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城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药材地黄的潜在生境及适宜性研究 ——古城墙为例
热度 7 zhengyongjun 2020-5-13 07:50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231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赣州古城墙
热度 1 huailu49 2018-12-11 08:00
个人分类: 徜徉山水|20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徜徉古城墙,秋意何徘徊
zhengyongjun 2018-11-18 10:18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汀古城墙
热度 1 huailu49 2018-11-15 09:15
长汀县汀州镇自唐宋以来就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是历代客家人南迁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地,也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1年中央苏区曾在这里设立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1992年被命名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说过,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古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另外一个就是福建的长汀。 相比之下,长汀古城旅游的商业气息不是那么浓,倒是有一种原生态的淳朴: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32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处州古城墙
huailu49 2015-12-5 10:47
丽水是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丽水,旧称处州。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代,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割旧址之半而新筑之,设望京,岩泉、行春、南明、括苍、通惠六门,现存南明门及城墙、万象山西南麓城墙、洞天楼等。 其中南明门古城墙保存最为完整,依山傍水,沿江(瓯江)而立,城门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82.5平方米,南面设瓮城,平面呈半圆形,占地面积约353平方米。
个人分类: 徜徉山水|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襄阳·环城步道
热度 1 huailu49 2012-11-11 15:16
襄阳·环城步道
好一个幽静的去处!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破碎古长沙之一——城墙密码(视频)
adamliu800 2012-5-7 13:39
接着前文 《 古城墙的命运 》 ,我们继续关注长沙城的古建筑保护。随着南宋古城墙遗存的发现,长沙古城墙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但为了使民众进一步了解古建筑现存状况以及保护知识,长沙古城墙保卫战的发起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学者柳肃教授在湖南教育频道《湖湘讲堂》开讲系列讲座《破碎古长沙》,我认为有必要推荐给科学网的各位博友,并辅以自己的浅薄认识,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交流! 第一集名为城墙密码,从万达公馆建设工地发现的南宋 - 元 - 明城墙遗存开始,将大家的视线带回千年,长沙城自建城以来,城墙几经变迁,由小到大,终呈现出周环二十二里的规模。柳教授在讲座中总结出了古城墙的重大价值:其一,历朝叠加,各个朝代的建筑工艺与做法得以保留,呈现于世人面前,堪称古城墙建筑的活标本;其二,历史珍贵,它的存在,是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长沙的历史见证,它的历史超过长沙现存古建筑(最古为清朝)太多;其三,见证战乱,城墙上的铭文“忠义军”证实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抗金的史实,稍显凌乱的城墙堆砌反映了城破时,守城军民的临时抢修,历史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其四,地理信息丰富,宋代城墙所处地点与湘江的关系经历 800 年变迁,如今遥距 200 多米,反映出湘江的变化,或改道,或变窄,地面高程也发生了变化,古物的遗存留下了宝贵的地理信息。 通过对古城墙价值的剖析,我想起了曾经去过的不少名胜古迹。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何处?它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存在,它包含了历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和内涵。有人曾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我觉得它更是凝固的史书。国内留存的古城墙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果能够供人攀爬游览,多为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从旅游的角度考虑而修缮过的产物,能够原样保存的古城墙少之又少。