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结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也太淘气了!
热度 12 zhangyuxiu 2011-6-27 13:34
你也太淘气了!
昨天清晨给新种的丝瓜搭架时,长长的竹竿咣的一下碰上芒果树的顶端,一抬头我就不由得乐了,高高的芒果树上又结了一个大丝瓜,这丝瓜怎么这么淘气干嘛爬那么高啊 1 2
2885 次阅读|34 个评论
你可真能干。
热度 6 zhangyuxiu 2011-6-26 21:55
你可真能干。
佩服,这棵木瓜树可真能干,一下子结了这么多的果。
26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唉,你没有负我。
热度 7 zhangyuxiu 2011-6-26 21:36
唉,你没有负我。
种了四年的西印度樱桃,去年开始结果,一年只结了十几个,今年前一段也是只稀稀落落开了不多的花,结了五六个樱桃。为此,我在科学网发了篇博文“怎样让西印度樱桃多结果”。博文发了后,李学宽老师还在网上特意搜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并链接给我。这一段我认真钻研,悉心调养西印度樱桃,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她开了许多花,花瓣也较肥厚,也结了许多新果,看来月收一次指日可待。唉,西印度樱桃终于没有负我,盼望着你们硕果累累的一天。 1 2 3 4 5 6 7
28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菜园小记4:丝瓜的传说(暨教师节念恩师)【图】
pup 2010-9-9 22:50
我家菜园土地贫瘠,还有很多小碎石头,这样的坯子,实在没指望过今秋会有好收成。 但是,凡是就怕这个但是。 向日葵照样花开成海。 丝瓜更是疯狂,我都吃不过它们的长。 而且,模样儿还挺俊。 若三五天不见,必然长成丝瓜精,待他日用作洗碗。 早上上班的路上,给那些想念着的老师们发了信息。晚上有老师复了电话,说了些感慨的话,大意是当了一辈子老师,学生千百万,时常问候的却寥寥。 幸好我是那寥寥之一。 科学网上基本都是老师,愿你们都收到期待的问候,愿你们都度过理想的一天!愿你们大丰收,像我园子里的丝瓜那样,大丰收!
个人分类: 生活家|38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直击结果
caoman 2010-9-1 17:12
许多人有射击或看射击比赛的经历,很少看到射击运动员有自命不凡和怨天尤人的,也很少发生因对结果评判不满意而争吵的,对于职业运动员很少出现得分低于90分的(即平均9环)。为什么职业射击运动员能得高分?并且几乎没有抱怨、争吵和纠纷?分析其中道理: 开始和过程中到结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结果和评判标准 ,瞄准目标靶心得满分(10)。这无疑对其它职业人士取得好结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知道负责某项工作的目标结果是什么?标的和评判标准明确?同对方达成一致了?评判权在谁哪里?个人价值收获同对方认可的结果间是什么关系?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每份付出都落地有声实现价值?等等。 首先明确目标结果。 速度第一,即快速行动,做什么?明确结果。怎么明确法?自己换位思考,先把上级、客户或协调人要的结果拿出来,并与其沟通核对确认。现实中有这样几类不作为的人:一类,没有结果意识,把工作当任务,接到工作就干,对方要什么漠不关心,直到最后也不关心干出来的结果怎么样,更不关心是不是对方所要的;二类,有一定的结果意识,只是自己认为或别人告诉的结果,过程中不闲着,干完就交差,不管对方是否满意,自己心理平行就行;三类,有比较强的结果意识,按照自己用心理解的结果,尽全力干,结果自己很满意,但往往与对方所要的相差较远,不明白评判标准的权利掌握在对方手里,没有功劳要苦劳,怨气十足。 其次校正目标结果。 完美第二,即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什么?目标结果(包括阶段性的)。自己主动拿出改进方案,与对方沟通确认,每前进一步或完成一个重要节点,都要与对方达成共识,确保对方满意。现实中有这样几类不负责的人:一类,把结果的完美与个人的形象面子联系在一起,怕对方不认可不敢与其沟通,最终个人的感受占了上风,结果往往被耽误造成延期;二类,结果目标或行动办法没想好就不动,事实是实践出真知,目标是越讨论越明确,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沟通完善。否则,时间一长,事一多,往往被忘掉,即使不忘,人有对困难回避的本性,结果也是被耽误或延期;三类,为了一件事的完美,耽误了其它事,顾此失彼。 最后超越目标结果。 结果至上,即得到共赢的结果,怎么才能得到?实现超越对方要的结果,做一个让对方感动的人。自己主动利用现有资源,在同对方沟通的过程中,多获取对方的投资,并争取影响对方一起突破,借助对方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超过开始制定或预期的目标结果,让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赢或赢的更多。现实中有几类不明智的完美主义者:一类,只追求一方(如自己)利益最大化,利他者久,这样赢不持续,因小失大;二类,为了超越,不惜代价,得不偿失,如为了提高工程质量而不考虑成本效益;三类,想一鸣惊人,使尽全身解数,彰显个人英雄,结果团队作用得不到发挥,团队精神被破坏,个人垮了,团队散啦,弄巧成拙。 古人云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就是只认功劳不认苦劳,亦即不提交结果就没有价值。价值是结果的衡量,结果越多价值越大。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吗的反问,的确迎合、迷惑、误导了不少人,尤其是善于找借口和理由的。其实,这是个简单的交换,对方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怎么或拿什么认可给回报呢?确切点说不但没有苦劳,不给报酬或认可,而且还误商机、造成损失或负效益,应赔偿才是。 直击结果,即开始和过程中到结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结果和评判标准,是获得好结果的明智之举;结果的价值由对方确定,过程沟通与资源和工具利用是获取结果和价值的有效手段。
个人分类: 哲学|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良知评价
caoman 2010-8-26 09:25
