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经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jinwsapa 2009-11-5 00:24
科学研究经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实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增加科研投入是国人的期盼,更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殷切希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地位的提高,中国科研经费的增加已经十分明显。虽然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科技投入与GDP比例仍然与国外有差距,但投入的力度和数目已经明显增加,形势喜人。 不过让人困惑的是, 中国特色的经费增加和支持力度,与科研产出和效率并不成正比, 与科研腐败和灰色洗钱成正比. 在中国获取科研经费, 有时不完全靠技术因素, 人为因素不可或略.。仔细观察过去10年的科技发展和经费投入增加, 不难发现以下奇怪的现象: 1)经费增加的同时,浪费也在增加 2)10-20%的经费用于项目咨询服务,居然能躲过多重审计 3)研究成果的考量过于偏重SCI,忽略生产力促进 4)对科研经费使用及成果转化仍然是国内的短板。 5)经费的支出,过于偏重硬件而不太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6)重大创新项目审批过于轻率和匆忙,缺乏透明和公正 7)各个学校机构和企业培育了一批申报项目专业户 8)科研协作气氛不浓,弄虚作假不少。重理轻工,轻视工程技术 9)真正自主创新的课题和成果很少,垃圾论文多多,发明专利稀缺 10)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缺乏规范管理和技术转化人才和环节 未来中国的科研投入将会更明显地增加,科研投入的合理性有待提高。如果以上10个方面都能加以改进,或许中国科研的投入与产出会有很大改观、科研投入要增加,科研体制和经费资助方式科研管理更需要改善提高。科学家和研究者更要讲究社会责任,政府部门要加强审计。使研发的费用用在刀口上,使百姓的税钱用于造福人类,促进科学进步.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103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研究投入的意义
toptip 2009-11-1 23:10
如前所述,生命科学每篇重要文章的成本可能高达500万元人民币。那么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做其它事情比如扶贫呢?科学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 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我有两个理论。 第一:纯好奇心的满足。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为什么。比如每个人都想知道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假设每个人都愿意付1元人民币得到这个答案,那么全球就可以募集(实际操作上是政府投入)到60亿人民币来进行这项研究来获取答案。 第二:从应用的角度来说,知识是可以累积的。人类从发明电灯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享受着电灯发明的价值。假设100万篇文章使一种新药成为可能,这个新药每年可以额外产生1个亿的价值,那么每篇文章每年贡献了100元,5万年收回了成本。只要人类在此之前不会毁灭,之后都是净赚。如果恰好哪篇文章发现了青霉素,那简直是无本之利―――赚翻了。 5万年收回成本当然是大大低估了文章的平均价值,但是荒唐的计算还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研究就是最划算的长期投资。 试想,这一百年来,全球的人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岁,每个人都享受了医药健康领域研究的成果,如果把每个人在健康方面的收益累加起来,那么各国政府的巨额投资相比于收益来说也算是小额了。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52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经费计算结果的启示
toptip 2009-11-1 07:43
如前所述,一篇重要文章的发表成本可能高达500万人民币以上。 研究生:尽管你们每个月只拿着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补助,你承担的课题可能值几万到几百万。别小瞧了自己啊!爱国爱国,如果勤奋长进一点,5年多出个一篇文章,那是为国家多创造几万到几百万的价值。 导师:一个好的导师,同比投入下每年相比于平庸的导师多出产一篇文章(假设质量相同),他就多创造了几百万的价值。那么相比于为了引入优秀导师多付出的工资部分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有的导师不看文章不学习,不专心科研混日子,这不仅是对不起底下的研究生,对不起自己的工资,更是在浪费国家的的巨额投入。 基金委:人才的价值是要获得肯定的。盖茨的视窗的想法创建了一个微软帝国。不同的人用同样的钱可以有天差地别的效果。如果把国家增加投入的钱砸到现有的科研队伍上,结果可能就是多数打水漂。比如以前出现的,某个大学用巨额资金买了一堆先进仪器让它生锈的现象。如果换一批优秀的人才,那才会显著见到这个增加投入的效果。培养人才,引入人才的巨额投入相比于人才能创造的价值来说,也是小巫见大巫。 作假:作假的文章不仅把投入的钱打了水漂,更误导其它跟进的实验室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浪费。所以文章作假不是什么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重大的经济犯罪。如果贪污500万该到监狱里面关十年,那么作假一篇重要文章应该判个无期徒刑!韩国的黄禹锡才判2年,太便宜他了。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艳春:大陆大学输的不是钱是沦陷的学术(转载)
jlxt33 2009-10-10 19:44
前言: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综合分析如下: 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等机构合办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日前揭晓,美英两国大学席卷榜单高位,中国香港有3所大学进入榜单前50名,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Top50。 据此间媒体报道,7日正式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为全球大学排名,是目前最权威的相关信息之一。今年排名榜仍以美国哈佛大学居首,哈佛大学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则替代美国耶鲁大学排名第2位,后者退居第3位。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中,美国占6所,英国占4所。东京大学排名榜单第22位,在亚洲排名首位,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紧随其后,另外香港科技大学(35位)和香港中文大学(46位)也进入了前50名的榜单。 清华前进7名,进入50强,北大后退4名,被排除在50名之外。 分析的文章和原因很多,今天看到一篇评论。转载在这里,分享其观点。 王艳春:大陆大学输的不是钱是沦陷的学术 (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olitics/200910/1010_6438_1381150.shtml ) 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等机构合办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日前揭晓,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再次位列全球高校50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在亚洲仅次于排名第22位的日本东京大学。(10月8日新华网) 前十名被美英瓜分,而大陆只有清华大学挤进前50名,香港则独中三家,且排名都在清华之上。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人质疑它背后浓厚的英美意志和价值观,似乎是在为一向引以为豪的清华北大抱不平。其实大可不必,平心而论清华排在49位并不委屈,而北大无缘前50我们也可以接受,唯一令我们疑惑的可能是为什么香港的大学会比清华北大排名靠前。据说这次排名主要根据是各大学的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这么一来,且不论学术表现及其他指标,经历过100年英国统治的香港加之其国际经融中心的地位,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显然较大陆高校高很多,上榜的三所香港大学基本都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据笔者所知,清华北大大部分课程还是以中文讲授为主。客观地讲,国际化这一块上大陆高校要短期内赶超并不十分可能。同时,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大陆高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客观原因,充足的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各项科研活动的前提,但大陆高校的科研经费相较香港的大学而言却是少之又少,例如清华2001年科研经费为8.5亿人民币,香港大学每年政府拨款则为42.4亿,香港科技大学为13亿左右,均高于清华,而2005年北大的科研经费甚至只有6.5亿,科研经费的多寡后面也折射出政府对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 评价一所大学学术表现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美国《Science》、英国《Nature》是国际公认的代表人类最高科学水平的学术期刊,在《Science》、《Nature》上成批地发表论文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但以1998-2002年为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陆顶尖大学共在上述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平均每校每年0.625篇,而同期哈佛大学在两刊上发表论文共计387篇,平均每年约97篇。