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革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无产阶级科研的必由之路
热度 5 controlhopeless 2015-11-16 20:45
刚刚读到杜占池先生的回忆录 “文革”亲历记(8) ,提到了文革时期发表在人民日报1975-12-04-2的一篇“无产阶级”的科研观,作者是李科,大概和“梁效”一个意思。我注意到这个背景和武际可老师在其博文: 漫谈知识与“反智” 相关,在哪里武老师抱怨过学科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矛盾,我 批判 过。 下面全文转载。注意下面的红字, 科研工作也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这和我最近痛苦思考以后,所得 结论 惊人一致。有用的“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发展的确遵循这条途径。 科研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科 人民日报 1975-12-04-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战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工厂,开门办科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生产实践直接地、不断地给科研人员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课题和研究任务。恩格斯说得好:“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显然,生产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源泉。如果科学研究和实践断绝了关系,那还有什么科学呢?科研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实践中去取得真知,坚持理论与实践、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科研成果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和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劳动人民是科学技术的主人和创造者。他们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与自然界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研究要总结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科研工作也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科研人员应当到生产实践中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同工农群众一起搞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接受工农群众的再教育。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科研人员的立足点来个转移,改造世界观,提高思想觉悟,成为工农兵所欢迎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科学研究上,还可以从工农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吸收群众智慧,丰富新的知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科研人员批判了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开门办科研,同工农相结合,大搞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上海激光技术试验站,实行厂站结合,开门办科研,给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有些不好解决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一经与工人相结合,很快就解决了。开门办科研,短短的三、四年,就取得了三十多项研究成果。开门办科研,不但大大加快了激光技术的发展,而且为激光技术的研究开阔了新的前景。自升塔式起重机的诞生,也是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实行“三结合”,开门办科研,大搞群众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科研人员只要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完全可以做到思想、科研双丰收。 坚持开门办科研,是无产阶级搞好科研的必由之路。 “开门”与“关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反映了科研工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科学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搞好科研工作,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有着重大意义。科研工作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坚持开门办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批判刘少奇、林彪所推行的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工农群众,脱离生产实践的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科研路线。我们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努力开展科学研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历史在说|35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蜀韵书香书博会,遥想当年手抄本(图&文)
热度 1 tangchangjie 2010-4-25 21:24
蜀韵书香书博会,遥想当年手抄本-- 书博会有感(图文) (唐常杰) 周日,阴。上午10点,爱书的朋友打来电话,说第二十届全国图书博览会正在成都举办,早早处理完办国际会议的邮件,急急赶到书博会。(这里 先发一张组合照片) 未到书会,先见书韵,广场上停着许多从外地,如阿坝 、凉山州来的贴着“书博会专车”横幅的大巴,广场上,“蜀韵书香,悦读天下”的大牌为川人爱书做了一个恰当的注脚; 场内人潮涌动,新书目不暇接。如今,爱书的年轻人不愁找不到书,发愁的是如何从书海中筛选适读书籍。羡慕年轻人读书的好日子,羡慕得有点嫉妒。思书丰之甜,禁不住要忆书渴之苦。 遥想当年,在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日子里,年轻人渴书。那时候,为了跟踪国外科技文化、政治经济,国家引进了一些好书。分级别阅读,17级以上干部能看到一些新引进的 书,13级以的干部能看到更多的书。 有一次,一位同学从有关方面借到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讲希特勒集团的兴亡史,几大本,只有星期六一个晚上的时间;没办法,找了几位同学,两人看一本,一人 上半夜,一人下半夜,略做速记,熬到天明,看完、还书、睡觉。 以后的几个星期天,同学们亢奋地轮流讲故事。那时二十多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记忆力较好,大情节不会漏;有位同学,好像是出自评书世家,一个晚上看的,可绘声绘色讲一两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法西斯,居然还能 把某些著名句段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后来流行手抄本。由于是无政府状态的,在技术上退到了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以前,质量良莠不齐,内容鱼龙混杂。见过一些中学生和知青的手抄本,稍嫌潦草,字迹有点张牙舞爪;而大学生的手抄本也许高明一些,选题也高雅一些,例如,有手抄的基督山伯爵,手抄的福尔 摩斯探案,手抄的战争与和平(梗概),等等。 笔者手抄过“第二次握手”,用复写纸写五份, 三天时间,写得那个手腕子痛;因字迹较流畅规范,被评为“像大学生抄的”。 复写5份,最下面一份比较淡。装订时,为使每份的浓淡分布平均,想了一个算法:用幼儿园的“排排坐,吃果果”方式(计算机科学中称为round rabin),,第二页从第二份 开始散发, 第三页从第三份开始散发,用数学语言描述,即 第m页的第n份copy,作为第((m+n) mod 5) 本的第 m 页。 (第5本 即第0本) 后来,有关方面曾追查“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捏了一把汗,没有被举报;民心如此,四人帮怎能不垮?那完全是一本写青年学子出国学习,回国报效祖国,强我国防的书,故事中也许能看到某些前辈科学家的影子,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查禁。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会认为这些故事太过匪夷所思, 这也是为什么那一辈人羡慕年轻人的书运的原因之一。 诗歌散文旅游系列 其他博文 唱给天堂母亲的一首歌 那些异乡赏月的情怀 (诗、歌、文、图) 震撼与感动,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满----国庆看阅兵 看蜀韵、闻书香、遥想当年手抄本-- 书博会有感(图文 ) 春运时节在飞机上的遐思 (现实与科幻)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设施 (现实与科幻 )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 香港WISE2010照片 忙碌的十一月--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几张照片) 绿色照片(摄于南昌及庐山) 火热春运今又是,换了空间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清明看花 兰花草、年轻朋友来相会与毕业生晚会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95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