在日常生活花费中,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在人的品行或品质(良知)评价中,由于没有计算良知的方法标准,不能用量化数据来描述良知的大小、多少,只能停留在定性的好坏或有无上,使良知泡沫现象长期存在,掩盖影响人类发展的深层原因,不能根除战争、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坑蒙拐骗等阻碍人类发展事件的发生。这里就此问题做一探讨,做就有希望找到,不做永远没有希望。 评价方法。 先做一个假设,良知由仁、义、忠、孝、德、礼、敬、和、信、知十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占 10 分,共 100 分;每个要素分底、中、积、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占 25% (即 2.5 分)。例如,仁分底仁、中仁、积仁、大仁,依其做事的主要动机对象为衡量标准,分别是为自己、为他人、为单位、为社会,许多人处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分别可得 2.5 和 5 分;处于第三、第四层次的人越来越少,分别可得 7.5 和 10 分。也就是说许多人总分在 25 和 50 分间,达到 75 和 100 分的人越来越少。若 100 分是通天理的话,实际测评得分代表现在水平,未来得 100 分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差是需要我们去克服和弥补的。单位和单位之间良知的差距,可用人均测评分数来衡量。 结果分析。 良知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类生下来就固有的,都接近 100 分。为什么用上述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不是如此呢?其实,以上测评的只是人类良知的外在表现,还有一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被私欲屏蔽在内心深处。人一出生和到人生尽头时的表现主要是索取,两头良知的表现得分很少。到一定年龄(如 18 岁)才能自食其力,掌握一定技能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如 30 而立),当然也能做破坏或不利于他人的事,中间阶段良知的表现得分可多可少甚至是负值,这就是得分差别大的主要原因。一生明显的转变发生在六十不惑之年,不同人间的差别很大,同一家族的人相似,相互间有影响。人的良知大小开始即起点几乎相同,后来千差万别,说明良知的外在表现受环境影响,故有环境造就人之说。 改进措施。 既然良知被私欲屏蔽、环境造就人,那么可以理解环境是通过引发、助长或抑制私欲,来实现对良知的调控。因此,要提高良知就要选择环境,并要在该环境中顽强的坚持下去。例如,前期(如 14 岁)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家庭成员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占先入为主的光,这就是政审时看出身的道理;中后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良知的显现主要受社会主流和工作单位的影响,故有物以类聚和人以群分之说。人有选择和左右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能力,朱元璋叫花子出身,仍然可以做皇帝,说明良知是可以挖掘出来的。要成就什么命运,就要树立什么良知;要树立哪一种良知,就要到崇尚、敬畏这个良知的圈子(即环境)中去。但要顽强,能挺住。越接近圈子核心,难度越大;树立越快越到位,成就越大。 有了这个评价方法, 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良知用打分形式做定量评价。为了尽可能准确,最好征求了解你的人的意见,以防良知泡沫作祟。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良知表现出来了,有多少良知被私欲屏蔽住了。为了发掘被屏蔽了的良知,要走进拥有这个良知的圈子,并努力进入圈子的核心,让闲置的良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会发现,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大跳,甚至吃惊。原来不明白和想不通的事会豁然开朗,如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不成功,学历比自己低、学习不如自己好的人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落实
caoman 2010-8-20 13:36
提起落实,相信大家都有经验和感受,尤其是领导。个人有梦想,组织有愿景,为了能够实现,制定行动计划,分阶段逐步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落伍,不同人或组织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有的一步一个脚印,愈战愈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调整,一环扣一环,直至得到预期结果,获得认可和成就;有的只说不做,或想当然认为下级会按照自己想法做,有想法无行动,有安排无跟进,有始无终,结果自然不如所愿,开始抱怨。 都是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都付出了劳动,为什么结果差别这么大?当然,影响因素有多种,首先个人(即内因)是主要的。有理想、有计划的人(如经理)或组织(如公司)多,成功的人或组织少,说明问题主要发生在落实阶段,尤其是后期。 都知道,个人获得成功,或计划目标实现,需要有责任心、过程跟进、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等,这些道理不知讲了多少遍,为什么许多人做不到呢?看来知道这些还不够,现在谈谈个人对落实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并期待指导。 不信任心态是落实开展的前提。 不信任指的是不信任行动方式、方法,而不是不信任人(包括自己或别人,否则就不交给该人做了)。尤其是领导安排下级做事,相信下级会按自己想象的去做,过程中不跟进过问的话,无数次经验教训告诉我,结果往往是不能或不能全部实现的。信任人和事混为一谈,或错误地认为跟进是对责任人不信任的话,自然就会放松或不进行过程跟进,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发生,如消极怠工、方向偏离、方法不当等等,就得不到及时纠正解决。 职业化工具是落实进行的利器。 工具指的是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格、计划、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以经理人为例,尤其是在事多的情况下,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不但会丢三落四误事,还会引起顾此失彼误人。