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信息技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信息技术

相关日志

畅销书精选 | Wiley计算机信息技术精品图书推荐
WileyChina 2020-10-26 16:47
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与进步,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基于5G 技术的量子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前景可观并且在迅速发展。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浪潮下,新兴技术将会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到细分市场以及日常生活。 Wiley作为一家国际领先的出版商,致力于出版高质量学术图书,目前已出版纸本图书5万多种,电子图书2万多种,作者由世界知名专家和编辑撰写, 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学协会主席、知名教授和获奖作家等。 今日为您推荐 云计算、Python、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等专业畅销图书,助您掌握前沿、权威的科技信息。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Cloud Computing: Business Trends and Technologies 《云计算:商业趋势与技术》 出版时间: 2015年9月 ISBN: 9781118501214 《云计算:商业趋势与技术》广泛介绍了云计算技术及其在IT和电信业务中的应用(如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因此,该书有望作为关于云计算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 该书研究了商业案例,然后集中讨论了支持这些案例所需的技术。在此过程中,本书阐述了基础技术的原理和已知问题,如虚拟化、数据通信、网络和运营管理、安全和身份管理。它通过开源案例研究(基于OpenStack),对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广泛的说明。 图书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8736074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JavaScript and jQuery for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之Javascript和Jquery》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ISBN: 9781118847060 超越设计概念——使用JavaScript构建动态数据可视化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之Javascript和Jquery》超越了设计概念,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使用JavaScript (web编程中最流行的语言)构建动态、最佳类型的可视化。 作者向数据分析人员、开发人员和web设计人员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现代JavaScript库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来分析数据,然后使用最佳的可视化来呈现数据。他们还演示了每种技术在实际用例中的使用,展示了如何应用适当的JavaScript和jQuery库来实现所需的可视化。 图书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9209386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Machine Learning in Python®: Essential Techniques for Predictive Analysis 《Python中的机器学习:预测分析的基本技术》 出版时间 2015年1月 ISBN 9781118961742 学习使用Python分析数据和预测结果的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Python中的机器学习》向您展示了如何仅使用两种核心机器学习算法成功地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使用Python应用它们。通过着重介绍有效预测结果的两类算法,这本书能够提供工作机制的完整描述,并举例说明具有特定可破解代码的机制。这些算法用简单的术语解释,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使用Python进行了应用,并提供了算法选择、数据准备和实际应用中使用经过训练的模型。您将学习一组核心的Python编程技术、构建预测模型的各种方法,以及如何度量每个模型的性能以确保使用正确的模型。 图书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9183600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Hacking the Hacker: Learn From the Experts Who Take Down Hackers 《黑客入侵:向黑客专家学习》 出版时间 2017年4月 ISBN 9781119396215 会见世界顶级道德黑客,并探索交易工具 《黑客入侵》带你进入网络安全的世界,向你展示幕后发生了什么,并向你介绍在这场技术军备竞赛前线的人员。26位世界顶尖的白帽黑客、安全研究人员、作家和领导人,描述了他们的工作和原因,在每个简介之前,都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必要的无经验解释。Dorothy Dennin讨论了高级持续性威胁,Martin Hellman描述了他如何帮助发明公钥加密,Bill Cheswick谈到了防火墙,Charlie Miller博士谈到了黑客汽车,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网络安全专家详细介绍了威胁及其防御措施,以及他们用来挫败历史上最先进的罪犯的工具和技术。 本书亮点 深入白帽黑客的世界,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阅读一些世界上最著名的计算机安全专家的故事 了解黑客是如何做他们所做的事情的 深入了解社会工程、加密、渗透测试、网络攻击等 图书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9396260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教育研究应用》 出版时间 2016年9月 ISBN 9781118998236 讨论数据挖掘对教育的影响,并回顾数据挖掘在教育研究、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本书讨论了在教育任务范围内对数据挖掘(DM)的见解、挑战、问题、期望和实际执行。最初的一系列章节提供了教育研究背景下的DM、学习分析(LA)和数据收集模型的一般概述,同时也定义和讨论了数据挖掘的四个指导原则——预测、聚类、规则关联和离群点检测。接下来的一系列章节展示了教育数据挖掘(EDM)的教学应用,并从商业、人文、健康科学、语言学和物理科学教育中提取的特色案例研究,以突出数据挖掘研究在教育环境中应用的成功和一些局限性。剩下的章节专门关注EDM在帮助推进教育研究中的新兴角色——从识别高风险的学生和缩小成就方面的社会经济差距,到协助教师评估和促进同行会议。这本书的特色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国际专家。 本书亮点 包括案例研究,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有效地应用于推进教学和学习 介绍数据挖掘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社交网络和教育;课堂上的政策和法规;高危学生的识别 探索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研究在线网络在促进学习和理解用户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模式方面的有效性 功能补充资源,包括教育挖掘和学习分析的基础知识 图书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8998205
个人分类: 图书精选|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情报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
terahertz 2020-5-28 15:23
《图书情报研究》20 20 年第 2 期 目录 《图书情报研究》 2020 年第 2 期共设置专题研究、理论探索、实践研究、事业发展、情报分析、信息技术、史考纵横、文献评介 8 个栏目。 “专题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研究主题包括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服务的可持续性成效、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体系。 “理论探索”栏目刊发1篇文章,构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收集202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验证分析。 “实践研究”栏目刊发4篇文章,研究内容包括高校图书馆自媒体服务模式、 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筹建与运维、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网站建设、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 “事业发展”栏目刊发1篇文章,利用社会分期法和时代分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图书馆事业自肇始时期(民国)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期研究。 “情报分析”栏目刊发4篇文章,研究内容包括基于R语言的ESI四组指标的可视化、基于专利导航的镇江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LDA主题模型研究进展、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 “信息技术”栏目刊发1篇文章,对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类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架构。 “史考纵横”栏目刊发3篇文章,分别对广雅书院藏书事业、道潜《参寥子诗集》的版本、 两《唐书·高祖本纪》所存疑误进行了考证。 “文献评介”栏目刊发4篇书评,其中3篇书评均对《春晖大地:赛珍珠主题诗书画影印作品集萃》的意义、价值、作用进行评介。另1篇书评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研究》一书进行评价,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该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实践意义。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研究》|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信息的科学和哲学
geneculture 2019-10-29 14:38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http://survivor99.com/entropy/2008_Informatics.htm Editor in Chief : Zou Xiao Hui (in Zhu Hai,China) ** 信息学报 (网络版) 第 1- 4期 , 200 8 Informatics ** 主编: 邹晓辉 (北大校友 电话及微信: 15916241709 邮箱:949309225@qq.com ) 第 1 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本学术期刊 常年顾问 和 编委 信息科学交叉研究 目 录 序一 ……………………………………………………… …………………… 马蔼乃 1 序二 ……………………………………………………… …………………… 姜 璐 3 第一部分 导 论 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闫学杉 2 第二部分 信息概念 信息概念的发展及其哲学意义 罗先汉 24 一个通用的资讯(信息)定义 谢清俊、谢瀛春 32 对信息的提问及讨论 黄小寒 44 论信息的自然基础原理 李炳铁 50 论信息问题的产生 杨安平 58 信息与不变量 董春雨 65 无量变的信息 萧瑞宁 70 论复杂关系中的信息存在 洪昆辉、杨 娅 78 第三部分 一般信息理论 信息学基础研究 邹晓辉 87 论统一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 陈雨思 96 关于信息能、信息学三定律与知识创新机理 田爱景 103 从系统科学看信息科学研究 姜 璐 110 论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合作与双赢 李宗荣、陈绵云、熊和金 117 从“信息 - 知识 - 智能统一理论”看信息科学 钟义信 123 信息载体研究 苗东升 133 “信息的载体”与“信息载体”差异的深思 杨伟国 141 借助罩鱼模型从哈特莱信息公式推导出广义信息公式 鲁晨光 147 为“信息、复杂程度、熵原理”统一定做的知识体系——组成理论 张学文 156 从一个信息与熵的表达式看有序结构中信息的作用 刘琼慧 162 论在惯性系下信息的守恒与不守恒 彭 鹏 169 病态信息的成因和效应 吴建明、欧渊、康广 177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能否统一 王迪兴 184 第四部分 部门信息科学 化学信息学的探索与思考 徐光宪 194 地理信息科学: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 马蔼乃 203 信息生命科学:对于信息生命、本体信息演化规律特征的探索 吴艾莲、吴凯地 210 基因四进制的理论序列与实际序列的特性比对 邓 宇 220 教育信息学中的信息概念与信息规律 孙绍荣 227 LOGO 思想与教育信息化 林建祥 236 作为信息决策科学的经济学 李天有 245 工程信息科学方法论探讨:半经验半理论 李世辉 154 累值制数理逻辑与物源数态信息之分析 张启斌 261 特征数据挖掘:基于系统特征数据的系统化信息处理 谷云东 270 网络生态位现象探析 王京山 276 第五部分 信息哲学 信息哲学对哲学的全新突破 邬 焜 284 信息科学技术与认识中介系统 冯国瑞 293 世界是一个信息子的世界 及海龙 300 网络时代的信息困境 王 哲 307 编后语 苗东升 314 补充说明 闫学杉 316 英文目录 319   熵 , 信息 , 复杂性论坛 奇迹信息科学论坛 信息的科学和哲学论坛 信息学报 ( 2006 网络版) 信息学报 (2007网络版) 主编: 邹晓辉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等领域 特刊征稿启示(2020年2月20日截稿)
bigstar0911 2019-10-26 11:43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publishinggroup.com/specialissue/specialissueinfo?specialissueid=346002journalid=346 ) 一、特刊征稿启示 (一)特刊主题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二)截稿时间 Feb. 20, 2020 Submission Guidelines: http://www.sciencepublishinggroup.com/home/submission (三)客座主编 Israel Patiño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ecnologico de Estudios Superiores de Ecatepec, Ecatepec, Mexico (四)客座编辑 Xingwei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China (五)介绍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pends largely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is sense there are numerous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ir permanence of this economic sector, so the us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is a revulsive and core support in the search for innovation in its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processes that translates into an increase in sales or resource savings. (六)征稿目标与范围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processes (七)稿件上传指引 Manuscripts should be formatt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for authors (see: http://www.sciencepublishinggroup.com/journal/guideforauthors?journalid=346). Please download the template to format your manuscript. 二、期刊信息 (一)期刊名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二)ISSN号码 ISSN Print: 2575-5102 ISSN Online: 2575-5110 (三)出版社 Science Publishing Group (四)地址 Science Publishing Group 1 Rockefeller Plaza, 10th and 11th Floors, New York, NY 10020 U.S.A. (五)检索 WorldCat CrossRef Academickeys ResearchBib Polish Scholarly Bibliography Directory of Research Journals Indexing Eurasian Scientific Journal Index
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主权至少有技术、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因素群
geneculture 2019-10-9 09:26
科技主导与经济主导分属高低两大类市场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高望远抒情怀
热度 3 suqing1961 2019-2-23 10:39
结绳拨珠挥笔研, 电脑推算启新篇。 进位制多优点异, 零一数少操控简。 提花上下织经纬, 打孔虚实传密笺。 法古中西集智慧, 创新科技常溯源。 写这首短诗,旨在概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试图诠释当今的科技创新与中外古代科技成果传承之间的关系。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计数。最初用两个手掌掰着手指头数数,之后是摆石块计数,并能做简单加减运算。公元前约1500年,南美洲秘鲁印加族人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用绳结的多少来记录收成的多寡。结绳计数由此应用众多。相传,古波斯王派军队远征斯基福人,命卫队必须坚守耶兹德河桥60天。但是,如何才能保证命令执行的准确天数呢?聪明的波斯王在皮条上打了60个结,嘱咐守军每天解开一个,待所有的结全部解完,任务就算完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人们打交道的数字越来越复杂,进位制由此应运而生。据考证,古美洲玛雅人已发明20进位制,古 巴比伦 人也知道进位制,但用的是60进位。中国古人发明的十进位制算筹记数法,使得计数和运算更加便捷;北宋期间发明算盘后,运算就变得更加灵便、准确了。有了各类书写笔的发明,人们得以十分方便地在纸上进行运算、推演。电子计算机尤其是超级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自动、高速运算、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家常便饭,人们还可通过数值模拟来解释以前无法实验的自然现象,预测未来事物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它利用高、低电平(分别用“1”和“0”表示)两种状态,将模拟电路转换成数字电路;通过控制逻辑电路开关的接通和断开(也分别用“1”和“0”表示),来完成复杂的运算加工和数据处理。中国科技史专家认为,这种信息编码方式很早就有了,最早呈现在我国汉代的花楼式束综提花机里。这种织机的关键技术集中反映在花本技术上。花本就是指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使成千上万根经线有规律地交互上下提综,几十种纬线有次序地横穿排列,做成的一整套花纹记忆装置。它相当于一套已经编好的程序,古人通过经线的高、低两种状态将复杂的图案信息储存在花本当中。织机上方的挽花工按照花本程序提起部分经线,下方的织工投梭编织相应的纬线,经纬线交错就在织物上组合成了完整的预设图案。 以花本存储提花信息、控制线综,开创了用编排好的程序控制经纬丝线运动的先河。花楼式束综提花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改进,到了宋代得以完善,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1725年,法国工程师布乔受中国提花机启发,用穿孔纸带取代花本,控制提花编织机的织针运动。1801 年,法国工程师贾卡将穿孔纸带换成穿孔卡,采用打孔的硬纸板来控制织布图案的提花,即通过孔板上有孔洞和无孔洞两种状态来控制织机经线的高低——有孔对应经线提升,无孔则对应经线下沉,从而实现了纺织图案信息的机械化解码。1888年,美籍德国人霍利瑞斯借鉴穿孔卡输入数据的方法,发明了自动数据处理机,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肇始。现代电子计算机据此通过采用二进制实现了编码、解码的电子化。可以说,二进制思想的雏形起源于中国古人发明的提花机,提花机由此被誉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原点。 2017 年9月17日是第14个全国科普日,中国科技馆专门设计了“登高望远”科普展览项目。该展项由中国古代花楼提花机、贾卡提花机、现代电子计算机和“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4个标志性展品组成,阐释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迁。其中,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成果,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中国的“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它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大大地提高了二进制编码的效率和安全性。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整个展览,并与花楼机织工现场合作编织,共同完成了编织的最后一道工序,织出了汉代登高仿制锦。锦上织有“登高望远”4个字,彰显了中国古人的博大胸怀和聪明才智,重新描绘了“一带一路”新的愿景。 陪同参观,不胜感慨,赋诗一首,以表情怀: 量子通信显神奇, 天罗织就无踪迹。 提花蕴含二进制, 贾卡催生计算机。 科技交流促发展, 创新驱动托两翼。 登高望远抒情怀, 一带一路奠伟绩。 注:欲阅读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1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行星际 - 纳米机器时代
benlion 2018-10-11 10:30
- 从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到贝尔实验室,从摩尔根遗传学到硅谷的 Genetech 公司,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纳米与生物技术发展的时期,而在世纪之交,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和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纳米机器与工程医学的世纪 - 这是人类进入太空探险与火星计划的技术基础。 物理学上的四大神兽 O 网页 - 19 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 O 网页 - 物理学中的架构和美 O 网页 - 88 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 — 如何做哲学 O 网页 - 物理学中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 O 网页 ​​​​ 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O 网页 - 10 大心理学实验 O 网页 背后的人性真相,早知道早受益 O 网页 - 4 个残酷实验:心理学可以有多黑暗? O 网页 - 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O 网页 ​​​​ 冯 · 诺依曼的遗产:寻找人工生命的理论根源 O 网页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大师冯 · 诺依曼 O 网页 - 全面理解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 O 网页 - 计算机 O 网页 与程序设计发展历史 O 网页 ​​​​ 阿米塔夫 · 高希:印度人眼中的 “ 鸦片战争 ” ,相邻却陌生的中国! O 网页 - 这个公司有多牛?吞并印度次大陆,引起鸦片战争,导致美国独立 O 网页 - 人皆有佛性,佛不是神。 - 近现代史,就是实际上开启于东印度公司,几十年来的探讨,总结整理一下,其实就研究了这一件事 - 鸦片战争之后,有关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探讨,其中核心是李约瑟难题 - 钱学森之问。 得出的结论是 - 一是系统医学(科学体系),二是道德经济学(管理体系),三是纳米机器(工业体系)和现代化过程的两大问题 - 来自种姓制度和神权政治的文化影响。 禅(厦门南普陀寺 O 网页 )道(泉州清源山 O 网页 )一体,儒法一家,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墨家与兵家,则在于器物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古代中国在手工业和工艺美术都是世界第一。 注:在 1996 年北京我的自画像蓝色背景上有一个隐约的佛字,就是指南普陀那块大石头的佛字 - 大学很多时间就在那块石头边上读书(古代是阅读经典 O 网页 和考察社会与著书立说 - 即,学术的传统,而与技术的传统结合,才能诞生科学的传统),并去过泉州清源山。 医学实验室的 “ 流水线时代 ” O 网页 - 物理学史上十大实验! O 网页 - 行为的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解释! O 网页 - 爱德华 • 奥斯本 • 威尔逊 O 网页 ​​​​ - ( 2011 年 6 月 -2018 年 10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国际化社会|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传奇 - 计算机与互联网世纪
benlion 2018-10-10 19:45
《清教徒的礼物》 O 网页 - 美国为什么强大? O 网页 - 清教徒对美国人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O 网页 - “ 程朱理学 ” 的形成与影响 O 网页 - 《理说宋朝(南宋篇)》之《理学家朱熹》 O 网页 -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有多重身份,他还是一名大慈善家 O 网页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O 网页 - 陆王心学 — 儒家心性之学之正宗 O 网页 - 王阳明心学的易道境界 O 网页 - 欧洲和中国到底谁启蒙了谁? —— 历史语境中的启蒙与自由片论 O 网页 - 中国秦汉朝与希腊化罗马是同一个古典文明时期,马可波罗游记和郑和下西洋之后,才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大航海时代;因而,分析中西文化交流,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是一个关键。 考察过中东以色列、欧洲和中国的哲学与宗教文化、艺术与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经济,显然,印度种姓等级和伊朗神权政治是有碍于现代化的文化顽疾。需要继续考察的是美国与俄国、日本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 即,北太平洋文明与太空探险,而日本长崎与中国和荷兰的贸易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世界 Westworld - Exit Music (for a film) 钢琴谱 O 网页 - 硅谷传奇的起源 O 网页 - 揭秘硅谷传奇 O 网页 — 半导体巨人仙童陨落记 O 网页 - 编程语言之父 O 网页 - 美国工业设计之父 — 雷蒙 . 罗维 O 网页 - WiFi 之母海蒂拉玛 O 网页 ,一个被好莱坞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O 网页 - 从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看中俄两国历史 O 网页 - 康熙是游牧民族学习中国中原文化,彼得是俄罗斯民族去欧洲的荷兰学习,两者既相同 - 学习比自己先进的文明,而又不同,前者是入主中原,并带进长城之外北边的文化,后者是去欧洲中心,而后把文化带回到东边的俄国。 开启于塞缪尔 • 斯莱特从英国带到罗德岛建立的纺织业机器化 O 网页 ,而到南北战争 O 网页 时期伊莱 · 惠特曼 O 网页 的标准件规模化制造,奠基了美国工业化的基础。 从美国的爱迪生效应发现到英国的威尔逊发明云雾室和汤姆逊发现电子,进入了电子技术与美国硅谷时代。 - ( 2018 年 10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动与他人合作
csiro 2017-6-19 14:20
今天上午,在西北农林科大学,我们作物模型方面的研究人员,包括冯浩、何建强和我,以及博士后与博士生们,邀请了信息学院的三位教授座谈。双方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共同点,过去就是很少交流。 现在我们有共同的兴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作物模型中来。我们讨论了几个方面的可能的合作,包括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空间分析。 我期待着这方面的进展。中国不缺人手,要做好顶层设计,我们应该可以做得很好。
个人分类: 交流篇|2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掘墓人吗?
热度 5 simonstone 2016-11-14 09:41
美国大选之后出现在 Facebook 上的一则针对 Trump 反对者的骗赞信息,内容是典型的 “尼日利亚邮件” 骗局:谎称 Zuckerburg 承诺只要该图片获得 50 万赞、5 万评论和 2 万分享,就关闭 Trump 在 Facebook 上的主页,与中国习见的 “马化腾生日” 系列如出一辙 Trump 刚刚当选之后的 11 月 10 日,英国《卫报》就刊发了一篇通讯,把 Trump 的当选 “归功” 于 Facebook 上云集的假新闻以及其推送模式。文章提出,由于 Facebook 推送的新闻和讯息是基于用户之前点赞结果分析得到的用户喜好信息,从而导致用户不断得到自己支持观点的正反馈信息,而看不到反面信息,从而将民众意见迅速极化。假新闻和族群隔阂产生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 Facebook 面向用户需求的运营模式。这篇文章代表了不少传统媒体对社交网站在这次美国大选中扮演角色的看法。 昨天,Zuckerburg 在自己的 Facebook 主页上贴出长状态,对近日愈演愈烈的批评进行回应。他一方面坚称,“Facebook 上人们看到的 99% 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Of all the content on Facebook, more than 99% of what people see is authentic )”,另一方面也在强调 Facebook 在大选中扮演的信息传递角色,“如果没有 Facebook,(有关大选的)大量对话都不会发生( A lot of that dialog may not have happened without Facebook )”。最后他陈述了自己对于民众意见的支持,“在我的经验中,人民总是好的,即使你今天可能不这么看,但长期来看,相信人民总能走向更好的结果( In my experience, people are good, and even if you may not feel that way today, believing in people leads to better results over the long term )。” 批评 Facebook 引导选民投给 Trump 的媒体似乎忘记了,就在数年前,他们还在褒扬 Facebook 和 Twitter 在阿拉伯之春和 “颜色革命” 中扮演的角色。北非、中亚和东欧国家的民间抗议者正是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电话完成了群众运动的预组织,并以之作为言论和信息传播的利器,撕开了专制的口子。这一次,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了美国,而斗争的双方变成了民粹和精英。事实上,整个硅谷的企业家,除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Peter Thiel,今年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民主党。Facebook 即便不支持民主党,也不会明目张胆的为 Trump 开张目。 问题并不出在 Facebook 的个别技术偏好,而是出在社交网站作为信息传播渠道本身固有的属性上。社会学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模型是,Benedict Anderson 在其名著《想象的共同体》中勾画了在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人民是如何通过报纸、出版物等公共平台形成 “想象的共同体”,并进而升华出 “民族主义”。今日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介传播速度、广度与深度,更有甚于昔日的报纸、书籍,而观点和价值的趋同路径,又在用户喜好导向的技术推动下远远快于过去民主政治所习惯的社会节奏。因此,在北非、中亚和东欧发生的革命与在美国发生的新闻,实质上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下选边站队迅速完成、族群对立迅速建立的不同例子而已。 毋庸置疑,过去的十年是现代通讯方式和社交网络向全社会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迅速普及和渗透的十年,无论是在美国、欧洲和中国,还是在中东、非洲或中亚,都是如此。广播电视时代的主流媒体在这十年中节节败退,表面上依然维持着话语权,实际上早已在普通民众中失去了信息来源的垄断地位。不少媒体依然使用 “沉默的大多数” 概括支持 Trump 得胜的民众力量,恐怕是盲目自信和掩耳盗铃。笔者曾在某篇文字中写过: 网络社会最初吸引青年人的方面也许是其全面的交互性和新鲜感,但最终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影响和改变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事物。这种共鸣又会通过不断的主动寻访相关信息和被动接触其他侧面而被强化,而此过程中接触到的其它事物则会由于缺乏共鸣或共鸣不足而不被关注,进而逐渐被边缘化。由这种正向的反馈就使得服从这一假设的人形成了某种政治观念。……在这样的诱导下,我们的信息来源看似数量日益增多,而实际上范围越来越窄。因此,尽管网络信息都有着自己的衰减规律,但是这些信息的序列组成的信息流在接触者的主动选择下就有了流动方向。在这其中,当然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促使这种反馈向着某些特定方向雪崩式地发展,但从极大数量的群体角度来考虑,这种涨落就显得只具有统计意义。 (《网络社会与青年政治思想的形成》,2011 年 3 月) 这种分化的令人生畏之处在于,不仅民众本身会因此的发生分化、改组和族群对立,掌握话语和知识的知识分子同样会因此而失去对真实民意的认知,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过去承担着对民众进行知识普及和意见归纳功能的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一旦在社交网络上进入上述自我封闭的奇异吸引子,就只会收获视野附近拥趸和朋友的正反馈,而难以发现视野远处已经走向对立的民众,以至于失去了普及和归纳的作用,造成了民众与精英的割裂。轰轰烈烈的科学普及和传播运动在中美进行多年、却始终收效甚微,就是上述过程的最好注脚之一。 吊诡的是,社交网络和现代通讯本来是社会扁平化的技术工具,推动的是社会平等和信息流动,但实际上却造成了信息实质上的流动失序和社会对立。这种矛盾并非是技术传播信息的能力不够,而恰恰是技术高估了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设想有人具有足够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足够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他自然能够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收益并建立全面客观的观点。但现实中的民众既不可能具有赶上机器和网络的信息处理速度,也不可能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渠道,至少在现阶段如此,那么信息流的高速和巨量能起到的效果,就是缩短了意见归一、族群形成的时间,加深了价值观念冲突的程度。这恐怕是技术发明之初所始料未及的。 Zuckerburg 的 Facebook 主页头像,拍摄于他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活动期间。背景中显示出 “顾委” 两字,令人联想到其在中文语境中的特别含义 在信息技术行业从业者中间,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甚不统一。Wikipedia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Larry Sanger 曾在 2011 年写过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博文《存在一种新的 Geek 反智主义吗( Is there a new geek anti-intellectualism? )》,正式提出了 “Geek 反智主义” 的概念。Sanger 在 2002 年退出了自己创办的 Wikipedia 之后,一直对其采用的公共编辑方式和知识理念保持怀疑,认为这种百科模式实际上存在导向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可能( 当然我们在中文的百度百科上观察到了他观点的生动事例 )。他在上述博文中对 Geek 反智主义给出了五条特征: 知识不由专家确定,而是由民主确定的; 书刊报纸等纸媒是过时的信息工具,只有数字化媒介才是现代媒介; 纸媒传递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也已经过时; 一切知识的数字化意味着人不需要记忆任何知识; 成功的典范是建立广受欢迎的网站或软件,而不是获取和创造知识。 认同上述原则的 Geek 们反对 Sanger 将他们归入反智主义,他们或者认为 Sanger 只是没有认识到技术和文明发展的趋势,或者认为 Sanger 夸大了极客与传统知识分子的对立。而 Sanger 则认为,这种反智并非危言耸听。他在文章结尾说,如果在未来五年中有人凭借类似的文章或观点赢得了严肃媒体的认真关注,就意味着 Geek 反智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不巧的是,五年后的今天,不是 Geek 反智主义赢得了关注,而是更甚于此的结果:反智主义利用 Geek 构建的平台赢得了美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权。 人们心中的 Geek 形象常常是不修边幅、专注技术的码农们,类比于工业时代中辛勤劳动在流水线上的卓别林式工人。事实上美国码农的生存状态远胜于传统的工人阶级,他们享受高薪大房,具有灵活工作时间,所在公司和地区尊重他们千奇百怪的个人兴趣和行为方式。大部分码农或多或少都抱有一定程度的行业优越感,对自己从事的信息技术引导下自身、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具有信心。这是当今时代的历史机遇给了他们独特的生活地位,也使得他们更加支持社会精英。不过谋求改变自身命运的华裔又另当别论。但信息技术内蕴的反智主义倾向却将他们支持的社会理念推向了社会反面。 应当为反智主义负责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信息传播革新,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由此打开了社会动荡的可能。在东方,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知识得以普及,随后的科举制度维持了阶级流动的空间,早熟的信息传播模式导致了僵死的传统社会。而近代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使得自由言论得以广泛传播,与火药和指南针一齐构成了瓦解封建社会的三大技术。现代以来,广播电视等媒介陆续登场,其社会影响有目共睹。而在这些信息相关技术的背后,是基础科学的快速进步造就了每一次重大发明。 时至今日,我们使用的各种数字化设备有赖于物理学特别是电子学的进步,而它们使用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等材料又是来源于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通信与网络工程依靠相关数学和系统科学理论,整个社会的能源和信息网络的构建更是跨学科合作的结果。科学精英们自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反智主义,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成果成为反智主义的平台,但客观事实却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专门化和精细化,其相关知识本身越来越远离于民众,而成果却越来越普及。民众对科学并不那么 “感恩戴德”,相反,他们手持技术的成果反对发明技术的精英,这是屡次为我们所目击的现实。科学技术在造就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的同时,遭遇了深刻的自我否定。 “你道今儿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不对! 是咱们自个儿一步一步、一步步走到这步田地的报应!” ——电影《霸王别姬》 技术内蕴的反智主义与传统的反智主义相比更加隐蔽,也更加危险。其表现不是反对知识本身,而是反对人对知识的掌控,或者支持那些客观上导致人失去掌控知识能力的主张。知识的彻底数字化、民主化、市场化,是其主要表现。这种主张的初衷,可能是对民众控制信息能力的盲目乐观和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的理想化,但结果却总是传统意义上由精英和专家审慎确定的知识信息被金钱、大众和数字代表的知识信息取代,导致知识的荒漠化、庸俗化和逐利化。 上述反智主义发展的最坏结果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停滞乃至崩溃。因为知识的话语权从精英转移到民众手中之后,其创新的源动力就失落了。民众最欢迎的知识总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水平上的知识。而创新的知识一定是超前的、从少数人手中转移到大多数人手中的,期间一般都经历了巨大的斗争。当精英不再控制知识时,技术发展实际上就已经停滞了,而技术发展的停滞就会负反馈于民众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民众知识的衰落。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社会落入平庸化的陷阱。 其实对于智识阶层而言,上述停滞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恐惧是对被技术操纵的未来、或被技术控制者们操纵的未来的恐惧。那些在技术停滞的苗头出现初期把握了信息传递方向和动员民众能力的人,实际上有很大可能掌握了未来历史发展的走向。他们的决定或阴谋,是我们的社会向着何种渠道演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回想《1984》中老大哥借助无孔不入的广播和监视设备控制国民,或者《盛世:中国 2013》中那令全中国人民莫名快乐的神奇自来水添加剂和 “冰火盛世”,就不难理解技术控制者们可能把我们导向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了。 即使没有具体的人来充当这样的技术控制者,真的实现了知识的彻底数字化、市场化、民主化,那么这样的社会也意味着人已经把掌控知识的能力从自己手中移交到机器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社会的网络媒介已经完全可以做到控制民众在某些方面的思考空间。而当技术真的发展到个别人工智能产生的时候,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也就不远了。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系统最终变成了杀人的机器 科学技术是实现自由的方式,不是奴役自由的工具。应用技术的人不应当满足于技术内蕴的前景,而应当把技术作为进步的阶梯。如果技术蜕变为我们迎合民意、唤醒欲望、获取短期利益的工具,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在长期的社会演化中落入上面所述的某一种反智情形,进而导致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停滞和崩溃。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就有可能就是现代社会的掘墓人。如果借用 Russell 和 Haldane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著名争论作一比方的话,失控的科学技术乃是背负羽毛靠近太阳过近的 Icarus,而我们应当选择做 Daedalus,放弃对太阳光辉遥不可及的追求,规避科学技术发展中可能的误区。 信息技术所能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方向,显然不止在把信息数字化和市场化方面。信息交流的速度和深度被信息技术提升,首先有利于构建众包和分散知识创造过程,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这一方向在最近数年中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在资源整合和知识众包的基础上,信息流动将有能力推动工业时代固化的社会分工被打破与重构,从而将生产力的提升与个人劳动的解放联系起来。而在公共政治领域,信息技术亦可保障反向信息流的出现(而非促进视野中的话语趋同),在降低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同时真正实现每个个体视域的话语权平等,减小集体讨论和决策成本,探索社会组织新形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大势总不是在当时所能看清的。智识阶层既不要盲目服从于民众组成的洪流,忘记了自身坚持的批判和创新本色,也不要刻意反潮流和标新立异,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物质根基。历史是由人民写的,但同时智识阶层正是这些写历史的人民中交稿最多的。我们引导的方向如何,关乎历史,关乎未来,值得深思。 注:Daedalus 和 Icarus 是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父子,被克里特岛的 Minos 王囚禁于岛上修建迷宫。Daedalus 设计了蜂蜡粘接羽毛的翅膀,绑在身上可以飞行,带领儿子逃离囚禁。中途 Icarus 试图飞近太阳,结果温度升高蜂蜡融化,翅膀被损坏无法飞行,Icarus 坠落大海,Daedalus 则回到希腊半岛。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听石先生的文字”,略有修改。
3904 次阅读|9 个评论
他亲历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如今92岁为平流层飞艇依旧辛劳
热度 3 beckzl 2016-10-7 17:42
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 则满眼望去均是泥潭 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鲲鹏 则能见九万里天地 …    这一天,风和日丽    试验场边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    当中也不乏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    只见试验场上悬停这一个浑圆的物体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飞行器    这飞艇比十九世纪的古董多了几分现代感    飞艇缓缓升上天空,直至20公里的平流层高空 人类最大飞行器兴登堡号    像是传承了百年前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精神    它径直地升上空去,看起来像是个笨拙的大玩具    或许人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童志鹏院士    但有一位老人深知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一切仍旧还是想象    是老人这辈子最后的梦想    已经92岁的童志鹏院士依旧工作在第一线 希望我离开世界以前能够看到它,我每次都讲,他们说可以的… …    童志鹏院士本是电机工程博士    缘何会投身到航天器的研发当中    这要从老人一辈子的报国心说起 童志鹏    1924年生人,童志鹏的少年时代充斥这战乱与动荡    自中学起,目睹了无数家庭衰落破碎    童志鹏心中暗暗燃起了用知识报国的焰火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    22岁时,成绩优异的童志鹏从上海交大毕业    彼时,他已经预感到电子通信领域的蓬勃发展    可是祖国的知识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了    秉着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精神    童志鹏离开了解放战争的中国,远赴美国留学 1948年,童志鹏(左一)与留学生们    远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的童志鹏    一刻也没有放下对祖国的思念    他一入校就飞速加入了校内的的中国留学生组织    在组织的大会上,童志鹏慷慨激昂的发言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做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1949年,童志鹏发言的壮志似乎还没有远去    电波载着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至地球的另一端    全体美国华人留学生真比高呼喜极而泣    童志鹏闻讯激动地高高抛起书本,与同胞相拥    新中国成立后,留洋美国的童志鹏就已经坐不住了    等到他博士毕业,回国的计划早已是箭在弦上    几经波折,童志鹏在美国对留学生回国的禁令下达前    仅仅随身携带了一些专业书籍和科研笔记    便匆匆登上开往香港的轮船“克里夫兰总统号” …    1950年,朝鲜战争的烟火烧到了中国的边疆    新中国的第一战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水平及其落后    战场上,战士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    一直希望支援一线工作的童志鹏自然就接过了重任    他发现,当时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条件非常艰苦    只能用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步谈机进行无线通信    这些美国制造的步谈机虽然质量可靠    但是来源不稳定,而且其设计落后,体积庞大 国外生产的步谈机    于是童志鹏便开始着手改进研发中国自己的步谈机    顶着新中国几乎为零的电子工业基础    落后的生产条件,仅仅半年,新式步谈机横空出世    702步谈机体积小巧,设计合理,信号强,还更省电    由于战事的迫切需要,首批的产品一边生产一边装配一边发放    虽然回忆起来老人也会说当时的生产工艺太差,设备经常坏    但也不妨碍这台步谈机成为了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通讯设备 电影《上甘岭》中出现的702步谈机    战争结束后,童志鹏总结经验,借鉴苏联的设计    不断完善改进军用通讯设备    新中国的电子工业就在这样不断地摸索中    渐渐地发展了起来 童志鹏(左二)    和平年代,童志鹏被委以重任    先后参与主导研发多种电子设备系统    从军用电台、航空电台、航空雷达到机载火控雷达    可以说他的工作经历就是活脱脱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瞩目的海湾战争爆发    伊拉克仿佛成为了全球最强武装力量的展示台    高科技武器装备和现代化的作战方式让世界惊叹    而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童志鹏顿悟了现代战争的灵魂 海湾战争 从表面来看,是武器在起作用,但武器的背后呢,是一个通讯网在起作用,这是它的无名英雄。    这一年也是童志鹏事业的转折点    他首创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这一名词    不再专注于单一的通讯技术的研发    而是全力带动整个信息网络的建设 童志鹏    博学多识的童志鹏将工作中心转向战略指定后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那就是由美国最先提出的平流层飞艇    飞艇是人类最早发明的航天器    与它的晚辈飞机有这截然不同的飞行原理    飞机是利用流体流速不同产生的压强差提供升力    而飞艇就像是大气中的救生圈,依靠浮力上升    当飞艇上升到大气层的某一区域    其空气的密度等于飞艇的平均密度    飞艇就可以实现悬浮    当飞艇上升到 20000米以上 的高空时    到达大气的平流层,因为没有空气扰动    飞艇就可以作为一个侦查基地定点监视地面    然而能实现这一功能的方式目前只有同步卫星    其成本远远高于平流层飞艇    1998年,童志鹏联合了四位工程院院士    向国家建议发展平流层飞艇    这个建议当时在国际上都是超前的    虽然平流层飞艇概念提出也有不短的时间了    但是直到21世纪初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质性地进展    童院士深谙平流层飞艇的战略意义    如果中国领先世界研制成功    我们就能够在自己的领空上    以20厘米的高分辨率凝视别国长达几年之久    如此强大的能力相信没有国家不觊觎    然而,年过古稀童院士在研发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首当其冲的就是飞艇气体的容器材料    不仅要足够轻盈,而且要有相当高的可靠度    还有能在气温极低的高空保持几年不发生泄漏    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童志鹏的想象    但是童志鹏没有气馁,他依旧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    同事说起童院士时都对他的恪守赞赏有加    可是这一晃就是20年,平流层飞艇这个难题依旧还在路上    但童志鹏的热情还如六十年前毅然回国的赤子一般 最开始想搞平流层飞艇的时候,没想到有这么多这么难的问题,但是还是 太年轻了。 童志鹏    童老说出这句话是已是90高龄    太年轻指的是他自己70岁的时候    当时他已经是电子通讯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了    然而真正的问题才渐渐浮出水面    平流层飞艇的内部雷达系统才是最难攻克的    根据童院士的设计,飞艇内部的雷达天线面积将会达到六千平方米    而天线材料每平方米的重量不能超过1公斤    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没有进展的原因 童志鹏院士讲解飞艇内部的雷达系统    科研只有坚持不屑忍辱负重才能出真正的成绩    有一次,童院士的团队将要赴湖北外场参与试飞实验    而就在出发的前一天,童老狠狠地摔了一跤    这一跤摔的他头破血流,浑身缠满绷带纱布    可是他依旧不顾同事的劝阻,赶往试验场    安排同事接待时他说: “我虽然头破血流,但是还没有分身碎骨,这个实验我一定要去的。” 童志鹏回国后意味深长的照片    如今,已经92岁的童志鹏院士依旧能和年轻人侃侃而谈    研究平流层飞艇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个爱好了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平流层飞艇的国家    童志鹏一辈子为祖国的电子信息工业奉献了66年    他饱满的爱国情怀一直感动着身边的所有人    宛如26岁时站在克里夫兰号甲板上的意气风发的青年    吟诵着自己激昂的诗句 多少祖国的弟兄们,早已卷入这建设创造的高潮,你们不再迟疑,更不愿袖手旁观。欣赏人家可歌可泣的事迹。你们愿意舍弃个人舒适的日子,再征服一次海洋和自己。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6325 次阅读|6 个评论
50年前没人信,50年后离不开,但他却已不知光纤为何物
热度 20 beckzl 2016-9-1 22:52
人生最大的挑战 就是在一个试图将你定型的世界里 诚实地做自己 ...    “光纤没有铜,偷了也没用”   如今这样的标语在我国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   光纤通信革命的迅猛连偷盗行业都与之脱节   仿佛一夜间,大至国家机要通讯小至入户网络线缆   都摒弃了金属材质的“电线”,换上了所谓的“光纤”   2006年的台湾地震,造成大量的海底光缆受损   导致全球互联网访问出现故障,一个月后才恢复   现代的生活中的各种通信方式几乎已经离不开光纤了   …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有两位科学家就发现了光的全内反射现象    全内反射 :又称全反射,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时,不发生折射,所有的入射光线将被反射   他们将带孔的水桶注满水,把光打在水桶内   发现光线竟然沿着弯曲的水流平滑地流出来   十九世纪末,伟大的发明家贝尔发明了极具前瞻性的“光话机”   用能感受震动的薄镜将聚集后的阳光反射出去   薄镜受到声音的影响发生震动,改变光线的强度   再将加载了声音信息的光线还原成声音 光话机原理图   “我听到光线的笑声、咳嗽声和歌唱声”——贝尔   但这一发明因为以空气作为光线传播介质   因为衰减率过大,光线传播了一段距离后强度变得很弱   加载在其中的声信号也会变得失真,并没有成为一个实用的发明   此后的近百年里,虽然出现了多种传播介质   让光线可以更加任性地转弯   但每三米就衰减过半的性能也仅仅用于医用内窥镜 医用内窥镜   就连透明的材料都会产生如此大的损耗   许多工程师都坚信长距离光通信是天方夜谭 …   高锟,一个在英国的毕业留学生   一篇逆反的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正如他童年斑驳的出格事迹一般   但这次却如石沉大海 高锟   高锟生于上海,受祖父高吹万(晚清诗人)的影响   幼时接受塾师式的教育,直自十岁时进入一所西式实验学校学习   那是一所由回国的法国留学生创办的实验学校   开放自主的教育让高锟童年深受启发 坐在中间的为高锟   高锟六年级时便开始做化学实验   他与好伙伴周同学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   制备了氢气与氧气,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 电解水实验   没多久,高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发明“泥球炸弹”   他将红磷和氯酸钾塞进湿润的泥土里   待其干燥后,撞向硬物,受到冲击便会爆炸   这个实验十分成功,我们用泥球掷向猫狗,把它们吓个半死,我们则乐透了。   偷摸做的化学实验因为一次意外败露了   当时我们手里的氰化物(1g能毒死六七人),足以毒害全城的人   被迫放弃化学实验后,高锟依然没能静下心来   转眼,他和周同学又开垦了无线电的新田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的电子管收音机   当我们最终由耳筒里收听到电台广播,那感觉奇妙极了。在什么也没有的空气里,竟然可以蕴藏音乐,简直是魔术。   正是鼓捣无线电的这段经历,在高锟心里埋下了电机工程的种子 …   中学时期,高家人为了躲避内战,也为了谋求生计,辗转至香港   聪慧的高锟很快便适应了除粤语之外的一切   他以全港前十的成绩考入当时香港唯一的一所大学——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而高锟因为少时对无线电的兴趣选择修读电机工程   可是当时的香港大学的还未筹备好此专业   决心已定的的高锟只好远赴英国投考合适的大学 高锟就读的伍尔维奇理工学院 现改名为格林威治大学   初到英国,高锟就按捺不住又开始做起自己的实验   他怂恿房东的儿子将地下室改装成相片冲印室   自己将相机镜头改装成放大机,冲印起照片来   我简陋的冲印间见证了我真正独立的第一步,我不但解决了财政难题,还让我刚露苗头的工程学技术派上用场。   在英国的学习生涯让高锟与工程界有了颇多的接触   他意识到到学校里的知识与实践的巨大差异   也迫不及待地想大展一番拳脚,找到自己的岗位 高锟在实验室   “世事的起伏本来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莎士比亚   终于,在毕业之际,高锟进入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时值通讯行业的瓶颈时期,通讯设备面临着大革命   高锟工作的头两三年专注于高频波导管的研究工作    波导管 :高频波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但其特性导致在空气传播过程中损耗过大,需要采用特殊的空心线缆定向传播   在1959年,激光的横空出世让通讯界看到了希望   但在经过一些试验后,其特性并不足以作为远距离传输的载体    “怎可以那么快便断定激光没有可为?” 高锟心中一直没有放弃 世界上第一个激光器   高锟结合实验室早先研究的波导管技术   有了“激光导管”的设想,并不断寻找合适的线缆材料   但无论什么材料,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不能大角度地弯曲 波导管   虽然高锟同时在攻读博士,在公司实验室中仍不断地进行实验   多次尝试仍无成果,但他确信用类似波导管的中空结构导光是条死路   他打算另辟蹊径,采用透明材料作为激光传输的介质   但此前的研究和文献中,都已证明透明材料衰减率过大,甚至不如空气   但经过长达几年的实验论证,高锟从理论上验证了透明材料的可行性   透明材质中的杂质才是造成衰减率过大的主要原因   推翻了工程界一口咬定光通信是天方夜谭的定论   但是1966年他发表在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上的论文   不仅被排版在了不显眼的位置,而且最终也没能引起什么反响   高锟也明白,理论中衰减率低于20 dB/km的光导纤维当时根本没有人能生产   就算是自己的研究毫无偏差,终究也只是一纸空谈   于是他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大型玻璃生产企业,说服他们开展相关的研究 大型玻璃厂商Pilkington公司   但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高昂的成本研发超纯净玻璃纤维   他们眼中的玻璃只是装饰品、器皿,只是沙子烧制成的小玩意   于是高锟又拾起童年的化学,做起了半个玻璃工艺专家   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起探讨研究可行的高纯度玻璃制造工艺   为了将心中构想的光通讯变为现实   高锟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   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与技术   那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个计划是非常大的工程,将来需要动员几百万人 赫赫有名的贝尔实验室   随着高锟不断地发表光纤与光通信的演说,在业界逐渐有了知名度   玻璃企业们似乎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大机遇,纷纷着手研发   美国康宁公司根据高锟发表的论文开始进行研发   康宁公司:美国著名玻璃生产商,是当今智能手机屏幕大猩猩玻璃的生产商   1970年,终于制造出了符合理论的低损耗试验性光纤   翻开了光通讯时代的第一个章节   1976年,美国亚特兰大开通了世界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试验线路   1979年,光纤传输损耗降低至0.2dB/km   1992年,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合作成功试验了9000公里的传输任务   今天,中国光纤入户比例占到宽带用户的一半以上   高锟切切实实地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光纤之父”   人到中年他逐渐退出工程领域,进入学界教书育人   曾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成为第三任校长   任职期间高锟因为好脾气时常遭到学生的奚落   甚至在学生报上发表“八年校长一事无成”这样诋毁的文章   但高锟却从来没有惩罚过那些调皮的学生   反而每年自掏腰包捐出补助金救济经济困难的调皮学生   梁文道在《我的老校长高锟》一文中写到   毕业之后,我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 ...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揭晓   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时隔近半个世纪,高先生终于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但人们谈起“光纤之父”,高锟却似完全不知情   早在2003年,花甲之年的高锟被确诊患有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智力将会逐渐退化,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   渐渐地他记不起自己了不起的贡献,甚至记不起光纤   只有纯真的笑容还永驻他的脸庞   诺奖颁奖典礼上,瑞典国王特意为高锟免去繁琐的礼节   破例亲自走到他面前向他颁奖   “谢谢”,这是高锟接到奖章与证书后说的唯一一句话 瑞典国王授予高锟奖章与证书   如今的“光纤之父”在爱妻的陪伴下通过学习绘画恢复智力   经历了一个月的学习才握得画笔,高锟以点为画   创作了第一篇画作《许愿树》   香港首富、全球首富,对我来说完全没有意义,我无后悔、也无怨言,因为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一定不会有今日光纤的成果   这是老先生被问及为什么不给光纤申请专利时的回答   一个纯粹的人用一颗纯粹的心   带给世界如此高速便捷的信息生活 科技就像轰鸣着前进的蒸汽列车,不可阻挡地奔向未来 但是有时候我们却又希望它跑得慢一点 让我们再留念这周遭的风景和故事 许愿光纤多造福人类一秒,人们多铭记高锟一刻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8862 次阅读|24 个评论
论点摘编: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前瞻
libseeker 2016-7-6 07:48
编者按:上海图书馆刘炜、周德明二位先生的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前瞻,具备三有:有视野,有情怀,有行动。特此予以摘编。 摘编自: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者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 .图书馆杂志,2015(1):4-12. 全文见: 从被颠覆到颠覆者_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_刘炜.pdf 刘炜、周德明在《图书馆杂志》2015年第1期发文,深入分析了在当今信息技术指数级发展背景下,图书情报事业所面临的大环境和 诸多挑战,通过对多家咨询机构所做的信息技术未来发展预测报告进行对比,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并评估了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就调研得到的35项与图书情报领域相关的未来技术及其接受程度和演变趋势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了我国图书情报机构未来十年可能呈现的六个发展趋势。 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信息环境,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1) 网络成为公共设施。 随着网络普及率接近100%,覆盖所有人口,真正的网络社会已经到来。“谷歌气球”等类似计划将极大降 低联网成本,甚至免费、不间断网络已不是梦想,上网也将成为基本人权。 (2) 云即服务。 人需要的并不是网络,而是服务。网络可以免费,但服务存在的前提是有价值。人并不需要感觉到网络的存在,只需知道有没有服务即可。所有服务都在云上,云能帮助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云在改变服务的形式和各行各业的形态,云使行业合作和互操作成为必须。 (3) 万物皆数字。 并非指物质世界也是虚拟的,而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用计算机来处理。埃森哲等公司进一步得出断言:所有的生意都是数字生意(All business are digital business)。当前数字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大数据”即应运而生,这时,智慧就不再局限于人类个体的大脑,群众智慧将集合所有人的智慧。 (4) 万物互联。 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物联网将联接所有设备,电脑将小至红细胞、白细胞一般大小而遍布地球的所有角落。所有设备都是专用电脑,机器人工业将超越汽车工业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 (5) 体验为王。 无论是线上的各类服务,还是线下的各种活动,能否提供良好的体验是成功的要素。个性化又是良好体验的要求,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个性化的可能。个性化又将导致多生态和部落化,不同社群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鸡同鸭讲”、“鸡犬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将在不同网络社群中普遍存在。 我们在考察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技术环境的同时,也要考察应用环境和用户环境,以及我国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当今我们正经历迅速城市化的时期,经济发展虽然进入了“新常态”,但增长速度还是不低,城市流动人口越来越占有很高的比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就业压力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须,同时整个社会因老龄化带来诸多问题,这些都构成我国图书情报事业未来十年“新常态”的背景和环境。 35项新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其中有些是单纯的或独特的技术,有些则是一项综合应用甚至应用领域。基于图书情报服 务的环境、平台、资源、服务和系统的分类大致为: 服务技术 (iBeacon,NFC,RFID,二维码,位置服务,3D 打印服务,BYOD,游戏化,SNS,微博,微信,智能参考问答)多为将颠覆我们服务形态的技术,涉及直接与读者交互的各种技术,提醒我们这个行业在网络时代,要将消除用户的信息鸿沟作为我们的立足点。 行业应用 (云计算,WEB APP,移动APPS应用,HTML5)涉及图书馆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变,影响着整个行业的业态,甚至会颠覆上下游产业的联接方式。 资源组织 (RDA,SKOS,本体,关联数据,书目框架,大数据,内容分析,替代计量学)技术历来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结合万维网和大数据的进展,将颠覆我们在资源获取、组织、检索利用和评价方面的传统做法。 应用系统 (发现系统,数字阅读平台,数字人文与e-Science,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电子书,数据服务)则是我们这个行业近年来面临的解决方案升级和支持开展新业务的软件。 图书馆新形态 (无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全自动密集书库,创客空间)中涉及的名词则比较宏观,目前也大多没有定论,但却属于受到较多关注、代表一定趋势、有待进一步定义和丰富的技术领域。 具 体的技术总是在不断迭代和变化的,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总是来自两个方向:更加精致高效、更加满足需求。 图书情报领域当前的大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社会需求和事业本身的内在逻辑,而且这种内在逻辑常常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多种环境因素以及国情的影响。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六大趋势为: 趋势一:网络是图书情报服务的主战场。 并不是做一个网站,或把传统服务用Apps形式来实现这么简单。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提供,读者的网络环境是24*7*365 的,图书馆的服务也是不间断的;读者可用任何设备随时上网,图书馆也提供任何方式的无缝连接;读者需要的是直接满足需求的服务,图书馆也把其资源和能力打包成云服务的形式提供。“一切在网上”对图书情报机构来说有三方面的含义:(1)提供了上下游行业的新业态:产业链重组,角色重新分工;(2)提供图书情报行业深度整合、共建共享的新机遇。未来大馆小馆在云环境下连为一体,各自分工,这种变化呼唤法律(如知识产权和事业单位法律地位等)和体制上的创新;(3)提供各类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多种形式合作的可能。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开创的2CUL模式,不同图书馆可以“共享”技术和编目部门,以及共享所采购的数字资源。 趋势二:“数据”是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 所有的资源都有数字化版本,所有资源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可由图书馆系统进行 统一管理;数据管理不仅管理数据的组织、检索和提供,而且包括数据的生命周期完整过程;资源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格式繁多,而且表现为“数据化”和“关联数据化”,即结构化和语义化;前所未有地支持用户产生数据(UGC)。所有这些,带来图 书馆资源建设的“大数据化”,传统文献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小。 趋势三:智慧图书馆成为新的建设目标。 随着移动设备和穿戴电脑的普及,以及各类信息感知技术、增强现实和大数据分析的采用, 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高。基于位置的自适应服务、普遍的移动设备支持、响应式网页设计、自动参考问答、个性化推荐等技 术的广泛采用,甚至能做到还没有提出要求就得到满足,还没有提问就得到回答。传统的印刷资源越来越多地采用密集型智能书架方式进 行管理,藏用分离,需要时由全自动的机械手取用,节约出来的空间改造成知识交流的活动空间。这种趋势使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服 务的边界逐渐模糊,阮冈纳赞的五原则理想将最终得以实现。 趋势四:书目控制的理想照耀着下一代互联网。 整序人类的所有知识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梦想。图书馆分类编目、主题标引等工作提 供了知识组织的基本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核心能力。它与万维网协会(W3C)推出的下一代语义万维网技术(元数据、本体、资源描述框架等)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利用后者,将分类法、主题词表以及传统文献资源的各类MARC 数据发布于网络,并利用语义技术标注和关联网络资源,使信息语义化。更多的语义信息得到重用和链接,实现知识内容本身的智能化,产生关联,具有语义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核心能力能够在网络世界发扬光大。 趋势五: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义。 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而剥离了资源之后,空间的服务对 于证明图书馆实体(主要是建筑)的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这其实用不着证明,图书馆历来就是一个学习的空间,是一个面对面交流和创 造的场所,肩负有消除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的责任。围绕着这些固有的职能,近年开展的“无书图书馆”、“创客空间”、“新阅读(数 字阅读)体验”等新业务层出不穷,讲座、展览、会议等现有的服务形式更加得到创新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运动从很多方面正在重 新定义图书馆。 趋势六: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是读者的天堂。 各类型图书馆分化严重,大小型图书馆差别巨大,图书馆的多样性充分体现, 满足各类读者千差万别的综合、多元或个性化的需求。可能某研究图书馆无法接待上门读者,因为根本没有对外服务和办公场所;而大 量的社区图书馆虽与咖啡馆无异,但承担城市图书馆体系服务末梢的功能,大量的借还流通和读者培训都在此进行;国家图书馆继续包罗 万象,而附近的无人图书馆只是一个凉亭。所有图书馆背后都可以有行业的联合,大馆牵小馆,各司其职,服务社会。馆员可以是粉丝无 数的服务明星,也可能是社区志愿者,读者利用虚拟空间结识,成立兴趣小组或读者俱乐部,在各类平台上实现各种自服务。不论是虚 拟空间还是真实空间,读者在其中建立连接,产生灵感,交流知识,读者把图书馆作为“翻转课堂”,成为真正的主人。 上述趋势固然美好,但美好的趋势不会自己到来。如果只是等待,而不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创造,做一个消极被动的“被颠覆”的角 色,最大的可能是我们将被边缘化,我们的职能将渐渐被更多的其他机构所取代。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只有积极主动地成为 一个颠覆者,我们才有可能把未来掌控在自己手中。 要成为颠覆者,首先 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我们这个职业 乃至未来社会的颠覆性作用。 信息技术早已不再仅仅是工具这么简单,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本身的最重要的角色,并影响到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所有领域。其次,我们还有因为无知而造成的轻视、逃避和恐惧思想,缺乏迎接变革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自己养成的“宠物”,只要善待之,就能善用之。 未来十年,我们必将迎来图书情报事业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革。机遇之门已经叩响,我们 如果能主动驾驭这场变革,将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无穷的正能量,我们就有可能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最终实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理想,使图书馆成为人类知识的天堂。
个人分类: 圕人堂|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JIMEC 2016)2016联合国际信息技术、机械和电子工程会议
chrischytey 2016-6-16 15:31
会议详情请点击: JIMEC 2016 2016联合国际信息技术、机械和电子工程会议( JIMEC 2016 ) 2016年10月4-5日,西安·中国 会议简介 2016联合国际信息技术、机械和电子工程会议(简称 JIMEC 2016 )将于2016年10月4日至5日在中国西安召开。 JIMEC 2016 旨在为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工程师、院士以及工业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平台,展示他们在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活动。 大会将出版会议论文集,所有被录用的论文会由 Atlantis 出版,并提交给 EI、CPCI(ISTP) 检索,优秀论文将推荐发表到 SCI 和 EI 期刊。 征稿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Circui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Antenna Technology Laser Devices and Technology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Technology Op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ystem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Digital Video/Image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Oper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Security 2.Mechatronics Theory of Mechanisms and Mechanical Dynamics Design and Control in Modern mechantronics System Engineer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alysis, CAD Optimized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Transmission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Robotics and its Motor System Sensor and Actuator Technology Intelligent Systems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ionic Technology Voice Processing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3.Electronic and Automatic Control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Factory Automation and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dustrial 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New Paradigms i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Tools for Industrial Informatics Control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60 次阅读|0 个评论
083信息革命中的美国陆军
ggjjhh 2016-2-7 07:50
信息革命中的美国陆军 高金华 美国有不少将军在和儿子玩战争题材的电子游戏时从未赢过,他们能够指挥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夺取胜利吗? 为了掌握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美国陆军正在冒着风险用硅换铅(用硅片组成的计算机取代用铅字印刷的军用地图)。这是一笔价值40亿美元的赌注。目标是获得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战斗力,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消灭更多的敌人。风险是这套昂贵的新系统可能在野外环境下失灵,使美军更容易受到攻击。 当这套新系统运行时,它能给官兵更多的信息,自己在什么地方,敌人在什么地方。这是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所不曾享有的装备。由人造卫星、装有电视设备的无人驾驶飞机和携带微型摄像机的侦查兵收集各种数据,这些数据首先被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然后以小圆点的形式显示出来,蓝色的圆点表示美军,红色的圆点表示敌人。这些小圆点除了在陆军师司令部巨大的电视屏幕上移动外,还出现在每辆战车的计算机显示器上。 在墨守成规的美国陆军中,要让官兵相信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出来的东西非常困难。“相信图象”是美国陆军正在极力宣传的口号。1994年在美国陆军中发动信息革命的前陆军参谋长戈登·沙利文说:“美国陆军向来具有保守传统,常常抵制变革。” 为了检验一个精心编制的指挥控制程序和72套硬件,1997年3月在莫哈韦沙漠中进行了持续两周的军事演习,这是美国陆军在信息革命中所发动的最大的一场攻势。 莫哈韦沙漠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绵延20平方英里。敌对双方在这片“战场”上用激光枪一决雌雄。“试验部队”的2000名官兵遭遇了“抵抗部队”2000个顽强的对手。“抵抗部队”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他们在这片沙漠中曾经具有九胜一负的战绩。但“试验部队”有秘密武器Humvee(一种装备计算机的新型武器平台)和 M-1坦克。这些坦克装备有计算机和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每个士兵可以和各级指挥员直接通话。“试验部队”在美军编制上是第4陆军师第1旅,师部在得克萨斯州的胡德堡。 “战争”硝烟滚滚而起,“试验部队”的计算机系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战斗开始不久,“抵抗部队”的一辆装甲运兵车“摧毁”了陆军少校拉斯·奥克斯所在的一辆Humvee(顶部的黄灯闪烁、警笛鸣叫,表示它被击中)。当奥克斯转移到备用车内时,电子灾难发生了。虽然演习规则不允许“抵抗部队”干扰“试验部队”的电信联系,但这支高技术部队自身的无线电信号陷入混乱。奥克斯说:“蜂拥而来的信息太多了,计算机经常被锁死,我们不得不重新启动。”他在“战斗”中呼叫了3个小时,最后利用地图才到达指定位置。这种用醋酸酯覆盖的纸质地图上印有各种彩色标记,作为美军指挥员制定作战计划的工具,它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美国陆军为它的计算机装备付出了高昂代价。这套系列装备从9万3千美元一台的“强化的”军用款式到1万1千美元一台的现货供应机型。美国陆军总共花费了2.58亿美元来装备“试验部队”。 当电子烟雾淡化时,奥克斯也逐渐冷静下来。他承认,“当这一系统正常工作时,它是很有用的。”但是,当这一系统正常运转7个小时之后,由坦克和布雷区构成的“抵抗部队”的防线使“试验部队”进退两难。3月25日裁判宣布:“演习结束,双方势均力敌。”“试验部队”的组建者威廉·哈佐格将军说:“结果比我们预料的要好。”这位四星军官承认:“在和儿子一起玩Nintendo电子游戏的过程中,我从未赢过。” 对于用高技术武装起来的“试验部队”来说,作战方式尚未彻底改观。军官们仍然要携带用醋酸酯覆盖的地图,在计算机难免发生故障时作为备份手段使用。为“试验部队”指挥员驾驶 M-1坦克的丹尼斯·克拉克上士说:“在测算要到达何处以及何时到达方面,我们比陆军中的其他部队具有成倍的优势。但是,当子弹开始飞舞时,世界上的所有新技术都可能微不足道。”他的观点得到美国陆军少将保罗·克恩的支持:“最好的计算机仍然在我们官兵的两个耳朵之间。” 译自: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3月31日版第72~73页 原载:《中国中学生报》1999年3月19日第4版。(编辑:季子)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消息,云师大获批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jinhejiang 2016-1-13 16:51
2015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名单公示中,云南师范大学高原训练实验教学中心成功登榜; 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s8468/201601/t20160112_227677.html 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名单公示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登榜; 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s8468/201601/t20160112_227676.html 两个中心的登榜,对我校教育和科研平台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在此恭喜。 期待着母校能再接再励,综合集成,特色兴校,突破发展瓶颈,能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个人分类: 云师大研究|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EchoMQX 2015-12-31 16:06
1.1 研究背景 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对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变革的期望急剧攀升,各国政府迅速制定和出台了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来响应公众需求。例如,美国的“开放政府”( OpenGovernment )行动、数据中心整合而行动和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英国的“智慧政府”战略和“ ICT ”战略;澳大利亚的“ Government2.0 ”战略;日本 i-Japan2015 战略等。从以上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务最新发展战略。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迎来了一个新趋势:面向服务的政府 2.0 模式 。 所谓政府 2.0 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使命、以政民互动为前提、以平台整合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 2.0 旨在利用互联网上的多元信息资源,打造形成一个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整合开发平台,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的业务流程与数据社会化、商品化,并加强公共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和协作,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 2.0 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公众个性化、精细化、移动化公众服务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海量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福建省是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和领先者。 为适应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形势,福建省委、省政府早在 2000 年 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 ,率先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 ,特别是用以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信息资源 --- 人口业务资源,它是社会的基础信息,是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信息资源广泛分布于人社、公安、民政、卫计和教育等承担社会保障和百姓服务职能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再加上各政府部门各业务信息系统在人口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纵强横弱现象,致使各类业务资源分散,互不相通,呈部门化、条块化分布,只能实现部门或行业内部的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横向资源共享机制,就整个社会而言,反而形成了信息重复采集和不一致的现象,给社会化的集成应用管理与服务带来相当大的阻碍。因此,面向服务的政府 2.0 为切实实现公众个性化、精细化和移动化服务需求,有必要在了解政府业务的前提下对政府各部门各业务系统的人口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以人、组织、地、物、事为对象、整合建设全生命周期动态数据库,推动数据聚合应用,形成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供集成处理、挖掘分析和可视应用等服务,建立健全数据服务快速响应模式和机制。 本研究依托数字福建课题“福建省级政务数据整合汇聚与共享应用工程(一期)项目”,在综合分析福建省《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福建省部门应用系统目录和架构》和《福建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发展框架》等成果以及剖析省、市二级政府办事大厅等公众服务网站基础上,以政府业务为主线,分析政府的基本职能,打破政府部门的行政划分,整体梳理与人口相关的业务及信息,探究政府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建立人口业务对象模型,探究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化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口全息数据在分类画像、挖掘分析和可视应用等服务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政府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1.1.2 研究意义 本文所做的人口全息化数据建模与画像研究不仅为创新政务人口数据组织模式、应用模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也为政府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创新政务人口数据组织模式。 打破政府部门的行政划分,整体梳理与人 口相关的业务及信息,建立人口业务对象模型,形成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服务导向的人口数据模型,对人口信息进行全息属性描述、时空化描述,设计和建立人口全息时空数据库,促进政务人口数据组织从当前主要以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为中心的数据库孤岛模式,拓展为以业务对象和应用主题为中心的数据云集中模式,实现数据前端采集的生产库和后台汇聚的共享应用库的有机分离。 (2) 创新政务人口数据应用模式。 基于人口全息化数据模模型汇聚政务人口 数据,促使政务人口数据应用从仅能满足单系统应用的小数据初级应用模式,拓展为能满足多系统综合应用的大数据深度应用模式。 (3) 推进政府形态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基于人口全息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研究, 政务部门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精细化和移动化服务,为推进政府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造机器,造机器人
benlion 2015-12-17 00:48
1992 年到2002年,bj.Zeng在国内外提出与推动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新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发展。2012年欧洲举办的国际系统医学大会邀请开幕那天做报告,同期,探讨了精神与机器的理论。 系统医学,欧盟机构的文件,描述非常清楚,包含转化、个体化和精准概念在内。 自从1972年(9岁)翻阅中西医药精美书籍,到1983年形成结构论纲领,1992年提出系统医药学,而后,在国内外的探讨与倡导,2003年国际上兴起。 邦哲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ltd.成立于2008年,涉及绘画的艺术设计与沙龙、系统医学与药物学论坛,开发细胞分析与合成芯片技术,应用于病理分析、药物筛选与生物炼制产业。 以往比较关注企业模式,其实,系统医学和药物学计划等,不仅是新的科学范式、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设计模式,而且,也是企业模式的创新,从而,能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生物芯片技术,最初一代是micro-arrays的表达谱分析,而在之前是mRNA差异显示分析,而第二代却是micro-fluidic chips的生物化学分析,其中,包括,有集成电路和微通道的芯片,也有分子反应或组织细胞的芯片,第三代是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micro-fluidic chips或细胞分析与合成芯片。 实验室工业化,疾病分析、药物发现到生物制药的实验室技术流程,仪器、芯片、细胞和试剂的生物分析与合成工业。从PCR技术到DD-RTPCR技术的仪器、软件和试剂的开发与制造,从单克隆抗体、工程酶到检测试剂、生物传感器,再到细胞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 1994 年bj.Zeng提出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和细胞仿生工程,1995年开展了全基因组装合成,1997年建立细胞连续突变筛选技术,2010年提出纳米机器人设计3原则。 当今世界,属于企业家和发明家的世界,结合,为的是造机器,造机器人。 - (12/17/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中国新晋院士都是高被引科学家吗?
