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讨论] 看卫星照片看藻类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
pan88313958 2012-4-12 08:30
.pcb{margin-right:0} 2011-8-10 08:54 上传 下载附件 (63.79 KB) 从卫星照片可以看出:浒苔主要沿清洁的海域生长,浒苔分布与污染分布如此精确的反向吻合,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所不能提供的有力证据! 水中的藻类与陆地植物在光合作用方面有着相似的性质,其生长的基本要素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丰富的无机氮磷,水中的藻类要吸收充足的阳光的前提是水质清洁。 藻类污染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 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较清洁的无机污水 。 更多内容请阅: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菌藻关系与青岛浒苔灾害的成因与对策》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1004-687
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鞍山的成因
热度 38 Majorite 2012-3-15 09:19
马鞍山的成因
马鞍山的成因 嵇少丞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之14 原文已删除,请去我的新浪博客看吧: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美国马里兰州I-64公路边,向斜褶皱构成山包,非常典型,进教科书。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9507 次阅读|41 个评论
油气生、排、运的思考
Michaelhu 2012-2-22 11:37
油气在水的超临界态和高压液相中的溶解度差异(前提是油气是在超临界水中形成),超临界态水表面张力近于零,地壳中水相变条件及水相变时释出油气,可能是探索油气生、排、运的3个关键问题。 (近读马中良科学网博文"石勘院启动烃源岩生排烃机理研究"的思考)
个人分类: 热液矿床|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冰期的成因:火山喷发导致小冰期是中国学者首创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8 15:46
小冰期的成因:火山喷发导致小冰期是中国学者首创 杨学祥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地球曾经历的小冰期( Little Ice Age ) , 特指 16 至 17 世纪为主的寒冷阶段。大约 15 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 20 世纪初期。小冰期 (Little Ice Age) 一词最早用来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后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寒冷时期”。那时,欧洲出现了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它们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在英格兰中部, 16 世纪冬天的温度约比现今低 1.5 ℃ 。 关于小冰期的成因,目前有以下几种假说: 太阳活动低值说: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 ,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指出,过去 150 年的温度记录表明,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全球有变暖趋势。尽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仍在不断增加,但这种趋势被寒冷期中断了三次(最近的一次寒冷期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因此,温度变化记录与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而一些科学家则发现平均气温与太阳活动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 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质环境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由地球轨道引起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 0.1~0.3% 的水平上 。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变化是否足以引起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和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的相互转变 。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 。 宇宙星云说: 该假说认为,地球冰期和小冰期的发生与太阳带领它的家族通过银河旋臂的时间有关。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漩涡状星系,它具有 4 条旋臂。根据星系旋臂形成假说,太阳及其家族在绕银河系核旋转时,每隔一个周期就要通过一次旋臂,而在旋臂里星际物质比较密集。因此有人认为,当太阳通过旋臂时,大量星际尘埃的存在使星际空间的透明度减少。太阳辐 射出来的光和热受到星际尘埃的反射和折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就会减少,从而形成冰期或小冰期。宇宙尘埃云说是一种地外机制,但它也受到近期观测资料的挑战 。 臭氧洞漏能说: 臭氧洞漏能效应是最近提出的一种高、低层大气中太阳能量重新分布的变化机制: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气候模式研究都表明,所谓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对流层里气候变暖,而在平流层里则是变冷的 。平流层里的臭氧吸收了进入大气层太阳总辐射的 2% 。臭氧含量减少,降低了平流层吸收太阳能量的能力,并将这部分能量泄漏给对流层。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太阳辐射变化、地球各圈层(包括地核、地幔、地壳、海洋和大气各圈层)差异旋转和大气污染使平流层臭氧减少,使对流层臭氧增加。这些是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的物理原因。 80 年代全球迅速变暖与平流层同期臭氧急剧下降密切相关;而 60 年代降温与平流层同期臭氧含量增加相对应 。计算表明,由太阳潮汐力产生的地球自转速度长时间减慢造成了地壳、平流层、对流层的差异旋转,加强了大气的绕极涡旋,形成近日点极昼处的最大臭氧洞(南极臭氧洞)和远日点极昼处的较小臭氧洞(北极臭氧洞)。最大臭氧洞在南北极的交替出现与地球轨道近日点的进动(周期约为 2 万年)有关,臭氧洞的规模与黄赤交角(周期约为 4 万年)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约为 10 万年)有关。当平流层底部积聚了大量卤素(由火山喷发等自然作用和人类污染源产生),极昼时过量紫外线可以穿透平流层到达其底部,使卤素光解出 Cl 和 Br 等离子,它们随绕极涡旋上升,破坏了臭氧。因此,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轨道三要素同时也影响臭氧变化,它们共同完成地球长短周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例如,一万年前近日点在夏至,地球轨道偏心率也达到本周期的最大值,最大臭氧洞出现在北极,造成了北极冰盖的大规模融化;而公元 1250 年近日点在冬至,地球轨道偏心率逐渐变小,最大臭氧洞出现在南极,造成南极冰盖较小规模的融化。月亮潮汐力周期地加强或减弱这一效应,并引起臭氧异常分布和厄尔尼诺现象 。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迅速变暖与平流层臭氧急剧减少相关,而 60 年代降温与同期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一一对应 。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对应地球低温,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少对应全球增温。全球变暖与南北极臭氧洞扩大相对应,小冰期可能起源于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大,太阳活动减弱是臭氧含量增大的原因。 地磁层漏能效应: 电离层吸收太阳辐射的 7% 。地磁场强度越大,电离层的离子密度就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就越强。二千年以来全球磁场持续减弱,而最近 150 多年地磁强度下降了 10%~15 %。南大西洋出现地磁异常区,其磁场减弱达 35 %,地球磁极弱化,处于“磁极翻转”的雏形阶段,这可能是地球发生许多灾变和异常现象的深层原因 。 地磁场强度增强,全球气温变冷;地磁场强度减弱,全球变暖。地磁场强度增强可能是小冰期形成的一个原因。 潮汐震荡调温说: 2000 年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 强潮汐震荡是小冰期产生的可能原因 。 火山活动致冷说: 如文献 所述,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 最近,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发表研究报告称地球的小冰期是由火山喷发造成的。“小冰期”( Small glacier epoch )通常是指从 15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全球气候进入的一个寒冷时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对于“小冰期”的成因科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气候科学家吉福德·米勒带领的国际科学团队对冰岛和加拿大古代植物和冰川样本进行了研究,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 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发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其中包括瓦努阿图的火山。研究人员通过碳 14 测定,研究小组分析了约 147 种样本,并发现了两个突然的集中死亡时期,这两个时期发生在冰冠大量增长的时候。一个是在 1275 年到 1300 年,一个是在 1430 年到 1450 年。这与火山大规模喷发的时间相吻合。 虽然火山喷发导致的气温骤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足以使北冰洋的冰川夏季也扩张。太阳辐射反射减少了墨西哥湾暖流,气温持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火山喷发导致了短暂气温下降会导致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小冰期”的到来 。 冰岛和美国等国的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小冰期始于13世纪后期,这比当前地质学界普遍接受的小冰期起始时间提前了100多年。 火山喷发的原因: 小冰期是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中世纪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失去冰盖的大陆上升和增加海水的大洋下沉,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被称为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从而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大规模发生。 重要提示: 对比可知,火山喷发导致小冰期的观点不是外国科学家现在首次提出的,中国学者张振克等人在 2000 年就提出了这一观点。类似问题一再重演,中国学者的首发权应该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 99~102 2.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缉。 1998 , 28 ( 4 ): 366~384 3.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 1999 ,( 1 ): 1~17 4. 洪业汤,姜洪波,洪冰,等。近六千年地表温度和太阳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对比研究。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9 , 5 ( 12 ): 1521~1522 5. 张振克,王苏民,吴瑞金。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未来气候的启示。自然杂志。 2000 , 22 ( 3 ): 173~176 6. J. A. 雅各布斯。地磁场倒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 215 7.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 4 ( 2 ): 187~193 8.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同 3 , 2000 , 6 ( 5 ): 615~617 9. Gabriello Walker. Does spacedust make the Earth blow hot and cold? New Scientist. 1995,148:22 10. Eddy J. A.,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e effects. Nature. 1982,300:689 11. 王绍武。当前气候变化及其演变趋势。见:叶篤正,黄荣辉主编,旱涝气候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 。 1~9 11.Lamb H.H. . 气候的变迁与展望。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7 。 343 12.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13.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 ,( 5 ): 58~59 14.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191 15. Channell J.E.T., Hodell D.A.,McManus J. And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 1998,394:464~468 16.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同 3 。 1999 , 5 ( 9 ): 1170~1171 17. Crutzen P.J. et al. Solar proton events: stratospheric sources of nitric oxide. Science. 1975,189:53~56 18.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19.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 21 ( 1 ): 15~23 20.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 2011, 30 (3): 474~480 21.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 2000, 97 (8): 3814~3819 2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23.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99,209 24. 火山喷发导致“小冰期”。 2012 年 02 月 02 日 04:49 羊城地铁报。 http://roll.sohu.com/20120202/n333460302.shtml 25. 杨学祥 . 迟到的发现:拉尼娜现象恐加大流感大爆发可能性 . 2012-1-18 07:2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987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热度 1 seisman 2011-6-26 21:12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 12 火山成因研究小结 Seisman 作者已经发出了 11 篇火山成因研究的帖子,几乎踏遍了全球所有的火山,该做个小结了。 作者在网上搜索“火山成因”的解说,百度的,维基的,等等,都是介绍的火山喷发机制,从熔岩囊如何喷出到地表。这些都是全世界火山专家们长期辛劳工作的结晶。 作者所要研究的“火山成因”,是从地震地热说的角度,研究熔岩囊的形成机制与演化机制。作者考察的主要目标,是已定义的全球 25 个地震地幔柱,和地震地幔柱以外的冰岛、夏威夷与非洲 3 个火山密集点,包含了全球 95% 以上的火山。剩下的只有散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极洲以及欧亚内陆的少量火山,火山密度小,喷发指数低,而且除了欧亚内陆外,其余火山都远离人类居住地。 1 )火山与地震地幔柱的关系 火山成因研究的帖子表明,全球差不多 90% 的火山与作者已经定义的 25 个地震地幔柱紧密关联着。 在三维空间内,地震地幔柱是顶点向下的锥体,又类似于树形。地震地幔柱的构造可分为单树型、双树型和多树型(壁状)等多种类型,其基本构造单元为单树型构造(图 1 )。其中,树根、树干和熔岩囊是用中深源地震的空间分布所描述出来的地震地幔柱的本体,树冠只是比出地点大若干倍的地震地幔柱影响范围统计单元,并非固有地块。 根据地震地热说的基本概念,地震地幔柱是地幔热能上涌的通道, 中深源地震是热能上涌的载体,熔岩囊是地震地幔柱内在壳幔结合部的能量累积仓库,即能量中转站,又是火山喷发所需的岩浆库,而火山喷发和壳内地震活动,则是共同消减和调制地震地幔柱内部能量过程的两种手段,两个主角。 2 )火山成因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 ① 研究帖子表明,现代的活火山基本上都围绕在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附近,要靠地震地幔柱熔岩囊的能量补给。如果出地点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区域,活火山大多处在出地点的周边,处在出地点中心的极少。比如菲律宾、意大利地震地幔柱。 ② 地震地幔柱各论的帖子中可以看到,活火山的活动频度和喷发指数的高低与地震地幔柱内中深源地震活动的韵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还要受到壳内强震活动的牵制,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 耗散地震地幔柱内部能量的。 ③ 西汤加地震地幔柱发现有深部热能可以直冲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的例子,极少见。只有暴发性地震地幔柱内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④ 火山消亡或者休眠时间越早的,距离出地点越远,因为熔岩囊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边远地区的火山活动。比如意大利、土耳其、北美洲等地的火山。 ⑤ 多处发现火山活动从西北开始衰退而向东南方向蔓延的例子,比如意大利、冰岛、非洲、夏威夷、北美洲等。 ⑥ 火山活动的衰退方向,是否是地块的运动方向?作者倾向于是地震地幔柱,或者传统的地幔柱,或者是熔岩囊的衰退、变形或者转移。因为地震地幔柱是有生命的地质体,熔岩囊是最容易变形,最容易晃动,最容易转移的。自然界的运动总是按照最省力的方式进行。水从山上往下淌,如果假设成“水不动而山往天上走”,当然不妥。 ⑦ 南美洲、印尼、菲律宾、所罗门、汤加等多个地震地幔柱火山研究的经验表明,壳内强震和火山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补充,也可以互为平抑。就是说,当壳内强震足以耗散掉地震地幔柱内部的过剩能量时,火山的活动自然就被平抑了。日本 的地震与火山的关系是这个解说的精彩例证。 ⑧ 火山的预测不能仅仅注重火山周边微震活动的监测,还应关注中深源地震,尤其是直下型中深源地震对火山活动的能量补给。 ⑨ 中国珲春和地中海西口的两个潜在地震地幔柱目前只有深源地震活动,壳内和壳下地震不活跃,没有形成熔岩囊。火山是否会喷发,可能尚待时机。 ⑩ 南美洲南端的火山活动距离南智利地震地幔柱的熔岩囊甚远,如何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6 初稿) 图 1 地震地幔柱单树型构造示意图
3686 次阅读|7 个评论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9——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seisman 2011-6-23 18:29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9——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地 震 地 热 说 应 用 火山成因之 9 ——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Seisman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东岸( 53 ° S ~ 23 ° N , 55 °~ 116 ° W )。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的基础资料见图 1 ~图 4 和表 1 (略)。 图 1 是研究区的三维立体图像,包含 1963 年至 2011 年 6 月 10 日 M ≥ 4.0 的地震。图 2 是研究区内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3 是全新世有参数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4 是未定参数的 全新世和更新 火山的平面分布图像。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主要涉及 01 号南智利地震地幔柱、 02 号北智利地震地幔柱、 03 号危地马拉地震地幔柱和 04 号海地地震地幔柱。 01 号倾向东, 02 号倾向南, 03 和 04 号直立。熔岩囊大致在 50 ~ 150km 深度层内。 由资料图可以见到,在南纬 35 °以北,火山活动受到各个地震地幔柱及其熔岩囊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南纬 35 °以南,南智利地震地幔柱的熔岩囊已经显得很微弱,然而火山活动一直延伸到南纬 55 °,而且已知的全新世火山和更新世火山皆如此。相比其他的地震地幔柱,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一种假设。 众所周知, 1960 年 5 月 22 日的智利 9.5 级地震,发生在 38.17 ° S 、 72.57 ° W , 2010 年 2 月 27 日的 智利 8.8 级地震,发生在 35.909 ° S 、 72.733 ° W 。两次巨震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是否显示 南智利地震地幔柱有向南伸展的趋势? 这个假设很脆弱。既然伸展,经历全新世的 10000 年尚未伸展,有些说不过去。 留待以后再研究吧。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1 初稿) 图 1 南美洲和中美洲地震活动的立体三维图像 图 2 南美洲和中美洲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 图 3 南美洲和中美洲 全新世有 喷发记录的火山 图 4 南美洲和中美洲全新世和更新世火山 表 1 南美洲和中美洲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记录(略)
4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10——西太平洋的火山研究
热度 1 seisman 2011-6-23 16:22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10——西太平洋的火山研究
