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逻辑思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逻辑思维

相关日志

[转载]列维-布留尔:假如我们的思维既是逻辑的又是原逻辑的
fqng1008 2020-6-14 14:15
选自《原始思维》 (法)列维-布留尔 著/ 丁由 译/ 商务印书馆 / 1981 由智力造成的逻辑要求随概念的明确性和限定性一起增长,而这种明确性和限定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则是集体表象的神秘的前关联的减弱。于是,逻辑要求与那些靠经验获得的知识一齐增长。这些因素中一个因素的进步有利于另一个因素,反之亦然,而且我们不能说它们中间的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 然而,不必把这个继续着的过程想象成进步的过程。概念在其进化过程中并不服从那种把它们引向最好的发展的内部终极目标。神秘的前关联和神秘因素并不必然也不永远弱化下去。原始民族的思维即使在变得比较能接受经验的教训时,在长时期里仍然继续是原逻辑的,并在自己的大多数观念中保留着神秘的痕迹。此外,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一经形成,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它们在自己身上保留着属于前一时期的仍然可辨的痕迹的因素。经验所无力破坏的那些前关联仍然继续保留着,神秘属性仍然为人与物所固有。即使在最进步的社会集体中,彻底清除了这一类的混合物的概念也是一个例外,因此,在其他社会中,这样的概念更是很难见到。概念仿佛是它的先行者集体表象的 “沉淀”,它差不多经常带着或多或少的神秘因素的残余。 怎么能够不是这样呢? 即使在相当低级的社会集体中,抽象概念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它们在一切方面都不能与我们的概念相比,但它们终究是概念。可是,它们仍然必须遵循产生它们的那个思想的一般趋向。所以,它们也是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它们只是逐渐地、十分缓慢地消除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因素,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它们在某个时期作为进步的辅助工具以后,自己又成了进步的障碍。因为,假如概念的限定性给意识的理性活动提供了一个它在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中找不到的杠杆,假如意识习惯于把那些与概念的定义不相容的论断作为不可能的东西而抛弃,那么,当它习惯于把与实际的距离很远的概念的想象和陈述看成是符合于实际的,则它对这种特权经常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使进步不致停息,必须使关于一切种类的实在的概念成为可塑的、易变的,以便让它们在经验的教训的影响下不停地扩展、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变形、分解与重新结合。但假如概念凝结了,僵化了,使自己形成一个趋向于自足的体系,则应用这些概念的智力活动便会无限期地运用这个体系,而与概念所要求表现的那些实在不发生任何接触,这些概念会变成捕风捉影、空洞无物的议论的主因,变成抱残守缺的根源。 中国的科学就是这种发展停滞的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模糊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最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的人,如格罗特,对于什么时候看到他们的思维摆脱这种过程的束缚,什么时候停止这种自转的运动,几乎感到绝望了。思维习惯太顽固了,它已经产生了号令一切的需要。要使欧洲厌恶中国的学者是容易的,但要让中国弃绝她的那些物理学家、医生和风水先生却很难。 在印度,智力活动形式与我们的比较接近。她有自己的语法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形而上学家。但是为什么她一点儿也没有创造出类似我们的自然科学那样的东西呢?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这无疑是因为在那里概念也一般地保持着它们所由产生的集体表象的大量神秘因素,同时这些概念也僵化起来了。因此它们变成了继续进化的绊脚石,而这种进化本可以使它们逐渐摆脱神秘因素,如希腊人在同样情况下所成功地实现的那样。从那时起,他们的观念即使在变成概念的观念时,也注定了仍然主要是神秘的,极难于接受经验的教训。假如他们也集成了科学知识的材料,则他们的科学也只能是象征的和幻想的,或者是议论性的和纯粹抽象的。在那些尽管已经相当文明但发展仍然较差的民族那里(如在埃及、墨西哥),即使已经 “凝结”成概念的集体表象也明显地保留着自己的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性质。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最有利的场合,即逻辑思维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步,它的概念仍然是可塑的并能够在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变化。即使在这种情形下,逻辑思维也不完全排除原逻辑思维。后者之得以保存是有种种原因的。首先,在大量概念中,仍然存在着它的不可磨灭的痕迹。比如说,要使一切通用的概念都只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属性和关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概念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科学理论中所使用的概念。此外,这些概念一般说来是很抽象的,它们只表现现象的某些属性和它们的某些关系。但其他概念,即我们最熟悉的那些概念,则差不多永远保持着符合原逻辑思维中的集体表象的那种东西的某些痕迹。比如说,假定我们在分析灵魂、生命、死亡、社会、秩序、父权、美的概念或者其他随便什么概念,假如分析得很充分,无疑会发现这种概念包含着若干取决于尚未完全消失的互渗律的关系。 其次,即使假定神秘的和原逻辑的因素终于从大多数概念中排除出去了,这也不意味着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思维必然随之而绝迹。实际上,那个力求通过纯粹概念的和智力的加工而使自己表现纯粹的概念的逻辑思维,不是与那个在早期的表象中得到表现的思维齐头并进的。如我们所知,后者并不仅仅由一个机能组成,或者由一个纯粹智力的机能的系统组成。它当然包括这些机能,但它是把它们当成还没有分化的因素而包括在一个复杂得多的总和里,其中,认识还杂着运动的和主要是情感的因素。假如在这放大化过程中,认识的机能力图从集体表象中所包含的其他因素中分化出去,离析出去,那么,它是能够达到某种独立的,但它并不提供相当于它所排除的那些机能的东西。因而,这些因素的一部分将无限期地保持在它之外和与它并存。 逻辑思维的特征如此明显地不同于原逻辑思维的特征,以至于一方的进步似乎事实上必陷另一方于退步。我们禁不住要作出这样的结论:当逻辑思维硬把自己的规律加在一切智力运算的身上时,原逻辑思维归根到底必将彻底消失。但这样的结论是草率的,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理性要求变得越强,越是习以为常,逻辑思维就越不能容忍那些能够被证实的矛盾和谬误。在这种意义上,要说逻辑思维愈进步,它对那些在互渗律支配下形成的、包含着矛盾或者表现着与经验不相容的前概念的观念的斗争就愈严重,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观念迟早会绝灭,亦即迟早会瓦解。然而不相容并不是说彼此都不相容。如果说,逻辑思维不能容忍矛盾,只要它一发现矛盾,它就为消灭它而斗争,那么,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则相反,它对理性要求是不关心的。它不寻找矛盾,但也不避免矛盾。即使与一个严格符合逻辑定律的概念系统为邻,对它也毫不发生作用,或者只有很小的作用。因而,逻辑思维永远也不能继承原逻辑思维的全部遗产。那些表现着被强烈感觉和体验的互渗、永远阻碍着揭露逻辑矛盾和实际的不可能性的集体表象,将永远保存下来,甚至在极多的场合中,它们仍将保留下来,而且有时还十分长久地无视这种揭露。生动的内部的互渗感足可以抵消甚至超过智力要求的力量。在我们已知的一切社会中,作为许多制度的基础的集体表象,尤其是其中包含了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道德与宗教习惯的那许多集体表象,就是这样的集体表象。 在逻辑思维最进步的民族中间,这些集体表象和这个思维类型(这些集体表象就是这个思维类型的证明)的无限持久性,可以使我们理解到,为什么从最完美的知识(除了那些纯粹抽象的知识)那里得到的满足永远是不完全的。与愚昧无知比较,至少与有意识地愚昧无知比较,知识无疑意味着对它的对象的占有;但是,与原逻辑思维所实现的互渗比较,则这种占有永远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而且可说是表面上的。一般说来,知识就是客观化,客观化就是把自己以外的必须知道的东西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加以具体化。相反的,原逻辑思维的集体表象所保证的彼此互渗的实体之间的联系又是多么密切啊!互渗的实质恰恰在于任何两重性都被抹煞,在于主体违反矛盾律,既是他自己,同时又是与他互渗的那个存在物。要了解这种完全的占有与包含着真正的认识的客观化的理解不同到什么程度,甚至不需要把原始民族的集体表象与我们的实证科学的内容作比较。看看一个思维客体,比如上帝,看看进步民族的逻辑思维是怎样探究它,以及它又是以什么样子出现在另一系统的集体表象中的,这就够了。认识上帝的任何合理企图似乎都必须是既把思维着的主体与上帝联合起来,同时又把它推离很远。合乎逻辑要求的必要性,是与人和上帝的那些不可能不带着矛盾来想象的互渗对立的。这样一来,对上帝的认识则少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那种感到自己是与上帝合一的教徒来说,这个合理的认识又有什么必要呢?难道他所具有的与神的本质互渗的意识不能使他获得这样一种对信仰的保证,面对着这种保证,逻辑可靠性不会永远是一种苍白的、平淡的和差不多是无所谓的东西吗? 这种对客体的完全占有的经验,这种比来源于智力活动的占有更为完全的占有的经验,可能是那些所谓反唯智论的源头,而且无疑是它们的主要来源。这些学说周期性地重新出现,而每次出现都获得了新的支持。因为它们所给出的东西是纯粹实证科学以及其他哲学学说都不能指望达到的东西:它们通过直觉、相互渗透、主体与客体的互通、完全的互渗与包含,简而言之,通过普罗提诺( Plotinus)描写成神魂颠倒的那种东西来保证着与上帝的本质的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它们教导说,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认识无力克服两重性,它不是真正的占有,它只不过停留在表面上。然而要知道,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些民族中,对互渗的需要仍然无疑比对认识的渴望和对符合理性要求的希望更迫切更强烈。在我们这里,对互渗的需要扎根更深,它的来源更为久远。在史前的许多世纪中,当理性要求刚露苗头甚或刚被觉察的时候,对互渗的需要无疑是一切人类社会集体中控制一切的需要。即使现在,那个由于完全的互渗而占有自己的客体、给它以生命与它共生息的智力活动,仍然在这种占有中获得完全的满足,而不企求更多的东西。而且,与理性要求相符合的实际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全的知识。它经常求助于一个拖得更远的认识过程,并使人觉得,似乎灵魂是在追求一种比简单的知识更为深刻的东西,它将使这种东西更圆满和更完善。 这就是说, “唯智论”学说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可能还要互有胜负地继续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对不发达民族的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思维的研究,也许能让我们证明,使两派对立的那些问题提得不正确,从而预见到这一论战的结局。由于未能采用比较方法,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全都容许一个共同的公设。他们把永远是和处处是同源的人类精神,亦即把那种使自己的智力机能服从于一些到处相同的心理和逻辑的规律的思维着的主体的唯一类型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因而,他们认为必须用各种社会集体对这些共同规律的或多或少儿童式的和无知的应用来解释制度和信仰之间的差别。这样一来,由单一的个体所完成的反省性的自我分析,足可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律,因为一切主体就思维而言都被想象成结构上相同的。可是要知道,这个公设是与各种人类集体的思维的比较研究所发现的事实不相容的。这种比较研究给我们指出了:原始民族的思维具有本质上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性质;它在趋向上不同于我们的思维;这就是说,它的集体表象是受互渗律支配的,因而它们不关心矛盾律,它们是靠一些为我们的理性所难于接受的关联与前关联彼此结合起来的。 这个比较研究也阐明了我们自己的智力活动。它引导我们去认识:大多数哲学家所视为当然的思维着的主体的理性统一只是一个迫切的要求,而不是事实。即使在我们这样的民族中间,受互渗律支配的表象和表象的关联也远没有消失。它们或多或少独立地存在着,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但并没有被根除,而是与那些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表象并行不悖的。真正的智力倾向于逻辑统一,它宣告这种统一的必然性;然而实际上我们的智力活动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在它里面,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因素与逻辑的因素共存。 一方面,逻辑要求力图把自己强加给一切被想象和被思维的东西。另一方面,社会集体的集体表象,即使在它们具有明显的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性质的时候,它们也要像宗教与政治制度那样(集体表象是这些制度的表现,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它们的基础),倾向于无限期地保持下去。由此产生了像敌对义务之间的冲突那样剧烈的有时是悲剧性的心理冲突。陈旧的和较新的趋向不同的集体习惯之间的斗争,也是这些冲突的根源,它们彼此争夺着对心灵的控制,如同不同的道德要求割裂良心一样。毫无疑问,我们正应当这样来解释理性与自身的所谓战斗,来解释理性的二律背反中的实在的东西。假如我们的思维既是逻辑的又是原逻辑的,假如确实是这样,那么,各种宗教教义和哲学体系的历史今后就可以用新的观点来阐明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类比实现创新路径:逻辑与非逻辑互补协同
fqng1008 2020-5-28 17:04
创新研究离不开思维研究,而思维的核心力是推理。在三大推理 —— 演绎、归纳和类比中,类比优于归纳和演绎,突出表现在:不必以一般原理为中介而在两个具体事物间直接利用某些相似点建立推导关系,能在不同质的两个或两类对象间架起推导的桥梁,实现由此及彼的跨越,从而进入创新思维。在思维中类比的创新实现是逻辑和非逻辑联手协同的结果。 一、类比推理的特性 类比推理能够超越前提知识的藩篱,提供全新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类比推理具有以下特点。 1. 类比推理具有跳跃性 在特殊经验和理论的总体概念之间,在相互作用的部分和由它们构成的系统之间,在自然界的各个结构层次之间,都有不同的质,多数情况下没有直接的线性的形式逻辑通道。而对这种由于质的差异造成的非连续性,只能在同质同类的对象之间推导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就无能为力了,它不得不让位于具有跳跃性特点、不受线性思维约束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能架起不同质的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特殊导出通道,实现由此及彼的飞跃,即从认识个别事物或特殊现象开始,跳跃到认识个别事物或特殊现象结束,也可以从认识一类对象开始,跳跃到认识另一类对象结束。据此,我们可以在思维中越过传统形式逻辑对同类同质事物或现象的依赖,建立不同类异质事物或现象间的一种新的信息联系,从而进入一种创新思维。 2. 类比推理具有直接性 由于我们的研究在突破一个领域之后,取得了该领域的结构认知,依据不同事物间具有的同构关系,借助于类比,才能直接将该领域的知识转移至未知的另一领域中去。这样,类比推理就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模拟法、模型法、移植法的逻辑基础。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蛙眼的结构和跟踪运动目标的反应原理,设计出模拟蛙眼的电子模型,于是 “电子蛙眼”诞生了。模拟法是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人们对新型飞机、通讯卫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层建筑的设计,都是先在实验室或电子计算机中进行精巧的模型试验,取得成果后,再类推到实际工作中。 3. 类比推理具有创造性 这是由类比推理方向的特点决定的。由一个(或一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 的推导,打破了传统逻辑推理的思维局限,打通了异类事物或现象的推导隧道,在非同质对象、信息间进行思维飞跃,实现创新。 “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 它能启发人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 引我们前进。” 科学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和科学理论的提出,都借助于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厥功甚伟。 二、类比创新的逻辑依据 类比推理基于两个具体对象之间的某种同构关系,架起一个对象的已知属性跳跃式地推导出另一对象对应的未知属性的逻辑通道。作为类比推理基础的同构对应 关系不是指表面的几何相似,而是两个事物组成元素同构,以及他们所表征的基本关系之间并列的对应关系,是事物深层联系的结构相似。 与类比推理不同的是,归纳和演绎推理赖以进行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有层次蕴涵的内包关系。 正因这一区别,类比推理可以直接进行从特殊到特殊的推演,既可从个别到个别,也可从一类到一类。 所以,类比推理成为独立于西方传统逻辑推理形式的推理类型,展示并践行着自己的创新功能。 “我们对那些在时间和空间距离我们无限遥远,并且似乎不可能在质上和量上进行比较的现象,进行在科学方面的富有成果的类比推理,其根据是什么呢?” 逻辑学家格 ·克劳斯指出:“一般说,获得正确类比的可能性是基于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合乎规律的体系,其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须看作: 现实的不同领域乃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世界是无限多样的,但同时,它在不同方面和领域又具有共同的特点,具有相同的或类似的结构。” 莱布尼茨从 “八卦图”中看到 0到63 完整的二进制数字,并由此受到启发,建立了二进位数学,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当时最新的乘法计算机。易经的基本单位:阳爻-; 阴爻- - ,二进位制的基本单位是 0、1,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单位关闭、开通,以及它们之间的基本组合方式,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同构关系。因此,客观世界可以互相贯通,彼此融会,激发创新灵感。 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并为我们主观世界所认知的那些相同或相似结构,为思维提供了借助类比推理方法把握和认知不同形态的各个领域、不同质的各种事物对象的路径,沟通了传统科学所认为的毫不相干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途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研究成果,更为类比推理方式从系统、信息、结构、功能等方面实现各个领域的沟通创造了条件。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从哲学高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结构模式,从而为类比推理从总体上把握分支众多、形态各异的学科系统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恩格斯指出: “恰好辩证法对于今天的自然科学才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它才能对自然界中发生的发展过程,对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对于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且提供证明方法。” 三、类比推理创新路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互补协同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分析和抽象、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都是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科学方法。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人的思维过程发生重要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它包括直觉、灵感、想象、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形式,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程序既采用逻辑语言(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又采用非逻辑语言(如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 。 人类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作用的过程。对立性就在于逻辑思维是连续性的因果性的思维,非逻辑思维是间断性的直认式的思维。两者的统一性则在于它们相互影响,不能分割。就如质变与量变不能分割一样,非逻辑思维其实就是质变式的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量变式的思维。人的非逻辑思维是将有着明显间断关系的客观信息与主观模式,直认式地联系起来,使客观信息一下子就质变成主观信息。而逻辑思维的因果推理是量变式的,这个量变式思维的基础是人的感知觉。 “而理性的灵感或称理性的感知觉,则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这个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它也是直认式的,直接从事物的概念或概念关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或本质关系,然而要能够获得这种理性的灵感,一般是要经历反反复复但又得不出答案来的逻辑思维解决的。”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它表现出既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又不拘泥于逻辑,是逻辑与非逻辑的协调同构过程。创新思维是突破旧的认识,对新的疑难问题进行新的正确思考的过程,是产生新的、正确的、带有普遍性结论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有赖于抽象的概念思维形式、理性的判断 思维形式和严密的推理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对同类同质的突破,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新”,而这种新的突破,在思维上必须有实现突破的通道。非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顺利进行,是冲破逻辑思维僵化局面的有效手段。逻辑思维采用的逻辑语言是线性的、可预测的。非逻辑思维形式是非线性运行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属于“混沌语言”,是创新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物同构对应关系作为类比推理的基础条件,是类比推理得以进行的逻辑合理性,即进行类比推理的逻辑基础。但类比推理的创造功能充分显示了创新思维自由活动的特征,这个自由活动的理路就是非逻辑思维。也就是说,在运用类比推理进行科学创新时,既需要逻辑思维提供基础性条件,又需要非逻辑思维提供关键性条件,需要思维的自由创造。 何时何地由何人运用类比推理进行何种科学发明,的确具有随机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些思维的随机性和自由性,必须顺应和借助类比对象之间存在着的同构对应关系。这也就决定了运用类比推理进行科学发明始终要在这个逻辑前提下进行。 虽然说事物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但由于一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有同构关系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会在众多其他对象中偏偏选择某一个对象作为类比的对象,而将其他对象抛弃呢?为什么鲁班能在手被茅草划破时,想到造锯? 如果把类比的科学发现功能,仅仅归结为事物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是不能完全解释上述各问题的。那还需要什么来弥补呢?这就需要非逻辑因素的必要参与。科学创造过程需要诸多思维因素,像直觉、灵感、想象、联想等非逻辑因素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类比推理进行科学创新时,正是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因素的有效参与,才能完成由此对象过渡到彼对象的任务,也才能使类比超越时空局限完成特殊到特殊的飞跃。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是在问题情境形成的地方开始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出现的场合下,在其中存在的许多选择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的情景。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就是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 这种选择多体现为无意识,它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按规则进行有意识的活动。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参与到类比推理中,激发了类比推理的创造潜能,提升了类比推理的创造性功能。作为逻辑思维起点的大前提的选择、类比对象的选择,多依赖于想象和直觉,而不是凭借纯粹的逻辑思维。直觉是指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看到问题的本质的思维过程。直觉是畅通思维的支架,在认识活动中,那种瞬间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用推理来解释,它既不是逻辑理性的产物,也不是周密的逻辑演绎的结果,它是一种超逻辑的天才闪现,能使思维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原来不明白的东西受到某种启示一下子清楚了。类比推理能够使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彰显了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因素的创新功能。美学家李泽厚指出: “类比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功能,还未有充分的估计与研究。其实,虽为非逻辑演绎,非经验归纳的‘自由’创造的能力,与此密切相关。它是机器和动物所没有的。这表现在日常生活,如语言中,科学认识中,突出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是所谓‘天才’的标记之一。”类比推理之所以能成为“天才”的标识,在于直觉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因素,直觉集中体现在它能实现灵感触发信息转移,思维能借助灵感迅速将瞬间的信息转移到未知的创造性研究中。这种信息转移要迅速、直接,而类比推理是信息转移最好的桥梁。灵感认识活动,无论是外部偶然机遇产生的,还是内部积淀产生的,其提供的触发信息都超出了传统思维的范围,必须依靠类比推理才能直接转移到未知的创造性课题中去,从而引起顿悟生成,引发创造性成果。这一创造性成果,正是类比推理机制的直觉灵感思维活动,打破了传统形式逻辑线性思维不足、开辟创造性通道的结果。 “在特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直觉是偶然的感官印象与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发的联想构架。” 类比方法的运用离不开思维联想,无论哪个领域运用类比推理都是先由某个事物出发,联想到另一个或另一些事物,然后才能对它们进行类比。 思维联想是运用类比推理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人之所以能在头脑进行联想,简单来说,是由于客观世界的一些事物,或在某些特征上相同、相似或相反,或在时间、空间上相随或相近,这样的联系多次重复出现,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大脑皮层的一些神经之间会建立一定的暂时的联系。头脑里的神经元之间建立的各种联系,为思维联想创造了条件,也为运用类比推理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思维空间。 “当出现了摆脱旧式推论的牢固束缚的能力时,在原理和方法上均为合理的科学仅借助于智慧和冒险的突然飞跃之途径,就可以取得最出色的成果。” 人们把这种摆脱旧式(三段论)束缚的能力称为想象力、直觉和敏感。想象是一种注定要创造出人的理想对象的 “妖术” , 想象活动是让对方主体有意义的东西成为显而易见的东西,从主体需要的特殊意义上去把握对象,把握境况。正像黑格尔所说,想象是创造性的,它可以毫无顾忌地去 “异想天开” 。 想象能激发思维,使思维极其活跃,产生跳跃,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的过渡,更能积极促使由此对象到彼对象的类比,让类比产生巨大的创新功能。 直觉、联想、想象等思维的出现都有预先准备和严格论证,推理的深化同样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直觉和想象之后,还需要严格逻辑归整。详细的论证、严密的推理、全面的逻辑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类比创新功能的实现是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相互协同运行的结果,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秩序与混沌的统一,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 参考文献 (匈)弗格拉希。逻辑学 . 刘丕坤,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 全培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47.    (德)格·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 . 金培文,康宏逵,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450.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6.    易杰。哲学、文化与社会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2.    胡潇。思维哲学 .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42.    (前苏联)凯德洛夫。论直觉 .周义澄,译。哲学译从,1980(6): 32-36.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布留尔:逻辑思维不能完全排挤掉原逻辑思维
