldu 2012-9-21 14:14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71 期: 如何统计文件大小及存储总量 ? 想要看每篇稿件的文件的大小及所有稿件占用存储空间的情况,貌似不是很容易,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打开每个稿件的 原始文件 (Original Files) 按钮分别计算,然后合计,其实 ScholarOne 的报表功能,可以让我们很轻松看到每篇稿件文件大小同时清晰看出所有文件占用存储的情况。 通过 管理员 (Admin) 权限,访问 报表 - 稿件状态与概要报表 - 文件存储 (Reports-Manuscript Status and Summary Reports-File Storage) 打开报表窗口后,选择默认选项并完成。可以看到报表以折线图的方式显示了最近 6 个月各类型稿件 ( 如 Accepted /Rejected Manuscripts 等 ) 所累计占用存储空间的情况。如果要看更详细的情况,可以点击报表左上角的 # Manuscripts 后数字链接,可以查看所有最近 6 个月稿件的不同类型稿件详细的 文件大小 (Original File Size) ,不同 文件转换格式大小 (Rendition Size) 和 PDF 版本文件大小 (PDF Size) ,这里为了便于查看,建议可以点击右上角 ( 形如一个小课本 ) 的查看菜单,以 Excel 格式查看,将文件导出成 Excel 格式来查看 ( 注意整个导出的过程中要按住 Ctrl 键 ) 。这个报表有一点瑕疵,就是文件大小的单位应该是 KB 而非 MB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查看所有文件的存储量及单个稿件的大小。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ropbox 1.4.12-在线存储服务抢[转自MacGG]
xhwangsdu 2012-7-28 12:56
Dropbox是Dropbox公司的在线存储服务,通过云计算实现因特网上的文件同步,用户可以存储并共享文件和文件夹。 Dropbox提供免费和收费服务,在不同系统下有客户端软件,并且有网页客户端。 目前Dropbox官方网站在中国大陆地区可以间歇性访问,但不能下载桌面应用软件。但桌面应用软件仍旧可以正常使用,所以在此MacGG提供下载哈。。。 Dropbox 1.4.12 特性: Mountain Lion 支持 如果没有注册的朋友可以通过此链接直接注册: Dropbox 注册网址 免费的Dropbox 户口只有2GB 容量,但可以借着邀请他人加入计划获得额外容量。每次成功邀请双方都会增加500MB 容量,透过邀请而增加的容量设有上限,数值为16GB。换句话说,免费的Dropbox 户口可以有着18GB 的容量。
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软发布新版Office——Office 2013 整合Skype及云存储
sincos 2012-7-18 08:36
微软今日在美国发布了基于新操作系统的新一代Office软件,这也是Office软件的第15个更新版本。 科技图片中心 | 查看图集 | ( 3 /9) 转发到微博 WordPDFReflow_Web Office 15 官方宣传视频 Office 15 官方操作讲解视频 网易科技讯 7月17日消息,随着Windows 8对触摸操作、Metro界面的支持,微软今日在美国发布了基于新操作系统的新一代Office软件,这也是Office软件的第15个更新版本。 这次Office发布被微软CEO鲍尔默称之为“最雄心勃勃的一次”,新Office基于网络和Windows Live ID使用,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访问自己的文件。 新一代Office试用版于今日可以下载,鲍尔默建议用户尝试先使用新版的Office 365以体验,即网络版Office。 正式版本发布的具体时间没有被透露,微软只是表示,新版的Office将结合Windows 8的推出时间。微软还表示,新一代Office不支持Windows vista及以下版本的操作系统。 和以往Office的操作体验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触摸操作,在iPad平台微软没有推出针对版本的Office软件,只有OneNote有部分的支持,这也是微软Office业务在平板领域的新尝试。 这也将是微软将自家内容整合最大的一个Office版本,其内嵌Bing搜索、Skype语音通话等功能。这一版本还强调了企业社交的整合,而微软刚刚以高价收购了企业社交平台Yammer。 新版Office的文件云端采用了微软之前的SkyDrive空间,新用户将有7GB的免费空间,而基于社交性的加强后,Office加入了即时编辑、视频会议、远程看同一份文件等功能。 2011财年,微软Office业务营收220亿美元,利润141亿美元,为公司最大的营收和利润来源。Office产品的成功与否对微软来说至关重要。(王杰聪) 安装地址: http://www.microsoft.com/china/office/preview 【相关报道】 微软发布新一代Office实录 安装全过程 微软今日在美国发布了基于新操作系统的新一代Office软件,新Office基于网络和Windows Live ID使用,其内嵌Bing搜索、Skype语音通话等功能,并强调企业社交整合。 张亚勤:微软Office 365入华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5月24日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透露,微软将在中国建立云数据中心,Office 365入华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分析称在线办公工具瓦解微软Office统治地位 CNET 专栏作者Charles Cooper 讲述他如何抛弃本地的 Word ,转向Google Docs的怀抱。 Google Apps冲击微软Office垄断地位 虽然微软公司在公开场合拒绝承认,将谷歌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套件Google Apps视为其Office办公软件的竞争对手。但微软却在不断地采取措施,防止谷歌侵入原本由它占领的办公软件领域。 Source: http://tech.163.com/12/0717/03/86J9JCLE000915BD.html#p=86JEVVFL0QFG0009
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更加呼唤开放存储
kepusuowdp 2012-7-17 22:01
上周,《学习时报》发表了题目为《大数据时代要有大方略》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了大数据的相关问题。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翻译的一篇文章(《科学需要更多的点石成金》,今年内会发表在某期刊上),其中也探讨了大数据的深入发掘等问题。加之近期对国外一些期刊的关注,更加使得我对大数据和开放存储有些想法,再次略述一二,与大家探讨。 《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杂志近期几篇文章对科学传播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相关内容见本人以前发布的几个翻译过来的文章),其中谈到了当前的科学传播还处于满足小众的需求方面,还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因而有其局限性,而对于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开放存储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开放存储对于大数据的发掘和利用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今年年初《纽约时报》的一篇关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 200 周年的文章中也对开放存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谈到了传统出版和发行的一些弊端,甚至有人认为纳税人出钱支持了研究,最后还要出钱去买发表了的研究成果,这无异于为同一件事情花了两次钱。 网络博客,网络出版这些开放存储的模式给传统出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就公共科学图书馆( Plus ONE )来说,它发表的文章数量就足以让那些引用率超高的 SCI 期刊汗颜。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选择利用开放存储的模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研究成果,虽然开放存储还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批判。而从国内来说,科学网等一批博客也云集了众多的科学粉丝,虽然这些博客还并没有突破上述的“自娱自乐”这个沉默的螺旋,但是至少出现了一些曙光,而其发展的精髓则在于更民间,更亲民。 而大数据时代呼唤数据的共享与共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无法紧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通力合作成为了常态,就像前两天振奋人心的“上帝粒子”也是科学共同体集体智慧的结晶之一吧。 同时大数据也可以更加开放地开展对比研究,如果同样的项目,各自采集数据的标准不一,或者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后进行共享,那么有些时候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这对于大数据的利用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而有文章认为以前的一些研究采集的数据之所以难以进行深入的发掘,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未来对该数据可能的深入发掘和利用。 而当前的开放存储的出现为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和深入发掘提供了好机会,而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大数据共享的意愿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成果也是大数据的一部分)拿出来共享,因为至少就目前来说,通过开放存储发表的“成果”还不能称之为成果。而且开放存储也并没有真正走入科学共同体考核体系之内,这也进一步抑制了开放存储的发展,同时也给大数据时代带上了枷锁,成为大数据发展的一个瓶颈。 期待将来可以把通过开放存储途径发表的成果纳入到考核范围内,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涌现出来支持并促进开放存储的发展,也会给大数据的发掘和利用提供更广泛的平台。 大数据更加呼唤开放存储! 附件一段刚才一个人发来的邮件内容: A newspaper report saying that the UK will make scientific research freely available by 2014: LONDO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revealed controversial plans to make publicly fund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mediately available for anyone to read for free by 2014, in the most radical shake-up of academic publishing since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rnet. Research papers that describe work paid for by the British taxpayer will be free online for universitie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to use for any purpose, wherever they are in the world. The universities and science minister, David Willetts said he expected a full transformation to the open approach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The move reflects a groundswell of support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mong academics who have long protested that journal publishers make large profits by locking research behind online paywalls.