地 震 地 热 说 应 用 火山成因之 10 ——西太平洋的火山研究 Seisman 西太平洋研究区着重指日本、中国台湾和马里亚纳海沟一带,菲律宾和鄂霍次克海已有专题研究,不在此列。 西太平洋研究区( 5 °~ 55 ° N , 120 °~ 151 ° E )的基础资料见图 1 ~图 4 和表 1 (略)。 图 1 是研究区的三维立体图像,包含 1963 年至 2011 年 6 月 10 日 M ≥ 4.0 的地震。图 2 是研究区内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3 是全新世有参数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4 是未定参数的 全新世和更新 火山的平面分布图像。 西太平洋研究区是全球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涉及 06 号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 07 号日本地震地幔柱、 08 号中国珲春潜在地震地幔柱、 09 号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10 号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11 号台湾及琉球地震地幔柱、 12 号菲律宾地震地幔柱,以及次级的 F1 马尼拉地震地幔柱。由图 1 可以看到,这 8 个地震地幔柱在太平洋西海岸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框架式结构。 这些地震地幔柱有的直立,有的带有自然的倾角,最大深度 678km ,最小深度 286km ,熔岩囊深度大致为 50 ~ 250km 深度层。每个地震地幔柱顺着自己与地面的夹角和地面相交为出地点。出地点可能是一个多边形的区域,也可能是带有一定宽度的条带。倾斜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会大大偏离自己的深震活动区,比如 09 号北马里亚纳地震地幔柱。 这 8 个地震地幔柱各自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互不干扰。明天将要推出的博文《日本 9 级地震百日纪》可以看到,日本 311 地震只是 07 号日本地震地幔柱的独立行为。 本文的火山研究,主要包括 07 ~ 11 号的 5 个地震地幔柱。由图 2 ~图 4 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火山,包括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活火山,全新世和更新世已定参数和未定参数的火山,大致都处在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附近。因此,再一次地证实火山活动对于地震地幔柱的依赖性。 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绝不是火山造就了地震地幔柱,而是地震地幔柱造就了火山。地震地幔柱是地幔热能上涌的通道,中深源地震是热能上涌的载体,而火山和壳内地震活动,则是消减和调制地震地幔柱内部能量过程的两个主角。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3 初稿) 图 1 西太平洋地震活动的立体三维图像 图 2 西太平洋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 图 3 西太平洋 全新世有 喷发记录的火山 图 4 西太平洋全新世和更新世火山 表 1 西太平洋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记录(略) (需要火山资料的朋友可以通过QQ:775844819 免费索取)
45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8——白令海的火山研究
seisman 2011-6-21 19:21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8——白令海的火山研究
地 震 地 热 说 应 用 火山成因之 8 ——白令海的火山研究 Seisman 白令海研究区位于北太平洋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一带,包括俄罗斯的库页岛和堪察加半岛、美国的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的西北部( 40 °~ 70 ° N , 140 ° E ~ 130 ° W )。 白令海研究区的基础资料见图 1 ~图 4 和表 1 (略)。 图 1 是研究区的三维立体图像,包含 1963 年至 2011 年 6 月 10 日 M ≥ 4.0 的地震。图 2 是研究区内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3 是全新世有参数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4 是未定参数的 全新世和更新 火山的平面分布图像。 白令海研究区主要涉及 05 号白令海地震地幔柱和 06 号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两个地震地幔柱都呈壁状构造,向一定方向扁平地伸展。白令海地震地幔柱又似为多树型构造,大致由 2-3 个单树型构造复合而成。 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地震震源深度可达 646km ,而白令海地震地幔柱最大震源深度只有 300km 左右。两者的熔岩囊大致都为 50 ~ 250km ,而且都很发育,壳内地震和火山也都很活跃。 比较图 2 ~图 4 ,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 )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活火山,全部处在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两个地震地幔柱都有天然的倾斜,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又由于两个地震地幔柱都呈壁状构造或者多树型构造,因而出地点就成了一条线。现代活火山完全遵从这条线分布。 2 )堪察加半岛的火山活动似乎存在由北向南萎缩的趋势。整个半岛在全新世早期和更新世的火山都很活跃,但到了全新世晚期明显向南萎缩。这种情形与当前地震地幔柱熔岩囊的分布状态是完全吻合的。 3 )白令海地震地幔柱的东端也与堪察加半岛的情况类似。阿拉斯加的西部和加拿大西部全新世早期活动的火山,到了全新世晚期都基本上不喷发了。近 100 多年来,只有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几座活火山。 4) 仔细查看图1,其实是 鄂霍次克海地震地幔柱的北端和 白令海地震地幔柱东端的熔岩囊在萎缩。 5 )以上情况可以说明两点: ① 地震地幔柱具有强大的威力,完全控制着火山的活动状态。 ② 地震地幔柱是有生命的。当前的地震地幔柱只能控制当前的壳内地震和火山动态。 这两点正是我们力推地震地热说的依据。 有了这两点,我们可以对地震预测和火山预测充满信心。 1966 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说: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报的。 作者从事地震预测研究 40 余载,总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总希望总理的遗愿能早日实现! 当然不是靠哪一个人,也不是靠哪一种业已时髦的学说,而是靠人类不断地去认识大自然,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不断地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1 初稿) 图 1 白令海地震活动的立体三维图像 图 2 白令海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 图 3 白令海 全新世有 喷发记录的火山 图 4 白令海全新世和更新世火山 表 1 白令海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记录(略)
5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缅甸7.2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热度 1 seisman 2011-3-27 07:38
缅甸7.2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缅甸 7.2 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Seisman 缅甸是作者所定义的第 17 个地震地幔柱。 2011 年 3 月 24 日 缅甸 7.2 级地震,引起了作者对缅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成因的思考。 缅甸及其周边地区( 85 °~ 105 ° E , 13 °~ 40 ° N ) 1963 年至 2011 年 3 月 4.8 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平面的三维图像如图 1 所示,立体的三维分布见图 2 ,地震震源深度的时间序列见图 3 ,地震震级的平面分布见图 4. 图 1 缅甸地幔柱的平面三维图像 图 2 缅甸地幔柱的立体图像 图 4 缅甸地幔柱震源深度的时间序列 图 4 缅甸地幔柱地震震级的平面分布 由图 1 可见,缅甸地震地幔柱的中深源地震集中在很狭窄的范围内 ,在地表的投影呈弧形。 这次缅甸的 7.2 级地震和 3 月 10 日云南盈江的 5.8 级地震均发生在弧形的中垂线附近。 由图 2 可见,缅甸地震地幔柱呈树形分布,具有树根、树干和树冠,最大深度不超过 300km ,最大震级不超过 8 级,属于次级的地幔柱。 由图 3 可见,地壳内的破坏性地震似乎都与中深源地震的活动有关。按照地震地热说,正是由于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增强以积累足够的能量来驱动壳内地震活动。 由图 4 可见,壳内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均发生在地幔柱的外围,似乎表现为对地幔柱能量的剩余释放。 由图 1 和图 4 均可见到,地幔柱以东、以北构成一种棋盘格式构造。棋盘内的方格大致呈正方形,至少汶川地震和盈江地震均位于棋盘格式的节点上,缅甸 7.2 级地震, 1970 年的通海 7.8 级地震, 1996 年丽江 7.0 级地震,等等,也靠近节点。 棋盘格式构造是 由两组互相交叉的扭裂面或扭裂带所组成的一种构造型式,可分为由挤压或引张作用形成的和由扭动作用产生的两类。 总结上述资料,似乎缅甸地震地幔柱就像一颗大的图钉钉在那儿,其中深源地震呈一定节律的增强—减弱—增强的活动,相当于压缩机的一张一弛,牵动周边构造的扭转与拉张,构成棋盘格式构造。当然,也不排除或有壳内力偶作用的参与。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谨此致谢。 ( 2011.3.26 初稿)
4706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日本9.0级地震成因的新解说
热度 2 seisman 2011-3-15 12:00
对日本9.0级地震成因的新解说
对日本 9.0 级地震成因的新解说 Seisman 2011 年 3 月 11 日 的日本 9.0 级大地震的爆发,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地下深部的特殊构造造成的。 研究日本本岛及日本海地区( 35 ~ 55 ° N , 133 ~ 145 ° E ) 1998 年以来 M ≥ 4.8 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发现(图 1 ),在深度 300km 以下存在一个深源地震活动区,是全球 10 个深源地震活动区之一,在深度 50 ~ 150km 之间存在一个较窄范围的中等深度地震活动区,其上则是地壳内的浅源地震活动区。 为便于作图,图 1 中 35km 以上的地震少画了一半。 研究该地区同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图 2 )发现,自 2000 年,或者说自 2002 年以后,中、深源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并存在自下而上逐层驱动的趋势。 研究该地区同期的火山活动发现,围绕着中等深度地震活动区, 2000 年以来发生多座火山的多起喷发。而且,火山喷发前都伴有中、深源地震活动增强的迹象。 综合上述资料,根据作者的“地震地热说”(陈立军, 2000 ,地震地质),本文做出一个新的解释如下。 日本本岛及日本海地区存在一个深度在 600km 以上的柱状地幔变异体,作者定义为地震地幔柱。地幔柱根部的深源地震活动相当于“热机”,以暴沸或者快速运移的方式启动并供给壳幔过渡层能量,并以中等深度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进行能量调整与释放, 当能量过剩时则会沿着地壳内的薄弱构造发生强烈地震。 由于地震地幔柱长时间地增强活动,构成一个高温高压的独特环境,地震和火山在所难免。基于这种说法,可以较好地解释震中破裂的逆断层性质,解释新闻图片中地表断层近似垂直的破裂,解释震后本州岛的东移。新燃岳火山震前的喷发和 3 月 13 日下午的再次喷发更是最好的证据。 这或许正是日本国多地震、多火山的真正原因。火山喷发可以改造或新生岛弧,强烈的地震可以改造或产生新的断裂或者海沟,因此岛弧和海沟或许正是地震地幔柱长期活动的产物。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3.15 二 稿) 图 1 日本地震活动的三维分布 ( 1998 ~ 2010.8 , M ≥ 4.8 ) 图 2 日本地震活动的时序图 ( 1998 ~ 2010.8 , M ≥ 4.8 )
5740 次阅读|6 个评论
急性癌症爆炸破坏DNA的研究动态与理论概念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1-1-10 11:06
科学家揭秘急性癌症成因:染色体爆炸破坏DNA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576.shtm 英国科学家找到了急性癌症的形成原因: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爆炸破坏了DNA,从而让人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患上癌症。 Why some cancers seems to develop in an instant - cells can explode wreaking havoc in DNA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344740/Why-cancers-develop-instant--cells-explode-wreaking-havoc-DNA.html The mystery of 'instant cancers' - tumours that seem to appear out of nowhere - has been solved by British scientists. In some cases, a single apocalyptic explosion in a cell can cause as much damage to the DNA as decades of hard living.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instant cancers C-query: DNA damage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6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13989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426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89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job id # 13989 started Sun Jan 9 22:35:53 2011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13989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instant cancersSun Jan 9 22:36:11 2011 A query = instant cancers started Sun Jan 9 22:36:11 2011 A query resulted in 212 titles 13989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DNA damage Sun Jan 9 22:36:41 2011 C: DNA damage 85835 A: pubmed_query_A 212 AC: ( instant cancers ) AND ( DNA damage ) 6 C query = DNA damage started Sun Jan 9 22:36:42 2011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6 titles 1344 B-terms ready on Sun Jan 9 22:40:06 2011 Sem_filter: Concepts Ideas 426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Sun Jan 9 22:45:48 2011 B-list on Sun Jan 9 22:46:25 2011 1 non small cell 2 small cell lung 3 cancer xenograft 4 time rt pcr 5 linear quadratic 6 real time rt 7 small cell 8 melanoma progression 9 acute myeloid 10 superficial bladder 11 xenograft 12 chronic lymphocytic 13 treatment arsenic trioxide 14 b cell chronic 15 quantitative real time 16 nci 17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18 patient colorectal 19 formation lung 20 overexpression 21 intravesical 22 solitary fibrous tumor 23 cell chronic lymphocytic 24 colorectal 25 radiotherapy 26 chemotherapy 27 alteration apoptosis 28 specific cytotoxic t 29 orthotopic model 30 real time 31 surface plasmon 32 cancer therapy 33 estrogen receptor er 34 enhanced ultrasound induced 35 advanced breast cancer 36 myeloid 37 red fluorescent 38 status breast cancer 39 study oxidative 40 diagnosis breast cancer 41 focused ultrasound 42 duplication 43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44 rt 45 bone health 46 antitumor action 47 primary breast 48 testicular 49 nasopharyngeal 50 cell specific 51 protein overexpression 52 oxidative 53 cell chronic 54 acute lymphoblastic 55 term exposure 56 multiple melanoma 57 radical 58 complex a 59 mechanistic 60 beam 61 specific cytotoxic 62 strategy induce tumor 63 ovarian 64 dosimetry 65 intraepithelial 66 lymphocytic 67 arrest 68 effect coffee 69 prostatic 70 online 71 fusion 72 mechanism antitumor 73 population based 74 neutron 75 axillary 76 medium term 77 proliferation 78 interleukin-6 level 79 primary liver 80 allogeneic stem cell 81 activator 82 scattering 83 allogeneic 84 heavy 85 endocrine treatment 86 rectal 87 worker 88 nuclear 89 orthotopic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show_sentences.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instant cancers small cell lung DNA damage 1: Involvement of calcium in the 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by heat shock protein 90 inhibitors, geldanamycin and radicicol, in huma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460 cells.2006 Add to clipboard 1: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 profiles in docetaxel-resistant human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cells (SPC-A1).2010 Add to clipboard 2: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8-hydroxy-2'-deoxyguanosine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ating mutation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2010 Add to clipboard 3: Genetic variation in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DNA repair genes predicts survival of 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2010 Add to clipboard 4: Target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Signaling Pathway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Implication in Radiation Response.2010 Add to clipboard 5: Curcumin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CI-H460 Cells through ER Stress and Caspase Cascade- and Mitochondria-dependent Pathways.2010 Add to clipboard 6: Hypermethylation of growth Arrest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45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2010 Add to clipboard 7: 2010 Add to clipboard 8: Combination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Induce DNA Damage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Correlation of Resistance with IFN-Stimulated Gene Expression.2010 Add to clipboard 9: NPRL2 Sensitizes Huma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Cells to Cisplatin Treatment by Regulating Key Components in the DNA Repair Pathway.2010 Add to clipboard 10: A Phase I Study of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and Thoracic Radiotherapy with Swallowed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nSOD) Plasmid Liposome (PL) Pro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Stage III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2010 Add to clipboard 11: The Nitric Oxide Prodrug JS-K is Effective Against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 Involvement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2010 Add to clipboard 12: No 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of ERCC1 and ERCC2 polymorphisms with clinical outcomes of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ies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2010 Add to clipboard 13: Effect of Ganoderma on drug-sensitive and multidrug-resistant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cells.2009 Add to clipboard 14: Sensitization to gamma-irradiation-induc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by the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trichostatin A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cells.2009 Add to clipboard 15: XPG mRNA expression levels modulate prognosis in resected 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conjunction with BRCA1 and ERCC1 expression.2009 Add to clipboard 16: Epigenetic inactivation of checkpoint kinase 2 gene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2009 Add to clipboard 17: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t rs1982073:T869C of the TGFbeta 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patients with 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radiotherapy.2009 Add to clipboard 18: Expression of an X-family DNA polymerase, pol lambda, in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habitual smoking.2009 Add to clipboard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3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揭开地震的奥秘—珠联璧合人类将进入地震预报的新时代
