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谨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要谨慎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8-4 18:04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要谨慎。 当然NgAgo如果是国外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的。国内的某些科学家可能首先不是怀疑方法的问题,而是怀疑自己水平不够。 就像我们审稿的时候,作者单位名头越大可能越容易通过。作为大同行,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篇稿子。对于不太懂或者完全无法理解的,作者来头越大,我们越会怀疑自己的水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9648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求学有风险,考研需谨慎
热度 1 xiaoshidaguan 2013-7-24 21:43
求学有风险,考研需谨慎 2013 年 7 年 18 日,山东济南皇亭体育馆内,再现一位老师为 3600 名“考研族”上大课的壮观场面。据了解,由于今年大学毕业生逢最难“就业季”,山东省今年 10 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不少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加入到考研大军中逃避就业的严峻形势。( 7 月 19 日 中国新闻网) 提起考研,我不禁想起很多的人和事,而印象最深刻的当数志同道合者夙兴夜寐的情景。 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不怕吃苦,在酷暑和严寒中坚守自己的深造梦,回忆起来依旧如怡人美酒,沁人心脾;但是,回想我们所做的决定,大多数同学都经过了良久深思和多番请教,明白自己要什么,考研需要付出多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步履坚定地走在寻梦之路上。那 2013 年得考研学子呢?当看到不少同学为了逃避就业而加入考研大军时,我只能奉劝“求学有风险,考研需谨慎”,如果仅把考研当成解决就业“近渴”的方法,那还是趁早死了这颗心吧! 首先,考研过程中有不少机会丧失和成本付出。一年的考研时间里,原本可能会遇到比较多、比较好的求职机会,这些会因为考研而错失,也就不会有因工作带来的收入;同时考研是有金钱付出的,购买复习资料、报名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再者,考研需要巨大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如果把它们用在工作中,或许能对工作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不可忽略的是较低的考研率加剧了考研的风险。就全国来看,每年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占比不足 30% ,这意味着大部分同学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年多少有点得不偿失。 其次,读研的过程也有较多的机会成本和金钱付出。读研究生的两到三年,会放弃原本毕业即可求到的工作、工作经验和潜在收入等,这些积累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补偿。同时,从 2014 年起,读研将不再是公费,而是改为以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模式,并不是全覆盖,加之生活费等,部分同学读研究生期间会有较大的花费。 再次,研究生学历的贬值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的连续扩招,其生源质量在下降;而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紧缺等原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在走下坡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科思维、研究能力等素养已不如过去的研究生那般过硬,内功修炼并不到家。在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下滑的情况下,研究生就业不如从前也就不难理解。武汉大学曾有一份研究称“ 2009 年至 2011 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今年上半年武大一研究生就业无门,以本科生身份求职的报道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研究生在就业时会因为年龄、性别、专业性、综合素质等原因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阻力,为就业增加了较大的风险。 