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翻译)开放存储与科学传播,对更加开放的科学传播环境需求的反思
kepusuowdp 2012-7-1 17:18
摘要: 虽然一些科学共同体深入地探讨了开放存储出版的出现,但是在科学传播共同体内部这个问题一直不是辩论的核心。大多数科学学科领域的学者有他们自己可供利用的开放存储的选择,比如杂志,数据库,预印文本等等。可笑的是,致力于研究科学传播结构的科学共同体见证了这个转型,但是却没有直接参与其中。结构性和文化性障碍都阻止了科学传播出版过程中开放存储部门的增长。在这个评论中,我希望在我们的学术实践领域里展开一个就更加开放的传播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辩论。 至少在我看来,公共科技传播会议( PCST )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共同体在向其领域之外进行传播的时候是多么的糟糕,我想这对于一个主要焦点是科学传播的共同体来说是多么的让人难以置信。更可笑的是,这也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尝试传递给科学家的观点。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呢?在这篇短文中,我试着建议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把不同的传播实践融入进来,以及我希望在我们的学术实践领域里展开一个就更加开放的传播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辩论。 今年 4 月,上千名研究者,教师,记者和其他科学传播从业者齐聚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第 12 届 PCST 国际会议。在会议讨论并解决的若干议题中,很少有涉及到我们共同体的传播结构的问题,我认为也没有几个圆桌会议和全体会议表明我们需要提升并加强 PCST 学者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式的反思。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告诉我们研究者采用的传播工具和实践取决于保持共同体自身运作的激励体系。因而,对于 PCST 共同体内最小的学术部门来说(我这里指的是在博物馆研究、媒体和教育方面从业的个人和团体),公共传播是传播知识和方法的主要方式。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公开的场合进行的日常的公共性互动是太常见不过的了,而且他们每天的工作都反映了要应对复杂情况的意识。在这里,我不想提那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说明开放且互动的科学传播共同体会是多么重要,因为这些你们都有所了解。 这个问题来源于 PCST 共同内中那些和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部分。我认为我们没有把我们过去几十年里提出的对科学共同体的建议、批判和变化融入我们的日常实践和学术实践之中。我们研究公共传播,但是我们的传播实践远远落后于现状。即使学术圈好像在不同的且更具内部激励机制的氛围下运转,我们都知道公共传播是科学领域增长,扩展和接纳的重要前提条件。进而,我们意识到——我知道一直说“我们意识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生产是一项传播事业,公共传播也是新知识探讨,协商和生产的地方。丰富的知识通常来源于具有丰富传播实践的地方。 虽然我们可以探讨很多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传播的方式,以及把这些知识转换成科学家,政治界,经费资助者和公民间进行公开讨论的问题,但是我这里只探讨一个问题:获取科学传播的学术出版物。科学传播杂志( JCOM )也许是唯一一个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开放存储的杂志。科学传播中的大多数学术著作同在传统的杂志中发表,它们并没有开放存储的政策,因而,政策制定者和科学记者都冒着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取的危险,更别说那些其他从业者和普通公众了。这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而且虽然有几个科学共同体深入探讨了开放存贮出版物的问题和需求,但是这个议题从来都不是 PCST 共同体探讨的核心问题。大多数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家现在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比如杂志,数据库,预先打印稿等。可笑的是,致力于研究科学传播结构的科学共同体见证了这个转型,但是却没有直接参与其中。科学传播论文很少发表在开放存储的杂志中。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多说杂志(包括 JCOM )并没有采取最新的工具来向社会媒体开展科学传播。虽然一些在线的科学杂志开始为读者提供可以就它们发表的文章进行讨论的工具,但是 PCST 共同体的大部分参考杂志都是封闭且有些“过时的”。我这里并不单单指博客,同时也指那些给我们发表了论文但没有意识到评估内容相关性的新方式的杂志,比如社会网络的影响,下载数,评论等等。科学传播论文很少在社会媒体中引起反响。 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显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是重要的。但是科学传播有它自己的特质。一方面有结构性的问题。开放存储出版物从经济和发行一本新的杂志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所需的精力方面来看可能会造价昂贵的。学术性的科学传播长期遭受了缺乏经费的折磨,也没有把自己变成制度化的学科,这使得事情更加复杂。但是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发挥着作用。只要新一代科学传播研究人员不对当前的体系提出质疑,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变化。最后,还不清楚在我们未来转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传播环境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依赖当前的学术刊物出版商吗。即使它们最近开始了自动化办公的实验,学术刊物出版商比如 Sage 和 Elsevier 都是私人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要依赖于大学图书馆的订阅并且它们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向更广泛的读者开放的动机。就像很多科学领域一样,科学传播领域的变化很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出版商自己的决定。独立自主的行动是这个改变的前提条件。 就像我说的那样,科学传播体系的历史和保持不同传播实践运行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激励措施相关联。同时我们也知道技术创新通过给科学共同体提供新的可以用在更独立和更开放环境中的工具而改变了这些实践。印刷术的出现是科学革命以及建立开放科学这个转向背后的主要原因。以印刷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随之带来的是新的科学出版物的出现以及给科学家提供了在独立且开放的体系中发表学术出版物的机会。然而根据一些作者的观点,这个体系限制阻止了新的更加开放的传播实践的出现。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科学本身也给我们提供了例证,并且告诉我们开放存储出版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我们为什么不就我们的出版系统开始一个(公开的)辩论呢? 原文载于: A. Delfanti, Open Access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need for a more ope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Jcom 11 (02)(2012)E
3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弛豫时间”
热度 11 boxcar 2012-6-23 07:11
大清早起来,看到孙尉翔博友(他老兄的博客一直写得很好)的新博文“什么是松弛时间”【 1 】,其内容引经据典,讨论得挺科学的,自然也挺适合科学网的。可惜科学网的网友们最近似乎不大关注重出江湖后的孙尉翔博友,他那些挺有内容有思想的博文点击量居然一直没上去。说几句闲话之后,该言归正传,说说本文的主题——“弛豫时间”(也就是尉翔兄所言的“松弛时间”, Relaxation Time )。 不知是何缘故,或许是先入之见,我还没用过“松弛时间”这种说法,却喜欢用“弛豫时间”这个说法。用俺最擅长的撷英手法,“弛豫时间”就是“吃鱼时间”,即“吃鱼”的“时间”(蒋科学莫生气哦,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不喜欢吃鱼)。 按照我的理解,弛豫时间应该是在弛豫过程中某个特征物理量(例如电压、例如振幅)衰减到一定程度( 1/e=0.3678796... )所用的时间。弛豫时间也是体系(例如有阻尼的弹簧振子,例如 RC 电路)从一个平衡态(有一定的位移或充电;某电压积累一定的电量)开始,经历一段失去“平衡”(外力 / 电源 Hold 不住了)后的非平衡态过程(运动并遭遇阻尼;电流在回路中流过电阻)逐渐过渡到另一个新的平衡态(停在平衡位置;电容端电压达到新的电源电压)的特征时间。 这种非平衡态的过程,常被定义为弛豫过程。打个不十分准确比方,就是“吃鱼”的过程,吃掉端上来的这盘鱼所用的时间,叫做“吃鱼时间”。大家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即鱼的生前体重在 1 斤左右,用常规的红烧、清蒸、酱焖等等方法整条进行烹调,做好了立刻端上桌,吃掉一条鱼是绝对不能直接吞掉的,否则会被鱼骨和鱼刺卡住喉咙(很痛苦的说。。。),而必须小心翼翼地先挑出鱼刺再把小块的鱼肉放入口中这样慢慢地吃,这样才能既品尝到美味、又吸取营养还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呢,吃鱼挺费时间的,至少比吃扒肉啥的更费时间。吃鱼遭遇的鱼刺,就相当于运动受到了阻尼或者放电电流要经过电阻,都是些“阻力”因素。当然,吃鱼的过程中动力也是有的,至少从心态上可能很希望快点吃完,去赴个约会伍的,于是便要加快动作频度。不过,要是在严格意义上把一条鱼完全吃干净,其实更费时间,必须非常非常仔细地剔下鱼骨和鱼刺上的鱼肉,这样就要耗费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就像一般的弛豫过程中真正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平衡态理论上讲需要无穷长的时间一样。此时衡量过程的时间,用 100% 的完成是不合适的,试想,如果俩弛豫过程或者吃两条鱼(例如一条 2 斤重的大鲤鱼和一条 1 两重的小鲫鱼)彻底完成都是无穷大或者非常长的时间,你咋说谁快谁慢?!于是,就只能找一个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已完成了一定百分比(相当于考试及格线)的时间昨晚衡量的依据,也就有了“弛豫时间”的说法。 按照类似于“吃鱼”的方式去“测量 ” 弛豫时间,一般也只看比率而不直接看绝对数值的多少。因为在实际的弛豫过程中,初始状态物理量幅值越大,进入非平衡过程后趋于新平衡态的驱动力也越大,阻尼振子的回复力正比于振幅, RC 放电电路中的初始放电电流正比于电容上的电压,所以开始时的“多”同时也意味着进行过程会等比例地变“快”,这种情况下用绝对量去作为划线的标准显然不合适。因此,要用物理量变化到某一比例的时间来作为弛豫时间,这样得到的弛豫时间也更能反映体系的本征特性,是体系中能够代表其能量存储和耗散能力的两个本征物理量(而非外界因素)的简单函数,例如在 RC 电路中会用电容和电阻的乘积。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有电阻的暂态电路,电阻 - 电容( RC )电路与电感 - 电阻( RL )电路的弛豫时间表达式中电阻的位置却迥然不同。 参考: 【1】 孙尉翔:什么是松弛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026-584893.html
个人分类: 科普|22500 次阅读|35 个评论