readnet 2010-12-16 23:47
中国科学家揭开地震的奥秘 珠联璧合人类将进入地震预报的新时代 刘炳胜 刘 伟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于 2010 年 11 月 5 日 至 6 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这一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和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办。国务院于 二○一○年六月九 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在 2020 年以前, 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 国 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陶家渠在会上指出,以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综合我国已经取得的成就,科学组织,团结合作,有可能在短一点的时间内实现强震的预报。笔者就我国地震理论、地震诊断和地震预测预报前景问题,采访了惠州愚公科技理论研究所的所长曾雄飞。 曾先生说,中国正处于强震爆发期,又面临人才断层(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地震人员退休了,新人缺乏实战经验),形势十分紧迫。因此特别需要解放思想,凝聚中华民族智慧,体制内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搞争论,共同奋斗,勇攀地震科学高峰。 曾雄飞带着他刚刚由《广东科技》出版的新著《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中英文版)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著《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中英文版)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地震预报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论创新! 沿着李四光和周恩来的力学方向,给出了地震的力学条件,地震结构体的压力超过岩层的断裂强度和重力之和; 地震四阶段:能量积聚,触发,爆发和沉寂(再积聚); 发现了地震包体和爆炸烟囱的存在,汶川地震包体体积约 6000 万 m 3 ,压力 2.5 万大气压,温度约 600 ℃;储存能量 15 颗百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岩石不是能量的载体;包体内的高压流体主要是水汽;爆炸烟囱是喷发碎石和高压流体的通道; 揭示了地震从孕育到爆发的波动机制。 在触发应力(月潮潮差)作用下,激起冲击波;地震的冲击加载 - 卸载塌缩的链锁规律;断裂、震中和 地震波谱遵循波叠加规则,具有分立性; 通过对大型地震包体的诊断,可以预测大地震的震源;对触发因子及其引起围岩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可以作出临震预测。 赵玉林 钱复业 在会上作了《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波动震兆的发现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的报告。曾雄飞指出, PS-100 地电仪的原理是正确的:( 1 )地震包体存在固有频率(周期);( 2 )地震包体的岩层断裂强度是分布函数(强弱不同)。局部达到发震条件,发生局部破裂,产生射流和破裂波,引起围岩性质变化,引发共振波, 其信号可放大数十倍以上,由仪器记录下来。 此外,该仪器引入 CDMA 技术,显著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普通地电仪无法识别的信号, PS-100 地电仪可以识别。并定量给出震级、震中和发震时间(爆发前数小时,数天)。 通过汶川地震发现的地震包体(类似于油气储体),经由 HRT 波地电仪探测,充分证明了地震包体以及包体共振信号的存在(周期、频率、快慢波速),已经获得了 20 多强震震例的证实,包括汶川和玉树地震。再结合其它手段, 如有名的旱震关系,卫星热红外异常,潜热通量和温度异常,震象云,地下(温泉)水氢同位素、碳和氦同位素异常,水汞水温水位以及电磁异常,应力应变异常,重力异常, 磁偏角异常, 次声波,以及动物的异常反应等,使地震的预测预报成为可能。 会议交流的成果表明, 我国自主创新的地震理论和诊断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曾雄飞希望我国需要像抓 两弹一星 , 大庆会战 那样来抓地震;实施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核工业总公司、中科院、教育部和民间科技力量等大联合,开展适度的国际合作,共破地震预报难关,为保护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避免祖国人民蒙受新一轮大震灾难!     曾雄飞向陶家渠主任介绍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 以及地震的孕育过程、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前兆监测方法 背景资料 曾 雄飞, 1938 年生于广东龙川。 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六年制),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长期从事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献身于国防建设,获多项发明奖励、发明专利和多项国家级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曾两度为其颁奖。他曾提出了量子态反应动力学原理,分子键能同反应热的联系理论;建立了炸药爆炸的量热计模型,聚能射流形成的飞层论,爆炸转化的流体动力学波动理论,发展了测压术;发展了生物链动力学和营养医学。发明了可高效杀灭各种病毒的氨基酸碘。创立了三层次电子结构的新原子论,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以及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 今年出版了具有源头创新的专著:《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中英文)、《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中英文)、《营养医学在病毒性虾病中的应用研究》和《创新之魂》。 《科技日报》 2010 年 12 月 9 日 扩展阅读: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召开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5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召开
热度 1 readnet 2010-11-5 13:45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 (2010年11月5日-6日 武汉)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11月5日 8:30-8:50 开幕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郝翔书记致欢迎词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陶庆法副司长讲话 上午 大会报告 马宗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预报的方法讨论 张国伟 (西北大学地质系)       大陆构造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及其地震背景 王 椿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流动的地球物理证据 陶家渠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地震系统工程的若干关联环节 李德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陆板内强震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及其立体监测 下午 专家报告 岳中琦 (香港大学)       论地震能量传播和破坏的一种尚未认识模式 任振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天地耦合预测临震三要素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赵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从块体的变形好运动看西南大地震的预测 耿庆国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旱震关系与中长期地震预报 陈 辉: 用氢同位素进行地震临震预报以2009年1月15日汶川5.1级地震为例 11月6日上午 赵玉林钱复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波动震兆的发现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        付 虹 (云南省地震局)     云南大震的前兆异常共性特征和汶川地震前的异常讨论 陈梅花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年智利Ms8.8级地震前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气温变化的关系 邓志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若干强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异常与潜热通量异常 夏雅琴 (北京工业大学)      地震前兆观测是预测地震的基础 李志平 (天津市大港油田通信公司)      解译卫星红外云图震象云预测地震 帅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震前温度、流体异常变化的探测手段和方法 曾佐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预测前景展望 付丽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全球强震数据的周期性分析 赵慈平 (云南省地震局)      云南宁洱地震集中发生的成因机理来自温泉逸出气体氦碳同位素的证据 11月6日下午 张元生 (鹤壁市地震局)     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特征 池顺良 (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强震的应变前兆与预测 曾雄飞 (愚公科技理论研究所)     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 李金宝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地壳运动的四种力源兼论汶川、玉树地震成因机制 邓志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并行计算三维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程永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长江三峡地区次声测量阵列的结构与特点 陈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邱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火山、泥石流及滑坡的次声波监测和预警探索研究 胡友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利用高采样率GPS观测地震波信号以墨西哥M7.2地震为例 陶家渠先生总结的地震发生机理的相关性与补充性思考: ((((((((((((((( ))))))))))))))) 扩展阅读 学者周永胜 发表于2009-4-1 12:42:29 查看评论 :3 │ 浏览:188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学术观点 远距离地电法识别地震前兆真的得到众多院士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 远距离地电法识别地震前兆真的得到众多院士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 《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1期发表了远距离地电法 识别地震前兆的文章,作者多达29人。 在文章最后说明,该项研究得到中国地震局陈运泰院士、许绍燮院士、马瑾院士、梅世蓉教授、郭增建教授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 Amsel等对于其论文及其作者进行过非常好的评论。这里只说一点,他们的研究真的得到列出的这些地震学家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还是盗用名字,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壮胆。 据我所了解,其中的很多人并不赞同他他们的说法,也从来没有参与他们的工作,甚至没有太多的交流与讨论。从何说起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 --------------------- 附 Amsel 在新语丝上的相关点评 --------------------------------------------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作者:Amsel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 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 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 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 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 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 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 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 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 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 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 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 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 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 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 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 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 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 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 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 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 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 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 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 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 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TR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 术。   这种叫做HTR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 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 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 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 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 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 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 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 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 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 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 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 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 察,早在 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 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 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 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 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 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 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 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 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 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 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 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 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 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 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 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 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方法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 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 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 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 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 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 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 每小时 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 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 2876公里 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 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 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 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 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 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 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 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 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 者们把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 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 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 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 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 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 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 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 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 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 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 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 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 格的距离(大约 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 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 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 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 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 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 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 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 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 《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 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 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 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 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 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 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 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 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 