差距如此悬殊,但就在此前的9月29日《北京晚报》刊登消息: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以SCI数据统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一方面是我们的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五的荣耀,一方面却是被两刊收录寥寥无几的尴尬,过于追求数量的背后是我们高校过于浮躁和功利化的心态。笔者曾听说一个人文学者称其每年能发表300多篇论文,在惊叹这足可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的高产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论文学术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客观原因说一千道一万也说不完,认清自身的不足才是最要紧的,过去曝光的一连串学术造假事件已使我们的学风受到了严重质疑。今年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项有3.2万人参加的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 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在苛求学者们爱惜学术名声时,也应该好好追究一下高校潜规则背后的体制问题,如果没有对发表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可能不会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地去抄袭,如果不是行政对高校管理的过度干预可能不会有那么多倚老卖老的学霸和招摇过市的学术掮客。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件颇可欢喜的事,但如果在高校里也一味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又被置于何地?如果大陆的高校是输在了科研经费的不足上,我倒以为这是值得庆幸的,毕竟钱不够我们可以再赚,怕就怕我们输在了学术体制的缺陷和学术精神的异化上,这些不是一蹴而就便能改善的,最难的是我们要自知自觉地去完善它。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5349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国崛起的兴奋与诺贝尔的影子(转载)
王军强 2009-10-7 20:06
王艳春2009年10月07日 07:56 10月5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美国的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虽然其他学科的还没公布,但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美国的锋芒毕露,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是习惯,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年诺奖上那一大串美国人的名字,已经了习惯了在每年的这个时刻保持缄默,不论先前我们是沉浸在如何狂热的大国崛起的兴奋中。 面对总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们必须面对,知耻而后勇,在巨大的刺痛之后我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自1900年至2008年,美国已有27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总人数的70%以上,而其人口不到世界的5%。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超过德国占据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制高点,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学研究,这几年年度科研经费达1100亿美元,占GDP总量的2.8%。与之相似的是日本,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在科学技术研究上亦是突飞猛进,最近几年诺奖获得者中都有日本人,获奖总人数已达15人。而与之相对,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例长期低于1%,以2007年为例,该年度我国GDP为30100亿美元,科研投入为2000亿人民币,占GDP比例约为0.83%,而这比2001年时的最高水平1.1%要低0.2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了科研投入比例反而下降,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也难怪别人说中国是以环境赤字和极度廉价劳动力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当然科研资金投入只是一个方面,经费能否用到实处,科研收益率如何都是另外要考虑的问题,美、日在保证科研经费落到实处方面有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而中国虽然有的项目投入的资金也不少,但有的研究机构拿到国家的项目资金后,一般先是买楼买车,甚至请客吃饭都从科研经费里面出,一笔经费花光了科研还未启动。至于科研收益率我们国家的是20%,美国是200%,日本是500%。 与资金投入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推行的都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美国则恰恰相反,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曾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他举例说美国学生在一些统一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考试中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不过,在大学阶段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美国学生更注重独立思考,而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我们的高等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最为可贵的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也影响着美国人的治学态度,他们大多有一种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的信念,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当然这一切的社会基础是不在科研领域搞论资排辈那一套,没有中国许多所谓的“学霸”。 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要想取得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腾飞还必须有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严惩和杜绝学术腐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过去的几个月媒体曝光了一连串的院士、大学校长级别的论文抄袭事件,暴露出我们的学者学术道德的沦丧,监督机制的漏洞,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项目的经费该怎样用?
jlxt33 2009-9-29 17:54
做研究的人争取点儿研究经费不容易,但是该怎样用呢?还真是大问题。 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个文件,规定了哪些项目可以使用科研经费,还分了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办法。 当然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是正常的,但是如何能做到精细预算呢?包括国家基金的审计也是在百分之几之内算合格,否则就有问题。 我总不理解这还是在做研究吗?或者说是在做创新性研究吗? 如果任何设备、原料、实验过程等都可以精确预算,在执行中没有变化或基本没有变化,是在重复以前的工作呢还是在创新? 创新真的总可以按照预定思路和做法进行到底吗?难道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外的发现和深入的研究吗? 为什么这些经费不能采用简单的合同管理呢?虽然现在也签合同,但是好像只是任务书的形式,而不是真正的合同。 是否能够签订资助单位和承担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工作合同,包括应完成的内容、结题方式、标志成果等,当然要有违约责任。这样是不是就可简单些呢? 再加上现在的经费划拨方式和时间,必须在某个时间内使用完经费,否则就归零,这会造成突击使用经费和浪费经费,为什么不能节余呢? 有人曾说,现在的经费管理办法(当然不只是华农的管理办法,这是从上往下的形式)是逼良为娼,大伙儿被迫想尽办法应对。 事实上,审计单位认认真真地管好那些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的审计最好,对于几万十几万的小项目,何必耗费那么大的社会成本呢?真的多吃几餐饭,又能浪费多少呢? 总之,不理解的很多,尤其不理解社会管理者和制度制定者的思路和目的,是否以有利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节约社会成本为出发点呢?