fqng1008 2020-5-10 14:44
选自《原始思维》 ( 法 ) 列维 - 布留尔 著 / 丁由 译 / 商务印书馆 / 1981 按: 列维-布留尔(1857—1939),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他提出了重要的概念“互渗律”。他认为,原始民族的思维具有本质上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性质。知识就是客观化,客观化就是把自己以外的必须知道的东西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加以具体化。对于现代人来说,即使假定神秘的和原逻辑的因素终于从大多数概念中排除出去了,也不意味着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思维必然随之而绝迹。要使一切通用的概念都只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属性和关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 由智力造成的逻辑要求随概念的明确性和限定性一起增长,而这种明确性和限定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则是集体表象的神秘的前关联的减弱。于是,逻辑要求与那些靠经验获得的知识一齐增长。这些因素中一个因素的进步有利于另一个因素,反之亦然,而且我们不能说它们中间的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 然而,不必把这个继续着的过程想象成进步的过程。概念在其进化过程中并不服从那种把它们引向最好的发展的内部终极目标。神秘的前关联和神秘因素并不必然也不永远弱化下去。原始民族的思维即使在变得比较能接受经验的教训时,在长时期里仍然继续是原逻辑的,并在自己的大多数观念中保留着神秘的痕迹。此外,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一经形成,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它们在自己身上保留着属于前一时期的仍然可辨的痕迹的因素。经验所无力破坏的那些前关联仍然继续保留着,神秘属性仍然为人与物所固有。即使在最进步的社会集体中,彻底清除了这一类的混合物的概念也是一个例外,因此,在其他社会中,这样的概念更是很难见到。概念仿佛是它的先行者集体表象的 “沉淀”,它差不多经常带着或多或少的神秘因素的残余。 怎么能够不是这样呢? 即使在相当低级的社会集体中,抽象概念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它们在一切方面都不能与我们的概念相比,但它们终究是概念。可是,它们仍然必须遵循产生它们的那个思想的一般趋向。所以,它们也是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它们只是逐渐地、十分缓慢地消除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因素,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它们在某个时期作为进步的辅助工具以后,自己又成了进步的障碍。因为,假如概念的限定性给意识的理性活动提供了一个它在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中找不到的杠杆,假如意识习惯于把那些与概念的定义不相容的论断作为不可能的东西而抛弃,那么,当它习惯于把与实际的距离很远的概念的想象和陈述看成是符合于实际的,则它对这种特权经常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使进步不致停息,必须使关于一切种类的实在的概念成为可塑的、易变的,以便让它们在经验的教训的影响下不停地扩展、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变形、分解与重新结合。但假如概念凝结了,僵化了,使自己形成一个趋向于自足的体系,则应用这些概念的智力活动便会无限期地运用这个体系,而与概念所要求表现的那些实在不发生任何接触,这些概念会变成捕风捉影、空洞无物的议论的主因,变成抱残守缺的根源。 中国的科学就是这种发展停滞的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模糊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最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的人,如格罗特,对于什么时候看到他们的思维摆脱这种过程的束缚,什么时候停止这种自转的运动,几乎感到绝望了。思维习惯太顽固了,它已经产生了号令一切的需要。要使欧洲厌恶中国的学者是容易的,但要让中国弃绝她的那些物理学家、医生和风水先生却很难。 在印度,智力活动形式与我们的比较接近。她有自己的语法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形而上学家。但是为什么她一点儿也没有创造出类似我们的自然科学那样的东西呢?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这无疑是因为在那里概念也一般地保持着它们所由产生的集体表象的大量神秘因素,同时这些概念也僵化起来了。因此它们变成了继续进化的绊脚石,而这种进化本可以使它们逐渐摆脱神秘因素,如希腊人在同样情况下所成功地实现的那样。从那时起,他们的观念即使在变成概念的观念时,也注定了仍然主要是神秘的,极难于接受经验的教训。假如他们也集成了科学知识的材料,则他们的科学也只能是象征的和幻想的,或者是议论性的和纯粹抽象的。在那些尽管已经相当文明但发展仍然较差的民族那里(如在埃及、墨西哥),即使已经 “凝结”成概念的集体表象也明显地保留着自己的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性质。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最有利的场合,即逻辑思维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步,它的概念仍然是可塑的并能够在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变化。即使在这种情形下,逻辑思维也不完全排除原逻辑思维。后者之得以保存是有种种原因的。首先,在大量概念中,仍然存在着它的不可磨灭的痕迹。比如说,要使一切通用的概念都只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属性和关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概念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科学理论中所使用的概念。此外,这些概念一般说来是很抽象的,它们只表现现象的某些属性和它们的某些关系。但其他概念,即我们最熟悉的那些概念,则差不多永远保持着符合原逻辑思维中的集体表象的那种东西的某些痕迹。比如说,假定我们在分析灵魂、生命、死亡、社会、秩序、父权、美的概念或者其他随便什么概念,假如分析得很充分,无疑会发现这种概念包含着若干取决于尚未完全消失的互渗律的关系。 其次,即使假定神秘的和原逻辑的因素终于从大多数概念中排除出去了,这也不意味着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思维必然随之而绝迹。实际上,那个力求通过纯粹概念的和智力的加工而使自己表现纯粹的概念的逻辑思维,不是与那个在早期的表象中得到表现的思维齐头并进的。如我们所知,后者并不仅仅由一个机能组成,或者由一个纯粹智力的机能的系统组成。它当然包括这些机能,但它是把它们当成还没有分化的因素而包括在一个复杂得多的总和里,其中,认识还杂着运动的和主要是情感的因素。假如在这放大化过程中,认识的机能力图从集体表象中所包含的其他因素中分化出去,离析出去,那么,它是能够达到某种独立的,但它并不提供相当于它所排除的那些机能的东西。因而,这些因素的一部分将无限期地保持在它之外和与它并存。 逻辑思维的特征如此明显地不同于原逻辑思维的特征,以至于一方的进步似乎事实上必陷另一方于退步。我们禁不住要作出这样的结论:当逻辑思维硬把自己的规律加在一切智力运算的身上时,原逻辑思维归根到底必将彻底消失。但这样的结论是草率的,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理性要求变得越强,越是习以为常,逻辑思维就越不能容忍那些能够被证实的矛盾和谬误。在这种意义上,要说逻辑思维愈进步,它对那些在互渗律支配下形成的、包含着矛盾或者表现着与经验不相容的前概念的观念的斗争就愈严重,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观念迟早会绝灭,亦即迟早会瓦解。然而不相容并不是说彼此都不相容。如果说,逻辑思维不能容忍矛盾,只要它一发现矛盾,它就为消灭它而斗争,那么,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则相反,它对理性要求是不关心的。它不寻找矛盾,但也不避免矛盾。即使与一个严格符合逻辑定律的概念系统为邻,对它也毫不发生作用,或者只有很小的作用。因而,逻辑思维永远也不能继承原逻辑思维的全部遗产。那些表现着被强烈感觉和体验的互渗、永远阻碍着揭露逻辑矛盾和实际的不可能性的集体表象,将永远保存下来,甚至在极多的场合中,它们仍将保留下来,而且有时还十分长久地无视这种揭露。生动的内部的互渗感足可以抵消甚至超过智力要求的力量。在我们已知的一切社会中,作为许多制度的基础的集体表象,尤其是其中包含了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道德与宗教习惯的那许多集体表象,就是这样的集体表象。 在逻辑思维最进步的民族中间,这些集体表象和这个思维类型(这些集体表象就是这个思维类型的证明)的无限持久性,可以使我们理解到,为什么从最完美的知识(除了那些纯粹抽象的知识)那里得到的满足永远是不完全的。与愚昧无知比较,至少与有意识地愚昧无知比较,知识无疑意味着对它的对象的占有;但是,与原逻辑思维所实现的互渗比较,则这种占有永远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而且可说是表面上的。一般说来,知识就是客观化,客观化就是把自己以外的必须知道的东西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加以具体化。相反的,原逻辑思维的集体表象所保证的彼此互渗的实体之间的联系又是多么密切啊!互渗的实质恰恰在于任何两重性都被抹煞,在于主体违反矛盾律,既是他自己,同时又是与他互渗的那个存在物。要了解这种完全的占有与包含着真正的认识的客观化的理解不同到什么程度,甚至不需要把原始民族的集体表象与我们的实证科学的内容作比较。看看一个思维客体,比如上帝,看看进步民族的逻辑思维是怎样探究它,以及它又是以什么样子出现在另一系统的集体表象中的,这就够了。认识上帝的任何合理企图似乎都必须是既把思维着的主体与上帝联合起来,同时又把它推离很远。合乎逻辑要求的必要性,是与人和上帝的那些不可能不带着矛盾来想象的互渗对立的。这样一来,对上帝的认识则少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那种感到自己是与上帝合一的教徒来说,这个合理的认识又有什么必要呢?难道他所具有的与神的本质互渗的意识不能使他获得这样一种对信仰的保证,面对着这种保证,逻辑可靠性不会永远是一种苍白的、平淡的和差不多是无所谓的东西吗? 这种对客体的完全占有的经验,这种比来源于智力活动的占有更为完全的占有的经验,可能是那些所谓反唯智论的源头,而且无疑是它们的主要来源。这些学说周期性地重新出现,而每次出现都获得了新的支持。因为它们所给出的东西是纯粹实证科学以及其他哲学学说都不能指望达到的东西:它们通过直觉、相互渗透、主体与客体的互通、完全的互渗与包含,简而言之,通过普罗提诺( Plotinus)描写成神魂颠倒的那种东西来保证着与上帝的本质的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它们教导说,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认识无力克服两重性,它不是真正的占有,它只不过停留在表面上。然而要知道,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些民族中,对互渗的需要仍然无疑比对认识的渴望和对符合理性要求的希望更迫切更强烈。在我们这里,对互渗的需要扎根更深,它的来源更为久远。在史前的许多世纪中,当理性要求刚露苗头甚或刚被觉察的时候,对互渗的需要无疑是一切人类社会集体中控制一切的需要。即使现在,那个由于完全的互渗而占有自己的客体、给它以生命与它共生息的智力活动,仍然在这种占有中获得完全的满足,而不企求更多的东西。而且,与理性要求相符合的实际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全的知识。它经常求助于一个拖得更远的认识过程,并使人觉得,似乎灵魂是在追求一种比简单的知识更为深刻的东西,它将使这种东西更圆满和更完善。 这就是说, “唯智论”学说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可能还要互有胜负地继续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对不发达民族的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思维的研究,也许能让我们证明,使两派对立的那些问题提得不正确,从而预见到这一论战的结局。由于未能采用比较方法,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全都容许一个共同的公设。他们把永远是和处处是同源的人类精神,亦即把那种使自己的智力机能服从于一些到处相同的心理和逻辑的规律的思维着的主体的唯一类型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因而,他们认为必须用各种社会集体对这些共同规律的或多或少儿童式的和无知的应用来解释制度和信仰之间的差别。这样一来,由单一的个体所完成的反省性的自我分析,足可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律,因为一切主体就思维而言都被想象成结构上相同的。可是要知道,这个公设是与各种人类集体的思维的比较研究所发现的事实不相容的。这种比较研究给我们指出了:原始民族的思维具有本质上神秘的和原逻辑的性质;它在趋向上不同于我们的思维;这就是说,它的集体表象是受互渗律支配的,因而它们不关心矛盾律,它们是靠一些为我们的理性所难于接受的关联与前关联彼此结合起来的。 这个比较研究也阐明了我们自己的智力活动。它引导我们去认识:大多数哲学家所视为当然的思维着的主体的理性统一只是一个迫切的要求,而不是事实。即使在我们这样的民族中间,受互渗律支配的表象和表象的关联也远没有消失。它们或多或少独立地存在着,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但并没有被根除,而是与那些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表象并行不悖的。真正的智力倾向于逻辑统一,它宣告这种统一的必然性;然而实际上我们的智力活动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在它里面,原逻辑的和神秘的因素与逻辑的因素共存。 一方面,逻辑要求力图把自己强加给一切被想象和被思维的东西。另一方面,社会集体的集体表象,即使在它们具有明显的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性质的时候,它们也要像宗教与政治制度那样(集体表象是这些制度的表现,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它们的基础),倾向于无限期地保持下去。由此产生了像敌对义务之间的冲突那样剧烈的有时是悲剧性的心理冲突。陈旧的和较新的趋向不同的集体习惯之间的斗争,也是这些冲突的根源,它们彼此争夺着对心灵的控制,如同不同的道德要求割裂良心一样。毫无疑问,我们正应当这样来解释理性与自身的所谓战斗,来解释理性的二律背反中的实在的东西。假如我们的思维既是逻辑的又是原逻辑的,假如确实是这样,那么,各种宗教教义和哲学体系的历史今后就可以用新的观点来阐明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fqng1008 2020-5-8 11:19
一、什么是形象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 认识 和情感进行识别 (包括 审美判断 和科学判断等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 文学语言 、绘画线条色彩、 音响 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 )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 。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是不可预期和无从有意调控的心理现象和思维现象;直觉是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认识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和深层状态的意识活动和思维形式。 1. 形象思维的特征 ( 1)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 图形 、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 2)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 (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形象思维 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 3)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 数量关系 ,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 4)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 创造性 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 想象力 。 2. 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 ( 1)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 参照 ,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 2)想像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 思想实验 的主要手段。 ( 3)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 要素 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 4)移植法: 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二、形象思维对科学方法的影响 对于科学方法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的方法( The Scientific Methods)。它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科学性的、在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之为广义的科学方法。二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the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主要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即狭义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分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横向科学方法等(功能模拟法,黑箱法等)。 1. 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直觉可以让我们在直接的实验观察时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观察或者记录的现象,进而从这一点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而灵感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实验设计不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天才的灵感。比如,卡文迪许就是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了一个精密扭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但两百多年来,经过许多人的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精度仍是最差,这也说明灵感对于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可感知的认识基础。 2. 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比较法中,利用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很快、很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卢瑟福采用太阳系环绕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并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分析法中,形象思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年居里夫人在对于铀盐的放射现象有极大兴趣,但通过仪器检测却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为此他们经过数次精确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在铀盐中存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未知元素。这样的发现完全凭借居里夫人对于化学元素的直觉,因为一般人肯定会把这百分之零点几看作是仪器误差,而不会想成是有未知元素存在。由此可见,直觉在分析法中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 从构造科学理论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不顾逻辑上的束缚,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独特的渠道。比如模型法,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被模拟的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果不是直觉或者灵感等形象思维,人们很可能会在思维上深陷于过去的传统思维,而无法对于新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提出DNA的结构时,最初提出的是三双螺旋结构,但与实验室是背道而驰,突然沃森想到自然界中生物体都有成对的现象,于是想到DNA结构应该是双螺旋结构,最后经过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的直觉和灵感往往可以把已有的知识于新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沟通认识的渠道,跨越或洞穿复杂现象的逻辑阻隔。 4. 从横向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同样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黑箱方法,它是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研究黑箱功能和特征,探究其构造和机理的方法。就像你到市场上去买西瓜,在不切开西瓜的前提下,你只能通过西瓜皮的色泽,手感,或者敲敲西瓜听取声音来辨别西瓜内部的质量如何。这个不仅需要以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直觉。在科学研究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人们的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最初都是有直觉和灵感所触发的,但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很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没有直觉等形象思维的产生,科学家往往容易在原来的科学范式中思考问题。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何不同?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它们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形象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而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不是能用具体的事物可以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理解。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地方不同。左半脑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推理思维、数学运算,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脑更长于非语言、非数学、非逻辑的空间关系,即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做梦,梦通常是非语言、非逻辑、情感化、形象化的,这正是右半脑的特征。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时,这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左半脑。所以两者在形成的地方是不同的。 3.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创造性上存在差异。人们惊奇的发现,右半脑的许多特殊形式,如无意识、非逻辑等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4. 形象思维具有非逻辑性,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而抽象思维是要按一定的规律,逻辑来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概念,然后再运用新的认识、概念继续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达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形成对现实的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因此抽象思维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而这正是它与形象思维所不同的。 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精确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它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而抽象思维不同,它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通常用于问题的定量分析。