相比欧洲全城古建筑的盛况,我们难以企及,但为了所谓的“与国际接轨”而破坏古建筑,实在是太过短视,我们与国际接轨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和奇葩的造型,更应该是敬古的态度和尊重文明的习惯。解读古建密码的钥匙在于思想和观念,我们总感觉自己落后,总想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赶超发达国家,殊不知,观念的落后在这种盲目的追赶中越拉越远。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5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城墙的命运
热度 4 adamliu800 2012-4-17 08:51
古城墙的命运
2012年3 月 5 日,雷锋纪念日,惊蛰,是夜,长沙夜幕下一处工地,引来了不少人关注,何故?一段 120 米的古城墙即将被肢解,她的肌肤已经历千年沧桑。在这一夜,她将脱离母体,被“异地保存”。长沙还有古城墙?历经千年?在哪里,什么样子?发现了,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反而挖断?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我心头,我想知道答案。 发现古城墙 据热心网友爆料, 2010 年长沙万达公馆项目 A 、 B 区建设工地发现古城墙遗迹,未能得到有力保护,被挖毁。 2011 年 9 月,长沙万达公馆项目 C 、 D 区建设工地发现古城墙遗迹,随即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开始了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现在初步发现了宋代和明清两个时期的城墙,与城墙伴生的还有古井,灰坑,房屋等多种遗迹,古城墙的年代跨度为宋 ~ 清,时间大约在 1000 年左右。 2011 年发现的遗迹被官方证实,据推测,与 2010 年网友爆料的遗迹应同属一体。 万达广场新方案图中古城墙的位置(图片来自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网站) 长沙开福万达广场修改后的方案效果图(古城墙位置在左数 1 、 2 栋高楼下)(图片来自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网站) 公布考古成果 2012 年 1 月 8 日召开的湖南考古暨文物保护工程工作汇报会上,长沙宋明代古城墙被认定为湖南省 2011 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汇报会上,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透露了长沙最新考古成果:潮宗街发现的宋代和明代古城墙。潮宗街一工地发掘出土的明代和宋代城墙,给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增添了有力证据。据介绍,墙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 120 余米,以麻石条为基础,两侧用青砖包边,且明代城墙叠压在宋代城墙的墙基之上,其中有一段还架设树桩来稳固基础。关于公众关心的古城墙将原址保护还是迁移保护,黄朴华告诉记者,目前还在进行考古发掘,具体如何保护还未确定。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认为,发现的城墙证明宋明时期长沙临河地段是有城墙的,有的地段甚至在临水或靠近河漫滩的地方修建城墙,因而采取了打桩固基的办法,这种做法和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做法类似,是极为宝贵的城市建设史资料。宋代城墙上发现的刻有“忠义军”字样的城砖,是南宋时期抗金的珍贵史料。另外,古城墙见证了长沙城市与湘江河道的变迁,潮宗街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通往湘江的老街,在宋代和明代,目前所发现的城墙之外就是湘江,这个地段距现在的湘江河岸有大约 100 米之遥,说明湘江现在大大变窄了。 保护方案之惑 文物单位正式公布长沙宋明清古城墙遗迹的消息随着媒体的报道而广为人知,文博专家、古建筑学者以及长沙普通市民都对这段 120 多米的古城墙开始了持续的关注,随着微博的传递,古城墙的命运牵动了众多人的心。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各路专家提出了有三个设想方案,分别是原址保护、原址抬升保护和回填保护。 古城墙所处环境及其保护方案示意图(制图柳肃)  原址保护 为古城墙搭建“水泥密室” 方案理由 : 潮宗街古城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历史遗存,时代跨度长、叠压层次清晰,是长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古城墙既显示了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又具有观赏性,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史上的活标本,具有不可复制性,是长沙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方案内容 : 不改变古城墙所处位置,在墙底和四周架设水泥板,底部水泥板下固定钢筋桩,这相当于为古城墙搭建了一个密封的“水泥密室”,以确保城墙所在环境足够稳定,不受周围地质变化影响。同时,在城墙顶端架设玻璃罩,市民可透过玻璃罩参观古城墙。