云计算与云存储
热度 2 freefan 2012-5-27 21:15
最近团队申请了一个项目,有关于云存储方面的。在写云存储之前,首先要介绍下云计算方面内容,以便清晰了解云计算与云存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云计算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通过网络集成大批分散的或闲置的普通廉价设备,随时随地提供性能优越的超值服务,它强调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这种云算技术方式,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云存储则是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得以实现的基础,它通过分布式文件存储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海量数据存储集群,供云计算系统处理加工,并统一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没有数据云存储的支持,云计算就无从做起,“无米下锅”,云计算的威力也就无从发挥。因此,云存储是实现云计算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技术。云计算通常由具有数据存储集群设施(云存储)的第三方提供,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将自己的数据托管给第三方,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形式对数据进行按需存取操作。
3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内存机制
热度 1 hailuo0112 2012-4-13 15:59
伟大的Bill Gates 曾经失言:   640K ought to be enough for everybody— Bill Gates 1981   程序员们经常编写内存管理程序,往往提心吊胆。如果不想触雷,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发现所有潜伏的地雷并且排除它们,躲是躲不了的。本文的内容比一般教科书的要深入得多,读者需细心阅读,做到真正地通晓内存管理。    1、内存分配方式   内存分配方式有三种:   (1)从静态存储区域分配。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例如全局变量,static变量。   (2)在栈上创建。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3) 从堆上分配,亦称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何时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由我们决定,使用非常灵活,但问题也最多。    2、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   发生内存错误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编译器不能自动发现这些错误,通常是在程序运行时才能捕捉到。而这些错误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时隐时现,增加了改错的难度。有时用户怒气冲冲地把你找来,程序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你一走,错误又发作了。 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如下:   * 内存分配未成功,却使用了它。   编程新手常犯这种错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内存分配会不成功。常用解决办法是,在使用内存之前检查指针是否为NULL。如果指针p是函数的参数,那么在函数的入口处用assert(p!=NULL)进行   检查。如果是用malloc或new来申请内存,应该用if(p==NULL) 或if(p!=NULL)进行防错处理。   * 内存分配虽然成功,但是尚未初始化就引用它。   犯这种错误主要有两个起因:一是没有初始化的观念;二是误以为内存的缺省初值全为零,导致引用初值错误(例如数组)。 内存的缺省初值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有些时候为零值,我们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创建数组,都别忘了赋初值,即便是赋零值也不可省略,不要嫌麻烦。   * 内存分配成功并且已经初始化,但操作越过了内存的边界。   例如在使用数组时经常发生下标“多1”或者“少1”的操作。特别是在for循环语句中,循环次数很容易搞错,导致数组操作越界。   * 忘记了释放内存,造成内存泄露。   含有这种错误的函数每被调用一次就丢失一块内存。刚开始时系统的内存充足,你看不到错误。终有一次程序突然死掉,系统出现提示:内存耗尽。   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程序中malloc与free的使用次数一定要相同,否则肯定有错误(new/delete同理)。   * 释放了内存却继续使用它。     有三种情况:   (1)程序中的对象调用关系过于复杂,实在难以搞清楚某个对象究竟是否已经释放了内存,此时应该重新设计数据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对象管理的混乱局面。   (2)函数的return语句写错了,注意不要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或者“引用”,因为该内存在函数体结束时被自动销毁。   (3)使用free或delete释放了内存后,没有将指针设置为NULL。导致产生“野指针”。   【规则1】用malloc或new申请内存之后,应该立即检查指针值是否为NULL。防止使用指针值为NULL的内存。   【规则2】不要忘记为数组和动态内存赋初值。防止将未被初始化的内存作为右值使用。   【规则3】避免数组或指针的下标越界,特别要当心发生“多1”或者“少1”操作。   【规则4】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防止内存泄漏。   【规则5】用free或delete释放了内存之后,立即将指针设置为NULL,防止产生“野指针”。    3、指针与数组的对比   C++/C程序中,指针和数组在不少地方可以相互替换着用,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两者是等价的。   数组要么在静态存储区被创建(如全局数组),要么在栈上被创建。数组名对应着(而不是指向)一块内存,其地址与容量在生命期内保持不变,只有数组的内容可以改变。   指针可以随时指向任意类型的内存块,它的特征是“可变”,所以我们常用指针来操作动态内存。指针远比数组灵活,但也更危险。   下面以字符串为例比较指针与数组的特性。   3.1 修改内容   示例3-1中,字符数组a的容量是6个字符,其内容为hello。a的内容可以改变,如a = ‘X’。指针p指向常量字符串“world”(位于静态存储区,内容为world),常量字符串的内容是不可以被修改的。从语法上看,编译器并不觉得语句p = ‘X’有什么不妥,但是该语句企图修改常量字符串的内容而导致运行错误。 char a = ‘X’; cout a endl; char *p = “world”; // 注意p指向常量字符串 p = ‘X’; // 编译器不能发现该错误 cout p endl;       示例3.1 修改数组和指针的内容   3.2 内容复制与比较   不能对数组名进行直接复制与比较。示例7-3-2中,若想把数组a的内容复制给数组b,不能用语句 b = a ,否则将产生编译错误。应该用标准库函数strcpy进行复制。同理,比较b和a的内容是否相同,不能用if(b==a) 来判断,应该用标准库函数strcmp进行比较。   语句p = a 并不能把a的内容复制指针p,而是把a的地址赋给了p。要想复制a的内容,可以先用库函数malloc为p申请一块容量为strlen(a)+1个字符的内存,再用strcpy进行字符串复制。同理,语句if(p==a) 比较的不是内容而是地址,应该用库函数strcmp来比较。 // 数组… char a ; strcpy(b, a); // 不能用 b = a; if(strcmp(b, a) == 0) // 不能用 if (b == a) … // 指针… int len = strlen(a); char *p = (char *)malloc(sizeof(char)*(len+1)); strcpy(p,a); // 不要用 p = a; if(strcmp(p, a) == 0) // 不要用 if (p == a) …        示例3.2 数组和指针的内容复制与比较   3.3 计算内存容量   用运算符sizeof可以计算出数组的容量(字节数)。示例7-3-3(a)中,sizeof(a)的值是12(注意别忘了’’)。指针p指向a,但是sizeof(p)的值却是4。这是因为sizeof(p)得到的是一个指针变量的字节数,相当于sizeof(char*),而不是p所指的内存容量。C++/C语言没有办法知道指针所指的内存容量,除非在申请内存时记住它。   注意当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进行传递时,该数组自动退化为同类型的指针。示例7-3-3(b)中,不论数组a的容量是多少,sizeof(a)始终等于sizeof(char *)。 char a ) {  cout sizeof(a) endl; // 4字节而不是100字节 }      示例3.3(b) 数组退化为指针 4、指针参数是如何传递内存的?   如果函数的参数是一个指针,不要指望用该指针去申请动态内存。示例7-4-1中,Test函数的语句GetMemory(str, 200)并没有使str获得期望的内存,str依旧是NULL,为什么? void GetMemory(char *p, int num) {  p = (char *)malloc(sizeof(char) * num); } void Test(void) {  char *str = NULL;  GetMemory(str, 100); // str 仍然为 NULL  strcpy(str, "hello"); // 运行错误 }       示例4.1 试图用指针参数申请动态内存   毛病出在函数GetMemory中。编译器总是要为函数的每个参数制作临时副本,指针参数p的副本是 _p,编译器使 _p = p。如果函数体内的程序修改了_p的内容,就导致参数p的内容作相应的修改。这就是指针可以用作输出参数的原因。在本例中,_p申请了新的内存,只是把_p所指的内存地址改变了,但是p丝毫未变。所以函数GetMemory并不能输出任何东西。事实上,每执行一次GetMemory就会泄露一块内存,因为没有用free释放内存。   如果非得要用指针参数去申请内存,那么应该改用“指向指针的指针”,见示例4.2。 void GetMemory2(char **p, int num) {  *p = (char *)malloc(sizeof(char) * num); } void Test2(void) {  char *str = NULL;  GetMemory2(str, 100); // 注意参数是 str,而不是str  strcpy(str, "hello");  cout str endl;  free(str); }       示例4.2用指向指针的指针申请动态内存   由于“指向指针的指针”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用函数返回值来传递动态内存。这种方法更加简单,见示例4.3。 char *GetMemory3(int num) {  char *p = (char *)malloc(sizeof(char) * num);  return p; } void Test3(void) {  char *str = NULL;  str = GetMemory3(100);  strcpy(str, "hello");  cout str endl;  free(str); }        示例4.3 用函数返回值来传递动态内存   用函数返回值来传递动态内存这种方法虽然好用,但是常常有人把return语句用错了。这里强调不要用return语句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因为该内存在函数结束时自动消亡,见示例4.4。 char *GetString(void) {  char p ;   cout “eat memory” endl;   if(p==NULL)    exit(1);  } }   示例7试图耗尽操作系统的内存   8、malloc/free 的使用要点   函数malloc的原型如下: void * malloc(size_t size);   用malloc申请一块长度为length的整数类型的内存,程序如下: int *p = (int *) malloc(sizeof(int) * length);   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要素上:“类型转换”和“sizeof”。   * malloc返回值的类型是void *,所以在调用malloc时要显式地进行类型转换,将void * 转换成所需要的指针类型。   * malloc函数本身并不识别要申请的内存是什么类型,它只关心内存的总字节数。我们通常记不住int, float等数据类型的变量的确切字节数。例如int变量在16位系统下是2个字节,在32位下是4个字节;而float变量在16位系统下是4个字节,在32位下也是4个字节。最好用以下程序作一次测试: cout sizeof(char) endl; cout sizeof(int) endl; cout sizeof(unsigned int) endl; cout sizeof(long) endl; cout sizeof(unsigned long) endl; cout sizeof(float) endl; cout sizeof(double) endl; cout sizeof(void *) endl;   在malloc的“()”中使用sizeof运算符是良好的风格,但要当心有时我们会昏了头,写出 p = malloc(sizeof(p))这样的程序来。   * 函数free的原型如下: void free( void * memblock );   为什么free函数不象malloc函数那样复杂呢?这是因为指针p的类型以及它所指的内存的容量事先都是知道的,语句free(p)能正确地释放内存。如果p是NULL指针,那么free对p无论操作多少次都不会出问题。如果p不是NULL指针,那么free对p连续操作两次就会导致程序运行错误。    9、new/delete 的使用要点   运算符new使用起来要比函数malloc简单得多,例如: int *p1 = (int *)malloc(sizeof(int) * length); int *p2 = new int ;   这是因为new内置了sizeof、类型转换和类型安全检查功能。对于非内部数据类型的对象而言,new在创建动态对象的同时完成了初始化工作。如果对象有多个构造函数,那么new的语句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 class Obj {  public :   Obj(void); // 无参数的构造函数   Obj(int x); // 带一个参数的构造函数   … } void Test(void) {  Obj *a = new Obj;  Obj *b = new Obj(1); // 初值为1  …  delete a;  delete b; }   如果用new创建对象数组,那么只能使用对象的无参数构造函数。例如 Obj *objects = new Obj ; // 创建100个动态对象   不能写成 Obj *objects = new Obj (1);// 创建100个动态对象的同时赋初值1   在用delete释放对象数组时,留意不要丢了符号‘ objects; // 正确的用法 delete objects; // 错误的用法   后者相当于delete objects ,漏掉了另外99个对象。    10、一些心得体会   我认识不少技术不错的C++/C程序员,很少有人能拍拍胸脯说通晓指针与内存管理(包括我自己)。我最初学习C语言时特别怕指针,导致我开发第一个应用软件(约1万行C代码)时没有使用一个指针,全用数组来顶替指针,实在蠢笨得过分。躲避指针不是办法,后来我改写了这个软件,代码量缩小到原先的一半。   我的经验教训是:   (1)越是怕指针,就越要使用指针。不会正确使用指针,肯定算不上是合格的程序员。   (2)必须养成“使用调试器逐步跟踪程序”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个人分类: C++|1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十)
songshuhui 2011-6-15 15:53
猛犸 发表于 2011-05-12 05:39 看得见的存储 以ENIAC的发明为标志,人类正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ENIAC依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它并不能存储程序。冯·诺依曼提出的架构的确可 行,但是第一台真正应用了可存储程序思路的电子计算机,则是英国在1948年开发的“小规模实验机”,它的昵称更广为人知:Baby计算机。这台机器的开 发者是弗雷德里克·克兰·威廉姆斯和他的助手汤玛斯·基尔伯恩,他们也是历史上第一种随机访问存储器的发明者;这种存储装置,用的是人们早已熟悉的显示装 置:阴极射线管(CRT)。 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斐迪南·布劳恩发明了阴极射线管。它用电子撞击涂了荧光粉的显示屏内表面,以电磁场控制电子偏转的幅度,能够显示出图像。 人们很快意识到了这种设备的用途,并且很早就应用在雷达中。但是使用阴极射线管做为存储装置,却只是在二战之后才成为现实。 威廉姆斯在28岁那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开始投身于电信研究的工作。随着二战爆发,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军用通讯领域,并且成了这一领域的名人。 1945年,威廉姆斯受邀访问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学院,就是在美国,他萌生了使用CRT来存储数据的设想。和水银延迟线一样,这种存储 器最初的设想,也是为了让雷达能够更好地分辨移动和非移动物体。和水银延迟线相比,它的速度要快得多。 回到英国之后,他马上开始投入到CRT存储的研究。他尝试用阴极射线管存储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前者用于雷达,后者则可能会用于电子计算机——实际上,不久之后,这两种方式都被开发出来了。 从原理上看,阴极射线管存储也算不上十分复杂。电子撞击在荧光屏上,导致撞击部位的电荷改变;感知这些电荷的数量,就可以读出当前位置存储的是1还是0。但是如何感知这些电荷,是个工程难题。 这时候,一个26岁的小伙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叫汤玛斯·基尔伯恩,后来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也是一位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 二维存储 汤玛斯·基尔伯恩比威廉姆斯小十岁,在威廉姆斯获得博士学位那一年,汤玛斯刚刚被剑桥大学的西德尼学院录取。他的父亲是一位靠自己的艰苦努力而白手起家的 典范,这种勤奋的精神显然也影响了汤玛斯。在剑桥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飞行员培训班,但是因为视力不达标而未能入伍,被转送到另一个学习电磁和电子学的培 训班,继而被分配到英国电信研究院,在威廉姆斯的手下工作。 (1998) 两人配合得很好。战后,威廉姆斯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电子技术实验室主任,汤玛斯也依然和他一起工作。他很快设计出了CRT存储器,在一个CRT上,能够存 储2048位。在这种存储器工作的时候,屏幕上会出现方方正正的绿色点阵,其中有一些更亮,它们意味着“1”;而另外那些暗淡的,则表示“0”。 这种装置被命名为“威廉姆斯-基尔伯恩管”,往往简称成威廉姆斯管。和后来的所有内存一样,威廉姆斯管需要不间断的电源供应,不过它有两个特征让它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存储设备:这种存储器的速度是当时最快的;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随机访问存储器。 说起来,之前的种种存储装置,都只能算是顺序访问存储器。人们无法直接跳到磁带上的某个存储点,磁鼓旋转一周的速度也决定了访问数据需要的时间。而威廉姆斯管则不然;当读取或者写入时,所需要的时间与这段信息所在的位置无关。 以威廉姆斯管为主题,汤玛斯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并且开始尝试将威廉姆斯管应用在计算机上。1951年,马克一型研制成功,它的原型机就是为了测试威廉姆 斯管的可用性。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高等研究院的计算机也完成,同样使用了威廉姆斯管。第二年,在IBM首台全电子商用计算机701上,也使用威廉姆斯管 来作为内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计算机萌芽时期,威廉姆斯管成为了许多计算机不可或缺的元件。 但是威廉姆斯管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留学生设计出一种宛如精细手工的存储装置,并且很快风靡一时,甚至促进了计算机病毒的诞生。磁芯来了。 本系列前文可见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系列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八)
songshuhui 2011-5-7 12:12
猛犸 发表于 2011-04-26 10:13 “我很清楚,我比父亲聪明得多。” ——汤玛斯·沃森,1892 自学成才的奥地利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的工具,例如机械计算机和制表机。这些机器使用打孔卡片来输入数据,效率比人工要高得多,而且不易出错。偶然的机会让一个小办事员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同。 古斯塔夫·陶舍克,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出生于奥地利。他的前半生风平浪静,按部就班地读书、上学,直到成为了一名银行的办事员,并且看起来可以这样安稳地过完下半生;但是一张错误的支票改变了一切。 (中间那位就是我们的主角) 陶舍克的工作是检查支票是否合法,以及是否缺乏必要的签名。大概是在1926年或1927年,他发现一张来自帕沃斯会计公司的支票缺了一个签名。在他去帕沃斯公司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机械式制表机。 我无法想象当时他当时受到的冲击,但是一定相当震撼——因为他把之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都花在了和制表机相关的领域上,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请帕沃斯公司 的工作人员为他讲解制表机的结构和原理,在听说这样一台机器要卖一万五千到两万美元的时候,他下定了决心。这东西应该可以更便宜。 这个想法点燃了他的热情。他前往美国、英国和德国的专利局,复制了所有和制表机有关的专利,深入研究了一遍,然后开始申请大量的专利:在之后十七年 左右的时间里,他一共拥有了超过200项专利,从改进的制表机到能够模仿手写笔迹的机器,从能够自动识别字符的识别系统——没错,就是OCR,光学字符识 别——到世界上第一部可用于计算的磁存储器,磁鼓。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革命性的发明大都是在1928到1932年之间诞生的。他像是将前半生的精力都在这几年里燃烧了出来,燃出一道灿烂夺目的轨迹。 最先注意到陶舍克的发明的,是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德国的老牌国防企业。他们邀请陶舍克去为他们工作,还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专门生产改进的制表机。而几乎是在同时,陶舍克也被另一个传奇人物看中。 争夺开始了。当时的人们都不会想到,这次争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传奇诞生 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拨一点。1896年,根据查尔斯·巴贝奇的理论,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建立了“制表机公司”,但是经营得并不好。1911年, 连同制表机公司在内的三家企业合并成“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简称CTR公司;1914年,40岁的失业推销员汤玛斯·沃森成了这家小企业的经理,当时 这家公司已经陷入破产的边缘。 那一年沃森过的并不大好。他刚刚被全美现金出纳机公司(NCR公司)开除,也刚刚有了个儿子。他曾经是NCR公司最好的销售员,却不得不在40岁的时候从头开始。