个人分类: 说说时事|72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livingfossil 2009-9-28 10:55
《古植物学的故事》背景资料 申请基金的成功之道=学术硬实力+乞讨软实力 经费问题是国内外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极为头疼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使许多人困扰一生。有些科学工作者往往因为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而被迫关门或改行。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也是很现实的事情。因为每年春季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季节,然后到秋季公布申请结果,所以有人开玩笑道: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好像农民种地一样---“春种秋收”。“人若误地一时,地则误人一年!”如果我们不及时提交基金申请,一般是不可能有获得基金资助的机会。实际上,大多数人即便提交了基金申请,评审结果是“拒绝资助”,这种情形无异于“颗粒无收”,让人十分泄气和沮丧! 从某种意义上看,申请基金类似于行乞。我认为,这种类比并不夸张,也不损害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与社会形象,而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的真实写照。由于研究领域的冷热程度或人脉差异,有的捧着金饭碗,有的捧着铜饭碗,有的捧着铁饭碗,不一而足。 按照是否被迫(forced)申请经费之原则,也许我们可以将科研工作者大致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钱找人”中的人,第二类是“人找钱”中的人。 第一类人通常是很牛气的科研人员,有的不屑亲自申请经费之俗务。那些掌控大量经费的老板、或基金组织、或政府部门、或大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几乎是敬“送”经费让他们搞科研。这种情形经常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有时并不全然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如果有人说他在学术界“轻轻松松当老板”,或“轻轻松松玩科学”(play with science),那么他应该属于这一类人了。事实上,美国、英国、中国许多拥有院士头衔的人或Senior Professors也不属于此列,这说不上是好事,也说不上是坏事。不管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类人的数量在学术圈子里非常稀少。 第二类人应该占学术界的绝大多数,基本上是过着“人找钱”的日子,渴望“雪中送炭”,几乎一生都在不停地忙于申请经费。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在退休之前都要面对这种颇伤脑筋的事情。当然,科学工作者申请经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维系或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制度使然----学术界要遵循优胜劣汰之法则。 就科研经费的申请形势看,国内与国际的情况似乎永远是僧多粥少的局面!问鼎科学基金之路的确是一条羊肠小道。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一年或连续多年没有申请到经费,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有时会导致失去工作等生存危机。因此,现在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风险很高的职业。有些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冷门专业基础研究的人,如果完全依靠科研经费生存,没有经费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在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科研人员拼命申请经费有时是为了生计所迫,有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端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有些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半途而废,或有始无终。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能有机会将他(或她)所热爱的工作一以贯之地干一辈子,这是十分幸运的事情,通常也是十分艰辛的事情。绝大数科学工作者一生默默无闻,为知识积累和科学进步而奉献青春和生命,应该值得全社会的关心与尊重。 在国际与国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准备科研经费申请书是非常必要的训练,尽管申请书已明显“八股”化。对于beginning scientists来说,这很重要,能否成功申请科研经费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能否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否完成由“异养”到“自养”的根本转变。对于很多资深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来说,他们通常是非常老道的“ proposal writers”,他们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撰写基金申请书寻找科研经费。 申请科学基金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个人、学术机构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尽管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问题颇多,但客观地说我们科学工作者却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因为自“十五”以来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显然,基金申请不仅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学术机构等多重利益关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属于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和单位。截止2009年9月1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9年度已决定资助项目17858个。其中,中国科学院获得2201个项目(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资助项目总数的12.33%。北京大学获得441项,清华大学获得413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197 项。 科学工作者申请基金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人申请基金“百发百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堪称奇迹,值得细心的专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的人一生与科学基金无缘,但有可能从别的渠道申请大量经费。有的人先易后难;有的人先难后易。任何科学基金申请的“游戏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支撑或人脉关系,如果不属于“第一类人”,我们只有执著奋进、提高实力、完善自我、充分准备、势在必夺,才能增加基金申请的命中率。即使不成功,我们也输得体面、败得淡定。 一般说来,申请基金主要靠实力说话。有些人很有实力但却难以拿到基金,其中的变数很多。常言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也许人类具有天生的“乞讨”求生之本能。尽管基金申请的技巧五花八门,很难用三言两语加以概括,“爱哭”恐怕是一种很奏效的技巧。这似乎属于申请基金的“软实力”。 然而,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过了50岁以后申请科研经费越来越困难,这并不奇怪,却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能不提及的是:中国的院士比较例外,可他们为了立项、为了申请诸如科技部“973”之类的大项目有时显得很不轻松,有时也显得很不体面。 申请科研基金似乎是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不得不走的“羊肠小道”,这是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申请科学基金不仅需要势在必夺的学术硬实力,而且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乞讨”策略与技巧,即“软实力”。 孙启高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晚完稿,9月27日修改于美国
个人分类: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古植物学基金会|10096 次阅读|7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
livingfossil 2009-9-15 12:04
古植物学的故事(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9): NSFC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life line for palaeobotanists. (by Qigao Sun) 由于古植物学(Palaeobotany)的学科特色,即:它既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国古植物学科研人员既可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申请项目,又可以从生命科学部申请项目。从近20年来的情况看,地球科学部古生物学科和生命科学部植物学科每年都要给古植物学以不同程度的项目支持。古生物学科支持的项目数量要多一点,强度要大一些。我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是国内最公平的科学基金。作为古植物学研究最重要的资助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拯救和维系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于某些科研院所的古植物学同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乎是一条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先养活了一群古植物学工作者,其次造就了一批中国古植物学家。 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有机会申请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是古植物学同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的增加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带来机会。国际合作的目标、内容及水准均取决于综合实力。 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虽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研究体制、研究基础、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基础依然非常薄弱,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等方面鲜有独创性工作,专著性的、系统性的基础研究非常匮乏;在国际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凸现基础薄弱,存在依赖西方同行发表论文的现象,严重损害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和学术尊严。在未来50年里,我们要从整体上逐步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鼓励科研人员凝练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大胆的自由探索,强调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原创性与自主性,这已是申请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原则。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对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总体性的考虑,而且有必要针对学科特点从多层次(申请者、学术团队、供职学术机构、所属部门)对学术信用、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综合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以利用项目支持或政策倾斜这一有力手段逐步提升某个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并促进学术诚信制度之建设。我们期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孙启高 2009年7月7日完稿,9月14晚修改 ------------------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 (第2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783 发表于 2010-8-13 23:16:33 古植物学的故事( 9)补充一个附件资料: 附件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古植物学的学科编码与学科归类 (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 www.nsfc.gov.cn ) 古植物学在生命科学部的编码为 C020302,属于植物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这样古植物学有了明确的归口。但在实际工作中,古植物学与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等密切相关。 --------------- C02 植物学 C0201 植物结构学 C020101 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C020102 植物形态与发生 C0202 植物分类学 C020201 种子植物分类 C020202 孢子植物分类 C020203 植物地理学 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 C020301 植物系统发育 C020302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 C020303 植物进化与发育 -------------------- 可能系技术操作的原因地球科学部没有设置古植物学之学科编码,但一直受理古植物学申请项目,主要与地质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有关,如: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地层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以及生物地质学。 D02地质学 D0201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D020101古生物学 D020102古人类学 D020103古生态学 D020104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 D0202地层学 D0203矿物学(含矿物物理学) D0204岩石学 D0205矿床学 D0206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 D0207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D0208煤地质学 D0209第四纪地质学 D0210前寒武纪地质学 D0211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D021101构造地质学 D021102活动构造 D021103构造物理与流变学 D0212大地构造学 D0213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 D0214工程地质学 D0215数学地质学与遥感地质学 D0216火山学 D0217生物地质学 D0218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30位日本研究者共享2700亿日元(约200亿人民币)先端科研基金
ripple 2009-9-9 11:53
日本政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麻生首相任议长), 9 月 4 日决定今年追加预算中设立的先端科学技术辅助基金分配方案,这项总额 2700 亿日元的研究经费将分配给 30 位的代表研究人员。 入选的每位研究人员将史无前例地在 3-5 年间获得 30 亿 -150 亿日元( 2.2 亿 -11 亿人民币)的经费资助,本项基金导入不受每年预算取得使用限制的体制,集中支援世界领先项目研究。 入选研究者包括:制造成功 IPS 细胞( 诱导 多功能干 细 胞 )的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岛津制作所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等。为了强化产业经济竞争力,也有来自民间企业的 4 位研究人员入选。 入选项目以在 3-5 年内可以形成可实用化成果的出口志向型(本人注:有应用前景的意思)研究为中心。 宇宙物理学等基础研究也有入选。 本次共有 565 位研究人员申请,由学问见识博大精深的专家等审查决定,今后,将决定每位研究者的经费分配额度,在 11 月整顿建立研究体制。本次经费资助,远远高于过去每项每年最高 3 亿日元( 2 千 2 百万人民币)的资助力度。 本人所在研究部门有幸也在这次申请中领先入选。下面就要考虑怎么花钱了。
个人分类: 海外动向|534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研究需要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吗?