而玻璃罩的上方,仍可进行万达广场相关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专家点评 :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晓华:古城墙毗邻湘江,其底部纵深 15 米,主要为松散填土和强透水的沙砾层,其基岩面标高与湘江河床标高相近,江水对地下水的回流补充作用明显,且上层滞水与空隙水间缺乏稳定的隔水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腐蚀作用,原址保护不仅需要考虑防洪要求,还要考虑长期的止水、防腐要求,难度极大。 考古人员还发现,古城墙墙基并不稳固。早在古人建墙时,便在墙下架设了若干木桩以稳固墙基。目前这些木桩仍在墙下的砂石和淤泥结构中,一旦湘江涨水,城墙底部容易发生管涌,其巨大的浮力可能导致木桩位移,威胁城墙安全。另外,在古城墙下 15 米地层结构中,其顶部的 5 米仍是文化层,蕴藏着不同时期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如果在墙下架设水泥板和钢筋桩,势必破坏这些文化层。 另外,在进行原址保护施工前,也须对古城墙实施整体加固、截取和实验室内的防霉、防腐蚀等技术处理。这也意味着,在原址保护之前,古城墙已经接受了迁移处理。 原长沙市水利局局长、总工程师吴长廉:古城墙的保护要充分考虑防洪安全。城墙所在位置临湘江岸边,属防洪堤保护范围,但其所在地面高程约 36 米,湘江汛期洪水位大约 38 米,两者高差可能导致江水回流。另外,城墙基础用木桩,其基面以下应该是软土层,基础并不牢固。而古城墙遗址实施原址保护所需开挖的大型基坑将会给该区域的防洪工作带来隐患。由于现在至汛期只有 40 余天,从防洪安全考虑,城墙应尽可能迁移保护。  原址抬升保护 建设古城墙博物馆 方案理由 : 潮宗街古城墙是近年来湖南又一个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这里不仅记录了长沙古城演变的一个片段,还反映了自宋代以来长沙局部地貌的变化,应尽量完整保留其蕴含的文化信息。不过,城墙临近湘江边,涉及到地质、水文、防汛、规划、人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对其保护过程中的风险预测应有充分认识,应采取客观、审慎、科学、理性的保护方案和预见措施。 方案内容 : 首先采用科技手段,对古城墙实施整体加固和截取,并将墙体搬至实验室,进行防霉、防腐蚀等技术处理。随后,将其中保存最为完好、信息最为丰富、价值最重要的 20 米城墙,在原址的平面基础上垂直抬升,在万达广场保护展示,并可配合广场施工建设长沙古城墙博物馆。其余 100 米城墙,就近作迁移保护展示,如可安放在湘江码头、博物馆等地展示。 专家点评 :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晓华:按此方案,古城墙将被分段保护和展示,这将影响城墙信息的完整性。对于文化遗存来说,除了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其所在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古城墙抬升之后,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环境。 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成员刘叔华:作为长沙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古城墙,潮宗街古城墙并非一般的不可移动文物,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该对其实施原址保护,一旦改变其位置,城墙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古城墙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决不能轻易破坏。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考虑,对古城墙采取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案,较为合理。至于是否原址抬升,还要作出详细的总体方案,并经论证合理后方可实施。  回填保护 城墙难以承受之重 方案理由 : 为了避免湘江汛期的影响,古城墙所处工地必须在今年 4 月 1 日前完成防洪设施的建设。在此期间,若古城墙保护方案不能确定,文物部门、施工方将不能对其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届时,将只能回填发掘现场,以避免洪水破坏古城墙。 方案内容 : 运送土石等材料,回填古城墙考古工地,将其埋藏在土石之下,以达到保护效果。 专家点评 :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大量土石瞬间覆盖城墙,将对古城墙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在地下沉睡千年,突然重见天日,古城墙的建筑材料已经十分脆弱,在覆盖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压力,极有可能令城墙无法承受。加之汛期过后,文物部门还将对古城墙进行再次发掘,这又将是一次间接的破坏过程。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晓华:回填保护对古城墙的损害几乎是致命性的,非迫不得已不应采纳。当务之急,是在 4 月 1 日之前,完成城墙保护方案的论证和审批,确保城墙安全。 学者的呼唤 从古城墙公布到保护方案设计比选,有一个人格外热心,甚至是焦心,他奔走相告,微博呼吁,上书政府,只为了保留这珍贵的百米古城墙。他是谁?他正是上文中多次点评保护方案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他在今年 1 月 11 日的一条微博“万达广场发现的这一段城墙显然是长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惨烈的攻城战斗的历史记忆,它记录了长沙人民奋勇抵抗外敌入侵的一段光荣历史,宝贵之极。古代的长沙人民奋起保卫家园,今天的长沙人民应该奋起保卫这段城墙!”唤起了众多人对长沙古城墙的关注。