有了这些成本考量和风险因素,欲通过考研缓解就业压力的同学需理性。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读研动机,如果仅仅是通过研究生文凭来缓解就业压力,对读研没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没有考研和读研规划,那么,不仅难以坚定考研目标,难以通过初试和复试,即使读研了,也不可能有较大的价值增值,同时会再次面临就业,届时的求职压力会更大。因此,与其那时后悔不如现在多做打算。 当然,对于那些真正想考研,希望通过读研提升自我价值的同学,是应该受到支持的。也希望这些同学及早坚定读研信念,找准读研目标,求得考研技巧,规划考研生活,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大的高中可能,较充实的读研生活,获得较满意的读研结果。 本文系个人“双百计划”十一。 详见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1f1ey.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微言|2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网购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jefei 2013-4-2 00:04
以前听到广播或新闻里专家提示说网购有风险时,总觉得他们是在危言耸听,绝大部分人本性都是好的,网购是你省钱我省事的事,就是有那么些风险,也不一定能落到我头上。结果前几天在网上买一个收纳盒时就出问题了,这盒子本来是买来打算放实验室的化学药品的,结果我收到的东西与网上选定的商品很不一致,看起来完全就是两个东西,与商家联系还未有回音,向京东客服(我是在京东上买,不过这件商品应该是京东提供了平台,由外地的厂家发货并保修)申请退换货,客服让我把商品和原包装寄回给厂家,当然运费是由我承担了。看起来很正规,可惜的是这件商品才四五十块钱,我再掏几十的运费给寄到浙江去,值得吗?明显是不划算的,最后也只能是自认倒霉了。这真是个阻止我退换货的“玻璃天花板”啊! 我不知道是商家故意还是疏忽导致寄错了商品,反正我收到的东西与网上选的完全不一样,在看似正规的处理步骤下,也只能是自认倒霉了。经此一事,我以后再网购时要注意选定本地的厂家,退换货方便,不然没事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出了事那就基本得自认倒霉了。 网购有风险,出手需谨慎啊! 选定的商品 收到的商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博文须谨慎
热度 3 outcrop 2012-8-24 10:32
我轻易不敢乱推荐别人的博文,因为一不小心,推荐了别人弱智(无耻)的博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立马掉下来了。 我不知道那些推荐了弱智博文的朋友,会不会心中暗暗后悔? —— 蔣勁松 呃~我推荐博文好像只要觉得有亮点,或者好玩的地方,就不大顾忌其他的;手一抖,给推荐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印光大师谆谆教导一定要谨慎放生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7-13 13:07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买牛,羊,豕,须有常年草料费,为数甚巨。然每有放者,或不纳费,则须办者代买。似宜以资交办理之人,令彼随意,或买生物,或买草料,为合宜耳。师寿之劝人放生文,甚好。但当以劝人戒杀吃素,护惜物命为事,则不费钱财,不招多捕,其功德甚大。 《续编 · 复念佛居士书》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537 次阅读|8 个评论
闲说苏州(4)苏州人的性格
热度 9 fdc1947 2012-3-26 07:52
6. 苏州人的性格 说起苏州的历史,人们总是先说泰伯。孔夫子对泰伯推崇至极,说 “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可谓至德”那是最高了。不过, “ 三以天下让 ”,这“三”让,是怎么样的三让,谁也没有说清楚过。我对泰伯的“让”,倒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我看泰伯他老人家是个聪明人,看老爹爹喜欢老三,非常识相,就赶紧溜之大吉,免得杀身之祸。现在的苏州人的性格,如果有一点这位始祖的遗传,大概不足为奇。 好大喜功又稀里糊涂的吴王夫差不是狡猾的越王勾践的对手,被掏了老窝。越国就把吴国的一切都接收了,现在苏州这块地方也就称为会稽。秦一统天下,吴县成了会稽郡的郡治。西汉沿袭秦制,仍然称会稽郡吴县。西汉的朱买臣是吴县人,作了会稽太守。虽说朱买臣的功绩是平定东越,他毕竟是一位读书人。明代人写传奇 《烂柯山》,讲朱买臣故事,这个烂柯山就在吴县,不是浙江的烂柯山。各位不要以为朱买臣跑到“绍兴”去做官了。 东汉顺帝时,把会稽郡分了,北边的一半称吴郡,南边的仍称会稽,会稽这才“回家”了。三国时,这里是孙吴政权的老巢。火烧联营,把刘玄德打得一败涂地的将军就是“苏州人”陆逊,他的儿子陆抗也是个有名的将军。孙子陆机和陆云虽然也带过兵,但是都不大行,实际上是文人,成就他们在历史上地位的是他们的文化。