而且,形象思维有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逻辑思维来纠正或者检验形象思维的正确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其能,能以理性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成功大都靠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 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家霍金森 (GerardP.Hodgkinson)报告了一个直觉救命的真实案例: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正在赛道上驾车狂奔,过急弯时,他突然间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动作—猛踩刹车。刹车的冲动远远超过了他赢比赛的冲动。事后他才明白,有几辆车堵死了他转弯后的赛道,这一脚刹车救了自己的命。事后,心理学家借助录像资料帮助他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心理过程,他才醒悟:当时自己瞬间感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观众本该欢呼但没有欢呼,本该注视他,却惊愕地注视前方。他的无意识感受到了这个异象,并迅速采取了正确行动。 科学家对某些突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说就属于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 “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直觉思维的发生与灵感密切相关。 青年数学家阿普顿,刚到爱迪生的研究所工作时,爱迪生想考考他的能力,于是给了他一只实验用的灯泡,叫他计算灯泡的容积。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回来检查,发现阿普顿仍然忙着测量和计算。爱迪生说: “要是我,就往灯泡里灌水,将水倒入量杯,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毫无疑问,身为数学家的阿普顿,他的计算才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是令人钦佩的,然而,这个问题表明,他所缺少的恰恰是象爱迪生那样的直觉思维能力。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谈到 “J”粒子的发现时写到:“1972年,我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的而又比较重的粒子,然而理论上并没有预言这些粒子的存在。我直观上感到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较重的发光的粒子(简称重光子)也一定比质子轻。”这就是直觉。正是在这种直觉的驱使下丁肇中决定研究重光子,终于发现了“J”粒子,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铀射线的过程中,凭直觉感到,铀射线是一种原子的特性,除铀外,还会有别的物质也具有这种特性。想到了立刻就做!她马上扔下对铀的研究,决定检查所有已知的化学物质,不久就发现另外一种物质 —铣也能自发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居里夫人提议把这种特性叫做放射性,铀和铣这些有这种特性的元素就叫做放射性元素。这种放射性使居里夫人着了迷,她检查全部的已知元素,发现只有铀和铣有放射性。她又开始测量矿物的放射性,突然她在一种不含铀和铣的矿物中测量到了新的放射性,而且这种放射性比铀和铣的放射性要强得多。凭直觉,她大胆地假定:这些矿物中一定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它是今日还不知道的一种化学元素。有一天,她用一种勉强克制着的激动的声音对布罗妮雅说:“你知道,我不能解释的那种辐射,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元素产生的……这种元素一定存在,只要去找出来就行了!我确信它存在!我对一些物理学家谈到过,他们都以为是试验的错误,并且劝我们谨慎。但是我深信我没有弄错。”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居里夫人终于和她丈夫一起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还以她出色的工作,两次荣获诺贝尔奖。 据说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有过这样的观点:做小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理性,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例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决定职业发展方向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以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所谓随意,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跟着感觉走。 五、直觉是如何产生的? 尽管直觉的产生极为突然,然而其生成决非偶然。直觉的生成有其极为复杂的原因与条件。 首先,一定直觉的生成必须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这里所说的 “相关知识”既包括有关的经验知识,又包括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的积累”,是指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和莺复认知而积淀并存贮于大脑皮层上,生成为深层的下意识并形成相应的经验认知模块或有关学科专业认知模块。所谓“认知模块”,是指一定的认知运作程序、经验知识或学科知识组合方式。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正说明一定的认知模块在人们日常思维和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其次,直觉的生成有其内在的机制。这里所说的“内在的机制”,是指主体在问题的激发下,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进而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甚至是长时间的思索或考察;然而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处于极度的困惑状态。再者,直觉的生成须有一种特定的情境:主体或者处于特定的场景之中,或者观察到特定的现象,或者在突发性的压力下,或者是主体思维愤悱状态的暂时“缓冲”,进而,使思维出现了突发性的脉动,直觉出现了,随之,思如泉涌。 直觉的生成有其不同的境界:一是灵感,即主体在瞬间突然捕捉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还不够清晰;二是顿悟,亦称恍然大悟,即主体突然间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或者对问题的关键的把握;三是直观,即主体在瞬间突然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达到了整体性的了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建军:原始思维、经验思维和逻辑思维
fqng1008 2020-5-6 10:35
——对法律事实认定思维类型历史变迁的考察 摘要 : 从思维类型的理性化程度的高低来考察,法律事实认定的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思维、经验思维、逻辑思维三种类型。原始思维是古代民族认定事实共有的特点,该种思维注重神秘原因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经验思维以传统中国司法实践为代表,是一种主客体不分、重经验轻逻辑的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奠基于概念,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主客二分为前提,在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既强调必然性,又承认盖然性。从历史逻辑发展来看,从原始思维、经验思维到逻辑思维,大致呈现出了线性逻辑的历史发展轨迹,其理性化程度不断加强。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受证据规则的制约,原始思维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经验思维也早已经缩小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而逻辑思维在法律事实认定中则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法律事实认定中的逻辑思维是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倡导的思维方式,也是法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职业者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法律职业者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形成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方法律职业者在认定法律事实中的正确思维方式,因为,法官解决法律纠纷离不开对于事实的认定。追古思今,遍览中外,我们可以追问,不同时代的法官(或事实认定者)在认定法律事实时是如何思维的,他们在认定事实时运用的思维方法一致么?如果不一致,法官在认定事实时是否会在某一历史阶段呈现出大致近似的思维方式,是否存在大致近似的思维类型?哪一种认定事实的思维方式更符合法制现代化发展趋势以及理性要求?认定法律事实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变迁规律?众所周知,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萌发出了观察和认知事物的不同思维方法。而当这种思维方式经过原始选择、正式形成并且被普遍接受以后,就成为了一种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式和思维定势、思维习惯,并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182人类认知法律事实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就是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漫长的司法实践中,经由低度理性逐步发展到高度理性而形成的。如果从思维类型的理性化程度的高低来考察,则法律事实认定的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思维、经验思维、逻辑思维。从司法的历史进程来看,认定法律事实的思维理性是由低度理性向高度理性逐步累积的,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增长并非是单一线性的发展,所以本文对于认定法律事实思维类型的区分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概括。 一、原始思维 纠纷解决机构处理争执是从认定争议事实开始的,如果我们不纠缠于文字,则我们不妨将古代民族解决纠纷时认定事实的过程也称为法律事实认定。人类社会早期事实认定的主要方式表现为神判,神判与神裁是各民族原始时代所通用的一种审判方法,一般认为,神判是审判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神裁、天罚或巫术裁判等,实质是神灵意志下的事实认定与裁判活动。神托裁判可以分为托宣与神裁两种,托宣是指争讼有嫌疑时,当事者或裁判官就僧侣、巫师、卜者等神意感通者,请神示其曲直,以之下判断,即以神意之启示进行判断。神裁是指当争讼有疑难时,请神示其曲直,以奇迹之示显,为神意之裁判。 {2}18神裁的认识基础是:原始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神对于侵犯神明以及邪恶之人深恶痛绝,正直之人有神明之保护,入水不溺、入火不热、食毒不死、逢刀不伤。并且只有神才能洞察人的善恶邪直,所以原始的法律常常求助于神的裁判。神裁的方法很多,包括:称审、火审、水审、毒审、圣水审、米审、热油审、签审等。{2}19—41在中国南方山地各民族中,神判法包括:捞沸判、铁火判、能力判、身体判、饮食判、灵物判、鸡卜判、起誓判等。{3}470—481引神裁又可以分为单审神裁法与对审神裁法。单审神裁法是指用水审、火审、食审、毒审、触审等方式检验嫌疑人。对审神裁法是指通过决斗、灯火、盐快等方式进行裁决。当然,神裁法亦有诸多限制,如首先应当有聪明、德高、公正、贤明的裁判人员以及当事双方对之确认,且具有以下重要理由方可采取神裁:犯罪时间久远、秘密犯罪、因逃亡、死亡而无证人、证人作伪证、无其他证人证据。并且有犯罪种类、金额限制,犯罪人亦有特别限制,如地位、性别、年龄、精神状况、季节等限制。{2}21—41除了神裁法,还有誓审法。誓审法要求当事人就相关事实进行宣誓,宣誓的内容有二:直接犯罪之有无及系争事实之存否、证据之真伪,裁判官基于其宣誓而下裁判。其基本信念为相信神会惩罚不正者而保护正直之人。神誓法早在古代的《摩奴法典》就有记载,如规定“在没有证人的案件中,法官不能彻底了解真理在诉讼两造中哪一造时,可利用宣誓取得认识”;“火不烧其人的人,水不使其漂在水面的人,灾祸不迅即突然袭击的人,应该被认为是宣誓真诚的人”;“由于贪欲、迷妄、恐惧、友谊、色欲、愤怒、无知和轻忽所作的证词,被宣告无效。”{4}179—180。神判制度在当今非洲习惯法中还可以得到印证。在许多非洲习惯法中,为了查明犯罪者,往往采用超自然力的侦查方式。审判时,若已发现犯罪结果、但不知晓被告的情况下,必须先进行侦查,确定被告。这些侦查方式多种多样,但残酷考验、发誓、占卜是三种最为常用的方式。{5} 借助神判和神裁完成事实认定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原始思维,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于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的靠神裁认定事实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是 “注重神秘原因的作用”,这是原始民族思维的共有特点。透过神裁,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方式下认定法律事实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认定事实时不区分主客体。 “原始人的思维不像我们的思维那样对存在物和客体的区别感兴趣。实际上,原始人的思维极其经常地忽视这种区别。”{6}30原始人感知的外部世界和我们感知的外部世界是不同的,纯物理的现象是没有的,“原始人用与我们相同的眼睛来看,但是用与我们不同的意识来感知”。{6}35在我们的社会中,迷信的人与信教的人的世界都存在两个实体世界:一个是可见、可触、服从于一定必然运动规律的实在世界,另一个是不可见不可触的精神世界。但原始思维则看不到两个世界的不同与差别,认为只存在一个神秘世界。{6}61知觉与情。感、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明显的东西和隐蔽的东西之间在原始思维中是紧密融合的,构成原始人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实在的属性和隐蔽的属性的紧密融合。原始人的知觉是神秘的,他们注重关注客体的“神秘属性、神秘力量、隐蔽能力”,他们认识客观世界是掺杂着琢磨不定的联想的。原始人并不明显区分两个世界:一个是看得见的、触摸得到的受一定法则支配的实在世界,另一个是秘密的、看不见的、“神灵的”实在世界。对他们来说,任何实在都是神秘的,属于彻头彻尾的神秘世界。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以其本质上的“神秘”性质而区别于逻辑的思维。 第二,思维中的 “互渗律”。在寻找事实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原始人对因果律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他们看到的是表象的关联,他们把“原因和前件”相混淆了。对原始人来说是不存在任何偶然性事件的,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严重的逻辑谬误。例如在刚果的朗丹,有一次当地发生了旱灾,旱灾被土人们归咎于“传教士们在祈祷仪式中戴上了一种特别的帽子”,土人们认为传教士的帽子妨碍了下雨,因此要求传教士们离开他们的国家。{6}64原始人之所以如此思维,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注重于神秘一一强调人与物之间表象的关联与“互渗”,原始思维中这种“支配这些表象的关联和前关联”的思维原则被布留尔称之为“互渗律”。例如,认为野物、鱼类或果实的丰收,都可能与某个专门拥有某种神秘力量的神圣人物的生存与安宁有关联。印第安人认为在狩猎中幸运或倒霉都是由他留守在帐篷中的妻子的饮食行为导致的。再如,他们将人的画像与一个人本身一样看作是人本身,相信“肖像就是原型”。由于不存在灵魂观念,他们相信梦见到的东西也是一种客观实在。他们相信某些人只要披上老虎的皮就可以和老虎“共享”某些神秘能力,可以变得像老虎一样可怕。任何存在物与客体,甚至无机物、非生物都可能被原始人想象成能够完成多种行动的存在。原始思维想象到的是“神秘力量的连续、不间断生命的本原、到处都有的灵性”。{6}71—98总之,原始思维是以神秘力量来看待人和物的关系的,是“客观上无法检验的神秘顿悟”{7}164的思维方法。 第三,在事实因果关系认定方面,原始思维所认定的原因是 “超空间”和“超时间”的,会在神秘的力量之中去寻找导致现象发生的原因,认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神秘的原因。譬如认为禁忌可能就是产生灾难的原因,把瘟疫的流行看作是祖先的愤怒,症兆也几乎永远被认为是原因。原始思维关于“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中间环节。我们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原始人的思维主要是直觉思维,即撇开概念与范畴的直觉思维。原始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这种综合的思维是“不分析和不可分析的”,靠经验无法检验并且对思维中的矛盾是不关心的。这种思维活动不需要逻辑活动,而主要靠高度发达的“记忆”来实现。如原始人“能够记住他们走过的地方的地形的最微小的细节,能够怀着使欧洲人震惊的信心准确记住回路”。{6}104—106而逻辑思维是借助于相关概念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综合而确定种和类,而分类是与抽象和概括同时进行的,并且这种分类较好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原始思维并没有真正的概念,其思维服从于神秘性与互渗律。原始思维认为客观自然界的关联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受“神秘的联系和互渗的支配”,比如,“春天、鸟啼、鸽鸣、蟋蟀叫,总之,草地的一切居住者发出的声音,在塔拉胡马尔人看来,都是在呼吁神降雨”。{6}238—243在看待“死亡”方面,对原始人来说,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器官的衰竭、机能的减弱并不是一个人死亡的原因,相反,一个人的死亡是由于“神秘的力量发生了作用”。原始人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正常死亡与“横死”之间的差别,不管人是死于疾病或野兽,这都是由于那个想要他死的“神秘力量的手段而已”。{6}353—359然,原始思维对自然原因是不关心的,认为事物之间的关联是被神秘原因包围着的。总之,看不见的世界与看得见的世界是统一的,“看得见的世界的事件都取决于看不见的力量”。{6}418原始思维总体上来说是综合和直觉的思维——是一种“原始”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的互渗律与矛盾律共存,具有神秘的特性,原始思维对矛盾并不关心,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尽力避免矛盾。 二、经验思维 法律事实认定中的经验思维类型以传统中国司法中的事实认定为代表。从事实认定角度来看,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古代不存在逻辑思维,但是,中国古代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的思维似乎介于 “原始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有时又兼具二者的部分特性,但很难将之归属于“原始思维”或者“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可以说是中国司法史上认定事实思维的总体特征,其特点主要为: 第一,整体思维。任何个人的思维虽然必然具有个体性,但是,任何个体的思维特点又都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总体思维特点的影响。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萌发甚早,影响源远流长。如中国古代 “道”的学说,“阴阳”思维,“天人合一”的思维,都属于整体思维的代表学说,对后世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科学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哲学、医学、绘画、占卜乃至法学和司法实践,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思维总体趋向是求同排异的思维、追求折衷融合,如讲求和谐、天人合一、中庸。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传统主导思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高远境界,但主客体不分的思想也导致了科学与物质文明的不发达。{8}序懈学者齐延平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在于,重性情轻理性。西方人思维的视角可以直人事物之中,而中国人的思维与事物之间却存在许多障碍。所以西方人可见事物之层层机理,而中国人可见事物之整体意向。重性情轻理性的性格特征表现在认识论上便是主客体交融不分,对事物重意向描摹,轻理性分析。{9}55整体思维的主要表现就是把人和自然(包括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来便是系统化整体性思维。即这种思维不是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的思维,而是主客体统一、人与自然合一意义上的主体思维,这与西方强调主客二分的理性分析思维形成鲜明对立。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运用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总体把握,而不是对于经验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分析,甚至呈现出不求甚解的混沌思维。这种思维忽视了主客体的对立以及概念系统的逻辑化与体系化,突出了主体价值活动而不是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客体的定向把握,总体是主客体交融和主客体渗透的思维模式。 第二,重经验轻逻辑。中国古代法官对于法律事实认定呈现出的另一特点就是 “经验思维”。表现在事实认定方面就是,对事实的认知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理论分析,属于经验思维,很少逻辑推理,大量地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呈现出经验主义与感觉主义的总体特性。在处理主客体认知关系尤其是在认识事物时,缺乏实证分析,而西方则是一种对象性思维,认定案件事实时非常注重逻辑与试验。{10}142—146对中国人来说,由综合、体悟和经验而得到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理才是评价逻辑是否正确的基础。这种经验思维按照波斯纳的说法就是一种“实践推理”。所谓实践理性往往是“对无法为逻辑或者精密观察证实之事物形成种种确信时使用的方法”。不过实践理性并非是一种单一的分析方法,所以波斯纳把它形容为一个杂货箱。这个杂货箱里面包括了“掌故、内省、想像、常识、设身处地、动机考察、言说者的权威、隐喻、类推、先例、习惯、记忆、经历、直觉以及归纳”等等。{11}91—92总体来看,这种实践理性注重实践、直觉和经验。而直觉思维的总体特点就是强调思维与视觉的相连,与“看”、“观察”、“注视”等方法紧密相连。直觉的特点就是思维不限定于形式化的程序,而是直接观察或者把握事物,相对于逻辑分析,经验思维更侧重于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问题在于,直觉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经验,而经验本身是难以复制的。 古时候的法官在司法活动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裁判者的角色,而可能兼具刑事侦查、法医、检察官、法官的角色。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要发现与查明审判所必须的基本事实以及其他相关信息非常困难。除了目击者或行为人的证言和偶尔可能发现的明显物证外,传统社会没有其他获得可靠、可信证据的基本手段(如鉴定技术等)。但是,正如学者苏力所说,一个社会不可能因为有这些困难就不惩罚犯罪了,在此背景下,事实的判断者只可能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手段。如利益推断、借助预审等审判对嫌疑人造成高度精神和心理压力、考察被告的言语、行动、神态是否异常等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等 “五声听狱”,而这种方法则非常强调司法人员的亲历性,在今天则演变为测谎仪的运用等。{12}139—144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司法道德的角度考量一位法官认定法律事实的思维方式,则可以看出,在认定事实方面,传统的直觉经验思维方法对事物的认识靠的主要是直觉顿悟,这种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自发性。法官认识事物、事实主要不是依赖于概念分析、判断和推理,而是依靠灵感。{1}182—189当然,这不是说古代社会法官认定事实完全不靠逻辑思维了,而是说把直觉作为认识事物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从总体上来说:重经验而不重理论,重实用而不重推理。这种实践理性不属于“思辨理性”,不是建立在概念论逻辑推演基础上的“知识”,不以形成概念化、公理化、形式化的的理论为目标,{1}8—9而以解决个案事实认定为唯一依归,具有急功近利的鲜明色彩。而直觉和经验方法的运用是高度个人化的,由此得出的判断往往是非常主观的,是无法重复与验证的,并且留下了过度自由裁量的空间。例如关于“五声听狱”方法,这种能力或者技术或“知识”从本质上看是高度个人化的,由此得出的判断至少在某些时候是非常主观的,即无法重复、无法验证。{12}144梁漱溟先生早就指出,“直观”、“直觉”的本质上就是“猜想”,是一种“玄学”的方法,{13}37—38并认为直觉是和理智尖锐对立的。{14}99总体来说,经验思维具有反逻辑的倾向,即重综合轻分析,重体悟轻逻辑。 第三,事实认定方法的个体性、差异性与非普适性。正如梁漱冥所言,在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下,我们虽然也会打铁、炼钢、建筑房子、桥梁等,但是我们的制作过程靠的主要是工匠心心相授的 “手艺”,而西方人则把这些零碎的经验和片断的知识经营成学问,变成“科学”。所以两种思维方式相比较,实际上是手艺(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如西医对同样的病开出的药方,无大的出入,而在中医中,十个医生有十个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可见中医治病的标准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再如东方阴阳五行生克学说中的阴阳思想,是科学与巫术相混合的体系,因为五行在最本原上指的是物质,但是五行说强调神秘感应,所以又具有神秘巫术色彩。{15}630,635 中国传统的经验思维虽然注重经验,但是这种注重经验的思维却不同于休谟讲的经验归纳,而是强调个体获得真知须借助于个体经验。如某些超凡的审判人员运用的一些其他人无法预料的情理技巧等,主要是依据自己对于社会的洞察力进行判断。这些超凡的个体经验虽然充满着司法智慧,但是,智慧必然只能是个人性的,必然缺乏制度化的可能。 {12}145例如在《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当张海棠与马员外正妻就孩子的“亲权”问题发生争执的案件到了开封府时,包公用白灰画了一个圈,让孩子站在中间,叫张海棠与马员外正妻拽孩子,数次下来,都以张海棠失败告终。因为海棠担心“两家硬夺,中间必有损伤”,所以不敢用力争夺“使孩儿损骨伤肌”,最后,包公认为律意虽远,人情可推,据此判定孩子为张海棠所生。{16}再如唐裴子在审理王恭与其舅李进之间的争牛纠纷时,唐裴子通过诧言对李进说,“贼引汝盗牛三十头,藏汝庄上,唤贼共对”,并用布衫包住王恭的头立于墙下,并命李进立即对质,李进被迫说,“三十头牛,总是外甥牛所生,实非盗得” 。在本案中,唐裴子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既运用了心理压力,又运用了侦查手段,迫使李进讲出了事实。再如包公审理的“割牛舌案”:1037年,包公出任天长县令,一农夫告状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割了。包公就让农夫把牛杀了到市场上卖。宋朝时期私杀耕牛者属违法行为。该农夫杀卖牛肉的第二天,就有人状告农夫私杀耕牛并请求官府严办,此人原来是农夫的邻居。包公在此人告状时大呵:“大胆,你私割人家牛舌,今又来告发他人私杀耕牛,还不快快从实认罪。”那人听后顿时交代了罪行。{17}76—77包公之所以敢作出如此的安排,是因为他认定一般来说,事不关己,人们不会多管闲事。上述的“灰阑案”、“争牛案”以及“割牛舌案”中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都可以看出审判人员具有高超的司法智慧。对中国古代先贤们的高超智慧,谁都不会否认,但是这些方法蕴涵的智慧虽然令人赞叹,却并非每一名法官都可能掌握与运用,所以法官们在审理同类案件时,采取的方法必然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所谓智慧,又恰恰是与审判人员的个人聪明才智紧密相关的,对甲有效的智慧,乙不一定享有,对丙有效的方法,丁不一定能够模拟。这种蕴涵在个体大脑中的直觉与经验智慧必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这些成就又具有“艺术”的特点,而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13}35种种智慧的取得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与个人特质密不可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今天,这些事实认定方法虽然可能在侦查领域里还会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却可能因为不符合证据认定规则早已失去价值了。所以,即便上述认定事实的“智慧”能够为今天的法官所享有,也难以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在西方,现代证据规则不仅要求认定事实的法官能够作到心证,而且要将自己认定事实的依据展 ······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日)惠积陈重.法律进化论(M).黄尊三,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摩奴法典(Z).马香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洪永红.非洲习惯法初探(M)//米健.比较法学文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一)(M).曹卫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齐延平.人权与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倪健民.思维文明:纬度与建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1}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苏力.法律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艾恺.最后的儒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包待制智勘灰阑记(M)//元杂剧精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17}曹曷.判案的智慧(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8}(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M).潘光旦,胡寿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9}(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何兆武,李约瑟.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1}何柏生.理性的数学化与法律的理性化(J).中外法学,2005,(4). {22}王洪.法律逻辑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3}(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4}张东荪.科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5}(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6}(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7}(美)约翰·W·斯特龙.麦考密克论证据(M).汤维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门看上去最无用恰恰最有用的课程