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 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 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 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 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 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 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 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 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 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 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XYS2009020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746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 0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侯振宇 标题: 发表评论人:malidan 作者三个以上的文章我就心里觉好笑了! ===================================== 偏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alidan 作者三个以上的文章我就心里觉好笑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etw 关怀好象应该是生活上的事,指导应该是学术上的事,这么多院士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作者们可要没事偷着乐了,^O^ 记录总数: 3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嵇少丞 发表于2009-2-3 23:12:39 查看评论 :48 │ 浏览:4846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地震与地球 Amsel质疑远距离地电法震前准确预报地震 (转载)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520.txt   作者: Amsel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 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 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 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 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 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 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 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 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 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 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 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 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 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 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 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 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 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 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 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 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 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 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 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 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 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TR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 术。   这种叫做HTR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 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 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 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 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 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 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 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 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 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 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 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 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 察,早在 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 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 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 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 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 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 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 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 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 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 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 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 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 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 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 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 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方法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 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 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 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 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 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 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 每小时 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 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 2876公里 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 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 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 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 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 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 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 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 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 者们把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 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 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 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 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 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 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 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 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 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 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 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 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 格的距离(大约 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 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 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 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 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 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 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 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 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 《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 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 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 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 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 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 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 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 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 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 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 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 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 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 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 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 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 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 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 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XYS2009020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汶川地震前兆之谜 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5857.html PS-100HRT波接收站网结构示意图 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个多月,灾区也在平静之中迎来了震后第一个春节。 但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员钱复业和赵玉林的内心,或许依然难以平静。 就在春节之前,这对夫妇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的论文。 他们在论文中表示,设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一个观测台站,从2008年4月30日起,就记录到汶川地震的短临前兆。尤其是在5月12日凌晨,这个台站更是记录到了超过平时观测标准偏差10倍的讯号。 孤独的红格台 当时,这两位已经退休10多年的老人彻夜未眠。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他们赶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几小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 不过,遗憾的是,两位老人并未向职能部门报告其分析结果。或许,他们的心中有很多顾虑。 实际上,他们的分析结果即便准确无误,恐怕也难以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毕竟,600公里至800公里环带这个范围太广,而且往南已经出了国境线。 赵玉林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只有一个台站在工作, 没有办法给出具体震中位置,这让我们非常痛心。 据他介绍,至少需要三个台站的观测记录才能确定震中。但由于雷击仪器损坏、导线被盗、缺乏维护经费等原因,在汶川地震之前,川滇地区布设的四个试验性地电台,只有红格台仍在工作。 这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可以预测、预报,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表示。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也是地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刊物之一。 HRT波的争议 赵玉林和钱复业对地震监测预报的探索始于40多年前。早在1966年,他们就在河北邢台实验场进行地电观测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由于地下形变造成的电阻率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游散电流,使地电阻率观测受到严重干扰,赵玉林和钱复业的研究也陷入停顿。 但令这对老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目前在天津海泰光电科技公司工作的赵璧如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赵璧如提出把孕震过程、产生前兆的机理视为黑箱,仿照工业生产中通常使用的探伤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此外,他还利用通讯中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研发出PS100型远程监控大地电测仪系统。 2004年,中国地震局投入150余万人民币,支持在川滇地区布设四个试验性的地电台,并采用了PS100系统。 这四个试验台站的建立,与钱复业、赵玉林等人2003年底提交给中国地震局的内部报告有关。他们在报告中称,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三年内存在7级以上乃至8级特大地震的可能,建议在川、滇地区增设地电台站。 钱复业、赵玉林等人,还提出了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HRT波)的概念。他们认为,HRT波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地震波概念的波,而PS100系统精度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捕捉到HRT波,台网记录到这种波动时,则预示地震即将来临。 他们2006年曾在《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发表论文称,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巨震发生之前约三个月,出现了周期等于潮汐力周期、振幅异常增大的地电潮汐力谐振波(HT波);地震前两天,则出现了一种在地壳多孔岩石孔隙流体中传播的声波地电潮汐力共振波(RT波)。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对《财经》记者说,编辑部之所以发表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的论文,并不一定就代表认同作者的观点,而主要是为同行提供交流和争鸣的机会。 实际上,对于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提出的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能否实现突破? 据赵玉林介绍,他们的系统自2004年运行以来,记录过不少于20次地震的HRT波前兆,其中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国外。 不过,由于难以区分一些干扰,比如不同震源的叠加,系统也出现过多次错误判断,或者说虚报。 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赵玉林说: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从远处震源传来的信息。而且,由于距离(印尼特大地震)震中相对距离更近,南边的红格台总是比北边的冕宁台先记录到异常。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博士看来,钱复业和赵玉林等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他们有什么预测意见,我们也会重视。 他同时告诉《财经》记者,这个方法也虚报过一些事件,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目前所有的地震预报方法不可能一有异常就是地震。 刘杰还说:从科研的角度出发,这种新方法值得鼓励,值得进一步发展。 许绍燮也表示:尽管他们还有一些问题说不清楚,但这个方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多起来以后,对地震的认识才会更清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的前身分析预报中心第一任主任梅世蓉则对《财经》记者说,钱复业和赵玉林做研究非常艰难,只剩下一个台站的话,怎么搞预报?如果多给他们添几个台站,机会也会多一点。 更多阅读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摘要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808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地震 地质 地震预报 地球物理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 2 推荐人: wwssff333 xilihutu 标题:这是个问题 发表评论人: 陈小斌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前驱前驱波(HRT)确实存在问题,但临震前的岩石本构方程的变化使得这种方法有着较好的物理基础。 本人以前从物理机理方面介绍过其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93 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这篇来自新语丝的质疑文章,表现得更为简单而缺乏科学精神。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AMSEL到现在还没给大家解惑他在两篇文章中一个承认水库蓄水引发小地震而另外一个文章却说紫萍铺水库跟512根本无关是否相互矛盾。 还有,AMSEL引用一个重庆的骡子 大师终结者吹嘘以震测震成功率86%以上的文章来嘲讽民间的观云测震说凡民间测震的实际都是以震测震,却忘记自己一直在鼓吹地震不可预测,这个政治投机小人自煽耳光已经多次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reewwq 没有风险的预测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地震预测预报就是赌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灾害管理,现在不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充分保障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投资安全.社会现状是任何有一定准确度的预警对于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包括蒙的.获得安定降低风险.政府是甩包袱,专家不预测是混日子没风险.百姓作出任何规避风险的动作社会都要付出代价,包扩正确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reewwq 受益人是政府,辟谣的专家,只做研究专挑别人错误不作预测的专家. 标题:谢谢amsel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我才发现还有好多人在做这项艰苦的研究啊。 不过我觉得你的思维模式古怪啊,好象一心就要把这门科学给打掉一样。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陈小斌博士:您不妨给大家解释一下,一个波能够以每秒50米的速度在地下传递4000公里,而不衰减,请问这是什么波。 我讲不了复杂的东西,因为原始数据在作者那里,但是只能根据作者和采访者的透露来判断。回头发现,更能明白邱泽华当初的意见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31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reewwq 感谢毛远新以及他手下那帮人.政府既不想付出防震成本又不做预报.你们是一面挑政府社会的毛病腐败低能啊,一面又挑错指责别人伪科学,所有预测方法都批个遍有何居心????水库大坝真是有风险,赞同建唯一理由是每年要少死多少矿工,职业病患者,这个人数比512不会少. 