力排众议、极力劝说司马炎灭吴的张华在灭吴后甚至说:“伐吴之役,利在获二俊(指陆机、陆云)”,可惜二人都死于司马氏的内乱。比他们聪明的是另一位“苏州人”张翰,他看到了司马氏政权的危机,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赶紧“命驾而归”。 到了隋朝,才正式有了苏州这个名称。 苏州在清代属江南省,江南省后来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巡抚在苏州,两江总督在江宁(南京)。一个省却有两个布政使(管经济、民政):江宁布政使管江宁和苏北,苏州布政使管江南。《清史稿》在叙述江北各府时以江宁为省治,叙述江南各府时以苏州为省治。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就不能做江苏省会了,政府开始决定置省政府于苏州。谁知苏州官绅士商开会决议,拒绝把苏州作为江苏省会。于是民国政府只能把省会改到镇江。这种事情拿到现在似乎让人不可理解。有人认为,这说明了苏州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我看,这件事还说明,当时做省会大概没有什么好处,反倒要费很多钱财,另外,又说明当时还真有点民主。 说起苏州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是事实。苏州老百姓在一般情况下胆小怕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要紧的是过自己的小日子,而且力求把小日子过得尽可能的精致或曰滋润。清代乾隆年间,苏州人沈三白写了一本《浮生六记》,就是部分苏州人生活的生动记录 。俞平伯先生说“ 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 读书人也是这样,明清两代,苏州府所出的状元数目是绝对的冠军,可是状元们多没有什么作为,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或者风花雪月做许多诗词,可惜没有几首能够脍炙人口,或者之乎者作一通考据,考证历史上的一些小事情。他们做官不容易做大,即使做大了往往也没有多大作为。例如,明代的申时行,状元出身,做到首辅,但在政治上基本上没有多少作为。 他为人温和谦让,自称未老先衰。他胆小怕事,被卷入争端后进退维谷,辞职 11 次之多,终于获准退休。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但是,他大概还是得罪了什么人,有人编写了一部《玉蜻蜓》,隐射他是尼姑所生。) 苏州人会做生意,能想点子。但是苏州人不肯冒险、不敢违法,所以做生意也做不大,小富即可。苏州虽然说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经济城市,但是,做生意做得最好的多不是苏州人。过去,在苏州真正撑市面、有钱的也往往不是苏州人,而是徽州人。长三角(这是个现代词,但是比过去用江南这个词更精确些)是全国的最繁华之地。我们把长三角视成一个折扇面,两边是杭州和扬州,中间是苏州,那么,掌控这把扇子的却不在长三角,而在扇骨的汇聚处即大山背后的徽州。徽州人一路北出到扬州,一路南下到杭州,南北汇聚,又到了苏州。苏州位于长三角的中心,这才造就了它历史上中心经济城市的地位,并不是苏州人特别能做生意,特别能发财。 苏州的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可是,都是小门脸(若是大门脸,必是新做的)。照理,过去的当官人家是可以把所做过的官职、立下的功勋写在大门上的,这就叫阅阀。阅是经历,阀是功勋(我们现在说的门阀、军阀、学阀之阀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 valve )。 在旧苏州,大的住宅真是不少,可大的门脸真不多。官员们知道官上有官,山外有山,还是低调的好。在家里造园子,造厅堂亭轩,美轮美奂,造山水,把外面的大山大水缩小得比盆景大点,能放在家里,处身其间,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外表却灰瓦粉墙、普普通通。再看看这些园林的名称吧:“拙政园”——拙于政也、“怡园”——怡于心也、“沧浪亭”——可濯缨亦可濯足也、“网师园”——渔隐也。 直到近、现代,苏州人读书的甚多,做官的则相对较少,即使做官也多为管理具体的业务官员。科学家、名教授、名医、高级的工程师、设计师、各类艺术家、文人学者等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够在较广大的领域中的做第一号领导者的并不多。苏州的读书人真是实践了孔夫子的教导,温、良、恭、俭、让,却又是老子的好学生,不争,不拼命。 苏州人恭谦,所以邻里、朋友之间关系融洽,很少打得一塌糊涂。素有“金乡邻银亲眷”,甚至“求亲不如求友”之说。 苏州人精细,所以能够做最精细的工作。刺绣就是一个典型,其他工艺美术也是一样,真所谓可以“螺蛳壳里做道场”。 苏州人在金钱问题上斤斤计较,精确到分,量入为出,很少举债。所以政府喜欢用苏州人做财政部长。 苏州人吃饭都用很小的饭碗,三顿饭都吃得不多。但是,往往上午九十点钟、下午三点多钟会吃一点儿点心,或一只馒头(即北方人所谓包子)、或两三个汤团、或一碗小馄饨如此等等。所以康熙皇帝到苏州,忍不住惊诧:你们苏州人一天吃几顿饭? 苏州人思想比较开放,行为较少受旧的传统约束。苏州女人一般都参加家庭经营和劳动,所以有较大的发言权。在辛亥革命以前,苏州女人就有好些是大脚,辛亥以后,裹脚的就更少了。