而CTR公司只是个生产磅秤和天平的小企业,制表机只是很不起眼的一支业务。但是沃森刚好擅长这个。 经过十年经营,CTR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高达两千万美元以上。1924年,沃森兴奋地对儿子说:“我给公司改了个很好的名字,叫国际商用机器公 司。”当时这个名字并非名副其实,他们的主要业务依然是制表机、自动切肉机和磅秤等等;父子两人也许都不会想到,在CTR公司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年营收已 经超过1000亿美元,蓝色巨人IBM的名字,早已响遍世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IBM大力拓展制表机业务的时候。德国分公司也注意到陶舍克的发明,为此沃森专门去见了一次陶舍克。他们在陶舍克的家里谈判了一个星期,一项新合作计划诞生:陶舍克将为IBM工作五年,IBM将会买下陶舍克的所有发明和莱茵金属的子公司。 在那五年里,陶舍克一共卖给了IBM 169项专利;也就是在为IBM工作的1932年,他发明了磁鼓。 磁鼓的原理和留声机相似,不过使用的介质不同。磁鼓的表面有一层铁磁性物质,一个读写头在上面读出数据或者写入数据,方式和磁带很相像。它有多个轨道,每个轨道上都有一个悬浮的读写头;这有点像是把磁带一圈圈粘在一个铁柱子上一样。 不过不同的是,磁带是一种线性的存储介质,只能按照固定顺序读取或者写入,而磁鼓不是。磁鼓的旋转速度在每分钟12500转左右,读写头不移动,只 是等待着存储区域的到来;这种方式让它比磁带的速度快得多也灵活得多。每只磁鼓存储的数据量都可以不同,完全取决于大小;但是无论如何,今天看来它的容量 都相当有限,只有区区几K而已。 但是这项发明有点过于超前。IBM依然选择使用纸卡,可能是因为大批量换用磁鼓需要太高的代价,而纸卡的效率并不算低下:当时的制表机,已经能够每分钟处理100张卡片。磁鼓的图纸,就这样被埋在了档案室里。 金子总会发光。从50年代起,尘封了二十年的磁鼓终于成了计算机的标准存储设备,甚至在今天的一些类UNIX操作系统中,默认的交换文件还是/dev/drum。 这时,磁鼓的发明者陶舍克早已去世了。传说在和IBM的合同到期后,德国政府征召他设计新型高射速连发武器,但是这个传言并未被证实。我们知道的只是,1945年,陶舍克病逝于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医院里,享年仅46岁。 他去世那天,是情人节。 本系列前文可见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系列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七)
songshuhui 2011-4-27 12:52
猛犸 发表于 2011-04-19 05:40 声、电、磁 贝尔发明的电话,实现了声音与电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人们早已知道,电流和磁场也存在着对应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声音可以转化成磁信号存储起来。 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是美国人奥伯林·史密斯。这位发明家和实业家是英国移民的孩子,一位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好手,一家金属加工厂的主人。他是个天生 的发明家,低调而敏锐,不喜欢申请专利的繁琐手续,而更乐于把自己想法画出草图记录下来。在他留下的文件里,有大量与汤玛斯·爱迪生、亚历山大·贝尔等人 的通信,讨论了许多创新和改进的设想;而在他的家乡,人们并不知道他的这些业余爱好。人们认识的只是企业家史密斯而已。 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史密斯就开始设计新的录音方式。1888年,他在《电气世界》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以磁存储方式记录声音的设想。他认为可 以将连续的钢丝看做无数小磁铁的集合体,将声音转化成强弱不等的电信号之后,以电流产生的磁场在钢丝上留下不同强度的剩磁。将这一过程逆转,就可以利用磁 信号播放出声音。他确认这一设想可行,但是并没有制造出能工作的产品原型。直到1898年,大洋彼岸的一位工程师才将他的设计变为现实——钢丝录音机诞生 了。 钢丝录音机的发明者是瓦尔德马·波尔森,1869年出生于哥本哈根,是丹麦高等法院一位法官的儿子。老波尔森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医学院,希望他能成 为医生,但是瓦尔德马在医学院里的生活并不开心。他发现自己对医学实在提不起兴趣,让他感到有趣的只是物理学和绘画。24岁的时候,他从医学院退学,进入 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做起了排查故障的工作。这份工作很清闲,让他有许多时间来钻研自己的兴趣。大概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奥伯林·史密斯的文章。 1898年12月1日,波尔森申请了一项名为“录话机”的专利,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磁信号存储声音的设备。这项发明描述的设备与现在的录音机在外观 上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两个缠绕着存储介质的卷轴,用来录制和读取信号的磁头,以及用于输入的麦克风和产生输出的耳机。只是,它离实用还有十几年的距离。 通用电气的反击 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波尔森的钢丝录音机大出风头,就连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也在录音机上留下了一段录音。 但是,钢丝录音机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当时电子管和偏磁技术都没有被发明出来,钢丝录音机播放的声音很小而噪音很大。1903年美国电报公司投 入巨资,打算发掘钢丝录音机的速记用途,但最终失败。就像最初的火车比不过马车,早期的汽车会让人一身油腻一样,新发明往往并不完美。 1907年,波尔森发明了直流偏磁技术,降低了钢丝录音机的噪音;而直到电子管放大器发明之前,声音太小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钢丝录音机开始有了些生 机,但是大部分的市场依然是留声机的天下。波尔森开始设计更好的录音机,其中有一种设计和现在的磁盘相似:一块直径4.5英寸的钢盘,上面有螺旋形的轨 迹,针状的磁头如同电唱机的唱针般划过其间,写下或者读出磁信号。不过,这种设备没能量产。 钢丝录音机启发了许多人,钢丝变成了钢带,钢带又变成了磁带。1928年1月31号,弗里茨·弗莱莫尔获得了磁带式录音机的专利。这位长居德国的奥 地利工程师用涂上铁粉的烟纸替代钢丝,发明了磁带录音机。这种录音机使用16毫米宽的纸带,但是每次只使用一侧的8毫米。纸带以每秒钟半米的速度运 动,300米长的纸带一共可以录制20分钟。 四年后,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弗莱莫尔的录音机表示出兴趣。1932年秋天,以化工产品起家的巴斯夫公司也加入进来,合作推进磁带录音机的商业化。两家公司的君子协定执行得很好:德国通用电气生产所有的机械和电气化部件,而巴斯夫公司则专门生产磁带。 1935年,这种机器在柏林无线电展览会上展出,随后就做为国家技术机密被严格控制。而与此同时,英国的BBC广播电台开始使用钢带录音机录制节目,整台录音机重达1吨以上,在剪辑的时候,要用到焊枪才行。 在之后的二十年间,电唱机渐渐式微,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竞争激烈。最终,轻便易携的卡式磁带录音机终于一统天下,但这已经是六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54 您也可能喜欢: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四)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八)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六)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五)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六)
songshuhui 2011-4-20 20:04
猛犸 发表于 2011-04-13 05:43 “怎么说呢,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有声电影的声音。” ——汤玛斯·爱迪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凝固的声音 书写在纸上的文字,只对认识这种文字的人来说才有意义。只要有一套已成共识的符号系统,就可以传递任意的想法。这些符号是什么并不重要——福尔摩斯侦破的《跳舞的小人》一案,就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文字并不是最方便的方式,的确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速记法。 一百七十年前,巴黎的一位印刷商和书商就这么想。他还是一名兼职发明家,名字叫爱德华-莱昂·斯科特·德马丁维尔。大概是出于职业敏感,他对快速记 录很有兴趣:在三十岁之前,他一直专注于如何能够让速记技术变得更有效率,写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还出了一本书,谈到速记法的历史。 但是很快,斯科特不再满足于速记。这也许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能够直接将声音转化成文字,会更高效。这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之前人们没有想过还有这种可能。这就像是打字和语音识别的区别一样。 于是,他花了八年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1857年1月,斯科特向法兰西学院提交了一份设计图,两个月后获得了一项专利。世界上最早的留声机,就在这项专利中。 这台留声机所用的存储介质很特别,是用煤烟熏黑了的纸。声音从大喇叭状的接收器传进来,空气的震动推动一支短而轻的针尖,在运动的纸上刮下煤烟,留 下浅色的波纹状线条。声音的震动终于转成了图像,就像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声波图,只是表现方式不大一样。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记录下来的声音不能被还原。它只 是能记录,能储存,仅此而已。 不过这对于斯科特来说也已经够了,毕竟他发明这种设备,是为了研究声音的特征。1860年4月9日,他录制了一首已经有悠久历史的法国儿歌《在月光下》。2008年,人们终于借助计算机技术将这首歌还原了出来,可以在 www.firstsounds.org 收听或下载。请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这段还原自一百五十年之前的录音噪声很大,几乎听不出曲调;但是它是迄今为止,跨越时间最长的人声。 斯科特将声音记录视作转为文字的中介,并不认为单纯地保存声音有太大的价值。甚至直到晚年时他也依然认为,另一名发明家所发明的留声机误解了记录声音的根本目的。而被他指责的那名发明家完全不以为意——他叫汤玛斯·爱迪生,听力不大好。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听到斯科特的言论。 从铝箔到虫胶 今年2月11日,Google的logo又变了。这次是一幅gif动画,上面有一盏白炽灯慢慢闪烁。这是为了纪念汤玛斯·爱迪生而设计的;那天,是他诞辰164周年。 做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和作品最多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是一个传奇人物。1876年,他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了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第二 年的12月,便在改进电话送话器的过程中,顺手发明了留声机。这款留声机的思路和斯科特的留声机有些相似,而区别在于爱迪生使用的存储介质是柔软的铝箔 ——针尖在铝箔上刻下凹痕,这些凹痕能够在重放时,重新把针尖的颤动还原成声音。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爱迪生流传下来的第一段录音也是儿歌。现在没有人会听到这段仅有八秒长的爱迪生版《玛丽有只小羊羔》,因为铝箔的柔软性质决定了它只能用很少几次。