热度 17 fdc1947 2019-8-25 07:50
一门 看上去最无用恰恰最有用的 课程 最近,想到了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是初中的课程,是所有中学课程中最令人兴奋的课程之一。 平面几何的许多知识,看上去对于大多数人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几个人会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到圆规的人恐怕就不会很多。更少有人会被要求仅仅用圆规和直尺去作一个什么图形。 既然如此, 我们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学这个平面几何? 我以为,学习平面几何的最大用处之一是学会逻辑思维。即通过学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依据公理体系证明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合乎正确逻辑的思维习惯。而几何证明的过程,是锻炼人们的演绎推理能力的最好的途径之一。因而,几何证明,这个看起来日后用处最少的所谓最没有用处的东西,正是学习几何学的最大好处。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看上去最无用之物,恰恰正是最有用的 ,恰恰是它的精华。 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长期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而十几岁时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期,人一生中的许多能力和习惯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并终生难改。少年人学习数学特别是平面几何(主要是证明题)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媒体上的许多文章看上去洋洋洒洒,读起来也似乎娓娓动听,可是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说了半天不知所云,或者后面的话,否定了前面的话,说理的文章总缺乏说服力。这里往往有一个逻辑思维的能力问题。 学习平面几何的另一个好处是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能不能独立思考是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由不能独立思考的低素质的人组成的民族,很难成为优秀的民族。学习平面几何的过程,并不只是由别人告诉学习者此事的结果如何如何,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去证明结果应当如何,而且证明的过程往往多种多样。在这种反复独立思考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习者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的学生有学习化学出身的,也有物理出身的,也有学计算机的。而一般地说,学化学出身的研究生最喜欢问老师 “我这样做行不行”,也就是说,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化学书上总只是罗列事实,权威地告诉学生,此事是这样的。而较少的让学生去思考,此事为什么是这样。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只需要记住许多事实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当然,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做教师的人,我知道,如果要判题阅卷,最难判的题是证明题。考试出证明题是给自己找麻烦。如果要讲课,要讨学生喜欢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对学生们说,此定理的证明不要求掌握,知道结论就可以了。因而,我们的各种考试,包括平时的考试、研究生考试等等,基本上没有证明题,也较少的有问为什么的题目。如果长期这样,学生就当然不会思考了。尤其是有些高校毕业的学生,很用功,很会背书,但就是不会思考,特别是主动、独立的思考。这一方面可能与天资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训练从来就是应付考试(很多需要证明的东西,他们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记住结论就行),而我们的考试往往只是看学生记住了哪些,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 当然,大多数人并不从事科学研究,但是独立思考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而我们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素质。温 jb曾经 对青年提出 “ 要自立。 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 ; 还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这是很正确的。请看看我们的左右, 人们 常常是人云亦云。 生活上,一会儿奖励小孩子吃洋快餐,一会儿只吃自然食品,恐惧一切食品添加剂。 到医院 做 CT、X光检查不厌其烦, 但 听说哪里有一丁点核辐射就赶紧去抢购碘盐,如此等等。 人活在世上,就要 会独立地正确思维,学习平面几何正是帮助人们学会独立地正确思维,岂不是最有用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讲究实用,学以致用是过去读书人的信条。 学了要用大致是不差的,但是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过去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就往往走极端, 所以传统文化中极少有抽象的纯科学的东西。即使是研究天文学,也是因为要与上帝沟通,这是天子的专利。中国的哲学 主要 只是伦理学,要服务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读书的最崇高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即使是逻辑学那样的研究都被认为是枉费心机,浪费生命。 根据这个传统, 我们 的教育也都是 “学以致用”,甚至“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这也难怪,因为我们过去贫穷、落后,首先要解决物质的问题,富起来成了人们的第一位的诉求 。 但是这也导致一部分人的错误思想 , 以为只要 有钱就有了一切。科学思想(不是技术,技术可是能够换钱的宝贝)和文化都是不能当饭吃东西,这在一些人心目里就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他们需要的的能换成物的、算成钱的。在他们看来,几何证明就是典型的没有用处的东西。
个人分类: 教育|11243 次阅读|36 个评论
古代医学为什么要借助自然哲学?
热度 1 fqng1008 2019-6-20 18:21
老班长转来他高中同学(北京八中 66届,包括陈小鲁等)转来的一篇批评中医的文章,题目是《致中医药信徒:这是一份世界观地毯式降维打击》,咨询我的看法。 老班长:上面的帖子是我中学群里看到的,是我看到的最全面攻击中医的文章了,我虽然不能接受他的主要观点,但还是有很深的触动,作为一门学问深刻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不能只吃老本,这样才是对待中医的正确态度。我想老弟是这方面的学者,肯定读过这篇文章,但是我还是寄给你,也不知作者是谁?这个作者的功底还是很深厚的,文笔也耐看,供参考。 我回复说:他的出发点不对,仍然是站队思维。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希望把中医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说清楚,还原真相,找出努力的目标。肯定说来,只要西医还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中医就有存在价值。我的想法是如何找准它的存在价值,真正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当然,中医误人误己的事情还是不少,这一点也应该说清楚。 老班长:一些圈外的中学同学出于好奇,发给我这个帖子,我只想简单明了地答复一下。要简单却不知如何下手,我又想到老弟,我完全赞同老弟的看法,你说的正是我想表达的,因此直接转发了你的回复,再一次向老弟表示欣佩和由衷的感谢。 正如老班长所说, “不能只吃老本,这样才是对待中医的正确态度。”作者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讲到: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中医认为是肺热和脾热,肺主皮毛所以皮肉萎缩,脾主肌肉所以肌肉萎缩,历代中医解释不一(反正都是文学想象嘛)。今天有谁相信中医能搞定小儿麻痹症? 维生素缺乏症,中药汤能补维生素不? 染色体遗传病,中医整体论能搞定不? 寄生虫病,中草药配伍能打虫不? 被疯狗咬伤了,被铁器划伤了,能用中医抵御狂犬病破伤风不? 急性阑尾炎,有没有送去找中医的? 兔唇,今天我们知道孕妇需要补充一种东西叫做叶酸,有谁会找中医补叶酸吗?(孕妇生下兔唇的孩子是因为她吃了兔子。 ——李时珍) 糖尿病(消渴症),今天我们知道要么是胰岛素不足了,要么是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中医说:虚火内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所以说你是肾虚,肾精亏损,需要补肾。至于胰岛素 ......中医连胰岛都不知道,糖尿病在古代是绝症。 妇人难产送命的事情今天是几乎绝迹了。中医的办法比较厉害,弓弦能把箭射出去,因此方子是:弓弦烧灰 /钟馗画的左脚撕下烧灰,配水/配酒喝下去(孙思邈,李时珍,杨起)。此外,把一条弓弦绑在孕妇左臂,绑足一百天,能转女为男(孙思邈)。弓弦方子们百花齐放,就不一一列举了。 肺结核鼠疫麻疹天花等等真正的古代瘟疫大 boss就更无需多言了,全是绝症,纯靠人口基数和地理分布硬撑。 为什么会这样?它缘起于古代医学以及古代圣贤的思维形式。 在公元前 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人类文明厚积薄发,出现了一个多种文明交相印辉、绚丽多彩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这个时代贴上了一个标签——“轴心时代”。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在《人的历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指出,那一时代“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开始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思想者的时代。在印度,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在波斯,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提出它挑战式的论点。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等先知。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们,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在轴心时代,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早期,那时候的先贤们尚不能完整地应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最早的主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充满创造力。那时候一下子在多个起源地涌现出多种文明(都是形象思维和粗糙的抽象思维所赐);各种文明竞相争辉,五花八门,看起来盛况空前,实质上却难以挑起人类理性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担。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刻意地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那么即将面临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断断续续和凌乱不清,判断和推理往往是盲目和依据不足。尽管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知识,但大多数都并不可靠,因为它们在源头上就并不严谨。 事实上,对于科学研究,必须强迫进入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才能建立经得起重复和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真正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恰恰是在与自然科学一起成长起来的,而轴心时代的古代圣贤并没有经历严格逻辑学训练,它们创造的自然哲学只能来自于形象思维为主与不完整抽象思维为辅的混杂状态的产物,其笼统性、非逻辑性和粗略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尽管这种思维促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地创造力,让那个时代的文明出现了厚积勃发的井喷式景象,但仍然不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直能到完整的的逻辑思维诞生,另一个灿烂辉煌的科学时代才真正到来。 现代科学是人类求真思维的显现,也是 “较真”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科学在基础理论方面构建了遵循客观事实的庞大体系,这一切都称之为“科学发现”,而不是科学创造。因为需要不断地质疑,永不停步的“真相”探索,才能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 古代医学为什么需要借助自然哲学?因为那时候,人类还缺乏拷问自然、追究事实真相的手段和能力。自然哲学像一个 “万能钥匙”,可以开所有的锁,但不能打开经过大自然严密包裹的所有的“保险柜”。只有具备逻辑思维的实证精神,才能逐步认识并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在这里,自然哲学的方法论有些失灵,因为自然哲学和经验并不能清晰地认识问题之所在,自然就难以解决具体的那个问题。最后,只能让位于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实证研究。 附:该文部分摘抄 按:我删除了攻击性语言部分,录取部分接近于事实的资料。实际上,中医学应该允许质疑,一个学科只能在质疑中进步,保护只会适得其反,从而丧失进步的动力。下面是部分摘录: 从秦始皇到末代溥仪期间生卒年份可考的 300名皇帝里,摸到70岁的只有16人,这16个里面活到80岁的仅有5人(详见《帝王政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剔除非正常死亡的92人后,剩下的208人也是疾病缠身,平均寿命仅47.6岁。哪怕到了清朝,从顺治帝到道光帝的200多年里,六朝帝王后代们的平均寿命仅为18-26岁,幼儿夭折率21%-43%,两个数据都与野生猩猩差不多。 根据对近代名绅家族族谱的调查,家族成员平均寿命、幼儿夭折率与野生猩猩都没有显著差别,与同时期欧洲人也无显著差别(包括 ①广东中山李氏家族1365-1849,近500年的完备族谱(20岁起编入)。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统计了清代135位民间绅士的子女死亡情况)。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所有传统医学对全人类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东西方人不论是在放血的熬草药的拜神的喝符水的,公元前的平均寿命是 20-30岁,1850年平均寿命才达到40岁。婴幼儿死亡率始终极高,而很多在今天可以相伴终身的慢性病或者只能在实验室里苟延残喘的病菌病毒,在过去都是满世界肆意收割人头的大BOSS。 直到鸦片战争前,当时国内公认最博学的人士余正燮说,中国人肺有六叶,洋人四叶,中国人的心有七窍,洋人四窍,中国人的肝在左边,洋人在右边,中国人的睾丸两颗,洋人四颗。 ——别笑,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这么认为的,林则徐还提出,洋人海上厉害但上了岸就废了因为他们的腿无法弯曲,建议诱敌上岸歼之。 拿最简单的三个悖论就可以否定有这么一个经络的微观系统。 ①医生在做手术前,必须清楚的知道那里解剖结构,如果一刀下去误伤了重要的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全世界任何主刀医生下刀前有没有需要了解经络的?经络穴位对于体表的按压针刺都会反应到脏腑去,为何对手术刀反而无动于衷呢?②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重要的经脉,分属五脏六腑,但是缺失下肢的人比比皆是,下肢的经络全没了,但是这些人除了不能行走以外,生理功能却是正常的,经络相连的内脏器官为什么不会损坏/罢工?③任何器官移植手术有没有需要连接经络的?孤零零的新器官失去了与全身经络穴位的联系,人居然没事? 事实上,中医的虚化是非常近代的事情。从战国《黄帝内经》直到清末,经络脏腑在古书的描述中一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清朝王清任历经 42年写出《医林改错》,连他想弄懂人体构造都得不断去刑场看、去找荒野横尸看,他指出经络即是血管,但是没人搭理他。古人由于分不清动脉静脉淋巴神经这些人体“线路”而得出了错误的结果,这不丢人,可悲的是后人在面对近代解剖学的冲击时做出的选择。1922年,为了反击余云岫对中医的批评,文人恽铁樵发表《群经见智录》作为回应,替中医界把五脏六腑全部剥离了血肉实体,改为虚拟化、符号化。1924年再发表《伤寒论研究》,又把六经六气也都虚化了。余云岫批驳说这人已经魔怔了,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跟着魔怔的是整个中医界。从恽铁樵以后,中医界整体虚上加虚,连带着气血、六淫、痰饮等等,把中医里几乎一切结构概念都虚拟化了。 屠呦呦收集了 2000多个治疟古方:全,部,无,效!青蒿素的发现来自于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这本书里写了其他20多条治疟疾的方子,包括:抱一只大公鸡然后大声喊叫、拿一个豆子切两半写上日月对着太阳把豆子吃下去、抓只蜘蛛配饭咽下去、头朝南边憋着气写一个鬼字等等,明显就是瞎编乱造,葛洪本人也只是个道士,并非什么名老中医。 唯一能碰瓷青蒿素的方子里,青蒿(香蒿)是不含青蒿素的,青蒿素在黄花蒿里(臭蒿),而中医是几乎不用臭蒿入药的。退一步讲,就算葛洪用对了植物,可是青蒿素遇热易分解,并且几乎不溶于水,屠呦呦都是用乙醚低温萃取才得到的,而古方的描述是用水绞汁喝。 ——显然,古人照方是不可能摄取到足量青蒿素从而治得了疟疾的。 把脉, ......其实脉搏只是心跳频率、强度,这两个指标心电图里都有,并且左右手都一样,脖子,脚背,额头,摸得到浅表动脉的都一样,你要非说脉搏里就是能把出别的东西来,......中医用手指把脉的敏感度能准确得过心电图?而现代医学至今都没有发现心电图与全身都存在着什么规律。中医之所以仅靠摁摁脉搏就知晓了你五脏六腑的情况,是因为古代中医以为脉搏是“气”在跳动,古人看到了尸体里空空的动脉管子,以为这里面是走气的,所以才有了把脉以及今后各种这气那气的说法。枝繁叶茂的玄学把脉体系就是构筑在这样的基础认知之上,不仅要三指扣脉、每根手指各有负责,还要区分左右手,再划分为几十种脉象,什么如盘中走珠、如雀啄、如波涛汹涌、如线等等,实则全是昧着良心胡扯。有兴趣可以查查复旦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16名中医教授一起诊断,四诊结果各不相同。 只请看官们注意一个规律: ——今天不论是大学科班、民间传人、学徒,任何中医学习者,他们学习什么书籍? ——今天几派中医起争执了,以什么解释为准? ——每当祖师爷的理论和方子有破绽,归咎为什么原因? ——今天有没有中医比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强?有没有中医敢自称比他们强? ——今天的中草药包不包含古人没见过的外国动植物品种?都9102年了,还不扩容扩容?咖啡可乐巧克力等等近现代产物有没有温热寒凉和君臣佐使的属性,现代中医有没有把它们开发到中药方里去? ——今天的中医可否发表几个新穴位、新经络?可否修改某条经络、某个穴位?可否把阴阳五行发展到六行八行?可否把某个性寒的改为性热? ——今天的中医可否举一反三,往动物身上拓展,搞个“猫体脉象诊断学”、“牛体穴位分布图”?可否对猫儿狗儿进行号脉诊断,对牛羊儿进行中草药阴阳元气调理,对老虎狮子进行针灸拔罐去除湿气,帮海豚虎鲸坐月子不碰凉水.......(这都什么鬼),有没有中医宠物医院治一下寄生虫、细小病毒、猫狗藓? 医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其认知成果往往是客观的、全人类共享的。存不存在德国碳原子,美国磁场力,英国电场力?为什么美国耗费 n亿美金n年时间三期测试研制出来的特效药,总是刚上市不久就被印度仿制?因为人家任何现代药物都要先通过FDA,并且要上架就得公布所有成分、制法、毒副作用等等,唯一保护它的只有一个专利期,专利期内高价回本盈利,专利期过后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这是对使用者负责、对医学进步负责、对全人类负责。(云南白药等等“绝密配方”以后另开篇幅diss) 例如枇杷补肺止咳因为像肺,枸杞补血补肾因为像肾并且红色,红枣补血因为红色,老虎很强壮凶猛所以虎骨酒虎鞭你懂的,穿山甲打洞所以通经络通乳,人参像人很神秘所以补,冬虫夏草能从虫子变成草很神秘所以补,核桃像脑就补脑,黑芝麻就让头发黑,牛奶就让皮肤白,蝙蝠晚上视力无敌但是不好意思老夫抓不到蝙蝠所以咱们就吃蝙蝠屎来补眼睛吧(夜明砂。古人不知道蝙蝠是用超声波,几百年来的屎全都白吃了 ...),燕子咳吐出来的精华凝结成窝所以燕窝润肺止咳,雄鹿嫩角充满生机而且形状那啥所以鹿茸补气壮阳,水煮驴皮既不含铁又缺乏必需氨基酸为啥还能补血,因为咱阿胶补的是“血气”,这已经不在人类语言理解范围内了… 可是: ①为啥不是黑芝麻让皮肤黑,牛奶让头发白,鹿茸让你头上长角,虎鞭让你一次三秒呢??②常见食物为啥就不涉及以形补形了呢,为啥不是吃米饭美白,吃烧腊长出翅膀,吃鱼获得水下呼吸技能,吃蔬菜学会光合作用?常见食物那么多,你早该吃成怪物了呀。 我起个头:博尔特多吃点猎豹,菲尔普斯多吃海豚,詹姆斯多吃跳蚤,泰森多吃袋鼠,国足坚决不准啃猪蹄,建议多吃在水族馆工作的海豹(吸收停球技术)。对于老百姓,最强补品当属医院里割下来的恶性肿瘤,它们能无限分裂疯狂生长,拿去泡药酒多么补气壮阳延年益寿啊(这么显而易见的大补药怎么就我想到了呢),其次就是水熊虫和灯塔水母了,它们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就是太小太少了,建议炼成丹丸服用。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中医思维”的对话
fqng1008 2019-3-1 17:41
在一个中医的群里,有同仁谈到“中医思维”。事情从一篇转载的文章开始: A :链接“人民日报:打中医牌子却走西医路子”(文章来源:2011年5月5日,主要是关于几位院士和国医大师的采访) 从“西学中”到“中学西”,中西医结合不仅没有拯救中医,反而遭遇尴尬命运。西医不搞中医了,中医也不搞西医了,中西医结合成为多余的“第六指”。“西学中”学到最后,还是偏向西医;“中学西”学到最后,连中医都不信了。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医院的根基是“中”,但现在都往“西”那边跑,搞中西医结合,其实是个收费机制问题。 B :中学西是必要,关键是要坚持中医思维,西学中基本学不出来,只有少部分人学的好,西医学中医是必要的,现在西医乱用中成药很普遍,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人普遍懒惰。 C :经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训练,又缺中国传统文化诗情画意等形象思维防护,加上以西律中,以西护中的管理机制的中医院里,中医独善其身难矣!何况还有病人、中药等因素支持不了“中医”疗效评判,长此以往中医不中将必然! 司外揣内@吴玉玺   的头像的书法“醫”可以看出您的学术之“神”在中医本体,但红色之底反映文化之形仍需依附政策体制机制,所以传承中医学术,必须正本清源从中医“文化”土壤上培植! 当科学化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时,中医结合上西医的科技成果姓“中”的不多! D :A老师,什么是中医思维? E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重要!我的理解:整体思维? D :C老师,是诗情画意的形象思维,对吗? C :D老师,   您的反问科学严肃认真! 中医形象思维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言,如:诗情画意式多反映在江浙沪皖一带中医思维特征,与两广务实生活化中医思维特征有别。另如中医辨治思维有倾向,有君臣佐使沉稳的杜甫“茅屋”可不为“秋风所破歌”,有白发三千丈的李“飘逸”,也有王维“明月松间照”之空灵。所以才有十人十方及流派特色!在此仅举诗情中医辨治,至于中医与画意,我有专业体会,留作后话! F :天人合一? G :万物类象? D :C老师,科技求真(C的个性签名),要强调逻辑思维。 C :中医学术的人文求善是建立在“科学求真”之上的“医道”,过份强调“科学求真”传承中医可能失去完整的中医学术体系,不要以为我们这些院校教育的科班生掌握了几根学术骨干就自任是中医传承人了,既骨感又丰满地继承中医才是最好的“创新”! F :还没继承谈啥创新? D :没有逻辑思维,科技何以走远?没有创新,就没有张仲景。 F :你找个井一跳穿回汉朝问问当事人,才对得起科学精神。 C :中医形象思维重于逻辑思维,要认识中医理法方药的逻辑思维并不等同科技逻辑,非黑即白地所谓科技求真逻辑已脱离了中医“气一元而象万千”学术思想,D,   您算“科技中医”一脉! 按:这是一个缺乏逻辑学教育的民族,大家难以交流,难以沟通。对话只能到此为止,如果再讨论下去,肯定不欢而散。因为站队思维,已经牢牢地驻扎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七)