热度 1 idmresearch 2015-12-3 09:26
通过运用Scopus数据库,我们对2015年中国新晋院士的论文总发文量、总引用量以及H指数三项指标做了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首先,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发文量、总引用以及H指数指标上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入选化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等理论性较强的领域的院士在总发文量上绝大多数都达到了100篇以上,总引用和H指数也普遍较高;而地学部、生命和医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等应用性较强的领域的入选院士数据指标相对没有那么“可观”,大部分学者的总发文量在100以下,H指数也大都没有超过50。其次,同一个学科领域内部不同学者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其中信息技术科学部学者最少发文最是33篇,最高发文量是499篇。具体信息参见下表: 2015 中国新晋院士数据统计表 姓名 单位 入选领域 总发文 总引用 H 指数 王贻芳 中科院高能所 数理学部 507 13401 52 邓小刚 国防科技大学 数理学部 96 540 9 朱诗尧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数理学部 307 8741 47 江松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 数理学部 108 1297 20 杜江峰 中国科技大学 数理学部 183 2533 27 张平文 北京大学 数理学部 96 1170 17 陈仙辉 中国科技大学 数理学部 370 9579 47 罗民兴 浙江大学 数理学部 141 2755 21 莫毅明 香港大学 数理学部 41 332 9 景益鹏 上海交通大学 数理学部 141 5821 42 谢心澄 北京大学 数理学部 185 4630 39 于吉红 吉林大学 化学部 328 6851 43 刘运圻 中科院化学所 化学部 726 22078 74 安立佳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化学部 311 3791 26 孙世刚 厦门大学 化学部 428 10151 48 李玉良 中科院化学所 化学部 420 10239 51 张锁江 中科院过程所 化学部 380 6214 40 席振峰 北京大学 化学部 218 4477 37 唐勇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 化学部 148 5264 42 谭蔚泓 湖南大学 化学部 597 27805 95 王福生 解放军302医院 生命和医学部 226 3992 35 李蓬 清华大学 生命和医学部 545 5691 38 宋微波 中国海洋大学 生命和医学部 324 3776 26 张旭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生命和医学部 111 5423 41 陈义汉 同济大学 生命和医学部 81 1760 16 陈孝平 华中科大武汉同济医院 生命和医学部 293 2089 26 陈国强 上海交大 生命和医学部 177 5956 30 邵峰 北京生科所 生命和医学部 59 3158 29 周琪 中科院动物所 生命和医学部 137 2583 26 徐国良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生命和医学部 53 3340 28 曹晓风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 生命和医学部 85 6525 35 阎锡蕴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生命和医学部 105 2119 22 杨树锋 浙江大学 地学部 101 1115 20 沈树忠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地学部 111 1931 25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地学部 219 1708 20 陈大可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 地学部 82 1941 20 陈发虎 兰州大学 地学部 267 5091 36 陈晓非 中国科技大学 地学部 126 607 13 郝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学部 78 865 17 夏军 武汉大学 地学部 162 1177 18 高锐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学部 105 854 17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 499 2079 20 王永良 空军预警学院 信息技术科学部 313 1213 18 黄如 北京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 497 1636 18 顾瑛 301 医院 信息技术科学部 122 607 12 陆建华 清华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 345 1338 17 姜杰 航天科技集团 信息技术科学部 90 404 12 周志鑫 总参二部 信息技术科学部 33 150 5 刘明 中科院微电子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 376 3197 28 闫楚良 北京飞机强度所 技术科学部 70 273 10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 技术科学部 554 4904 35 邹志刚 南京大学 技术科学部 442 15269 60 汪卫华 中科院物理所 技术科学部 375 10451 52 陈云敏 浙江大学 技术科学部 471 2538 23 陈维江 国家电网公司 技术科学部 155 910 17 俞大鹏 北京大学 技术科学部 460 16736 65 宣益民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技术科学部 264 4678 23 倪晋仁 北京大学 技术科学部 365 5040 39 常青 同济大学 技术科学部 — — — 韩杰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技术科学部 642 4441 31 (数据采集:汪洋,里瑟琦智库助理研究员;文字撰写:赵蓉,里瑟琦智库研究助理。本文相关数据由人工检索所得,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WeChat ID: idmresearch )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3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面观
热度 4 donghy 2015-11-27 10:07
近日,一小批某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和项目中期检查表发到我的案上,要进行评审。项目都很有创意,新颖,大部分项目进展顺利,中期成果显著。评价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谨记如下。 1项目涵盖:课程体系(3)、资源共享(3)、教学方法(4)、实践教学(5)和师资培养(1)。 2大致步骤:调查研究、制定策略、实施改革、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总结提高、撰写论文、适当推广。 3主要成果:理论观点、改革策略、实施方案、试点总结、师生体会、数据报表、研究报告…… 4存在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策略方案不细、分析总结潦草、项目档案不全、参加人员不多…… 几点思考: 1互联网+视域下,信息技术手段应善加利用; 2互联网+视域下,教育体制要从顶层设计做起; 2互联网+视域下,要创新教育理论先行。 期待更多好消息吧! PS:沈阳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个人分类: 学科前沿|27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学的体系结构
benlion 2015-10-10 23:34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药膳同源,从农耕和狩猎到工具发明和纺织机械、食品酿造,定居而发展了建筑、水利和天文,交通和交流发展了车船和版画、印刷技术等。 而且,在社会活动的组织过程,发展了宗教、律法和军事等行为与管理模式。 医学与药物学,包括,对人类躯体和精神的生物学认知,以及疾病的机理探究和治疗方法的发明等,基本可以划分为:传统医药学、实验医药学和系统医药学等。 传统医药学是古代传承至今,仍然在实际使用的医药体系,现代医药学则是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医药科学和技术等。 一般来说,已经只有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药学,古代欧洲医药知识,已经转换或开发,而成为近现代西方医药学。 而且,在中国存在中医药与西医药并用的诊断与治疗体系,称为中西医药结合;然而,却并不同于中医药现代化,即,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开发中医药资源。 在精细化和实体机制的西医药,以及整体化和机能模型的中医药,经历哲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的转换,而发展了系统医药学的科学范式和管理模式。 附、药物学 1 )生药学,来自西方的生物科学体系,在徐国钧的教材里,却将中药、草药和生药放在一起; 2)中药和草药是中国传统药物,区别在于加工方式的不同,草药一般是新鲜的植物,中药和草药都涉及到药物功用和治疗配方等; 3)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任教过这2门课),一般涉及到生物分类学的鉴定、药物化学的成分提取与分析等方法。 - (10/10/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与工业|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第三届“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
terahertz 2015-9-25 23:08
为进一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要求,江苏大学将于2015年11月13日(周五)举办“2015年第三届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本次论坛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主办,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专利运营与中国制造2025”,下设3个分论坛,分别为“专利运营CEO对话”、“专利运营与产业竞争力”、“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运营的挑战与机遇”。 此次国际坛将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与中国等200余名产学研政代表,聚焦专利运营的最新理论与重大实践,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超链接: http://jsiprc.ujs.edu.cn/index.php/content/show/358
个人分类: 知识产权|2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sciencepress 2015-6-23 16:12
基于中国科学院“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先导专项取得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年第6期出版了专刊—— 21世纪的信息化进程,正以“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走向人类社会(人)、信息网络(机)与物理世界(物)的彻底融合,信息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与能量流、物质流融汇交织,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相互作用,造就了一个更加广义的网络空间。 “感知中国”,其核心和技术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和海网云协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海—网—云协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渐进式革命的技术发展路线,形成了“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并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 本期共收录了反映该项目研究成果的8篇论文,内容涉及智能态势感知、物联网、传感网、数据存储与服务、海云安全体系等。下期将阐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要进展,涉及无线网、系统安全和可靠性,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相关应用等内容。 移动社交信息智能态势感知的技术路线 数据操作系统是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蓝鲸 MDS 集群整体架构 这些研发成果中的许多创新理念和技术,如海云协同、人机物三元融合等已逐渐得到业界的认同,并发展成为国家相关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云端/客户端计算(cloud/client computation)、网络规模IT(web-scale IT)等相契合,体现了专项的先导性、先进性与引领性。先导专项的实施,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产业自主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特约编辑 : 田静(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王劲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东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林东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徐志伟(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曾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 专刊网址 : http://info.scichina.com/sciF/CN/volumn/volumn_7076.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 IEEE先进信息技术、电子与自动化控制会议(IAEAC 2015)
chrischytey 2015-5-19 11:34
更多信息: http://iaeac.aconf.org 2015 IEEE先进信息技术、电子与自动化控制会议(简称 ( IAEAC 2015 )将于2015年12月19-20日在中国山城重庆召开。 IAEAC 2015 旨在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学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在先进信息技术、电子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活动。通过此次大会,参会者可以交流新观点、借鉴实用经验、建立业务或研究的关系和寻找未来的全球合作伙伴。 本次 会议由 IEEE 主办,目前已进入 IEEE 官方会议列表。所有被录用的论文会由 IEEE、Atlantis 出 版,并提交给 EI、CPCI(ISTP) 检索,优秀论文将推荐发表到 SCI 和 EI 期刊. 联系人:陈文婧 iaeac@aconf.org QQ:2851770084 电话:027-8887-5258
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算思维——思维能力培养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zyn96 2015-2-17 11:00
智力上的挑战和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依旧亟待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和解答仅仅受限于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虽然计算本身也是一门学科,但是其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前沿都有可能通过熟练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而得到解决。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种专业能力的基础。对于高等院校在校生来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将学习目标确定成: (1) 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2) 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重点不只是编写程序,而是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实践为核心,以编程实例为主要内容,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编程实例使读者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提高算法设计本领,提高灵活应用各种数据结构的本领,提高读者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d文件转化为.o文件的环节
zsxtym 2015-1-7 15:26
前言:目前IGS 数据中心已采用Hatanaka RINEX 格式来存储所有GPS 观测数据,是一种“压缩”RINEX 格式,其文件名类型字母为d(不是o),能够压缩25-30%的大小,从而降低了网络传输负荷和存储空间。日本国土地理院的YukiHatanaka 提供工具软件crx2rnx / rnx2crx ( ftp ://terras.gsi.go.jp/software/,IGSMAIL-5611)可以在HatanakaRINEX 和标准RINEX 格式之间转换。(田云峰.TEQC 在GPS 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 国内网站是下载不到的,需要翻墙,采取了各种手段,无奈今日网络封锁甚严,最后居然在CSDN上找到了,也算万幸吧。 1、把下载的CRX2RNX.exe放到数据目录下; 2、把获得的压缩数据初步解压。例如你手中的数据可能是“wuhn1660.11d.gz”形式,首先用通常的winrar解压为“wuhn1660.11d”; 3、然后,在cmd(也就是dos环境)下,转到该目录(dos如何进入自行百度),运行令:crn2rnx wuhn1660.11d 执行后,在该目录下,就从d文件中解压出来O文件:wuhn1660.11o。
个人分类: gamit|3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自主安全操作系统培训
pengf 2014-12-14 04:22
基于于国家信息安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已经明令政府采购中不允许安装Windows 8等操作系统。微软已经宣布停止对Windows XP的支持。寻找、选用我国自主、开源、确保信息安全基础的操作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为适应这一需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家领先软件企业中标软件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4日,举办了“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和“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培训。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北京国家空间环境观测站等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等多个研究所和数据中心;地球物理学报等编辑部的人员参加了培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蔡晋安先生致词讲话,北京众和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静总经理、马优优副总经理出席了活动。刘博高级顾问、张增炫高级顾问分别做了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XP替换版)、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系统的培训讲座。北京众和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Dell 中国资助了此次培训活动。 培训主要分三部分: 1、 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XP替换版介绍 第一部分由刘博高级顾问介绍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XP替换版。 产品功能特点: *易用的桌面环境 *丰富的桌面工具 *全面支撑应用开发需要 *可靠的安全增强 *便捷的迁移工具。 首次用iPad来发博文 想只发部分主要内容却无法裁减。先这么发。再接再用别的机子来改吧。 *优秀的跨平台部署能力 *全面的软硬件适配能力 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是一款面向桌面应用的图形化桌面操作系统,针对X86及龙芯、申威、众志、飞腾等国产CPU平台进行自主开发,率先实现了对X86及国产CPU平台的支持,提供性能最优的操作系统产品。通过进一步对硬件外设的适配支持、对桌面应用的移植优化和对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构建,完全满足项目支撑,应用开发和系统定制的需求。 该系统除了具备基本功能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针对特定软硬件环境,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性能优化和个性化功能定制。 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是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民用、军用“核高基”项目桌面操作系统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系统成功通过了多个国家权威部门的测评,为实现操作系统领域“自主可控” 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产操作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针对X86及龙芯、申威、众志等国产CPU平台,完成了硬件适配、软件移植、功能定制和性能优化,可以运行在台式机、笔记本、一体机、车载机等不同产品形态之上,支撑着国防、政府、企业、电力和金融等各领域的应用。 2、 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系统介绍 第二部分由中标麒麟公司的高级售前顾问张增炫介绍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系统。 产品综述: 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是中标软件有限公司依照CMMI5标准研发、发行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针对关键业务及数据负载而构建的高可靠、易管理、一架式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 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提供中文化的操作系统环境和常用图形管理工具。支持多种安装方式,提供完善的系统服务和网络服务;集成多种易用的编译器并支持众多开发语言,全面兼容国内外的软硬件厂商;在安全上进行了加强,确保关键应用能安全、可控、稳定的对外提供服务。 基于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用户可以轻松构建大型数据中心、高可用集群和负载均衡集群,虚拟化应用服务、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同时可以方便的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 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龙芯)良好的兼容国产处理器和服务器,将x86结构下的系统服务及应用技术在龙芯版本上实现。全面兼容国产数据库及中间件软件,能实现基于国产处理器架构的高可用集群和负载均衡集群的迁移任务,从而成为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等应用中领先的技术方案提供商。 3、 戴尔大数据时代存储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由戴尔解决方案顾问唐宏为大家介绍戴尔公司关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的一些理念。 短短两三年时间,“大数据”概念从无到有,如今已然成为IT当中炙手可热的新话题,因为容量巨大的数据背后,还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商机。大数据类型不尽相同,不同客户面对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大数据对于客户来看也有不同的含义。 对于大数据的发展,戴尔解决方案顾问唐宏提出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保存,而没有充分利用;对信息作出反馈,采取措施;通过一些基于测试的数据管理以及某些程度的一些自动化措施,对数据充分应用,满足业务需求;主动应对,从而能够充分地理解业务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指数;让数据充分发挥战略价值,复杂的建模和解释,真正帮企业做出复杂的决策,让企业更具竞争性。 “戴尔的价值在于了解客户的需求,跟客户坐下来去讨论怎么样能够有循序渐进地一种解决方案。”唐宏说。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戴尔对于大数据的观点。 培训期间,专委会成员及相关人士还实地考察了中标公司的科技成果展厅,中标软件公司开发人员为在场人员一一讲解了展厅中的产品。其中包括,实装了中标麒麟桌面操作系统、高级服务器系统样机的展示与操作等;中标公司参与的各项党政军背景的项目,如“金”字头系列工程、地铁电子检票系统等。 参与考察的人员随后表示国产操作系统及其相关应用的开发乃是大势所趋,即是国家政策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中标公司在这个领域确实走在了其他企业前面,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很多地方还不成熟甚至是处于待开发的状态。鉴于此,我们应当呼吁各界的支持与配合来为这一新兴领域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也少不了政府的利好政策。其次是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进入,目的是形成一种“抱团”式的发展模式。操作系统必须得到硬件系统和第三方软件的支撑,所以只有整合软、硬件厂商的资源,才能称其为完整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国产化道阻且长。未来国家将会进一步在政策上利好这一领域,而企业自身也在积极地探索出路,尝试涉足方兴未艾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也现身于手机、平板电脑屏幕,以及比较“冷门”的车载信息终端,甚至智能电视的荧屏上——或许,新的突破口就藏在那里。
个人分类: 学会活动|2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相关关键技术简介
libseeker 2014-11-14 09:26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有一份图书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调查问卷,感兴趣的成员,可以支持一下。该问卷旨在调研与图书馆相关的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图书馆业内中短期技术发展趋势的调研预判,完成对业界关键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 调查问卷填写地址: http://www.wenjuan.com/s/NVRnUv/ 该问卷中涉及35项与图书馆相关的技术,各项技术附有“技术点”简介。转载如下: 技术点简介: 3D打印采用类似传统2D数码打印所使用的技术。用激光和喷模两种基本3D技术,首先用激光打印将需要的图形打成一个可供粉末粘附的模板,然后将粉末分多层喷到该模板上,最后将打印好的模型放到光源下使之固定成型。可分为消费级3D打印和企业级3D打印,而图书馆领域的3D打印服务所指的是为读者提供消费级3D打印服务。 APPS应用(APPS Application)是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满足人们咨询、购物、社交、娱乐、搜索等需求的一切应用程序。应用通常分为个人用户应用与企业级应用。个人用户应用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而企业级应用则是面向企业用户开发的。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是一种允许员工、业务伙伴和其他用户使用自有客户端设备替代企业提供的设备执行企业内部应用和访问企业内部数据的工作方式,自有设备通常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但也可以是PC机。在图书馆领域,BYOD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通过自带客户端设备来访问和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应用与服务的模式。 HTML5 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标准,是构建以及呈现互联网内容的一种语言方式,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广义论及HTML5 时,指的是包括HTML、CSS 和JavaScript 在内的一套技术组合。它希望能够减少浏览器对于需要插件的富网络应用(plug-in-based richinternet application,RIA) 服务, 如Adobe Flash、Microsoft Silverlight 与Oracle JavaFX 的需求,并且能提供更多可以有效增强网络应用的标准集。 Beacon是一个基于蓝牙4.0(低功耗蓝牙)的信标,利用蓝牙4.0的特性Beacon基站与能感应Beacon信号的设备就能实现精准微定位技术。可用于室内定位、馆内导航、个性化位置信息推送等。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简单来说,既是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其应用主要可分为付款和购票、电子票证、智能媒体以及交换数据四类。 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资源描述与检索)是应数字环境的发展而制定的最新国际编目规则, 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Second edition,简称AACR2)的升级产品,其目标在于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使用电磁场来传输数据,用于自动识别和跟踪附着包含了电子信息标签的对象。 SKOS (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简单知识组织系统) 是由W3C提出的,在语义网框架下,用机器可理解的语言来表示知识组织系统的一个模型,目的是为语义Web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描述和转化机制,解决信息资源的语义互操作问题。SKOS 核心词汇表是一个RDF Schema,提供了一个模型来表达概念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包括叙词表,分类系统和其他类型的受控词表。 从广义上讲,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软件,社交网络网站。一般来说,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服务(SNS)”来代指SNS的三层含义,即服务、软件和网站;在狭义上,“社交网络(SNS)”也单指Social Network Service。 Web App是使用网页技术实现的App,运行于网络和标准浏览器上,基于网页技术开发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Web App能够轻松实现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者不再需要考虑复杂的底层适配和跨平台开发语言的问题。 本体(Ontology)也叫知识本体,是领域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规范化描述,这种描述是规范的、明确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知识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创客空间的提出及其概念出自著名的《创客杂志》:“它是一个真的(相对于虚拟)地方,在这里的人们有相同的兴趣,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在这里聚会,活动和合作。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经验可以聚会来共享资料和知识为了制作/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 大数据(Big Data)是海量、高速、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需要全新的信息处理模式以发挥其决策力和洞察力。 电子书是指数字内容 + 电子书阅读器(E-reader),主要是指以文本材料阅读为主的手持移动设备。它将图书、报刊等印刷型文字材料用电子屏幕显示,具有体积小、容量大、便于随身携带等特点。读者还可以利用其在线下载图书进行阅读。 二维码(快速响应码)是一种可以被手机或电脑摄像头通过相应软件读取的高密度二维条码。用户捕捉图像后通过以上设备解码,即可将条码中嵌入的URL输入到浏览器中。 发现系统指通过一个简单的查询接口,对预先索引好的元数据、全文或是其他图书馆资源进行查询和获取的服务。 关联数据(Linked Data)是国际互联网协会(W3C)推荐的一种规范,用于在互联网上发布和联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通过利用HTTP URI来标识和定位数据,利用RDF来为数据赋予机器可理解语义,以达到数据在互联网上方便地共享和利用的目的。 内容分析是一种以揭示公开信息的隐性内容为主要特征的方法。这种揭示隐性内容的方法可以用于纯学术领域,也可用于与决策研究和决策支持相关的领域。研究者通过分析用户在消费内容过程中的行为,可以获得特定问题的答案,找到驱动行动的模式。内容包括各种类型,如文本,博客,新闻网站,客户对话(音频和文本),视频和在社交网络中发生的行为。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图形分析,富媒体和语音分析,视频分析以及情绪,情感的意图和行为分析。 全自动密集书库(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是一种采用先进的机器人堆叠书库管理系统,自动存储和检索系统(ASRS或AS/RS)由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放置和定义储存地点和检索查询。 书目框架(BIBFRAME)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适应未来需求”的书目数据格式。书目框架应用关联数据技术,以支持图书馆及类似机构对各类馆藏资源进行描述和编码,目的是逐步取代MARC21等世界各国沿用至今的MARC,使得书目数据在整个万维网上得到方便的交换、发布和共享。 数据服务(Data as a Service),与所有aaS结尾的“服务”一样,数据服务概念的产生是基于数据作为一个产品,可以被按需提供给用户。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也称人文计算,是信息技术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总称。它是一个重要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指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旨在建立应用和模型,不仅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新型研究,为人文科学创建新的应用和新的模型,而且促进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同时它也研究信息技术对于文化遗产和人类记忆机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数字文化的影响。 数字阅读平台是指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总体规划设计,整合数字化书刊报形成的统一的阅读平台。 替代计量学(Alternative Assessment Metrics),常用缩写形式为Altmetrics,作为评价期刊文章研究成果所广泛采用的引文计数和使用统计的替代算法,包含作品影响、度量采集各方面的内容。 微博(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个人图像或视频链接的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用户发布一行信息给相关的联系人,并由他们决定是否跟随相关的信息发布活动,反过来用户可以看到跟随发布信息群体的状态。对于那些不想跟随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在微博上搜索主题或标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热门话题则反映了使用该服务的群体谈论内容的浓缩的观点。新浪微博是中国主流的微博产品。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支持Android,iPhone,BlackBerry, Windows手机和Symbian手机的实时通信软件,其面对智能手机使用者,通过客户端提供信息发布,语音聊天,广播(一对多)消息等功能,支持照片、视频共享和定位共享,可以通过蓝牙与附近的人进行交流,并集成了社交网络服务。 位置服务SoLoMo这个词形容三种概念混合的产物,即: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SoLoMo的概念即是人类在真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位移,通过位移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可以通过LBS应用,体现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虚拟网络通过这些服务,可以反作用于真实的人类社会。 狭义的无人图书馆又称为自助图书馆,是指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借阅而在馆外设立的基础设施。这里没有图书馆员的柜台服务,读者按照程序自助借阅,类似于自助银行。广义的无人图书馆包含3种主要形式:(1)自助图书馆,它是基于书架的自动化,辅助自动传送系统来实现图书自动存取;(2)自动仓储式图书馆,它基于移动搬运机器人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配合,完成图书的自动存取;(3)移动式图书馆机器人,它完全依赖于移动式服务机器人来完成图书的自动存取。 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单纯是传统系统的“进化”,而是一种“变革”。它采用新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 Service Oriented - Architecture,简称SOA) ,对原系统进行重新设计,重构并统一图书馆对各类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全球知识库代替分散的本地资源库,以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SaaS) 或云计算方式进行系统部署,通过整套API 接口,整合和扩展多种服务,最后经由前端系统为用户提供简单直观的搜索界面,引导其快速发现所需资源,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将更好地适应图书馆的资源发展和服务进程。 移动图书馆主要是指依托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 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 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Gamification游戏化是非游戏环境中游戏机制的整合,可以增加受众参与度、忠诚度和乐趣。游戏化的概念意味着可以在教育、健康、工作等等任何事物中加入游戏设计元素,利用游戏思维和游戏机制去解决问题和与客户互动。对于图书馆来说,随着游戏化对互联网产品、服务的渗入,积分、徽章、排行榜以及人物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服务活动中。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从感知计算的角度: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角度:充分利用ICT技术,不仅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电算化,还可远程进行阅览图书等资料、预约座位等操作的数字图书馆。所谓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即数字图书馆服务不仅提供资源的服务,而且通过人和知识的融合,为用户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智能参考问答,也可以说是基于自然语言问答(Natural-Language Question Answering),而自然语言问答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运用人类的自然语言,使得计算机懂得自然语言的含义,并对人给计算机提出的问题,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用自然语言进行回答。
个人分类: 圕人堂|5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
chrischytey 2014-9-30 13:54
2015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201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Cait 2015)将于2015年1月22-23日在深圳召开。 本次会议论文集由IEEE CPS出版,论文集除由EI Compendex和IEEE Xplore收录外,还将提交给ISTP/ISI Proceedings等其它主要的学术数据库。会议论文经过修改和扩充可推荐到EISCOPUSSCIE国际 期刊正刊 发表。 会议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传统议题外,IsCait 2015还将涵盖通信网络、社交网络、传感器网络、智能电网、互联网技术、编码理论、网络安全、大数据等与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络相关的热点议题,热忱欢迎您的投稿! 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iscait.org
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谁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
热度 1 mhchx 2014-9-25 11:25
1999年,没有太多人懂互联网,没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样,在2014年发问: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引来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诧异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谁会是2030年的王者? 能源互联网 【廖宇】“ 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是最近一周互联网上含金量最高的名言,15年前来美国要融资2百万美金却被30家VC拒掉的马云,近期在美国给阿里巴巴路演时让投资者排队拐了18个弯,电梯等了40分钟。招股书显示,阿里IPO拟发售3.2亿股,最多融资243亿美元,对应的估值为1627亿美元。 所谓逆袭的成功,见证的照旧是历史的前倨后恭。此时此刻,也一定有一个弱小的“阿里巴巴”在被轻视;15年后,也一定会有人从消失的泡沫中回望感叹:曾几的概念并非浪得虚名。 1999年,没有太多人懂互联网,没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样,在2014年发问: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引来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诧异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谁会是2030年的王者? 也许历史有一天会把2014年当作能源互联网的元年,但这个概念着实让当下的很多从业者都摸不着头脑。不过也有不少聪明人先知先觉,比如前不久刚刚从微软跳槽到百度的新任总裁张亚勤,他从前几年大谈云计算大数据的浮躁中走出,以实际行动宣告了互联网世界的巨大转型:“从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期间,世界是从物理的到虚拟世界的转移,而从2010年到2020年以后,则是从虚拟到物理世界的逆向改变。” 无论这句话听上去有多么生涩难懂,都足以预示着未来十年有很多传统产业将被颠覆、重塑,而人类生活、工作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更大的变化。而“能源互联网”,因为其对人类生活需求的影响攸密相关和环保之风日盛,无疑是这里面最值得挖掘的金矿。 但是混沌之初,大部分人连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还搞不清楚,牵强附会浑水摸鱼的人也不少,就像以前无数人以为会个五笔就算是会电脑,能发伊妹儿就算是懂得互联网精神。事实上,着急对能源互联网开宗明义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三种不同流派的尴尬解读。 “能源互联网”最初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能源生产体系下的网端互联:Internet of Energy(IoE),着重点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CT为主对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互联。电能虽然仅仅是能源的一种,但电能在能源传输效率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按照清华大学曹军威教授的说法,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以开放、互联、对等、分享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网络进行重构,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联网内可以跟互联网一样信息分享无比便捷。 这一理念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在欧美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着。德国联邦政府2008年开始推动的E-Energy“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就是以新型的ICT通讯设备和系统为基础,在六个城市试点不同侧重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以最先进的调控手段来应付日益增多的分布式电源与各种复杂的用户终端负荷。在这一概念框架下,“互联”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不妨称之为“能源端的互联网”。 随后随着欧美国家电力市场的不断放开和能源价格的攀升,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在不少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圈:Energy’s Web/App ( 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比如在美国的opower,新西兰的powershop和德国的Green Packet等,都是借助开放的售电端活跃市场和节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现的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激情和各行各业的融合诚意 ,电力作为一种24小时不断变化价格的新型商品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及互联网应用等多个行业的交叉点,引领着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这些纯能源系概念不断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产生结合。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开放”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可以称之为“能源圈的互联网”。 可是从“端”到“圈”,似乎依然不足以显示这一概念的宏伟。从2013年初开始,电网系媒体上出现了在设想难度和拓展力度上都远超上面两个阶段性定义的“能源互联网”,应该用international connected energy network全球能源互联网 来表述最为准确。全球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为了利用它们,“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北极、赤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再多的定语修饰也无法与这一计划所图之大相提并论。可再生能源比例到达一定程度后,电网内的能源流动将颠覆目前已有的模式,动辄几千万千瓦的能量输送将成为地区和国家间电力交换的常态。因此如果要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效和保证环保作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能源观来支撑技术上的无限发展。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只能勉强用“能源届的互联网”来粗表其博大精深。 端、圈、界,其实这三种流派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因为对其中的能源互联“网”着力不同:需要互联的究竟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电网、天然气网?所以从传统工业逻辑出发,这三种流派并不冲突,亦无轻重之分。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打量,却有着严重的先后之别。对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联网产业来讲,能源端的互联网驾轻就熟,路由器/交换机/智能电表换个标签就可出发;而奉行软件至上素喜抢占用户入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界,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也如雨后春笋:分布式电站监控,电力大数据分析,售电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能源互联网在2030年所能到达的极限: · 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 · 每一个家用电器会根据能耗曲线设置最佳的开关时间并随时远程遥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随时依据会议活动类型人数和实时电价进行动态调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装的各种新能源发电设备可以通过程序由各国人民竞拍投资自由交易; · 城市的整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随时依据天气和事件变化进行需求侧编排以实现最优; · 每件商品、每个活动、每个人都会头顶一个碳排放状态条并可随时与周围进行交易。 如此我们必然要问,如果未来的日子,人们的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屋顶光伏、电脑手机等等都变成互相联网的一分子,如果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够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如果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积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这种庞大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下,有哪种商业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终胜出,成为最终的森林之王? 就像当年风乍起时,人们最喜欢争论的是:做B2B,还是B2C,C2C?是做硬件还是做服务?是免费还是做高端定制?是针对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 2003年5月,继成立B2B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集团于投资1亿元人民币创建网上购物平台淘宝网。在这个时间节点,人们根本无法判断阿里巴巴最后的成功是因为马云的决策,还是19人高管团队的团结,还是那千千万万不辞辛苦的店小二和快递师傅。每个时代都会告诉我们同样的答案,如果跳开模式和轨道的争论,就会发现任何成功的关键实际上都是人。 人才至上,顺势而为。决定能源互联网成败的,恰恰就是是否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既懂能源电力生产链,又懂互联网商业模式;他们既能说服投资者砸钱推广概念,又能说服消费者尝鲜乐之融融;他们既可以雄踞神州,又可以随时拉着推杆箱在世界各地与客户沟通。所以不必问到底哪个模式才有前途,只需看看远景目标是否契合人的需求。 可非常吊诡的是,能源互联网的极限,就是把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顺应需求这样一个商业逻辑,转换成为整合需求以优化生产达到节省资源这样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一转变与互联网近十年近乎独立的自由发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业耐性和创新勇气,因此这一转变很可能并非仅仅依靠出现几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就能完成,也不是仅凭互联网一隅的昂扬所能推动。 实际上,即使在互联网世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再与能源圈里的各种巨无霸相比,这家公司的“成功”无论如何也要加上引号:年收不过100亿美元,用户不足5亿。这离国家电网年收3000亿美元,用户超过10亿的数据还十分遥远,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实际拥有巨大资源和数据财富的能源系公司还远未到达企业发展的极限。 那么在技术发展的极限之外,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极限?是体量甚大的石化电网企业们终有一天也会到纽约IPO市值超过万亿美元,还是这些企业最终可以做到无孔不入囊括生活生产的各个链条?又或者,这些巨无霸会被互联网新贵们肢解吞噬,甚至收购重组? 到底,谁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阿里巴巴?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马云? 2014年,他一定在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名字。 【作者廖宇简介:在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曾经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全球项目管理中心,有近14年电力系统从业背景】 文献来源: http://energy.caixin.com/?p=10599
个人分类: 观点|25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苏联(俄国)老大哥出新招儿了,博克日点击过3000需备案
duke01361 2014-8-2 10:55
苏联(俄国)老大哥出新招儿了,博克日点击过3000需备案 “总统普京于今年5月签署,作为“反恐系列法规”的组成部分。根据规定,根据网站访问量统计,凡是日均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的博客作者被认定为 知名博主 ,须被列入俄通信、信息技术与大众传媒监督局的 监督名单 。知名博主可自行向监督局提交注册申请,或等待监督局向其发出注册通知。 注册后的知名博主必须将个人信息公布在博客上,不得假冒他人或发布虚假信息。 ”人民网说。 凡被认定为 知名博主 的博客作者,部分等同于 媒体记者 ,须遵守俄 法律 对 大众媒体 的相关规定。 搞不清这是不是小弟放风要学老大哥?但感觉起来,让人没话说!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打击暴恐犯罪?
热度 2 yuanjiang 2014-7-3 00:28
打击暴恐犯罪最好是进行源头管理,防患于未然。但在暴恐事件无法完全避免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其跨区域实施犯罪的难度;加强事前和事中管理,实现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降低犯罪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提高打击暴恐犯罪的整体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其常态化。那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实现这个目标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开发用于举报和报警的手机应用 今年多地警方发布了鼓励群众举报涉恐线索的措施,但如果举报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捷——比如开发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分发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以手机应用的方式能够实现快速的传播。手机应用可以隐蔽操作,而且能够提供位置、照片、视频等多种现场信息,比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采用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尽可能多的人下载,使更多人参与到涉恐线索的早期发现中。 应用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操作简单,能够经受各种恶劣场景的考验。 由于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可以设想即使下载了应用,其操作和使用的频率也是很低的,但 在真正使用时他很可能就是恐怖袭击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极端情况下他可能是应用下载后首次使用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使用,所以应用的设计应该保证一般的手机用户能够基于日常使用习惯和直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报警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便于警方实施行动或者为后续追踪破获留下线索。 在马航 370 事件期间,有报道某家属反映曾经收到来自其乘坐飞机的亲人的未接来电,但回电时无人应答。如果飞机果真遭到劫持,恐怖分子在劫持后通常会马上收缴手机,隔离乘客与外界的信息联络,所以留给被劫持者报警、求助的时间非常短;同时在劫持者的控制范围内,对外联络的机会也很少,打电话联络马上就会被发现。如果使用手机应用则可以在不被发觉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报警任务,这对被劫持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在日常场景中遭到恐怖袭击,当事人处于惊恐慌乱的状态中,很难快速清晰地通过电话提供发生地点和现场情况等信息。而手机应用能够自动获得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发送到云计算服务器后,服务器将位置信息和其他报警信息同时发送给警局中控台和与事发区域最近的警员的手机应用上,使警员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反恐措施通常意味着安全级别的提高、警力的增加、高度戒备状态,这同时也会造成社会运行成本的提高。如何在对恐怖分子形成高压态势的同时,又能够实现反恐措施的经济性和常态化呢?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它可以用于阻断恐怖信息的传播途径,可以替代部分人工实现监控和早期预警的功能,提高警力使用效率和打击效果。 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采用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运动识别,根据其不同特点和目前的技术能力判断,其应用的场合和目标会有所不同。现在的技术水平无法代替人工监控,但实际上也不需要达到 100% 的识别,只要能达到一定的识别率,并发出预警,然后由人工进行核实确认。 应该对分散在道路、车站、机场、地铁等分属不同部门、不同用途的摄像头进行整合,从而为数据的统一获取、识别、存储、分析提供基础。 数据应该进行集中存储,在用于识别比对的同时为机器识别算法的训练提供大规模数据源,随着数据的积累,机器的识别能力会不断提高。以有经验的刑侦人员为师,不断提高识别算法的可用性。 将人脸识别用于降低恐怖分子的机动能力 恐怖分子实施跨区域的犯罪必须乘坐交通工具,要么是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要么是通过驾驶机动车。 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车站的通道、检票口所安装的摄像头非常适合进行人脸识别,从正面对通过的乘客人脸进行依次对中,能采集到比较清晰的人脸图像,然后与数据库中的嫌疑人图像进行比对,如果识别命中或者嫌疑人刻意回避造成识别失败就发出预警,对其进行详细的人工检查。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能够大规模的部署,将大大降低恐怖分子的机动性,提高其实施跨区域犯罪的难度。 恐怖分子自行驾车实施犯罪是另一种机动方式,也是更危险的方式,因为机动车不但可以运送人员而且可以携带大量实施犯罪的物资装备,能够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损失。但机动车必须沿公路行驶,沿途可以设置很多检查点;行驶距离越长就要经过越多的检查点,如果在收费站等关口部署识别设备就有机会早期发现疑点对其进行控制。 对于机动车不但可以对车内人员进行人脸识别,而且需要进行机动车特征、号牌的识别。 如果能够从图像中提取车辆号牌数据,就可以与数据库中的被盗车辆或者被套牌车辆进行比对;另外如果该车辆号牌的属地与当地距离较远,也应该进行比较详细的人工检查。 交通部门应该加大对套牌和无牌车辆的处罚力度,不给恐怖分子可乘之机。 将行为识别用于阻断恐怖视频传播 目前的恐怖分子主要来源于境外恐怖势力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的极端思想和行动方法,只有阻断其传播的路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暴恐事件的发生。但互联网数据的海量增长使通过人工方法对相关文字和视频内容进行检查变得越来越不可行。目前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能够做到通过让机器大量观看视频学会识别什么是猫,而恐怖分子传播的视频也有明显的可识别外部特征,而且有大量视频数据可用于机器的训练,相信这种算法在实际应用后能够在筛选网络数据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将运动识别用于区域监控 恐怖分子经常选择人群密集场所实施恐怖袭击以扩大事件的影响力。但与网络上宣扬恐怖主义的视频不同,根据静态特征把即将实施暴恐袭击的嫌疑人从人群中识别出来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较难实现。但 如果把问题从“是什么”变成“发生什么”,把对静态特征的识别变成动态特征的识别,把目标从事前发现变成事发后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那么可实现性将会大大提高 。青蛙的静态视觉并不好,但对运动目标非常敏感,能够准确地进行捕捉。恐怖袭击发生时人群必然发生异常的快速运动,如果监控图像中发生与该区域正常情形不同的快速运动、人员聚集或者与时间场景不符的活动,就应该发出预警,同时摄像头自动对移动目标进行拉近对焦、采集快照、人脸识别。按照事先制定的对快速到达现场的时间要求,将机动警力在城市区域中进行蜂窝状部署,预警信息被同时发送到中控台和负责该区域的警员的手机应用中;警员马上进行形势判断并快速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同时中控台根据现场情况提供支援警力。由于警员在到达现场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对现场形势(恐怖分子的数量、分布、武器和袭击方式,现场地形、群众的数量和分布等)有所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形成处置预案,在到达后进行精确打击,降低恐怖袭击造成的损害。 三、采用非接触式的安检设备 安全级别的提高要求安检环节的加强。但目前在检查人体携带物品的时候采用的是接触式的安检设备,它会明显造成通过效率的下降,在交通高峰运行时段,这种检测办法实际上无法真正实施。如果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得到广泛应用将会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相关报道,这种检测设备只要扫描一下就能完成整个人体安检,人均约 1 秒,每小时可通过约 500 人,是人工安检效率的 5 倍以上。 太赫兹是一种波长介于红外线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轻易地穿透衣物,人体自身会产生这种电磁波并向外辐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就是通过被动接收人体发出的太赫兹波,经处理转换后,形成人体的二维太赫兹 “ 快照 ” 。当人所穿衣物中隐藏有物品时,吸收和阻拦了太赫兹波的正常轨迹,使得 “ 快照 ” 中对应物品所在的位置和人体背景之间产生强度对比,从而探知到物品的存在,并在显示屏上显示物品的形状和其所在的位置。报道预计到 2015 年,国产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将在我国机场、车站、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广泛投入使用。 四、在法律的制定中规范技术手段的边界 各种技术手段的采用是为了打击暴恐犯罪,维护公共安全,这个原则应该在反恐相关的法律制定中进行明确,界定其使用的范围、方式和责任等内容,确保其被用于打击犯罪的同时不会对守法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这有利于在打击暴恐犯罪的过程中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在社会中形成合力,同时避免发生棱镜门那样的权利滥用。 注:本博客文章除非注明都是本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本篇文章已经发表在钛媒体上。
4499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 巴西信息产业简介 (下篇)
热度 3 Liweigang 2014-5-23 05:21
一位来自国家部委的信息中心主管问道:巴西是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做到信息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如果各地各单位不执行这些规范,有无惩罚办法?笔者是这样回答的:巴西电子政务始发于联邦财政部的信息处理中心-SERPRO,政府预算由该部通过该中心开发的几个大系统执行。如果有关州市政府、部委、央企和大学等机构想开通联邦财源,必须按财政部制定的信息技术规范开发本部系统,基本上不存在罚不罚的问题。 本博文介绍2004年李伟钢和HUMBERTO RIBEIRO撰写的一份技术报告:《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最后三节,主要介绍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和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两个骨干企业;第六节通过问与答的方式比较两国金融业信息化现状、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交流如何项目外包以及专业人员间如何对话等国内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言。全文的博客版前后分三次发出,文中不成熟的观点系2004年形成的,敬请各位博友指教。 五、骨干企业 巴西直接开发软件的企业有5600家,但骨干企业大约有10余家,如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 - SERPRO, 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 POLITEC, 巴西银行技术中心和ITAU银行技术公司等。 本节主要介绍前两个公司,其中SERPRO是最大的公营企业,而POLITEC是最大的私营企业。 5.1 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 - SERPRO SERPRO成立于1964年,是巴西最大的公营信息技术公司,直接隶属于联邦财政部并且受联邦计划、预算和管理部间接业务指导,主要客户是联邦政府若干部委和若干州、市政府。 该公司设有10个分公司和15个办事处,服务网点分布于全巴西1015个城市。拥有员工4500人。总部设在首都巴西利亚。 公司主要产品有: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联邦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SIAFI、巴西联邦公务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SIAPE、巴西全国支付系统 - SPB、外贸商务务 信息系统-SISCOMEX、全国车辆登记信息系统-RENAVAM等等。 5.2 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 POLITEC POLITEC 成立于1970年, 是巴西最大的民族私营信息技术公司,主要客户是巴西银行、 联邦经济银行、中央银行、联邦政府若干部委和若干州、市政府以及BRADESCO私立银行等企业。 该公司2003年营业额3亿美元。有5个分公司和22个办事处,设有11间大型软件工厂(项目工厂、软件工厂、维护中心和更新转换中心)。拥有员工6500人。总部设在首都巴西利亚。是巴西第一家民族企业获得CMM 3资格认证。 公司主要业务在银行金融业和政府部门, 例如外包60%的巴西银行信息化业务。 派入联邦经济银行2630名员工, 完成了巴西最大的大系统整合工作, 其中包括893个 分系统,数据库容量283Terabytes,银行内部用户8千1百个,外部用户3千百万个,平均每月内部信息通讯量达3.5 万亿次(CICS)。 该公司从2004年开始走向亚洲市场,希望在中国金融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方面有所作为。 六、问与答 本节就笔者访问期间,国内同行提问较多的问题归纳回答一下。事实上是对中国和巴西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尤其是在电子银行和电子政务方面做一比较。 6.1 巴中金融业信息化比较有什么不同? 金融业信息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电子化代替手工劳动的帐务或交易电子化; 二是网络互联和数字集中; 三是业务, 管理和决策的全面信息化; 四是与国际标准接轨, 为客户提供国际间的金融业务信息化服务 。 巴西银行的帐务或交易中85%的操作过程实现了自动化, 目前基本上达到了第四阶段, 如银行的信贷等风险管理已基本上遵循BASILEIA II 协议。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指日可待。 巴西中央银行也建立有全国银行支付系统和风险管理咨询系统,以便各银行对客户信誉等的咨询。 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 除工商银行进入第三阶段外, 其它几家可望于2005年完成 数据大集中建立银行的数据基地和全面的网络业务通讯 。 2003年, 中国某国有银行的客户量是巴西银行的10.4倍, 但巴西银行的年纯利润 为该银行的1.41倍; 拥有ATM数为该银行的4.75倍. 巴西银行2003年的投资回报率 (ROE)达22.3%, 而该银行为2.26% 。 与巴西银行相比, 在中国开银行困难较大, 坏账、呆账多,很难盈利 。 主要原因 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中国,银行、保险、证卷和基金四家是分开的,银行简直就是一个储蓄所。而巴西各类商业银行主权较大, 可以说与钱有关的事都管, 上面提到的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 就有近150项业务,因为巴西的银行对银行、保险、证卷和基金业务都管,销售产品非常丰富。对于巴西中产阶级来说,工作单位第一重要,银行第二重要。 二是,在中国,个人、集体的钱放到银行活期户头,就开始生息。在巴西,个人、集体的钱放到银行活期户头,不但不生息,还要按月交管理费,用支票和信用卡,都要适当交费。如在ITAU, 活期户头月管理费2.5个美元,信用卡年费25到50美元不等。 三是,中国人爱存钱,钱往银行一放就吃利息。巴西人爱花钱,尤其是分期付款,月月透支,一旦透支,银行月利率在7%左右,有时年利竟达100%,这在中国就算高利贷了。 四是,巴西国家支付信息系统效率很高。各行各业都习惯通过银行支付账单, 如电费、电话费、学费等。巴西银行一大项收入就来自这一块。再如,巴西最大的家用品连锁店叫CASAS BAHIA, 有1千1百万客户,年营业额达36亿美元,与巴西最大的私立银行 BRADESCO合作,商店管销售,银行负责按月收发分期付款的账单。因为巴西消费者关心的是每月付多少而不是产品总价格,银行从中获利相当可观。 巴西金融业信息化历程也有著名的败笔,某大型私立银行在信息化上投资过量,系统不能按期投入正常运行,银行资金周转不过来,最后不得不拍卖整个银行。再如,2002年间,巴西银行在系统大整合的过程中,每当高峰期银行信息系统不时的全国性大堵塞(如公务员发薪日)。到2003年,系统整合成功,这种现象就几乎很少发生。 6.2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支持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的风险管理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和客户风险管理等,巴西银行遵循BASILEIA II 协议等国际通用规则,风险管理业务相当完善。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也很成熟,完全保障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到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向外国开放,民族金融业是否有竞争力,一是看政策, 二是看银行信息化水平。目前国有银行非营利贷款量过大、政府干预过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不严、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跟不上等问题,都需要迫切解决 。 但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大多数银行信息化还处于开发阶段,产品量少、分系统少,反而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不太复杂。就银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这一部分,补到银行主体信息系统还不是太困难。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国内银行自行开发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可能需要有1到2年的时间。但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尤其是BASILEIA II 协议等方面人才缺乏,开发出来的系统在今后3-5年内,肯定还要按照国际标准,再次更新。 二是引进国际成熟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如巴西银行的信息系统,大约6个月时间就可完成整合,一次到位。 以上两种方案,似乎第一种方案节省经费,但风险大,时间耽误不起。银行要准备开发两代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第二种方案的第一次投资要大些,但放眼今后3-5年,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节约的费用和时间是难以估量的。值得注意的是,巴西银行有诚意向中国优惠转让这方面的技术产品,形成两国金融信息化合作的双赢局面。 6.3 巴西政府部门甚至银行的大型信息化项目为什么要外包? 与国内朋友交流时,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巴西政府部门甚至银行的大型信息化项目都外包给信息技术企业? 一是经费原因,巴西政府预算紧张,尽管巴西联邦政府目前仅有23个部,但政府不可能在每个部都建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尤其是养一批信息技术人员。如巴西国家统计局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国会专门拨款。这笔钱足够外包技术先进、有实力的信息技术公司做一次成功的人口普查,但远不够买一批大型设备、软件和养一批高科技人员来完成此项目。再如巴西联邦社会福利部信息化工作极其繁忙,但该部由一位部长信息化助理(相当于副司级领导)管理该部信息化战略发展,具体管理一个信息化处(只有一个处长,三个科长,具体项目主管、顾问、软件工程师和秘书都是从项目经费短期聘请的)和一个信息技术支持处(负责部机关的计算机维修支持)。 二是技术管理原因,联邦政府各部门和银行都有其专门业务,在今天的信息社会,要懂得事情太多了。要求政府各部门领导了解计算机知识、会使用电脑和操作本系统的业务信息系统,无可非议。但要求领导们懂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在本部门应用的各个环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巴西政府大多数部都是仅有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管理部门,负责本部的信息技术应用战略发展和管理外包企业的合同协议、产品验收和维护等。 三是技术人员原因,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很快,对于专门的信息技术业务公司,技术密集,人才济济,可通过更新人力资源和培训来解决此问题。对于政府部门,如果养一班子人马,问题就很严重。这些人都是政府公务员,几十年工作在同一个岗位上,更新调职是不可能的,但要求天天都学新知识,也不那么容易。如巴西联邦社会福利部的数据开发中心(DATAPREV)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该中心近2千人,一半都是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只是懂老式主机操作系统,了解新数据库操作的人很少。加上政府部门信息技术人员工资与私有企业工资比相对较低,工会经常组织罢工,政府为此很头痛,不得不组建新的数据处理中心。 对于专门的信息技术业务公司, 以上3方面问题都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巴西联邦政府,已养成一种习惯,连总统府的信息化业务都外包给POLITEC。至于保密安全问题,信息开发公司会采取相应的行政和技术措施来达到用户的要求。 6.4 产品、业务部门如何与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对话,得到最佳解决方案? 国内几大国有银行,一般都设有信息技术部,负责本行的信息化建设,对主管副行长负责。信息技术部下设:若干业务管理处、软件开发中心(公司)、测试中心等。有朋友说,同在一家银行,产品、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都不是那么容易,有时技术问题能争论到行长会议上。如果项目外包给信息技术企业后,产品、业务部门如何与外单位的开发人员对话,如果有争议,谁来摆平? 在这方面,巴西同行似乎认为问题不太严重, 以巴西银行与POLITEC的合作为例,可解释如下几点原因: 一是主从关系明确。巴西银行的产品、业务部门是用户,巴西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是管理监督部门、POLITEC是服务者。前两者有义务明确产品开发要求,后者有责任按要求将新产品信息化。 二是业务技术人员搭配合理。巴西银行和POLITEC合作共事几十年,共同成长,双方的理解信任度很高。巴西银行有精通银行业务、能开发新产品的金融专家,和懂银行业务、懂新产品业务要求又了解信息技术的两栖人才。而POLITEC也有了解银行业务、了解新产品业务要求又懂信息技术的两栖人才,和精通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应用专家。这4种人员长期合作,心领神会,搭配合理,甚至有时巴西银行业务人员能建议POLITEC一些信息技术的选择解决方案,而POLITEC能给银行提出开发新产品的建议等。同时,巴西银行很重视让信息技术人员了解银行业务,在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时,银行多次派专家到POLITEC培训技术人员有关BASILEIA II 协议等内容。 三是项目、软件工厂和测试维护中心流水线作业,透明度高、监控性强。 POLITEC 在巴西银行技术中心设有项目、软件工厂和测试维护中心。这几个流水作业线的任何环节对巴西银行的产品和业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和POLITEC项目主管都是透明的,可随时按照SLA实时监控在线生产的产品开发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新完善。所以产品、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对话贯穿于产品信息化的全过程。 七、寄语 1998年,来自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位同行对巴西信息技术考察后随笔写道: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世界角落里居然聚集着那么多对信息技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 在他离开巴西时,默默地祝愿中国足球队有幸在下次世界杯赛和巴西相遇,也希望中国软件业不会被巴西甩在后面 。 6年弹指一挥间,这位朋友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中国足球队在2002年世界杯赛和巴西队相遇。我们真心祝愿在以后的几年内他的第二个希望也会成真。为此,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的领导和同行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也许这都是老生常谈,但毕竟是来自地球另半边同行朋友的肺腑之言。 1、国家、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十分重要。殷切希望各级领导能象巴西联邦政府那样理念超前,把信息化当做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经济发展的国策。把自己管理的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做好。争取3-5年内,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实现意义深远的信息化。 2、国家、地区、行业和部门都倡导使用开放源码免费产品,对正在开发和将要开发的项目,要求优先使用开放源码免费产品和优先考虑购买开放源码软件。避免开发大型项目支出两次经费:现在买软件设备和开发应用软件要花钱,将来转换开放源码时再次还要化钱。引导全民使用开放源码免费软件,形成民族习惯和文化。 3、国家和地区银行的信息化进程应再加快,尤其是银行风险管理信息化。扩大银行的职能范围。实现全面信息化之日,就是国有银行盈利赚钱之时。殷切希望银行领导在立足本单位技术部门开发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外同行合作,引进成熟的技术与经验,创造双赢局面。 4、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各级领导、各行各业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信息产业,中国需要象SERPRO和POLITEC 这样的民族企业,顶起中国信息产业的大梁;需要十几个、上百个真正的CMM认证的软件生产流水线(项目工厂、软件工厂、测试和维护中心和旧系统更新转换中心),为中国各行各业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信息化产品。 5、大型信息化项目让专业信息技术企业外包是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趋势,非信息技术部门内的信息管理单位职能简化势在必行。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计算中心,应尽快精简机构,做本地区和部门信息化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让信息技术企业担负起开发者的重任。 巴西和中国是天然朋友,在航天、航空、石油、通讯、矿产和农业的合作都获得相当成功,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相信两国领导人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行们也能齐心合力,携手并进。 巴西和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巴西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也应能做到。尤其在信息产业, 我们期待着中国技术超前发展现象。 致谢 感谢2004年巴西信息技术代表团所参观访问的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部门、政府部门和大型信息开发企业等国内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信息产业同行对中巴信息技术交流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本文引入资料的作者(注明或没注明)对中巴信息技术的悉心研讨。 感谢科学网博主和编辑对本文的指点和支持。 参考资料 巴西航空腾飞探秘, 2004年4月10日中国企业报。 TEMA,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 内部期刊,2004年12月。 肖澜, 巴西和智利软件产业考察报告, 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 2003. 巴西信息技术代表团2004年访问中国介绍资料,2004。 希望寄托在软件产业, 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代表团访问巴西随笔, http://www.edu01.net/writing/#SoftIndustry。 金融业信息化 正在向第二阶段迈进,国内金融业信息化研究报告,2003。 第5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第11届北京国际金融信息技术暨设备展览会组委会,2004。 Matthias M. Bekier,; Richard Huang, How to fix China’s banking system,The McKinsey Quarterly, Vol. 1, 2005。 2003年巴西科技发展综述,《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4.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2004。 作者档案 李伟钢,巴西航空技术学院博士(ITA,1994),巴西利亚大学(UnB)计算机系研究生主任,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高级顾问,巴西科技发展委员会(CNPq)研究员,联合国发展计划(UNPD)在巴西联邦社会福利部电子政务项目高级顾问(2003)。 HUMBERTO RIBEIRO,巴西利亚大学学士(UnB,1995),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国际事务总监,巴西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席(1998-2000) 。巴西联邦发展、工业和贸易部工商服务支持司司长(现职)。
个人分类: 巴西人文|3090 次阅读|6 个评论
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 巴西信息产业简介 (中篇)
热度 6 Liweigang 2014-5-21 05:06
本博文介绍2004年李伟钢和HUMBERTO RIBEIRO撰写的一份技术报告:《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的第三节成功案例,主要介绍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两个案例的系统特点、构成、社会反应和成功要素;第四节从政府理念、社会观念和技术特点等三方面分析巴西信息技术发展腾飞秘笈。全文的博客版分三次发出,敬请各位博友指教。 三、 成功案例 序言中列举的若干例子都属于巴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本节仅以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个人所得税部分)- ReceitaNet 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 - e-BB 为例进行说明。 3.1 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 系统概况-- 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 由巴西联邦税务局委托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开发, 系统初期始于1965年,在使用不断更新换代。1997年开始开发互联网页界面缴税系统,1999年正式推广应用。以2004年为例,全巴西2100万纳税人通过互联网上网缴纳联邦所得税,占全部纳税人的97%。由于巴西税务系统的业务,管理和决策全面信息化,税务局通过银行帐务、信用卡、房地产交易等资料系统分析,准确了解社会经济人的税务情况。所以,巴西联邦政府税务收入和纳税人数连年增加。数据仓库和知识挖掘技术已不仅是大学实验室的科技论文,而是政府税务管理的基本工具。 系统构成-- ReceitaNet整合了550个不同的与税务有关的信息处理分系统,这些系统开发年代不同、主机型号、厂商不同,操作系统和开发语言也不同。中心系统除了由若干IBM390主机外,还有110个RISC伺服器,整合658个局部网和2.1万个工作站。中心信息处理能力每秒钟达1130百万个指令(MIPS)。每月平均完成7千5百万笔交易。 系统特点-- ReceitaNet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该系统由联邦税务局与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联合开发的,是一独立软件体系包括核心部分、系统整合到用户界面。也就是说,除了数据库软件、编程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外,ReceitaNet是巴西本土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用户(巴西纳税人)使用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所以ReceitaNet的用户版本仍是以视窗操作系统为主。自2003年起,ReceitaNet服务器端系统核心软件等,已逐步转换为以LINUX软件为主体的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 社会反应-- 巴西人将缴税形容为填狮子血口,但纳税人却很欣赏这一界面友好的自动化系统。2000年,在美国IBM总部举行的一次分区代表会议上,巴西IBM代表忙中偷闲,赶着用手提电脑上网报税,惊动四邻,连IBM的高级主管都对巴西该系统都感到惊奇。这一点也不奇怪,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2002年初在加拿大访作访问学者时就是上网报巴西的税,但2004年初回巴西后却填表通过邮局报加拿大的税。尽管加拿大也有上网报税的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笔者这个普通用户,还是要通过邮局报税。 成功要素-- 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成功要素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部门全力支持。巴西联邦税务局和巴西联邦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同属巴西联邦财政部。无论联邦政府如何换届,巴西联邦税务局始终力排众议,坚决支持SERPRO开发该系统,并使用系统的各个版本。本来巴西税务系统相当复杂,早在1996年,SERPRO技术人员提出要使用互联网为界面取代传统的纸张填报通过邮局或用磁盘到银行报税的状况。当时几乎无人相信此举会获得成功,但联邦税务局坚持投资开发该系统,经过几年的实用和调试,很快获得纳税人的认可,投入使用。 二是解决方案优化。个人所得税申报过程相当复杂,ReceitaNet成功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简化了这一繁琐过程。ReceitaNet将个人所得税表格个性化、项目计算自动化、交(退)税与个人在银行户头一体化,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互换规范化等,纳税人可自动调存去年数据、可以及时仿真税务计算结果等,深得用户喜爱。由于税务申报渠道主要是通过上网,所以纳税人可在任何地方上网报税。 三是经济回报率高。巴西征税量约占国民总产值36%,该比率居世界前3名,是联邦政府预算的主要经济来源。在1997年,平均每份报税文件处理费用约1.5美元,到2004年,该费用已降到5美分。也就是说,与1997年相比,2004年巴西联邦税务局在个人所得税税务文件处理上节约3000多万美元。这还不算因为报税自动化,节省去纳税人的时间。以及因税务局掌握的资料齐全,偷税漏税难度增加。 四是鼓励政策得当。为什么巴西纳税人爱上网纳税?联邦税务局处理报税文件的顺序是这样的:60岁以上纳税人申报、通过网上申报、通过磁盘等数字媒体申报、通过电话、最后是通过邮局发表格申报的文件。这样早处理早退税,1999-2002年上网纳税逐年激增,到现在已 形成一种文化,很少有人再用笔填表报税了。同时,巴西电视报业等媒体,通过广告甚至生活电视剧来宣传上网报税的便利,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 – e-BB 银行概况-- 巴西银行- BANCO DO BRASIL是美洲甚至南半球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八千员工、 两千多万固定客户,分布在三千多个分支机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30年来,巴西银行持之以恒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创新精神,领导全国金融发展潮流,取得今天傲人的成绩。其技术开发和应用,在全球8个最富有的国家里,仅有4个国家银行的信息自动化与巴西水平相当。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巴西银行组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综合复杂的高技术支持系统,85%的业务操作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处于银行建设的主导地位 。 系统构成-- 巴西银行自动化信息系统有主机12个, 信息处理能力每秒钟达53700百万个指令(MIPS), 整合250个局部系统,数据库存300 Terabytes, 7万5千内部员工和5千万客户同步上网使用该系统。每月系统内部通讯量(CICS)高达3 Trillion 次。该系统完全保障了巴西银行2千多万 客户的异地、异行的存取款、转帐、支票结算等实时操作,系统延误、故障、错误和安全事故等很少出现。巴西银行2003年纯利润9亿美元,投资回报率(ROE) 达22.3。 系统功能-- 巴西银行客户一般分为三类: 个人, 企业和政府部门。 这里谨以个人客户为例。而且以下 的服务不仅通过网站, 也可通过ATM等10多种方式得到银行服务。 进入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网页(该银行唯一面对全国客户的网站),亲切的问候,让客户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里,客户可以自如地完成几乎所有个人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帐户咨询、转帐、支付、投资、借贷、信用卡、借贷采购、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其它近150项操作。 帐户咨询, 帐户咨询包括6大部分, 共34项报告业务,其中:帐户小计(6项服务项目)、帐户明细(10项)、信用卡明细(2项)、投资帐户明细(6项)、支付水单等其它帐目明细(10项)。 转帐, 帐户间转帐包括8大部分, 共30项转帐业务,其中:普通帐户转帐(11项)、巴西银行投资帐户转帐(3项)、巴西银行与其它银行间帐户转帐(4项)、存款转帐证明(3项)等其它4部分。 支付:客户支付包括7大部分, 共24项支付业务,其中:支付有保密码的帐单(6项)、支付无有保密码的帐单(8项)等其它5部分。 投资: 客户投资包括7大部分, 共20项投资业务,其中:投资申请(7项)、投资户头提款(7项)等其它5部分。 借贷:客户借贷是银行盈利的重要部分,包括3大部分, 共27项借贷业务,其中:借贷项目与偿还方式计算(12项)、借贷合同(13项)等部分。 其它还有信用卡、借贷采购、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操作业务。 社会反应-- 巴西银行是巴西人的骄傲,能进入银行工作是年轻人的向往,能在银行开户是中产阶级信誉的象征。笔者是巴西银行15年的客户,在个人支票上,就明确注明这一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巴西银行电子银行的感觉可用8个字来描述:多用、舒适、高效、安全。 电子银行用途广泛:如上面提到的,光个人电子银行网页就有百余项服务,可以说:用户不出门,便作理财事。 电子银行界面用户友好:用户仅用鼠标可完成各项操作,使用网上银行简直是一种享受。对于银行经理和职员来说,更是减少劳动强度,增加工作可靠性。 电子银行自动化程度高:无论是银行经理还是普通用户,都可从系统得到有效咨询和产品效果仿真。小到汽车保险、基金投资、大到买房分期付款,理财全过程即刻都能显示出来。现在巴西银行的客户,大约有70%以上都是通过电子银行(上网或ATM等), 15%的客户到银行站队得到柜台服务,15%的客户到银行经理桌前个性化服务(经理桌分为贵宾、企业客户、老弱病残客户、普通客户、保险业务客户等)。 电子银行安全可靠:这里的安全有两个意义,一是银行本身安全监控制度严格,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更是铁面不留情。如个人户头每天提取现金量、向其它户头转账量、账户付款量都有明确限制。 政府户头的钱绝对不能随意转帐和投资。设想如果有人贪污公款3 -10亿,在巴西银行,按金卡户头标准,每天最多可转移5千,他要转150-500年。 第二个安全意义是,用户用自己的电脑终端处理银行业务,就不用外出上银行了。毕竟巴西的社会治安不是太好。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改变了巴西社会文化和习惯。以往,巴西人最怕停电停水和银行罢工。但2004年的巴西银行业大罢工,由于银行系统高度信息化,对社会的冲击远没各界想象的大,可以说巴西社会“马儿照跑、舞照跳”,银行工会只好降低条件,自行复工。 四、腾飞秘笈 巴西信息技术成功发展的秘笈是什么?据笔者体会和归纳国内同行来巴西考察后的调研报告,有以下几点值得引起国内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重视。 4.1 政府信息化理念超前,政策导向 巴西信息技术有今天的高度发展,政府作用功不可没。可以说政府对巴西的信息产业的推动在于:信息化理念超前,高度重视政策导向,机构简练管理到位。巴西科技部长2003年表示,发展信息技术是巴西现政府的战略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巴西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政策是发展其他工业的战略工业政策,软件领域的发展政策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是:软件应用政策、软件工业政策、软件发展政策和软件国际政策 。 首先,巴西政府是信息产业的主要投资者、使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序言中列举的若干成功例子,基本上都是联邦政府的项目。政府带动全社会走向信息化。目前联邦一级政府的各项公众服务,几乎都实现了信息化。 其二,巴西在1998年即颁布了《软件法》,这部法律从立法角度促进软件产业,明确软件开发概念、规范市场和销售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等。同时巴西政府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方面也制订了专门法律,并且有严格执法的先例,体现了明确的政府导向。巴西颁布的《版权法》,将软件视同书籍,采用同样的版权保护,这与国际通行惯例一致 。 其三,巴西政府鼓励企业加大RD投入,给予过渡性的税收优惠政策,间接支持企业的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及人员培训。巴西政府目前规定,凡是企业在RD上投入经费超过营业额5%以上的,可以减免5%的工业税 。 其四,巴西政府相当重视使用开放源码免费产品,早在2003年,巴西鲁拉总统就签署政令,内务部长签发具体条令条款,明确要求联邦部门优先使用开放源码免费产品如LINUX产品,以及优先考虑购买开放源码软件。巴西政府在支持LINUX软件发展上又走在世界前列。 其五,巴西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促进软件出口计划(SOFTEX),这是巴西为推动信息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00年使巴西软件在世界软件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1%,培养出1000家以上的软件开发公司以及5000名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并占领50%的本国市场 。 其六, 巴西政府部门本身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极其简练。除联邦财政部和社会福利部分别拥有自己的信息开发中心外,大部分部委、最高法院甚至总统府,都仅有信息技术处,负责本部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以及管理和监督外包企业的合同执行。例如外交部,外派百余使馆领馆,信息通讯量极其繁重,但该部的信息业务全部外包给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 这样尽管外交部本身没有大型信息技术中心,但他却得到了巴西一流的信息技术公司服务。同时,信息技术处的领导精力在于本部的信息技术宏观发展和管理层面上,而不是限于繁杂的人事和具体的技术事务中。 4.2 社会信息化观念迫切,市场导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巴西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从政府机构、城市共用事业和医疗卫生系统到航空公司、餐馆商店和公证处等。政府部门迫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益和得到民意支持,企业家们努力引进信息技术,来增进企业竞争力。广大民众则乐享其成,为国家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感到骄傲。几十年下来,在政务、金融、电信、电力、汽车、冶金、商业、贸易等行业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上都具有相当水平 其一,在新技术快速成长和旧技术被淘汰的信息时代,巴西人有更多的危机意识。他们认为,巴西的硬件产品没什么竞争力,其他行业也前途莫测,软件产业让大家看到光明,希望软件产业能给巴西带来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巴西为什么如此看重软件产业 。 其二,在巴西聚集着几万名对信息技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们。埋头苦干,勇于探新,以民族大任为己任,不断开发新软件,推向国内国际市场。世界上最大的JAVA研讨协会,就在美丽的新兴城市巴西利亚,8千余名JAVA使用者或爱好者定期相聚,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其三,八十年代中期,巴西市场开放后,各行各业面临着跨国企业的挑战。尤其是银行业和金融保险业。以巴西银行、联邦经济银行为首的公立银行和BRADESCO、ITAU 为首的私立银行,在市场急变的压力下,加大信息技术投资,增强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几十年下来,巴西民族银行始终占据国家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巴西民族信息产业也伴随银行业共同成长。外国银行没办法直接进入巴西(不是不可以,而是没竞争力),只好通过购买一些中小银行,才保持一席之地。巴西民族银行的成功,也是巴西信息技术业的成功。 4.3 产业技术高度密集,技术导向 巴西信息产业以若干大型软件研发基地为骨干(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 SERPRO, 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 POLITEC, 巴西银行技术中心和ITAU银行技术公司),以大量中小 型企业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密集的民族信息产业。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软件工厂,在巴西一些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开发一些大型项目,有固定的产品生产模式,大兵团作战。在计划、设计、开发、测试、递交、维护、更新等环节,都是通过项目工厂、软件工厂、维护中心和更新转换中心流水线作业。如POLITEC一家就有11间软件工厂,每间百十来台计算机,统一有机管理。软件工厂的任何环节对于客户和项目主管都是透明的,客户可随时按照国际通行的服务水平吻合(SLA)实时监控在线生产的产品开发情况,及时更新完善。 其二,业务外包,如前面所示,巴西政府部门本身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极其简练, 主要信息技术业务都是外包给信息技术企业。如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 外包给SERPRO。巴西银行信息化60%的项目开发工作都外包给POLITEC,该公司有900名技术人员常住在巴西银行,专门开有2间软件工厂和维护中心,负责该银行信息开发业务。 其三,专业培训,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产品、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任何信息技术企业都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懂业务的高技术人才,来应付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环境。因此技术人员的在职离职培训量很大,在巴西已形成企业文化。如6千余员工的POLITEC每年的人员培训量有38万小时,平均每人60小时 。 其四,技术认证,巴西参加国际标准技术认证起步较晚,2003年政府制订了鼓励提高软件质量和企业认证标准的政策。大约有20家企业实行了国际通用的认证和CMM评估。通过国际标准技术认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虽说巴西最好的软件开发企业目前仅得到CMM3级认证, 而印度的CMM5级软件企业数量远多于巴西。 但巴西国内信息技术产 品远比印度国内产品自动化水平高。
个人分类: 巴西人文|44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上篇)
热度 3 Liweigang 2014-5-20 05:15
1998年,来自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位同行对巴西信息技术考察后随笔写道: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世界角落里居然聚集着那么多对信息技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人。在他离开巴西时,默默地祝愿中国足球队有幸在下次世界杯赛和巴西相遇,也希望中国的信息技术和软件业不会被巴西甩在后面...。 16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以电子政务和网上银行等为代表的巴西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Web 2.0纪元,而中国信息技术和应用发展状况如何?可以说,中国的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比巴西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达和进步。中国有百度、新浪和腾讯,也有银联和阿里巴巴等。遗憾的是巴西这么大个国家除了Google,就是Facebook或Twitter,没自己的国家网络技术和产品品牌。然而,对中国的电子政务和网上银行等应用层面,本文暂不妄加评议,只是把2004年笔者等人写的一份技术报告:《应用技术的超前发展:巴西信息产业简介》重新发在科学网博客上,读者可以体会两国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异。 由于举办2014年世界足球杯,巴西在以后两个月内将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热点,希望本文的再次发表会增加国内读者对巴西的了解,作为个人从事巴西信息技术推广工作10周年的纪念,亦可供国内学术、工业界同仁参考,继续能为两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本文的博客版分若干次发出,敬请各位博友指教。 (李伟钢, HUMBERTO RIBEIRO) 巴西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应用广泛,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本文以促进两国合作交流为初衷,介绍巴西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和经验教训,共划分七个章节。其中前两节为序言和巴西国情;第三节是成功案例,主要介绍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两个案例的系统特点、构成、社会反应和成功要素;第四节从政府理念、社会观念和技术特点等三方面分析巴西信息技术发展腾飞秘笈;接着介绍巴西财政部息处理中心-SERPRO和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POLITEC两个骨干企业;第六节通过问与答的方式比较两国金融业信息化现状、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交流如何项目外包以及专业人员间如何对话等国内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言。 一、 序 2004年4月10日中国企业报“巴西航空腾飞探秘”一文报道 :长期索绕人们的一个问题就是巴西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巴西航空事业起步于六十年代末,到今天仅有三十多年历史,却能跃居环球四大航空强国之一,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强劲的发展? 事实上,巴西航空企业通过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外国航空企业合作,从引进专利技术生产到开发出自己的专利技术,从开始购买其他航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到向其他航空公司发放许可证,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在巴西这个科学技术研究处于中等甚至落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可称谓巴西技术超前发展现象,简称巴西现象。而巴西的信息产业就像航空工业的孪生兄弟,也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无论在技术含量和社会应用广度深度上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这种现象不能说不是信息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异数。那么,巴西信息产业具体发展到什么水平?就让以下几组数据来旁证吧。 --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ReceitaNet):2004年,巴西2100万纳税人通过互联网上网缴纳联邦所得税,占全部纳税人的97%。在1997年,平均每份报税文件处理费用约1.5美元,到2004年,该费用已降到5美分。也就是说,与1997年相比,联邦税务局平均每年在税务文件处理上节约3000多万美元 。 --巴西选举信息系统:2002年,巴西选举总统、州长和议员。来自全国5657个城市的1.15亿选民通过电子选箱投票来履行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从18000多名候选人中确定1654个重要职务。联邦选举法院使用巴西选举信息系统,在选举当天10小时内就统计出90%的选举结果。 --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2004年,全巴西各银行间共发生200亿次交易,其中80%是客户利用互联网、ATM、电话等方式通过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的。巴西中央银行等单位共同开发的巴西全国支付信息系统,实现了各种帐单的跨银行支付和银行间的即刻转账,安全、可靠又高效。目前该系统平均每天交易量达38亿美元,成为巴西经济流通的大动脉。 --巴西银行自动化信息系统:巴西金融政策多变,汇率利率随时调整,银行网点分布广泛、 经营环境复杂。 巴西银行自动化信息系统整合250个局部系统,数据库存300 Terabytes,7万5千内部员工和5千万客户同步上网使用该系统。每月系统内部通讯量(CICS)高达3万亿次。该系统完全保障了巴西银行2千多万客户的异地、异行的存取款、转帐、支票结算等实时操作,系统延误、故障、错误和安全事故等很少出现,客户评价甚高。2004年国际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表明,巴西银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已居国际金融业前列。 --巴西科技人才信息系统:巴西科学技术委员会(CNPq)制定巴西科技人才统一的电子履历表,由巴西近10万名科研人才自己进入巴西科技人才信息系统登记注册,动态更新自己的最新科研成就,形成巴西最大的科技人才资源库。由于履历表按统一格式,大大方便了科技人才管理和使用,全巴西各级科研和教学单位以及基金会都使用该系统评价科研人员业绩和评定项目。该系统增强科研管理透明度,减少重复程序,节约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 --巴西联邦公务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SIAPE):巴西联邦计划、预算和管理部使用该系统对50多万在职或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从计划、核算、报批、到直接存入个人银行户头,全部实现自动化。也就是说巴西联邦政府的所有公务员(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都是由一个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来管理的。 笔者在巴西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多年,于2004年9月和12月,先后两次参加巴西信息技术代表团考察中国和日本信息产业。十分赞扬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看到中关村上地地区汇聚来自全球的各大型信息企业,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场面; 看到上海南京西路车水马龙那繁华兴隆的情景,真是由衷地为祖国喝彩,向建设这块土地的人们叫好。所参观访问的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部门、政府部门和大型信息开发企业,都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并参观了第11届北京国际金融信息技术暨设备展览会。通过这一系列参观访问,对中国信息技术市场有所了解,也感受到一个鲜明的气息:国家在变,人们力图上进,要用信息技术把事业搞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信息技术应用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单位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内同行们也提出了种种问题,希望引进巴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技术和教训,以免在信息化过程中走不应该走的弯路,这正是产生本文的初衷。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节为序言和巴西基本国情;第三节是成功案例,主要介绍巴西联邦税务信息系统和巴西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两个案例的系统特点、构成、社会反应和成功要素;第四节从政府理念、社会观念和技术特点等三方面介绍巴西信息技术发展腾飞秘笈;接着介绍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和巴西信息开发总公司 POLITEC两个骨干企业;第六 节通过问与答的方式比较两国金融业信息化状况、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交流如何项目外包以及专业人员间如何对话等国内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最后一节是笔者对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言。 二、基本国情 巴西,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国家,一个几乎所有民族的大融体,不同的肤色、各种信仰、美丽的景色、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机会。八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一亿七千万欢乐热情的巴西人民。每一个面孔,可能就代表一种文化,但他们都以巴西人荣,不分男女,创造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2004年国民总产值约为9514亿美元,出口总额965亿美元(中国50亿美元),进口总额628亿美元(中国34亿美元),通货膨胀5.4%。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拨款为7亿美元。就其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五大国,综合实力居第15左右。目前工党执政,政局安稳,经济持续增加。 2004年巴西互联网民已达5千万,全国安装电话4千4百万,拥有手机6千万。其中首都巴西利亚共有2百万人口,而手机210万。信息产业投资1千6百亿美元,预计2005年增长率达5.2%。 巴西软件市场规模达1百亿美元(2003年),占国民总产值0.79%。相关信息产业的企业有10713家,直接开发软件的企业有5600家。软件出口总额2亿美元。 巴西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15.6万。全国大学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875个,平均每年毕业2.3万学生。计算机硕士课程36个,已毕业硕士847名,计算机博士课程11个,已毕业博士80名。 参考资料 巴西航空腾飞探秘, 2004年4月10日中国企业报。 TEMA,巴西财政部信息处理中心-SERPRO 内部期刊,2004年12月。
个人分类: 巴西人文|5303 次阅读|6 个评论
信息技术可能倒逼中国教育
热度 4 outcrop 2014-5-9 14:00
科学网大学,是“教育”在科学网这个信息平台上的一个萌芽,虽然还没有结果,但相信还有人在努力实现,起码我还在努力。 在互联网上,我也在持续关注在线教育的动态;国际上的成功项目很多,比如开放式课件,可汗学院等。在国内的互联网领域,也有不少以信息基于为依托的教育系统上线。比如知名的有YY平台,腾讯教育等。 如果说之前的在线教育,重点在在线培训等项目,如在线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珠宝鉴定师培训等;那么接下来民间更多的尝试,则可能从不同角度,不断的渗透进传统教育中来,甚至直接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发生碰撞,形成倒逼机制,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 之所以让我觉得信息技术正在倒逼中国教育,是因为民间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越来越大,以信息技术在基础的民间教育尝试也越来越多。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民间有不少的努力和行动,比如狮子会的“爱芯工程”。在具体的教育项目方面,最近就遇到几个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项目,给人遍地萌动的感觉;比如北京张军宏等朋友推动的“开放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的筹备参与者和关注者档次比较高;项目本身也有不少好的理念和野心。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平台,在实现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PC以及移动客户端(手机、平板等)上都有成熟的实现技术和方案。移动教育、终身教育、碎片学习等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唯一不确定的问题可能是权威机构是否会放开教育领域,毕竟关系到知识和价值观的输出;是否认可,可能倒还是其次——因为市场也有自己检验教育的能力,比如微软、思科等公司的认证,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行业认可度。 如果国家能够放开,或者限制不大的话,在可以预计的未来里,全局对教育者的需求将可能越来越少,也就是教师的需求会减少——如同电商对传统实体店的冲击;但不会改变对知识创造者的需求,也就是科研人员的需求不会减少。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1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研小记——强电弱电都是电
热度 1 gaoxt2004 2014-2-20 11:43
我本科的专业是电信工程,所谓的“弱电”;研究生跨专业考的电气工程,名副其实的“强电”。 最近看书看论文发现,无论是高压开关,还是低压电器;无论是电力设备提高自身性能的要求,还是为了适应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我感觉出来一种趋势,就 是由纯电气类电器向电子类电器 的转变。好多论文和新闻都提到要集成现代控制理论、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也不乏传感器、微处理器、控制、检测这些我熟悉的字眼。 我感觉强电和弱电糅合在一起已愈发是一种趋势。我国电气工程下属的五个二级学科均以强电为主,而美国的电气( EE )下属十个二级学科,凡是与电有关的学科都归到 EE中。这至少是一种提示,把强电和弱电完全割裂开的观念不太科学。我曾经觉得自己很处劣势,专业课上跟其他本科就学强电的同学差很多,现在觉得自己多少 在 弱电 上 还是有点优势 的 。 如果 我 能 重构深化 本科知识,再把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学好 学透 ,强电与弱电结合,自己还是具 有一些 竞争力的。 以后在选择课题时,也 可以不 禁锢在 强电或弱电 的框架中 ,有 需要有机结合的 新方向也可以随时挑战。
4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4无人机遥感博士后招聘,请大家推荐或转发!
