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业素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津爆炸事故后的一声叹息
热度 7 qhwan 2015-8-15 01:10
8 月 12 日天津开发区危险品库发生意外爆炸,致死 50 多人,伤者 700 多人,周围库房和民居毁损严重,事故的危害和规模均为今年来之最,尤其是 17 名年青消防队员的不幸牺牲,更是让人痛心不已。然后,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仍然没有权威部门对事故原因作出分析,在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出安全距离的问题时,在场的安检局,环保局等官员,面面相觑,张开结舌,无一作答,官员的专业素养和担当精神,令人大跌眼镜。 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们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由当初的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逐步升级,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工业之路。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事故发生的危害和频率也相应扩大。如果继续固守农耕文化思维,漠视工业发展规律,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单纯追求增长指标,毫无疑问,我们将步入恶性事故高发和频发阶段,重走一遍原始资本主义的老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老马早就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0 年来,我们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上层建筑还是老样子,用人制度没有变,外行充当领导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业化时代所要求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还没有成为选人用人的指标。在互联网 + 的时代,信息公开,信息透明,应该是公民或者纳税人对政府的一项基本要求,可是,在我们这儿,信息往往成为官员的私产,可以随意拿捏,为自己开脱卸责。一旦重大事件发生,老百姓往往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披露,如此蔑视纳税人的权益,怎么可能建设公民社会? 安检和环保部门是保证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的关键。窃以为,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首长,任用前,应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候选人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任职期间,由第三方机构或媒体通过信息公开的原则对其进行监督。把不学无术,只会揣摩上意的贪腐官僚放在这些要害部门,后果不堪设想。在加拿大,有自由信息法( Free Information Law ),法律规定民众有权致信政府部门索取非保密文件。媒体可以索取议员费用报销的单据,刊登在报纸上供公众浏览。针对办公设备毁损导致库存危险化学品帐目不清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将库存数据上传到远离存放地的数据中心,开启互联网 + 危险品管理的时代。另外,大学应考虑开设化工 / 药物安全生产管理专业,对可能涉及重大事故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系统的研究,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专业人才和决策咨询。但是,以目前中国高校 SCI 论文数打天下的现实下,此类变革或创新能否入大学领导的法眼,还不好说。大学教授的建言还有人听吗?有地方说吗? 逝者已逝,不能复生,但是我们有责任查明事故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一个已经太多了,中国社会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3948 次阅读|3 个评论
社会工作
yangguojun 2012-4-15 16:48
第一篇实名制博文,写点什么好呢?娱乐八卦吧,有点太不学术;生活感悟吧,有点清新文艺;新闻大事吧,有点不够资格; 还是谈谈社会工作吧。社会工作之所以不同于义工并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大卫 ﹒豪把社会工作理论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对人与社会的本质,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运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用来解释社会工作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个兼容并包的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理论集合了社会学的宏观和心理学的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 在考研的准备期间看过何雪松老师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优势视角、任务中心、问题解决、危机介入、赋权等理论还是比较理解的,只是对于灵性疗法、 存在主义、客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当时还没有读太懂,希望可以在研究生期间可以在有机会顾老师的带领下更透彻的学习这些理论。 另外再说说自己对社工专业素养的看法。社工作为一个靠价值生存的专业, 我认为这其中最能够凸显社工特色的是“接纳”,而且是“无条件的接纳”。接纳意味着社工要接受并尊重任何性质的案主,即使是杀人犯,盗窃者。