liminghe 2009-7-27 02:05
今天加班,无聊的时候看了看实验室门上贴的小纸片,挺有意思呀(见下图)。 第一个框图的意思是描述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大意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然后提出一些这个现象的假设;再通过严格的实验方法测试假设的合理性,中间可能还要反复的修改假设和重新做实验,最后是根据你的结果来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 第二个框图的意思是描述现实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大意是:首先根据基金委员会管理者所希望的结果编造一个理论模型;然后设计少量能证明你编造的理论的正确性的实验;再然后就是发表论文,并把你原来编造出来的理论模型重新命名为假设,中间如果你的结果与你编造的理论不符,则修改你的理论,重新设计一些小实验证明它;最后一步就是誓死捍卫你的理论,哪怕所有的证据表明事实可能是恰恰相反的。 真是精辟之极呀,看来老外也是一般人呀,也脱不掉观音娘娘的紧箍咒呀,哈哈!由此我在想一个问题,科学研究到底是为了探索那些未知而做;还是像臣民取悦国君一样,他爱知道什么,咱们就研究什么,他觉得什么有价值咱们就往哪个方向走? 首先,我得承认,大多数时候,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当然也有纯粹的好奇心驱动的)。但问题是,我们到底清楚我们需要什么吗?我们真的能预见某某研究将来一定能派上用场或者不能吗?别说是少数的几个管理基金的人(或少数有资源分配权的政客),就是整个社会各界(包括科学界),对此问题也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重要性都被忽视了。而经济发展,则成了考核政客政绩的主要指标,结果呢,多少我们见过或者没见过,记载过的或者根本没被记载过的动植物永远就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大自然经过千千万万年辛苦进化,精心设计出来的精妙绝伦的自然世界慢慢得被人造世界而代替,........谁能知道将来人类的生存发展不需要偷一点自然造物主的idea呢? 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或者少数的决策者)知识都太有限,现在我们预见不了的,觉得没有多大研究价值的东西,不代表对以后没价值呀。因此,个人觉得吧,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科研人员本身,对自己的研究的价值问题不用过于强调,倒是需要对其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没有强烈的知所以然的欲望,想出成果估计不太容易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语 转:450万科研专项资金被挪用炒股 深圳市委书记怒斥荒唐
ljxm 2009-7-22 12:53
看 以下报道,无语! 转:450万科研专项资金被挪用炒股 深圳市委书记怒斥荒唐 “这种荒唐的事情,今后不允许再出现!”对于日前被“审计风暴”曝光的 拿科研专项资金炒股的违规行为 ,昨日,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浦正式表态,要求尽快弥补管理制度的漏洞。 昨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四届三十次会议闭幕,刘玉浦是在闭幕时发表这番讲话的。他表示,这次审计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对改进与加强这些工作、促进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他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刻反思存在问题的根源,着力在制度层面查找原因,并努力通过完善制度来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对于深圳市精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将所获得的500万元免息科研专项资金中的450万元挪用于炒股一事,刘玉浦表示,这是政府专项资金使用跟踪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种事表面上看是公司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这种荒唐的事情,今后不允许再出现!” 他要求所有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部门和单位,都要抓紧整改,责任还不清楚应尽快搞清楚,该问责就要问责。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针对审计所反映出来的带普通性、规律性问题,从完善制度、落实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将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切实增强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市政府要将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在四个月内报告市人大常委会。计划预算委员会要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记者/黄超 实习生/周玉媛) 原文出处: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722/974174.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理开支科研经费
whitesun 2009-7-4 08:50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想应该是为本项目的一切负责,应该不但包括学术技术方面,也应该包括项目组成员的科研合理消费。据我了解,周围一些项目负责人支配科研经费时权利非常大,也非常小;大是指坐飞机、住旅馆、打车不需要考虑节约,小是指无权多大权力支付给研究生助研费。 其实,有过项目的教授、博导、院士们心里清楚的很,也常常抱怨花不出去钱,因此,在某些开支发方面十分浪费,而某些方面却节约、节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有制度方面的问题,但是项目负责人合理使用经费的能力也是占很大比重。例如,我了解的一些项目负责人,当所有的经费是自己的,自己出去开会,只要能报销的想怎么花就这么花,坐公交就可以的,一想能报销,那就打车吧(有时候100元也就等价于2元钱啊,怪不得贫富差距能到50多倍)。 另外,作为项目负责人,尤其是经费在20、30万以上的项目负责人,心里很清楚项这笔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怎么才能弄点出来,这些钱怎么对项目起作用的,怎么拿出最少的项目经费去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此外,一般研究素养高的项目负责人,都会遇到少了也为难多也为难的局面。事实上,很多项目负责人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动了很多脑筋去花那点钱,在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精力,有时不但没把完成项目的主力--博士生硕士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反而弄得大家都不想干了。 合理开支科研经费涉及很多因素,关系到项目完成的质量。在这方面我是有点认识,有点体会,想说点现象,想让项目负责人尤其是有良知的项目负责人出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例如,探讨怎么能合理的给研究生助研费,怎么能调动科研主力博士生、硕士生的积极性等等。
个人分类: 上博心得|4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经费
热度 1 seacat 2009-5-21 09:15
最近总有人问我科研的进展如何?我回答还算顺利。顺利的前提是 有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这样你才能起步。 对于年轻人来说,第一筒金才是你成长的关键。你只有起步了才能加速,才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超越。如果你在关键的时刻得不到起步的经费,等你过了有激情的几年,你再起步-加速也不可能超越自己以及别人。 刚起步的年轻人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启动经费。也许你刚回国,不了解具体的政策。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只要你抓住一个你就有了成功的可能。第一次申请一定要重视。现在的情况与前些年相比竞争更加激烈了。以前只要你写留学人员回国启动经费的本子就可能得到启动经费,但现在的情况是可能比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还低。我第一次写教育部的留学人员启动经费的申请时就没有重视,随便写了些内容,仅仅得到了1.5万元的启动经费。很汗颜!第二次人事部的留学回国人员项目申请时我认真地写了申请,得到了一个重点项目10万元,虽然钱不多,但非常及时有效!这比你成为大牛后的百万、千万都关键!因为你的第一筒金为你确立的你未来的方向,为你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经费只有一次(only one)申请的机会。成就成,不成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主要资助对象:凡获得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三年以上 ( 获国内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一年以上 ) ,年龄在 45 岁以下,回国后在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回国不到一年者; 主要资助范围:购买科研所需的专用仪器、零部件、试剂、图书资料和调研、参加 国内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 主要资助对象:准备到中科院工作的留学人员;年龄在 50岁以下,在国外学习 、工作一年以上的,获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或访问学者。 主要资助方式:科研启动费。 申请手续:回国前的六个月内或回国后六个月内提出申请,填报《中国科学院留学 经费择优支持申请表》,报中科院人事教育局 。 人事部择优资助费 全称为: 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经费 。 主要资助对象:已回国或即将回国受聘在非教育系统工作的留学人员。 主要资助形式:分以下四类: A 类:项目 ( 课题 ) 资助费。可购置仪器设备、实验材料 , 改装实验室以及缺乏开展 科研工作所需的其他必要经费。 B 类:小额资助费。可购买必需的零部件、化学试剂、药品、消耗材料和图书资料 等。 C 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资助费。回国工作一年以上,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 交流活动的旅费。 D 类:开办工作资助费。 人事部择优有偿资助经费 全称为 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有偿使用经费 。 借款对象:在非教育系统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 借款条件:申请人具有承担科研或开发项目的能力;申请人单位有还款能力;所承 担的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属国内需要或 短、平、快 ,预期有显著经济效益的。 借款用途:设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消耗材料和图书资料,改装实验室及有关 科研支出。 借款额度: 10 - 25 万人民币。期限 1 - 3 年。 我不了解最后这个有偿经费的具体实施情况,但这个政策与科学网上李小文先生提的 万人计划 -- 关于建立D类杰出青年基金的建议 思路是一样的。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1797 次阅读|6 个评论
看“09年度科研经费分配”有感
chbaaic 2009-3-23 16:01