guijunyang 2014-2-12 13:24
2014 年博士后招聘 研究方向: 无人机多遥感器观测及育种信息获取。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国外育种突出特点是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田间性状的采集,快速获取育种材料的形态、组分、品质、病虫害等性状信息。我国育种主要依赖于经验育种,性状参数的获取大多依靠人工观测 , 导致整体育种效率较低。研究适合无人机搭载的多遥感器观测平台,实现作物性状信息快速高效获取,为大规模育种提供信息支撑。 隶属项目、工作时间与待遇 : 863 课题《基于轻型无人机载高分辨率遥感的规模化作物育种与养分管理研究》。工作期限为两年,如需要可适当延期。享受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规定的博士后待遇。博士后出站考核为优秀者,可双向选择留所工作。 招收条件: 1. 本硕博均为“ 985 ”、“ 211 ”或知名院所毕业,年龄一般在 35 周岁以下,具有光学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背景。已经或近期即将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 2. 具有较强无人机、航空遥感研究经验,具有良好的光学遥感器研发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编程开发能力; 3. 博士期间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 2 篇以上; 4.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工作交流英语听说水平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联系人: 杨贵军 ( 遥感技术部 ) , 010-51503647 ; EMAIL:yanggj@nercita.org.cn 部门介绍扫描微信二维码 \ 个人相册 单位网站: www.nercita.org.cn
6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I、核心期刊的前世今生
MogoEdit 2013-12-20 10:45
一直想科普一下图情专业中的这些检索工具,简单介绍它们主要用来干什么的,那些评价功能又是如何越来越发扬光大起来的。当年没有数据库的时候,科研人员包括图书情报服务人员要从那些期刊中找到与研究相关的文献比现在可困难多了,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二次文献的检索期刊,它们把分散在不同期刊中的相同学科或主题的文章集中报道,标出来源以便循着检索期刊的线索可以找到原文。当时几个最著名的检索期刊EI、CA、SA、SCI,其实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有明确的学科界线,比如EI主要收录工程类的文献,纯理论性的文献是不收的,CA收化学化工相关的文献,SA的四个分辑也有明确的学科范围,A辑:物理文摘、B辑:电气与电学、C辑:计算机与控制、D辑:信息技术,而SCI则除了揭示文献间的引用和被引关系外,在学科上也是偏数理化生理论性文献。这种学科特点其实一直到现在还留着影子呢,不少工程类学科的学者经常会抱怨以SCI作为成果评价依据对他们的不公,因为被SCI收录的工程类期刊还是占比相对较少的。但从信息检索的角度看,这样的学科划分更有利于文献的收集和利用,特别是没有电脑和数据库的情况下,检索工具要兼顾收集文献的全面性与检索的效率。这些检索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时候是经过筛选的,如EI的收录原则是对工程类研究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所以对来源期刊中的论文还要进行再次选择,一些专题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和参考价值不高的短论文、报道类文献都不收,SCI则对入选的期刊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入选的期刊都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引文规范。稍早时候,被这些检索期刊选为源期刊,对期刊来说算是一种荣誉,至少从某个角度说明期刊的质量相对较高,这一点基本可算是期刊界和图情界的共识,因为图书馆在采购期刊的时候,该刊是否被某个检索期刊收录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再来看看核心期刊是个什么概念。这在开始的时候是图书馆采访人员提出的一个概念,因为期刊的特点,有些期刊专业面比较窄,有些则比较宽泛,而大多数某研究方向的学者都愿意把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期刊上,这样更能实现同行间的交流,所以,图书馆在采访某研究领域的期刊时,便会按期刊收录该专业文献的情况画几个圈,最中心的期刊收录了该领域的大多数文献,便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当然,这个圈可大可小,如果核心圈的百分比为60%,也许20种期刊就差不多了,核心圈的百分比如果是70%,也许就有40种期刊了,第二个圈为相关圈,能包含该领域大概95%的文献。图书馆一般能把某学科相关圈内的期刊都采购了,就算基本收全了该领域的相关期刊了,因为剩下的那5%的文献也许分散在数百种期刊内。所以进入核心期刊圈的期刊其实都属于专业比较明确的,一些综合类、交叉学科类的期刊大多不会进入核心期刊圈,只能进入相关圈内。当今如此著名的《Science》、《Nature》这样的期刊估计都不能进入某学科的核心期刊圈,当然它们可能进入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相关期刊圈。类似大学学报之类的综合性期刊也不会成为核心期刊,除非一些专业院校的学报。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SCI、EI、核心期刊,这些在评价期刊的时候可以作为重要依据的东西,不仅图书馆的人在应用,科研管理人员也拿来用了。当然,在基数比较大的时候,被这些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引文数等等,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机构的科研情况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用它来评价一个人、一篇论文的质量,那一定是不靠谱的。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图情界的人还是很高兴本专业的成果能有更广阔的用途的,但深谐此中原理的图情人士很快发现一些评价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只看影响因子的话,不同学科间影响因子相差是很大的;只看被引的多少也难反映文章的质量。可科研管理人员接受这些意见的结果是又弄了什么期刊分区、TOP期刊等概念。而所有这种做法的前提其实都是在“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好论文”这个概念下的,甚至期刊有多好便等于论文有多好,这才有把发表Nature或Science论文的事情作为新闻来报道的,其实从科研的角度看,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论文完全不是一件值得报道的事情,只有某研究有什么重大意义和价值,比如解决了某难题,有新的创造发现等等,才是一件应该报道和介绍的。 在这过程中,SCI、EI以及核心期刊本身也开始凌乱了,逐渐背离了它们最初的目标,而更多关注论文的形式和期刊的质量,并以数据库的评价功能作为主要的卖点,这一点WOS数据库表现尤甚。而检索工具的专业特性却不断淡化,现在可以看到SCI也收录许多工程类的文献,而EI更是大量收录了基础科学的文献,专业性却越来越模糊了。核心期刊更是出现了“综合类核心期刊”的概念,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我有很长时间都困惑着,后来学习了“与时俱进”这个词,才让自己慢慢适应起来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个人分类: 英文论文修改|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旁听“2013(第三届)中国未来网络发展与创新论坛”有感
liuzhanxiong 2013-12-17 23:11
毕业论文想写信息技术哲学方面的,却不知道具体做哪方面,智能手机?云计算?大数据?还是?昨晚去读书会的路上看到2013(第三届)中国未来网络发展与创新论坛的海报,很是感兴趣,却沮丧的发现报名截止日期是 10号,赶紧拨打联系电话想补报名,却怎么也打不通,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记下了会议地址。 因不知地址具体在哪儿,今天一早赶到校门口就直接打车奔了过去。到了会场的报到处,主动出示学生证,让人家验明正身,表明来意,恳请给以旁听机会。会务人员很痛快,当即准许旁听。喜出望外,很是感谢。 第一位发言的是工程院刘韵洁院士,也是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院士针对互联网由于网络结构不灵活,不能适应不断涌现的新业务需求,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产业价值链难以为继;以及流量飞速增长,网络难以适应海量信息传输需求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出解决思路。 个人认为,刘院士的思路是建议网络运营商优化网络结构,实行差异化战略,提供个性化服务。报告完毕后我求教了一个问题:除了技术层面的举措,能否双管齐下,也从社会层面给出一些对策,比如引导、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等,这是否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刘院士虽然给了否定的回答,但我始终认为单一因素的解决思路是不全面的,可能是被科技哲学的学科范式毒害太深了吧,尤其是科技与社会的,呵呵。由于不甘心,趁茶歇的时间又跑去专门向刘院士当面求教,刘院长让我举例证明怎么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时竟想不出合适的例子。下午会议快结束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自认为很经典的例子,就是论文。哈哈,都是学术圈的人,对这个问题肯定都“感同身受”。网络流量激增过程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复信息太多,占用了带宽和存储,中国知网的论文估计要数以亿计了吧,但其中真正有价值、有创新的有多少?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的毫无新意的重复之作双有多少只?不言而喻吧。如果改变对学生发文章的硬性要求,改变职称评定的指标体系,减少论文的比重,这一问题应该能得到改变。当然,任何解决方案都会引发新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这不是一条可行之途。再者,用户每天通过微信、微博等发送大量数据,但这些海量信息如周国平在评论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文章《把我们自己娱乐死?》中所说“其中绝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既不能回答我们的任何问题,也不需要我们做出任何回答。”比如,某某今天做了什么吃的,买了什么衣服,去了什么地方,心情如何等等。如果我们能引导人们少发、或不发这些价值很低甚至毫无价值的信息,不一样可以缓解带宽紧张的问题吗?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存在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吗?信息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按百度百科的说法,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这样武断的减少用户的个人爱好,是不是一种霸道甚至独裁? 第三位发言的是澳大利亚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中心澳大利亚科技园实验主任Aruna Seneviratne 教授,他的发言有关智能手机,是我最感兴趣的,可惜没有抢到提问机会,直到下午才找到机会当面求教了他一个问题。让人激动的人 Seneviratne 教授的看法竟然跟我不谋而合:鉴于智能手机的高度的集成性与融合性,它会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网络设备。至于智能手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这个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Seneviratne 教授的回答是“I don ’ t know.” me too. 第四位是麻省大学教授、NSF未来互联网项目ChoiceNet负责人Tilman Wolf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未来网络体系创新的经济驱动》,典型的科技与社会的题目,呵呵。感受最深的是国外的研究模式,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相关人员在一起研究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突破学校局限,做出最优决策。有幸获得提问机会,求教Wolf教授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变得免费,ChoiceNet中的“economy plane”如何持续盈利?Wolf教授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总要有人付费。英语太差,当时没听太明白,直到趁午饭时间向他进一步请教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用户免费,可打广告的人要付费,即使国家的完全免费的公共网络服务,也是由纳税人付费的。原以为,同等条件下用户肯定选择免费服务,除非没有免费服务。怪不得当时提出问题大家都在笑呢,原来是我的这个问题太愚蠢了,呵呵。 最后发言的依次是来自联通、移动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的代表。三位发言人都说到了OTT(Over The Top,通信行业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典型的OTT如微信、AppStore、Skype、Google Voice等。),多少还留有对对微信咬牙切齿的入骨之恨。微信等OTT占用了大量带宽,却不交纳费用,对运营商而言自然也不可能产生任何利润,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功能上存在替代,大家发短信的次数减少了,更减少了运营商的收入。所以前阵子才有一帮所谓专家充当这些垄断集团的打手鼓吹叫嚣“微信收费”。对于这件事,本科时的一位老师话最得我心:“既然短信收费,微信就应该收费。”真是神骑的砖家!为啥不是微信免费,短信就该免费啊!我此刻的心情无法表达。只能省略一万字。 为了应对挑战,移动推出了飞信,电信推出了易信,但个人感觉,论使用率和用户粘性,恐怕哪家也比不上QQ,庞大的用户量是QQ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微信由于采取和QQ一个号码两个应用的策略,必然吸引大量用户。但是微信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耗电,电池续航能力是智能手机的硬伤,运营商不利用这点扬长避短实行短信免费挽回用户,反而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也推出同类业务,似乎不是很明智。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我们已经错过了两次能对民族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工业革命,每忆斯失,岂不痛哉?! 现在好不容易赶上了信息时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些信息业的垄断利益集团却凭借垄断地位,收取高价,大肆攫取超额利润!极大的阻滞了信息商品的大众消费,阻滞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阻滞了国民信息力的提升,进而极大地阻滞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觉得与其保护几个企业,不如适当放开,让最广大人民切实享受到真正经济实惠的信息服务,以有效提升整个民族的信息力,为信息时代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存量。 总体而言,旁听这次论坛学到很多东西,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尤其是增加了对相关信息技术现状和趋势的了解,有利于弥补自己对信息技术空发议论甚至胡发议论乱发议论瞎发议论的缺点。更深切感觉到,技术哲学中荷兰学派倡导的经验转向是很有见地的,人文学传统应以工程学传统为基础,工程学传统则应以人文学传统为指导,两者更应该相互借鉴、融合,而不是彼此相轻。 再者就是加深了对智能手机的思考,智能手机是主流通讯工具、是高度集成的智能终端,是移动互联网,是第五媒体,是普适计算的关键设备,是…… PC电脑之父、IBM首席工程师马克·迪恩认为:“在重要性方面,PC机已经被手机取代。PC机的未来命运将会像曾经的打字机一样。”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也明确指出“尽管我们仍旧在使用个人电脑,但是它们已经不处于文化的中心位置了。对很多人而言,他们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等等,来完成从前由个人电脑所处理的很多事情。但并不能因此就说PC机已经死了,它只是处在消亡的过程中,被其他东西所替代了,正如同我们现在仍旧可以骑马,但马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样。”所以,智能手机是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可选择的研究对象吗?如果是,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都可以研究哪些问题?如果不是,为什么?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是什么? 困惑…… 思考……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那点事——简评校长、老师轮岗的观念
热度 1 szf8641 2013-11-20 11:5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对教育问题做了要求和规定,具体的可以看看附录部分。看到这,个人感觉完全是一种意淫的东西,喊喊口号,说说理想,有人说完全这次是政府行为,应该没问题,但这个控制房价的事也是说了好些年了,咋就不见来真格的呢。 早上还看到了一个教育报上的消息,说现在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据了解,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拟到 2017 年底完成全国 1000 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前段时间下学校去调研,给一群老师进行培训,各种情况都是有的,不会连接无线网络的有,不会简单安装软件的有,挺佩服的是现在还有老师用的系统是 windows2000 的操作系统, 1000 万人培训,可能也就找一些专家学者去说一些一线教师根本听不懂的东西然后培训学校还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一不满意给你个差评,下次培训场地就没你培训高校什么事了。人数是上去了,但结果怎样,那就不知道了。 二者归一,换老师也好,换校长也好,这些都是做的表象给大家看,要真正实实在在地想要改变教育,有本事那就让学校的老师能够解放他们的生产力,能够有时间学习学习,能够让所有的老师都能发展,城市老师于农村老师换岗,说好听了是帮助农村的孩子,其实也就是对农村老师的不信任,那是不是把这些不被信任的老师放到城市就没问题了,“祸害”了城市的娃就不是娃了。换校长如是。换老师和换校长根本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正不合格的校长应该是直接下马,而不是换个地方,那就好像一个骗子,在这个地方骗完换个地方还可以从头再来,提高校长领导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观念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这个想法猜想可能是某些坐在办公室认为的人想的理想化东西,这就好像说中国崛起,中国真的崛起了一样。 还有考试这个事,这是一件很令人蛋疼的事,有人说取消了好,有人说留着也不错,考试本身没错,错的是大家太把考试当回事,并且对谁都不信任,哪个学校弄得一些自主权,首先大家都会怀疑的眼光去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我们可以怀疑和验证其中的不公正部分,但不要绝对化,要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可以相信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尊重自身荣誉和集体荣誉的一个氛围,监督机构要切实做到监督,发现问题能够公正处理,形成好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上得到发展,教育研究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整天开会就给出乱七八糟指令的,教育是个不断变化着的东西。 校长干好校长的事,老师干好老师的事,不要丢弃孩子们就好了。 附录: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1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数据时代,我诚惶诚恐的拥抱
热度 14 Ydavid 2013-10-28 02:08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让我们拥抱大数据时代。 ---- 题记 这几天拜读了维克托·迈尔的《大数据时代》,感慨颇多,技术引领我们进入数据时代。数据存储、分析能力的提高大大改变,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已经完完全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便捷的翻译、便捷的输入、新产品的推荐等。大数据已经成为学术界、业界关心的热切关心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模式、管理模式都尚且未知。本文在梳理大数据的学术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关系,大数据内涵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并尝试对大数据在学术界和业界的发展进行预测。 实验室今年申请的自科基金,或多或少与大数据相关,虽然从技术角度刻意削弱了大数据的内涵,但是从评审意见看出大数据作为亮点被指出,说明学术界对大数据的重视。大数据虽然在互联网行业中如火如荼的被讨论着,基于笔者的既有知识,大数据原本是描述生物学领域下对于基因序列检测所获取的大量的、高速数据,《 Nature 》在 08 年发表专刊对大数据进行讨论,而 Lynch 则从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中提出科学数据是大数据的一种,提出了数据价值的时间耗散现象。由此看书,大数据起于生物科学,而兴于互联网。无论是 Google ,还是亚马逊,都记录了大量广大网民日常行为,构成大量数据。对于大数据应用的文章, 哈佛商业评论 上的文章 Strategy Competition Big Data: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为大数据的商业变革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数据将互联网的个性化商业服务向个人化推送,企业将能更有效的刻画用户偏好,为客户管理管理、产品推荐都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撑。然而,就目前为止,学术上对大数据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定性分析角度,尚且缺乏实证和计算科学上的研究,大数据的关键属性尚未可知,笔者认为学术界满意开展对大数据的研究原因有二:首先,满足大数据的特性的数据集难以获取,既有定量研究都是基于样本数据;然而,学术界实验的计算能力不够,面向大数据的算法以及应用更多出于企业摸索阶段。《大数据时代》给出的多个案例都证明了大数据的可用性,但是这些案例也都是利用大数据去解释企业行为及得到的效果,直接基于大数据概念下的应用尚未可见,其根本原因是满意界定何为大数据。笔者较为同意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的定义,大数据不在于数据之大,而在数据的总体,其本质在于利用数据总体而非数据样本去分析数据。大数据带来三个方面的改变:追求总体数据、追求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追求混杂行而非精确性。对于大数据特征的分析,笔者非常同意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提出的 4V ,规模巨大 (Volumn) ,形式多样 (vary) ,高速产生 (V??), 以及潜在价值 (Value). 大数据提供了从个人化层次以及宏观层次两个层面的数据描述。 笔者认为大数据是对云计算的延伸,云计算是大数据简单地应用,前几天关于云计算的多见于云存储以及云音乐等简单应用,但云计算为大数据准备好了技术,实现数据统一,数据共享,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进一步延伸,更加关注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应用思维。笔者同意《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是数据、技术和思维三国鼎立的时代,而大数据时代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数据拥有者、数据中间商等成为新的商业宠儿,对商业模式的巨大冲击,利用大数据预测消费者行为都是大数据的商业内涵,企业有机会更为准确的服务消费者。虽然《大数据时代》提出相关关系在大数据的重要性,但将相关关系至于大数据内涵尚需要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因果关系仍然处于数据分析的核心,大数据概莫如是,原因有二:相关关系的本质是因果关系链;二,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基于因果关系的积累,而非相关关系的发现。当然,书中对于是什么的观点无可厚非,问题解决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即可,对于为什么可以因为效率而暂放一边,但是因此放弃因果关系还是不妥当。 由《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发展的关键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的获取,如何合理、有效、快捷、有柔性的获取支持现在以及未来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集仍然是问题,其中包括,数据获取的合法性以及数据设计问题,获取之后的存储相信在存储成本下降,非关系型存储技术的发展将不是问题。然后是大数据的分析问题,有效的分析技术仍然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虽然 google 利用检索词预测流感爆发是大数据的成功应用,但是通用的分析技术,降低分析硬件需求仍然值得讨论, SaaS 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渠道,但是如何实现数据分析仍然是个问题,现有 MapReduce , Hadoop 等系统本质上是治标不治本,大数据碎片化的过程中必然数据大量数据关联。笔者认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分析技术应用在大数据集,使之能够处理大数据。而《大数据时代》中提出的简单算法在大数据集下显示出比复杂算法较优的效果的现象,笔者更多认为是复杂算法在现有硬件条件下无法有效进行计算,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推荐《黑镜》给大家去看,这里有对于大数据道德的深入思考,不再赘述。
个人分类: 读书|12489 次阅读|28 个评论
2013国际信息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
ZSHuang 2013-10-19 20:53
金秋时节,江苏科技大学迎来了她的建校八十周年华诞。来自澳大利亚、荷兰、瑞典、葡萄牙、日本、英国、中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23 名作为特邀嘉宾与江苏科技大学的近200 名师生共聚一堂,参加了2013 国际信息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这个高峰论坛于2013 年10 月16 日在江苏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黄智生教授担任这个高峰论坛的联合主席。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直教授担任高峰论坛的组织委员会主席。 上午九时,王直教授首先致高峰论坛开幕辞,并逐一介绍了特邀嘉宾。论坛联合主席王建华教授用流利的英文致欢迎辞。上午的特邀报告由论坛联合主席黄智生教授主持。来自瑞典Dalarna 大学的William Song 教授作了题为Big Data versus Semantics 的报告,对大数据及其语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来自澳大利亚的世界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张成奇教授作了题为BigData Related Research Issues and Progress 的报告。他的精彩的报告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东南大学的漆桂林教授作了关于如何使用MapReduce 技术进行语义数据推理的报告。瑞典Dalarna 大学的Johan Håkansson 教授介绍了如何对网络结构复杂性进行分析来确定公共服务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大数据的实用化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澳大利亚Victoria 大学的何静博士介绍了如何针对多时间序列中的语义异常性进行分析的技术,并展现出如何用于手术麻醉过程的安全性监测。 下午的特邀报告由论坛组织委员会主席王直教授主持。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RonaldSiebes 博士作了一个关于语义网技术的生动的基础性介绍报告,使得在场的许多学生对这个新兴技术产生了兴趣。浙江大学的陈华钧教授的题为BigData meets Spatial Computing 的精彩报告让人们看到了空间大数据处理的重要价值。英国阿伯丁大学的JeffPan 博士报告了语义数据推理的四大特征,让人们耳目一新。武汉科技大学的顾进广教授介绍了基于语义技术的合理用药系统,让人们看到了使用语义技术进行医疗辅助决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应用实例。来自澳大利亚的李雪博士的题为SocialMedia Social Network Data Analytics 的报告,生动地分析了网络上的霸凌问题,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DavidBatista 介绍了如何对网络资源中与位置相关的信息进行抽取的技术。英国牛津大学的ChristianSchallhart 博士介绍了如何使用DIADEM 系统进行全域信息抽取的技术。来自澳大利南亚昆士兰大学的李燕博士介绍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麻醉监控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刘庆华博士代表东道主江苏科技大学作了基于语义技术的路标管理系统的报告,展现了语义技术的一个新应用。 高峰论坛一直持续到下午六时。来自日本前桥技术大学的钟宁教授终于克服了东京台风所引起的航班延误的困难,在最后一个时刻赶到会场,作了关于“智慧作为服务”精彩的报告。 在这短短一天的高峰论坛里共有15 个高水平的报告, 内容丰富,安排紧凑,为参会者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每个报告只有25 分钟的报告时间,其中还包括了大约5 分钟的讨论环节。每个报告都引起了一系列深入的提问和热烈的讨论。与其他高峰论坛不同的是,这次高峰论坛没有对报告人的简历介绍。所有的报告都是直奔技术主题。不管是世界级著名的科学家,还是年轻的后起之秀,展现给大家只是各自报告的技术内容。大家通过报告的内容来脚注各自的学术水平,而不是通过各自以前所取得的任何学术成就, 这成为了这次高峰论坛的一个特色。
8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国际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高峰论坛(独家新闻)
热度 2 ZSHuang 2013-9-29 15:45
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长范德兰先生率领代表团于 2013 年9 月25 日到28 日访问北京市。 为此,阿姆斯特丹投资局、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北京市商务委员共同主办了2013 年国际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高峰论坛(2013 Sino-DutchForum on ICT for Smart City) 。 这个高峰论坛作为阿姆斯特丹市长访问北京的重要活动之一,于9 月27 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举行。来自中国及荷兰等国家的专家,教授,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大学的老师和研究人员等前来参加,总的参会人数超过一百六十人。 举办这个高峰论坛的目的在于促进阿姆斯特丹市与北京市这两个国家的首都在智慧城市及其信息技术方面的科技合作,为两个城市的学术界,企业界及其政府组织提供一个面对面讨论合作计划与构想的机会。 这个高峰论坛在上午十时开始。阿姆斯特丹市长范德兰首先为高峰论坛致欢迎辞。他高度评价了荷兰和中国在智慧城市技术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期待着两国的专家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接着,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黄智生教授主持了北京工业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教授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校长ReneSmit 先生在这个合作协议上签了字。阿姆斯特丹市长范德兰先生,北京商务委员会的王卫平先生以及这两个大学的代表见证了这个签字过程。签字仪式之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ansAkkermans 教授作了题为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技术的专题报告,为这个合作协议框架提供了进一步的构想信息。 上午的其他三个报告都是围绕着介绍荷兰的信息技术及其投资环境而展开的。Interxion 企业发展副总裁Wouter van Hulten 先生介绍了阿姆斯特丹的云计算枢纽。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纪维德先生(GuyWittich )介绍了荷兰的投资环境。他提到了几乎所有的荷兰人都掌握至少三种语言,多数人都掌握五种以上的语言。他自己用他那一口流利而地道的中文让在场的许多中国人为之惊讶,这也为荷兰人卓越的语言能力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华为技术荷比卢执行董事辛文先生作了题为中国ICT 企业如何在欧洲做生意的即席演讲。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经验告诉大家,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具备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而非常吸引人的城市。 高峰论坛的下午的一系列报告是围绕着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而展开的。首先发言的是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Frankvan Harmelen 教授。这位语义技术的世界顶级专家介绍了语义技术如何用于智慧城市。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荣建教授介绍了北京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是这个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的核心主题之一。 神州数码副总裁工程院院长谢耘博士介绍了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计划。这个中国信息技术重量级企业的顶级专家的发言为这个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增添了光彩。飞利浦公司的AndreKabel 介绍了智慧城市的智慧照明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下午的茶歇之后,国际WIC 研究院的钟宁教授作了题为智慧服务技术的专题报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许斌教授介绍了通过专家构造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城市本体,这为Frankvan Harmelen 教授的报告提供了语义技术用于智慧城市的又一个具体的范例。感知中国集团销售总监纪博超博士用流行的英文作了题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报告,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物联网技术用于智慧城市的出色的成就。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组织(AmsterdamSmart City) 的Vivienne Bolsius 女士作了题为城市作为开放平台的报告。她开头的中文介绍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她生动地介绍了阿姆斯特丹的一系列智慧城市的应用为高峰论坛带来了高潮。高峰论坛的最后报告人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ansAkkermans 教授。他介绍了将在明年开始的欧盟重大研究计划Horizon2020 ,为在智慧城市技术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感兴趣的中国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具体资料,引起来广泛的兴趣。 毫无疑问,在北京举办的这样一个国际智慧城市的高峰论坛必然会促进阿姆斯特丹市与北京市这两个首都城市在智慧城市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建立全面深入的国际合作关系,也必将造福于我们的两国人民。
个人分类: 魂系故土|949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举行换届会议
pengf 2013-9-6 13:3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与2013年9月4日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举行了换届会议,来自北京、哈尔滨、广州的与会代表43人参加了会议,第四届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会忠做了工作报告,副主任沈萍、胡天跃主持了换届选举工作,蔡晋安当选新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会忠、沈萍、胡天跃、彭丰林当选副主任。
个人分类: 学会活动|3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缩微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热度 2 libseeker 2013-8-12 10:15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加速了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读到一段关于缩微技术文字,引起了笔者对缩微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的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早在1839年就出现缩微技术,后来大量用于图书馆。美国纽约时报社1973年就不保存报刊原本了,他们已将1851年以来的报刊全部制成了缩微品保存。美国的图书馆已不保存五年前的原本期刊,而将期刊制成缩微胶片或胶卷保存。”(见:黄宗忠编著.图书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231)黄先生的书是1988年出版,2001年为第8次印刷。我急切的想知道缩微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他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我不了解,我未实际接触过,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甚广泛。因为当前国内许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馆藏急剧增长,为存储空间问题伤透脑筋。我不清楚美国的图书馆当前是否仍在应用缩微技术缓解馆藏存储压力。假如期刊可以那样处理,其它的图书等亦可以这样处理。好些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亦可以这样处理,尤其是关于知名专家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这样处理太有效了。其可行性如何呢?我将信将疑。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到了以下信息。 缩微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综合性强且技术成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起源于1838年英国摄影师丹赛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寸的缩微影像,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 使用照相技术,将图书报刊等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些载体在感光材料上拍摄成缩微影像的复制品,又称缩微品。记录在缩微胶卷上的缩微影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在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图书报刊的缩微型,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可以大量节省书库面积,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便于复制,便于转移,储存方便,销毁也容易,但由于必须借助于阅读机才能阅读,所以使用不普及。 缩微技术进入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从1948年北京图书馆引进缩微设备开始,全国各地省级图书馆拥有缩微设备,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公共图书馆装备了缩微设备,建立了图书馆的缩微技术队伍。 使用缩微胶片优点:便于按目整理、归类;便于查找、检索;能够方便迅速地得到所需要的资料;有些复制品反而比原件还要清楚;节省人力和时间;遇灾害时,容易转移;缩微品的记录可以长期保存。缩微技术作为存储技术存在的不足:尽管缩微技术作为档案存储技术的有点比较突出,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它自身存在的不足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缩微品检索速度慢,属线性检索,在信息的编辑、处理、随机存储等方面不方便,资源共享性差;“用一件提一盒”的现象很普遍,影响了档案利用的安全保密性。保存条件要求高,不便于信息传递等。传统缩微技术及缩微品的这些弱点,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和应用。 笔者以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缩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扬长避短,有所作为。比如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异地容灾方面,当前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图书馆重要的文献信息,利用缩微技术做两套以上是一种解决方案,这样保存下来的信息有其可取之处,具备档案史料价值,相比常规的数字化扫描技术,其“失真”成分也许会少一些。如果能有效缓解存储压力,比如采用缩微技术处理图书馆大量的低利用率文献,那其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 缩微技术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4151.htm 2 缩微技术应用:情报、图书馆、档案、银行、印刷 http://wenku.baidu.com/view/8a12f3d128ea81c758f5789f.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703 次阅读|6 个评论
生物信息学培训研讨会( 厦门 北京 杭州 上海 苏州)
热度 1 xupeiyang 2013-7-23 07:35
一、背景 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产生了海量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的数据(包括各类常见和罕见变异、insertion/deletion, CNVs, RNA-seq, mRNA-seq, methylation-seq and Chip-seq),统计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是当前研究多基因复杂疾病易感性,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疾病防治与药物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并将成为我国基因组医学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复杂疾病是由多基因,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些基因和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或者更广泛地说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生物网络。正是这些复杂网络的变异引起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工具是统计遗传学和计算系统生物学。 统计遗传学运用遗传学与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归纳整合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数量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分支学科内容,涉及遗传连锁分析、遗传关联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分析等众多内容。特别是随着Illumina,ABI 等公司新的测序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深度分析将成为多基因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关系和基因定位研究的主要方法。 然而,针对这种全基因深度测序数据的分析,统计遗传学面临着巨大挑战和革命性变化,本讲习班将提供标准多变量分析到功能数据分析、独立取样数据到非独立取样数据、低解析度数据到高解析度数据、单个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变异到多个整合基因组/表观基因组数据分析的全套解决方案。目前,国际上在该领域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进展很快,本次讲习班的目的就是为中美统计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计算系统生物学家、从事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的专业人员、生物信息科学工作者、研究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并为今后的项目交流和相互合作创造条件。 二、会议主题:统计遗传学与基因组学 We recognize that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have raised expectations for new genomic and epigenomic knowledge that will be translatable into novel therapeutics and insights into human health issues. However, immense biomedical complexities obstruct clinically valuable discoveries hidden under the deluge of high dimensional data and extensive analyses. To develop new analytic paradigms and nove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sequence-based genomic and epigenomic data analysis needs to overcome the serious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paradigm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genomic and epigenomic data analysis which has mainly been designed for microarray data. We will also need to confront the great challenges of genomic and epigenomic data analysis raised by 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By this workshop, we will gain insights of the statistical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analysis and foster discussions about the paradigm shift in genomic and epigenomic data analysis. The presented concept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will open a new avenue for the attendee on the analysis of genomic and epigenomic data generated by the NGS. 三、会议日程 2013年11月3日 会议注册报到(全天上午8:00-23:00)地点: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生命科学学院 2013年11月4日 上午:开幕式主题发言、特邀报告(金力) 1. Association studies for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1) Qualitative trait (Mo-Miao Xiong) (a) Study desig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Candidate gene, GWAS and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Yin Yao) (b) Group test with NGS data and demonstration with real data (Yin Yao) (c) Funct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based statistic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2) Quantitative trait (a) Linear regression for QTL analysis in nuclear families (Yin Yao) (b) The functional linear model for QTL analysi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c)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QTL analysi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专题:统计遗传学理论方法培训与研讨 1.复杂疾病基因定位中的连锁分析方法及fbat/pBAT上机实习(YinYao) 2. 群体基因组学与基因定位研究(徐书华) 2013年11月5 日 上午: 特邀报告 2. Interaction analysis for HGS (1) Qualitative trait (a)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interaction analysis (Yin Yao) (b) A nove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interaction analysi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2) Quantitative trait (a) Traditional regression for interaction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traits (MoMiao Xiong) (b) Functional regression for interaction analysi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专题:统计遗传学理论方法培训与研讨 1.群体遗传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何云刚) 2.人类群体中正向选择信号的检测(汪思佳) 2013年11月6日上午:厦大主持 特邀报告 3. Pathway analysis for NGS (a)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pathway analysis (Mo Miao Xiong) (b) New methods for pathway analysis with NGS data (Mo Miao Xiong) 专题: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进化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谷迅) 2013年11月7日 上午:厦大主持 特邀报告 4. Family-based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RNA-seq data analysis (1) Family-based association analysis: from candidate gene to Gwas and NGS (Yin Yao) (2) Family-based association studies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with NGS data (Momiao Xiong) (3)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Mo Miao Xiong) (4) Co-expression networks (Mo Miao Xiong) 专题:上机实习,等位基因表达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屈会起) 理解复杂的转录组:从头到尾(倪挺) 2013年11月8日 市区生物多样性考察 2013年11月9日 代表离会 四、特邀报告人 1. 金力 , 博士、复旦-浩青特聘教授。1985年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本科毕业;1987年复旦大学遗传所遗传学硕士毕业;1994年获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科学/遗传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和研究生院),兼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共同所长,教育部现代人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是德国马普学会外籍会员。现为《人类基因组学》(英国)主编、《人类遗传学杂志》(日本)和《中国优生优育》(中国)副主编、《人类遗传学年刊》(英国)、《人类生物学》(美国)、《突变研究》(美国)、《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国)、《中国生物学前沿》(中国)、《人类学杂志》(克罗地亚)等杂志的编委。并任上海市人类学会理事长和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旦大学校长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遗传学及遗传流行病学(心血管疾病、风湿病、肿瘤等)、计算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中国人基因组SNP单倍型图谱构建及其开发应用”、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生物系统网络及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学术刊物如《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等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9900余次。 2. 熊墨淼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终生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美国Georgia大学统计学专业博士,美国Southern California大学博士后。国际著名统计遗传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学。在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模型、遗传网络构建等方面成绩显著,为 IASTED/AC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science 副主编,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编委, Recent Patents in DNA and Gene Sequences 顾问编委,并 在《PNAS》,《Am J Hum Genet》, 《Genetics》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奖多项。 3.Yin Yao ,教授,博士生导师。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学博士,法国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所博士后。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oomberg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副教授,现为美国NIH精神疾病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一致从事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 “Gene-gene interac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IH/NIMH);“Pharmacogenetics in Tourette Syndrome”( NIH/NIMH),“Genetic of Hodgkin’s disease” ;“Pharmacogenetics in Tourette Syndrom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Genetic of Hodgkin’s disease” 等10余项NIH课题,具有丰富的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关联分析工作经验,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4. 卢大儒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医学,斑马鱼遗传学,人类遗传学, 基因治疗。发表SIC论文70余篇,获奖30余项。兼任中国第六届全国科协委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内分泌与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实验生物学报、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和突变癌变畸变杂志编委等职。 5. 谷迅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爱亥华洲立大学遗传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奖多项。 6 .纪志梁 ,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6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微生物学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科学系(计算生物学方向)理学博士学位。国际学术期刊《Protein Peptide Letters》和《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编委。主要致力于生物信息学辅助药物开发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高通量数据分析和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学研究与应用。先后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生物信息学与药物研发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如《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Nucleic Acids Research》、《Drug Discovery Today》、《Bioinformatics》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7 .徐书华 ,博士,现为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应聘担任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012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学术兼职包括: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上海市人类学会理事、菲律宾国家基因组中心(PGC)学术顾问、《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德国)编委、宁夏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徐书华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人类群体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研究混合人群的遗传结构、环境适应和基因定位策略。近5年在《Science》、《PNAS》、《AJHG》、《Genome Res》、《MBE》、《HMG》以及BMC和PLoS系列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 8. 何云刚, 博士,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2006-2008年在斯坦福研究院(SRI International)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8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申请人近年的研究工作着重于基因组多态性的群体遗传学, 计算基因组学和疾病研究中的计算生物学问题。 9 .汪思佳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毕业,获英国杜伦大学进化人类学硕士学位,英国伦敦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及美国麻省理工-哈佛博德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通过全球招聘,被中德联合专家组选为马普Paul Gerson Unna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加入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主要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发表在Cell、PLoS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杂志。 10. 屈会起 ,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多年从事糖尿病的人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多个新的1型糖尿病基因,并精确定位了一个决定内分泌胰腺发育的新基因RFX6。其新近对墨西哥裔美国人的糖尿病遗传研究揭示了影响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理。自2009年以来,屈会起担任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杂志(IF= 6.365)的副主编,并担任BMC Medical Genetics和其它数个遗传或糖尿病专业杂志编委。目前已在国际糖尿病和遗传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1. 倪挺,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学士学位,2000-2006年硕博连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于2007年获植物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基因组科学与政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2012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担任助理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12年受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并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主要从事真核生物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针对转录起始、过程调控、转录终止这三个核心环节,系统创建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的转录研究体系,特别是转录起始位点、反义转录体和多聚腺苷酸加尾的全基因组水平精确定位。在Nature Methods(一作), Nature Protocols(一作), Nature(共同作者), PNAS(共同作者, 三篇)等杂志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被Nature Methods、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杂志正面评述。系列成果为深入理解真核生物转录组的复杂调控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为研究细胞衰老及相关疾病中特征性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全新手段。申请13项中美专利,5项已获授权。担任科技部973计划课题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长远目标:通过揭示和研究真核生物转录组的多样性,了解高等生物基因调控网络,并为深入理解人类疾病(特别是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复杂性提供理论依据。 五、组织委员会 主任委员:金力 (复旦大学和中科院计算生物所) 委员:熊墨淼(复旦大学)、姚音(复旦大学)、卢大儒(复旦大学)、纪志梁(厦门大学)、徐书华(中科院计算生物所)、何云刚(中科院计算生物所)、谷迅(复旦大学)、汪思佳(中科院计算生物所) 秘书长:王义权教授(厦门大学) 六、联系方式 厦门大学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陈洁 通讯地址:福建厦门翔安区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生命科学学院 B305 电话:0591-2185631 E-mail: zzxwx@xmu.edu.cn 复旦大学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钱吉 王玲娥 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200433 电话:021-55664474 传真:021-65642426 E-mail: jiqian05@gmail.com 七、注册费汇寄 (1)银行汇款方式: 户名:复旦大学 帐号:中国农行五角场支行营业部033267-08017003441, 用途:论坛会议费 请注明:“统计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讲习班” 八、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九、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 十、协办单位: 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十一、会议时间: 2013年11月3至2013年11月9日 十二、会议地点: 福建省厦门市 会议注册报到地点: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黄朝阳楼 大厅 会议注册费: a.2013年8月31日前注册: 正式代表:2000元/人 学生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 1500 元 /人 b.2013 年 8 月 31 日后及现场注册: 正式代表:2400元/人 学生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 元/人 c. 会议注册费说明 注册费包含资料费、餐费。 8月31日之前通过网上( loca.fudan.edu.cn/sgc_main.html )注册交费的代表均按以上标准优惠。 代表的交通费、住宿费回原单位报销。 十三、住宿标准: 标准间价格:校内博士公寓100元/人、大嶝岛翔家精品酒店180元/人 金门湾商务酒店360元/人 乘车路线 : 1、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厦大翔安校区:约30公里,打车至高林居住区站(环岛干道),乘坐751路在厦大翔安校区主校门西侧站下车; 2、厦门站—厦大翔安校区:约31.6公里,乘坐快3线,在前埔枢纽站下车,步行至国贸新城站,乘坐751路在厦大翔安校区主校门西侧站下车; 3、厦门北站—厦大翔安校区:约40.3公里,乘坐790路至翔安文化中心站下车,步行至汇景广场站,乘坐761路区间在厦大翔安校区主校门西侧站下车; 4、厦门高崎站—厦大翔安校区:约39.5公里,步行至高崎火车站,乘坐942路(或651路)在国贸新城站下车,乘坐751路在厦大翔安校区主校门西侧站下车; 图1 机场到厦大翔安校区 图2 火车站到厦大翔安校区 图3 厦门北站到厦大翔安校区 图4:厦门高崎站到厦大翔安校区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2013 年5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09192.html “实用生物信息技术及应用”讲习班 | “实用生物信息学”研讨班 | 生物信息学Perl语言培训(零基础初级班) 数据分析与R语言制图专题研讨班 为推广生物信息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北京市计算中心生物部将于2013年8/5-8/9日举办《实用生物信息技术及应用》讲习班,特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静初教授为本讲习班主讲教师。欢迎全国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农林科学等领域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研究、开发和教学的第一线研发人员和青年教师、博士后和高年级研究生参加。本讲习班以上机实习为主、课堂讲授为辅,解决问题为主、掌握工具为辅,介绍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生物信息资源和免费生物信息软件,解决研究课题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欢迎学员带着自己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参加讲习班,边学边用。 【课程 内容 】 No 模 块 内 容 1 网络生物信息资源 NCBI免费书籍Bookshelf EBI网络生物信息教程Training Online NCBI文献检索和管理系统MyNCBI 基于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月报Molecule of the Month 基于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精选Protein Spotlight 2 常用生物信息数据库简介 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和RefSeq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UniProt 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和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 蛋白质家族、蛋白质结构域、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基因组浏览器和基因组注释系统Ensembl使用实例 小鼠、斑马鱼、拟南芥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数据库 植物转录因子、叶片衰老等专用数据库 3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Swiss-Prot序列条目详解 Swiss-Prot数据库序列条目中的一般注释信息 Swiss-Prot数据库序列条目中的序列注释信息 Swiss-Prot数据库序列条目中的交叉链接 4 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库搜索 UniProt数据库高级检索策略及应用实例 SRS综合数据库检索系统应用实例 NCBI数据库相似性搜索系统Blast详解 基于Windows和Linux的本地Blast安装和使用 5 常用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和软件工具 基于浏览器的大型生物信息分析平台WebLab详解和使用 系统发育软件MEGA及其在分子进化中的应用实例 分子模拟软件Swiss-PDBViewer及其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Linux的大型生物信息软件包EMBOSS简介 基于Java的桌面分析软件包Jemboss简介 6 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河豚鱼基因组序列片段及多药耐药基因MDR序列分析 豌豆叶绿体内膜蛋白PPF-1及其编码基因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 斑头雁血红蛋白序列、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分子演化 癌胚抗原结构分析和蛋白质结构同源模建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质和多肽分子序列和结构特征 植物特异转录因子SBP家族起源和演化 * 详见 http://abc.cbi.pku.edu.cn , 请自带 Windows 系统笔记本电脑。 【主讲教师】 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罗静初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中国节点负责人,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和BMC Bioinformatics等杂志编委。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7.11-1989.5 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和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研究,1991-99先后5次赴英国帝国癌症研究所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和数据库构建等研究。1996年起主持863、973、NSFC、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项目,主要从事比较基因组和植物转录调控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信息软件平台开发和生物信息数据库构建;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翻译《生物信息学概论》、合作编写《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等著作。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生物信息讨论会、讲习班。自2000年起,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实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生课程。 【 时间地点 】 2013年8/5(星期一)- 8/9(星期五) ,上午8:30-11:30,下午1:30-4:30,晚上小组讨论。 北京市海淀区丰贤中路7号北科产业3号楼北京市计算中心培训室 【住宿安排】 为保证学习效率,本培训班限定60人,讲习班为全体学员统一预订神州商旅酒店永丰店(准三星级),费用自理(双人标准间优惠价119元/天/人,单人大床间优惠价238元/天/人,含早餐)。宾馆地处北京航天城附近,离上课地点约3.5公里,每天两次专车接送。该宾馆为神舟集团新建直属企业, 2011年开始营业,免费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 【收费标准】 注册费:3000元/人,包括学费、资料费、午餐费等。 此培训班不享受优惠政策。 【 付费方式 】 现金、支票、银行转账、银行汇款 单位全称:北京市计算中心 账 号:0200151819100023937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丰支行 (请在汇款明细中注明“ 生物计算事业部 —— 学员姓名” ) 【 联系方式】 张利英 电话:010-59341771 手机:18618295767 邮箱: zhangly@bcc.ac.cn QQ:2814500767 员丽丽 电话:010-59341773 手机:18701529461 邮箱: yuanll@bcc.ac.cn 点击下载报名回执表 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 “基因组科学”(21期/总41期)研习班通知 开 班 时 间: 2013年8月23日至8月30日 上 课 内 容: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 上机实习内容: 1.基因组数据注释和分析; 2.核苷酸序列分析;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4.芯片数据的基本处理和分析; 5.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6.系统生物学软件实习-网络结构显示与分析。 随着众多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完成,生物学数据正在加速度增长。如何科学地分析和注释这些高通量数据,已成为生物学工作者急需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为您提供学术殿堂,请您参加我们举办的“基因组科学”研习班。这里您将可以听到于军教授(注:于军被《科学美国人》评为2002年度世界科学领袖)亲自主讲的基因组学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杨军、陈铭教授分别主讲系统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我们也将为您邀请经验丰富的胡松年等教授给您细说基因转录组的测定及分析、基因芯片、新一代测序等实验技术的关键事项。如果您正在从事研究工作并想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不妨来这里倾听浙江大学郑树教授、杨军教授、薛庆中教授分别述说在医学和农学应用中的经验和体会。 如果您想学习从互联网公共数据库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您更应该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基因组科学”研习班。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服务,每人一台PC机,让您紧随大屏幕演示“跟我学”操作。上机实习课6次,带您进入基因组科学大门,辅导您运用网上的软件和工具,绘制进化树,探讨物种起源;从错综复杂的网络中,梳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6天短暂的学习肯定会让您学有所获。我们还给您提供科学出版社发行的最新教材,便于自学、温故知新、复习巩固。 凡来参加过学习的学员都夸我们的研习班工作认真负责,给学员们提供了极好的“充电”机会。至今我们已举办40期,每期150人左右,学员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每次研习班都有近20名教授、研究员参加,更多是硕士生、博士生等年轻学者。他们中有一些带着课题或问题前来交流和联系;也有的通过研习班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其中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已在SCI期刊上发表。 不学不会,早学早会。有志或有兴趣学习基因组、蛋白质组、系统生物学的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及研究生,热烈欢迎您前来杭州参加“基因组科学”研习班。 一、培训班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前沿进展及其在各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1. 基因组的比较研究、DNA测序技术原理与进展(讲课人:于 军 教授) 2. 基因转录组的测定及分析、大规模测序方法及应用、微生物基因组学(讲课人:胡松年教授) 3. 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应用及数据分析(讲课人:杨军、陈铭教授等) 4.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在医学、农学中的应用 (讲课人:郑树、薛庆中、钟伯雄教授) 二、培训班上机内容 上机实习课采用 “跟我学”方式,学习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每人一台PC机跟着大屏幕一步步学会基因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实习一: 基因组数据注释和功能分析 通过序列比对工具BLAST的学习,了解基因功能注释的原理;介绍多序列联配工具ClustalX及分子进化分析软件MEGA4,掌握系统发生树绘制的基本方法,认识基因复制在进化上的功能。 实习二: 核苷酸序列分析 学习基因序列分析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包括:基因预测,编码区结构分析,选择性剪切分析,基因启动子预测,基因调控元件预测,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等内容。 实习三: 芯片的基本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TM4软件来实现芯片的数据采集,低质量过滤,标准化处理及聚类等可视化分析;使用GenMAPP软件挖掘芯片数据在代谢途径中的生物学意义;介绍NCBI GEO数据库,学习检索和提交芯片数据。 实习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从数据库搜索感兴趣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开始,接着对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和序列模体进行分析,预测目标蛋白的生物功能。 实习五: 蛋白质组质谱分析 使用X!Tandem、Mascot、Sequest等软件鉴定蛋白质质谱数据,将质谱结果匹配到蛋白质组数据库鉴定蛋白;使用TPP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优化检索结果练习。 实习六:系统生物学软件实习-----网络结构显示与分析 利用Cytoscape系统生物学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展示分子网络系统,并与基因表达等数据整合。 欲知详细课表和培训效果请见纳米技术研究院网页: http://www.zcni.zju.edu.cn/px_xinsheng.php 三、培训对象 从事生命科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及研究生。 四、报名方法 若对本期研习内容有兴趣,请将以下报名表回执发送E-mail到 genetrain@zju.edu.cn 或传真至(0571-86971760)。我们会立即回信,并登记在册,待排定课表后发给您详细教学日程表(每节课时间、讲课主题、讲课人等)。 待您确认后 ,发给您报到通知并排定上机号。 五、教材 “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 薛庆中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发行。 六、其他事项 培训地点:杭州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收费标准:注册费为¥3000/人,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联 系 人:沈志成 联系电话:13958194424; 陈爱华 联系电话:13336100452 传 真:0571-86971760 电子邮件地址:zcniszc@zju.edu.cn; genetrain@zju.edu.cn 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13年5月10日 附一:报名回执 报 名 回 执 姓 名   性 别   专 业   工作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手机号   电子信箱   ​ ​ ​ ​ ​ ​ ​ ​ ​ ​ ​ ​ ​ ​ ​ ​ ​ ​ 是否要安排住宿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当前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从科研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结果分析,生物信息学贯穿始终。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动下,分子生物数据目前呈现爆炸性增长,为此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学习班》(第三期),特邀伦永志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着力于以基因组数据分析作为源头,寻找并阐明其中的编码序列信息实质。授课方式以“实用、高效”为原则,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指导学员了解并能够独立使用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力求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主办单位 :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上海陈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培训地点 :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3388号(永鼎大厦10楼)1016室 培训时间 :2013年8月16日至8月20日 注册方式 : ①注册费 2013年8月2日前交费:2600元/人;2013年8月2日后交费:2800元/人。 招生人数限55人,按交费先后顺序确定名额。住宿统一安排在莫泰酒店(江场西路店),248元/标准间/天 (含早餐),费用自理。学习期间提供午餐,晚餐自理。 ②缴费方式(仅接受电子汇款) 账户名称:上海陈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账户号:31578103002003707 开户行:上海银行桃浦支行 汇款用途处写明: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学习班 ③联系人 姓 名: 谢老师 座机号:021-66670087 手机号:13611825136 ;E-mail: azkj2012@163.com 报名截止2013年8月14日。上机实践需自带笔记本电脑,并于2013年8月15日前E-mail至联系人邮箱。如有其它 要求,请在备注中说明。 培训日程 : 日期 时间 授课题目 授课内容 8月16日 10:00-18:00 报到 预装软件 8月17日 08:30-09:00 开班仪式 调试网络 ​ ​ ​ ​ ​ ​ ​ 09:00-11:30 生物信息学导论 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常用生物信息数据库简介;基因组测序技术(Sanger法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及应用) ​ ​ ​ ​ ​ ​ ​ 13:00-15:00 序列的获取 基因组及cDNA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上机实践 ​ ​ ​ ​ ​ ​ ​ 15:00-18:00 序列的相似性查询 局部比对工具BLAST的应用;基因组编码区域的获得;上机实践 8月18日 08:30-11:30 EST数据分析 电子克隆;基因染色体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分析;上机实践 ​ ​ ​ ​ ​ ​ ​ 13:00-15:00 多序列比对 全局比对工具ClustalW/ClustalX的应用;上机实践 ​ ​ ​ ​ ​ ​ ​ 15:00-18:00 分子进化分析 进化距离的计算;进化速率的分子钟检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上机实践 8月19日 08:30-11:30 基因结构分析 基因开放阅读框的识别;真核基因可变剪切区域的识别;真核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预测;上机实践 ​ ​ ​ ​ ​ ​ ​ 13:00-18:00 蛋白质结构分析 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一级结构(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分析;蛋白质跨膜区、二级结构分析;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分析;上机实践 8月20日 08:30-11:00 基因功能注释 GO基因本体与KEGG代谢途径分析;基因集功能富集分析;上机实践 ​ ​ ​ ​ ​ ​ ​ 11:00-11:30 结业仪式 下载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学习班报名表 冷泉港亚洲 Frontiers i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前沿研究 会议日期:2013年9月23-27日 中国.苏州 主办地点: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世尊酒店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冷泉港亚洲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8月2日 ​ 主要演讲嘉宾: 陈竺, 中国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Leroy Hood, 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Marc Vidal, 美国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特邀演讲嘉宾: Kazuyuki Aihara, 日本东京大学 M. Madan Babu,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 Steven E. Brenner,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陈洛南,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Phoebe Chen,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Kwang-Hyun Cho,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 Keith Dunker,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 郝柏林, 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 贺雄雷, 中国中山大学 Daisuke Kihara, 美国普渡大学 Shuyu Dan Li, 礼来(中国)研发有限公司 Xiaole Liu,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中国同济大学 Stephen Michnick,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Satoru Miyano, 日本东京大学 Hong Gil Nam, 韩国大邱科技学院 沈百荣, 中国苏州大学 Collin M. Stultz, 哈佛-麻省理工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Joel Sussman, 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 Sarah Teichmann,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 Henry Wan,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 Dong Xu, 美国密苏里大学 Ying Xu, 美国乔治亚大学 Michael Zhang,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中国清华大学 Zemin Zhang, 美国基因工程技术公司 Zhongming Zhao,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 ​ ​ ​ ​ ​ ​ ​ ​ ​ ​ ​ 科学组委会成员: M. Madan Babu,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 陈洛南,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Keith Dunker,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 Satoru Miyano, 日本东京大学 徐东, 美国密苏里大学 Major Topics: 1.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2. Personalized genomics 3.Computational epigenomics 4. Biological network analyses 5. Stochasticity in biological processes 6. Modeling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ynamics 7. Computational studies for diseases and diagnosis 8.Emerging concepts and future trend in bioinformatics ​ ​ ​ ​ ​ Cold Spring Harbor Asia Conferences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启月街299号 SIP/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China Phone: +86 512 6272 9029 Fax: +86 512 6272 9028 Website: www.csh-asia.org Email: meetings@csh-asia.org ​ ​ ​ ​ ​ ​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6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二届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国际学术会议 7月23-24日 珠海
xupeiyang 2013-7-3 11:04
The 2013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TMI 2013) will take place in Zhuhai, China, July 23-24, 20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offer a meeting point for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from industry and academia to present and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Internet, Management.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 foster cooper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ers involved in the merging fields and will provide in-depth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one-on-one discussions with the presenters. All papers, both invited and contributed, will be refereed by two or three referees. http://www.icitmi.org/Index.asp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CITMI2013) www.icitmi.org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研讨与交流日渐频繁,互联网技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背景为互联网感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感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术价值。尤其是对于信息交流、通讯网络、信息检索等都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第二届 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国际学术会议将于 2013 年 7 月 23-24 日在珠海召开,将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开展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并特邀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为保证本次会议的学术质量,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现向全国广大 IT 工作者公开征稿。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会议研讨形式主要包括:邀请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和主题演讲;分组讨论,代表们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接受的文章将出版在《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上,全部能被 EI 核心与 ISTP 同时索引 截止日为 2013 年 7 月 15 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蔡文、杨春燕一行在罗马尼亚介绍可拓学
anley 2013-6-19 07:12
蔡文、杨春燕一行在罗马尼亚介绍可拓学    在罗马尼亚举办第四期国际可拓学研究学者班期间,蔡文研究员、杨春燕研究员、李卫华教授一行还访问了布加勒斯特POLITEHNICA大学、布拉索夫Transilvania大学和Transilvania大学孔子学院,宣传推广可拓学。   在布加勒斯特POLITEHNICA大学电子学、电信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与该学院院长Cristian NEGRESCU教授和学院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布拉索夫Transilvania大学工程经济与产品系统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该院Gavrila Calefariu教授、数学学院院长Marin M. MARIN教授、军事科学院Sandru VASILE教授等进行了交流,还参观了该大学新建成的研究基地。   在访问罗马尼亚Transilvania大学孔子学院时,与罗方经理Andrei BODIU教授和该院全体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Andrei BODIU教授介绍了该院的情况和今后推广中国文化的打算,蔡文研究员介绍了可拓学的情况和今后在国际推广可拓学的打算,Andrei BODIU教授对此十分感兴趣,认为这也是孔子学院的工作。大家一起讨论了加强合作的有关问题。第一期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美国新墨西哥大学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布加勒斯特POLITEHNICA大学电子学、电信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与该学院院长Cristian NEGRESCU教授和学院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布拉索夫Transilvania大学工程经济与产品系统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该院Gavrila Calefariu教授、数学学院院长Marin M. MARIN教授、军事科学院Sandru VASILE教授等进行了交流,还参观了该大学新建成的研究基地。   在访问罗马尼亚Transilvania大学孔子学院时,与罗方经理Andrei BODIU教授和该院全体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Andrei BODIU教授介绍了该院的情况和今后推广中国文化的打算,蔡文研究员介绍了可拓学的情况和今后在国际推广可拓学的打算,Andrei BODIU教授对此十分感兴趣,认为这也是孔子学院的工作。大家一起讨论了加强合作的有关问题。第一期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美国新墨西哥大学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布加勒斯特POLITEHNICA大学电子学、电信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与该学院院长Cristian NEGRESCU教授(右2)进行座谈 在布加勒斯特POLITEHNICA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数学学院Ovidiu Ilie Sandru教授(左2)主持交流活动 参观POLITEHNICA大学新建成的研究基地 参观POLITEHNICA大学新建成的研究基地 在罗马尼亚Transilvania大学孔子学院交流 在Gavrila Calefariu教授(右4)的别墅做客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卜佳俊教授《智能信息技术在残疾人互联网信息获取中的研究》
wuxiaolananhui 2013-5-20 18:28
(第一次听有关残疾人群研究方面的报告,心里倍受感动) 卜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完成了这场报告: 1 背景和挑战; 2信息无障碍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 3让听不到的人看到: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 4让看不到的人听到: 央视 春晚 无障碍 直播 5中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 5月19日上午,听完了袁 讲述后,紧接着听卜教授的这场报告。卜教授讲述他们研究的思路、技术方面、整体框架等等,也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成果地实现了 央视 春晚 无障碍 直播 ,很是感谢他们所做得工作。通过卜教授的讲述,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创客:新工业革命》
热度 1 mhchx 2013-4-24 17:37
昨天晚上,浏览《科技潮》杂志,看到对《创客:新工业革命》的简介,这是《连线》杂志主编、畅销书作家克里斯·安德森最新畅销书之一,也 是安德森给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的解读——“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集成, 将带你深入新工业革命的前沿阵地,探讨今日的创业者们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我觉得该书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具有 超前的意识、前瞻的眼光、综合的知识、系统分析及预测能力,该书确实值得一读。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Part One THE REVOLUTION Chapter 1 The Invention Revolution Chapter 2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apter 3 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 Chapter 4 We Are All Designers Now Chapter 5 The Long Tail of Things Part Two THE FUTURE Chapter 6 The Tools of Transformation Four Desktop Factories Chapter 7 Open Hardwares Chapter 8 Reinventing the Biggest Factories of All Chapter 9 The Open Organization Chapter 10 Financing the Maker Movement Chapter 11 Maker Businesses Chapter 12 The Factory in the Cloud Chapter 13 DIY Biology Epilogue The New Shape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Appendix: The 21st-Century Workshop Getting started with CAD Getting started with 3-D printing Getting started with 3-D scanning Getting started with laser cutting Getting started with CNC machines Getting started with electronics 在属于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百万车库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美国制造业由此复苏。随着数字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赋予每个人发明的能力——即“实物长尾效应”——“创客”时代使用万维网的创新模式,必将成为下一次全球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谁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成功的创客!未来经济的主宰者!
个人分类: 随想|34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为科技强国做贡献(130105)
热度 59 ymin 2013-1-5 15:14
科学网应该为科技强国做贡献( 130105 ) 闵应骅 新年伊始,我想给科学网和科学网网友们提个建议:科学网应该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做贡献。 为什么会有此感概?昨晚看完电视剧, iPad 的电源还有 78% 。没有关机,在待机状态。今天早上起来一看,电源还剩余 78% 。我心想,这就是技术。可那个杂牌平板计算机,下午冲好到 100% ,关上机,第二天早上一看,还剩 94% 。这就是差距。我们知道,理论上说, CMOS 电路如果没有脉冲跳变动作,电源电流应该为 0 。但是,随着工艺尺寸的减小,集成密度增大,电源电压降低,漏电流不可避免,就是所谓 IR 电压降。这就消耗功率。可如果你的技术水平高,漏电流非常小,接近于 0 ,那就基本不消耗电源。上午转载了关于 3D 打印的报道。打印输出在计算机里面再普通不过了。但是,近年来,用计算机照相,虽然镜头很小,可清晰度很高,而且不要冲洗,直接打印就行了。那个彩色打印出来的照片比洗出来的还清晰。现在, 3D 打印,可以打印出三维的东西来了。而且,将来的发展前景无限。发展这些高精尖技术应该是我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可科学网上,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关于 SCI 文章、 Tenure 制度的讨论、科研管理、教授和研究生等等之类的议论,要不就是计算复杂性、复杂系统、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理论中所谓原创性理论。作者在高喊,无人响应,既看不到理论价值,又看不到实际应用。对于生命科学,我不懂,也许他们只在乎 CNS 文章, SCI 引用等等。但是,就信息技术而言, SCI 文章远没有实际应用重要。信息科学里面,影响因子达到 5 的期刊都很少。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当然,我知道,科学网的网友里面,大部分人可能接触不到高精尖技术研究,因为那需要环境和条件,不得不搞理论,争取到一个基金课题就万幸了。但是,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一是多接近高薪技术产业,了解他们的需求;二是多关心技术的发展,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实际应用上来。有的人可能会问:现在去了解 3D 打印,那也不是原创呀!对,那已经不是原创了,但是,那里面属于原创的东西一定很多,值得研究。其他创新的领域也一样。我们现在原创的东西少,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我们没有敢去想。中国文化使我们善于想一些比较空洞的、虚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不善于想一些比较实际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年青一代能够跳出这个框框,我们一定能出原创的技术。那时,我国离科技强国就不远了。
9370 次阅读|131 个评论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之学生汇报
chadwick 2012-12-27 22:04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之学生汇报
我一直坚信着《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这个课就是寓教于乐,一点都不难的。但是期中的时候,还是有5位同学出于种种考虑而退了课,后来连旁听的德国留学生也没有再出现过……不过一切的伤感都不能掩盖同学们汇报的精彩。 全部26个学生分成了9组。我的要求是每组必须包含一个外系的同学,人数小于等于三人(只给一个含有日本留学生的小组破了例)。在选题上,给了各小组充分的自由,只要和我们这门课探讨的东西相关即可(内容可参见http://t.cn/zjjnBsT)。答辩时采取了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顺序,而且还设定了准正态分布的评分原则。现场互评出表现最好的一组(写了一个Excel程序帮助完成计算),送成员微软3500蓝影鼠标一只,喻意为祝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所向披靡。OK,闲言少叙,简单介绍一下同学展示的情况。 总体上讲,大家的选题包含了几乎各方面的内容,如网络红娘是否靠谱?同学们对“我亲身尝试了一块切糕”怎么看?为什么国产动漫长得这么像日本动漫?信息技术是否控制了我们?信息时代给学习带来怎样的变化?网络言论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进行追责?信息技术是导致拖延症的罪魁祸首吗?互联网正在侵吞我们的隐私吗?信息技术何以打造出江南Style的火热?等等。 其实学问的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个小组之前花了多少的心思在里面,基本上一眼便能见分晓。可喜的是在9个小组中,有2个小组采用了实验的方法,2个小组做了问卷。比如其中的一个小组,在切糕党事件火热的时候,竟然亲身去尝试了一次买切糕的经历。而且之后还照着课堂上讲授的用扎根理论分析公厕标准评论的方式,对网友的9000条评论做了简要的分析。非常深刻,也非常具有具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可惜的是,由于过于苛求PPT动画上的完美,反而遭遇到了兼容性的问题,汇报效果上不甚理想。还有一组则通过一个非常“科学”的方式完成了研究设计、问卷发放以及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其中一个发现非常有趣:使用电脑并不是造成大一学生拖延症的主要因素,因此也就对清华当下“大一学生不允许买电脑”的规定形成了挑战。仍然很可惜,他们被抽到最后一组汇报,互评的结果亦没有拿到最高分。 课后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连夜对成绩进行了评定,依靠的还是强大的Excel软件。总成绩由平时表现+同学互评+教师打分三部分构成。然而自然分的跨度竟然高达30余分,而且并没有很好的满足正态分布的原则。于是继续调用各种函数,把分数调整为正态分布形式,终于算大功告成了。末了,突然发现在校内上有一个同学写下如此的评价:“ 虽然最后的展示悲剧了,但是丝毫不妨碍我对这门课的喜爱~能以此作为我本学期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结局篇,幸甚至哉!感谢@王程韡(264362740) 老师,现如今,很少有任选课能如此丰富和深刻了,也没有多少老师既认真又风趣~~0、1、2字班的同学们,以后选课的时候,你们真心可以尝试一下,这门课叫做《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 ” 恩,感谢你,也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要引用我最最敬爱的Nelson教授所经常说的一句话,“我真的从你们身上受益良多”!
4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
chadwick 2012-12-19 14:55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课程总结
十五周的课程下来,基本按照教学计划在进行,只是原定Google+上中国网友对奥巴马“有话说”的总结,变成了新浪网友对“公厕标准”的围观,不过方法都是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在此也感谢热心网友对本课程的关注,感谢 @双道红 和 @逗行者 两位助教同学认真、细致的工作,更要感谢全班同学积极的配合。本博文说是总结,其实只是展示了课程中每一讲的主要内容,还是偷懒从PPT中考出来的。供同学们复习,以及各位看官批判 最后一周是同学们的课程汇报和课程反馈,下学年开这门课的时候将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对内容有所调整,同时吸取汇报中一些好的idea,希望能够与时俱进!