女人读书识字的比例较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较多。再看看“吴歌”中那些大胆的两性相悦的情歌,拿到现在来,都是最“前卫”的。 一般的说,苏州人不大管与己无关的事情,可是,公共事业并非与己无关。所以,苏州人注重公共事业,例如公共卫生,救灾,路桥维修,水井的管理,无主殡葬,等等。商会、同业公会、各种慈善机构、救火会等等数目繁多,运转良好。如果有人违反公共道德,比如把道路弄得污浊不堪,邻居们也会有人出来谴责。 苏州人工作十分认真,而且相互监督,一旦有人“拆烂污”(不负责任、胡乱塞责),就几乎一定会被工友揭发。工友之所以揭发,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对“拆烂污”者有成见,或自己可能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而仅仅是忠于自己的职守,认为工作就不应当“拆烂污”。 苏州人的性格,说到底,还是与经济有关。经济的发展,造成至少宋代以后,苏州人的小家庭越来越多,宗族对于小家庭的约束越来越少。到了清代,基本上都是小家庭作为经济活动的单位。苏州人多不续什么家谱,建什么祠堂。小家庭的独立经营,类资本主义的小手工业和商业生产,统治者高度的政治控制和超强度的税赋,这使得苏州人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用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小康的生活和较为良好的教育。这一点,“长三角”各地如无锡、常州、杭、嘉、湖基本相似,所以,这些地方的人们有很多相似的品格、特点,这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704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户外有风险,活动需谨慎-----青银沟驴友伤亡随感
热度 7 shannuzuode 2012-3-17 23:30
户外有风险,活动需谨慎-----青银沟驴友伤亡随感
3 月 16 日是周末 , 晚上刚打开电脑 , 就从快捷新闻窗口看到一则新闻 : 15 日凌晨 1 点,一位遇难驴友的遗体从青银沟中被抬到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村。 遇难的驴友今年 55 岁,是一家工厂的职工,受伤的驴友则是一名教政治的老师。两位驴友是在网上结识的,均是房山本地人。 据伤者介绍,两人下山时间大约是 13 日傍晚 6 点,天已经黑了,在行至事发地点时,他不慎摔落到崖下。该处山崖高约 10 米,几乎直上直下,十分陡峭。原本以为性命不保,但他由于跌落的附近有一个羊圈,恰巧跌落在羊粪上,他幸而躲过一劫。 伤者坠崖后,其同伴施救心切,为了下到崖下探寻伤者的情况,试图爬向崖底,中途不慎跌落。不幸的是,同伴刚好跌落在一堆石块上,因头部先落地而遇难。两位驴友的登山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仅有不到一年的登山经历。 这个消息让我十分震惊,因为就在 2010 年 11 月我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跟随户外团队穿越过南北梯——青银沟,走过相似的路线。 路之艰难,超出了我的想象。许多地方是在峭壁上攀登,有些地方,左贴悬崖,右临深渊,脚下宽不盈尺,更有些地方头上是探出的巨石,期间只有一米左右的空间容人通过,大家只好蹲下身体,胆战心惊地屈尊蹭过去。在极窄的地方,山路似乎断绝,如果不是牧羊人搭上两根树干,这里就是绝路。 事后我在想,这种地方,崖壁无处着力,右侧又是万丈深渊,倘稍有不慎,或者背上的背包被头上的巨石刮一下,都有可能坠入深渊,倘发生这样的不幸,那可真得会遗恨千古了。 所幸的是,我跟随的户外团队很有经验和协作精神,根据队员情况分成前后两队,险要处都有驴友协助和保护,团队中有很多初次涉险的山友都平安过关,顺利下降到目的地青银沟。 我觉得,户外活动是为了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首要的是要保证安全。 此外,户外活动应该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除了相互之间增加社交范围,同时在活动范围中相互照应。通过团队的力量使个人的不能变成团体的可行。 第三,随队活动也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必要的保证装备,确保安全的时间观念, 和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水带的不足,幸好山上还有积雪可以消渴,稍有弥补,即使这样当天也是口渴难当。 第四,平时储备户外的应急常识,发生意外时绝对不可以蛮干,要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 第五,首先不要到不熟悉的地方,但是户外活动就是想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解决矛盾和纠结的办法就是要找曾经去过的人带队,熟悉情况,有户外活动经验的人带队,安全才有保证。 户外活动组织不是严密的,驴友是自愿参加的,所以自己本身要有户外活动安全意识,孤身涉险绝对不可取,前几年在门头沟走失的地理老师可谓是强驴,但孤身一人涉险,到现在也没有下落。 名扬一时的北灵山夏子事件,也提醒人们反思。 