标题:地球是一个整体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地球内部就是用振动波的方法测出来的,传4000不奇怪,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一半。 人脚疼还脸上有绉纹呢。 标题:那个潮汐前驱波 发表评论人: 陈小斌 那个潮汐前驱波(HRT),我确实搞不清楚,当然也没有仔细去搞。我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曾经提出个这个问题。钱老师、赵老师借鉴流体力学的公式,搞得很繁琐,我觉得把问题搞复杂了。 我没有弄懂,所以也就不能瞎说。他们中国科学的那篇文章我还没有读。至今为止。我只认为其临震前强度变化那部分,比较有新意,相比其他的方法,理论依据更充分些。但要说它一定能预报地震,那我可不敢说。 标题:波的传播 发表评论人: 陈小斌 地震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可以穿过地球,还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的,这个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这个潮汐前驱波(HRT)的产生是否有依据。这个东西,我确实没有搞清楚究竟是什么。 但即使目前理论不清楚,但如果真的观测到了现象,也是可以允许研究的。关键是,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地态度,先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相关性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其实从远程预报、机理和经验手段相脱节、数据不诚实、学风不佳这几个角度来质疑这篇文章,非常容易。但是咱们就切入最难的一点,也就是机理本身。 机理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点:看不到对半日潮的清晰记录,何来探伤? 从《中国科学》文章图5(b)5月2日到12日的波动可以看到,根本没有半日潮,基本上是凌晨一个谷,午后一个峰,显然是自然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这样的数据在,不知道再好的理论包装能有什么用处。 陈博士把这个理论说成三极管,倒让我想到了,当初我们一个网友说,翁老的可公度就相当于傅立叶变换,呵呵。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分析数据本身就有个除杂工作,地球本身的脉动波就可以排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暂时下线了。感谢嵇教授的转载! 标题:关于地震预测预报 发表评论人: 对Amsel论点既同意又反对。。。>一句话,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由此看来,外国不惜花大量钱搞预防和几秒钟预警,是理智的表现。 标题:detail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地震的科学预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跟永动机一样是伪科学。美科学家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不用多余了 。但地震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预报是人为的东西,人为的就有偶然性,存在误差的情形也存在着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情形。而且有的学者也认为有些地区由于相似的孕震动力环境,前兆特征也类似。。。但如何判断孕震条件是否跟以前的某个地震相似,这个就是纯粹靠运气的了,因为没法从断层监测到。。现在中国地震界采取边预报,边研究的经验路线,象瞎猫乱撞一样不断在积累震例,就是为了以后碰见死耗子打好基础,虽然这是一件踏着堆积如山的死尸腐肉攀登的工作但只要碰见一只象海城那样的死耗子,尸山腐肉就会大大减少,不过成功预报又会给大众带来个副作用:对防震放松警惕,对预报过度依赖。。。 > 一句话,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 。。由此看来,外国不惜花大量钱搞预防和几秒钟预警,是理智的表现。 标题:什么叫科学预测?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测不准就叫伪科学啊?如果科学是被你们拿来阻碍探索的话,那披着科学外衣的你才是真正的伪科学工作者。 标题:偷换概念谁不会 发表评论人: rreewwq Amsel 是什么?政府:查无此人,嵇教授:昨天还一起聊天,百度谷勾:现在是猫狗都上网了,眼花了?幻觉?误判/干扰不是猴子猩猩不是猫不是狗,需要跟踪观查,经过数据判断应该是,但其每天都在变化难说,不能下定论.最后的结果出来了Amsel不是个东西了. 标题:回顾一下反伪专家的说法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http://news.sohu.com/20080528/n257130835.shtml 标题:唉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地震预报道路是一条堆满尸山腐肉的崎岖道路。的确,每次尸山腐肉之后都会有一帮打着另起捷径,多学科探索幌子的学术之辈不停忽悠,为了拉科研经费有时学术腐败比尸山腐肉更可怕。。 >总之,鱼龙混杂的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一种才靠得住。。现在唯一寄厚望的就只有池老的钻空应变探索了哎 标题:真怀疑反伪工作者的科学素质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多少人呕心呖血,就得到你们这种恶心的评价! 靠你们,512的悲剧还将延续!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AMSEL跟方舟子等人,说白了,就是几个政治投机小人,靠吹捧当权的、抹黑民间的来给自己获得点政治利益捎带点经济利益而已。 512后那么多民间的成功预测老爷小人们是不放在眼里的,该蒙蔽百姓还是照样蒙蔽百姓。一个成都的小百姓利用自制地磁仪器准确预测到几个中级的地震,被周荣军大官人当头棒喝逼人道歉,还扯淡说这个小百姓摸准了余震规律,真的是自煽耳光不知道疼,照你说的民间百姓都能根据余震规律测准余震的话,512前小震那么多老爷们响屁都没放一个净去忙着辟谣了,养你等老爷们有什么用,还真的不如养几个蛤蟆跟狗,至少蛤蟆跟狗在遇到风吹草动还能跳一跳叫一叫。 AMSEL,方舟子,整天跳来跳去表演丑剧,那么多民间的探索者排队等着挑战你等垃圾人物,看来你们自己也心虚,是不敢接着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支持邱泽华先生和Amsel的观点:明显的强震前兆异常可能只发生在震中地区。把异常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预报地震是不可取的。 【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 这句话很对,地震局的任务就是搞好地震预报,1966年邢台地震后,从周总理到 温总理,六任总理都长期支持地震预报工作,这就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国家意志, 是关系数十万人民的生命和国家命运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递 的潮汐力波】 至于印尼地震、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钱 先生的数据异常是干扰或仪器问题造成的,那么蔡亚先先生的超宽频地震仪在5.1 记录到异常的无法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来解释的脉冲现象(全国记录时间差在60秒以 内)则可以排除是干扰问题,昆仑山8.1级震前8天也有相同现象。 虽然用这些现 象和未知机理来预报地震在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确证前是不可取的,但是既然有 客观的记录,那么地震局应该做的是去搞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论结果是证伪或 是证真都是应该去做的,这才是科学的研究精神。 最后还是要向钱复业、赵玉林两位老先生致敬,文章表明两位老人是每天跟踪观测 数据的,这种精神是需要地震局认真学习的,前兆数据是要震前分析而不是震后研 究的,大量数据堆在那里没人看,也是废物。 标题:最后一点意见 发表评论人: 陈小斌 就事论事,不要扯其他的东西。推测的东西应该以推测的方式论述,结论不要过于确切了。 路线什么的,我想尤其不要去管。 就是要理性讨论,不要太情绪化。 标题:信心有点动摇了。。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Geller等人研究了一辈子,得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工作。。。。如果,我们年轻一辈研究了一生,结果得出:地震是没有前兆的,所有的前兆都是误释和假象,。研究前兆是一项毫无意义的工作那么我们的一生就这么废掉了不单是我,好多人都有这种顾忌。。。如果说前兆不存在,那么不单中国地震界所有的论文都是伪科学,而且连Amsel这篇打假文也是伪科学(边造假边打假),因为Amsel承认地震前兆的存在。。。。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地震的科学预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跟永动机一样是伪科学。】 不赞成你这句话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与你的厚望矛盾了,呵呵。不过和做任何大事一样,没有强有力的、英明的学科领导人,地震预测研究是很难快速解决的。 【现在中国地震界采取边预报,边研究的经验路线,象瞎猫乱撞一样不断在积累震例】 现阶段只能按这样的路子走,实际上地震界很多说不清的问题就是因为边预报,边研究的力度太小,很难碰上震例,碰上震例了也有种种原因造成数据的不严谨而说不清道不明。如果全国都按科学严谨的态度布满了,那别说死耗子,活耗子也撞嘴里了。 【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 在中国搞预防是对的,可是搞得成吗?你看灾区新盖的房子,还不都是砖混加预制板吗,不是又住进棺材楼了吗?难道他们不是对震灾最刻骨铭心的吗?国情决定必须解决预测问题,国外就是没有预警也就死几个、十几个人,中国呢? 我国的预警如果能搞成,要比日本的更先进,日本是地震产生地震波后预警,我国则有望在地震发生前一定时间发出警报。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地震是没有前兆的,所有的前兆都是误释和假象,。研究前兆是一项毫无意义的工作】 挚爱云烟:千万不可失去信心,这点一定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关键是我们能了解到什么程度?陈运泰院士说的非常好:慎言不可能,昨日之梦想,今日有希望,明日变现实。 就在19世纪初,人们还相信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太阳上的元素,光谱的发现改变了这个看法。现在人类已经熟练的运用光谱探测遥远星系的组成。人类的发现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要低估了这个力量。现在不能找出确凿的前兆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认知有限,不代表将来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Amsel的文章是有些激烈,但出发点还是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各位也都是关心地震事业的,这本身就值得尊敬。希望大家能按陈小斌说的就是要理性讨论,不要太情绪化,尤其不要骂战吧。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我说的科学预测是指三要素都偏差不大的预测,如果按这个标准,海城仍然不能算,因为海城虽然时空都报对了,但是震级能量差了900多倍(报出来是五级),,它应该叫成功减灾的临震预报意见,而不是科学预测(国际也评价说是人类唯一一次成功的地震临震预报。。)。。科学的预测是无法实现的,将来也不可能。倒是预报是可能的,它有人为偶然的因素,也有凭靠经验的概率保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那好,把你的科学标准摆出来,看看是否真的不能做到。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呵呵,看来中国院士的说服力是没有老外的强啊。思想不能僵化,震级报不准,那就报弱震、强震。震级报不准不代表就不能预测地震,最关键的时间地点报准就完成大半任务了。 报震级在当前是有问题的,这需要大量实践才行,而地震又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应该改为报破坏性地震和普通地震比较合适。作为百姓不会关心震级能量差多少倍,他只要知道楼在摇晃时,人不在屋里就谢天谢地了。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如果李四光认为地震可以预测,盖勒认为不可预测,那你认为应该相信谁呢? 标题:starwind池毅战友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推荐 《边研究、边预报利弊分析与发展建议》 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 第05期 作者: 韩渭宾, CNKI中文学术期刊库上搜 PS:建议您直接给科学网编辑部电话或者传真,要求开通博客:) 标题:TO 30L 的战友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还没有彻底灰心。。。也不肯定地震真的没前兆,但是一想到假如付诸了一生换来的是那种吐血的结果,,,,心凉啊...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谢谢,开博的事,我会努力联系的。 标题:根本就不是什么能不能预测的问题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根本就不是什么能不能预测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把百姓性命放在心上的问题。 每次大震后,都能够发现如此多的前兆却没有去重视,为何没去重视?说到底就是个责任心的问题,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76年3个大震,实际都提前预测到,但是,因为当年四川提前3个月的避震乱局间接导致对华北无责任心的不重视而没有去预报,破天荒的逼的汪成民去写大字报提醒关注华北但依旧被当权的拖沓拖延导致唐山惨剧上演,而临近的青龙却因为领导的高度责任心重视,而无伤亡,这就是区别。类似的512也一样,个人认为是前几年西昌的失误判断导致的混乱而造成没有人敢承担可能误报的责任,反正如果发生了大震有个地震不可预测当借口,如果没有发生,也没有过责。实际就是这样,即便发生了大震,还依旧可以拿个监测预报集体奖,这不是在鼓励监测预报地震,而是在鼓励不要去认真监测预报地震。 国家缺少的是一个严格的奖惩机制,错报受罚,你人为漏报了更应该大大加罚,错报顶多损失几个鸡地屁,而人为的漏报却损失了本无价的生命。 我们的某局,可见有一点人事上的调整?? 换思想不如换人,换人思想实际一起换,而不换人思想也换不掉,把那些碌碌无为的换下去,把真正有才能的请上台,谁能谁不能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那些扯淡这个异常与地震无关系那个异常无关系的垃圾砖头家如果继续这样监测地震,我看512悲剧依旧会重新上演。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hua0a 耿教授总结的大震前97%以上有大旱,如果数据属实(那些AMSEL政治投机分子不要拿那些岛国数据来说中国大陆的事情,内陆跟岛国没可比性),那么大旱,尤其是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面积长时期的严重旱情应该算做是大震前兆的必要条件之一。用旱震理论及布格异常重力来对危险区域做长期的监测,再结合大震前几个月震中区域必有大面积吐云现象(寿仲浩、王斌的红外蒸汽理论)来做中短期的危险监测,临震上再综合地面技术(水氡、地电、地磁、地应力、无线电等)及动物异常、地面震云异常等等来分析,大震必然逃脱不了监测的眼睛。 就拿地面的震云来说,古人都总结出来震云出现必会有震的经验,而老爷们为何就不舍得拿出少少的一点经费来对震云进行研究? 老爷们进口的几十亿的设备在本次512后显现出一文不值,如果这些高档的玩具只是用来报震,有那么的国内外网上地震信息台还需要养这些高档玩具吗?洋人至上还在占据着当权的脑瓜。 512后本人亲眼所见多个民间探索者光看个卫星云图及地面震云还有自制地磁仪器就多次准确预报过地震,那些守着上亿设备的老爷们难道不应该脸红一下下?? 标题:地应力+GPS路线 发表评论人: ZUOXINCAI 中国地震预报既然已经走到这份上了,暂不论地震究竟能否预测,不妨再往前走一步,先把认识地应力场动态图像问题解决了之后再说;地下10-20Km深处的地应力场动态图像究竟能否被认识,那也不妨先把近地表地应力场动态图像测出来看看其能否反映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之后再说。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的专家(廖椿庭等)在昆仑山某工程场地地下仅十几米深处进行的地应力(静态)测量结果显示,震前3个月测值呈显著高异常状态,震后8个月复测值下降到震前值的三分之一不到,这从实例上也说明上述努力值得一试。地应力+GPS或为一条可取的研究路线一一地应力弱则不震;地应力强且断层顺畅地呈显著缓慢位移也不震;地应力强且断层位移受阻则危险(当障碍被瞬间克服即地震,障碍强则强震,障碍弱则弱震)。眼下要解决的便是地应力连续测量技术,其似应同时具备如下4个特点:①对地应力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量程;②对非应力因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③观测输出量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形式的函数表达,并能满足下一步反演工作的需要;④可以实现连续观测。已有的地应力测量技术不能实现连续观测且成本高;钻孔应变和地电等都有硬伤,尚不满足上述要求。作为一种探索,笔者等研究了一种将其称为渗透率法的地应力动态监测新技术(详见最近刚发表在《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Volume 165, Numbers 9-10上的拙文《A Continuous Crustal Stress Monitoring Metho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或可用。笔者以为,沿着上述路线在中长期尺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可乐观预期;短临预测则要看老天爷是否作美,是否客观上赋予了短临阶段的确定性特征,这是后话。小人物之浅见,欢迎讨论、赐教。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挚爱云烟 其实震前地震局就有灵敏高的应力仪也有GPS监测,但是好像还是没发挥什么用处。。难道是仪器还远远不够灵敏?????????????????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灵敏高的应力仪也有GPS监测 不是仪器不够灵敏,而是监测网太稀疏,没有撒到地方。 GPS数据分析搞错了思想,位移大的有震,不位移的没震正好倒了个。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ZUOXINCAI 先生:能否贴一份完整的中文版文章?英文的我也没找到,只有个摘要。谢谢。 标题:复starwind 先生 发表评论人: zuoxincai starwind 先生,您好!请通过摘要下方作者邮箱提供您的E-mail地址,通过邮件发给您。 标题:问好教授 发表评论人: 心静如水 回家耍了一个多月,今天特来给教授拜个年!期待教授写出更多的好文.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fm2007 动物异常受低频影响,因此这个声学研究者应当说有办法。地震预测由多学科联合参战研究,其结果要好得多。 标题:要用科学的态度讨论科学问题 发表评论人: ldzpwtbob 地震预报是一个科学难题,要有人去研究,地震局系统的同志就是干这件的主力军。不管研究者是何人,只要他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一定道理就应该让其发表。我们可以质疑其数据的客观准确性、方法的科学性,观点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可信性,但不能意气用事,既是作者曾犯过错误,也不能作为判断此次研究结果就无价值,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作者是著名科学家,以往一贯严谨求实,就可以用作此次研究结果是正确的根据。 所以,我支持质疑,但对其中个别地方不赞成:即不能说汪成民、严谷良等以往有过错误表现就断定他们添为作者的文章没道理。这样就显得有点意气用事而不科学了。对质疑的具体内容尚无法评价,因尚未看破质疑论文。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43楼刘老师: 不是说严、汪有什么错误表现。这两位显然对文章的工作并没有贡献,文章2008年7月发到《国际地震动态》上面的时候并没有这两位作者。纯从文风上看,为了增加文章影响力而把这两位加到作者里面,等于把学术文章变成政治文章了,这既不严肃又不符合学术规范。所以不得不点破。并不是意气用事。 标题: Amsel 发表评论人: ldzpwtbob 如果是44楼所说的这种情况,就不能怪人家点出来,即使是显出有点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也。况且质疑文章并非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只是新语丝网坛上的文章而已。我建议大家讨论学术问题时,都能心平气和,肯定对的,指出不足,有利学术。就像对新语丝一样,对方舟子有意见可以公开辩论,而不应谩骂,这样不利于学术研究。我个人认为方舟子的新语丝于学术打假是有功劳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wssff333 我认为方对地震预测的看法就有问题,照他这么说大家别研究了,现在这么多DFZ工程,怎么办啊? 标题:靠辟谣也能弄个先进 发表评论人: lhkcc58 512前小震那么多老爷们响屁都没放一个净去忙着辟谣了,养你等老爷们有什么用,还真的不如养几个蛤蟆跟狗,至少蛤蟆跟狗在遇到风吹草动还能跳一跳叫一叫。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HRT波法果然成了伪科学组织的造谣道具了,没冤枉他们。 ===================== 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4511fpage=1 钱复业、赵玉林依靠从事地震监测四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天地耦合的系统性整体思维,敏锐地发现了地震孕发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的波形规律,。。。 记录总数: 48 总页数: 5 当前页: 5 9 3 4 : 扩展阅读: 杨光京的博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5699type=blogcid=itemid=472259 标签 更多标签 个人门户 BLOG 图片 圈子 共享 RSS 网摘 订阅我的RSS  震后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汪成民、耿庆国出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 杨光京 | 浏览(1155) 评论 (4) |发布时间:2008-05-23 10:09:32最后更新时间:2008-05-23 10:27:14 本作品所属分类: 转发 文章类型:转载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 我要举报 | 收入我的网摘   震后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汪成民、耿庆国出席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 ... id=1id=2260417 被属于南方报系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引人注目的汪成民、耿庆国这个非主流群体的出席,和他们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系统内的报纸只字未提,无论是科技部还是科学时报还是科技日报。只有科技日报隐讳地提到了出席的还有地震研究工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似乎也是唯一参加的系统外媒体。在陈述了耿庆国等的贡献之后,同时指出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局长何永年5月16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说法,作者苦心,溢于言表。 - 汶川地震前征兆很明显:南宁地震局蛇碰撞 2008年05月21日02: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肖明 5月19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 该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社会发展司紧急组织策划。来自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专家学者中,一些已经退休,非地震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受邀参与了这次会议。这些专家曾经在唐山大地震、海城地震等预测取得成功。 据科技部基础司副司级巡视员彭以祺介绍,此次会议目的是集各领域、各部门专家的合力,重点对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后续发展态势、重大地震灾害的多学科综合前期预警及灾后评估等进行研讨。 本次会议中一些专家刚从四川地震灾区赶来,带来了不少一线的资料。对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深层次的分析,接下来余震的情况,仍在加紧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她对记者指出,现在非常需要到前方具体了解这次地震断裂的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尚在酝酿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地震以及其他大灾大害预报需要群策群防方法。