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兴企业地理学: 无形的空中IT资产
wufee 2012-12-4 15:26
【导读】产业集群是我们熟知的经济地理学现象,对于信息技术产业,这种集群有何优势?硅谷又是靠什么得以在业界一骑绝尘、屹立不倒? 同行业公司为什么往往在地理位置上彼此临近?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在19世纪后期这样问道。他认为,位置上彼此临近会催生“空气中”某种无形的东西:“……如果一个人闪现了一个新想法,周围的人都会接受这个想法,并将其同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这由此成为了新想法层出不穷的源泉。” 马歇尔当时所思所想的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制造业,但这一论述同样是21世纪10年代IT产业公司的真实写照。硅谷是众多IT产业巨头的大本营,那些新晋公司的创立者们依旧满怀希望地迈向加利福尼亚北部。当机遇来临之际,马克·扎克伯格就毅然离开哈佛来到帕罗奥多。余者则在较新的IT产业中心闯出一条路来,比如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或特拉维夫。 为何同一产业的公司最终会聚集在同一地域,经济学理论告诉了我们四点主要原因:首先,某些公司的发展有赖于自然资源,比如煤田或港口;第二,公司的集聚会打造出一批专业化的劳动力,这让劳资双方都获益良多:前者有望找到工作,后者有望找到员工;第三,附属贸易会不断涌现以供应专门的原材料;第四,正如马歇尔所见,公司与公司之间充溢着奇思妙想。但同时也存在着让企业分散分布的驱动力,其一就是客户遍布各地,产品运费高昂;其二就是随着公司集聚在一起,地价水涨船高。 你可能会想,由于通讯和计算机办公成本的大幅下降,IT产业公司之间会相隔得越来越远。自然资源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他们所需的只是通畅的网络连接。随着网上通讯的便捷,行业人士为了工作,为了同客户和供应商打交道,或是为了交流想法而聚在一起的需要应当有所减少。新兴的公司可以自由选址。这似乎对于地皮高昂的硅谷是不利的,对于成本不菲又缺少加州高科技产业传统的伦敦、纽约也是不利的。柏林相对成本低廉一些,但全欧洲成本更低的地方不胜枚举。 尽管你发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随处可见,但较小的企业尤其喜欢“抱成一团”。美在线房产商网Trulia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德·科尔科将这主要归结于大批技术劳动力对企业的持续吸引作用。他表示:“如果一个行业越发不受自然资源、供应商和客户位置所限,它就越有可能在工人们想要居住生活的地方聚集。” 磁聚因素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工人们要么希望居住在工作唾手可得的地方(比如硅谷),要么希望居住在繁华的都市(伦敦、纽约、柏林,或许还有旧金山)。在柏林的一家名为Wooga的在线游戏公司,250名公司员工分别来自35个不同的国家。公司的创立者、现任总裁延斯贝格曼表示,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员工甚至还没从家里出发就已经签好了合同。莫斯科的数字十月区 (Digital October)是一个供新兴企业合作和会谈的地方,工作于此的德米特里·列宾表示“对于在附近区域就读的大学毛孩子来说,搬到莫斯科来是明智之举。”即使是短距离的变动亦会有所作用。社交拼车公司Zimride的季默先生表示,他当初把自己一手草创的公司从帕罗奥多迁到了仅30多英里(5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就因为公司当时的20名员工大部分生活在那里(现在他有32名雇员)。 点评网站Yelp的斯托普尔曼先生认为,就编程人才而言,硅谷无可匹敌。悠久而广袤的硅谷足以接纳一波又一波的集群企业。从半导体制造商到圣何塞的网络设备商,从靠北一些的谷歌、脸书到旧金山众多较小的新兴网络公司。即使在城市里,各个城区之间也遍布着企业部门:旧金山市场街南区(也就是SOMA区)有着大批小型初创企业;设计区坐落着短期租房网站Airbnb和地盘较大的游戏厂商Zynga;使命湾则是云存储公司Dropbox的总部。 新兴企业所需的不只是劳动力;他们也需要资金与建议。安东尼·戈德布卢姆于今年把他的Kaggle公司从墨尔本搬到了市场街南区,这家公司专为数据科学家开展线上竞赛。戈德布卢姆先生(曾在《经济学家》实习)表示处在群聚的企业之中“让意外之喜成为可能”:他可以进行更多面对面的交流,这往往比打电话发邮件更有效用,还很有机会碰上些有趣的人,比如风投资本家。事实上,风险投资基金也在硅谷中形成了另一种集群。 同资金一样,人才也需要不断往复流动。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监管布莱恩·麦克伦登表示,在硅谷的24年里,他有22年在现工作点1英里开外的地方工作:起先在硅谷图形(Silicon Graphics),之后在自己的锁眼地球公司(Keyhole Earth)。这家公司后来被谷歌收购,眼下占用着原硅谷图形的地盘。他表示,“原硅谷图形的员工分散在各个角落,创立的公司遍布整个硅谷……作为一个流散社群,我们彼此沟通彼此联络,互相聘用,也互挖墙脚。”谷歌也早已有了自己的流散员工社群。 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在于不断的更新换代,在于投资、成败的循环往复。 对最新的理念,硅谷的人们也是触手可及。斯托普尔曼觉得“硅谷的小天地接触到这些新理念要早于世界其它地方很多年。”“你的工作总会建立在刚刚萌发的新观点之上。如果你想尝试打造下一个新事物,早些接触外界相关的信息会大有帮助。”这听起来正如马歇尔所想的。 其它的集群地能赶上硅谷么?纽约、伦敦和柏林可能有两项优势:一项在于这些城市比旧金山更大,因此也就更加充满活力,更能吸引年轻人。而圣何塞沿途上的那些小地方就更没法与之相比了。手工艺品和“复古”品拍卖网站Etsy的总部就位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该网站的首席执行官查德·迪克森开玩笑说在旧金山,“十点大家就都关门歇业了。” 另一项优势在于这些城市拥有更广阔的产业集群,因此会有更多可供公司汲取利用的技术。对很多公司来说,这种多样性的价值是无法比拟的。“这里不仅仅只有工程师人才”,总部设于纽约的手机地理位置服务商Foursquare的老板丹尼斯·克罗利说道,“工程师人才你到处都能找到。我们可以得到一大帮工程师,但我们同样拥有一大帮生产人员。” 当谷歌于03年起让工程师进驻其在纽约的办事处时,纽约的编程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一些毕业的小伙子们开始在那里创业、就业。经营协作和教育事业的General Assembly公司的马特·布瑞蒙解释道,自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已经更愿意在新兴公司工作;华尔街不再那么吸引人。伦敦新兴公司的员工们也认为同谷歌等大公司并存共处对他们有所裨益。有些人觉得城市里的广告业和金融业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但另一部分则认为这些财大气粗的企业会与他们争抢员工。 对于资本,纽约和伦敦各有自己的风投资金集群。欧洲的很多地方也是都由伦敦提供金融服务的。而在以色列,伦敦、硅谷包括当地的资金都相当活跃。袖珍的欧洲是否足以让投资者们感受到集群的益处?位于伦敦的Accel Partners风投公司的亚当·瓦尔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今早我在柏林起床,9点就到了伦敦的办公室”他说道。他的同事菲利普·博泰利补充说,在交通繁忙的时候,他从旧金山开到圣何塞就要3个小时。 较年轻的集群中心也在尝试重现马歇尔所说的“空气中的某些东西”。音像制品发布网站SoundCloud的亚历山大·扬为德国首都“技术和艺术的强烈交融”及“充满创造性的纷乱状况”所吸引,从斯德哥尔摩来到了柏林。他在这些新兴企业中找到了一种“互利互惠的感觉”:每周日他的活动就是“尝试为别人出谋划策”。 几乎每一个集群中心都有自己的协同工作空间、企业加速器和企业孵化器 ,小公司在这里一个挨着一个,有些公司或许只有两三个人。集群中心可能会为他们提供些地产,或仅仅就是一片可供工作、会谈和学习的地方。这里也会有定期的交际宴会,比如伦敦的硅谷酒会 (Silicon Drinkabout),在这里,人们互诉烦恼,借酒浇愁。 过往成功所创造的资本也在经投资者之手不停地循环流转。比如伦敦投资企业Passion Capital的斯特凡·格朗泽、柏林的企业家克里斯托弗·迈尔和前谷歌高官,现运营北京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等。惠普从迈克·林奇手中收购了他的Autonomy公司,而英国高科技业界的关注者们都等着看迈克将如何运用他在收购中所得的资金,这位Autonomy的创立者和前总裁于今年五月份被惠普扫地出局。 没有地方比得上硅谷 但是,还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硅谷那样做到IT产业的资本、成败不断循环往复,像硅谷那样不停地更新换代,故而现在也没有哪个地方能有硅谷一般的规模和适应性。这些东西铸就了硅谷的独一无二。有些人仍然怀疑,其它尚年轻的IT业界循环体系是否足以挺过像十年前商业网站大爆发那样的局面。他们也许会挺过去,但在真正的灾难发生前,没有人知道答案。 对于伦敦、纽约这样多样化的大城市,这也许无关紧要。这些大城市另有强劲的领域。许多城市或许也都将发掘出自己尚未意识到城市资产。这些资产指的不是人才也不是资金,而是弥散在城市空气中无形的东西——数据。
2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信息技术及通信系统建设与运行
XIEQIN 2012-11-12 13:09
[转载]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信息技术及通信系统建设与运行
记载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的书: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信息技术及通信系统建设与运行 - 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信息系统的成功实践
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artner前沿信息技术研究与分析
libseeker 2012-11-8 11:23
图谋按: 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是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福布斯中文网“科技图集”栏目2012年10月22日发布《哪些技术正热得过火?》图文信息,信息源自Gartner公布的一份关于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Hype Cycles)的报告。因源信息由23个页面组成,本文将文字部分汇集一起(图片为版权图片,可直接点击相关链接浏览。)。 哪些技术正热得过火?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shtml#pos 前不久,Gartner公布了一份关于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Hype Cycles)的报告。 Gartner总结的技术成熟曲线分为五大阶段: 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稳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实质生产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shtml#pos 上图是48项技术在2012年时,于技术成熟度曲线上的坐标。 自1995年起,Gartner就开始关注伴随着每一次的新技术和创新出现而来的炒作与幻灭,并开始跟踪技术沿着周期发展的趋势,研究其间的共同模式,以此为各类组织何时在哪里进行技术部署提供指南。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3.shtml#pos 我们将上图制成了表格。 虽然上述48项技术相对独立,但是Gartner倾向于将其联系起来:因为许多新能力和趋势均涉及到多种技术的混合运用。不过这也意味着,其中一项技术不成熟,都会限制这一新能力和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相反,相关技术如果获得突破,那么这一趋势也将突破临界点。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4.shtml#pos 人类机能增进(human augmentation),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图为日本新泻Cyberdyne公司研制的一种名为“机器服混合辅助肢体”(Hybrid Assistive Limb)的机械盔甲,类似的外骨骼。它可以帮助失去运动功能的人恢复运动能力,其主要原理就是先获得负责传递肢体运动信息的神经电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服装的运动指令。 人体增进还有智慧型义肢以及视觉增进装置等分类。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视网膜植入设备,这种设备会把视频信息发送给植入在眼球里的微型芯片,然后再由这些芯片将数据转换为神经信号传给脑部。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5.shtml#pos 量子计算(quatuam computing),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在量子光学领域有所发现的两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为光子钟和量子计算机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普通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存储于硅晶体的二进制数字,每个数字都处于0或1的“状态”。而量子位不同,因为量子物理的法则使得量子位可以同时处于0和1这两种状态。因此,超高速处理速度成为可能。 图为D-Wave公司的量子处理器“晶圆”。但该量子设备是否真的实现了量子计算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6.shtml#pos 3D生物打印(3D Bioprinting),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2010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开发出一款生物打印机,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该3D生物打印机有两个打印头,一个放置最多达8万个人体细胞,被称为“生物墨”;另一个可打印“生物纸”。所谓生物纸其实主要成分是水的凝胶,可用作细胞生长的支架。2011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实现了胚胎干细胞的生物打印。 图为Organovo的生物打印机。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7.shtml#pos 全息显示(Volumetric and Holographic Displays),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全息显示可以在真实三维空间中通过光线再现或像素填充实现的三维显示。与需要通过荧幕来观看的显示技术不同,全息影像是呈现于虚空中的。 图为日本科技公司“Crypton未来媒体”打造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在舞台上。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8.shtml#pos 自动内容识别(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才会迎来高峰期。 一些新型创新企业正在专注于更为智能的电视机,在电视机内置入自动内容识别系统(ACR),让电视机不再是傻瓜设备。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你正在观看的节目的声音,并同步获取相关的社交评论。这种趋势可能改变现有的电视行业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使得推送广告、社交应用、互动广告等应用变得可能。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9.shtml#pos 自动驾驶(Autonomous Vehicles):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才会迎来高峰期。 谷歌公司2010年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技术。根据谷歌说法,公司参与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测试行驶48 .3万公里,只出过一次交通事故,还是被人追尾。这种无人驾驶汽车所用到的设备包括摄像机、雷达感应器和激光设备等,车载电脑能识别交通灯,识别人行道和障碍物等,并模拟人的智力对相应交通状况作出正确反应。 图为谷歌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0.shtml#pos 移动机器人(Mobile Robots),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iRobot这家借用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著作命名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当今量产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为美国军方供应了大量战斗和救援用的机器人。 图为iRobot的家用机器人吸尘器Roomba,能实时判断地板并作最佳的清扫方式处理,清洁过程中如遇电力不足或是清扫任务完成,会自动返回基地台充电。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1.shtml#pos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10年后才会迎来高峰期。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的突破,有待于机器间通讯、传感器网络、大数据以及活动流技术的发展。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2.shtml#pos 硅阳极电池 (Silicon Anode Batteries),尚处于技术萌芽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英国Nexeon公司成功研发出迄今为止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离子电池,该电池放弃了常用的碳素阳极材料,采用的新型的硅阳极材料。如 果用硅阳极取代石墨阳极,锂离子电池每个单元就可存储高达10倍的能量。这种电池未来可应用在电子产品及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 由于其在充电过程中物理性质不稳定,硅阳极一直没被大大多数厂商采用。Nexeon公司通过改善硅的物理性质,使其成为了新型电池的阳极材料。 图为Nexeon公司的锂电池。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3.shtml#pos 大数据( Big Data),开始进入期望膨胀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简单一点可以理解为超出传统数据管理工具处理能力的大规模、复杂的数据集合。这包括在社交网站上的数据、在线金融交易数据、公司记录、气象监测数据等等。大数据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企业IT基础设施架构、数据管理策略、数据可视化与分析能力等方面,从根本上也对数据中心的机房设计原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大的数据,更宽的视野,更高的价值,这是Gartner对大数据未来的阐释。云计算、内存数据库技术的突破或许能让这些优势更物超所值,是的,你以后会花费更少的钱在这上面。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4.shtml#pos 游戏化(Gamification),开始进入期望膨胀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才会迎来高峰期。 游戏化当然并非将产品转变为游戏,其内涵在于将游戏的机制运用到非游戏环境中,衡量并影响用户的行为。公司在诸如社交媒体上的推荐量、用户生产的内容、转化、再次访问量和全过程用户忠诚度等用户驱动的业务指标上可以获得15%到250%的提升。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5.shtml#pos 无线充电( Wireless Power),进入了期望膨胀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无线充电让电能像数据一样进行无线传输,消除随身携带许许多多电线的必要性,使用户在没有电线的情况下也能给自己的移动设备充电。不过,无线充电技术事实上并不是尽善尽美。尽管诺基亚在推出新Lumia系列智能手机时,引进了无线充电功能,但苹果iPhone5却还没有那么做。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6.shtml#pos 3D打印(3D Printing),正处于期望膨胀期的顶点,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才会迎来高峰期。 3D打印是对“添加法制造技术”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即在原来二维打印的基础上,通过逐层叠加的方式打印出三维的物体。这种技术最刺激的一种可能性在于,它具有无限的定制能力。如果你不喜欢正在创建的零部件或物品的某一项特征,你只需调整CAD图纸,把你要改善的部分包含在内,再打印一个物品就可以了。这项技术也不仅仅只用于建模和打印原型。 图为3D打印机RepRap Mendel Prusa。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7.shtml#pos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正处于期望膨胀期的顶点,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BYOD时代是为手机应运而生,然后发展到平板电脑。越来越多的公司给员工配备笔记本电脑,用于商业和个人使用。但目前最担心的冲突和急迫的机制体现在安全和监控方面。也有人员工担心,随时随地将个人设备用于工作,模糊了工作于生活的界线,会使加班变的更加常态化。 Gartner认为,HTML5、虚拟桌面以及硅阳极电池等技术的成熟将会使BYOD趋势成为现实。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8.shtml#pos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即将脱离期望膨胀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会迎来高峰期。 增强现实,即在人们接触到的真实世界上,叠加虚拟电子信息,对真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增强或者扩张,帮助利用者们从事各种活动。谷歌最近推出的“眼镜计划”,开始公开测试配备增强现实技术的眼镜,这款眼镜将集智能手机、GPRS、相机于一身,在用户眼前展现实时信息,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 图为谷歌进行高科技创意研究的实验室“谷歌X”推出的增强现实眼镜。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19.shtml#pos NFC支付(NFC Payment),正处于期望膨胀期与泡沫化的谷底期的边界上,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5-10年内会迎来高峰期。 NFC支付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手机支付方式。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译作“近场通讯”。谷歌在Android系统中植入了NFC技术,并将在自主研发的手机中率先集成NFC芯片。NFC真正实现,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等支付系统参与其中。苹果并未在iPhone5上搭载这项技术。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0.shtml#pos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开始进入泡沫化的谷底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不过,Gartner提醒说,企业还远远谈不上完全抛弃部署在企业内部的计算模式和应用程序,改用云计算;有些企业一门心思寄希望于云平台来削减成本,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潜力。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1.shtml#pos 手势控制( Gesture Control)正处于泡沫化的谷底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微软认为手势控制是未来人机界面的重要方向。2009年,微软在Xbox平台上推出了名为Natal的动作感应平台。不过,从目前来看,手势控制一般适用于游戏与短时间的休闲应用,但在需要精度的应用操作上尚待改进。 图为微软Xbox 360上体感套件Kinect的游戏应用。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2.shtml#pos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Methods),已经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生物特征识别,即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常见的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说话人识别、手形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步态识别等。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3.shtml#pos 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即将进入实质生产的高峰期,据Gartner预测,这项技术2-5年内就会迎来高峰期。 语音识别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语音识别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系统有:语音输入系统,语音控制系统,或者做到自然语言问答(Gartner将自然语言单列出来,尚处于技术萌芽期)。 延伸阅读: 1 Gartner发布2013年十大战略技术 .TechTarget中国 . http://www.searchstorage.com.cn/showcontent_67160.htm Gartner近日发布了2013年对众多公司和组织机构具有战略意义的十大技术与趋势。它将战略技术定义为将在未来三年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使IT或业务中断的高潜在风险、主要投资需求,或是延迟采用的风险。   十大战略技术包括:移动设备战役;移动应用和HTML5;个人云;企业应用商店;物联网;混合IT和云计算;战略大数据;可行性分析;内存计算;整合的生态系统。 2 Gartner官方网站: http://www.gartner.com/technology/home.jsp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
crossludo 2012-8-16 11:38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 中科院将研发“人机物”融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 北京8月14日电 中科院今天在此间启动“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计划在20年内培育出这一领域中国自己的芯片、设备、网络和信息服务国际领先企业。 据介绍,信息技术先导专项将通过变革性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针对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终端规模可扩展性、海量数据处理、能耗和安全的四大根本性挑战,创建满足“人机物”三元融合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进而,通过智能服务,扩大普惠增值消费需求,引领信息技术新兴市场;大幅度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促进安全可信与隐私保障的统一,支撑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科院表示,从前瞻研究开始,计划用将近20年的时间来推动这一专项形成产业竞争力。2012年到2016年开展前瞻研究,主要目标是创建海云创新试验环境和突破核心技术;2016年到2020年为规模试验阶段,主要目标是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与系统;2021年到2030年为产业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芯片、设备、网络、信息服务领域的国际领先企业。 专家介绍,“十二五”期间,专项将创建面向“人机物”融合的 海云 创新试验环境,突破新型感知终端、未来网络设备、海云计算系统、海云数据系统、海云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实现物理信息感知和媒体信息感知等感知中国的关键应用技术,形成新的国家行动计划建议,建成一支跨学科的国际领先的先导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专项领导小组组长阴和俊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先导专项实施难度很大,要不断凝练、细化和量化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考核,真正把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悉,该专项以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为依托,联合18家院内单位以及多家企业协力攻关,是中科院首批7个A类先导专项之一。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
Sibiling 2012-7-10 19:46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 (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pdf ) 叶 茂 1 ,2 吕鹏辉 2 沈振兴 1,2 宁 达 3 钟永恒 1,2 (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 430071 ; 2 .中国科学院武汉产业技术分析中心,武汉 430071 ; 3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 ) 摘要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数据对比、数值模拟计算等分析方法,对 2000 年以来我国及中国科学院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和产品,如光电器件、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进行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年度分布等计量分析。同时,也对应用在信息技术产业的介质材料、高导热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新型介质与微结构材料进行科技成果的汇总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些材料科技成果产出现状、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 : 新一代信息技术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研究机构 科技成果 计量分析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T Achievements on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Material in China Ye Mao 1,2 Lv Penghui 2 Shen Zhenxing 1,2 Ning Da 3 Zhong Yongheng 1,2 (1. Wuhan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 2. Wuh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alysis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key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as well as data comparis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rom the most typical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ince 2000. The information of dielectric and microstructure materials which will be widely used in the industry is also collected to analyze. Both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carefully studied, and a series of conclusions on number of outputs, annu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were proposed. Keywords: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ielectric and microstructure material ; research institutions; ST achievements; bibliometric analysis 引 言: 2010 年 10 月 18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着手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国扩大内需、调和电信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全面提升国内信息化水平的需要,并首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位列第二位,充分体现了其战略地位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这六个方面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热点。其中,物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实现离不开通信网络的支撑,光通信是通信网络及互联网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云计算系统的特征 决定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传输高密度数据。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计算机的性能,特别是中央处理器的运行速率,内存储空间容量,读写速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光互连技术被公认为是实现计算机系统间、芯片间高速通信的方法 。平板显示正逐渐向低功耗,高性能的趋势发展,以 TFT-LCD 、 OLED 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目前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 ,但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也会得到长足发展 。因此综合来看,以光通信与互连、数据存储、平板显示等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和以光电器件、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产品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以高 k 、低 k 为代表的介质材料 、以 AIN 陶瓷为代表的高导热材料 、以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功能材料 等新型材料(统称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简称介构材料)结合传统硅基材料 应用在相应的技术和产品上,也会推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出发,遴选出具有前瞻性且能一定程度反映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子领域,如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以及介质与微结构材料制备技术等进行科技成果及其完成机构的对比分析 、 科学计量与数据挖掘。通过在国家科技数据库 ( CSTAD ) 等科技成果信息网站系统,收集我国以上四个方向的科技成果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对比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从科技成果的年度发展态势、完成地域分布、主要完成机构等方面,系统描述与揭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重要科技成果现状与发展态势。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 CNKI )之《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为提高科技成果检索主题相关性,采用 “ 名称 + 关键词 + 成果简介 ” 的组合检索策略,以“光电 * 器件”、“ ( 平板 + 面板 )* 显示”、“集成电路 +IC ”以及“ ( 介质 + 微结构 + 纳结构 )*( AIN 陶瓷 + 激光晶体 + 光电材料 ) ”为检索词对 2000-2010 年间我国科技成果产出进行检索与数据清洗,共得到 1707 条题录。 2 、计量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平台,以 TDA 和 Origin 、 MS Office Excel 2010 等统计与绘图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研究。从科技成果计量分析的角度,对我国 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介质材料等 方面以及科技成果产出靠前的中国科学院的科技 成果 的年度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我国主要科技成果趋势分析 图 1 给出了我国与中国科学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的登记趋势。可以看出,最近一次的产出高峰发生在 2008 年,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从 2006 年后开始有扩大趋势。中科院从 2006 年后的登记趋势与我国基本一致,并且相对其它科研单位及企业占有较大的科技成果产出比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图 1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产出趋势 3.2 我国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析 图 2 给出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出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在 2007 、 2008 和 2009 年的科技成果登记量增长较其他年度显著,这显示出我国在信息产业上的研发投入从“十一五”开始就有加大的趋势。通过年度对比可以看出,光电器件和平板显示在近年发展迅猛,集成电路与介质与微结构材料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有增长。 图 2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布 3.3 我国主要省市科技成果分析 通过对我国主要省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产出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主要省市在该领域的科技地位及研发的力度,挖掘不同地区间研发力量差异有助于决策者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合理地域并利用已有基础继续开发。图 3 是对 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已有成果登记的地区统计结果。本文重点对我国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等 6 个省市进行了技术领域构成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各主要省市中光电器件和平板显示研发成果占据主体地位,这也与近几年信息技术研究热点基本吻合。光电器件的科技成果产出来自陕西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较多,平板显示的科技成果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占有较高比例。经过调研发现,这些省市都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基地帮助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可以看出其未来发展已有较优厚的技术研发基础。 图 3 我国主要省市科技成果领域分布 3.4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析 图 4 给出了中国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登记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从 2007 年开始对光电器件方面的成果产出有所增多,对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从 2008 年开始快速增长。而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的科技成果则始终相对较少。“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应抓住机遇在这些研究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图 4 中国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布 3.5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3.5.1 光电器件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光电器件相关科技成果 575 件。表 2 为我国光电器件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数量。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光电器件有关科技成果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的贡献。所有完成机构里科技成果数量在 10 件以上的机构数目偏少。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有 4 个研究所在光电器件领域产出较多,其中半导体研究所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在科研成果上居于领先地位。 表 2 光电器件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124 2 天津大学 20 3 清华大学 16 4 浙江大学 15 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3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半导体研究所 16 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 13 3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2 4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0 3.5.2 高性能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高性能集成电路相关科技成果为 311 件。表 3 为我国高性能集成电路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产出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科学院,比第三位的清华大学足足多了两倍。中科院院属研究所共有 12 个研究机构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方向拥有科技成果产出。沈阳计算技术研究 所是 产出最多的机构,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微电子研究所以 3 项科技成果紧随其后。从各研究所科技成果的数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研究所贡献了 10 件科技成果,占中国科学院总产出的 53% 。 表 3 高性能集成电路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 20 2 中国科学院 19 3 清华大学 8 4 浙江大学 6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沈阳技术研究所 4 2 计算技术研究所 3 2 微电子研究所 3 3.5.3 新型平板显示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新型平板显示相关科技成果为 500 件。表 4 为我国新型平板显示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中国科学院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为成果完成数量最多的两个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共有 14 个研究所存在成果产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因长期从事有机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 II-VI 族半导体发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而名列第一。 表 4 新型平板显示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41 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 26 3 北京交通大学 13 4 清华大学 12 5 浙江大学 10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 2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9 3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4 3.5.4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的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相关科技成果为 321 件。表 5 为我国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中国科学院成果产出是排在其后的东南大学的 5 倍还多,这说明中科院对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研发投入相对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中至少有 6 个研究机构在介质与微结构材料方向拥有 1 件以上的科技成果产出。排在第一位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贡献了 24 件科技成果,占中国科学院总产出的 38% 。 表 5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62 2 东南大学 11 3 中电科技公司 10 4 青岛海信公司 8 5 清华大学 7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金属研究所 24 2 海洋研究所 7 3 过程工程研究所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与计量发现:( 1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科技成果从 2004 年后略有增加。集成电路方面的科技成果在我国多个省市都有一定比例,但比例普遍不高。( 2 )我国光电器件、平板显示产业的科技成果从 2000 年开始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特别是 2005 年后科技成果的产出加快增长。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选择在 2009 年动工,充分说明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已日臻成熟 。随着科技成果产出的增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市场之一 。这说明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在“十一五”中期对以上两者给予了较多的重视。( 3 )我国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基本保持稳定态势。( 4 )从南北走向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较均衡,以北京市、陕西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和以江苏省、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各有侧重且都有产出。从东西走向地域分布来看,东部以及中部地区依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心,西部地区除陕西省、四川省外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5 )中国科学院在光电器件、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上都占有一定优势。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产出于 2008 年后尤为突出,但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的科技成果不够 连续 ,部分年份研发产出偏少,未来依然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 参考文献 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 2011-10-10. 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010-10-18. 国务院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1-11-20.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4.htm. 2011-3-16. 毛谦 .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 电信科学, 2006 , (8) : 1-4. 张建勋,古志民,郑超 . 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 27(2) : 429-433. 张以谟 . 计算机光互连技术的应用前景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7 , (44) : 16-26. 陈向真 . 平板显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光电子技术, 2008 , 28(1) : 1-6.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激光显示技术及其产业化新模式 .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 , (9) : 14-15. 卢振伟,吴现成,徐大印,等 . 高 k 栅介质的研究进展 . 材料导报, 2008 , 28(1) : 1-6. 苏祥林,吴振宇,汪家友,等 . 低 k 层间介质研究进展 . 光电子技术, 2005 , (10) : 463-468. 李清涛,吴清仁,孙创奇,等 . 高导热率 AIN 陶瓷材料制备与应用进展 . 陶瓷学报, 2007 , 28(1) : 57-64. 王继扬,吴以成 . 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进展 . 中国材料进展, 2010 , 29(10) : 1-15. 方志鸣 . 硅基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4 , 27(11) : 1485-1488. 周治平,郜定山,汪毅,等 . 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的新进展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7 , 44(2) : 31-38. 张桂山,孙宁宁,赵艳丽,等 . 基于文献计量的吉林省 5 所高校成果比较分析 . 现代情报, 2010 , 30(9) : 156-159. 陆郝安 . 2010 年将继续是平板显示的中国年 — 访 SEMI 中国总裁陆郝安博士 . 现代显示, 2010 , (109) : 71-72. 孙倩 . 是机遇还是挑战 ?——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明天 . 新材料产业, 2011 , (1) : 9-11.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pdf 叶茂 (1982-)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产业分析与信息系统建设,已发表 EI 收录论文多篇, Email : yem@whlib.ac.cn ; 本文系“中国科学院 2009 年度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科技情报信息检索活动中的熵化现象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主持人:吕鹏辉 (1982-)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与信息计量, Email : ph@nimte.ac.cn 。
4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前言
热度 5 willtongji 2012-7-8 11:56
光阴似箭,一转眼进入21世纪10年多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展最快而且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无疑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了。而在今天,计算机成了21世纪的一种象征。当代的社会,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被称为“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思维”。 我国著名的研究学者,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的李国杰院士在谈到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的时候指出:“当前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首先是复杂性的问题。计算机科学的实质是动态的复杂性问题。一个芯片的晶体管有上亿甚至几十亿个,这个数目已和大脑里的神经元的数目一样多,如何保证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而不出现错误,这已不止是一般的测量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功耗。根据摩尔定律,大约每隔一年半,芯片的性能翻一翻,但是性能翻一翻可能会造成功耗也翻一翻。功耗越大,放热越多。所以,如何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不增大功耗甚至减小功耗是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智能化的问题。现在网上有很多信息,如何让计算机把这些信息变成你所需要的知识。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是说简单地使用一个网站搜索与输入的字符匹配的内容,而是说计算机要智能地将收集到的知识系统化,然后再提供给用户。” 因此,可以看到,所谓“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的内涵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对技术的革新也不断有更高的要求。 鉴于上述内容,本书的作者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针对计算机科学这一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遴选最能反映该学科的若干前沿技术,同时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展望,形成我们心目中期待的这本全面反映“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 Frontier Technologies in Computer Science , FTCS )的书籍。 关于本书 国外大部分著名学府,包括Stanford、MIT、牛津、剑桥等大学均开设了计算机信息前沿技术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课程,而像IEEE–CS(The Computer Society of the 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和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这样的著名组织也在网上开发了相关课程并对外开放。而国内这方面相对滞后,其课程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讲述的内容滞后。 本书是一本计算机科学的入门与提高教材,在力求保证学科广度的同时,还兼顾主题的深度,同时特别强调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性,既介绍计算机学科相关主题的来龙去脉,也介绍国内外最新、最热门的前沿课题。本教材既涉及到传统的诸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这样的计算机传统研究领域,又涉及到像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这样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重点讲解这些最新计算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既让读者对计算机新兴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又通过各种案例的分析,指导读者将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到各自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之中。该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相关信息,计算机专业的读者应该了解和掌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读者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一点已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人士和学者的认同。 另一方面,国内外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杂志、期刊、著作以及互联网等媒介中,特别是由美国ACM主办的《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讯》(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CCF)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汇集了大量由国内外一线计算机专家和学者撰写的前沿资料。作者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受益匪浅,希望能够把这些宝贵的材料系统地汇集起来,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些前沿知识。这是作者编写本书的另一个初衷。 本书的起源 本书由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王伟老师主编,其素材来源于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课程的讲稿,该讲稿已在全校三届本科生中进行过试讲,涉及到多个专业与多个年级的不同学生,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和试读后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对所有关心本书的学者、同仁、学生表示感谢。本书是对计算机科学这门学科进行通识教育的一种全新探索,望读者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作者希望能够在该教材初版的基础上每隔三年左右修订一个新的版本,不断更新学科的最新前沿内容,将该教材锤炼成计算机领域中的一本精品教材。 本书的特点 知识上系统全面,在广度和深度兼顾的情况下给读者介绍计算机科学最新的前沿技术; 内容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几乎每页都配有相关图片,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在每个专题中穿插计算机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这些背景材料既能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又能引起读者对计算机学科的强烈兴趣; 面向的读者较为广泛,既适合大专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又适合广大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既适合计算机专业的从业人员,又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读者。 本书的组织 本书的组织是按照国际计算机学科普遍采用的一个分类标准,将计算机学科分为六大核心部分: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以及新兴技术。本书的具体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第一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高性能计算;第二部分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以及可信系统和可信软件;第三部分包括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第四部分包括人工智能前沿和机器学习研究与发展;第五部分包括搜索引擎技术和集体智慧与Web 2.0技术;第六部分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与服务科学,以及智慧地球。相信以上各个章节能够共同勾勒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内容。 如何阅读 本书每个章节叙述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研究领域,因此,读者既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一章一章的顺序阅读,也可以任意跳到你感兴趣的章节直接阅读,全凭读者喜好。 致谢 本书的写作、出版是在IBM大学合作项目书籍出版资助计划、谷歌校企共建实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1103068)以及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的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各章节仅仅列举了主要的参考文献。作者向所有被参考和引用论著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果有的资料没有查到出处或因疏忽而未列出,请原作者见谅,并请告知我们,以便再版时补上。 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特别参考了由美国ACM主办的《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讯》、“中国计算机学会”主编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刊物以及《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06–2010)》丛书等,很多内容直接选编于其中的文章并作了适当的修改。作者将这些文章和书籍在附录中一一进行了列出,并做了相应说明。同时,作者还邀请了大量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加入到本书的编写中,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如下老师和研究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的祝永新教授为本书的第2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并行计算实验室的张云泉研究员对本书的第3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总裁韩乃平为本书的第4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香港理工大学的曹建农教授为本书的第5章提出了部分建议; 武汉大学的张焕国教授和何炎祥教授为本书的第6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甲骨文(Oracle)(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资深企业架构是张文举博士对本书的第7章提供了部分建议,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台湾辅仁大学统计资讯学系的谢邦昌教授为本书的第8章提供了部分建议,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曾大军教授为本书的第9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刘铁岩博士为本书的第10章提出了部分建议; 百度公司技术管理部总监及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对本书的第11章进行了审阅,并提供了部分材料; IBM中国开发中心的莫映老师撰写了本书第12章的内容; 南京工程学院的刘传清教授为本书的第14章提供了部分材料,并对全章进行了审阅;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忠杰副教授为本书第15章提供了部分材料; IBM中国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杨博博士对本书的第15章进行了审阅和修订,同时也对第14章提出了修改建议;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甘绮翠女士和高级顾问孙爱军女士对本书的第16章进行了审阅,并提供了部分材料;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臧斌宇教授为本书的附录B提供了部分材料。 另外,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博士生邓志刚、匡桂娟,以及硕士生吴煜祺对本书的初稿进行了部分校审。最后,还要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闫红梅老师,正是在她无数次的帮助下,多次满足我在书稿上的各种苛刻要求,才使得本书的顺利出版。再次向上述老师和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轼在《稼说》一文中提出学习的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我们多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的共鸣,其精髓就在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从中不仅学会“Know-how”,而且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寻计算机科学背后的“Know-why”,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本书网站: http://en.tjcities.com/index.php/works 联系方式:FrontiersCS@gmail.com 本人微博: http://weibo.com/willtongji 作者谨识于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2011年10月20日
个人分类: 书籍写作|2184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hanhuijian 2012-6-26 09:08
目 录 前 言 ·····························································································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 2 (一)主要成就 ·········································································· 2 (二)主要问题 ·········································································· 4 二、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 ·································································· 4 (一)发展趋势 ·········································································· 4 (二)发展环境 ·········································································· 7 1 .面临的机遇 ······································································· 7 2 .存在的挑战 ······································································· 8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发展原则 ·········································································· 9 (三)发展目标 ········································································· 10 1 .产业规模 ········································································· 10 2 .技术创新 ········································································· 11 3 .应用推广 ········································································· 11 4 .产业组织 ········································································· 11 5 .人才建设 ········································································· 12 6 .区域布局 ········································································· 12 四、发展重点 ··················································································· 12 (一)基础软件 ········································································· 12 (二)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 ············································· 13 (三)嵌入式软件 ····································································· 14 (四)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 ····················································· 14 (五)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 14 (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 15 (七)数字内容加工处理 ························································· 15 (八)服务外包 ········································································· 16 (九)新兴信息技术服务 ························································· 16 (十)集成电路( IC )设计 ····················································· 17 五、重大工程 ··················································································· 17 (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 17 (二)基础软件提升工程 ························································· 18 (三)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 ················································· 18 (四)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19 (五)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 19 (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 20 (七)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程 ····································· 20 (八)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 ····················································· 21 六、保障措施 ··················································································· 21 (一)全面贯彻落实产业政策 ················································· 21 (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 22 (三)加快拓宽应用市场 ························································· 22 (四)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 ············································· 23 (五)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 24 (六)完善产业投融资环境 ····················································· 24 (七)加速产业国际化进程 ····················································· 25 (八)加强产业管理工作 ························································· 25 前 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 4 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32 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 )》、《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1-2015 )》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 28.3%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 1.36 万亿元,是 2005 年的 3.5 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 2005 年的 10.2% 提高到 2010 年的 18% ,从业人员超过 300 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 2010 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 9 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 87% 。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 2010 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 2000 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企业有 7 家,超过 100 亿元有 4 家,超过 500 亿元有 1 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 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力推动下,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中间件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明显提升,集成整合不断深化,在党政等关键部门、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以及电信、电力、邮政、制造等重点行业得到了较好应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良好进展,信息安全服务迅速发展。企业管理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等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展。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迅速崛起。 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极大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实现预期目标。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比例逐年提高。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手段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应对技术标准制约和市场竞争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在《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 18 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应用环境、政策环境得到改善。 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为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许多省市立足产业资源优势,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产业规模和实力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大企业,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亟待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提升。 二、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网络化。 计算技术的重心正逐步从计算机转向网络,软件的技术和业务创新与网络发展将深度耦合,网络将成为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的主流平台。软件产品基于网络平台开发和运行、内容基于网络发布和传播、应用基于网络构架和部署、服务基于网络创新和发展成为大趋势,网络化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开发工具、网络运行管理平台、智能终端平台、远程运维等基于网络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的新兴服务将推动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网络化趋势进一步打破了市场竞争的区域、国别界限,全面呈现出全球性竞争态势。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并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战略任务。 服务化。 软件服务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软件产品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模式正在改变,软件技术架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以软件应用商店等为代表,服务导向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软件应用等服务成为软件服务的主要模式。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深化耦合,推动了硬件、软件、应用与服务协同发展,加速了软件产品开发企业和部分电子制造企业向服务的转型。服务化趋势促进了产业的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变革,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产业转型和升级。 体系化。 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相互渗透,软件向更加综合、广泛的一体化软件平台的新体系演变,硬件与软件、内容与终端、应用与服务的一体化整合速度加快。未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构造产业链,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发展为基于平台体系的产业链竞争,产业纵向、横向整合步伐加快,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竞争。产品、资源和服务的体系化趋势日趋明显,软件即服务( S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等基于平台的服务模式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等综合平台不断涌现,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融合化。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与业务融合的日趋紧密,软件正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重要的支撑工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人计算、通信与娱乐等服务功能的融合,网络平台上通信、内容、计算等服务的融合,软硬件之间的融合,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创新空间。信息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渗透,将推动行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生产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发展环境 1 .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机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引领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强劲,这为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 4 号)发布后,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不断优化。 2 .存在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外部竞争和自我提升的双重压力。国外大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加快技术创新、业务转型和产业整合,不断强化技术领先优势,力图继续占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我国软件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和领军人才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长期以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价值被低估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竞争行为需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在地域和行业上相对分散,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创新支撑、融合扩展为主线,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为目标,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创新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构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的自主发展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软件、新型网络化高端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地位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初步建立安全可靠的产业技术体系。 应用牵引、融合发展。 坚持以用立业、以用兴业、以用强业,以应用带动软件技术、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软件对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形成应用、技术、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市场机遇,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促进面向生产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民生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推进软件与硬件、软件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与业务之间相互融合,推动行业间横向和纵向整合,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培育龙头、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加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具有国际市场竞争潜力的重点领域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强化整机和系统对软件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牵引带动作用,促进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形成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重点地区、重点园区,汇聚优势资源,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 .产业规模 到 2015 年,业务收入突破 4 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 25% ,年均增长 24.5% 以上,软件出口达到 600 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 2.5 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 60% 。 2 .技术创新 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 10%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主要应用领域安全可靠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能力。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 3 .应用推广 初步建立安全可靠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推动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进入自我良性发展阶段。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与整机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产业生态链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4 .产业组织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到 2015 年,培育 10 家以上年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 3 到 5 个千亿级企业。 5 .人才建设 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到 2015 年,从业人员超过 600 万人。 6 .区域布局 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若干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到 2015 年,形成 10 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 2 到 3 个产业收入超过 5 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四、发展重点 (一)基础软件 加强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突破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和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面向新型网络应用需求,加快研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关键软件,加快培育新兴网络化高端软件,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形成基于开源模式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工业软件 与行业解决方案 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 CAD/CAM )、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ME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过程控制系统( PCS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动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电子、轻工和纺织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研究,提高安全隐患发现能力。 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需求,提高关键核心应用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规划、设计与开发能力,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统间的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重视社会民生领域软件研发,提高在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大力支持面向生活领域的软件开发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新需求。 (三)嵌入式软件 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快研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出口能力。 (四)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 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加大相关标准的研制力度,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产品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开展安全可靠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 (五)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做大做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完善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以集成拉动整机、整机拉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水平,满足重点部门和重要领域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化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支持专业化支撑工具开发,鼓励信息系统运维模式、机制创新。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线,推动软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规划、企业架构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增强高端咨询能力、设计规划能力。引导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强知识库建设,不断提升咨询服务水平。以咨询服务为牵引,加强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间的互动,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推广。 (七)数字内容加工处理 加快开发支持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技术的内容制作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平台,重点在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空间地理信息等领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信息网络、数字内容和智能终端的融合发展,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生活领域的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生产经营领域的数字内容服务。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面向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积极发展数据编辑、整理、分析、挖掘等数据加工处理服务。 (八)服务外包 积极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 ITO ),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 BPO ),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 KPO ),促进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和交付能力、管理能力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探索并推动云计算模式下服务外包模式创新。 (九)新兴 信息技术服务 依托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发展电子商务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物流、支付、信用、融资、保险、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协同发展。鼓励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十)集成电路( IC )设计 面向通信网络、消费电子、工业装备、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提高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能力,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重点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的高端工具和开发环境,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产品测试、认证、标准、专利等服务能力。 五、重大工程 (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已有优势技术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规模优势。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加快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打造一批服务品牌。集中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优先安排公共资金,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前景广、产业链带动作用强的新兴软件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区域化集聚发展能力,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基础软件提升工程 加快实施“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战略部署上强化应用导向,以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整机为牵引,以重大产品为目标,突破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新型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化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应用推广,加强军民结合、软硬件协同,组建基础软件应用联盟,搭建基础软件集成应用的验证和移植测试环境,在政府部门、公共领域率先开展应用试点,形成示范效应。 (三)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 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支持一批应用效果好、技术创新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工业软件产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工业软件推广计划,建立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促进工业软件规模化应用。推动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业软件产业联盟发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定工业软件相关技术标准。大力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发展,引导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支持工业企业充分利用软件技术提升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制定工业软件安全评测和监理的标准规范,确保工业软件应用安全和质量。 (四)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进程,重点研发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领域的业务支撑工具。研究制定和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加强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鼓励相关企业依据自主标准建立服务能力体系。推动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间的协调机制,开展面向生产的信息服务业务示范工作,支持工业企业内设的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在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数字媒体服务、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新型在线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特色示范,引导并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 (五) 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不断汇聚和引导城市资源投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若干集聚效应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质量效益良好、各具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逐步增强产业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融合发展与辐射带动效应。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认定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和支撑效果好的示范基地,试行相关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各项示范工作,树立典型。加强对地方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的引导,参考国家整体规划和区域分工布局,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立各园区重点发展领域和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 (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推动与指导地方平台的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平台资源和内容,创新服务运营模式,形成覆盖全国、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网络,促进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建设。扶持一批面向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服务平台。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园区部署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七)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程 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需求、安全需求和服务保障需求为目标,以整体集成为应用方向,以系统集成商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各项标准、制度,加强资金、人才等措施保障,加快安全可靠软硬件的应用推广,实现应用与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通过先试点、再示范、后推广的方式逐步推进,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大力推广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应用,提高软硬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和质量,增强系统整体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八)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以加快我国云计算服务产业化为主线,坚持以服务创新拉动技术创新,以示范应用带动能力提升,推动云计算服务模式发展。以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发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在整合计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保障信息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推广典型经验,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靠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一批重要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较为健全、相关服务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产业政策 加快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 4 号)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完善产业政策环境。积极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立法进程。加快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安全可靠软硬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政策创新试点。 (二)鼓励企业创新 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高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攻克系统软件核心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鼓励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重点和新兴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探索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间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等各类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服务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推动软件企业技术改造,对企业的研发环境、测试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予以支持,提高企业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 (三)加快拓宽应用市场 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快面向重点领域拓宽应用和市场,形成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面向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电子制造、轻工、通信、流通、物流、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工作。在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增加市场供给。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科技、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交通、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领域中的应用。鼓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企业,积极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鼓励大中型企业将其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机构剥离,成立专业软件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 (四)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 顺应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趋势,完善有利于应用的标准化机制,以市场立标准,以应用支撑标准,促进标准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结合,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软件、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SOA )、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 UOF )、版式文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工业软件和测试评估等重点软件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体系,加快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重点标准的研究制定,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强化标准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标准的跟踪研究,及时推动相关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五)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强化财税、金融、科研、创业、管理和服务等综合支持手段,健全医疗、科研、住房、户籍、职称、奖励等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期权、股权、技术入股、业绩等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创业与创新支持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建立多层次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引导发挥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实习培训机制,建设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辟海外培训渠道,加强品牌企业认证培训。制定领军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依托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开展领军人才滚动培养。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 (六)完善产业投融资环境 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推动各类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软件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口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软件出口、服务外包和境外并购。鼓励地方设立支持软件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国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支持软件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努力为企业境内外重组并购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外汇政策环境。鼓励金融创新,探索开展软件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信用保险等试点,提高金融机构对软件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加速产业国际化进程 推进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逐步建立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海外市场服务体系,拓宽海外市场渠道,提高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各级政府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立公司、组建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开展跨国并购等。鼓励外商投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鼓励跨国软件企业在我国设立离岸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经营总部,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巩固软件开发离岸外包,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 (八)加强产业管理工作 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充分发挥部省市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协调配合。加大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推动建立海峡两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协作机制。加强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体系,逐步完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分析系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调研、人才培训、行业运行分析、政策研究、诚信建设、资质认证、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标准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反对恶性竞争,加强资质认证、市场准入、价格管理、反垄断、反倾销、反盗版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完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及企业秘密保护制度,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网络化发展。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上海市研究生论坛 ——“先进控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热度 1 halcon 2012-6-14 18:27
2012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先进控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征文通知 主办单位: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 论坛背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 2005 〕 1 号)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教研司〔 2006 〕 10 号)的精神,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增进校际间研究生学术交流,由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拟于 2012 年 9 月 22 日 -23 日在上海举行。届时,将邀请长三角地区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做专题学术演讲。现将论坛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论坛形式: 论坛主要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分组宣讲和大会交流为主,同时,邀请著名专家做大会专题报告并对与会研究生所提交论文进行评审和表彰。论坛将通过特邀专家报告、研究生分组报告会、专家点评和论文评奖等形式,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学术成果、探讨学术问题的开放的舞台。 论坛议题: 1. 系统理论与控制理论 2. 非线性系统及其控制 3.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4. 模式识别与信号处理 5. 复杂系统网络 6. 过程控制理论 7. 光电传感器检测理论及应用 8.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 9. 控制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 10. 计算与控制 11. 系统分析与优化管理 12. 自动测量与在线检测 注: 以上分议题仅供参考,具体题目自拟,但需与研讨会主题相关。 投稿说明: 1 . 本届论坛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方式,请作者将 WORD 格式的稿件、基本信息登记表以附件形式发送至: shcontrol2012@163.com ,并在电子邮件主题栏注明“论坛投稿 - 姓名 - 学校 - 议题范围。稿件格式要求及基本信息登记表请见论坛网站。收到回复确认即为投稿成功。 2. 论文长度控制在 4—6 页。 3 论文内容是作者未正式发表过的最新研究成果,且需要与论坛主题相关,投稿作者必须严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一稿多投以及中途撤稿,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4. 为确保论坛顺利进行,征文截止日期 为 2012 年 7 月 10 日(以论 文发出的时间为限)。论坛论文将以书面论文集出版。 奖项设置: 一等奖: 2 名,奖金 1000 元 二等奖: 4 名,奖金 600 元 三等奖: 6 名,奖金 300 元 交通费与餐费资助: 论坛将邀请《论坛论文集》的每篇论文的投稿作者参会交流,参会交流的作者免食宿费、会务费、资料费,并资助参会学生单程交通费(仅限于普通硬座火车),提供免费午餐。旁听研究生可自由参加,不提供食宿。 注意事项: 本次论坛不收取参与费和评审费。每位第一作者论文最多不超过两篇,组委会有权将作品在论坛交流会上公布。作者保留对作品的知识产权,请自留底稿,稿件一律不退。被录用论文全部安排大会口头报告。 重要日期 : 论文投稿截止日期: 2012 年 7 月 10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2012 年 7 月 30 日 联系方式 : Email: shcontrol2012@163.com 联 系 人: 曹晶 李琳 联系电话: 021—55271370 , 021—55271332 , 13636397194 (曹晶), 13816556372 (李琳) 主办单位: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4631 次阅读|1 个评论
Which peptide could break CDK2/Cyclin E1 interaction?
biophysicalchem 2012-5-8 11:11
我将在 第六届国际分子模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会议 上报道我们最新关于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的多肽抑制剂设计结果,欢迎同行来交流,提出建议。 我知道这个会议也是通过科学网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557051 和 http://meeting.sciencenet.cn/cinfo.aspx?cid=2591 ,在此表示感谢。
2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专利情报平台上线有版权保护功能的绿色森林IP-Paper
zhuruoyuan 2012-5-3 14:24
  近日由北京绿色森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实施的互联网新兴在线文档播放器—— 绿色森林 IP-Paper ( IntellectualProperty Paper ),随着旗下全球 专利情报 平台出炉而悄然亮相。绿色森林 IP-Paper 是一款基于 FLASH 技术创新的在线文档播放器,综合运用拆分组件合并技术、分离数据合并技术、用户自主遮掩蒙板技术、自身代码混淆加密技术,等等,可为数字资源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   绿色森林 IP-Paper 与传统的文字阅读软件和在线文档播放器相比,突出了版权保护的功能,并在界面设计、文件转换、快捷操作、社交功能、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自己特色和独创性。   绿色森林 IP-Paper 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遮掩蒙板 、 信息保护 :绿色森林 IP-Paper 集成了自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遮掩蒙板技术,云端上传用户可以自主设置蒙板形式(半页或全页),自主随意设置遮掩蒙版的页码。遮掩蒙板设置可以保护发布者有偿文档核心信息,又可满足文档购买者先窥后选的需求,兼顾发布者信息安全和潜在消费者合理的信息知情权,遮掩蒙板还能有效地防止抓屏软件对文档内容进行截屏。 绿色森林 IP-Paper 播放器遮掩蒙板效果    2、自主加密、安全保险 :绿色森林 IP-Paper 采用自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数据转换分离技术,实现了源文件、呈现文件和下载文件的独立,防止盗载盗链,并对源文件进行了根据用户意愿自动在线加密处理,文档被购买并下载后,阅读客户端数设置为不得超过 50 个和设置拷贝或打印次数不得超过十次,以防止高价值文档被恶意非法传播,彰显播放器“安全为首 、 内容为本”的理念。   3、简洁明快 、 质感灵动 :绿色森林 IP-Paper 用户客户端无需下载任何插件。灰白色的主题色调、浅绿色的背景色调,质感的图标设计,突出了商务与科技的庄重与严谨,自定义个性手标——国际通用“我爱你”手势语,给予用户贴心的温暖,彰显“价值为王 、 体验至上”的播放器理念。播放器右侧实时展示文档价格、标题、简介、分类、上传时间、上传地点、上传机构介绍等详细信息,便于阅览者对更多内容背景了解和增加文档转销用户宣传展示自我机会。 4、浏览多效、操作便捷 :绿色森林 IP-Paper 集成了传统文档播放器的主要功能,可以实现单页、双页、全屏不同阅读模式的切换,首页、末页、前后翻页按钮和滑动槽,适应宽、适应页和缩放比例调节,亮度调节和关灯按钮,登录、注册、购买、下载、装车、收藏等快捷按钮都为用户提供了阅读文档如同视频欣赏 般 的视觉体验。 绿色森林 IP-Paper 播放器主要功能介绍 绿色森林 Ip-Paper 播放器页面宽度调整对比 绿色森林 Ip-Paper 播放器关灯效果对比 绿色森林 Ip-Paper 播放器亮度调节对比   5、在线广告、社交转销 :绿色森林 IP-Paper 集成了智能化在线广告系统,可以对任意类别的文档实施有针对性的广告内容,广告展现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动画。播放器还提供了 HTML 嵌入代码,可以在任何支持 HTML 的页面直接进行文档播放器的嵌入,即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对发布的文档做嵌入链接,扩大宣传。 绿色森林 IP-Paper 以其突出的版权保护和数据安全功能,为全球专利情报平台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绿色森林 IP-Paper 的推出也将为数字云出版的最大瓶颈问题——版权保护问题提供更加有益的解决方案,推动核心价值文档的在线“云出版”。 绿色森林 IP-Paper 这款播放器也将在“绿色森林”旗下即将出世的系列“全球 咨询报告 平台”能量文档云出版和转销平台和多媒体“草根版权保险平台”中赢得社会和用户更多的瞩目。
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展改革委:未来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whyhoo 2012-4-26 16:5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已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有关部门正积极制定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和技术演进不断加快。 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正加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兴未艾,新兴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将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出了明确部署。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和有关规划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物联网领域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会同财政部组织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农业部、环保部、林业局、国家标准委、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在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林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启动了12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统筹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会同国家标准委组织成立了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启动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会同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推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在云计算领域 ,会同工信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启动了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着力推动云计算服务,探索云计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有序引导和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同财政部、工信部结合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组织实施了一批云计算示范工程。 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在总结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和发布。该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目前正在抓紧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将通过专项的实施支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公众网络和网站改造、新兴应用示范及标准研制。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 ,积极支持我国主导的TD-SCDMA/TD-LTE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完善自主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组织有关方面和专家梳理分析了我国TD-LTE发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在数字电视领域 ,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标准)研究制定的基础上,积极支持DTMB标准国际化发展,并组织实施了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着力完善数字电视产业链,并加快推动国内外应用。目前,DTMB标准已在老挝、古巴、柬埔寨等国家落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领域 ,会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 4号)。加快推进“909”升级改造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集成电路设计专项,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会同工信部研究提出《2010-2012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我国平板显示面板生产的规划布局,并积极支持京东方、华星光电、上海天马、四川长虹等加快平板显示项目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国内产业链。目前,上述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战略转型,以积极开拓市场推动产业的内生增长,以加强统筹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通过统筹协调、科学布局,进一步凝聚有关部门工作合力,准确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协同推进、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新的贡献。 原文见 http://www.gov.cn/gzdt/2012-04/26/content_2123898.htm
个人分类: 经济|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学期拟开新课《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征求意见!