fqng1008 2019-2-21 23:46
李明远: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用您的话说,用“光谱仪替代低效的色谱仪”等同于“用小客车替代挖掘机”。您所说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等同于“用白炽灯”照照舌头,然后告诉受检者,“你的舌苔在那儿”。数码相机这回“悲哀了”,换了个“马甲”,就给改“姓”了。 赵宏杰:链接 “光谱法舌诊度量化......” 李明远: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互联网上不用“防火、防盗(强盗)、防小偷”,但切记,要防形形色色的“大忽悠”。 赵先明: 全民创新变成全民忽悠,跟当年全民大炼钢铁一样。 李明远: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赵先明:很多的科研经费都浪费掉了,出不了什么有用的成果,因为真正埋头搞科研的人拿不到经费,不搞科研的领导拿经费易如反掌。 李明远:这是中国 “特色”,一些人,什么都想要,但只会“巧立名目”。“胸无点墨”却要“硬撑门面”。 刘为立:【谎称 “预防宫颈癌”HPV疫苗的噩梦终于到来:美国法院开始庭审HPV疫苗审批机构和企业可怕的腐败!】庭审披露:HPV疫苗“临床试验”的死亡率(85/100,000)竟然达到宫颈癌死亡率的37倍!“临床试验”期间受孕儿童出生缺陷是对照组的5倍,流产率增加了一倍,接种HPV疫苗女孩的生殖问题是背景率的10倍! 圈子里才看到的。还不知真假? 聂广:我问问。 刘为立: 聂广:她是武大病毒所的,专门搞乳头瘤病毒,得过国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与湖北去年新当选的院士合作多年。 链接 “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马丁院士......”。 刘为立:那是权威。 聂广:链接 “这一张旧船票”。 李明远:聂教授,希望您的 “旧船票”依然有效,这是一张无限期的“船票”,随时可与时代之船漂泊四海。作为一个外行的感受,中医在思想上的开放(解放)对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过去四十年在这块土地上的改革大潮中,中医似乎走得慢了点儿,这与思想开放程度不无关系。现在有一群“老头(太)”,当年的“小伙(姑娘)”,亲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头脑应更清醒、经验应更老道。只要找准切入点,大胆探索,总会有所获。现代医学是与现代科学相伴随而诞生的,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及其现代医学的结合,一定会洗心革面,获得长足进展。 丛远新: @聂广(深圳三院) @李明远 聂广:谢谢李教授、丛老师的夸奖和支持,竭尽全力吧。 李明远: @聂广(深圳三院) @丛 共同努力。 聂广:在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经抽象后,一切科学都是数学。从依据看,一切判断都是统计。 ——统计学家拉奥(C. Radhakrishna Rao)在名著《统计与真理》扉页上的三句话。 链接 “昨天,中药登上了《柳叶刀》”;链接“姜良铎:杏林圣手悬壶济世”。 李明远:聂教授, 好一个“六级管道工”!一个“老中医”变成了“管道工”;一个“老油气储运”变成了“中医粉”。“经络、血脉”,“油气水电”,异曲同工。附去年发在我们同学群的一篇短文。 链接 “不通则痛”。 刘蓬:链接 “严重荨麻疹轻松治愈”。 聂广:链接 “中医学与形式逻辑(8)”。 三火:太美啦!链接 “中药情书,美哭了” 聂广:链接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1-3)” 林肇昆:链接 “严兴华医师主讲......”。 聂广:链接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14)”。 李明远: @聂广(深圳三院)  林肇昆: @聂广(深圳三院)  聂广:谢二位兄长 ! 林肇昆:链接 “川普正式签署针灸将纳入......”。 聂广:   刘为立: @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李明远: @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链接 “灸之六:神经......”。 防病、治病应以调理、恢复人体的 “自身调控”机能为本。 聂广: @李明远  李明远: @聂广(深圳三院) 中医肖相如:  链接“纯中医,不切实际的幻想” 刘为立: @中医肖相如,其实,问题的本质就是中医医生的质量不合格,即中医医生根本没有学会中医,根本不会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病。 而导致中医医生不合格的原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中医教育名不符实,对现行的体制内的中医院医生的评价体系也不是中医的体系。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从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到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完全不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 说到关键点上了! 我理解的他们想搞的 “纯中医”医院可能指的是“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尽量都用中医的,不用西医的。 聂广: @中医肖相如 、@中医刘为立  李明远: @中医肖相如 、@中医刘为立 与中医院校的情况类似,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存在同样的管理问题,学校的实际教学、管理目标并不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相当一部分 “教授”自己就“不会看病、治病”,滥竽充数,导致一部分学生“虚度时光”,没有学到真东西。而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在此情况下,这些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真本事,只能“混饭吃”。 对于中医的发展,只要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与现代医学密切交流、沟通,将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充填于中医学的框架,将 “西医结合进中医”,而不仅仅是“中医被西医所结合”,就一定会有明显改观。大势所趋,大势不可逆! 中医肖相如: @聂广(深圳三院) @李明远 @中医刘为立。 林肇昆:以上诸位讲的太好了,都是我三十多年来苦恼,愤怒,忧虑,亟欲表达的呐喊之声。谢谢,诸位老弟。 刘为立: @李明远 的确如此! @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聂广(深圳三院) 问候两位学兄! 李明远: @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中医刘为立  刘为立:不论真假。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现象。 链接 “广东确有专长考生团摆擂......”。 聂广:链接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21,22)”。 上面,转来肖师兄的部分公众号文章,请各位阅读和质疑。 重构是他的理想,师承是他的传播方式。 中医肖相如: @聂广(深圳三院)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聂广: @中医肖相如  肖兄,正在写书?书名是什么? 中医肖相如:现在没有着急写书,主要在考虑能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的问题梳理一下,然后看看能不能相对规范的表述。我觉得你这在方面其实比我更有优势,我的知识结构不行,知识面也不够。你如果有空可以来北京,或者我去深圳,我们探讨一下,现在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聂广:何裕民 1989年提到这个问题,但他没有着手。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人呼应。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多交流 肖兄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可能需要一个团队。 聂广:链接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23)”。 各位教授,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中医学体系的现代重构性研究项目已开始筹谋,肖教授正在进行方案设计,请大家献计献策!! 方案应该以实用性、自洽性、简洁性为三大原则,各位意见如何? 陈宁:重构的现代科学理论基础? 聂广:价值在于中西医在当代社会的互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肖兄,初读 方证是《伤寒论》的核心“,颇震撼。后来一想,仍然是经方学派观点,而且不能就此推翻辨证论治。 即便如此,先识证 (病),后寻方(药)仍然是临床程序,也即辨证论治。 中医肖相如:中医的治疗对象就是证,所以中医的治疗都可以叫辨证论治,但现在的辨证论治有了自己的一套,被抬的太高,并掩盖了其他。 聂广:关键是,证的体系如何划分 ? 的确,目前的分型辨证有简单化倾向,并一统天下,掩盖了中医的其他治疗策略,如特异性方药等。 中医肖相如:所以现阶段迫切的是要对中医的基本概念进行规范,让我大家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基本概念,即如你所说证怎么规范?不能各自为阵,同一个名字之下各自一套。 没有规范的医学疗效很难保证,也难以传承,也难以交流! 聂广:目前的实证研究比较失败,规范化研究要结合逻辑规则。概念要有明确定义,最好具备可操作性。 分类也要符合规则,例如证候分类、病因分类等。 王维武:可不可以不人为地分什么证,而是根据症状体征的自然呈现,结合现代医学标记,用非线性的方法来 “客观”分类(这个类可以称之为“证”或其它术语),并结合疗效反馈,以疾病为单位,将证的分类与疗效结合起来才有说服力,才能通过“开源”的方式不断完善。 聂广: @关河梦 中医诊断学专业已经做了大量类似工作,但由于起点于分型辨证,成效不大。 难点是,严格按逻辑规则构建,就会变成 西医(或与西医差别不大),不完成逻辑自冾,就无法实现规范化、客观化。过渡性策略是,找一个平衡点,以减少变异性。原则是部分自冾,立求实用,突出简洁。 王维武:个人浅见,完全不分型也是一种分型,只不过类别只有一类而已。所以其实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分不分型,而在于其合理性。为什么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分型?怎么能保证这种分型的合理性?基于实践大数据,通过 open source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将分型不断优化。这样将来“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才不会矛盾。专病专方可认为是只有一个分型的特殊的“证”。 聂广:日本汉方医就是这个路子,即辨病用药。因此,他们的西医稍做培训就可以上手。 王维武: “证”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好界定。主观随意性太大。如何将这种主观性客观化、定量化是一个前提。但是既往线性研究方法显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在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使得这种可能性大大增加。 聂广: 人工智能值得尝试,但能否如愿还要再看。 八纲辨证可以改造,分期辨证可以考虑。 陈宁:链接 “国医大师徐经世......” 聂广:事实上,传承中医思维的人很多(民间中医热情很高,学习非常努力),为什么还要惊世骇俗,好像中医马上要灭亡似的?我相信,中医不可能灭亡,有我们这么多坚守者怎么会?。 聂广:既要有中医思维,也要有现代思维,才能将中医带进未来。 刘为立: @关河梦 “证”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好界定。主观随意性太大。 所谓 “方证对应” “辨证施治” “有是证用是方” “证”在这些概念里到底是如何界定的?包括哪些内容? 病?症状?体征?体质?病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聂广: @中医刘为立  有人称非逻辑(包括直觉)思维为野性思维,从这个角度看,则逻辑思维是一种经过驯化了的思维。因为它处处讲究规则,不至于乱象丛生,但非常呆板。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思维是治愈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热度 9 fqng1008 2018-9-9 17:27
今天,在微信里读到《 几度风萧 》公众号文章“易中天: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网上搜索发现,这篇文章来自《凤凰网资讯》原文是“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我觉得,《 几度风萧 》的标题改得好,醒目很多。 文章读过之后,联系自己这段时间关注的“轴心时代”与科学时代“以及“自然哲学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感觉二者的本质差别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 认识 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 审美判断 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 文学语言 、绘画线条色彩、 音响 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 。 所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象这一概念,总是和 感受 、体验关联在一起,也就是用直观形象和 表象 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运用形象思维的人,往往存在明显的情绪化特征。而相对应 逻辑思维 ,指的是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因此,运用逻辑思维的人,往往比较理性,获得的认识往往比较接近客观现实。 因此,谎言和愚昧往往在形象思维的人群中流行,而止于逻辑思维。这就是本文的初步结论:逻辑思维是战胜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那么,易中天写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显然,二者皆有。因此,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长有短、有利有弊,而且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至于易中天撰写本文的功过得失,建议各位“理性思考”,不要“情绪化”用事。 附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 鸦片战争 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的不断撒谎。 作为最高统帅的道光皇帝,其实是在谎言中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和做出决策的。这又焉有不败之理?可以说,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这场战争之所以失败,甚至大清帝国之所以垮台,原因之一就在于朝野上下都变成了鸦片鬼,一天不吃就无法生存,最后终因吸食过度中毒而死。 因此,要想“救亡图存”,唯一的出路是“戒毒”。但这并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积习难改。一个吃惯了鸦片的人,一天不吃就没法过日子。一个撒惯了谎的人要他不撒谎,也比登天还难。 再说,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 谢晋电影《鸦片战争》剧照 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这就是: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是鸦片,也不管它叫鸦片,而叫做“天朝体面”。有时候,也叫“爱国主义”或“英雄气概”。 众所周知,(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民族都沉浸在一种天朝大国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在我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天下”。天下的中央住着我们,叫“中国”。中国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叫“天子”。天子的王朝是最伟大的,叫“天朝”。天朝的臣民是最优秀的,叫“华夏”。周边那些国家因为离天子太远,无法接受天朝的礼乐教化,因此不开化,是野蛮人,叫“蛮夷”。“蛮夷”和“华夏”之间,是“君臣”关系,或“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关系,根本就不平等。“蛮夷”到“中国”来,要么是来“朝贡”的,要么是来“观礼”的,要不然就是来“乞恩”或者“喊冤”的。因此“天朝”无“外交”,只有“理藩”(即打理“中国”与“藩国”的事务)。直到耆英等人签订城下之盟时,使用的也仍是“恩准”字样(比如“恩准”五口通商)。明明是人家强迫我们订立不平等条约,还要说是我们“恩准”,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然而不说“恩准”是万万不行的。不说,就是“大不敬”,就是“卖国贼”。 同样,不说“逆夷”“闻风慑服”,“实无能为”也是不行的。不这样说,就是“胆小鬼”,就是“助夷气焰”,就是一屁股坐到敌人那边去了,谁敢担这个罪名?也就只好说“夷不足畏”。 当然,夸大敌情的时候也有,比如说到1841年第二次定海之战时就是如此。在许多论著中,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定海之战 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两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血战六天六夜”,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2时许结束。整个战斗中,“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只付出了战死二人、受伤二十七人的微小代价”。敌情,或者说我方的壮烈程度显然被夸大了。 夸大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清方官员在报告中伪讳粉饰已成风气”就是。 所谓“伪讳粉饰已成风气”,也就是吃鸦片吃惯了。但这种尚待核实的说法在当时和后来却几乎视为信史,一些以“严谨治学”为标榜的人也宁信其真不疑其伪,就值得深思了。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鸦片的毒素已渗入我们民族的骨髓。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吉利”的话、歌功颂德和“鼓舞人心”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 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经过了处理的信息,其中不好听不顺耳的部分已被过滤,好听顺耳的部分则被放大。这样的信息,即便有一定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也是不真实的。老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靠不真实的信息来指挥战争,你说是该胜还是该败呢? 清道光帝 战败之后,能做的事情也就是道德的谴责了,包括将1840年的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人发动那场战争,绝非为了走私鸦片。 相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其对驻华使节的训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定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他还训示:“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 事实上在《南京条约》中也没有开放鸦片贸易的条款。因为在英国人那里,这原本是一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正如费正清先生《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所言:“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但即便是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为此发动战争也不得人心。因此英国政府提出的战争议案最后只能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而且被“反战派”在议会辩论中称为“鸦片战争”。 可见这个说法是英国人用来讽刺自己政府的。我们跟着英国的反对派这样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当真以为那就是“鸦片战争”,并由此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那恐怕就反倒有点吃鸦片的味道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科研表述,是一门学问
热度 17 weijia2009 2018-4-5 08:30
科研表述,是一门学问 贾伟 最近几年,我发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可能是其整个研究生培训的第一要务。很多学生一进门就得加紧培养其口头和笔头的科研表述能力,到毕业前再临阵磨枪就太晚了。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课题以清晰、简短的语言讲得逻辑严密、通俗易懂并且能引人入胜,着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几次开组会时,我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工作组织一下,用3分钟的时间汇报出来,结果学生们大都过不了关。我跟大家说过电梯演讲(The elevator speech)的概念。这个概念出自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次失败经历,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时,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那个董事长问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里的30秒钟时间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自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汇报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听明白。他们认为,凡事要归纳在三条以内,人们一般记得住一二三,记不得四五六或更多的东西。同样道理,我跟组里的学生讲,咱们得学会用不超过2-3分钟的时间说清楚你是谁,做的是什么课题,其意义何在!如果你能按时说完,对方听明白了,表示你具有了做学问的基本素养。否则,得想想是不是入错行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只好写封长信了”。(“I didn't have time to write a short letter, so I wrote a long one instead.”)这话听着有点怪,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要简明扼要地说清一件事,其实比娓娓道来滔滔不绝要更花力气。 做科研的,一辈子要经历很多演讲和交流的机会,而机会到来时,要能够一开口就引起听者的注意。如果你是本领域的实力派人物,无须多言,亮出名号就行。解放战争中,有一次林彪乘坐的吉普车陷入泥淖中,附近有路过的部队,立即来了十几名战士喊着号子把车推出泥淖。在一旁踱步的林彪心情不错,走过去问其中的一个小战士:“你是哪个部队的啊?” 小战士挺着胸脯大声说:“老子是林彪的四野!”林彪听完嘿嘿一笑,慢悠悠地回了一句:“老子是四野的林彪!” 两人都很自信,各用一句话几个字就让对方印象深刻。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本事不含糊,但知名度不够,介绍起来可能要转个弯,得多用几个字。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赵敏有一个武功极高的手下叫阿三,想上阵跟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PK一下,怕大家觉得他资格不够,便自我介绍“小人最近也没做过甚么事,只是在西北道上曾跟少林派一个名叫空性的和尚过招,指力对指力,破了他的龙爪手,随即割下了他的首级。”这样的开场白立即见效,书中是这么说的:此言一出大厅上尽皆耸动,空性神僧在光明顶上以龙爪手与明教教主张无忌拆招,一度曾大占上风,明教众高手人人亲睹,想不到竟命丧此人之手,以他击毙少林神僧的身份,足可和张三丰一较高下。 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展露的也都是这样高举高打的姿势,有时候你听他说了很久,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的,师从哪个大牛,博后在哪个诺奖实验室做的,跟谁谁经常在一起吃饭等等,但最后你还是没搞清楚他是做什么的,手上工夫到底怎么样。 最近几年,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自我介绍出现了不同的画风,可以隐约让人感觉到一种非典型“天朝科技焦虑综合征”。譬如你常听到:“最近我们有一个突破,一旦验证出来,那就是诺奖级的!”或者说:“现在我实验室正在做几篇文章,马上要投两个20个点以上的杂志,呵呵,今年的小目标吧……” 碰上了你不得不张大嘴巴回应:“哇喔,太棒了!向您学习!巴拉巴拉……” 当然,如果对方是比较熟的后辈,我会直言不讳地说:“别扯那些个没用的,说说你具体在做什么!” 2008年我离开上海,第二次去美国农村“插队”,接受当地群众的再教育。一天我在上班,秘书过来告诉我,有一批当地的年长居民下午要过来参观我的实验室,我们学院院长也要过来参加迎接。我心里有点诧异,一帮老太太吃饱了没事干跑我这儿来干什么?但转念一想,这应该是件大事,马虎不得。她们是谁?她们是纳税人,也就是我们做科研的衣食父母啊!这个地方建了新实验室,还不远万里从中国聘了个教授过来做研究,州里为此花了很多钱,当地纳税人过来了解一下这钱是怎么花的,应该的!于是乎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热情洋溢地给二十多个老太介绍了我们的代谢研究,记得当时还举例用一杯茶如何在我们体内发生成分的变化来讲代谢的概念。整个接待过程,我一直在努力地向这群老人们表述几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我在做什么研究?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为什么要从上海跑这儿来做这些研究?参观的人离开后,我发现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出现内力不支、真气溃散的迹象。终于发现,要忽悠几个学界同行并不难,要把大妈们提的这几个貌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回答清楚,还真是不容易! 那一次接待北卡老太太参观团后,我的内心有了点小波澜,开始怀疑自己的科研人生,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开始重新考量自己的科研人生。当我面对一张张纯真质朴的纳税人的脸介绍自己工作时,我的内心也在悄然自问,我到底是谁?我做的是什么?我的工作有意义吗?我喜欢这么做吗? 前阵子读到一篇鸡汤文章,主题意思是说,比事业更重要的,是人生选择。文章中讲了达特茅斯Tuck商学院的John H. Lynch教授的一个故事。Lynch在当教授之前曾在Knoll(一家大型家具公司)做CEO,任职结束后当了三届新罕布什尔州的州长,也是该州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州长。在竞选州长之前的两年里,他选择了全职做自己女儿所在的女子垒球队的教练。一次,他与他的太太参加一个上层社会的聚会。参会的人都是银行家、高管、咨询师们,都在自豪的“表述”着自己的工作与成功,各种的点头和赞叹,只有教授没说一句话。后来大家好奇的问教授:“您是做什么的?“ 教授说:“我是我女儿学校女子垒球队的教练!” “哦,是么?” 在坐的很多人神情出现了一种“这么高大上的聚会咋混进了个无业游民”的细微的变化。 “我实现了我自己现阶段的生活目标,我每天都能跟我的女儿和家人在一起,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教授补充了一句。 “……” 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样一种别致的表述方式直戳人的心窝,直接灭了那一群牛逼哄哄的伪成功人士!当然,这种表述也告诉我们,不论咱多努力,总有人在你前头做得更快、更好;不论你水平有多高,总有人高过你一头!如果我们采用一种不同的视角,不看别人只看自己,跟自己过去相比,想想当初入门时的预设目标,你会顿时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你事业、家庭都还过得去,你不用像那些牛人一样左支右拙焦头烂额,或许你现在已经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了,或许,咳咳,咱们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啦! 所以说,我们要不忘初心!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你会重新构造自己的人生评价指标,你会放下很多负重,平添各种自信!另外一点要记住,我们学术上的表述也是随着人生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越是自信,你表述得越是清晰得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种表述。