注1:教师的科研经费数(A)分配为:长江特聘教授50万/人年、闽江(含校级)特聘教授40万/人年、一级岗教授30万/人年、二级岗教授25万/人年、三级岗教授20万/人年、教授15万元/人年、副教授10万元/人年、讲师5万/人年、助教3万元/人年。 2:学院推荐参评的各类优秀人才追加分配数(B):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另加20万/人年,省级同类入选者另加10万,校级新世纪人才入选者另加5万/人年。(此项仅一最高追加额计算。) 3: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基本追加经费数(C):国家级平台500万/个年,省部级平台200万/个年,市厅级平台100万/个年,校级平台50万/个年。 4:按系所占的科研建筑面积S折算的科研经费数(D)分配:(S-T)0.1万/平方,T为平台减免的面积:国家级500,省部级200,市厅级100,校级50。 5: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的科研经费减免(E):国家级一等奖1000万/次,国家级二等奖、Nature/Science论文500万/次 篇,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一区论文100万/次篇,省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二区论文20万/次篇,省级三等奖、市级二等奖、三区论文10万/次篇,市级三等奖、SCI/EI论文1万/次篇, 6:按2005-2008年度学院985、211经费投入来分配科研经费量(F):投入经费 /K,Z为学校下达 的总科研经费任务,K为学院总投入。 感想:现在管理越来越简单了,按职称分配给各个教学科研人员,每年要增加多少,上面说了算,甚至连助教,讲师也不放过。试想,现在经费申请绝大多数多要求博士学位,有些讲师,助教还在读博士,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还要有经费要求。看来要跟对一个科研团队,从教授那边分配一点。 一位副教授三年完成一个26万的国家基金都不够,因为按计算三年要30万。 我的建议是:对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助教、讲师暂不做经费要求,(这个是遗留问题,后进的都要求是博士)。另外,经费多的年份可以补贴经费少的年份,也就是有一年拿很多,能够结余往后的年份用。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4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冒进口生物试剂正蚕食科研经费
sciencenews 2009-3-22 23:18
本刊编辑部日前接到某大学教授举报,其课题组的一项实验由于购入疑似假冒的进口生物试剂而受到影响,近半年来实验一直陷入查错的过程,直到最近才有眉目。本刊记者赴现场见证了该教授与疑似假冒生物试剂供货商的交易,并且,随后赶来的该进口生物试剂公司北京代表处的人士证实此试剂为假冒,并爆料说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 对于不小心购买了假冒进口生物试剂的科研朋友来说,不仅仅是花了进口产品的价钱,买了国产质量的产品;更要命的是,往往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令实验结果偏差,得不到理想的实验产物和数据;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会造成整个实验项目的报废。这些结果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浪费。 本刊正就假冒进口试剂现象的广度和影响强度、假冒进口试剂进入实验室的路线等展开调查,如果您本人或者您的朋友曾经遇到过假冒进口试剂的侵害,欢迎您向我们提供线索。 联系人:徐治国 贺涛,邮箱: zgxu@stimes.cn ,电话:82614610
个人分类: 访客茶馆|5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申请”的ppt
rbwxy197301 2009-3-8 10:58
百度查询结果 【PPT】高校科研经费申请 文件格式:PPT/Microsoft Powerpoint - HTML版 与科技创新情况介绍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http://www.cutech.edu.cn http://www.paper.edu.cn http://www.meeting.edu.cn 根据教育部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划分 科技发展中心主要工作职责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审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 dept.xgu.cn/keji/kexue/06.12.05.ppt 605K 2006-11-3 主要内容 一、高校是国家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申请 三、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申请 四、关于申报高校科技奖励 五、关于良好科研环境建设 六、关于科研导向的几点思考 七、关于科技界的几个误区 以下关于良好科研环境建设的部分内容: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新论文快速发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并可避免由于学术意见不同等原因而导致的学术观点不能公开,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及时发表科技成果和学术观点的交流平台。根据文责自负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符合本网站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 版权保护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论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允许并鼓励作者同时向其它专业学术刊物投稿,并可为在该网站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该论文发表时间的证明,在科研人员新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尽快对外发布交流的同时,使作者本人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形式灵活 论文以中文、英文形式发表均可,且不受篇幅限制。针对部分国际期刊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的限制,允许作者在向其投稿前以论文详细摘要的形式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以便从时间上使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优先保护。 名家精品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我国知名学者免费建立学术专栏。知名学者全部由各重点大学推荐,学者遴选出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十篇精品论文。 名家荐精品栏目,请优秀学者推荐国内外其研究领域内近五年的优秀论文。由此构成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精品优秀论文库。 投稿快捷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论文,只需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以个人常用电子邮箱作为用户名在网站注册。注册成功后,进入您的个人工具箱,就可在线提交符合网站要求的PDF格式论文。 论文的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42类。 论文检索、查阅方便。 发表论文不收费,查阅论文也免费,公益性网站 全新的论文写作方式 人类表达思想受到表达工具的限制,小说与戏曲的历史比较,电视台新的节目形式,科技界对新的表达工具不够敏感,多媒体更加容易表达科学家的思想,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ppt;查找论文的引用文献更加方便,可以直接建立链接键;利用现代技术很方便地统计论文的查阅次数,在线阅读时间;统计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在线发表论文有利于学术交流互动,可以客观地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 评论评价专栏 学术的进步依赖于学术批评的氛围形成。 论文发布后,立即请三级学科内的同行专家审查论文的学术价值。 评审专家要给出两种意见:1论文的综合评价意见,以1至5个*表示论文的学术价值;2书面指出论文的不足方面。 经评审专家同意,将专家书面意见发布在评论评价专栏内,供同行评议。 论文作者、同行都可以在该栏目发表评论、批评意见。 科技期刊 目前的大学学报基本上是综合刊物,不是专业刊物,保持原学报的风貌,宣传学校的期刊,扩大期刊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按学科专业编排,方便广大科研人员。 正在增加期刊预印本栏目。 研究表明,一篇论文能够免费获取可以有效的提高该论文的引用率,进尔提高刊载该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 学术监督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访问量大,用户面广,检索方便,对学术不端行为便于发现,从而有利于学术监督,有效防止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 先公开后评审的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风不正行为。 公布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 学术讨论、评论专栏也是学术监督的有效形式。 论文在线的利弊分析 有利的方面: 作者:保护知识产权,获得首先发现权,提高论文引用率,提高学术地位,省版面费、投稿方便、广泛的读者、高质量的同行评议。 读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线检索方便、阅读下载保存方便、学科门类齐全、免费阅读。 学校:快速提高学术声誉,扩大学校影响,若一个学校每年产生八千篇论文,则可节省四百万元版面费。 学术界:追赶国际学术界的步伐,公平的学术环境,便于学术评价,有效规避学风不正行为,学术成果可以免费获得,打破出版商的垄断。 国家:科技成果快速交流,中国人研究的成果先在国内公开,特别是国家经费资助的课题其成果应规定在国内同行先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不利的方面: 作者:对电子论文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疑问,个别期刊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怕影响向个别期刊投稿。 读者:无 学校:学校现有学报的生存问题,学报工作人员的就业安排问题 学术界:影响现有学术圈的秩序 国家:无 以下是关于科研导向的几点思考: 一流教授的评价: 国内一流大学 国际会议上有声音 国际期刊上有文章 国际组织中有地位 国际奖励上有名次 更高要求,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会议上有声音,特邀报告,会议主要组织者 国际期刊上有文章,参与论文评审,当编委,当主编 国际组织中有地位,当理事,理事长,协会主席 国际奖励上有名次,国际上拿大奖 核心期刊的评价: 期刊的专业化程度 编委会国际化程度 发表论文的他引率 期刊的电子版,是否可免费查阅 评论、讨论反馈栏目 关于论文的引用: 自引 他引 一般的提到,数据的比较 (一般) 数据的使用,实验方法的采用 (先进) 公式、定理、理论的采用 (领先) 论文一稿多投: 科学论文的本来目的是同行交流,发表的地方越多越有利于科学传播,提高学者学术地位。 著作权法32条,国家鼓励一稿多投,新闻界从来没有一稿多投的说法,新华社通稿。 附:论文首发学科分类:(http://www.paper.edu.cn/)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力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生物学   农学  林学 畜牧、兽医科学  水产学   药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基础医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管理学   经济学   教育学   体育科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目前已发文79篇 1. 