热度 1 chadwick 2012-3-16 23:51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 课程负责人 王程韡 教学重点 本课程是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文理通融型人才服务的,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的探讨,让同学们能够从一个超越原有学科背景的、更加综合性的视角去把握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反之亦然。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 (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即便是诗圣杜甫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今天,也写不出“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的诗句。也正如拉什( S. Lash )所言,信息时代中无处不在的信息洪流已经摧毁了我们独立思考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批判本身也难逃厄运。那么在一个信息技术与社会相互交织的时代,嵌入在这个交织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本课程借用了米德的经典作为课程的名称,试图对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回答。 本课程共 32 学时,每周 2 学时。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如下表所示)。其中每个部分五讲,共十五讲。最后一次课为同学的集体汇报。 单元 教学内容 要求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理论 1. 导论 了解看待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主要理论,并尝试对和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相关的现象做出观察 2. 网络社会的崛起 通过“信息时代三部曲”等著作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本质性变化 3. 虚拟经济、长尾与现实 了解虚拟经济和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模式,结合长尾理论等思考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 信息高速公路与国家利益 通过了解美国所发起的信息高速公路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效仿,了解信息技术进入到国家战略的途径和重要性 5. 互联网会使人变笨、变宅吗?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该问题展开分组辩论 (二)信息技术、经济与全球化 6. 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创业 I : facebook 传奇 通过观看电影《社交网络》(部分),了解基于网络技术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特点 7. 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创业 II :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阅读报告《淘宝村是怎么炼成的》,思考“沙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相较于美国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8. 文化与境中的信息技术:中日手机应用惯习比较 以中国和日本两国对手机的使用惯习为例分析文化与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9. 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码农”与“猎身” 以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中独特的“猎身”现象为例,了解信息技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0. 亲,包邮哦:网络话语与身份的建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辩论: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互联网语言? (三)信息技术中的自我与社会 11. 网络中的谣言与真相 了解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 Web 2.0 的出现给这种机制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12. 数字鸿沟: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 以新生代农民工适用手机的情况为例,了解国与国之间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问题 13. 微博改变社会?围观与差序格局 通过了解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特征,进而分析微博在中国火热的原因 14. 网络公共领域:中国人相对奥巴马说什么? 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特点,结合诸多中国网友在 Google+ 上给奥马巴留言的情况分析中国人究竟想对美国总统说什么 15. 人肉搜索与虚拟世界中的权利划界 通过分析“人肉搜索”这种独特的中国社会现象,探讨虚拟世界中的权利划界问题 考核 16. 小组汇报 自行选择一个相关议题,以 3-5 人一组进行汇报,将根据个人以及小组表现给出总评成绩 参考书目: 曼纽尔·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6. 安德鲁·查德威克 .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0. 凯文·凯利 . 科技想要什么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 2011. 亚当·乔伊森 .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10. 斯各特·拉什 . 信息批判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 弗兰克·韦伯斯特 . 信息社会理论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 项飚 .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 Turkle, S., A 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 2011, New York: Basic Books. 考核成绩评定标准:课堂平时表现 40%+ 期末小组报告 60%
4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日本首次推出i-Japan国家信息化战略
ephedra 2012-3-3 17:08
日本政府的信息技术战略本部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已制定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2015”。日本将设立副首相级的首席信息官(CIO)负责监督战略的执行。 该战略是日本继“e-Japan”、“u-Japan” 之后提出的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信息技术战略本部认为,日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已在世界领先,然而各公共部门利用信息技术的进程缓慢。通过执行该战略,日本将利用信息技术,使全体国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这一项目要求在2013年完成。 日本政府已认识到,目前已进入到将各种信息和业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时代。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要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近年来,日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各种排行榜上远落后于北欧各国。对此,日本的有识之士指出,日本的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在行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方面,日本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在扩大。 世界各国近一年纷纷推出了新的信息技术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英国推出了“数字英国”计划,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出台国家宽带战略……不甘落后的日本政府2009年补拨了1万亿日元预算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此背景下推出了“i-Japan”战略。 日本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人才是发展信息技术的第一要务。“i-Japan”战略除了提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具体目标之外,还明确规定,在日本政府层面首次设立副首相级的CIO职位。CIO将监督日本信息技术战略的执行,提高各级领导和具体执行人员对行政、医疗和教育电子化的认识,推进以国民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为首要目标的新战略的落实。
个人分类: 数字植物志|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钟耳顺:地理信息技术走向云计算
lilibamboo 2012-2-24 02:06
11月24日消息,中国测绘学会2011学术年会在福州举行。在下午进行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耳顺做了题为《地理信息技术走向及云计算》的报告。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耳顺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测绘学会邀请我来做报告,我觉得现在听了上面几位的报告,我觉得都讲得非常实际,我想从一些概念性的还有我们自己做的一些工作,跟大家汇报一下地理信息技术的走向,一些是我的个人体会,有一些是学习的总结。   我想谈三个事情,第一个是地理信息系统,我在这里先声明一下,或者是地理信息技术,第一点我想讲讲社会功能的拓展,第二个是技术发展的走向,第三个想谈谈云计算环境下的GIS。也谈谈我们做的一些工作。   GIS的社会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也在变化,可以讲实际上我们经常谈到实际的需求还是技术的创新,是谁在推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的程度是技术创新,好的东西可能我们市场上还没有体会到,因为好的东西就会引领市场。同时市场有一定的基础再推动这个技术,这是很有意思的。我看了GIS很多方面的东西,实际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理分析技术,另外一个是可视化技术。你海量数据库也好都是为了快速达到可视化,基本上是这两个方面,我们做的工作,一个是可视化,一个是地理分析技术。可以讲一个是IT,一个是地理。地理和GIS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就像物理和工程一样,物理是基础,工程是实际。地理是基础的东西,GIS就是技术。有一个美国人提出了GIS的发展种模式,叫螺旋式前进的模式。我最近看到GIS的功能,我想它也在扩展,这点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个大家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包括GIS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和制图,还有一个是工程应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与辅助决策。我们经常说的GIS就是所谓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下一步是什么样的?下一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我提出来的,就是走向控制与管理,大家可能不知道GIS可以控制,控制什么呢?比如说现在大家都是开车,现在所谓的自动驾驶的车是Google公司,去年进行了一千多公里的试验,我们中央电视台基本上都是标识,Google是用导航技术,所以这个技术以后可以讲,我想在我们在座的这一代人能够看到自动导航的车的系统,就是我们的GIS走向汽车,这就是GIS走向控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家里有人玩航模,其实我们可以在Google上下载一个小小的软件。这是一个航模的飞机,今天给大家讲的概念第一点就是我们GIS不但是信息发布,信息的管理,很重要的就是将会走向控制,这将会给我们的世界和社会带来一个很大的改变。   第二个我想谈谈GIS技术发展走向,国际上有多家专门从事IT咨询与分析的公司,会引导很多公司,引导社会,包括像所谓的SOA,包括我们常常知道的从技术到社会,到商业都知道的东西都是一些咨询公司搞的,我们国家缺少这样的咨询公司,这样的咨询公司需要很丰富的知识,需要他们给社会引导,美国有一家很著名的公司叫Gartner公司,它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光环曲线的概念,从开始然后再下坡,不断地炒作,不断地提升,这样的曲线,它每年发布这个曲线。今年6月份也发布了这个曲线,西方人很有意思,就是把明年的东西都放在上半年做完。这个曲线发布,一个叫做云计算,有很多技术。这些技术已经慢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东西,今天我给大家一个概念,感兴趣可以了解的你们可以上网去了解。这些东西对我们了解技术的趋势,了解未来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我们国家没有专业的这样公司。下面我通过分析和自己的一些实践,我总结了GIS或者说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四大趋势,应该说还有第五、第六,这里我主要提四个大的方面。   第一个就是移动技术,以后很多东西都会走向我们手拿的设备,以前很复杂的设备现在都变成我们手持的设备,包括GIS已经走向了我们移动的设备,所以Mobile可以讲是IT最主要潮流,也是目前硅谷最热门的三大词汇之一。可以说一切都技术,都是以移动为目标。另外一个Mobile有很多变化,可以讲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第二个是云计算,放在最后一个讲。第三个是物联网,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之为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等等。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来的。我觉得我们搞地理信息的应该关注这个领域,而且这个发展起来,硬件的东西可能比地理测绘产业要大得多,我们温总理提出叫感知江苏,后来提出要感知中国。英国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的杂志说以后物联网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手持设备,医生可以自动地知道你的血压,这都是靠物联网,跟传感器,你拿到设备以后医生就可以知道你的血压是多少,当然其他的身体要素也可以感知得到。所以这个发展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第四点这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有一些专家也提出来,就是所谓的集成。刚才陈局长和陕西局的局长也讲到了,所谓的地理国情监测,国情监测其实也是集成。集成这个词本身很难说是什么东西,不单是要技术集成,同时也要内容集成,技术集成就是说要解决某一个问题,需要很多技术。现在需要和其他的信息技术集成,另外一个我们内容更要集成,今天我们讲到很重要的地理信息一个就是图形,实际上图形有很多属性信息,要把图形和很多属性信息结合起来,我们社会关注的是地理坐标,其实我们搞测绘的老祖宗,比如托勒密,地理就是goeography,我们大家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大地,以前是叫电影院,要把地球弄成电影院一样可以随时浏览。所以不仅仅是我们讲的这几个传统的要素,所以要集成很多的,包括地表地貌,人口、水文,包括社会经济的要素。 我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了所谓的地理国情监测,我本来是地理人,作为一个地理工作者我对这个提法非常高兴,我觉得这是很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地理其实很多变化,我们今天很多人是从概念上发表看法,我们包括领空,还有我们的地下,还有包括海洋,是不是到此为止呢?也没有,我们现在包括网络空间也有主权,把这个空间也作为了领土,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地理的变化,而且特别是全球变化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大灾的出现给我们提出了特殊的需要,所以我觉得地理国情是非常必要的。我不知道我们信息局的同志英文怎么叫地理国情?地理国情监测这个东西,我刚才认真听了陈局长的报告,包括要认识很多东西,包括水利、环保等等,需要集成。要集成的话肯定非常多,但是从我搞地理出身的人来说,地理离不开人文的东西,如果离开人文的东西就不是地理,比如我们国家最大的地理国情是什么东西,可能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瑷珲—腾冲线,现在这条线的变化非常微弱,我们搞地理国情我建议我们最好要把自然要素,要把人文要素结合起来,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我讲谈谈云计算,因为我原来是做地理、遥感、GIS发展的软件。今天还有一点时间我想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概念,刚才我讲云计算是IT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但云计算最初提出来amazon,是06年3月提出来的,现在很多大型公司包括IBM等等都在搞云计算。我们很多大的公司,联通、移动都在做这方面的东西,同时现在包括我们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都有自己的云计算,都有走向云。我这里也想跟大家交流一下,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计算机的群。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个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像这样的计算机把它做成一个集群来进行管理和发布信息机制,这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云非常虚拟化,实际上我不知道这计算机在哪里,服务器在哪里,很虚拟化,这是它的核心。云的演进也很多,可能很多同志尤其是搞技术的都听说过网格计算,云和网格计算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有一定的区别,从某种程度来讲云是商业的模式,云可以放很多东西进去。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这样讲大家可能知道,就是一个大的集群,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一种虚拟的,它有很多特点,比如它的数据是安全可靠的,同时它的服务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因为它的工作能力很强大,还有社会效益很高,所以很多城市都在做自己的云计算中心。那么云的方式很多,比如有设施提供服务,还有提供平台,还有提供数据,根据云的构架提供这些服务。还有提供一些应用,我不需要自己开发,就是这样一步步提升。以后有很多种终端,手机、电视机,普通的台式机。   在这样的环境下,GIS就在变化,GIS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数据非常大,类型也比较多,这样对GIS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的数据非常多,不像一些经济数据就是表格,再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一个遥感图象,一个提土,所以我们真正叫海量,而且类型比较多比较复杂,所以用云这种方式是最好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政府做什么?我们行业能做什么,我们企业做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所以我们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做很多,用我们的平台建公有云,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平台。我们超图这几年也在做一些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东西,这里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从支持虚拟化的ServiceGIS技术,我不知道你的服务器在哪里,另外是跨平台GIS技术,一个是64位GIS技术,还有一个是二三维一体化GIS技术。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稍微介绍一下,GIS虚拟化这是基于云计算前提,这是一个软件,让人放在虚拟的环境下运行,它可以自动地分配CPU的能力,内存和管理,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包括很多厂商都有自己的虚拟机,可以装在他自己的虚拟机里,你可以基于它这样的系统进行一些调试,它内部是怎么样虚拟的。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工作,第二件是跨平台。跨平台有什么好处呢?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一套是微软的这套云的东西,还有一个是Linux的云计算,跨平台我们基本上有几套方案,一个是Windows方案,另外一个是Java方案,我们做GIS,基本是考虑标准C++方案,可以在Windows上用也可以在Java上用,这是一方面的工作。第三点我稍微讲一下是64位GIS。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内存只有4个G,大型机可以装TB级的,你再怎么装也好,但是软件32位,只能够管理4GB,你尽管是64位的内存装再多也管理不了,所以它的效率还是在4GB,所以64位就可以提供180个亿GB。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发布了64位Windows板。第四是二三维一体化GIS,三维是二维三维要一体化管理,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比如你从二维变成三维,本身就是三维的,完全就是一体的。你要做三维的服务,做三维的分析都可以在上面做。这样的话我们基本可以提供一个基于云的GIS服务,我们叫做iServer,这是我们近几年做的工作,我们这个工作也跟IBM进行了联合的验证,跟微软进行验证,微软在它的一些系统上也用我们的系统进行一些发布,所以我们系统做的工作。   我总结一下我今天讲的,我介绍了GIS社会功能的拓展,已经逐步走向控制。还有一个介绍了我们GIS技术发展的四个趋势,同时也介绍了云计算和GIS方面所做的努力,谢谢大家! http://opinion.im2m.com.cn/34/09002040141.shtml 最后我想提一个问题 在国内各方面技术都日益成熟的今天 国外的博士还有什么优势
个人分类: research那点儿小事儿|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之信息技术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5 15:39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1/05/c_111373258.htm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1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卫星遥感数据90%进口 地理信息技术尚在追赶时间
miran 2011-12-28 07:59
[转载]我国卫星遥感数据90%进口 地理信息技术尚在追赶时间
我国卫星遥感数据90%进口 地理信息技术尚在追赶时间 2011-12-27 07:28:35 来源:解放牛网 http://news.3snews.net/industry/20111227/18002.shtml 导读:从产业链上游看,我国目前使用的卫星遥感数据90%以上来自美、法、加等国家。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卫星、全天候雷达卫星在我国尚属空白。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至少95%以上的市场建立在美国GPS卫星系统之上,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2011年12月26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1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发布会” 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主题,分析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并正式发布了2011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11)》。   蓝皮书指出,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卫星导航定位、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即“3S”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3S”技术及其应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于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一些重大地理信息技术取得明显进展,已初步建成全国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分发体系和卫星对地观测应用体系,首颗自主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将于2012年1月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发射组网阶段,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另外,还开发了与北斗兼容的高精度定位芯片,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产品“有机无芯”的历史。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尚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缺乏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   从产业链上游看,我国目前使用的卫星遥感数据90%以上来自美、法、加等国家。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卫星、全天候雷达卫星在我国尚属空白。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至少95%以上的市场建立在美国GPS卫星系统之上,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从产业链中游看,我国核心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产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不够。 从产业链下游看,行业应用集成服务亟待深入,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和LBS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中国卫星导航芯片成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的重大瓶颈。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已被美国占领,国内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研发此类多模导航芯片的能力。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由于技术自主创新不足,使地理信息企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中高端地理信息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较低。而且,对新技术和新商务模式的模仿多于创新。如在商务模式不太明晰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一两年内,我国就有几十家网站纷纷推出国外的check in(签到)服务模式。   蓝皮书分析认为,我国地理信息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有深刻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存在重引进、轻消化的趋向。我国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费用与消化费用的比例超过3∶1,而韩国的比例是1∶3,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此外,对技术创新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新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也是重要原因。   为此,蓝皮书指出,当前,要大力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共建创新基地。建立地理信息技术成果交流平台,促进地理信息科技资源和成果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发展靠市场(111219)
热度 2 ymin 2011-12-19 11:13
产业发展靠市场(111219) 闵应骅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一点一点扩大。如果市场兴旺,就会形成大的产业,这就是先应用,后推广。我不想抽象来谈这问题,让我们用云计算为例说说这个事儿。两年多以前,我在博客“ 云计算杂谈(090909) ”中就谈到,云计算对于中小企业是既省钱又高效的信息技术。把基础结构交给云,用虚拟计算机和存储。Amazon(亚马逊)就是这么做的,Google、Mirosoft、IBM许多大公司都在做,用户得到了实惠,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经验教训。本月IEEE Specrum做了长篇报道。 今年四月,Amazon EC云服务在系统升级时发生故障,各地的离线用户都无法上机达几小时甚至几天。同月,黑客侵入Sony的游戏站,把全世界7700万人的私人信息曝光了。6月,云存储供应商Dropbox一个软件故障有一段时间允许别人随便进入2500万顾客账户,不用密码,或者随便什么密码。公司老早就宣布过,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却发生了。美国的私权交易所今年登陆了175次数据破坏,包括1300万个记录。这些数据也许会吓住一些用户,不想把自己的信息放到云中去。当然,我老早就说了,大企业,像中国银行、中石化等等这些大型企业,自己有足够的信息资源,没有必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资料放到云上去。但是,中小企业还是能够得到实惠的。问题是可信性的问题,可能让他们望而却步。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你在Amazom EC2上运行你的虚拟机,带有你自己的操作系统,Amazom让你选择6个云中心之一,然后分配给你一个服务器。加州圣地亚哥分校和MIT教授指出,另一个用户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虚拟机置入同一个服务器,作为另一个用户的VMI,用各种方式来攻击你。在云存储中,大量使用文件公用。你上传一个文件,首先要检查云终端是否已经有这个文件。如果已经有了,就不要存过多的冗余文件了。这一般是用一个文件的哈希值来查找。当别人得到这个哈希值,他就可以下载这个文件。正因为如此,欧盟投资了一个三年1千万欧元(1.49千万美元)的可信云研究项目,包括两个应用:一个是家庭保健服务;一个是葡萄牙城市街灯系统。注意,这是带应用要求的,不是光写文章。 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筹划建立本地区应用试点云计算中心。有人评价中美两国的云现状说,“区别在于:这边天天云大楼落成,那边天天云服务发布,这边各IT公司产品沾水贴云标签,那边云服务专业公司丛生,这边大手笔都有政府身影,那边云运营商都早已向企业收费运营。”一些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上百亿,跟风上马,导致重复建设。我就纳闷,这些钱,将来怎么收得回来?有人建议搞云计算的标准化,我就纳闷,云计算都没有用起来,运营经验很少,怎么谈标准呢?于是,不得不写一些抽象不可操作的要求,空洞得很,没法用,对谁都够不成约束。 所以,一个产业的发展,应该首先探索市场的需要和大小,一步一步地扩大,而不是先划一块地,盖上好多楼,然后做研发,再去找市场。市场找到了,很好。市场做不大,这基本建设投资也许就打水漂了。
个人分类: 网络|303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信息技术,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hanhuijian 2011-12-9 08:52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近日,记者就如何发挥工业和信息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文化繁荣相互促进       记者:工业创新和设计离不开文化创意。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您怎么看待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苗圩: 工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文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为工业产品和服务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促进产品质量、品牌和附加值提升。      当前,我们要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在不断夯实文化改革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促进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文化发展新引擎       记者: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苗圩: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将密切跟踪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是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信息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和信息高新技术产业融合,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和科技含量。      二是增强技术装备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健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数字文化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      三是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推动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网络覆盖,全面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协调推进教育信息化。抓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研发及产业化。      四是积极营造非公经济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任务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主管部门,在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加强这项工作?       苗圩: 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履行互联网行业管理职责,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思路和措施,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全面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国家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研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3G(第三代移动通信)和TD发展,统筹推进3G网络向LTE演进。      二是着力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行业管理等优势,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支持重点新闻网站、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展,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网络文化领军企业。      三是加强互联网行业基础管理。健全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快健全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强化域名和IP地址资源管理。加大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管理力度,逐步完善网站实名制,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加强对微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四是营造和谐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加强技术保障手段建设,建立新技术新业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机制。配合打击利用网络制作传播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技术将成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
gaoli0823 2011-12-8 21:51
投资中国—中国网 时间:2011-9-16 11:12:09 责任编辑:小炎 国家 发展改革委 副主任张晓强日前指出,生物技术有望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一起,成为全球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 ,将在关键技术开发方面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据了解,“ 十二五 ”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15%,推动生物 产业 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其中,生物技术发展的科技目标是:完成约10000种微生物、100种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发现约500个新的功能基因,转化应用5个以上有重大经济价值 的基因或蛋白;获得500种以上新的农业育种材料,培育100个以上动植物新品种,其中10个进行大规模推广示范;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等各类批件200个以 上,新药证书、兽药证书、医疗器械证书等各类证书100个以上;开发100种创新生物技术产品,并实行商业化生产;制定各类技术和产品标准100项。 经济目标方面,生物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100个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20-30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农业生物技术产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医药生物技术产值达2000亿元,工业生物技术产值达3000亿元。 十二项关键技术最受重视 据了解,国内生物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十二个方面,分别是:“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 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基因操作与蛋白质工程技术、药物分子设计技术、生物过程工程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生物安全关键技术、 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等。 其中,生物芯片技术将注重研发临床检测及卫生防疫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及芯片实验室产品,以促进疾病的预警、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形成具有市 场规模的商业化生物芯片产品及自动化程度和便携程度更高的相关仪器。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将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一批靶向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在生物催化工程技术方面,将建立具有高效稳定的药用酶、食用酶和 石油酶等酶制剂的生产技术体系。 此外将在重大新药创制、生物医用材料、数字化医疗、体外诊断重大产品开发、疫苗与抗体产品研究开发、生物能源产品开发、生物环保产品开发、转基 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并加速传统工业生物技术改造,包括轻纺工业清洁生产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生物冶金技术、微生物脱硫技术、 传统酿造产品生物技术应用与示范等。 国家 发改委 产业经济与技 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表示,到2015年,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200个,累计推广面积5亿亩,产业竞争力大幅 提高。生物基产品占石化产品比重将达到10%以上,发酵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促进轻纺工业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减少30%以上。制定生物柴油技术规范和 B5或B20等BX类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用的产品标准,并建立国家级的质量检测系统。同时,以国家生物信息共享体系为载体,实现生物数据资源共享,为生 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关键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 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资源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将同时建立,以促进生物技术发展。 投融资将现大变局 据介绍,生物技术投资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既需要政府引导,进行市场运作管理,也需要有效的投融资体系。 纽约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 李明 介绍,目前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在资金投入结构上呈现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强并列的态势。此外,由于生物农业、健康食品、基因组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对投资者来说缺少近期可见的盈利空间,因此医疗与诊断占据了主流位置,其中又以新药开发为重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支持,“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得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亿 元。专项战略重点包括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 项目等,重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 全国 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指出,中国当前是原料药大国,2015年有望成为后期研发大国,2020年将成为医药产业大国。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注册司安监处处长李金菊认为,在新药临床实验方面,中国在市场、人才、成本和资源上有较大的优势。 由于生物技术投资的高投入和长周期特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结构向来“寂寞”。 西南证券 ( 600369 , 股吧 )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提供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8%,风险投资占25%,其他融资占43%。 不过,我国生物医药“价值洼地”正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看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李吉平表示,《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吸收部分银行的系统 性融资规划内容。2007年至2010年间,国家开发银行生物产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56.1%,重点支持了北京、武汉、长沙、上海、泰州、本溪等地区 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未来将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丰富“投、贷、债、证”组合产品的服务体系和功能。 此外,地方政府开始加快探索生物技术企业融资新举措。生物资源大省云南着手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以解决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资金不足、技术产业化早期难以筹措资金的问题。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推进到3.5维时空时代
lionbin 2011-12-8 16:27
一维是指一条有原点的直线,如数轴,定下原点后,就可以用一个数值表示位置;二维是指一个平面,需要用正交的轴来定位,通过两个数值表示位置;以此类推,三维就是立体正交轴来定位,用三个数值来表示位置;四维通常指的是在三维立体空间上加上时间轴,用某时间点上的三维数值标志位置状态;四维空间显然是一个时空概念,人们一般理解的“四维空间”,大多都是指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解,人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这大概是我们能感受和理解的极限维数了。根据科学家们的假设,宇宙是平坦的,而这就有可能作时光旅行。 为什么空间的三个维,我们都可以自由来回,只有时间是单向的?时间的本质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多年,许多科幻小说也以此为主体进行发挥。最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要属 H.G. Wells于1895年创作的 The Time Machine(时光机器),这部小说并没有试着在能对人类产生任何影响的时轴内操作(第一次跳跃就到了 802701 年,接着又跳到了 3000万年后),从而避开了纠缠不清的因果问题。之后的星舰迷航、到回未来、超人等都属于时间旅行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与国内最近兴起的穿越故事不同,一般都会照顾到一些变化理由和因果关系,国产的穿越片是不是也太草率了点啊!算了,娱乐片就是娱乐片,有人愿意看就行,想那么多干嘛?国家现在明文禁止穿越片的拍摄和播放,不知道是何道理呢。是不是怕看的人太多,懈怠自己的工作呀。 时光旅行是可行吗?物理大事史蒂芬霍金认为是不可能的。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可以做时光旅行,为什么没有来自未来的访客?然而,经过了这么久的尝试,仍然没有物理学家能找出为什么不能进行时光旅行—显然,从现有的物理法则来说,时光旅行似乎是可能的。后来霍金改变了立场:时间旅行或许是可能的,只是不切实际。还是没有说清楚行还是不行,于是通过虫洞进行时光旅行似乎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 这里将要谈论的3.5维空间,无法给一个精确的定义,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也许用3+n (0n1)维空间更好吧,也没有虫洞。 1992年2月,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中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4000亿美元,以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作为美国发展政策的重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 这个提议的倡议者认为,它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之后,世界各个国家争相开始进行了自己的互联网建设,终于发展成目前这个庞大的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与计算机配套的周围设备也发展迅猛。摄像头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目前其应用也无所不在。从最初功能单一,只用于交通违章管理的电子警察,发展进行全方位连续记录的治安摄像头。不仅大街小巷安装,小区也是全覆盖,我们的城市空间几乎处于无所不记录的状态。据报道,人口3千万的重庆市,从现在起到2012年,将安装50万个监视摄像头。镜头不只是关注公路、机场或火车站,也安装在银行或医院,甚至是在电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将有7亿人生活在摄像头里。 国家 摄像头总数 英国(UK) 超过 400万个 中国(CHN) 超过270万 法国(FR) 超过3万个 另外,天上的摄像头——遥感卫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扫描和记录着地球。 所以,不管从大的范围,还是小的范围,我们已经被广泛记录了,这个记录量是非常庞大的,大到我们几乎想看什么时候就看什么时候,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我们要想了解过去发生的情况,只需回放这些记录就可以了。如此来看,我们已经能通过这种方式方便地“穿越”到过去的某个时间,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已经超越了3维空间,进入3.5维空间了,由于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所以我乐意定义这为3.5维空间,以区别我们过去几乎没有什么记录的纯三维时代。这一切的发展,当然要归功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5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住最后的激情
wolfpnc 2011-10-20 22:33
这是好多年前从网上摘录的文章,用来激励公司软件团队的,现在转贴这里,也许对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同仁有一定的帮助。 引言 程序人生中,最初大多激情万丈,可是历经现实的土壤之后,这种激情却在慢慢的消耗中消失。但是,这平凡的职业,却最需要不平凡的激情。 拿破仑曾经说,军队战斗力的 3/4 是由士气组成。用于今天的软件业,可以说,软件团队研发能力的 3/4 是由成员的积极性决定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很少得到过良好保护。尽管这句话有些偏激,但确实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现状。 有很多高级经理知道下属那种被进度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惨状?有多少开发人员被无休止改变的需求折磨得厌倦了本来钟爱的职业?程序员的激情、团队的士气和积极性都在年复一年的项目中渐渐消亡,而这些很多都发生在不经意间!深夜,我常常问自己,明天是否依然珍爱这个给我带来激情的行业?在终于丧失了最热情的激情之后,我只能随着岁月,慢慢地把这种无限激情的挚爱演变成一种平凡的职业,一种平静的谋生手段。 但就是这种职业,所从事人员的素质却也参差不齐。当前社会上,那种“职业化”很高的程序员们,为了高薪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手头的工作,在代码中加入逻辑炸弹、留后门,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保密,运用等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现实中所看到的事例太多了。我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来说明什么,但真心地希望我们国内的程序员队伍能够有更高的素质和层次,值得社会去保护,去珍重。 团队失去往往是决定该团队最后能走到什么高度的关键因素,因为在高昂的士气面前,挑战困难变成了乐趣。如果连积极性也没有了,谈何创造性,更谈何拼搏精神? 积极性对一个项目的重要程度,我想大家能够有所共识。而且粗想起来,积极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事物,很难用什么指标去量化地衡量。但对词说法,真正启发我的是国外一篇文章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事物不能量化的时候,就证明了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真是不得不佩服外过专家的认识水平。一句话醍醐灌顶,让我大长学问。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总是考虑 2 个问题:怎样才能把这个指标量化;有怎样把量化的数据用于实际的工作。用于保护程序员的积极性的这个问题,道理也同样。 如何保护成员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团队共同目标认知的基础上。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有 3 个非常著名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什么?客户的价值观是什么?用在这里不妨改一改: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能为客户做什么?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很准确一致的认识和回答好这个问题,那无意这个组织就具有一致的目标。这就是对团队组织文化的一种认可。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凝聚力,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果。如果项目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散沙一盘,那一旦团队出现难题,很可能项目成员心里想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最盛行的就是赶快精心准备自己的简历,再去找高薪职位!此时,再谈积极性和归属感,几乎就是空话! 那么,在现实的工作和项目中,如何才能保护好团队最珍贵的资源 -- 员工的积极性?根据我的亲身感受,我想提出以下参考意见,希望能从最底层、最细节处给大家以启示: 一、提升项目主管的管理水平 管理知识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其中富含着很多系统的道理。很多程序员对此都不以为然,包括我自己在内,先前也是认识不足。但后来,因为一本已经出到第 17 版的《管理学教程》,改变了我的想法。很多现实中不可名状的线索或思路,根本没有系统化和深入,后来,看的相关书多了,这才慢慢地发现很多的想法其实都是有据可依的,而且很多都远不及这些著作思考得全面、详细和深入。 尤其可怕的是,这些著作有很多是 60 年代甚至更早时写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知识甚至还低于 60 年代的水平。仔细想来,其实 CMM 就是 TQM (全面质量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所以,强烈建议每一位项目经理和希望成为项目经理的人员都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这绝对是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途径。 通过提升项目主管的管理水平,尽可能避免挫伤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保护和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的一个极其重要和直接的手段。 二、缩短激励措施的反馈时间 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实行年终奖制,员工的业绩在年终才会反映出来。其实,我比较反对这样的做法。如果一个员工平时工作很优秀,但是他的优秀必须在一年之后才能反映出来,除非他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否则他肯定会懈怠的。而且工作中,很多的项目经理很少赞扬下属。他不明白,哪怕是口头的夸奖,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成本。而且它不仅能提高工作效能,更能改善工作关系,所以,何苦难开金口呢?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年终奖改成季度奖,甚至是月度奖。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做出了修改,但实际上,员工是非常希望不断得到肯定的。我们可以在每周的工作日志上给员工一点鼓励,甚至一句赞扬,我们也可以给提出好建议的员工发出一个 mail ,谢谢他们的好主意。甚至,我们只需要简单而真诚地说句:“你的文档写得很好!”;“你是我们的骄傲。”“我想是我错了!”“谢谢你昨天的加班。”等等,也许效果会好的让你无法相信。 也许我们无法使用太多的物质奖励,但是在物质奖励之外,高频率的、有针对性的口头激励,也能把你的员工组织演变成一支士气高昂的不凡团队。 三、沟通是绝对必要的 曾经有一篇国外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你能对每一位同事都能回答出来这些问题,就证明了你对该同事已经了解了。当然这些问题不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完全是工作方面的。我试了试,发现竟然没有一位同事的情况我是完全了解的。这让我非常惊讶,我竟然根本不了解我的同事,不了解他的工作经历、毕业院校、特长、专业,以及比较得意的成果等等。 试问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很好地沟通吗?虽然每位主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沟通技巧,但如果知道了这些技巧,沟通起来会更加顺利,更有针对性,也更能获得更多的资料。很多人抱怨沟通没有效果,可是你真的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吗?不妨回答上面的问题试试?请注意,上述问题仅仅是所有问题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回答不出了。况且沟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沟通一次就全部完成,人的思维、技能、认识都在不断进步。 很多国外公司,每一位经理都有一个例行任务,就是每个月都必须和下属进行一次单独的沟通,这是非常好的制度。而且这些经理大多接受过沟通技巧的培训,什么开放式提问技巧、引导方式、沟通礼仪等等,可见沟通已经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但这不是中国式的训话,沟通的目的是要下属真实地表达其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听唐僧说经。在大多数情况下,下属并不十分信任上司,害怕说真话,害怕被穿小鞋,这也是经理们不专业的地方之一。 大量的事实证明,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非正式的沟通,也就是以私人身份为基础的沟通,比如就餐、度假的时候等等,总是就是抛弃身份,以真实的朋友身份进行沟通。这样,下属才能体会到自己是被重视、被理解的。如果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或者上司能够针对下属的苦闷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开导,员工的积极性会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但是切记,一定要真诚,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更有甚者打击报复,如果这样,那这位员工估计也就开始到处浏览招聘信息了。 沟通这个题目太大,需要深入其中,在此不再多说。 三、不要变相地惩罚优秀员工 优秀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财富, GE 总裁杰克 - 韦尔奇曾经说过, 20% 的优秀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经理们在不经意中,变相地惩罚优秀的员工,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点。 不信,你就可以试试下面的几个方法,这绝对是将优秀人才赶往对手公司的绝招: 方法一:能者多劳 自从哲人发明这句话,就害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且渐渐变成了一种共识:优秀的员工就是应该承担更多的任务,承担最难的工作。于是能干的人工作量越来越大,每天都要加班、熬夜,可是薪酬呢,大多时候恐怕很难真正做到按劳取酬。 一般而言,大多数公司内,因为大家资历相差无几,所以能干者和不能干者收入也基本一致。天长日久,优秀人才自然心生郁闷:为什么要多干,为什么要加班。积极性大打折扣,即使不跳槽,勉强留下来,工作也远不会象当初呢么尽力了。 方法二:有错误就必须批评 高招之二。优秀员工一般承担更多或者更难的工作,而且活越多越难,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大。于是,那些公认的优秀分子,一次又一次地被叫到经理办公室,然后黑着脸出来。而能力一般的员工因为总是分配到简单任务,且可以得到优秀员工的指导,犯错的机会小得多,由此在经理眼里反而成了精英人物,得到更多的提升机会。渐渐地,能干的人开始变得谨慎,变得没有积极性,没有激情,变得明哲保身。 允许员工犯错误,但前提是必须承认错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开拓性的、智慧型的错误,不但不应该批评,反而应该奖励。 方法三:让不忙的人去吧 部门有 2 个培训名额,让谁去? A 太忙了,而且他去培训, a 模块就没有人能完成,不行!还是让 D 、 E 去吧,他们的模块简单,很快就做完了,不会影响到项目进度。 这不是玩笑话,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在身边发生。因为能干,别人无法替代,结果优秀人才就丧失了很多的权利和机会。但如此,你的部门肯定又会失去一位优秀员工。 方法四:我们不能没有你 部门有一个提升名额,可以提升一位成员任其它部门的经理。于是,经理就考虑: A 去,不行,他是部门最接杰出的成员,他能胜任很多最困难最复杂的任务,我们不能失去他。还是让 C 去吧,他的工作可以由 B 暂时接替一下,然后再招聘一个新人来就行。 方法五:我没有料到会这样 A 是部门最杰出的员工、公认的技术专家,但是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说话。可是最近他的经理要他在全公司高层人员面前讲解该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 A 一再推脱之后还是被安排。最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台。结果 A 成了整个公司午餐笑料。 A 的工作效率比原来差得很远。他的经理解释道:我没有料到会这样。 其实,知道有缺点,应该提早鼓励其信心,再从细处帮助更改,切忌事后看热闹再懊悔。 方法六:关系领先 在公司甚至部门中,不可能全部排除私人关系的存在。人才的优秀,再加上私人关系,应该是部门非常信赖的员工,但是一定要公平对待。员工非常忌讳幕后的提薪、升职之类的做法。即便当时灭有强烈地反映出来,但对于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对工作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损害。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尽管都是细枝末节,但对于员工的影响很大,实在不容忽略。 任人唯贤,会给所有的员工这样的信息:只要我干得好,公司就会给我很好的发展。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有奔头。因为有了明确的远景,追求卓越就会慢慢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作效率自然卓绝不群,当然公司也会更有竞争力。反之,如果员工感受不到认可和希望,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会成为敷衍了事。 四、不要认为是理所当然 早晨 9 点,技术骨干 A 拿着昨天晚上做到 2 点写完的文档兴冲冲地送到项目经理 Z 的办公室。 Z 正在看电子邮件,头也不抬地说:“就放在桌子上吧。” A 有点无奈地把文档放在桌子上,无声无息地出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 Z 没有对那篇文档发表任何意见。 A 心里想:“唉,也不知道他看了没有?还不如做一个常规的呢。” 如果将上面的情景加以修改,效果又会如何呢?不妨试试: 项目经理收到了文档,并真诚地对晚上的加班表示感谢。 A 面带微笑地出去。当天下午, Z 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反馈给 A ,赞赏之后提出几点非常有深度的意见。 A 有高兴又佩服地去修改自己的文档。 这 2 个场景实施起来区别并不太大,只是多了一份赞扬、理解、关怀和反馈,但结果却迥然不同。 零零总总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丝清新,从最细小处关怀和体贴程序员这个未被好好保护的珍贵资源。
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信息技术方向上我们总是落后?
热度 1 gaobaozhong 2011-9-19 08:45
为什么? 表现在哪里? 请看看科学网的最新新闻,陈腐不堪。 如何解决?。。。。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学说学术沙龙:信息技术碰撞传统教学文化
DynamoChina 2011-9-11 19:11
   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将会带来什么?   有人说,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会取代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看到的教室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网络教学。   有人说,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方法,因为充满生机的学校文化在网络上是产生不了的。   近日,中国科协举行的第七期主题为“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讨论。 与会嘉宾: 宁滨(北京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马石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何国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苏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长、教授)   信息技术把教学变得更“个性”   何国平:现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教,二是学生要学,从这两方面考虑,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只不过你该如何开发这种工具,如何让它把教学变得更为个性化。   我们搞医学研究的现在都讲个性医学治疗,对学习同样也是这样,教同样的知识,你在教堂上讲课,每个学生接受的能力不一样,对某个学生,某种知识的传输形式可能对他更容易接受。以前这一点很难实现,因为不可能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30多个学生都听得很好。但是现在有了电视、计算机等技术,你就可以把教学材料搞得多样化,每一个学生可以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有些学生对图像接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学生对声音接受比较好,而有的对既要有图像还要有声音的接受比较好,这样,学生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确实为个性化教学开拓了很广阔的空间。   然而,个性化教育虽然可以把同样的教材变成几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但是谁来决定这些不同的方式究竟对谁比较好?这是目前计算机没法做到的,教师之所以一定要学习教师心理学,是因为他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思维碰撞   宁滨:信息技术,教育,这是非常大的两个题目,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因为IT技术发展到今天,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它肯定对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都产生很大影响。   我个人的体会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分层次的。第一,因为我们的教育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IT技术发展到现在,对不同层面的教育的影响不一样,比如网络技术、电视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大众教育、科普教育的影响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大家提到网络依赖性问题,说网络带来浮躁现象,网上抄袭等,我觉得这都是次要方面,它的主流方面是,对知识的普及、对职业培训的作用不可代替。   但是相对来讲,对于精英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我们现在还处在认识阶段。比如大家在一起讨论发言,相互思维的碰撞是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的,因为两个人面对面在一起争论问题、讨论问题,所带来的活跃思维是别的东西代替不了的。    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校园文化   马石庄:一位大学校长曾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办大学不但要考虑学生的目前,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   现在,我大学早已毕业,我就反过来想,大学给了我什么?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用信息化能不能建一个我25年前或者更多年前所感受的学校?做不了,为什么?校园文化具体说就是由教师和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组成的一种面对面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虚拟的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图像,提供新的交互方式,但交互取代不了面对面,交互闻不到气味,感觉不到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不可能替代面对面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多元化的教育。我在研究生院管学生,到科学院各个研究所调查发现,研究院的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校园文化,而其他大学里恰恰就有面对面多元化交流的校园文化。我们的研究所文化单一,使得我们的教育大受影响。    同学一年终身难忘,难忘的是什么?我想难忘的不是计算机,也不是MSN,也不是QQ,恐怕难忘的是站在他面前活着的身上散发着汗味的教师讲的课,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这一点是信息替代不了的。    未来学校将会实现全球化   杨宗凯:我们展望一下,2020年以后教室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对教学模式和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国外已经开始做了一个项目,他们认为,2020年以后,学校招生不会是在教室招生,它的教室会在全世界,听课的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点,这就是学校全球化。学校全球化,得益于两个关键技术,一个是带宽要更加宽,一个是多媒体化,任何行业都没有像教育这样迫切需要多媒体的发展,因为教育对声、文、图的需求量非常大。另外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   网络是无边界的,它一定会对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现在已经有100所大学发起计划,做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包括牛津、剑桥等都参与其中。以后随着信息的发展,虚拟和真实将结合在一起,不存在交流问题、空间问题,这将是革命性的。    教室永远不会消失   苏刚:我们还可以预言,信息技术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大家已经谈得比较多了,比如替代论、工具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它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更大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如果我们设想,经过几十年以后,我们的大学里没有教室,仅仅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这样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一定是有缺憾的。举一个例子,汽车发明已经100年了,高速公路也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堵车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堵车的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我们以后的教育完全依赖于网络,会有很多问题,就如北京经常会堵车,堵半个小时很正常,如果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正在网上讨论的时候,忽然网络发生堵塞,这对教育的影响很大。除了网络堵塞,还有病毒问题,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因为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技术再发达,钱再多,带宽再宽,总归有一些人制造各种各样的病毒妨碍网络的畅通,从这一点来说,我不认为教室会消失,教室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的。    ■相关链接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末以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提法陆续出现,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随之出现。   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了正式文件,并把其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教育信息化从此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大步迈进。我国讲教育信息化,强调的也正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肇庆学院电教中心的副教授崔百宁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种不同的决策和决策方法
shuhualu1016 2011-9-5 09:5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 培训咨询 网首席专家 企业决策的内容和性质不一样,所能运用的决策方法也就不能相同。翻地要用犁,收麦却要用刀。而决策又不能不运用一定的方法,并且就像犁地和收麦要有效率就必须分别借助犁和刀一样,不同的决策必须选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 两种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企业的决策,从决策的方式方法分析,可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决策: 程序化决策。 这种决策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比如工厂选址、采购运输等等决策。这种决策是可以运用运筹学技术来完成的。在这种程序化决策中,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计量和统计调查得到,它的约束条件也是明确而具体的,并且都是能够量化的。对于这种决策,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让计算机代为运算,并找出最优的方案,都是在价值观念之外做出的,至少价值观念对这种决策的约束作用不是主导因素。 非程序化决策。 这种决策所赖以进行的信息不完全,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糊、不确定。约束条件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变量,比如社会需求、消费偏好、个人收入、消费习惯等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发展变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着约束条件的稳定性。加之这种决策的贯彻实施还会引起决策所影响对象的有意识反应,比如竞争对手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这就导致决策与决策实施结果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这种决策,是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为决策人制定决策提供优化方案的。在这种决策中,变量更多的是人的意志因素。而人又是一个奇怪的存在物,他的意志和欲望多种多样,并且各自的评价又不同。所以,这种决策就不是一种可以在数理基础上完成的逻辑选择。 两种决策方法:运用数学模型与建立关联分析框架 对于两类决策,在制定决策过程中,只能选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第一种决策,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求取极限值,进行优化。这可以在严格变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对于第二种决策,企业领导人则必须在明确价值观念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决策因素关联分析框架,并按照这既定的框架来制定决策。也就是说,把我们所赖以形成决策的价值观念,具体化为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把我们所要进行分析的各种变量,纳入这个框架之中来进行关联比较,最后做出选择。 这两种不同的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作过专门分析。但在现实的企业决策中,人们往往对这两类决策并不加区分。有的把非程序化决策当作程序化决策来制定,强调所有决策都要通过数理逻辑运算来进行优化选择,结果所谓的优化,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形式,从而导致决策的低质量。有的则不管是程序化决策,还是非程序化决策,统用简单的信念代替科学的分析论证,结果更是决策质量的下降。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优化计算的决策,远不等于靠拍脑袋获得灵感和直觉来决策,而是要通过建立决策关联分析框架,借助关联分析方法来决策。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保证决策质量的关键。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化管理
shxf 2011-8-31 13:38
一、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 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 企业管理现代化 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信息化管理内涵的理解   1.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其经营目标、以适量投入获取最佳效益、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而有效利用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最终目的。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了信息是为 企业经营管理 服务的。  2.信息化管理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实现已经陈旧的管理逻辑,不要期望将某种解决方案、ERP等等系统套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上就会产生某种神奇的功效,当信息系统与现行的 管理制度 、组织行为发生剧烈冲击和碰撞的时候,当需要真正的创新发生在现有的管理层面,甚至 企业治理结构 层面的时候,信息系统往往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而需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积淀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将 信息技术 融入到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  3.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信息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渐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软件也要与之相适应, 管理信息系统 的选型、采购、实施、应用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管理 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 信息管理系统 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客户的集成化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对企业管理进行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发展,通过四流系统将原来管理金字塔体系打破,实现扁平化的流水线管理方式,通过这个主线条衔接并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每个部门的数字化基础,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所有数据,即实现资源共享,又实现 实时监控 ,同时防微杜渐。这样,在新的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才能成为企业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四、信息化管理的指导方针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理顺内部机制、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如下指导方针:  高瞻远瞩,统筹规划;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按需定制,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分步实施;  层层落实,知人善任。 原文出处: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8030. htm
个人分类: 杂文趣谈|1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智能家电远程控制方案
热度 1 hpzhou2885 2011-8-23 16:4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众多便利,而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又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物联网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各种实物(包括人和设备)之间的协调通信,从而共同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智能家电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子方向,由于其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下面就智能家电的远程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案。 为了实现远程通信及控制,智能家居系统一般需要包含以下三种设备: 1. 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电器(例如内嵌无线通信模块的冰箱,彩电,空调等),每个电器设备应该有一个唯一的 MAC 地址。 2. 控制终端。该终端可以发出控制指令,以便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这种控制终端可以用手机充当。 3. 无线基站。 该设备可以接受控制终端发出的指令,并把指令转发给家电设备,从而达到控制家电的目的。为了使手机能够与无线基站通信,该无线基站需要从电信部门购买。 为了管理多个家电设备,无线基站需要维护一个设备表,该表对每个家电进行登记,每一表项包含一个端口号及对应家电的 MAC 地址,假如端口号为 01 的设备代表冰箱,于是该表项就将 01 与冰箱的 MAC 地址绑定成一条记录。 当我们要远程操纵冰箱的时候只要拿出手机编写一条信息,然后将该信息发送给无线基站即可。为了达到远程控制目的,该信息应该包含两种信息,分别是端口号及控制功能号。当无线基站收到信息后首先提取出端口号,然后根据端口号从设备表中取出对应的电器(此例为冰箱) MAC 地址,然后再根据 MAC 地址将控制功能号转发给对应的电器,电器收到功能号后便可以启动相应的功能。 在这个方案中,并没有用到新的通信技术,也不需要给设备分配 IP 地址,只需该设备有一个唯一的 MAC 地址就行。为了保证智能家电系统的兼容性,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该标准包括无线基站与家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端口号位数、 MAC 地址位数。尽管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协议也可以实现上述通信功能,但我们目前还无法保证不同的设备生产厂商都会使用同样的协议,因此,为了保证一致的兼容性,有必要制定一个国际统一的标准。 事实上,个人认为只要恰当的组合现有通信技术就可以满足目前大部分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当前更加迫切的任务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使生产商放手研发,从而推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8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肿瘤会诊中心
Tangjintian 2011-8-23 15:46
[转载]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肿瘤会诊中心
中心介绍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肿瘤会诊中心 ,是构建在国际最新肿瘤治疗技术平台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 肿瘤国际会诊 ,手术规划,肿瘤微创治疗、综合治疗指导以及肿瘤康复的全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医学平台。 目前肿瘤会诊中心已经与 日本、德国、美国 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肿瘤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利用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国际间医疗会诊与治疗合作,为国内外患者治疗提供平台,目前中心主要开展的治疗项目包括: 重粒子治疗技术、肿瘤微波热消融治疗技术、肿瘤个体化化疗技术、肿瘤基因诊断治疗技术 等。 肿瘤会诊中心下设重粒子治疗技术、肿瘤消融中心、肿瘤治疗数字化手术室、肿瘤影像诊断中心,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计划、微创手术及国际医疗服务。 近年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与日本东京千叶县的 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放医研)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广泛、深远的合作关系。双方专家多次互访,就肿瘤的防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10年3月26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与日本独立行政法人 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为 重粒子治疗癌症的共同研究和临床治疗 。 坐落于日本东京千叶县的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放医研),成立于1957年,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和科技部)直属的专门从事放射线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的唯一医疗机构,拥有医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等各领域人才和尖端研究设施及设备。 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在世界上最早开发了出重粒子治疗癌症装置。其装置在1994年开始临床试验,于2003年10月被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中国的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 先进医疗 。应用重粒子技术治疗癌症以其对肿瘤患者健康组织的 损伤小 、对肿瘤 治愈率高 、 疗程短 、定位 精度高 、适形照射 剂量分布好 和能够 实时监测 等特点.利用重粒子射线治疗癌症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技术、成为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最有效的放射治癌方法。至今已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超过8千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癌,肝癌,胰腺癌,肠癌及难治愈的肉瘤和黑色素瘤等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2010年8月20日上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一行访问了清华大学。在与清华大学领导、专家的会谈中,鸠山与我院 左焕琮院长 就重粒子治疗癌症的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围绕这一技术的共同研究和开发、在中国的普及以及患者的交流进行了意见交换。此项技术的研发,将有利于我校相关学科以及临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与左焕琮院长的共同倡议下,由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日本放医研共同组成了“ 中日重粒子质子治疗肿瘤技术会诊中心 ”。 中心拥有多位中、日著名肿瘤医学专家采用高科技通讯会诊技术为您提供高水平的、个体化的会诊服务,可使您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癌症患者提供最科学、有效的诊治方案并与日本多家知名医院合作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医学特色服务,为患者打开一条通往健康的便捷之路。 今后,清华大学还将成立 重粒子技术研究院 ,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作为行动主体,从日本引进重粒子治癌技术,成立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肿瘤中心 。此中心将得到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同时得到清华大学理工学科的支撑,和资金支持。中心建成后,不但为更多的癌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治疗,同时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信息来自: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网
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潇湘晨报:袁隆平落选院士的遭遇是个案吗?
热度 3 chenlh1988 2011-8-23 11:01
3月20日,应邀出席广东科协论坛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方回应有关他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的话题。他说:“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哦,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就在几天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袁隆平先生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他的落选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历史误会”的说法,至少证明袁隆平曾经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这样的背景下,袁隆平作何反应自然备受社会关注。一点也没有让人意外,这位专注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的科学家选择了宽恕。没有对个人得失的睚眦必报,没有对过眼烟云的斤斤计较,正所谓言行见风范、举止释情怀。但袁隆平的不计较并不能成为有关方面不反省的理由,如果说一个袁隆平被阻止在中科院门外是历史的偶然的误会,那么这样的误会没有理由继续上演。   让人遗憾之处恰恰在于,袁隆平的遭遇并非个案。2007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本年度增选的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李爱珍一直未能当选中国院士。月亮当然不是外国的圆,但是当中国的科学家一而再地当选为他国院士,却无法获得国内承认的时候,难道人们没有理由怀疑我国院士制度存在的问题吗?   事实上,对院士制度质疑的声音由来已久。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 教授 的一项专题研究结论让舆论为之哗然:“中国院士制度不废除,中国的学术大师、工程大师极不可能产生;中国的院士制度已成为创新、高层次创新的天然屏障。”到了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领衔、13名院士炮轰院士制度,甚至建议将其取消。这样的事实足以证明,我国的院士制度不仅病了很久,而且病情严重。   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很客气委婉地指出,两院院士的评选当中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有些不正之风。应该说,这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路甬祥在解释袁隆平何以未能当选时披露,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对照院士章程这显然是“门户之见”,运用杂交方法的袁隆平只有被PK的宿命了。而袁隆平所说的“不正之风”已经演变为公然的 腐败 ,一些水平不高的院士甚至是官员被选上,“原因就是做了幕后活动”(邹承鲁院士语)。在这种不透明、不公正的遴选机制下,袁隆平、李爱珍们的落选也就更不奇怪了。   人们对院士制度的诟病,并非局限于评选环节,院士头衔的权力化和利益化同样让人不能容忍。本来,院士只是一种国家荣誉,用于对科学家成就的褒奖。但是,这种头衔正在与越来越多的特权和利益挂钩,一些院士为了逐利甚至不惜放弃学术操守为利益集团代言。新近的例证是,引发舆论强烈质疑的山东“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居然出自6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倡议。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之后,真正敢于站出来撇清自己的院士少之又少。   宽恕是个人的美德,却非谬误继续存在的理由。袁隆平以自己的淡定开启了一扇关于制度反思的大门,只是不知道有关方面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足够珍惜?
41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善变的是人,而不是技术
zlhua 2011-8-19 10:06
其实,信息技术并非那么“善变”,任何科学技术发生、发展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规律(见图 4-1 ),那就是辅人律。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所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注意,这里的需求不是某个人的需求,而是一种社会需求。但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需求会导致某种科学技术发生,但是否发展却取决于人类社会总体需求,这是一个众多需求博弈的结果。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人管理智能过程的模拟和扩展,所以,它所采纳的信息技术都与人在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需求有关,管理者的需求决定信息技术是否变更,决定技术变革的速度。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情报学真的是太重要了
热度 6 zlhua 2011-7-28 12:06
科研要做得好,调查和实验必不可少,但调查什么?这是一个问题。调查前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内容。最近在研究有关BPR的东西,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但是在甄别这些线索的有效性时总是会陷入一种无助的感觉。 比如刚才在看 R.R.ARROW 主编 《21世纪管理革命:公司再造-企业流程的改造与实践》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4 ISBN 7-80147-200-4 一书。 书中16页提到,1988年哈默曾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文章,谈到信息技术与全面质量管理需相辅相成,他认为,借助过多的计算机硬件把大多数业务流程的牛道变成超级公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真正需要做的是紧缩流程,剔除重复和不需要(必要)的步骤。 这里面提供了几个有价值的线索: 1.1988年而不是1993年。也就说哈默早在1988年就意识到流程改造的重要性了。 2.《哈佛商业周刊》?到底是《哈佛商业评论》还是美国《商业周刊》?或者真正存在这样命名的一本杂志? 3.信息技术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两者不矛盾,不需要争斗,而是要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4.牛道与超级公路。这个比喻好,很多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有过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计算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期望,最后是期望越多失望越大。。。 5.紧缩流程、剔除重复和不需要(必要)流程。说得真好,呵呵,要相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首先要从管理入手,而非信息技术本身,流程不对,把错误的流程或不恰当,冗余的流程信息化是一件特别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看到这,我有了想看原文的迫切需要,但是,无论是GOOGLE,还是BAIDU,甚至更多。。。都搜不到更为详细的资讯,是作者翻译错了,还是根本就是初始作者的笔误,该怎么办?现在去CNKI,EBSCO找找,期望能够有所收获。。。 突然再次体会到了图书情报学的重要性,做老师,必然要备课,要做科研,学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掌握一些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真是百益无害。。。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6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新进两年出台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标准摘要
zlhua 2011-7-25 21:44
2011年4月份发布和废止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 2011-05-13 2011年4月份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同发布的信息技术(含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目录。此前发布的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国际标准目录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目录》栏的有关条目。   ISO/IEC 12862:2011 信息技术 120mm(每面8.54G字节)和80mm(每面2.66G字节)DVD双层可记录光盘(DL的DVD-R) (代替ISO/IEC 12862:2009)   ISO/IEC 13249-3:2011信息技术 数据库语言 SQL多媒体和应用包 第3部分:空间(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atabase languages -- SQL multimedia and application packages -- Part 3: Spatial)(代替ISO/IEC 13249-3:2003)   ISO/IEC 14443-3:2011 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 第3部分:初始化和防冲突(Identification cards -- 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s) cards -- Proximity cards -- Part 3: Initialization and anticollision)(代替ISO/IEC 14443-3:2001)   ISO/IEC20000-1:2011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服务管理系统要求(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代替ISO/IEC 20000-1:2005——GB/T 24405.1-2009)   ISO/IEC23005-6:2011 信息技术 媒体上下文和控制 第2部分:公共类型和工具(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edia context and control -- Part 6: Common types and tools)   ISO/IEC29103:2011 信息技术 办公设备 彩色照片打印机用墨盒寿命测量的彩色照片测试页(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ffice equipment -- Colour photo test pages for measurement of ink cartridge yield for colour photo printing)   废止ISO/IEC9126-1:2001 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第1部分:质量模型(Software engineering -- Product quality -- Part 1: Quality model)(该标准由ISO/IEC 25010:2011代替,我国采用ISO/IEC 9126-1:2001制定的标准为GB/T16260.1-2006) 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简介(一) 2011-06-07 (郑洪仁)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共计15个,其中已出版发行9个。本标准化网的网员单位若需要,可向秘书处联系,其他单位需要者可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标准发行部门(010-84029065)或中国标准出版社购买。已出版发行的9个标准简介如下,尚未出版的标准待出版后再进行介绍。此前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的简介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及简介》栏的有关条目。   这9个标准的简单内容如下:   GB/T 18491.2-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2部分:软件规模测量方法 与GB/T 18491.1-2001的符合性评价   GB/T 18491(共6个部分)的该部分依据GB/T 18491.1-2001的规定建立了一个对候选的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进行符合性评价的框架,描述了一个符合性评价过程,描述了执行一个符合性的要求。   该部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的术语及其定义,然后详细规定了软件FSM方法与GB/T 18491.1-2001的符合性评价,包括一般概况、评价方特性、符合性评价的输入、符合性评价规程的任务和步骤、符合性评价的输出、符合性评价结果。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评价方的能力、符合性评价检查表示例、符合性评价报告模板的示例。   该部分可用于第一方(供方)、第二方(用户或采购方)或第三方(独立主体)的符合性评价。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4143-2:2002   GB/T 18491.3-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3部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的验证   GB/T 18491的该部分规定了一个框架,用以验证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的陈述和(或)执行验证发起方请求的测试,所涉及的性能包括重复性和再现性、准确性、可转换性、辨别阈值、对功能域的适应性。   该部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的术语及其定义,然后详细规定了软件FSM的验证,包括一般概况、组建验证组、汇集验证输入、执行验证、编辑验证输出。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测试请求的表述、验证方法、验证报告的示例。   该部分适用于验证FSM的输出,即验证报告。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3:2003   GB/T 18491.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4部分:基准模型   GB/T 18491的该部分规定了在验证一个功能功能规模测量(FSM)方法时使用的基准模型。基准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个可以用FSM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基准用户需求(RUR)的分类框架,以及选择基准FSM方法的指导说明。   在标准的引言中,首先以示图的形式给出了RUR的使用和基准FSM方法。在正文中详细规定了基准用户要求,包括RUR要求、RUR汇集选择要求,以及应用的例子;基准FSM方法,包括一般要求、使用基准FSM方法的例子。该标准以更详的内容给出了三个附录,即商业应用RRUR、实时/控制RUR、RUR参考列表。   该部分规定的基准FSM方法的要求有助于选择基准FSM方法。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4:2002   GB/T 18491.5-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5部分:功能规模测量的功能域确定   GB/T 18491的该部分描述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的功能域的属性和可用于确定功能域的功能用户需求(FUR)特性的原理。   该部分给出了有关要求,包括功能域的一般要求、功能域特性的一般要求;规程,包括确定用于给定FUR集合的功能域、确定一个FSM方法对特定功能域的适用性。标准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两种实现这些原理的方法实例,即确定功能域的CHAR方法和确定功能域的BFC(基本功能部件)方法。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TR 14143-5:2004   GB/T 18491.6-2010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功能规模测量 第6部分:GB/T 18491系列标准和相关标准的使用指南   GB/T 18491的该部分提供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相关标准的概括说明,以及GB/T 18491系列FSM框架标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标准之间的关系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开发、使用的指南。   该部分详细给出了功能规模测量(FSM)和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标准以及两者的关系,包括FSM相关标准概要、FSMM标准的概要、FSM相关标准间的关系、FSM相关标准间的用法指南;功能规模测量(FSM)和功能规模(FS)的使用,包括项目管理、性能管理;功能规模测量方法(FSMM)的选择和开发过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相关标准的范围。   该部分涉及的FSM相关标准是指GB/T 18491的其他部分、FSMM标准是指ISO/IEC 19761(COSMIC-FFP方法)、ISO/IEC 20926(IFPUG方法)、ISO/IEC 20968(MkII方法)、ISO/IEC 24570(NESMA方法)四项标准。   该部分可供FSM的用户与潜在用户、FSMM的开发方使用。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4143-6:2006   GB/T 24405.2-2010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2部分:实践规则   该部分描述了业界一致认可的信息技术(IT)服务管理过程的质量标准。为满足顾客的业务要求,这些服务管理过程在协商一致的资源水平内交付可能的最佳服务。即,服务是专业的、经济的、具有的风险是可理解的和可管理的。   该部分为审核员提供指南,也为服务提供方策划服务改进或依据GB/T 24405.1进行审核提供帮助。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实践规则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职责、文件要求、能力、意识和培训;策划和实施服务管理,包括策划服务管理、实施服务管理和提供服务、监视、测量和评估、持续改进;策划和实施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包括需考虑的主韪、变更记录;服务交付过程,包括服务级别管理、服务台报告、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IT服务的预算与核算、能力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关系过程,包括业务关系管理、供方管理;解决过程包括背景、事件管理、问题管理;控制过程,包括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过程。该部分适用于开发管理工具、产品和系统的组织用来开发支持最佳实践服务管理的工具、产品和系统。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0000-2:2005。   该标准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为GB/T 24405.1-2009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规范   GB/T 25000.1-2010 软件工程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SQuaRE指南   该标准提供了软件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系列标准的使用指南。   SQuaRE系列标准用于但不限于软件产品的开发方、需方和独立的评价方,特别是负责定义软件质量需求和负责软件产品评价的人们。   标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术及其定义,然后详细给出了SQuaRE的关于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的系列标准,包括SQuaRE系列标准的组织结构, SQuaRE 系列标准内各个文件的概述,SQuaRE公共模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 SQuaRE系列标准与其他ISO标准间的关系、GB/T 18905和GB/T 16260的综述、 SQuaRE系列标准的应用示例等。   这里所说的SQuaRE系列标准是指ISO/IEC 250XX标准,目前已有12项,(我国拟为GB/T 25000.XX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开发管理工具、产品和系统的组织用来开发支持最佳实践服务管理的工具、产品和系统。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5000:2005。   GB/T 25000.51-2010 软件工程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 商品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该标准规定了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用于测试COTS软件产品的包含测试要求、测试用例和测试报告等的测试文档要求,COTS软件产品的符合性评价细则。   所谓“COTS软件产品”就是一种打包出售现货产品,需方对其特征和其他质量没有任影响。   标准详细规定了COTS软件产品的要求,包括产品说明要求、用户文档集要求、软件质量要求;测试文档集要求,包括一般要求、测试计划要求、测试说明要求、测试结果要求;符合性评价细则,包括评价通则、符合性评价先决条件、符合性评价活动、第三方符合性评价过程、符合性评价报告、后续符合性评价。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COTS软件产品在业务或安全性攸关的应用系统中的应用指南,并介绍了如何使用该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   该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5051:2006。   ISO/IEC 25051:2006代替ISO/IEC 12119:1994,等同采用ISO/IEC 12119:1994的我国标准是GB/T17544-1998。由于ISO/IEC 12119:1994已被代替,因此GB/T17544-1998也被GB/T 25000.51-2010代替。 GB/T 2564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 可复用资产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可复用软件资产的结构、内容和描述方法。   标准首先给出了有关的术及其定义,其中规定,“可复用资产”就是对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是基于复用思想开发的资产。然后给出了文档约定和UML(统一建模语言)约定;随后详细规定了可复用资产的各种要求,包括可复用资产规范(RAS)的基本模型、默认剖面、默认结构剖面、默认Web Service剖面。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资产的打包、默认剖面的XML Schema。   该标准适用于可复用软件资产的设计、开发、管理、组装、使用等活动,并适用于从事可复用软件资产管理、开发以及实施基于资产开发方式的各类软件组织。 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简介(二) 2011-07-06 (郑洪仁)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共计15个。其中,于5月份出版发行的9个标准的简介已在本标准化网站中给出。此后又出版发行了5个标准。至此,除GB/T 26240-2010《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过程的应用和管理》外,2010年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均已出版发行。本标准化网的网员单位若需要,可向秘书处联系,其他单位需要者可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标准发行部门(010-84029065)或中国标准出版社购买。最近出版发行的5个标准简介如下。此前发布的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的简介详见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网站(网址: http://www.jhbw.org )的《标准及简介》栏的有关条目。   这5个标准的简单内容为:   GB/T 26223-2010 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重用库互操作性的数据模型 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   该标准规定了基本互操作数据模型(BIDM)。该BIDM的意图是,为了支持互操作性,实现资产能够交换,定义一个关于资产信息的最小集合。由于该BIDM描述的是一个最小集合,所以对互操作有用的其他信息,包括库的数据模型信息就没有包括在该BIDM中。另外,该BIDM也不包含通信协议以及相关的标准。   在该标准(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中,首先概述了BIDM,并给出了BIDM的类层次结构,然后详细规定了BIDM的元模型(含BIDM中类的定义模板和属性的定义模板),数据类型(含日期、整数、字符串、文本),类(含一个父类和4个子类),以及各类的属性。   该标准适用于从事软件资产库的开发、实现和管理的组织。   GB/T 26224-2010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重用过程   该标准规定了重用过程,并将重用过程关联到GB/T8566-2007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基本过程。该标准为扩充软件生存周期过程以包括软件重用活动的系统实践提供了一个公共框架。该标准规定了软件生存周期中能够用资产来构建软件产品的每一个阶段所要执行的那些过程、活动与任务。该标准还规定了能够用来标识、构建、维护和管理资产的那些过程、活动与任务。   该标准首先规定了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重用过程的结构,然后详细规定了重用过程集成到生存周期的各个基本过程,包获取过程、供应过程、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重用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用过程的目标、支持重用所需的工具类型。   该标准适用于软件产品(包括资产)的获取,软件服务的获取,以及软件产品(包括资产)的供应、开发、运行和维护,为重用而设计的现成软件则是被该标准覆盖的那些资产的特例。   GB/T 26236.1-2010 信息技术 软件资产管理 第1部分:过程   GB/T 26236的该部分为软件资产管理(SAM)用的一整套过程建立了基线。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软件资产管理(SAM)的各个过程,首先在总则中给出了SAM的定义以及与服务管理的关系、SAM过程概述及框架、活动和接口,然后详细规定了SAM控制环境,包括控制环境的组成、SAM公司治理过程、SAM角色和职责、SAM方针和规程、SAM能力;SAM策划和实施过程的内容及持续改进;SAM库存过程,包括SAM库存过程的内容、软件资产标识、软件资产库存管理、软件资产控制;SAM验证和依从性过程,包括组成、软件资产记录验证、软件许可的依从性、软件资产安全的依从性、SAM符合性验证;SAM运作管理过程和接口,包括运作管理过程和接口的内容、SAM的关系和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安全管理;SAM与生存周期过程接口,包括生存周期过程的组成、变更管理过程、获取过程、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发布管理过程、软件部署过程、事件管理过程、问题管理过程、退役过程。   该部分适用于软件资产管理过程,各类组织均能通过实施该标准获得直接利益,它能适用于所有的软件和相关资产而不论软件的性质如何,适用于任何规模、任何地区的所有组织。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9770-1:2006。   GB/T 26239-2010 软件工程 开发方法元模型   该标准规定了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元模型(SEMDM)。该元模型为定义和扩展基于信息的领域(IBD)(例如软件、业务或系统)的开发方法建立了一个形式的框架,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所遵循的过程、所使用和生成的产品,以及所涉及的人员和工具。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元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方法工程、双层建模、强类型和类对象、过程和产品的联合、过程评估;SEMDM引论,包括高级别抽象视图、抽象视图和核心类、过程类、生产者类、产品类、过程和产品连拉、支持类;元模型元素,包括类和枚举类型;元模型的采用,包括用法规则和用法指南;对元模型的扩展,包括扩展规则和扩展指南。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一些实用示例,以及到其他元建模途径的映射。   该元模型能用作定义和扩展任何IBD开发方法和任何关联的元模型的形式基础,并由方法工程师典型地用于承担此类定义和扩展任务中。   该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24744:2007。   GB/Z 26247-2010 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互操作重用库存的操作概念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必要的、适用于重用库互操作网络的一些概念,它旨在描述关于重用库之间互操作的那些标准化工作的语境。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详细给出的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概念包括其背景与目标、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对象与关系、操作策略与约束、互操作重用库网络的描述、支持环境;还出了有关问题的总结,包括操作方面的影响、组织方面的影响涉及的问题和目标。标准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重用库互操作性的一些示例和各类公司和人员运行的一些示例。   该指导性技术文件应与GB/T 26223-2010《信息技术 软件重用 重用库互操作性数据模型 基本互操作性数据模型》结合使用。 来源1: http://bjb.cqis.cn/main_content.php?id=141 来源2: http://www.cesi.ac.cn/cesi/biaozhun/biaozhunhuadongtai/2011/0509/9058.html 系统和软件工程词汇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时间:2011-05-09 08:29 来源: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 作者:郑洪仁 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IEC/IEEE 24765:2010《系统和软件工程 词汇》(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Vocabulary)国际标准。该国际标准提供了用于所有系统和软件工程描述的公共词汇。它将在ISO和IEEE制定的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系统和软件工程 标准中得到采用。到目前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发布了软件工程方面的国际标准共计128个(含7个废止和被代替的标准)。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新制定的和修订过去的软件工程国际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产生影响。 我国曾制定了GB/T 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国家标准,它定义了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经常用到的545个中文术语。于2006年修订为GB/T 11457-2006《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术语》,它定义了软件工程领域中的1859个中文术语。GB/T 11457-2006吸收了IEEE Std 610.12.1990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中的全部软件工程方面的术语,并参考了软件工程有关标准方面的部分术语。因此,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日后修订GB/T 11457产生影响。 我国先后制定了软件工程方面的国家标准58个(其中,废止和被代 替的标准也是7个),其中有41个是采用ISO国际标准制定的,有3个是采用IEE标准制定的(含IEEE 610.12术语标准)。因此,ISO/IEC/IEEE 24765:2010发布后,将对新制定的和修订过去的软件工程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术语和定义产生影响。 来源3: http://www.iso.org/iso/catalogue_detail.htm?csnumber=50518 ISO/IEC/IEEE 24765:2010 provides a common vocabulary applicable to all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work. It was prepared to collect and standardize terminology. ISO/IEC/IEEE 24765:2010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os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and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standards prepared by ISO and liaison organizations IEEE Computer Society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SO/IEC/IEEE 24765:2010 includes references to the active source standards for each definition so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 can be further explored. Media and price Language Format Add to basket English PDF (1 973 kB) CHF 338,00 English PDF on CD CHF 338,00 General information Number of Pages: 410 Edition: 1 (Monolingual) ICS: 01.040.35 ; 35.080 Status: Published Stage: 60.60 (2010-12-15) TC/SC: JTC 1/SC 7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海泛舟:市场管理失职的究责 信息文明建设成果的赞叹