29308 次阅读|27 个评论
学以致用——在外企面试安全助理时遇到的一个问题
热度 1 basil1990 2014-5-21 12:05
To know and hope is not enough; we should learn to use and do it. ——Bruce Lee 事情过去近一年时间了,但我却时常想起,今天早上突然又想起来,再结合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事例,想谈谈关于“学以致用”这一问题的看法。 大四毕业实习期间,获知苏州的“礼莱制药”公司急招一位实习安全助理,于是便和另外一名同学动身到苏州去面试,后来的结果是同去的同学被录用了,我只能默默地接受学校的实习安排。 当时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从英语口语到临场发挥,我确实不如我的同学,我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学习成绩,但是我却没能很好的突出这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人事部经理和安全总管问的两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并时刻提醒自己。 人事部经理: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办?(我问了一下当事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闯红灯,人事部经理说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物、环境的特殊限制) 安全总管:用英语谈谈你在实践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我当时的回到相当的幼稚,没有一点逻辑,也思虑得不够周全——这也正是我的缺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对他说,嘿,兄弟,别那么着急嘛!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在试图用英语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又不会讲故事,于是我就结巴了好久,最后~)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我失败了,当时认为是在于自己太过轻浮,在于自己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等,能找到一大堆理由。但后来我把他变成了一个另外一个问题,即“我怎样做,才能回答好这两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 我刚刚百度了一下“如果你看到闯红灯”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50,000个 ”,我先随意摘抄一些回: 1、问:假如你看到一位同学正要闯红灯,你要如何劝诫他不要闯红灯?答:生命只有一次;咱这肉身撞不过车啊 2、问:当你看到有人闯红灯、跨越道路上的栏杆的时候,请你写出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劝阻这种行为?答: 痛快一时,悲伤一世。宁让三分,莫争一秒。您这一举动,可能导致你终生后悔。停下你的脚步,带来一份安全。你每多走一步,离你家人就越远。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 给他人让路,为自己着想。 礼让为荣霸道耻,各行其道皆欢。 3、问:看到有人闯红灯,你该怎么做?答:我坐车过马路 被一辆闯红灯的车刮到 我看到有人闯红灯就想到我的事 不知道该不该去劝阻;不用了 好象红灯上面都有个监控器,车子如果超速、闯红灯,监控器都会自动拍照。 综上来看,要么是不理会,要么是说教,要么是安全标语,主动制止的占少数。 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问题(要分是实际情况,还是学术讨论,同时这个问题是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我必须要结合我的专业来回答);接着,我要清楚其事情发生的起因(为什么闯红灯?但在实际中我是不会知道其真正原因的,在学术研究中会有详细分析);然后,我要分析闯红灯这一危险行为在当时情况下的风险(由车辆速度、距离、数量,道路间距、气候条件,人的速度、生理情况、心理情况等决定);最后,我要给出最合理的决策与措施(立即阻止、言语提醒、不管)。这样的思考要在1~2秒内完成。 通过以上的思考分析后,我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到就有逻辑性了,那么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单从这个问题来看,它属于我的专业范畴,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第一,从实际情况来看,闯红灯属于危险行为,但危险行为不一定导致事故,因为还要考虑风险概率,我会根据现场情况的临时判断来做出三种行为,即立即阻止、言语提醒、听之任之,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措施;第二,从学术研究方面来教案,闯红灯属于道路安全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安全心理学、行为学、安全分析、安全评价等等,当然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几乎涵盖各个领域,安全知识在各个领域中也是可以通用的,那么我会去分析他为什么会闯红灯,闯红灯出现事故的致因因素有哪些,导致事故后果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各自所发生的概率,我可以用LEC安全评价来举例: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 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经过严格的分析之后,我会给出相应的决策措施,如加强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惩罚、完善安全标志、完善安全奖惩措施等等,或者把这个案例作为典型案例与员工一起分享,让他们理解我的工作,知道我的为人处事等;第 三,闯红灯这一问题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来,比怎样预防“三违行为”、怎样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怎样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怎样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怎样做好安全培训SHE、怎样做好安全标准化等等。谢谢,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希望您能满意。 我想这种有“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经历,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学习与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对待并思考每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成长。与此同时,个人表达能力涉及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内容,表达情感等等因素,需要多加锻炼,多说才行。 我的思考结果是:首先,我要用一种别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插叙,倒叙等,我的常用方法是总分,突出重点,抓住主线再一个个阐释);其次,我要用一种良好的交流方式(自己叙述,演讲,与对方互动,文字、图片、视屏宣传等,我喜欢的是互动);最后,就是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用词要准,我经常生造词这样是不行的,然后是吐词清晰,不要太着急,说慢些,毕竟我是四川人)。 我根据我的思考结果所指导的行为是:多看,多写,多读。每天要看新闻,书籍,要写日志,做笔记,要被单词,练口语、朗读。 我想这种有“指导行为”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接下来谈谈关于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共同案例。南京工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火灾、隧道、土木、化工、爆炸等工程领域,以及事故调查分析、安全评价、安全标准化、安全培训等时机应用领域,相对来说,实力是相当强的,在全国的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最高是第3,现在是第6)。最近我们学校刚刚接了一个大项目“神华煤制油工艺安全保障系统”。 我百度了一下“神华煤制油”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80,000个 ”,其搜索关键词有如下一些: 我粗略的分析了一下安全工程专业的招聘情况,如下面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历都在硕士以下,多为专科(专科生多为硕士生教出来的);第二、社会经验在2~5年不等(研究生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工作性质,是可以算工作经验的,同时以上两点说明现在安全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重经验,这会导致安全工作只局限于形式);第三、安全工作分工艺安全、人事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安全管理,综合一点的是SHE。(在国外,做安全的都是高级工程师,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很高成就与威望,能够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也就容易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而国内情况迥然,直接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支撑,安全因此被架空而流于形式,因此安全工程的学生必须得找到一门能与之结合的技术多加学习才行) 学习一是为了获取知识,二是为了成长,三是为了适应社会。 我想这种有“工作需要”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多谢,共勉!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3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热度 5 fdc1947 2014-5-2 15:20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 —— 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4 月 30 日,梁进教授为了“ 祝大家五一快乐 ”,写了《 博主灯谜(7) 》,给大家出了 25 条谜语,谜底都是科学网的博主姓名,引起科学网上好些灯谜爱好者的欢迎。其中第一条灯谜的答案无人猜出,梁进教授在今日中午公布了谜底。 这条谜语的谜面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大家猜了许多答案。略靠一点边的有:颜宁(宁,南京,秦淮河的景色),宁静(秦淮河上的气氛),钟西舟(在钟山西面的秦淮河舟上所见),蒋高明(秦淮河上朦胧一片,蒋山(即钟山、紫金山)上高处则明亮)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扣上谜面本身“烟笼寒水月笼沙”。所以都不确切。 后来我想到,必须扣着七个字,既然是“烟笼寒水”,水面上一片朦胧,看不清楚,“月笼沙”,月亮照在沙滩上,沙上应该看得清楚,水在河中,沙在河边,因此射出“周可真”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为此,我也很得意。 但是,博主公布的答案是“肖陆江”。两个答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上面已经分析的那样,答案“周可真”的思维是“严谨的”,符合逻辑的。完全从这七个字本身出发,把它分成两截,仔细研究,找出其差别。得到了中间看不清,周围看得真的结论。这是分析的方法。其思维是逻辑思维、科学家的思维。从猜谜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 答案“肖陆江”则不然,它是从这句诗句所显示的一种气氛、一种形象出发,那是一片朦朦胧胧,分不清江上岸上,沙上水上浑然一体,因此“肖陆江”。这是诗人的思维、文学家的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它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而是看诗句的整体意境。 显然“肖陆江”更符合诗人诗句的原意,“周可真”是曲解了诗句。虽然打灯谜往往需要曲解,但是,能够正解还是要正解。 这两种思维,一种是文科的思维,另一种是理科的思维,理解诗人还是要用诗人的思维。所以“肖陆江”胜于“周可真”。 有意思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博主周可真是一位哲学家,似乎略近文科,肖陆江则是一位科学家。 感谢梁进教授,让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五一节。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47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国人抽象逻辑思维缺失问题,一定要马上解决掉(修改中)
热度 1 coltec11 2014-3-14 23:05
思维程序是大脑执行的处理(外界传入、内部储存)信息的过程步骤, 是大脑的基本功能。 大脑执行的信息处理程序包括:信息能量的感知、采集、编码、储存、验证、利用等步骤。 掌握有效的思维程序,能够提高处理信息的种类数量,提高“信息树”枝、干、叶掌握的数量,利用效率。 抽象与逻辑,是对信息处理相反的两个过程(思维程序),在信息的 各个 处理步骤上生效; 在意识载体中,它们能够建立起一个个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反馈控制循环。 抽象是对事物结构、过程中的相通、相似部分进行总结的操作,是一个信息采集、规律总结过程; 信息抽象操作,得到的是事物结构、过程(包括参数部分)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规律; 逻辑,是把总结出来的事物结构、过程规律,进行利用的操作, 逻辑推理是把事物不变或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规律,用来重建 验证过去,推测未来,把握现在。 中国人写的文章,哪怕是科技论文,都难以看到几张图片对对象进行描述; 我们大多数人讲话时,其实脑子里是没有描述对象详细的结构、过程的, 很多话,都是对别人的话的模仿、简单的复制拷贝, 中国人创新能力低下、科研思维、理论总结能力匮乏,都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失造成的。 什么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是对思维对象进行的“操作动作”。 “抽象”对应的思维动作,就是去抽取事物结构、发生发展过程、参数中“相似/相像”的部分。 信息一定首先在脑子里建立起结构图像、过程,有思维图像,才能进行抽取“相像部分”的操作。 “抽象”思维也是一个信息采集、规律总结的过程。 而“逻辑”思维,是一个反向操作,就是把总结出来的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规律,用来: 1 )对过去事物:进行重建 、验证,其 结构、过程; 2)对现在事物:控制其结构、过程; 3)对未来事物:进行推测。通过未来事物的结构、发生发展的走向、步骤,找准未来方向。 除了视觉信息能在大脑中直接建立结构、图像、过程外, 声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信息载体都可以在人脑中建立起思维图像, 并进行抽象、逻辑操作。 因为人类80%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传入大脑的, 所以,人脑中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以视觉信息为主,即对视觉结构图形抽象、逻辑处理。 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缺失, 除了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抽象思维”,什么叫“逻辑思维”, 大多数人脑子里,其实有的就是上面几个文字而已,不理解其真正含义外, 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找到问题的原因,编写出有效的提高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步骤,是本记录主旨。 信息 = 事物的结构 + 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 结构/过程参数 不论传入大脑/意识载体的信息载体是视觉、声觉、味觉、嗅觉任何形式, 都应该能在意识载体中建立起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才是意后者的进化方向。 抽象、逻辑思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去处理信息,即事物结构过程参数。 在现在的生物进化阶段,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能够在脑子里形成一定的图像结构, 达到一定程度的事物结构、过程信息处理能力, 其中以视觉信息的抽象、逻辑能力最为强大。 相比之下,味觉、嗅觉对一个事物结构、过程进行精确处理的能力还很低下(一些动物的味觉、嗅觉能够达到很强的信息处理要求,如狗), 人脑中80%的信息来自视觉信息,视觉信息处理在意识载体进化过程中, 是出现最早、采集信息种类数量最多、进化最完备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映射到大脑后,也是有思维图像产生的 不过思维图像的结构、过程清晰度、可控性、验证性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它们的信号源属于近距信号,种类数量比较少 在意识载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是没有建立起同视觉信号一样高效、精确的信息处理系统, 因此,在本文中不讨论味觉、嗅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结构图形过程信息,我们可以总结为:像素型信息,图片型信息,视频型信息。 它们都是抽象、逻辑操作的对象。 以下抽象逻辑思维的对象均以视觉信息为对象。 抽象逻辑思维与信息处理、理论构建的关系 信息 = 事物的结构 + 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 结构/过程参数 思维过程 = 对信息的采集、编码、储存、验证、传播、利用 抽象思维 = 图形图像思维 = 找事物结构、过程的相似处的思维 逻辑思维 = 用事物发生发展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进行对过去事物的“复原”“再造”, = 对未来事物的“推测”“设计”处理 = 对现在事物进行判断、控制。 抽象 = 抽取事物间相像的部分 = 总结归纳 对视觉信号来说,脑子里有图像,才能去抽取“相像” 的部分。 我们把生物进行“抽象”(抽取相像的部分)就可以总结归纳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阔叶植物、针叶植物等种类,再对这些概念,进一步抽象,就可以拿出界、门、纲、目、科、属、种,一整套生物信息体系(信息树);遇到一个新物种,通过其结构、结构参数,所处的地理环境,用其他结构相似的动物,去推测这个新物种的生活程序(习性),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历史 抽象思维是一种图形图像思维过程,而图形图像思维是一种相当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 是人类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动物脑子里就存在着、最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之一, 有感光器官的微生物、浮游生物、虾蟹鱼类,爬行动物, 昆虫 都有图形图像思维(信息处理)能力。 在人类出现后,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就是一些简单的图像结构, 这些图腾通常分别代表着鬼、神、天、地、灾难、幸运等, 图腾之间的关系,就代表着各自对应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关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脑子里的事物逻辑推理,是用图像结构来进行的。 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就是一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产物。 对事物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似部分,不变/相对不变部分, 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 就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 象形文字的建立就是对事物进行相似性抽取,用文字编码 信息 , 就是用固定的符号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一一对应的过程。 光信号、图形结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 图形结构思维,能够与现实事物结构、过程建立很精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用图形结构思维做事物分析,能够获得重复性、验证性更高的结论。 视频传递的信息总是比文字更直观,更高效。 图形思维中的 事物结构、过程,对应的是眼睛采集到的光学信息,在我们脑子里形成的信息浮现及储存。 光信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最早能够被采集、编码的信息类型之一(声、光、电、化学), 在单细胞进化阶段,光信息就能够被细胞感知、采集、处理, 成为控制其行为的信号源(如单细胞的趋光作用); 光信息承载的是事物结构、过程,并且因为其传输路径的无限性,跟声音、化学、电信号比, 光能够承载大空间范围的事物结构、过程,其信息承载量远远大于近距离信号载体(声音、化学、电等)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接触到的光信号种类数量最大,反复刺激, 大脑对图形图像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是进化最全面的。 先天性聋哑病人,脑子里也有思维图像信息处理过程, 但这样的图像信息是用触觉、声觉、味觉、嗅觉建立的, 各种感觉器官将不同类型信息投射到大脑后,都能够建立起一定思维图像。 跟语言、文字信息相比,光信号/图像结构信息是一种更原始的信息类型。 若一个文化对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能力低下,应该好好找找原因。 为什么西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 中东的文字、宗教传入之前,西方社会当时核心的思维程序中,文字推理程序还没有产生, 思维推理还以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结构逻辑为主,其抽象、逻辑的对象也只是图形结构、过程。 西方人思维中的信息处理能力,集中在“图像处理能力”上。 这 是一种 原始思维方式, 但 没有文字逻辑或其他形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干扰, 图形思维却是最利于视觉信息的事物抽象,逻辑处理的 。 中东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信息处理过程,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西方人思维中,原始的信息处理过程, 文字信息在西方人思维中,大部分仍旧被转变成为图形结构,再进行处理, 宗教建筑中的图形结构,为西方当时的图腾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思维对象; 西方用各种方式,暴力非暴力,在全世界采集的信息(文字、图形、符号、音频等), 也被西方很好的结构化、图形化, 并用图形结构进行抽象、逻辑处理,配套文字描述,成为系统性的科技理论。 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几乎所有西方近代科技理论, 都是建立在图形结构基础上,先用图形结构处理, 再使用数学编码描述,探讨数学逻辑的 即便数学,也是会与几何结构图形相互转换,用几何图形的结构、变化过程来进行信息抽象、逻辑处理的; 同样,几何与数字的抽象、逻辑同时使用,相互对应,提高了信息描述的精确性,可验证性。 这也提示我们,信息的抽象、逻辑处理,是可以用多种类型的信息编码来并排进行的。 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抽象,只能在图形结构上进行抽象,才会最精确、高效。 所以抽象思维时,脑子里一定要有事物的图像、有其结构、过程, 要有很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要有把外界传入的,任何类型的信息转变为图像性结构、过程的能力, 要有很强的,在大脑中“放电影”的能力: 1)能够对事物“结构”进行放大、缩小、远看、近看、旋转、扭曲、透视、聚焦等思维图像操作能力; 2)能够对事物“过程”进行快放、慢放、顺放、倒放、跳播、分节、组合、重复等思维图像操作能力。 3)且这些结构、过程应该与现实有可重复性、可验证性,才能算是一个准确的图像信息处理过程, 这应该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经常锻炼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没那么难,只要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图形结构,找其中的相似部分,总结归纳,就是抽象思维; 用总结的 事物发生发展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结构规律、过程规律,来重建探索一个事物 的动态变化,就是逻辑思维。 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都一定要强调可重复、可验证性;否则就是“胡思乱想”,没意义。 抽象逻辑思维与汉语的关系 在文人们总结的“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的原因中,很多文人将“中文”归咎于祸首。 可抽象思维跟文字本身没关系,跟我们使用汉字的方式倒是有很多关系。 汉字描述的事物结构、过程, 也可以转变为图形结构,在大脑内形成动态图像过程, 只要描述清晰,重建的思维图像结构、过程也一定很清楚; 接下来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对思维图像的操作能力了。 汉字只是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语音、图像、视频、音频、符号、数学公式、肢体等都可以作为信息编码。 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写任何类型的文章(包括科技文章),总是看不到一张图片, 或者对很多作者,用图像去描述一个复杂的事物过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喜欢用文字编码来描述事物,对事物只做文字信息编码,而没有图形图片等更直观、更容易转变成为思维图像的信息编码, 过于单一地强调文字信息编码的方式,是造成大家的图形图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匮乏的原因。 各种信息编码都可以转化成为图形、图像编码,只是转移难易度,精确性不同。 各种信息编码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对译的, 文字信息编码转变成为图像结构,要提高精确度、效率 在为事物做名词概念时,就要坚持文字排列组合与事物结构、过程的一一对应, 就必须强调文字概念的精确度,防止多定义编码、模糊编码、无效编码的产生。 中国文化中哪些因素造成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差? 我们中国文化中,存在大量因素造成人们思维脱离事物结构、过程, 难以在大脑中建立起思维图像,并执行一条完整的,可验证的, 能够清晰展示事物结构、过程的动态图像思维播放程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想象力”。 当我们的思维脱离情感,不再因为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而不愿对其进行反省, 可以完全建立在可验证的理性思维上,对我们的社会进行仔细观察时, 会发现我们心爱的这个国家的文化中, 原来 有那么多习以为常的愚蠢, 是这些愚蠢的习惯/风俗/文化,造成我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降低。 1)结构、图形性信息编码的丢弃 自从中国古代建立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后, 宗教图腾作为事物结构、过程信息载体, 就被种类数量更多的文字替代,从我们眼睛中消失,变得不重要, 或者大家对这些图形结构失去了思维敏感性,视而不见了。 今天,当我们走进一个东方寺庙、一个非洲原始部落,或者到中东、西方的教堂, 看到宗教图腾(非人、非动植物的结构)时, 是很难产生信息共鸣的, 会认为在那些器物、墙壁上的,只是 一个个 图形、结构而已, 根本不会认为这些图形结构在描述一个事物过程。 