2007 年 3 月 11 日凌晨 4 时,在成功登顶北灵山海拔 1908 米的“无名二”峰顶后的下撤途中,不间断行走已达 10 小时的“深蓝三队”队员、年仅 23 岁的中央电视台编辑夏子终于虚脱,在刺骨的寒冷中死去。谁也没有预料到,夏子的第一次登山,居然会成为她的最后一次。 这位来自湖南醴陵的姑娘自小喜欢体育活动,但资料显示,她参加过的户外活动并不多,在户外登山上,她其实还是一名新人。更不幸的是夏子并不知道,两名领队也是新手。 在户外朋友就此事件进行的反省中,驴友们对领队组的质疑集中在领队缺少户外经验。活动发起人自己都还是新手,就急于在祁寒的天气里带队,被认为是这次事故的最主要的原因。 1.南北梯青银沟穿越路线。线路长度约8公里,累计上升约1400米,最高海拔853米。 2.北梯上山险路。 3.左贴悬崖,右临深渊。 4.山路悬在半山腰 5.南北梯-青银沟穿越途中景色 6.顺利通过南北梯,下撤青银沟途中遇到羊群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83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對麻老師道歉的感想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4-11 09:31
我的看法是: 專家們要珍惜自己的聲譽,珍惜自己的影響力,在對任何影響較大的事件評論的時候,無論是就事論事,還是想借題發揮談一些別的問題,應該努力搞清楚事實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果對事實本身並不清楚,那評論的基礎已經喪失,後面借題發揮的道理自然也就不得要領。 另外,專家們也許對自己的某一方面專業知識很精通,很自信,但是在評論任何公共事件時必須注意可能涉及到其他的維度和方面;而在這些方面,自己可能只是一個普通人,甚至由於自己過分關注專長領域的知識,往往缺乏常識感,很容易說出極其荒謬的言論來。 網絡時代,對任何事件發言都很容易,也是最容易講錯話的時代。 而借助於網絡,錯話可能迅速傳播,造成追悔莫及的後果。 一句話:我們大家都要謹慎再謹慎,謙卑再謙卑。 最後對麻老師反省、道歉的精神表示敬佩和讚歎。 當然,麻老師反省、道歉的程度是否足夠,我由於對此事件並未詳細跟蹤,不敢判斷。 順便說一句:編輯部以後在推薦精選文章的時候,請儘量避免只考慮名人和海外教授、海龜教授,否則容易加劇海龜土鼈的矛盾。 我知道你們不會有歧視的心理,雖然許多人這樣批評你們。 但是,多注意一點更好,不是嘛?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3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发达国家对待转基因食物的态度依然是以谨慎为主
热度 1 蒋高明 2010-11-9 22:44
蒋高明 下面的消息来自最近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名古屋国际生物多样性大会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报道,详细的新闻可参加新华网视频: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 这里报道的声音与那些鼓吹美国人都在吃转基因食品说法似乎大相径庭,我们该相信谁的呢? ( 标题)转基因生物争议犹存 新华社   主持人: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重点关注转基因生物。当地时间15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名古屋-吉隆坡补充 议定书》,这份补充议定书规定了转基因生物破坏进口方生态系统时的补救和赔偿方法。   ( 小标题)破坏进口方生态系统时的赔偿方法获通过     解说:补充议定书的要点包括:转基因生物跨境移动,使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严重受损时,缔约方可要求直接或间接管理转基因生物的所有者、开发者、生产者、进出口者 等肇事者恢复原状并负担相关费用;缔约方有必要根据国内法制定财政措施,以便为预防损失而建立保险和基金等。    从明年3月起,各国将开始在联合国总部履行批准手续,如果获得40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补充议定书就将在此90天后生效。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项关于转基因产品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协定,它允许议定书批准国家以预防为由禁止进口转基因产品,同时也要求这些国家互相通报本国 出口到对方国家的转基因产品的情况。    (小标题)各国谨慎对待   主持人:所谓的转基因技术是指把某个生物体内的某个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打个比方说,北极的鱼体内有防冻的基因,就可以把这种防冻基因植入西红柿中,制造出 耐寒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就是转基因食品。对于这种生物技术是否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伤害,目前还没有定论。对待转基因生物,虽然世界各地行动不一,但态度都是一样的谨慎 。    