热度 1 pww1380 2011-7-19 22:14
杨文祥 1 .杨学祥教授《 安全警报暴露出市场经济的质检和监督漏洞 》一文揭示了当下经济管理特别是市场管理的巨大疏漏。 究竟是缺乏市场管理经验、管理机构不健全还是腐败抑或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国家有关责任机关应及时做出全面检讨,并给予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拜读杨学祥教授博文《 安全警报暴露出市场经济的质检和监督漏洞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66250 2 .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环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社会系统的开放和透明,与此同时也有力推进了社会的公正与进步。这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成果。 历史最终将证明,在科学技术这一伟力的推动下,任何试图阻止社会进步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尽管“总为浮云能避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历史条件尚不充分具备的环境下,遮挡文明之光的黑手往往能够一手遮天于一时一地。 ——拜读杨学祥教授对拙文《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从朗费罗的记忆到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反思》的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66238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1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食品信息化:撑起食品安全网 重点在质量安全
zlhua 2011-7-10 20:26
: :中国电子报 :2009-07-16 15:38 食品行业的生产自动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看来,信息技术为食品工业撑起了一张安全之网。 不过王伟也坦承,我国食品工业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推进信息化要考虑行业的实际情况。“食品行业信息化是大趋势,但我国食品行业中小企业多、规模普遍较小、利润率比较低,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王伟说。 中小企业信息化缺总体规划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卡产业副总经理别风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信息化建设在大型食品企业较为普遍,他们几乎都采用了大型通用软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而作为整个食品行业主体的中小型企业,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信息化。 别风雷认为,行业管理软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并不如其他制造业那么广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大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或是因为意识淡薄,或是因为IT门槛太高,并没有对信息化建设给予太多的关注,而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中小食品企业的规模大多只能在某一范围内徘徊。 对此,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分析师高亮表示赞同。他指出,我国很多中小食品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观念还停留在电脑加网站等于信息化的层面上,这也导致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少。而一些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长期战略规划。不少中小食品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或规划流于形式,单个项目多,综合应用系统少。开发的项目大部分是单项管理,不能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未形成面向企业决策层的综合应用系统。 高亮强调,与行业内大型食品企业相比,中小食品企业具有内部管理环节少,决策权力集中,生产小批量、多样化,对市场反应快速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中小食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一定要符合自身特点;在制定信息化建设长期战略规划的同时,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当然也要完善相关人力资源的配置。 食品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使用工具或者独立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或者物资管理系统,这一层次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企业局部能力的提升。第二层次是使用企业级系统,比较常见的有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等企业级管理系统。高亮认为,中小食品企业信息化多数还处于第一层次,信息化建设停留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只实现了部分领域的信息化,第二层次涉及较少。 双汇 集团首席信息官刘小兵认为,小有小的问题,大有大的难处。他告诉记者, 双汇 集团的业务非常庞大,涉及农业、屠宰业,还有巨大的物流系统、商业公司,因此不可能买到一个通用的软件。这时 双汇 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买各种软件拼凑到一起,这样做的话,IT系统越来越大,升级肯定会出现问题。还有一种选择是把软件业务一体化。但让他头疼的是,国内没有一家厂商能做出这种软件。如今, 双汇 使用的是自己开发的软件平台。 无论规模大小,目前食品企业信息化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各个部门系统独立、信息分散、无法兼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管理系统集中在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方面,从而导致信息的利用率较低或者重复输入,造成信息和时间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SGS公司食品部副总监朱海俊表示,把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内容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要求整合到现有信息系统中,应该是食品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 流程控制和RFID是机遇 “将有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需要规范、完善和适合该行业特点的IT产品,而IT企业也应该高瞻远瞩,先一步进入这个市场,开发相关的产品。”朱海俊称,“国内IT企业还没有发现食品信息化这个市场的良好前景。”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求,在流程型的轻工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流程的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工序的节能降耗。但国内食品行业的生产自动控制水平却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厂商的生产流程控制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小,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 他希望国内IT厂商从《专项规划》中“读”出机遇,了解食品企业加工产品的特性和加工流程,整合优化现有的系统。他认为做到这一点的IT企业将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而高亮表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先进的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等信息化建设需求未来会大大增加。他对记者说,国务院出台的《食品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了“食品安全”,可以预见,政府未来会针对食品安全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检测制度,食品企业在安全环节信息化建设的缺失,将成为发展的“死穴”。任何一个要长远发展的食品企业,必须将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食品安全信息化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我国的行政管理与信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而单纯的条码技术又过多依赖于人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链容易断裂或出现不真实信息。别风雷介绍说:“食品质量全程跟踪与追溯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众多环节,供应链中任一环节出问题,将使整个链条断开。” 目前,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所具备的优越性是条码、磁卡、IC卡等其他识别技术无法企及的。国家电子标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边红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非常重视和支持,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RFID产业的发展,包括“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国家发改委的“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类试点”工程等。 不过,RFID应用如果要得到进一步推广,还有技术和成本两道坎。边红丽以生猪养殖为例说,如何将猪耳标中的数据转移到屠宰后的一块块猪肉中,由此产生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问题都会影响RFID技术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 别风雷则指出,就目前RFID的价格和应用的实际状况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让各方认识、认可RFID的作用,这样才能最终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成本分摊方式。在他看来,解决成本问题的最终办法应该是综合协调后的产物,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同参与。 来源链接: http://www.cena.com.cn/Article/gyxxh/xiaofeipingongye/2009-07-16/20090716104451_20559.s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突破的新机遇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0 08:37
博主看法:信息技术发展势如破竹,移动教育(M-education)的神速普及,将对教学模式带来最大的冲击,这是科学网大学突破的好机遇。 不放权,没出路 武夷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63422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5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乔良:超限战
cuixiaocong 2011-6-28 10:25
[军事理论]超限战: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 作者:乔良 王湘穗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穰苴   技术是现代人类的图腾。   在功利主义的熏风吹拂下,技术比科学更受人们青睐是不足为奇 的。   三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在技术领域里盲目的喜新厌旧,对新 技术的无尽追求成了解决一切生存难题的灵丹妙药。人们沉迷其中而 渐入歧途。就像为掩饰一个错误通常会再犯十个错误一样,为解决一 个难题人们也常常不惜为自己带来十个难题。如为更便捷的代步,人 们发明了汽车,但紧跟在汽车屁股后面的一长串问题——采矿冶炼、 机械加工、石油开采、橡胶提炼、道路修筑等等,又需要同样一长串 的技术手段去解决,直到最终导致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挤占耕地、 交通事故等更多更棘手的问题出现。到头来,以车代步的原始目的与 这些派生的问题相比,倒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了。技术的无理性膨胀, 就是这样让人类不断地把一个个初始目标遗失在枝杈横生的技术之树 上而迷途忘返。所幸的是,在这个时候,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了。这肯 定是技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场革命。其革命性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是 一项全新的技术,更在于它是一种能轻松穿透技术间的重重壁垒,把 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种技术联结在一起的黏合剂。信息技术的出现,为 各种新旧技术以及高新技术间的匹配使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无 数事实证明,技术的综合运用甚至比技术的发明更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技术的大融合正在不可逆转地导致全球化趋势的上升,而全球化 趋势又反过来加速了技术大融合的进程,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 特征。   这一特征必会将其特点投射到时代的任何方向上,战争领域自然 也不会例外。任何一支渴望现代化的军队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喂养,而 战争的需要从来就是新技术的催产士。海湾战争中有500多种80 年代的高新技术登台亮相,使得这场战争简直就像是新武器们的表演 场。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新武器本身,而是武器发展和使用中 的系统化趋向,像“爱国者”拦截“飞毛腿”,看似用霰弹枪打鸟那 么简单,实际上要牵动部署在大半个地球上的许多兵器:DSP卫星 发现目标后,向澳大利亚地面站传送警报,经美国本土的夏延山指挥 所再把信息发给利雅得中心指挥所,然后是命令“爱国者”操作员进 入战位,光是在90秒钟的预警阶段,就要依赖空间系统和C3I系 统的多次传接配合,真可谓“一弹动全球”。众多武器间超距离的实 时合作,形成了前所未见的作战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无 法想象的事情。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无论是军人还是政治家,都已经习惯于用 一种定式进行思考,即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是敌国或潜在 敌国的军事力量。而20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战争和重大事件,则在 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出示相反的证明:军事威胁已经经常不再是影响国 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尽管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领土争端、民族纷争、 宗教冲突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是人们干戈相向的几大动因,但这 些传统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 裁等经济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甚至让位于这些因素,形成威胁某个或 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新形态。这类形态从外观上看可能 毫无军事色彩,因而被某些观察家们称为“亚战争”或“类战争”, 但其在所攻击的领域里造成的损毁,却绝不亚于一场纯军事战争。在 这方面,我们只须举出乔治·索罗斯、本·拉丹、埃斯科瓦尔、麻原 彰晃、凯文·米特尼克这些疯狂的名字就足够了。人们或许已经无法 准确地指出,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起战争的主体不再仅仅是那些主权 国家,日本奥姆真理教、意大利黑手党、极端穆斯林恐怖组织,哥伦 比亚或“金新月”贩毒集团、心怀叵测的黑客和掌握大量对冲基金的 金融家,随便哪个目标坚定、意志顽强、性格偏执的心态失衡者,都 有可能成为一场军事的或非军事战争的制造者。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可 以是飞机、大炮、毒气、炸弹、生化制剂,也可以是电脑病毒、网络 浏览器、金融衍生工具。一句话,所有新技术能够提供的战争新方式、 侵略新手段,都会被这些狂热分子用来进行形形色色的金融攻击、网 络攻击、媒体攻击或是恐怖袭击。这些攻击大都不是军事行动,但却 完全可以被视作抑或等于是强迫他国满足自己利益诉求的战争行为。 这些与军事战争一样甚至破坏性更大的力量,显然已经对我们所理解 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多重方向的严重威胁。   其实不止是美国,所有崇奉现代主权观的国家都已经自觉地把安 全边界扩展到了政治、经济、资源、民族、宗教、文化、网络、地缘、 环境及外太空等多重疆域。这种“泛疆域观”,是一个现代主权国家 生存、发展和在世界上争取影响力的前提。相形之下,以国防为国家 主要安全目标的观念就显得有些陈旧,至少是很不充分。与“泛疆域 观”相对应的,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包容国家利益的新的安全观念。它 所关注的绝不止于国防安全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国家的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安全需要统统纳入自己 的目标区。   因此,把政治(国家意志、价值观和凝聚力)、军事因素与经济、 文化、外交、技术、环境、资源、民族等参数叠加在一起,才能绘制 出一幅完整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重合的“泛疆域”——大战略态势 图。   显然,从传统的战争定义出发,已经无法对以上问题给出令人满 意的答案。当我们突然意识到所有这些非战争行动都可能就是未来战 争的新的构成因素时,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战争新模式进行一次新的命 名:   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的战争,简言之:超限战。   如果这一命名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种战争意味着手段无所不 备,信息无所不至,战场无所不在;意味着一切武器和技术都可以任 意叠加;意味着横亘在战争与非战争、军事与非军事两个世界间的全 部界限统统都要被打破;还意味着已有的许多作战原则将会被修改, 甚至连战争法也需要重新修订。   超国家组合   现在,我们似乎又一次面临悖论:理论上说,超限,就应该是百 无禁忌,超越一切;但事实上,无限的超越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任 何超越都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就是说,超限并不等于无限,而 只是扩大了的“有限”,即超出某一领域、某个方向的固有界线,在 更多的领域和方向上组合机会和手段,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这就是我们为“超限组合战”下的定义。   作为一种以“超—限”为主要特征的战法,它的原理是:在比问 题本身更大的范围、调集更多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比如,当国家安全 面临威胁时,不是简单的选择国家对国家的军事对抗,而是运用“超 国家组合”的方式化解危机。   从历史上看,国家曾是安全理念的最高形态。而现代国家越来越 多地受到区域性和全球性超国家组织(如欧共体、东盟、欧佩克、亚 佩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以及最为庞大的联合 国组织等)的影响。此外,大量跨国家组织和形形色色的非国家组织 (如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绿色和平组织、奥林匹克委员会、宗教机 构、恐怖组织、黑客小组等)也同样在左右着国家的走向。这些跨国 家、非国家与超国家组织,共同构成了新兴的全球力量体系。   也许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上述因素,正在导引我们步入一个大国 政治让位与超国家政治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过渡:许 多端倪正在显现,许多过程正在开始。国家力量作为一类主体与超国 家、跨国家、非国家力量作为另一类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谁主沉浮的 问题尚无定论。一方面,大国们还在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像美国这样 的全面大国,和像日本、德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 俄国这样的垂暮大国,都还在试图对全局施加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 有远见的大国,已开始明确地借助超、跨、非国家力量,去加倍扩大 自己的影响,实现仅靠自身力量不足以达成的目标。如用欧元统一起 来的欧共体,就是最新也最典型的案例。这一生机勃勃的过程发展到 今天,不过刚刚走出了蹒跚期,远未到结束的时候。近期走向和远期 前景不明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某些迹象已经在显现一种趋势, 即:通过国与国的较量定夺胜负输赢的时代正在徐徐关上大门,而用 超国家手段在比国家更大的舞台上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时代,正在 悄然拉开大幕。   基于此,我们把“超国家组合”列为超限组合战的基本要素之一。   美国人自登上国际舞台那天起,巧取豪夺,从别的国家获得的利 益,比伊拉克从科威特那里获得的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个中原由不单 是“强权即公理”就能解释的,也不单是个违背国际准则与否的问题。 因为在所有的海外行动中,美国总是力求争取最多的追随者,以防自 己变成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除对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这样的小国,直 接采取了单纯的军事行动外,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用超国家的方式 谋求并实现了自己的利益。在对付伊拉克的问题上,美国人的做法, 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超国家组合。整个过程中,他上下其手,纵横捭 阖,几乎让联合国内的所有国家都支持他的行动,使这个全球第一国 际组织做出了令他师出有名的决议,并把30多个国家拉进了讨伊联 军。战后,又成功地组织了对伊拉克长达八年的经济封锁,并利用武 器核查,对伊保持持续的政治军事压力,使之长期处于政治孤立、经 济困顿的状态中。   海湾战争之后,战争或冲突的超国家组合倾向愈加鲜明。越靠近 今天,它的这一特征就越突出,越频繁地成为一种手段被更多的国家 所采用。这一倾向的形成,有着最近十年国际社会急剧动荡变化的深 刻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政治国际化、信息资源网络化、技术 换代频繁化、文明冲突隐蔽化和非国家组织强势化,给人类社会带来 的便利和麻烦一样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国甚至一些中小国家,都不约 而同地把解决问题的指针瞄准了超国家组合的原因。   正是这一原因,使现代国家面临的威胁,更多的来自超国家力量, 而不是一个两个具体国家。对付这类威胁,除了使用超国家组合的手 段,不会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国家+超国家+跨国家+非国家”的 崭新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面貌和结局,甚至改变战争自古以 来天经地义的军事性本质。这种不仅是以国家力量而是以组合超、跨、 非三种力量去解决冲突或进行战争的方式,我们统称为超国家组合。 从已有的成功范例中可以预见,超国家组合将是今后时代,一个国家 在更大范围内,谋求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最有力武器。   作为目前惟一世界级大国的美国,是最善于把超国家组合作为武 器加以运用的国家。1996年《美国国防报告》中对此直言不讳: “为保护和实现美国利益,美国政府必须有能力影响其它国家的政策 和行动。这就要求美国保持在国外的参与,尤其是那些使美国最重要 的利益处于危险的地区”。如在成立亚太经合组织问题上,创议人澳 大利亚总理霍克的最初考虑,只包括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国,但立刻遭到布什总统的强烈反对,遂扩大到美国和加拿大。与此 同时,为遏制亚太经济合作的势头,美国极力鼓动部分亚洲国家,单 独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签订协议,既打进又拉出,可谓是一套双重组合 的策略。   让人感到讳莫如深的,是美国人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态度和 方式。风暴伊始,美国就迅即否定了日本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提议, 主张通过以其为大股东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施有条件的救援计划, 意在迫使亚洲国家接受美国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如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在向韩国提供570亿美元贷款的同时,提出的条件就是要其全 面开放市场,让美国资本有机会以不合理的底价收购韩国企业。如此 明火执仗地要求给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敞开或腾出市场空间,已经近 乎于一种变相的经济占领。如果我们把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与索罗斯 之辈对亚洲国家的金融狙击,与美国人的共同基金总额10年间从8 100亿美元增加到5万亿并仍以每月300亿的速度递增,与穆迪 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在最关键或是最微妙的时刻 降低日本、香港及马来西亚信用等级,与格林斯潘对香港政府反击 “对冲基金”会否改变游戏规则的担心,与美联储对投机失败的长期 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破例救助,与曾经在亚洲喧闹一时的说 “不”声和“亚洲世纪”的提法日渐沉寂等所有现象,统统联系起来, 就会发现这一切的衔接是如此巧妙,天衣无缝。倘若有意识地将它们 组合在一起,用以打击觊觎已久的目标,岂不是一次成功的超国家组 织+跨国家组织+非国家组织的组合行动?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刻意设计并使用了这一威力巨大又不露声色的武器, 但从迹象上看,起码可以说,某些行动事先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默许。 只是这里我们想要讨论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美国人是否有意识地 使用了它,而是作为一种超级武器,它是否可行?   回答是肯定的。   超领域组合   领域,是从领土概念中引申出来用以区别人类活动范围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战争领域,就是对战争所涵括范围的标定。   战争领域的扩大,是人类活动范围日趋扩大并相互融合的必然结 果。对此现象,人们的认识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迄今为止,在 大多数从事战争的人那里,一切非军事领域,都被看作是战争中必须 服从于军事需要的附属品。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狭隘,使战场的扩展 和战法的变化都被局限在了一个领域之内。   现在是对这一偏谬进行清算的时候了。技术的大融合已为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宗教各领域间的交叉互动,准备好了接口, 各领域的一体化倾向已非常明显,再加上人权意识的高涨对战争伦理 的影响,所有这些都使那种把战争局限在军事领域,并以伤亡大小来 衡量战争烈度的观念日渐过时。战争正在超逸血腥杀戮之境,呈现出 低伤亡甚至零伤亡但却高烈度的趋势:这是信息战、金融战、贸易战 等全新战争样式,在战争领域开辟出的新空间。就此意义上说,已经 没有什么领域不能为战争所用,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不具备战争的攻 击性形态。   1987年10月19日,美国海军舰艇在波斯湾攻击伊朗钻井 平台,消息传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立即触发了华尔街历史上最惨烈的 股市崩盘。这个令人闻之变色的“黑色星期一”,使美国股市仅帐面 损失即高达5600亿美元,等于净赔掉一个法国。1995—19 96年,中国大陆两度宣布在台湾海峡试射导弹并举行军事演习。弹 迹划空之时,台湾股市应声而落,出现了雪崩式的连锁反应。以上两 例,虽然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领域组合,但其出人意料的结局,却 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路:如果有意识地把两个或更多的看上去互不相干 的领域,组合成一种战法去使用,效果岂不更好?   从超限思维的角度,“超领域组合”就是战场的组合。每一个领 域都可能与军事领域一样,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性战场。而“超领域 组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虑,选择哪个领域作为主战场,对实现 战争目标更有利?从美伊对抗的实践来看,在“沙漠风暴”42天军 事行动之后,持续了8年的军事压力+经济封锁+武器核查,是美国 在新的战场上用超领域组合打击伊拉克的战法。且不谈经济封锁对伊 拉克造成的巨大非军事性损毁,仅巴特勒为首的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委 会,在几年间通过检查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伊拉克军事潜力 形成的打击,就已经大大超过了海湾战争空中轰炸的战果总和。   超手段组合   在两国交战、两军搏杀之际,是否需要使用特别手段,针对远在 后方的敌军家属展开心理战?在保卫国家金融安全时,是否可动用暗 杀手段去对付金融投机家?对毒品或走私品策源地,能否在不宣战的 限度内使用“外科手术式”打击?为对他国的政府和议会施加影响, 可否建立专门的院外集团运作基金?是不是还可以用购买或控股方式, 把别国的报纸、电视变成对其进行媒体战的工具?   上述问题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它们全都涉及到了超国家、超领域 地使用手段也就是我们要说的“超手段组合”问题。   从领域的角度,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心理和 媒体这些领域,通通可以视为手段;再沿领域细分,如军事领域,从 战略战术、军事威慑、军事联盟、军事演习、军备控制、武器禁运、 武力封锁直到使用武力,都是当然的军事手段;而经济援助、贸易制 裁、外交斡旋、文化渗透、媒体宣传、制定并运用国际规则、利用联 合国决议等等手段,则在分属政治、经济、外交等不同领域的同时, 也越来越被政治家们当作准军事手段去运用。   从方法的角度,哲学方法、技术方法、数学方法、科学方法和艺 术方法,都是人类用以造福自身、也可用于战争的手段。比如技术。 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每一项新技术的出 现和发展,都在扩张着手段的阵容;此外,哲学、科学、艺术的方法 也是支撑军事智慧以及军事行动的有力手段,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军 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称作军事哲学、军事科学、军事艺术的 原因。   由此可见,手段是一个涵盖广泛、层次丰富、功能交叉因而不易 把握的概念。只有从视野上拓宽对手段的认识,懂得无一物不可以是 手段的道理,才不至于在手段的运用上捉襟见肘,黔驴技穷。197 8年在伊朗占领美国大使馆扣留人质的危机中,美国最初只知贸然采 用军事手段,失败后才改变手法,先冻结伊朗的海外资产,又实施武 器禁运,并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再加上外交谈判,多管齐下, 最终使危机得以解决。这说明,在一个空前复杂化了的世界上,手段 的样式和适用范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再好的单一手段也不会比多 种手段的并用更有优势。因此,超手段的组合,就变得非常必要。可 惜在这方面有自觉意识的国家并不多,倒是那些有多样利益追求的非 国家组织,在极力寻求多种手段的组合运用。如俄罗斯黑手党为攫取 财富,把暗杀、绑票和使用黑客攻击银行电子系统等手段组合在一起; 一些恐怖组织为政治目的,把投放炸弹、劫持人质和网络袭击等手段 组合在一起;索罗斯之辈为在金融市场上混水摸鱼,把汇市、股市、 期市的所有投机手段都加以组合,并利用舆论广造声势,诱导纠集像 美林、高诚、摩根—斯坦利这些“巨无霸”与其联手,形成规模巨大 的市场合力,展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大战。这些手段大都不 具有军事性质虽然时常会带有暴力倾向,但其组合使用的方式,却对 我们在战争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军事或非军事手段不无启发。因为在今 天,衡量一种手段的有效性,主要不是看手段的属性和它是否合乎某 种伦理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一个原则,即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原则。只要符合这一原则,即是最佳手段。其它因素虽不能说可以完 全忽略不计,但却必须以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超手 段组合首先要超越的不是别的,恰恰是手段本身所隐含的伦理标准或 原则规范。而这远比把一些手段与另一些手段组合在一起,更困难也 更复杂。比如,在经济一体化时代,某个经济大国如果想打击他国经 济,同时也打击其防务,完全可以不采用经济封锁、贸易制裁或军事 威慑、武器禁运之类的现成手段,而只需调整本国的金融政策,以货 币升值或贬值为主,组合以舆论造势、改变规则等手段,就足以使目 标中的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动荡、经济危机,削弱其综合国力包括军 力。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该地区军备竞赛热降温的事例中,即可看 出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虽说此次危机并非哪一大国有意改变本国币 值所致。即使像中国这样的准全球性大国,目前也已具备了只要改变 自身的经济政策,就可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的能力。如果中国是个自 私自利的国家,在1998年违背诺言,让人民币贬值的话,肯定就 会使亚洲经济雪上加霜,同时也将诱发世界资本市场的激变,其结果 就连依靠外国资本流入支撑本国经济景气的世界第一债务国美国,也 必然受到经济重创,这样的结局肯定会胜过一次军事打击。   声气相通、利益相连的现实,使战争的处延日趋扩大,也使任何 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具备了多种而不仅仅只靠军事手段威胁他国 的能力。单一手段在使用中将越来越收效甚微,多种手段并用的优势 愈见凸显,这就为超手段组合并把这种组合运用到战争或准战争行动 中敞开了大门。   超台阶组合   从最初的、小规模的、局部的战斗,到由这些战斗前后左右拼接 而成的战役,再由数个甚至更多的战役构成的战争,最后还可能由一 场战争蔓延成一次洲际或世界性的大战……战争,就这样沿着一级级 看不见的台阶走了过来,也许还将这样一级级台阶的走下去。每一级 台阶上,都布满了呻吟的伤兵和阵亡者的尸体,布满了胜利者高扬的 炮口和失败者丢弃的枪支,也布满了许多愚蠢的或睿智的计策、谋略 和方案。   这似乎就是规律。   而规律是需要尊重的,对规律的违背或打破则须慎重。   问题是我们所想的,恰恰正是如何违背或打破这一规律。我们不 认为所有的战争,都必须一级级循序渐进,直到累积出决定命运的 “那一刻”。我们认为,“那一刻”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找到能够不 断地制造而不是等待累积到那一刻的办法,并将它固定成一种战法,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的问题是,如何用一种方法打破所有的台阶,并将这些台阶 任意组接拼装,比如把一个战斗或战术级的行动,直接与战争或战略 级的行动组合对接。如同把肢体、躯干和头颅任意拼接一样,使战争 变成一条可以在所有环节上随机组合、亦可在任何方向上自由摆动的 龙。这个方法就是“超台阶组合”。台阶也是一种限制,与国家界限、 领域界限和手段界限相同,都是超限组合战在实际运用时需要超越的 界限。   从战争的规模和与其对应的战法这两方面切入,战争台阶的划分 可分为四个层级,具体划分如下:   大战—战策   战争—战略   战役—战艺   战斗—战术   一望可知,每一级作战规模的台阶上都有与之相应的作战方法。 对于传统的军人来说,也许他们终身的课业,就是如何熟练操作这些 战法,在所处的每个层级上打好每一仗。   而对于即将置身于下个世纪的军人们,仅止在固定的层级上操练 这些战法,已显得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打乱这些台阶,去组 合从超国家行动到具体战斗的所有要素,以赢得战争。这并非是一项 不可完成的任务。说穿了很简单,作为一种试图把战策、战略、战艺、 战术任意对接的方法,超台阶组合的原理,无非是角色互换或角色易 位。如用某种非军事行动的战略手段,去配合一次战斗任务的完成; 或用某种战术性手段,去实现战策级的目标。因为从战争的走势看, 越来越显现出这样一种迹象:并不是哪一级的手段才能解决哪一级的 问题。无论是四两拨千斤,还是杀鸡用牛刀,只要操作得好,都是可 行的办法。   本·拉丹,仅用两车炸药这一纯战术级手段,就对美国国家利益 构成了战略级的威胁;而美国人也只能通过对其进行战术级的报复行 动,达到保障自身安全的战略级目标。再如,与以往战争中“人—机” 组合是最小的作战单元,其作用一般不会超出战斗规模这一点不同, 超限战中“人—机”组合,具备从战术级直至战策级多重跨度的攻击 能力。一名黑客+一只调制解调器,给敌方造成的毁损几乎不亚于一 场战争。而由于具有跨台阶作战的广谱性和隐蔽性,这种单兵作战的 方式很容易达成战略甚至战策级的效果。   这就是超台阶组合的要领和意义。   在以国家和超国家为主体的战争与非军事战争中,没有什么领域 不能超越;没有什么手段不能用之于战争;也没有什么领域、手段相 互间不能组合。战争行动对全球化趋势的适应就表现在一个“超”字 上,这一个“超”字便足以以一应万。而我们所说的万法归一,就恰 恰归在一个“超”字上。   需要再次指出,超限组合战,首先是思路,然后才是方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9)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21 13:35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九:发表学术论文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八:写学术论文,本文谈谈其之九:发表学术论文。 早先发表学术论文是不能着急的事,一篇论文等一、二年才发表出来是很正常的。眼下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要好,一个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发表的期刊也越来越多。这两者的飞速发展是如此惊人,以至于尽管有能力和资历发表学术论文的科研人员也在成倍增加,情况也没有变坏。对于一位论文作者而言,学术论文越是优秀,优秀学术论文的数量越多,国家和社会上的财富和资源就会更多地支持作者所在的机构(学校和研究院所)、团队和作者本人,这也呼唤了更多的优秀学术论文,这样的循环已经出现多年,日益成为注入科学技术内部的神奇力量。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能完成优秀的学术论文,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这种一致性要求博士生早早地投入到发表优秀学术论文这件事上来。事实上,博士生将来(甚至现在)的成功,与发表优秀学术论文关系甚密。 当你真要写论文、发表论文时,卡脖子的事儿可能就多起来了。但这些技术层面的事,不应当成为你的“门槛”,无论“门槛”有多高,你都要迈过去。作为博士生,你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研究者,这些都是对你的训练。“你的学术论文也许不会制造一声‘巨响’。但是,你的学术论文在历史上的地位经发表被固定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平和的感觉,你终于可以有理由休息一下了。” 围绕发表学术论文,本刊“主编心语”栏目在第一个系列的文章 中谈了,在第二个系列的文章中又连续讲了15次,其第一篇文章见文献 。你不妨看一看。这些文章从十分基础的层面,讨论了发表学术论文时可能要碰到的事情,也许会帮助你解决一些疑难之处。 博士生们总是希望在自己辛苦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后,就一定要发表,这也不难理解。大约是在1983年,当我作为博士生与导师一篇接着一篇往外投稿时,有一天,我导师对我说有一篇学术论文被期刊退回来了。这是我第一次碰到退稿,此前我一直认为学术文章投出去了一定能发表。改变这种心态是十分必要的。我很快开始从科研上追踪存在的问题,在“不应该让科研水平有下降”上提高了警惕性。实事求是地讲,眼下不少博士生和我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有些人甚至坚持不变。为此在本文前面讲到的动力推动下,在这些人中会有人找各种关系要求编辑部能发表他们本不该发的论文。这样的事例屡屡见到,一方面十分不利于博士生对科学技术真谛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术期刊成为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把学术论文修改到学术期刊被定位的相应水平上,是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责任。本刊编辑部在今年的新年寄语 中呼吁:“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写好论文,作为读者我们要正确引用以反映工作中对前人学术的继承,作为审稿者我们应该严格把关,作为编委我们应该为期刊付出更多的精力。就好比今天的公路交通,既然大家都赞扬高速公路方便快捷,那么就不应该让自行车和拖拉机开上高速公路(它们本该在相应的路上出现)。”作为一名博士生当然也应该如此呵护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 要在攻博期间取得发表学术论文的成功,重要的一条,是在攻博的一开始就动笔,并且要十分坚持。值得你注意的是,如果在一开始就不想开始动笔,你会遇到的发表学术论文的一半问题将得不到解决。有的博士生导师十分关心学生的写作,会给出细致的指导。这样的做法对于博士生来说,既好又不好。过细的指导很可能会使你的博士论文成为“导师的博士论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有经验的导师都是在博士生的早期就着手解决写作问题。大多数博士生在最初交给导师的文稿中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也没有很好地组织在一起。多数导师会在你的这份初稿中看出问题,他会把与你讨论一种更好的组织形式作为自己的任务,然后让你用文字把新的想法写出来。导师们都知道,在博士生一年级的时候,重点应该是大量阅读、广泛阅读,而不是写作,博士生第一年写的东西,几年后看来不过是未成熟的天真想法,或者干脆与主题毫不相干。导师们会做的,是引导你在写作训练之中经历这一阶段。而你要做的,就是配合导师的指导,直到导师说可以到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 . 科技导报, 2011, 29(15):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III) . 科技导报, 2007, 25(21): 89.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II) . 科技导报, 2007, 25(20): 89.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 科技导报, 2009, 27(19): 125. 《科技导报》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Title: “云”概念的分析研究——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geneculture 2011-5-31 02:39
Title: “云”概念的分析研究——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Paper: PDF Keywords: 云计算理论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服务 Abstract: 自2006谷歌101项目公开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至今,信息产业界说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界说它是软件服务(SaaS)、平台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服务(IaaS)三个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通信与计算机科学界则说它是一种有别于既有范式的新的计算模式,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说法。可就是缺乏一个系统周全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描述或定义,尤其缺乏英汉双语对照的解释。笔者认为,这对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均为不利。为此,本文拟从云计算提出的源头及其可能的新发展两个方面来对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展望。旨在为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开辟新途径。 Time: May 20, 22:31 GMT Fax: Address: Authors Authors: Name Email Country Affiliation Zou Xiaohui qhkjy@yahoo.com.cn China ✔ Zou Shunpeng China “ 云 ” 概念的分析研究 ——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一个特例 邹晓辉 1 , 2 , 邹顺鹏 1 摘 要 : 自 2006 谷歌 101 项目公开提出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至今,信息产业界说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界说它是软件服务( SaaS )、平台服务( PaaS )和基础设施服务( IaaS )三个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通信与计算机科学界则说它是一种有别于既有范式的新的计算模式,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说法。可就是缺乏一个系统周全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描述或定义,尤其缺乏英汉双语对照的解释。笔者认为,这对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均为不利。为此,本文拟从云计算提出的源头及其可能的新发展两个方面来对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展望。旨在为云计算理论与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 云计算理论;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服务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Cloud" ——A Special Cas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Computing System Xiaohui, Zou 1, 2 ; Shunpeng, Zou 1 qhkjy@yahoo.com.cn 15300239971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Sino-US Berkeley Project) Abstract: Since Google advanced “cloud computing” openly in its “101 project” in 2006,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sector has said that it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 has qualified it as an integr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amely software as a services (S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s (PaaS) an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s (IaaS), while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 sector has constructed it as a new computing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paradigm. Besides these, there are also a variety of specific statements. Nevertheless, what we lack is a comprehensive yet concise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or definition on it, especially the lack of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Comparison interpretation, which in the author’s opin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To this e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utlook on “cloud computing”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source of the proposed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possible development, aiming to open up new way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Theory,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个人分类: 语言学基础研究|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点评未来十大战略信息技术:云计算最令人期待
libing 2011-5-29 23:14
[转载]点评未来十大战略信息技术:云计算最令人期待
  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 发布了一份预测报告,认为企业用户应该对10项战略技术加以密切关注,其中包括云计算、移动应用和媒体平板、下一代数据分析技术和视频技术等。    NO.1大红大紫的云计算    企业用户今后可能需要“云计算经纪人”   “云计算”是过去数年中出现的新概念,是指科技公司首先组建数据中心,然后向各大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提供数据存储及平台测试等网络服务。经过数年发展,云计算目前已成为具有多重性质的服务,高德纳公司认为,企业用户今后可能需要“云计算经纪人”,同时应注意云计算的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如何开展公共云计算?多数情况下,各企业用户IT部门对公共云计算持不信任态度,但也希望通过此类服务来达到减轻工作量目的;其次,警惕云计算服务过度宣传。各服务商将会大力宣传云计算的好处,企业用户应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匆忙使用云计算后,很可能无法得到自己预期的云计算服务;对于所使用云计算服务,需对具有数据访问权的人群加以限制,以确保企业用户数据的安全;最后,服务商将为企业用户提供定制化云计算服务。    NO.2结束PC机的移动应用和媒体平板    平板电脑的兴起,意味着PC机时代的“结束”   到2010年底,将有12亿人使用功能丰富的手机,从而将移动性和网络进行理想的整合,而平板电脑及触摸屏技术亦并非新生事物,平板电脑所运行的各类应用程序,为企业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例如苹果iPhone手机在移动应用程序业务领域已占据优势,且保持了这项业务的连续性。虽然苹果iPad平板电脑本身是针对消费人群,但该产品也正受到企业用户的欢迎。   这份报告提示,企业用户在移动应用程序事宜上,应注意的问题有:企业级应用程序应专门针对平板电脑而开发;使这些应用程序具有跨平台特征;通过上下文感知技术,将有利于企业用户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企业用户既可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也可利用此类设备进行市场调研、文档协作及员工培训等等。   公司的分析师表示,平板电脑的兴起,意味着PC机时代的“结束”。    NO.3下一代的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更佳分析技术,使信息能够帮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各企业用户应考虑开发“操作性极强的分析技术”,用以预测市场发展动向和数据整合。我们当前获得的每一项信息都具有其自身价值,我们需要通过更佳分析技术,使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报告中建议,相对于还没有重视下一代数据分析技术的企业而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投资。    NO.4可了解网民的社交分析技术    通过社交网站数据,企业可了解网民最关注话题   社交分析指的是衡量、分析和说明人、话题和想法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的流程。这些互动有可能发生在工作场所使用的社交软件应用中或者社交网站上,这包括多种具体的分析技术,例如社交过滤、社交网络分析、语义分析和社交媒体分析等。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对于了解社交结构和相关性以及个人、团体和组织的工作状态非常有用。社交网络分析是从多个来源搜集数据,确定关系,并评估一种关系的影响、质量和效果。   通过分析来自社交网站的数据,企业用户可了解网民当前最关注的话题,因此各企业用户应关注社交网站各种热门话题。    NO.5天地广阔的视频技术    随处可见视频技术的用武之地   视频并非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但是它被非媒体企业作为一种标准媒体形式使用,而且使用量在快速增加。在数字摄影、消费电子、Web、社交软件、统一通讯、数字和互联网电视以及移动计算等领域,技术趋势都已经到了一个将视频引入主流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低价视频摄像机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企业用户使用视频技术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企业用户可利用视频技术进行内容管理、产品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及其他活动。   此外,网络培训、商品采购、市场营销及电话会议都会有视频技术的用武之地。2011年到2013年期间,将是视频技术逐渐走向企业用户主流应用的时间段。    NO.6无法忽视的社交通信和协作    任何企业用户都无法忽视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   社交协作已成为一种趋势,今后数年内,任何企业用户都无法忽视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企业用户应立即就社交通信和协作事宜制定相关规定,使企业用户所使用的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规划)及其他应用软件都能具备社交网络元素。    NO.7必须开发的上下文感知计算    整合来自门户网、手机及社交网站的各类数据   上下文感知计算,是指通过特定算法,以了解社交网站各类数据所体现的真实意义,即使用有关终端用户或对象的环境、活动关系以及倾向的信息来提升与该终端用户互动的质量。这个终端用户有可能是客户、企业合作伙伴或员工。一个背景感知系统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并主动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定制内容、产品或服务。   社交网站的数据具有互动性特点,随着互动性的加强,内容所指具体意义也会随之改变。如此一来,企业用户就必须开发出可分析此类互动性极强数据的技术。   报告预计,从2014年到2018年之间,企业用户所使用产品都将具备上下文感知技术,同时将出现相应平台服务商,以良好整合来自门户网、手机及社交网站的各类数据。    NO.8普适计算    今后每个人都将拥有数千台计算机   就目前而言,单一计算机一般只能解决特定问题。而普适计算技术,是指把用于不同目的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实现多机器、多平台、多设备连接并交换数据目的。   随着电脑的激增,以及日常事物借助RFID(射频识别)标签及其他技术具备了通讯能力,网络将能够达到并超越传统集中化方式所能够管理的规模。这就引发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将计算系统整合到运营技术中。除此之外,这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指导,帮助我们了解随着个人设备激增、IT决策消费化以及由于人均电脑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催生的必要能力的出现,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后每个人都将拥有数千台计算机。    NO.9速度更快的存储级闪存    存储级闪存的重要性将日益提高   闪存在消费设备、娱乐设备和其他嵌入式IT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还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电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存储层次,并且具备一些关键优势——空间、发热量、性能和耐用性。与服务器和PC使用的RAM主内存不同,即使断电,闪存依然可以使用。因此,这类产品更像是磁盘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信息,而且断电和重启后也不会被删除。   闪存此前主要用于数码相机及USB闪存盘当中,访问速度较快,但价格也较为昂贵。随着技术的进步,闪存设备的价格正逐步下滑。存储级闪存的出现,将促进软件开发商对各自软件性能加以改进。今后两三年内,存储级闪存的重要性将日益提高。    NO.10基于复杂结构的基础设施和计算机   将不再购买单一的服务器,而是购买一大批处理器和内存   今后各大硬件和软件厂商将大力宣传基于复杂结构的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理念。该理念的主旨是:使企业用户IT基础结构能够统一管理复杂的任务,如思科UCS、惠普Matrix等产品的出发点即在于此。   基于这种思路,企业用户今后在部署服务器时,将不再购买单一的服务器,而是购买一大批处理器和内存。
个人分类: IT与网|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情报学研究领域还没有院士?
xupeiyang 2011-5-23 14:30
情报学研究领域曾经也有大牛人申报过院士,可是没有评上。这就在中国证明了一个真理:“情报强,才国家强、民族强、科教强。。。。。。”。(这里省略300字,完了)。 情报 学(information science) 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 中国学者们认为: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 规律 和用现代化 信息技术 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 情报系统 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使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46.htm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教学--学导建构采用信息技术【刘学浩编载 16511】
ljkf 2011-5-16 20:43
刘学浩编载学导式创新教学 16511 【见: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动手、动口、动脑,积极 ...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下面以海口景山学校小学语文《富饶的 ... www.pep.com.cn/xxjs/jszj/jylw/201008/t201...2010-10-5】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总结近年来海南海口景山学校基于资源的CAI教育软件应用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比较成熟、也是较为理想的当数“ 学导 建构式”教学模式了。“学自主,导助学; 学导 整合,意义建构”是“ 学导 建构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其中,“学自主,导助学”是其本质属性,“意义建构”则是其核心目标指向。 一、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 在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教师则始终充当导游指导角色,组织参与、帮助学生快乐、 高效 地建构知识意义。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里,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带到规定去的地方,而是把学生引领到选择去的地方。教师导游员的职责是全面组织、全面引导、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帮助。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一般由 “ 激情导入 — 情境感知 — 自主建构 — 效果评价 ” 四个基本环节(要素)组成。其操作要点是: 1. 激情导入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基于资源的 CAI 软件中图、文、声、像的多媒体信息的精彩表达,把学生引入一定教与学需要(目标)所创设的知识信息殿堂。 2. 情境感知 学生多种感官感知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与表达的多媒体情境,包括信息资源情境、问题情境、操练情境、评价情境和自学情境等。 3. 自主建构(协作学习与独立学习) 在学生协作与独立学习环境里,教师精讲启迪、设疑解难,从而帮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主动操练、创造性地建构知识意义。 4. 效果评价 “ 学导 建构式 ” 的 课堂 效果评价表现出多元性、多维性的结构特点。评价方式上有自评与他评、集体评价与个别评价;评价时机以形式性评价为主,辅以小结性达标性评价;评价技术以计算机智能性评价为主,辅以口头语言评价;评价内容集中指向学生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及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四环节(要素)既密切联系、又各有区别,彼此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皮亚杰认为: “ 学习是基于行为的内在欲望而必然产生的活动。 ” 基于资源的 CAI 软件应用的实践证明,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的最大功能在于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提高学生 课堂 认知内驱力,从而把学习 “ 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 ” ,即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 “ 学 ” 、 “ 思 ” 、 “ 行 ” 统一的精华;另一方面融合了现代教学模式中诸如 “ 导学式 ” 、 “ 自学辅 导式 ” 等模式的优势;同时还吸纳了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内核,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了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框架结构体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下面以海口景山学校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资源型教学软件 课堂 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整体策略与流程范式。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五册中的讲读课文,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共有 7 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再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生动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讲西沙群岛如同祖国的 “ 南大门 ” ,岛上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她。课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语言优美。与课文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指出,三课时教学;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有层次的表述手法。 小学语文讲读课文一般教学思路是划分段落层次,读,讲,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模仿写作训练。但是,教材信息量与质的有限性以及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弊端使教与学显露机械、枯燥、单一等严重缺憾,教师的因材施教与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也不能实现。 海口景山学校研制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育软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开发的、基于信息资源、具有电子教材属性与结构功能的第三代教育软件。它以丰富生动地表现西沙群岛风光美丽、物产富饶的视频与图像资源库,创设出符合教学目的与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启发式学习情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 “ 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 和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 的现代教学思想。 我们根据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思想,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育软件 课堂 教与学的策略思路。 整体策略: 激情导入、观察感知 —— 重点切入、滚动推进 —— 学生自主、情境学习 —— 教师导引、多媒体支持。 显然,整体教学策略与教学流程对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等无疑是一种严峻挑战,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与创造性: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灵活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持,富于启迪的学习情境。学生自学(自我感知、自主思考)、自练(读、说、写)、自评,教师全程导引、全面帮助。一节课 40 分钟,学生多种感官全面感知、自主建构,学得轻松自如、学得 “ 乐而忘返 ” 。 《富饶的西沙群岛》软件不仅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有助于学生在理想的学习情境里快乐、 高效 、自主地学习。基于资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软件 课堂 活动的成功实践证明, “ 学导 建构式 ” 教学模式应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作者:周定珍)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2011全球 IT 之网络就绪指数排名
热度 1 罗岚 2011-5-16 09:44
百无聊赖,自己找的信息:2010-2011全球信息技术之网络就绪指数前二十名:瑞典,新加坡,芬兰,瑞士,美国,中国台湾,丹麦,加拿大,挪威,韩国,荷兰,中国香港,德国,卢森堡,英国,冰岛,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第二十名,法国。就绪指数是指从铜线电网络到宽带光纤转变后,网络构成和普及相关指数。本质上就是互联网信息潜在的获取和普及指数,有兴趣可以下载一起细致阅读: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0–2011 Transformations 2.0.pdf Anniversary Edition By Soumitra Dutta Irene Mia,World Economic Forum Editors。 顺便值得提到的是蒙特利尔大学量子密码学家 Gilles Brassard 教授和其他四位学者,博士或者教授一起分享一百万美金的2011 Killam Prize ,由加拿大艺术委员会颁发:吃的是 84 年量子密码协议老本:照片上这位密码前辈好像从黑洞里探险出来。有些时间和空间的恍惚和犹豫,好像没有了明确的目的:对量子密码突然产生了撤离的想法。以前总是有好奇心,想看看量子密码的状态,但是很多以前的研究者都对量子密码都是着陆然后离开的态度。也许我也应该 off 了。 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很忙碌和充实;没有必须去做的事情,反而懒散而游离了。用 GITR2010-2011 的文字勉励自己: Digital economies,unlike the industrial economies of the past, do not rely on natural resources but on smart,ambitious individuals.There are many places on earth that can aspire to be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the next Nanjing-Beijing corridor,the next Singapore.特别是Mobile Money Mobile Bank,智能分组密码应用的新机会!
3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欧盟评出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前沿技术
热度 1 chenguoxu 2011-5-6 16:10
欧盟委员会日前评出了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前沿技术。它们涉及脑科学、新材料、机器人、医药应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与分析等领域。这六大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它们分别是: 一、“未来信息分析模拟技术”。这一技术可大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模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高针对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的预报和分析能力,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二、“石墨烯科技”。石墨烯又称单层墨,它仅由一层碳原子组成,是科学家于2004年发现的一种新材料。科学家认为,它有可能代替硅成为信息技术的基础材料。 三、“纳米级传感器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制作非常小的不需要电源的纳米级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感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功能。传感器还有两大应用亮点,一是可以把它植入人体,随时监控人体健康状况;二是它自身不需要电源,它可以依靠周围的配套设施获得电力或者利用热能、太阳能和电磁波等发电。利用这一成果,未来的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不用电池。 四、“人脑工程技术”。这一技术可用于对人脑的低能耗、高效率进行研究。人脑的学习功能、联想功能、创新功能都是目前计算机不具备的。另外,具有如此巨大功能的人脑又是节能减排的典范,它的功耗只有20至30瓦,相当于一盏白炽灯。人脑的这些神奇之处一旦破解,将为信息技术研发提供借鉴。 五、“医学信息技术”。有关研究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此类技术还将对海量传输健康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信息并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出新要求。 六、“伴侣型机器人”开发。这一项目旨在研制具有一定感知、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仿真机器人,为人类特别是小孩和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这一项目将有两大亮点,一是依靠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初步具有像人一样的感知、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二是开发出制造机器人的新材料,可以让机器人看起来、摸起来像真人一样。 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这六大技术研究分别给予150万欧元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些研究项目在预研究一年后将参加最终评选。欧盟委员会将从中评出两项作为“未来和新兴技术”,并在此后10年每年给予最高达一亿欧元的科研经费。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共卫生信息学研究文献分析报告 1995-2011年
xupeiyang 2011-5-6 10:27
公共卫生信息学是在公共卫生实践、研究和训练中系统应用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整合公共卫生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为了有助于公共卫生的基本使命实现和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要有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数据内容。另外利用这些信息系统潜能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是公共卫生信息学的发展、信息知识以及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发布。 http://202.38.126.151/index.php?title=%E5%85%AC%E5%85%B1%E5%8D%AB%E7%94%9F%E4%BF%A1%E6%81%AF%E5%AD%A6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h10s52g97a49I4aI83I00h00100090000rl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864 ‍ Public Health 463 ‍ Population Surveillance 330 ‍ United States 291 ‍ Data Collection 267 ‍ Disease Outbreaks 202 ‍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201 ‍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194 ‍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142 ‍ Residence Characteristics 135 ‍ Child 132 ‍ Adult 132 ‍ Hospitalization 126 ‍ Hospitals 123 ‍ Health Care 121 ‍ Patients 120 ‍ Syndrome 116 ‍ Electrons 113 ‍ Electronics 113 ‍ Technology 110 1 2 3 ... 101 文献分析报告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6)
kejidaobao 2011-4-28 13:44
——如何进行文献和课题的调研 上文 谈了博士生导师如何引导博士生合理设计与规划研究课题,本文谈谈紧随其后的一件事,即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进行文献和课题的调研。 眼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网络技术功能众多、效率超强,令人叹为观止。即使这样,认为网络(“上网”)能代替博士生的文献搜索和课题调研,其实是一种误解。网络令人赞不绝口的是它“最快”、“最多”、“最新”,但也谈不上是“最好”、“最精”,而这恰恰是博士课题的第一步——你要指导博士生了解“巨人的肩膀”。这样的结果通常是学术分析的“战利品”,而网络不会提供如此专门的分析服务(这正是博士生的工作)。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的思想只是存在于各个图书馆的专著之中,特别是一代又一代“巨人们”的书上,科学技术领域也是这样的。精华产生于积累之中,这是一个慢过程,学生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你也许不清楚,作为老师,我们很容易高估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技能。网络技术快速普及让新到学校的博士生情不自禁地对“上网”产生优越感,有意无意不想做图书馆中应该进行的艰巨调研。有时候,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图书馆功能都不甚了解,能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我为什么要去图书馆?”有的口上不说心里说,但对过期期刊放在图书馆的什么地方,他可能不知道。导师应该要求系里组织这方面的培训,或者你自己开设这种培训。最好的做法,是与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合作开展培训,这样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有一件值得做的事是,鼓励学生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建立友好的关系。我从英国回到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后不久,就与系资料室的老师交上了朋友,每当有新的重要资料收到,他都会特地告诉我要注意,这种友谊让我在他退休后又请他与我的学科组一起工作了近10年。年轻学者与经验丰富的图书馆管理员之间的合作使得大家都能受益。有的图书馆、资料室擅长于收集专题资料,这对课题调研特别方便。若得到了图书资料专业人士的热心帮助,导师要告诉学生不要忘了在论文中对他们致谢。 导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了如指掌是不言而喻的。让人容易忽视的是,有时候某个导师似乎会以为他的学生和他一样,也熟悉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方方面面。这种不经意,直接导致导师失去督促博士生了解课题的机会(并影响到博士生须补上这一课才能顺利开展科研这一程序的落实)。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各种期刊并不熟悉,博士生要规避这种现象。他们需要清楚,在进行研究时哪些是与他们的论文有关的重要刊物。有的学生直到导师要求他撰写可以发表的学术论文时,才想到要找一找有关期刊,看论文格式如何,这未免太晚。这也是一种对期刊的误解。不想从一开始了解与课题有关的期刊,失去的其实是了解“科学共同体”(即同行群体)的机会,且肯定无益于学生就业与学术发展。作为导师,可以与博士生共同讨论哪些是最新的期刊,哪些是最有权威的,哪些期刊的受众较小,哪些期刊的读者群较广,这类讨论对引导学生熟悉文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还可以谈谈自己的经历,哪本书是哪个出版社出的,经常发表文章的是哪些期刊,自己经常看的(订阅的)期刊是哪些,哪些期刊是网上看到的。不要忘了提一提哪些资料是通过校际合作等得到的,这会给予学生合作的氛围。这种指导方式和内容,往往成为导师第一次向学生谈及学术界(科学共同体)和学术出版界的机会,因为这些对大多数一年级博士生是空白的。 你指导的博士生不会是第一次从期刊上看到学术论文,并用于研究。学生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找出他本该了解的新的论文或资料。一个原因是学生不够勤快,只找到少数十分容易得到的论文,再一个原因是他缺乏专业性的引导。能够承担后一个责任的是两类文献,一类文献是“背景文献”,导师有责任提供一份书单让博士生作为背景材料阅读,以便了解课题所指的专业。另一类文献是近期的综述文章。现在这类文献很难找到,因为你找到的标有“综述文章”记号的学术论文,极有可能是那种抽象性太强,专业内容极不具体的文字,无法作为进一步科研的参考文献。找到充满学术讨论和分析的综述文章是令人欣喜的,这些论文往往出现于学术性极强的期刊上。 你的学生还需要得到那些被称为“重要”的学术论文。如果就具体的课题,学生已足足找到50到100篇论文了,那么,这些论文中反复被不同论文引用的,肯定是你和学生需要重视的好论文。中文论文的一个令人遗憾的倾向,是参考文献不按其重要与否而引用,由此也就不可能应用上述方法了。这也是利用中文文献比利用外文文献更不容易做课题研究的原因。情况也没有那么糟,你有3类论文可以让学生放心利用。一是你自己的博士论文,它往往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你的论文会告诉学生:原来导师也年轻过。你还可以由此分析一下你发表的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异同,哪些工作或数据两者里都有,哪些只有一头有,这会对学生有大帮助。二是本校或者本学科组学生就相同课题写过的优秀论文,学生会对这些论文的长度、样式、风格和规模有大概的了解。三是其他学校或学术机构博士生做过的相同课题的论文,国内高校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阅。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5) . 科技导报, 2011, 29(10): 8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育民老师寄语
xuyichao 2011-4-25 12:28
中国虽然是一个信息大国,但离信息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此王老的感悟比我们晚辈更深,王老也给博士论坛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首先要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博士生们重视新科技。人类自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技 术、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大大加快了。VLSI技术几十年如一日地按Moore定律飞速发展,而且人们仍然乐观地预示,今后十年甚至二十年,信息技术 仍将会继续按莫尔定律向前发展。    莫尔定律 (Moore law),1965年由Intel的创始人之一Gordon E. Moore最先提出的。半导体积成电路中器件的密度,每隔18个月翻一倍,计算速度每隔18个月翻一倍,成本每隔18个月减半。自提出至今已有43年了, 仍然保持成立。今后能继续保持成立吗?人们寄希望于纳米技术。    1997年IBM造出了“深蓝”计算机,装入了chatterbot ALICE计算机程序,战胜了俄国国际象棋大师Garry Kasparov。这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制造的机器在智能上(更确切地说是在下国际象棋的能力上)战胜了自己。     王老认为当前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以下五个特点:    1.信息科学正在渗透和融合到许多其它科学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信息科学技术成为许多学科的一种有力研究工具。    2.新的信息载体,如量子和DNA已走上技术舞台,电子时代已走过它最辉煌的高峰,光子时代和DNA时代已显露出曙光。    3.纳米技术为IT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4.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提取向探索更远的天际和更久远的过去发展。    5.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无时无刻地向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这对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提取 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Internet、Web2.0、Web3.0、P2P、2G、3G和4G、移动通信、多媒体技术、在线视频广播、各种遍布式传感网络、遍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无线Mesh网、无线Ad Hoc网、信息对抗等,不一而足。    技术发展的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深感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大学教育、师资水平、学科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都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科学和技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虽然要解决教育问题须从许多根本问题上进行改革才行,但作为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我们而言,应当认真研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搞清学科和专业将向何处去,我们才能正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将学生引向通往未来之路。    其次,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最高阶段,应当提高博士毕业的水平,使这批人成为我们知识 创新的主力军。要重视和加强基础,对于密码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博士来说,数学无疑是很重要的基础之一了。数学对现代密码学就具有决定意义没有数学修养的人不 可能成为密码学家,不少著名的数学家是密码学家,如 图灵 。 他1935年获英国剑桥博士学位,二次大战时曾在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工作,设计了专门对付德国Engma密码的“Ultra”破译机,1945年5月21日 英国截获了希特勒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份密报,致使一艘为希特勒海军骄傲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首航时就被炸沉!一个一流的数学家胜过十个师!美国认为, 得到一个一流的数学家比俘获十个师的德军更有价值。美国在二次大战期间,仅从德国和奥地利就不惜代价将200多名科学家接到美国。有人估计,二次大战由于 同盟国的信号截获和密码破译工作使战争提早8年结束,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也被誉为数学家的战争。数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不会 开发出什么新产品,或能治愈某种疾病的特效药,然而它对科学、工程和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信息化社会中,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但是今天的大多是学生(游戏机、操纵杆、网上冲浪,加上音乐电视的一代人)不喜欢有点“枯燥”、充满“证明”的数学,也看不到它的重要性。    虽然计算机和各种数字技术制品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它永远代替不了数学家。“最好的数学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不能够简化为逻辑,正如《李尔王》或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不能简化为逻辑一样。”(牛津大学Roger Penrose, 《黄帝新脑》)    再次,要注意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这是学工程的人有大作为的重要基础之一。“科学教育,特别是 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 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 教育。”(摘自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力丛书总序)。“科学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个思考的大脑,以及一副敞开的胸怀。科学需要永远的童心和好奇。” (《新发现》,No.3, 2007, p.9)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完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方法,在人生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最有效地充实自己。    第四方面,就是要学好信息论,这对于从事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研究通信理论、密码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博士来说是很重要的。 建议认真读读Shannon的两篇经典论文: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Vol.27, No.4, pp.397-423, 623-656, 1948.    Shannon, C. 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Vol.28, No.4, pp.656-715, 1949.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学术会议及其论文集”严重缩水“了吗?
热度 5 chinyung 2011-4-23 20:23
近年来,学术界对国际学术会议及其论文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最近,和高校的朋友一起聊天,也谈到此事。一个朋友所在的高校,部分教师通过每年发表较多数量的conference paper,获得了不少的科研奖励。然而,这些论文的质量却反映一般;所承载的所谓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也流程简化,评审不够规范和具体,更缺乏必要的、应有的学术交流。相当一部分的作者只在乎论文的发表,并非学术思想的传播和碰撞。致使,目前国内大陆召开的部分学术会议,被普遍认为“严重缩水“,”毫无价值“。相应地,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科研处、学科处,也只能随即调整策略,以摒弃这些”成果“和盲目的数量,而追求高水平、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应用佳作。 国际学术会议及其所产生的论文集,应该是学术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学术界一直认可的重要成果,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的论文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新鲜性“。有些论文虽然是作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但足以看出作者敏锐的、创造性的ideas,为相关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管理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理论指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具有引领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内学术会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的原始动机,摒弃其他非学术性的目的。必要时,也可采取有效的策略,像IEEE,对于没有Oral/Post交流的论文,排除在IEEE数据库之外。否则,换来的只能是一摞摞的”papers“,和鱼龙混杂的国际会议平台,使得作者无法识别、学校无法认同、政府无法评价。
5813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物信息学研究文献分析报告 1984 - 2011年
xupeiyang 2011-4-14 15:18
中文名称: 生物信息学 英文名称: bioinformatics 定义1: 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信息的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学数据的研究、存档、显示、处理和模拟,基因遗传和物理图谱的处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等。 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级学科); 总论 (二级学科) 定义2: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算法和统计方法,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数据所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管理的学科。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 (一级学科); 总论 (二级学科) 定义3: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算法和统计方法,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数据所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管理的学科。 所属学科: 遗传学 (一级学科); 总论 (二级学科)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01i80xmf1jqss6I3kI6nI00h001000j100200010 bioinformatics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37,786 ‍ Proteins 35,789 ‍ Computational Biology 33,184 ‍ Genomics 30,237 ‍ Genes 28,558 ‍ Genome 26,921 ‍ Animals 26,373 ‍ Proteomics 20,465 ‍ Proteome 17,439 ‍ Algorithms 14,688 ‍ DNA 10,005 ‍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9,831 ‍ gene expression 9,121 ‍ Amino Acid Sequence 8,968 ‍ Gene Expression 8,914 ‍ Mass Spectrometry 8,649 ‍ Biology 8,551 ‍ Base Sequence 8,237 ‍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7,880 ‍ Metabolism 7,875 1 2 3 ... 2485 信息分析报告: Bioinformatics.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110412)
热度 25 ymin 2011-4-12 10:15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110412)
科学网的什么文章最热门?(110412) 闵应骅 最近,科学网改版以后,互动多了,活跃多了。但是据我观察,还是科技政策、科技制度、科技环境小议方面的帖子受欢迎,读者也多。而真正科普方面的帖子看的人少,被精选的也少。因为,科普总是针对某一个领域,从事该领域的人总是一部分。可从另一方面看,科普应该是科学网的主流。 本文来谈点信息技术领域的事吧! 苹果公司创立于1976年,原来叫苹果计算机公司,2007年去掉计算机三字,就叫苹果公司。在这34年里,创立、发展、衰败、倒闭的计算机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但苹果公司始终屹立,而且不断发展。虽然有个阶段相当困难,但坚持过来了。现在进入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和PC机,特别是Macintosh计算机系列,和iPod,iPhone,和iPad更是驰名天下,以致压倒了微软。它的产品始终独有特色,不随波逐流。那么,苹果公司为什么能这样特立独行几十年而不衰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由企业家、经济学家们来回答,大概应该很复杂吧! 苹果公司现在用ARM芯片。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英国一家微处理器行业的知名企业,以RISC处理器著称。近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芯片上。最著名的芯片制造者当然是INTEL。本月的IEEE Computer杂志上介绍了ARM芯片。 低功耗的ARM芯片现在主要用在移动设备中,例如智能手机,就像INTEL现在统治PC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一样。现在,ARM要扩展它的市场到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甚至服务器。这些设备,特别是服务器,主要要求高性能,像交易商业系统、高端数据库。但随着数据中心设备密度的提高,对服务器的要求转到省电,以减少空调和空气循环的开销。这些花费可能比芯片设备本身贵得多。 ARM芯片靠低价、低功耗、高密度制胜。ARM Cortex-A9 多核芯片用四个32位内核,加上一些辅助功能,譬如图形处理和安全,窃听控制单元,多核跟踪调试单元等,如后面的图所示。INTEL芯片用复杂指令,而ARM用简单指令;INTEL用64位,ARM用32位Java虚拟机。Windows操作系统使x86体系结构得到广泛应用,但是,Windows装在PC上对初学者的确很方便,而对每天都用那几个固定功能的用户就显得过于豪华,没有必要。ARM系统可以用UNIX/LINUX操作系统。微软也答应为ARM配Windows。他们预言,ARM配上Windows Calxeda,与基于x86的服务器比较起来,每瓦每美元的性能提高5-10倍,大大节省数据中心的花费。 当然,ARM服务器也面临许多挑战。服务器的性能主要是快速I/O性能,而不是CPU的计算性能。这是ARM处理器的一个弱点。ARM用45纳米工艺,而INTEL已经用22纳米工艺了。而且,Windows的大量的应用软件要移植到ARM平台上,肯定还需要时日。 介绍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技术的发展应该有特色,不应该总是跟踪外国。外国的公司也是各有特色。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就有反垄断法,有意提携弱者,不让一家独占。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的竞争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和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颁布了反垄断法。这就要求公司技术要不断创新,自立品牌。我国的公司不应该只靠唤起民族感情来扩大销量,而应该靠自己创新的技术制胜。
个人分类: 计算机|6838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语义万维网逻辑基础
热度 4 ZSHuang 2011-4-11 18:46
第二期《语义万维网逻辑基础》暑期培训班 万维网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语义万维网与本体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经在许多领域(如生命科学、软件工 程、智能交通、社会科学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最显著的特征是采用逻辑的手段来描述知识体系与网络信息资源。本次暑期培训班是继2009年在南京举办的首 届《语义万维网逻辑基础》暑期班后的第二期培训班,但在内容安排上与上次的培训班相比有较大的调整,增加了面向语义技术应用开发的内容。本次活动由武汉科 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办,由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 院具体承办。培训班后将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武汉分会,组织部分语义网专家和青年学者针对大规模语义计算和可扩展语义计 算等主题进行讨论,并将组织首届“语义技术与生命科学”高峰论坛(待定)。 授课时间 :2011年8月22日 至 2011年8月26日 授课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0212报告厅 主讲人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黄智生(Zhisheng Huang)教授 个人主页: http://www.cs.vu.nl/~huang/ 时间表 : 时间 上午 下午 2011.8.22 报到 第一讲:现代逻辑导论 2011.8.23 第二讲:描述逻辑导论 专题讨论:描述逻辑与知识表示 2011.8.24 第三讲:语义Web与逻辑I 集体活动:远足或其它活动 2011.8.25 第四讲:语义Web与逻辑II 第五讲:本体推理与管理 2011.8.26 第六讲:语义技术与应用开发 专题研讨会:语义技术与生命科学 2011.8.27 CCF YOCSEF论坛:Large-Scale and Scalable Semantic Computing 2011.8.28 首届“语义技术与与生命科学”高峰论坛(待定) 报名方式 : 1. 《语义万维网的逻辑基础》课程的报名时间为: 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由于教室场地限制,课程仅接受国内在校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报名。计划接受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30名。各院校报名人数请尽量控制在5名以内(含5名),博士生优先。原则上,先报先得,但是不排除根据报名情况酌情调整。最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确认; 2. 课程 不收取任何学费,食宿自理 ; 3. 报名时,请从本课程网站下载填写课程报名表,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课程助教胡青(Email: huqing@wust.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语义万维网暑期课程+姓名+学校。另外,发送邮件时请一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例如,有效 的研究生证、工作证扫描件)。 组织委员会 : 董慧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彭蓉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授,博导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副主任 俞思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学术交流中心 主任,研究员 顾进广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 详细信息请见本届暑期培训班网站: http://ontoweb.wust.edu.cn/sw2011/
个人分类: 魂系故土|666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十一五“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重点在京通过验收
zidiao 2011-4-10 10:23
记者近日从机床集团了解到,该集团联合重庆大学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重点课题———“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近日在京通过由科技部高新司组织的验收。这意味着,机床集团在绿色再制造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形成新兴的机床再制造产业探索一条新路。   机床集团有关人士介绍,所谓机床再制造,是在对废旧机床产品进行评估、再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表面修复技术、节能处理技术,对废旧机床进行修复和性能提升,使其达到原新机床的出厂标准,并在多个方面比原新机床性能指标更优、功能更多。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机床制造企业都开展这种新兴业务。 我国现有机床保有量超过700万台,大量老旧机床仍在使用或将面临报废。在我国对老旧机床实施再制造“手术”,不仅可以实现量大面广的老旧机床设备资源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还将形成新兴的机床再制造与服务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机床集团携手重庆大学,已完成500多台废旧机床的再制造,再制造机床的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原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率达80%左右,噪声降低10%以上,环境污染排放减少90%以上,节省新购同类机床设备费用5000余万元,新增服务型产值3000余万元。预计未来五年内,全市机床再制造数量将达到1万台,产值超亿元。
个人分类: 技术前沿|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美欧中同时思考?
热度 1 softstone 2011-4-7 17:00
汇总了近日科学网上的三篇新闻 1 美国 盘点美国基础研究投资新趋向:着眼创新 面向未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800.shtm 在美国,掌管非国防类研究开发费用的政府机构主要有四个: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商务部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而国家科学基金会则是其中最大的专门负责综合性基础研究的政府部门。 细看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分配方案,目前对美国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其实并非仅仅局限在经费的数量上,其着力的方向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更加重视科学和工程领域内影响美国未来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项目,更加关心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内涌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模型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就学科领域而言,侧重点主要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气候变化、先进制造和安全防范。 信息技术领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继续为“超越摩尔定律的科学与工程”计划(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yond Moore’s Law)拨款9618万美元,资助这项整合了纳米科技、计算科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多学科研究课题。该计划简称为SEBML,目标是通过支持那些可改进或取代现有半导体集成技术的研究项目,打破现有技术上的极限,突破摩尔定律,使纳米技术、计算方法、软件设计和芯片结构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够推动新一代芯片制造技术的开发,进而保持美国在通信和计算领域的前沿地位。 SEBML计划为碳纳米管研究、量子计算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等学科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相关成果将在提高计算机输入输出效率、强化数据存贮和信息交换能力、减少设备能耗以及降低计算机用电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另一项大型计划是“21世纪科学工程网络基础设施框架”,该计划将为美国社会打造一个可扩展、可持续、可协调的综合性安全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尖端前沿上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教育等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 这个简称为CIF21的计划将在2012财政年度获得1.17亿美元,其资助的项目集中在高性能计算机软硬件、大规模数据密集型计算、网络的可视化处理、网络高效分析等具有潜在突破性的领域,随之而来的成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其他:能源技术和气候变化领域(“可持续性科学、工程和教育”(简称SEES))、先进制造领域、安全防范领域、人才培养方面 内容略 2 欧洲 欧委会斥资数十亿欧元资助未来新兴技术研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721.shtm 据《自然》网站消息,欧洲委员会(EC)日前筛选出6个未来项目,参与未来新兴技术(FET)旗舰计划的竞争,并将最终选取其中2项作为获胜者,分别提供高达10亿欧元的10年期经费。 未来新兴技术(FET)旗舰计划设立的目的在于集结欧洲各个分散的科研力量,担起重任,以解决欧盟的社会与政治问题。 目前入选的6个项目分别为:“人类大脑工程(Human Brain Project)”——建立能模拟大脑的超级计算机;“石墨烯(Graphene)”——开发石墨烯这种目前最薄导电材料以用于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以监测环境危害为目的开发纳米尺度的传感器与接口程序;“机器人伙伴(Robot Companions)”——研制具有“理解力”的软体机器人用以陪伴孤独人群;“未来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加速器”(FuturIcT)”——建立可重现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特殊模拟器,以提高对人类行为及环境力量的理解能力;“医学信息技术的未来(ITFoM)”——建立多种渠道使科研数据能更有效地应用于卫生保健。 2009年,EC向欧洲各个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征集FET项目方案,并从收到的21项征集方案中挑选出现在的6项,这6项计划目前将获得150万欧元的资助,用于为期1年的可行性研究。到2012年底,欧盟将从这6个项目中选出2名获胜者,各提供总额10亿欧元的资助经费。(科学网 张笑/编译) 3 中国 第11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探讨“明天的信息技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849.shtm 有谁参加了吗?