我们对这些宗教图腾传递的信息,已经失去感知能力了。 我们在看西方电影(有很多宗教图腾作为信息载体)时, 会有很多人看不懂里面的第二套信息系统----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语, 如美国大片《云图》,就是一个讲着现代语言,配着优美的现代音乐, 可 里面 的宗教图腾结构,与宗教味十足的语言排列组合在一起, 按照那样一个顺序播放,承载的信息, 却是在发布一条针对亚洲人的“十字军东征召集令”, 西方想要让亚洲人血腥内斗,以建立起西方人眼里关于“人类秩序”的“自然阶梯”..... 很多人看了之后,被华丽的场景、优美的音乐吸引, 不仅丝毫感知不到宗教信息, 还在为这样带着野蛮、血腥的西方宗教图腾信息展示方式叫好,觉得那是全世界最美的电影 要被西方人组织的屠杀威胁,还要为西方人叫好.... 这说明中国人,因为已经失去了对图形结构信息的辨知、逻辑推导能力, 在以图形结构作为编码方式的信息载体前,中国人表现得如同一群弱智。 2)思维图像处理能力没有作为社会智商挑选内容 在社会智商的培养、挑选、使用过程中, 我们的文化缺少一些对思维图像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普及, 对社会智商的挑选,缺少对其思维图像构建、操作、验证能力的评判过程及评判参数。 我们的社会能力智慧培养中,基本上就没有想过“挑选思维图像处理能力”。 3)文字信息编码,不强调信息可重复性验证性 小时候学习语文写文章时,被教育要如何抒发情感, 而不是强调如何去把一个事物结构、过程描述清楚,且具有可重复、可验证性。 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可以把本来是一片坑坑洼洼、光秃秃,偶有几株杂草的学校操场, 描述成“一望无际,偶有鲜花点缀的大草原”, 老师、家长,甚至校长会高兴得嘴也合不拢...., 还要站在讲台前大声朗读那样脱离逻辑验证性的文字编码... 这应该是一种“智商逆向诱导”。 4)文字信息编码,偏废 信息编码的描述对象 数千年来,一群文人玩文字, 强调文字应用的形式, 把文字排列组合能力当作一种信息处理能力标准, 如藏头诗、藏尾诗、藏中诗, 使用借代借喻等修辞手法,对信息进行模糊描述,故意破坏信息编码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的一一对应性; 在信息描述对象上,也不在以事物的结构、过程作为主要对象,而是以个人情怀、情感作为主要描述对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从信息(结构过程)上看,这样的来来去去(过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尤其在那个民族灾难的时期, 那些到国外学习的文人,采集到的信息就是这样“来来去去的动作”... 这样的信息还被当作有效信息被大规模推广... 而当时需要学习的内容:西方社会人群结构、管理程序,打造这些结构、程序的方法步骤,却没有任何描述; 那时,很多国人出国,原来是没有采集到有效信息,却采集到一堆“感觉”“情怀”的; 可这些模糊感知,情感感知,不能够转变成任何有效程序 后者需要明确的操作对象、操作步骤、操作参数。 这说明文字滥用,造成了思维(学习)程序的操作对象也找不准了。 5)文字信息滥用导致情感思维泛滥 事物的结构、过程认知,是支撑着社会存在、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智商的思维对象中,应该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在文人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信息传递链网上, 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被从社会的文字编码描述对象中抹去了, 至少,在流行的信息编码对象中,成为了一个没有重要地位的描述对象了。 CCTV-10 为什么观众没有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观众多? 需要在意识载体的信息处理结构功能进化上,好好评估这样的现象 这是一种堕落,还是一种意识载体进化上的必然表现? 5)科技信息的模糊采集、描述、储存、利用 古代炼丹术是属于中国的科技领域,阴阳五行成为一种类似于化学公式的逻辑公式, 炼丹师傅炼丹配药时,一般字面逻辑能够推得通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阴阳五行气,与各种事物结构、过程具体的一一对应性,则有些随心所欲 不强调事物结构、过程,找不到原子分子结构式,重复性的物理化学过程, 不强调事物的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造成中国古代科技不发展。 直至现代社会,种种表现还是证明中国人脑子里没结构过程性思维图像,没逻辑 表现在我们写文章,基本上看不到图片, 让这些文章的作者来把自己想的东西画出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在做结构过程探讨,还是文字的排列组合, 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坚定地搞“事物结构过程模糊感知,模糊结论”... 6)无效编码的大量积累及大规模普及 信息 = 事物结构 + 发生发展过程 + 参数 若信息编码脱离这些内容,或者没有可重建性,可验证性,任何编码都会 成为无效编码。 所有领域的信息,都应该能够整理成为一棵棵信息树的形式, 在信息树的整理过程中,编码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的一一对应性非常重要。 而中国的文字游戏文化,却造就了大量的无效信息编码, 在信息树上,这些编码都找不到结构、过程与之对应, 强行定位在信息树上,却容易导致信息误导,扭曲。 比如“爱国贼”这个曾经被广泛普及的名词概念。 还原成图像型的结构、过程信息。 贼 = 盗窃,若盗窃的对象是国家, 不管这个操作者执行怎样的动作,都应该对应“卖国”这个过程, 可一群人非要把“爱国”与“卖国”这两个动作模糊起来, 打造一个无法在信息树上定位、定位后容易造成信息误导的无效信息编码。 7)玩文字的文人作风得不到纠正 对事物描述没有针对性的结构、过程, 强调情感抒发、情感描述,甚至脱离事物实际结构、过程、参数 搞扭曲信息编码, 不强调信息可重复性、可验证性; 认为模糊编码、无效编码、不可验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逻辑代表着智商的水平, 在全社会进行强调推广,对全社会进行智商逆向诱导, 导致社会成员的思维,更进一步脱离了事物结构、过程, 经过世世代代这样的智商逆向引导, 我们的思维成为一种完全属于“模糊感知、模糊描述、模糊利用”的低效思维方式(信息处理方式)。 模糊得跟情感编码(只有模糊感知、模糊描述、模糊利用功能)没有什么两样。 8)由情感编码大量泛滥导致的情感思维泛滥 情感中枢 = 边缘系统 = 旧皮质 = 人类在鱼类、爬行动物进化阶段的思维皮层 我们国家的信息处理文化中,原来存在着这样一条智商逆向诱导程序: 把社会智商,人们的思维程序,向劣等的鱼类、爬行动物思维皮层、信息处理能力阶段逆向引导。 情感思维有些重复性特征,表现在: 1. 找不准思维对象(辨认不清认知对象的事物结构) 2. 描述不清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3. 没有验证 要解决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失的问题, 一定要强调事物的图形结构、发生发展过程,在脑子里的重建, 要发展大家在脑子里“放电影”的能力。 去抽取不同事物之间“相像”的部分,发展“抽象思维”; 去找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步骤,发展“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还要好好研究“情感编码”“情感思维”在人类意识载体进化过程中的确切含义。 这是一种堕落,还是一种意识载体进化上的必然表现? 信息编码的描述对象,一定要强调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而非对事物的情感感受, 培养社会成员的结构意识,程序意识,参数意识, 增强结构过程思维/理性思维,降低情感思维/感性思维, 是在目前阶段,应付人类社会乱象唯一有效的手段。
2549 次阅读|6 个评论
罗辑思维
热度 7 JRoy 2013-3-3 19:16
终于过完年了,需要动动脑让胃休息一下。二傻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逻辑课《 二傻正说与戏说【强盗逻辑】 》,课堂效果不错,估计糊涂了不少人。 让我想起一位老教授给底下的学生讲课(发生在东北),高深莫测还是枯燥呆板来着,反正有一道题下面的学生一大批没有听懂。但是老教授每道题讲完之后,都有个口头禅似的问那么一句:同学们,听懂了没有? 然后下面的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没有! 然后老教授(跟没听见似的),抬抬眼镜说:好~,下一道.... 历来罗家出名嘴(我说的仅限于先前新东方的罗胖子,和下边这位),咱看看人家的逻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wNDk1Mzky.html
个人分类: 分享|422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的一个侧面
热度 10 lvnaiji 2012-11-22 09:04
在一篇博士论文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张奠宙(浙江奉化人。 1933 年出生。 1956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 1999 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5 年至 1998 年,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博主引自网络)比较中西方数学教育:中国强调严密对西方注意趣味;形式演绎对非形式化……。(引自谢明初博士论文,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 97 页。) 心中顿生疑团: 为何在弥漫着非逻辑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在数学教育,实际上不仅是数学,在其他各科甚至语文,都如此严密到死板的程度,例如语文几乎等同于语法和逻辑;然而有着悠久逻辑思维传统的西方,在数学教育和其他各科中却都颠倒过来? 凭藉这样注重兴趣(不知可以称为“重口味”)的教育,西方社会究竟是如何沿袭其逻辑和理性传统?中国人在学校中接受的逻辑思维又如何在社会中渐渐消逝?西方在教育中注意趣味和非形式化最终在社会中起什么作用?
个人分类: 教育|5127 次阅读|27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之二:呼唤逻辑思维
lvnaiji 2012-7-20 21:16
吕乃基 日前,博主上载了 逻辑思维与“ 野性思维” 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 当博主就科技创新而呼唤科学工作者的“野性思维”之时,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领导层,更需要的或许不是为创新而提倡的野性思维,而是逻辑思维,是严谨和收敛。 首先,在创新或野性(非逻辑)思维之前需要逻辑思维。 在总体上说,思维过程经由逻辑思维,经非逻辑思维,再到逻辑思维三个阶段。非逻辑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空穴来风。在非逻辑思维发生之前,先要有关于对象长期、广泛乃至深入的考察,需要经由逻辑思维的积累。这一点古人有丰富的经验。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功夫深”,铁杵就不可能“磨成针”;不经“众里寻他千百度,”就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要有“知其然”,然后方可“知其所以然”。古希腊自然哲学就是缺了前面的必由之路, 17 世纪,牛顿要求“当心假说”,就是反对未经知其然而直接跳跃到知其所以然,认为这样的“知其所以然”没有依据,甚至荒谬。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凯库勒先前长期艰难的思索成就了他的著名的梦。如果说,非逻辑思维是思维过程的质变或者“飞跃”,那么之前的逻辑思维就是思维过程的量变和渐进。正是第一段的逻辑思维量变达到极端,才有思维过程的质变。 这一段逻辑思维主要由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在思维中表现为前后相续和步步深入。在思维的内容上距对象的表象和所处的语境越来越远,而距本质越来越近;在思维的形式上是渐进,其一表现为犹如微积分那样可以将思维“细分”为较为清晰的环节,其二表现为思维的形式化,有规可循,例如穆勒五法等。 当代中国的许多决策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领导未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所致。 在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上则是野性思维,是以直觉思维为主的非逻辑思维。通常的方法论在提及直觉思维时还述及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和横向思维,以及类比、顿悟等。 在思维过程的质变、飞跃之后,在非逻辑思维之后,有待后续的逻辑思维的量变,以将质变、飞跃所得到的成果条理化,将其中的内涵都引申出来。后一段逻辑思维主要经由综合与演绎,在形式上同样是渐进,有规可循,特别是演绎。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已经将其高度形式化而乃至成为“工具”。反之,培根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将归纳法称为“新工具”。凯库勒日后在向公众报告他的成果时说,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不过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的理智的检查之前不要公布这些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的哲言,用到此处,恰到好处。尚需指出,上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逻辑思维中会有思维的跳跃,如不完全归纳,而在非逻辑思维中也可见逻辑思维的印记;至于类比,则兼有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特征。 当代中国的种种决策错误也与“创新”之后逻辑思维的缺失有关。领导人提出的创新往往是“精神”和“原则”,语焉不详,难以操作。往往需要下属去“吃透精神”和把握原则,最终只能是设法由“看着办”来“搞定”,甚至彼此间也难以借鉴,因为大量存在的是“个案处理”和“下不为例”。 没有了两头的逻辑思维,中间的野性思维也就如同失去了拐棍的瘸子,难以站立。 不能说国人没有野性思维,也不能说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更不能说国人的思维是二者辩证的综合。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是野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混杂。由着性子,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想怎么思维,就怎么思维。一句话,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遗憾的是,由这样的思维方式,既难以形成共识,也难以前行。 参见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 壮丽的死胡同? 以及 新编2013 年语文高考题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热度 6 lvnaiji 2012-7-15 08:13
吕乃基 克劳德·列维 - 斯特劳斯( 1908 - 2009 )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法国人类学家 ,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野性的思维》中认为, 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他并且断言人类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 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 (野性的思维)既不被看成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被看成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 未驯化状态的思维 ,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野性思维作为思维中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侧一直存在直至永恒。 目前,通常把人的思维方式区分为三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野性思维大致对应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者主要见于文学艺术,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涉及,如类比和模型方法;后者在各行各业中都会遇到。近代以降,随着逻辑思维越发强势,野性思维日渐退避三舍,思维的“教化”和“驯化”在科学领域尤甚。记得武夷山老师在某篇博文中说及,科学知识的指数增长伴随着无知(对于在抽象过程中丧失了的理解力的无知)的指数增长。我以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的就是这一点。博主提出的思维要“松弛”(参见: 认识我自己,之一—— 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 )也与此有关。科技创新,呼唤野性思维。 参见: 思维方式的“ 科” 。
个人分类: 科技|63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
热度 1 sdrdlzy 2012-5-25 10:57
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 李宗彦 巴西男子在东莞街头见义勇为,美国“薯条哥”在南京跟乞讨老人聊天,英籍男子北京街头猥亵妇女,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在列车上辱骂女乘客……这些新闻出来后,都有网民将其言行解读成其所属国家全体公民的言行,由此发出对某国或崇拜或敌视的评论。 把一个人的行为上升到全体国民的层面,贴上国家的标签,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片面。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位以生命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就认为所有中国教师都有她的精神和觉悟。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就事论事,有一说一,让思维变得严谨缜密,分析问题也许会更加客观准确。(20120524《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
1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热度 14 ymin 2012-4-9 14:09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闵应骅 数学对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那么重要吗?恐怕也不见得。 1950年代学生们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到今天,所有升学考试,没有不考数学的。许多家长让几岁的娃娃去学“奥数”,搞一些偏题去难为他们。中国的孩子一般数学比美国孩子好。考美国大学要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国的学生或者中国培养的外国学生,数学成绩几乎都达到800满分,可美国学生却差一截。可是到后来做科研、出成果、得诺贝尔奖,中国学生却干不过美国学生。 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最著名的例子是1861年发表的麦克斯维尔方程,它刻在美国工程院大厅的大理石上,预示着1895年无线电的发明,以后花了半个世纪才达到申农的信道容量极限。理论物理学整个建基于数学,去解释宏观和微观世界。许多工科的博士生说:论文里面不搞一些数学公式,你就别想在学报上发表。好像有了数学公式,就有理论了,文章水平就高了。其实,倒也不然。有的文章搞几个数学符号,引入什么几元组,定义了好多符号,就是没有退出来的什么结论。只有符号,没有结论;只有定义,没有定理,这种符号不是做样子的吗?不过,引入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进行推理,使人容易抓住你的核心思想、你假设的条件、你的结论适合那些场合。一大堆文字描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放大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非常容易误导大众。我们常常看到,经济学家的结论,向国家献策,采用if_then_else的形式,但if里面的条件很不充分,他们的预言常常不正确,常常是张家这么说,李家那么说,大众就无所适从。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完全走老路是不行的。过去机械系的学生,刚入学就先学机械制图。看图、制图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他们一辈子要花费大部分的时日在制图桌前。但现在不同了,有了计算机,许多机械设计软件,使你很容易地就可以完成制图的任务。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画出来。软件工程并不要什么数学。有了Matlab和Maple这些工具,一些经典的数学不必要人参与了。就像用了计算机,大家书法就退步了,甚至提笔忘字。并且,现在许多问题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未定义、未知的因素,不太容易数学模型化。所以,数学的用处受到了局限。 不管怎么样,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大众都不可缺少的。过去中学里教几何,很注重证明,因为证明真正体现了你的逻辑思维。思维混乱的人写不出好的证明。不过,听说好像现在放松了。“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还用证明吗?科技文章里就怕有许多所谓“不言自明”的推论,恰恰是这些推论可能是错误的。看来,培养数学严谨的思维还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做学问|7834 次阅读|36 个评论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分类法
热度 3 putin24 2011-11-24 22:36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分类法
分类 ( Taxonomy , Science of classification ) 根据事物种类、等级或者性质,对其分门别类,使复杂无序的事物系统化,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区分客观世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 Taxonomy is the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identifying, grouping, and naming organisms according to their established natural relationship.) 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一个类分割为几个或者多个子类进行研究,从而使得对事物的属性、行为、约束 (properties, behaviors, constraint) 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e.g.1 社会分工的出现,柏拉图 (Plato, 427BC-347BC) 认为人们最初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有了农民、牧人、各类工匠,之后出现了商人。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UK) 认为由于人导致的才能自然差异,而这又是由人类独有的交换物品私利倾向决定了社会分工。人们不断专业化并提高生产力,从而出现了福特流水线 ( 工位所做工作不一 )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从业人员。柏拉图与亚当斯密探究的是社会分工分类的标准,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 ( 行为、约束 ) 的人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准,而标准必须区别事物本质特征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特征。分类的标准建立注意事项: 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 同一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标准 ; 划分出来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e.g.2 生物学上的分类 ( 界、门、纲、目、科、属、种 ) ,对草鱼,鲤鱼,黄鱼,娃娃鱼进行分类,自然将前三者归为一类,由于其本质特征是“属于鱼纲”,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同样地,如果为了研究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生理特性差别,则我们可将草鱼、鲤鱼和娃娃鱼归为一类进行研究。 某一特定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通常以等级结构 (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或者分类表等形式表示。 e.g.3 机械中零部件分类问题,某种类型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中,根据在 Dealer Mananerment System 中存在大于 12 个月的零件的销售重要性分为 ABC 三类, D 类——特殊类需要被人工定义的零件; N 类或者 NA 类——新零件; Z 类——数据错误不能正确分类的零件。对同属于一个产品族的零部件更强调其互换性与通用性程度,又可以对零部件进行分类为标准件、非标件等。 e.g.4 价值工程中, ABC 分析法 ( Activity Based Costing ) 又称为作业成本分析法,确定分析对象的特征、可用技术指标、价值指标及效果指标,将分析的事物分成 A( 重点 ) 、 B( 一般 ) 、 C( 不重要 ) 三类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和处理。 Chart of Romance languages based on structural and comparative criteria not on socio-functional ones. (Koryakov Y.B. Atlas of Romance languages. Moscow, 2001)
个人分类: 学术笔记|10509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学工作者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qsqhopeiggcas 2011-8-7 00:13
地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或地质体的形成与演化问题,需要根据目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地质现象推测 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岩石性质、 矿物成分 、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 生物 进化史、 气候 变迁史,以及 矿产资源 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根据目前的地质现象推测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地质建造与构造过程,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由现象推测本质难免有多解性和人为性。 对构造地质学研究,据此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小构造吵吵闹闹,大构造胡说八道”,这句话实际上是是说根据目前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推测历史地质构造的形成有人为性和多解性。地质构造的形成经历了多起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后期的改造作用,根据近百年来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清楚某一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此,对地学工作者而言,除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外,逻辑推理能力是更重要的。 看到某一地质现象后,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但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哪种可能性是“最可能”的,需要试验数据、观测数据等证实其推理,需要从找矿、找油等实践活动中检验推理的正确性。经过想象 - 推理 - 验证 - 反馈 - 实践检验 - 理论总结这样的不断升华过程,经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与相互启发,地学研究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逻辑思维对于知识创新的意义