特别是在做奖惩的时候,不用制度为依据,没有标准就没有公平,自然就多是非。就个人成长而言,要想得到大家的帮助,就要借助工具(团队的游戏规则)容入团队。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在不同的团队间游离(跳槽),没有量的积累难有质的突破。 结果严格把关是落实到位的核心。 落实是个过程,中间有多个小节点,要每个节点都完成才能保证最终节点的完成。若其中一个小节点完不成,也没有说法(奖惩)并想办法弥补的话,下一个节点就没有保障,即不惩前就没办法毖后。反过来说,要确保每个节点都能按计划完成,需要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人和事及时从严处理(奖惩),并即时兑现或限期弥补。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问题就出在对自己要求不严,说到(或定的)没做到上。 落实是个过程,除了开始做好结果定义,具备有始有终和关注结果的素质外,还要有对事质疑的心态,善于用管理工具,和对结果严格把关等技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责任心,没有责任心,落实无从谈起,责任心有多大,落实就会有多深,有了责任心(包括对个人荣誉、信誉和尊严的维护与捍卫),落实会主动进行,责任心是落实的基础,落实是责任心的反映。
个人分类: 生态学|2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拾旧]关于成功
estudy 2010-8-19 13:48
成功的本意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这当然没错了,但我认为这讲的是一次成功,或者是短期的、瞬间的成功。因为它只道出了作为结果的成功,其实,成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一种过程。成功就是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5年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3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zcgweb 2010-7-20 00:32
一直在思考科研的动机和目的,在此简要讨论一下。 科学研究应该是一种兴趣引导的、内心驱动的高级人类活动。虽然科研的结果很重要,但是不应该忽视了在科研活动中的过程。科研过程好比爬山,科研结果则好比山顶。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如果依靠他力一步登天,则无法享受到科研乐趣。科研路线有弯有直,但是只要是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科研结果虽然辉煌美丽,但是没有艰苦的、反复迂回的科研探索是无法获得理想结果的。因此说,科研结果固然十分动人,但是科研过程也颇为美丽,尤其是当你辛辛苦苦半天、一朝悟出答案的时候,则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在此前提下,来自他人的评价、来自SCI的评价等等都不如来自自己内心的满足令人高兴。来自客观评价指标的肯定固然令人高兴,但是漫漫人生科研路上,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分析和认可,这一点,我想应该就是所谓的科研回归到内心的需求和渴望。 是为记。 CZ@2010.07.2000:32:48
个人分类: 生活态度|5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世界杯(9):解说与“结果与讨论”
wangxh 2010-7-11 13:05
本届世界杯冠军虽然尚未产生,但已经临近尾声,还有不到20小时就要落下帷幕了。在 参与比赛的人员 中,裁判无疑充当了一个很独特的角色。至于对裁判的褒贬俺不想说什么。对于观看电视直播比赛的人来讲,除了球员、教练、裁判等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就是 解说员或评论员 。 中国足球迷,真正自然成长起来的很少,主要是 被成长 的(当然是潜移默化中悄悄进行)。因为中国足球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需要球迷的助阵;中国足球要走向市场,需要球迷掏腰包所以,俺总结了, 与中国足球有关的各类人员对足球的认识与理解水平 符合下列不等式: 球迷 > 记者/评论员 > 球员 > 教练 > 领队 /官员/领导(外国教练不在此列。另外领队是干啥的?估计马拉多纳回去就会辞职, 强烈建议中国足协聘请老马担任领队! )。 我们经常说,一场本应该非常精彩的比赛,愣是让裁判给糟蹋了!其实比赛时,对于电视观众来说,许多场次的比赛被蹩脚的解说员或评论员糟蹋了,所以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解说员太差。在这里咱们悄悄地说,时至今日还抱怨解说员的人根本不能算懂球,充其量是个假球迷或疑似球迷。看电视转播时我们 听到的各种奇怪声音根本不是解说或评论 ,只能算电视剧中插播的广告。唯一不同的是,插播的广告有时停下来,而那种声音永无休止!所以俺看电视直播时,只要知道了双方是谁,立马把声音屏蔽! 世界杯大赛期间,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疯狂的,有些人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比如俺家的财政部长、董事长兼CEO,时不时凑过来看看小帅哥们(绝大多数 女看球的 是只看人不看球的纯属戏言,没有性别歧视啊)。这时我会把声音放开,否则根本看不成球,全回答些与解说档次相同的弱智问题。比如解说员说哎呀,球打高了,俺CEO问怎么打高了呢?解说员说XX乌龙了,CEO问他小子真傻,他怎么往自己门里顶呀?有时CEO也能自己发现问题:这小伙真帅,那个队的?我晕着对曰看着帅吧,球踢得也可以吧,但这小子对他女友可不好啦!俺花还没说完,CEO马上开骂你瞧他那个小样吧,有人能看上他已经不错了(哈哈,立马中计) 你说说,有这两种噪声污染回荡在耳畔,这球赛还能叫欣赏吗?一会儿,CEO觉得没意思了,要走开了,最后扔下一句:这解说员太差,说的全是废话。球踢出去了、踢高了、进球了,谁看不见? 是啊, 谁看不见? 谁都能看见的东西,你说它干啥?这根本不是解说或评论,充其量叫做描述。观众需要的影像之后的东西,因为这些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或不懂的。另外还要注意一定要说与场上发生着的踢球密切有关的事儿,不能像中央电视台某个名嘴那样东扯葫芦西扯瓢这边都进球了,他仍然在喋喋不休地讲某位球员的丈母娘做头发时项链被偷之事儿。由此俺想到了科技论文中的结果与讨论。 现在许多学生在 所谓的学习 过程中,只注意考分与考点,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联系,很少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即使考上研究生的,也大多掌握的是点知识,很少线知识,更不必说面知识与体知识了。这样在研读文献时,有时根本抓不住实质性的要害。似乎是看懂了,读明白了,殊不知只看到人家论文的意义、方法、结论、不足等,这显然是不够的。研读文献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的思路、方法甚至语言技巧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最不应该忽略的内容。科技论文中的结果与讨论,绝对不应该写成简单而直接的描述,而是要精细地解释、归纳、总结、推理或推论,这样读者才会感到有味道、有嚼头。这恐怕应该是评价论文写作水平中最占权重的方面了吧?