个人分类: 工程技术|2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热度 2 ymin 2011-3-16 10:51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11项信息新技术(下)(110316) 闵应骅 6.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18年前,因特网刚刚兴起,可以搜索目录,用FTP传文件。到1993年,图形化的浏览器和超级连接出现了。进入21世纪,博客、tweet和社会网络吸引着上亿的用户,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像云一样密布天空。但云里面却是阳光一片。云计算让你的桌上电脑想放在那里就在那里。宽带连接无处不在,数据中心到处都有,个人的物理存储将会消失。计算任务可以在别人的服务器上进行,很便宜甚至不花钱。就像你在一台大型主机上,但这台主机是面向所有人,而不是只有有限的几个终端。一个广泛采用的软件要求在各个机器上独此一份的软件更可靠、更安全。用户不再需要到某个网站上下载软件,并运行和安装。10个服务器运行1000小时的花费和1000个服务器运行10小时相同。云计算使计算像用电一样,不管电是怎么发的、怎么传的,只管用好了。Amazon和Google已经积累了许多数字资产,提供了许多服务。一般来说,现在的服务器只运用了它们能力的1/10。而基于虚拟机的云计算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这些服务器的能力。斯坦福的学生们在实现了虚拟机以后,就在一个邮件上加载多个虚拟机,运行几个操作系统。于是,他们的数据中心原来要500个服务器,现在只需要20个了。运行虚拟机还可以让不同公司的服务器互换。虚拟机并不会运行得慢,而且容忍各种不同CPU体系结构。云计算的功能在扩展,但是,云计算中的信息安全却的确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这世界还不太平。 7. 无人驾驶飞机(Drone Aircraft) 遥控车辆在1898年就有了,而且用于战争。此后,用无线电的遥控船、遥控飞机都出现了。到如今,无人驾驶飞机已经用于勘测、侦察、援救,或者作为射击训练目标的一种军用飞行器。它带上激光器可以照明目标,或者摧毁目标,甚至还可以带导弹。它可以小到一个战士就能携带,用手可以操纵。也可以是小孩的玩具。这种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上的主要困难首先是供电电池,其次是陀螺仪、加速表、风速传感器和可靠的GPS接收器,以及恶劣天气的识别、安全起飞、安全降落、操作员的培训等方面,许多公司都做得各有特色。这种飞行器将在民用方面起到作用,譬如快速邮件服务、管线测量、森林保护搬运、法律实施等许多方面。近代通信和自动控制技术将使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为人类服务。 8. 深空探测车(Planetary Rover) 关于空间探测,许多国家都做过努力。近期,深空探测车企图回答最深刻的科学问题:“Are we alone?”。到火星上发现、设计、构造、发射和降落的探测车是当前最有挑战性的深空探测任务。我们已有的基础包括自治机器人、远程传感和材料工程。美国和欧盟都在致力于火星探测。美国的火星科学实验室设计了一个火星探测器,称为Curiosity(如后图所示),计划将在今年发射,基本上像宝马车那么大,重900公斤,带核供电装置和空前复杂的仪器,包括检测有机分子的分析系统。目的是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条件,而且是否能保持;如果是,找到一个样本。我注意到,在他们过去空间探测的基础上,美国好几家公司和康奈尔大学都分别提出方案和做实验,经过比较,最后由NASA统一管理。这种方式对于纯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是较少风险的。 9. 灵活交流输电(Fexible AC Transmission) 交流输电长期以来是用网格,把交流电在任何时候送到任何地方。但是,环境变化、温度变化,甚至偶然事件可能中断供电。而且,各发电厂电力输出也可能瞬间中断。所以,灵活交流输电就是要提供供电系统的实时控制。近十年来,国际各大电气公司,像GE,ABB已经使灵活交流输电商业化。但是,情况变化是复杂的。首先,在供电高峰期的无功功率可能引发供电事故。其次,风力发电一般不够稳定。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聪明的灵活交流输电。进一步改进灵活交流输电的有效性,以及推广这种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今的重要任务。灵活交流输电生产商要集成能量有效的碳化硅半导体开关在高压情况下工作。但它本身又要求降温。对于未来的网格,功率电子学是关键技术。 10.数码摄影(Digital Photography) 过去摄影要底片,现在的数码摄影不需要了。一系列的发明,包括数码相机、成像、保存、传送,显示,使摄影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JPEG文件一般都很大,要求很高的网络带宽,而且,文件中的许多数字是可以容忍差错的。不同数码相机照出来的图像文件应该可以互通、互操作。我们知道,图像质量与显示技术很有关系,三维图像,以及照片的历史性保存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摄影是一种艺术,它应该与艺术家的思想有关,这就对数码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D类音响(Class-D Audio) D类功率放大器在高级音响设备中是关键,可它是一个模拟电路,其频率响应一直在改进中。它能不能做得像智能手机一样,装在兜里?D类芯片能不能做到微功率,而达到大功率的效果?D类功率放大器的价格一直是个大问题。一个A/B类的放大器芯片也许只要几美分,而D类功率放大器芯片现在要几百美元。所以,降低价格很有必要。现在的iPod,MP3,或智能手机都是用微功率芯片,每通道输出小于100微瓦,每个芯片也就几美分。而D类功率放大器最大要高达2000瓦。 这篇文章很长,有37页,而且许多都不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许多理解可能有错,欢迎指正。 看完这11项新技术,有的读者可能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超级计算机?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都谈到了超级计算机。我想,超级计算机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现在看到的,非用超级计算机不可的应用领域还不多,市场就不大,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太好。另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没有物联网?自从去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物联网以后,物联网在中国很热。但是,物联网在工业界还没有形成产业,前景还不明朗。而这里提到的这11项都已形成产业,但等待革命性的变化。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4545 次阅读|3 个评论
11项信息新技术(上)(110315)
热度 4 ymin 2011-3-15 08:23
11项信息新技术(上)(110315) 闵应骅 有段相声里说:笑有个规律:来得快、去得慢。可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说明:新的信息技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然一般是以十年计,不可能像笑一样来得快。 2011年1月,IEEE Spectrum列出了21世纪第2个十年的11项新技术,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特简单介绍如下。 1.智能手机(smartphone) 人们花了50年把一个房间大的计算机缩小成一个箱子那么大,又用10年把它变成一个书包那么大。而智能手机则可以揣兜里。其功能包括音乐播放、远程控制、游戏操纵、地图、新闻以及室外无线局域网设备功能,代替无线路由器和调制解调器。它完全是一个私人设备,它让你在里面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信息。它使我们进入了普适计算的时代。它的基础技术有三项,即硬件、软件和网络,譬如3G、4G技术。不要以为现在智能手机产品都走到市场上了,就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了。不然,在这三项基础技术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面对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大有研发的问题待攻关。 2.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有人说,Facebook现在像是一个虚拟的国家。微博、QQ、Twitter、YouTube等等许多公司开发和使用的产品各有特色,都是为了扩大个人与社会的交往。所以,有人把它翻成社交网络。当然,其中必有欺诈、盗窃等不法行为。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社会网络可以有助于入侵检测和社团活动、商务和软件开发。如此等等,多家公司都在探索:一些什么功能最能吸引大众参与?参与者多,公司受益,对社会也有用;反之,就在不断淘汰。当然,某些功能对社会管理者可能比较敏感。所以,也许需要开发第三代的Web,以联系人与机器,以及人与自己信任的人,而不是仅仅联系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 3.网络电话(Voice Over IP) 自从2003年Skype开始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现在它已经有5亿注册用户。现在QQ的国内用户也上亿。电话是很老的技术了,但用IP数据包来传递声音则是两个以色列的大学生于1989年开始的。1995年IEEE的VoIP协议得以实现。Vivox一家公司的网络电话每月就有30亿分钟的通话。所以,效率大大提高,计算机之间通话根本不收费。在电话和游戏中主要技术问题是丢包和抖动。双方通话必须用同一个VoIP提供商的软件,不能像普通电话一样,不管是哪一家电话服务提供商,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拿起电话就可以打。各种不同的带宽连接、私人防火墙、无线通话都限制了任何人、任何时间、如何地点的互通。基于4G的IP平台,LTE一定要求VoIP,比Skype质量好,漫游、视频更便宜,而且可以动态改变路由。数字化的语音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与3G、2G的过渡期必须考虑。 4。绿色照明(LED lighting) LED显示经过了颜色增多、亮度加大、价格降低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有辐射,更换灯泡困难、打碎灯泡危害环境。各公司都在改进材料、扩展圆片面积等方面做改进,以其降低成本。 5。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CPU) 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教授Kunle Olukotun最早指出,摩尔定律靠更快、更多的晶体管来有效提高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他和学生们设计了第一个通用多核CPU。只有程序员感到难办。因为原来的独唱要变成重唱、四重唱,甚至大合唱。其实,在单核的超标量处理器上也可以做并行处理,但需要二次方的资源增加,来换取性能的线性增加。多核CPU使计算并行,而且节省大量的互相通信的时间。尤其是功耗促使工业界把主频降下来,而搞多核。用前端总线提高CPU与北桥芯片的通信速度。2005年推出的INTEL奔腾D就是两个单核CPU用前端总线连起来的。同时,AMD和IBM,以及SUN都各有特色地搞起了多核CPU。问题推给了软件,变成为程序员是否能充分运用多核的并行问题。从硬件来讲,64核已出现在市场。是继续做200核,1000核,甚至把核做成一个晶体管吗?当然不是这样。现在每个核只有8-10瓦电源,而且存储墙成为主要约束。现在看来,CPU与GPU或者叫APU(加速处理单元)的结合也许是一条路子,因为许多计算负载都是数据并行。IBM在致力于一种混合型的通用多核,各司其事,譬如加密、解密、视频编码、解码等各种不同功能。这种多核混杂被认为是一个方向,但会使编程更加复杂。所以,多核编程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多核处理器新设计的新想法没有软件的配合就等于零。 其他6项请见下篇。
个人分类: 学术导航|3770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xxxy2011 2011-3-10 09:13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onroad_2009) 摘 要: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这三种主流学习理论统治了学习时代的过去和现在。主要原因是这三种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目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是网络学习。显然,如果我们还恪守三种传统理论的话,势必会成为我们学习质量提高的瓶颈。乔治•西蒙斯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了一种与21实际需求相一致的理论——关联主义。本文主要介绍西蒙斯有关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作者的认识。 关键词: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学习理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原有学习理论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面前略显过时,这就急需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适应社会的变化,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关联主义就是适应数字化时代学习需求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它体现了数字化时代的特点,有效揭示了学习的外部社会机制。 二、关联主义的提出 (一)传统的学习理论 在关联主义(Connectivism)看来,对于学习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种认识论和三种学习理论上。不同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存在不同的倾向或隐喻。 1.三种认识论 (1)客观主义:认为现实是外在的、客观的,知识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的,学习是一种与目标、外部知识和真理精确对应的过程。客观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2)实用主义:认为现实是经过阐释的,知识是通过体验和思维活动协商而获得的。学习是一种解释的过程。实用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3)阐释主义:认为现实是内在的,知识是通过建构而获得的。学习是通过对世界的感知而创建真理的过程。阐释主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2.三种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过程是不可知的,即我们不可能了解人在学习的时候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学习或学习者是一个“黑箱”,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GredIer(2001)认为,行为主义可归结为三种学习假设:可观察的行为比了解人的内在行为更重要;应重视行为的简单成分:具体的刺激和反应;学习是有关行为的变化。 (2)认知主义:通常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式,认为学习是一种输入、在短时记忆中处理并编码储存于长时记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大脑内思维符号的建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这些符号表征转换成记忆的活动方式。 (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社会协商、交互和实践的产物。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等。DriscoII(2000)认为,当学习者着手理解他们的体验时,就是在建构知识。真实生活中的学习是凌乱而复杂的,模仿真实生活中的学习对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非常有效。 3、对三种理论的评价 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外在行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学习过程是不可知的,学习就是可观察的一种行为变化;认知主义将学习比喻成计算机的处理过程.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输入、在短时记忆中处理并编码储存于长时记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在一定情境下交互和实践的产物。这些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体内部,并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以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没有评估知识的价值,只是关注个人具体的学习过程;没有论及组织型知识和知识迁移方面的挑战。没有体现学习的网络连通性。 上述三种学习理论都认为,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或状态),即使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可以通过推理或体验而获得的。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上述三种学习理论存在如下缺陷: (1)没有探讨发生于学习者外部的学习(如技术存储和操控的学习),也没有探讨在各种组织内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们的核心信条是:学习发生于个体的内部。即便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协商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者也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没有探讨所学知识的价值,只是关注具体的学习过程。其实,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尤为值得探索。评估所学知识的价值是在学习活动之前就应当运用的元技能。当知识量匮乏时,评估知识价值的过程存在于学习之中;当知识量丰沛时,快速评估知识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今日的现实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非个人学习的行动能力,即需要学会利用自身知识之外的信息来支持行动。 (3)没有论及组织型知识和知识迁移方面的挑战。环境的变化自然要引发传统学习理论的修正和完善,但是,当基本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再做进一步的修正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实的变化呼唤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当前,随着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日益深刻,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新科学的发展引发了对学习理论的深入思考。例如:当知识不再以线性的方式获得时,学习理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冲击?当技术能替代学习者从事许多认知操作时,学习理论该做怎样的调整?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人们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学习理论如何解释学习者在未完全理解下的学习行为?网络和复杂理论对学习的影响是什么?随着对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的发展,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看待各种学习系统与生态理论?等等。 (二)关联主义的提出 数十年来,学习的图景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许多学习情境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解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式。但当学习进入非正式、网络化的时代后。这些理论在有效解释“学习”问题方面就显得不足。关联主义的倡导者George Siemens认为,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学习的需求,必须拓展和创新原有的学习理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学习不仅存在于个体自身,也存在于各个专业化的节点中,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 三、关联主义的理论基础 关联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和网络理论等,它们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特点,为学习者在当前环境中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学习者更适应新时代的学习。 (一)混沌理论与关联主义 混沌即是“秩序的一种隐秘形式”。混沌是可预测性出了故障,并在最初违背秩序的复杂排列中显现了出来。耐吉•科达(Nigel Kalder)将混沌定义为“秩序的一种隐秘形式”。混沌理论的要点在于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依赖性,其特性说明了现有学习的特点,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知识已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取,大量知识都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具有超链接的跳跃呈现特点,并且很多新技术代替了学习者从事许多认知操作(像数据库技术就实现了信息的储存和信息的检索),因此,由于知识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学习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学习可能由于任何条件的细微改变而产生不同结果,如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自我的信息素养等等都可能影响决策的制定,最后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混沌理论中认为学习(意义的制定)发生于能够识别出隐藏着的模式。(模式识别:指能够找出不同领域的相似性或将它们之间建立连接。) (二)自组织理论与关联主义 路易•马托埃斯•罗恰(Luis Mateus Rocha)将自我组织定义为:“从随意的初始条件中自发形成的、组织良好的结构、模式或行为”。自我组织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十分重要,在个人水平层面的自我组织,是一种建立在公共机构环境内部的、更为庞大的自我组织知识体的微观过程。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学习不再是灌输式的学习。信息的容量剧增,大量的学习过程都融人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自主学习成为我们现在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现代的学习者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组织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自我组织就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将搜寻来的信息进行良好的整合,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简单的可以理解为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学习中都普遍存在,在我们的学习系统中,我们也是通过与不同人们通过协调、联系、自组织而形成学习的。 (三)网络理论与关联主义 一个网络可被简单定义为各实体之间的连接,网络中的连接枢纽可以称为节点。即节点与节点连接起来能够被连接起来而形成一个整体。不同的节点具有不同的价值,那些成功地获得较多价值的节点将比其它节点更成功地获得额外的联系,专业化的节点或贡献杰出的节点有更多机会获得认可,这些突出的节点能够加强节点之间的联系,加速信息的流通。这里涉及到一个强弱连接的问题。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弱连接则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因此。强连接和弱连接并不存在直接的好坏区别,只是交互的程度不同,两者对于网络中的学习者都有很高的价值,都有可能为学习者提供重要的信息。 (四)强连接与弱连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最有可能的是你目前工作的搭档,事业的伙伴,合作的客户,生活和工作上互动的机会很多。弱连接范围更广,同学、朋友、亲友等等都有可能,就是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沟通机会造成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个人大概有150个联系人,其中强连接约30个,弱连接约120个。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 弱连接则较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因此Burt的看法正好与Granovetter的弱连接优势观点相同,即联合其它网络位置的人来减低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取得结构利益。 (五)内源学习与外源学习 在《关联主义:数字化学习理论》中,在总结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时,发现这三种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都是内源学习(内源学习:强调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而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个信息几何增长的时代,即使是在一个领域,我们现在也很难学习里面的全部知识,因此,外源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外源学习:强调学习发生在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用句通俗的话讲:“我把知识存在朋友那里”(Karen Stephenson)。这也是我们关联主义的时代背景。 四、关联主义视角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一)学习内容的可变性 学习内容指信息或知识。Siemens注意到当学习者在与学习内容(或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后,他实际上创建了一个包括不同观点的网络,使学习者个人观点通过范式确认获得新的意义。这就是说,连接改变了内容,位于网络中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当网络有了新的内容,便渗透了新的意义,这说明创建连接比内容更重要。当网络大到可以说明不同视角时,它创建了某个层次的意义,反映了各种个体元素的合成力量。因此,当内容创建加速后,我们与内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需要所有相关的内容项目。按照他的观点,知识也有半衰期。经过一段时间,知识会老化、会变得陈旧。 (二)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关联主义为学习者提供某种类型的内容,因而产生价值。但我们需要的不是泛泛的内容,我们需要现时的、相关的、切合语境的内容。关联主义的优势便在于它解决了内容的现时性,使学习内容更有用途。传统的教材或手册很难满足这个标准。即使学校或公司举办短训班,更新和充实学生或雇员的知识,有时也无济于事,且耗资较大。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应该是极为需要的。过去把知识看作容器的观点限制了知识的流通,降低了学习效应。为了保证内容的现时性,安排教学时需要我们思考缜密,计划周到。这需要很好的管理系统、聚合器、智能搜索等辅助工具。 (三)学习内容的连续性 电子化学习或多媒体学习最初采取课堂搬家的模式。教学内容往往是线性的课程,学习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掌握其内容。今后的学习可以是小型的,以个体为目标的种种方式。除纸质教材外,可用计算机,甚至手机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连续进行,而不是学习预先构制的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习内容应易于找到。总之,学习和求知过程是一个恒常的不断进行的过程,不是最终状态或产品。 (四)学习内容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接纳或使用任何内容的必要条件。如果有的内容与人们关注的内容不相关,就不会被使用。今天我们对待知识也是如此。当然,有些看来是不相关的内容,对发展我们将来的能力也许是关键的。因此,相关性可以界定为一种资源或活动是否符合个体不同时期需要的程度。相关性越大,其潜在价值越大。同样,学习者如果认为相关性不大,便会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和行动。相关性不仅关系到内容的实质,对所说的内容或信息的现时性也至为重要,可有效地应对知识的增长和功能。 (五)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和外部性 今天知识流通迅猛、日趋复杂。一方面需要掌握种种观点才能得其全貌;另一方面靠一个人正确掌握和理解一个情景、一个领域、一个课题的全部内容甚为困难,个体很难具备这种能力。这迫使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学习模式。我们得依靠不同专业化内容或信息源的连接。学习的网络模型应运而生,它帮助我们将一部分有关知识的处理和解读过程卸载到学习网络的节点中。通过技术的应用,学习者可以按类建立种种节点,让每个节点储存和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学习的部分活动卸载到网络上了。这个观点最能对付知识的日益复杂化和加速。用Siemens的话说,“知识存在于网络中”,“知识/学习可处于非人的器皿中,学习由技术实现和提供方便。”由此,他认为一个人如何更多知道的能力比知道的现有知识更为关键。学习者如果具有在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发现连接、识别范式和创建意义的能力就是今天培养学习者掌握的核心技能。 (六)学习中的决策 学习是一个混乱、模糊、非正式、无秩序的过程,因此如何做出抉择也是在学习,即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现时世界选择学习内容和判断新信息的意义。由于影响决策的信息环境的变化,今天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明天可能成为错误。当今许多现有学习理论将知识的处理和解释寄托于从事学习的个体上。如果知识流通量不大,这些模式是可行的,但如果知识像汪洋大海滚滚而来,那种涓涓细流式的学习方式便难以适应。 (七)学习的社会性 Siemens在强调学习者个体与学习内容关系的同时,也认为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有重大作用。Siemens(2005)认为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机关和企业培训具有重大意义。当学习行为被看作是学习者控制的活动时,设计者们需要将关注点转移到培育理想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学习。通过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混乱、模糊、非正式、无秩序的过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我们的教育指导,如何侧重培养学习者驾驭信息的能力。我们正在从正式刻板的学习迈向非正式、以连接为基础、网络创建的学习。 五、关联主义的学习理解 将以上观点作一梳理,即形成如下关联主义有关学习的解释。  有意义制定的过程中,意义和情感的融合非常重要。思维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的。仅仅考虑某个维度的学习而忽略大部分学习是怎么产生的研讨是不够的。 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增强“做事”的能力。这种增进的能力可能是实践意义的(例如发展使用新软件工具的能力或学习如何滑雪),也可能是在知识时代使工作更有效的能力(自我意识,个人信息管理等)。“学习的全景”,不仅是获得技能和理解,应用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动机原理和快速决策通常能决定学习者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  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如果一个学习者能与现有的网络相连接,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改善学习效率。  学习可能储存于人工制品中。学习(指知道但不具备行动的特质)可以存在于某个社团、网络数据库中。  “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为重要;“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为重要。  对学习者来说,培育和维护各种连接、善于与外源建立有效的连接比单纯理解某个单一概念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 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  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电子邮件、共同体、对话、网络搜寻、电子邮件列表、博客等,课堂或课程不再是主要的学习渠道。  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技能,如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就是一种核心技能。  学习要善于整合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效力。个人知识是一个网络,它注入组织和机构中,组织与机构又回馈给网络,并持续地为个人提供学习机会。关联主义试图提供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是怎样的解释。  学习活动的宗旨是关注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或流动性。  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决策的正误会因信息背景的改变而变化,今天的正确明天就可能变成错误。  学习是一种创造知识而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为此,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设计应当充分关注学习的这一特点。 六、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 (一)网络 关联主义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网络具有内在的简洁性,即它只有两个元素:节点和连接。 节点是可以用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来形成网络的外部实体。它可以是人、单位、图书馆、网址、书籍、杂志、语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这些节点的聚合产生了网络。网络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网络。 连接是各个节点之间的任何联系方式。学习的行为是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从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识源。这是为了保持知识的现时性和连续获得、经历、创建和连接外部的新知识。 学习网络也可以看作内部心智中进行连接和创建理解范式的结构。即使网络的连接不那么紧密,节点仍可以存在于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起作用。网络本身是节点聚合体,但对网络每一节点的性质影响有限。 节点形成连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网络建成,信息可以很方便地从一个节点流向另一个节点。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强,信息流动得越快。 (二)信息系统 网络创建的信息系统包括: 数据——初始元素或较小的中性意义元素 信息——有智能应用的数据 知识——语境中的或已内化的信息 意义——对知识细微差别、价值、涵义的理解数据 信息系统是一个连续体,学习就是知识转化为某种意义(然后通常这会产生可以遵照行事的某种东西)的具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编码、组织节点以促成数据、信息和知识流动的行为。 (三)元素特征 网络的元素特征包括: 内容(数据或信息) 互动(尝试性形成连接) 静态节点(稳定的知识结构) 动态节点(新信息的增添和数据的不断变化) 自动更新节点(与原信息源紧密相连的节点,产生高度流动性,体现最新信息) 情绪因素(影响连接和网络中心形成期望的情感) 数据和信息是数据库元素,它们需要以能使它们在现有网络中动态更新的方式存贮和处理。当这些元素更新时,整个网络结构也同样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在智能上不断成长。另一方面,知识和意义从潜在的数据或信息元素中获得了价值。 (四)形成关联的因素 连接虽是网络学习的关键,但在整个结构中并非每个连接的分量和影响力都相同。因此,连接的增强受制于动机、情绪、节点的关联性、合乎逻辑的反思、认识自然和组织不同类型信息与知识的范式化过程、熟悉自己身处的专业领域的经验。 (五)网络形成过程中的学习 学习与网络形成过程之间互相影响。从学习是知识和意义之间发生的活动来看,它是网络形成中受到影响的因素。但学习本身也是影响因素,因为实践过程是网络创建和形成的过程。学习不能只看作是被动(被作用)或主动(作用于其他元素)的过程。 (六)创建意义 网络中的意义是通过连接的形成和节点编码产生的。最佳意义的产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开放、适应性、自我组织并具备修正能力。对潜在语义的分析可以通过将新节点融入现有网络结构的过程来解释。新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提供连接和知识流。作为连接元素,节点可以作为新信息发送的中心,或者只是简单地在原本互不相连的想法和概念之间形成新的连接。在逻辑/认知和情感彼此激活和交织的过程中形成了意义。 七、结语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和表达是个体生存于这个时代的重要能力。而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快速增长,知识的半衰期逐渐的缩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个体适应社会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学校的正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知识占个体所学知识的80%。 技术的发展给个体进行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特别是以“人”为主的web2.0,促进个体表达知识,积累知识和交流思想,同时构建自身的学习网络,这种学习网络是自组织的,以学习者为核心,连接蕴含各种价值的网络节点,其中的连接包括弱连接和强连接,弱连接和强连接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划分的,它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朗道尔(Landauer)与杜迈斯(Dumais)(1997)探索了这样一种现象,即“人们获取的信息比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多得多”。他们提出“有些知识领域包含了大量微弱的相互联系,一旦适当地加以利用,能够通过一种相互干扰过程极大地扩大学习量”。这里的中心就是关联主义。这种模式识别与连接我们自己的“知识小世界”的价值对我们个人学习影响巨大。自组织的学习网络的建立,和网络有价值节点的连接,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学习的一种策略,今天“学什么”“怎么学”已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从哪里学”,也即从何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被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个人、组织、网络构成学习的网络系统,知识流是系统构成的根本,良好的网络节点就是那些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的人,一个健康和优秀的网络组织也即是培养和保持了有效的知识流。组织学习生态的健康性取决于信息流的有效培养。 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旧的学习理论已不能完全解释新的学习方式,组织学习等学习新方式呼唤新的学习理论支持,关联主义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当然关联主义的一些提法,如“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学习是“行为或情感的改变”,等等,也还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Siemens,George.2004.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Leamingspace .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connectivism.hun. 西蒙斯 李萍译 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 全球教育展望,2005(8) Siemens,George.2006.Connectivism:I_eaming andKnowledge Today.Education.an global summit2006,Sydney. 胡壮麟.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外语电化教学,2008(9). 钟志贤,王觅,邱婷.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开放学习,2009(4). 范艳敏,高燕.关联主义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远程教育,2010(1)
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xxxy2011 2011-3-10 09:10
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sh-jon168 高山流水) 合作和协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并且它们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 批判思维、 探索发现精神、 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尊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已非常重视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正迅速的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网络环境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 。故本文将对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1、思想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精致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等等。 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不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1.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 2.成员 成员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3.辅导教师 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辅导教师存在,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 4.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等。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认为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1、竞争 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 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竞争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2.辩论 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 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解决 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通过汇报的形式。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5.伙伴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即根据一定的策略,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度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 6.设计 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7.角色扮演 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皮亚杰的理论同其它流行的学习理论在强调协作重要性方面是一致的(如Vygotsky l978,Fox & Karen,Thomas & Funaro 1990)。皮亚杰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成人与儿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始时儿童或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成人或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 (四)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异同 1.共同点:两者无论从目标到学习组织的策略均十分的相近,而就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来看,合作学习存在着协作关系;协作学习是通过合作实现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相互交融的,并不独立存在;合作(collaboration)与协作(cooperation)是指同一含义:小组学习、共同目标。 2.不同点: 1)小组成员组成的不同:合作学习:一个班中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协作学习: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构成; 2)小组目标不同;合作组的目标:建构新知识、解决问题;协作组的目的: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成员之间互相教学; 3)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 4)评价方面的不同。 三、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一)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概念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主要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特点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它除了具备传统合作学习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交互自由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些促进合作与会话方便展开的C MC交互工具,如E-mail、BBS、ICQ、电子白板等,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合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合作,彻底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开展的局限,从而使得学习、交流、 合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从纵向发展了合作学习。 (2)学习趣味化 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中,丰富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使知识表征多维度化,能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帮助合作者之间更好地创建意义建构的情景,通过组织自己的见解、观点,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而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和网状信息的呈现,则使学生可以借助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以促进学生认知弹性的提升。 (3)活动系统化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大的合作性。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共同努力。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因此能有效地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目标,抵抗干扰。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从教师教学角度,我们可以依托于网络环境,借助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和网络监测的实时性、精确性建构一个庞大的开放性的题库,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人机交互为练习方式,以实时的积分排名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合作学习。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 (1)目标分析要具体、细化教学目标的分析要具体、细化。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要设计具体的目标。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基本知识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环境,本阶段学习目标是通过单项练习帮助学生初步熟悉网络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知识练习的基本步骤;第二阶段是主体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掌握状况,了解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量度,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第三阶段是综合检测阶段,目标是检测练习效果,检测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可见,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具体明确。 (2)设计要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环境创设为条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前者是核心一通过这种学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发现。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学习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特定的形象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人机对话创设的双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比起传统环境下单向、枯燥、被动的学习情境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强化了感觉记忆。为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扫清了障碍。 (3)信息资源要充分。显然,题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组卷练习的效果,理论上一个中型数据库能容纳数以T计的数据其存储题目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题量太小则重复出题的机率势必大大增加,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重复的题 目太多会严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库是网络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障。题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所有的题目一经录入,就可以反复使用,完全避免了手工出卷的重复劳动。以一台PII服务器为例,在10个并发页面请求的负载下生成一道题目的时间在 0.1秒左右,生成一份有50道题的随机卷,约为2秒,阅卷时间不会超过 1秒。在这种情况下,再不必为出卷、阅卷伤脑筋,我们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目数据库。 (4)效果评价要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师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估和教师的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和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总之,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使传统的课堂格局发生改变,使教学民主发展成为可能。 (二)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 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理念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即CSCL(Compute 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该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CSCL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 CSCW) 与协作学习( C L ) 的结合。CSCW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任务,计算机提供—定的支待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一任务,计算机提供一定的支持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学习。CSCL与CSCW的不同之处在于CSCW关注交流技术自身(即how t o communicate),CASL不仅关注交流技术,更关注交流的内容(即what to communicate)。CSCL 不仅涉及到技术因素,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心理、组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协作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协作单位学习成员产生有意义的认知和技能,使学习团体行为发生改变,进而提高并改变成员个人的行为活动。 2、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由于缺少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会使学习者感到孤独,缺乏集体意识, 从而不易引发学习者学 习的积极性,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协作学习质量的保障。 (1)分析协作学习的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系统目标,在设计目标时尽量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然后将其分解成许多子目标。 子目标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2)对信息资源整合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开展网上协作学习的基础,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为人与人的协作提供了最大 的可能性。但网上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缺乏统 一的分类标准,导致了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使学习者无从选择。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通过精选和整合制作成资源库。提供给学习者,同时激发学习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和试题库等。 (3)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协作学习的基础,任务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习者间的协作、交流,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任务。由于网上缺乏教师的面对面的监督。兴趣本身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本身的趣味性。 (4)创设学习情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时不仅考虑学员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而且所创设的情境要对学员有吸引力,要体现出现代学习过程 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设计协作学习的情境时要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将问题逐渐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5)建立学习小组 协作学习中常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具有互补性。分组时通常先由学习者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合,最后由老师按照分组规则进行协调。分组时要保证每个学习者都承担小组学习的责任,保证小组成员有积极的正互依赖关系。小组人数是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它不仅与学习任务、小组活动方式有关,也与技术支持 有关。每个小组要选定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直接影响全组的协作学习效果。 (6)小组协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组长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师要经常深入学习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学习方法,帮助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组内分工:小组讨论、协商以确定任务的主要问题,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在分工 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然后大家讨论,确定每个人的最终任务。教师要协助解决在分工时产生的一些内部矛盾。 组内协作:任务分工后,各成员进入自我学习阶段,有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向组员或教师请教。 然后把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其他组员,组员间通过提问回答、发表言论、在线协商等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协商解决交流中的分歧,把最终学习成果整合出来。教师要监督各组的内部协作交流情况,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追踪,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内评价:小组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7)小组学习成果交流 各小组提交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组与组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 使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入下去。 (8)教师总结与评价 教师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解决小组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概括不是简单地提供标准答 案。而应着重于理清混淆之处,并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得到提高与升华。教师的评价具有开放性与多目标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习者协作学习意识、 协作学习策略、高级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以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一)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通过收集、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增强学习的开放性。 课前让学生预习或了解、试图理解或探讨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信息的网络资源有:⑴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校园网的网页中,供学生上网查询。如把与课文有关的网站、网页下载下来,链接到校园网,让学生进行非在线浏览。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学生体验到上网查询信息的学习方式,又有一定的指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漫游,同时也解决了上网速度太慢的现状。⑵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以上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交往、阅读、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能力。 2.定向导入:通过现代媒体提高定向导入的快捷性。 除了通过传统方法和媒体外,还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新旧知识的自然链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激起的内发性动机,保证学生在新课时就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 3.自学尝试:利用交互型CAI课件或网页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这是一个是学生个体参与学习,发挥个体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以文本形式出现的学习提示,独立打开有课文内容的CAI课件或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如运用电子笔圈点知识要点;点击相应的自学问题,进行尝试解答。个别特殊的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或电子邀请请求教师的帮助解难,最后自测学习效果。在这个教学环节上,除了应用多媒体网络电子举手和交互教学功能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听监视功能,可以循环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便于发现、指正。 4.讨论合作:利用小组学习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自学要求,逐个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学习活动,综合学习信息,综合疑难问题,讨论合作解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小组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如电脑操作技能)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六边型摆放。这样做,既体现出组内大致是班级的缩影,又体现出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可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 5、交流汇报:利用小组学习加强学习的共享性。 总结学习过程,汇合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由小组发言,(其他组内或组外成员都可补充说明)汇集学习疑难,小组间相互解答,综合培养学生听、说、分析、逻辑等能力。这一过程应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的个性过程,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传统的个人口头表述、朗读,多人争辩、质疑,更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机文字、图片等处理工具设计表格、幻灯片等,并通过教师机的“学习辅导”功能向每台电脑展示,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群体共享。 6、归纳小结:运用表单提高学习的成就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页中的表单或写字板总结经验,整合所学知识,把各知识点形成板块系统,反思学习过程,完成后并上传到服务器。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感知,消化、吸收,把知识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发现规律,归纳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评价小组及成员表现,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7、拓展提高:再次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提高课外学习的灵便性。 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主要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提供与课文相应的拓展资料,如学完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要下雨了》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下雨前“蜻蜓低飞”、“乌龟出汗”、“蝴蝶躲藏”、“蚂蚁搬家”等生物现象,通过网易—163.com链接到中国气象网,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气象知识。这些,无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习结果,拓展知识面,发展求异思维,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以上环节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新知的基本步骤,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生基础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师生的活动是主要因素,教为学服务,立足点要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上,为此在运用上述环节的时候,应重视“主导”、“主体”两“主”作用的协调:(1)将教学目标引导为学习目标;(2)将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人人互动,人机互动,达到每人都看、听、说、思、议,达到培养个体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群体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过程示意图: 课前准备→目标定向→自学尝试 (教师点拨)→讨论合作(师生共研)→交流汇报→归纳小结(质疑问难)→拓展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正确认识现阶段教学网络环境与教学的关系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定等变革,但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教师的一部分活动由网络来代替:如将教师的单一讲授改为多媒体演示,将师生之间的对话改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等,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优化使用网络关键在教师。 2.教学设计应体现的意识 强调情景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强调交流合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合作、讨论、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指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强调反省监督: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重视学生反省调整的策略,尤其在开放性和交互性很强的网络环境中。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已不在是人才的重要标准,重要的是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自由地查询,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们更应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如何处理的能力。 五、结语 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的教学模式,经大量教学研究证明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和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信息资源中心的建立等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郑金洲.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0,(4) 安晓飞 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隋国淑.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探讨 .科技信息,2009 王凯. 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香港老师中心学报,2004 高艳 陈丽 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山东教育科研工,2001(10)
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
xxxy2011 2011-3-10 09:08
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 (zuidongfeng_133) 一、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益发展,数字化手段与工具正逐渐融入学校学习环境。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或者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且通过案例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两者的结合可以使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化的环境也有助于发挥传统的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势。 二、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①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②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④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⑤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点: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利用校园网络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③运用因特网呈现知识的超文本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三、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法 1、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论,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联邦德国,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与前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和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相提并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范例教学论的主要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克拉夫基(W-klalki)和瓦根舍因(M•wagenchein)。实际上,正如一些范例教学论的理论家们所提出的那样,范例教学实质上并不是一种新发现,它并不属于某一个人的首创。 克拉夫基认为,“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它是“Exemplum”这个名词的形容词。Exemplum的意思是“例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好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教学”最初的解释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教学与学习。而现在的完整的基本意思是:范例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即它使学生通过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克拉夫基说,由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就首先强调了这一思想,即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自学的辅助,所以马丁•瓦根舍因也称“范例教学”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学”。 范例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改革繁琐的教材内容,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内容,通过“范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以“关键性问题”带动教学。“范例方式教学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教学要求上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作为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教材相结合;在教学程序上要遵循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瓦根舍因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迁移等能力。目的是集中学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完成有限的内容。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精减,加强、深化某些部分,突出重点的知识内容,这就是范例:它们是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通过范例,既能使教学做到少而精,激发他们在课外自发地去学习这些不教内容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lst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基本上,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正在引起学校有关领导、教务处和相关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教学领域的新动向之一就是在管理、法律及经济专业的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并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深人的研究和开发。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公务员培训、新林区建设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等方面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师资培育革新具有实用价值,尤其在师资培育职前阶段,更可帮助职前教师建立其教学实务知识,惟因这种案例教学,需要事前准备案例教材,以及花费时间较多,都使案例教学法受到一些应用上限制。然而,处在师资培育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改善的时代,案例教学法是有其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3、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之比较 两者的共同性在于,两者都是通过一个较为范例的、具体的、典型的例子来讲授一个知识或者交给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两者的不同点可以从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中表现出来。范例教学分四个步骤:1、范例地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2、范例地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3、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4、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班级真实生活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从教学步骤的差别可以发现,范例教学的实例在一个类别上是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而且是不需要重新来进行总结,它是要运用这个典型例子来说明该类的问题,总结出规律。案例教学是从身边的现象,事情先来总结出这样一个实例,比起范例教学,例子的典型性不明显,但它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 四、数字化环境下的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数字化环境下运用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要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同时要选择好典型的,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的例子来充分的运用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 (一)范例(案例)选择的一般原则 1、案例(范例)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方法进行解决。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有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2、案例(范例)具有时代性 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反映具体的实际应用,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 3、案例(范例)贴近学生兴趣点 选择的案例接近学生的生活或兴趣点,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而且他们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案例,这样上课时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学习会比较主动,授课效果会比较好。 4、案例(范例)的难易合适 需要注意案例的难度。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根据授课的对象来选择案例的难易程度,如果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我们一般选择比较容易的或者看起来无从下手,但掌握了相关内容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案例。 5、案例(范例)的大小合适 尽量避免选择太大的案例,因为每次授课的时间有限。而且选择不大的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不多,这样更容易突出授课目标,不容易偏离授课内容,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6、选择一个大案例(范例)贯穿课程的所有授课内容 平时每次授课选择的案例虽然都希望尽可能接近现实网络,但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案例不可能很大。一般只满足基础知识的讲授,但与现实的系统会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现实意义。选择一个大案例可以比较接近实际网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这样的网络,既可以巩固和贯通课程授课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建立系统或工程的概念,并培养其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能力。所以选择个大的案例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数字化环境下开展教学实践的一般注意事项 1、选好相应案例(范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探求未知世界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搜集教学资料、准备教学内容时应精心挑选和策划,范例要能使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一个良好的范例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与组织.范例教学过程才可消除沉闷、平淡无奇。教师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表达也应注意峰回路转,这样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好的范例要能非常吸引人,这样当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时,学生能一下子将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同时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来。如在word教学中谈到文档设置密码时,也可以提到如何利用工具来破解它。这样学生必然会出现惊讶,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与猜疑,此时教师再把握时机展开精选的范例进行层层剖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设置打开密码与修改密码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很容易让学生把握此范例的脉搏。也往往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应认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特点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选出适应我们学生学习的范例来,并研究能通过哪些直观手段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来。以及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应用所学的知识等等。由于计算机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及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学以致用。例如让学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他们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发送电子邮件,他们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看到自己的成果,便可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在实践中我们也相应地结合了计算机高新等级等认证考试,利用其公开的题库在平时教学中进行范例的组织和选取。 2、案例(范例)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关键性问题”来带动教学。 案例(范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存精,使学生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对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结构以明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内容对今后教学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些选择好的范例可以使学生掌握好哪些相应的基本技能。同时范例教学时应注意范例内容的示范性,反对面面俱到,力求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开导性。正确把握好掌握基本知识这一目标,能促使教师去进一步弄清教材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范例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记得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完成好一尊人物大理石雕像后让其学生一同来欣赏。学生围着塑像转了几圈后连声赞叹:“老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一双完美无缺的手!”结果罗丹听后笑容顿失。立即拿来一把大斧砍掉了那双“完美无缺”的手。显然这双手已成为整个作品中最为抢眼的地方。它很自然地会引导观者只去注意和欣赏它手的完美而忽视了整个雕像的主要内容。而罗丹砍掉双手也是为了突出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范例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掌握基本知识这一核心来策划、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让重点能真正突出出来。让学生在一堂范例教学课后也能较容易地说出本堂课所获得的基本知识。 3、案例(范例)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范例)强调教学内容应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在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智力活动的影响时反对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同时反对让学生觉得过分容易。力求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应注意变教案为学案,在教材分析和范例准备中应避免让学生觉得太容易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可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讨论和思考的题目。将过多问题在顷刻间都抛给学生,这极易造成案例(范例)的失败,同样也会容易使学生对范例教学犯怵。教师在准备范例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犹如剥笋一般逐层深入以适应我们的学生将范例的讨论与启发思考的题目分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启发思考题目带领学生深入不同的问题。当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凭借思维惯性再去思考第二个要研究的问题,最后直至所有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相当活跃的。只要教师准备好适应学生实际的范例。在课堂中组织和把握好,范例教学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来。 4、注意循序渐进地展开对案例(范例)的认识和学习。 案例(范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示范和模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针对范例展开示例、模仿、归纳、总结的过程。范例教学应首先从精选的典型范例人手,通过它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在word教学中教师可选通过已准备好的范例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Word具有的相关功能。展示的同时可向学生示范如何操作。在引起学生兴趣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模仿操作。展开范例的示例模仿后可以使学生对范例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也可通过布置相应的练习和任务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对范例的归类和深入认识,让学生从中掌握范例操作的普遍特点,使学生学习从个例迁移到其它相关的教学内容上来。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情况的了解.展开对相关范例的全面讨论与总结。让学生提高对范例操作规律的认识。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好相关的学习内容。 5、注意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案例(范例)教学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客体是教材。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好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学生这两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活,也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整个范例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事实上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各环节中.要想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因此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和降低了,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范例的讨论、交流和总结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会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因此虽然在范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准备的工作却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应重视范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6、应注意解决问题和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技能的统一。 案例(范例)教学一般是在按一个一个的课题进行的,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展教学。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掌握好学科整体的系统性。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反对不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要反对不掌握学科的系统性而只让学生获取一些零碎的、孤立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各个课题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进行范例教学时可利用这些相似点诱导学生开展思维。从相似点思考、推断相似的结论与本质。例如在word教学中文本区的编辑联想到文本框、自选图形中文字的编辑输入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要时也可打破教材内容原有的顺序,抽取精髓。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学科系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范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只会单纯地按照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内容当好机械人,而是要通过范例和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独立动手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范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掌握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结合。既要通过范例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学科知识,又要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在范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加大学生独立上机操作的时间比例,在适当的时候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侯宏霞,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2):154-156 刘洁韵,浅谈范例教学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84-85 李芳,“教”是为了不“教”,继续教育研究,2000,(4):89-91 鞠鸿波,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9):53-55 陈晓玲,浅议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2005,(6):100-101
6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叶培建院士:2013年中国将具备火星环绕探测的基本能力(转科学网
BTZHUANG 2011-2-19 22:21
在12月3日举行的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名家讲坛上,中国“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总设计师顾问、总指挥顾问叶培建院士作了题为《嫦娥卫星与中国的深空探测》的主题报告。从人类开发空间的原因,到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成就,叶培建院士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我国深空探测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构想。 目前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目标是月球。叶培建介绍,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超过100颗卫星,卫星类型涵盖了通信、气象、海洋观测、导航等各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稳定、完整的应用系统,此外,我国还研制出4艘无人飞船和3艘载人飞船。这一切,都为探月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谈到探月工程的根本目的时,叶培建说:“探月工程的开展,能使我国掌握月球探测技术,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并参与月球资源探测和未来开发利用,从而维护我国的‘月球权益’,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 叶培建重点介绍了探月工程一期(绕,即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工程目标,嫦娥一号卫星的基本情况、研制历程和主要技术成就,二期(落,即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和其先导星嫦娥二号的基本内容与关键技术,以及三期(回,即实现月球样品采样后自动返回)的研制思路。 叶培建还透露,目前火星探测是空间技术研究中的一个国际热点,他希望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能尽快实施我国独立火星环绕探测,他预计到2013年前后,中国将具备独立开展火星环绕探测的基本能力。他认为,我国月球探测的“绕、落、回”三步战略将在2020年前顺利完成,到那时,我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也将达成,这意味着载人登月作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论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
热度 1 libing 2011-2-19 12:25
  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与技术正在发生深刻的跃变,从2010年至2050年,我国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总目标是:抓住信息技术跃变的机遇,提升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全面进入信息社会(u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成为信息用户,信息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至2050年我国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应该聚焦在以下六大任务和目标:①构建无所不在、称心如意的信息网络。②实现信息器件和系统的变革性升级换代。③发展数据知识化产业。④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和实现低成本信息化。⑤创建发展新的信息科学和发展以计算为纽带的交叉科学。⑥构建国家与社会信息安全体系。   这六项重大任务可以凝聚成一个总的任务,即构建“惠及全民、以用户为中心、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Universal, User-oriented, Ubiquitous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s, U-INS)”。这一体系体现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要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也包含了信息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了构建这一网络体系,我们必须在具有变革性的器件、升级换代的网络系统、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和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网络应用、网络安全体系、网络科学与新的信息科学等方面开展具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在这次路线图研究中,我们的主要发现、判断和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20世纪下半叶是以信息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近半个世纪信息科学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由于信息科学发展的滞后,集成电路、网络等主要信息技术到2020年前后都会难以靠渐进式的改进继续发展。预计今后20~30年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变革突破期,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信息科学的突破可能导致21世纪下半叶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2)今后10~40年发展信息技术的首要任务是要建设让大众非常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更有效地协同工作、生活品质更高的信息网络。近10年内网络技术经历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将走向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2020年以后世界各国将逐步形成共识,共同构建IP后(post-IP)的新网络体系。宽带无线通信是未来网络体系的重要基础。无处不在的传感网将与空间、地面、接入等网络全面融合,实现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通信联络。   (3)要实现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消除“信息科学技术只是一种高科技工具”的狭义工具论的认知障碍,深刻理解人机物构成三元世界。在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攻克信息硬件发展受阻、大规模并行和三元世界编程、海量数据利用、信息网络的低成本、信息系统可靠可信、构建自主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六大难题。   (4)传统的信息器件和设备在复杂性、成本、功耗等方面已遇到巨大障碍, 急切期待颠覆性的新技术,但目前尚未研发出一条像近30年CMOS集成电路一样的主导技术路线,量子、自旋、纳米等技术发展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确定新的主流器件技术可能需要15~20年的努力。石墨烯纳米带晶体管可能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推动力,又可能成为超越硅基CMOS的很有希望的研究方向。电子计算技术和光电子、光计算技术的融合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开发汇集计算、存储、通信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新一代芯片技术, 可实现片上光互联和片上大规模光计算。   (5)到2050年,超级服务器的发展需要支持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应用负载,突破低能耗、海量并行、可靠性、低成本等技术障碍, 40年内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将增长108~109倍,达到每秒1024次运算速度。在这个进程中,重大难点和技术突破会发生在从Exaflops (1018 flops) 过渡到Zettaflops (1021 flops)阶段。发展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软件业和服务业也产生类似摩尔定律的走势,即同样功能和性能的软件开发成本平均每两年降低50%,同样质量的服务所需的成本每两年降低50%。   (6)从历史的长周期来衡量,电脑普及的速度和电力技术普及的速度差不多。低成本信息化不是以降低实效、降低价值为代价,价值要与普及成正比。全民普及不仅意味着享受低价值的用户增多,还意味着享受高价值的用户也要按一定比例增加。我们的预测表明:只有增值增长才是高实效的低成本信息化路线,才能推动信息产业良性持续发展。要为中国用户每人提供一个通用计算账号,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能方便而又高效地使用自己的信息环境。   (7)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科学/工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在未来几十年中多模态人机交互将占据桌面、膝上和掌上系统,三维用户交互、实体交互、可交流情感的个性化交互、人机交互将得到普及。在人机交互研究领域,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语义理解是需要长期攻克的科学难题和关键技术。   (8)互联网也好,信息服务产业也好,将来的瓶颈都在计算机对语义的理解。发展语义互联网技术是实现全民应用互联网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挖掘和利用中华文明的特色,研究支持语义、内容和文化的科学技术与普惠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使网上中文信息内容超过全世界网上信息总量的10%,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知识产业提供科技基础。   (9)量子信息为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量子计算的实现不存在原理性的困难,当前的研究瓶颈在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基于固态物理系统和基于量子光学系统最有希望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量子密码技术已到了工程研究和实际应用阶段,预计2020年可实现70公里内的城域光纤网量子密钥分配,2050年可实现基于量子密钥分配的全球实用安全通信网络。   (10)在网络环境中,分布、交互及并发成为计算的重要特征,需要新的计算模型和算法设计理论。为并发计算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今后几十年内计算机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算法研究的重点将是从单个算法的设计分析转向多个算法的交互与协同。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低,可信计算的软件基础已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必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11)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它的认知功能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命题之一。基于认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有可能带动未来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发展新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今后50年的重要目标。脑反向工程和脑机界面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12)从计算的角度为细胞的发展过程建立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生物系统中的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如何协调工作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及DNA修复等基本问题,而且对于通信协议设计、并行计算模型和机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物分子和DNA等层次生命活动中信息转化过程的分析,可能产生与基于硅的电子计算机原理完全不同的计算系统。   (13)社会计算已成为继科学计算、生物计算之后新的国际前沿研究和应用方向。以认知科学、智能科学和复杂性科学为基础,开展社会计算研究和应用,已成为确保国家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3064 次阅读|2 个评论
搞个连锁立体生态农场吧
热度 1 outcrop 2011-2-16 20:26
每个时代都有不错的机会 。 这不,老家这边科学种地还没来得及落实,乡里的农民都急着往城镇跑,年轻一辈也不喜欢、不会种地了,导致大量土地闲置。 说不定就是个不错的机会 。 这个时候一点点成本,就可以租赁大量闲置山场、土地;结合一点农业技术(都不必高新技术),整合下闲散劳动力,搞一个轻体力劳动的连锁立体生态农场,说不定前景不错。 所谓 连锁立体生态农场 ,自己乱琢磨的一个词;立体指的是山上、水里、田间、地头什么的,都综合利用起来;生态指的是尽量不用化肥、农药之类的玩意;连锁就是像七天连锁酒店那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一种模式下,到处开分店。 这种连锁立体生态农场好像没听说哪里在搞,风险还是很大,适合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搞起来;10来万也就足够开展一年、一个小村的试验了。 不过得农业、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朋友参与。有兴趣的过两年一起搞搞吧,我搞IT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2906 次阅读|6 个评论
技术把信息推向深度
胡业生 2011-2-3 16:47
浏览一下好友动态,他们的行动痕迹被赤裸记录,信息技术把人促逼压缩到无法选择的深度,技术恐惧。基因预测把想象阉割,把偶然性屏蔽。科学网把技术的强对比了科学的弱。科技强国其实是一边倒的技术强国。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找工作难吗?(101219)
热度 2 ymin 2010-12-19 15:47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找工作难吗?(101219) 闵应骅 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偌大的阶梯教室,老师在讲课,但下面只坐了几个学生。说这是大三学生的一堂课。其他学生哪去了?据说,大三学生就忙于找工作去了。有的说可能是去公司实习去了。大学毕业要是找不着工作,当然是一个学生很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大学扩招,大学生太多了。但就全国大学生比例来看还不算太高。从教育的角度讲,怎么让大学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恐怕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否则,大一轻松一年,大三要找工作,大四要实习,这四年大学能有多少时间真正在念书?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总是那几门课,号称是基础,多少年不变。讲一些商用软件系统和工具的操作,特定的编程语言,又嫌太具体,不一定用得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行。否则,工业界觉得大学毕业生不好用,只得要求提前进来实习。而我们的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就业的面就越来越窄。 1995年我编译了一本小书《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介绍了ACM和IEEE CS计算机科学核心攻关组定义的计算学科知识框架及课程大纲。此后,他们又作了多次更新。到现在来看,社会需要许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许多人才需要信息技术。大学应该适应这一形势。所以,ACM和IEEE CS以及美国许多大学,都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本月的CACM发表一篇文章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它把计算分成5块: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对12所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他们把专业分为7类:商业、电子和信号、计算机硬件、人间通信、网络Web和数据库、数理化、软件。所需要的IT课程分为4类: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分别统计其课时数的百分比。例如商业方面的专业要求信息管理系统的课时数超过50%。软件专业计算机科学的课时数接近40%。图2给出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其学分数。它把信息技术分为:信息技术基础(ITF),网络(NET),人机交互(HCI),编程基础(PF),信息保障与安全(IAS),平台技术(PT),信息管理(IM),系统管理与维护(SA),集成编程和技术(IPT),社会和专业事务(SP),IT中的数学和统计(MS),Web系统和技术(WS),共12类,314个学分,涵盖得比较全面。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这么多内容。然而,一个大学应该能开出这么多课程,看来教授们也得与时俱进才行了。
个人分类: 计算机|98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谷歌电子书平台正式开通
renxiang 2010-12-7 18:35
基于云技术的Google Ebook正式开通,标志着电子书产业将开始下一个纪元。以开放免费为基调的谷歌图书计划在业内不乏争议之声,尤其是受到出版商的集体抵制。这次新模式可以对图书信息、购买渠道、下载地址、以及免费资源、评论等进行整合性搜索;同时兼容不同的移动媒体,比如iphone, 也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不过,不兼容Kindle;谷歌也针对不同内容提供者设置了不同的定价体系,出版商定价、读者定价和谷歌定价;读者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个人的云中图书馆,等等。 目前推出的300多万种图书,绝大多数是公版免费图书;谷歌计划随后推出近千万册的绝版图书将成为其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全世界书迷翘首以盼的。 这一全媒体、全平台的电子书模式可能推动整个产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升级。通过公平的搜索与获取机制,谷歌电子书使好东西不会被埋没,这样无论终端厂商、内容制造商、还是服务制造商只有把产品做得更好,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详情请阅读下面的PW的新闻。 http://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digital/content-and-e-books/article/45412-google-launches-google-ebooks-formerly-google-editions.html?page=2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2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信息技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十项专利与十佳公司(基于专利评价
yngcan 2010-10-11 15:38
(1)近期授权专利中信息技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十项专利 该评价(IPQ Scores)是根据OCEAN TOMO 公司研制的PATENT RATING @ 系统得出。 PATENTRATING (该方法已获得专利 US 6556992; US 7716226) 系统采用一个方法,该方法采用了50项独立、客观的因素,评价自1976年以来的美国专利局授权专利的相关质量,得出结论做为IPQ Scores。 ( 2)信息技术领域近一年来最具竞争实力的公司 该评价是基于IP Portfolio Strength (IPS)得出的排名。 IPS=1-YEARS PATENT COUNT *1-YEARS AVG IPQ SCORE
个人分类: 专利|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样的悲剧还要发生多少次?
lxj6309 2010-10-7 21:51
电子游戏网游开发技术上了863项目,可是这样的悲剧还要让它发生多少次呢?这些还仅仅是偶然的和少数的吗? 男孩在家中上吊身亡 当晚曾因玩游戏受父亲责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7日04:23 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见习记者刘颖 10月5日晚上9时许,在龙岗区爱联社区,一名13岁的男孩在家中洗手间上吊身亡,据悉,男孩当晚曾因玩电脑游戏受到父亲责骂。   据死者的母亲介绍,前晚9时许,其13岁的儿子邓国辉走进一平方米见方的洗手间里,约10多分钟后,其母亲听到里面没了声响,便把洗手间的大门撞开,随后看到了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一幕,他就吊在上面,嘴里吐着白沫,而两条毛巾在窗户的铁栅栏上打着结,男孩是站在凳子上上吊自杀的。   据了解,男孩今年上初一,此前曾长期痴迷于网络,为此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前天玩了一整天的电脑游戏,随后受到了父母的责骂,在男孩的日记中,多处记载着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的事。事发后,警方带走了电脑,希望能从中发现相关线索。龙岗警方证实,自杀男孩今年13岁,老家在广东梅州,男孩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平时喜欢上网玩游戏,由于父母责怪了他,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自杀,并当场身亡。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难应对中的信息“尖兵”
ymin 2010-8-25 08:35
根据《科学新闻》总编辑助理贺涛的要求,我的博文 灾难管理(100205) 被修改补充成为下面这样子,发表在《科学新闻》第15期(总第425期)第32-33页,2010年8月18日。 灾难应对中的信息尖兵 闵应骅   社会越现代化,就越关心人。过去在战争中,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不管他/她是所谓敌还是友,反正他们都是人。而当时人们关心的是谁胜谁败、谁是高级军官。其实,不管是官,还是兵,他们都是人。今天,一次事故、一次地震、一次命案,哪管是死一个人,那也是灾难。不要以为灾难是百年不遇的,就全社会而言,灾难天天在发生。当灾难来到的时候,现在有所谓应急预案。 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恢复以及救援能力与协调等方面都需要有灾难应对措施。美国是在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袭以后才真正重视起来。不过,人家技术底子厚,许多容错技术已经发挥了作用。   《唐山大地震》电影正在热播,那是1976年的事,死了24万人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有8级,今年4月青海玉树又发生地震。今夏以来洪水在我国多省告急,还造成了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的事件,这是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方面也有大连输油管爆炸引发的石油泄漏事件。再加上数不清的矿难,真可以说,灾难天天有。 面对灾难频发的情况,灾难应对成为政府、社会广泛关心的大问题。我这里没用灾难管理这个词。严格来说,灾难是没法管理的。它也不听你管。何况在灾难的应对中,并不光是管理的问题,更多的是要实干。技术要为救灾的管理和实干尽可能提供较好的条件。记得在1998年水灾以后,国务院就安排过灾难应对方面的科学研究课题,其中也包括信息技术。但是,后来好像无声无息,不了了之。   现代技术的进步给灾难应对提供了与过去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灾难应对中有三方面的技术,特别重要。    社会网络化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发生唐山大地震,顷刻间,百万人口的唐山,变成一片废墟。几十万人被埋在残垣断壁之下。大家都蒙了,非常慌乱。听说只有一个单位的工会主席非常冷静,立马就往北京方向跑。他要到中南海去报告消息。他觉得,救几个人虽然也好,但解决不了唐山市几十万人的问题。这人多聪明,没有政府、军队的支援,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应对?正值半夜,邮电局关门,或许已经倒塌。电话、电报都不通。他只有自己去。他跑得很辛苦,后来搭上了便车,花了几个小时,到达中南海。而且受到中央领导接见,马上命令解放军前去救援。 要是像今天这样,有互联网,而且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畅通的话,这只需要几秒钟就能解决。所以,让社会网络化是应对灾难的有力武器。但是,请你注意,天线垮了,基站没有了,手机信号照样传不过来。在紧急情况下,灾难的首位发现者需要直接和政府或救援机构取得联系,而不是层层上报及层层布置,而是在最短时间内的快速反应。所以,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都与网络社会相联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有发达的传感器网络,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灾难地信息。Web2.0就大有用场,例如Twitter,博客,wiki等。   因特网这东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大问题,许多人,尤其是党政领导机关很伤脑筋。政府为信息安全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相当可观。有人就问:那为什么不关掉那因特网算了。不,任何东西都有利、有弊,因特网所带来的好处多得很,灾难应对就是其中之一。   因特网一开始是为科研服务的,一些难得的试验数据,可以通过因特网由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现在扩展到全社会,物联网还要把它扩展到所有物件。那么,全社会就必须网络化。注意,网络化就不是树型结构,只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条路。 但是,在灾难条件下,某些网络基础设施毁坏,网络还能互联吗?系统还能工作吗?这就引出了最近人们提出的系统可生存性问题。当然不能说系统中所有部件都毁坏,仍然可生存,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即使是8级大地震,也不可能毁坏所有东西,一件都不剩。只要剩下一些基本的部件,系统就可能降级使用。所谓降级使用,就是降低原系统性能,而保持一些基本的性能。它没死,还活着,那不就是生存着吗?但这个可生存性要求,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诸多的单点故障能致系统于死地。所谓单点故障是指只要某一点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就失效了。所以,系统应该设计得只有尽可能少的单点故障。   网络要想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都与网络社会相连,可不容易。无线网络必不可少,3G、4G通讯已经走在前面了。但是,无线网络的可靠性是个大问题。真要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些技术的可生存性仍然是值得评估的问题。    可视化和物联网技术   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听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在汶川搞了一个传感器网络,使中央领导能随时看到那里的堰塞湖的情况。这个例子说明可视化和物联网技术对灾难应对非常重要。1998年大水灾以后,中央领导希望他们能随时看到大水的涨落情况,而且希望测量精度能达到1米。这些遥感遥测技术今天都可以包括在物联网技术中。测量精度一直是测量技术里高精尖的问题。GPS定位精度100米或1米,差3个数量级,技术上完全不同。有时候,战略科学家说一句话,只差几个字,搞战术的人可就要大伤脑筋了。   一个虚拟的灾难观测器提供给救灾部门和保险公司,以确定灾难的精确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对灾难应对无疑是极关重要的。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后曾有100位工程师去做这件事。而灾难观测器可以坐在屋子里完成这事。卫星图像传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物联网可以做这事,如果物联网在灾难情况下仍然能生存的话。这种可生存性当然首先决定于灾难的严重程度,但系统的健壮性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在设计时就可以注意到。   高度的可视化和虚拟现实要求海量存储和并行处理。清晰的图像和高速的跟踪需要天文数字的信息存储量。由于要显示的对象很多,并行处理就很需要。而存储和处理之间的信息交换速度一直是瓶颈。数据处理速度可以很快,而信息交换速度快不上去,不是速度上不去,就是可靠性不能保证。这方面,超级计算机正在做探索。   目前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期望值很高,好像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其实不然。某些专家、某些领导可以有很天真的、很诱人的想法,那一般都是功能上的一种期盼。能不能做出来,很难说。在欧美,软件项目失败的很多,投了几千万美元而失败放弃的不少。原因何在?就在于要把对项目的期盼变成一个形式化的模型,极其困难,有时不可能。而软件必须建立在形式化模型的基础上,没有形式化,就写不成软件。所以,我建议,物联网建设要由软件开始。而不是先铺摊子,把硬件环境先建起来。这就蕴涵着一种可能:钱花了,功能实现不了。这和我们盖楼是不一样的。楼盖上了,做不了体育场,还可以做剧场,再不济,改成居民楼算了。建设物联网这样大的工程,可得预先想好了才行。    容错技术   容错技术在灾难应对中大有用场。不难想象,911事故中全毁的世贸大楼里有多少金融和财务信息,有多少账本,牵涉到多大金额。毁于一旦,怎么办?这损失谁来承担?庆幸的是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早就用上了容错技术:异地备份。所谓异地备份就是世界大银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备份,譬如纽约、巴黎、伦敦、苏伊士等不同的地方都有备份。一个地方出事,其他地方的数据库依然存在。   也许有人问:异地备份不是很简单吗?在各地放个磁盘就行了。不,你得实时改变呀!如果在纽约做了个交易,巴黎没有更新,骗子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非法地拿到钱。更新过程必须快而且正确。所以,对一笔交易,有所谓原子操作,就是一笔交易,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完,不能被其他操作所打断。因为交易被打断,极易造成错误,也极易受到攻击。不管是银行吃亏,或者客户吃亏,都不合适。而在异地备份中实时同步成为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大量数据的传送总需要时间,而且难免出错。怎么保证高可靠、高速地同步更新所有数据,正是容错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不但如此,在今天,网络可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不排除某一个银行站点被击垮的可能。击垮了的站点可能故意做敌人要他做的事,譬如透露机密信息,谎报假信息。这些问题光用密码系统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容错技术中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这问题在容错界研究几十年了。现在还在研究,因为攻防技术都在进步。 技术复用是灾难应对中另一个技术手段。像手机在平时是作为个人通信工具,它也附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例如GPS,指南针,海拔计等等。如果增加一个功能,即在灾难时成为信息的传感器和传播器,那将是灾难应对的有力措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学院开发了一个P2P事故通告系统,所谓人类感知器可以收集、中继事故信息,如火灾、交通事故,用到语言识别、内容自调整、评价用户报告信息的可信性,同时通过电话或文本通告事故给所有相关用户。平时的火警电话119 、匪警电话110,在紧急情况下常常不是占线,就是反应慢。说来也怪,有战士跟我讲,他们有首长来观摩演示的时候,系统常常不好使,首长走了,系统又好了。在紧急情况下也是一样。所以,技术复用,赋予手机在紧急情况下的这些功能对灾难应对很有用。其他各种冗余技术对提高系统自身的可生存性也很有必要。   可以说,就全国、全世界来说,灾难天天有。周到的灾难应对才构成一个真正人性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对灾难应对是大有作为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分类: 计算机|4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培训项目(15):《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
Jiahou 2010-8-23 16:16
教育培训项目(15):《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 该报告重点讲述了一线教师如何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学习,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技术。报告可以分为短时间和长时间两类,短时间为1-4个小时(半天),主要讲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长时间的需要在机房上机学习计算机和有关软件的操作,时间可以为2-3天,帮助教师掌握教学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个人分类: 教育培训|4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电脑
热度 1 whchen 2010-7-11 10:23
电脑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如果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电脑可以让我变得更聪明,做事更有效率(脑力劳动)。如果要我YY一下我想要在电脑上实现的一些功能有: 电脑可以自动记录我的思路活动过程,要能跟得上思维的速度最好是形象化的那种思维。 电脑可以自动阅读分析我的信息内容进行初步简单的数据聚类和挖掘。 电脑可以自动整理呈现我的个性化的信息处理的结果。 电脑可以自动安排计算我的学习活动,一些日常生活的安排建议,自动提醒我一些关键的信息和时间。 电脑可以将我的语言信息,重要的图像信息有序地整理起来,在我需要的时候进行快速高效地搜索。 电脑可以自动建立我的知识数据库,个人信息数据库。 电脑可以自动核实我的知识数据库的准确程度并呈现错误和不当的知识点。 电脑可以帮助我管理我的社会关系,自动帮助我管理一些团队的任务进度和简单信息的反馈交流。 电脑可以自动帮我搜索网络上我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对我进行建议。 总之一句话,人脑只用来创造,电脑将人脑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图书馆的技术力量
libseeker 2010-7-1 09:51
有位在图书馆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朋友,发了一篇博文《搞计算机越来越没前途了!》。我跟了一条评论:环境是个问题。图书馆其实确实需要部分技术人员,然而种种原因,生存与发展空间非常狭小。至于羡慕,大体是因为向钱看齐的结果,过去计算机行业意味着高薪,而今世易时移了。别人的羡慕不靠谱,关键是保持自身的兴趣,得胜于失就好。 以上评论可以说是有感而发。我自己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做过5年技术部负责人,至今可以说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10余年。关于图书馆的技术力量问题有很多感慨。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十年来,图书馆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口皆碑,无论从数量、规模、内涵,以及科技含量,举世瞩目。图书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数字资源建设等等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人力是块短板,也就是图书馆的技术力量是薄弱的,甚至是不协调的。 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环境下,相对投入力度,图书馆的技术力量,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团队。然而现实如何呢?种种原因,图书馆的技术力量被严重边缘化。有兴趣的不妨关注或考察一下图书馆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工作职责、自我评价及馆内同事评价。我个人的印象为:图书馆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大都在5%以内,除了系统管理员算相对稳定之外,其它人员都很不稳定,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工作职责大都是模糊的,主要以维持(包括维修、维护等)为重点;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同事评价,总体都不甚理想,比如薪资方面多是按职称走,按岗位,也至多象征性有那么一两个算作关键岗位,略作倾斜,因为薪资方面的不尽人意,工作积极性上不去,同事评价也好不了。大多数图书馆都缺乏相对稳定的技术团队,同时也缺乏泛技术团队,能有一两名技术骨干就算相当不错。我知道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根本没有专职技术人员。 图书馆技术保障工作做的怎么样呢?总体看,能够维持好就属难能可贵。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服务水平可作为一个观测点。图书馆网站频出故障的不少,内容及时更新的不多。有些馆根本没有网站设计与制作人员,没人负责更新维护。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表面上看很强大,很先进,真正将功能模块研究好、利用好的不多;数字资源表面上看很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图文视频,这个应该有,那个可以有,是否能用如何用用的效果如何还真不太清楚。 图书馆的技术工作难做吗?个人认为,说难就难,说易也易,事在人为,如是而已。再先进的软硬件,必要的管理与维护,不可或缺。那网站制作来说,并不一定需要怎么高深的技术,便捷实用,及时更新服务信息,提供必要的图书馆利用帮助就很好。图书馆并不缺技术人才,缺的是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即便暂时缺也没关系,可以有意识的培养,送出去培训或交流都是很有用的方式,而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则需要图书馆领导乃至领导的领导的智慧去营造。 朱强先生呼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综观近年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是一个最快也最好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的动力,内因是我们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而外因则是新的信息技术的驱动。, 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影响着用户,产生许多新的用户需求,并改变着用户的使用行为;如果我们不紧紧跟上,及时地满足这些新的用户需求,适应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我们就可能失去读者,从而丧失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而面临生存危机。Keven先生认为技术本来只是一种生产力而已,谁用它它就回报谁(当然需要选择),用得好它促进,用不好要找人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不能找借口。,所言甚是。图书馆的技术力量,图书馆界的决策者与建设者该采取点实际行动加强加强了。 相关链接 : 搞计算机越来越没前途了!.http://sns.libspace.org/space-53-do-blog-id-3753.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出版商应重新定位产业角色
renxiang 2010-6-21 15:29
出版商的传统角色是把关人。出版商在知识价值链中的最大附加值也来源于其对于内容的汇集、筛选、重塑和传播。这种把关人与中间人的角色,在印刷媒体时代,依赖于出版社对纸质图书发行渠道的控制以及对于作者编辑队伍的垄断。但是数字媒体允许内容与载体分离,也就是将内容数字化并以零成本进行传播,这一数字特征使传统出版商的核心角色面临颠覆性的危机。 很多出版社在搞数字出版,也有林林总总的模式,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产业的权力结构面临着重组的压力。换言之,出版商必须要重新定义它的角色。这种必须是大势使然,如果传统出版商不去面对这一现实压力,无法成功实现战略转型,那么迟早会被新近崛起的数字出版力量所取代。 出版商在印刷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文化工业模式:也就是大批量生产雷同的、同质化的产品,以便降低成本,最大化利润。这也是为什么畅销书模式,或者教材模式,统治着传统出版业。即便在专业出版领域,图书选题的策划也不是专业化的,而是趋同性的,这都是为了扩大特定选题的读者群体。 数字媒体传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去中心化,这一趋势同时伴随着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甚至是长尾现象。在数字时代,读者不会为了一两个有用的章节去购买一本书;读者也没有时间去阅读作者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读者,尤其是专业读者群,也越来越不会随波逐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文化快餐的跑马场所有这些需求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传播领域的诸多革命。比如说,传统阅读的下滑,数字阅读的兴起,新兴媒体的强势,搜索引擎在知识获取中的核心地位,等等。也就是说,传统出版在知识传播中原有的核心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只不过,这种挑战来源于产业之外,很多出版商并没有意识到。 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商的竞争对手极为广泛,远远不止业内的兄弟出版社。出版商实际上在与电视、互联网、手机运营商、数字媒体终端,甚至包括数字盗版商等在竞争读者的时间、金钱与欲望满足。放到这样的大环境中去看,今天国内的很多数字出版战略,目光过于短浅了。很多出版社仍然拘泥于以往的把关人和中间人的角色,并陶醉于垄断书号、内容版权等出版子资源的产业强势地位。殊不知,如果网络信息传播继续发展下去,传统出版商甚至会面临着角色的丧失,功能的被替代。到那个时候再亡羊补牢,恐怕已经晚了。 所以,有必要提醒国内处于数字转型阶段的出版商,要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大语境中思考战略,不但眼光要宽要远,更重要的是,观念必须要转变。数字出版商,不是数字化了的传统出版商,而是经营数字出版的公司,本质上是一个新媒体企业,是处于产业技术文化前沿的传播先锋。 我们的旧脑筋,该升级了!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52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各国出台新政应对危机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michael99 2010-5-17 09:08
各国出台新政应对危机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作者: 更新时间: 2010-03-01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均受到了较大冲击,2009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8.32%,降至1.44万亿美元。本文着重对2009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了分析,以期把握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走向,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9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冷暖不一 美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首次下滑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2009年,美国电子产品产值大幅下降,同比下降13%,为2403亿美元。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所有行业的产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电子元器件行业降幅最大,为18.61%;医疗与工业设备行业降幅最小,为2.32%。 2009年美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出现了近几年的首次下滑,下降了7.5%,市场规模为3789亿美元。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所有行业市场规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电子元器件行业,为17.4%;降幅最小的是医疗与工业设备行业,为0.6%。 英国信息技术各行业均负增长 英国信息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2008年到2009年英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和市场规模均呈现负增长。 2008年英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8.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00%;市场规模为56.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31%。2009年英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和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5.19亿美元和54.14亿美元,降幅分别为11.22%和4.77%,降幅较2008年收窄。 从英国信息技术产业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2008年和2009年各个行业也均呈现负增长,其中电子元器件行业市场规模下降幅度最大,2008年市场规模较上年下降12.79%,2009年下降15.6%;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产值下降幅度最大,2008年产值较上年下降25.92%,2009年下降24.99%。 日本电子产品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8年,日本电子产品产值较2007年下降7.7%,达到185822亿日元。其中,消费类电子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产值达到27608亿日元,同比增长1.5%。截至2009年8月,日本电子产品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电子企业亏损严重,日本企业对其经营模式也进行了反思,这些企业更重视赢利性稳定的业务,纷纷对其内部业务进行整合,或者企业间进行业务重组以提升竞争力。 韩国唯独通信服务业稳定增长 韩国IT产业在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总产值达到了285.7万亿韩元,年度增长率达到6.8%,其中4.5%的增长来源于通信服务。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韩国IT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IT产业规模预计将降低至285.3万亿韩元,出现负增长,降幅为0.1%。 从具体行业的预测来看,2009年韩国通信服务业仍会保持稳定增长,年增长率将达2.7%;需求的下降将导致手机与显示屏的增长率降低,但预计仍可达到一位数;IT设备制造业的总体增长率将是负值,幅度预计为1.2%;而在公共IT需求明显降低的2009年,以往软件业较高的增长率将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仅为2.1%。 印度产业保持较快增速 2008-2009财年(2008年4月1日到2009年3月31日),印度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36822亿卢比(合896.8亿美元),较2007-2008财年增长24.5%。产业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产业本身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卢比贬值。 软件和服务业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增长引擎,2008-2009财年,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产值达到27353亿卢比(合600亿美元),按卢比计算较上一财年增长29.4%,按美元计算较上一财年增长15.4%。 出台新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美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1.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 支持科技创新是美国政府应对危机战略举措的核心内容。美国奥巴马政府科技新政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美国从危机中复苏。 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加大了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在总额7870亿美元的投入中,约有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用于支持高新产业发展。 2.重视信息技术,强化深度应用。 奥巴马政府不仅将信息技术视为21世纪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力图通过实施经济刺激方案等给予力度较大的政府支持。美国设立了国家级的CIO(首席信息官),将政府的决策层级向上提升,来强化国家IT政策推动的执行力。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值得关注的是,强化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已成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总投资72亿美元的宽带刺激计划提出,将创建覆盖全美且资费合理的高速互联网。再如总投资110亿美元的智能电网项目,将建设可安装各种控制设备的新一代智能电网。奥巴马政府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支柱之一。 英国打造世界数字之都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之都。 英国政府2009年6月推出数字英国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该计划将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更好的数字保护。据统计,2012年英国所有地区都将享受到互联网高速宽带服务。 英国政府将耗资3亿英镑来实施数字入户计划,以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能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到2015年,全英国的广播电台都要实现数字化。 2.制定战略提升制造业,布局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 英国于2009年7月公布了新的制造业战略。英国政府明确强调必须重新定位制造业,未来的制造业发展将坚持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水平和布局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加快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增加对人和技能的投资,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日本ICT产业成支柱 1.着重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为了先于其他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实现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日本ICT新政》、《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环保积分制度》、《i-Japan战略2015》等政策,把ICT产业置于全国所有产业新增长战略的支柱地位,着重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i-Japan战略2015》战略描述了2015年将实现的日本数字化社会蓝图,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从根本上提升效率,产生新的附加值。《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着重挖掘产业潜力,创造新的数字化产业。《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的目的是在数万亿日元的ICT行业创造新的市场,并在未来3年增加30万至40万个就业机会,通过鼓励基于新增长策略的ICT投资行为,向ICT产业投入资金。 2.开发和实施绿色信息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率。 日本政府在《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中提出支持节能网络的发展,发展绿色云数据中心,利用开放的传感器网络实现环保,量化家庭二氧化碳排放,支持远程办公等,提倡开发和应用绿色信息技术。 《环保积分制度》是日本政府的一项补充性经济对策,对购买节能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予以环保积分奖励。 韩国实施绿色IT战略 1.实施绿色IT战略,实现低碳和绿色增长。 韩国政府公布实施了绿色IT战略,确定了10个重要的绿色IT项目,其中包括创建节约能源的产品和高速互联网等。 绿色IT战略着重实现IT部门的绿化和利用IT实现绿色化。该计划包括:建立使用网络书本的教育环境,使用数字化的课本,用电子屏幕替代黑板粉笔;将IPTV与远程医院系统结合,将百姓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减少15%;建立智能交通和分流系统,创建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应用IT技术减少制造业的能源消耗等。 2.发布《IT韩国未来战略》,发展信息核心战略产业。 2009年9月,韩国政府发布了《IT韩国未来战略》,决定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发展信息核心战略产业。 根据计划,韩国确立了5个信息产业的核心战略领域:发展十大信息复合产业,实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全球化标准的软件业,培育软件行业全球百强企业;实现并保持在半导体、显示器和手机领域市场占有率居世界首位,加强下一代存储器的研发;推广无线宽带、交互式网络电视、立体电视应用,提高自主技术开发的无线宽带、网络电视和3D电视的商业化水平;构建超高速宽带网络,建设G速互联网。 印度提出广域宽带网络计划 1.实施国家广域宽带网络计划,完善信息产业基础建设。 为完善国家信息产业基础建设,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家广域宽带网络计划、建立信息技术投资园区、电子元件和电子材料发展计划等多项措施。国家广域宽带网络计划提出,将投入333.4亿卢比为全国29个州铺设宽带网络。 2.建立信息技术投资园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印度政府于2008年5月29日发布了建立信息技术投资园区的决议。该项政策将有助于加大对信息技术(IT)、科技化服务(ITES)、电子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 2009年,印度出台了电子元件及电子材料发展计划,重点资助领先机构在材料科学新兴领域的研发计划,计划涉及的材料包括光电、磷、信息存储材料、片式元件、传感器材料等。 今年产业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根据上述各国信息技术产业2009年的发展情况和其未来的发展战略,可以总结出各国2010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如下趋势: 1.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将保持向好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和各项产业振兴政策的作用下,2010年各国电子信息产业将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向好的发展趋势。 另外,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均将加强宽带建设和高速互联网建设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的发展位置,并出台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可以预见,2010年各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2.发达国家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 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经过了长久的发展之后,积累了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市场操作经验,且其国内市场逐渐完善和饱和的态势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萎缩,促使其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对中国、印度、巴西、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亦利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取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度出台了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均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本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 3.绿色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 全球正掀起一股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热潮,绿色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绿色信息技术产业将蓬勃发展。利用绿色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绿色化,成为各国着重发展的重要领域。 另外,美国更将新能源作为重塑美国经济的突破口,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2010年绿色信息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各国信息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并将强化其深度应用。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国对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的加大将推动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均出台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国普遍关注的智慧地球、物联网等实际上也是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2010年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进一步强化。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阅读器:Web1.0 还是Web 3.0?