周可真 2010-7-23 03:30
读蒋劲松博文《 邏輯思維是一種基礎的思維方式 》有感 逻辑思维只是为了保证思维者的思维成果能被他人所理解,这种思维本身并不具有原创性;假設、猜想、以及形象思維等各種不嚴格的思維(蒋劲松语),才是属于原创性思维。 由于任何原创性思维都是通过个体的人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的,故原创性思维是属于私人活动范畴。这种私人活动的成果最初是以只有思维者自己能理解的私人话语的形式存在着的,它必须转换成思维者自己和其他思维者都能理解的公共话语具有逻辑形式的话语系统,其原创性思维的成果才能为他人所共享。 逻辑思维是把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私人话语转换成公共话语的过程,因而也是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换和转变,某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才能成为其他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资借,使其他人得以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当且仅当其他人能够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与其他人在思维领域的合作才是现实的。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实现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的必要条件。注重逻辑思维,本质上就是注重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 一定共同体内的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思维效率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他们共同遵守某种思维规则的逻辑思维,则是其开展思维领域的良好合作或有效合作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保证一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从而也是其整体思维得以加速度地进步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使得中国人的原创性思维成果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人以非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原创性思维成果例如,孔子基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做出的某个论断,其他人就难以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他们非要同样有孔子曾经有过的那种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例如,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其他人可能也必要活到五十岁时才能理解或把握到他所谓的知天命的真意,一个小年轻是无法理解或把握到知天命的真实意义的。 这意味着,中国人之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升,使得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而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进步方式缓慢地发展着。 至今中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学者们对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少有感兴趣者,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专业也素来不开逻辑课,一般学者从来都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即不是自觉地按某种公认的思维规则来进行思维,这也是至今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知识创新,但是,如果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那末,即使每个人都有原创性的思维成果,这种成果也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从而中国的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就必然难以得到提高,其知识创新就仍然会像古代那样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方式进步,而不可能取得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
个人分类: 逻辑学|5142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家都来学逻辑
zlyang 2010-6-13 11:46
大家都来学逻辑 温家宝 说: “ 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 来自《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12/content_12213976_1.htm 2009年9月4日下午,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 感觉某些现在大学生的逻辑能力下降了。 他们过于重视“ 演绎推理 ”,而几乎不知道“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等其它更重要的推理方法。 ———————————————————————— 彭加勒 :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逻辑可以告诉我们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保证不遇见任何障碍,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哪条道路能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为此必须从远处瞭望目标,教导我们瞭望的本领的是直觉。没有直觉,数学家就会像这样一个作家,他只会按语法写诗,但是却毫无思想。 希尔伯特 :数学知识终究要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直觉洞察力。 时东陆 《大学教育的目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5 大学人文教育- John Newman 模型 研究型大学 - Humboldt 模型 芝加哥大学的Hutchins教授说:“如果我们在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文教育和追求真理,那么这所大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Character is higher than intellect. A great soul will be strong to live as well as think.” Ralph Waldo Emerson quotes (American Poet, Lecturer and Essayist, 1803-1882) 钱学森 的思维分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直觉、灵感、顿悟。其中只有逻辑思维借助语言文字,其它的不必使用文字。 相关链接: 什么 是“证明” The definition of Proof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874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Go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和Chaitin theorem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287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元知识、乌龟塔与盲人摸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534 战胜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 恩格斯(补充更新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58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软件开发中的水平思维与逻辑思维
yhc511025 2010-5-29 22:56
这两天在看一本关于思维方法训练的书,这本书里面探讨了一些水平思考的方法。闲着无聊,简单认识一下水平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思维,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发散的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应。利用水平思维考虑问题,向横向思考,不按推理方式进行深入,得到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逻辑思维则是纵向思考,按照逻辑推理的方式层层深入,最后找到问题的解。 水平思维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适合于系统的初步建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部分项目都会进行头脑风暴,让开发人员想出尽可能多的可能解决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找出一种较好可行方案。而逻辑思维的在项目的后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当确定方案之后,再按照方案进行细化,然后实现。这些工作都需要依靠较强的逻辑思维。 水平思维负责提供各种新奇的想法,逻辑思维负责去实现这些想法,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失了水平思维,那么你就没有创新,永远都只能按照一些固定的模式做事;如果缺失了逻辑思维,即使你有很多想法,你也可能永远一事无成,因为你缺乏解决问题的工具。总体说来,水平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分类: 项目开发|7518 次阅读|7 个评论
摄影的思维学解读
高小强 2010-5-24 13:20
李楠提出了一个问题谁决定谁的瞬间?http://linan.blshe.com/post/73/544440 决定性的瞬间不论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践都是摄影的一种流派与方向,多种流派、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的共生共存是摄影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抬高或贬斥某一种都会有害摄影本身的健康发展。 不论哪一流派,重要的是摄影者用一种技术手段把一种对世界观察的结果或对世界的认识(原本是以表象存留于观者头脑,模糊、不完整、不稳定)用影像这一技术手段存留或表现出来并可与人分享,相对于观者本人头脑中的表象而言,影像更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影像的观者更可在影像的基础上,提取自己的空间思维加工材料并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情感的层面上,这种思维的结果可能导致影像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本质上,摄影是把一种由摄影者观察到或写入观察者个人经验的现实世界某一时刻的空间场景或事件凝固下来,成为摄影者本人或影像观者在另外一个时间可以再次观察的静止的场景。这些场景反映出在摄影者特定视角或经验下当时场景中各元素自身特征及相互关系。 因此,从思维的意义上,可以说摄影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特定视角或经验下的空间场景的记忆,特别是把个体的表象存储变成社会化的表象存储。 而电影摄影、电视摄影更可以把一种摄影的凝固时间、凝固无常的特征拓展到凝固时空。 以这种凝固为基础,影像的观者的情感可能被激发,也可能展开以表象为材料的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因此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然是记忆了值得记忆的场景或事件,并能:或吸引作品观者视觉注意、或撼动作品观者心灵、或引发作品观者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甚至逻辑思维的的具有摄影者视角和经验写入的技术化表象。 谁决定了谁的瞬间这个问题问的好,会促进对摄影者和被摄对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因为表象的形成与认识主体的既有经验和视角有关,而读图训练包括纪实摄影师的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是认识主体既有经验的源泉。 视角人人可以相同,而经验则个个都有差异。当我们的视觉被相机拓展并能以光圈、快门、焦距甚至明暗对比、亮度、白平衡,更甚至于可以平移、旋转、拉伸变换等加以调节的时候,社会表象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个有更多进化选择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会。 同样,一个拥有丰富表象的社会或个体,更容易有新的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对摄影师而言,不能愉悦他人,总可愉悦自己;不能成为社会化表象,总可以丰富自己的表象存储...... 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的起源 (1) 民科老毕
HigherQM2007 2009-6-26 16:26
第一位哲学家兼 数学家 和 音乐理论家 毕达哥拉斯 (公元 前 580 年 - 前 500 年 ) 和谐 的概念提出者。 经由我手方为科学;经由我手便是科学 毕氏 最先使用的 哲学 这一概念 , 是第一个自称哲学家的人。 后世精粹为 自然哲学 ,最终演变为 科学 ;而哲学的糟粕则继续以 智慧 的名 义 为缺乏智慧的凡人把玩着。 这里体现了中国 - 西方思维方式的对立! 这是俺的演讲要点,也许对有些理科同学有启发。欢迎行家批评。 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则是有缺陷的。这个思想 即为理性思维的萌芽 被 柏拉图 发扬光大,并从此 一直支配着西方哲学及神学思想 。 毕达哥拉斯 学派, 数的神秘主义者。 万物皆数 ,反对地心说。 毕达哥拉斯定理 ( 勾股定理 ) 首先证明者。 价值在于定理的证明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97 次阅读|5 个评论
致国防科大同学们的公开信
HigherQM2007 2009-6-23 15:59
国防科大学物理的同学们: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为我国的核技术而创办,实际就是高能物理系)1978级学生,作为我国23位两弹元勋之一的程开甲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本人对所有献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的人士充满敬意。但是,今年从媒体上看见了贵校谭暑生教授创立了标准时空论,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竞争的报道 国防科大教授叫板爱因斯坦 创标准时空论(图)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xyztc/news/2009/02-17/1566690.shtml 本人甚为担忧, 如果你们按谭老师所教去学现代物理,也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按本人二十余年的理论物理教学经验和国际SCI论文的投稿经验判断, 那肯定是门儿也没有! 本人如此决断的理由如下: 一, 谭老师找媒体宣传自己成果的方式是反科学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科学期刊(我指的是匿名审稿的SCI,而不是不审稿的所谓科学杂志)很多,有成果首先应当在那儿发表出来。 二,谭老师在面对记者时,采用的是大忽悠式的语言,主要根据为我国的两弹元勋对他的鼓励之词,并把自己和科学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这完全不是科学态度,而是民科做派。很显然, 既然你在质疑世界第一的科学家,那么在科学史上排不上的人的话又算得了什么? 三,记者也没有大错,因为他们都是中文系的,没经过科学训练。本人也见过几次记者,有的根本不懂牛顿力学,有的甚至不知道五四运动。拜托谭老师千万别上《CCTV》或者当地的《湖南卫视》这种有巨大影响的媒体去PK爱因斯坦, 那样的话,俺的同校师弟方舟子先生可就不会放过你了! 那就是在CCTV或《中国青年报》上说你了! 四,爱因斯坦本人强调过,他的价值在于他所创造的思想方法,而 他的科学结论是完全可能被后人突破的 。但是,突破爱因斯坦的绝不可能是民科!另外,中文媒体充斥着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的谎言,而爱因斯坦在牛顿墓前充分表达了他对牛顿的敬意,他多次强调特殊相对论不是革命性理论,他没有推翻牛顿。 五,前面数次提到两弹元勋,须知爱因斯坦才是世界上公认的两弹元勋。他著名的公式给出了核能的原理;他的广义相对论性理论是世界最先进的GPS中所采用的公式。你们如果真的跟谭老师学,那么你们能否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就令人怀疑了。很高兴看见 国防科大研究生导师名录中没有这位 谭暑生教授。 六,谈一点特殊相对性理论(这是 日本人的翻译,他们在物理学上一百年前就有原创,三位理论物理诺贝尔奖均为重大科学原理的原创 )。谭老师的 标准时空论 用绝对参考系原理和 回路平均光速不变原理 替换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第二条 原理 是很荒唐的,试问谭暑生教授:什么叫 回路 ?什么叫 平均 ?什么叫 光速不变 ?或者更基本一点儿:什么叫 原理 ? 在此不得不明确一下由爱因斯坦所确立的特殊相对性理论的两条基本原理(AXIOMS):1)伽里略相对性原理:所有物理规律在所有的惯性系是不变的;2) 真空光速与光源是静止还是作匀速直线运动无关。 两相对照,谭暑生教 授所言与爱因斯坦毫无关系!而报道诸如谭暑生教 授相似事迹的舆论已经妨碍了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样全国最优秀的理科生源从一开始正确无误地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阻碍了我国优秀科学人才的培养, 这就是本人出离愤怒的原因。 国防科大学物理的同学们,您们肩负着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历史重任,必须早日掌握科学原创思维能力,而掌握科学原创必须通过准确了解,理解,把握伽里略,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原创历程和原创思维方式。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每一个理科生的座右铭: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南京大学物理系 理论物理学教授博导 李俊 (本博博主) 欢迎点击本人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iraceinstei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633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视逻辑思维,提高思维效率,促进科学创新
可真 2008-8-21 11:03
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逻辑规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保持其概念和判断的前后同一,不可任意变更其内容,亦即不得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思维不能离开语言,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词、词组、句子、句组、句群来表达。故科学的精确思维必然要求语辞运用的准确,特别是标志作为思维细胞的概念的语词使用的准确。若同名异谓(同一名称指谓不同性质的对象)或异名同谓(不同名称指谓同一性质的对象),则极易使思维违反同一律而导致思维的混乱。 在日常语言中,同名异谓(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可能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和异名同谓(例如:土豆、马铃薯、洋芋都用于指谓同一种可食用的植物的块茎)的情况都是常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取名者生活在相互间缺乏经常性的联系与交往的不同共同体中反之,若取名者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密切、交往频繁的共同体中 , 就很少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抑或至少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例如,生长于同一家庭的若干孩子,其父母给他们取的名,就不会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都叫张三的重名情况。这也说明,逻辑同一律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交往规律,这种规律必然要求社会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内部在交际语言上规避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的情况,这样的要求是为了确保其共同体内部思想交流的正常开展,从而维系其社会交往的正常秩序。反之,经常性的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则必然给人际交往带来困难,由此引起交往关系的某种混乱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若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这通常会造成课堂内的一时骚动,由此导致课堂秩序的一时混乱,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 科学语言有别于日常语言,是属于学术语言。学术用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日常用语流行于大众之间;学术用语则流行于学者之间。而历来学者常隶属于不同学派,每个学派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特殊学术语汇,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异名同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缺乏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从而缺少相互间的思想沟通与学术认同;而流行于诸学派之间的通用术语,在各学派具体使用它们时,则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同名异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由于其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的密切所导致的其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但是,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学术语言,语辞运用上的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都会影响到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此,应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毋庸讳言,已经习惯于传统的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和日常语言的运用的中国学者,远未对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消极性予以自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向来疏于反省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到底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了某个术语,因而也从来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来使用这个术语,于是不免乎常出现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情况,以致思维混乱无序,丧失思维的有效性。据笔者观察,至今这种情况非但依旧存在,而且似乎还很严重! 例如,前不久就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新华时评的题目叫作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按:此文由新华社记者撰稿,自 2008 年 5 月 10 日起为全国许多重要媒体所刊发、转发) 。这里前后三个真理所标志的实非同一概念,而是在内容上迥然有别的三个不同概念:认识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客观规律,所谓认识真理,犹言认识客观规律;检验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思想或理论,所谓检验真理,犹言检验思想或理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真理的真理 所指谓的是正确的思想或理论,所谓发展真理,犹言发展既有的正确思想或正确理论。如此在同一判断中一再变更概念的内容,严重违反了逻辑同一律,其思维之混乱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此混乱无序的不确定思维,当然不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也无以开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所谓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是一句毫无确定性思想可言的空洞口号。 由于上述例子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它未必足以反映出当今中国学术界的思维现状,但如果考虑到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向来与政治意识形态纠 緾 和交织在一起,那么,它是大致能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现状的。面对这样一种学术思维现况,学界难道不应认真反省吗? 我对中国科学界的学术思维情况不了解,无发言权,但对中国人文学界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自感我们这些从事哲学以及所谓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注重学术思维的逻辑性的。即以哲学为例,本来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在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由于经验科学的发展而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以后,所剩下的唯一的哲学领地就是逻辑和辩证法(应是指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中国哲学界,逻辑学却长期不受重视,至今这门学问已然式微,都快成绝学了!这种情况当然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有关,自先秦名学(逻辑学)思潮得以一时勃兴以后,秦汉以降,名学就难得再有学者问津了(魏晋时期以及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上叶都曾受到过部分学者的重视)。旧事可以不提,以往者往矣,不可再复,然而今天中国要科教兴国,科学和教育岂可不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 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应该是科教兴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自觉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严格按逻辑规律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思维效率,促进思想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增强知识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逻辑学|72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