个人分类: 教之道|5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吃行天下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windlight 2010-6-6 09:07
阿甘说的,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对于只知道黑白巧克力的我,这句话没有太多感触,这次有机会试吃la maison du,才知道巧克力世界的丰富。 这个世界的色彩不是很丰富,但在味觉和材质口感上的确还有很多的层次,几十种不同添加材料或工艺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另外联想到,当时的阿甘可以以此谋生,可见人们对甜品的渴望付出了多少代价。香港的店面宣传是手工制作再空运至港,一小口就可以吃掉的巧克力可以买一本书,可见其价格之高昂。 巧克力的保质期和运输也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想比较细品巧克力的不同,需要限定他的贮藏温度和品尝温度,才能获得最佳口感。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5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结果揭晓
eaglezxw 2010-3-8 12:51
200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结果揭晓 发布时间:2010-3-29:18:37新闻来源: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人:zhuhong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委员会于2010年2月1日召开会议,对15名学会会士被提名人进行了认真的评议,按照《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与会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遴选出7名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并将结果在学会网站上公示,无异议。 名单如下(按拼音字母排序): 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广侠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安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马明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研究院顾问、教授级高工 王矜奉山东大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义先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游泽清天津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
个人分类: 科研短讯|23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奋斗的过程更为重要!
xlzheng 2009-10-24 20:51
当代社会,很多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总是希望找到一份拿钱又多,又不累的工作,希望数钱数到手抽筋,于是国有垄断企业或权力机构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不 管自己适合与否,现在在很多年轻但凡有点姿色的女孩,很多都在想找一个既对自己好,又有钱,又不花心的老公,于是,老夫少妻成了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这反 映出现在社会的浮躁,总是想坐享其成,做收渔翁之利,想直接越过艰苦奋斗的人生阶段,享受人生,美哉乐哉! 然事实并非他们所计划的那样顺利,结果远非他们设想的那样美好,进央企,入仕途,嫁富豪,当钱、权和美色到手以后,自己的心底却是更加空虚,感叹生活怎么这么累,这么无趣,以前的美梦得以实现以后,为啥没有感到兴奋,快乐,反而,心更累,更烦,跟郁闷呢? 近日在想,大概赐予我们真正的快乐,数钱数到手抽筋其实并非快乐,真正赚钱的历程,真正奋斗的艰苦过程,才是真正滋润心田的甘露。我经历过高考,经 历过考研,也有过求职那艰苦的历程,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各种酸甜苦辣,锻炼出现在的我,慢慢体会,那些成功后的快乐,仅仅是那一瞬间,成功之前奋斗的历 程确实经久不衰,无论是一年还是十年,相信再过三十年,都会是在心中留下很好的回忆。 因此,奋斗着、快乐着,偶然达到一个目标,成功固然喜悦,但真正让自己有所收获的还是奋斗的过程。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享受着个人价值的实现、享受着生命的充盈、享受着进步的快乐,这样的人生境遇怎能不使人沉醉?    所以,一个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必太看重结果,先学会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现在的我们,有时就是太注重结果,还未开始行动,已经惧怕未来出现的困难, 结果使自己身心俱疲。其实对成败的过分关注,反而会有害目标的达成,不如像品特那样专注奋斗的过程,享受奋斗的过程。而世间很多事的成败取决于奋斗的态 度,能够在奋斗过程中充分享受快乐的人常常是最后取得成功的人,在充分享受奋斗的过程时,会全力以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机会,因此这样的有可能会成为受成功垂青的人。 朋友们,还是积极一点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少一些对社会的抱怨,多一份实际的努力,找对适合自己的做职业,努力前进,享受这奋斗的历程!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规律也是规律!