爱迪生当时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能够把声音录下而且播放,就已经是项惊人的成就。 八年以后,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堂弟奇切斯特·贝尔推出了更耐用的蜡辊式留声机,爱迪生也很快开始生产同样的设备。又过了两年,出生在 德国的美国人埃米尔·柏林纳获得了碟式留声机的专利。用一片碟片录制声音显然更有优势:它意味着可以容易地复制。1892年,柏林纳以镀金的铜模做为母 盘,以硬蜡为原料,成功实现了声音的大规模复制。唱片工业就此诞生。 即使是爱迪生本人,可能也没有预料到留声机会有这样的发展。他改进的微声器被用在各式各样的留声机上,唱片的材质也从硬蜡变成了虫胶——紫胶虫的分泌物。1925年,贝尔实验室开发的电气化录音方式终于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商业化,大众录音时代到来了。 1929年11月,在经济大萧条中,爱迪生退出了留声机界。他所坚持的蜡辊式留声机无法与新式唱片竞争,虽然当时的一张标准唱片最多只能存储10分钟声音,但是它体积更小,更容易制造,声音效果也更好。 两年后的10月18日,爱迪生以84岁高龄走完了一生。他亲眼看到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已经变成了电唱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许他不会预料到,在一片繁 荣的唱片工业的阴影中,一种新的存储技术正在慢慢成形,并且将会彻底埋葬电唱机和唱片。而为唱片的坟墓掘起第一锹土的,正是他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 3 喜欢 推荐 您也可能喜欢: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四)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七)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五) 科虫周记(六)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电阻(110308)
热度 15 ymin 2011-3-8 16:08
记忆电阻(110308)
记忆电阻(110308) 闵应骅 上篇博文“ 从微电子到纳电子(110227) ”谈到了记忆电阻。没想到本月的ACM通讯也有一篇长文,介绍记忆电阻。可见此事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从理论上说,记忆电阻并不是很新颖的。早在1971年, Leon O.Chua 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 Theory发表了一篇文章“Memristor—The Missing Circuit Element”,提供了记忆电阻的数学基础。他认为,基本的电子构件有四种:电阻、电容、电感、记忆电阻。定义它们的基本的电路参数也有四个:电流、电压、电荷(charge)q,磁漏(flux-linkage)φ。电荷对时间的导数是电流;磁漏对时间的导数是电压。而揭示φ,q之间的关系,正预言了这种元件的实现。Leon O.Chua教授现任UCBerkeley的教授,1961 MIT MSEE,1964 UIUC Ph.D,1974 IEEE Fellow。你看,这一项基础研究,40年以后才在工业界受到重视。所以,要求基础研究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 今天,信息存储产业,晶体管在继续扩展上碰了壁,预示着摩尔定律的终结。去年8月,HP宣布,与韩国Hynix合作开发了基于记忆电阻的存储器芯片(ReRAM),三年后上市。这种基于钛材料的芯片将取代快速闪存,提高速度10倍,节省能量10倍。用原子显微镜拍下的17个记忆电阻的电路如后面的图所示。另外,莱斯大学和PrivaTran合作开发了全硅的ReRAM。 实际上,记忆电阻可以用许多不同材料制成,其组值随两端电压而变,随所加电压的时间长短而变。刚开始时是作为二值存储元件,但也可以工作在模拟方式,而成为一种新型的逻辑电路。产生一种新型的计算,使之在存储数据的芯片内进行,而不在CPU上进行。这就更像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有强弱,而导致人脑学习和配置功能。这种存储是非易失性的,关了电源也不会丢。它可以做到1纳米级别。Chua说10个记忆电阻可能能做原来要50个晶体管才能做的事。近期,记忆电阻可能主要用于存储设备,将来可能用于人工神经网络,像模式识别,传感器信号的实时分析等。 当然,并不是大家都走这条路。INTEL搞非易失性的相变存储器。看来,原来用晶体管的路子是走不下去了。 莱斯大学的教授说,目前来看,记忆电阻作为一种电路元件,从材料花费到制备工艺、可扩展性和开关时间都很好,就是开关电压要求较高,但有望解决。不论是硅-钛记忆电阻芯片,还是全硅的记忆电阻芯片,达到实际应用都有许多工程问题有待解决。而搞计算机的人关心的是模型化。只有模型化之后,才能考虑与计算机体系结构有关的问题。记忆电阻的记忆和工作,更像一个模拟装置,处理一定范围内的许多值。所以,模拟计算机能不能翻身,还很难说。
个人分类: 微电子|814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三)
songshuhui 2011-2-28 01:20
猛犸 发表于 2011-02-26 10:29 印章的放大版 “报纸的使命是印出新闻和制造麻烦。” ——威尔伯·斯特瑞,《芝加哥时报》,1861 在大量生产光盘时,普遍使用的是压铸工艺。人们会用金属制造一个光盘母版,它像个印章,一次次在基板上印出独特的凹陷小坑,每个小坑的大小甚至无法直接被肉眼分辨。压铸光盘和刻录光盘的区别,刚好就像是雕版印刷和手抄的区别一样。 雕版印刷术,大约一千四百年之前的发明。历史学家对雕版印刷的具体发明年代依然争论不休,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大概是隋朝到唐代之间的事情。隋朝费长房所著《历代三宝记》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之说,是人们主要的判断依据;然而正是这句话,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文字的模糊,再一次让人们迷惑。 实际上,在有了印章之后,雕版的发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殷墟中就已经发现了印章,传国玉玺这种东西,并非秦始皇的首创。到了晋朝末年天下割据的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阳文印章(谢谢laoma指正),大面积的雕版印刷,更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更早的资料,即使曾经出现过,也遗失在历史当中。 因为中文字的结构复杂多变,雕版印刷术在中国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有人认为,雕版印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手写文字的方式——用雕刀刻印出的书籍,让手写字也变得更加简洁有力。这种印刷术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所有尝试改变雕版印刷的努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了了之。 在这些努力中,最耀眼的应当算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试图将印刷的最小单位从页变成字,以此来增加印刷的灵活性;然而它需要的大量初期投资注定了它只是小众产品。为常用的数千个汉字制造字模是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在少量印刷的时候,活字印刷并没有突出的优越性。从北宋开始,人们不止一次尝试过活字印刷,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都曾经被开发出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然而却从未如同雕版印刷般盛行。 随着欧风东渐,1807年,西方的合金活字才进入中国。这时,距离毕升制造出泥活字已经过了八百年,而离欧洲人第一次用活字印制出圣经,也已经过了三百五十年。 让世界听见我的声音 如果你去德国美因兹市,会在中心广场上看到约翰内斯·古登堡的雕像,只不过那并不是按照他的相貌雕刻的。实际上,我们对这个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术的人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探险家、一个金匠,开办过不少企业、负过许多债、和许多生意伙伴闹上过法庭。他做为工匠的经验,使他终于用铅锡合金制造出耐用的活字字模,而他的探险家精神,让他最终配置出了适合金属使用的油墨,以及制造出原始的印刷机——和用来为葡萄榨汁的机器十分相似。现代印刷的四大要件:活字及其定位法、适宜印刷的墨水、印刷机本身和印刷用的纸张,古登堡解决了其中的三项。 古登堡大概活了六十多岁。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终于掌握了必要的技术,从而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活字印刷术。然而他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商人,在一次贸易纠纷中,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活字印刷机器赔给生意伙伴。显然,他的生意伙伴更有生意头脑,活字印刷厂很快就开始盈利。而古登堡只来得及印刷出少量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42行圣经》,每套分上下两卷,共有1282页。这套书印了180套,目前世界上还留存49套,每一套都价值连城。正是这些圣经,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终于可以在主教的庇护下,不必颠沛流离。 显而易见,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比手抄方式方便得多。活字印刷几乎马上传遍了欧洲,在大概五十年间,就印制出了三万多种印刷物,总数超过一千两百万份。这种势头让教廷相当恐慌,认为魔鬼的诱惑也将可以凭借便宜的书本而占据人们的脑袋,让人们背离上帝的意旨。 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当人们都能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时,建立于无知和欺骗之上的威权将不复存在。1517年,年轻德国牧师马丁·路德印制了那本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并且借助活字印刷术,迅速燃起了分裂天主教的烈火。如果在一百年前,马丁路德也许只是一个地方名人,然而在活字印刷术的帮助下,他的声音,可以被全世界听到。技术,就这样改变了世界。 在十五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单面印制三百张,三百年之后,蒸汽动力的印刷机就将印刷速度提升了二十五倍。 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人们想让机器也能够识字。 (待续) 本系列前文参见: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二) 您也可能喜欢: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健忘的传奇(二) 气味与记忆——非一般的亲密 群体为什么不能有效共享信息 词根+感情─如何有效背单词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二)
songshuhui 2011-2-23 12:29