事实上一些非地震系统的人员使用整体思维(就是不使用一个学科预测,使用多个学科同时整体预测)预测地震的水平是有效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对记者指出,地震前出现各种异常是有的,这已不是主要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采取一个有效的预防。 汶川地震机理加紧研究 记者获悉,香山此次会议对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机理和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研究。 一些专家通过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不排除在震区发生强余震的可能。同时一些分析专家表示,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非常复杂,应该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由于此次会议非常紧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郭讯研究员是19日凌晨从四川北川县回到北京,直接赶往会场的,向与会专家提供了许多现场的一手材料。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张令心、杨学山则匆匆发言后下午再次赶往灾区进行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指出,本次地震属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导致中间和周边断裂带发生。这种情况不是什么新事情,因为过去这里经常有地震,只是在无人区,损失小未引起注意而已,但是这次断裂的具体时间和断裂带事前并不清楚。 关键是接下来余震和再发生哪些次生灾害要加紧研究,断裂带的破坏作用,比地震波的破坏作用甚至更大,这个断裂带目前还没有找到。她介绍说,地震预测仍属于不成熟的科学。 这种说法是有理由的。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的看法,目前我国对于重大灾害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比如一般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70-80%,24小时内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为20-40%,对于特大暴雨美国准确率为20%,中国只有15%。 对于地震的准确率,从1960年到2007年我国地震成功预报的准确率为16%,其中7级以上地震准确率为13%,呈现地震级别越高,成功率越低的情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对于巨大灾害预测效果不佳的情况。而国内一些机构,由于延用国际通用的预测方法,也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群策群防方法应该引起重视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独特的方法。在5月19日的香山会议上,一些权威专家指出,自己使用独特的方法对以前和本次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预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使用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等预测地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高建国指出,中国的整体思维的方法,对于预测大的地震有作用。 记者获悉,国内地震专家汪成民使用一套地震预测系统,即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可能将地震的成功预报率从31%提高到60%以上。 汪成民在唐山大地震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他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唐山大地震,通过一次吹风会将消息传达给了河北省青龙县,促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青龙县无人伤亡的历史奇迹。 此外,另一位地震专家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上述专家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 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局长何永年5月16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说法,这一次汶川地震通过地震记录检查,也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只有一些一级以下的少量的地震,这种情况就很难判断要发生地震。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启用群测群防的工作。同时使用整体思维预测地震的方法,也应该得到重视。 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同意群测群防的作用。5月16日,他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根据40多年的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一次大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光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群众能够及时发现,对于判断震情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事实上,本次地震征兆很明显。比如南宁地震局的蛇出现了急躁不安,不进食和碰撞的情况。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告诉相关记者,根据经验判断,如果不是附近有重大震情发生,就是本地会发生小型地震。 在发生地震后,记者5月13日在四川阿巴州政府网站上发现,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曾有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消息,被一些地方传达变成地震将要发生的情况,后经政府辟谣才平息。 高建国告诉记者,地质灾害在一定意义上本身是地震发生的征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多个信息汇总,千百***信息汇总。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二十日通过中国地震信息网谈四川汶川八点零级地震预报问题时表示,由于地震预报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社会性,政府发布地震预测意见非常慎重。 这位地震官员强调,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提出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可向所在地或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机构提出书面报告,也可直接向中国地震局书面报告,但不得向社会散布,也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个人或团体对地震活动趋势的长期和中期预测研究成果除外,可以进行学术交流讨论。 任何单位或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中国地震局或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部门或机构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http://news.hexun.com/2008-05-21/106115555.html               *.*.*.*   2008-5-22 5:47:5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 楼 文章提交者:ID_张三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个人研判,是怕受到不必要的压力。 - 科技部基础司紧急组织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香山科学会议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8年05月19日     来源:科技部 2008年5月1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紧急组织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香山科学会议,会议围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等学术问题进行讨论。来自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张培震研究员、许志琴研究员、王光谦教授担任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基础司彭以祺副巡视员参加会议并介绍了会议背景、目的和相关需求。 会议报告了汶川八级地震有关情况,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深入讨论了地震后续发展态势及地震灾害等诸多重大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 科学时报: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汶川大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 **htmlnews/2008/5/206624.html 本报讯 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为主题的一次计划外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40多位从事地震、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的科学家到会。部分来自地震灾区的专家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张培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许志琴和清华大学研究员王光谦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张国民和王光谦、许志琴分别作了报告。许志琴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川北川断裂发生突发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对目前国际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构造模型理论提出了挑战。专家们在研讨中普遍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对此次大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将有助于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力争对强余震进行有减灾实效的预报;尽快组织对汶川地震开展科学考察,研究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破裂带结构和动力过程,探讨逆冲性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强震规律;抓紧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对破坏机理开展研究,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特别要对水库震损诊断和堰塞湖的溃决开展评估调查,防止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对全国位于高烈度区的公共建筑,特别是中小学校舍和医院进行地震安全普查。 科技日报:科技部紧急组织召开香山科学会议 专家共商汶川地震起因及后续灾情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是什么?究竟还有没有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地震能否预报这些问题在震后被不时提起。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刚刚一周,今天,40多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地震研究工作者汇聚在北京香山饭店,出席一次计划外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救灾决策做科学支撑。 据科技部基础司副司级巡视员彭以祺介绍,召开此次会议是根据5月15日科技部领导指示,由科技部基础司、社会发展司紧急策划组织的,目的是集中各领域、各部门专家的合力,重点对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后续发展态势、重大地震灾害的多学科综合前期预警及灾后评估等进行研讨。 会议通知时间这么短,还能有这么多的专家来出席,实在出乎意料,我们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真让人感动!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的杨炳忻教授动情地说。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志琴院士双眼布满血丝、眼圈乌黑,她从地震发生后已经连续熬夜工作许多天了,今天,她介绍了几天来收集的资料和一些初步研究。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郭讯研究员今天凌晨刚刚从北川县回来,就马上赶到了会场,向与会专家提供了许多现场的一手材料。 中国地震局的张令心、杨学山要求尽早发言,因为他们下午就要出发,奔赴震区。 专家学者们用他们的学识、专长为抗震救灾出力。 与会专家从地质学、地震学、大地测量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地震的破裂过程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许志琴院士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川北川断裂发生突发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 一些专家通过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不排除在震区发生强余震的可能。 许多专家都认为,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非常复杂,应该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不少专家认为,本次地震的强大破坏力,反映出我国城市、乡村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有限。应当迅速对本次地震的震害机理和破坏特征开展研究,修订和完善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力争对强余震进行有减灾实效的预报;尽快组织对汶川地震开展科学考察,研究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破裂带结构和动力过程,探讨逆冲性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强震规律;抓紧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对破坏机理开展研究,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特别要对水库震损诊断和堰塞湖的溃决开展评估调查,防止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有关重大工程的规范进行修订;加强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的信息共享;建议对全国位于高烈度区公共建筑,特别是中小学校舍和医院,进行地震安全普查。 评论列表 (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 地震预报预测准了没有人理,预报不准地震局就大作文章。就是怕丢了乌纱帽,别人抢你的饭碗,你们想错了,地震预报是造福人类的崇高的事业,减灾防灾是你们的职责,地震是预报而不是监测。不要本墨倒置,浪费国家的巨资,只是做到监测震后发生几级,何况有时监测的级数都有误差,只要有仪器就能显示,这样的事情谁都能做,我真的不明白,有的专家在这获科研成果奖又从何谈起呢?,地震前你预报了吗?事后诸葛的事不要在谈了,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吧,脚踏实地的工作,只要你努力了,就是这么大的本事,人民不会责怪你的,吸取教训,对得起我们纳税人的钱,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做点事,让全国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把地震预报水平搞上去,假如真的象你们所说的地震不可以预报,倒不如取缔地震局,安几个地震观测点就可以了,又省钱又省力,你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否则你们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信任单位。深虑。 发布者 : 匿名 (2009-06-12 09:12:20) 回复 任何单位或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中国地震局或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部门或机构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这个规定有问题!唐山、汶川大震前的临震信息收集不上来,如果再加遇上一个主流派不主震的领导,那么多少冤鬼又被埋在地下! 发布者 : xi (2009-01-14 20:58:44) 回复 只能遗憾无语! 发布者 : 包卫中 (2008-05-24 12:11:52) 回复 遗憾遗憾! 发布者 : 申王平 (2008-05-23 11:39:54) 回复 4 篇, 1 页 1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1377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思考
wliming 2010-7-5 11:03
预报地震是个国际难题。我感到,地震之所以无法预报,是因为人类还没有搞明白地震的成因。 毫无疑问,地震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的释放。据估计,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几千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的能量释放,最可能的解释是,地球中心也像太阳一样在进行着热核反应,只不过反应的强度弱得多。当热核反应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外释放能量,从而引起火山或者地震。
个人分类: 物理学|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港大教授岳中琦新解地震成因 天然气受压爆发所致
杨学祥 2010-6-11 18:36
港大教授岳中琦新解地震成因天然气受压爆发所致 2010年06月11日09:40 来源: 人民网-港澳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岳中琦提出天然气积聚、瞬间爆发释出的能量才是地震的黑手\杜汉生摄 人民网 6月11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 香港大学 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是位钻研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及防御的专家,如防治滑坡、山泥倾泻、泥石流等。最近他的研究更打破了工程建设的局限,转向研究地震成因,大胆提出天然气积聚、瞬间爆发,释出的能量才是地震的黑手。这个理论虽非石破天惊,却是学术界与普罗大众俱可热议的课题。 岳中琦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八八年到加拿大卡尔顿大学修读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九二年毕业,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了四年;九六年他来到香港,九九年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至今,现为副教授。他主要研究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及防御,对地震理论有独特见解。 岳教授介绍,地质灾害可以是自然形成,也可以由人类的活动所造成。在中国内地,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属山地,近年受气候变化影响,地质灾害常见,如四川、西藏、云南地区等,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香港则地少人多,因山形地势,加上降雨量大,山泥倾泻便时有发生。 岳中琦解释,要防止浅表层土的山泥倾泻,环保绿色的做法是栽种植物。由于植物的根较深,可减少降雨对土地的冲击力,减轻浅层土倾泻作用,改善山泥倾泻的情况。 若需改善较深层土体山泥倾泻状况,香港现时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打土钉。所谓土钉工法,就是在土坡上与水平成十至十五度角向下钻孔,将长长的防锈钢筋插入孔中,并灌浆将孔中钢筋与孔壁土体完全相连,再添加土钉头,以增加整体土壤的及边坡的稳定性。通常,种植和土钉两种工法是同时使用,既增加斜坡环保又提高其安全稳定性。 工程进行前,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该地点的土质,确认有否出现过倾泻情况,了解受破坏的成因,去判断出现滑坡的可能性;再通过计算,根据滑坡面土地重量、地下水高度等因素,计算出安全系数,选取最佳方法进行防御。 岳中琦对香港的滑坡防治、管理维修,认为做得非常认真。香港定期巡查检验险坡;一旦出现小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马上采取行动,进行检查维修,即使在暴雨季节,类似事故的出现频率亦相当低。 地震是另类灾害,其严重性远比山泥倾泻大,还好香港不会有,但我国是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08及2009两年,全国就发生过一百三十五次五级或以上地震。因此,岳中琦萌发了进行理论研究的决心。 地震成因过去普遍认为是板块运动的结果,但岳中琦却另有一番见解:板块移动、板块推挤是以几百万年为单位尺度的,但地震却以秒钟为尺度的,两者在时间上的单位天差地别;大家可能因为地震带往往处于板块的边界上,而误信地震由板块运动引起。 岳中琦独排众议,他说:断层带聚集了大量天然气体,每天不断在增加,因地底压力较大,气体膨胀受压,到一定时间就压不住而爆发出来。这些气体沿断层薄弱的裂缝爆破性地释放出来,就引发地震。他认为,断层带是地震产生的场所,断层带提供了空间,大量储藏天然气,气体质量增多,而空间有限,气体受压,围岩受挤胀,故此,地震的突发能量来自异常高压气体强大膨胀上升动力而非板块的推挤。 岳中琦解释,若地震由板块运动引起,事前应有好多征象,但地震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地表上并无征兆,这种突发现象,只有气体在地底深部慢慢积聚,才能产生这个效果。 其次,地震后往往会出现不少余震,破坏并非一次性。若只是单纯的板块运动,撞击一次后,理应不会再动。但若由气体爆发产生这种动力,由于气体不能一次过释放出地面,剩余的能量需逐渐释放,故会产生余震,余震的威力一般较弱,因为剩余的气体逐渐减少。 再者,地震是瞬间完成的,只有高压的气体才有足够能量如此进行。第四,是地震前后气温变化是普遍现象,岳中琦认为若是板块推挤断裂摩擦,地震后温度应该会继续上升,但相反,地震后温度下降,那只会是气体膨胀吸热、使温度迅速降低的原故。提到震前一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岳教授更认为是青蛙等动物对气体特别敏感的一种反应。 岳中琦在汶川地震后开始构思这个学说,也受到不少同行的质疑。他不气馁、希望继续深究下去。至于香港,岳教授解释,因为香港多花岗岩和火成岩,储存气体的空间少,不易出现地震。 (责任编辑:刘洁妍) http://hm.people.com.cn/GB/85418/1184952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0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冰岛火山灰飘散中国 专家解读特殊成因
jimmydz2005 2010-4-28 21:08