论文题目: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研究 全部作者: 施宏伟 赵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3-04 2. 论文题目: 我国图书馆与情报界的两类知识服务 全部作者: 梁树柏 孙广丽 王芳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9-02-18 3. 论文题目: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科研管理与评价机制之浅议 全部作者: 赵蓉英 罗艳玲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4. 论文题目: 西部大开发中自然科学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研究 全部作者: 张志坚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9-02-11 5. 论文题目: 全球在线学术期刊分布状态 全部作者: 王云娣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2-10 6. 论文题目: 数字权利管理(DRM)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局限与优化对策 全部作者: 陈传夫 汪晓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2-10 7. 论文题目: 自存储与期刊出版的版权冲突与协调 全部作者: 吴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2-09 8. 论文题目: 对网上中文信息资源05~06年变化情况的测量 全部作者: 陈传夫 姚维保 吴志强 王云娣 于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2-05 9. 论文题目: 规避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应对策略 全部作者: 冉从敬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2-05 10. 论文题目: 网上中文科技信息的测量研究 全部作者: Chen Chuanfu Lai-chu Tang Zhiqiang Wu Xuan Huang Weibao Yao Yan Cui Shuyun Zhou Yuan Yu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9-01-16 11. 论文题目: Web of science收录中国城市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全部作者: 郑伟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9-01-06 12. 论文题目: WEB2.0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探析 全部作者: 任瑞娟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12-29 13. 论文题目: DOI在电子商务诚信机制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全部作者: 任瑞娟 孙玲玲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12-26 14. 论文题目: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纳入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对策研究 全部作者: 赵蓉英 谷丽娜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 2008-12-26 15. 论文题目: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全部作者: 赵蓉英 李雪璐 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 2008-12-25 16.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全部作者: 毛志勇 迟春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12-25 17. 论文题目: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纳入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全部作者: 赵蓉英 雷将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中心 发表日期: 2008-12-22 18. 论文题目: 国外社区图书馆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全部作者: 盖宝川 王鲁燕 贺玢 王宝济 刘清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12-18 19. 论文题目: DOI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全部作者: 刘丽斌 任瑞娟 河北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12-18 20. 论文题目: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忌要 全部作者: 陈福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发表日期: 2008-12-11 21. 论文题目: 企业危机信息的传播网络与控制分析以某公司奶粉事件为例 全部作者: 任福兵 华东理工大学 发表日期: 2008-12-10 22. 论文题目: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研究 全部作者: 马巧焕 季淑娟 蔡恒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12-09 23. 论文题目: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服务平台的发展分析与建议 全部作者: 张材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11-25 24. 论文题目: 面向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全部作者: 刘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发表日期: 2008-11-20 25. 论文题目: 关于h指数的计量分析 全部作者: 赵蓉英 王红星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 2008-11-13 26. 论文题目: 2007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分析及与国外之比较研究 全部作者: 赵蓉英 冼丽莹 董菡 邢文明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 发表日期: 2008-11-05 27. 论文题目: 计算机应用给图书出版业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全部作者: 吕洪予 余甫坤 李洪良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 发表日期: 2008-10-24 28. 论文题目: 论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全部作者: 耿劲松 王鲁燕 盖宝川 朱金诺 刘清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10-09 29. 论文题目: 基于GHOST软件的图书馆工作用机的管理与维护 全部作者: 马巧焕 王瑜 蔡恒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10-06 30.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成因及抑制对策 全部作者: 胡世宏 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发表日期: 2008-09-23 31. 论文题目: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情报需求历时性分析 全部作者: 任福兵 华东理工大学 发表日期: 2008-09-22 32.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全部作者: 郑德胜 张石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日期: 2008-09-16 33. 论文题目: 国内外竞争情报的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比较研究 全部作者: 彭靖里 李建平 杨斯迈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8-18 34. 论文题目: 大学面向地方企业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探索 全部作者: 杨维平 周玉陶 吕娟 朱世清 扬州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7-29 35. 论文题目: 我国图书馆的两类知识服务 全部作者: 梁树柏 孙广丽 王芳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7-28 36. 论文题目: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 全部作者: 喻登科 李玥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07-22 37. 论文题目: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部作者: 喻登科 刘希宋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07-18 38. 论文题目: 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知识产权开发机理研究 全部作者: 喻登科 于雪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07-17 39. 论文题目: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构想 全部作者: 樊宏霞 内蒙古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发表日期: 2008-07-08 40.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核心期刊研究 全部作者: 袁润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7-01 41. 论文题目: 科技查新各工作环节研究述评 全部作者: 杨爱英 徐军锋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6-30 42. 论文题目: 科技成果转化客户知识学习的界面模型研究 全部作者: 喻登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8-05-09 43.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 全部作者: 李娜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2) 发表日期: 2008-04-11 44. 论文题目: 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情况分析与研究 全部作者: 张进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4-03 45. 论文题目: 欧盟国家的竞争情报研究及其产业化发展述评 全部作者: 彭靖里 李建平 Jeanne杨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3-20 46. 论文题目: 多语种叙词表汉语翻译和维护方法 全部作者: 常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3-19 47. 论文题目: 基于叙词表映射的农业跨语言检索系统设计 全部作者: 常春 卢文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3-18 48. 