renxiang 2010-5-3 14:49
随着iPad 的推出,苹果也正式加入了如火如荼的电子阅读器战场,尽管iPad的功能要远远大于kindle 这样的电纸书。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器提供了一个对于出版商来说最易于理解、最容易切入、同时也是商业模式最清晰的数字出版平台。将印刷环节更换为数字化,用电子纸取代传统纸,其他的,还是几乎一样的流程。而且,电子书模式这不但将印刷成本降为零,还从根本上减少了库存风险,这些都是传统出版商乐于见到的。 另外,电子阅读器还可以有效地从硬件上来防范盗版,这也解决了出版社的后顾之忧当然,这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连蓝光、PS3游戏机这种高精尖产品都能够被破解, 何况一个小小的文本文件?无论如何,从目前来看,电子阅读器成功地为出版业打开了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大门。确切地讲,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产业化大门我们都知道,学术与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早已经步入轨道。 不过,数字出版的从业者,对于电子阅读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它只是数字出版的入门级产品。它是数字出版1.0而已。 我们都知道Web2.0的概念,以及其所倡导的用户参与、去中心化和网络社群的理念。互联网已经经历了由媒体播放内容到用户创造内容的转变,也就是从Web1.0到Web2.0的转型。但是,目前数字出版的产业态势以电子阅读器为核心模式似乎在说明:电子出版世界要重回1.0时代。 有人说,Web2.0已经过时了。现在该谈Web3.0了。那么,什么是Web3.0呢? 有人说,移动传播就是Web3.0;也有人说,现在的云技术,云文化才称得上Web3.0。其实,这些唯技术论者都忽略一个网络科技进化的基本规律,那就是用户的核心地位和权力必然不断上升。换言之,信息传播的民主化趋势。这才是信息技术进化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电子阅读器将只能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一个过渡性的角色。 数字出版必然将超越1.0模式与1.0思维 ,尽管目前从业人员多被1.0时代的简单、直接和媒体权力所诱惑。数字出版的未来必然是读者的深层次参与和信息的高度个性化整合,出版商变为信息服务商。 不可否认,电子阅读器将带来产业的繁荣,出版商的利润,和出版数字化的开始。但是,它也带来了产业进化的倒退风险使信息传播退回1.0时代的风险。 希望,这是一种杞人忧天!(任翔/文)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一组
Jiahou 2010-4-17 13:54
【编者按】下面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面的随笔,原来放在Google site上面: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ongxingjiwenxuan/sui-bi 现在这个网站不能打开,特转载到科学网上,供读者参考。 展望2009年: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发展 黎加厚 2009年,人民共和国步入60寿辰。 当一个人60岁时候,他会怎样看世界呢? 60年,在宇宙、地球、生物进化、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但是,对一个60岁人的生命尺度来说,已历经人间沧桑和世态炎凉,心境更加平静,心胸更加开阔,更愿意为他人着想,更愿意留给世界更多的奉献。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那是发生在共和国40岁-50多岁时候的故事,从早期学校开展幻灯、投影教学,到第一次日本松下录像机进入中国教育界,第一次安装闭路电视电缆,第一次实现校校通工程其中的辛劳、成功、失误、经验已成为宝贵的财富。 面向2009年,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期望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与发展,期待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崛起,教育信息化将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创新、优质、均衡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深入开展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结合在一起。 如果要列出未来2009年的研究清单,第一条应该是创新与变革,研究在教育技术云服务时代,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并通过技术发展、实验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研项目等来探索和实现。 展望2009年的工作,我们深入研究的重点有: (1) 创感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在信息环境和学科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全新思维。 (2) Moodle课程设计研究,包括Moodle的新发展追踪,密切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的Moodle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设计开发新的教师培训项目。 (4) 云计算时代若干实用技术、平台、软件、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的变化、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教育技术相关机构的变化等。 (5) 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习者群体智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包括群体智慧的理论研究、web2.0环境下的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群体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等。 (6) 开源软件拓宽和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开源软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开发,并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实验使用研究。 (7) 放眼世界,2009年,以奥巴马总统的Change为旗帜,一个批判布什总统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规的失败,倡导创新与变革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即将在美国掀起;以Google为代表的云计算和Web2.0社会性软件将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平台将走向社会化服务。 心系祖国,随着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的发展,让每一个教师掌握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凸显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化教育、推动均衡化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将来到每一所学校校园。 原文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一期 你正在改变世界和教育 黎加厚 2006年12月23日,我应邀去浙江苍南县参加06中国苍南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看到各地教师博客云集苍南,会场高墙上面巨幅的教师博客广告画照片,教师们个个喜气洋洋。苍南虽僻居浙南一隅,然教师写博客之风方兴未艾。 我感到激动、兴奋和震撼,深刻感受到今日中国教师主人翁意气风发的新面貌。这是21世纪的山乡巨变中国乡村教师的伟大觉醒。 从苍南回到上海,打开计算机上网,跳进我的眼帘的,是2006年12月25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颁布了2006年年度封面人物(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You):你。我立即意识到,苍南乡村教师跨过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又一个关键的标志点:你是改变历史的主人!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其每年评选出的杂志封面人物,往往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力而为全球注目。2006年,最初《时代》周刊把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等26人列为年度人物候选人。 最后《时代》周刊决定:正是成千上万的人浏览网站,创建博客、视频共享网站和交友网站,才使网络信息爆炸性增长,推动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时代》周刊指出,互联网上的个人正在改变着信息时代的本质,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所以,2006年度人物是电脑前的每一个人,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这期杂志的封面设计别出心裁:封面正中是一个计算机显示器屏幕和键盘,屏幕被设计成镜面,任何使用计算机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是杂志的封面人物。键盘下面印着粗体的大黑字体你(You),下面写道:是你,你控制了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Yes, you. 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 Welcome to your world.) 《时代》周刊说,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伟人历史观(Great Man theory of history)认为,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人的传记而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在卡莱尔看来,人类的命运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决定。但是,随着博客和视频网站的涌现,这种伟人史观遭到了沉重打击。 《时代》周刊进一步分析说,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工具是因特网,但是,这已不是英国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Berners-Lee)当年为科学家们分享研究成果所研发的那个早期因特网,也不是上世纪90代末大肆渲染的.COM。这一新的网络是非比寻常,硅谷的专家称它是Web2.0,它是一些工具,将无数人所做的小贡献放在一起,并使无数人变得重要,它真的是一场革命。 这种社会变化也在改变着教育: 教师博客(Blog)让每一个老师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个人出版权,述说着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故事,也在形成教师同伴互助和师生互动对话的新型社会关系。 课程管理系统魔灯(Moodle)让每一个教师成为课程设计的主人,也在改变着过去人们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等基本概念。教学将由身处其中的活动主体-教师去设计,你是课程教学活动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和享用者,而不是从专家或出版社那里购买课程设计方案和产品。 我们已经意识到并主动地战略性地发展开源教育软件(Open Source),让原来只是默默无闻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大爆炸,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梦想中,将每一个青少年的智慧投入到全人类的智慧宝库和知识经济中去。 正如《时代》周刊所说:我们并不是只在观看,我们还像疯子一样工作,我们在Facebook上写东西,在SecondLife创造虚拟形象,在亚马孙网发布自己写的书评,在博客上讲述我们的故事,共同去写开放源代码软件,你控制了全球媒体、建立并塑造了新数字时代的民主教育社会。 当然,将网络过度神化是幼稚的唯技术论误区。Web2.0不仅有人类的智慧,也有人类的阴暗面,网上那些令人担忧的负面东西、诸如信息垃圾、黄色反动信息、网瘾、流氓软件等等,亟需我们加强综合治理。 但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机会,一场大型的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验,或者说,是一场面向21世纪的国际大型竞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落后,与所有值得尝试的实验一样,它可能会失败,但是,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是挑战与机会。 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如果要预言2007年我们杂志的选题方向,那就是你!一个与每一个人都相关的远程教育,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Web2.0远程教育时代,一个从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终身教育都将卷入的信息化学习时代的故事。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2007,期待着你的辉煌!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1期□ 大扫除 黎加厚 趁今天双休日,我彻底整理了一下房间,将无用的东西清理出来扔掉,有的叫街上收购废品的人拉走。我思量了一下,有些东西一直堆在书房里,如果过去三年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么,往后的三年也不会使用。它们占用的住房空间,在上海师大桂林路附近,已经是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一个平方米了! 一、 杂志的命运 从1981年我毕业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多年来我一直订阅和收藏心爱的几种电化教育专业杂志,到如今,书架上堆满过刊杂志,已经快占满半面墙壁,如果计算建筑面积,可能至少有2个平方米。 但是,近年来情况开始变化,学校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 www.cnki.net ),它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囊括了从1994年至今的全部国内期刊,还提供了相关文献链接、知识搜索、学术趋势检索、学术定义检索、学术新概念检索、学术统计分析等帮助研究者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自从用上了中国知网,我查找期刊文献资料,再也不用去翻阅纸质过刊,只需点击鼠标,有关期刊文献资料瞬间呈现,不仅方便查找引用,而且是零空间占用。至少有三年多,我已经不再使用堆在书架上的过刊了。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不是阅读杂志的文本,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通过网络来阅读和下载文献。最近国内一家权威核心期刊审定机构,已经正式将文献的WEB下载量作为判定核心期刊的指标,与传统的文献被索量、被引量、 影响因子等列入贡献率指标之一。 当我满头大汗地将书架上面一摞摞过刊杂志抱出门外,心想,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资料室,是否也跟我一样,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二、 书的变化 我接着将所有教育类和计算机类书籍重新整理,情况令我大为震惊,竟然跟当年方兴东在随笔《我的互联网冲击波》的感觉一样,发现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仅50多本,其余的 200多本早已过时,就像陈旧的计算机零件一样,已没有多少保存价值! 据有人测算,近年来,全国出版了冠名《教育学》的书籍多达500多种,冠名《现代教育技术》的书籍多达230多种,计算机操作类书籍更是不计其数,但大多雷同。因此,我只保留了几本经典代表作。 我还发现我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在变化,现在我已经习惯使用谷歌金山词霸,外出则使用快译通电子词典,传统的英汉词典书已经几年不用了!看着书柜里面几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那是我当年省吃俭用花钱买的,一直是我的最爱,究竟是扔掉呢还是留着呢,我却犯难了,尽管我明明知道今后也不太可能使用它们了。 我的购书方式也在变。我从新华网上看到,今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贾平凹的《秦腔》。我很早就喜爱读贾平凹的《太白》散文集,他那传奇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笔法,让我终身难忘。《秦腔》采用叙事的笔法,写的是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古老农村文化的崩溃,这是一部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史诗与安魂曲。 望着书桌上刚从卓越亚马逊网上订购的《秦腔》和门边一堆清理掉的计算机书籍,我想,文学家在记录变化的历史,教育技术工作要面对变化的未来。 三、 磁盘的故事 最后清理房间一角堆放的几箱杂物,其中有当年装机的主板、用坏了的鼠标、各种数据线,还有三寸磁盘、光盘等等。现在大家都使用U盘,新买的计算机压根就没有配置三寸磁盘驱动器,磁盘早就该淘汰了。 一盒三寸磁盘的标签上写着《积件组合平台》,这是我和研究生在1997年根据当时我们提出的积件思想开发的积件平台软件,后来国外也提出了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的理论。如今,山寨手机为客户度身定制,iGoogle让每一个用户自定义界面,教师自由组合使用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odle的第一个字母M就是积件模块化的意思),人们看到,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的积件思想已经普及。我取出一张磁盘留做纪念,其余的都放进垃圾堆。 还有一大堆光盘,大多是过时的软件和资料,逐渐失去了保留的价值。我清理了一下,现在真正用于计算机装机备份的光盘和工具软件,大概有10张光盘左右。我收集的音乐光盘,大部分在百度MP3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还想起近三年来,我的几千封邮件都保存在网易和QQ邮箱中,已经不需要在硬盘或光盘上备份了 当我搬出了这几箱杂物,房间一下子显得宽敞了。 四、房间与脑袋 忙碌了大半天,很累,我靠在沙发上静息。看着门外一大堆淘汰出去的东西,不由感叹时代变化太快。环视房间,才发现,整理与简洁是一种美。此时心中升起新的思绪:房间如此,那我们脑袋里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6期随笔稿件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黎加厚 我从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已经27年,细想起来,其实自己有许多地方不懂。 一、 其实我不懂教育技术 过去我一直认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姓教而不是姓技(电)。其实,教育技术的核心不是姓教与姓技的争论。最近,看到《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介绍,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根据时代的变化,修改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将1998版的指标将行了大幅度调整,颁布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年版。新版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首次提出创新与变革(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并将其列为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首条指标,将原来第一条技术操作与概念移为最后一个指标。同时,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2008版)也作出同样的调整,将原来2000年版的第一条技术操作与概念标准改为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性。 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逐步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大家陌生的东西。其实,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创新与变革。细看过去,80年代的三机一幕进课堂、2000年后的主题网站、资源库建设、如今的Web2.0、互动白板、Moodle、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等,如果离开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只有死路一条。 二、 其实我不会打字 当我们谈论创新与变革的时候,其实技术并不是不重要。 今天,你去问问周围的师生,你会打字吗?你会用PPT吗?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人们都不屑一顾,现在都啥年代了,谁还不会打字和PPT呢? 我学打字,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打字效率的输入法软件,从最初的微机汉字软件CCDOS拼音输入,后来的中文之星,微软拼音,智能ABC,自然码,拼音加加,紫光拼音,智能狂拼,直到最新的Google拼音。最近,我注意到,大部分同学都放弃了过去热门的微软拼音,除了个别人已经习惯使用五笔型外,都转为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 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情,我也试着使用搜狗,才知道搜狗应用了多项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核心算法和设计思路与过去熟悉的微软拼音不同。传统的输入法的词库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搜狗输入法的词库是基于是网络的、动态的、新鲜的。搜狗是网络时代新一代输入法的代表,或者说,搜狗输入法是云计算时代输入法的代表。 正当我十分满意使用搜狗的时候,我的一位语言学博士朋友来电话,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不会打字。 朋友告诉我,他研究了近10年的自然码输入法,最近也改用搜狗输入法。他把这两种输入法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现,充分利用好搜狗输入法的自定义短语,根据自己日常工作的常用词频率,设置好1键(固定首字,空格键上屏,快速输入最常用词),2键(针对最常用词组,但是要与已有的词组避开),3键-5键的自定义短语,使键位的使用与正常输入的思维完全一致,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 我试用了一下,果真神奇!我建议我的学生也来尝试和深入研究搜狗输入法,掌握双拼打字、分析自己日常输入文字的规律(日常生活词汇由搜狗输入法在线动态刷新,专业词汇由搜狗输入法自带的智能词库积累,高频词汇由用户自定义短语规定),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即使同学中的打字高手,也会提高输入速度30%以上;对于打字较慢的同学,就如同获得了新的二次解放,轻松做到打字速度与思维速度同步。 我们天天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竟然没有认真研究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每天都离不开的打字技术。其实,如果你深入分析研究,平常习以为常的打字也会产生新的革命。 三、 其实我不会做PPT 我曾经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应邀到许多省市为教师们培训教育技术,每次报告会都要做一个PPT演示文稿。自从今年知道了全球最大的幻灯片共享网站 www.slideshare.net ,我才发现,其实我们许多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不会做PPT。 slideshare上面的一份资料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每天至少有3亿人在看PPT。我们无需追究这个说法的数据是否准确,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从顶尖级国际学术会议,到基层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从决定上千万元投资项目的论证报告,到决定你命运的5分钟求职演说PPT,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PPT是否设计精彩,已经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事业与人生。美国社会科学家Rich Moran指出,PPT是21世纪新的世界语,比尔.盖茨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人类社会交流的世界语PPT。 9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告诉我的学生,从打字和做PPT开始学习教育技术!同学们问我,如何能够设计好PPT?我说,你去slideshare,看看该网站上面下载最多的前10个PPT,分析研究与思考,就一定能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PPT来。 不久,我看到,在广州天河、上海浦东,我们老师和同学设计的用于教师培训的PPT已经流传开来 四、其实在于深入 其实,很多东西你都不知道,只有你深入进去,你才有机会,发现美。 其实,深入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一种过程,过程才是一种人生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5期 作者注: 进一步关于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2005定义研究》地址: http://sites.google.com/site/jiaoyujishushiyulunwenxuandu/can-kao-wen-xian/xue-xi-yan-jiuaect05ding-yi-de-can-kao-zi-yuan 作者进一步研究PPT设计的资料, http://sites.google.com/site/dongxingjiwenxuan/ppt 群体的智慧 黎加厚 512,四川发生大地震,那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人们揪心地从电视和网络上关注震情的发展,从瞬间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次事件象512大地震这样,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了电视和网络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国家、政党和群众的精神、力量、智慧。 许多网友含泪在网上写到:中国挺起,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也足以战胜一切灾难! 13亿的乘与除,蕴含着一个伟大的真理:任何一个人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无数人汇集起来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访美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讲演,面对世界坦诚中国现在存在的种种问题时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什么事一乘13亿太多,一除13亿又不够。 中国13亿人,在中国,乘13亿,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情,除13亿,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情。温总理用13亿做乘除法,非常精妙地从多与少两个方面说明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如何来乘除呢?关键是组织与沟通。在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党政组织、社会舆论、民族文化、道德价值观等等使整个社会的乘除法达到最大化:最快的时间、最大的范围、最大的影响力所有这一切,512大地震给世界留下最深刻的记忆:电视台24小时直播现场抗灾画面,网络上无数人发布的图片、信息、评论、诗文等一次次聚集起中华民族的悲壮,体现了这个伟大群体的智慧与力量。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 以百度网站为例,任何小人物都可以随时为某一话题设立专门的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网民发布新帖200多万条,几乎每条受大家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有些社会热点话题的跟帖多达到几十万条。 BBS论坛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百度贴吧对社会群体智慧的诠释:任何个人都可以到百度贴吧创造和管理自己的主题吧,百度的贴吧已经成为小人物自组织、积聚和做乘法的信息化环境。目前,百度贴吧迅速飙升为中文社区第一名。 2004年以来兴起的博客,如今已成为影响社会的最要媒体之一。原来,博客只是个人撰写心情日记的小众媒介,但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博客上不仅仅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还常常就某些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在中国,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这是社会群体智慧的又一个精彩实例。 在刚刚举行的美国教育计算机应用大会(NECC2008)上,著名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詹姆斯. 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发表的第一个主题报告,提出了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的概念,预测了今后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注意到,群体的智慧正在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 索罗维基在报告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和故事,环环相扣地阐明:多数人的群体智慧超过少数人的个体智慧,并指出了群体智慧超过个体智慧的四个条件: (1)多样化的观点(Diversity of opinion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哪怕有些见解看似荒诞。多样化的见解可以相互抵消彼此判断中的谬误,增加群体智慧判断的正确性。 (2)独立性(Independence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不仅仅依赖于周围人的观点。众人的独立见解是群体智慧胜过个体智慧的重要因素,因为独立性能使一群人的错误不至发生关联,从而影响到群体的判断,使独立的个体有更多的新信息。索罗维基以蚂蚁群体的循环磨(circular mill)为例,说明当一群蚂蚁围成一个圆圈绕行时,每一只蚂蚁都只跟着前面的蚂蚁走,没有试图寻找新路,最后全体蚂蚁一直反复沿着圆圈走到累死。 (3)分散与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群体智慧贡献更具个性化和本地化的智慧。例如,开源软件就是分散化的典型案例,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开源软件的设计、开发和运用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操作系统Linux 对比微软的Windows就是众所周知的范例。但是,分散与分权须有能够聚集众人智慧的渠道和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群体的智慧。 (4)集中化(Aggregation),一种能够集中个体判断在一起,形成群体决策智慧的机制。对于群体而言,这种集中大家个体智慧的机制往往是共同的经验、习俗、文化、潜移默化的规则等等。 比照这四点,你可以发现,从地震灾害的抵御、股市涨落、通货膨胀、流行与时尚、到Google按照网页链接次数进行排序的算法等等,社会群体的大智慧、大走向的形成恰好符合上述这些标准。 互联网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以某种形式分散、类聚,组成各种圈子,让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治、分散、集中、多元化的群体智慧时代。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4期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黎加厚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十年前,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购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平台管理系统。从基层教育局到县区中小学、幼儿园,纷纷建网、建库、购买高档服务器设施,各单位的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今天,极富创新思想的Google公司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战略,将社会化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构想推出,让忙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人们眼睛一亮。 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是指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廉价的服务器所组成的网络,为用户提供你所需要的计算机服务,这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新发展。云计算将大规模的计算机阵列连接成一个向全球用户提供计算机服务的社会化机构,用户只需要一个能够上网的设备,比如一台笔记本或者手机,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计算机服务。这意味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求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实现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这将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个人是否拥有计算机已不再重要,也不需要购买和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只需要接入到云服务即可。显然,云计算将改变传统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最终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云计算势必影响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我已经注意到,Google去年与IBM合作,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云计算中。 一篇来自新浪科技的报道说,以全美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拥有6.5万名学生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该校经过反复评估后,决定采用Google的Gmail邮件服务,认为Google的专业服务比学校自己的技术部门更能保证6万学生的邮件安全,每年还能为学校节省50万美元的系统维护经费。 在Google中国的云计算计划中,清华大学将是第一家参与合作的高校。Google将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协助学校在现有的运算资源上构建云计算实验环境,未来Google将把课程向其他学校推广。 不远的将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这将促使人们在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时要有前瞻性眼光,眼前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够用就好,要提前着手探索云计算时代对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化的影响,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机制,研究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机构的重新定位。同时,将引发教育技术观念的更新: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三期。 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 黎加厚 140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式出版,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入手,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1世纪,由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影响,人类的商品生产又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2004年圣诞节,一位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发现,亲友赠送的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环视全家,从DVD、鞋、袜子、玩具、台灯都来自中国。她突发奇想:如果离开了中国产品,美国人是否能够活下去?于是,素有冒险精神的这位美国人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用一年的时间,全家不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后来,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成为去年轰动的畅销书。 这是一个十分惊险和有趣的故事:邦焦尔尼全家每次进超市,对每一件商品都要首先检查其商标上面是否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要想买到生活中需要的日用品,几乎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要昂贵得多。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家里的台灯坏了,跑遍了加利福尼亚州,也找不到不是中国制造的灯具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邦焦尔尼全家很高兴终于结束了这个家庭经济学实验,丈夫说明年我们就又能买中国东西了。儿子恳求妈妈,那以后再也别不买了,好吗? 纵观世界,从发展中国家到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反之,在中国,如果离开美国制造一天,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将会立即瘫痪,试想一想:管理和控制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Intel inside,Microsoft Office,全国各地每天起飞的上千次航班,大部分是美国波音公司产品。再想一想,如果离开日本国制造一年,你身边又有多少商品无法使用? 我注意到,《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大学生必读的全球化入门教材。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搜索引擎、工作流软件、开放源代码、博客、维基百科、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等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促使了创新时代的来临,世界进入全球化3.0时代。在这个人类生活方式变化了的时代,教育面临重大变革。 今年5月6日,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http://www.gccce2008.org/ )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全球化(ICT and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大会将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技术政策和实施方式。 今年2月14日,美国学校教育管理者协会(AASA,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2008年会上,全球化、教育创新成为人们热点话题。几乎所有的发言者都认为,以前学校旧的教育方式,如机械化记忆,标准化测验,粉笔黑板都已经不再是现在学校的学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了。 《全新思维》作者平克(Danie H.Pink)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改变,物质繁荣,外包(亚洲的劳动力)和自动化装备普及,已经使发达国家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进入创感时代。社会的控制者将从强调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基于推理思维方式的信息时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我在翻译Pink 报告提出的From Information Age to Conceptual Age时,遇到了麻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全新思维》一书译者将Conceptual Age译成概念时代,这恰好与Pink的意思相反,作者用Conceptual Age表达人类基于右脑思维的,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化的创意思维方式,而不是理论与概念的左脑抽象思维方式。我查了一下台湾作者的翻译为感性时代,也感觉不太确切。于是,我在研究生课程班与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征求对Conceptual Age的翻译。一位来自山东的张志娟同学告诉我,她反复思量,认为翻译成从信息时代进入创感时代比较能够反映这个新词汇的含义。 一个星期后,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首届Moodle课程设计研讨会上,我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创感时代的教育理念很快在大会上流传开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目前关注左脑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右脑和创感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造者。 这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历史转变中,教育的责任。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二期。 梦想激发创新 黎加厚 去年冬天,笔者应邀赴台北参加全球华人资讯教育创新论坛。周末,会议组织代表们游览台北最高的电视塔101大厦,参观101大厦旁边的博览会。我随大家走进博览会场,只见人山人海,数码相机、计算机等数字产品生意兴隆。我漫步在大厅,看到华硕计算机展台人头攒动,人们在围看一款小巧可爱的小电脑,一些年轻人在商量着购买。这款小型笔记本电脑叫华硕易PC(Eee PC 4G Surf型),标价103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575元,第二天我在电脑商铺看到标价为9999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500元)。 我当场试用了一下,发现这个小电脑小巧玲珑,整机重0.92千克,配置7英寸液晶屏幕、英特尔Celeron-M处理器,4GB SSD闪存替代硬盘、512MB内存,无线网卡和有线网卡、高清晰音频卡、触摸式鼠标板,3个USB插槽、1个SD卡插槽,外接投影器的VGA接口,安装Linux操作系统和工作、学习、娱乐的常用软件,包括与MS Office完全兼容的Open Office,上网浏览Firefox、电子邮件Gmail、网络电话Skype、聊天Messenger、PDF阅读、播放音乐与视频、支持iPod、相片管理、录音、游戏、防病毒等。可以说,日常学习和工作够用了。 于是,我向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打听这款电脑的由来,他们告诉我,这种小型计算机的创意来自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克尼葛洛庞帝(Nick Negroponte) 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孩子一台100美元电脑计划,英文叫One Laptop Per Child,缩写OLPC,它的初衷是面向发展中国家,让全球每一位儿童都用上笔记本电脑。华硕公司从OLPC计划受到启发,刚开始也是希望生产100美元计算机,但是目前看来,这一计划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的芯片、显示液晶屏等主要部件难以控制成本,无法实现100美元笔记本的生产,所以,目前只能够做到300美元左右的成本。 看到眼前这款时尚可爱的小电脑,功能基本满足办公人群的一般需求,价格让人动心,这真是一个奇迹! 回到上海,到徐家汇电脑商城询问,方知道华硕同时在大陆推出了Eee PC上市。易PC三个e的理念是:易学、易工作、易玩、易携带,让每一个人获得优异的上网体验和移动计算体验,像手机和数码相机一样的价格。 半个月后,我应邀参加了英特尔教育计划中的英特尔1:1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项目上海开题会议,又一次惊讶地看到,英特尔公司给课题实验学校的实验班级学生人人配备一台英特尔学生计算机(Classmate PC,CMPC),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使用计算机培养21世纪的学习技能。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批量的扩大,这种计算机的价格将会降至2000元人民币左右,还有报道说,印度正在开发50美元的计算机(约合人民币400元以下)。易PC将不再仅仅是某家公司的商标,它将成为信息化时代第二次浪潮的重要标志:让每一个人都有计算机,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手机一样方便。 除了华硕Eee PC、英特尔CMPC、尼葛洛庞帝百元笔记本电脑,将有宏碁、联想、HP、神州、Everes等一系列公司投入这种新型计算机的开发中,英特尔、微软将为它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一个易PC时代来临了。 易PC这个革命性产品颠覆了人们认为计算机是昂贵电子产品的概念,把这个人们曾经认为100美元计算机不可能的事正在变成可能的事实,这使我想起了二年前,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巴赞的故事。 托尼在上海的报告会上,让所有的听众看他手里拿着的回形针,说出回形针能够做什么?托尼将听众的发言用思维导图整理出50多种用途。紧接着, 托尼提出第二个问题:回形针不能够做什么?让现场的每一个人尽可能想象和列举,他把人们的发言记录在白板上。当全场静下来,托尼指着排列在最前面的三个回形针不能够做的问题(当时有人提的是保险丝、茶杯、安全套),话锋一转:把回形针不能够做什么变成能够做。一会儿,听众纷纷举手,争相提出自己把回形针做成保险丝、茶杯、安全套的方案,这个180转变过程,让在场的每一个听众自己都感到惊讶:原来人的创造潜能如此神奇,本来大家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同样是这一批听众,又把自己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转变成了可能的事情! 易PC的始作俑者尼葛洛庞帝,用梦想中的OLPC百元笔记本,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PC新概念、新领域引入21世纪的IT生活,于是,所有的听众都在动脑筋:用闪存取代硬盘;键盘太小,怎么办?是否会从根本上导致键盘的革命?7寸屏幕太小?下一个产品型号将会是10寸,或者是折叠式的显示屏?把手机功能和GPS功能整合到PC,把iPod的功能写入芯片传统计算机的概念正在被改变。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说:十年之后,全球将不可阻挡地进入数字化学习时代,我们的学习将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进行,并带来颠覆性革命,数字化学习将遍布每一个角落。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指出:20世纪的人类历史就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变成现实的历史。那么,21世纪的人类历史也许就是未来学家人人有电脑的科学梦想变成现实的历史? 美国航空航天局(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大门上的座右铭写道:只要我们梦想的,就一定能够实现!君不见,古代嫦娥奔月的梦想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登月计划的代号;明天,人人有电脑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远程教育新定义)将会与人类登月壮举媲美。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第1期 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 黎加厚 昨天,《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编辑朋友来上海开会,大家在一起热议国内教育技术刊物的现状与发展,给人诸多感想。 时至年底,杂志社编辑都要总结一年的编务工作,《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国内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电教核心刊物的一位编辑人员,一年下来,收到的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仅电子邮件方式发来的稿件就多达1400多篇,还未计算邮寄和面交的稿件。但是,仅就自己所分管的杂志栏目,一年12期,最多也就筛选出用稿90多篇(每期约7-8篇)。也就是说,用稿概率大致为6%。编辑朋友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同感。我受国内另一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委托,业余担任该杂志每期稿件的审稿工作,一年大约要处理稿件400多篇,符合用稿要求的稿件不到5%。由于审稿工作采用了双盲评审模式,我作为评审者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和工作单位。仅仅从稿件本身的质量来看,大部分被淘汰的稿件主要原因是文章缺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深入研究,往往是目前流行什么观点和潮流,作者就议论什么,给读者是曾相识的感觉。我常常为许多投稿作者深感惋惜,看到那一摞厚厚的稿纸,我能够理解,作者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枉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心。 有一些专家在杂志上面撰文,批评我们的投稿作者缺乏实证和量化研究,多是空泛议论,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这的确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弊端。但是,我也看到许多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有时,在一个月内就有4、5篇关于XXX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稿件,文章中不乏各种SPSS统计分析的表格与曲线,但是,其结论仍然给人雷同的感觉,味同嚼蜡。因此,我在想,这可能不是我们作者的研究方法问题。 编辑朋友接着说,做编辑处理稿子很多,但是到年底回想起来,总感到事情很乱,缺乏一个头绪。感到需要站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组织重点选题。又问我,黎老师,今年你们把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介绍到国内中小学,明年,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我想了一下说,其实,Moodle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如果你使用过Moodle,会发现它总结了从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关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历史经验,体现了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许多新教育理念,同时,由于Moodle是让每一个教师自主设计信息化学习环境,由于国内各地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教师学习Moodle,研究和实施信息化课程设计还需要3-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世界各地的Moodle研究者们不断地开发和创新Moodle的功能,又有许多新的功能涌现在我们面前需要学习。 我还注意到,Moodle只是众多的学习工具中的一个。最近,英国学习和绩效技术中心(Centre for Learning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的教育技术专家Jane Hart组织了上百位知名专家调查,汇总了1800多个学习工具软件,还筛选出顶尖的100个学习工具软件。(参见 www.c4lpt.co.uk )目前,其中许多Web2.0时代的社会性软件已经在国内大中小学推广。例如,《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介绍的Diigo在教育中的应用。庄秀丽博士等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社会性学习公共课程,讲授Web2.0时代的学习工具、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设计,如Blog、Wiki、mySpace、社会书签、Del.icio.us、RSS阅读、CC许可协议、Google Earth、Google Maps、MashUp、Second Life、Social Networking、Slideshare、YouTube等等。(参见, http://sociallearnlab.org ) 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Web2.0软件、海量的网络信息、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概念,大家都在思考:它们背后底层的核心东西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技术刊物的清晰的主线?或者说,什么才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不久前,我收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秦炜炜给我的电子邮件,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和李克东教授的文章,介绍了今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NECC2007大会,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从1998年的第一版,修改为2007年第二版。这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已经从早期将技术的基本操作与概念作为首要标准,发展到将创新与变革作为教育技术第一条要求。 我立即意识到,这已经回答了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育技术办刊主线问题:创新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人力发展部主任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Prof. Dr. Eduardo Chaves)指出:教育技术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l 维持和支持现状(保守地使用,不会带来变革); l 增进和拓展现状(带来改进和改革); l 推翻和促进现状的转型(带来转型和创新)。 l 在教育中什么不是创新?把技术教给学生;把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用技术促进教学。 l 真正的教育创新是重新构思教育;彻底改造学校;我们自身的改造(教育家,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直到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的赵中建教授送给我一本他刚刚翻译出版的《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看到美国政府2007年4月正式用法律形式确立了《美国竞争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读到:创新是我们的DNA,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创新精神一直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国家精神之中我们美国人一旦停止创新,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国人。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创新美国》 我明白了,作为一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审稿人,我要转告我们的投稿作者,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不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差距,而是创新的差距!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双月刊)2007年第6期,第79页。 http://210.33.116.138/bmwy/ycjyzz/new/wzxx.asp?id=819 更多的阅读和参考: 创新引领世界,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3879.html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2007年第二版,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0.html NECC2007: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新视界,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1.html 李克东教授谈学生学习方式创新,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7/4594.html 美国政府,《美国竞争力行动计划》, 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06/aci/ 美国教育部,《为21世纪加强教育》,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6/2503.html 布什谈教育对提高美国竞争力行动的意义, 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6/2429.html 韦钰院士谈,从《提高美国竞争力行动计划》中想到的, http://bbs.ci123.com/post/68188.html 在创新中引领世界美国总统布什2006年2月的信, http://www.szeblog.cn/user1/3/archives/2006/24689.html 信息时代的学习准备期 黎加厚 新的学年开始了,邻居家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听邻居讲,今年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有新的变化,孩子们开始上学增加了学习准备期。 怀着好奇心,我上网查找,果然,看到了在Google里面,学习准备期的条目多达几十万篇,一时间成为社会注意力中心。 文汇报苏军记者是上海的知名记者,在Google的搜索中,符合苏军学习准备期关键词的网站有247,000项。他写的报道反映了学习准备期的情况: 上海市教委宣布,在小学新生入学初期安排2-4周的学习准备期,让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有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缓冲期和适应小学生活的平稳体验过渡期。在学习准备期,放慢学习进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这是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幼小衔接,保证新生健康和快乐成长而采取的新举措,在全国尚属首次。 教育专家建议,开学前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调节可从几方面入手:一是调整作息时间的生物钟,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时间表,让孩子提前进入就学状态,杜绝睡懒觉和看电视无度的情况;二是向孩子说明小学学习的快乐,分析新学期的学习特点,如能现身说法更好;三是耐心倾听孩子对新学期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议论,适时指导;四是共同讨论孩子、家长及家庭的学习计划,形成学习的家庭气氛;五是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打点开学装备,一起检查准备工作,共同创造求学的氛围。 教育专家提出,让孩子适应校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同时,教师和家长在观念上也必须有所转变。只有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准备期才能真正被学生、老师和家长所接受。 (苏军) 看到上海教育部门为孩子们周到的考虑,不由的拍手叫好。上海的做法给我们从事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同志很多启发。 今年,我和同学们一起开展利用Moodle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发现国外教师开发的网络课程十分重视课程介绍部分的设计,强调对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在线学习)的预备活动。这些准备包括登录网络课程的上网操作、口令管理、课程的整体介绍、学习路线图、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训练、评价量规和问题导向的设计、甚至还有如果学生作弊将会受到的严厉处罚的规定等等;有的教师还安排了学习者的上网模拟学习活动,让初学者体验网上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会在这里介绍自己的情况,爱好,生活照片,以增强师生的互相了解;还有的网络课程专门设置了课程介绍部分的考试测验,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学习要求的学生才能够通过考试,从而被许可正式进入后面课程模块的正式学习。而我们自己的教师现在刚刚接触网络课程设计,缺乏设计网络课程的经验,往往忽略了课程介绍部分的设计和对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期的训练。 经过近一年多的Moodle课程设计实践,我们体会到,课程介绍模块是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的第一个模块,是引导学生进入在线学习的桥梁和门槛。课程介绍的任务是:吸引学生进入课程、帮助学生明确信息化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的规则、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导教师或教师团队的基本情况介绍等等。目前,国内的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学生大都不熟悉在线学习的方法与要求,缺乏信息化学习的习惯和技能,所以,课程介绍的设计极为重要。这类似于从幼儿园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还不适应小学的学习规则,需要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这部分的内容与活动不以知识的教学为主,课程的时间与游戏活动安排更接近幼儿园的生活,重点是帮助儿童养成学习习惯,教会儿童如何上课听讲,如何完成作业,如何上厕所,如何放学回家,如何完成家庭作业,如何遵守网络学习的伦理道德等等。 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学习的新时代门槛,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处于e-Education的一年级,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要认真设计好帮助学生进入信息化课程的学习准备期。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5期 火车文化 黎加厚 青年时代,每年寒暑假挤火车上学读书、回家。现在,经常乘飞机出差、开会。时间长了,竟发现旅途中也有不同的文化现象。 火车是中国大多数人的长途交通工具,打工、上学、经商、旅游、探亲,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上火车,小小的车厢成了临时的聚会。为了行李的安全,人们不敢鼾然大睡。旅程漫长,窗外变化的山水演化为枯燥的重复。渐渐地,车厢里邻近的人们或彼此寒暄,相互聊天;或下棋打牌,吹牛搭讪:从拉拉家常到国家大事,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故事套着故事,毫无拘束,随意漫谈。如果遇上火车治安恶劣的年头,车厢共同体也为乘客增添了一份安全感,在大声的调侃和欢笑中,防范不测,共同抵御扒窃和抢劫。到了终点站,一个微笑,一声再见,刚才的临时团队便自动解散,人们下车后各自东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乘飞机远航逐渐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繁忙机场穿梭般的人流,已经不仅仅是白领阶层的专有。走进飞机机舱,你会有不同于火车的感觉:豪华的航空椅一致向前,没有了面对面闲聊的空间,2-3个小时的飞行途中,人们要么紧闭双眼熟睡,要么自个看书报、玩电脑,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有喷气飞机的引擎在耳际隆隆轰鸣。 这样,由于环境的物理时空差异,形成了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氛:临时共同体的火车文化和我行我素的飞机文化。 与火车文化和飞机文化对应的还有单位文化。在中国的城市,无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人们以单位作为工作、职业和生活的环境,一个单位里面的人员的关系相对稳定,相处的时间更长。按理说,人们之间更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互动,但是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处于同一个单位共同体的人们不是火车旅途的萍水相遇,下车分手的临时关系,因而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文化气氛与火车文化迥然不同,相信各位读者对此会有自身更深刻的见解。 显然,形成单位文化与火车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环境的物理时空变化,而是社会联系与制约的复杂关系所决定。 还有一种与火车文化类似的项目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参加了著名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全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在中国项目专家组担任专家,与来自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师资培训中心、北京教育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一起工作,并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大家齐心协力促进培训工作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愉快亲密的项目文化,让每一个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老师倍感亲切和怀念。我们注意到,一个优秀的项目文化具有火车文化的某些特质:诸如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有共同的理想和话题,项目结束后即分手,人们之间不存在利害冲突和竞争,能够充分展开思想交流与共享,等等。反之,在真实的生活中,你很少看到同一个单位的专家在同一个项目中,这可能是项目文化与单位文化和飞机文化不同的地方。 联想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e-Learning,这种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天然具有项目文化、火车文化的特征:学员和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短时间内的共同学习任务和交流话题,任务完成后又将去向各自的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完全可以实现深度的协作和同伴互助。这种具有特色的火车文化,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即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无拘束、互动、充满想象力的学习气氛,构建一种令每一个参与学习的人终身难忘的远程教育文化和e-Learning文化。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4期 变化的手 黎加厚 1969年,我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插队当知青。每天在四川丘陵山区的坡地里耕种、劳作、挑粪上山,时间长了,手掌上长满了老茧,肩上被扁担磨出了一层厚茧,赤脚板被庄稼地扎成了硬茧,即使在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的黄泥巴路上行走,也感觉不到疼痛。 1978年,恢复了高考,我考上师专化学系77级,和当时77级78级的同学们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渐渐地,我发现,手上、脚上、肩上的老茧消失了,粗裂的手背渐渐细嫩起来,不过,长期用笔写字,却把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捏笔杆的皮肤磨出了一层厚茧。同学们开玩笑说,这叫笔耕。 80年代后,计算机逐渐进入学校,但是,我的打字却不行,一直习惯于手写。汉字的五笔字形输入法的字根十分难记,我尝试过多次学习五笔字输入法,没有成功。微软智能ABC输入法需要在屏幕上区分同音字,一会儿眼睛就受不了,计算机打字成了我的最怕。每次起草文章或备课,我都是先用笔在纸上起草,然后请同学帮我录入计算机。 一天,我在学校里的一间打字小店复印资料,看到一位老师请打字的女孩校对书稿,这位老师一边核对,一边说,这位打字女孩打字快如风,老师说完,字也打好了。我十分惊讶,问她,你打字的速度跟说话一样快,使用的什么输入法?那女孩笑了一下,说:微软双拼。我不懂什么双拼,她解释说:双拼就是一个字的声母打一个键,韵母打一个键,只须打二下,并且可以整句输入。刹那间,我意识到,要根本解决我写文章和备课的汉字输入速度问题,必须学会这个微软双拼。我向女孩请教如何使用微软双拼,并把微软双拼的键盘图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上,苦练一个星期,终于熟悉了微软双拼。后来,我也能够做到打字与思维同步了。 打字,是人们经常需要做的工作,提高打字的速度,让打字成为很随心的事情,这可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生活整合!逐渐地,我注意到,我右手食指和中指的笔茧不见了,这意味着,我已经从笔耕时代进入了指尖与键盘时代。我注意到,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跟我一样,打字代替了手写,告别了手茧和笔茧。这真如许多教育技术专家的预言:信息技术引起了人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上个月,我的学生问我使用的什么输入法,我说:微软双拼!内心还为我的输入速度颇感骄傲。不料,同学们告诉我,现在搜狗刚刚推出了搜狗拼音输入法,如何如何好,建议我试一试。我立即下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试用,果然发现它有更强的智能化,整句盲打输入的速度更快,我发现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更高了。于是,我把笔记本计算机的其他输入法全部删除,只留下了搜狗双拼输入作为默认的输入法。我称之为让生活伴随打字进入网络时代!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对写字愈来愈感到不习惯了。每当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我要给学生填写若干表格和评语,尽管只有百十来字,用笔来写却让人感到颇为费力了,不仅慢,而且写出来的字也不好看了。 对我来说,打字,本来是很费力的事情,现在却变得很流畅;写字,原本是流畅的事情,如今却变得费力又困难。信息化教育中有许多事情莫不如此,刚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一旦你熟悉了,就会感到十分容易,并养成习惯;反之,容易的事情,久了不去用它,也会变得陌生和困难。 我在想,是不是要给自己和同学们发出一个倡议,建立书写日,在生活的某一天拒绝电脑,坚持用笔书写,否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汉字输入可能会从打字发展到说字(语音输入),甚至发展到想字(神经思维输入),人会退化,不会写字了;茧也退化,甚至四肢退化,人会变成只剩下高度发达的大大的头脑,像一个篮球。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3期 第二期的畅想曲 黎加厚 翻开《远程教育》第二期,不禁让人想起当今中国各行各业的第二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二期工程,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中国海洋油田第二期工程大凡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分阶段来实施,这就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的由来。 中国教育现代化,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需要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前赴后继来完成。2000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以来,各省市的校校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项任务,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期工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从第一期到第二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展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期工程,我们想到了什么? 搞过工程的同志都熟悉,在每一个项目的第一期结束后,需要有一个认真的总结,反思在第一期建设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误和教训,下一步需要如何吸取历史经验,将学费转变为财富,及时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避免积累错误,使第二期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2000年到2006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了哪些事情呢?建网、建库、建队伍 是各地提出的发展思路;硬件、软件、人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潜件(机制建设、标准化建设、法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从各地的统计数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已经进入学校和班级,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不陌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耳熟能详。 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育信息化工作。例如,如何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益?更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是,我们在建网、建库、建队伍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例如,学校的网络建设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校校通?今年,我在一些发达地区培训教师使用信息化学习管理系统Moodle,这是一个全球流行的网络课程和学习管理平台,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管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益。老师们对Moodle一见钟情,觉得这个学习管理系统就好像是专门为我们教师度身量制的。但是,他们向我提出问题:要在自己教学中使用Moodle,面临着一个困难我们学校的学生无法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和提交作业。这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几乎所有声称自己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的地区和学校仅仅在第一期阶段,还不能够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目前,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开始启动第二期校校通工程,争取做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再如,第一期的资源库建设有哪些教训?为什么我们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的资源库总是不尽人意?教师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我们还注意到,各地建设资源库的思路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随着全球信息资源发展的新变化,一个以你(用户)为中心的共建共享的资源时代正在改变着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路。第二期资源库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过去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同样让人们回味。就在这段时间的教师培训中,当教师打开Moodle的测验设计模块,希望直接导入测验题库时,才发现,我们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和老师们辛苦设计的大量的试题资源,无法导入类似Moodle这样的世界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中。反思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前些年所做的资源建设标准化工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和理论中,各地教育部门购买的资源库大都不符合国际化的标准,无法导入Moodle( 包括Blackboard等课程管理平台)。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第一期标准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又一次付出了学费? 学习使用Moodle这样的国际化学习管理平台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还需要第二期工作,从文本转向实际的软件、平台、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如何将原来我们建设的资源转化挽救为真正标准化的资源。 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许多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问题:如何转变和深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总结反思第一期的经验教训,探索第二期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期将如何发展?《远程教育》杂志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和研究。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2期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6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厦大图书馆泛技术年会之我见
libseeker 2010-3-26 10:23
今晨,浏览厦门大学图书馆2009-10泛技术年会报告及书社会其它相关信息之后,抑制不住写点文字的冲动。通过厦大图书馆泛技术年会,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图书馆有一群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希望;泛技术团队是我们图书馆界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是学习的榜样。 我与厦大泛技术团队颇为有缘。早在泛技术团队成立(2003年)之初就与fandog神交甚久;2004年与fandog(还有hcsu老师等)相会苏州年会;2006年于泛技术团队众成员相会在北京,相会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2007年直抵厦大泛技术团队大本营,相会Lib 2.07年会。因为我在图书馆技术部多年,至今与技术依然是缠缠绵绵,还因为他们多是同龄人,且志同道合,所以也许更懂泛技术团队这个团队不寻常!具体如何的不寻常,也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然而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奔东流。 厦大泛技术团队是我们图书馆界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他是一位杰出的技术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世界第一部通用电脑旋风创制小组的领导者。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作为佛瑞斯特的学生,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更理想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有:学习型组织基础团结、协调及和谐,班子的团结,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学习型组织核心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学习型组织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学习是团体学习、全员学习,思考是系统、非线性的思考,创新是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更新;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系统思考,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认识系统,认识系统的环境,才能避免陷入系统动力的旋涡里去;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团队学习依靠的是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99186.htm?fr=ala0_1 )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图书馆员(尤其是年轻图书馆员)是最革命的因素。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需要聆听信息技术脉动,与时俱进,积极作为。看到了穿上Lib2.07会议T恤秀竟被某服饰公司误以为穿班服并采用为班服宣传照的一群人,阳光与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到会上萧馆长的飒爽英姿、还看到年长一些甚至颇为年长的外籍与会者专注之神情,那是多么的和谐与温馨。 泛技术年会,他给一群人提供了一个别具风格的人生舞台,活跃了思想,丰富了生活。泛技术团队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宜漠视的。图书馆买来了软硬件及信息资源,还需要泛技术团队将其利用起来,或起死回生,或如虎添翼,或一举多得我们有不少图书馆重买(藏)轻用,如果图书馆界多一些泛技术团队,图书馆事业春天的脚步近了! 相关资料 : 厦门大学图书馆2009-10泛技术年会报告一览  这里是全部文档的打包下载链接( http://210.34.4.17/fandog/download/files.rar 或 http://sns.libspace.org/space-582-do-blog-id-1959.html )。共16个ppt。 流通信息平台构建设想 机构典藏中期刊论文版权解决途径探讨 一份族谱引出的故事 Chrome浏览器体验及实用扩展推荐 数码摄影入门 国内IR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资源整合与XSearch研究现状 当前市场上的电子书之比较 电子阅读 OpenID XSearch iFound跨库整合搜索的一点小感想 电子商务与网络购物 历练的小熊(注一) 开发组的七年之痒2003-2009 相信未来-关于Google离开中国及Library 2.0的访谈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观察]何种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会有变革性影响
blueyye 2010-1-25 12:00
所有对信息服务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必定是深入影响到个体的技术,例如: 个人电脑:自上世纪 80 年代发端,号称 PC 的个人电脑沿 Intel 和 Motorola 两大主流 CPU 硬件核心及 Windows 和 Macintosh 两大主流 OS 软件基础发展,气吞山河般吸引着几乎每个人的精神,也彻底改变了服务业的运行方式。如今, PC 应用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没有 PC 就不能工作的时代。 互联网: Internet 于上世纪 90 年代涌现,转眼 Web 兴起、 Search Engine 盛行,很快 Internet/Intranet 成为社会交流的中枢神经,网络末梢渗透到几乎所有人群, Web 信息紧扣人们眼球,蔓延的网络上挂满电脑,电脑面前则是一个个瞪大眼睛的人脑,人们被这些挂在网上的电脑吸走财富、精力和时间,服务业的运营模式也随之变革。如今,网络波及到每一个人,没有网络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 手机:谁会想到世纪之交时还很笨重的大哥大,转眼进化成了小巧玲珑的个性化手机 ? 而今人手一机已是现代社会的风景,积少成多的短信资费成了盈利支柱,信息服务借助手机把营销推送到个人,正在再次改写服务历史。 2.0 : 2005 年开始风靡全球的 2.0 以用户主导、互动服务、开源分享等理念主导技术演进,当 Wiki 、 Blog 、 Tag 等 2.0 技术风行世界, 2.0 服务伴随 2.0 理念深入人心,很快演变成席卷各行各业的 2.0 浪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个人阅读器:近年以 Amazon Kindle 和汉王电子书为代表的个人阅读器正快速兴起,不可小视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新一代 IT 技术产品具有的变革潜力,未来电子书很可能像 PC 或手机一样普及并很快改变我们的阅读形式与服务模式。 可以推断:即将全面影响包括图书资讯在内的信息服务的技术不是炒作过甚的云计算、框计算等,而是正在遍布世界的个人阅读器或电子书 补记:个人阅读器应是定位于 PC 和手机之间的 IT 技术产品:比 PC 功能减少而轻巧便宜,比手机宽大而适合阅读习惯,甚或保留 PC 和手机的某些功能,最近推出的 Apple iPad 也属此类产品。其能否流行的关键取决于市场定价,估计其主流产品的市场生存空间或流行价位应在 100-200USD 之间或 1000RBM 左右
个人分类: 技术观察|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2010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论文征文
aone1504 2009-10-20 09:38
第三届(2010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论文征文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成功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论文集全部被中国科技文献收录,优秀论文被EI或ISTP检索),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技术应用分会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举办第三届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增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为做好本届学术研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研讨会组委会现开始论文征集工作,望各单位组织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一、论文要求 论文应主体明确,内容充实,学风严谨,未曾公开发表,征文范围见附件1。非个人成果或涉及科研机密成果发表,作者文责自负。 二、论文报送 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20日。论文通过网上报送。电子邮箱: itai2009@126.com 。 三、评审及录取 组委会将组成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论文第一作者发出录取通知。录取结果可登录中国信息技术应用网( www.citai.org.cn )查询。 录取论文将被收录到《第三届(2010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论文集》中,文集将正式出版,且全文被中国科技文献收录,论文将送EI及ISTP检索。 四、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18日前:发出征文通知 2010年3月20日前:应征论文截止 2010年3月21日前:发出论文录取通知 附件:1、征文范围 2、论文格式及联系方式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八日 附件1: 征文范围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应征论文,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及相关领域中有新意或创见的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网格计算,服务计算,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对等计算,金融计算,财经计算,生物计算,科学计算,高性能计算; 2. 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智能代理,计算几何,逆向工程,信息隐藏,数字水印,中文处理,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移动商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医疗; 3. 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技术,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理论计算机,粗糙集技术,Web智能,企业信息化; 4. 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图形图象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5. 关于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探索、教学经验等。 附件2: 论文格式及联系方式 一、投稿须知 1.应征论文应在3000-5000字,要求主题明确、文字通顺;图中符号与文章中的一致;文章内的名词术语、公式符号统一。 2.论文需按如下顺序撰写:题目;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 3.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①标题2号字,居中,占3行,上空2行; ②作者单位及姓名居中,小4号,楷体; ③正文5号字宋体,每页40行字,每行40字。 4.参考文献项目如下: 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正文中的引文、转述等用上角标(如 )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并与文末参考文献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格式:①专著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告 主要责任人.文献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②期刊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③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原文献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④报纸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⑤国际、国家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⑥专利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⑦尽量不采用电子文献(如网页、光盘材料)和其他各种未定义文献(如内部资料)。 标题层次。文中标题层次序号依次为1、2;1)、2);①、②;a、b等等。 5.提交论文摘要(文字通顺,说明论文的主要观点,字数在200字以内)及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 6.务请在稿件上注明联系方式和E-mail地址。 二、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岳老师 电话:010-68200608/9 传真:010-68200608 邮箱: itai2009@126.com 网址: www.citai.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13-106室( 10084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延期通知
aone1504 2009-5-18 10:26
第二届(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延期通知 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自开展以来,因其征文范围广、贴近科技需求,EI及ISTP检索率高(第一届英文稿件达到100%),且正式出版论文集全文被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有不少应征者打电话或邮件咨询能否延期以赶上毕业时间或者修改成英文发表,应大家的要求,征文活动延期至6月30日结束。 特此通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aone1504 2009-4-17 15:39
第二届(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时反应和交流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技术应用分会将于2009年7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 为做好本届学术研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研讨会组委会现开始论文征集工作,望各单位组织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一、会议主题 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 二、会议形式 会议将采取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会三种形式。大会报告采取单行式,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会采取并行式,多个主题讨论同时进行。 三、论文报送与录取 (一)论文要求 论文应主体明确,内容充实,学风严谨,未曾公开发表,征文范围见附件1。非个人成果或涉及科研机密成果发表,作者文责自负。 (二)论文报送 征文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30日。论文通过网上报送。电子邮箱: itai2008@126.com 。 (三)评审及录取 组委会将组成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论文第一作者发出录取通知。录取结果可登录中国信息技术应用网( www.citai.org.cn )查询。 录取论文分为书面交流论文和宣读论文。同时,录取论文将被收录到《2009年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文集》中,文集将正式出版,论文将送EI及ISTP检索,论文作者可参加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进度安排 ●2008年12月15日前:发出征文通知 ●2009年4月30日前:应征论文截止 ●2009年5月15日前:发出论文录取通知 ●2009年7月:召开研讨会 附件:1、征文范围 2、论文格式及联系方式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1: 征文范围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应征论文,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及相关领域中有新意或创见的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网格计算,服务计算,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对等计算,金融计算,财经计算,生物计算,科学计算,高性能计算,高可信计算; 2. 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智能代理,计算几何,逆向工程,信息隐藏,数字水印,中文处理,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移动商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医疗; 3. 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技术,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理论计算机,粗糙集技术,Web智能,企业信息化; 4. 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图形图象处理,行业性或业务性信息技术应用及成果; 5. 关于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探索、教学经验等。 附件2: 论文格式及联系方式 一、投稿须知 1.应征论文应在3000-5000字,要求主题明确、文字通顺;图中符号与文章中的一致;文章内的名词术语、公式符号统一。 2.论文需按如下顺序撰写:题目;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城市、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 3.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①标题2号字,居中,占3行,上空2行; ②作者单位及姓名居中,小4号,楷体; ③正文5号字宋体,每页40行字,每行40字。 4.参考文献项目如下: 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正文中的引文、转述等用上角标(如 )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并与文末参考文献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格式:①专著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告 主要责任人.文献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②期刊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③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原文献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④报纸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⑤国际、国家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⑥专利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⑦尽量不采用电子文献(如网页、光盘材料)和其他各种未定义文献(如内部资料)。 标题层次。文中标题层次序号依次为1、2;1)、2);①、②;a、b等等。 5.提交论文摘要(文字通顺,说明论文的主要观点,字数在200字以内)及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领域)。 6.务请在稿件上注明联系方式和E-mail地址。 二、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月 傅甜甜 电话:010-68200608/9 传真:010-68200608 邮箱: itai2008@126.com 网址: www.citai.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13-106室( 10084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持续审计(CA)研究综述
热度 1 weisman 2009-4-15 09:02
写了篇关于持续审计方面的综述论文,与各位同仁共享! 请多多支持我国的IT审计理论研究! 摘   要: 持续审计( Continuous Auditing , CA )是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前沿问题。本文对 CA 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展望。首先分析了 CA 的内涵。然后,对 CA 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 1 )技术实现方法,分成嵌入式和分离式两种;( 2 )理论分析;( 3 )应用于 CA 的关键技术,并根据该分类对 CA 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工作,并对将来 CA 的研究做了展望。 持续审计(CA)研究综述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4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研究综述
weisman 2009-4-15 08:57
写了篇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面的综述论文,与各位同仁共享! 请多多支持我国的IT审计理论研究! 摘要: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 CAATs )是目前审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 CAATs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 CAATs 的概念,然后对 CAATs 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常见的 CAATs 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析了 CAATs 研究的新进展。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指出了 CAATs 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研究综述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5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语义网与本体技术纵横谈之三:InfoQ访谈:黄智生博士谈语义网与Web 3.0
ZSHuang 2009-3-30 14:16
InfoQ访谈:黄智生博士谈语义网与Web3.0 近两年来,语义网(SemanticWeb)或Web3.0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IT报道中,这表明语义网技术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工程实践阶段。在Web3.0时代即将揭开序幕之际,正确理解、掌握语义网的概念与技术,对IT人士与时俱进和增加优势是必不可少的。为此,InfoQ中文站特地邀请到来自著名语义网研究机构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黄智生博士,请他为我们谈一谈工业界人士感兴趣的语义网话题,包括什么是语义网、语义网与Web3.0的关系以及语义网如何给商业公司带来效益等。 在谈及Web3.0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时,黄博士给出的答案是新颖性、可行性和迫切性等,而语义网技术正好符合上述特征。也就是说,语义网技术是Web3.0的重要技术基础: 新颖性:语义网提供语义数据描述分析能力,这是以往技术所不具备的。可行性:虽然在语义网上充满着许多技术挑战,但我们相信经过努力这些技术障碍是可以跨越的(后面我还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阐述)。迫切性:由于万维网上已产生了浩瀚的网络信息和知识资源,寻找人们所需要的准确信息常常耗费大量人力精力。提供网络信息的语义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处理已迫在眉睫。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语义网是成为Web3.0最有希望的基础技术。 对于语义网这个新技术,如何让对此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比较快地入门,黄博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其实到目前位置,许多语义网应用只需要用到元数据就可以,不需要很深的逻辑推理基础。所以大家也不需要有什么畏惧感,可以先掌握RDF/RDFS等基本技术和工具。另外黄博士还谈到了语义网技术离广泛应用还有多远,目前还有哪些障碍需要跨域,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语义网等话题。 阅读全文: 黄智生博士谈语义网与Web3.0 。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6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部力作!
yuliping 2009-1-7 21:47
按:本人有一段时间一直研究信息化,受恩师之托,第一次给人写书评。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退休学者周智佑先生,这是他退休以后出版的专著。我才疏学浅,加上不明就里,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文字。该文发表于《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7,不足之处,恳请周老先生原谅。 周智佑 笔名石广, 1933 年 12 月 14 日 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退休),曾任中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专业术语标准化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情报学编辑委员会的编委兼基础理论分支主编,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外情报科学》杂志的顾问,《情报科学》杂志的编委、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兼职教授,现任重庆清华中学校友会理事与北京分会副会长。 第一次见到周老先生是2008.11.7在中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纪念会议上,周老先生应邀回顾研究生教育的艰苦历程,他讲述了中信所在研究生教育初期,领导、教师、职工、同学们如何克服困难,共同办学的历史。以75岁高龄,先生仍然精神饱满,讲话充满了激情。后来到他的网站一看( http://www.co-fix.com/zhouzhiyou/index.asp ),原来他退休后仍然热心于科研和社会工作。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高风亮节。在此,谨向周智优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全球信息化大潮不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管理理论的变革,甚至影响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地球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来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世界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经济及政策市场广角的探索》一书,是我国情报学专家周智佑先生的又一部力作。全书洋洋 60 万字,从技术经济的广阔视角出发,内容涉及信息政策、产业与市场、信息化投入、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信息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全书(不包括导论)共分 8 章,首先是信息化导论,然后分别介绍了全球信息化、北美信息化、欧洲信息化、中国信息化、日本信息化、亚洲信息化、其他国家的信息化,最后展望了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该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向人们展示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到 21 世纪初世界信息化的发展画卷,涉及世界 29 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其他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也进行了展示。 由于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相差较大,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但这些国家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启示。中国和俄罗斯、印度、巴西同属金砖四国,俄罗斯出台的《 2002-2010 年电子俄罗斯联邦目标规划》对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信息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巴西在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软件产业方面进步迅速。该书的出版,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者对日本的信息化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中国在 IT 应用方面与日本有些类似,其发展历程首先是计算机产业的急速增长,然后是高级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接下来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整顿,最后是网络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环节可能是不能逾越的,我们可以做到少走弯路,可以做到缩小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但是要做到超越是十分困难的。 书中作者多次对数字鸿沟问题表示出担忧。美国商务部最早进行数字鸿沟的研究,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它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它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数字鸿沟包括国家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个人差距等等,造成国家间数字鸿沟的原因包括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水平差距、制度因素、人才流失等诸多因素。有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是在不断缩小的。以金砖四国为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程度提高很快,正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巴西信息化水平及发展速度略低于中国。印度人均信息化水平虽然最低,但发展速度超过中国。俄罗斯信息化人均水平高于中国,发展速度也超过中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在信息化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已经连续 10 多年均以 2 位数高速增长,但世界上很多国家信息化也呈高速发展的态势,许多国家的基础比我国好,中国的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全书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信息化进程中人的作用,也是作者多年来强调人机网库(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协调发展思想的体现。作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人们日益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选择信息技术时,必须结合用户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新出现的技术不一定是先进技术,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复杂的技术。技术要经过实践的长期检验才能走向成熟,一个大工程很难一步到位,应当采用技术成熟、能逐步升级的方案。作者的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的信息化发展很有启示,我国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做好原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厉行节约,必须符合国情。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更不能忘记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机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互联网的开放与管制等,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认为在网络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该书主要介绍最近 10 年各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由于成书的条件限制,部分资料偏旧或者缺乏,作者没有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书的价值,该书是迄今为止介绍世界信息化最为全面的专著之一。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7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报学系列会议评介: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
huabolin 2008-12-5 10:19
化柏林 第二十二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于 2008年11月29日-2008 年12 月1 日 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情报技术界的40 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第二十二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技术专委会主办,圈内简称机检会,今年是第二十二届。本系列会议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八十年代会议规模很大,海外参加人员也较多,在检索界的影响也是独一无二的,详情请见曾民族研究员撰写的《计算机情报检索学术活动历史回顾见证中国科技情报现代化历程》(第二十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近几年的系列会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老专家的 关注一如既往,新生力量热情高涨,中坚力量略显单薄 曾民族、霍忠文、赖茂生等老专家坚持参会,并从宏观上把握学科发展;新生力量特别是研究生踊跃参加,并展示了具体的实验或系统。 35岁到45岁的情报技术人员略显匮乏。 2.相关公司高度关注 清华同方、万方数据、拓尔思( TRS)依然是本系列会议的主要赞助商,公司总工程师或软件研发部门经理到会祝贺并带来应用性很强的学术报告。 3.国防军口是主力 本次会议除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有十多位学者参与之外,还有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械工程学院、后勤指挥学院、第四军医大、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兵工 202所、成都飞机研究所等很多学者。 4.交流火候很重要 因为有一半的军口人员参加,加之相关公司技术人员参加,所以大家在报告时都会很注意,既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又不能泄漏军事秘密或商业秘密。 5.在检索界的影响有所下降 过去机检会是国内检索会议的一枝独秀,影响力颇大。而近几年又兴起了两个重要会议,分别为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议和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议目前已举办六届,本系列会议参照 TREC方式,以评测为主。前五届由 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主办,从第六届开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优秀论文可发表在 EI源刊上。 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已举办四届,是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从会议的组织来看,三个会议隶属三个一级学会,分别为情报学会、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学会,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6.探索新的前沿进展 既然在检索界的影响有所下降,那么一定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生长点。最近五届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紧紧围绕知识服务做文章,包括知识服务的关键技术、知识组织的现状和趋势、知识处理技术研究、知识服务的效果评估等主题展开了新一轮的前沿探索。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情报人员的信息敏感性及前沿洞察力。
个人分类: 会议感发|7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帖]不愿做奴隶的生物技术
flytosky 2008-10-18 16:21
来源于yebike 接触网络这么多年了,越来越发现网络诞生不了什么,就像网络爱情大多都会死去的,呵呵,可网络带给我们什么了呢?方便,就这些了,它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什么baby,所以现在的互联网基本上是依附于传统行业的,传统行业要提高生产率,有很多方法,信息技术来了,正帮着这些传统的行业进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阿里巴巴马云算是现在大萧条下传统行业的一个救命草,用一句话说就是信息技术是节流的。 而生物技术会是什么呢?它是开源!它会彻底革命关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它生产的东西会更多更好,比如说,利用传统的工业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而生物技术被利用后,就像袁隆平梦想的哪天可以坐在水稻下乘凉,看着厚甸甸的稻穗,产量将是以前的很多倍了。 yebike写的不错,但是我个人强烈不支持他的观点,尤其是那张图片,现在连饭都吃不饱,腰带勒紧的很,简直是胡说,当然,前途还是美好的!
个人分类: 杂谈|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愿做奴隶的生物技术
yebike 2008-10-18 16:07
【原创】不愿做奴隶的生物技术(连载一) 欢迎大家批评,尤其是信息专业的兄弟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可能有点偏激,我是一名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生,我看好生物反应器,就像当年比尔盖茨看好它的的那些代码,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发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观点,辩论让我们看问题会更清楚点。 一直以来,生物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至今中国的批准的转基因作物中也只要棉花,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还在实验阶段中,对了,中国的棉花之父------郭三堆,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大学期间都有幸面对面交流了,这一直激励这我去深入的学习、思考、实验,以后我会在我 的博客中介绍郭三堆先生的,因为他就在我们这里。 言归正传,我们来谈我们为什么不愿做奴隶。 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路飘红,中国的互联网技术是从94年正式开始发展的,自己也是个个人站长,混迹于站长圈,可惜没有发财啊。之后我们看到了yahoo、新浪、QQ一批网站,接着是百度、google工具的诞生,到现在第三阶段的校内、开心、淘宝web2.0时代。而生物技术依然还在实验室中,我们不愿做奴隶--------我们的生物技术要真正成为引领21世纪发展的第一技术,信息技术只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技术的附属体。 接触网络这么多年了,越来越发现网络诞生不了什么,就像网络爱情大多都会死去的,呵呵,可网络带给我们什么了呢?方便,就这些了,它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什么baby,所以现在的互联网基本上是依附于传统行业的,传统行业要提高生产率,有很多方法,信息技术来了,正帮着这些传统的行业进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阿里巴巴马云算是现在大萧条下传统行业的一个救命草,用一句话说就是信息技术是节流的。 而生物技术会是什么呢?它是开源!它会彻底革命关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它生产的东西会更多更好,比如说,利用传统的工业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而生物技术被利用后,就像袁隆平梦想的哪天可以坐在水稻下乘凉,看着厚甸甸的稻穗,产量将是以前的很多倍了。 为了证明不愿做奴隶的生物技术,我将收集更多资料,用真实的数据证明。
个人分类: 双螺旋|3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运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分析
nipy 2008-8-21 15:16
奥运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分析 奥运会期间,全世界数十亿人在五大州各个角落,在自己家中,在城市广场,甚至在行进的火车、汽车中都可以清楚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运动比赛项目。这是何等了不起,这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创造的奇迹,奥运会不仅把 204 个国家的运动员物质的集中到中国北京,而且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把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目光也聚焦到北京,数十亿地球居民同时坐在由信息构建的一个虚拟奥运会大会场中,共享奥运的精彩比赛,共享奥运的欢乐!地球真是缩小到一个地球村了!奥运会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如何创造这样的奇迹的?试做如下粗略分析: ( 1 )以摄像机为主的信息采集技术大显身手 摄像是一种动态图像信息的采集技术,被光照射的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活动状态属性被反映到光的频谱(可见光中不同频率分量的强度分布)变化之中。这是光这个物质与运动员物质相互作用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属性变化的自然信息传递。光携带运动员的运动属性内容传递给现场观众,使现场观众能看到运动场的活动,传递给摄像机的镜头,摄像机通过高速扫描、光电变换、数模变换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操作形成数字图像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传递给全世界的观众。可见,摄像技术是保证全球数十亿观众能同时看到的奥运赛场的信息源头。没有它的信息采集,只有运动场上的观众能通过自然光看奥运,运动场外的数十亿观众将什么都看不到。摄像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在各分布运动场上实时拍摄高分辨率,全景的比赛状况,而且可以通过长焦镜头远距离的拍摄许多精彩的特写,通过快拍慢放技术看精彩的慢动作,还可以在水下拍摄游泳和跳水运动员的水中英姿,在飞机上高空拍摄海上皮划艇、帆船等运动比赛的壮观情景,在百米高速赛跑中摄像机还可以百米速度同步拍摄运动员每一秒的姿态,在马拉松、越野自行车等长距离赛事中,摄像机可全程跟踪拍摄。摄像机确实使我们在运动场外的观众可以观看到比运动场内观众更加丰富多彩和壮观的比赛场景。摄像机在奥运全球虚拟大会场中可算头功。 ( 2 )多媒体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被称为多媒体的文字、话音、图像、数字数据等,实际上并不是物质媒体,而仍是一些以不同编码结构形式表示的不同的知识信息类型。我们曾指出,人具有自然信息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正是通过眼观、耳听、手触、鼻嗅、舌尝等获取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在人脑中综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与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信息,自然是一种多媒体信息,从人脑输出的知识信息以及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也自然多是多媒体的形式。因此,大多数运动场外的观众通过信息网络观看奥运也自然有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的需求。他们不仅要求清楚地看到运动场比赛的动态实况(视像信息),而且也要求能听到场上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及解说员的声音(话音信息),还要能及时知道比赛成绩与结果包括全会奖牌榜变化的信息(数字数据信息),只有这样,奥运会观众才能如身临其境那样不仅观看比赛而且感受奥运的气氛与精神。亿万观众这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的需求,要求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应该是一种多媒体信息网络,它应能把从不同场合,以不同方法采集或形成的视像、图像、声音、文字、数据等多媒体信号组织、融合起来,向亿万观众提供他们要求的多媒体服务。 ( 3 )三网合一、三电一体的综合技术支持 三网合一与三电一体化都是指电信网、电视网、电脑网(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融合,这三个网原来都有自己专有的用户,电信网主要为电话用户提供话音信息的通信服务;电视网主要为电视用户提供视像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主要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数字数据信息处理和传输服务。如上分析,人具有一种自然的多媒体信息服务需求,人们不希望从三个不同的网络用不同的终端获取话音、视像和数字数据的不同服务,而希望从一个统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中方便地获取各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近几年已经推动了三网从应用服务、系统结构、信息技术以至于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融合起来。如计算机网络提供电信的 IP 电话支持,提供电视频道的选播,卫星电视转播等;电视网提供上网和数字数据服务、电信网特别是移动电信网提供手机访问计算机网络等等,不仅在应用层次上一定程度满足了用户的多媒体应用服务的需求,而且从资源有效利用和三网更好分工协同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所以三网合一本质上是一种大系统进行系统优化的必然趋势。在奥运期间,三网合一得到更集中的体现和进一步发展。如计算机网络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设了专门的 PPS 奥运直播网站( http://2008.pps.tv/ ),它为亿万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详细的奥运赛程表,不仅可为用户提供任意赛项的现场直播,还可提供任意已赛过赛项的录像回放,还有大量奥运照片、新闻和奖牌榜的实时信息,用户还可以进入奥运论坛直接参加对奥运赛事的评论。(我经常通过 PPS 看奥运比赛,清晰度和流畅程度都还不错)。电信在奥运期间也特别推出了手机看电视的产品、使手机移动用户也能在移动环境下实时观看奥运比赛。 ( 4 )数字化与高清晰服务 数字化的含义是在所有计算机、通信、电视、广播、摄像、照相等信息技术领域中全面使用二进制编码结构的数字形式来表征信息,从而使图像、视像、话音、文字和自然属性等各种模拟信号都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数字化有三大好处:第一、在传输信息中,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具有更大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信息服务质量;第二、便于使用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数字通信的质量除了传输中抗干扰能力外,还可在终端利用计算机进行提高质量的处理,基于计算机的压缩、解压或加密 / 解密等措施,也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高;第三:计算机对数字化的各种不同类型信号的综合处理,存储和管理,有利于三网合一,多媒体服务的实现。奥运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把数码摄像、数字照相、数字电视、数字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等都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亿万观众提供了高质量、高清晰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 5 )比赛结果信息的高分辨率获取与识别 奥运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运动赛事,对各项运动的比赛结果和计分成绩要求高准确和具有高的分辨率,否则就可能直接影响正确的排名名次,从而影响谁拿金牌、谁拿银牌的正确性,也可能影响破记录的正确性,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可是一件大事。本质上讲,所有运动项目的成绩都是以它运动状态产生的某种特定的属性变化来标识和识别的,记分和成绩是把物理的属性信息转换为量化的数字数据信息形式来表示。如田径运动到达终点的时间属性、跳高和跳远的距离属性、射击中靶的位置属性、举重的重量属性等等,在一些高精度的比赛项目中,靠裁判人的判断已难以满足要求,因此许多用光、电、磁、波等手段来设计的成绩自动识别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如田径终点红外线撞线识别、游泳中.摄像跟踪触壁自动感应、射击中靶环数自动识别等等。奥运会全部赛事的成绩检测、记录统计更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大型信息系统,它把每个运动赛事的实时检测结果汇总、统计、制表并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向外发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成绩检测发布信息系统比运动现场摄像转播系统更加重要。 倪鹏云
个人分类: 网络系统分析|38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