至此,学者引领着关心长沙古城墙的同仁开始了一场“古城墙保卫战”。随着一个多月的微博传递,长沙市政府 和万达集团均对于“长沙古城墙”的保护做出来回应,也让关心爱护古城墙的民众感到了些许的安慰。但最终的结果仍未可知! 最终方案确定 2 月 27 日上午,湖南省文物局召开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古城墙的概念性保护方案“至少 20 米古城墙原址保护,其余 100 米异地迁移保护”。 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介绍,根据专家论证的概念性保护方案,古城墙将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而原址保护的城墙长度约为 20 米,是总长 120 米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一段”。 切割迁移保护 3 月 5 日 18 时许,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对长沙潮宗街古城墙进行切割迁移工作。按照文物部门确定的保护方案,除原址保护的 20 米靠近 1 号墙体剖面“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一段”外,总长 120 米的城墙将实施整体切割,预计 35 天内完工。事实上,万达方面只用了短短的一周时间就拆毁了 100 多米古城墙中的 70 多米,毫无疑问,一个多月后的百米古城墙已经永远地脱离了母体。 古城墙保卫战的沉思 一场算不上长的古城墙保卫战落下帷幕。在 3 月淅淅沥沥的雨夜,一些古建筑爱好者以及之前振臂高呼“完整原址保护”的学者,只能在潮宗街万达公馆建设工地外一幢居民楼的屋顶,远远地望着点点灯光下的古城墙,工人师傅正在用最原始的工具——锄头,铲子——将被挑剩下的 100 米古城墙躯体拆散。我耳边仿佛传来了梁思成先生的呜咽“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去过西安的人不一定都有机会去看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但他们一定有机会抚摸这座古城的历史肌肤,因为其巨大完整的城墙(包括雄壮的城门)支撑起了这座千古帝都的伟岸天际。去过北京的人大多会去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在乘坐北京地铁二号线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想到,因为这条地铁线,北京的古城墙遭遇了灭顶之灾。前不久,作为建国以来北京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北京市准备在 6 个地点,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文物遗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破坏了其原有面貌与周边关系,即使原样恢复,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景点式的装饰品,当初拆毁时的草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记得某个公益广告有这样的一段解说词:一个娱乐会馆,毁掉一个百年古院;一个商业楼盘,毁掉一座百年古庙;一个形象工程,毁掉一座千年古城。这些不是发生在某一年,几乎是每一年;不是在个别地方,而是许多地方;每年,全国有上百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保护遗留古迹,守护传统文化。 回到今天长沙古城墙命运的探讨,长沙无非是在重复前人的错误,纵使它有千般理由,万般难处。作为生活在这座历史名城的市民,只能无限惋惜,经历了文夕大火的古城长沙,三千年地上精华毁于一炬;能够在新世纪发现千年遗存,实属万幸,切割保护,留下 20 余米残肢,不知是该庆幸还是遗憾,借用柳肃教授的感叹,以表达我的心情“古城墙拆了,没有赢家,我们都输了。万达输了,因为失去了打造企业文化品牌的机会。长沙输了,因为失去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公信力。市民输了,因为失去了宝贵的古城墙。” 我宁愿相信这段自宋朝延续至今的古城墙绝不只剩这短短的 20 余米,在沿江的某个纵深,仍残留着未被发掘的另一段身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希望它们重见天日时能够遇上懂它的人,好好保护它不再被肢解。 注:部分内容参考了潇湘晨报、红网论坛、长沙晚报、新华网、中国科学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柳肃教授的微博,一并致谢!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85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云南大理为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
xinge0926 2010-4-24 21:0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07年,大理决定扩建国道214线,在勘察时,文化部门提出尽最大努力保持龙首关城墙完整性的方案,获得了当地村民的赞同。然而,最后出台的方案,竟是横切龙首关南、西、北三道城墙的路线。新建的公路将穿古城而过,遗址将被严重破坏。当地村民称,若此时不尽力将遗址保护下来,将上无颜面对先祖,下无法对后人交代,成为永远的罪人 云南大理为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   本报记者 王俊秀   云南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均建都于此。