从14日开始,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附近一座火山喷发后形成大量尘埃,近日虽呈消散趋势,但蘑菇云般绵延的火山灰仍引发全球持续关注。有人甚至担心,如果火山灰中的有毒物质飘散至我国上空,恐怕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同于以往火山喷发,为何此次灰多多,是否对人体健康和气候产生持续影响?本网特别连线中国火山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科院院士刘嘉麒,解读冰岛大面积火山灰的特殊成因。   冰火相融 尘埃多多 其实,从级别来看,喷发规模并不大,刘嘉麒院士说,按照火山喷发级别测算,此次火山喷发最大为三级,仅处于中等水平。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冰岛,五分之四地区都处于火山地带,是火山喷发的热点区域。这次火山喷发,是当地长期火山活动的延续,从地质学角度讲并没有太大的特殊性。 之所以会产生大量尘埃,刘院士表示,不同于日本等其他多火山活动地区,冰岛位于北极圈内,火山区存在大面积冰雪与冰盖(约100平方英里),喷发时不但释放出大量岩浆、气体和火山灰,而且,伴随高达一千摄氏度的岩浆奔涌而出,地表冰雪迅速融化,产生大量水蒸气。此次埃亚菲亚德拉附近的火山喷发,正是由于大量水蒸气混杂在火山灰中,随空气流动,造成大面积的蔓延。   火山灰呛人 气溶胶变天 火山喷发瞬间会产生大量气体,刘嘉麒院士回忆自己的考察亲历,若在现场,会呛地你说不出话。气体中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地球表面生物和人体健康不利。但影响限于火山区内和附近地区,一旦远离,被空气稀释后的火山灰尘和气体,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对于一些人担心的火山灰中有毒物质飘散至中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刘院士认为,这有些过虑了。 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进入大气层后,在扩散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名为气溶胶的物质,滞留在大气层中,产生阳伞作用 ,使太阳辐射的能量不能完全达到地表,因而,火山喷发过后,会在局部地区形成多雨和降温天气。 此外,火山喷发与地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地球构造活动的表征。通常火山喷发之前或之中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地震,但地震并不一定伴生火山喷发。   火山灾害不分国界 应加强预警 虽然近百年来,中国没有发生过火山大规模喷发的灾害性事件,但同样有活动和喷发的可能,刘嘉麒院士解释说,我国的长白山、五大连池都是活火山,整个东部地区被环太平洋火山链包围,周边国家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是多火山和火山活动强烈的国家,火山一旦喷发,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对此,刘嘉麒院士呼吁,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火山活动的研究和监测,布设更多的监测站点,毕竟,火山灾害不分国界。
个人分类: 环球科学|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看待西南旱灾成因
ScienceNews 2010-3-31 17:26
就在西南地区的严重旱灾纠结着国人的心坎时,种种关于天灾源于人祸的说辞也在考验着公众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 不止一位以善待大自然而博得尊敬的环保人士将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旱灾的发生,与西南地区近年来的过度开发联系在一起,尽管气候部门的权威专家从未轻易地下此结论。 其实,只要浏览一下国家气候中心和西南各地气象科学家摆出的数据,了解西南大旱的成因,这一点并不困难。 目前,比较普遍的结论,认为在青藏高原较强的热力因素、去年过早结束的雨季、厄尔尼诺现象间接影响下,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以及冷空气偏向难以形成有助于降雨的水汽,这些都是影响西南旱灾的重要原因,而众多原因凑在一起,则直接导致了此次旱情的严重。 尽管如此,一位著名的环保志愿者还是谦虚地断言,西南地区的经济林和水电建设,与此次大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毫无疑问,大规模的经济林建设和对原生林的砍伐,当然会对所在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不过,这并不表明经济林的建设就是旱灾的诱因。此次旱灾,同样波及生态保护较好的东南亚各国,而上述的雨季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以及冷空气偏向,更多的是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的结果,也与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息息相关,却难以直接联系到中国局部的生态变化。 同样,水电又一次成为了替罪羊。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上游对江水的蓄积让下游的河道干枯等可能导致大旱的说法也被媒体频繁引用。这样的说法除了无法与上述的气象数据相联系外,也忘记了西南地区的水电其实大部分还在规划、建设甚至是争议之中;即使它们真如诸多的反对意见所声称的具有破坏性,这种破坏性还远不足以构成对气候条件的影响。 而与之相反,在西南旱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被国家决策者认识到的问题,却被一些环保志愿者有意无意地忽视,那就是目前的西南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蓄水水利措施,这直接导致了旱灾之中无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事实上,在许多水利资源利用充分的发达国家,如水利资源利用率高达90%的挪威,并没有看到水利工程对灾难性天气的加剧作用,相反,管理完善的蓄水水利措施,却很明显地在缓解旱情影响(与水坝不能造成大范围长时段极端天气事件一样,它们也不能直接缓解旱情,而只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节来减轻其影响)和提供应急资源,特别是在电力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尽管旱灾让西南已经投产的水电企业普遍发电量大幅度减少,股价下跌,但是它们仍然为抗旱救灾提供着珍贵的电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电力,抗旱的压力是更大呢还是更小?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利用其他能源发电。但是在中国用不起油、气,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还远远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其他能源就只剩下煤炭。而科学分析中的大旱成因,恰恰与碳排放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密不可分。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水电(如果还有核能的话)是减轻而不是加大旱灾的因素。 当然,对水电这种低碳排放的能源的全面效应,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生态和经济层面的研究,这正如对待西南大旱的成因一样。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个人分类: 主编心语|44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回答网友的质疑:臭氧空洞的闹剧
杨学祥 2009-9-26 05:25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2007-06-06 08:28:53) 转发者按:网上搜索的意外收获,我10年前的观点还有人记得,谢谢了! 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2.51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 【英国专家:火山制造史上最大臭氧洞】 这个臭氧洞环绕在地球赤道周围,向北最远延伸至葡萄牙中部,向南最远延伸至阿根廷南部。它是因为西伯利亚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些喷发导致当时地球上出现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惨剧,加速了无数动植物种群走向灭亡。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6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 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我国教授:南极臭氧洞罪魁祸首是太阳风】 无独有偶,1999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发表评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627 本文关键词: 臭氧洞 火山爆发 相关文章: 标题:把那个英文链接贴出来 发表评论人: 唉 ip:124.16.131.* 删除 回复 把那个英文链接贴出来看看,不要瞎忽悠 博主回复:万方数据首页 学术期刊 科技文萃 1999年8期 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 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高能粒子流,穿越地球磁层后,沿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并与臭氧结合成水,进而破坏极地臭氧层. 作 者: 周长庆 高景泰 作者单位: 刊 名: 科技文萃 英文刊名: DIGE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999 (8) 分类号: 关键词: 机标分类号: X13 P42 机标关键词: 科学家臭氧空洞地球磁层太阳风粒子流合成水磁力线臭氧层 基金项目: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高能粒子流,穿越地球磁层后,沿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并 与臭氧结合成水,进而破坏极地臭氧层。 本报长春6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周长庆、本报记者高景泰)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 最近撰文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氟 利昂。 杨学祥一直从数学模式的视角进行地球科学理论研究,迄今已出版一本专著,发表论文 50多篇。目前他正在从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关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上述观点是在他与同事合著的论文《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空洞》中提出的,并发表在今 年第5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最近,这一新观点经新华社向世界播发后,在国际上 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华文报纸纷纷采用,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几乎全文转发了新 华社英文稿。 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报道南极上空出现巨大臭氧空洞,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臭氧空洞 早已产生,并一直在稳定、逐步地扩大。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30年代以来人类大量使用 氟利昂造成的,其释放出的氯离子破坏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浓度急剧减少。 杨学祥认为,人类使用氟利昂是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依据不足。他 说,事实上,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 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 他在论文中指出,有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 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 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其中,太阳风是地球臭氧空洞的元凶。 太阳风是一种形象他说法,其实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高能粒子流。当彗星向太 阳靠近时,太阳风及光压、太阳电磁辐射将彗星的彗发物质吹走,形成一条背光的彗尾。同 彗星一样,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在趋近太阳时,也会产生大气的背光运动并丢失一部分质量。 行星大气的演化为此提供了可靠证据,如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大气极为稀薄,离太阳较近的类 地行星原始大气早已消失殆尽。而离太阳较远的类木行星都有浓厚的大气,成份以原始大气 氢和氦为主。 杨教授说,由于受地磁层的保护,太阳高能粒子中每年仅有一小部分穿越地球磁层,并 沿着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由于高能粒子中以氢元素为主,到达两极后容易和臭氧结合成 水,所以它首先破坏的是两极的臭氧。根据计算,进入南极的太阳粒子比进入北极的多6.6%。 还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地磁偶极矩减少了5%,造成对地球的保护能力下降,使南极上空 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大气层每年消耗掉地球臭氧含量的10%,但由于地球 上生物的作用,使一部分二氧化碳变成氧,使消耗的部分得到弥补。 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在冬至前后时,南极圈更多地处于太阳光照射下。在太阳风的作用 下,南极的大气产生背光北移运动,因此大气层变薄,大气质量(包含臭氧)大量散失到太 空中。 根据杨学祥的研究,地球南半球是个逐渐开裂的半球(北半球则是压缩半球),因地壳 的开裂喷发出大量包括卤素在内的地下气体,更直接地消耗了南半球的臭氧含量。地球产生 的卤素比人类制造的氟利昂多得多,我国天山火山6千年前的一次喷发释放出相当于人类170 多年制造的氟利昂的总量。他强调说:这并不是说,人类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制造和使用氟 利昂。事实上,人类减少使用氟利昂,更好地保护环境,会对臭氧层保护起到积极影响。 为什么北极上空没有形成臭氧空洞?杨教授解释说,在夏至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从而产生北半球上空大气的背光南移,此时地球远离太阳而进入远日点,所以北极大气背光 南移规模变得更小,不足以产生臭氧空洞。 他指出,臭氧空洞是个动态的、在两极之间进行漂移的自然过程。由于地球围绕太 阳旋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近日点和远日点相互变化周期为2.1万年。所以臭氧空洞有一半 时间即1.05万年在南半球,另一半时间在北半球。根据天文资料计算,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 到公元l1500年将与夏至重合。杨教授说:南极臭氧空洞正在向北方移动,1万年后臭氧空洞 将出现在北极。这一重大环境变迁应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科学时报》1999-6-30 第二版 http://www.envir.gov.cn/info/np/file.asp?file=996-30-80.txt 太阳风暴与臭氧层约会引发科学争议 (2000.06.09 14.20.45) 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这个正在逐渐变瘦的飞天少女,在今年夏天被太阳风暴多次热烈地拥抱。但她又陷入困惑,不知道太阳风暴的热吻对她而言究竟是福是祸。这几天,太阳风暴给臭氧层带来的影响引起科学家的关注,不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使这个问题成为一桩新的科学悬案。 一种看法认为,太阳风暴有利于臭氧层的恢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太阳风是导致南极臭氧空洞的元凶。提出这两种观点的都是我国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他们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认为太阳风暴对大气臭氧具有补充作用。该所的研究员邹捍说,在赤道地区平流层的高层,太阳辐射把氧原子从氧分子中激活出来,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成臭氧,这是臭氧的产生过程。由于太阳风暴带来更多的紫外线辐射,这样产生的臭氧就会增多。臭氧的产生主要是紫外线光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讲,紫外线辐射越强,臭氧也会越多。而根据最近十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太阳活动高峰年份臭氧浓度有所增加。 大气层中的臭氧被称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能抵御来自太阳的有害辐射。 对于地球臭氧空洞的形成,国内还有别的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分析。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太阳风。他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太阳风暴带来的高能粒子流,穿越地球磁层后,沿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并与臭氧结合成水,进而破坏极地臭氧层。杨教授的论文曾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也全文转发了新华社的英文稿。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萧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阳风暴与臭氧层的关系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产生科学争议可以引导大家做更深入的研究。一般而言,国际上多数科学家认为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造成,尤其是大量使用氟利昂。但这个结论本身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也有少数科学家对此提出不同的观点,争议还将存在。 目前,国内科学界还是倾向于认为,太阳风暴将能够使臭氧成分增加,但作用可能十分有限。如果真是这样,太阳风暴对臭氧层来说影响不大。 (《中国青年报》 2000-08-09) http://202.84.17.73/st/htm/20001005/147625.htm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 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 从臭氧层变化谈起 杨学祥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9-25 13:52:09 http://guancha.gmw.cn 一 问题的提出 科技日报华盛顿2006年5月29日电 由美国宇航局和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地球大气低同温层中臭氧逐渐恢复的原因中,有50%归功于人类氟氯化碳(CFC)排放的减少,其他原因可能是大气风模式的变化。 在《地球物理学》杂志上,题为低同温层臭氧恢复原因研究报告的主撰稿人、美国乔治亚工学院研究人员杨恩苏(音译)介绍说,研究小组先用卫星、气球和地面仪器测量不同高度的臭氧浓度,然后将测量的结果同计算机对臭氧恢复的预测进行比较。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考虑了多种相关因素,如太阳黑子的周期、臭氧层季节性变化以及准两年振荡。研究人员发现地球大气高同温层(距离地面约18公里以上),CFC排放的减少是其臭氧恢复的主要因素。在低同温层(距离地面10公里至18公里)中,其臭氧的实际恢复情况比仅考虑CFC减少单一因素的计算结果要好得多,因此必定还有其他因素帮助了低同温层臭氧的恢复。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其他因素也许就是大气风模式。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美国全球水利和气候中心的迈克纽切西表示,变化的风模式影响了臭氧的平衡,能够促进低同温层臭氧的恢复。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在2030年至2070年间,臭氧将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那时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也许会弥合上 。 正像20世纪80年代南极臭氧洞扩大现象匆匆而来,21世纪初南极臭氧洞扩大现象又匆匆而去。氟利昂破坏臭氧的理论面临新的考验:能在大气中滞留50年以上的氟利昂为什么突然失去了破坏臭氧的功能?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ODP)。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ODP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一词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也正是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 对比可知,在1978-2000年南极臭氧洞快速增大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暖位相;在1957-1976年和2002-2004年南极臭氧洞快速收缩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冷位相。由此可见,南极臭氧洞与高空气压流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根据拉马德雷现象变化规律,2000-2030年为臭氧层恢复期,2030-2060年为臭氧层消耗期。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 。 最近,由美国宇航局和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地球大气低同温层中臭氧逐渐恢复的原因中,有50%归功于人类氟氯化碳(CFC)排放的减少,其他原因可能是大气风模式的变化。这为自然力量决定臭氧变化提供了新证据。 新的证据在不断出现,让我们静观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臭氧变化。 人民网2006年9月21日讯 近日气象学专家指出,地球的臭氧层可能于本世纪中期得到恢复。臭氧层曾经在1980年特别的稀薄,经过科学家25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位于极地上空平流层的臭氧从1997年开始就不再变薄。臭氧层能够保护地球免于太阳发射的紫外线的辐射,但是人类排放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在一些制冷剂和气溶胶喷射剂中的氯氟烃会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致使这个地球的保护层越来越稀薄。科学家称臭氧层的恢复很大程度是因为执行了1987年蒙特利尔国际协议。这个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那些危害臭氧的化合物的排放。乔治亚技术学院的Eun-Su Yang曾分析过相关数据,称,一切结果都证明了蒙特利尔国际协议和它的修正案成功抑制了臭氧的消耗。按照现在臭氧的恢复速度,臭氧层到本世纪中期应该能够回复到1980年的水平 Eun-Su Yang杨云苏说。以上这些分析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中。但是美国宇航局和一些其他机构的研究员在六月发表的一篇名为《南极洲上空臭氧空洞将于2068年恢复》报告中认为,臭氧层恢复时间比先前预期的要晚20年 。 人民网关于臭氧恢复的最新报道 与科报网 相比不够客观,忽略了自然因素对臭氧层的影响,使该报道的科技含量降低,误导读者得出简单化的错误概念。 二 历史的争论 正像20世纪80年代南极臭氧洞扩大现象匆匆而来,21世纪初南极臭氧洞扩大现象又匆匆而去。氟利昂破坏臭氧的理论面临新的考验:能在大气中滞留50年以上的氟利昂为什么突然失去了破坏臭氧的功能?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商业战争往往打出绿色环保的旗帜。曾庆存院士指出,一开始提出人类使用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罪魁祸首论调的是一些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当时杜邦公司是氟里昂这种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杜邦公司还为此出了一本书,专论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后来,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氟里昂的代用品,它马上反咬一口,提出氟里昂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里昂。可以显见,这些论调都是西方一些垄断资本家和政客玩弄的把戏。温室效应也好,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好,是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而提出来的,是值得肯定和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学术探讨性的观点有时就被编造成了所谓的科学根据,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来压制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 人类已经把 1500 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何况,除了氯氟烃外,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日益紧迫的步伐,而目也发现,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们上空的臭氧洞,但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氢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 。 