论文题目: 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其趋势 全部作者: 彭靖里 李建平 杨斯迈 张伟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3-06 49. 论文题目: 面向地方构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全部作者: 杨维平 周玉陶 吕娟 朱世清 扬州大学 发表日期: 2008-03-04 50. 论文题目: 学术期刊编辑对开放获取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全部作者: 欧红叶 黄颖 游中胜 李若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发表日期: 2008-02-29 51. 论文题目: 科技查新新颖性的相关思考 全部作者: 鲁程 扬州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2-25 52.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全部作者: 洪跃 崔海峰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8-01-17 53. 论文题目: 科技查新检索中的关键词选择 全部作者: 张柏秋 吴晓鐄 吉林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发表日期: 2008-01-14 54. 论文题目: Ajax技术在图书馆网站开发中的实现 全部作者: 刘利 袁曦临 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8-01-09 55. 论文题目: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整合研究 全部作者: 徐芳 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12-24 56. 论文题目: Web2.0环境下虚拟参考咨询新模式研究 全部作者: 金小璞 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12-18 57. 论文题目: 应用标杆学习进行竞争情报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全部作者: 彭靖里 杨斯迈 邓艺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7-11-26 58. 论文题目: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论文定量分析 全部作者: 卓漫红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发表日期: 2007-11-20 59. 论文题目: 基于ISI Current Contents Connect的学科网站研究以气象学为例 全部作者: 朱紫阳 张艳 东南大学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7-11-16 60. 论文题目: 联合发展应对图书馆边缘化 全部作者: 李福林 中北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11-16 61. 论文题目: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与服务研究 全部作者: 彭靖里 邓艺 刘亚伟 赵鸿阳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7-11-15 62. 论文题目: 竞争情报中人际网络构建的理论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 全部作者: 彭靖里 谭海霞 王崇理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7-11-09 63.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全部作者: 李易宁 北京语言大学 发表日期: 2007-11-07 64. 论文题目: 论波特钻石模型在战略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全部作者: 彭靖里 谭海霞 赵光洲 朱明辉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07-11-05 65. 论文题目: 刍议高校院(系)资料室服务策略 全部作者: 梁建梅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10-26 66. 论文题目: 网络环境下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体育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全部作者: 马洪亮 司虎克 苗娟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9-20 67. 论文题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06年作者信息分析 全部作者: 赵淑海 冯钰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9-17 68. 论文题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06年载文计量分析 全部作者: 赵淑海 张玲 冯钰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8-30 69. 论文题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06年引文分析 全部作者: 赵淑海 张玲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8-28 70.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期刊一站式服务系统的构建 全部作者: 王磊 王郁葱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8-22 71. 论文题目: 图书馆文献资源有偿使用的思考 全部作者: 吴智勇 长江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8-17 72. 论文题目: 高校图书馆引进数字化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全部作者: 赵淑海 翟延华 王爱国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8-14 73. 论文题目: 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运行体制 全部作者: 梁建梅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7-18 74. 论文题目: 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假期开放 全部作者: 屈红军 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5-21 75. 论文题目: 对如何提高出版业图书质量的对策探讨 全部作者: 蒋平 李建龙 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出版社 发表日期: 2007-05-11 76. 论文题目: 信息素质教育效果调查与分析 全部作者: 张曼玲 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4-20 77. 论文题目: 西部大开发中用户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探讨 全部作者: 张志坚 张利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4-06 78. 论文题目: 论高校灰色文献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全部作者: 李铁钢 黄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发表日期: 2007-02-16 79. 论文题目: 信息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 全部作者: 张向华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表日期: 2007-01-18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7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07年中国教育投入仍未达标
windest 2009-1-3 21:39
信息来源:央视网 2009年01月03日 12:55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公布了2007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 行情 况,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了 76% 。但由于 历史欠帐太多 ,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 4% 的目标。 2007年,国家教育经费执 行情 况中,最大的亮点是国家投入加大,增幅明显,2007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了76%,高于中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28%的增长幅度。 中央财政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令人振奋不已,这个速度相当于我们GDP年均增长速度7倍,这在世界上是非常令人振奋的,非常罕见的。 专家指出,这种高增长速度的背后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据了解,2007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仅此一项,就要增加投入数百亿元。 虽然中央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幅加大,但是,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 3.32% ,尽管比上年增长了0.32个百分点,但仍然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 中央财政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4%的目标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比这个还高,世界的平均水平超过5%。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就已经达到了6%以上,包括印度、巴西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为4%。专家指出,4%的目标,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苛刻的目标。 王雍君: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其他国家要好很多,特别是比发展中国家好很多。经过这么多年高速的增长,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财政和经济实力来达到4%的目标。 午间新闻听得上述消息,增加教育经费既是一种现实需要,也表明了政府的一种姿态。假如明年达标了(可能性是挺大的),对大学有什么影响呢?去年增加的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上了,明年如果增加了几百亿,高等教育这块能得分多少呢?上千所大学平摊下来,可能对单个大学来说增加的经费微乎其微。 政府文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提法很实际也很合理,要是教育经费用在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上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现在不是有很多青年教师买不起房子吗? 相对于教育经费所能带给大家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中国这几年科研经费投入之多、增长之快,为不少教授提供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我所在的大学(985重点大学),各个学院分几个专业,每个专业若干课题组,课题组的老板一般项目最多,从十几万、几十万的普通项目到几百万的重点项目不一而论(我所知的一个大牛同时在研15个项目,全部为国家及省部级的项目),结题主要是发文章,所以这项收入远超工资及学校的福利,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搞科研是需要勤奋和天赋的,所以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很多同行为媒体把高校教师列为高收入行业喊冤正是源于此)。 如果有一天,教育经费能保证所有高校老师都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而勤奋、能力突出的老师通过科研经费成为富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说不定就能匹敌美国了。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经费分配: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scaukzcai 2008-11-21 13:03