jiahongtao 2009-9-14 20:00
估计像我们这些小孩,从小就想做一名科学家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转眼大学毕业十多年了,我也陆陆续续读完了硕士、博士,但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似乎从骨子里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认死理。因此这么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上一直非常严谨。我经常和我的学生和同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规律也是规律! 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般的科学研究,我们总是现有一个假设,然后再通过试验去验证,有可能出现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与自己的假设相吻合 也就是得到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假设得出了规律性,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2)出现了与常规违背的规律 这种几率虽然少也不是没有。我大学本科一个同学,做本科毕业设计,结果实验结果和教科书上的相反,最后怎么办?我这位同学查遍了中文没有找到原因,最后找到一篇英文的文章别人有相似的结果,他就引用了,当然答辩的时候很激烈,最终还是通过了!! (3)没有任何的规律性 这是经常出现的,也就是数据经过了严格的统计检验,没有规律!怎么办?? 让我说没有规律也就是规律,但是这样的结果能交差吗?国家给了你经费,你的研究竟然没有规律性,压力很大,所以常常会有人调整实验数据,这样规律就有了!文章也发了,课题也顺利结题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的朋友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应为调整数据的事情和导师闹的很不愉快,我的这个朋友是个死脑筋,当初他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的建议也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回头去看看如果试验过程没有问题,那么没有规律也就是规律!结果DS不同意,最终还是他妥协!!但是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心理会有沉重的负担,甚至他会怀疑一切!!怀疑科学的严谨性!! 科学研究当然需要容错,我深信我这辈子做不了科学家(只能做个科研工作者,成不了家),但是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应该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还是要说没有规律也是规律!!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歪想”中国科协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
ljxm 2009-7-13 11:35
“ 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数量增长快,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从 2002 年的 2959 万人增长到 2007 年的 5160 万人,增长 74% ;队伍总体稳定,学术交流活跃。但是,参加学术会议仍有困难,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的问题亟待解决,健康状况也不甚理想。这是 7 月 10 日 中国科协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结果。“(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356226.html ) 歪想几点: 一、 2007 年 5160 万人共发放共发放问卷 32100 份: 被调查几率 0 . 000622093023 二、 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 大学 扩招的贡献考率可能最大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   年 毕业人数(万) 同比上年增长(万) 2009 611 52 ( 9.3% )    2008 559 64(12.9%)    2007 495 82 ( 19.8% )    2006 413 73 ( 21.5% )    2005 340 60 ( 21.4% )    2004 280 62 ( 29.2% )    2003 212 67 ( 46.2% )    2002 145 30(26.1%)    2001 115 8(7.4%) 2000 107 三、 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稳定,潜在职业忠诚危机不容忽视: 48.7% 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不满意者不到一成。 83% 的科技工作者从没有考虑过更换职业。但有机会选择的话, 仍想从事目前职业的科技工作者只占 30.3% , 想从事其他与科技相关职业的占 27% 。愿意子女将来从事自己职业的科技工作者仅占 19% , 不愿意的达 51% 。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待遇太差( 51.8% )、没有发展前途( 41.4% )和工作压力大( 33.5% )。(引自: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356226.html ) 四、 工作时间长、收入水平总体高于当年城镇在岗职工, 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 47.3 小时,远高于国家法定每周工作 40 小时,比 2003 年调查多出 2 小时。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 56.7 小时,比 2003 年美国类似人群多近 8 小时;正高级职称者每周工作时间达 55.2 小时。 8.1% 的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 70 小时以上,处于超强度工作状态,其中博士学历为 26.4% ,正高级职称为 21.7% 。 56.0% 的科技工作者觉得最近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博士学历为 74.2% ,正高级职称为 66.7% 。科技工作者 2007 年人均年收入为 39850 元,高于当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引自: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356226.html )。 2007 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24932 元。科技工作者加班费是 39850 - 24932 = 14918 /( 7.3 * 52 )= 39 元/小时。 五、 学术不端问题突出,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 55.5% 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发”等形式。(引自: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356226.html )。 钱不多,要出名,只有“剽窃”是捷径。 参政议政热情较高, 想通过参政改变自身的命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一个学人30年前对改革结果的预言
shushenlw 2009-7-10 14:46