事实与氟里昂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从2000年南极臭氧洞的最大面积2830万平方公里,到2004年南极臭氧洞最小面积1200万平方公里,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南极臭氧洞扩大现象的来去匆匆,证明南极臭氧洞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使人类花费巨资修补臭氧洞的成功成为猴子捞月亮似的童话。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周刊)记者熊德早在1997年就预言了这个童话似的谎言 。 1.1978-2000年南极臭氧洞的快速扩大 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卫星观测表明,此洞覆盖面积有时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到 1998 年臭氧空洞面积比 1997 年增大约 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大。前不久,日本环境厅发表的一项报告称,1998 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已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为 2720 万平方公里,比南极大陆还大约 1 倍。 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 20%。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 - 1991 年总臭氧每 10 年间就减少 1% - 5%。 据新华社伦敦2000年9月8日电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据美宇航局7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介绍,有关数据是由宇航局地球观测卫星上的全臭氧绘图分光计测得的。在此之前,人们观测到的最大臭氧层空洞是1998年9月19日出现的,面积为2720万平方公里 。 2.2002-2004年南极臭氧洞的快速缩小 2002年9月,南极臭氧洞已经不可思议地缩减到原来的1/3大小,并且在近日一分为二。迄今为止仅有的解释是,空前的大规模气候变化将同温层变暖,于是抑制了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反应,同时还能引入一部分新的臭氧。新增加的臭氧可以帮助阻挡有害的紫外线辐射,这对于企鹅和居住在南半球南部的人来讲无疑都是喜讯。 在过去的6年当中,臭氧洞的面积一直稳定在大约2400万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在过去的两周里,臭氧洞的面积下降到1500万平方公里,是从1988年以来的最小数值。9月29日,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气物理学家Paul Newman提供的数据,臭氧洞面积下降到仅仅200万平方公里。在今年9月,臭氧洞开始拉长,并且向南极方向移动。上周,它开始分裂,形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南极海岸朝向非洲的地方,另一部分靠近南美。 人造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管理使用的,它从1979年就被开始用来观察臭氧洞。但是过去臭氧监测仪一直都没有观察到类似今年发生的这种变化。 气象学家将臭氧洞的奇怪表现归因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气流仅限于较低大气层,其能穿过同温层,进而改变臭氧的分布模式,在南半球,现在的环流尤其明显。研究人员认为,这能使同温层变暖,就会降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通过抑制能促进化学物质反应的冰云粒子的形成,气流能通过携带富含臭氧的空气来修复部分空洞。 目前大家都在试图找出这其中的原因。但是,新增加的臭氧只能临时性的缓解问题。只有靠大气层中的那些可以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的缓慢自净,以及持续减少排放这些化学物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中新网2002年9月19日电:据英国《独立报》18日报道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上的臭氧洞已开始萎缩,并将在2050年消失。报道说,据科学数据显示,大气层中破坏臭氧层的氯含量正在减少,因为自1987年的蒙特利尔环保协议之后,全球禁止在冰箱和空调中再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独立报》说,负责此项研究的是澳大利亚大气科学家弗雷泽。他认为,这是个大新闻,也正是人们等待的好消息 。 中新网2003年8月1日电 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发现确切证据显示南极臭氧层正在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况。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发现,臭氧层受到破坏的速度正在出现显著下降。然而,科学家们也表示,臭氧层巨洞的完全弥合也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这些研究结果是科学家们对过去20年来通过卫星和地面仪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的。研究人员表示,1987年签署的首个全球环境保护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是造成臭氧层逐渐弥合的原因之一 。 新华网圣地亚哥2004年11月11日电 根据智利气象局9日的报告,自九月中旬以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减少了50%,目前为1200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当前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十年间10月底的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 数据显示,南极臭氧层空洞在每年10月面积达到最大。最新的观测结果似乎表明臭氧层空洞扩大的趋势今年有所抑制。本次报告中的数据来自智利的地面观测站,并得到空间卫星观测结果的证实 。 3.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机制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观测,是臭氧层损耗现象最直观的证明,也是研究臭氧层损耗成因最重要的自然背景。南极臭氧洞成因有多种假设,其中主要有: a、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的自然现象 b、火山活动的影响 c、当地天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d、人为活动的影响如氯化物的排放进入大气平流层层 各种假设均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自身的特点,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某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但不管怎样,归根到底是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化学作用是影响臭氧浓度最根本的动力,物理过程影响着化学过程的效率,因为物理过程创造和影响化学作用过程的外部环境。物理过程(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南极臭氧季节性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他的自然因素可能为臭氧的化学消耗提供或创造适宜的环境或者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臭氧的浓度。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臭氧的动态平衡已经形成,并为地球上的万灵生存提供免遭紫外伤害的保护伞。显然,没有人为活动的影响,臭氧损耗不可能象今天这样显著。况且,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能够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为一种新的地质力量参与自然界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人为活动对臭氧损耗以至于整个环境的影响尤其重要,它有可能导致人类对文明发展的重新估量和定向。 根据科学家科考结果,科学家们推断:携带北半球散发的氯氟烃的大气环流,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向两极,然后冷却下沉,从低空回流到赤道附近的回归线。 在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6-9月份),下沉的空气在南极洲的山地受阻,停止环流而就地旋转,吸入冷空气形成极地风暴漩涡。旋涡上升至臭氧层成为滞留的冰晶云,冰晶云吸收并积聚氯氟烃类物质。 当南极的春季来临(九月下旬),阳光照射冰云,冰晶融化,释放吸附的氯氟烃类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与臭氧反应,形成季节性的臭氧空洞。 因为北极没有极地大陆和高山,仅有一片海洋冰帽,形不成大范围的强烈的极地风暴,所以不易产生象南极那样大的臭氧洞。但是,北极上空的臭氧在不断地减少 。南极基地风暴与9-11月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 4.南极臭氧洞与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 哥斯达黎加气象协会气象分析预报部主任加沃纳斯托茨日前在这里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预测,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ODP)。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ODP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一词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也正是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 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 在谈到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时,斯托茨介绍说,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 对比可知,在1978-2000年南极臭氧洞快速增大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暖位相;在1957-1976年和2002-2004年南极臭氧洞快速收缩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冷位相。由此可见,南极臭氧洞与高空气压流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 三 实践的检验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地球的臭氧层可能于本世纪中期得到恢复。臭氧层曾经在1980年特别的稀薄,经过科学家25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位于极地上空平流层的臭氧从1997年开始就不再变薄。 1987年蒙特利尔国际协议后10年的1997年臭氧层不再变薄,氟利昂破坏臭氧的理论面临新的考验:能在大气中滞留50年以上的氟利昂为什么突然失去了破坏臭氧的功能?1997年人类完全停止向大气排放氟利昂了吗?没有。10年的尺度显示氟利昂不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 毛黎。低平流层中臭氧恢复还有外因 一半归功于人类氟氯化碳排放的减少。气象港-快讯。2006年5月31日(气象港*20060531*kx2305*朝霞*自科报网---科技日报 2006-5-31) http://qxg.com.cn/n/?cid=0fc=ndnid=6112 2. 杨学祥. 决定臭氧洞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 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 2004 -11-28. show.aspx?id=615 3. 杨学祥。南极臭氧洞与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 2004-11-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431 4. 最新研究:南极臭氧层正在恢复。中国科技信息。 发布时间:20060922来源:人民网 http://env.people.com.cn/GB/46856/50510/4840213.html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609/1_20060922_144852.html 5. 熊德。真凶是太阳风?很可能!咋全赖氟里昂?有名堂! 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周刊). 1997年7月24日第五版. 6. 保护臭氧层。 http://www.acca21.org.cn/news/news07-03.html 7. 一分为二的南极臭氧洞。摘自《科学时报》。 http://www.lckp.com/dqtm/hbdg/51.htm 8. 英报称南极臭氧洞已开始萎缩并将在2050年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19日09:5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2-09-19/0951732570.html 9. 科学家称南极臭氧洞逐渐弥合 完全恢复尚需50年. 2003年08月01日11时10分。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3/2003/8/1-40214.html 10. 王洋。南极臭氧洞面积减小50% 目前为1200万平方公里。2004-11-12 10:14:02来源:新华网。编辑:刘蕊 http://www.northeast.com.cn/kjnews/80200411120251.htm 11.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30911/3090749.shtml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13. 专家告诫:关注拉马德雷现象--资料来源:《中国海洋报》2000-5-12 http://221.239.0.152/hyzh/ernn/ernn32.htm 14. 决定臭氧洞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前沿网站2004-11-30 http://qy.swjtu.edu.cn/read.asp?sid=7id=25009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966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8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矿床成因与论文”说开去
热度 1 yuelugj 2009-2-26 15:37
矿床成因与论文 刘继顺 2009-02-26 科学网上讨论学术空气与论文方面的博文,已经很多了。但发言的地学界人士较少,似乎地学界还是一片净土。在此,借科学网宝地,往地学界堂子里放点风,看能否引起一丝响动。 一、矿床成因研究需要高智慧 矿床成因是个高难度的课题。难就难在:不可模拟性,长时性,地域性,观察和取样的有限性。 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历时均比人类历史悠远得多,有些矿床是多期次形成的综合体,形成后的改造与表生改造假象),至今不能在实验室重现矿床形成的过程,也许永远也不能。 矿床的形成受控于基本的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和生物原理,亦即矿床的形成具有共通性。但没有两个矿床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矿床的形成还受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矿床的形成有其地域性。 矿床成因样本的采集受制于工程的有限和局部,采集的数据始终是不全面的。 各类矿床成因判别图解,都是经验性的,统计性的,有限数据归纳出来的,而且有其地域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矿床成因的认识,应该基于扎实的现场矿床地质观察,再辅以分析测试手段。 矿床的发现、勘查、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矿床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逼近真相的过程。最初基于地表的观察所得出的矿床认识,可能在有了钻探和坑探资料后,必须修正,甚至否定;开采以后,又得修正或否定;从浅部开采到深部开采,仍要修正或否定。 接近真相的矿床成因认识,能够指导矿床的勘探并且能够取得找矿成功;偏离真相的矿床成因,往往使人误入岐途,越偏越远,从而错失矿床的发现。 因此,矿床成因不是收集些勘查资料,采几块标本,测几个数据,套用一些经验性的判别图解,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扎实的现场观察,认真的假象剔除,细致的分析测试和周密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需要高超的智慧。 如果每年能有一两篇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矿床成因论文,就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地学工作者,甚至大家了。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看不太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在做野外地质工作;看得懂地质现象的,大多到现场走马观花,迷恋于数字游戏中。 2、既看得懂地质现象又做扎实野外地质和研究的人,数量不太多,他们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也不太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混迹于名流大腕与高官之中。 3、由于做研究的,野外观察不够,只能靠收集前人的地质资料。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收集资料不全,特别是普查、勘探、初期开发和后期开发资料鱼目混珠。一些本已解决的问题,因为引用不当资料,又被重新提出,扰乱视线。 4、实验室测试数据,不如物理和化学学科那样,能够为他人实验重现而证实或证伪,目前是真假难辨,雾里看花。 5、国内地学界严重缺失正当的学术批评氛围。国内期刊少有质疑、答辩论文刊载。如果有人稍微较真一下,那么就有被同行视为异类的可能。南京大学有个叫胡受奚的教授,学术水平当在目前某些矿床学类院士之上。可他的性格有个大大的缺陷,那就是有点较真,无形中罪及他人,而不得入院士之列。 三、关于地学类学术论文 1、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这个问题讨论得太多了,但地学人却很少发表意见。 前述由于地学问题有共通性的一面,但也有地域性的一面。 共通性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同行应该共同交流与研讨。比如说全球构造与地球发展演化史方面,成矿作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全球性共赏性强,国内外同行应该交流,当以外文发表为要。 但地域性方面的问题,当以所在地域的通用语言发表为要。因为地球太过庞大了,一生所读论文实在太少了,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将全球各个地区的地学论文全部读到。 发表论文的目的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他人参考,为他人提供工作和研究思路,避免他人走弯路做重复工作。 对矿床学文献而言,就是为了他人能应用自己论文的成果,为他人提供找矿思路,进而成功地找到矿床。 而我们关于中国某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方面的论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大多数国人看不懂的文字发表呢? 这样一些外国人不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又看不懂的所谓SCI论文又有什么用呢?这与垃圾论文有什么区别?! 花了国人的钱,制造出来的论文仅仅为了方便洋人而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用,是何道理?! 不要埋怨国人的素质太低了,连外文都不懂,怎么做矿床研究,怎么去发现矿,怎么去扩大矿床规模? 因此,地质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不能以其他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地学。因为地学有地域性的一面,阅读的人群也有相当的地域性。 2、部分论文的严谨性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研究者对某一矿床的考察全程,不过一星期,尚未了解清楚矿床的基本情况,匆忙打几块标本,回实验室忙着做各种测试分析,然后发表系列论文:同位素、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因或成矿模式等各一篇共5-6篇系列论文就这样出笼了。 本人曾经多次审过也阅读过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些矿床矿体的地理位置都标错了,有些剖面线也不对,更不用说基本地质特征的描述和有关矿床的一些数字了。这样一些论文,其结论的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文刊物上,而且在外文期刊,如Economic Geology这样的重量级SCI期刊上,都时有发现。 3、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方面存在问题 其他学科已揭露出了许多数据造假案例,因为论文数据常受到他人实验室的检验。 地学类测试数据存不存在造假嫌疑呢?测试数据有限,许多达不到统计的数量要求,得不出规律性的结论。此时钱花了,没有解决问题,而又需要论文交差,会不会有人为制造出规律的事例呢? 4、抄袭与剽窃 这一方面的问题地学界也是存在的。许多年前曾经揭露出来过某大学的一宗抄袭剽窃案件,但总体看来,揭露出来的少之又少。 与大多数学科不同,地学论文抄的,多是未曾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和地质科研报告。难道没有公开出版的地质报告与科研报告就不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吗? 许多不同作者发表的论文,内容大同少异,不知道谁抄谁的。 引言部分,矿床发现与勘查过程的交代极为简单;参考文献能省则省,根本反映不出所在地区前人的贡献与研究勘查历史原貌。 这方面,有时候,不能责怪文章作者,而是编辑部以篇幅所限给咔嚓了!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6024 次阅读|5 个评论
“藏东明珠”然乌湖[诗画]
刘玉平 2008-8-21 12:02
谨以此文献给杨玲兄、献给支持和关心本博客的诸位朋友,谨以此文纪念小刺猬首赴西藏考察五周年。 藏东明珠然乌湖 刘玉平 2008年8月22日 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乡,面积约为 22 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为 3850 米 。湖畔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周围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源头之一。 然乌两字为藏语的译音,意思是尸体堆积在一起。相传湖水里住着一头水牛,湖岸上生活着一头黄牛,两头牛互不相让,时常互相顶着较量。两头牛死去之后,尸体化为湖岸两边的大山,然乌湖就夹在两山之间。民间传说虽是神话,但也与形成的地质背景有如此的巧合:然乌正好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最强烈的地段之一,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这三条巨大山脉的交汇处。 然乌湖原为迫隆藏布江的上游河段, 在数百以 前,现今出口处附近山体发生崩坍,大量巨石碎岩堵塞河道而 形成 堰塞湖 。 然乌湖以静和蓝而闻名,湖的四周景色各不相同。湖水清澈碧蓝宛如明镜,倒影着四周的雪山、草地和森林,色彩斑斓丰富,景色如诗如画。白云恰似哈达环绕在四周的雪山之 巅 ,湖水 在微风里泛起点点涟漪,成群的牛羊骏马在湖边的草地上安详地享受着上天的赏赉,湖畔的小镇宁静古朴 。 有人形容它集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冰川和九寨沟的溪水于一体,确实如此贴切。 草作七律以赞: 七律赞然乌湖 莽莽高原天下胜, 一湖圣水绣云端。 三叠峻岭环珠玉, 四季风光映碧天。 驯骅安食天美味, 朴民静享世伦欢。 芳容两睹飞睛侧, 故地重游在哪年? (两次经过然乌湖,一晨一夕,匆匆一瞥,未能饱览其芳容。照片为翻拍的,效果不是很好,抱歉!)
个人分类: 秀美山川|6333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