目前大学排名、科研项目评价、学者评价等均将主持多少科研经费、发表多少论文作为产出的重要指标,并且把主持项目多的、发表文章多的排在前面,影响力也大。可是如果从产投比、单位经费的产出来看,说不定又是另外一种排列结果。 不少大专家主持许多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掌握大量的科研经费,有的甚至同时拥有其中的几项,除了极少数在国内外确实比较优秀的创新团队外,实际上做的都是差不多相似内容,同样的产出都可以向不同的项目交差,如果把他的所有科研经费与所有实际产出进行比较,我想那些产出可能付出的代价要昂贵很多。而许多年轻学者,他们在经费方面紧张的情况下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经常为廉价的实验费和论文版面费而着急。而那些经费很多的专家每到项目结题时,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要忙着怎么把钱花完。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大专家目前有500万经费,这500万元的科研产出是15篇SCI文章,后来他又得到500万元经费,那他所有经费的产出可能是增加5篇左右,达到20篇(平均25万元1篇),不可能翻一倍变为30篇(除非买文章)。也就是当他处于某个研究阶段时,他的产出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与经费的增加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而一些刚毕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经费是非常渴望的,也许给他10万元,他的产出是2篇SCI文章(平均5万元1篇),这个绩效比要比上面的高很多。 思考: 在经费分配上到底锦上添花(大专家)还是雪中送炭(年轻者),值得大家深思。在实际科研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马太效应非常普遍,有的经费用不完,有的不够用。 再举个例子:我听到有许多学者议论过,北大产出是很多,可如果与相应大量的投入相比,则产出的代价就太昂贵了,这个产投比比很多大学都要低很多。我也曾经亲自听到北大副校长的话北大的钱怎么都花不完,变个法子就可以要到钱。 因此,在对学术评价、科研评价时,除了部分确实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外, 是否应更重视产投比,更多地关注 年轻学者,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就好像要提高粮食产量,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而农田有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高产田增产效果很有限,而中产田和低产田增加的潜力很大。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思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个人分类: 学术感悟|6089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jianxu 2008-8-20 16:26
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 Herbert Gleiter 教授曾以提出 “ 纳米晶体材料 ” 的概念而闻名于世(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4 年底,他来 IMR 访问讲学,曾经与我谈起,他在中国访问过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在谈及他们的工作之时,大都是介绍 “ 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 ” ,而不是介绍他们用这些仪器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 我对这些(指他们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兴趣 ” 。他还说,(先进的)仪器设备我们(德国)也有,我完全没有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没有的东西也很容易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都做了些什么?(言外之意是,你们有些什么打人眼球的好东西,拿出来 show 给我看)。 另一位美国的著名教授曾经与我谈起,他访问过中国的某研究组,便说 “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 。也是在说,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设备。他似乎并没有对该研究组所完成的哪些工作给予正面的肯定(事实上,在我看来,该研究组的工作在国内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对我们拥有众多仪器装备的羡慕。是否西方科学家对我们在“硬件”上的“崛起”,也像他们的政治家那样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平衡,我无从知晓。 在我看来,至少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我们在做学问的理念上,与传统科学强国和大师(大腕、高手)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治学观念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误区,亟待于转变。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 “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 对于科学研究这样的 “ 以人为本 ” 、 “ 以智力为本 ” 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辩证关系显然也是具有普适意义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各方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激增,我们的仪器装备水平正在大幅度地得到提升,并建立(或拟建立)起愈来愈多的 “state-of-the art instruments” 。这让许多老外们都自叹弗如,“你们真有钱!”。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在仪器设备资源上存在着惊人的浪费,包括设备闲置、设备性能不能发挥至极致和重复性“铺摊子”……。这是决不我们应该熟视无睹和掉以轻心的。对资源的渴望与争取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静心地完成、产出一些高水平的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我本人所看到的情况,造成设备资源浪费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学科发展战略缺乏深入的研究。 也就是说,并没有想清楚我们的长远目标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做些什么?便盲目上马。等设备到位后的短短几年,便发现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至少是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值得做了。频繁的考评,浮躁的心态,片面地追求短期效应,使得对于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被严重忽视,乃至忘却。 (二) 盲目攀比,追求设备性能上的高指标。 曾经在某单位参观时,他们介绍到,我们的 XX 设备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只有三台,另外两个在美、日(真够先进的了),但却不曾看出他们有过什么给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显然,在观念上,他们所追求与欣赏的,只不过是 “ 拥有 ” 而已。 (三) 对于高端仪器设备,缺乏真正有资质的专业人才来使用维护。 仪器设备再好,没有明白人来使用,也只能是废铁一堆。某单位的电子显微镜,使用设备的人员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由于片面地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被忽视,待遇低,工作不安心、不投入。长期下去,便不再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涌现。我们所看到的常常是,宁愿设备闲置浪费,也不愿意在引进、培养、稳定专业技术人员身上花钱。“以人为本”说来容易,落到实处难。 (四) “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 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这使得有些设备虽然你可以拥有,但却“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如同娶回家的一位“花瓶”。由于在购置前缺乏详细周密的考证,买来之后,便只能“初一,十五”地每年开个两三次,设备无法进入佳境,当然也就别指望能够做些什么了。 (五) 对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无人过问、追究责任 (可能是那太得罪人啦)。既然有人给钱,为何不买?即便是派不上什么用场,反正也无人追究,为何不买?有些人数百万美元的设备买来后无所事事,丝毫不感到压力,而且变本加厉,还要去再要钱买这买那。如此大手大脚,实在是太潇洒了。 我们实验室的老主任王景唐先生(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给本人讲过一个故事。这大约是在 18 年前,当时实验室有了一笔钱,正在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各个研究组都在争,大概他觉得很难摆平。他说,这个故事是郭可信先生(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讲给他的。 一次,郭先生去德国访问讲学,不慎将脚崴伤,行走不便,便到医院去看医生。德国医生在郭先生的脚和踝上反复按捏、检查了几次后,对郭先生说,请你忍受一下。随后,用一只小橡胶锤在病人脚踝的某个位置上猛击一下。郭先生痛得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医生说,没事了,你可以下地走一走。郭先生随即站起,在地上走了几步,真的觉得没事了。 王景唐先生说,这就是高水平,诊断正确,处理简洁。如果是换了平医、庸医,肯定是先要把x光照相、 CT 扫描等先进手段都用上检查一遍,才能确诊;也还不一定就能够确诊。 老先生给我讲这段故事是想说,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赖于最先进的手段,也不要过分地去迷信先进的手段(那时我们还很穷),关键还是在于 “idea” 。这段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烹饪大赛提供给选手们的主料、炊具、灶具都是一样的,在给定的题目下,做出什么样的菜,最终还是要看选手们的创意与手法如何。诚然,做学问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4078 次阅读|4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