周末,高考完毕的女儿在家收拾各种书报资料,算计着送进废品回收站能卖几个铜钱。我也在整理过期杂志,看是否要处理的。这时,从一本陈旧杂志里掉落出一份纸张略脆的稿子,打开一看,原是一位学人写的《改革关于前题、选择、结论》文章,落款时间接近30年。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一晃30年过去,再读此稿,感叹万分、心潮澎湃。改革结果如这位学人所当年所预言吗?对不对,由大家来评判。全文内容如下: 改革关于前题、选择、结论 时下中国很热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邓*小*平提出改革之事。我认为,应该建立怎样一个战略思想,这比提出改革口号更难。如何思考与认识这场改革,对此,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前题;二、选择;三、结论。 一、关于前题 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再加以中外比较,我觉得,中国昨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民族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等遗难杂症,在当今条件下仍然是阻碍中国历史前步的一个根本问题。同样,今天的中国人所作出的全部努力,旨在要解决的仍然是这个根本问题。 然而,我要说,从已开始的实践行动来看,这种努力结果将会是令人怀疑的。其理由是:这场改革虽然声势浩大,但它缺乏一个前题。前题是什么?一个字:人。前期不考,但说近代。中日同新,中国夭折,日本成功。归纳一点,就是中国人的改革基于要它的人民服从于王道,而日本人闹维新,则要求天皇顺人(民)心。这里,举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对比:严复和伊藤博文同学英国,毕业后各回自己祖国。严复的结局是在洋务派官僚手下邦办做官谋职,而伊藤博文回国后则有机会施展图强之梦。 如果再以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一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欧洲前夜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相比较,或许更能看清这种前题确立与否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封建主义的一次大冲击,它的精典之处就是引进了两位先生(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并把它作为目的高举着。而错误恰巧发生在这里。手段一旦变成目的,人的一切努力结果都会变形。不用多说,后来的中国历史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这点。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亮出的旗帜则是非常明确的:人文主义,一切围绕人的前题下进行重新思考。此举使得曾经一直把上帝奉为神明的人从此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念。这些觉悟的人成了历史的推动者,生命自我价值发扬光大的实践者。当那些主教大人、牧师、神甫对此拚命提出异议、阻挡、进而联合宪兵、军警进行镇压时,这些意大利人、欧罗巴人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投入战斗。不自由,毋宁死。体现的恰恰就是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 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对两者开展比对时,不难发现一点:中国社会每一次大的步子,其前题都不是先确立人的个性主体价值,而首先考虑集体形式的存在意义。而集体利益又总是被少数权力者牢牢控制。试想,当个体没有自我生命价值可言时,在王、君、党、领袖、阶级社会、及由意识形态垄断所拼写出来的伦理、道德面前,人只能屈从于异化了的手段。即便这个手段是忠心为人民服务的,但它还是违反了前题。前题只有一个:人是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 二、关于选择 改革,在确立人的前题之后,接着要解决的就是手段问题了。而政府想要行使正确的改革之路,避免走上弯道歧路,最重要一条原则就是:选择。如果说人是自觉的,那么他的选择是自由的、自主的、个性的。把所有选择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唯一选择和最佳选择。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来说,他们的选择一般归于前者:唯一选择。而对于一个进步的,或者说先进的民族来说,他们的选择是:最佳选择。无论是精神竞争、物质生产,都是如此。 举例说,美国总统选举,属于最佳选择的形式表现,而中国执政者上台,则属于政治上的唯一选择,并且不能有反对此选择的任何势力集团存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毛泽东时代,人们阿谀奉承地说: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也许还要摸索很长一段时间。此话似乎想印证一点: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可倒过来思考,这是整个民族可悲理念,并由此造成个人对领袖盲目崇拜泛滥成灾。 在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邓*小*平的改革路子。邓说:八十年代要完成三大任务: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这些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见邓小平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 前二点且不谈,我只谈第三点。企望以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纪律方式方法作为唯一选择途径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其路子可对?我们知道,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有技术和意识的,或者说是有经济的和政治的,还可以说有文化和道德等多元化原素所组成。我们不能仅以通过加强党性为主观条件,以制定四个现代化如何搞。正确的选择前题是:以四化内在规律性来规定党这个载体有哪些方面不适应四化,需要及时加以改革。是人民需要现代化,而不是党要现代化。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拿邓公意思是说,中国要先立基本原则,后立民主。或者说,基本原则指导民主前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民主化就没有现代化,民主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门坎。邓公这种选择法一点也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方法框架。即:以旧为标准来观察和衡量新事物;以我为主观来规定和接纳新事物,这是功利之为。拿邓*小*平话来说:现代化是要搞的,但是不能将旧的标准推翻掉,旧的标准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它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它的保卫工具是人民民*主专政,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此选择而行,四个现代化岂不是变成了旧标准下的现代化了吗?改革开放为谁服务?应该是为迎接现代化到来而服务。既然是为现代化服务就应当以它的轴心总揽一切,不能本末倒置。 朱熹说:天不出仲尼,长夜如漫漫。这正是中国人这种唯一选择的心态表现。我以为,凡是能为人(民)服务的手段,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对象。选择对路,改革才不会出现偏差。 三、关于结论 我对改革结论是:人人平等、自由竞争。如果破坏这个游戏规则,那么势必会导致大部分人的权益被少部人瓜分,贫富差距出现。而贫富差距出现则会直接导致各种社会疑难问题冒出。 2009-6-17晨前一点挂 后语:补充上传原稿,原稿最后一行是: 三、关于结论,一句话,人人平等,自由竞争。 本人在整理此稿时,因加进一些现代辞语和个人观点,故,有画蛇添足之感。在此说声:抱歉!