猛犸 发表于 2011-02-19 09:31 上篇请见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字纸漫漫 永远无法根据过去而规划将来。 ——埃德蒙·伯克,《给一位国民大会成员的信》 1947年初,十六岁的默罕默德·艾拉迈德正在在死海西北岸放羊。在寻找走失山羊的时候,这个贝都因族的年轻牧羊人发现了一个岩洞。他往岩洞里扔了一块石头,却听见打破了器皿的声音。小伙子钻进去看,发现了一些陶罐,而埋藏了两千年的记忆,就此苏醒。现在,这些古人的记忆正在被扫描成高精度的电子版本,单薄而易碎的古老遗物,将会和现代存储装置共存亡。 陶罐里存放的,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死海古卷。在之后的十年间,人们在这片地区附近的十一个山洞中发掘出了更多的古卷,一共能拼成约九百种不同的文献。在公元前一百年到公元后数十年之间,一族迁徙至此的犹太文士收集和抄写了这些文献,并在公元66年到70年间第一次犹太人起义的时候,把这些珍贵记忆藏进了干燥的洞穴中。 这些古人的文字写在磨光的薄薄羊皮纸和纸莎草纸上,用麻布紧裹,外面还浇上了一层沥青。只有这样,在那种干旱的环境下,它们才能保存两千年。而即便这样,这些文件现在也已经残破不堪,在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只能用亮度很低的小灯照射,以尽可能避免光线带来的损害。在时间面前,人造物总是显得脆弱无比。 羊皮纸、纸莎草纸,以及在东方广泛使用的竹木丝帛,是人们最早的便携式存储器。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这些存储器和磁盘光盘的原理依然相通:利用外界力量改变存储介质的表面特征,为这些改变赋予意义,让他们可以分辨和识读。 而这些存储装置,必须依赖一个前提:公认的记录符号——也就是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出现之后,那些轻飘飘的说出口就马上消失的语言,终于找到了载体;人们之间的交流,终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获得了极大的扩展。文字,就像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的火种,终于燃起了文明传承的熊熊烈焰。 以纸为薪 然而,文字天生的简单性,让它无法细致而全面地记录下所有信息,也让它只能做为一种无奈的代用品而存在。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文字的发明会导致人类记忆退化,甚至把这些书写的符号同麻醉药相比较,认为这两者在提供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负作用。他的学生柏拉图更加激进,认为文字已经成为了某种不利于人类的“异己”,认为书写文字同真实的思想之间存在着距离,认为通过文字,人们获得一些近似智慧、而非真正智慧的东西,却让人们自以为无所不知。这两位大哲人都认为,文字是死的,它没有能力辩解和诠释。它只是思想的尸体而已。 然而反讽的是,我们之所以能获知他们的观点,却恰恰是文字的功劳。文字的无力和模糊,也许是在那个时代,为了广泛传播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更好的沟通方式,还远远没有诞生。 死海古卷上的文字,完全是逐一抄写而成。人工抄写是件相当繁重的工作,特别是当抄写时不能出现任何错误时,更是如此——这些早期圣经的抄写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哪怕在一页上只写了一个错字,就要重抄整页。当时的抄本就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算机,笨重,昂贵,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 这种情形持续了上千年。存储介质的昂贵和书写速度的缓慢,让文字中蕴含的知识注定只能被少数人获得。出身和财富,往往决定了在人类知识阶梯上能够攀到的高度;而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攀爬这把梯子的权利都没有。只有降低获得知识的成本,文明才可能更迅速地发展。 在西方人依然在羊皮纸上抄抄写写的时候,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将改良后的纸献给了汉和帝。这是一项废物再利用实验的成果,那些天然植物纤维经过挫、捣、抄、烘等工序,很快就能变成便宜、便携而性能不错的存储器。在之后的数百年里,造纸术愈发成熟,传遍整片国土,而能够与之相配合的记录技术,却渺然无踪。 直到汉和帝第一次看到改良纸之后五百年,高速而低成本的书写技术,才姗姗而来。 (待续)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一)
songshuhui 2011-2-11 19:38
猛犸 发表于 2011-02-10 16:21 开篇 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把每天浓缩成两千字,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相当于一百部《红楼梦》。 这样,一万三千个你的一生,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一旦丢失,就可能再也找不到。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块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单位来描述它,说它容量2TB。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七十七部高清蓝光电影,亦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现在却能闲闲放在我们的指尖,一不小心就会乘风飞去。 在这片数年之内即会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不过是往事,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一个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容易地传诸后世。 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而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而明确地放在身外,让它有机会一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更替,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以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2010年10月,西部数据公司的执行副总裁Jim Welsh谈到,到2014年,每户家庭平均会存储1TB的数字内容,而迄今已有近六十年历史的硬盘,依然将会是最主流的存储设备。人们依然会对云存储心怀疑虑,毕竟它看起来并不如手边的硬盘看起来可靠和安全。而随着带宽的迅速增长,使用者对光盘这类存储介质的需求会下降,下载的便利性让DVD和其他光存储设备的价值逐渐趋近于零。 这也许只是一家之言罢了,毕竟这种论调出自世界上最大的硬盘生产商之一。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就是我们永远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Gartner咨询公司认为,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而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人们仍不满足。研究者们依然为更高的存储密度、更低的能耗而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它应该容量巨大,应该体积微小,应该成本低廉,应该访问迅速,应该能够长久保存,甚至直到世界末日来临的那一天。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在这系列文章中,我将会和大家一起回溯历史,回顾我们将记忆逐渐从脑中剥离的历程。我们会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存储手段,从古老而原始的刻木、结绳记事,到纸张和计算机的冲突,再到那些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笨重得可笑的早期设备。我们会看到那些存放于身外的记忆,犹如一个动作迟缓的婴儿般蹒跚学步,直到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足狂奔,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并且裹挟着我们轰然前行。 当然,伴随着这一路历程的,是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人们。他们以天才的想法和不屈的努力为起点,以痛苦失落和奋力挣扎为代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成就了今天日常生活的基础,让我们受益无穷。我打算写下这些文字,只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阅读。 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一 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做过解释。 ——欧内斯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马 尔塞利诺·桑托拉,1831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圣米盖尔,毕业于马德里大学法律系,是一位博学的考古爱好者,生活充实而富足。1875年,一位牧羊人告诉他,在他家族拥有的阿尔塔米拉牧场上,发现了一个岩洞,似乎有人生活过的痕迹。这位考古爱好者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兴冲冲地前往,第一次考察就找到了一些小件文物。但是他也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直到在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他发现法国南部的一些文物与他找到的文物十分相似,才重新产生了考察的兴趣。1879年,他带着九岁的女儿玛利亚重返故地,再次钻进这个石灰岩洞穴中。 在颤动的蜡烛光下,眼尖的小女孩发现了岩壁天顶上巨大绘画。桑托拉在被震撼之余,很快从马德里大学请来考古学家比拉诺瓦·彼拉,合作对这个洞穴做了深入调查。他们一致认为这应该是旧石器时代的绘画,并且在1880年里斯本的一次国际考古学会议上,发表了调查报告《桑坦德省史前文物调查笔记》。 然而,这项发现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当时的主流学界并不认同他的发现,欧洲人类学和考古学的领袖人物,法国科学家加布里埃尔·莫尔蒂耶和埃米尔·卡太海克认为,旧石器时期的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高超的绘画技艺,认为这些应该是现代人的手笔,认为是桑托拉伪造了这一现场以骗取名誉。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当时的学界甚至不肯派出考察人员去实地考察一下。1888年,桑托拉去世,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还被认定是一个可耻的造假者。 进入二十世纪,更多的有史前壁画的洞穴被发现。直到1902年,人们才确认了这处壁画的真实性。卡太海克考察了阿尔塔米拉洞穴,并且向玛丽亚保证,一定恢复她父亲的名誉。他发表了著名的《一个怀疑主义者的忏悔》论文,公开承认他先前犯的错误。桑托拉和他女儿的发现终于获得了肯定。 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绘画,是用坚硬的石头刻出了浅浅的轮廓,再用木炭、赭石,以及混合动物血和脂肪的颜料涂抹而成。这里一共有超过150幅壁画,被画下的形象包括野牛、野马、野猪、羊和鹿等等,造型真实而优美。这些被叫做克罗马农人的晚期智人在一万多年前像是突然之间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至今在考古学上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先兆,就像是突然插进了历史旋律的一记强音,又突然消失。许多在这些壁画中使用的技法,如透视画法、动态感等等,一直到万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才又被重新发明出来。 现在,这个洞穴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严密的保护。那些身处冰河时期的人们当然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后代会把这处他们栖身的洞穴视为人类艺术的起点,也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开端。 然而,这些壁画到底有什么作用,人们还只能猜测。我们只能从这些绘画中看到,那个时期的人类与野兽们共同生活的记忆,他们彼此围猎、追逐、搏斗和残杀。当夜幕来临,人类回到他们栖息的洞穴,用手边随手可得的原料,默默地记录起那些惊险、勇敢、生存的快乐,以及死亡的伤痛。 