字幕:欧盟:各国自主决定   鉴于成员国就转基因作物意见不一,欧盟委员会今年7月份宣布,其成员国完全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引种转基因农作物。   欧盟委员会负责健康和消费者政策的委员重申,欧盟委员会批准在欧盟范围内种植转基因农作物是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    字幕: 美国:守住食物底线   今年,美国转基因农田里除之不尽的超级杂草引发了美国国内又一轮全面反思。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承认,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农田作业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用量 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大幅上升。   美国人真正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品也是少之又少。转基因黄豆主要用于出口,转基因玉米主要用来喂牛,美国人真正的主食小麦都是传统作物。不管如何支持转基因作物开发 ,美国政府始终有个底线,严防转基因作物侵入现有的天然农业生产系统和天然食品供应系统。   字幕:法国:民众担心健康   近年来,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田的事件在法国时有发生。不少法国人认为,转基因技术虽然能提高作物产量或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等,但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小标题)何去何从仍需科学验证   解说:一直以来,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利弊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支持者认为,转基因作物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可以有效解决粮食问题;反对者则强调,转基因作物可 能不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   近段时期,中国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以及发放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生物技术是 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但仍需要持有科学谨慎的态度。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转基因不是一概而论,有一些转基因,它是抗虫、抗病的,它这个基因来自于一种毒蛋白基因,这个虫吃了要死,人吃了怎么样,很难说,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 上讲,人们很担心,这种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要慎重。   主持人: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方面的发展和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但随之产生的对食品安全方面的争议也将长期存在。生物技术是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但恐怕安不安全才 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答案仍需进一步验证。   综合新华社报道。(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法律之外
xiaozongsa 2010-4-25 17:50
长这么大,却从来没有对法律这个词有过深刻的理解。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不曾想过非分的生活,所以总觉得法律对于像我们这种乖孩子来说,有些淡化。 然而,生活中却随时都会有法律的影子来规范着整个社会的秩序。当然,也有法律所无法解释和解决的事情,可以理解当一个人因为无助而做出冲动的时候,那种心情是难以言表的。现实总是这样,弱势者被欺凌,懂法的人可以玩弄法律,钻法律的空子,甚至可以将无理的事情变得有章可循,因为法律面前只讲证据,只要你有证据,甚至是伪造的,那你就说了算。 提醒所有朋友,跟律师打交道,你一定要多谨慎。我不是说律师奸诈,其实我很崇敬律师,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突然奋发去成为律师。我要说的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平常人更懂法,所以在他们指间,你休想有还击之力。小心为上。
个人分类: 生活小记|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