个人分类: 评论热点|100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社会信任的解体及其结果
夫子 2009-6-9 16:42
中国社会信任的解体及其结果  (2009-06-09)   近年来,越来越多社会基层的案件在中国发生,例如贵州的习水案、浙江的丽水案、重庆买处案和最近湖北巴东案。这清楚地呈现出中国社会令人忧虑的两大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层官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灰暗面令人吃惊,不得不让人感觉到四处蔓延着一种大面积的制度性的道德腐败。笔者已经论述过,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基层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表明民与权之间、民与钱之间的对立。   政府本来应该提供社会安全这种公共产品的。如果政府官员的行为、权力的运行本身让人感到不安全,还有什么比这种由政府本身导致的无政府状态更可怕的呢?至少,这比丛林法则更无安全。在丛林法则下,个体之间况且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互相竞争。但在政治权力和资本的结合下,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空间就荡然无存了。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社会信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在中国,社会不信任已经盛行多年,并且表现和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官员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等等。在传统的话语里,这是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失去对法律的信任最可怕   在所有社会信任关系中,最恐惧的莫过于社会对法律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法律是任何一个社会运行的框架,但当法律不被社会信任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暴力就会泛滥起来。   就是说,法律起作用的前提是信任。在民与官、民与钱之间没有一点社会信任的前提下,法律就起不上任何作用。   法律是任何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底线,并且往往是穷者和弱者需要法律的保护。如果不相信法律,那么穷者、弱者怎么来保护自己呢?如果他们相信法律俨然成为了富者和强者的工具,那么他们要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暴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浙江杭州的富家子弟飚车撞死浙江大学的学生,肇事人激起了多么大的民愤!但假如是一个出租车超速行驶撞死了人,那么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中国的很多社会群体中,莫名其妙的一个恨字正在泛滥开来。人们心中有恨,但往往不知道向谁去发泄。因此一旦出现任何一个机会,恨就很容易也很自然爆发出来。   杨佳案件很典型。在这个案件中,警察其实也是受害者,但为什么民心都是在杨佳身上呢?湖北邓玉娇这个案子里,为什么没有人去同情死者呢?所有这些案例里可见民愤已经积累到很大的一个程度。   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法律本身。很显然,当法律失去保护弱者的作用时,愤怒就会泛滥,而愤怒会进一步削弱法律的价值。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非常让人担忧。长此以往,一个恨字就会越来越凸显,就会失去社会的稳定乃至安全。   权力和金钱结合,凌辱、欺压底层的弱者,这些年来,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社会底层是最大的受害者。社会作为一个集体毫无保护,社会中的个体更没有得到保护。   在这样的情况,社会的自卫不可避免。这种情形持续久了,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暴力反抗。再者,这种暴力往往是自发的尤其是在被迫之下的自发,所以也往往是不可预期的和不可控的。 国家须重建社会共同体   无论是社会信任的丧失还是继之而来的社会暴力,都是社会解体的结果。这30多年来,随着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社会最醒目的一个现象就是社会的解体。   传统的中国社会,县以下是自治的,由乡村绅士凝聚起一个共同体,有经济、社会和自卫的功能,这种形式持续了几千年,不能说没有效率。1949年以后,这个自然的、自治的共同体就被打破,家族势力等等东西都压制下去(如果不是被完全消灭的话)。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毛泽东要破旧立新。他想用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在农村)和单位(在城市)这种行政建制的方式,来重新建设中国的地方共同体。   在这种行政共同体中间,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学术界所说的隐性契约,就是说,你接受我的统治,我为你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个共同体的前提是失去流动自由。在农村,尽管这种行政共同体没有什么经济效率可言,人们也过着很穷的生活,但这个共同体毕竟也还是个共同体,至少还有赤脚医生,有学校。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共同体首先开始解体。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造成人口的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全世界范围内,农村的衰败都是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根据西方的经验,在这种不可避免的衰败发生的同时,国家应该花大力气来重建社会共同体。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共同体崩溃了,就要求重建公民共同体。   在西方,这个共同体主要是通过公民权的建设来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国家就出来保证公民权,就是政府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   此外,政府之外也容许和鼓励公民社会如非政府组织的出现,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自愿组织来得到重建。就是说,在西方社会的重建是政府和社会各自努力和合作努力的结果。 西方民主是为了遏制资本主义   在西方重建社会的过程中,政府是站在社会这一边的,目标是消除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对社会共同体产生的恶性影响。资本的目标是要摧毁所有的共同体,把所有的东西变成资本,变成资本过程的一部分。   这里,西方的民主和资本主义就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民主体制就是要遏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和民主等同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西方社会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的福利资本主义,或者带有福利性质的资本主义,这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逻辑。资本的唯一本性就是利润,它是不会考虑到社会效应的。   西方的这个转型是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资本和社会形成了妥协,因此转型较为和平。但也有很多国家,这种转型是通过长期的工人阶级运动和其他形式的社会运动而完成的。   在亚洲也是如此。日本的自民党一直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著称的,到今天还保持着这个政治局面。日本社会没有解体和政府保护分不开,同时社会的支持也是日本自民党能够长期执政的主要因素。   新加坡政府更为典型。政府一直以来是个亲商的政府。中国的亲商概念就是从新加坡引入的。为了发展经济,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注重资本和市场的作用。   但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忽视社会共同体的建设。