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看到正能量,但是却又不能无视他们的过去,这就要求社工对于案主进行“全人”的分析,寻找案主以前所有行为的动机,并且要做到同理,切实去感受当事人在那种条件下做出那样的选择的必然性,不歧视、不偏见,始终秉承尊重人的价值观,正如名言所说“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行为方式,但不能否认我的行为权利”。在“接纳”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必须做到价值无涉,只有不被传统的、“社会化的”价值观念所干扰,才能真正做到价值无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何人都是社会人,不可能像处于真空一样做到完全的价值无涉,势必会受到社工自身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影响。不能死板的照搬课本,又要做到价值无涉,这对于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的要求很高,但这正是社会工作者的可贵之处。 社会工作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丰富的课本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的具备专业特色的“真知”。这就要求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到实践中运用并丰富所学理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个人分类: 周记|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补不若食补,说说读教材
liudongyang 2010-4-26 13:11
吴飞鹏老师 发了一篇博文,谈到研究生新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好办法:阅读本科教材的英文版。这里结合自己经历谈一下阅读中文和英文教材的体会。欢迎拍砖。 故事 读硕士时,我们实验室和兽医病理学家陈怀涛先生办公室在一层楼。我非病理方向的研究生,但基础兽医学研究生课程中间有动物疾病病理学。有幸跟着陈老师学习了两次病理解剖,一次是仔猪,一次是鸵鸟。原来只是敬仰陈老师的学问,观摩两次以后就彻底的崇拜了,大家就是大家,出手自见分晓。陈老师解剖仔猪非常仔细,从尸体的消毒,体表观察记录,皮下组织观察,腹胸腔脏器病变,头颈部器官变化。他下刀准确,边剖便边讲,轻声细语。当解剖到肺脏时,他反问我们这是什么病变,众弟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陈师称这是萎陷,听到这个词,我的反应是太遥远了,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陈老师看到大家疑惑的眼神,就说回去翻书吧,书上讲的有。回去一看,肺萎陷---又称获得性肺膨胀不全,兽医病理学上写的有。这件事使我意识到,什么叫专业素养,什么是牛人。 偏见 每年毕业生离校时卖教材的很多,基础兽医学的教材最不受人待见,只好卖废纸,而与临床有关的教材却很难买到,大多自己留着用了。毕业生认为,基础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没有专业课教材讲的实用。笔者的体会,基础教材吃不透,里面的知识不能化为己有,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心虚或者傻大胆。为啥叫基础课,就冲着它的名字,基础不牢,只好烫生饭。有一例子为证,N年前在动物医院遇到一毕业实习的哥们,医生开一种药,他就要问一下这药的作用。我们原来以为是他好学,后来就偷偷测试了一下,事情并非如此,这哥们几乎是一张白纸,最简单的青霉素作用机理就道不出来个一二三。我们叹息,一代不如一代了(包括我自己),药理学是医生行医的根本,药理不通,谈何治病。动物解剖学不扎实,更加可怜,一刀下去划开肚皮,里面的一堆脏器认不准认不全,正常异常分不清,只有后背冒汗。别的学科不知道,就兽医学科,基础教材不能丢,基础知识要学牢。读到研究生,如果基础知识薄弱,回头重读本科的经典教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谁是经典? 经典教材经过时间和教学考验。以生化为例,沈同先生、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是生物类学科的圣经,厚而全,很多学校指定为考博考研用书。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一选出版社,科学版、高教版、人卫版和农业版,这些出版社的书三审三校,质量有保证。二看编者,经典班子要比草台班子的质量会好一些,而且这些书隔几年会有修订版。最终的评价还要个人读了以后作评论。请导师推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益处 读中文的教材,除了读专业知识,学科的框架。还可以读出无形的东西来。看编委如何叙述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事物,中间逻辑性在哪里?章节的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换一下顺序可以吗?还可以从编委单位变化来看到一个学校学科的兴衰。 看英文教材,熟悉专业名词,熟悉科技英文写法,捎带着学习知识,加上教材内精美的图片,你会发现西方学者就是牛。引进英文版一个突出特点是叙述简明扼要,容易理解。我自知根基不牢,上硕士开始购买相关英文影印教材,案头十余本,遇到疑问则查之,有闲则读之,不亦乐乎。 读英文献犹如药补,可以突击,见效快,而基础不牢之人采用此法容易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反胃的副作用。中英文教材,性温,入脾胃,适合长期服用,到达强根固本之功效。教材与论文联合服用,主治先天不足,内心虚弱,长期服用,有成小牛之虞(慎用)。 读王鸿飞先生博文 《 博士有病?天知否? 》 提到国内博士学术上的知识背景和研究上的训练不足。知识背景是否包括阅读?看一些报道称美国文科博士生的阅读量很大,动辄几百页,理科的我不清楚。知识背景很大一部分是由阅读来支撑的,从中文到英文,从教材到论文,不可或缺。 研究生是读出来的,读教材是否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1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