他们选在了在当时唯一可以选择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记忆和感情,这种方式不需要任何解释,就可以跨越种族的隔阂。这些史前人类以他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这些洞穴里的绘画也许是当时人类的历史,也是他们的生存的记忆与信仰。他们使用木炭和颜料来记录的内容,与今天我们藉由现代存储设备保存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他们的这些绘画保存了上万年之久,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工制造的存储设备能与之比肩。 纸张,不过能保存百年而已。软盘只不过能保存几年,光盘的有效期也只有十几年。一次摔落就可能对硬盘中的数据造成破坏,即使是全固体的半导体存储器,也只能保证数十年的记忆。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记录设备都需要相应的读取装置;就连纸张上的文字,也需要最合适的解读。而最反讽的是,获取读取装置的方法,却刚好被存放在这些记录设备当中,就像是将保险箱钥匙锁进保险箱一样无解。 当另一种生物成为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主宰者的的时候,也许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会依然留存,但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记录,或许已经丢失殆尽,或许再也不会被解读出来。 也许正像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死神永生》中所写到的那样,要将记忆保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刻在石头上,深深地刻进去。 (待续 本文删节版已发表于《电脑报》) 您也可能喜欢: 叫我如何不盲从 科虫周记(六) 科学圈圈坐10/13-猛犸 写文章也许能提高记忆效率 痴呆症:把新闻唱给我听,我就能记住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10篇摘要学习
xyxygood 2010-7-15 17:07
Jitter-freemulti-layerednanoparticlesopticalstoragediskwithbufferring 无抖动的多层纳米粒子光存储碟with缓存环 ChikaraEgami,NaotoNishimura,andTakuyaOkawa* FacultyofEngineering,ShizuokaUniversity,3-5-1Johoku,Naka-kuHamamatsu,432-8561,Japan *tdcegam@ipc.shizuoka.ac.jp Abstract:Amulti-layerednanoparticlesopticaldiskhasbeendeveloped forajitter-freehigh-densitydatastoragesystem.Thediskhasnano structurescomposedof300-nm-diameterphotosensitiveparticlesand30- nm-widthnon-photosensitivebufferringsaroundthem.Withthebuffer ringsintothenanoparticlesdisk,aconventionalconfocalmicroscope equippedwithalownumericalaperture(NA)objectivepickedupa particle’sshapesignaltogenerateasynchronoussignalonitsown.Inthe 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ddiskproposed,noelectronically-produced referencesignalisnecessaryforclockdatarecover(CDR);nojitteroccurs indatadecoding. 摘要:A多层的纳米粒子光碟hasbeendevelopedfora无抖动高密度数据存储系统。The碟has纳米结构composedof(组成)300nm直径光敏粒子and30nm宽非光敏缓存环在它们周围。Withthe缓存环intothe纳米粒子碟,a传统的共焦显微镜等价于witha低数值孔径NA的物镜拾取a粒子的形状信号to产生a同步信号onitsown。Inthe3D结构碟建议,没有电的处理参考信号isnecessaryfor时钟数据恢复CDR;没有抖动发生在数据编码。 看了10篇摘要,感觉摘要的套路就是那么样,只有很好的表达,没有很差的表达;做出杰出的成果是最重要的; ?2010OpticalSocietyofAmerica OCIScodes:(210.4770)Opticalrecording;(210.4810)Opticalstorage-recordingmaterials; (180.1790)Confocalmicroscop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监测技术在核废料存储工程中的应用
edward3 2009-9-10 20:53
在芬兰美国等国家的核废料存储问题中,微震监测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的作用尝试总结如下: 1. 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的岩体稳定性监测预警; 2. 区域地震场地评估、补充天然地震监测网、为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3. 运营期间可涵盖地下岩体的安防措施; 4. 运营期间岩体教大的冒顶、掉块和渗透性监测预警; 5.施工与运营期间区域内小断层的活动性监测。 请专家多多指教!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科研积累—浅谈电子文档的存储、转换和整理
chrujun 2009-7-27 14:34
何毓琦 先生在博文中提到电子文档因系统升级打不开的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电子文档总是与特定的应用软件联系在一起,一旦这些应用软件在给定的系统中不存在,相应的电子文档就很难打开了。 例如,二十多年前的各种BASIC程序,现在的VB肯定无法编译了。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常常因为U盘、移动硬盘和计算机硬盘的损坏而导致文档无法恢复,造成科研上的重大损失。下面根据本人经验谈谈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计算机技术总是向前发展,一些旧的技术被淘汰是必然的现象。 及时对受到影响的文档进行转换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例如,在DOS时代很流行的金山WPS字处理软件,我们用它生成了各种WPS文件。当WINDOWS下的字处理软件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提供了将WPS文档转换成DOC文档的功能。金山公司后来开发的WINDOWS字处理软件也提供了转换功能。如果那个时候及时进行文档格式转换,现在这些文档还能够打开。要是当时没有转换,现在要打开二十多年前的WPS文档就麻烦了。 还有VISUAL C++程序,刚开始的时候是VISUAL C++1.5。 如果随着VC的每次升级进行转换,以前编的老程序现在也能够用。要是等到现在用最新的VC开发工具打开VC1.5生成的工程文件就麻烦了,能转换也编译不了。即使能编译运行结果也是错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把以前的应用软件及相应的运行环境保留下来。用虚拟机技术可以在当前计算机上运行最近10年内的绝大部分操作系统。也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例如,我们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WINDOWS 98, WINDOWS 2000, WINDOWS XP, LINUX等多个操作系统。由于WINDWOS 98兼容各种DOS程序,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现在有工具可以把DOC文档、图片、PPT等文档转换成PDF文件。而PDF文件是事实上的标准,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打开。对老文件及早进行这样转换是不错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积累,文档的数量和容量呈指数增长。这个时候对文档的分类和整理就相当重要。 就参考文献来说,我就用国内论文、国际论文、会议论文集、国际专利、国内专利、外文电子书、中文电子书9个大目录分别保存。每个目录下又根据年代、学科、期刊名、出版社等各种关键词分别保存。每个研究项目相关的文档可以保存在一个大目录中。 各种软件开发文档可以根据研究项目放在多个目录保存。 定期对文档进行分类整理,删除不必要的垃圾文档,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电子文档主要包括了参考文献和研究有关的文档。从事科研的时间越长,其重要性就特别显著。可以说是科研工作者的生命。 最近几年我积累了将近500GB的研究资料。我每次最关心的就是我的资料如何安全地保存,不会因为各种意外损失。因此,如何有效保存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电子文档相当重要。狡兔三窟是有效保护科研文档的不二法门。将重要文档保存在多个相同存储介质和不同存储介质上,可以极大提高关键文档的存活能力。 例如,当你把一个文档分别保存在计算机硬盘、活动硬盘、U盘、光盘、磁带和多个公司提供的网络硬盘上的时候,你文档的生存能力就达到了极高水平。 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火灾袭击,都无法摧毁你的文档。因为全球多个地方同时发生灾害,把多个网络硬盘都摧毁的几率是很小的。其几率不会超过引起恐龙灭绝的灾害。 把平时工作中使用的U盘及移动硬盘和可靠数据存储介质区分开来。 关键文档应该定期以多种方式保存在可靠存储介质上。对于个人来说,比较可靠的方式定期把文档分别备份到光盘和大容量硬盘等介质上,并把相应的光盘和大容量硬盘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如保险箱)。 磨刀不费砍柴工!定期进行文档转换、文档整理和备份存储,可以有效保护科研积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857 次阅读|6 个评论
百度宣布以闪存替代硬盘存储
entropy 2008-8-20 08:22
RSS一个 百度宣布以闪存替代硬盘存储 从 月光博客 作者: webmaster@williamlong.dot.info (williamlong)   据新浪科技讯 报道 ,百度刚刚宣布以闪存及配套技术全面代替硬盘存储,该公司承载全球检索及索引存储的运算集群中的硬盘已全部拆除。   据介绍,百度此次调整经过了两年产品技术研发及测试准备。在以百度自行研发的海量闪存卡及配套技术替代硬盘后,百度也成为全球首个使用闪存技术代替硬盘并大规模商用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认为,这改变将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检索速度。    闪存与硬盘这两种新老存贮介质的竞争由来已久,以三星为主导的闪存派认为闪存具有快速、安全、低功耗等优点,而硬盘老大希捷一直认为硬盘才是大容 量、低成本存储的王者,闪存无法从根本上替代硬盘。之前,苹果公司曾在部分音乐播放器上用闪存代替硬盘,曾给希捷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据悉,全球搜索巨头Google目前仍保留了硬盘存储技术。Google搜索有两大最基础的架构,一是文件管理系统,二是服务器云计算分布系统。而软件技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个人感觉,在同样的存储容量下,闪存目前的价格似乎还是比硬盘高一些,百度使用闪存替换硬盘,可能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低价格的闪存,或者说百度认为 高速和低耗比成本更重要。目前百度索引的网页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大量更换存储介质估计会带来较大的成本,希望这些成本是划算的。
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