在亲商和重视资本作用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花大力气发展出一整套能够保护社会的机制,包括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政策等等。在每次经济危机来临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保障社会。社会的支持也是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主要原因。 最大危险是权力和资本走在一起   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国社会共同体的解体。这很难责怪改革开放,因为中国不能停留在改革开放前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共同体阶段。问题在于,在原来的社会共同体解体之后,就必须重建。   但中国并没有这样做。当西方新自由主义来到中国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社会领域,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教育。这些领域都是政府应当担负责任的公共服务领域,但可惜的是,在中国这些领域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让给了市场和各种形式的资本。   在农村,情况最为糟糕。流出农村的农民到了城市之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没有得到任何保护。   从法律上说,农民工是中国公民,但他们既不能享受城市居民般的公民权,也没有为他们发展出另外的公民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不被容许组织起来。处于个体的他们在权力和资本面前显得毫无希望。   在以往,西方学者常说中国政治是极权主义。但现在中国的危险在于权力和资本走到了一起,并且在很多场合,权力是为资本服务的。这种结合比单纯的资本的力量要大很多,比单纯的政治极权的力量也要大得多,可以把此称为资本极权主义。   在政治极权主义时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如上所说,政府和人民之间有一种隐性契约,只给你很低的工资,但是也要提供给你一套保障和福利制度,尽管这种保障也只是低水平的。但在资本极权主义的情形下,没有任何契约关系。这个社会里,个体都是原子化的,没有组织的,一旦发生冲突,就只能诉诸暴力。   这些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所有这样那样的恶性事情,大都和社会解体有关。如果不能正视社会解体,那么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开对立和冲突将变得不可避免。   中国所面临的选择并不多,要么任其自然,让社会冲突甚至暴力冲突发生,要么通过改革达到各社会阶层的大和解。遏制社会冲突和社会大和解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如何应付社会解体之后的社会冲突?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在化解冲突过程,强调法制和法治并没有错,但光强调法制或者法治可能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在没有任何社会信任的前提下,法律已经失去了效用。   最重要的是加快建设有助于社会共同体重建的社会制度。在这方面,尽管中国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不管怎样的路径,也避免不了全体人民可以共享的公民权的建设。   本世纪开始的社会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无疑是公民权的主要组成部门。社会改革尽管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议程,但这些年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政府努力不少,但既得利益之间很难达成妥协,更不用说是既得利益和人民之间的妥协了。   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与社会冲突赛跑的阶段。如果政府不能努力促成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大妥协,那么社会的激进化就会接踵而至。
个人分类: 科协有感|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巧克力的妈妈”在华南植物园开花结果了
liaojp 2009-5-28 14:14
张少华 可可树在华南植物园热带雨林温室开花结果了。 虽然很多人喜欢吃巧克力,曾为那美味可口的巧克力而爱不释手,也知道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源于可可树结的可可果,但在广州地区却很难见到可可树,更不用说见到可可树结的可可果了。 可可树(Theobroma cacao Linn. )又叫可可,是一种原产于热带南美洲的梧桐科常绿乔木,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先端尖,幼叶红褐色;花果都生于主干和粗枝上,果长而大,红色或黄色;可可树没有固定花期和果期,其花此起彼落,终年开花,果实约4-6个月才成熟。 可可树是热带地区的典型果树,其种子是世界著名的饮料原料,也是制巧克力的重要原料;花果长年生于主杆和老枝上,果长而大,红色或黄色,很有观赏价值。可可树在广州市地区只有栽植在温室内才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 可可结果 可可开花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53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转载】
haoxiaowei07 2008-10-19 19:02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   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 ( 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 ) ,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摘自: http://transer.blogbus.com/logs/19256808.html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能代表什么?——过去
entropy 2008-8-20 11:33
夫人的话,论文代表什么过去;不放弃过去向哪儿前进? 发表论文: 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生态系统概念,中国农学通报,2008,2 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论生态系统的目的,安徽农业科学.2008,2 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生态系统熵量化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11 吴国玺,张国盛,王林和,秦艳,邬俊义,郝云龙等.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细根生产动态及影响因子.干旱区植物资源与环境,2007.6 王哲,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王敏.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有性更新的微生境特征.干旱区植物资源与环境,2007,4 张国盛,王哲,王林和,郝云龙,温国胜.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林业科学,2006,5 王哲,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温国胜.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种子产量?种子库及幼苗更新.干旱区植物资源与环境,2005.5 李红丽,董智,丁国栋,张国盛,王林和,郝云龙.浑善达克沙地植物蒸腾特征的研究.干旱区植物资源与环境,2003.9 李红丽,董智,王林和,郝云龙.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根系分布特征及生物量研究.干旱区植物资源与环境,2002.12 燕玲,宛涛,杨静,卫智军,郝云龙.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部分山地特有植物花粉形态观察.中国草地,2001,11
2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