南诏国统一了大理地区后,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建立了两座关隘,称为上关和下关,也叫龙首关和龙尾关,现均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级重点保护文物。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在大理采访时发现,正在扩建的公路,使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   风雨沧桑龙首关   龙首关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始建于南诏皮罗阁时期,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后历代均有修缮,是研究南诏以来大理地区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作为大理的北部屏障,龙首城以其锁山控海、易守难攻的特点,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所到必克,但在龙首关遭到了大理国将士的顽强反抗。久攻不下,忽必烈只好将主力转移到苍山背后,越过苍山天险,最终才攻下大理。龙首关于大理国的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古龙首关城约两平方公里,四周有5道城墙,5道城门,有各种军事设施,明清时期增设5座中式建筑的碉楼。在北城墙中部的北城门上,曾经书写着龙首关3个大字。城门径深10多米,这里以前是从北部进出大理的惟一通道,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龙首关现存遗址,北城墙全长600米,最高处17米,底宽15米。距北城墙约700米的南城墙长900米,高12米,底宽18米。整个城的砖石等建筑物,毁于解放前后,其城基夯土部分保存完好,在各现存古城中亦属罕见。1988年,龙首关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墙被拆   2007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建国道214线上关至北五里桥段。在勘察路线时,文化部门提出在尽最大努力保持城墙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选择在南城墙缺口处,且与西城墙保持50米的安全距离。当地村民也赞成这一方案,认为公路从此通行,对古城遗址破坏较小。   然而,开始施工后,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南城墙、西城墙陆续被挖了一个大缺口,卡车轰隆隆地开了过来,进行打桩建基。这时他们才知道,最后出台的施工方案,竟是横切龙首关南、西、北三道城墙的路线。这样,新建的公路将穿古城而过,龙首关遗址将被严重破坏。目前,龙首关遗址南城墙、西城墙、两道北城墙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破坏面积达12350平方米。   这样的结果,让世代居住于此的上关村民们难以接受。龙首关、龙尾关是不可分割的,龙首关被破坏了,大理的历史就不完整了。我们大多是原来龙首关守城戍边的将士后裔,看到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就要毁于一旦,真是感到惋惜呀!上关村村长沈康生扼腕叹息道。   沈康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龙首关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因为是不可移动文物,文物部门委托上关村对其进行保护。这些年来,村民们都很珍惜这些古城墙。我们曾经走过弯路,以前大家不知道它的价值,盖房时没砖了,就过去搬几块,还在城墙上开荒种庄稼。不知者不为怪,自从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护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村民们想不通,最后的道路施工方案竟然公然违反《文物保护法》,对古城遗址大肆破坏和野蛮施工。沈康生说,最后的施工方案,有关部门根本没有向村委会和村民们通报。   村民告诉记者,修大丽(大理-丽江)公路时,已经破坏了东城墙,当时龙首关还未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的认识有限,但为何现在明知是文物,还要公然破坏呢?   大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赵勇超的解释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怎么都绕不过去。道路要修,上面是苍山,下面是洱海,中间是村民住房,很难考虑周全,肯定要破坏一部分的。   在村民们看来,这样的施工方案将使龙首关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使大理的旅游事业失去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的亮点。大理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文化旅游区,境内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其中的上关花,就在这座龙首关城。近些年来,不断有投资者到此考察,希望对龙首关进行修复,从而开发以古典名胜为特色的旅游。目前,这一计划随着龙首关的破坏而流产。   村民代表胡学书告诉记者,除了破坏文物,在龙首关内的施工将采用爆破、钻井、挖掘等作业,会大大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危及上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上关村的地质灾害观察员,胡学书对此非常担心。他和沈康生等几名村民代表自去年以来,一直向有关部门反映,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